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精选8篇)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 篇1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
一、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本身的特点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壹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表达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思想内容和情感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二、解题思路
1、先读懂文本:读标题,读注释。明确写了什么意像(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色调如何?表现了什么心情?表达了什么思想?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审题明确要求。
3、根据命题要求品味相关对象
贰
三、例题: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叁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肆
四、诗歌意象及典故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9)兰:高洁,友谊(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伤感(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8)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9)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
伍(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11)杜鹃:思乡盼归(12)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13)鹤:象征长寿(14)杜鹃:思乡盼归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丽无瑕(4)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3)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4)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5)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6)秋风:表示萧条,冷落(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陆 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15)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16)天晴:欢愉光明(17)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18)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 破晓:初现希望(9)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0)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1)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12)酒:欢悦得意 失意愁苦(1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14)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五、诗歌意象用例解说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 柒 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捌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7、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玖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 壹拾 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6、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7、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9、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 壹拾壹 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六、诗歌常用典故
1、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3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4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5、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壹拾贰
6、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7、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8、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11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 壹拾叁 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12、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13、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4、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5、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16、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7、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18、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9、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20、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壹拾肆
21、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2、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3、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4、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壹拾伍 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25、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26、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27、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8、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 壹拾陆 《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9、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壹拾柒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 篇2
一、积累意象的传统含义
古典诗词中的不少意象, 往往具有典型性。因为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 它们被诗人不断地使用, 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含义。如月亮, 一般说来是怀人思乡的代名词。李白的《静夜思》里有“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里有“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里有“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更有人编出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意象的传统义:“离愁别绪托折柳, 望月怀远尽思乡。竹菊梅兰君子范, 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 杜鹃啼血寄凄凉。蝉鸣高洁虫悲误, 鱼传尺素鸿雁忙。”诸如此类的均为常见解读, 这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快速感知诗歌的情感。
二、留心意象的特定含义
有时在某一作品中也有可能带有与传统义不完全相同的特定含义。
如“风雨”这一传统意象在古诗词中多用来表现诗人孤独苦闷、失落不得志之感。“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乌夜啼》) 。凄风苦雨常与诗人愁苦的心境吻合, 于是成为诗人表现乡愁、仕途坎坷、理想破灭的符号。风雨越是凄凉, 诗人情感活动的背景越是令人感伤, 反映出来的诗人情感越是深刻和细微。然而“风雨”也有“喜”的一面。“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些诗句都将风雨写得喜人而别有一番情趣。
由此可见, 某一意象的传统意义与它在某一作品中的具体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在鉴赏一首诗歌时, 切忌主观臆断, 用传统的常见义来代替作品中的特殊含义。
三、注意意象特定含义的有效品析
鉴于古诗词意象有传统意义和特殊含义, 在品析意象时, 建议做到以下两点。
(一) 认真揣摩意象的特征
为防止曲解诗意, 揣摩意象的特征在鉴赏过程中极为重要, 因为它是作者的文学创新的表现。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水”是寄托愁思的载体。而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却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水是雄奇瑰丽的, 是磅礴有势的。因此, 解读意象切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古人写诗讲求炼字。对意象特征加以描摹的词语足见字眼的传神。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 可以跳出僵化思维的框框, 从而确切了解真意。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中的“春风”, 不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 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风写得通人性, 写出了季节变换的喜人景象, 从而表达了作者隐居时的达观态度。把握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描写春风的“取”和“酬”上。
