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五步法(精选10篇)
思维五步法 篇1
20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杜威 (Dewey.j.) 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观:教育即生活, 为了实践他的教育哲学思想, 他设计了一种教学法即“思维五步法”。“思维五步法”的第一步, 是创设真实的情景, 真实的情景创设成功了, “思维五步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才成为可能。
一、为什么要创设真实的情景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中, 他认为人的思维来自于经验, 经验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关于经验, 他认为可分为两类:主动的经验和被动的经验。主动的经验是指积极的尝试, 包括着思维和探索, 被动的经验是指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承受结果, 学习应将这两种经验结合起来, 越结合得紧密, 越有效果, 越有意义。如果没有主动经验, 只有被动经验, 将会导致学生学习被动, 而如果让学生主动去获得经验, 则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主动去获得生活的体验和经验, 从而积极思维和探索。
《经济学》课程教学之所以滞后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主要原因是各职院按照传统把《经济学》当成一门纯理论课程, 认为这门课程只能讲授, 不能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所以创设真实的情境是“思维五步法”在《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中最基础,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能创设真实的情景, 就能对《经济学》课程用“思维五步法”进行改革。
二、什么是真实的情境
真实的情景又称为真实的经验的情景, 是指与现实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反应学生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杜威认为, 学习应该将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结合起来,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和平台。在真实情景中, 学生不仅要自己提出问题, 还要自己想出多种多样和具有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到《经济学》课程, 就是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经济生活情景, 演绎真实的经济事件, 把经济生活、经济事件搬到学校, 请进课堂, 让学生充分体验经济生活, 获得经济生活的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将学校里知识的积累与生活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真实的情景所展示的活动, 提出种种疑问, 然后带着疑问去感受、去体验, 再自己想出解决疑问的种种办法。
三、怎样创设真实的情景
(一) 观察、体验。
经济生活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 随时在我们身边发生。教学用的书本、粉笔、教师提供的劳务、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教室里的用电、我们的早餐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经济事件。要想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 老师自身要努力去观察、体验经济生活。尽管每个经济事件都可以成为创设真实情景的素材, 但是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适合创设真实情景。因为《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还是多, 而学时非常有限。所以, 选择的经济生活事件要有代表性, 与我们所要阐述的经济学原理最为接近。所以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观察和充分的体验, 从而选出最优的经济事件作为创设真实情景的素材。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经济生活, 养成一种观察、体验经济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经验的习惯。
(二) 设置问题。
按照杜威的观点, 应该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 去获得经验,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提出解释问题的种种假设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观点很好, 但是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职院学生, 因为, 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是从儿童开始进行的, 从儿童接受教育时就开始了, 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在社会生活中,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 使学生自身不断地社会化。我们的学生从小几乎没有培训这方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学生在体验经济生活过程中可以提出种种疑问, 但是可能这些疑问不能完全切合我们所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则可能让学生处于学生的盲目探索与试错阶段。所以建议由教师事先设置一些问题。
(三) 情景布置。
