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实验室相关问题(精选5篇)
兽医实验室相关问题 篇1
摘要:兽医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从事动物疫病检疫、监测,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兽医临床诊疗等工作, 可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基于此, 笔者从兽医实验室建设的现实意义、兽医实验室诊断和检测技术范围, 以及规范管理兽医实验室的建议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兽医实验室,诊断检测技术,规范化管理
1 兽医实验室建设的现实意义阐述
近些年动物疫情复杂, 制约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畜禽传染病。鉴于众多畜禽传染病的临床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 单纯依靠传染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很难确诊, 开展兽医实验室诊断实有必要。
2 兽医实验室诊断和检测技术范围阐述
当前, 动物疫病诊断常用的实验室诊断和检测技术有以下诸方面。
(1) 组织病理学检测技术。病理学诊断技术:动物疫病诊断依据基本病理变化和组织出现的特征性病变;免疫病理学检测技术:用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对组织细胞内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开展定量、定位或定性检测, 通过组织化学呈色后, 利用 (电子) 显微镜观察结果。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 是兽医实验室诊断中最常用的技术, 也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对动物疫病分子流行病学动态进行准确、及时的掌握, 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基因理论分析依据。
(3) 病原学检测技术。对致病性微生物 (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 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病毒分离和鉴定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性疫病检测和诊断的主要方法, 旨在对病毒引起的疫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患病畜禽准确诊断, 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对未知病毒进行分类和鉴定。相较于其他传染病检测方法而言, 寄生虫病检测方法不仅有通常的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检查, 还包括定诸如免疫学检测方法、虫体 (虫卵) 检查法等定性的实质性方法。
(4) 血清学检测技术。中和试验:毒素中和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补体参与的反应: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标记抗体技术:放射性标记抗体、酶标抗体、荧光抗体;凝集性反应:沉淀试验和凝集试验。血清学检测技术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检测技术, 目前应用最为普遍和发生最快的一项技术是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
3 规范管理兽医实验室的建议
兽医实验室实现规范化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提高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岗前培训, 使其对岗位操作规程与工作内容了解并掌握。上岗需取得相应资格证明。加大操作知识培训力度, 加强实验室操作技能, 对常规实验室检测项目能够熟练掌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派知识扎实、业务素质高的实验人员赴国外学习最新实验室检测项目, 不断加强检测技能, 与时俱进。由取得相应证书的专业人员负责兽医实验室仪器设备 (凝胶成像系统、全自动酶免仪和PCR仪等) 的维护、保管, 制定使用规程和期间核查、校准等工作, 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能够达到开展检测工作的要求。检测过程中的耗材、试剂 (药物标准品、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抗原) 和样品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和控制, 设置耗材室、试剂室和样品室。按照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规范, 验收样品状态, 确保样品完整性。制定适用于本实验室的管理规范, 严格依据农业部标准、质量管理条例等规范化的文件, 进行兽医实验室的检测监测工作。对兽医实验室内部布局、设施、湿度、温度和卫生等环境进行严格控制, 特别要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其一,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悉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等;其二, 加强实验室重点环节的管控, 病料采集、接收、保存、实验, 以及样品处理等各环节应严格依据生物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禁止将活性物质直接冲入下水道, 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废弃物、培养物和样品要进行消毒、烧毁和高压灭菌等无害化处理;最后, 兽医实验室需配备呼吸防护装备、防护鞋、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只有控制好上述几方面才可规范管理兽医实验室, 确保达到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标准。
县级兽医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高
各级政府和领导缺乏对兽医实验室重要性认识, 对实验室工作职能概念模糊, 思想上和工作中缺失、缺位, 仅仅用于应付检查, 完成项目建设, 认为防疫就是给畜禽打针, 轻视实验室工作, 认为实验室工作只是走走形式, 仅凭以往情况随便写几个数据应付了事, 支持力度不够。
1.2 兽医实验室结构布局不合理
县级兽医实验室大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改建, 建筑面积达不到200个平方米, 实验室在结构布局不合理, 通风不良, 光线不好, 功能分区不严格, 很容易造成病菌 (毒) 的外泄, 存在安全隐患。
1.3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
