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精选7篇)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 篇1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动手能力是学生考研、就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考查指标,其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1],某些毕业生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室的毕业实习就反映出许多问题。虽然微生物学的大多数实验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内进行,有人戏称微生物学实验为“小儿科”或“过家家”,但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将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临床微生物学检查误诊。本文从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动手能力的几种措施。
一、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往年我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1. 学生课余时间少,实验课安排紧张。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多,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往往很紧张,有时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疲劳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逃课,或为了应付了事而照抄实验报告的现象非常突出。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准备了实验,学生的反映却并不积极,这种现象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 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加上许多实验的考核需要经过二十四小时培养后才可以检查操作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开展过几次实验课考核外,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出勤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办法,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明显不认真。
3. 学生片面追求英语过关,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正好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片面追求英语高分,相对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许多学生经常不上实验课。
4.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教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2]。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袖手旁观者居多,动手能力提高缓慢。许多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3]。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了《兽医微生物学》A类课程的建设,同时承担了校级教改课题“兽医微生物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1. 新学期开始就制订本学期实验课安排计划。
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开学第一周就对全学期的实验课进行了统筹安排,每个班级的实验时间均固定,同时在学时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实验计划性更强,避免了往年与学生联系实验课时与临时增加的某些课程和活动发生冲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2. 制定切实有效的实验监督检查方法。
课程小组教师和实验员经共同商定,对每个实验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练习了无菌操作倒平板后,为了节省时间,后续实验用的平板大多由实验员或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用的平板倒好,再分发下去。由于缺乏锻炼,学生的无菌观念较差,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实验草草了事。改革后,实验用的平板由学生在实验课上轮流到讲台进行无菌灌制,并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打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锻炼实践技能,上了讲台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是让酒精灯火焰烧了手,就是把培养基撒满桌子。通过检查刺激,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实验态度,在实验课堂中经常可见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实验问题的现象。
3. 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认真态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检查不严,有的学生点完名后就溜号。改革后课程组教师统一认识,每次实验课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出勤率。课程组规定,实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出勤占10%,实验报告占5%;缺课一次扣1分,缺课两次扣2分,缺课三次扣10分,同时实验报告计0分。由于制度严格,学生再没有了缺课的情况,保证了学生有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4. 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大型设计实验。
将实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技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都以孤立实验的形式开设,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几个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中反复练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例如我们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改革前该内容分两个独立的实验:“细菌的生化试验”及“肠杆菌科”,按照教师准备、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往往对实验印象不深。改革后该实验的开设方法为:以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肠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种实验需要应用细菌的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肠杆菌科及药敏实验等多个方面的实验知识,学生从培养基的配制着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制订出实验计划并逐步作出诊断。通过“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等四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分离鉴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尽可能要求学生到教学基地采样,熟悉采样原则、临床疾病的类型和特征等,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愿意亲自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5. 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针对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课教师经过交流,统一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以往的实验报告内容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思考题等内容,由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给学生抄袭报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规范:对开设的四个基础实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移植及分离培养、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实验报告按原格式书写,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实验报告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并规定如有抄袭现象,不论抄与被抄,实验报告一律计0分。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科研论文的锻炼机会,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已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组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师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治, 孙晔, 俞岑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2) :386-389.
[2]柯野, 黄晓敏, 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生物学杂志, 2008, 25, (3) :73-74.
