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础

2024-06-05

微生物学基础(通用12篇)

微生物学基础 篇1

天然药物学基础是中专药剂学专业的重点学科, 主要介绍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 生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常用生药的来源、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和功效等内容。由于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地点是中西药店及医药公司, 教学设计和职业设计都倾向于为就业服务, 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这个特点进行教学, 使学生尽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采取直观教学、职场教育等多种教学方式,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采取直观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1.1 让学生在观察中增强感性认识

天然药物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天然药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之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中西药店及医药公司从事经营药材、鉴别生药药材工作, 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争取让学生对每一种生药亲自看、摸、闻、尝。笔者在讲授生药理论课时, 先分发少量药材给学生, 以便在讲授生药性状时让学生逐一对照。

1.2 采用比较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记忆力和鉴别能力

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深入, 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并叙述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如讲授黄芪时, 让学生观察其“金井玉栏”“菊花心”, 尝其甜味;讲授大黄时, 让学生观察其“星点”, 尝其苦味。还可以购买不同质量等级的药品, 让学生自己鉴别, 分辨优劣, 如黄芪以条粗、皱纹少、粉性足、味甜为佳。这种比较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药物的同时, 更深入地记忆药物的鉴别特征, 有利于强化认识。同时, 分发药材让学生亲自观察, 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便于学生反复观察, 增强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通过实验技能考核, 进一步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鉴别药材的能力, 笔者将毕业考核总成绩分为笔试和实验实践2部分, 其中笔试占60%, 实验实践占40%。实验实践考试又由药材鉴别和显微鉴别2部分组成。显微鉴别考试是将平时实验要求掌握的药材粉末分组, 由学生随机抽取, 制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该粉末特征。药材鉴别考试是在所学一百多种药材中随机抽取20~30种药材, 让学生叙述各药材名称及基本特征。通过改革考核方法, 引起了学生对药材鉴别的重视,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

3 借助多媒体课件全方位介绍植物形态及显微特征

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所学生药植物形态进行观察的要求。而多媒体是新兴的教育工具, 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等特点,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制作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课件, 全方位介绍植物形态及其显微特征。

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以下优点: (1) 可加强学生感性认识。书本中的图片是平面的、静态的, 且内容通常限定为植株某一特征段, 不能很好地呈现植物的整体形态, 而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立体的、彩色的图片展示植物整体形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直观印象。 (2) 多媒体资料容易收集。借助网络可获得各种教学所需资料, 而传统书刊则难以做到这一点。 (3) 有利于学生了解药物显微特征。笔者在实验操作前先展示相关图片, 使学生有所了解, 以便更好地进行显微鉴别。 (4) 可以节约教育经费。

4 创设职场环境

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店及医药公司禁止经营伪劣药品, 所以如何鉴别生药的真伪和优劣非常重要。而我国幅员辽阔, 生药种类繁多, 各地用药名称和习惯不尽相同, 类用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不断出现, 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不尽一致, 且一些贵重药材中, 以假充真及掺劣现象经常发生。所以, 有必要对药剂专业学生讲授鉴别药材混淆品、伪品的知识。因此, 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其职业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师在讲授时, 有必要补充鉴别药材混淆品、伪品知识。通过比较真品和混淆品、伪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高学生鉴别能力。如介绍松贝时, 与平贝进行比较;介绍当归时, 与欧当归进行比较。 (2) 模拟药方配药。由于中专药剂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比较明确, 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时, 教师可写出具体药方, 让学生按照药方的药物、分量及要求调剂;或者让学生把调剂好的药材分开, 并记录药物和分量, 与药方进行比较。这些实践操作既强化了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既满足了教学要求,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方法, 可使学生对复杂、枯燥的生药知识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并能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以胜任以后的工作。蒉

微生物学基础 篇2

2、放线菌的菌丝根据其功能分化成、和

3、真菌包括单细胞的丝状的子实体较小的和子实体大型的。

4、病毒根据其宿主分为病毒、病毒、5、微生物根据其能量来源分为和蓝细菌属于真菌属于 生物。

6、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和

常见的五大类。

7、培养基根据其成分分为、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

基是,高氏一号培养基是。根据其物理形态分为 培养基、培养基、培养基。

8、微生物纯培养常用的方法包括、、、。

9、细菌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基因重组。真菌常通过

和 实现基因重组。

10、微生物实验中固体培养基的灭菌常采用,温度用。接种工具采用 灭菌。

二、名词解释(30分,每解释5分)

菌落和菌株

质粒

菌丝体和子实体

发酵和发酵作用

厌氧呼吸

消毒和灭菌

三、问答题(48分)

1、什么是革兰氏染色?为什么会出现染色反应的差异?怎样确保染色结果的准确性?(8分)

2、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配制过程。(7分)

3、在工业发酵的分批或单罐培养工艺中,试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的实际用途。(7分)

4、简述微生物生长的条件。(8分)

5、试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0分)

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建设的探讨 篇3

关键词: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

2007年至2009年我院生物学基础实验室逐步发展建成,由过去的教研室管理、重复建设,转变为统一管理、集中场地、合理建设,并更新仪器设备,使生物学基础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功能加强,更好地适应了我院基础实验教学的发展。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从2007年开始,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的系统改革,把基础实验是从各系分离出来,成立了生物学实验中心,下属5个实验室,分别为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归中心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教学经费、仪器设备的合理使用。同时,实验室规章制度健全并切实执行。

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课程当中的作用

黑龙江大学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为实验室配备了4 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3名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硕士学位,整体实验水平及技术水平都比较高。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的实验一般学时多、学生多,实验技术人员要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配合实验教师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1.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微生物学应用技术的平台,对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生物学实验开展了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等12个实验。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容易被实验室内其他微生物污染,尤其是怕被含有芽孢的细菌感染,芽孢有很强的耐热性和其他抗性,因此,是否能杀死一些代表菌的芽孢就成了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措施的重要指标。一般采用湿灭121℃,15min才能让培养基或物件彻底灭菌,干热灭菌,芽孢的耐热性更高,因此在干热灭菌时,一般150~160℃下灭菌1~2小时,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对所需仪器、设备、培养基、菌种等进行严格的灭菌,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

