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欣赏》(共12篇)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1
一、中国古代小说在国外的研究
从专业研究的层面看, 作为中国古代的小说, 面对流行通俗文化爆炸的时代, 不要说外国读者, 就是中国目下的青少年, 真正直接捧读古代小说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这不排斥在世界范围内总是有一批专业的学者文人对中国古代的小说乐此不疲, 甚至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在韩国、日本表现得非常突出。至于在西方, 不要说像美国的夏志清、王靖宇、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法国的陈庆浩等一些华裔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专家, 硕果累累, 就是一些非华裔的一流汉学家中, 如美国的韩南、浦安迪, 俄国的李福清等, 都是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著名于世的。他们的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在世界什么地方都是少数,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给中国学者以启发和推动, 而且也是将中国古代小说向世界各国大众传播的重要桥梁。只有通过他们的注释、解说和阐发, 才能真正使中国古代小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是新世纪里使中国古代小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的最重要的播种者和耕耘者。令人高兴的是, 现在世界各地不断有年轻的学者来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队伍。这使中国古代小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道路更加宽广。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国外小说的融合
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上看, 中国古代小说与其他国家、即使是东方国家, 也是各具特点的。中国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 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其他国家作家的手, 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与特点, 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在日本、越南及朝鲜半岛等本来就使用汉字的国家的古代作家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这些国家中不但有用自己文字, 如假名、谚语、喃语所写的小说, 还有大量用汉字所写的小说, 现在一般称之为汉文小说。这是世界小说接受中国小说影响而创作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例子。当然, 随着近代开始, 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先或后地推行去汉字化,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真正由“国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却因用汉字写作而被排斥在“国文学”之外, 当代年轻人恐怕也没有再用汉字来创作小说的热情和兴趣了。但这不等于目前这些国家中的小说创作完全摆脱了中国小说的影响, 像日本、韩国不断地有中国古代名著改编本的出现, 就是一个明证。当然, 这些改编本, 有的是保持了原作的筋骨, 有的则改得面目全非, 但我认为, 即使是完全进行了再创造, 也不能说彻底摆脱了与原著的干系。像日本于2005年底出全的北方谦三写的《水浒传》, 曾得了世称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司马辽太郎奖。作者说, “《水浒传》在我心中可能已经变质, 我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确, 在他的笔下, 宋江一变为革命理论家, 鲁智深带着他的理论著作《替天行道》到处去宣讲“革命道理”;他还添加了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青莲寺”, 用来专门对付宋江们的地下活动;最使人匪夷所思的是竟将“天神”武松写成从小就偷偷地单恋着嫂子潘金莲, 而潘金莲则贞洁得可怜, 为拒绝小叔子的强暴而毅然自尽……。评委会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分析, 加以解体并且重建, 保持了长篇小说应有的紧张感。”这就清楚地说明, 它尽管“重建”了一部现代“日本版中国历史小说”, 但它的灵感毕竟还是从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而来。除了这些直接改编中国小说的作品之外, 有些尽管表现得比较模糊和隐晦, 但因为他们毕竟无法摆脱自己的传统, 而这传统本身就隐含着汉文学的影响, 所以从思想精神到表现技巧都可以感受到一些中国古代小说的脉搏。不仅在东方, 即使西方的一些现当代作家, 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例如, 以《大地三部曲》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就深受中国小说的影响。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 她的致谢词便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小说, 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 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再如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 从一本中国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得到启发, 写成一部以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侦探小说《狄公案》, 在欧洲风靡一时, 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一时间, “Judge Dee” (狄公) 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它被多次拍成了电影, 影响了欧洲, 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前几年中国也将《狄公案》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总论
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说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这在正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来看, 往往会觉得有点近乎野狐禅。但我觉得, 这对于传播中国古代小说也不失为一条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动漫等更为接近大众的传媒形式, 就越有普及性, 就越能使中国的古代小说扎根在世界各地的大众之中。比如, 就小说《西游记》而言, 在中国, 前几年也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这基本上是忠于原作的依样画葫芦。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 则拍摄了一部《大话西游》, 非常搞笑地重编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使一些年轻人为之倾倒。日本也对拍摄《西游记》有很大的热情。在上世纪80年代拍过《西游记》不久, 今年1月日本富士电视又开始放映的连续剧《西游记》仍然引起轰动。无独有偶, 韩国出了一部名为《幻想西游记》的动漫也很红火。在这里, 孙悟空是被一个新冒出的乐神杰特弹钢琴弹得头痛, 无法还手, 被圧在五指山下。另一个新造的公主美娜成为本剧的第一号灵魂, 变得不听话的悟空就是怕美娜的禁咒之笛。