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研究(精选7篇)
(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研究 篇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
《庖丁解牛》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项羽之死》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已经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啊!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于是再次带兵向东跑,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骑了。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而今天我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有过错。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江东父老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于心有愧吗?
《阿房宫赋》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出现云,怎么出现了龙。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忽然有一天,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戍守边关的士兵一呼,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方山子传》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2、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3、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经会声名显赫了。
《大铁椎传》
1、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
2、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那伙强盗围成环形向前进逼,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
《六国论》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诸侯(由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伶官传序》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交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因此,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酿成的,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种树郭橐驼传》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4、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⑤。
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⑨。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⑩。
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
《项脊轩志》
1、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5、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依靠,就派人再次 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研究 篇2
自19世纪末以来, 我国的外文中译出现过繁盛的景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中文外译却一直势单力薄。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史经典还知之甚少, 当时, 梁实秋曾领导过国立编译馆, 但主要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 还没有人进行专门的中文外译。我国诗歌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 而外译工作仍然薄弱、丞待加强, 直到今天也不例外。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特别是自秦汉以来, 历代都有名篇佳作流传于世, 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和清代、民国的诗词歌赋, 浩如烟海。难怪欧美学术界特别是汉学界流传这样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它是了解中国丰富文化的宝库。”诚然, 西方学者想要真正了解中国, 就不能不研究和了解中国诗歌。
从汉译时间来看, 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英国汉学家里雅各 (James Legge 1815-1897) , 译有《中国经典》, 翟理斯 (H.A.Giles, 1845-1935) 编译有《中国文学瑰宝》, 韦利 (A.D.Waley, 1889-1966) 以自由体翻译出版了《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诗经》等。美国有庞德 (E.Pound, 1885-1935) 以改写法翻译出版了《华夏集》, 洛厄尔 (A.Lowel, 1874-1925) 等以自由诗体翻译了《松花笺》, 詹姆斯·海陶玮 (James R.Hightower, 1915-2006) 著有《中国文学流派和题材) 》等, 巴顿·华兹生 (Burton Watson, 1925-) 翻译出版了包括《史记》在内的大量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 史蒂芬·欧文 (Stephen Owen, 汉名宇文所安, 1946-?)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著有《初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心得》等。其中, 韦利、海陶玮、华兹生和宇文所安等汉学家都曾翻译过陶渊明的作品, 《饮酒》 (其五) 是陶渊明二十首组诗中的第五首, 此诗脍炙人口、意象深厚, 表达了他隐耕后所享受到的无穷自然之趣。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语法隐喻”角度, 探讨这四位著名汉学家英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及带给诗歌翻译研究的启示和思考。
2.“语法隐喻”概念的简要介绍
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 (1985) 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 它体现并反映的是人们认知的世界, 是言语反映世界本原的过程, 是一个概念在词汇语法层中不同的体现方式:一致式和隐喻式, 即“同一所指, 不同能指”。在1996年, 语法隐喻被重新整理为“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的新模式:“元功能”包括通常的三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层次”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概念隐喻功能的体现形式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经历的六个过程 (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的及物系统, 该系统通过语言来反映人类的各种“活动过程、过程参与者及与过程有关的环境因素”。 (Halliday, 1985/1996) ;人际隐喻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这两个系统来体现;语篇隐喻主要通过“主位结构”来体现, 可以根据语篇衔接、信息分布、结构平衡等需要而选用一种在特定情况下较为合适的表现形式。当我们借助及物系统反映人类各种经历时, 我们可以选用一个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的过程, 以使语言贴近现实。然而, 人们在运用语言时, 并非始终只依靠这类形式, 而可能改用其他的与现实不相符或不完全相符的形式 (朱永生, 1994) 。
根据Halliday的观点, “一致式”是语义和语法之间固定的对应关系, 随着一致性语法功能转化为隐喻性语法功能, 一致式转化为“隐喻式”。Thompson (2004:222-223) 认为“一致式”指的是“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事态”的表达方式, 而语法隐喻是当一个“词汇语法”形式不是用于表达它原先通常所表达的意义时的表达形式。我们对翻译的语言结构的功能分析也可以从“一致式”和“隐喻式”角度入手, 了解它们如何在译本中实现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统一。本文将分别对三类语法隐喻在《饮酒》 (其五) 四个译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3.《饮酒》 (其五) 的中文和三种英译文
下面四位汉学家的英于译文均转自汪榕培2000年出版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I Built My Hut in a Zone of Human Habitation
I built my hut in a zone of human habitation,
Yet near me there sounds no noise of horse or coach.
