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语法的翻译技巧(共11篇)
英语中语法的翻译技巧 篇1
在考研英语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记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语法,英语在做英语翻译题过程中需要这些基本知识。所以说考研英语翻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活动,研究生考试网的老师建议考生在复习考研英语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技巧。
一、考研英语翻译,需学会拆分语法结构
在翻译的基本过程中,理解英语原文是我们进行翻译的前提。你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要把英语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许多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译文含糊不清。其实这正是自己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原因所在。在试卷中,大部分的翻译错误都是起因于考生的理解错误、没有正确的`理解,考生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这样就可能扭曲原文的意思,造成严重的扣分现象,甚至会不得分。所以理清句子结构层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翻译句子之前,先通读全句,注意一边读一边拆分句子的语法结构。
二、考研英语翻译需要广阔的知识面
考研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活动,涉及文化、知识、思维、表达和经验等多个层面。纵观近几年试题,最多考试的应该是社会科学文章,包括青少年问题,智商问题,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素质问题,农业问题等等。这方面的知识都是大家在生活中常常忽略的问题。
就我所知,大家现在了解手机报发送的一些简短的信息,但是大篇幅的阅读是欠缺的,也就是说,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不足。建议从现在开始每天阅读一篇关于社会科学的英语文章,不需要特别深读,但是需要明白其基本思想,后期,随着阅读速度的提高,单词量的扩大,可以试试每周去翻译一两篇比较经典的文章。
这就是研究生考试网提供给20考研英语翻译复习建议。只要考生能够坚持下来,考研英语翻译获得高分将不是难事。最后研究生考试网预祝所有考生考研顺利!
大学网考研频道。
英语中语法的翻译技巧 篇2
语法翻译法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外语教学中是一种很古老、很传统, 影响也很深远的教学方法, 简称为翻译法。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语法翻译法虽然受到了很多新兴教学方法的挑战, 但直到现在, 它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被大量使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学者麦丁格和费克在十八世纪晚期率先提出了语法翻译法这一概念, 这种方法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 教师使用自己的母语完成外语教学任务, 将翻译和练习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理解语法的基础上进行外语学习。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早期语法翻译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有明显的缺点, 就是它会将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割裂开来, 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理解语法。后来经过学者和英语教师的不断修正, 翻译法才逐渐克服了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严重脱节的缺点。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语法翻译法在十九世纪末期开始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和非议。以1882年, 德国学者菲埃托发表《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为标志, 众多学者纷纷展开了对语法翻译法的攻击。在我国, 语法翻译法自清朝末年开始, 成为我国进行外语语法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英语教学目标已经排除了“翻译”这一内容, 标志着语法翻译法被彻底否定。虽然语法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中备受非议, 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被淘汰,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已经开始为它正名。因为在目前世界的外语教学中, 语法翻译法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 尤其是在我国的英语语法教学中, 被英语教师大量使用,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 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及其在语法教学上优势
2.1 语法翻译法的特征
语法翻译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语法为中心, 将翻译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强调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帮助他们进行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记忆,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
第一点, 将句子作为教学和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 这样可以让语法学习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第二点, 要求翻译语言的准确性, 是学生达到翻译的高水平。第三点, 语法教学通常采用演绎法来实现, 也就是先给出语法规则, 然后通过翻译和练习来印证这些规则。高校的英语教材通常也是按照语法的大纲来进行编排的。
2.2 语法翻译法在语法教学上的优势
首先, 语法翻译法强调的是对语法的理解。语法教学时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系统地学习英语语法能够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为学生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语法翻译法教学, 能够迅速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整体结构, 促进英语语法学习。其次, 语法翻译法强调的是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对英语语法的理解中, 能提高学生对英文著作的理解, 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 加深对语法的理解,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第三, 语法翻译法教学中, 会自觉进行母语和英语的对比, 这样学生就能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经过探索, 深入地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 为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第四, 语法翻译法不强调用英语教学, 更容易实施, 也更符合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同时, 这种方法也方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3 语法翻译法在语法教学上的创新应用
(1) 正确认识翻译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必要性, 对语法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在英语学习中, 语法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法翻译法已经证实了它的正确性, 关键就在于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转变传统的语法教学观念, 对原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英语教师要认识到, 学习语法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只是通过对语法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语法的实际运用规则, 从而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2) 借鉴其他教学方式的长处, 加强语法翻译法对语音语调、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培训。利用语法翻译法进行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正确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这是英语学习的一个基础。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言交流的流利性, 而是要在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流利的交流, 所以语法翻译法必须要吸收其他教学方式的长处。在进行语法教学时, 为了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技巧, 可以将情景法、交际法或者是视听法的长处和语法翻译法教学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 鼓励学生多听、多说, 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加深对英语语法的理解。
(3) 改进英语和母语互译的方式, 创新以母语来进行语法教学的方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英语老师可以在导入课程时引入一些和英语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和汉语的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两种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不一样所导致的, 所以这两种语言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对等, 解决学生利用两种语言进行逐字逐句机械翻译的问题。同时, 英语教师也应该随着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增强来调整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方式。在英语学习的初期, 英语可以多使用母语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到了后期, 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提高, 英语教学就可以适当减少对母语的依赖。这样才能使语法翻译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法翻译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之下, 这种教学方法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需要, 它也吸收了其它教学方式的长处。只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 就能发挥它在语言学习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佳莹.高职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新尝试——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的结合运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 .