在这里, 唐僧尽管成了武艺高强的法师, 但也被女性化得分不清是和尚还是尼姑, 孙悟空的筋斗变成超级滑板, 丢下了金箍棒改用了双截棍, 猪八戒戴着墨镜, 在石油村外做大王, ……一路想颠覆《西游记》的传统, 用西洋化、现代化来调适现代青年的口味, 但无论如何还是像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那样, 这部《幻想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还是离不开唐僧师徒四人, 孙悟空的性格还是与原作相近, 猪八戒还是那样好色贪财, ……说到底, 它还是从《西游记》而来。当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玩《幻想西游记》迷宫之时, 也就是原本《西游记》再显魅力之日。当然, 这些大众文化产品, 与正宗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距离的。但我们应该承认它们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要: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当然, 世界毕竟不是铁板一块, 就文化背景来说, 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确实不同;从接受对象来看, 学者作家与普通大众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文化圈内同一层次的人, 也有华裔与非华裔之别;所以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也不能笼而统之, 而必须从不同角度着眼。中国古代小说通往世界的不同路径是不同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价值,专业研究,融合,国外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2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宋代传奇的代表作是____。A: 《翠翠传》 B: 《流红记》 C: 《绿衣人传》 D: 《金凤钗记》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在神魔小说中,把幻想故事历史化的代表作是____ A: 《平妖传》、《女仙外史》 B: 《封神演义》、《归莲梦》 C: 《女仙外史》、《希夷梦》 D: 《归莲梦》、《希夷梦》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西游续书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作品是____。A: 《后西游记》 B: 《天女散花》 C: 《续西游记》 D: 《西游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5: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代表作有____。A: 《金瓶梅》、《海上繁华梦》、《青楼梦》 B: 《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 C: 《品花宝鉴》、《雪月梅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D: 《驻春园小史》、《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6: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又名()A: 《百鬼图》 B: 《东游记》 C: 《归莲梦》 D: 《平妖传》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7: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A: 《平山冷燕》《玉娇梨》《好逑传》 B: 《定情人》《金瓶梅》《歧路灯》 C: 《好逑传》《儿女英雄传》《金云翘传》 D: 《平山冷燕》《醒世姻缘传》《定情人》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8: 《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A: 家庭小说 B: 才子佳人小说 C: 人情小说 D: 狭邪小说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9: “烛幽索隐,物无遁形”是鲁迅对下列哪部作品的评价 A: 《斩鬼传》 B: 《镜花缘》 C: 《何典》
D: 《儒林外史》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10: 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醒世姻缘传》 B: 《歧路灯》 C: 《金瓶梅》
D: 《儿女英雄传》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11: 《古镜记》的作者是____。A: 王度 B: 张鷟 C: 李复言 D: 干宝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2: 《聊斋志异·席方平》表现的主题思想是____。A: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B: 批判封建礼教 C: 歌颂婚姻自由
D: 揭露封建政治机构的腐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13: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下列哪一部集子中的作品(A: 《二刻拍案惊奇》 B: 《初刻拍案惊奇》 C: 《醒世恒言》 D: 《警世通言》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4: 《三国志》的作者是____。A: 熊大木 B: 陈寿 C: 罗贯中 D: 林翰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5: 《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A: 家庭小说 B: 才子佳人小说 C: 人情小说 D: 狭邪小说。)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6: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蔡元放的作品____。A: 《封神演义》 B: 《东周列国志》 C: 《列国志传》 D: 《孙庞演义》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7: 《品花宝签》的作者是____。A: 陈森 B: 魏秀仁 C: 俞达 D: 韩邦庆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8: 《霍小玉传》的作者是____。A: 蒋防 B: 白行简 C: 元稹 D: 沈既济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9: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代表作有()。A: 《金瓶梅》、《海上繁华梦》、《青楼梦》 B: 《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 C: 《品花宝鉴》、《雪月梅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D: 《三国演义》、《水浒传》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20: 《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是下列哪部作品的别名____。A: 《常言道》 B: 《何典》 C: 《斩鬼传》 D: 《平鬼传》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 魔幻化的讽刺小说,是在神魔小说的影响下,以魔幻的形式讽刺现实的一种小说类型。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 罗贯中在小说中艺术地表现三国史事的时候,不仅有政治的标准,而且还有伦理道德的标准。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3: 明末,《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4: 《封神演义》另一书名是《武王伐纣外史》。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5: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早采用“离魂”情节来表现爱情的是陈玄佑中的《离魂记》一篇。