作为基层兽医实验室, 一般不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仍有隐患,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不到位, 例如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病, 在做实验时需要特殊的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 应该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可是在基层采购的是普通的防护用品, 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 生物安全柜有的实当验室没有, 有的只做摆设没有启用, 这样很可能造成人员的感染。二是病原微生物从实验室泄漏引起疫情流传扩散。三是病源微生物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容易产生变异, 能使病源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增强, 甚至出现对人有致病性的毒株。四是实验的试剂和长时间堆放的废弃物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实验室就建在办公区在城镇中心, 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 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隐患。
1.4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套不合理
县级实验室的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是项目集中采购, 统一采购, 统一发放, 采购的仪器未考虑各个县畜牧业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 一味追求精密昂贵的设备, 还有仪器配发时有些实验室根本没有建好或者是没有开展工作, 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人员, 仪器没能及时得到调试, 等到用时好些仪器不会用, 不能用, 导致购回的设备被闲置, 也有一些实验室在计划购买仪器设备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购买相关配套设备, 同样造成设备无法使用。
1.5 实验室基本功能发挥不全
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诊断是基层兽医实验室的主要功能之一, 但此功能不断走向弱化甚至不存在了。首先, 近年来各级兽医实验室承担的实验室监测任务逐年增加, 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常规监测和集中监测等试验开展较多, 而常用于动物疫病诊断、病理剖检、染色镜检等实验室诊断方法反倒用的很少。其次, 重大动物疫病因为蔓延快, 危害大而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 监测、检测等实验室工作基本是以重大疫病为中心, 对普通动物疫病的诊断不够重视, 但基层更需要的往往是普通病的诊治, 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
1.6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专业素质较低
很多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身兼数职, 有些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 在需要开展工作时才安排人员, 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学习, 对实验室操作技术不精通不专业。既要从事防疫工作, 又要加班加点开展实验室监测检测, 随着动物疫病监测工作重要性的不断提高, 监测检测任务逐年加大, 工作人员往往身疲力尽, 工作效率不佳。
1.7 实验室管理和操作不规范
很多实验室管理和操作规范制度不完善, 有的仅停留在建立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上, 由于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来实施。仪器的摆置不合理, 档案管理混乱, 原始资料记录不全, 缺乏可查性和完整性, 药品试剂存放不规范。
1.8 财政投入经费不足, 监测工作开展不平衡
由于实验室资金来源单一, 偏远山区的养殖场之间距离远, 由于经费所限, 监测的频率、范围、数量受限制, 造成监测工作开展不平衡。
2 建议
2.1 加强重视, 转变观念
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对兽医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转变观念, 加强领导, 将实验室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提高我国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净化动物疫病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来抓。
2.2 严格规范, 因地制宜建设
县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应以实验室在动物防疫工作的作用为出发点, 建设时应请专业人员设计指导, 细化内容, 考虑周全, 放眼未来, 科学布局。通过考核评审、计量认证等方式规范实验室建设。
2.3 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
一是开展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专题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水平和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坚决杜绝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外泄。二是切实抓好重点环节管理。从解剖、样品采集、接收、保存、实验室实验、样品处理等整个流程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操作, 实验结束后对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进行高压灭菌、烧毁、消毒等方式处置, 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三是县级实验室按规定不从事《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中规定的一类、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病原的实验活动。四是制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贮备应急物资, 保证应急所需。五是做好人员防护,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实验操作人员进入实验室, 要根据需要穿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操作时, 要防止被刮伤、咬伤、刺伤, 污染物溅到身上要及时处理。六是对所有工作人员必要时要进行血清学监测, 还应根据可能接触的生物进行免疫以预防感染。