Would you know how that is possible?
A heart that is distant creates a wildness round it.
I pluck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
Then gaze long at the distant summer hills.
The mountain air is fresh at the dusk of day;
The flying birds two by two return.
In these things there lies a deep meaning;
Yet when we would express it, words suddenly fail us. (Arthur Waley)
Poems after Drinking Wine (No.5)
I built my hut beside a traveled road
Yet hear no noise of passing carts and horses.
You would like to know how it is done?
With the mind detached, one’s place becomes remote.
Picking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edge
I catch sight of the distant southern hills:
The mountain air is lovely as the sun sets. (James Robert Hightower)
Drinking Wine No 5
I built my hut in a place where people live,
and yet there’s no 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
You ask me how that could be?
With a mind remote, the region too grows distant.
I pick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hedge,
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 calm and still.
The mountain air is beautiful at close of day,
Birds on the wing coming home together.
In all this here’s some principle of truth,
but try to define it and you forget the words. (Burton Watson)
Drinking Wine (V)
I built a cottage right in the realm of men,
Yet there was no noise from wagon and horse.
I ask you, how can that be so?-
When mind is far, its place becomes remote.
I picked a chrysanthemum by the eastern hedge,
Off in the distance gazed on south mountain.
Mountain vapours lovely in the twilight sun,
Where birds in flight join in return.
There is some true significance here:
I want to expound it but have lost the words. (Stephen Owen)
4.《饮酒》 (其五) 四种英译文的语法隐喻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 韦利、海陶玮、华兹生和宇文所安的译文分别简称为“韦译、海译、华译、宇译”。从上述四种译文的题目来看, 前两位用的是与原文不一致的“隐喻式”, 后两位用的是明显的“一致式”。下面是内容方面的比较分析。
(1)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a.韦译:I built my hut in a zone of human habitation, Ye near me there sounds no noise of horse or coach.
b.海译:I built my hut beside a traveled road/Yet hear no noise of passing carts and horses.
c.华译:I built my hut in a place where people live, and yet there’s no 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
d.宇译:I built a cottage right in the realm of men, Yet there was no noise from wagon and horse.
这四种译文的上半句都是对同一汉语诗句的相同语法结构表达:物质过程, 就“人境”的翻译来看, 海译“a traveled road”是词汇层面的“隐喻”, 其他三种基本对应了原文的环境成分。而下半句, 除了海译是省略了感觉者“I”的心理过程, 是“隐喻式”表达外, 其他三种都是与原文一致的存在过程, 但是, “车马喧”的翻译在华译中是“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 “喧“翻译成clatter体现了动态意义, 意象比“noise”更贴切更形象, 总体上, 华译“更贴近外部世界的事态”。四种译文在两个半句中对“而”的衔接处理基本类似。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a.韦译:Would you know how that is possible?A heart that is distant creates a wildness round it.
b.海译:You would like to know how it is done?With the mind detached, one’s place becomes remote.
c.华译:You ask me how that could be?With a mind re mote, the region too grows distant.
d.宇译:I ask you, how can that be so?-When mind is far, its place becomes remote.
这里, 四种译文都采用了问句形式 (原文的疑问句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 往往会期待下一步的回答, 在这里是作者自问自答) , 但前两种用了“know”是心理过程, 后两种用了“ask”是与原文一致的言语过程, 但对“君” (此处是陶渊明自指) 的理解不同:华译的发话者是“You”、受话者是“me”, 与原文一致, 宇译颠倒了二者。而前两种直接省去了原文的“君”, 做了变化。“心远地自偏”是对上面问句的回应, 而且是一个有条件的答复:“只有‘心远’, ‘地’才会‘自偏’”。所以, 海译和华译都用with引导独立主格结构 (无标记主位) 对应原文的条件, 这个条件在其他两个译文里被变通了。不过, 相比较而言, 下半句“华译”的“grows”更能突出动态变化的行为过程, 与原文意境也更接近。
(3)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a.韦译:I pluck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 Then gaze long at the distant summer hills.
b.海译:Picking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edge/I catch sight of the distant southern hills:
c.华译:I pick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hedge, 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 calm and still.
d.宇译:I picked a chrysanthemum by the eastern hedge, Off in the distance gazed on south mountain.