[2]任玉霞.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翻译法与交际法相结合的实验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3]刘昕.语法翻译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大连大学学报, 2013 (2) .
[4]任玉霞.谈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翻译法和交际法的结合使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英语中语法的翻译技巧 篇3
法律英语翻译语法语境
在当代中国,法律的学习、研究和发展与法律文献的阅读、翻译和移植之间的渊源关系是深刻而久远的。但阅读一些法律翻译文献时,我们常常会有这种经历:感觉每一句都很通顺,但整段、整篇文章却不知所云,一对照原著才恍然大悟——原来译文如此“惨不忍读”,非原文使然也!这种状况很多时候源于译者对法律术语所承载的相关制度和法律语法所蕴含的内在逻辑缺乏基本常识。作为略有法律背景的英语学生目睹这种惨状,笔者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一些翻译,深感将法律文献由英文转换为中文,不仅需要有相应的英文语法水平和中文表达能力,而且更需要有相当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法律“语法”(thegrammaroflaw)训练。通过与长期从事法律翻译的学者交流法律翻译的体验、教训和基本背景知识,笔者欲借本文对民事司法领域中核心术语及其相应背景进行梳理,以减少一些常识性错误和读者为讹译所困的状况。
一、法律翻译区别于文学翻译的语境与追求
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最高境界”,钱钟书先生有过著名的“化”境说:“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然而,法律翻译不仅不能、而且不应追求“化”境,因为其术语受限于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其内容受限于特定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著名的英美法学者何美欢甚至主张,“只有当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重要意义时才可以划上等号,否则宁可生造词语。”有学者甚至认为,“假如说,文学翻译允许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以‘拓展无限空间’,那么,法律翻译所注重的就是要‘阻塞一切空间’了。”
这种翻译方法和目标的迥异,缘于翻译对象的根本差异。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人性的精髓因民族、地域、文化传统所產生的语境差异有时可以忽略不计,翻译高手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提炼出人类感觉的共同“精魂”,出发语言“投胎转世”于目的语言之后,语法差异可通过翻译家的再创作“化”之而去,出落的是“依然故我”的精灵。如果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作品,那么其本身追求的就是神似而非形似,歌德说美在“真与不真之间”。但法律概念是法律制度的载体,翻译往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用目的体系(本土的)法律术语对译出发体系(比如英美的)法律术语,意味着把不完全相同的两种制度混同或融合,即使二者所代表的制度内涵有着共同的“精魂”,但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影响制度的内涵和移植制度的功能。当然,如果立法者的本意就是要用本土的制度“化”掉本原的制度,着意把出发制度的内涵植入目的制度,又另当别论,但翻译本身并不能承载这一功能。特别是一部内在体系严密的法律作品,一旦法律语境差异在翻译中被“化”去,则目的体系的语言就改变了出发体系语言所承载的制度内涵。正如何美欢教授所言:“凭一两个相同的地方把一个法律体系的术语与另一个法律体系的术语划上等号,很容易把术语在一个体系的意义带入另一个体系里去。”在法律实务中更是如此,以不同语言形成的法律文本必须“以同一形式出现”,如果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则可能因字里行间留下的细微空隙而导致在日后解读和适用相关条款时的根本性利益纷争。
所以,法律翻译不仅要求同质性,而且追求同一性。法律翻译远非文字技巧或语言语法问题,翻译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法律概念能否作为制度移植的载体,准确、完整地传达外国法律术语或制度规范的内涵,充分体现其制度功能。研究法律翻译方法对于法律解释和比较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当阅读、解释、研究那些经由翻译或法律移植而传入我国的法律术语及其代表的法律制度时,切不可忘记这些术语本身并不一定反映了制度的原貌,术语的内涵有时是由翻译者确定的,那些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概念所代表的制度可能不完全相同,而表面上毫不相干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却存在着某种制度联系。如果对此没有足够清醒的意识,法律翻译可能要么可能掉进术语符号的陷阱,要么可能制造这种陷阱。