[3]刘建玲, 陈文强, 邓百万.建设高质量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探析.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4, (1) :88-90.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2
1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分析
1.1 实验内容不系统, 没有整合与归类
微生物实验教学一直沿袭过去的传统模式, 按单个知识点组织实验教学, 通常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实验内容的教学任务, 与其他实验内容有什么联系?在整个实验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与梳理。比如, 显微镜使用实验, 学生学习后仅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而不知道它在整个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显微镜在临床哪些岗位上要应用, 没有将其与工作、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其实显微镜是观察细菌的形态、鉴别细菌及细菌化验中的知识点之一, 是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实验等实验内容的一部分。
1.2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事先未预习, 上课时临阵磨枪, 看一步做一步, 心中无数。由于未及时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验时盲目操作, 不求甚解, 无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互联系, 融会贯通。这可能是由于基础教学中实验课时少, 占总成绩比例小, 学生不够重视, 也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对实验缺乏兴趣,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
1.3 动手能力欠缺,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可看到, 学生单独操作时效率很高, 而分组实验时, 有的组分工明确, 时间利用合理, 实验进程顺利;有的组则分工模糊, 常出现以一人操作为主, 一人被动等待, 因此事倍功半, 效率不高。此外, 在实验中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将试剂用毕归位, 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平时缺乏动手机会,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有关, 为此有必要在兽医微生物实验课中,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4 实验结果处理盲目, 缺乏分析思考
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加以自主思考, 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部分学生实验后, 不知如何对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 甚至有抄袭现象。此外, 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结果缺乏自主分析思考, 如问及实验结果偏差可能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时, 学生往往表现得很茫然或答非所问。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或实验课前未做预习有关, 另一方面与学生现有的学习行为模式有关, 虽然强调学生要自主思考,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编写和修订实验大纲
根据五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 为配合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基础上, 重新编写和修订了一套针对五年制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大纲。总的思路是重视兽医微生物学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紧跟现代兽医微生物的发展步伐, 保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2 优化实验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从学科特点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出发, 选择优化实验内容, 将实验课教学整合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血清学实验等, 教学目的是通过基础性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和技能, 为后面的大实验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有重要病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让每个学生从可疑的病料开始, 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同时开设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包括病毒接种、分离培养等技术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课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和常规仪器的操作使用,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强化课前准备
认真预习是实验前必要的工作。要求学生必须预习有关内容, 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心中有数。实验课开始后, 教师围绕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进行提问, 由学生回答、计分, 最后再加以补充,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要求的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多, 让学生协助教师准备实验, 如配药、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等, 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又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2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重视基本操作
采取以动手操作为主、示教为辅, 多媒体教学弥补的原则,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将本该在黑板上书写绘制的文字和简图直接显示在屏幕上, 节约了时间, 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开展的实验, 用数码像机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让学生及时了解动物医学最新研究动态[2]。
仅靠实验操作不能顺利完成实验过程, 还要有熟练、扎实的基本功, 这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好的名片, 因此不仅口头强调, 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为了避免只追求实验速度而忽略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培养, 实验老师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由教师为学生演示规范的操作手法和正确的实验过程, 如接种环使用方法、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 并对其中要注意的细节加以解释。在学生轮换操作时, 教师巡回观察, 具体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接种等实验时, 因为要接触到病原菌, 所以会重点强调无菌观念, 建立无菌意识, 防止污染[3]。力求学生从态度上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 做到一丝不苟,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 摆放整齐, 从细节上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踏实的态度。
3.3 改革实验报告的形式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改革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形式, 突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采用表格、图形等多种格式来完成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对自己做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总结巩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并强调要独立完成, 实事求是。实验报告成绩不是仅凭结果是否正确来决定, 如果学生对失败原因分析清楚, 也可给高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4 实验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考试是检查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方法, 在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上好实验课方面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考试, 学生能重视实验课, 并能很好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并在做实验前予以公布。每次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打分作为平时考核的成绩。平时考核不是单纯看实验报告书写得好坏, 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及对所出现结果地合理分析、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等。此外, 教师还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也计入实验课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学过的一些基本技能, 如接种技术、无菌技术等。考核形式灵活, 或口试, 或操作。综合各方面表现对学生的实验课给以客观评价, 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打牢基础、认真学习, 全面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5]。
5 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如何搞好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将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课及操作考试结束后, 让每位同学写一份有关实验课改革的意见和看法, 总的看来,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连贯系统的教学内容, 对综合性实验特别喜欢, 希望能再多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从操作考核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基础操作掌握得比较牢固, 对综合性实验有一定的解决和处理能力, 达到了预期目的。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逐步完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和方法, 让实验课内容更加合理科学, 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只有不断加强基本技能和开展系统化的实验训练, 并及时介绍学科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才能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并能与现代先进的检验技术相结合, 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及我国动物传染病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张加春.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03, 30 (3) :104-106.
[2]黄大林.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 6 (4) :391-392.
[3]郑爱芳, 缪静.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时代教育, 2008 (3) :96-101.