除了海译把上半句处理成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外 (无标记主位) , 其他三种译文都是物质过程小句。就表达原文的同时性来看, 海译和华译有同工异曲之妙, 都很贴近现实。环境成分“东篱下”表示具体地点在四种译文中大致相同;后半句都是心理过程小句, 但对“悠然” (环境成分做主位) 的处理却不尽相同, 只有宇译的“off in the distance”与原文一致, 而华译的“calm and still”是感觉对象“南山”的补足语, 前两种把“悠然”变成了“南山”的定语, 因此这三种是隐喻式表达。
(4)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a.韦译:The mountain air is fresh at the dusk of day;The flying birds two by two return.
b.海译:The mountain air is lovely as the sun sets.
c.华译:The mountain air is beautiful at close of day, Birds on the wing coming home together.
d.宇译:Mountain vapours lovely in the twilight sun, Where birds in flight join in return.
四位译者的上半句都采用了关系过程, 不过, 宇译省略了“are”与重意合的中文原句似较“神合”, 而海译并没出现原诗下面的译文, 这里的半句作为感觉对象的延伸与上一半句相衔接。另外三种译文都是行为过程的体现, 但相比之下, 韦译与原文最为接近, 总体上是一致式表达。
(5)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a.韦译:In these things there lies a deep meaning;Yet when we would express it, words suddenly fail us.
b.海译:无
c.华译:In all this here’s some principle of truth, but try to define it and you forget the words.
d.宇译:There is some true significance here:I want to expound it but have lost the words.
上半句的主位成分在韦译和华译中都与原文保持了基本一致, 但前者是存在过程, 后者是关系过程。就形式而言, 前者更接近原文的“有”, 不过, 后者更偏口语化, 似与陶渊明此时的某种深沉幽默有契合之处。三位译者在下半句表现差异较大:宇译与原句结构较为对应和一致 (心理过程) , 其他两种译文都变化较多 (如韦译下半句的感觉者是“words”取代了原文的隐去的“I”) , 而且, 都用了转折连接词 (韦译是标点符号的衔接) , 两者的环境成分作主位都同上一句紧密衔接。
5. 结语
不难发现, 西方译者对原诗的翻译在语法形式和语言结构选择等方面“同多异少”, 用词相对简单, 通俗易懂, 重视词对词及句构对句构的忠实, 衔接手段丰富多样。而且, 四位汉学家的译文都没有与原文那样押韵, 这可能与现代英语世界的诗歌创作很少采用韵律和读者接受习惯有关, 也可能因为译者担心刻意紧扣韵律会分解甚至破坏诗作原来的含义或表达, 不过, 不追求押韵和平仄的翻译转换本身就是语法隐喻在语音层次上的表现。当然, 西方汉学家的译文在保证西方接受的同时, 是否有效而准确地传达了我国文化, 这是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要: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 是其二十首诗当中非常有名的一首。从汉学家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是一种重新领略诗歌魅力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目的语语境下的西方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其认知和感受中华文化的过程, 特别是他们在译语层面的表现与中国译者有很大不同。因此, 系统研究汉学家们对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无疑为国内译者研究提供了一种极佳的途径。本文从“语法隐喻”的视角分析了《饮酒》 (其五) 的四种英译, 具体探讨了四位杰出的西方汉学家在语言形式和意义层面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诗歌翻译,《饮酒》 (其五) ,汉学家译文,语法隐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ition) [M].London:Amold, 2004.
[3]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4) :88-94.
[4]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 2009 (1) :5-9.