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6: 《归莲梦》幻演的是白莲教起义的故事。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7: 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次大繁荣是宋元话本的出现。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8: 元末明初《水浒传》的问世,标志着英雄狭义小说作为小说题材类型正式确立了。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9: 宋元话本中抨击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的代表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0: 唐代是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成熟时期。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1: 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2: 南宋“说话”四大家,分别指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3: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二十回,现知为清初最早问世的才子佳人小说,题“荑荻散人编次”,成书于明末。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4: 儒家哲学思想把本体论、认识论始终融合在道德论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5: 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采取纪传体,以岳飞一生为中心,依照时间顺序记述岳飞一生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6: 《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7: 1895-1911年间,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8: 讽刺小说可分为魔幻化的讽刺小说、写实性的讽刺小说、讽喻式的讽刺小说三类。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9: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其作品是:《一文钱巧隙造奇冤》。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0: 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繁荣阶段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1: 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2: 《水浒传》以“众虎同心归水泊”为轴线,描写英雄人物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汇集到梁山泊。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3: 《荡寇志》的作者是陈忱。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4: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总体结构是属于编年体。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5: 《红楼梦》是人情小说的最高典范。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6: 宋元时期出现的“话本小说”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7: 《飞花咏》 作者提出了“男女从来存大欲,况于才美复多情”的情欲观,《定情人》也肯定了“人生大欲,男女一般”。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8: 《金瓶梅》和《歧路灯》都是家庭小说。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9: 《金瓶梅》是从暴露文学到理想主义的转变。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30: 《金瓶梅》是以作品中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性的名字而得名的。A: 错误 B: 正确
中国古代小说阅读指导的方法探寻 篇3
第一阶段:拟写倡议书——第四单元学习建议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内容自定)。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组长一人,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争取脱稿,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要有总结,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赵剑龙,张逸超,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屡出奇谋,用兵如神,是刘备的重要谋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把自己比作寒鸦,把诸葛亮比作鸾凤,把自己比作莹火虫,把他比作明月,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这是第一次出场,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他把天比作园盖,把陆地比作棋局,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第二次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正式出场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第三次,作者先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形容他有神仙之概,后来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割据势力,并给刘备建议,诸葛亮身虽在茅庐,天下变化尽在他掌中,可见谋略之高,眼光之远。
总结:诸葛亮出场特点,由虚到实,由淡到浓,在读者视野中徐徐走来,给读者留下有层次而又深刻的印象。
谈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 篇4
中国古代小说发轫于战国时期, 以被鲁迅先生称为“古之巫书”的《山海经》为标志, 开始了其艰难的发展历程, 并随着其历史进程, 分途为笔记小说、传奇小说、长篇章回小说三种不同的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小说彼此借鉴、相互渗透和影响, 至清代共同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顶峰, 并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傲然屹立于世界小说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
一、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的起源最早, 以《山海经》为起点, 其创作绵延不绝, 作品层出不穷, 直到清末民初仍有造作, 是被封建时代的文人学者所认可的“正统”小说的唯一形式。
笔记小说的特点是短而杂。短, 是由于笔记小说家们在创作时采用了史家所谓“求实传信”的笔法, 排斥了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不事雕琢, 随笔记录, 粗陈梗概, 以保持其固有的朴野和真实。杂, 是由于其来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或是从史书中剪裁下来的、为孔夫子所不语的“怪、力、乱、神”之类的边角料。所以, 若从题材的角度上看, 笔记小说几乎囊括了儒墨道法、文史政经、山川道里、狐鬼仙妖等各种各样的材料, 可谓包罗宏富、无所不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唐代以前的笔记小说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顾名思义, 所谓志怪小说主要记录的是鬼神怪异之事, 而志人小说则主要记录人物轶事, 故后者又被称为轶事小说。