再如2008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考了王维的一首诗———《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题目是: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第一题其实就在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分析景物特征。仙鹤之多与松树之茂盛, 与后句访客之少形成对比, 写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第二题学生在练习的时候, 许多人把情感理解成了抒发作者的寂寞之情。究其原因, 在于只看到首句中的“寂寞”二字。这种理解的偏差要求学会下面的一点。
(二) 整体把握意象群
诗歌中往往不止一个意象, 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会共同为作者的心境服务, 这就构成整首诗的意境。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八个意象叠加构成诗人秋天萧索凄凉的意境, 无限愁绪溢于言表。著名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更是用十个意象将漂泊之人的活动场景刻画得深入人心。一组蕴含着情思的景物, 构成了秋日黄昏的一幅图画, 画面透射出荒凉、萧瑟的气氛, 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日暮途穷、凄凉窘困的心境。
但在《山居即事》中, 许多学生受“寂寞掩柴扉”的影响, 造成误读。其实如果认真分析, 后四句分别描写了嫩竹、刚长出来的莲花、袅袅升起的炊烟、采菱而归的人, 营造了和谐快乐的意境, 作者隐居山中的恬然自得融于其中。由整体推敲局部, 不难看出颔联中写物多人少并不是反映作者内心的寂寞, 倒是“梅妻鹤子”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了。如果理解成寂寞, 显然是相互龃龉的。“人访荜门稀”并不同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寂寞凄凉。
张岱年的《中国思维偏向》里有这么一句话:“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可见, 整体把握是阅读的一大基础。整体把握诗中意象群的意蕴, 是全面理解文本的根本方法。只抓只言片语, 就会一叶障目, 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们要的是站在高处俯瞰整座森林。
“柳”意象与古代诗歌教学 篇3
一、意象是古代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组成诗歌意境最基本的部分,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工具。《周易》中很早就出现过这个概念,不过两个字一开始是分开来提的,并第一次提出了“立象以尽意”的写作方法。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将“意”和“象”并提,并将其引入文学理论的范畴,“独照之匠,窥意象以运斤。”也就是说,诗人首先要欣赏自然中的景物,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之后,才开始动笔写作。从现代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象属于审美的层面,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意和象是和谐的统一体,物我合一,主客交融。
作为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的审美意象——柳,它的含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诗经》里有谈及柳的诗,基本上就是借物抒情,它是诗歌中言及柳的开始。《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杨柳这个意象寄托了主人公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情,寓情于景。又因柳与“留”同音,可作挽留之意,而且柳树很容易种植成活,又可预示远行人生活随遇而安。清朝褚人获有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枝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因此汉朝产生了一种折柳相送的习俗。古乐府中与柳有关的诗歌题目,俯拾皆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之风盛行,柳便成了君子品德的象征,意指文化人格。例如《南史·张绪传》中武帝夸赞张绪时说道:“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时。”《世说新语》中也有云:“有人叹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人们审美意识的变迁也受柳文化内在流变规律的影响。对柳意象的侧重,从齐梁宫体诗到盛唐初期诗歌,在渲染离愁别绪方面可谓前无古人,然而从中又发现诗人赐给了柳更多的柔情媚意,把女子眉眼比作柳叶,把女子腰身比作柳枝,用柳絮比喻生死无常。《唐诗三百首》中柳意象出现的次数更多,而且大都与女子有关。诗评家程梦星在评价李商隐的诗时如是说:“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而到宋代,诗歌中柳意象又多与青楼女子相联,多含贬义。渐渐地,汉字因柳意象的丰富内涵衍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同样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如“寻花问柳”用来讽刺男子的嫖娼行为,“柳市花街”用来代指娼女的居住之地。就这样,柳意象经过长期的演变,渐渐成了一种承载特殊含义的诗歌意象。
二、“柳”意象成就了诗歌的经典
对于艺术来说,一味地重复和模仿是其最大的忌讳,然而咏柳诗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却各有千秋。这是因为诗人们能用不同的心境来审视客体,反映出柳多方面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世界。只要想象存在,艺术创作就不会枯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谈文学》中提到:“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景可以生情,情也可以生景。因而,诗是作不完的。”《全唐诗》中大约有400余首咏柳诗,立意都不一样,对于柳意象的解释也就大相径庭。
寓示离愁别绪。“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与前面相反,由于柳与留谐音,因此诗人有时便不愿攀枝折柳,也不想要柳条生长。“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哭,不遣柳条青。”“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都可谓是痴情之语,倘不是极度忧伤,又怎会如此言说。
柳枝大多柔弱且细长,多用来形容窈窕淑女。“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柳比妇人尚矣,条以比腰,叶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分析可知,首联用了楚王爱柳的历史故事来写美人。颔联主要是在描绘美人惹人爱,颈联则写与美人的分别,尾联思绪横起,往日的欢乐一幕幕呈现,进而反衬出离别的痛苦。
综上所述,尽可能多地掌握诗歌意象的蕴含意将有利于我们读懂诗意。通过对柳意象的学习,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意象有更清楚的认识,然后举一反三,逐步掌握其他的常见意象。
古代诗歌意象 篇4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早莺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烂柯 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杨花 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二、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屏风 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娥眉 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赖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相辉映。罗幕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乱红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三、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春山 渲染静寂的环境。柳绿 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竹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云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鹭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细雨 写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蛙 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四、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日暮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落日 表现迟暮的老年。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五、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淮水 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河 指国家或祖国。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折戟 指战争的惨烈。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柳营 指军营。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傲视权贵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钟情田园的形象。
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贤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朋友离别的形象。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
7、报效国家的形象。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李白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触摸那盛唐的尘土,在诗的世界里走进李白,走进那月色缠绕的低头思故乡;走进那影像叠重的对影成三人;走进那放浪江面的直挂云帆寄沧海的李白的心灵深处.叩响他的灵魂之门,感受他的心中丘壑!