[5]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 篇3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中国古诗
中图分类号:H059;H1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3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对研究隐喻的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众多学者为中国古诗进入英语世界付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汉英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古诗语言运用的特殊手法,因此我们在中国古诗翻译方法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实践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普遍性
诗歌被称作是隐喻的海洋。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描述: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中国古诗更是无处不充满着对隐喻的应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杜甫的“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白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皆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因而解决中国古诗中隐喻翻译问题,意义深远。
对隐喻的研究和阐释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词源学来说,隐喻一词的构成就隐含了“超越”和“传送”的意思。雅各布森的语言学理论指出,隐喻也就是在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实体之间,提出一种“可以转换”的相似性或共通性。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英语专业的教科书之一的《写作手册》里是这样解释隐喻的:用一个词来指代与该词本来所指事物有相似特点的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时候,这种联系不是显而易见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谜语的精华在于它在不可能结合的情况下能表达真实的事实。”对于隐喻的准确理解,必须经过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发现。因而,要实现中国古诗中隐喻翻译的“信、达、雅”,必须首先从隐喻认知过程的研究着手,同时考虑文化差异对认知的影响,进而实现隐喻从源语到目标语的重构。
二、隐喻的认知
(一)隐喻及其翻译过程认知模型
隐喻语言的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过程,也就是对该隐喻的领悟和理解。根据束定芳的研究,隐喻的理解又包括两个步骤: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辨认可以依靠一些比较明确的隐喻话语标志和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及其性质。而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的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第二阶段则是一个再表达的过程,主要涉及从一种语言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就是源语向目标语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序的,相互连通的,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也使得隐喻能够在不同概念之间进行跨空间投射。Lakoff认为隐喻是深层的认知结构,隐喻网络在人们的思想底层形成认知图,以认知者的物质经验为基础,构成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胡壮麟在其《认知隐喻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对隐喻理解的研究越深入,越能揭示认知的本质。隐喻与认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遇到隐喻句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依赖的是这种认知过程模型。
(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
文化在隐喻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现象,而这种体验是和其文化根源息息相关的。人们在解释说明自身对世界的体验时,所使用的隐喻都是其所处文化所特有的。隐喻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因此,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其所涉及的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翻译,必须深入分析文化根源的隐喻翻译的影响。具体来讲,宗教文化、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典故都对隐喻的认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很多带有佛教色彩的隐喻表达法被人们经常使用。唐朝诗人王维在其诗歌中常常描述到“空”的意境: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过香积寺》里的“薄暮空潭西,安禅制毒龙”。苏东坡也曾在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深深叹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些诗句应该说或多或少有着佛教文化的烙印。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同一个意象在中英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西风”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常常出现:“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秋浦”(姜夔《念奴娇》);“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运”(辛弃疾《满江红》);“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赵鼎《满江红》)等等。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这样的西风决不是雪莱在《西风颂》(odd to the west wind)里所高歌赞美的西风。相应地,引起诗人们无限人生感叹的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自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因由。
风俗习惯也是隐喻形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离别时常以柳树枝相互赠送,这一习俗到了诗歌里就成了表达依依惜别情怀的隐喻了。大诗人李白就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等名句。而写下著名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人王之涣也应是由这一习俗得来的灵感吧!
历史故事流传久远,常被文人引入诗文,渐渐成为典故。这些典故也是隐喻的来源之一。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故事常出现在古诗中,“采薇”一词遂成为隐逸生活的代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相顾无相识,唱歌怀采薇”等等都是诗人们处在生活低潮时,用这个典故来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的例子。
(三)重现隐喻的构建
重现隐喻的构建即对隐喻性语言的辨别以及通过目标语对源语的重现。Newmark认为,隐喻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本体、喻体和喻义。本体。bject指喻体所依附和形容的对象,用于比喻和形容本体的事物就是喻体image,指主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则被称为喻义sense。一般说来,隐喻中的喻体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因此,隐喻的理解过程通常是将事物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也就是说隐喻意义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由于隐喻表达是深层次的微妙情感,它的产生和理解与特定的语
言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理解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语境提供的信息。
重现隐喻的构建需要我们找出在隐喻中建立了哪些新的意义和新的相似点并辨别出喻体所传达的特性。如秦观《眼儿媚》一词:“倚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龚景浩将其译为:
By the green window
The lady sits in the east wind gentle.