2.生物化学实验。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很重要的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生物化学实验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包含的基础技能涉及到生物学科的各个方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和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实验共开设糖的颜色反应、糖的还原反应、多糖实验、卵磷脂的提取等14个实验,共60学时。生物化学实验的特点是试剂种类多,每种试剂需要量大,一些蛋白质、氨基酸等试剂容易变质,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在配置试剂的时候精确配制所需试剂,容量瓶定容,并且在配制蛋白、氨基酸等试剂时注意不要被杂质污染,配制完成要于冰箱中保存,在配制淀粉溶液时,要求新鲜配制,这就要在每次实验开始前配制。针对生物化学实验的这些特点,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进行准确精良的配制,以配合实验教学的开展。

3.分子生物学实验。

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已在生命科学、农学和医学的各个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相对其他学科的实验而言,分子生物学实验复杂而细腻,技术性很强,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课程,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子生物学实验开设了植物基因组DNA的分离、质粒DNA的提取、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等14个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最为重要,实验要经常与毒性强,甚至致癌的试剂接触,所以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了解所有的安全措施,并将实验室的操作置于最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例如:溴乙锭、甲酰胺、焦磷酸乙二酯等在使用前都应确认使用说明,并做好防护措施,特别是对一些试剂盒,掌握相关知识后方可使用;氯仿、异戊醇、正丁醇、甲醛和乙醚等,应该在通风厨中使用,并注意保护衣服、皮肤和呼吸道。

4.细胞生物学实验。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细胞生物学工作者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其中许多技术也适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本实验室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生物学实验,其中包括对兔子外形的观察和内部解剖,动物组织和植物组织石蜡切片观察,植物根、茎、叶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解剖观察等;另一部分是细胞生物学实验,包括提取叶绿体试验、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PEG介导的细胞融合技术、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等。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实验,可以加深对细胞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遗传学实验。

遗传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该实验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验证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例如果蝇的单因子遗传和半性遗传等。二是与遗传学有关的实验技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沿用已久,但目前仍有广泛应用的技术,如石蜡切片法、压片法、植物的杂交等;另一类内容较新,是近二三十年内发展起来的技术,如外周血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植物单倍体培养等。由于遗传学实验工作周期性较长,所以实验技术人员一般在实验开始之前几周就已经开始为实验作准备。

三、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室

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除了承担教学任务以外还进行了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试验,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实验教师设立一些新颖的、知识面宽的、并具有研究性质的项目,由学生自己组织团队设计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或者由学生自己立项,经实验教师审核,再进行实验。其中包括配制试剂,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并形成论文。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实验设备和仪器,真正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与研究成果

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的人员在完成理论课与实验课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0余项,近5年发表的文章30余篇,并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的建立,使得过去基础实验在各个系资源浪费、管理分散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实验室建设还在起步阶段,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与管理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凡成,肖子曾,严杰等.医学基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3): 70~71.

[2]刘德波.对医学基础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7,6(10):184~185.

[3]程彦伟,韩亚伟,唐琳等.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河南教育,2009,9:52~53.

[4]罗跃中,李忠英.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践教学,2009,59~61.

[5]胡晓燕,于清水,吴伟芳.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考核方法的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00(2):55~56.

[6]张彦定,黄义德,胡雪锋.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9:115~116.

[7]赵刚,倪娅,徐云丹.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71~73.

[8]李亚娟,郭海滨,刘向东.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试验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255~257.

[9]刁爱梅.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88(2):40~42.

脊柱结核内固定的生物学基础 篇4

关键词:脊柱结核,内固定,细菌粘附,碘-125标记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荷国家之一,患者数居世界第2位[1]。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约半数累及脊柱。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学者将内固定技术用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2,3],临床实践表明该技术对提高植骨融合率、预防和矫正后凸畸形、减少病灶复发等有重要作用[4]。本研究通过观察结核杆菌与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粘附情况,以期初步探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植入内固定选择何种材料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a)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中国菌种保存中心提供;b)材料:不锈钢316L、聚醚醚酮、钛合金Tc4、纯钛Ta2,所有材料与临床使用产品的表面粗糙度一致。将材料切割,加工成高5 mm,底面半径4 mm的圆柱体。每种材料30个,分5组,每组6个。经蒸馏水洗涤、高温消毒后备用。

1.2 实验方法

a)先将结核杆菌接种于罗琴氏培养基中,在37℃恒温下培养6周。挑取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结核杆菌,用生理盐水稀释,旋涡混合器震荡摇匀,配置成浓度约109 CFU/mL的细菌悬液备用。b)将配置好的细菌悬液送至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进行碘-125的核素标记,将标记好的结核杆菌悬液以1∶10的比例注入7H9Middlebrook液体培养基中,制成初始浓度为108 CFU/mL的结核杆菌悬液备用。c)粘附实验:将上述四种材料各6个分别悬置于上述细菌悬液中37℃恒温下震荡培养。结核杆菌于材料共同培养30 d,每5天取材料一次。分5组重复上述步骤,取平均值(见表1)。d)γ射线计数测定:材料自细菌悬液中取出后用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冲洗5遍,以除去表面未粘附的细菌。然后在γ放射免疫计数器下进行计数测定,并绘制细菌粘附曲线。e)统计学处理:以材料性质、时间为分组变量,材料所粘附的细菌数量为因变量,行两因素或多因素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α=0.05。

2 结 果

结核杆菌在不同材料上的粘附力比较,由表1可见,在聚醚醚酮上的粘附最多,在纯钛上粘附最少,在不锈钢上的粘附多于钛合金。各种材料间的区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

医用可植入装置等生物材料制品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后,其周围组织有发生以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Biomaterial Centered Infection,BIC)的危险。据Stamm[5]统计,BCI已占美国内感染的45%,死亡率为5%~60%。有研究发现[6],细菌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粘附是BCI发生的初始动因。