当然,无论选择怎样的翻译方法,法律概念作为“部分”,同时兼顾与本源制度体系的“整体”和本土制度体系的“整体”协调关系是勉为其难的。因此,对于法律翻译作品的研读者而言,记住另一个原则更为重要——法律翻译不可能替代或混同于法律解释。在方法论上,虽然允许译者对法律原著进行不同程度的演绎,形成所谓“亲读者型”与“亲作者型”不同倾向的翻译风格,但仍须谨记本文开头强调的法律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显著差异。即使采取台湾学者王泽鉴的主张,“将英美法之概念用语,纳入我国既有之法律体系,使之与现行法概念用语相契合。”也不要忘记王泽鉴先生强调这一过程需要“通过解释途径”,并承认“个别法规定之基本概念皆因循其所继受国家之法律理论”,因而主张“设法使之与整个体系相配合,融为一体”,以使法律的有机体内“部分与整体调和,以实现其规范之功能”。更重要的是,在翻译或阅读法律译作时要时时意识到,术语本身不过是一种文字符号而已,制度的内涵是通过翻译而被附于这个符号之上的,它并不等于法律制度本身,必须借助相关背景和法律解释,探究这些符号之下或概念背后的制度内涵,切忌望文生义、凭空臆造、穿凿附会。在此以美国民事司法文献翻译中经常出现误译的若干核心术语为例,具体讨论法律术语的具体语境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二、法律翻译与普通翻译共享的语法和规则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翻译者的媒介作用而促进使用一种语言的作者与使用另一语言的读者之间达成沟通。因此,恪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对于文学翻译和法律翻译而言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虽然法律作品对于信的要求更高,而文学作品可能对于达的关注更多,但都要求在“信”守出发语言本义的前提下追求目的语言的表意通“达”,否则,翻译作品可能由于不符合目的体系的语法习惯而令读者不知所云,丧失了翻译的沟通价值。法律语言由于其自身的严谨性特征,往往因为重重限定的需要而出现定语套定语、从句套从句式的语法现象;而法律翻译又恰恰要求两种语言的同一性而非仅止于相似性,因而进行语言转换更为困难。然而,这恰恰不是法律翻译可以不遵从语法规则、采用生硬的原文句式的理由;相反,只有谙熟并恪守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原义、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不过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分两个步骤完成的:译者要先按照出发体系语法完整地阅读理解之后,再将这一本义按照目的体系的语法完整地进行排列组合。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翻译与普通翻译共享一些通用的规则和技巧。比如,在词法中,常用的动词名词化翻译与名词动词化翻译方法;在句法中,在将从句套从句的法律英语翻译为中文时,应当意识到英文与中文表达习惯的差异,英文表达习惯是将最重要的主体词放在开头,然后层层限定,越来越细节;而中文的表达习惯却恰恰相反,通常采取层层递进式的逻辑表达,因此在处理英译中时,应首先在阅读中找出被界定的主体词,层层剥开,然后在表达时从最后一个从句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直至被定义的那个核心词汇(而且往往是以被定义核心词为主语,加上适当的谓语、与定义核心词的那个从句构成主谓句式)。
在法律学术作品的翻译技术上,虽然一般风格应当是以直译为原则,不必强求中英文之间的对接而以辞害义,甚至在语言风格上也应尽可能保持原著的特色,特别是法律术语作为承载相应法律制度的符号,同一术语至少在同一部作品中应前后一致,多重含义的英文术语如果译为中文后无法传递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应通过译注加以说明,而不改变根据其不同内涵改变其中文符号(术语)本身。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突破这些原则。比如,傅郁林老师在翻译书名DecidingtoDecide时,如果直译则应为“决定是否决定”,而且原文如此表述不仅准确地传递了美国最高法院最富特色的受案裁量权的特征,即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对某一事项作出决定,而且颇具音乐感。但这样的书名可能让语境完全陌生的中国读者不知所云,而且DecidingtoDecide在英文表达上的精妙在直译后的中文里无论如何也无法传达出来,所以最终书名被意译为《择案而审》,此时反而以意译方式才能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语言风格。在中译英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其中最复杂的是各级法院判决书的案号。比如,“(2011)青民二终字第125号”,系指青岛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作出的第125号终审判决书,有人翻译为(2011)qingminerzhongzidi228hao,这种英文即使是作为中国通的外国人看了也是一头雾水,所以应当遵守目的语言体系的表达习惯,译为No.125[2011]FinalJudgmentoftheNo.2CivilTribunalofQingdaoIntermediateCourt。
三、依赖于特定语境的几个基础性法律术语翻译
1.因审级差别和法系特色而异的“审判”与“庭审”
在美国司法制度翻译中,trial是一个普遍发生误译的术语。在一般意义上trial应译为“审判”或“审理”;但trialcourt却只能译为“初审法院”,若译为“审理法院”或“审判法院”则不知所云;trial作为程序阶段时,只能译为“庭审”,如trial(庭审)与pretrial(审前程序)对应或在与discover(证据开示)disclosure(证据披露)等术语处于同一语境时,即指庭审这个具体阶段或程序环节。这是因为trial在美国法语境下含义相同,亦即审判=初审=庭审。在美国民事程序中,符合trial特征的“审判”只发生在“初审”程序,而且在普通法系国家特有的集中审理模式下,“初审”的“审判”聚焦于“庭审”环节;初审程序的其他阶段则被视为围绕trial(庭审)这个核心所进行的准备环节,即pretrial(审前程序),或所提供的救济途径,即post-trial(审后程序)。初审程序的功能集中于展示证据和查明事实,采取一种由律师主宰的被称为对抗制(adversary)的庭审模式,主要通过律师交叉询问(cross-examination)证人(当事人也可以证人的身份接受双方律师的盘问)的方式挖掘、澄清和向审判者(职业法官或陪审团)呈现事实。