[4]叶丹玲.在微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 18 (4) :113-116.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 篇3
1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将实验课穿插在理论课之间, 基本上是循规蹈矩, 学生按部就班, 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草草完成实验了事。现在, 按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诊断程序开设了综合设计性实验, 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路线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把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这样的改革, 使原来孤立的、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 由于每次实验使用的都是未知菌种或发病动物的病料, 因此为达到最后鉴定和使用的目的, 学生必须一丝不苟地做好每步实验, 并详细观察和记录每次实验结果, 由于实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接种技术的掌握和无菌操作意识的提高。在每次综合设计性实验结束后, 一定要做好课堂小结, 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 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均有帮助。教学实践表明, 打破固有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显著, 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新精神[1]。综合设计性实验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
2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2.1 实验前准备
多年来, 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突然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针对一项实验自己进行设计, 他们可能会觉得没必要或感到麻烦。因此, 有必要先对学生进行动员, 阐明这项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 要向学生讲明实验改革的目的和利害关系,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配合教师完成实验。
2.2 实验设计
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实验准备工作要求较高, 为确保学生做好课题的选定及设计, 教师应积极参与这一过程, 并做好监督与指导[2,3]。在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前2周, 由教师出题目, 学生自己依据实验原理, 进行取料、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开始前在课堂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点评, 针对设计思路上有缺陷的方案, 召集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结合实验室的条件, 确定实验项目, 然后用大约2周的时间完成实验内容并提交实验报告。在课题的设计过程中, 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不仅利用教材、实验指导书等作为参考, 还需要查找相关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 这使学生对实验涉及的内容及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3 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期间, 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任课教师和实验人员每天按照作息时间值班。实验教师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遇到问题及时与学生讨论协商解决。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负责, 包括实验材料的取放、标记及结果的记录。教师只提供给学生在设计方案中用到的所有实验设备及材料, 具体的使用及实验进展则由学生自己掌握。所有小组均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教师审阅完毕后进行总结。
3 结果
选择本科动物医学专业2008级3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在实验结束后, 选择1个班学生进行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问卷调查, 其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满意的占24.3%, 比较满意占71.6%, 不满意占4.1%;对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很满意的占76.8%, 比较满意占22.7%, 不满意占0.5%。对综合设计性实验调查情况见表1。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对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很满意率远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同时, 学生普遍对设计性实验认知度较高, 并且认为综合设计性实践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
4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设计者, 使学习者善于学习, 而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学去传授知识, 而是要求通过教学去促进各种认知活动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1988年,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布的《爱丁堡宣言》, 提倡“医学教育应该把现在广为应用的、被动的学习方法改变为更为主动的学习, 包括自我指导和独立学习以及导师辅导等方法, 以保证终身连续学习”。
4.1 设计性实验的优势
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其先天优势[5,6]。1) 实验材料是微生物, 这就决定实验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优点。例如, 今天进行接种, 明天就可观察到结果并为下一步实验备好材料。2) 综合设设性实验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几项内容, 缩短了实验周期, 传统的实验由于课时限制, 一个综合性实验通常需要分5次完成, 这就人为地拉长了实验进程, 难使学生记忆深刻。3) 一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便于及时补救。4) 实验成本相对低廉。与其他学科进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相比, 实验材料耗费较少, 利于开展。此外, 综合设计性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存在的问题
综合设计性实验存在的缺陷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客观条件上, 由于实验室空间限制和学生自身空闲时间的不确定性, 导致学生实验时间冲突, 实验室内较为拥挤, 个别学生有厌烦情绪。在主观方面的表现为:1) 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模仿和照搬现象。部分学生为省时、省力, 直接将实验指导书中的有关内容照搬、照抄、敷衍了事, 也有的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打印后即上交。2) 实验过程中应付了事, 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只看同组成员如何操作、记录, 自己则袖手旁观。3) 由于开放式教学, 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 随意不参加实验, 因而背离了实行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开放实验室的初衷。
总之,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尽管存在着一些不足, 但它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并且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科研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希望以此为开端, 积累经验, 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莉, 王君, 嵇志红.检验生理学实验设计训练对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1 (4) :308.
[2]司振书, 刘文强, 王桂英.兽医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4) :148-149.
[3]张雄鹰, 武延隽, 胡德华.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8 (5) :508-509.
[4]李剑平, 吴秀珍, 陶建华, 等.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1) :21-22.
