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精选7篇)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1
2010~2011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生带回、保存。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2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行路难(其四)》)(2),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3),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吴楚东南坼。(杜甫《登岳阳楼》)(5)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6)春水碧于天。(韦庄《菩萨蛮》)(7)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10)会桃花之芳园。(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文学常识填空(9分)
(1)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分别指《 》《 》。(2)唐代诗人杜甫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他的作品“三吏”包括《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 》。
(3)欧阳修字永叔,号,北宋文坛领袖,运动的倡导者。
(4)苏轼字子瞻,号,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词的方面开创了派的词风。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潦: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怙: .(4)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④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函梁君臣之首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③⑤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
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洎牧以谗诛 D.赵尝五战于秦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依乎天理 B.而刀刃者无厚 ....C.虽然,每至于族 D.视为止,行为迟 ....8.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并加以解释。(4分)
9.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3分)
三、课内外诗歌赏析(2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蜀 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11.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4分)
1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4.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15.这首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6.诗中“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2分)
17.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课内外文言语段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8分)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臵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8.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4分)方法: 态度: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先的句子。(4分)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译文:
(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5分)
晋王还晋阳。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王或时须钱蒱博及给赐伶人,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王乃臵酒钱库,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王指钱积呼继岌小名谓承业曰:“和哥乏钱,七哥宜以钱一积与之,带马未为厚也。”承业曰:“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承业不敢以公物为私礼。”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承业怒曰:“仆老敕使耳!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所以佐王成霸业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王怒,顾李绍荣索剑,承业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仆下见先王无愧矣。今日就王请死!”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退,承业奋拳殴宝踣地,骂曰:“阎宝,硃温之党,受晋大恩,曾不尽忠为报,顾欲以谄媚自容邪!”曹太夫人闻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头,谢承业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王连饮四卮,承业竟不肯饮。王入宫,太夫人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明日,太夫人与王俱至承业第谢之。未几,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承业固辞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纪五》)
2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 委:屈从 .A.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曲 课:赋敛 .B.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 靳:吝惜 .C.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 凭:依仗 .D.承业奋拳殴宝踣地 踣:向前倒地 .2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 ③王怒,顾李绍荣索剑 ..②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 ④仆受先王顾托之命 ..A.两个“一”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一”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一”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一”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22.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收市兵马,广征租税,以应军需.晋王索要也不给,认为惜此库钱,非为子孙计,所以佐王成霸业也。
B.张承业以为自己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则愧见先王于地下,有负先王托孤之重。
C.张承业为国聚财,未得奖赏,心中不平。所以晋王敬酒他不喝,授官也不要,但称唐官以终。
D.张承业先王顾托之命,所以逆晋王,殴阎宝,理直气壮。但因自己不过一老敕使耳,不免有悲愤之情。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译文:
(2)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译文:
五、作文(60分)
24.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6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是诗人陆游的诗句。不论是作茧,还是破茧都会引起我们的联想或感悟。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几句诗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2)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厦门市2007~2008学年高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参考答案
一、(29分)
1.⑴吞声踯躅不敢言 ⑵岩扉松径长寂寥 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⑷乾坤日月浮 ⑸石破天惊逗秋雨 ⑹画船听雨眠 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⑻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⑼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⑽序天伦之乐事
