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共8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玉簟(diàn)
阡陌(xiān)
霰雪(xiàn)
功亏一篑(kuì).... B.地坼(chì)
羁旅(jī)
渔樵(jiāo)
高屋建瓴(líng).... C.嗟叹(jiē)
绸缪(móu)
祠堂(sí)
繁文缛节(rǔ).... D.踯躅(zhízhú)
潺湲(yuán)
修葺(qì)
对簿公堂(bù).....
2、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D.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朋无一字(字:文字)凭轩涕泗流(涕泗:眼泪和鼻涕,这里指眼泪)...B、还乡须断肠(断肠:形容非常悲伤)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响)...C、脚著谢公屐(著:穿)出师未捷(捷:捷径)..D、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时不可兮骤得(骤:突然)...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淡水河谷原本与中信泰富签订了铁矿石供应协议,中信泰富也同意继续按照平均每年45万吨左右的供应量提供给换了“东家”的石钢。
B.迪拜债务危机不仅显示了“迪拜神话”的脆弱性,引发了外界对迪拜发展模式的怀疑,而且还暴露了当前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相关的措施吗?
D.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在工业设计阶段引入低碳理念是在生产、使用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不可或缺。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一动手写诗,就成为诗坛巨星;一投笔从戎,就官至高位;一搞学术研究,就拥有了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B.“一些人认为使用外国词汇能表现他们头脑开放和国际化,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声称:“相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语言树立信心。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指望别人尊重你。”
C.南美的文学受到西方的承认,并不是因其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说穿了是因为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南美作家都是受西方现代文学教育,他们都能用西方的语言写作(西班牙语、法语或英语等)。
D.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20日报道,最近,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一个遗传学研究小组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把一种蚊子成功转化为了“疫苗注射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19日文章】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曲解未来(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
6、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7、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
C.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2009年在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没有必然性。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它亚洲国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一)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臵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
(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四、(28分)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3分)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分)
(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10分)
⑪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强烈生命意识的名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①,江月年年望相似”,曹操《短歌行》中的“ ②,去日苦多”,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③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 ④,羡长江之无穷”,这些诗句均表达了古人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感逝光阴的情怀。
⑫ 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⑬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⑭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⑮人生得意须尽欢,⑨。(李白《将进酒》)⑯___________⑩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16、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6分)
答:
17、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18、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答:
19、郑振铎曾提到过“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请默写一首这种类型的诗词。(4分)答:
六、(8分)
20、下面的漫画由罂粟枝与罂粟果构成,注意漫画画面特点,准确把握寓意,为漫画写一则简洁、生动、得体的公益广告。(4分)
21、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4分)
古希腊作家伊索在郊外散步,遇到一个人。那人在伊索背后询问:“先生,从这里怎么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头也不回地说。“我该走哪条路?”那人走到伊索跟前问道。“你往前走!”伊索看也不看他,继续这样回答。那人有些疑惑,但走上了一条看起来直一些的路,又问道:“那我走多久才能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仍旧这样回答。那人有点懵了:“先生,我在问您正经事,您怎么总开玩笑呢?”他生气地放开步子往前走。“朋友,照这个速度,太阳下山前您能到!”伊索在他身后说。
如果从实现人生目标的角度看,伊索的“往前走”包含三层哲理。围绕三层哲理以“目标”和“往前走”为关键词,写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
答: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爱,是永恒的话题。
爱的对象与范围几乎无所不包:爱国家、民族,爱亲人、朋友、邻里、弱者、受难者,爱书籍、游戏、旅游……爱的表现可谓丰富多样:或体贴、温暖、自然,或粗疏、淡然、做作;或持久、及时,或短暂、迟缓;或节制、理性,或盲目、糊涂。爱的滋味也就有酸、甜、苦、辣,让人感喟。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或对社会人事的观察、思考,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以“让爱变得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以“用心去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测试题答案
一、1、D
2、B
3、B
4、B A“平均数”一般不使用数量范围 C否定不当 D成分残缺,句末加“的环节”。
5、A B插入语,冒号改逗号 C括号移至“写作”前 D引号改为书名号
二、6、A(原文并没有说是“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