美国的上诉程序(appellateprocedure)与被称为trial的初审程序则不同,上诉程序中极少使用trial,上诉庭审被称为oralargument,直译为“言辞辩论”或意译为上诉庭审。上诉法官是根据律师提交的书面法律理由书(brief)和初审档案(record)以及经初审法庭速记员(reporter)应上诉方律师整理的庭审记录(transcript)的基础上,对需要开庭的案件举行口头辩论由法官询问和听取双方律师的法律主张和论证(argument),证人和当事人不再出庭。
此外,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提起的上诉通常不是appeal,而是petition,中文译为“申诉”,也就是petitionofcertiorari(译为调卷令申请/申诉)的简称。当事人提起的petition是否受理,由最高法院自由裁量决定是否给予许可(grant),故在性质上为许可上诉或裁量上诉管辖权(discretionaryjurisdiction)。这种由法院自行裁量受理的特征,与我国程序法上的申诉制度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性,因而翻译中选择“申诉”与petition互译是较为贴切的。
2.不同主體和形式的司法“裁判”
在英美司法制度中,用于表达裁判的术语有judgment,opinion,decision,order,ruling,verdict,decree。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程序中针对不同的事项作出的裁判可能使用不同的术语而需要不同的译法。
最常见的裁判术语是judgment,译为“判决”,通指所有载明关于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等实质问题(merits)的各类司法裁判,无论是初审裁判、上诉裁判或申诉裁判,也无论是终局判决(finaljudgment)与中间判决(interlocutoryjudgment)。相反,上诉裁判通常都是必须包含裁判理由的完整裁判,通常被称为opinion,翻译为“司法意见书”。美国适用judgment解决的实质问题(merits)不仅包括基于实体法产生的实体问题(substantiveissues),而且包括基于程序法产生的管辖权(jurisdiction)、当事人资格(standing)等重大程序问题(proceduralissues)。就裁判的具体结构而言,完整的裁判通常包括基本案情(case/facts)、裁判理由(holding)和裁判主文(judgment)三大部分;简要的裁判可能只包括裁判主文,也就是有载明裁判结果的那部分内容。在司法判决中,产生既判力和执行力的部分是判决主文(judgment),而产生判例效力的部分是裁判理由(holding)。任何判决中都必须包含判决主文,却不一定必须包含裁判理由。比如,初审判决和不产生判例效力的上诉判决就可能采取不附加裁判理由(holding)的简易裁判形式,只要包括有执行力和既判力的判决主文即可。
那些详细陈述裁判理由的完整的上诉判决,特别是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判决,通常被称为opinion,译为“(司法)意见书”或“司法意见”。在这种被称为opinion的上诉判决中,judgment可能仅指其中就实质问题作出裁判的结论部分即裁判主文,而不是指整个判决书。比如,阅读美国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司法文献时可能看到这样的表述:某某上诉法官或大法官同意多数意见的“判决”(judgment),但不同意其“判决理由”(holding),因此,另行提交自己的“并存意见”(consentopinion)。因为法院的判决最终是按照多数派意见发出和生效的,但判决结论(judgment)部分原则上只对本案当事人发生效力,而判决理由却可能对未来类似的其他案件产生判例效力,因此这种并存意见表明,该法官虽然支持该案多数派意见,但仅限于对本案当事人发生效力的判决结论部分,并希望自己独立于多数派的不同判决理由对未来类似案件发生影响。特别注意,最高法院总是使用大写,以突显其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如果在涉及最高法院的文献中看到theCourt,必须翻译为“最高法院”,而不能笼统地译为“法院”;如果是最高法院的判决书中出现theCourt,则可译为“本院”。
在初审程序中,judgment是指由法官制作的判决,包括法官独立作出的判决或法官根据陪审团裁判制作的判决。与judgment形成明显差异的是陪审团裁判verdict,应完整翻译为“陪审团裁判”或“陪审团判决”,而不能简单地译为“判决”,以区别于judgment。另一类判决是曾经与普通法中的judgment对应的衡平判决decree,不过现代美国民事诉讼法已合并了衡平法判决与普通法判决,只是在特殊制度中还保留了衡平法的某些痕迹。所以,当decree这个词偶尔出现时,应明确翻译为“衡平判决”,而不能笼统翻译为“判决”。
内涵最模糊、外延最广泛的裁判术语是decision,常常根据具体语境被翻译为“判决”或“(司法)决定”。ruling和动词rule的含义也不是特别清晰和确定,通常翻译为“裁决/裁判”或“作出裁决/裁判”。与具有终局性色彩的judgment和decision相比,ruling和rule似乎有较强的动作色彩和过程/程序性质,而且大多用动词rule。此外翻译最难保持同一性的是order,通常翻译为“裁定”或“命令”,前者适用于裁处重大程序事项或临时性实体事项,后者具有强制执行性和对世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美国法官自选裁判文书译评.法律出版社,2003.
[2]美国民事诉讼法——原理、实务与运作环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择案而审——美国最高法院受理案件日程表的形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4]Cf.OscarG.Chase,etc.,CivilLitigationinComparativeContext,West,2007.53-54.
[5]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林纾的翻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69.
[6][香港]何美欢.香港合同法(上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傅郁林.法律术语的翻译与法律概念的解释[A].北大法律评论,2009,(1).