Speechless,she faces spring,idle.
All should be as of old:
Pools of limpid autumn water——her eyes.
Distant hills in spring time her brows.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秋水”和“春山”常分别用来形容美人的眼和眉。秋水和美人的眼相似之处在于“盈盈”——清澈明亮、脉脉含情,而春山和美人的眉则同是“淡淡”——似有若无、温柔含蓄。这样,理解了在隐喻中新建立起来的意义和相似点,就能准确把握喻体所传送的特点,才能在进一步提高对隐喻的认知的同时,充分欣赏这些隐喻的美丽光彩。
三、古汉语诗歌隐喻的翻译
(一)保持源语与目标语的完全对等
人类具有生理共性并且拥有相似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基本相同的生存经验。因此,不同民族之间可能拥有相同的认知,也能理解不同文化中出现的隐喻,这就使得在目标语中完全保留隐喻成为可能。杜甫的《兵车行》(Song of the Con—scripts)有句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翻译为“The field on borderland becomes a sea of blood,The emperor's greed for land is still at its high flood”。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译成“As if the vernal breeze hadreturned overnight,To adorn thousands of pear—trees with blossoms whites.”(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Song of white snow in farewell to secretary Wu going back to the Capital)很明显,在上面的例子里所用的意象如“海水”、“沙鸥”、“梨花开”等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由于原文的隐喻中出现的形象带给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相似的体验和美感,因而译文保留了原文的隐喻修辞手段、喻体形象和喻义,使话语信息和美学价值完整地再现出来。
(二)部分保持源语的喻体
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不同的传统、风俗以及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隐喻意象的文化不对等性。在处理这类隐喻的翻译时,往往需要译者能“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在目标语中选取喻义相近的喻体来再现源语的语言效果。也可以在无法寻找到完全对等的喻体的情况下,使用删减的方法,在目标语中保持部分的原喻体。但在删减的时候,应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源语中比喻形象的主要特征来进行删减,力求获得译文与原文大致相等的可读性。这样,不但能够保持原有隐喻的丰富内涵,也符合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认知过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就可以翻译成:“Suddenly we heard water burst a silver jar And the clash of spears and sa—bers come from afar"。又如《诗经》里的名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里的“关关雎鸠”喻指恋人,但如果直接译成“os-preys",却体现不出恋人的意象,而如果采用"tur-tledoves"这一类似的形象被当作载体来释译隐喻,其中含有的艺术效果就被凸现出来了。
(三)将隐喻转换为明喻
用明喻替代隐喻的方式进行翻译是因为有些隐喻如果仅仅直译,会显得过于含蓄隐晦,可能无法让目标语l的读者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因而在翻译时为使译文更准确达意,常会将隐喻转换为明喻。用明喻来替代源语中的隐喻,能够让目标语的读者更好地体会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充分地体验到喻意带给他们的惊喜。“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译成"she seemed a sweet plum blossom/where spring rain pearling lies”,用sheseemed变隐喻为明喻,既保存了原诗的意象,又能让一般读者明白原诗隐喻所指。又如孟郊的《烈女操》(A faithful widow)里“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就可翻译成"Like the dead water of an ancient well,No more ripples will ever my heart shake.“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白居易的诗《琵琶行》(Song of a Pipa player)里的名句,可译成“When loud and soft notes mingling were together played,Twas like large and small pearls dropping on a plate of jade.”