生物材料对人体而言是一种异物,对感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Eleck[7]曾报导,在自愿受试者皮下注入106CFU/L的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才能形成脓肿;在有异物存在时,仅需102CFU/L的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就可以形成脓肿。

在脊柱结核的内固定治疗中,尽管术前的抗结核治疗、术中的病灶清除可使结核杆菌大量减少,但不可避免在病灶内仍会有结核杆菌存在。本研究实质上就是对如何减少以内固定物为中心的结核杆菌感染进行探讨。

3.2 细菌粘附的影响因素

3.2.1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

一般认为粗糙的表面有利于更多的细菌粘附,但并不是材料表面越光滑越好,当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达一定标准后,就不会再对细菌的粘附产生大的影响。Quirynen等[8]通过实验发现当纯钛材料的平均粗糙度小于0.2 μm后,粗糙度对细菌粘附量影响不大。所以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锈钢、钛合金、纯钛、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等四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材料。结果表明,聚醚醚酮最易与细菌粘附,纯钛则与细菌粘附最少,而不锈钢与细菌粘附的能力则强于钛合金,且由于我们所选取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与临床使用时一致,使实验结果对临床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3.2.2 宿主因素

在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过程中,宿主的防护机制也必然发生了变化:生物材料的植入于机体组织的不相容性,必然导致对异物的排斥反应;细菌、机体血液、生物材料一旦形成生物膜,能防止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吞噬作用,而且能抑制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9],降低了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

在本研究中,我们仅仅考察了生物材料对细菌粘附的影响,而宿主对结核杆菌粘附的影响尚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殷大奎.殷大奎副部长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防痨杂志,2000,22(2):57-59.

[2]Moon MS,Woo YK,Lee KS,et al.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anterior interboby fusion for tubercu-losis kyphosis of dorsal and lumbar spine[J].Spine,1995,20(17):1910-1916.

[3]Lee TC,Lu K,Yang LC,et al.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as an adjunct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 tuberculosis with earlystage bone destruction[J].J Neurosurg,1999,91(Spine 2):163-169.

[4]Sundararaj GD,Behera S,Ravi V,et al.Role of pos-terior stabilia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of the dorsal and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Surg(Br),2003,85(1):100-106.

[5]Stamm WE.Infection related to medical devices[J].Ann Inter Med,1978,89(5):764.

[6]Naylor pt,Myrvik QN,Gristina AG.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iomaterialadherent coagulase-nega-tive andcoagulasepositive staphylococci[J].Clin Orthop,1990(261):126-133.

[7]Eleck SD,Conen TA.The virulence of staphyloccuspyogenes for man:a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woundinfection[J].Br J Exp Patbol,1957,38(6):573-577.

[8]Quirynen M,Bollen CM,Papaioannou W,et al.Theinfluence of titanium abutment surface roughness onplaque accumulation and gingivitis:short-term obser-vations[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1996,11(2):169-178.

高一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梳理 篇5

2、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神经纤维上传导: 双向(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内正外负),但若神经元在体内,则只有单向。

4、神经元间传递:单向(原因: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5、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6、血糖平衡的调节

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一种调低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含量:

7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8、水盐平衡调节:

抗利尿激素:有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不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

T细胞的作用:产生淋巴因子。

1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1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1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或重力作用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遗传特性决定)

注:在太空中无横向运输,但有极性运输。

13、五种植物激素的区别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4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衰退型

15、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

的动物)、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动物)

16、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2)“S”型增长: 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17、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环境容纳量)

18、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9、群落的空间结构: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20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2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物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的结构(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2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未利用(定量、定时)

2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5、碳循环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碳酸盐

碳的循环形式:二氧化碳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物质循环特点:循环反复,具有全球性。

注: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不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循环。

2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

化学信息: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行为信息(仅动物才有):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2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二者呈负相关。

注;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不一定呈负相关(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9、生物多样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有旅游观赏、科

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价值

注:做题先判断是不是属于间接价值,否则即为直接价值。

3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最有效)。

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微生物学基础 篇6

关键词:课程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基础生物学》课程是大部分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给《基础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作者针对在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提出如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提高对《基础生物学》课程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重要学科。近20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生物学》教学的任务是按照生物工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生物学》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二、注重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对于工科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础生物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按照以往传统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很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造成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我们根据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对《基础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分为4个部分,并组织相关专业方向老师分别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为细胞、分子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知识,考虑到在后续课程中还将开设《细胞生物学》《动植物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还会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因此,对该部分内容只做简要介绍,将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衔接,多介绍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动态,重点补充一些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取得的相关成果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主要为植物学的内容,由于农业生物技术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设置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对植物学内容进行了增加。

三、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1.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突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融入生物工程国内外前沿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颇有争议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查阅文献,了解课堂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动态,学习撰写简单的学术报告,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丰富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我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与生物工程以及现代农业技術相关的公司企业较多,并且公司注重科技创新,与生物工程专业有较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革新理论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当地生物工程产业发展要求,结合专业的科研特色,把与生物工程技术相关的教师科研项目作为案例引入理论教学中,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促进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大加强了《基础生物学》课程的特色。科学研究促进理论教学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改革考核形式,深化素质教育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本课程灵活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并重的方式,即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拆分为闭卷考试方式与组会讨论、课题答辩、论文报告、实践探索等平时成绩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论文报告要求学生自主选题,通过查阅文献,就某些前沿或有争议的话题,结合分组讨论、课题答辩等方式,撰写论文,对写作优秀者加分。

参考文献:

[1]林跃鑫,林琳,谢必峰,等.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化工高等教育,2005(84):27-30.