真实的情景最理想的是让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直接获得,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 学生在食堂买早餐、在超市购物都可以作为真实的情景, 进行体验。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弊端, 那就是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这样去做, 带着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去生活, 尽管这是最理想状态, 也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哲学思想最有力的体现。但是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这种的一种思维习惯, 往往很难做到, 特别是刚开始采用“思维五步法”学习《经济学》时, 教师提前布置了这样的任务, 不一定完成得很好。且每个学生在同一时期的经济生活不一样, 很难得到统一。因此, 教学还是要更多地放在学校, 在学校里布置真实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如提前告诉学生这次课要演练的任务;要带适当的道具, 要做好角色的分工, 要学生去观察体验相关的经济生活等等。
(四) 角色扮演。
杜威提出的“思维五步法”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而不是监督者和独裁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所以教师在创设真实情景中, 要把活动的开展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疑问, 带着目的扮演各自的角色。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生们进行角色互换, 充分体验到每一个角色的不同经验。比如, 在供求关系中, 可以创设学生买卖苹果的真实情景, 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卖者, 一部分学生扮演买者。创设不同的情景, 比如, 增加卖方、减少卖方、提高苹果的价格、降低苹果的价格、增加买方或减少买方、突然增加卖香蕉的等。让学生通过买卖苹果这一真实经济事件, 观察到自己和别人的行为, 充分体验到卖方或买方的心理, 直接获得供求与价格关系的经验。
思维五步法 篇2
文案五步法:
1、文案工作就是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拼命地想点子 ――收集
深入了解产品,除非有关的人聊一聊,文案首先要考虑消费者而非产品 把所有的资料都放在手边
2、要想有效率就记住:思考时,不写作,写作时,不思考 ――咀嚼
如果你真的准备好可以动笔,应该就不必要费思量
3、躲避开始动笔的诱惑,做点别的,让简报里的东西沉淀下来 ――抛开
4、对产品的彻底了解就像满载的能量,能使广告灵感源源而出 ――窜出 这时你感觉到,可以开始了
其实,在开始之前的很久你其实已经开始写了很多你最后写到广告里的东西,是在计划阶段就已经决定好了的5、反思创意简报,遵循知觉而不是创意简报 ――检验
成功广告标题的五条规则:
1、吸引消费者的兴趣
2、提供最新的信息(新闻)
3、引起消费者的好奇
4、暗示一条方便快捷之路
快速作文训练五步法 篇3
关键词 严格训练;熟能生巧;基础
快速作文没有秘诀,只要通过严格训练,就能出成果,问题是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步骤。我每接一个班,都严格按照下列五个步骤进行训练。
一、基础训练
快速作文训练 的中心是“快”,这种训练是在学生装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快”、“好”的训练 。如果写作素质太差,就无法进行快速训练。因此我每接一个班,第一步就是进行基础训练 ,以达到下列目的:
1.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快速作文训练才有效。心理学同时也告诉我们,兴趣要与当前的需要有关,所以方法有二,一是向学生进行快速写作目的教育;二是出作文题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装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
2.积累写作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要点贯穿整个快速作文训练的始终,在基础训练阶段要重点抓。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参与生活实践,感悟生活、感悟生命,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认识能力。二是多读书,才能迅速掌握前人丰富的知识,积累文学素材及写作技巧。三是要求学生分专题整理记住一些典型材料,如:爱国主义、团结友爱、尊重知识、有关教师同学的等,每个方面都要记住一两个典型材料。材料的积累只能学生自己做,教师只做指导,全班不能统一,否则学生写作就会雷同。材料越足,写作速度越快。
3.丰富写作语言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深远的立意、巧妙的构思还要有精妙的语言。如果词汇不丰富写作速度、文采皆无从谈起。指导方法有二:一是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书读的越多,背的越熟,作文语言也就会越有文采,不会老说“中水话”。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克服学生腔。
4.训练书写能力
书写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写作速度。作文不是书法比赛,虽不要求铁画银钩,但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把字写清楚、规范、工整。具体做法是临摹字帖,一本正楷,一本行书,先练正楷,后练行书,每天临摹,坚持不懈,定有良好效果。
二、思维训练
快速作文的关键是快速思维训练。快速思维要求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广泛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要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了解当前党的方针、政策。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认识是快速思维的定向器和指示灯,并在文章的审题、立意中体现出来。
2.加强抽象思维训练
议论文的构思过程实际上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必须教学生分析、概括、综合、判断等基本逻辑方法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反向思维、辐射思维等思维方法。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应允许学生和教师唱“对台戏”,要鼓励学生课外争论问题,学生争的面红耳赤的时候也就是思维最活跃、最敏捷的时候。