(四)不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只对原有的内容进行解释性陈述
有时候,由于两个语域的映射不能达成认知上的对等,可以使用省略隐喻的方法,只对原有的内容进行解释,通过意译,使得源语的隐喻表达在目标语中得到体现,让目标语的读者也能以自己的文化认知来体会源语的艺术美感。杜甫在诗歌《月夜》中怀念妻子的句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可译作:“Your balmy,cloudy curls the misty air bedews;Your fair,smooth arms are chilled in silver hues”。李商隐《无题》(Poem without a title)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译成“At dawn she’d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就比较贴切。又如李白的《长干行》(Ballad of a merehant's)里有“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抱柱信”、“望夫台”都出自汉语典故,在英语文化背景中为空缺,不如直接解释,翻译为"Rather than break faith,you declared you'ddie.Who knew rd live alone in a tower high?"即可准确表述出原诗的意境。
四、结语
隐喻是复杂生动而灵活的,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需要心理空间的转换。从认知角度进行隐喻的辨认以及隐喻意义的推断,结合宗教文化、地理环境、习俗以及典故等文化因素辨识喻体所传送的特征并重构隐喻,都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因而从认知这一新的维度来认识和研究将对隐喻的翻译特别是中国古诗的翻译大有裨益。
(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研究 篇4
浅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摘要】: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最美的小品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实用价值减弱,观赏价值增强,开始成为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文因亭发,亭因文名,两者相得益彰,亭之美便不仅是建筑美,而更是闪耀着文学之泽了。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有无“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审美意象乃是诗歌的本体。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常见的感染力很强的典型意象一旦被某位诗人发现、使用,后来的诗人便会就踵而效之,反复沿袭,并将类似的情感体验投射于审美意象中,从而稳定了该意象的含义,使之能为更多的诗人所接受。内容积淀为形式,形式一经形成就能唤起读者类似的联想,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亭”意象便是如此。
一、离别诗的典型意象之一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而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求,人世莫测,一旦分离不免会成为死别,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抒情主题。
在离别诗中,诗人笔下经常出现依依杨柳,凄凄芳草等离别意象群。“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亭”与“停”谐音,而古人有出远门,其亲朋好友到郊外的长亭为其设宴饯别的习俗,这些都暗示了亭与离情别绪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总是带着离别之人感伤的离恨别绪,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只要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就很容易联想到在古道长亭、衰柳斜阳的背景下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惜别之情。
“亭”这一意象的使用频率虽然没有“杨柳”高,但还是被众多作家用来抒
文化地理与古代文学·浅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情达意。如唐代李白诗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同时代的杜甫也感叹:“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发展,到了宋代在词人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亭”意象使宋词的别离主题得到了新的升华,呈现出极其绚丽多姿的景观,使伤别在词人笔下被表现得更加深刻与透彻。柳永《雨霖铃》开头便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林逋的《点绛唇》曰:“又是离愁,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以上诗词中的“长亭”“短亭”虽无特定的亭名,却与离愁别恨联系在一起,动人心弦。而有的送别诗更是直接把亭写作“离亭”,更直白地表达了离别情怀。如晏殊的《采桑子》一词的上阕写道:“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总之,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与杨柳残月、秋风凄草等艺术形象成为了离别这一抒情主题的象征。
二、主体情绪的表白与寄寓
亭建筑的妙处在于“虚”“空”,内外空间相互渗透,造成一种视觉扩张和心理空间美感。明朝计成于《园治》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临,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形象地描绘了亭的空灵意境。