2.⑴诗经 离骚 ⑵诗圣 新安吏 无家别 ⑶醉翁(六一居士)诗文革新 ⑷东坡居士豪放
3.⑴潦:积水。⑵速:招致。⑶怙:依靠。⑷与:赞成。4.B(①壁: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②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③礼:名词作动词,礼待;④义: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⑤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⑥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5.C(A、B、D为介词结构后置,C不是。)二(11分)
6.A(为:介词,因为。于:介词,与、同;介词,对于)
7.B(刀刃:刀口。A.天理:文中: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C.虽然:文中:即使这样;今:转折连词。D.行为:文中:行动、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8.示例: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9.第1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第2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第3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三、(27分)
10.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11.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12.“红藕香残”,既表明荷花凋谢,又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2分)“玉簟秋”,既表明竹席变凉,又有内心的孤独寂寞。(2分)
13.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3分)
14.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3分)
15.以时间为线索,(1分)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16.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2分)17.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2分)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1分)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1分)
三、(23分)
18.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19.(1)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2)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
20.A(委:委托、交付。)B(课:督促。)——学生选择其中任何一项均可。
21.C(“一”是“都、一概”的意思,“顾”一为“回头看”,一为“顾命[帝王临终遗命]相托”之意。)
22.A(B、张承业认为“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下见先王无愧矣”;C、张承业并非“未得奖赏”而“心中不平”;D、张承业未因自己不过一老敕使而有怨愤之情。)
23.(1)赠给令郎的礼物都出自我的俸禄,这个钱是大王用来供养战士的。
(缠头:赠物;所以:用来……的。)
(2)我因为酒后失言抵触了七哥,必将得罪太夫人而受到罚处,七哥为我痛饮几杯来分担的我的过错吧。
(“得罪”后要补充“受罚”意;分:分担。)参考译文:
晋王回到晋阳。由于连的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律委托监军使张承业办理,张承业积极督促农桑生产,储备钱粮,收买兵马,征收赋税,执法严格,从不宽容权贵亲戚,因此晋阳城内平静,军队粮饷不缺。晋王有时候需要钱去博戏或者赏赐给乐官、伶人,张承业吝惜不肯给他,晋王也拿不到钱。于是晋王在钱库里摆了一桌酒席,让他的儿子李继岌给张承业跳舞,张承业用饰有珍宝的带子和币马赠送给李继岌。晋王指着库里积存的钱物高声叫着李继岌的小名对张承业说:“和哥缺钱,七哥你应当用一堆积钱送给他,宝带、币马不算丰厚。”张承业说:“我送给少爷的彩礼,都是从我的俸禄里支出的,钱库里的钱,是大王用来养战士用的,我不敢用公物作为个人的私礼。”晋王听了很不高兴,借酒用话讽刺他,张承业生气地说:“我是皇上的老臣,并不是为我的子孙打算,我之所以珍惜这库里的钱,是为了帮助大王成就霸业,不然的话,大王可以自己随便取用,何必还问我呢?不过钱财用完,百姓也就会远离你,你的事业将一无所成。”晋王十分生气,回过头向李绍荣要剑,张承业站起来,拉住晋王的衣服,哭着说:“我受先王临终之命,发誓为国家诛灭汴梁朱氏,如果因为吝惜库存的钱物而死于大王手下,我在地下见到先王也就无愧了。今日请大王处死好了!”阎宝从旁拉开张承业的手,让他退下。张承业气愤地使劲用拳把阎宝打倒在地,并且骂他说:“阎宝,你是朱温的同党,降晋后晋国对你有大恩大德,你不尽忠报国,反而想用谄媚的手段来求得安身吗?”曹太夫人听说这件事后,急忙让人去召晋王,晋王惊慌地直叩头,向张承业道歉,说:“我因为喝多了酒而顶撞了七哥,这也必然得罪于太夫人,请七哥为了减轻我的过错而痛饮几杯。”于是晋王连饮四杯,而张承业却一杯也不肯喝。晋王入宫后,曹太夫人派人去向张承业道歉,并说:“小儿顶撞了特进,刚才已经责打了他。”第二天,曹太夫人和晋王一起来到张承业的府第向他道歉。不久,按照先帝的遗旨,授予张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张承业一再推辞不接受,一直到死都只称唐官。
六、作文(略)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二语文;选修内容;教学初探
在教学中选修部分的内容虽然不需要必修课那样严格进行,但也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引领学生自主地梳理重点,选择性地学习选修的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为例,阐述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选修内容的体验与探究。具体如下:
一、教师做好选修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中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指出: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选修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在做好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潜能。
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出了作者经历了多年沧桑变化,战争之事后,仍然壮心不死,仍然渴望效仿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带领学生回顾了陆游的一些其他作品,并透过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都受到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增加文化素养积累,夯实诗词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既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应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古代诗词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结晶,每一篇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学好古诗词不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先人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知识,打下良好的诗词理论基础。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两组长排比句开端,将整首诗的大气磅礴的气势带了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爽、不羁、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诗人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的情感,逐步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他们学习了更多的诗词理论知识。
三、辅助教学,更好地融合到古代诗词赏析教学中
古代诗词,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形式得来的,也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方式表达的。在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篇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篇章的内容,以及融入到当时诗歌所在的背景环境中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和所见事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色,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画面与《春江花月夜》同名曲和诗词朗誦同时播放,取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改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尝试[J].学周刊,2012(18).