3.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写记叙文离不开想象、联想、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训练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基本形象,牢记心头。通过各种思维方式写观后回忆录。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写作速度训练
第一步训练是强化基础,第二步思维训练是关键,这第三步的速度训练就是目的。基本做法为:一是严格要求,限时作文。为了提高速度,每次作文(含片段练习和整篇作文)只能安排一课时或双课时,当堂完卷。40分钟时间分配方法:审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谋篇布局(编写提纲)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5分钟。总之,一切要立足于“快“字。二是在班内开展快速作文竞赛。具体操作办法:初期会有学生跟不上来,40分钟完不成,一是多加鼓励,切忌指责。二是暂时迁就,可以也必须按时交卷。这样学生下次写作文就有紧迫感和和时间观念。三是如有快就写的乱的学生可先要求写完800字,再要求字迹清楚。
四、技巧训练
第三步训练要求解决写作速度问题,这第四步训练便是“快”中求巧,同时也是速度训练的巩固和提高。具体训练办法为分专题使学生掌握快速写作的技巧。如快速审题、快速立意、快速谋篇布局、快速写作、快速修改等技巧,还要能快速解决写作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诸如:走题、空洞、松散、结构混乱、等现象。以后都要分专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指导,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五、综合训练
通过以上四步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快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了快速写作的基础。为了全面提高快速作文的能力,必须进行综合训练。训练内容有:(1)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快速综合运用;(2)各个作文环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写作、修改)的快速综合训练;(3)各类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快速综合训练;(4)各种作文形式(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给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的快速综合训练;上述五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有时在训练中可以穿插或同步进行,但必须有所侧重按步训练,可形成一个序列,坚持到底,必然能达到快速作文的目的。
思维五步法 篇4
一、“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是“全面而具体”的写作思维
(一)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写作的 “ 素材”, 让我们切实感到有话可说;感觉到的话, 该说的话, 都能说,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我口述心”。 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 它要求具有观察能力, 要求写景, 要求写人, 要求写社会。 但它只提到一些表面的东西, 仅感到这些对写作的重要, 也懂得其重要性, 但进一步的指导却没有。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在感知能力的训练中明确而全面地告诉我们写物、写人、写社会该写到哪些内容。
以感知物为例, 它告诉我们写物要全面调动感官去感受;注意与物相关的附属物; 注意到物的动态表现, 就是换时感受;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就是换情感受和换位感受。 感知人, 感知事, 感知社会, 也是如此。
而传统作文教学体系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思维, 让学生观察, 就告诉他们要细心、要全面, 使学生无所适从, 倍感疲惫。多少年来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大都半途而废。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则不然, 它指向明确全面, 学生学完后, 一定会有话可说, 说思维全面的话, 说新鲜的话, 说自己有深切感受的话。 这一点, 相信凡是参加实验的老师和同学都深有体会。
(二)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语言的文采。 传统的作文教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它想到“好词生好句, 好句生好段, 好段生好篇”, 但这是语言文采的表面现象。 著名高考辅导专家胡国华的“三比四字”式会创造出文采, 但没有从思维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传统作文模式。
写作是形象思维大放光彩的时候, 抽象思维处于“暗处”。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找到了这一钥匙, 注意到语言文采的实质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而形象思维的明确指向便是形象联想。 语言一旦运用形象联想思维, 文采就会飞扬, 你不必担心什么。 因为形象联想就会有比喻和比拟, 多个比喻和比拟就会有排比, 就会有文采, 而这是自然产生的。