7、B(A项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C项“一时”应为“一年”,“长期”应为“30年”;D项“地缘政治”应为“经济危机”)
8、D(A项是“对历史傲慢的人”的观点;B项是西方的偏见;C项缺少限定语,应在“世界”后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
9、B(原文没有提到“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问题,也没有谈及“西方是否可能被中国同化”的问题)
三、10、D(就:到达,接近)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四、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殆”“坠”各1分,句意1分)
(3)我怎能低头弯腰侍奉达官贵人,使自已心情不能愉快而露出笑脸。(4)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身到老(不再回乡)。
14、(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院中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露重。其作用有两点:①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官怨词;②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宫女的形象。宫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15、略
16、答: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意思相近即可。)
17、答: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18、答: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引用“陆游”“王维”诗句作用各2分,如综合陈述引用两人诗句的作用也算对。)
19、略
20、尝试毒品等于葬送终生/接触毒品 结束一生/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毒品,生命的陷阱/吸毒=上吊自杀/沾染毒品,等于自套绞索/毒品——诱惑下面是绞索
21、示例:
“往前走”昭示着:必须向前行动起来,才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只要向前行动起来,走哪条路都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把握好行动的节奏(速度),便能顺利到达目标。
附文言文语段译文:
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政权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2
一.创设活动,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 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 接受审美鉴赏方法, 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使他们徜徉其间, 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 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 (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 , 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 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 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 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 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 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 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 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 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 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 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 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 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 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 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 学生睁开眼睛, 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 山水相间, 明月当空, 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 创意非凡, 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第四组以配乐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为大家重现了《琵琶行》中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识过程, 最出人意料的是扮演琵琶女的女孩用琵琶演奏了《十面埋伏》。他们的配乐与旁白、朗诵、表演搭配得很和谐, 将整个朗诵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将朗诵与音乐、歌唱、写作、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使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 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 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可谓一举多得, 效果明显。
二.因材施教, 用心取舍
针对这门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等特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即对教材的处理因“文”制宜, 用心取舍, 做到“详略”得当, 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目内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
比如第四单元教学重点在于从形象性入手赏析散文, 而《过小孤山大孤山》虽列为“赏析示例”, 但文章词句障碍不多, 所附赏析清楚, 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充分预习记忆的基础上要学生完成一套课内练习题, 达到“以练代讲”的目的。
而我把《庖丁解牛》列为精讲篇目, 从对庖丁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及与其他厨师的对比等方面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庖丁的形象特点、他独到的“解牛经”, 从而循循善诱, 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思想内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项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 再加上这篇古文文字理解上障碍不多, 难度不大, 我便布置了学生自学《项羽之死》。具体过程下文将详述。
这几篇课文的教学安排, 既传授了知识技能, 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突出。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是教师备课的策略, 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三.开设“百家讲坛”, 鼓励个性化解读
本课程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为此我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执教《项羽之死》, 我在班内开设学生“百家讲坛”,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 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平台。