[2]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等.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轻工科技,2013(173):142-144.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223-286)和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微生物学基础 篇7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培训方法[1]。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

1.1 确定项目目标

为了确定培养学生的课程目标, 我们到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生产与经营企业、医院、药物检验所、广州市质检所等相关单位进行调研, 从而了解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需求。此外, 我们还邀请了活跃在一线的行业专家, 并在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和课程专家的组织引领下, 以就业为导向, 初步确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知道微生物实验常用的设备与操作原则 (无菌室、洁净室的要求与设置, 无菌操作, 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包扎) ;懂得观察和鉴别微生物 (显微镜的使用、染色技术) ;学会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布测定与保藏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接种与分离技术、微生物的分布测定及菌种保存技术) ;学会进行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懂得进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测定 (细菌内毒素检查) ;学会进行卫生学检查 (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活螨的检查) ;懂得血清学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凝集反应) 。

1.2 确定工作任务

项目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和制订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重点放在学习与相关专业中级工密切联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以微生物技术基本要求、安全要求与实验常用设备的实践操作为例, 具体的工作任务: (1) 参观灭菌设备、无菌室及药物制剂生产洁净区。要求:知道常用灭菌设备的名称、原理, 熟悉无菌室、洁净室的要求与设置, 树立无菌操作观念。 (2) 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包扎。要求:知道微生物常用玻璃仪器的名称, 学会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包扎方法。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以独立或工作小组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自觉养成安全操作的意识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此外, 工作任务要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各种新的设备、检验工艺不断改进, 我们收集了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生产企业有关的设备、检验工艺更新换代的信息, 以便把这些信息编进我们的教材。这样, 学生到了实际岗位时便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2 创新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 使“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

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完这门课后, 学生在项目实践操作技术上都达到中级技工对药用微生物基础的要求标准, 成为一名合格的药物检验工。根据企业质量检验的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安排。在实践教学中,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分工如下: (1) 教师担任企业质检部主任, 向课代表下达检验工作任务, 负责全班的管理, 监控生产过程, 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预防危险的发生, 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引导、启发和鼓励。 (2) 课代表接受工作任务后组织制订检验计划, 划分工作小组, 根据工作内容和学校的实践条件2~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选出各小组负责人, 负责组内基层管理, 进行学生操作和学习分工, 组织完成工作任务。 (3) 每班分别选出“试剂员”、“设备员”、“仪器员”等, 在工作中负责发放、补充、回收物料仪器, 操作主要设备, 并进行登记。 (4) 每班选出至少一名“复检员”, 将学生检验的结果进行检查, 给出质量评价等级, 并进行登记。 (5) 每班选出一名“卫生检查员”, 待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工作环境和设备进行卫生检查, 经“卫生检查员”检查合格后学生才可离开工作场所。我们还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能力, 对分工的成员定期进行轮岗学习。以观察和鉴别微生物实验教学为例, 教师向课代表下达工作任务;课代表接受任务后制订工作计划, 将班上的学生划分为6个小组, 每组8人并选出组长作为负责人;组长负责管理小组的纪律和统筹;“试剂设备员”为各组分发和回收香柏油、擦洗液、擦镜纸、各微生物永久装片、显微镜等;各小组选派一名“质检员” (通常操作技能较熟练的学生) 担任“小教师”的角色, 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技术指导;而“复检员”对学生显微镜操作的质量进行评价等级记录。实验结束后由“卫生检查员”负责清场工作。实践教学证明, 采用该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使“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 营造一种工作的环境,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我在学习工作”的意识, 有了这种紧迫感, 学生就更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了, 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 责任心有所加强, 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此外, 在创建工作的环境中, 学生在互相支持、协作、共享的氛围中, 互教互学、信息交流、互相评价、成果共享, 这样学生不仅激发了认知的潜能, 获得了知识, 更体验到了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积极情感, 从而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整个教学井然有序, 效果良好。

3 改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强大动力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全面发展。为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首先, 教师评价学生的观念需要改变。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树立“每名学生都能成功”的观念, 相信每名学生身上都蕴含着大量的潜能, 但不同学生的能力往往表现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方面上。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 促进学生自信心、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正如在实验教学中, 尽管有的学生在最后完成的实验报告中未能展现很好的结果, 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十分热心, 帮助其他学生开展相关实验操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这种互助的行为也可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往的实验教学评价以期末考核为主, 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考核而忽略了平时的实践训练,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在, 我们把阶段性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等学习训练的情况都列入考核范围, 将每次实验的结果、操作分开进行评价, 加强实践环节, 注重技能培养。此外, 结合新型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形成良好的层级管理。将整个班级假设为一个企业质量检验部门, 分成若干小组, 教师是部门主任, 课代表是副主任, 小组长负责监督和直接管理各组员, 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细致, 有效地改善由教师一人监控评价全班每名学生实验过程有力无心的尴尬局面并弥补了以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缺陷。根据“试剂员”、“设备员”、“仪器员”、“复检员”、“卫生检查员”等的意见, 由教师单一的评价改为学生互评。这样, 更能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专业素养, 且更利于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基础 篇8

1.1 快乐的概念

当面对一本用完全陌生的语言写出的非常精彩的小说时,你对书中的内容毫无感觉,因为大脑中没有相关语言的知识储备,而如果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你所熟悉的语言,你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悲伤等情绪体验。在小时候当我们开始学习文字的时候,感觉一定不是很顺畅,而当认识的文字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你就会从阅读中获得快乐、悲伤等情绪体验。长跑运动员并不是天生就喜欢5000米跑,在开始时大都会经受身体酸痛或抵触情绪,然而当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就能享受训练过程并从中获得快乐。面对同样精彩的足球比赛,球迷与非球迷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在面对同样的事件时从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的人,可能是大脑中积累的相关知识或经验丰富。因此,快乐这种感觉与个体已经建立起来的经验或知识有关;先逐渐建立起足够的与这些领域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才能从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中体验到快乐,而这些最初知识或经验的积累过程常常是有些令人不适的。

快乐是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主观情绪体验,一个事件,如果在大脑中已经积累起足够多的与这个事件相关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大脑对此概念的编码可以使相关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那么当某个与此事件相关的外在或内在刺激致使大脑在某一瞬间联系起来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的数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人体就会产生快乐感觉。也就是说,当某个刺激诱使大脑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动作电位的数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人体就会产生快乐体验。由于各个运动项目都具备不断产生快乐的条件,所以人们才可能喜欢并享受运动,这就是运动的动机。