在浮华与金钱交织的霓虹灯的世界里,尔虞我诈之风吹得我们迷茫在生命不名一钱的彷徨世界.然而,凝望盛唐之雨,掷地之音让我发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长存.他扬帆出海,他凝望烟云庐山,他荡舟湍流之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之壮美把他的心凝接于瀑布自由迸裂的一刹那,镶嵌在心的最深处.流水不羁,任意东西,心的包袱得以解脱,发黑的葡萄才露出一点光泽,霜白的头发才摇曳黑的光辉.李白把生命的真正的意义定格在自由自在的秀丽山水画卷里,不让污浊的泥淖玷污高洁的灵魂.也许他在物质上很穷,然而精神之上他却超越了众人,寻得一方净土安放自己的心灵.在山与水的交映下,谛听两岸猿声啼不住,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放歌轻舟已过万重山.水的灵动,带走了心的疲劳;山的厚重,增加了生命的重量!
李白,你那洒脱的心灵让欣羡;你那不羁的仗剑天涯的豪情让人留念;你那大自然的放旷心胸让人追求!
漫漫人生路,昂首是春,低头是秋,时间的车轮悠悠.人生的仕途,为民为国,人的使命应崛起潜在于心的宝藏.他向往仕途,但又蔑视权贵,想追求自己心中的太平天地,然而命运总和他开玩笑.在那浑浊的官场,李白这支高洁之莲欲出淤泥而不染,又怎能办到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脊梁不能弯,处江湖之远也要昂扬阔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贬谪在李白的沉浮之船上显得那么分外招摇.失意之时,你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心灵平静的李白,行动浮躁的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徒以金樽之酒赶走失意之客,可乎哉?你成也金樽,败也金樽,金樽定格了你的心声!
李白,你那莲之高洁的品行留给我们思考;你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留给我们守你那金樽对月的豪情留给我们深思!
一代文豪,蓬莱文章建安骨!
千古豪情,青莲居士谪仙人!穿越千年古道,诗语的李白,生命的价值在泛渣的空气里得到重生生命的意义在疲惫的床上得以休憩生命的力量在失意的凉风下显得那么活力四射.李白似风,春风归来遍地绿,生命之禾不得不绿.李白似风,秋风君临千叶黄,失意梧桐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四季里,永远不老的是这风,是你,李白.沉浸在你的诗里,走进你的心灵世界!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屈原
也许是上天注定你会积聚整个世界的韶光,成为那个时代里最高大的人。
也许是命运使然将你投入一波三折的生涯,让你在最低糜的岁月里奏响最华美的乐章。
回首早年间,张明法度,改革政治,连齐抗秦,你也曾深得楚怀王的信任,风光一时。然而高处不胜寒。奸佞之人容不得你,欲争霸天下的秦国容不得你,甚至连被你视为灵修、美人的怀王也要驱逐你。是你认错了主公,那昏庸无能的怀王竟听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语,郑袖、靳尚的诽谤谗言,唯独视你的逆耳忠言于不顾。黄棘之盟确立,而你流落江北,于是楚国失去了与齐国的联盟,失去了将士与城池。然而糊涂的楚怀王仍旧没有吸取教训,不管你如何阻止他奔赴秦国的鸿门宴,他还是在子兰的怂恿下自投罗网。楚王自食恶果,一去不返。你上疏倾襄王,却再次为子兰、靳尚所陷。
这一次,从郢都到夏首,从洞庭到长江,从夏浦到陵阳。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那才是你的生命真正开始的地方。
在那里,你从未停止你的追求。流离的日子里,你依旧担当着一个人臣的责任,探索着富兵强国的道路。江边传来一声豪迈的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遭贬谪,你的心中却时时负载着家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楚国指引前路,一直是你心中最美好的夙愿,“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人生的道路波澜不定,而你胸怀天下,从未抱怨命途多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香草美人,步履翩翩,漫步在你向往的宫殿。你追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你渴望“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美政”盈满你的胸膛。
然而这一切,又怎奈何得了君王的疏远,“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行吟泽畔,却无人能解你内心的声音,“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对你而言,“举世皆浊我独清”只能徒生愁苦,毕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天阴雨湿,浸透了你的全部理想。原本一日如三秋的流浪旅程,随着一句“郢都已破”化为泡影。
秋风袅袅,木叶萧萧。江水沧浪,宁赴湘流。你皎月一般的灵魂,安能沾染这俗世中污浊的尘埃?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子兰的衣襟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两千年的车轮踏过了几世滚滚红尘,抛弃了多少达官显贵,碾碎了多少腐朽与辉煌。可她独独用积淀了几千年日月精华的笔墨,将你——正则与灵均的化身,镌刻在爱国与文学的第一章。你绝望地埋葬了你的香草美人,后世却将她永远的延续下去。这是历史的铭记,这是文学的铭记,这是民族的铭记!