我在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要求:围绕“项羽形象”这一主题每人写一篇鉴赏文章, 可以就局部的描写做深入赏析, 也可就全文对项羽做全面的分析评价, 篇幅、形式不限,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选出三篇左右在课堂上朗读。在后来的汇报课上, 学生的赏析不仅深入, 而且很多文章感情饱满, 对项羽或褒扬或贬抑或惋惜, 读来很有感染力。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文章, 使课堂高潮迭起。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漫漫长夜和着四面的楚歌送来末路的讯息, 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吟唱出这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勇猛无敌的大丈夫面对注定的结局, 面对忠心跟随的江东子弟, 面对最宠爱的女人, 他也会多情善感, 也会潸然泪下。悲壮而又哀婉的《垓下歌》, 为这位曾所向披靡的汉子增添了一份柔情,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 随着那一剑挥去的悲壮, 融入了乌江之水而流传了百年、千年。
叹英雄末路, 慷慨悲歌, 万丈豪气中星星点点的柔情, 让项羽离我们更近。
———沙诗怡《从〈垓下歌〉透视项羽的性格》
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去审视项羽:哈,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连分析内因外因都不会, 还想在乱世中独占一席?回家洗洗睡吧。诚然, 失败是决策的失误还是天意的捉弄, 答案不言而喻。但我宁愿相信, 他是不愿看清。试想, 曾经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男人, 会承认如今的落魄吗?他只能把满腔的无奈与痛苦归咎于天, 以保存自己最后一丝骄傲:
你知道么, 虞, 我命不久矣, 我的江山, 我们的承诺, 都将化作尘埃。但我想在最后一刻打一场快战, 横扫千军威震四海。我曾经是英雄, 现在是, 将来也是。只有战场能撑起我卑微的骄傲, 我要让我的敌人在飞扬箭矢中为我折服。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即使我死了, 也要人会记起, 我曾经是王, 是那个英姿勃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王。
——袁小也《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
我想, 他便是这样一个王者, 在生命的最后一缕血色滑入汹涌的乌江之后, 在漫长无止境的黑夜里用仅存的勇气去快战一场的王。
此次尝试的成功, 使“百家讲坛”成为了我教学中常采用的特色课堂形式, 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生极富个性的文本解读时常会给老师意外的惊喜, 给同学以智慧的启迪。
四.转换角色, 学生争当小老师
我的选修课教学大都以学生为主体,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诗歌单元教学, 放手让学生来讲, 先由学生申报所讲课题, 然后在充分备课反复修改教案的基础上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诗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解《旅夜书怀》时写的“教案”, 节选两段如下:
天地间一只不屈的沙鸥
———浅析《旅夜书怀》的人物形象
胡学文
细草微风, 月朗星稀, 诗人漂泊寄居于一叶扁舟之中, 不得安睡。安史之乱未定, 国家时局未稳, 自己又失去依靠, 不得不再次离开安逸的草堂, 顺江漂流。星光低垂, 旷野无边, 江水奔涌, 冷月无声, 面对茫茫宇宙, 诗人归程无处, 悲愤难平。他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报国之志, 可是在生命的壮年之时便失去了问鼎功名的机会。即使因诗文超群, 声名远播, 但终不是诗人本意。“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与其说是写“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 不如说是突出诗人自身的渺小、前程的无依。尾联“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人以沙鸥自况, 这只沙鸥曾经有翱翔蓝天的梦想, 然而在这个旷野无边的暗夜里, 沙鸥失群, 漂泊无依, 天地何其大, 沙鸥何其小, 多么悲苦孤寂!可是透过全诗, 我分明看到的是诗人在孤独中的不屈。诗人此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 可他对自己无辜被黜始终愤难息, 意难平, 这冷嘲热讽中不正透露出诗人虽然被朝廷遗落于江湖但是大济天下的梦想他却从未弄丢过吗?
《旅夜书怀》浓缩了诗人一生悲苦却又时刻不忘梦想的不屈的高大形象。历史虽已远去, 但是因为《旅夜书怀》我看到了一个贫穷但“未敢忘忧国”的杜工部。
这份特别的“教案”足见学生态度之认真, 思考之深入, 见解之独到, 实在难能可贵。他探究思考的精神, 他对一个伟大诗人所倾注的满腔热情, 让人感动。听了胡学文这篇文章后, 其他讲诗的同学纷纷效仿, 使得这项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 给学生足够的舞台, 他们就能够演好“老师”这个角色。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3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鼙(pí)鼓 悄(qiāo)然 绰(chuò)约
迤逦(yǐlǐ) 眇眇(miǎo)
B. 央浼(miǎn)脂(zhī)肪 潺湲(yuán)
玉簟(diàn) 杳(yǎo)然
C. 衣袂(mèi)驰骋(chěng) 鹧(zhè)鸪
豆蔻(kòu) 黍(shǔ)离
D. 扁舟(biǎn) 砧(zhēn)板 纤(qiān)尘
天姥(mǔ) 啼啭(zhuàn)
2.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3分,5小题1分)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3)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
(4)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
(5)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6)与佳期兮夕张 期:
(7)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
(8)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
(9)薄帷鉴明月 鉴:
(10)有志不获骋 骋:
(11)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12)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1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
(14)积雨空林烟雨迟 迟:
(15)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填空(10分)
3. 文学常识填空(3分,两小题1分)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倡导了。他的讽喻诗代表作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是和 。
(2)阮籍,字嗣宗,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称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3)陶渊明,名潜,自号 ,是我国 的鼻祖。
(4)李清照, (朝代)女词人,号 ,是宋词中(风格流派) 的代表,而苏轼、辛弃疾是宋词中 的代表。
(5)张若虚,唐朝诗人,与 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6)杜甫,字子美,其作品被誉为一代 ,杜甫诗歌风格概括为四个字: 4. 名句默写填空。(7分)
(1)《长恨歌》中“ ”这两句,作者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2)杜甫、陆游都在诗歌中留下了吟咏诸葛亮的名句。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说:“ ”。
(3)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形象来源于屈原的 (《湘夫人》)。
(4)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愁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6)历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气势浩大。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就有“ ”句。而孟浩然有诗“ ”。