[2]曹剑锋,贾小华.中学语文选修课授课理念的三大转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3).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3
****年**月**日
班级
座号
姓名
山水田园诗复习学案
一、[重要知识、方法回顾]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二)、主要情感。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三)、常用意象
常用意象如松竹、清风、明月、清泉、青山、菊花、炊烟、桑麻、白云、狗吠、鸡鸣等。松竹:代表人的顽强精神和高洁品质; 清风:常喻品性的高洁; 明月:以喻诗人高洁的人格;
清泉(山泉):象征着明净的心灵,清清泉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绘出隐士的高尚情操;
菊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的象征;
炊烟:田园生活的象征,是最古朴生活写照;
桑麻:以对“桑麻”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⑧白云:象征一个人纯洁的心灵,表现为高洁渺远、闲淡孤高两个特点;
⑨狗吠、鸡鸣:是一种和平富庶社会的象征符号,用农人饲养的家禽借代田园生活,以此来描绘田园的平安宁静。这既是诗人理想的栖息之地,也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等。
(四)、表达技巧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二、[习题精练、巩固过关](学生全员必做)
之
一、《夜归鹿门歌》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之
二、《积雨辋川庄作》
1、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画的特点:色彩、层次、空间)
3、颈联中几个意象有什么含义?
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4、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什么含义?
之
三、《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这首诗中共有几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
2、诗歌
(一)、典例调研。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括号内容为补充资料)
4、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之
二、《积雨辋川庄作》
1、提示:答题步骤: 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点拨: ①“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②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
③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3、朝槿,落叶灌木,喻事物短暂;松,四季常青喻高洁的人品;露葵,一种经历风霜的野菜,喻经历风霜的自己。
4、用典,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过着与乡人没隔膜、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作者对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的厌恶,淡泊名利的情怀。
之
三、《山居秋暝》
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1、直击高考。
⑴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⑵同意: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不同意: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4
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期考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 32 分)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A )
A.眇眇(miǎo ) 袅袅( niǎo) 修葺(qì) 潺湲(chányuán) 薜荔(bìlì)
B.满襟(jīn)楼观亭榭(guān)会稽(kuàijī)鹧鸪(zhègū)凝睇(tì)
C.回眸(móu)肤如凝脂(shī) 玉扃(jiōng) 水裔 (yī) 葭苇(jiā )
D.鼙鼓(pí) 踯躅(chíchú)栖鹘(qī hú) 萦纡(yū) 迤逦(yǐlǐ)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其中绰约多仙子 (美丽轻盈的样子 ) 青冥浩荡不见底 (天空)
含情凝睇谢君王 (眼睛)
B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徘徊不前) 迷花倚石忽已暝 (天黑 夜晚)
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战栗) (使……震惊)
C. 凭轩涕泗流 (眼泪和鼻涕) 吴楚东南坼 (分裂 划分)
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创扶助)
D. 月照花林皆似霰 (雪珠)锦官城外柏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艳艳随波千万里 (波光荡漾的样子)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B.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C.欧阳修是我国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4.《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D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5.《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D )
A.春
B.江
C.花
D.月
6.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D )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乃引兵解而东归。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马童面之。
D.令诸君知天亡我。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B )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④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函梁君臣之首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9、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A )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10.下列带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C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把
B.复以小艇游庙中 用
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把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
11、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12.以下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句不同的是( B )
A.岸土赤而壁立
B.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掠江东南去
D.上干云霄
13.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4.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C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16.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二、默写:(8分)
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信誓旦旦,。《氓》
4、,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5、,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6、,雄飞从雌绕林间。《蜀道难》
7、,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8、别有幽愁暗恨生, 。《 琵琶行》
三.名著阅读:(10分)
18.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 )(C )(4分)
A.葛朗台平生有一次买卖,与他交易的那位犹太人老把两手捧着耳朵,假装听不清,同时结巴的厉害。葛朗台看透那位犹太人的诡计,并从中获利。 《欧也妮﹒葛朗台》
B.为了款待侄子,拿侬要去买肉,葛朗台说做乌鸦汤就好,拿侬不想拿吃死人肉的乌鸦来煮汤,葛朗台说:“咱们就不吃死人吗?什么叫遗产?” 《欧也妮﹒葛朗台》
C.时值天气炎热,蜀军七百里连营屯于赤火之中。刘备听马良的谏言,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 《三国演义》
徐庶离开刘备来到曹营。徐母因儿子弃明投暗而自缢。徐庶心向刘备、诸葛亮,虽在曹营,终身不为之设一谋。 《三国演义》
D.当流浪汉们攻打圣母院时,伽西莫多不明真相,奋勇抵抗。克洛德趁乱骗出爱斯梅拉达。国王下令镇压流浪人,致使圣母院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巴黎圣母院》
19. 简答题:(二选一)(6分)
1、“我爱过的人”指的是谁?伽西莫多为什么爱他们?最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请简述。他(伽西莫多)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呜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第十一卷)
2、请简述“失街亭”这一情节,并指出“大事去矣”中的“大事”指什么?