那汩汩的流水,寒凉依旧。
我看见,两千年来,楚泽边畔,一直有一个身着白衣的身影,朝朝暮暮,且行且吟„„
杜甫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走近李清照 我早想走近你,那个晨曦,正好读你。
放下窗外的一弯秀水,一黛青山,只为了和你一起。看到你的海棠花,瘦瘦的蜷缩在雨里,丰腴的叶片上悬挂着你的愁绪、追问和怜惜。你在藕花深处和鸥鹭相遇,是你的美丽错误点亮了鸥鹭的翅膀吧。你惶急的桨声里欸乃出青春的情趣。
目光在金兵南下的铁蹄中慌乱迷离,你的一叶扁舟轻轻,载不动浓郁的愁绪,忧郁的清泪跌碎在泛黄的诗页里,洇开漫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的憔悴落了黄花。望着那惨白的弯月,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枕寒衾冷,怎将息。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这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痩,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清愁里有你的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葩。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枯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既然伤心,那就大声的喊出来吧,就和着伤心化作声声呐喊,飘荡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飘荡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深深吸引着我。穿越时空,我看到你擎起一盏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
千年了,你那千年的眼神,跨越金国的兵戈铁壁,跨越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跨越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生命里的辗转,满腹的辛酸,凝重沉淀在一条无尽的长河里。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 篇5
一、课堂练习:
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四)。
2、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麻姑]是古代传说中的女仙,曾自称在短时间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①“触景生情”是诗人创作的直接原因。从这首诗的内容上看,这“景”当是
诗人登山远望,见夕阳西下、水去云回之景。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要点:景、情、境
诗人看到日落西山,流水东去,白去归去的景象,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沧海来阻止时光的流逝,(步骤一、二)诗人的想像新奇,整个画面奇幻而瑰丽。(步骤三)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怅恨(步骤四)
3、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起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景色: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分析: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情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迈。
二、巩固练习
4、【2009·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考点】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5、【2009·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义中老李 篇6
啥是意象?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意象和意境
意象: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思乡、羁旅诗、闺怨诗 边塞诗、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悲慨、凄清 雄浑、苍凉 恬淡、典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荣格如是说
原始意象即原型——无论是神怪,是人,还是一个过程——都总是在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形象。这类意象赋予我们祖先无数典型经验以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们是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
一.送别场所及相关意象 1.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 河伯》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一.送别场所及相关意象 2.长亭
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一.送别场所及相关意象 3.灞上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别亲友常分手于此。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灞陵行送别》 一.送别场所及相关意象 4.阳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一.送别场所及相关意象 4.阳关
一.送别场所及相关意象 4.柳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一.送别场所及相关意象 5.劳歌
史料记载,南京城南有一个劳劳亭,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
——骆宾王《送吴七游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二.植物类意象 1.芳草
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二.植物类意象 2.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44 二.植物类意象 2.梧桐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植物类意象 2.梧桐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秋怀》
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