(三) 同样 “作文三步法” 理论体系关注人的情感, 它让我们的作文言而有真情。 在这以前, 我们在教学中仅仅轻描淡写强调写作要有真情。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全面而确切地告诉我们爱 (恨或更多的情感) 的指向就是自然、社会、人类;并且指出爱自然的实质就是爱自然的可爱和实用; 爱社会就是爱它的文明和进步;爱人类就是爱其真、善、美。 这样的理论不是凭空而来, 恰好与马克思哲学巧合, 世界不就包括这些内容吗? 我们的爱不是凭空而来, 爱的对象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四)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文体。 与以往不同的是, “作文三步法” 理论体系揭示出文章的结构和文体, 是人们为表达一定情思而用思维组织材料后形成的结果。 因此它只讲到思维。 它认为:“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表达感情, 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证明观点, 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说明事理, 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 ”而结构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就是后分想、再生联想和形象联想的编织。
(五)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更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提出用思维统一一切的理念, 把以往只在逻辑学中才敢提到的东西, 轻松搬到高中作文教学中, 却不觉深奥, 但觉浅显易懂。 而这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所适从的地方, 大多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
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 是“简洁而可操作”的写作思维
(一) 从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的整体看, 它是简约的。 仅仅八个章节, 用72学时, 就基本包括作文写作的全部。 它把写作和写作的主体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它注意到, 写作的材料来源于人类对人、事、物的全面感知, 因此它首先是感知能力;人类写文章是为表达情感, 它简洁地讲到爱人类、爱社会、爱自然;而这些的连缀靠思维, 它全面而简洁地讲了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 文体又是人们在写作中形成的有效而实用的表达情感的公认形式, 而三大文体又是文体的基本体, 它们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所以只讲三大文体;对表达法式基本没有提及。 这样的章节安排全面而没有丝毫交叉, 给写作带来效率。
(二) 感知能力的统一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写人、写物、写事的教学都要一一展开, 事无巨细, 并没有注意到三者的统一。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却不同, 它的宗旨是对所感知的东西要全面, 要多感官, 要全身心。 这样的理论指向明确而简单, 易学易记, 可操作性极强。
(三) 文体训练的统一性。 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对文体的训练可谓煞费苦心。 记叙文分写景的、写人的、叙事的;议论文要讲三要素, 要讲结构, 要讲论点的提出方法;说明文要讲说明的顺序, 要讲说明的方法。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 就将多维思维在三种文体中的具体运用, “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表达感情, 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证明观点, 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说明事理, 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 我们在写作中只要目标明确, 运用这些思维把材料组织起来便是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 省时省力, 对理论一旦理解便能思路大开, 自由写作。
(四) 思维运用的统一性。 在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 思维有三种, 即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 它们不交叉, 又各负其责。 后分想是核心, 负责同类材料和关系材料的寻找与组织;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负责异类材料的寻找和组织。
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 思维的作用是统一的, 即用它们寻找写作材料和组织材料。 这样只要熟悉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思维, 把想到的材料用这些思维有机地组织起来就是文章。这一点在运用中最是奇妙, 特别是再生联想。 在课堂实践中, 学生在开始不相信, 认为这是胡编滥造, 我告诉他们:你们就当做一次实验, 把你用再生联想想到的东西, 连缀起来看看。 我给出了这样的联想“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 后来学生大胆写。 结果出人意料, 一个学生这样写:
我家门口, 有一段烧焦的木头, 全身黝黑透亮, 看到它我便想起了那片童年的乐园。 那离我家仅一里不到的树林, 那是夏天, 树木都较劲似的疯长着。 绿绿的叶, 青青的枝杆, 清香的气息。 我们几个小朋友沐浴在这天赐的环境里, 浑身舒服, 便体是劲。抱在怀中的足球便飞也似的射向那片乡间的田野。 踢累啦, 我们又回到了树林中, 燃起火, 烧起自带的红薯。 可是火太大, 树着火了, 我们听到稚嫩的树被烧的痛苦地呻吟着, 我们便一起扑火, 火灭了, 树焦了。 我们有点失落地回到家, 带了这童年的记忆。
人在童年是无畏的, 童年的记忆又难免有点苦涩。
学生听完后, 再没有人说, 再生联想是胡编滥造。
为什么“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的思维会如此神奇? 因为它是从客观的事物的关系中总结而来的, 它关注人类与外界的关系, 是客观的思维, 是人们难以注意到的地方, 不易被理解。
总之, “作文三步法” 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阐释写作活动的实质, 它的全面性注意到写作的方方面面, 使我们对写作活动有清晰的认识, 明确努力的方向;而它的可操作性轻松满足了我们实践的需要, 完成了它作为理论的指导职责, 它是一个科学的作文理论体系。
“五步法”认识排比句式 篇5