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亭”意象则可以给整首诗歌营造出一种广远与空旷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更适应诗人精神的徜徉与情绪的激荡,从而引出一个更广远的心理空间,构成一种创作情境。正因为有“亭”意象给诗歌构筑起了一个显在而真实的抒情场景,诗人才能更好更真实更自然地抒发“怀人”“怀土”“怀古”等主体情绪,开掘自己的精神领域,最终构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站在赏心亭中,看到了楚天千里,辽远空阔,大江奔流不息,群山层峦叠嶂,秋色无边无际,这是词人在赏心亭提供的物理空间中看到的壮丽阔达之景。而当夕阳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来时,词人感觉自己就像离群的孤雁、弃置的宝刀一样难抑胸中郁闷,感情也随之由平淡而渐趋强烈,心理空间便很自然地在推进中深化、升华了。又如清代赵云的《翠微亭》:“抱膝望湘江,江云自舒卷。愿将云作衣,湘君为予剪。”诗人静坐于亭中,看江云一色,想象水神湘君翩跹而至,为他挹云作衣。那悠然舒展的云朵实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又或诗人就是那闲适的江云,生命自由地飞扬,漫游天际。在韵味无穷的想象空间中,何者为人,何者为物,已经分辨不清,这一切都浓缩为诗人高
文化地理与古代文学·浅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度简化的情绪记忆。
三、对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发端时期,从公宴聚会的华丽, 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 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 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到了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 透露了唐代诗人浓重的佛道文化情结。当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了宋代时则出现“无处不为亭,无处不写亭,无处不有风景”的局面了。
虽然唐人也有山水诗于亭中创作, 但是较宋人要少,且多以宴、题、酬和为名, 难免有显才附庸风雅之意。比较而言, 宋人亭意象更趋向于大众化的山水, 由贵族别业发展到寻常, 宋人审美更趋世俗,而且随意一处亭榭似乎都能为之命名, 为之讴歌, 是真趣的自然流露,是宋人对唐人山水诗的发展。宋代用于山水之赏的亭非常之多, 由诗题即见, 如赏心亭、澄江亭、谢公亭、列岫亭、五柳亭、昭亭、沧浪亭等历史沿袭的, 新造的也多, 象欧阳修诗《竹间亭》《会峰亭》《丛翠亭》等等, 苏轼诗有《绿筠亭》《四望亭》《东阳水乐亭》等等,从这些亭子的诗名, 我们就可以看出, 诗人是以山水之景来命题的。这些亭子的名称很多是诗人信手拈来, 山水之娱成为必然, 这明了宋人对山水的诗意享受。
总的来说,在中国传统美学话语中意象是核心范畴之一,而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蕴含最为丰富、表现形态最为多样的一个。亭意象从发端、演化到最终成形的过程源自于亭作为建筑实体的变迁历史,然而亭意象作为审美和文化符号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取得了自身独立的存在意义,这种存在表现于亭意象自身丰富的意义体系和表意结构以及亭意象所附着的纵向历史感,文人借助亭意象在历史传承中固定下来的或隐或显的思想和文化蕴含来传情达意,使亭意象自身带上了浓厚的隐喻色彩。亭意象丰富的思想蕴含反映了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认知方式、情感表现、道德倾向到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理想与价值的追求,都可以从文人对亭意象建构与表现中窥得大概。由于亭意象是在文学传统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性,亭意象的思想蕴含与亭作为建筑实体的历史存在结合起来,使得亭意象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当今我们面临着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问题,如果能够对包括亭意象在内的传统文化因子给以足够的重视,并使其纳入新的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去,那么不论是对文学艺术还是民族的文化精神生活都是一种正确的导向,对于我们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是功莫大焉。
文化地理与古代文学·浅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3]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4]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5]夏承焘.词源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6]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北京: 学林出版社, 1999.[7] 陶文鹏.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 J].中国社会科学, 1994.[8]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9. [9]黄拔荆.中国调史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0]叶嘉莹.叶嘉莹说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2]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国[M].上海吉籍出版社,1982. [13]潘百齐.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G].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14]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中华书局,1992. [15]词源.卷上词话丛编[G].1986.
[16]杨海明.鹰宋词论稿[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分类研究 篇5
隐喻表达在经济类英语语篇中极为普遍,隐喻思维的建立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将经济类英语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为十类,并一一讨论分析其认知基础.从而为培养经济类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的概念隐喻思维提供了一务可能的途径.