[5]刘贵霞, 李敬玉, 谢立新.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6) :897-898.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 篇4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改善实验条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更是迅速, 动物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内容不断拓宽。因此,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实践技术能力, 提高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 是目前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抓住学院本科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有利时机, 科学利用教学、科研经费, 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先后增添了一些高档的实验设备, 如超纯水制备仪、全自动高压蒸气灭菌器、PCR仪、BS-1E数显振荡培养箱、HH·CP-7W型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20~200 m L 8道移液器 (Transferpetteg-8, 20~200 m L) 、超低温冰箱、超净工作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生物湿微镜等, 更新了老化的常规设备。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2 重视实验课教学,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 根据实验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理论验证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种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 只是模仿操作不动脑深入思考, 不利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积极主动操作能力。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 上实验课只是理论课的一种附属品, 做好做差无关紧要。对此改革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 首先将实验课时由原来占总课时的1/4增加到1/3以上, 重视实验课教学, 期终考试时增加实验课内容的比例, 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学习。
实验课教学中有些实验连续很强, 在以往上实验课时, 多是2学时上1个实验, 有些实验时间够用, 有些实验则不够用, 有些实验做起来观察则需要等时间, 例如细菌的培养及在培养基生长性状观察, 病毒的HA和HI试验、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的消毒等。结果是2学时后学生去上其他课程, 不能及时观察结果或不能善始善终地把整个试验结果观察和记录完整, 当时不能看到结果的, 过后学生又不及时去观察结果, 写实验报告时没有真实的实验数据, 而是相互传抄同组或其他同学的结果。有的实验为了赶在2学时内做完, 就得省略步骤减少环节, 这样势必导致结果不够准确。针对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改革实验课教学,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 确保实验的连续性。具体做法是:将实验课安排在下午, 2个学时不能做完的可以借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实验继续做下去直至做完。需要时间长的实验, 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时间, 可以提前让做好预习和实验的准备工作, 可以安排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或其他业余时间进行结果观察, 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将每个实验都能完整地完成, 即不能因实验课程时间安排不当而影响实验的质量。
3 改革实验课教学, 优化实验项目
3.1 改变单独实验为综合系列实验
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精心备课, 优化选择重新组织实验项目, 把原来单独实验变为综合性系列实验, 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 结合临床实际开好各个试验。例如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实验1“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实验2“细菌基本形态及构造观察”、实验3“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定名为“细菌涂片的制备、染色、镜检及基本形态的观察”, 用4个学时, 分2次开出。具体作法:一是分发已培养好的各种细菌供学生抹片、染色、镜检, 每个学生只涂其中1~2种, 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换观察;二是将学生不易制出的荚膜、鞭毛等标本片放在示教镜下或从多媒体幻灯片中, 供学生操作间隙轮流观看,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样做的效果是用4个学时开出了3个实验的内容, 节约了时间, 增加了实验的内容量, 给同学们增加了操作的机会。可将实验指导中的实验4“培养基的制备”、实验5“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实验6“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及无能运动力检查”、实验7“细菌的生化试验”、实验8“细菌的药敏试验”等5个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生产实践中最常见疫病大肠杆菌病为实例, 以分离培养大肠杆菌为主线, 验证培养基制作是否规范合格和细菌的生化特性, 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表现, 穿插进行细菌运动力检查, 并可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指导养殖场进行药物治疗。可用6个课时分成3个下午进行上课完成5个实验, 使实验更加紧凑, 保持实验的连续性和内容的完整性, 加深学生对细菌培养性状观察、致病性、生化特性等试验印象。同时,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2 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 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过多的开设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很难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3]。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压缩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时间, 增加和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在相关理论课学习和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之后, 例如:仔猪大肠杆菌病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 、鸡的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的微生物学诊断, 分别在细菌各论和病毒各论讲过之后, 这时学生对基本理论已经掌握, 并对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涂片、染色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HA试验、HI试验以及沉淀试验等实验操作技能都已经掌握, 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条件已经成熟。任课教师结合实际和疫病发展流行趋势, 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养殖场 (户) 调查研究,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做1个综合性设计实验, 为养殖场 (户) 做1个细菌性或病毒性疫病的微生物学诊断。从病料采取、送检、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到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吸引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新的实验内容中去, 启发学生的智力, 开发学生的智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学生完成一个实验之后, 非常有成就感, 学生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综合性实验几乎应用了整个兽医微生物学的所有知识, 好像把全书都串通复习一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增加, 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1 合理分配实验教学时间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务必增加了课时数, 为把实验教学搞好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 任课教师根据实验项目合理搭配实验教学时间, 如培养基制备实验中, 高压灭菌需要等时间, 利用这个空间可以增加贵重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玻璃器皿的洗刷、干燥、包扎、试管棉塞的制作等内容。再如在HA和HI试验时, 加完样后需要等时间观察结果, 可以利用给学生讲述试验中红血球的制备和稀释方法等, 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4.2 认真组织教学