2.4 继续完善实验仪器配发和采购, 加强使用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现状和实际需要, 继续增加资金投入, 增强仪器配套适用性, 做好仪器的售后服务和操作人员的培训, 强化操作规程, 确保仪器安全性和正常使用, 提高使用效能。
2.5 拓宽实验室功能范围, 提高工作技能
兽医实验室的工作要与时俱进, 根据疫病防控实践和群众要求, 转变思路, 革新工作渠道, 开展病原诊断、过敏试验、日常免疫抗体检测等工作, 增强工作与实际密切联系, 切实发挥实验室在生产中的应用。
2.6 加强兽医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机制
配置专门的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 保持兽医实验室人员组成的稳定性, 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机制, 提高其专业素质。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应不少于3~5人 (其中应有中高级职称人员至少2名) 。要进行岗前培训, 使其熟悉本岗位工作内容和操作规程。必要时, 还要使被培训人员了解和掌握本行业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习国内外最新实验室检测项目, 接受并能应用国际国内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以适应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 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 可以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的专业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检验水平, 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培训、考核、交流学习等形式全面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2.7 建立健全兽医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
完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适度规定检查和验收工作。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档案填写, 真正将整个实验室工作置于可控、有序的正常状态。对此要明确任务, 专人负责。
2.8 加大财政投资, 取得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
兽医实验室相关问题 篇3
兽医实验室作为畜牧兽医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 具有动物疫病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职能。兽医实验室分为国家级区域兽医实验室、省级兽医实验室、地 (市) 级兽医实验室和县 (市) 级兽医实验室。为了适应动物疫病防控新形势, 目前, 乡镇畜牧兽医站也建立了兽医实验室。市、县、乡三级兽医实验室作为兽医实验室的前沿阵地, 在动物疫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 乡镇兽医实验室还存在诸多问题, 未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
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乡镇兽医实验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省 (市) 经济不同的县 (市) 乡镇兽医实验室建设水平差距也十分明显。大部分发达地区和经济较好地区的乡镇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标准化乡镇畜牧兽医站, 但是部分经济较差的乡镇畜牧兽医站还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 更没有兽医实验室, 实验室简单的仪器设备, 如冰箱等也只能借放在临时的场所, 更不说开展实验室基本的样品采集或检测。
1.2 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在动物防疫上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大, 但是这些经费大部分投入到了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等其他物资的购买, 真正用于动物疫病检测、诊断和基层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上的经费很少。同时,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很多工作只是应付, 只是本着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开展。
1.3基层高素质技术人员缺乏
2005年, 国务院对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 全国兽医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兽医体制改革前,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很多工作人员是子承父业, 接班工作,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畜牧兽医教育。改革后, 绝大多数人员留在了基层畜牧兽医站。同时, 由于基层畜牧兽医站编制少, 空编的更少, 加之基层条件差, 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 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造成了基层畜牧兽医站高素质人才十分紧缺。
1.4 规范管理有待提高
乡镇兽医实验室承担着样品的采集和送检等重要职能, 没有成熟配套的管理制度, 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风险。
1.5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领导谈到畜牧只重视畜牧生产, 只重视经济, 对防疫关心很少, 认为防疫只是打打针, 造成了在思想上的缺位, 不重视实验室工作, 对实验室工作关心支持很少。
2 对策建议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硬件水平
建设标准独立的乡镇畜牧兽医站, 建立不同的功能室, 设立独立的实验室, 购买冰箱、离心机、高压灭菌锅、显微镜、保温箱等基本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购买开展检测、诊断需要的试剂、耗材。