作 者:杨友文 杨学才 Yang Youwen Yang Xuecai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3(2) 分类号:H31 关键词:经济英语 概念隐喻 隐喻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 篇6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少年行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五绝·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五绝·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五绝·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小议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篇7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隐喻翻译
隐喻翻译的目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要对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形式进行直接的翻译, 就是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文学作品实际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饰和拓展, 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隐喻翻译的过程中, 重点在于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表达和再生。本文主要从多种隐喻翻译方法来进行实际分析, 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进行了探析。
1 转化喻体形象
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对一些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有多种, 西方文学作品对事物的描述和表达也有多种形式。由于中西方文学作家的创作环境和思维方式有着相似之处, 致使一些中西方文学作品在隐喻表达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因此, 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隐喻翻译时, 可以根据中方文学作品的隐喻方式进行相应的翻译。
例如:对A soul’s a sort of fifth wheel to a wagon.一句进行翻译时, 通常的翻译为:一个人的灵魂是四轮马车的第五个轮子。这种直接的翻译会造成翻译过于生硬, 也违背了我们日常阅读的习惯。因而我们可以应用隐喻翻译手段, 我们都知道马车一般都是四个轮子, 而第五个轮子明显是多余的。因此, 这句我们可以翻译成:灵魂是多余的。
2 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
虽然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多相似的隐喻方法, 然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一些隐喻方式是不能直接翻译的。两种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翻译人员进行翻译时, 不得不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来充分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种隐喻翻译手段, 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楚地读懂原文, 并且能够极佳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语言文学艺术。
例如:对Adock in public was usually an echo of his superior.在对这句进行翻译时, 其中里面的“echo”一词意思为“反射回来的声音”。如果直接翻译, 会大大降低翻译的质量, 通过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的方法, 将“echo”一词隐喻为“应声虫”, 不仅能够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可完整表达出了作者的意思。
3 将隐喻变为明喻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方式直接变为明喻的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能够更加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艺术表现。但是, 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隐喻转变为明喻的过程中, 翻译人员应当保持喻体本身的艺术形象, 才能够使得翻译更加接近原作。通过将隐喻变为明喻之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接近我们的阅读习惯。
4 对相应的喻体进行注释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 作者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域名或者人名来修饰他的作品。由于我国读者对西方一些作品的阅读量较少, 这就使得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喻体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 通过对相应的喻体进行注释, 来对喻体进行翻译。此翻译方式的缺点在于, 注释过多容易造成阅读的障碍, 因此喻体的加注要尽量少。例如在对Now he was his valet, his dog, his man Friday.“Friday”可以直接翻译为“星期五”。西方人们对《鲁宾逊漂流记》有着深刻了解, 当一提到“Friday”时, 他们往往直接会想到鲁滨逊的那个奴仆, 这些是汉语阅读者不能想到的。因此, 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对相应的喻体进行注释能够到达极佳的效果。
5 略去喻体形象
在一些英语文学作品中, 作者为追求艺术形象往往添加一些寓意很深的喻体形象, 使得翻译人员和读者很难理解。因此, 面对这种情况适当地将文学作品中的喻体形象加以省去, 对翻译和阅读有极大的帮助。虽然略去喻体形象的方式对英语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却是必要的。例如:What vain weather cocks we are.进行翻译时, 对“weather cocks”一词, 翻译人员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单词, 因此可以略去喻体的形象, 翻译为“我们是多么的傲慢和反复无常的人啊”。
“Go, and carry my message, he irrterrupted impatiently, I am in hell till you do.”在这句话中的“hell”一词英文翻译为“地狱”, 而中方文化中地狱代表的是邪恶的势力和死亡, 在这里对地狱直接进行翻译往往是不行的。因此, 在对文章翻译时要将“hell”一词省去, 同样可以达到艺术表达效果。翻译为:“你快去啊, 给我带信去。他不耐烦地打断了我们话说道:你不去, 我可受不了了”。
6 添加新的喻体形象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喻体表达方式, 但是, 通过这些喻体表达方式并不能充分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因此, 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人员就必须学会对文学作品中添加新的喻体形象来表达出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文学内涵。例如“And Crawley’s reputation was a fire I eating and jealous warrior, was a further and complete defense to his little wife.”中文中“护身符”有安全的意思, 因此将护身符添加为喻体形象, 不仅能够将作者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同时能够让汉语读者感受更加真实。翻译为:“Crawley有着火爆的脾气, 疑心重, 好打架, 对于他的妻子而言是一个有利的护身符”。
7 结语
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人员, 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应该机械地对词汇进行翻译而是根据隐喻翻译的各种方法来灵活地翻译。在翻译中灵活地应用转化喻体形象, 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 将隐喻变为明喻, 对相应的喻体进行注释, 略去喻体形象以及添加新的喻体形象等方式来进行翻译, 将作者的写作风格、艺术表达等方面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pproach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林庆扬.浅析经济贸易英语文章中的隐喻[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23) .
【(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研究】推荐阅读: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提纲(翻译语境)10-03
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思维09-22
英语文学中的隐喻分析10-09
论科技英语中的句子翻译英语论文06-13
论隐喻在英语中的使用06-04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10-07
英语翻译医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探究的论文09-28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10-28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美学取向分析论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