合理分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避免一些学生不动手的现象。首先指导学生对试验内容很好地预习, 教师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例如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实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细菌是需氧的?厌氧的或兼性厌氧的?”做细菌制片染色前提出“哪些细菌是阳性菌?哪些细菌是阴性菌?”再如做病毒的凝集红血球试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病毒具有凝集红血球的特性?”这样使学生即预习了实验又复习了理论课的内容知识, 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6]。实验课上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都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试验中的每个环节。
4.3 重视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
过去学生上实验课往往忽视试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 相互传抄实验数据结果, 有时出现错误结果也不查找问题出在哪。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课的主要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不仅使学生全面总结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 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实验报告也是科学科技应用的一种形式。写好实验报告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每次实验后都要求学生就试验结果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试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实验结果误差等现象, 对此要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再次发生。
5 重视实验成绩, 注意实验内容考核
实验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实验内容的一个标准, 同时也是反应实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重要手段, 因此实验成绩的评分必须纳入兽医微生物课程的学习成绩之中。实验成绩要细致化、严格化, 从实验的不同方面综合评分。首先是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要单独技能考试, 占实验总成绩的60%;其次是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是否规范、条理、清晰等) 情况, 占实验总成绩的20%, 从实验报告中显示;实验理论记忆性的内容占总实验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30%~35%。重视实验成绩的记分, 使学生上实验课出勤率、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动手操作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大大提高, 实验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6 结语
总之, 通过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尝试, 改掉了以往学生做试验不思索、按部就班地照书本内容和教师讲的程序机械性操作的模仿做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中的失败体验和成功喜悦领会到了实验的真谛,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好兽医微生物学、做好实验、深入实践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摘要:通过从充实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 优化实验内容和合理按排实验时间,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实验内容, 加强对实验课的组织、指导, 重视实验成绩考核和记分等多方面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有效地提高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杜扬.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J].教育探索, 2009 (3) :8-9.
[2]龙春阳, 赵阿勇, 周圻.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J].教育探索, 2009 (2) :64-65.
[3]王国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 2005, 32 (2) :144-145.
[4]司振书.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杂志, 2005, 25 (3) :108-109.
[5]何宝燕, 尹华, 叶锦韶, 等.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10) :16551658.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 篇5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是是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又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与动物疾病的防治、公共卫生安全, 保障畜牧业生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 才能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掌握重要的专业技能, 为成为一名创新型专业兽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很多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已认识到兽医微生物实验课重要性, 为了突出其实验教学的地位, 将其单列, 独立设课, 不再依赖理论课。但是教学体系还是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课前准备——课堂实验——实验报告;每个班次每周安排一个实验。虽然经过不断地教学改革, 整合实验内容顺序, 但每班学生两次实验之间要间隔一周, 实际到第二次上课时候, 上一次的内容又联系不起来了。在随机考核实验技能的时候就发现, 学生掌握技能不充分, 甚至很多同学对于微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无菌操作还是很茫然。
教育部多次提出对高校实验课进行改革, 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安排往往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 只有一个实验室, 难安排, 班次多, 安排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还是太少。在上完实验课程后, 给8个平行教学班级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综合实习周, 就占用了1个月的时间。但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后, 对学生进行技能的随机考核和调查发现, 对比实验课期间的考核结果, 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掌握专业技能也更扎实。
2 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针对原有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系陈旧, 综合设计性实验太少, 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必须打破原有教学体系, 构建新体系,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 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2.1 压缩整合验证实验内容。