1.2 运动项目的分类

各种运动项目产生快乐体验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据此我们可以将数量众多的项目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在大脑中积累起来的足够数量的与特定运动项目相关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主要是在大脑内部使用,而不是以精确调控肌肉的收缩活动为主要目的运动项目。棋牌类项目是其典型代表。进行围棋比赛时,运动员每走一步棋都需要在短时间内从数量众多的选择步骤中决定自己的行动,而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当单位时间内联系起来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在下棋过程中就会产生快乐体验。这种情形也有些类似于欣赏精彩足球比赛的观众,虽然观众并没有上场参加比赛,但是当比赛中出现的事件激起观众的共鸣,使其在短时间内联系起来的与之相关的概念数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就可从中获得快乐。

(2)在大脑中积累起来的足够数量的与特定运动项目相关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主要是大脑与肢体的相互协调,是以精确调控肌肉的收缩活动为主要目的运动项目。田径、游泳等项目是其典型代表。100米跑比赛时,虽然在运动员的大脑中可供使用的战术选择不多,但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运动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向肢体发放大量的神经冲动,精确地调控各肌肉群的收缩活动。以精确调控肌肉的收缩活动为目的在大脑中单位时间内产生动作电位的数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就会从运动中获得快乐体验。与普通人相比,优秀运动员调控身体的能力更强。当向肢体发放的神经冲动达到一定强度后,传递神经冲动的相关路径也会产生非常舒服的感觉。跳远或跳高时起跳腿的感觉要好与非起跳腿。

(3)在大脑中积累起来的足够数量的与特定运动项目相关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既需要在大脑内部大量使用,又需要精确地调控肌肉的收缩活动的运动项目。球类项目是其典型代表。足球比赛时,运动员既要根据瞬息万变的赛场状况快速地从各种技战术选择中决定自己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传球、带球、射门等),又要在决定行动后在短时间内向肢体发放大量的神经冲动,精确地调控各肌肉群的收缩活动,以实现自己的意图,从而能在比赛中获得快乐体验。同样当你进行了一脚精准漂亮的射门时,射门脚要比非射门脚感觉舒服;网球比赛后,持拍臂要比非持拍臂更舒服些。

2 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与快乐的形成机制

运动可以使人体验到快乐,所以人们才会喜欢并享受运动。但是如果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具备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能力,就达不到产生快乐的条件。正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基础上,大脑才可以对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事件进行不断地编码,从而使积累起来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数量不断地扩充;通过训练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与骨骼肌之间的信号传递系统不断增强,大脑投入了更多的资源以便精确地调控身体的运动。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的提高表明大脑积累起了更多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的可能性增加了;如果某项运动带给我们快乐的可能性增加了,我们会进一步提高对它的兴趣,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更多的与此项目有关的概念,最终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运动学习、运动实践和“使用”可以诱导脑的可塑性,以建立新的运动计划(技巧)为目的的重复性运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使皮质运动神经系统激发出特殊的兴奋性改变。[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基本功能,人和动物必须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实际上始终处于一种可修饰、可调节和可塑造的状态。在受到损伤或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枢神经具有使其结构和功能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的能力。例如当支配某些区域的神经元轴突被切断后,离这种去神经支配区域较远的或邻近的完好无损的神经元的轴突长出侧枝小芽(collateralsp routing,侧枝出芽),延伸到去神经支配的靶神经元上,重新建立突触性联系。[2]

突触可塑性是中枢神经可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变化。突出结构的可塑性包括突触连接的形成与消退、突触活性区数量与面积的改变、突出间隙的变化以及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改变等;突触功能的可塑性,主要表现为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强或减弱。研究表明,突触传递的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关系密切。突触可塑性也是形成运动技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3]

若想使新形成的运动技能获得持久稳定的保留,需要启动长时记忆的建立过程。记忆若要持久牢固,大脑必须对记忆内容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网络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彻底的加工。无论是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突触联系的变化都改变了神经环路,不同的是,长时记忆是在解剖学上重构了神经环路,短时记忆是功能变化的结果。此外,解剖学上的变化持续时间与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等长。Bailey、Mary C h en、C arew和Eric R.Kand el的研究发现,长时记忆不只是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延伸,由长时记忆的引起的突触强度变化更持久一些,神经环路中突出的数目也发生了变化。长时习惯化时,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前突触端(p resy nap ticterm inal)数目减少;长时敏感化时,感觉神经元长出新的前突触端,新突触的寿命与记忆持续的时间等长。运动神经元的变化大致平行于感觉神经元。Flexner的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储存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另外,学习能够激活无活性的突触,也能让有活性的突触失活。[4]

3 结论

(1)快乐是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主观情绪体验,当某个刺激诱使大脑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动作电位的数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人体就会产生快乐体验。在面对同样的事件时从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的人,可能是大脑中积累的相关知识或经验丰富。快乐这种感觉与个体已经建立起来的经验或知识有关;先逐渐建立起足够的与这些领域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才能从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中体验到快乐,而这些最初知识或经验的积累过程常常是有些令人不适的。

(2)由于各个运动项目都具备不断产生快乐的条件,所以人们才可能喜欢并享受运动,这就是运动的动机。各种运动项目产生快乐体验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当向肢体发放的神经冲动达到一定强度后,传递神经冲动的相关路径也会产生非常舒服的感觉。

(3)运动可以带来快乐,所以人们才会喜欢运动。但是如果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具备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能力,就达不到产生快乐的条件。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的提高表明大脑积累起了更多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的可能性增加了。如果某项运动带给我们快乐的可能性增加了,我们会进一步提高对它的兴趣,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更多的与此项目有关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茂斌,等[主编].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5~78.

