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2024-06-29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精选12篇)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篇1

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 在语文教学中, 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尤显重要。在从事幼师专业语文学习过程中, 本人主要从训练普通话、社交表达能力、讲故事能力、即兴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口语教学, 教学方法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既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又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学习的第一步, 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

在普通话教学中, 学习与训练的重点是纠正方音、音变、轻声、儿化音。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基本上都掌握了普通话音节的拼读方法, 大部分发音也都准确, 但因为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瑞金对于平舌音和翘舌音、h与f、前鼻音和后鼻音、e与ou分不清,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就是发动学生一起把这些会混淆的常用字找出来组成不同的词组, 进行反复练习。对于需要产生音变的常用词、轻声词、儿化词, 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来进行反复练习。

二、口语学习的第二步, 就是学习与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 同时也是对普通话语音的进一步巩固与练习

在此环节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创设交往意境, 设置虚拟的社交场景,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练习, 先分小组练习, 然后共同分享练习效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 教师只要关注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和有没有运用普通话就可以;在练习了1~2个课时之后, 教师还要注意观察他们沟通交流技巧的运用和反应能力。

三、口语练习的第三步, 就是练习讲故事

讲故事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本人认为这应该是具有幼师专业语文教学特色的一个内容。因此, 本人在对幼师专业口语教学中, 把讲故事也列为学生学习训练的重点。在开始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故事, 然后练习模仿, 最后让学生根据作品自己创作表演。

四、口语教学的第四步, 就是即兴语言组织能力学习与训练

即兴语言组织能力的学习与训练, 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 首先练习自我介绍, 然后看图编故事, 最后是即兴话题。自我介绍, 大部分同学都有经验, 但他们以前的自我介绍, 大多都是很随意的, 没有什么目标, 只是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和喜好之类。为了激发他们对自我介绍的热情,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和目标, 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

看图编故事就是教师准备好不同的图片, 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片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 并在5分钟~10分钟内编出一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必须与图片内容相联系。为了保证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有练习机会, 可以把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 每组准备3~4张不同的图片, 大家轮流练习, 最后共同分享练习成果。

即兴话题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是对实物的描述, 也可以是对事件的陈述及人物的介绍。让学生大胆地在班级集体中进行故事讲述与即兴话题演说, 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篇2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开始,要练习写毛笔字。毛笔字教学被列入《课标》并成为《课标》的“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之一,充分体现了毛笔字教学的重要性。的确如此,毛笔字教学的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练习写毛笔字,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毛笔字如何教学?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看二范三练四评 ”的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看

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毛笔字教学中的“看”,就是要用眼睛看范字,看范字美在何处,看范字如何表现美这种美。

范字即字帖上的字、课本上的字或教师书写的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看字帖上的字,教师也可以将字帖上的字写到带米字格的白纸上,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看范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看结体、观结构、找主笔、定重心。

1.看结体。汉字是由若干基本笔画组成的,笔画之间如何结成一体,是有讲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看清字的结体特征。毛笔字的结体特征主要有:①上紧下舒,即上部写得紧凑,以表现下伸部分结构的敞朗和舒展,如“布”字。②口儿上宽下窄,“口”字的上“横”要稍长于底“横”,如“日”。③中间靠拢,四面伸出,如“丞”。④框首撇尖进框,如“自”。⑤竖左一撇,竖右起笔,如“柱”,⑥舒敛。“舒”即舒展,“敛”即收缩。如“地”字的“土”部应左舒右敛,而“也”部应左敛右舒。结体特征还有“开合”“避让”“补空”“长短”等。

2.观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除独体外,有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比例。①左右结构:又分为左右基本相等、左右不等(又有左宽右窄、左窄右宽两种,)。②上下结构:又分为上下相等、上下不等(又有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两种)。以上结构的字在书写时,米字格内窄部占三分之一或稍多些,宽部占三分之二或稍小些。③半包围结构:有左上包、右上包、左上右包、左下包四种形式。左上包的字,内部要写得大些;右上包的字,内部略靠左;左上右包的字,外框要写正,框内部分要略写得小些;左下包,走之儿底要托住上面的部分。④全包围结构。这种结构字的大小、宽窄,内框中的空白,都要因字制宜,分布匀称,不要布满全格,注意协调。

3.找主笔。一个字可能由许多笔画组成,这些笔画书写的好坏,对整个字的美观都有影响。但这些笔画中,有一笔最关键,这一笔就是主笔,其它是副笔,对重心起辅助作用。例如:“言”字的第一笔“点”是主笔,它必须写好。当然,还必须把“横”写长,写平,整个字才能稳。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字的主笔,并知道这笔如何书写才美。

4.定重心。书法家的字“斜而不歪,歪而不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书法家能正确把握字的重心。重心把握好了,字就写正了。例如“夕”字的笔画少,看似好写,实际在书写中最易写歪。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夕”的主笔是第一笔撇,要稍平。但写好了这笔,还不能保证字稳,还要靠“横撇”来牵制,“横撇”的“撇”要稍倾斜些,使重心落在米字格的中心线上。又如“名”的“口”要尽量左移。

第二步:范

“范”即示范。写毛笔字,仅从理论上知晓如何运笔,如何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看老师的示范。无论老师讲述得多么生动,终究代替不了示范。例如教基本笔画“竖钩” “横折钩”等,学生不亲眼看到教师如何书写,很难将其写好。

1.示范的形式。在黑板上贴带米字格的白纸,用毛笔现场示范,或在学生座位上单个示范,或组织一拨(五、六名)学生围在老师身边看老师示范。教学中常采用的形式是给一拨学生示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楚,又节省时间。

2.示范的要求。教师示范时要向学生提示写该字的要点、写该字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应边示范,边讲解,有时甚至可以将本不该断开的笔画断开,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运笔过程。

第三步:练

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写毛笔字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学生唯有练,才有长进,才有收获。但练习不能盲目,要讲技巧。