验证实验内容包括了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技能学习, 是初接触微生物学习必不可少的, 但是占用了太多的课时, 且比较分散, 可以将原来的实验中基本的技能压缩到1~2次实验课。设立“兽医微生物实验须知和基本技能学习”模块。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细菌的分离与移植、无菌操作、细菌的鉴定、生化与药敏、培养基的制备等技能操作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实验课上通过录像结合示范的方式进行集中传授, 将这些技能相关录像计算机保存或上网, 在后续的实验学习或课余可供学生随时进行学习, 直到掌握为止。
2.2 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在原来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设2个综合型设计实验, 共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 涉及内容更广, 除了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以外, 应包括病毒学和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两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内容可以给学生多个平行项目选择,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组成小组, 自己查阅文献, 自主完成具体的试验技术路线, 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完善后, 最后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并以论文的格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3 应用新技术
科技日新月异, 不断渗透到教学课程中, 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采用新科技、新技术, 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兽医微生物实验新技术。
3.1 及时采用新技术, 更新实验内容
比如培养基的制备, 以往的教学内容繁多, 包括把各种培养基成分分别称量, 再电炉加热溶解, 调节PH值, 棉塞制备, 包扎, 高压灭菌, 冷却, 倒置平板等。步骤繁多, 耗时长, 制备棉塞耗费时间且效果参差不齐, 往往需要5个课时, 学生才能勉强做完这一次实验, 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 且学会了也已经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在生产科研中早已不用这样的制备技术。笔者便改革了实验内容, 培养基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自学, 提前预习, 实验内容改革为半成品培养基的配置。购买半成品培养基, 应用电子天平代替普通天平进行称量, 不需调节PH, 电炉加热溶解改用微波炉加热, 更加安全, 购买硅胶塞替代棉塞。经过改革后, 实验效率大大提高, 原本要拖延2个学时才能完成的内容, 现在3个学时就可以完成, 且学生积极性更高, 从考核的结果来看, 掌握的技能更全面。
3.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
以往教师采用的是板书+讲解+示范操作的模式来进行实验教学, 内容单调乏味,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后来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教学PPT。比如细菌、真菌形态的观察, 通过计算机, 就可以把很多细菌、真菌图片收集到PPT中, 形象直观, 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不同的形态特征;细菌运动力的检查不易成功, 就可以把拍摄下来的录像通过计算机进行播放, 讲解。一些重要的实验技能操作, 学生只通过一次实验课不能完全掌握,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课后或下一次上课时进行复习和练习。应用计算机后, 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3.3 显微成像系统的应用
微生物实验中细菌的形态观察是一个难点, 传统授课必须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 用目镜指针指示细菌, 对细菌在所处视野内的位置、形态等描述很难准确, 教师工作量大。购置一台显微成像放大系统, 系统可以将细菌图片通过显微镜直接连到电脑以及投影仪上, 将学生的疑难问题放大, 鼠标一点就能讲解清楚, 不仅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也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3]。
4 与科研结合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前沿基础学科, 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与科研相结合, 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科研的过程, 为学生揭开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 为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科研课题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本教研室教师的科研项目, 也可以来自于生产应用[4]。所选的科研课题, 都包含了所有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操作技术、细菌分离与移植以及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技术等, 通过科研来学习, 可以使学生以立体的形式全面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的各项技术, 专业技能掌握更牢固。
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出勤率和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综合评定。由于实验报告往往存在抄袭, 除个别外出勤率基本无差异, 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 学生考核项目太少, 并不能准确反应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 而教师备考的工作量很大, 最后的实验成绩表现缺乏公正, 在学生成绩上拉不开档次, 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成绩却平平。
这就需要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实验课程成绩档案, 其中包括平时表现考勤 (10%) , 实验报告 (30%) , 论文 (20%) , 随机技能考核 (20%) , 期末考核 (20%) 等。改革以往的期末技能抽签考核方式, 采取平时的随机技能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的方式, 增加了考核项目, 更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掌握的真实情况。对于增设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要求学生学会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结果, 并把成绩包括在期末成绩中, 这对促进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
有条件的教研室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试卷进行考核, 将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内容如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处理分析、以及综合设计性试题等以图片、录像、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制成电子试卷, 利用电脑对微生物学实验进行考试。实验考试时, 应用联网计算机机房, 在规定时间内, 学生将答案写在纸质的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后, 教师将答题纸收回进行批改[5]。
摘要: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培养具备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专业技能强的兽医人才, 对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采用新科技更新实验内容, 与科研结合, 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旨在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技能, 为培养创新型专业兽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武文艳.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J]科教文汇, 2011 (1) :26.
[2]林雁冰, 颜霞, 韦革宏.构建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教论坛, 2010 (10) :31-33.
[3]李影, 钱爱东, 胡桂学, 等.显微成像系统在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 2009, 28 (1) :87-88.