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第95回)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廓。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0)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答:
(21)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答:
(22).《春江花月夜》诗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问:二者情感内涵有何不同?(3分)
(23).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写海上月出时都用“生”而不用“升”。为什么?请分析。(5分)
五.文言文阅读。(26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10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2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依乎天理B.而刀刃者无厚
C.虽然,每至于族D.视为止,行为迟
2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27.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4题。(16分)
登泰山记 (节选)姚 鼐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①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注:①古代博戏名,后为掷骰的泛称。这里解释为骰子。
(28)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戊申晦 晦: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B.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
C.絳皓驳色 絳:大红。D.正赤如丹 丹:朱砂。
(29)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划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A.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B.或曰:此东海也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其远古刻尽漫失。 世皆谓之天门云。
A.两个“漫”字相同,两个“云”字也相同。 B.两个“漫”字不同,两个“云”字也不同
C.两个“漫”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 D.两个“漫”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
(3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D.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2)下列句子与“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C )
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B.信造化之尤物也者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B )
①须臾成五采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A.①一下子变成了五种颜色。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B.①一会儿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C.①一下子变成了五种色彩。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时被太阳照着,有时没有照着。
D.①一下子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时被太阳照着,有时没有照着。
(3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35)作文。(60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狂欢过后总是落寞和悲伤。请以《我的快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思想真实;立意新颖,语言有力。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5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D
5.D
6.D
7.D
8.B(①壁: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②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③礼:名词作动词,礼待;④义: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⑤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⑥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9.A
10.C
11.B
12.B
13.CA项“一”:统一;数词 。B项“爱”:喜欢;吝啬,吝惜。C项“取”:动词,拿。D项“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14.DA 项“焉”:形容词词尾;代词,代宫女。B项“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项“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项的“于”都为“比”。
15.C
16.B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一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承接。
17.默写: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哀吾生之须臾不思其反仰观宇宙之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但见悲鸟号古木茕茕孑立
8、此时无声胜有声
18. A.C
19.(略)
20.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拟人。
21.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虽对人生有感伤,但是短暂的。并不颓废和绝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的是风物依旧、人生易老的感慨、悲伤、无奈。伤感之情浓厚。
23.第一,“海上生明月”一句,历代论家认为是“意境雄浑阔大”的千古佳句。人们吟诵着它,就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正从无垠的大海中腾涌而出,粼粼的波光闪烁通明,把天地之间映照成一片银色的世界。这里,“生”字堪称是全篇的诗眼,,‘生’给人无限的遐思,“生”蕴含着无限情感。第二,拟人手法将月的情态完全描绘出来,点明了大海与明月的关系,好像大海孕育了明月。在诗中,大海、明月本是自然界两种自然现象,而作者却以一个“生”字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力——明月不是从海上升起,而是明月由大海中出生。与下句中的“天涯共此时”遥相呼应,作者明是写景,实则抒情,把那种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发挥到了极致。第三,“海上升明月”呢?虽然和“海上生明月”仅一字之差,而且“升”“生”二字读音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它只是就景写景,大海成了一个地点,一个背景,和月亮的关系显得模糊。原诗中的那种壮阔、雄奇、灵动的气象因此大为减弱以至完全消失。第四,同样道理,在唐代另外一位诗人张若虚那首著名的长诗《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也有同样的描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用“生”而不用“升”,实乃为出神入化的点睛之笔。
24.A(为:介词,因为。于:介词,与、同;介词,对于)
25.B(刀刃:刀口。A.天理:文中: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C.虽然:文中:即使这样;今:转折连词。D.行为:文中:行动、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6.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27.(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8.A
29.D
30.B
31.C
32.C
33.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5
(二)(B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歌鉴赏及名篇名句默写(60分)(一)古代诗歌鉴赏(55分)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选AE 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梦后寄欧阳永叔 [宋]梅尧臣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 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阕。②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官员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官员一般在五更前鸡鸣时便需等待上朝,是谓待漏。③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