[2]关新民[主编].医学神经生物学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丁斐[主编].神经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微生物学基础 篇9

一、课程特点

《实用药物学基础》是我院制药工程系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整合了《药物化学》和《药理学》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构效关系、药物作用等知识,理解并掌握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剂型及规格等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不仅是培养医院药学服务、制药企业技能人才必修的重要课程,而且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该门课程以往大多采取一次终结性闭卷的考试形式,结果学生平时松,考前忙,考后忘,用时慌,将知识学死,不能够理解课程开设的目的,在参加工作后感觉自己所学内容都没有用上;而且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再者,最后一次终结性的考试无法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师生进行交流,对教学和学习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考核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应发挥考试的重要功能,进行考试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阶段性评价总结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试改革方案及具体实施

为了探索比较改革前后的教学效果,我对2009级药学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了试验,其中09级药学1班作为试点班级,采取过程性考核的方法,具体方案如下所述。09级药学2班作为非试点班级,依然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考试方法。为了便于考察两种考核方法的教学效果,试点班级和非试点班级期末考试采用同一张试卷。

试点班级考核包括三部分。

1. 平时成绩,20%。出勤5分+完成复习情况5分+完成预习情况5分+作业5分。

2. 阶段性测试,40%。笔试,学期间共进行2次阶段性测试,满分100分,取平均值乘以权重40%。

3. 期末成绩,40%。笔试,满分100分,乘以权重40%。

平时成绩中的复习和预习情况,通过对学生随机提问上一次课的知识内容,以及本次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来打分。阶段性测试的考试形式同期末考试,均为笔试,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查,内容包括客观题如选择题、判断题,以及主观题如案例分析,等等。

四、考试改革效果

本方案已在2010—2011年第一学期进行,从整体情况来看,已经收到了一定效果。

1. 学生能够主动预习未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经过学生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很好,交流很顺畅,易产生共鸣,不会出现冷场。

2. 通过平时学生对随机问题的回答,我们看到了学生

对知识多角度的理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而且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无法实现的。

3.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度有所提高。

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自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获得了成就感,也就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并且形成良性循环。

4. 从阶段性测试情况来看,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复习已成为学习习惯。

我们发现,在后期教学中涉及到较早讲授的内容时,学生仍然能够记起,而不像从前学过就忘或只剩一点记忆,这说明学生真正将知识消化吸收了,而不是走过场。

5. 我们对试点班级和非试点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作分

析,结果发现采用过程性考核的试点班级成绩呈正态分布,即多数学生分布在中等成绩,成绩优秀和不及格的学生占少数;而采用传统终结性考核的非试点班级成绩呈非正态分布,高分和低分学生占多数,中等分数学生所占比例反而少。分析其原因,拿高分的一些学生是由于无论平时学习如何,只要期末考试前认真背题就能拿到高分,而不学习不背题的学生就只有不及格了。而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试点班级学生,把精力更多放在平时对知识的积累,考试前的负担和压力减轻了,所得成绩更加真实、客观。由此可见,终结性考试很不合理,不能作为评定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准。

五、体会

通过考试改革,我真正理解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培养的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而是具备学习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多方面素养,会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

在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以前可能低估了学生,学生不是没有创造力、不是没有学习热情,而是被我们的教育方式给束缚了,学生其实需要更好的启发方式,有更多的潜能等待挖掘,因此,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对教学实施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不断成长,收获很多。

首先,锻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面对有提前预习准备的学生授课,会遇到学生的各种提问,这与以往教师掌握课堂全局相比较教学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教师备课要更加充分。

其次,督促教师不断创新。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规中矩,最后考试模式固定不变,也导致教师几年教案不变,讲课内容不变,因此也不会有进步。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下,不断创新的课堂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想火花,学生有更多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教师不仅需要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顺序上要动脑筋,合理安排。

最后,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获得启发和成就感,体会到教学的真正意义,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这种形式督促教师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摘要:《实用药物学基础》是各类药学专业的关键课程, 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作者所在学院对该门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的方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实用药物学基础》,考试改革,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1]林卫国.试论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改革[J].福州大学学报, 2001, (54) .

微生物学基础 篇10

1 大肠癌证候分布特征

以“大肠癌”、“中医药”、“临床研究”、“证”等关键词检索 (数据库) 中国知网 (CNKI)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 (CMCC) 、Pubmed等相关数据库中中医药相关大肠癌研究文献, 包括回顾性临床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前瞻性临床研究等。发现目前各医家对大肠癌采用的辨证标准不一, 差异性较大。周岱翰[4]将大肠癌分为大肠瘀毒证、湿热下注证以及脾肾亏虚证三型治疗, 虚实兼顾。孙桂芝将大肠癌辨证分为脾胃不和证、脾肾两虚证、心脾两虚证等型, 以虚为主[5]。张代昭[6]将大肠癌分为瘀毒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双亏五型辨证论治。邵梅等[7]通过文献汇总分析, 将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出现频率排列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瘀毒内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胃气虚。上海复旦大学肿瘤中心[8]从肿瘤的临床分布及分子生物学原理分析大肠癌证型分布, 将大肠癌主要分为湿热蕴结证、瘀毒阻滞证、寒湿困脾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其他证型。屠德敬等[9]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287例大肠癌患者四诊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87例大肠癌的中医证候分5类, 分别是湿热蕴结证、瘀血内停证、脾虚湿阻证、阴虚内热证、气血亏虚证, 湿、热、瘀、虚均见。王晓戎等[10]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对264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证候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对大肠癌中医证型进行探索;因子分析中, 共提取出16个公因子, 它们的累计贡献率是64.989%;而聚类分析则认为, 明晰聚为4类证型, 更符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常见证型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论证, 分别为大肠湿热证、瘀毒阻滞证、脾胃虚弱证和肾阳虚证, 此四种证型可能是大肠癌的临床常见证候类型。

2 大肠癌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

2.1 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证是脾、胃功能障碍, 体内水湿潴留, 日久化热。临床表现为腹痛阵作, 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 或有发热、胸闷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复旦大学肿瘤中心研究小组建立了湿热证胰腺癌移植瘤模型[11], 研究发现 , 湿热证的小鼠表现出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 其中LED的水平改变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衍生分泌的细胞因子, 如SDF-1、VEGF、IL-6、TGF-β1、CCL3、CCL4、CCL5α、IL-8、TNF-α和碱性成纤维生长细胞因子。湿热证也被证明影响肿瘤的生长, 清热化湿中药被发现通过改变肿瘤的微环境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11,12,13]。