1.基本笔画与整字练习的交叉性

笔画是构字的基本元素,初学写毛笔字必须从基本笔画练起。汉字的基本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求要严,运笔要到位,该逆锋起笔的,要逆锋起笔,该收笔的要收笔。基本笔画的练习是相当枯燥的,教学中不必将全部基本笔画练完后再写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整字,如果这样将抑制学生书写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将基本笔画的教学与汉字书写教学结合起来,交叉进行,以增强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如学完“横”后,可练汉字“二”“三”;学完“竖”后,可练汉字“正”“十”等。

2.整字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完某种基本笔画后,可以开始练习由这一笔画组成的汉字,即整字。教学中,学生练习整字可分描红——仿影——临帖——背临四个层次进行。

①描红。描红就是让学生直接在字帖的红模子上描着写字。这是初学者写字的第一步。描红可以分为三种:实心字描红、空心字描红、线条字描红。描红的总体要求是“不变形”,每个笔画都要与字模一样,粗细、长短等都不能突破,即“山正是那座山”。

②仿影。就是将白纸蒙在字帖上,照着字帖上的字写,这种方式较描红稍难些,它要求学生熟悉字帖上的字的笔画结构。仿影的总体要求“基本不变形”,笔画与字帖大体一致,不能有大的突破,即“山仍是那座山”。

③临帖。就是另外用纸照着字帖写。这一步是很难的,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较为熟悉字的结构特点,能“依葫芦画瓢”。这一步的总体要求是“不走样”,即“山还是那座山”。

④背临。就是不看字帖而写出字帖上的字。背临的总体要求是: 能找到所临字的影子,即“山好似那座山”。

以上四个练习层次呈梯级发展,在教学中可以视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安排。一节课内初学者可以整节课描红、仿影;基础好的可以直接临帖、背临;一般的同学可以先描红、仿影,然后临帖、背临。只要学生前一个层次的练习到位、达标,后一个层次的练习就不难了。

3.日常练习的持久性

写毛笔字的诀窍就是一个字:练。要苦练、巧练,要持之以恒,每天须坚持练习20分钟,写一张字,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验告诉我们,基本笔画过关,需要一年半左右时间,而且起点年级越高,效果越明显,所需时间越短。

第四步:评

评就是评点、讲评。评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评,可以找到不足,看到优点,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

1.评价标准

评的标准有三条:①笔锋。要看笔画是否有笔锋,运笔是否合乎规范。②结构。要看结构是否合理,重心是恰当,主笔是否突出,部件搭配是否得体,是否充分体现了避让、穿插、呼应、收敛等原则。③布局。要从整体上看一张字是否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基本要求是大小匀称、规范、整洁、端正。

2.评价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

①自评:即自己评价自己的字。当然,自评得有一个参照物,以作对比。这个参照物可以是字帖,可以是同学的字,也可以是老师的字,还可以是自己前段时间写的字。自评可以随时进行,写完一字即评;也可以写完一张字后进行自评;还可以一段时间一评。通过自评,学生可以找出不足,以便改进;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进步,增强今后学写毛笔字的兴趣。

②互评:即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可以同桌互评,同组互评。在互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最高。人都有想给别人挑毛病的心理。每每互评时,学生情绪十分高涨。互评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书写水平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③师评:即老师的点评。老师的点评最具权威,最具导向性,极富激励作用。教师点评学生的优点,可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心;教师委婉指出不足,学生记忆深刻。教学中,教师要巡视,对学生书写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应及时点评。作业的批改是最常见的点评。批改毛笔字,有多种形式,可以把写得好的字用红毛笔画圈,也可以打分或打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画圈是针对独个字的评价,运用于日常教学;打分、打等级是针对整张字的评价,适用于阶段评价或复习迎考时。每次写字前,教师一定要对上次作业进行简短讲评,或表扬“圈圈”多的,分数高的,得“优”的,或将写得特别好的字张贴于黑板。每到上毛笔字课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在静静等待,老师今天表扬的人中有没有自己;相反,要是连续几次不总结,学生会情绪低落。

高中散文鉴赏教学三步法 篇3

一、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领会作者感情基调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经历由整体感知,到局部解析,再到整体把握三个步骤完成的。实际上,在散文鉴赏教学中,许多教师逐字逐句地析,一篇优美的散文被分解成词句和段落理解,这样的散文教学没有美感,更算不上鉴赏教学。

1.强化诵读,感知全文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领会作者感情,提倡诵读法,以诵读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领悟文本情思。教师一味讲解,既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又减弱了学生感受文章、领悟文章的能力。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反复声情并茂地诵读,较容易感知美国黑人处境的痛苦与愤怒和作者百折不回的斗争信念。

2.创设情境,形象感悟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象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与情感体验。恰当情境的设置能促进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文本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很多,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本中的主体形象,或用录像影视等手段展示。如教学《胡同文化》一文时,展示北京胡同的资料图片,这样学生对胡同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文章产生了阅读兴趣。

3.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设计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话题,就是主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还可以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現形象,品味画面的意境美

散文往往是用“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作者通过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一幅幅生动图画,以此来抒写情怀,述说感受,在叙事写景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鉴赏散文时,我们通过文章中描写的景象人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情境氛围,重构画面,真切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鉴赏《故都的秋》中的“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这幅画面时,可采用教师诵读,学生静静地听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在脑海中自己构造一幅作者“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时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重构的情景画面口头表达出来。跟着作者走进北平普通老百姓的家中,看见北平寻常之景,品味画面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清静闲暇中透着落寞的情怀,从而感受故都的秋味——“清”的内涵。

三、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含义丰富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往往是指对文章主旨、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语句或概括文章的段落或全文,或总领全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含义丰富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果孤立地去理解,不仅说不出所以然,甚至理解的与文章原意大相径庭。

此外,可从句子的写作手法、结构、修辞手法、指称关系、感情色彩等方面来辨析揣摩。《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刻,如何理解呢?我们发现这句话叙述的主体是庄子,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解释深发,那么第二句的“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是重要短语,其中理解了“月亮”的比喻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明确了。品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鉴赏散文的层次。