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道: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二.植物类意象 2.梧桐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晏殊《清平乐》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耿玉真《菩萨蛮》
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二.植物类意象 2.梧桐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 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二.植物类意象 3.松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三十二首》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二.植物类意象 4.菊花
菊花也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①隐士的象征:从被陶潜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和郭主簿》 ②斗士的象征:这自然要找黄巢算账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咏菊》 二.植物类意象 4.菊花
③伤感的象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④高洁品格的象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二.植物类意象 5.莲花
①君子之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②佳人之花。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二.植物类意象 5.莲花
③爱情之花。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 ④怀旧之花。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三.动物类意象 1.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杜鹃啼叫声象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辛弃疾《定**》 三.动物类意象 2.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三.动物类意象 3.蝉
①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三.动物类意象 3.蝉
②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与蝉在诗中所代表高洁不同,寒蝉通常表达悲戚之情,用于离别的感伤。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三.动物类意象 4.猿啼
常被诗人在诗词中引用,抒发诗人悲伤的情感。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行者闻之,莫不怀土。故渔者歌云。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三.动物类意象 5.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三.动物类意象 6.鸿雁
①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
三.动物类意象 6.鸿雁
②大雁、青鸟:《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
补充:喻指书信的其他意象 ①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②尺素、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和“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四.器乐类意象
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何处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鸟没狼烟。
——杜牧《边上闻笳三首》 五.自然类意象 1.云
①用云表达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五.自然类意象 1.云
②用云表达一种或超脱、或孤傲、或坦荡、或宁静的情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天平山下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居易《白云泉》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陶渊明《咏贫士》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 五.自然类意象 1.云
③云连绵不绝,云是思念。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别》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刘长卿《请仙怨》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徐干《室思》 五.自然类意象 1.云
④云漂浮不定,常喻指游子、孤客。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自然类意象 1.云
⑤云象征时间的流逝。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五.自然类意象 1.云
⑥云高远而美好,常喻指理想或理想的地方、境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⑦云形状不定,变化莫测,常喻指世事人事的变幻无常与虚空。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王维《酌酒与裴迪》
五.自然类意象 1.云
⑧云是恶势力和奸佞小人的象征。早在西汉时,人们就曾把浮云遮蔽 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 离间,让皇帝受到 蒙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⑨其他。如爱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等。五.自然类意象 2.月
①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②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 篇7