【关键词】排比句;读一读;找一找;背一背;改一改;试一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修辞知识小学阶段一般不必告诉学生,但又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句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修辞手法的表达特点,我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我的发现”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式的特点并能在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
一、读一读 发现特点
对于排比的句式学生也许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往往凭主观印象觉得这个句子是排比句,至于为什么是排比句、排比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不清楚,因此,要充分利用对话中提供的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让学生自读自悟,发现排比句的表达特点。学生经过自读,发现“内容都是写漓江的水的特点”“每个句子当中都有‘漓江的水真……啊,……得……”“每个句子都很像”“有三个句子很像”等,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排比句的表达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加以小结,至此,学生对排比句的特点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找一找 发现共性
为了印证自己的发现,找到共性,让学生回忆第一单元课文,从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学生经过查找,发现本单元还有类似的句式,分别是《桂林山水》第二自然中描写山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记金华的双龙洞》描写溪流的句子“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调子”。《七月的天山》第4自然段描写野花的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学生甚至发现了《桂林山水》第二自然中描写山的长句子中第一个句式“……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也是类似的句式。随着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根据这些句子,小组讨论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些句式的共同特点有“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事物”“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相似的句子”“有一部分字词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具有以上特点的句式就叫排比句,并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归纳,学生对排比句式的共性加深了印象。
三、背一背 积累提高
教师告诉学生,排比句有节奏感,读起来感到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许多名家名作中都用过,然后课件出示名家名作朱自清的《春》“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增加积累,感受排比句式的节奏之美、气势之美。
四、改一改 尝试运用
了解了排比句式的特点,就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运用,为了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先让学生把课文中熟悉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式,如: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五、试一试 学会运用
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课标在第二学段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学生对排比句的表达特点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之后,就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大胆创作,能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排比句式描述身边的景物,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学生用排比的句式描写汀江河、西普陀、公园的花、美丽的校园等,“汀江河真长啊,长得一眼望不到头;汀江河真深啊,深得看不见底;汀江河真静啊,静得听不到水流的声音。”“西普陀的山真绿啊,绿得逼你的眼;西普陀的山真高啊,高得快碰到天了;西普陀的山静啊,静得能听见鸟儿的叫声。”“学校花圃里的红花檵木开得正艳,像灿烂的晚霞,像璀璨的烟花,像燃烧的火焰”……同时,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能恰当地使用排比的句式,一经发现,要及时表扬。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学生掌握了排比句式的表达特点,而且能根据排比句式的特点在习作中恰当使用,学会运用。
作文教学“五步法” 篇6
从语文教材看: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数量较课改前有所增加, 篇幅加长, 每册教材有一定的训练体系, 每训练组阅读要求明确。作文教学只是提供了一些训练题目供教师选用, 教材和教参上只有简要的提示, 相对于阅读而言, 教师要明确把握作文训练的体系和方法不太容易。
从语文教学看:课内,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关系的处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阅读是基础, 作文是阅读的自然延伸和合理发展, 二者关系得不到妥善处理, 就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外, 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实践的能力尚有欠缺, 导致作文中出现一定数量的空话、套话, 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上述问题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 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五步法”, 即:准备 (积累素材) ———交流 (开启思路) ———赏析 (读写结合) ———表达 (构思写作) ———评价 (评中促改) 。