散文鉴赏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语文教学通讯[J],2011(2).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四步法 篇4

一、从生活中观察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任何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所以我鼓励学生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最直接的、面对面的“观察日记”入手吧, “黄豆发芽”“蒜苗生长”“蚂蚁搬家”“乌龟进食”等, 多么有趣的观察内容, 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何况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里, 只要坚持每天去看看、闻闻、摸摸、想想、记记, 这样不就取得了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吗?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走进社会。走进秋天, 拾一片落叶;走进公园, 拘一捧清泉;走进社区, 捕捉一个现象, 把全身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用眼去观察, 用脑去思考, 用心去体会, 就能留下无数闪光的片段、动人的时刻。

让学生走进身边的人, 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交警叔叔、清洁工阿姨……去从他 (她) 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每一件小事中搜索你最感动的东西。

“做生活的有心人”, 心有多大, 感就有多大, 把你的所察所感链接起来, 自然就成了最真实宝贵的素材, 也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读精背

有了写作的兴趣, 还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 就要有语言的积累, 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适合他们的读物, 有计划地增加背诵内容, 这是积累语言的有效形式。毕竟学生在课堂上能见到的文章是相对少的, 而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 如果不加强课外阅读, 词语的匮乏就如“井底之蛙”了。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 感知他们身边以外的世界, 所以读书还可以让他们间接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我每周拿出两节语文课开设成阅览课, 每节语文课之前开设“课首三分钟”, 内容以积累优美词句、交流读书感受为主;课余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与父母一起读好书”“小小故事会”等, 努力营造出宽松、自主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尽情地遨游在书的海洋中、文字的世界里。

实践证明, 大量的阅读的确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丰富学生的语言, 精背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典范文章, 可以是课本上的, 也可以摘抄一些课外的, 让他们记忆。这样, 既积累了语言, 又使他们从小受到典范文章的熏陶, 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祖国的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勤写

开始班里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总是寥寥几笔就结束了, 他认为是自己笨, 是不会写, 其实不然, 是懒于写。于是我每周布置2~3篇随笔, 内容不限, 可以是心里话, 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事, 可以是敬佩的人, 可以是生活随感等, 不拘束他们的思维, 让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学潜能, 并始终坚持给予他们指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很轻松就能写出600字左右的作文了 (四年级阶段) 。

同时, 我还紧紧联系课堂教学, 抓住每一次练笔的机会, 如, 在学习了童话《小木偶的故事》后, 我发现学生都为小木偶那委屈的经历而感到愤愤不平, 那涨红的小脸显示出有许多话要说, 于是我就让他们来续编这个故事, 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改变或决定小木偶的命运。学生听后兴奋极了, 迫不及待地拿出笔和本子, 看吧, 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份份美好的期待、一个个真挚的祝福在他们的笔尖下倾泻而出……

还要和生活紧密联系。三八妇女节前夕,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为你的妈妈做一件事, 以表示对她节日的祝贺, 并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天, 我收上来这份作业, 一份份地阅读, 内容真挚感人, 字里行间无一不渗透着对妈妈无尽的爱, 学生感激教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展示内心的机会, 也感激教师给了妈妈这样一个体会亲情的机会, 擦擦地、洗洗碗、送上一杯热茶、带上一句温馨的节日祝福, 事情虽小, 但给大家带来的却是莫大的满足与欣慰。所以, 我认为勤写是成功作文的重要途径。

四、尝试把平淡的材料写生动

尽管新课改下要求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 但往往有的学生的作文过于平淡无味, 缺乏哪怕小小的一处亮点, 那我就引导学生尝试一些小技巧, 如, 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学生在一篇写景文章《游恩格贝》中这样写道:恩格贝的湖水碧绿清澈, 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 绿得你心慌, 绿得你心醉;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 整个湖就像睡着了一样……读到这, 我竟像真醉了一般, 那绿的比喻把我的心早已填得满满的了, 那“睡着了”是怎样的贴切呀, 即使我没亲眼所见, 也感到了湖的安详与安静了。

再如, 还可用些名言、歇后语、俗语类等。学生在《第一次滑旱冰》一文中写道:我的心里真是“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呀!“功夫不负有心人”“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这样的句子, 对全文起到了总结和点睛的作用, 还有一点诙谐的效果。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施以上几点尝试, 使我体会到了教作文的轻松, 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写作文的轻松, 从原来的“怕写”到现在的“愿写”, 这也将激励着我更努力地去钻研作文教学, 寻求更好的教学思路、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打造更有特色、更有魅力的作文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写作中体味快乐、健康成长吧!

摘要:睁大眼睛看世界, 心有多大, 感有多大, 提笔写下来, 作文帮助学生体味快乐、健康成长。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性四步法初探 篇5

摘要:

文言文教学必须具备认知、审美与文化三方面的功能,依次达到语言上的认读目的、文学上的欣赏目的和文化上的认同目的。所以,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

纵观教材,发现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编者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慎重选择的名篇。

但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感到头疼,觉得读起来诘屈聱牙,学起来索然寡味。而我们教学依然在“言”还是“言”,“文”还是“文”之间徘徊,处在“言”和 “文”二者老死不相往来的困境。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征,笔者总结了文言文“三性四读”教学法。

一、体现认知性,重在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该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面对一些浅义文言文,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到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的方法。学会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积累通假字、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义区别。文言文句式判断、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难解句作为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去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如何检验学生掌握的程度呢?