(7)月在古代诗歌中是最常见的对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春江潮水连海平,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到“星垂平野阔, ”。姜夔《扬州慢》中写到“二十四桥仍在, ”。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 简析《蜀相》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6. 用典明志是《书愤》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4分)
7.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8. 与《长恨歌》一样,上面两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立意却大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9. 请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进行赏析。(4分)
10. 请对“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进行赏析。(4分)
二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1. 请简析《越中览古》中的“尽”和“满”字的作用。(4分)
1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4分)
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3. 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14.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四、语言运用(4分)
15.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4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1:
仿句2:
五、单元写作(40分)
16.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说:“举杯断绝歌路难。”表达出在人生路上的苦闷。李白也有“行路难,行路难”的感叹。读到这些诗句,你有哪些感慨?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4
(二)(B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歌鉴赏及名篇名句默写(60分)(一)古代诗歌鉴赏(55分)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选AE 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梦后寄欧阳永叔 [宋]梅尧臣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 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阕。②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官员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官员一般在五更前鸡鸣时便需等待上朝,是谓待漏。③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
B.首联实写,说自己正居母丧,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
C.“五更千里梦”,虚写梦境,诗人安眠旧溪,梦向千里外欧阳永叔,可见思念之深。D.“残月一城鸡”是梦中场景,诗人在梦中听到鸡鸣(早朝信号),准备参见皇帝。E.颈联写人生如梦,官场得失交替,因而有“可齐”之“理”,以表明自己看重功名利禄。
解析:选DE D项,“残月一城鸡”是梦醒后实景,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E项,“浮生理可齐”表明诗人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保持廉节的情操。
(2)本诗尾联“山王”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相似? 作者写“山王”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予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②
③①
[宋]赵长卿
[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CE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注] 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黏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7.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方法的一项是()A.重总体的品鉴,不重细密的分析。B.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C.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D.靠妙悟作出审美判断,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解析:选D 该项后一分句是说传统方法的长处,与题干不符。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变形性和创造性。
B.诗歌艺术的研究只有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C.本文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说起,主要阐述了诗歌艺术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
化,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①空,根据“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及“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可知应该填“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第②空,根据“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知应该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第③空,根据“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进行推断,应该填“可以转变风气”。
答案: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13.下面是某客运站的进站流程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介绍流程时,按照图中的箭头有序说明即可。重点注意人票证验证和在公安处置点验证这两个环节的说明,要按不同情况分开介绍。
答案:乘客购票后,先通过预检口预检,再到验证口安检。人票证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人票证验证不符需至公安处置点接受验证,验证不通过将被拒绝上车,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
四、写作表达(60分)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5
满分;100分
一、注音。(2分×9=18分)
被十余创()鹧鸪()扁舟子()...1.词是在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
2.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
旨,第二单元则是怎样以“置身诗境,”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觱篥.()消溽.暑()万乘.(遘.者()以粝.()报粻.()
二.名句默写。(1分×16=16分)1.出师未捷身先死,2.心非木石岂无感? 3.袅袅兮秋风。4. 5.天长地久有时尽,6. 7.春江潮水连海平,8. 9.,不能使我开心颜? 10.吴楚东南坼,11.,凭轩涕泗流。
12.钟鼓馔玉不足贵,13.五更鼓角声悲壮,.六王毕,蜀山兀。
15.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6
1、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湘夫人》)
2、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3、丞相祠堂何处寻?。映阶碧草自春