B.首联实写,说自己正居母丧,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
C.“五更千里梦”,虚写梦境,诗人安眠旧溪,梦向千里外欧阳永叔,可见思念之深。D.“残月一城鸡”是梦中场景,诗人在梦中听到鸡鸣(早朝信号),准备参见皇帝。E.颈联写人生如梦,官场得失交替,因而有“可齐”之“理”,以表明自己看重功名利禄。
解析:选DE D项,“残月一城鸡”是梦醒后实景,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E项,“浮生理可齐”表明诗人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保持廉节的情操。
(2)本诗尾联“山王”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相似? 作者写“山王”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予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②
③①
[宋]赵长卿
[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CE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注] 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黏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7.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方法的一项是()A.重总体的品鉴,不重细密的分析。B.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C.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D.靠妙悟作出审美判断,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解析:选D 该项后一分句是说传统方法的长处,与题干不符。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变形性和创造性。
B.诗歌艺术的研究只有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C.本文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说起,主要阐述了诗歌艺术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
化,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①空,根据“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及“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可知应该填“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第②空,根据“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知应该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第③空,根据“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进行推断,应该填“可以转变风气”。
答案: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13.下面是某客运站的进站流程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介绍流程时,按照图中的箭头有序说明即可。重点注意人票证验证和在公安处置点验证这两个环节的说明,要按不同情况分开介绍。
答案:乘客购票后,先通过预检口预检,再到验证口安检。人票证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人票证验证不符需至公安处置点接受验证,验证不通过将被拒绝上车,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
四、写作表达(60分)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6
一、(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6分)(1)云销雨霁(2)不知东方之既白(3)卒获有所闻(4)及行迷之未远
(5)雕栏玉砌应犹在(6)断肠人在天涯(7)妃嫔媵嫱(一处1分,错、漏、添字,该处不给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D(趣:跑,疾走)3.D(①是登君山前所见⑥是夏季君山景色,并非此次登山所见)4 C(“道路崎岖”并非“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的原因,“登上酒香亭”和“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没有因果关系。)
5.(1)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判断句式1分)
(2)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句意正确、语言通顺2分,“于”“盖”各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反衬手法(衬托手法)(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2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3分)(意思对则可)
二、(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5分)D E(D马超告知自己投刘备,劝刘璋投降。并无骗刘璋打开城门,刘璋看到没了依靠,只好听从,也投降了。E “然后将他逐出宁国府”错,应为“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
8.(5分)(1)南郡。(1分)周瑜让蒋钦为先锋,徐盛、丁奉为副将去战曹仁,大败而归;(1分)周瑜听从甘宁打彝陵,甘宁中计被围,周瑜让凌统代任都督,亲自去救甘宁;(1分)周瑜得彝陵,曹仁佯败骗周瑜入南郡,周瑜受伤,大败而归;(1分)周瑜诈死,曹仁上当,周瑜得胜,却被诸葛亮取了南郡、襄阳和荆州。(1分)
(2)有人要把巧姐卖掉。(1分)要点:平儿说服了王夫人,(1分)叫人雇了车来,只说送刘姥姥回去,(1分)将巧姐装作青儿(或下人)模样(1分)随着刘姥姥到乡下去。(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1)B(“行善”改为“行不善”)
(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至于有人变得不善,则是人性受到环境影响的缘故,不是天性的错。
【参考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让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让它倒流,也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情性,那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
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A(“忧道”、“忧政”,“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忧乐情怀早期的、最初的表现。)
11.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②在天下与个人关系上,强调要有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③在忧与乐关系上,强调要为民族、国家、百姓殚精竭虑,追求真理。(每点1分)
12.要点:①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②忧乐情怀的内涵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深化;③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一大批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安贫乐道、先忧后乐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点1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BE(B项:顶碗悬砖学书是“古法”; E项:“突出书法艺术的神奇”有误)(5分。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14.(4分)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僧人的点拨,(1分)使米芾的书法快速精进。(1分),又使米芾幡然醒悟,走出艺术和人生的困境(1分)。
15。(6分)示例:这是僧人对米芾的警醒之言。“池水清澈”是希望他不要为了虚名而暗投墨块于池底,把水池弄成墨池;“目明心聪”表面是指米芾的健康,实际是希望他抛弃旧我,恢复艺术和生命的活力,这样,墨园和它的主人才会再现生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四、知识梳理题(12分)
16.(2分)A17.(2分)B18.(2分)B
19.、第(1)段,你从中看出宝钗什么?