可以设计几种方式,比如,采用竞赛的方式,设置“必答题”和“抢答题”,落实作者的介绍、解题、字、词、句的解释等基本的知识点。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他们懂得了“争一争就能行,拼一拼就能赢”、“有才还需表现”的道理。在亲历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求知的满足感,使预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快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也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课文。围绕课文七个方面的文言基础知识点。学生要对他主持讲解的那方面内容深入研究,兴趣颇浓。另外,在同学们看来,由同学来讲课,距离拉近了,学习热情也提高了,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全员性,求知过程中的全面性,课堂环节的全程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创设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和形式,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当然,这也给老师的备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学生无论在上课或提问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但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体现审美性,重在品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文言文教学更要放开手脚,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能以枯燥的说教来抹杀同学们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应以活动为载体,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体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

我在上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时,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时,采用了情景演练的方法。让学生设计几种元方与客人之间的对话,以及后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也深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所说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出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带来对文本的审美快乐。

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合理的情境导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欣赏意识。学习《木兰诗》,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或课前欣赏动画片《花木兰》,课后再欣赏赵薇演的《花木兰》,并对两部影片做一个艺术评价,效果奇佳;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先接触一些现代的口技表演,如《洛桑学艺》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去了解古人同样精湛的口技技艺。

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法和学法。例如,蒲松龄的《狼》,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比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公输》时,公输盘和墨子尖锐激烈的对话,可以放在教师引导学生学完课文以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如:“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中,透露出公输盘那一本正经而又掩饰不住的傲慢语气。“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显出楚王的霸道与强硬语气。“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表现了公输盘的阴险和威胁语气。“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体现墨子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自信语气。朗读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对于把握和巩固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作用。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延伸拓展课外材料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例如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等等,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的知识。

罗马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出自贺拉斯《诗艺》)让学生对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从而把文言文当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三、文化认同性,重在赏读;

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而文言词语是构成文言语言的要素,所以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对文中词义的正确理解。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注释读一读,或者依字典里德释义记一记,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下次再学习同样的词,很多学生还是处于陌生化状态,遗失殆尽。

而若从汉字的文化环境着眼,讲清字的起源、演变,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词义,进而知类通达,举一反三,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郦道元《三峡》一文,学生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中“以”的理解产生了分歧:或作“认为”解,或作“如”解。两种理解似乎都讲得通,令人莫衷一是,难以取舍。倘从“以”字的文化语境考虑,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以”是象形兼会意字,与“巳”同源。甲骨文中表示头朝下的胎儿已经成形,要降生了。故“以”的本义指成形的胎儿。胎儿借母体而成,由母体而生,似母体之形,遂引申为“凭借”“像”等义项,后逐渐虚化主要用做介词和连词。从“以”的古代文化语境可断定,句中“以”当作“像”讲,意译为“如”。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四步法 篇6

第一步:前期准备

这里的前期准备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准备。教师层面的准备包括制订作文训练计划、每一次作文前预见性地提出本次作文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及对策;学生层面的准备指积累素材和语言。写作文有如酌酒,要想把酒瓶中的酒酌到酒杯中,酒瓶中先得有酒,酒瓶中的酒来自哪里?当然源自酒坛、酒缸。写文章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没有丰富的积累犹如从空酒瓶向酒杯中酌酒一樣难。

第二步: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定会积极认真地做,写作文更是如此。很多心理学家都把兴趣比作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所以在每节作文课上,我都会根据作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激情导入、讲故事、播放视频、学生表演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去年三月八号前夕,我在上《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母亲从怀孕到养育儿女的过程及专家统计的母亲养育儿女付出艰辛劳动的具体数字,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及为了儿女愿意付出一切的无私,再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渲染气氛,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后面的作文奠定情感基础。然后激情昂扬地导入本次作文: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回家的心愿。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我相信,想起你的母亲,你一定有许多话对她说,那么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倾注笔端!兴趣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为后面的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排误

排误是教师展示作文前期准备的步骤,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经验,针对本次作文预见性地提出本次作文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及对策。例如让学生写题为《这一刻,我是幸福的》的作文,我有预见性地提出了三条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第一,只是泛泛地叙述一件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不对感到幸福的时刻作具体描绘;第二,文章只是简单地表达出在某个时刻是幸福的,但不具体写出自己感到幸福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显得空洞缺乏感染力;第三,“这一刻”与“幸福”缺乏内在联系。为此,我对学生强调:写作时一定要对自己感到幸福的瞬间作具体的描绘,要么是特殊环境中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语,要么是触及心灵的一个动作,要么是震撼人心的一个场景,但都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最后,还要用一定的语言把“这一刻”与“幸福”联系起来,即交代清楚你所写的特定时刻让你感到幸福的原因。这一步工作相当于给学生引路,引导他们直接扣题写,尽可能不走弯路,让他们明白其实作文也没有想象的难,可以促进学生在写作中品尝成功的滋味,逐步调动写作兴趣。

第四步:写作

通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学生已有了与本次作文相关的丰富的语言储备,有了以我笔写我心的兴趣,有了写好本次作文的方法,再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及自己所积累的写作技巧,构思作文,并当堂写下来。学生经过了课堂有效的激趣及引导,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思维极为活跃,头脑中异彩纷呈,文思如泉涌,此时,他们具备了最佳写作心境,有着最优的写作环境,当堂写作正是抓住了这一写作时机,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去。教师作巡回指导,对有突出问题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质量。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四步法,以课外积累为基础,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以排误为方法指导,以当堂写作为主阵地,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同时,陶冶了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灵,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海娜.浅谈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篇7

如今初中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更是一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脑力活动,如何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呢?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通过“四步法”,即读、析、悟、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平时的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发挥了读和写整体的优化作用。