准备 (积累素材)
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提前开展活动,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进行素材积累;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在课内、课外阅读中学习相应的表达方法, 进行语言积累。
教师:提前布置作文题目;在本单元组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指导;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
交流 (开启思路)
学生:分层次交流积累所得, 资源共享。
教师:针对题目要求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调动每个层面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捕捉学生的发言细节, 适时指导, 开启学生的写作思路, 深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对于肤浅和错误之处要指出并及时纠正。
赏析 (读写结合)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 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眼界, 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习。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课内外典型习作;找准读写结合点, 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赏析;指导学生学习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表达 (构思写作)
学生:根据习作的要求进行构思:本次作文要表达什么意思, 从哪些方面写, 按什么顺序写, 可先列出习作提纲, 然后再动笔落实语言表达。
教师:按照教材要求, 按照先说后写的步骤教学;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点拨。
评价 (评中促改)
学生:明确评议重点, 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自改和互改。
教师:坚持正面鼓励为主, 进行综合讲评和典型讲评;先对习作进行总结, 指出共性的优、缺点, 再选择部分代表性文章进行讲评, 以典型指导一般, 启发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到修改方向;组织学生互评互改。
“五步法”查窃电 篇7
(1) 望:检查现场环境有无不安全因素, 下线点至计量箱 (柜) 有无隐蔽线路, 计量箱 (柜) 有无孔洞, 外封、锁是否完好。
(2) 闻:检查计量箱 (柜) 外壳是否漏电, 锁、封、丝弦是否有破坏痕迹和粘连痕迹, 设备有无异常声响和气味。
(3) 问:主动了解用户生产、经营情况、现场设备容量, 查询用电能量和变化情况, 并进行估算对比。确认封印编号是否与装、换表记录相符。
(4) 切:根据转数 (脉冲数) 算时间。
应需时间=×有功功率×变流比×变压比
实需时间t (秒) ———通过用秒表测量电能表N圈
根据时间数转数 (脉冲数)
应转转数=
实测圈数N———通过用秒表测量T秒
反窃电人员要准备钳形电流表、秒表。总结以往查获案例, 电能表计费误差都在1/3以上, 如果计算结果与现场测量结果有1/3以上差异, 则一定存在问题。
(5) 拿:打开计量箱 (柜) 之前, 通知用户到场, 电力执法人员到场。从箱 (柜) 外锁、封、丝弦到开门、检查接线需全程录像, 检查接线和表计校验封印时须戴手套。问题查明, 告知用户, 并开具检查单, 签字、停电。如遭遇阻挠和抗法, 立即通知供电公司保卫科和电力公安室前来支援。
文言文教学五步法 篇8
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法僵化, 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 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 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 讲究“字字落实, 句句过关”, 唯恐有所遗漏, 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 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 认为课文讲完了, 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同, 形式不同, 自然教法不同。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情况,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讲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循 序渐进“五 步法”。
在讲读课文中, 教师要精心备课, 吃透教材。然后宏观设计, 采用文言文教学的“五步法”, 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现用《项脊轩志》一文来诠释这种方法:
(一) 课内课外粗识文字
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 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 并落实重点文言词语, 教师要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 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 相互提问、答疑, 学生答不出的, 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各小组得分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如教《项脊轩志》时, 我提出预习要求———写出“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这样就使学生在自读的时候有重点。课上除老师留的文言词语外, 各组互相出词考查, 一词一分。这样就完成了对文言词语的落实积累。
(二) 有的放矢我问你答