[4]金叶飞, 尹军霞, 沈国娟.微生物学实验与科研课题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2011, 9 (3) :103-104.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 篇6
1 课程的设置
1.1 掌握基本技能
如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纯培养、生化反应的测定、常见病原菌的性状观察、抹片的制作和染色、血清学实验、免疫球蛋白的提取、电泳、间接ELISA、菌落总数的测定、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感染动物的剖检等。
1.2 验证理论知识, 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
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外界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学技术等。
1.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这门实验课涉及兽医微生物学和兽医免疫学两个较难的科目, 实验内容多, 相对复杂。对于没有做过微生物实验和免疫实验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例如:细菌的染色该如何界定?根据细菌可以被革兰染料染成蓝紫色或粉红色的特性, 可以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但由于染色时间长短不同和染料浓度、乙醇脱色等原因, 蓝紫色可能会较浅, 粉红色也可能比较深, 就会难以界定。不经常做染色实验的学生很难分清, 因此应该准备标准的染色片子给学生作对照, 或者准备大型的细菌染色图, 先让学生有个标准, 就可以对自己做的结果进行判断了。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准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和形象直观的视频, 教学效果更好。
1.4 认识重要的畜禽病原微生物的性状, 便于临床诊断
巴氏杆菌可以感染畜禽, 引起败血症、传染性肺炎、出血性炎症、局部慢性感染[3]。如何诊断呢?可以准备一些易于操作的易感动物, 比如患病的鸡和鼠, 课上无菌解剖, 观察感染动物的病理变化, 如: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常见的小点出血;心包变厚, 心包内积液;肺脏有充血或出血点;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 稍肿大, 质变脆, 呈棕色或黄棕色, 表面有许多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脾脏变化不明显, 可能稍肿大, 质地稍软;肠道出血, 肠内容物含有血液;慢性病变关节肿大、变形, 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然后教授学生用病料制作抹片, 再固定, 用美蓝染色, 如果看到有标准的两极浓染的菌体, 就可以确诊为巴氏杆菌病了。
1.5 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指导临床实践
根据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都可以进行特异性反应, 可以用已知抗原检测病畜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以诊断感染性疾病;也可以用含已知抗体的血清去检测患畜检样中的细菌抗原, 以诊断病原菌类型;还可以应用于抗体效价的检测, 以确定疾病发展的阶段或人工制备抗体的效力。抗原抗体反应又有多种类型:凝集实验、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4]。例如试管凝集实验的设置, 就可以利用商品化的布氏杆菌标准抗原来检测病畜血清中抗体的凝集价, 可以实现布氏杆菌病的确诊。
1.6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 为今后从事相关医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在实验中, 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比如:所用的物品都应标记明确, 认真记录步骤和观察到的结果;每个实验都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实验过程要按部就班, 不能随意更改, 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 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实验资料妥善保存, 以便以后查询。
2 课上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资料处理原则, 与药学专业相联系。结合理论知识、临床病例、临床标本、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使学生既能融汇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 又具备灵活而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 在常见病原菌的形状观察课上, 要求学生鉴别多种病原菌———大肠杆菌、李氏杆菌、沙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等。笔者把这几种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物学特征、临床症状、常规检查方法列成空白表格发给学生, 让学生们边观察各种菌落标本边讲解,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单个细菌形态, 边观察边记录, 最后把带标准答案的表格发给他们进行对照。这些答案包括鉴定的要点, 也有病料处理的方法, 全面而且细致。再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解答和总结。
最后与药物使用相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病原菌会引起畜禽什么疾病, 如巴氏杆菌可以引起禽霍乱、猪肺疫, 预防用药可以选择免疫血清、中药、磺胺类药物、灭活疫苗等;治疗用药也可以选择磺胺类药物, 还可以用抗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中药等进行对症治疗。沙门杆菌可以引起仔猪副伤寒、鸡白痢, 治疗常用药物有卡那霉素、痢特灵、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门课和其他专业课的联系。
3 考核标准
针对本实验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考核主要注重在操作技能、要点掌握和结果分析这三个方面。分数分别为40, 30, 30分。可以通过分组实验, 对比观察每组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 当时就给出评价和分数, 作为操作考核结果;在授课和课上总结中可以提问抽查, 检验当堂学习效果, 作为要点掌握考核结果;最后批改实验报告, 以学生对实验的记录和总结作为结果分析考核依据。实践证明, 这种考核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
4 实验注意事项
4.1 树立无菌观念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有很多体外培养的微生物或细胞, 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树立无菌观念, 认真操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 不正确的操作或者忽视的态度都可能让实验失败。如革兰染色引入杂菌, 会使验证结果不准确。细胞培养引入细菌, 会导致细胞死亡, 实验失败。在兽药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也必须做到无菌。药品的污染会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轻者有效成分被分解而失去药效;重者会因微生物分解产生某些毒素, 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4.2 加强防护, 保持自身健康
这是任何实验都要强调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也有很多具有传染性的材料。在实验室要穿好防护服, 戴好帽子、口罩, 保证自身的安全。实验完毕后两手用消毒水消毒, 然后用清水冲洗。
4.3 学会基本灭菌方法
在第一节实验课上就强调灭菌的概念以及灭菌与消毒的区别。对于微生物的培养, 要保证培养时用到的培养基和其他接触到的器材都是经过“灭菌”处理过的, 不含其他任何活菌。例如, 接菌时用的接菌环要用酒精灯烧灼灭菌, 平皿等玻璃器皿要用电热干燥箱干热灭菌, 制备的培养基要用高压锅蒸气灭菌等。实验后还要将用过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材料统一回收,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处理, 以免造成污染和危害。
5 小结
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搭建桥梁[5]。通过对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这门课程的细致设计和优化, 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帮助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巩固理论知识, 拓宽思维,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后续的药学实验 (如生物制药综合实验、药剂学实验) 和实习 (如临床药学实习) 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10) :188-192.