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读

读,即把文本这一精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在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阅读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新课标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学生要积累240余篇优秀古诗文,要完成约400万字的阅读量。当前,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十分繁重,在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下,这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把语文课本读懂、读透显得尤为重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百宝盒”,如新教材中出现的“矜”、“讪”、“稔”、“风花雪月”、“花团锦簇”、“横空出世”等字词。可以把优秀文章(段)编成“名篇佳段集”,如“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里”(《紫藤萝瀑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故乡》)。也可以在课堂中搞“连词成段对对碰”的游戏。“连词成段”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把本课中关键词语由学生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连接成一段连贯、流畅、中心明确集中的片断。如学完朱自清的《春》,学生就用《春》中的词语连成了一段话:祖国六十华诞那天,我呼朋引伴走上街头,你看,老年人个个精神抖擞,妇女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孩子们个个在街头公园的繁花绿叶中穿梭,商店里播放的音乐时而宛转低沉,时而嘹亮高亢,老板们无需酝酿销售技巧,生意特好,连街边到处悬挂的彩球也不能静默,在微风中卖弄自己的舞姿。这一天,一切都舒活了,一切都烘托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作用甚大。

二、析

析,即把文本上适合学生模仿的课文看作是“范文”,分析它的遣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文本教学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首先,教学生模仿。

比如,《行道树》中首段“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到尾段“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种言简意赅的语句首尾呼应、交相辉映,很值得模仿。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练书法有了字帖,自然会得心应手。

其次,教学生借鉴。

在学习范文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仿其神、仿其意,从仿某个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借鉴。例如笔者在教学《童趣》《生命·生命》时,引导学生打开童年记忆的闸门,将童年时期看到、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诸如蜘蛛结网、蚂蚁搬家、鸡啄蚯蚓等一一写来,让学生敬畏生命,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而美好。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佳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再次,教学生创新。

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要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有位学生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非常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形象地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他就模仿这两篇文章,写了一篇《美哉,莲花池》。他这样写到莲花喷水池:“圆圆的水池好比一个墨绿色的盘子,托看圆圆的晶莹的珍珠。”“大花座喷出大股高高的水柱,似一座冰峰,周围比它略低的水柱像群峰环绕着它。小喷头吐出缕缕银线,弯弯地不断落入池中,池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宛如金片。”几个比喻,使喷水池的景象深深地呈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同时,作者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这段文字借鉴了朱自清运用比喻绘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但所写的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这里有作者自己描写的景,有自己创造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创造。”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从遣词用句到构思立意再到谋篇布局的分析与理解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悟

悟,即把从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认为“说诗者”要“以意逆志”,庄子则说“得意而忘言”、“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其中的“意”,就是“悟”。在阅读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理解,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悟”。那么如何获得感悟呢?正如巴金先生所言:“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里所说的两个“慢慢”就是“悟”。

这当中的“悟”,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学生已经从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再借助前面的“析”,又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悟”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悟”篇章结构技巧,读时要看文本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层次间衔接等,体会其精妙之处;可以“悟”开头结尾技巧,看文本选用开门见山、宕开一笔、环境切入,还是巧妙铺陈、抒发情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这一“悟”的过程,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也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当然,也跟语文素养紧密相联,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体悟文本,学生可以获取审美愉悦。但学生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教师应适当引领,以“真、善、美”的审美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描绘美的生活,美的世界。同时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层次一—审丑,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或鞭挞,或警示,或嘲讽。如读《斑羚飞渡》的“飞渡”片断,从悲壮的一幕可以感悟整体精神的伟大、群体意识的必要;读《我的叔叔于勒》“偶遇落魄的于勒”一节,不难感悟到资本主义社会人性“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惟有金钱”之冷酷的一面;读莫怀戚的《散步》,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美在三个方面: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悟取种种文章精华,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则能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写

写,即把从文本中“悟”到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立意、构思,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写,是“四步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只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学会适度地“深化、延伸”课本,以文本教学的“新”带动写作活动的“新”。

写的形式有多种,这里着重谈两种:

1. 续写。

如教学《孔乙己》时,我紧紧抓住文中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文中的“我”同情孔乙己吗?他真的可不可怜?两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借此机会,我就在课后布置了习作“我心中的孔乙己”,体裁不限;也可以通过想象,续写《孔乙己》。同时讲清续写的要求:它应是情节、线索的合理延伸,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续写的风格应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第二天语文课上,一学生深沉地读了自己的《孔乙己从咸亨酒店爬出来以后》,在他的文中,孔乙己从酒店爬出后,在一个凄凉冷雨之夜,饥寒交迫,惨死在荒郊。最后他写了一首小诗作为后记:“你那件古董式的长衫/何时不再炫耀你的清高/‘之乎者也’的口语/看似维护着你的尊严/你却不知道/早已成为‘短衣帮’的笑料/可你那颗心/仍还流淌着善良的血液/有一天/你的腿被打折/那年深秋/你喝完最后一碗酒走了/科举的祭坛/是你生命的最终归宿”。当时课堂一片寂静,同学们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之中。这样训练能为学生找到素材,且能够很自然地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2. 改写。

即改变原文的体裁。改写要利用原文材料,但要改变思维方式。改写是在不改变原作意图,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作进一步想象和扩展。常见的改写是改写诗歌。诗歌语言具有多义性和跳跃性,因此,尽可利用诗歌意象的可感性和音乐性,把我们喜欢的诗歌改写成文情并茂的记叙文。如读了《木兰诗》,学生对于文中可补充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并讨论得出可补充的情节有9处。我借机叫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情节进行改写。第二天,一学生对木兰出征和赶路时的情节作了如下描述:“木兰看到征兵的文书,心里就如万条丝缕,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爹爹年老体弱,弟弟年纪尚幼,木兰最后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第二天,木兰做好一切准备后,骑着快马,告别了爹娘,泪水不禁涌出。不知不觉,就到了黑夜,木兰在黄河边休息,虽疲倦但她还是难以入睡,耳边只有滔滔的流水声,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孤独。她想念爹娘,想念弟弟,一宿都没合眼,天刚亮,木兰就骑着马上路了……”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以及孝顺父母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步法”中“读”是积累,“析”是提升,“悟”是沉淀,“写”是迸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四步法”可以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两者联姻,整合为一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余卫兵《阅读与写作双向提升梯级作文训练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1年10月。