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扫清文字障碍, 基本了解课文内容, 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 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 学生答。如《项脊轩志》教学中, 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哪句话?2、文中写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什么?3、写祖母最感人的细节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思念的?5、文中感人深者, 莫过一个“情”字, 文中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 构筑框架庖丁解牛
此环节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 归纳合并, 进行分段分层, 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分法, 让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 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长期的思维训练,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清晰的结构层次感。如《项脊轩志》中我让学生自己分段, 然后给每部分起个富有意境的名字, 经过讨论得出“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三段内容。
(四) 各抒己见借鉴欣赏
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 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 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另外, 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 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如《项脊轩志》中, 我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说明理由。然后和学生一起重点分析“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通过讨论明白“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五) 情景设置朗读背诵
“五步法”写好机关公文 篇9
一、主题的确立及作用
(一)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主题要有较高的站位, 要站在战略的、全局的层面思考问题;要有较宽的视野,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将所有的问题、事物的各个方面尽收眼底;要有长远的眼光, 不仅对过去的有清醒的、规律性的认识, 而且对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也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揽众山小”的效果。
(二)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是衡量文章质量高低的依据, 主题深刻与否, 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价值大小, 影响好坏, 作用如何。如果含糊不清, 尽管言词华丽, 旁征博引, 洋洋万言, 都会因主题不清令人难以琢磨, 不明白作者的主张和意图是什么。
二、学会确立机关公文的主题
(一) 切合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是领导把主题确定好了, 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素材的挖掘, 主题的深化。深化主题的方法对于机关应用来说, 首先是素材的力量, 即素材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再就是文章内部的逻辑力量, 即层次清楚, 事理分明;第三是理的力量。即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策、上级领导讲话, 引证准确、清楚、得当。以此来表现主题, 深化主题。
(二) 注重实效。
要时刻学习掌握吃透军委、总部以及各级首长的法规、文件、讲话、指示等的精神, 拿上级精神同材料进行比对、对材料进行指导, 使材料保持正确的方向。同时, 也要真知深知准知部队的实际情况, 将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吸收到材料中, 确保材料符合实际、事例鲜活。做到学好“北京话”, 说好“地方话”。
(三) 单一鲜明。
单一, 即只有一个主题。尽管有时材料很多, 涉及面很广, 也应力求主题统一, 内容集中, 中心一致。鲜明, 是指主题清晰明白, 观点明确, 态度明朗, 要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解决, 要直截了当, 一清二楚。做到鲜明的关键在表达上。公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都要求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 或利用标题, 开头语, 结束语来点明主题。
三、选好材料
写文章的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其原则有三:
(一) 真实。
选用材料要与客观实际情况一致, 不能弄虚作假, 更不能因为表现主题而随意杜撰。做到时间、地点明确, 特别是数据要准确无误, 经得起推敲。尤其要注意本质的真实。有些材料从局部来说是真实的, 但是从全局来说只不过是偶然现象, 对于这样的材料在选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 典型。
要选用那些内涵丰富, 概括力强的事例。这样的材料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既能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又可避免文章罗列现象、臃肿冗长的弊端, 使文章更精炼准确。
(三) 恰当。
选用的材料要紧扣主题, 最能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材料。一个材料用不用, 怎么用, 依据只有一个, 即表现主题的需要。关键是对材料要吃透, 对主题要吃透。所说的“妙笔生花”即是如此。