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4、,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
(杜甫《书愤》)
5、越王勾践破吴归。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
6、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
7、鹿门月照开烟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8、谢公宿处今尚在。
千岩万转路不定。,栗深林兮惊层
巅。。
世间行乐亦如此。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10、细草微风岸。。((杜甫《旅夜抒怀》)
11、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愿长醉不复醒。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12、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13、吴丝蜀桐张高秋。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质不眠倚桂树。(李贺 《李凭箜篌引》)
14、长桥卧波,?,?歌台暖响,;舞殿冷袖。明星荧荧,开妆镜
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15、六国破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呜呼!,并力西向。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16、忧劳可以兴国。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
17、,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18、,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
尘。。。。(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燎沉香。鸟雀呼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
20、人人尽说江南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未老莫还乡。(唐·韦庄·菩萨蛮)
文学常识: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中唐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屈原,名平,字原。他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__________,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他开创了我国___________诗歌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_________”,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屈原的代表作有《》《》《》等。
3、鲍照,___________文学家,字___________。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最有名的是《》18首。七言诗在他那里有显著发展,对唐代诗人很有影响。
4、杜甫,字___________,河南巩县人,自号___________。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___________。杜甫的诗被称为___________,他被后人冠以___________的美称。李白评价杜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诗人。代表诗有“三吏”“三别”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它代表有《》《》《》等。他的诗作风格多样,以___________为主。
5、陆游,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
6、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杰出的___________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如《》《》《》等。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7、李清照,北宋女词人,号____________。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是宋代______词派中成就最高者。后人辑有《》。代表作有《》《》等。
8、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水平一般。一首则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9、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___。以写____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_____。与王维并称“___________”。代表作有《》《》等。
10、韦庄,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___________其并称“温韦”,也是“___________”中的代表之一。
11、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___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__诗派代表,其作品被________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有“”之称。代表作有《》《》等。
12、苏轼,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___________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与辛弃疾并誉为“____________”。并开创了_______词派。
13、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世称李昌谷、鬼才、诗鬼等。卒时仅27岁。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李凭箜篌引》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韩愈的《》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14、李煜,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___________。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来。代表作有《》《》等。20、周邦彦,字美成,号___________,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他的词自成一家,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之称。
15、周邦彦,字美成,号。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之称。
16、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是___________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与___________齐名,并称“温李”。
1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代表作《示儿》《书愤》《临川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18、杜牧(803-852年),字__。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赋,是介于____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19、苏洵(1009—1066),宋朝著名的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后人将他父子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三苏”。著有__________。
20、欧阳修,字永叔,号_______、又号________,谥号_________。北宋________家、__________。欧阳修是北宋中叶_________________的倡导人,文坛领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_______、________。三苏、曾巩、王安石都是出自他的门下。散文造诣最高。著有,并编写两本史书:、。