[2]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篇8

一、读

“读”, 即把语文文本这一经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 在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阅读有很强的依赖性。新课程标准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一个学生要积累240余篇优秀古诗文, 要完成约400万字的阅读量。当前, 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十分繁重, 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下, 这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 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 把课文读懂、读透显得尤为重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所以,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上下册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放入“词语百宝盒”, 可以把优秀文章 (段) 编成“名篇佳段集”, 也可以在课堂中做“连词成段对对碰”的游戏。“连词成段”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 让学生从本课关键词语中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连成一个连贯、流畅、中心明确的文段。例如学完朱自清的《春》, 学生用《春》中的词语连成了一段话:祖国六十华诞那天, 我呼朋引伴走上街头, 你看, 老年人精神抖擞, 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 小孩子们在街头公园的繁花绿叶中穿梭, 商店里播放的音乐时而宛转低沉, 时而嘹亮高亢, 老板们无需酝酿销售技巧, 生意特好, 连街边到处悬挂的彩球也不能静默, 在微风中卖弄自己的舞姿。这一天, 一切都舒活了, 一切都烘托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 作用很大。

二、析

“析”, 即把语文文本中适合学生模仿的课文看作是“范文”, 分析它的遣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 从文本教学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 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和写作进行整合优化,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首先, 教学生模仿。比如, “《行道树》里的我们是一列树,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首段)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尾段) 。这种言简意赅的语句首尾呼应, 交相辉映, 很值得模仿。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或句段挑选出来, 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 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 练书法有了字帖, 自然会得心应手。

其次, 教学生借鉴。在学习范文中我们不光教学生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仿其神、仿其意。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 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 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借鉴。例如, 我在教学《童趣》《生命·生命》时, 引导学生打开童年记忆的大门, 将童年时期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诸如蜘蛛结网、蚂蚁搬家、鸡啄蚯蚓等, 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而美好。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他作, 在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 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 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再次, 教学生创新。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要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 变成自己的, 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有个学生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并看了朱自清的《绿》后, 非常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形象地写景, 寓情于景的写法。他就模仿这两篇文章的写法, 写了一篇《美哉, 莲花池》, 其中写到莲花喷水池:“圆圆的水池好比一个墨绿色的盘子, 托着圆圆的晶莹的珍珠。”“大花座喷出大股高高的水柱, 似一座冰峰, 周围比它略低的水柱像群峰环绕着它。小喷头吐出缕缕银线, 弯弯地不断落入池中, 池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 在灯光下宛如金片。”这些文字借鉴了朱自清运用比喻绘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几个比喻句, 使喷水池的景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同时, 作者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 写作在阅读借鉴中有了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创造。”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从遣词造句到构思立意再到谋篇布局的分析与理解之后,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悟

“悟”, 即把从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说“说诗者”要“以意逆志”, 庄子则说“得意而忘言”“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其中的“意”, 就是“悟”。在阅读中, 学生经过思考, 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 加深理解, 形成理性的认识, 这就是“悟”。那么如何获得感悟?正如巴金先生所言:“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里面有一些我不但懂而且喜欢……读多了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里所说的两个“慢慢”就是“悟”。

这当中的“悟”, 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 学生已经从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再借助前面的“析”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悟”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悟”篇章结构技巧, 读时要看文本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层次间衔接等, 体会其精妙之处;可以“悟”开头结尾技巧, 看文本是选用开门见山、宕开一笔、环境切入, 还是巧妙铺陈、抒发情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这一“悟”的过程, 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 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 当然, 也跟学生的语文素养紧密相联,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体悟文本, 学生可以获取审美愉悦, 但中学生的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肤浅, 教师应适当引领, 引导学生向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 以“真、善、美”的教学审美为基础, 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悟、描绘美的生活、美的世界。同时, 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个层次———审丑, 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 或鞭挞, 或警示, 或嘲讽。如读《安塞腰鼓》, 可以悟出它动与静的映衬美、光与影的变幻美的艺术特色;读《斑羚飞渡》的“飞渡”片段, 从悲壮的一幕可以感悟整体精神的伟大、群体意识的必要;读《我的叔叔于勒》“偶遇落魄的于勒”一节, 感悟资本主义社会人性“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唯有金钱”之冷酷的一面;读莫怀戚的《散步》, 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文章美在三个方面: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在选读中悟取种种文章精华, 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 则能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写

“写”, 即把从文本中“悟”到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立意、构思, 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1]“写”, 是“四步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 只有不断地吸收和充分的积累, 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学会适度地“深化、延伸”课本, 以文本教学的“新”带动写作活动的“新”。具体做法是:大胆采用创新写法, 挖掘课文创新写作的基点, 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

“写”的形式有多种, 这里我着重说两种。

1. 续写

例如在上小说《孔乙己》时, 我紧紧抓住文中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问:“文中的‘我’同情孔乙己吗?他可怜不可怜?”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讨论热烈, 借此机会, 我就在课后布置了习作———《我心目中的孔乙己》, 体裁不限;也可以通过想象, 续写《孔乙己》。同时我说清续写的要求:它应是情节、线索的合理延伸, 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 续写的风格应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第二天语文课上, 学生A深沉地读了自己的《孔乙己从咸亨酒店爬出来以后》, 在文中, 孔乙己从酒店爬出后, 在一个凄风冷雨之夜, 饥寒交迫, 惨死在荒郊……最后他写了一首小诗作为后记:“你那件古董式的长衫/何时不再炫耀你的清高/‘之乎者也’的口语/看似维护着你的尊严/你却不知道/早已成为‘短衣帮’的笑料/可你那颗心/仍还流淌着善良的血液/有一天/你的腿被打折/那年深秋/你喝完最后一碗酒走了/科举的祭坛/是你生命的最终归宿。”当时课堂一片寂静, 学生们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之中。这样的训练能为学生找到素材, 且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挖掘出作品的内涵, 比较顺当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2. 改写