[7]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有关翻译本质的一些反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1)
做英语语法填空的技巧 篇4
语法填空不一般,给词不给各一半。 动名形副长给咱,形式就得自己变。 谓动非谓二位现,单句复句细分辨。 连词在前谓动选,时态语态数考遍。 非谓形式挺简单,to do doing还有done. 明天今天和昨天,三位常常表时间。 名词单复折腾遍,形副比高变性难。 不给提示也不难,句意结构最关键。 急转直下用是转变,联系平平and先。 关代关副纯关联。成分剖析是高见。 主宾表全沦陷,关系代词冲向前。 缺少状语也常见,关副代替因地间。 固定搭配也很欠,介词代词和老冠。
英语语法填空解题技巧 篇5
一、读懂首句,判断体裁,确定时态
二、动脑思考,分析推理
三、通读全文,验证所填的词
考查范围
一、语境(上下文)
二、语法: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形式)、名词、代词、冠词、介词、固定搭配、情态动词、复合句、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及构词法、倒装等。
解题技巧
冠词:a, an, the
介词:in, on, at, with, as(作为), before, after, by, from, through, to, for等
代词:one, another, other, both, none,I, we, you等人称
连词:
(1) and, or, but,however (用于两个完整的句子之间)
(2) that, which,who, whom, whose, when, where, why (引导定语从句)
(3) that, whether,if, whose, which, 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 (引导名词性从句)
高考英语语法解题技巧 篇6
1、促进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储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则认为,学过的东西反正要忘,早记没用,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但由于临考前要记的内容太多了,又记不过来,感到很烦恼。
2、查漏补缺。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学习内容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欠缺。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欠缺,都及时得到了补足,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
3、最重要的一点,你可以通过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来让你学习事半功倍,这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关键的一点。之前我使用过《尼古拉特斯拉训练》,经过学习,我掌握了各种高效率使用大脑的技巧,轻松自学各科知识,最终考上了大学,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你,祝你好运!
英语中语法的翻译技巧 篇7
一、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性
1.高校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学英语教学多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在室内进行。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采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授课, 针对这一现状, 如果采用交际教学法, 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有机会开口说英语。高校招生时,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哑巴英语”教育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高分低能”情况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语法翻译法,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师资因素。交际教学法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 而高校外语老师多在30岁以上且自小接受语法翻译法教育, 对交际教学法缺乏了解。交际教学法对师资要求较高, 教学中不能依赖母语, 教师应设计大量情景供学生练习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与调整, 这对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口语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此外交际教学法对学校的技术设备也有较高的要求, 交际教学法打破了传统“一支粉笔、一把戒尺、一本教材”即可进行教学的模式, 大多数院校的设备器材远远达不到交际法的要求, 因此也使交际法难以进行。针对高校的师资现状, 语法翻译法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 教师能够使用母语顺利进行教学, 在设备技术不够先进的情况下, 该方法也能顺利实施。
3.应试教育的的现状。立足最现实的角度, 高考、公外四六级、专业四八级、研究生考试虽然几经改革, 但对语言知识的考察依然是测试的中心内容。学生要想升学、考证、考研, 参加考试是无法逾越的关卡。“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当务之急是以四级考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 否则交际能力的培养知识空谈。”要想在顺利通过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语法翻译法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省力的方法。
4.学生自身因素。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而非二语, 母语对外语的迁移始终存在。“人类的任何语言都有一个系统, 有其结构和规则, 而语法正是在语言结构和规则的总结。中国学生一般都是在母语成熟后开始学习英语的, 但英语的语言环境往往不尽人意。”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都接受的是语法翻译法教学, 传统方法根深蒂固使交际法缺乏雄厚的基础。
语法翻译法因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经久不衰, 在当今外语教学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立足于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现实, 语法翻译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继续受到亲睐。然而, 事物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外语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任何一种方法必然有其弊端和不足。反观传统方法, 我们应该及其精华, 取其糟粕, 不断改革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英语教学。
二、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1.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传统语法翻译法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教师通过采用强制性的教导方法, 伴以奖励和惩罚, 协调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最终达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地位则比较被动, 仅仅作为教师备课的假想对象, 以及上课时的教授对象, 学生更多地采取顺应和被动的行为。”长此以往, 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 在教学中,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外语不仅仅具有工具性, 还具有人文性,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教育。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能力, 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将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 使其各展所长, 发挥各自优势以更好为外语教学服务。外语教学法百花齐放,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语法翻译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法体系,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语法知识, 学生的阅读和翻译水平较高, 同时教师测试教学的方式也比较简单。然而, 语法翻译法忽视口语教学, 虽然学生掌握了语法和词汇知识, 但普遍语法能力很弱;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题地位也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语法翻译法存在的这些缺点恰好可以用交际法来弥补, 如果将两种方法相结合, 充分利用两种方法的优势, 吸其精华、取其糟粕,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3.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正确运用合理记忆, 反对“死记硬背”。背诵记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其他语言, 我都喜欢背诵, 因为背诵是帮助融会贯通的方法之一。”语法翻译法注重对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记忆, 容易走向死记硬背的极端, 这正是语法翻译法令世人抨击的弱点所在。尽管如此, 我们也不能否认背诵记忆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合理的记忆背诵,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兴趣。因此在现阶段, 合理记忆依然应该大力提倡。
总之, 语法翻译法因其独特的优势, 在我国大学外语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存在并不意味着十全十美, 任何一种方法都必然有其优势和不足。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的同时吸收其他教学法的优点, 我们应该依据教学主体的特点不断改革创新, 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服务。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交际教学法的兴起, 语法翻译法的主导地位一直备受冲击和质疑。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语法翻译法至今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语法翻译法仍具有其现实性, 但针对语法翻译法的一些不足和弊端, 我们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现实性,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月芳, 张郁, 语法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存在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10) .