2.2 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保障水平
政府加大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的投入力度, 把实验室检测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可以考虑在疫苗经费中增加检测经费, 实现全国统筹, 按比例划拨。加大有毒有害津贴执行力度, 提高有毒有害津贴标准, 明确有毒有害津贴覆盖范围。出台保证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来到乡镇, 留在乡镇的政策。
2.3 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生物安全有关规定, 明确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负责人, 设置生物安全柜, 充分发挥生物安全柜的作用。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学习, 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建立完善废弃物收集处理渠道, 严格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规范实验室工作制度、细化实验操作规范、明确档案资料记录内容格式。重要制度放在最显眼位置。完善仪器设备使用规范, 细化仪器设备操作规范流程, 明确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管理,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 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 落实工作责任。
2.4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建立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制度, 定期、不定期邀请大学教授、生物企业技术人员、养殖企业防疫人员给乡镇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及时更新实验室技术人员技能。开展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技术“大比武”, 建立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淘汰和分流机制, 促使技术人员不断学习, 提高技术水平。
2.5 开辟新渠道, 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
兽医实验室相关问题 篇4
1 血液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送要注意的问题
1.1 血液采集过程中要的注意事项
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 使用消毒过的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血样容器, 采血部位应严格消毒。但是在做牛或猪的血涂片检查血液寄生虫病时仅在耳尖取一小滴血则不用消毒, 因为残留的药物会对检验有影响。
采样人员应熟练掌握采血技术, 选准采血进针点, 掌握好一定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尖进入血管后应顺着血管的方向向前推进, 推偏了刺穿血管会引起血肿。尤其是在采鸡、鸭等家禽的翅静脉时由于血管非常细且血管壁很薄很容易刺穿, 这时要立即停止采血并按压止血1~3分钟, 更换部位或个体后再采。但应注意的是, 多次采样不成功会使养殖户心疼而不愿再继续配合采样。
处理好所采的血。需用血清的血样应立即将注射器内的血液沿容器壁徐徐注入, 不能用力挤, 也不能震荡, 否则易使红细胞破裂导致血清变为红色而影响检测结果;需用抗凝血时, 血液采出后应立即与抗凝剂混合并轻轻震荡均匀。
随机采样与固定采样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在畜禽群体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减少人为的主观因素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产生影响。对随机抽取的动物进行编号标记、跟踪检测, 可以实现对群体相应指标的动态监控, 对研究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免疫抗体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指导免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血液样品的保存与运送
1.2.1 保存
采集的血液样品应立即密封, 根据样品的性状及检疫检验要求不同, 作暂时的冷藏、冷冻或其他处理。装样品的容器应贴上标签, 注明编号, 并附样品名称、采集时间、地点等相关资料。
1.2.2 运输
样品运输过程中, 避免因剧烈震动使容器破损, 样品装入冷藏箱前应铺设衬垫并用柔软的东西互相隔开防止碰撞, 并保持温度在必要的范围内。
2 样品采集中应注意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兽医科研和诊断、检测工作中, 进行样品采集时, 在保证样品质量的同时, 由于许多动物疫病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链球菌病、狂犬病等都是人畜共患病, 感染后会引起严重后果, 所以必须注意采样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保证采样人员的健康安全。
2.1 提高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采样人员必须是具备动物传染病感染、传播流行与预防的相关知识的兽医技术人员, 能熟练掌握采样和动物的保定技术。
必须重视动物的保定, 不论是大动物还是小动物做好保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动物做好保定后不但容易采样, 而且还能防止对采样人员造成伤害;小动物虽不能伤人, 但由于血管细很小的挣扎动作也会使针头刺穿血管而无法继续采样。
操作应小心仔细, 避免被刀片、针头等锐利器材割、刺伤。伤口更易被传染上人畜共患病, 如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
活体采样时应善待动物, 不能粗暴的对待动物以免激怒或使动物受到严重惊吓。尤其是牛在实际操作中一旦激怒将难以制服, 可能伤到在场人员;而小动物 (如犬、狐、貂等) 操作不当也可能抓、咬伤人。同时, 行为过于粗暴也会使养殖者反感。
出入养殖场特别是从一个场到另一个场必须更换隔离衣、口罩和手套、消毒胶靴。尤其是发生烈性传染病的畜禽场更应严格消毒, 防止由于采样活动人为造成疫病传播。
2.2 人员的物理防护措施
采样前应根据畜禽可能感染的病原体传染性的不同, 做好人员的防护,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 呼吸道的防护
应选择7层以上的口罩严密的裹于口鼻之上, 尤其是鼻翼两侧不能留有缝隙, 否则空气从缝隙中通过而起不到防护作用。戴仅有一层的一次性口罩, 它只能阻挡部分灰尘不被吸入, 而不能过滤动物排出的含有某些病毒、细菌的气溶胶。