即改变原文的体裁。改写要利用原文材料, 但要改变思维方式。改写是在不改变原作意图, 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对故事情节作进一步想象和扩展。常见的改写是改写诗歌。诗歌语言具有多义性和跳跃性, 因此, 我们尽可利用诗歌意象的可感性和音乐性, 把我们喜欢的诗歌改写成文情并茂的记叙文。例如读了《木兰诗》, 学生对于文中可补充的情节非常感兴趣, 并讨论得出可补充的情节有九处。我借机叫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情节进行改写。第二天, 学生B对木兰出征和赶路时的情节做了如下描述:“木兰看到征兵的文书, 心里就如万条丝缕, 剪不断, 理还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爹爹年老体弱, 弟弟年纪尚幼, 木兰最后决定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第二天, 木兰做好一切准备后, 骑着快马, 告别了爹娘, 泪水不禁涌出, 落在风中。不知不觉, 就到了黑夜, 木兰在黄河边休息, 疲倦的她还是难以入睡, 耳边只有滔滔的流水声, 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孤独。她想念爹娘, 想念弟弟, 一宿都没合眼。……”改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以及孝顺父母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步法”中, “读”是积累, “析”是提升, “悟”是沉淀, “写”是迸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四步法”可以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两者联姻, 整合为一体,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 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 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借助文本练笔的训练,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 乃至“生活练笔”, 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篇9

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自学是通过自己学习教材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自学时阅读教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进度, 开展个别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介绍软件时, 大部分是结合实际例子, 配合软件窗口彩色插图的, 注重步骤的阐述, 每一步叙述得都很清楚;并且某些学生家中有电脑, 对于教材中介绍的内容比较熟悉。因此, 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照本宣科, 上课前只要先布置好上机任务, 指出知识重、难点, 就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之后教师的工作只是来回巡视每一名学生的操作情况, 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个性问题可以引导性地让学生参考教材解决、同学间互相讨论解决或借助于联机帮助, 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并全班讲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布置的任务要由 浅入深 , 抓住关键 , 突出重难点 , 有计 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2.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 , 引而不发 , 培养学生的首创精 神。

3.做好巡视监督工作, 杜绝个别学生玩游戏。

4.对于程度好的学生 , 教师可适当地增加题目难度 , 或辅 导练习软件的其他功能。

二、学生当众演示, 教师全面辅导

在学生自由学习了十几分钟后, 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 (如幻灯机、投影仪、大屏幕彩电等) 为其他学生做示范性演示,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在软件教学中, 此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生演示时, 教师应适时地提出共性问题或自己先行设计的题目, 让演示的学生操作解答。如果该学生不能解决, 教师就可以发动其他学生讨论后解答。讨论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式, 有利于教学相长, 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状况, 使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这种方法信息交换频繁,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老师掌握学生的认识状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优良品质。运用此法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 , 对演示重 、难点适时地加以 说明, 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2.适当地控制学生的情绪, 维持好机房的上课秩序。

3.尽量由学生完成操作 , 如有必要 , 则可由教师演示给学 生看。

4.演示完后, 教师要归纳总结, 得出明确结论。

三、学生消化吸收, 教师巡回辅导

演示结束后,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应布置一些上机作业让学生练习。就学生而言, 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多次重复呈现才能理解, 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 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风, 而且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的激发, 科学思维的培养, 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

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从深度、广度上都要上一个台阶, 并注意“变式”的应用, 使学生真正消化吸收知识并加以提高创新。在完成作业期间, 教师应注意巡视, 做好辅导工作, 随时解答学生作业时的疑难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

1.上机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要适中。

2.重视教师的指导, 学生做作业时不能不管不问。

3.注意做好“两极”学生的帮扶工作。

4.控制学生玩游戏。

四、学生最后总结回顾, 教师布置笔试作业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 使知识系统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然后,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笔试作业, 真正使学生既会操作又会叙述。

总之, 自实践“四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以来, 我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少了教师“满堂灌”的讲解, 多了教师重点的指引; 少了学生“机械式”的学习, 多了学生“随心所欲”的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 活学活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四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个别辅导;学生当众演示, 教师全面辅导;学生消化吸收,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最后总结回顾, 教师布置笔试作业。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四步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国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8) .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篇10

1. 避免“喊唱”, “轻”字一马当先

一是, 少年儿童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较差, 而且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因此, 这个“轻”首先是教师对学生在人性上的关怀;二是, 轻声演唱还能让学生养成随时倾听演唱效果的习惯, 学会听自己的声音, 它是不是很美, 是不是与别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完全地、真诚地放到集体的表演中, 与人合作的好品质也能得到很好地养成。

学生有了“我也要像老师唱得那么好听”这个意念, 避免“喊唱”这一点, 虽然不是一时就能改掉的习惯, 但是只要老师提醒到, 学生基本就可以做得到。而“轻声歌唱”却很大地局限了孩子, 好多孩子不敢唱、不敢出声。我鼓励学生, 自然的声音就是最美妙的声音, 我经常给学生范唱, 告诉他们用我们平时和小伙伴面对面说话的音量就可以。

2. 避免盲目地唱, “亲”字紧随其后

在孩子们能适当掌握轻声歌唱后, 紧接着要让他们明白“亲”字的意义。我用了最简单的对比法, 在一首歌的演唱上分别用平淡的和亲切的感觉, 让大家在直观上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可。当然, 对小学生来说, 过多的要求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演唱, 所以我先只要他们做到演唱时的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笑”。孩子们努力着, 虽然有时还不尽如人意, 但他们的勇于尝试和不断进步让我始终都在被感动着。

3. 避免“模糊地唱”, “清”字必不可少

“清”, 是清晰、清楚、干净、明确的意思。

《娃哈哈》这首歌我们老师都会唱, 歌中有一句“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节奏快、字数多, 还要唱出维吾尔族音乐的韵味, 孩子们常常唱得上气不接下气, 而且很容易牙齿舌头打架, 吃字、漏字的现象都有发生。