21、韩愈,字,世称,唐代散文家。因晚年为吏部侍郎,又称______。韩愈倡导的,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强调文以载道,坚持“词必己出”“”。他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之称。著有《韩昌黎文集》、____________等。苏轼称其“”。
答案:
1、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
2、楚辞浪漫主义风骚《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3、南朝宋明远《拟行路难》
4、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实主义沉郁顿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等
5、务观放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过小孤山大孤山》
6、青莲居士浪漫主义《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7、易安居士婉约《漱玉集》《武陵春》《如梦令》 8吴中四士9孟襄阳田园山水孟山人王孟《春晓》《过故人庄》10《秦妇吟》温庭筠花间词人11王右丞山水田园 苏轼 诗佛《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12子瞻东坡居士诗文革新韩柳豪放 13李昌谷诗鬼琵琶行听颖师弹琴14李后主《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15清真居士词家之冠词中老杜16花间词 李商隐18牧之 李商隐 诗歌和散文 19苏洵 苏轼 苏辙 《嘉祐集》20醉翁 六一居士 文忠 文学家 史学家《欧阳文忠公集》 《新唐书》《新五代史》21退之 韩昌黎 韩吏部古文运动 “陈言务去”“韩柳”“杜诗韩文” 文起八代之衰
我对古代诗歌欣赏的一点看法 篇7
中国诗歌起源极早, 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但作为诗歌, 有一点是不变的, 与现代诗歌一样, 那便是情感的传递。诗歌实际上就是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原始人类在高兴时, “喔喔!哈哈!”地叫;伤心时, “唉唉!呜呜!”地叹。诗歌就是这样来的, 只不过是人类掌握的语言工具越来越复杂, 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罢了。所以, 阅读古诗歌, 读的就是古人的情感。王国维不是提出了境界之说吗?这境界大小, 也就是情感立足的高低, 通常是评判一首诗歌优劣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 我们的情感是不可能单纯用悲伤或快乐之类简单的词语来概括的。所以诗人们将欲表达的感情注入于景、于物 之中, 并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来使情感更具生命力。关键在于, 我们应当如何通过诗文中描写的具象, 来感受其背后的丰富感情。我的方式就是整体感知。就像在月夜远观月亮一般, 让月光照在身上, 让心灵沐浴月光, 从而感受月亮的内在美丽。而诗就是那个月亮。
现在我们的高中教育中的诗歌欣赏方式似乎更加注重分析, 分析诗歌的内容, 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体现了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手法?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将古代诗歌翻译为现代文。对此, 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古代诗歌不是为记载具体事物而存在的, 翻译成现代文后只能流失美感, 淡化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以综合法来理解世界, 强调整体和谐的。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自然也应以综合方式来欣赏。我觉得完全以西方的分析法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不恰当的。好比用望远镜看月亮, 只能看见空洞的环形山, 而不见桂树;用杯中装满海水, 只见一杯清水, 而不见蔚蓝。用西式的分析法来欣赏古代诗歌, 有时会忽略诗歌的灵魂与浪漫。
季羡林先生曾在一本书中提到一位北大老教授, 这位老教授在民国时期的北大教宋词。他上课时只是大声背诵那些宋词, 一脸陶醉, 背罢, 便大声说好、称妙。至于哪里好、哪里妙, 他从未明晰地讲解过。在他看来, 这些好、妙就该是所谓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吧。这位老先生大概是与词产生了情感共鸣, 从而理解了词背后的意境, 穿越时空般地, 与千百年前的词人对上了话。这就是我认同的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对一首诗歌的整体阅读去感性地接收。当我读了 一首诗歌后, 首先是应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 我感受到了什么?我内心生出了怎样的情感?而不是去分析诗人希望表达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虽然目的是一样的。比如苏轼的一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多情却被无情恼”, 如果是高中的诗歌鉴赏题, 可能会这样出:“对苏轼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 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 请作出具体解释。”而参考 答案会这 样写 : “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 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 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观看之中。”这种分析当然没有错误, 但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大大弱化了词的内在美感。这种美感是若隐若现地飘在词中, 只有宏观感受才可能得到, 一旦分析, 便飞散无迹。《琅寰记》引 《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命朝云把大白, 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 泪满衣襟……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生不复听此词。”朝云能如此, 是因被词触动, 词中之情引动自身之情, 这种深婉凄切的美感, 分析怎可得?像文中的“又”字, 乃词人景之所动, 情之所至, 自然而落于笔端。当情景交融之时, 许多意象与绝字都是从诗人的内心中流出的。我在写词时就有这样的感受, 有些字词对我来说并没有为什么, 只因当时我有了这样的情感, 恰逢这样的字词, 所以写出了这样的诗歌。读诗读词, 读出了感动, 读得自身心情发生变化, 那便是读出了诗的意境了。再比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 天粘衰草……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如果出现在考卷上,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 “本诗中‘山抹微云’中的‘抹’字, 历来为人称颂, 请根据语境进行赏析。”标准答案是:“本诗中‘抹’字运用比拟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云迹, 诗中有画, ‘抹’字突显云淡山远之貌, 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 渲染了离别的愁绪……”我觉得我本来站在一个轻霭漫漫的湖边, 远望着时隐时现的白帆……看过答案后, 在我眼前轻霭突然消散, 湖面上漂亮的帆船清晰可见, 站在岸边, 甚至可以看见船上锃亮的铆钉。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说, “抹”字用得好, 因为我读完“山抹微云, 天粘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后, 我有悲戚之感, 微云、衰草、寒鸦、流水, 皆合离别意境, 下片更是让人深感其中无奈, 使人心随词萧瑟, 个中情感传递千年, 仍未变淡。过多的分析, 公式化的解读, 无疑浇灭了灵动跳跃的浪漫火花。