[2]王东波, 论语法翻译法的实用性及其存在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 2004 (4) .
英语中语法的翻译技巧 篇8
【关键词】英语翻译 定语从句 翻译方法
就定语来说,虽然我们在汉语表达中也常会用它,但是它的存放位置却与英语不同。英语中,通常将定语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而在汉语中多见于修饰词语前面。所以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很多学生在接触定语从句时,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思考问题,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定语从句的翻译掌握一定的技巧,不仅可以使翻译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取得良好效果。反之,则会使得译文思路臃肿混乱。
一、定语从句的定义
在英语表达中,通常将定语从句置于先行词之后,用来限制描述先行词。先行词有三种:单词、短语或句子。其中单词包括代词、名词、形容词等。定语从句和主句的连接需要借助关系词,它包括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有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as或but。关系副词有when, why,where。
名词性从句或者副词性从句在进行翻译时只需要依据固定的模式即可,但是对定语从句来说,它包括限定性定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以及兼有状语功能的定语从句等,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说明:
二、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
1.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译法:
(1)前置式。该方法适用于句子成分较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此时需要翻译为“……的”的形式,既没有破坏句子的完整性,而且也使得行文清晰明了。例如:Some years ago I was offered a writing assignment that would require four months of travel through Europe.可翻译为:几年前,我接了一个需要到欧洲出差四个月的写作课题。
(2)分译法。该方法也能用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但是不如用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取得的效果好,它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比如句子结构长而且比较复杂,又比如一个句子包含着许多独立的结构或者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独立层次,此时为了译文满足汉语表达上的习惯,可以先理清句子主干,然后将定语从句和先行词分开,将句子分成若干独立的结构,然后各个击破,最终在将其整理通顺。
(3)融合法。在进行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翻译时,如果句子结构需要,用这种方法再适合不过。比如说,The water that are heaver than some metals.翻译为:水比一些金属的分量重,突出强调的是水的性质,并非水本身或者金属。
2.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译法。与限制性定语从句所不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对主句的补充说明,不仅主句和从句之间需要用逗号隔开,而且先行词的囊括范围也不一样,主要用于对主句中的特定名词或者整个主句的修饰。在进行翻译时,所用到的方法与限制性定语从句没有太大差别,唯一存在差别的就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使用分译法时,需要将句子划分成若干独立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1)分译法。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要用于对先行词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一般不进行限制,它和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不如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修饰词之间的紧密。所以,基于此我们多用分译法来翻译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进行具体的翻译时,主要用到三种方法。第一,翻译时去掉先行词,直接将从句翻译成并列的分句。比如,Days and nights are very long on the moon, where one day is as long as two weeks on the earth. 翻译为:在月球上,白天和黑夜都相当长,一天等于地球的两周;第二种,就是翻译时重复先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比如,We will put off the traveling until next week, when the weather may be better. 翻译为:我们要将旅游会延到下周,那时天气也许会好。;第三种就是翻译成独立的句子,比如,Nevertheless the problem was solved successfully, which showed that the computations were accurate. 翻译为:不过,问题还是圆满地解决了。这说明计算很准确。
(2)后置式译法。后置式译法多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在进行翻译时,可以先找到先行词,然后在其之后进行翻译。在长难句中,使用该方法相对符合汉语中的表达习惯。
(3)状语转换法。简单点来说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定语从句都起到定语的作用,也存在一些成分起到了状语的作用。翻译时,先搞清楚定语从句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根据具体的语境需要转换成状语从句。
(4)译成独立句。此时我们可以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分开,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进行翻译。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之间思维习惯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所以导致英语中对定语从句的翻译是一个难点、重点,但是它并不是没有任何根据可寻的,需要在考虑汉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灵活翻译。英语和汉语中定语放置的位置不同,所以翻译时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主句和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对定语从句进行各种形式的变化,使其形成具有因果或者让步、假设等关系的状语成分,或者是独立的句子类型,判断使用哪种翻译技巧后进行翻译,最后根据流畅性和层次性原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浅谈英语语法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篇9
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应贯彻以学生能运用所学语法为主旨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把语法讲解和语法运用结合起来,以笔头、口头等多种形式将语法练习有机地融入课堂交际活动之中。具体来我想谈谈以下语法教学方法:
一、注意语法教学的趣味性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很多学生不太重视语法学习,认为语法很难学,没意义。因此,老师在语法教学上应注意方法多样性,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法教学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讲授语法知识,而忽略听、说、读、写的技能。不重视学生的口头交际,老师讲的太多,课堂上只有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就会觉得特别枯燥无味。所以英语老师教语法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形式要不断变化,不时的改变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练中学语法
英语语法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教一个语法点时,应该多举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身边的例子,让学生自己造句练习,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刻。在教学中,老师可采用“语境教学法”,创设一些情境和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形成语感。另外,老师在讲解语法时应言简意赅,形象化,具体化。可以将一些复杂的语法规则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并灵活应用。再者,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课文掌握语法。“学生要想成为熟练的语言运用者,就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单位,而语言单位并不是人们曾经普遍认为的单词,而是句子。”(Alexander, L.G., 何其辛合作编著,1997)。若能在好的文章中学句子、学语法,学生会较容易地记住该语法。最后老师还应重视总结和巩固的环节。
三、注意英语语法的变化
英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多数语法规则一般不发生变化。但是语言是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语言变化,这些规则也在发生变化,所以老师也应该不断的学习了解和进步。其次,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语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不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不可延伸过多,讲解过深,点到为止。否则,学生会越听越糊涂,根本接受不了,而且浪费时间,老师该讲的没来得及讲,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确定,统一语法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
英语四级语法备考技巧 篇10
一、英语四级语法归纳
1) 时间状语从句
时间状语从句主要由以下连词引导:when, whenever, as, while, since, until, till, before, after, as soon as, once, hardly (scarcely) …when, no sooner …than。
I will discuss the matter with you when we meet tomorrow.