从原始人的择穴定居, 到帝王建造体现其权力与欲望的宫苑与文人士大夫文化山水园的兴盛, 人类对于生活环境的选择与理想从满足最原始的生存需要发展为内心对审美的更高追求———理想景观。风景园林在这样的理想与追求的驱使下萌生并日益丰富完善起来。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3大园林体系之一, 相比于其它的园林体系, 显示出异常的历史稳定性, 几乎是沿着一个统一的模式发展并完善至今。园林是景观理想的体现, 只有充分表达了理想的园林才具有美的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经久不衰必然也是因其对中国人理想景观的良好表达。
我们期许把中国古典园林同中华民族对于理想景观的追求联系起来, 以寻求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形式表达的源头, 并以人们心目中的景观理想来重识古典园林的美之所在。
1 解读意象
1.1 美学中的意象
意象, 中国美学史用语。意指审美关照和创作构思时的感受、情致;象指出现于想象中的形象。可见, 意象是一种基于个体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的想象中的具体形象, 是可以作为实在的形体存在的。
1.2 意象是景观理想
本文所提出的理想景观意象是由几千年来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环境不断的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是理想生活环境的具体模式, 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审美层次的需求。园林的形态则是理想生活环境在审美层次的升华。这种对于生活环境的追求与选择渐渐形成了某种理想的景观存于人们的心中, 这其中产生了使人忘却苦痛的幻想中的神仙境域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神秘的中华风水环境观。这些均是人心对于美好景观形象的向往、理想与需要, 是人类最原始的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是园林形式的本源。本文将从这种最初的理想景观意象着手, 着重讨论中华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意象模式及其与中国古典园林造形特征之间的联系, 并以此来认识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型中典型模式的本质。
2 中国古代的理想景观意象
2.1 景观意象的源起
当自然界中的古猿被迫从密林深处走出, 开始慢慢的学习觅食、捕食并运用自己优势的大脑制造各种简单工具, 人类的文明开始滋长。当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时, 他们对所处的环境想些什么?他们的内心渴望的庇护场所是什么模样?这引发了人类对理想生存环境的思考。作为高级文明的园林理想, 源自先民对原始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 那时的人类对自然抱以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 认为自然中必有主宰一切的力量, 使日月更替, 白夜往复, 并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 即景观意象的最初的理想形式。
2.2 先民心中理想景观的典型模式
中国古代先民的理想生存环境模式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研究领域, 我们不必事无巨细的一一道来, 而是从园林领域的研究出发, 只抽象提炼出几个典型的景观意象的结构模式, 来分析园林形态的源头, 分析理想景观结构的特点。
2.2.1 昆仑山神话。
昆仑山又名昆仑丘、昆仑墟, 是中国古神话中的神山, 道教奉为神仙所居的仙山。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中, 还是在道教传说中, 昆仑山都被中国人作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绘。经过历代中国人千百年的加工和提炼, 终于使它成为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 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理想境域。
各种书经图典对昆仑山的位置、形象、景物有过形象地描述。实际上, 诸书所记之昆仑山, 源于古代神话传说, 并非地理上某山之真实记录, 是无法确定其地理位置的。这一点,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已有卓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 而未尝见。”因此, 根据传闻或神话描写的昆仑山, 似非实指地理上之某山, 而是超世间的仙山、乐土。
对于昆仑山仙境形象地貌的描绘如:《山海经·国内西经》云:“昆仑之虚, 方八百里, 高万仞。……面有九井, 以玉为槛。面有九门, 门有开明兽守之。” (图1) 又云“赤水出东南隅”, “河水出西北隅”,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大荒西经》云:“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 (燃) 。”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曰:“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 下曰樊桐, 一名板桐;二曰玄圃, 一名阆风;上曰层城 (即增城) , 一名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可知, 昆仑山在各种神论书经中被描述成为内有“弱水”环绕, 外有“炎山”保护的山地地貌。 (图2)
昆仑山中的景物在众书中也有不少提及:如《山海经·西次三经》云:昆仑山“有兽焉, 其状……有鸟焉, 其状……惹鸟兽则死, 惹木则枯。……有木焉, 其状如棠, 黄华赤实, 其味……有草焉, 名曰草, 其状如葵, 其味如葱, 食之已劳”。魏晋以后, 诸书在状写昆仑山鸟兽草木之奇的同时, 又逐渐增多了对宫室楼台的描写。前秦王嘉《拾遗记》卷十曰:昆仑山者, ……上有九层, 第六层有五色玉树, 荫翳五百里, 夜至水上, 其光如烛。第三层有禾穟, 一株满车。
诸书对于昆仑山确切的面貌有着多种的说法, 昆仑山上的鸟兽与植物无论被描述的多么千奇百怪, 宫室楼台多么的光怪陆离, 我们不难发现昆仑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高耸入云的孤峰, 它被山水环绕, 其上楼城重重, 动植物繁多, 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神秘地域。
2.2.2 蓬莱仙岛。
居住在沿海水滨的先民, 对烟波浩淼的海洋与大江大河有着即崇拜又敬畏的心理, 再加之自然界中出现的海市蜃楼这种奇异现象, 激发了先人的无穷遐想。“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 历历可见” (沈括, 北宋) 。人们心中遂产生了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仙岛神话。蓬莱神话有“三山”之说, “三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 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见相去七万里, 以为邻居焉, 其上台观皆金玉, 其上禽兽皆纯缟, 珠之树皆丛生, 华实皆有滋味, 食之皆不老不死” (《列子·汤问》) 。
可见, 蓬莱仙境被描绘成了具有海岛地理特征的境域。 (图3)