[2]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康艳红.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 29 (6) :34, 21.
[4]于华, 张春秀.抗原抗体之间的相互反应及其研究方法[J].化工时刊, 2004 (04) :17-20.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 篇7
一、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师生实验课重视不足。重视不足,既是说学生,也是说老师。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成了娱乐课,一部分学生穿着白大褂来实验室玩手机、聊天。对于实验目的这些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实验方法一问三不知,顶多就是对着实验步骤看一步做一步,完全不会去深思为何这么做,怎么才能做得更好。而有些老师也同样对该实验课程重视不足,不提问,少指导,不去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导致学生对实验室中老师的定义就是做完实验的签字者,老师没能起到指导作用。
(2)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与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将学生进行分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有时让人哭笑不得:每个组中肯定会出现基础好的一到两个人,而这一到两个人往往会独自完成这个组的整个实验任务,其他的组员则在一边旁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组员实验不积极,二是组中基础较好者不习惯团队合作。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虽然一直强调实验器材试剂从哪里来放哪里去,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做不到这一点,直接影响整个实验室的实验效率。
(3)实验结果有时虚假,一人写完全班照抄。在实验报告的填写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对实验结果来由不熟知,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方法掌握不到位,导致生搬硬套。更有甚者,为了取得一个良好的实验结果,直接修改原始实验数据。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同一实验组内一般只有少数同学能认真独立地自己完成实验报告填写、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其余同学多是借来直接抄袭。这种情况,导致有的学生思想懈怠,忽视实验教学,学不到相关的实验知识与技巧。
二、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针对师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实验课考查力度。要扩大实验课在总学分中所占比值,增加实验课思考分析抽答频率与字数,增加期末实验现场测评。
(2)针对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与技巧的情况,灵活采取应对方法。一是采取实验分组随机化的方法,即每次实验前都进行随机分组。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对班内实验基础较好的同学存在依赖性。二是采取实验流程具体到人的组内细分化的方法。每个实验组内的同学需在自己的实验报告里写上自己在该实验内所做的任务与贡献。三是采取计时加分化的方法,即对能提前完成实验内容且实验结果很优秀的小组予以考评加分。
(3)针对实验结果虚假,一人写完全班照抄的问题,我们老师要做好以下的事情。首先,要多设置实验分析题。争取每两到三个同学能分到一个分析题,而不是像传统实验报告分析题那样一个班只需要解决2个实验分析题。其次,要求实验数据处理分工明确化。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必须在自己的实验报告内写上自己承担的那部分实验详细的数据运算与处理过程。
三、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1)多动手多操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实验教学前,我们把实验操作整个流程的PPT发到每个学生手里,让学生课前就对实验流程与操作要点有个熟练的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学到实验技能、操作技巧。
(2)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筹备中来。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药物配制、试剂量取、培养基制作、实验用微生物繁殖与分群。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教学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结论
:兽医微生物学是一门兽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必须教好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它的独特性质,要求我们把实验教学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要勤勤恳恳、高标准严要求地教好这门课,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生物学的学科类目中,微生物学因其极强的实验性与应用性的结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而兽医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动物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必须教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教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说千百遍不如做一遍,只有通过有目的性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了解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方法及步骤。实验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实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除掌握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能力。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推荐阅读: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07-17
兽医实验室相关问题07-21
市、县兽医实验室05-21
微生物学实验与技术08-08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11-0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06-17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09-12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07-10
微生物学实验室简介08-08
食品微生物实验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