时间状语从句还可由某些可充当连词的名词(the moment, the instant, every time,等)和副词(instantly, directly等)引导:
I will tell you the news the instant I know.
Note:
①before除了可表示“在…之前”外,还可用来强调主句所表达的时间、距离很长或花费的力量相比较大,可译为“…才”。(“not …before”可用来强调主句所表达的时间、距离很短或花费的力量相比较小,可译为“…就”)。
It was a long time before I got to sleep again.
②如果位于when引导的分句之前的主句使用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或“was/were about to, was/were on the point of”等结构时,when表示突然发生某事,可译为“正在…突然”或“刚…就”等。这时,不能够用as或while来代替when。
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 when I ran into my old friend John.
2) 条件状语从句
条件状语从句主要由以下连词引导:if, unless, providing/provided (that), suppose/supposing (that), on condition (that), as/so long as, in case等。
So long as you work hard, you will surely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examinations.
3) 让步状语从句
让步状语从句主要由以下连词引导:though, although, even if, even though, whatever, however, whoever, wherever, no matter how/ what/ where/ when等。以下介绍几种较特殊的让步状语从句。
(1)while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多放在句首,while相当于although,表示“尽管”,“虽然”。
While I admit I did it, I didn’t intend to.
(2)短语“even now/then/so”相当于“though it is/was true”,表示“尽管如此”,“尽管这样”。
The fire was out, but even so, the smell of smoke was strong.
(3) 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要倒装。
Child as he was, he could speak four languages.
4) 比较状语从句
比较状语从句主要由以下连词引导:(not) as …as, (not) the same as, (not) such …as, not so …as, than, the + 比较级…, the +比较级…等。
We have had a lot more rainfall this year than we had last year.
二、英语四级语法总结
一、虚拟语气。应着重复习能引起虚拟语气的某些介词、介词短语和连词(如lest, in case, otherwise等);一部分表示建议、主张、命令等概念的词语,由于本身隐含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其后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往往采用“should+动词原形”;虚拟倒装句;在would rather, wish, as if, it’s time that等句型中使用适当形式表达主观愿望;混合虚拟句。
二、独立主格题。一般说来,在句子中没有连接词的情况下,逗号是无力连接两个句子的,其中一个分句要么是非谓语形式,要么是独立主格结构。两种结构都做状语,不同的是独立主格结构有自己的逻辑主语。
三、时态。英语中共有16个时态。四级考试中出现最多的是将来完成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完成进行时。
四、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的定语从句是考核的重点,用什么引导词,引导词前面的介词形式,引导词在从句中做什么成分,从句的语序等均有可能成为考点。此外,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宾语从句也应适当复习。
五、主谓一致。这类考题灵活性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一部分具有生命意义的集合名词做主语时谓语动词多采用复数形式,如people, poultry, militia等;用and连接的成分表单一概念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就近原则:主语中含有某些连词(如as well as, besides, in addition to等)时,谓语动词的数同第一个主语保持一致。
六、倒装结构。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那些否定词(组)、介词短语能引起倒装句,部分倒装和全部倒装有和区别,as在倒装结构中的用法及意义等等,都是考生应当重视的地方。
七、非谓语动词。①根据非谓语动词同其所修饰的名词或逻辑主语的一致关系,确定使用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然后考虑采用现在分词、现在分词被动式或过去分词;②非谓语动词同主句谓语动词动作发生的先后关系。动作正在进行的用现在分词进行式,同时发生或不分先后发生的用现在现在分词一般式或过去分词;在主句谓语动词之前发生的用现在分词完成式、不定式完成式;发生在主句谓语动词之后的多用不定式一般式;③表状态多用分词,表目的多用不定式。
1.2017上半年英语四级语法掌握技巧
2.英语四级语法掌握技巧
3.20上半年英语四级备考技巧
4.2017英语四级听力题型及备考技巧
5.2017年英语四级各题型备考技巧
6.2017英语四级考试备考技巧
7.2017年英语四级听力备考4大技巧
8.2017年大学英语四级听力备考技巧
9.英语四级阅读备考技巧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中的翻译技巧 篇1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国际商务英语的发展,国际商务英语中的翻译技巧的运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国际商务英语由于对其所涉及文化或专业背景的内涵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释义或翻译表达上对原文意思没有做到准确、到位的把握和理解,基于此就不能忠实、精确的表达,基于此,翻译技巧的掌握意义重大。
【关键词】国际 商务英语 翻译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国内零售企业大规模从事国际贸易,高素质、专业化的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业务竞争的重要的人力资源,这就为其翻译技巧的提出更高要求。
一、国际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特点
1.实用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涉及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领域,人们从事这些活动时所进行的英语翻译统称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由此可见,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学习过程中,就应该从英语语言基础入手,学习培养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熟悉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学习国际商务英语了解常见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组织,掌握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2.程式化。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不同,强调的是商务沟通能力,其追求的目标就是用最准确、最清晰的商务语言来与同事、老板以及客户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为达此目标,就必须强调在国际商务活动这一大环境中开展相应的翻译活动,这就使得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在对话话题、谈话内容,以及面部表情方面具有了程式化的特点。
3.灵活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另外的区别,就在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强调的是商务沟通能力,其追求的目标是用最准确、最清晰的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来达到与同事、老板以及客户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再者,在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西方的先进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例如如何与外国员工合作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等,这就使得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形成了灵活性的特点。