于是, 我先让他们用慢速朗读这句话, 渐渐加快, 等节奏已能较快时, 我又让他们注意强拍上的字要读得稍重一点 (范读) , 将节奏感在朗读时就体现出来。这一招确实有效, 孩子们再也不怕拗口了, 唱起来也顺耳多了。

4. 避免“白开水式地唱”, “技”字尤为重要

“轻”“亲”“清”都是唱好歌的基本, 但是仅仅掌握了这些, 歌声没有起伏, 情感平淡, 那就犹如白开水般无味, 要歌声更有感染力则需要一定的技巧, 而气息、声音的位置、情感的处理等比较专业的技巧, 为歌曲的演唱、表现注入了生命, 可这些抽象的、孩子们难以领悟的专业技巧, 我们的课堂是很难涉及的。课堂中教师的范唱固然重要, 但毕竟高高在上, 唱得好理所应当, 而身边小伙伴的美妙歌声则是同学们的“我也能唱出好听的歌”的不断动力和目标, 而经过比较专业训练的合唱团的孩子们这时可以在同学们中大展风采。这样以点带面, 吸引更多的孩子主动地参加合唱团的活动, 主动地去领悟、学习演唱技巧, 从而有能力更好地演唱歌曲。

为了让孩子们不断地对演唱产生兴趣, 我专门在课中拿出五到十分钟来给他们唱。只要察觉到孩子们的情绪有变化了, 我就让他们唱歌。这一招真是百试百灵, 一下子就将学生的热情焕发了出来。在我的“鼓动”“吹捧”下, 他们的自我感觉好极了, 唱得更带劲了。有个班主任对我说:“我们班的学生下课唱歌, 有时写着字还唱, 他们是不是唱得很好呀?”我笑着说:“欢迎你下次来欣赏一下”。当这位老师真的踏进音乐教室时, 孩子们愣了, 紧接着欢呼了起来。可想而知, 虽然我们与“天籁之音”差一点点, 但绝对称得上美妙。老师走时对我说:“我现在总算明白孩子们为什么喜欢音乐课了, 他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四步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31-0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笔者觉得,应该从“四步”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水平,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导向。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滿怀乐趣地去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注重知识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是无论如何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

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也曾说过:“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与阅读书报杂志相结合2.与阅读名著相结合3.与网络阅读结合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缺少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底蕴,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

三、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更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所以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找到习作的灵感。

那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目标,抓住所要观察的事物。其次,观察要有顺序,表达才会有条理。再次,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要认真,抓住事物的特点。最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古代散文教学四步法 篇12

一浏览各种范例, 使学生了解Authorware的功能和基本设计思路

老师播放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本章节播放“网页考试.EXE”文件, 让学生知道在选择题中可以通过键盘选择答案, 并且可以判断正误, 最后还可以统计总分。通过观看别人制作好的作品, 学生表现出了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 有比较强的学习欲望, 了解了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设计思路, 这是学习一门新课好的开始。

二通过教材实例, 要求学生掌握Authorware软件的一些常用工具

Authorware软件的一些常用工具诸如移动图标、导航图标、框架结构、交互结构、决策图标、控件、函数等等, 熟悉这些常用工具, 以最新的理论为指导, 结合教材的步骤、课件和老师的操作演示,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案例,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要点:

1. 相关知识

“按键响应类型”很好理解, 就是按下键盘上的某个键就可以激发一个响应事件, 但在设置按键时广大多媒体爱好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使用规定:正确设置一个按键响应对应多个按键;正确设置按键响应中的大小写字母;正确使用组合键实施按键响应;在按键响应中正确使用通配符。

2. 任务实现

第一, 制作要点。按键交互响应正确、错误响应的使用和属性面板的设置。

第二, 操作步骤。 (1) 在流程线上添加一个交互图标, 命名为“答题”。打开演示窗口, 导入一幅图片输入文字。 (2) 在交互图标的右侧添加一个显示图标, 响应类型设置为“按键”。其命名为“a|A”。打开“属性设置”对话框, 单击“响应”选项卡, 在“擦除”中选择“在下一次输入之后”, 在“分支”中选择“重试”, 在“状态”中选择“正确响应”。 (3) 双击“答题”交互图标, 按住Shift键, 双击“a|A”图标, 打开演示窗口, 输入“正确答案”。 (4) 在“a|A”显示图标后面添加三个显示图标, 依次命名为“b|B”“c|C”“d|D”, 将它们的响应类型标记的状态属性设置为“错误响应”。在这三个显示图标中输入“错误答案”。 (5) 保存文件, 单击“运行”按钮测试效果。

在整个实例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解释相关理论知识——按操作步骤演示制作过程”, 循序渐进,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可以轻松学会设置按键这种交互方式,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补充课外案例, 在掌握的基础上熟练使用Authorware软件

脱离教材实例, 脱离具体制作步骤, 脱离老师手把手式教学, 只有流程图和完成的.EXE文件, 观看课外案例——“按键换台”运行效果,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呢?要用到什么工具, 怎样的流程?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尝试制作, 老师引导与提示, 最后完成课外补充的案例。

四实战训练,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综合性作品, 达到精通水平

最后一步, 老师仅出主题:制作一个宣传“×××风光”的综合作品 (“×××”为风景区名称或地名) 学生利用晚上上机练习时间, 自备素材, 自由发挥, 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并把本章节所学按键交互融入其中, 完成一个较高质量的多媒体作品。这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开拓思路, 提高运用工具创作的能力。

五结束语

这个软件容易入门、上手, 但是要想学好、学透、学精却绝非易事。多媒体制作除了有扎实的基础之外, 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整个学期, “四步法”教学始终贯穿于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阶梯式”进步, 实践证明了此法是可行的, 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逐步完善。

摘要:本文以“四步法:了解——掌握——熟练——精通”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课程中,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施教, “阶梯式”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四步法,阶梯式

参考文献

[1]宫强.Authorware 7.0多媒体制作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李智鑫.Authorware 7.0中文版多媒体制作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内化下一篇:中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