四、搭好结构
结构即文章的骨骼。机关公文的结构一般情况下, 因为长期使用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写作。这里要强调的有两点, 一是我们一定要熟悉, 掌握, 熟练使用各种机关公文的模式, 选准使用文体。二是注意各种文体之间的语言区别, 时态区别, 人称区别, 角度区别等等。比如请示与批复、讲话与总结、计划与方案在人称、时态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区别的。
五、驾驭好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机关公文的语言要注意四点:
(一) 平易朴实。
机关公文要求对客观事理作如实反映, 其语言主要用客观的, 平实的, 质朴、直叙的手法。但是并不是排斥生动的语言, 恰当的比喻和具有逻辑力量的排比。
(二) 准确精当。
首先要选用那些与要反映的事务最恰当最准确的词语。其次注意选择句型句式, 注意语法。不要因为语法错误、逻辑混乱、追求语言华丽, 句型结构影响表述的准确性, 甚至颠倒了原意。常言道“干活不为东, 累死也无功”。就是必须考虑给哪位首长起草材料, 他的语言风格是什么样的。这样, 才能提高成功率。真正的写材料高手, 要善于把握不同首长的语言风格, 号准不同人员的脉搏。
(三) 简要鲜明。
每个材料除了做到“四个基本”, 即基本概念清楚、基本框架合理、基本观点正确、基本说理科学外, 还要做到语言精炼、文字优美。写材料其实也是行百里路半九十, 一个好材料基本形成后, 文字的精雕细刻、细心打磨也很重要。此时要克服厌倦情绪, 以出精品的高标准, 逐行逐段的琢磨, 一字一句推敲, 确实达到加一字则冗长, 删一字则生涩。力争在最短的篇幅里涵盖最大的信息量, 更清晰准确地说明事理。
(四) 通俗规范。
幼儿科学活动的"五步法" 篇10
第一步:观察现象, 引发疑问
科学活动导入环节的任务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重点关注以下两个要素:
1.活动材料激发探究欲望。
适宜的科学活动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科学活动“装回去”一开始, 教师给幼儿呈现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瓶子, 其中一个装满小鹅卵石、白云豆和细沙三种颗粒状物体, 另一个是空的。在空瓶的旁边堆放着这三种颗粒。当教师告知幼儿, 这些颗粒都是从空着的那个瓶子里倒出来的, 多数幼儿表示不相信, 希望自己试一试。
2.布置任务调动探究热情。
教师请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瓶子里和瓶子外的颗粒是不是一样多, 然后布置实验任务, 要求幼儿想办法将这些颗粒全部装回瓶子里去。这是一个看似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 却较好地调动了幼儿动手探索的积极性。
第二步:自主探索, 寻找答案
在幼儿开始动手实验前,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简单的计划表与记录表, 让幼儿在表中记下自己将要操作的顺序和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时, 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 要求幼儿记录实验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认真观察, 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言谈举止, 他们操作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教师发现幼儿将三种颗粒装入瓶中的顺序各不相同, 结果也不同。同时出现了幼儿的操作步骤相同, 可是实验结果、结论却不同的现象。如东东和成成都按先放鹅卵石, 再放白云豆, 最后放沙子的顺序操作, 但东东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入了瓶中, 而成成却还剩有一把细沙没能装入。因为东东是一边摇晃、转动、轻捏塑料瓶子, 一边投放细沙, 才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回了瓶子。
2.个别指导, 启发幼儿深入思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实验失败是难免的, 只要教师敏感地察觉问题, 把握时机, 适度引导, 就能让幼儿不断尝试争取成功。如一些幼儿采取的是最后将石子装入瓶子的方法, 这导致不能将所有颗粒装入瓶子。面对这些幼儿, 教师提问:“你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幼儿发现瓶子中还有空隙但比较小, 石子或豆子放不下去;教师再问:“大颗粒的石子与豆子中间有小小的空隙, 这三种颗粒里面, 哪一种可以挤进去把空隙填满? ”幼儿会发现是沙粒;教师三问:“可以填满小空隙的颗粒什么时候放?怎样放?”幼儿会推理出应该最后投放沙子。
第三步:交流发现, 得出结论
幼儿完成实验后进行分享与交流时, 教师安排实验成功和失败的两名幼儿, 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幼儿观察到他俩投放三种颗粒的顺序不同, 并确定了正确的投放顺序是石子、豆子和沙子。教师问:“先放石子, 再放豆子, 最后放沙子的小朋友都成功了吗? ”并展示了东东和成成的实验结果。幼儿发现只有一边摇晃、转动瓶子, 一边投放细沙, 才能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回瓶子里。
第四步:再次实验, 验证道理
幼儿初步了解相关道理后再次实验, 操作的目的性更强, 实验过程中也会观察到更加丰富的细节, 进一步理解相关科学知识。
在幼儿认识到投放颗粒顺序的重要性后, 教师建议还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尝试, 建议成功的幼儿可以再次尝试更好更快的方法。东东在第二次实验中, 用三小步就很快地将所有颗粒装入瓶子:一是摇晃瓶子让细沙往下流动, 二是转动瓶子检查哪里有空隙, 三是捏瓶子使空隙处流进细沙, 将空隙全部填满。
第五步:拓展知识, 迁移运用
实验使幼儿获知只有瓶子中没有空隙时装入的颗粒最多。然后, 教师出示了一张成人将衣物装入塑料袋的图片, 引导幼儿讨论衣物中的空隙在哪里, 怎样才能在塑料袋中装入更多的衣物, 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思维五步法】推荐阅读:
五步法07-12
案例教学创新五步法07-22
英语兴趣教学五步法11-17
古诗词教学五步法11-29
对课堂教学五步法的反思05-18
明源地产ERP实施五步法11-03
初中英语听力提高成绩的五步法11-15
简单营销八步法DIY外销企业转内销(之五顾客价值)08-23
四步法07-15
六步法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