周小军等[14]在大肠癌湿热蕴结证患者蛋白质差异性表达的研究中发现, 从组织中获得的双向电泳图谱, 其分辨率及重复性均较好, 共有22个差异蛋白点被筛选出, 鉴定出其中20个差异蛋白质, 这些蛋白包括热休克蛋白、抗氧化蛋白、细胞骨架蛋白、能量产生相关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和血液蛋白等。与对照组比较, 大肠癌湿热蕴结证有15个蛋白上调, 5个蛋白下调。该研究建立了大肠癌湿热蕴结证的双向电泳图谱, 提示大肠癌湿热蕴结证患者和正常人的蛋白质表达具有差异, 这些蛋白质的差异分析对在蛋白质水平上研究湿热蕴结证本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2.2 脾气亏虚

脾气亏虚证为大肠癌的基本证侯, 表现症状有腹痛下坠隐痛, 腹部肿块增大, 大便频, 肉眼可见黏液脓血, 腥臭, 形神俱衰, 口淡乏味, 少气纳呆, 舌质淡暗苔白, 脉沉细。崔同建等[15]选择初次诊断为大肠癌的患者59例, 其中脾虚证28例, 非脾虚证31例, 共为实验组, 并设对照组3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 CR方法, 检测大肠癌者脾虚证和非脾虚证以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VEGF及EGF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 非脾虚证组VEGF、EG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脾虚证组, 这说明大肠癌证型不同, 相应地基因表达也存在差异, 提示大肠癌脾虚证型与VEGF、EGF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进一步说明证的物质基础与基因表达相关, 低表达水平的VEGF、EGF基因可能是大肠癌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所以, VEGF、EGF基因表达差异, 可用作脾虚型大肠癌客观量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2.3 瘀血内阻

大肠癌瘀血内阻证者, 临床可见腹胀腹有肿块, 腹痛有定处, 便下黏液脓血, 里急后重, 便秘或便塘, 大便不成形或变细, 舌质暗红有瘀斑, 苔薄黄, 脉弦数。血瘀状况最近被证明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相关[16]。大肠癌的辨证分型与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之间存在相应关系, 湿浊内蕴证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医痰凝血瘀的病机。张乐等[17]研究认为,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大肠癌的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相应关系, 湿浊内蕴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 体现了中医痰凝血瘀的病机,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 要考虑活血化瘀药的适当应用;而肝肾阴亏、脾气不足型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则要谨慎, 以防因活血过度而伤正。

崔同建等[18]行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与外周血PTEN、CD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 外周血PTEN、CD基因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 (P < 0.05) , 与肿瘤部位、年龄、性别无关。外周血PTEN基因表达, 血瘀组显著低于非血瘀组 (P < 0.05) ;CD44基因表达, 血瘀组显著高于非血瘀组 (P < 0.05) 。比较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但外周血PTEN、CD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故认为大肠癌血瘀证患者复发、转移与外周血PTEN、CD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2.4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临床表现兼有气虚和血虚的证候, 面色淡白无华, 神疲乏力, 少气自汗, 形体消瘦, 手足发麻, 舌淡苔白, 脉细无力。周小军等[19]从组织中获得了的双向电泳图谱, 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 共筛选出23个差异蛋白质点, 并鉴定出21个差异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包括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热休克蛋白、抗氧化蛋白、细胞骨架蛋白、血液蛋白、能量产生相关蛋白等, 比较大肠癌气血亏虚证组与对照组, 其中14蛋白个升高, 7蛋白个降低。通过建立大肠癌气血亏虚证的双向电泳图谱, 分析提示正常人的蛋白质表达与大肠癌气血亏虚证者具有差异, 分析这些蛋白质的差异, 为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气血亏虚证的本质, 提供了物质基础。

2.5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 五心烦热,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或见盗汗, 舌质红或绛少苔, 脉弦细。阴虚代表津液不足, 它的特点是咽喉或嘴唇干燥, 盗汗, 耳鸣头晕, 疲劳失眠, 舌红无苔, 脉细弦数。阴虚证在大肠癌中也多见, 然而只有少数研究报道了阴虚的分子基础。有研究发现, 阴虚与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相关, 阴虚证患者TNF-α、IL-1、IL-2、IL-8表达失调, 而非阴虚证患者无此表现[20,21,22,23]。因此, 阴虚证的分子基础被认为涉及组建炎性细胞因子网络。

2.6 其他

崔同建等[24]对9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外周血p53、nm23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 , 以研究该病种常见病性证素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 湿、热、气虚、血虚为其主要病性特征, 血瘀、痰、阴虚、阳虚、气滞也多见。血瘀证素组, 外周血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实证的证素组 (P < 0.05) , 而nm2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实证证素组 (P < 0.05) ;阳虚、阴虚证素组, 外周血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虚证素组 (P < 0.05) , 而nm2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气虚、血虚证素组 (P < 0.05) 。研究结论认为, 湿、热、气虚、血虚四种类型是晚期大肠癌的主要病性特征;血瘀、阴虚、阳虚各证素组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 小结

综上所述, 对于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布及生物学探索, 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大肠癌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 不利于辨证规范化推广, 相应的中医临床研究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 缺乏统一的治疗措施及疗效评价标准, 尚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规范化的临床研究, 支撑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笔者发现尽管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究与癌症相关的证的分子基础, 实际过程仍然受到不少限制。一方面, 中医治疗癌症集中在减轻特定的症状, 是基于系统和整体的观念, 因此必须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大肠癌证侯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以及中医药治疗癌症的规则需要特定的分子层面的解释, 现在多种技术已被应用到证的研究, 期待对大肠癌的辨证分型有更加公认、权威的观点, 以便有利于规范化的辨证施治, 为中医科研提供重要基础。

微生物学基础 篇11

摘 要: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学时安排少,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从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同时与中医中药临床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1]。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是指机体能够驱除外邪、内邪,维护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其中就包括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邪”则是指破坏人体内部和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其中就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一切致病因素。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2]。从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医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的各门课程,还要学习西医的一些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往往中医和中药学课程为主,《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专业都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导致不少同学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将来的临床实践意义不大,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3];②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口腔、影像以及护理学等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课程,总共安排180-210个教学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110-130学时,实验课为60-80学时,远超中医院校的安排。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学学时的安排都要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导致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然而,要像西医院校那样大幅度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非常困难,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而,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安排下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