2.2.2 眼睛的防护
必要时要佩戴护目镜, 防止带有细菌或病毒的灰尘进入眼中。含有新城疫病毒的溅出物进入眼中会引起人的眼结膜发炎。
2.2.3 手的防护
操作者应佩带韧度高的橡胶手套, 而不应带容易破损的一次性塑料薄膜手套, 有的细菌和病毒能够通过健康皮肤而传染人, 比如炭疽、禽流感等。
2.2.4 头部及躯干的防护
应穿不透水和带有拉链的上下身连体隔离衣, 将身体严密的包裹起来避免被畜禽溅出的血液、排出的粪便和喷出的唾液等分泌物污染皮肤、衣服而感染疫病。
2.3 废弃物的处理
一次性器械、物品处理。针头、刀片使用完毕必须立刻投入尖锐物品回收箱内以待处理, 一次性针管、防护用品应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密封袋中集中焚烧处理。
病死动物的处理。要在隔离区或实验室解剖台上剖检、采样, 采样后的动物尸体、废弃物等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采样结束, 采样人员需更衣消毒, 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3 做好记录
送检报告或采样记录应一式三份, 一份随样品送实验室, 一份畜主留存, 另一份采样单位备案。依据样品的性质, 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畜主的姓名、电话和畜禽场的地址;所饲养的动物种类及其数量;首发病例和继发病例的日期及发病率、死亡率;死亡动物和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日龄;临床症状及其持续时间, 产蛋或产奶记录, 免疫和用药等情况;送检样品清单和说明;动物治疗史;要求做何种检测;送检人的姓名、地址和电话, 送检日期等。
4 其它
做平板凝集实验时应保持实验环境温度在25℃以上, 因温度过低时反应变慢、变弱, 有的阳性血清不能检出。如没有空调、暖气等设施, 可将玻璃板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片刻, 提高反应温度。
兽医实验室相关问题 篇5
关键词:实验准备,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兽医药物分析,动物药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学习的延续、补充和发展,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动物药学专业是具有兽医学特色的应用药学专业,既结合了兽医学与药学基本理论,同时也结合了两个学科技术手段,是我国动保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其主干课程兽医药物分析是与生产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上学到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应用到畜牧兽医相关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中。实验准备工作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笔者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发现,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巩固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复习化学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兽医药物分析的实验技能和完善兽医药物分析的实验体系,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传统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教师为主导,实验员为辅助,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员所从事的工作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重复准备工作,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毫不相关。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实验内容从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发展,教师、学生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实验室不断向学生开放,都对实验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如果实验课安排工作出了问题,不仅不可避免地造成仪器设备使用混乱和试剂消耗增加,而且还会使实验技术人员准备工作量大大增加[4]。实验员的人力和能力资源增长幅度相对较小,造成了实验准备工作量大和实验员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5]。根据多年的实验准备工作经验,笔者和同行技术人员交流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充分合理利用实验准备环节,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且能够解决实验室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利于复习在化学课上学习的理论和技能
兽医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等课程学习的延续,是相关学科在动物药学中的应用。兽医药物分析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同于其他兽医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前需要准备大量的试剂,在实验准备过程中必须了解各种化学试剂(或药物)的理化性质,掌握配制化学试剂的基本技能,根据试剂的化学性质采用不同配制方法。一些强酸弱碱盐溶于水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难以溶解的物质,在配制这些溶液时可以通过调节酸度来防止其水解。在检查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时,在硫酸铁铵溶液中要加入盐酸,同时要现用现配。在兽医药物分析实验课的准备中需要配制稀硫酸,配制方法在化学课上有讲授,但其他课程中又没有类似的操作,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导致学生遗忘浓硫酸稀释的步骤,有可能造成危险。因此,配制这些试剂需要应用到在基础化学课上学到的定容、移液、稀释等技能,而这些技能如果不适时复习,就可能导致操作不规范,甚至造成危险。让学生参与到兽医药物分析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可以让学生复习在化学课上的基本理论和技能[6]。
2 利于学生对兽医药物分析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学习