答:①— 对黛玉的关怀,语言平淡,却极为温和。②宝钗懂医学,认为药疗不如食补。
第(2)段,你从中看出黛玉的什么?
答:①黛玉推心置腹,猜嫌开始消释②善于解剖自己,有自知之明。第(3)段,从正面看写了什么?从侧面看写了什么?
答:① 从正面看出黛玉的坦诚和个人身世。②从侧面看出宝钗一向豁达,善于为人。
五、写作(70分)参照2012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万历辛亥年晚春,汉阳王章甫因为悼念中郎到我家。我感激他的情意,送他到岳阳,一起游览君山。因为被风阻遏,泊船在南津港。
天刚亮,东风细微,水波平如掌面。初升的太阳才出来,我和王章甫并舟前进。不久,我们到达君山脚下,看见高大的树木茂盛繁密,遮天蔽日,天色阴沉含着雪气。两旁的山,如同低垂着的长长的衣袖。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上面栖息着好几百只白鹤,远看就像是玉兰花。寺庙的正殿也很雄伟,后面是藏经楼。向西在高大的树林中穿行,新生的竹子翠绿得可以照出人影,从远处看这座山,相当像一抹长长的眉黛,进入山中,寻找世人所说的如同螺髻的十二座山峰,也找不到,都被年岁久远的树木和藤蔓遮蔽,隐隐约约只看见高低不平的山势罢了。然而曲折迂回的小路中竹子苍翠名茶芳香,杂花散发出香气,很曲折,有幽静雅致的特点,好像是江南美丽的著名园林。过了轩辕台,这个地方可以观赏湖中的美景,可惜的是被文昌阁遮蔽了。再次行走在竹林山石的中间,登临酒香亭。
回到寺庙左边形如发的山上,来到朗吟亭,远望长沙、湘潭,远去的帆船如同战斗队列。一起坐在亭上观看洞庭湖水,大致是水光与天色浑一的景象,这就是这座山通常能让人享受到的感觉,然而也不能够在这之外找到一个不寻常的词语,能照原样描绘出它的清新。走到湘妃庙,穿行在树林中,忽然看见空旷平坦的田野,很有山野的情趣。进入庙里,完全
没有一个人。
傍晚时分再到山口,找了块石头蹲坐,看洞庭湖水上云气的变化。我对王章甫说:“天下只有夏天的云气最奇特,而湖上的夏天的云气尤其奇特。八百里洞庭湖的水气,向上蒸发到空中,湿润空濛,生动有趣,极尽万物的形态,穷尽雕刻的精巧,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我又怎么才能在竹林中得到一间小屋,聆听水声观看云气,用来欢度晚年呢?”这天夜里,王章甫大有在这里择地筑屋而居的心意。水上的雾气清凉寒冷,我怎么也睡不着觉。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篇7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5)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9.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狱中杂记》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通奸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7.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10.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陶庵梦忆序》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2.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何光明
【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推荐阅读:
高二期末模拟语文试题05-17
高二语文期末总结08-18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09-04
高二语文试题06-14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欣赏08-15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08-30
汕头高二期末统考语文作文12-17
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08-30
高二语文测试题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