二、国际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现状
1.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差。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学习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国际商务英语中的翻译实践者必须能够较好地掌握常用贸易英语词汇、短语及表达方式,同时巩固所学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正确熟练地撰写并翻译国际贸易各环节往来的英语函电,达到格式规范、英语表达清楚正确、措辞得当符合进出口业务的习惯,以便在国际贸易业务关系、询购、报价、订购、确认、保险、包装、运输、付款、合同谈判、索赔与仲裁等各环节提高其实用性。基于此,国际商务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了一些翻译人员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差,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国际商务英语形势。
2.忽视理论学习指导。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科学、艺术、技术也是一种品位,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就要把握其应用特点,悟出国际商务英语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国际商务英语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谙熟它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和译者之间的距离,准确地捕捉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但就目前而言,一些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只重实践,轻视理论指导,不去积累词汇量和扎实的语言功底,忽视博览群书,通观世界,关注国内外时事,长此以往,必将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向纵深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翻译技巧运用不当。从表面上看,翻译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国际商务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时,往往会受到汉式思维的限制而难以实现成功的语言转换。实际上,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源于翻译技巧的缺失。
三、国际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策略
1.夯实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夯实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应该做的是提高翻译者基本素养。所谓基本素养,是指翻译者除了应该具有高尚的“译德译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之外,还必须具备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知识条件。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汉语修养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这三方面的素养。基于此,在提高翻译者翻译技巧时,就应该在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努力精通本职业务,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2.强化理论学习与指导。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今后的翻译学习中要注重实践。不通过大量的实践而要提高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最终将会无果而终。当然,实践也要讲究理论学习与指导。基于此,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应该有意识以诸如记忆理论、语言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学习理论等来加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商务英语基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但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商务英语文体复杂,商务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包括广告英语、法律英语、应用文英语、服装英语、包装英语等功能变体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所要表达的信息是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与专业内容密不可分,了解国际商务英语的独特的语言特点有利于译者把握原作的风格信息传递。
商务英语属于实用性英语。其实用性的特点使得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者明白,为了提高翻译质量,他必须对众多的国际业务有所了解,并且精通其中一门专业。谨慎选用极易混淆的词语英译商务合同时,常常由于选词不当而导致词不达意或者意思模棱两可,有时甚至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了解与掌握极易混淆的词语的区别是极为重要的,再者商务合同属于法律性公文,所以翻译时,有些词语要用公文语词语、特别是酌情使用英语惯用的一套公文语副词,就会起到使译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言简意赅的作用。
4.提高个人文化修养。英语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中成长,成为一种混合语言而不断迅速演变,以满足文化和交际的需要。基于此,商务活动中的英国和美国文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翻译者必须掌握它们。中国和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不同。
(1)提高现代科技的应用效率。现在科技对翻译者的帮助越来越大,它们对翻译者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很大帮助。声音、图像、电影能生动地展现文化间的不同。所以有必要好好利用。同时,现在翻译者了解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如mp3、mp4、手机、电脑等能储存和展示大量的多媒体信息,这样他们了解外国文化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2)加强对外交流。这几年,很多英语国家与我国的交流日益密切,这给翻译者提供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英语外籍人士对翻译者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他们的演讲、行为习惯直接地反应出文化间的不同。翻译者可以邀请他们就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和其他话题进行交流,以更多地了解他们国家现在的状况。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下,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适用空间急剧扩大,对翻译者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语体和翻译不仅涉及英语语言,要求翻译者熟悉相关英语词汇的确切涵义,理解句子在上下文中的语言及文化背景,还同时涉及商务专业知识,要求了解和熟悉经济,贸易,金融等许多相关专业的一般内容乃至更多的相关商务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林邦钧.试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 2010(03).
[2]王倩.浅谈商务英语翻译[J].商品与质量.2010(S1).
【英语中语法的翻译技巧】推荐阅读:
论语法翻译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24
做英语语法填空的技巧06-06
英语语法中的术语12-16
语法翻译法英语教学08-16
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对比05-14
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败笔08-08
英语教学中的语法习得05-18
英语语法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09-04
语法在翻译中的影响12-01
英语语法:句子成分中的补语和必背句型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