实验准备工作是实验技术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实验技术必须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兽医药物分析实验技术工作是技术性、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除了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例如在实验准备中的预实验,要对所有实验内容进行验证,例如在“注射液内毒素检查”实验中,要求操作者严格规范操作,按要求设置各个实验组和对照组,防止不规范操作得出错误结论,同时保证实验课能够收到预期效果。
3 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根据兽医药物分析实验课的特点,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现象观察、滴定终点的判断和含量的计算,实验准备需要有特别严谨的态度。在滴定实验中,需要对滴定液进行校正计算,这些操作在本科实验课程中一般是不涉及的,通过计算可让学生看到滴定液校正的作用。在实验准备中清洗玻璃仪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药物分析实验很多都是对现象的观察,如果玻璃仪器清洗不够干净,极易造成实验失败,看不到理论课上讲授的实验现象。兽医药物分析是保障动物用药安全的前提,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真实可信,学生应该从实验准备开始树立严谨的质量观念。
4 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实验的准备工作不仅在兽医药物分析实验中,甚至在从事科研、新兽药研发和工艺摸索中,都需要从其开始;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都忽略了这个步骤,仅由任课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然后直接进行操作,学生根本不清楚在实验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刚毕业的从业人员反而不会一些简单操作的原因。有的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不会配制一些简单的试剂,当问及为什么不会配制这些基本试剂时,学生说他们在上实验课时都是配制好的,没有机会学习试剂的配制。可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中来,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刚参加实验准备工作时,或将一份全新的实验方案放在学生面前时,大多数学生表现手足无措,部分动手的也是思维混乱,没有条理。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尽早适应工作、完善知识体系,让毕业的学生具备迅速适应工作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参加到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中来,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充分补充传统实验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实验技能[6]。
5 利于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
在原有的体系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上课的时间地点;但是实验准备是个系统工程,让学生参加到实验课的准备中来,则必须让学生具有认真的态度和有条理的工作思路,教会学生在工作任务下达后要制订可操作性极强的计划,同时协调仪器、教室等多种因素。例如可以把教学任务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核对本学期的课程表,明确开设的实验内容、实验开课时间、开设实验的班级及分组情况,必须按照日期做好实验准备;然后根据实验分组情况,充分准备调试实验所需仪器和实验材料;购买玻璃仪器和实验材料必须有计划,尤其不易保存的试剂,原则是比总需要量略多[5]。
6 具体实施步骤
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第一步实验指导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公布学生参与准备实验的有关信息,遵循双向选择、自愿自主的操作原则,组成实验准备小组,实验员就小组成员的个人信息和培训时间作合理可行的安排,建立小组培训档案;明确化学实验室管理条例、安全守则,实验室废弃物及常见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分批次带领学生到药品库取用或存放药品,让小组成员对实验室管理及安全有全面的认识。第二步让小组成员在实验员的指导下对实验室用品进行清理整顿,以便熟悉实验室环境,并将实验室各种药品及器材分类存放信息、注意事项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方法总结成书面材料上交实验教师,然后就该实验室常见安全和防护的技能技巧及实验室管理知识由实验教师对小组成员笔试考核,并召开专题讲座进行总结和强化[5]。第三步将实验指导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制订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在试剂配制中的注意事项。第四步在实验教师对实验指导修改后开始实验准备。在实验准备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打分,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汇总成绩作为实验课程总成绩的一项。
参考文献
[1]李艳华,丁文雅,陈俭清,等.动物药学专业兽医药物分析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3上):192-193.
[2]陈俭清,程广东,李艳华,等.谈兽医药物分析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08上):170-171.
[3]林彩萍,梁华定.高校化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3):84-85.
[4]徐绍芳,王宏,聂进.化学实验多层次开放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51-153.
[5]张光霞,李雪.实验员利用实验准备培养学生素质的实践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1):126-128.
【兽医实验室相关问题】推荐阅读:
市、县兽医实验室05-21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09-29
猪场兽医防疫问题刍议10-07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问题及对策论文07-20
中兽医与现代兽医08-21
相关实验室指标09-25
兽医工作07-20
兽医人才10-17
畜禽兽医05-14
兽医制度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