我们通过比较不难看出, 先民们心中的仙境不论是东部海中的蓬莱或西北部高地之昆仑, 竟都有一些趋同化的特征:高峻的山体, 被重水所环绕, 非神仙而不能到的神秘, 金玉的宫阙高高在上, 还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 神芝仙草等资源。中国先民们臆想的神灵们的生活空间, 是神山与大海大水的结合, 它们其中的神山、玉石、醴泉、宫阙和神草正是我们后世造园的几个基本的形体要素。它们在空间结构上的神秘幽远等特点也正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含蓄婉转等某些特征相契合。
2.2.3 壶天仙境。
在中国的道教神话和传说中, 以“壶天”或“洞天”为仙境。“壶”即葫芦, 在古代, 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据葛洪《神仙传》载, 有仙人称壶公者, 悬葫卖药, 夜则归宿葫中, 有人随壶公入葫, 唯见其中仙宫世界, 楼台重门阁道。道教中的“壶”, 不仅盛满仙药, 而且还是方外世界的意象。可见, 道教仙境是隐藏在悬挂的葫芦中的世外洞天 (图4) 。
此外, 中国神话中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抬遗记》载:“海上有三山, 其形如壶, 方丈曰方壶, 蓬莱曰蓬壶, 瀛洲曰瀛壶”。可见, 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壶天”这种仙境模式, 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 它隐蔽, 入口极其狭小, 常人不能察觉, 经过一番曲径探幽的旅程方能见内里的别有一番天地, 像后期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壶园”、“茧园”、“芥子园”等都是一种闭合式空间的现实形象体现。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大多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大如承德避暑山庄, 小如苏州的私家宅院, 都有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 具有安全性和私密性。中国宅园式园林的这个基本特点, 实际上是受道教崇尚的自然隐逸观所影响的。主人在高高围墙内的园中, 不下厅堂, 尽享山林之乐, 享受与自然交融的美感。人在其间, 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这是一种隐蔽于世的自我满足。
2.2.4 理想的风水佳穴。
“风水”, 讲求人和自然的调和共存, 比较多的理论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 反映了中华先民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 人们对于宅园风水的选择, 实际上正是对理想环境意象的追求。天上的“四象”在风水术中成为“四灵”, “四象”所指的玄武、青龙、白虎和朱雀在宅园风水中具体化为山、水、路、池等自然要素, 但其追求的理想模式完全套用五行四象的方位图式 (图5) 。风水追求的理想环境模式是: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风水相地的步骤一般分为4个阶段:“觅龙”, “察砂”, “观水”, “点穴”。
风水学以山脉为龙, 觅龙就是在已有的山脉中, 沿着它的蜿蜒之势, 寻找其中最佳的一段山脉。
“察砂”是察考已选龙脉四周围的小山及屏障, 来把握整体山的布局。
“觅龙”与“察砂”即山势的选择, 它的理想模式就是“四象”。“观水”, 顾名思义就是审视宅基龙脉附近的水体。古人对于宅园选址的水体分外讲究, 风水家观水认为水自西北流向东南为佳, 萦回环抱的水应源自“天门”, 流向“地户”, 若来不见源流, 谓之“天门开”, 不见水流去处谓之“地户闭”, “水本主财, 门开则财来, 户闭则用不竭” (楼庆西, 2002) , 此为最佳水势。“抱水”———宅前池塘或河流, 呈半月状或环抱状可使宅地生气凝聚不散。这些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水在水形、走向、聚散等方面的处理有很大影响。
“点穴”, 确定宅基的范围。中国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之为穴, 择风水佳地实际上就是则穴。实际上, “点穴”是对于觅龙、察砂、观水选择的综合权衡与分析。
中华先民追求的风水佳穴的理想环境意象总结起来就是:四周群山环抱, 曲水围绕, 水口含合有度, 水流绵延曲折, 前穴明堂开朗豁达。不难发现, 它与上面所述的壶天仙境模式有着很多的趋同点, 均是含和围抱之中求开朗豁达的景象, 可见, 先民们选择自己或已故的祖先的宅穴还是已原始的仙境为理想蓝本的。 (图6)
2.3 对典型景观意象特征的整体概括
通过分析, 对几种理想景观意象的特征作了详细总结 (表1) , 发现了几种不同的理想景观意象所表达的心理诉求是极其一致的, 并且存在着某些典型的相同结构。围合隔离的封闭空间表达了内心对幽深与隐蔽场所的崇拜, 狭小不易察觉的入口与引导性的廊道则是乱世求得安居的诉求。
3 古典园林中的典型理想景观模式
园林是可游可感的空间艺术, 是理想环境的现实表达。古典园林利用各种造园要素创造并组织空间环境, 所呈现出的空间艺术与理想意象中表达的空间结构有着相似的特征。理想意象中的一些基本山水模式在古典园林中都有所体现, 古典园林并以其更为丰富的表达载体和表达形式深化并发展了理想模式中的空间特征, 使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营造更加出神入化。
3.1“一池三山”的理想山水模式
从秦汉时期对仙境模山范水完全的临摹与缩写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古典园林, 山水园一直占据着中国古典园林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多精妙作品在山水的布局上借鉴了理想意象的模式, 仙境中蓬莱仙岛“一池三山”的布局是诸多山水园林的蓝本。皇家园林多模仿蓬莱仙境的地形模式, 自秦始皇在长池中摹写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后, 诸多的帝王都争相效仿。北宋徽宗赵佶在汴京城营造艮岳, 即把蓬壶仙岛立于曲江池中, 是典型“一池三山”的布局, “万园之园”清代圆明园中福海也同样取自“一池三山”的山水布局 (图7) 。私家园林中也有“一池三山”的写实版本。苏州著名的园林留园在水面上即设计了三仙岛的布局结构 (图8) 。
古典园林中的石多独立成景, 园林选石要透、露、瘦、皱方可。园林这样的选石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石景的自然与朴实, 不经加工的原始之态为美, 且石要玲珑有致, 似有灵气仙气一般, 才有赏玩的趣味。古典园林中的置石最高的境界便是宛若仙境中的灵石, 可画龙点睛, 使景色增仙域之气。留园冠云峰庭院, 院内有3座石峰, 主峰为冠云峰, 位于园的中部, 峰高6.5 m, 独具瘦、漏、透、皱之秀美。东侧为瑞云峰, 西侧岫云峰, 体形稍小, 均挺拔秀美, 位居在次, 3座石峰如从天而降的灵石, 其排列布局竟与三仙山的模式同出一辙! (图9)
3.2 小口大腔的“葫芦”结构
壶天仙境与桃花源小豁口大内腔的“葫芦”形对比性空间结构在古典园林中有诸多体现。