前人欣赏诗歌常用较抽象之词来表达感受, 如境界、气象、格调、神韵等等, 并没有那么多细致分析, 好就是好, 我的情感与之有了共鸣, 我被感动了, 这也就够了。在无我之境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我读出了宁静, 感受到了淡泊, 灵动的画面感让我体验到了诗人的意境。而一句“彼苍者天, 洙我良人”让我穿越二千多年, 看到了那些对天哭嚎的妇人, 我的内心也与她们一道儿悲痛、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让我沾染上诗仙的豪迈气息, 似乎一跃便可进入云端。至于“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让我想到当年“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的易安历经苦难, 晚境凄凄, 不禁泪水沾衣。诗歌带给我太多感动, 其中有很多说不清, 也不必说清。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 楚辞敝而有五言, 五言敝而有七言, 古诗敝而有绝律, 绝律敝而有词。”王国维还说:“诗之《三百篇》《十九首》, 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 非无题也, 诗歌之意, 不能以尽题也。”“诗有题而诗亡, 词有题而词亡。”何也, 盖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试图通过分析诗中有尽之言, 来获得可用文字尽达的意, 活力顿失, 美感难以完整。也许以后人脑与电脑高度结合, 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在语言形式的更高级的语言, 可以用它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全面表达。但在这种语言出现之前, 那刻意的分析始终不能是欣赏诗歌的主要方法。
当然, 分析法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它更具条理性, 易使诗歌欣赏理论化, 更方便大家文学素养的快速提高。综合法相对抽象的“只可意会”, 对于古诗歌的初读者来说, 定会有些不知所以的。因此,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 以综合法为主, 加以适当的分析, 也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有人谈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认为它虽给中国传统诗话词话一类陈腐作品体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 只做了重点提示, 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 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 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 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 (《〈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叶嘉莹) 对此, 我是不敢苟同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 一部吸收了部分西方哲学思维方法, 并将之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 对诗歌的分析用得恰到好处, 点到即止。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人间词话》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美学著作之一。《人间词话》并无可惜之 处, 千变万化的情感, 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汇聚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浪漫, 这种浪漫载于汉语的传承基因中, 自然地散发,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都是可以闭上双眼, 用心灵感受到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8
关键词:新课标;高二语文;选修内容;教学初探
在教学中选修部分的内容虽然不需要必修课那样严格进行,但也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引领学生自主地梳理重点,选择性地学习选修的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为例,阐述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选修内容的体验与探究。具体如下:
一、教师做好选修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中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指出: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选修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在做好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潜能。
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出了作者经历了多年沧桑变化,战争之事后,仍然壮心不死,仍然渴望效仿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带领学生回顾了陆游的一些其他作品,并透过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都受到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增加文化素养积累,夯实诗词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既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应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古代诗词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结晶,每一篇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学好古诗词不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先人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知识,打下良好的诗词理论基础。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两组长排比句开端,将整首诗的大气磅礴的气势带了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爽、不羁、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诗人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的情感,逐步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他们学习了更多的诗词理论知识。
三、辅助教学,更好地融合到古代诗词赏析教学中
古代诗词,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形式得来的,也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方式表达的。在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篇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篇章的内容,以及融入到当时诗歌所在的背景环境中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和所见事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色,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画面与《春江花月夜》同名曲和诗词朗誦同时播放,取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改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尝试[J].学周刊,2012(18).
[2]曹剑锋,贾小华.中学语文选修课授课理念的三大转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3).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含答案)08-1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练习答案11-28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05-15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08-31
中国古代诗歌流变11-26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12-16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08-19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文学常识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