鉴于在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改革的思路和个人体会整理如下。

2.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我们以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并积极参与编写适合中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如本教研室选派了几位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将有关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领域的最新中医药研究成果写入教材,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建设紧跟科研和临床,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将一些与中医药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如在医学免疫学部分,我们将“中医药与免疫”这一章作为本专业的重点讲授内容,培育和强化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此外,我们在领会和掌握中医专业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有关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和要点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而一些不作要求的或者了解内容则调整为学生课堂外自学的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消除了以前那种满堂灌和额外补课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学生们往往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结合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授医学免疫学Ⅰ型超敏反應一章时,提前准备了马血清致敏的豚鼠,上课时在讲台上给各组豚鼠分别心脏注射马血清和鸡蛋清,然后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抗原后豚鼠发病死亡情况,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知识的印象和体会,在后续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为了克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抽象、不好理解的困难,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微观世界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显著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2]。如在讲授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菌章节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了临床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课外查询资料,然后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给出成绩,并指出回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学时安排偏少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问题和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斷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本课程大部分老师由于常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临床经验知识欠缺和不足,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临床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本课程中医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多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我们采取跟班听讲的形式,跟随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或者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中医学院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丰富中医学知识;或者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观摩,熟悉本课程在中医学专业方面是如何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的,找准结合要点。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能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4-5],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6]。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7-8]。设计性实验即创新性试验,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9]。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鉴于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诸多优点,我们设计了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如脓标本和咽拭子化脓性细菌的分离检查、肠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皮肤创伤及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生物实验室检查、中药体外抗菌试验、中药无菌检查及质控菌检测等试验项目,让学生组成各个试验小组,自主选择1-2个项目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部分设计性试验,如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物学检查、市售洗手产品杀菌效果的检查、食用猪肉的寄生虫学感染检测等试验项目,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试验设计和检测。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科研思路、文献检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语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从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建设项目(NO.15);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45;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1);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4;NO.11);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

[3]李 岩,李 明地,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9-241 4

[4]雷萍,关洪全,侯殿东,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3-20

[5]蔡锐,卢芳国、李珊。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中医药导报,2009,15(6):114-115

[6]田兆菊,江新泉,马玉红,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1

[7]杨红,张学农,陈韶华,等。开设综合性实验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4

[8]吉杰,赵春艳,苗小艳。临床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56-257

[9]李伟,朱艳琴,李瑞琴,等。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592-593

[10]朴杰,赵光,王丽娟。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11]薛胜平,王海燕。食品卫生检验综合设计性试验与评价体系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3):98-101

作者简介:高强(1973-),男,湖南省慈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微生物学基础 篇12

1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

第一, 认识不足。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相关的生产人员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认为农产品生产工作更应注重具体产量, 农产品的安全性可有可无。这样一来, 就会造成生产人员选择不合适的生产技术等, 造成农产品安全性缺失, 影响农产品整体质量。

第二,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生产数量, 很多生产人员都会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然可以消除病虫害, 但是农产品的安全性被严重破坏, 无法得到保证。

第三, 不重视微生物。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确实存在一些微生物给农产品及人类带来疾病的情况, 所以很多生产人员基于这一点就认为微生物害处较多, 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但是, 很多微生物如果得到合理应用, 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及整体质量, 需要生产人员给予重视。

2 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要想保证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微生物饲料

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应用, 首先表现在微生物饲料方面。我国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饲料的安全性, 造成农产品中兽药残留严重超出规定标准。这样一来, 不仅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还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给我国农产品生产行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在饲料中加入微生物, 保证饲料的安全性。

某农产品生产企业此前被查出农产品兽药超标, 该企业管理者决定从饲料入手进行革新。该企业在研制新型饲料的过程中, 发现微生物及其内部所含的酶类物质不仅可以保证饲料的营养成分, 还能有效保证饲料的安全质量。该企业便着手研发微生物饲料, 在饲料中加入了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等多种微生物成分。该企业生产人员发现, 在使用这种新型的微生物饲料之后, 农产品的兽药残留明显下降, 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不仅合理利用了饲料, 还没有对环境造成相应污染。该企业在应用微生物饲料之后, 农产品安全性得以提高, 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保障。

2.2 微生物农药

农产品的生产工作, 是离不开农药的, 生产企业要想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 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在生产及应用的过程中无需人工进行合成, 而是利用益处较多的细菌、真菌等来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害、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微生物农药消除病虫害的能力相对较强, 还能提高农产品自身的抗病害能力, 保证农产品内部活性。此外, 使用微生物农药, 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取代传统的化学农药。

当前, 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工作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总体的使用产量已经达到了10万吨左右, 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农药等品种也达到了上百种。但是, 微生物农药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面积仅为10%左右, 应用总量也仅为传统农药的1/7。因此, 我国应用微生物农药, 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2.3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的具体应用, 主要是应用冷解磷微生物。含有解磷微生物成分的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生长状态, 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固氮, 将农产品生长环境中的氮素及植物激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固定。含有解磷微生物的微生物肥料可以将农产品生长土壤中的较难溶解的磷元素进行合理分解, 提供给农产品更多的养料, 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质量。

3 结语

要想保证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质量, 生产人员就应当针对当前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 之后根据主要问题选择微生物的应用方式。生产人员可以将微生物用作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饲料、肥料等方面, 还可以应用微生物技术对农产品污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理。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确保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技术的深化革新,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但是,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不仅造成环境污染, 还无法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质量。因此, 想要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质量, 就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微生物。本文将简要分析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如何合理应用微生物。

关键词:微生物,农产品,安全生产,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1]金晓芬, 周杨, 雷用东, 周昌艳, 王艳.食用农产品微生物安全及管控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5 (02) .

[2]赵炳华, 林伟鹏.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0 (01) .

上一篇:现代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下一篇: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