许多古典园林的实例都深得壶天仙境大小空间对比的意境启发, 力图营造小豁口与大内腔的结构, 以达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意境, 有的园子直接把类似葫芦的形状应用于门的设计 (图10) , 而更多的宅园则利用曲折的连廊来实现这一意境。苏州留园的入口处设计极为鲜明的表达了壶天仙境的意象 (图11) , 大小空间的对比带来了极为强烈的空间感。南京的瞻园, 它的入口部分处理也是根据大小对比来组织空间的。这样, 实际上很小的主要景致也会给人以开阔之感 (图12) 。
4 结语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 篇8
关键词:胡适 诗歌美学 尝试
胡适主张的“白” :一是戏台上说白的“白”,就是说的出,听得懂的话。二是清白的“白”,就是不加粉饰,古乐府歌辞大部分是白话的,佛书译本的文字也是当时的白话或很近于白话,唐人的诗歌——尤其是乐府绝句——也有很多的白话作品。再举个例子蒋捷,他的词明白爽快,又多尝试的意味。蒋捷的咏物词颇能自出新意,也肯自造新句。如《贺新郎》“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这是很美的描写。胡适对于诗的要求是能够“深入浅出”,入不嫌深,而出不嫌浅。凡不能浅出的,必是不曾深入的。标点有时候不用反而是好事,诗歌的自由不必为了格律牺牲音节,大可不必。
胡适对于诗歌美学观点,白话作诗,而且要有意境。比如他评价陈梦家的诗歌《一朵鲜花》,称赞其意境和作风都是第一流的。鼓励青年朋友要以此为参照,才能做出好的诗歌。诗歌本来就是不必拘于音律、韵、对仗这些形式,打破传统的诗歌创作形式,自由抒发。以上我们已经提到胡适对于乐府诗歌和五言七言诗歌的即兴传唱,朗朗上口,一传十十传百,早期的白话诗歌的规模不断壮大。提倡白话文运动,四年小成,十年大成,终于普及全国,这就是一个证明。胡适把白话作诗比作作文一样,不要拘泥于形式,律诗在胡适眼中就是一种看似很难实则容易的事情,只要搬典故、对仗、押韵便可作出律诗,内容也不必考虑。白话文字,要运用的让读你诗歌的人,明白理解。现代语法不想古代的语法死板,追求越来越精密而复杂。胡适的人生观是深信一切努力都是不朽的,都会发生影响;有时努力的人可以可以及身看见努力的结果,有时他自己看不见了,但他的工作,在他意想不到的时间与地域,居然开花结果了。一口含有病菌的痰,也许遗害到无穷的人;一句有力量的话,也许造福到千百世之久。这都是不朽;善亦不朽,恶亦不朽。延伸 “立德,立功,立言……”包括思想和文学,最伟大的思想和文学都是不朽的,但我们不要把这句话看的贵族化,要看的平民化,比如皮鞋打结不散,吐痰,o的发音,都是不朽的。李袁谭诸人《水浒传》、《金瓶梅》——生动美丽的白话。关汉卿的曲——漂亮朴素的白话。《醒世姻缘》——流利深刻的白话。周作人“人”,一篇最平实伟大的宣言。胡适提出主张:“诗要明白清楚,才有力量,才叫做美。此则诗话的最后三点,是胡适对新诗的一贯主张,早在“五四”前后,他就这么主张,体现了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他是懂得西方文学流派的,他之所以强烈的反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是由于他主张诗文“要使现代人都能懂,大众化的律诗、用典的文章,故意叫人看不懂,所以没有文学的价值。做的诗如果不预备给别人看的;那就随便怎么做都可以;如果要给别人看,那末一定要叫别人看得懂才对……写的所谓抽象派或印象派的诗,胡适个人认为也许自己只顾自己感受去写诗的人,根本就不能被读者所真正的接受,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根本就是自欺欺人。胡适大胆明确的指出,连胡适本人也无法读懂看懂的所谓诗歌,那么这算得上是诗歌?白居易的诗歌让老太太看懂听懂,才会罢休,否则便会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直到他的读者能够完全接受,这难道不是更加称职的诗人么?胡适主要是想表明,要做给大众看的诗歌,才是真正的诗歌。有句广告语不是也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当然这是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是这样,才能够突出,被百姓接受是应该被诗人创作考虑时候放到第一位的东西。胡适当年发表《尝试集》的时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想借着白话诗歌来表达出他自己的内心想法,力求让大众都能看得懂,都可以理解胡适之的诗歌,英国美国的华兹华斯、惠特曼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胡适对于他们的推崇,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不用典,叫人清楚明白,文章写得有力量,胡适之的主张便是此,他口中所谓文章的美——清楚明白,而且有力量,有力量的文章,才叫做美,如若不具备以上的条件,最起码达不到胡适之提出的诗歌的美的标准,便成了“不美”,胡适是创作新诗的领头者,而且根本没有什么模版供他参考,所以胡适走上白话诗创作的道路是充满探索性的。对于封建的反抗,以及创立新的诗体,就不得不使得他在诗歌的形式与表现方法上面下一番功夫。
把胡适的作品归归类,《鸽子》“三三两两,迴还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诗歌里面提到的白鸽子,那么惬意的在空中飞翔,其实是胡适在内的写照——那就是对于渴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追求自由的个性的解放。这种对于自由生活的憧憬,便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内心最真实写照。相反的《老鸦》是对于旧道德的反抗。全诗歌这里不再赘言,句句象征。是五四新时期的新人的化身,胡适对于启蒙思想的肯定与宣扬,鼓励朋友们追随新文化运动。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集[M].第1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6.
[2]李兴华,吴奔星.胡适诗话[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49.
[3]胡适.胡适文集[M].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70.
[4]胡适.胡适文集[M].第1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9.
[5]胡适.胡适文集[M].第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6.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08-31
中国古代诗歌流变11-26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12-16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08-19
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10-2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11-25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文学常识07-2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含答案)08-1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练习答案11-28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