二、传奇小说
说到传奇小说, 鲁迅先生曾有过许多精辟的论断, 诸如唐传奇“盖源出于志怪”, 是说传奇小说乃从笔记小说发展而来, 题材上没有明显的变化;“然施之藻绘, 扩其波澜”, 致使“小说亦如诗, 至唐代而一变, 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 然叙述委宛, 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 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是说传奇小说比起笔记小说, 语言更加华美, 更赋予波澜起伏、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 而且是“有意为小说”, 即充分运用想象虚构的创作方法, 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小说在创作上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代成熟的文言短篇小说, 唐传奇已经具备了现代短篇小说所应具备的一切属性:人物、情节、环境俱备, 想象和虚构亦出人意表, 与唐诗并驾齐驱, 均堪称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瑰宝, 也是“盛唐之音”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健康、自信、浪漫的唐人充分施展他们的才气, 创作出了将散文与诗歌合璧的、充满艺术想象和虚构的唐传奇, 藉以表现他们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诗性气质, 既不乏人间的烟火气, 又具有超乎凡俗的洒脱和飞扬的文采;藉以表现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 展现他们的自信与雄心、梦想与迷惘, 讴歌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更一显其史才、诗笔、议论的高妙。本来唐人创作传奇小说的目的之一是想借小说为载体将自己的诗歌传给后世, 却在不经意间创制了散文与诗歌珠联璧合、为后世所传承和模仿的新型小说体式, 从而树立起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走向艺术成熟的第一块里程碑。
宋代的洪迈说:“唐人小说, 不可不熟, 小小情事, 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 与诗律可并称一代之奇。”他把唐传奇提高到了与唐诗平起平坐的地位, 可谓前所未有, 惊世骇俗。他鼓励人们不仅要读而且要熟读唐人小说, 并以例证的方法, 高度评价了其中的爱情传奇“凄婉欲绝”的超拔艺术魅力。其实, 岂只爱情题材, 唐传奇中所有类型的题材都创作的异常精彩, 诸如志怪题材的《古镜记》、梦幻题材的《枕中记》、爱情题材的《霍小玉传》、侠义题材的《虬须客传》、历史题材的《长恨歌传》等等。此外, 代表性的作品尚多, 不再一一胪列。而且, 上述分类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题材分类, 对其界限的厘定也并非了了分明。例如《柳毅传》就是一部集侠义、爱情、志怪于一体的小说。在小说的创作史上, 无论在题材、体裁、思想和艺术等方面, 唐传奇都为后人开启了无尽的法门, 影响极其深远。
唐传奇在唐代辉煌一时, 至宋代却一蹶不振, 急剧走向了衰颓。而唐传奇生命的延续和复振, 只能宿命般地落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的落魄文人蒲松龄的肩上, 正是他“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托狐鬼以抒“孤愤”, 以毕生的精力创作了《聊斋志异》, 不仅承继了唐传奇的创作灵魂, 而且凭藉着他的才气, 把传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思想和艺术的顶峰, 传奇小说因此才得以起死回生并焕然一新。
三、章回小说
就在宋人传奇走向沉沦的时候, 民间的说书艺术却在勾栏、瓦肆中悄然兴起了。说话人 (即说书人) 用当时的白话讲说一个故事叫做“说一个话”, 因此所谓“话”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说话人在说话之前要先准备一个底本, 其目的有二:一是有助于说话人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和讲说的效果, 事后对所讲故事作进一步的揣摩、加工和锤炼;二是可以用作教授徒弟的范本。我们今天把这些流传下来的说话的底本称为话本小说。
说话人在公众场合讲说故事固然起到了娱乐教化民众的作用, 但是归根到底, 其真正目的则不过是为了以此为手段来赚钱糊口而已。不言而喻, 要想赚钱就得设法笼络住听众, 要想笼络住听众就得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在此基础上, 狡狯的说话人往往还会借助一些讨巧的方法争取尽可能多的听众的回头率, 就是在每讲到耸人听闻之处时, 便戛然而止, 这叫做设悬念。从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 制造悬念正是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富于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 设若悬念缺席,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会失掉许多意趣和吸引力的。
话本小说在宋代异军突起的意义在于, 及时地填补了由于传奇小说创作的衰落而形成的空位, 同时又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明代作家冯梦龙、凌濛初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堪称是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出的成功之作。不仅如此,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白话长篇章回小说, 也正是在话本小说的直接孕育下发展成熟起来的, 明眼人很容易就能识别出它从其“母体”那里继承而来的诸如“话说”、“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等鲜明的胎记。令人欣喜的是, 它成长的异常迅速而茁壮, 成为了明清文学之林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举其要者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其中尤以《红楼梦》最为超凡拔俗、领袖群伦, 是长篇章回小说群峰中的珠穆朗玛峰!
中国古代小说步履蹒跚, 在艰难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 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成熟顶峰的清代孕育出了同样成熟的三部结穴性的作品, 即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传奇小说《聊斋志异》、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我们只能这样说, 并可以断言, 它们属于那个无法复制和重复的时代, 是不能超越和企及的艺术范本。
中国小说史上既有了这样卓越的艺术杰作, 我们便毋需也毫无理由在世界文学面前妄自菲薄。今人乃至后人会世世代代永怀着崇敬、自豪、感激的心情, 以高山仰止的目光瞻望着这些伟大的艺术的群峰!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的三种类型——笔记小说、传奇小说、章回小说分途发展、异代而不同时, 却又相互影响和借鉴, 形成了一种群峰竞秀、蔚为大观的宏阔气象。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篇5
由山东大学王平副教授主持的项目“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要运用叙述学的理论全面分析、探讨、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理论渊源。在第一章“绪论”中,首先对叙述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理论主张和理论层面做了简单的辨析。其次简述了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叙述者”按照叙述者在古代小说中的演变分为四节。第一节“史官式叙述者”,认为早期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叙述者以“史官”的标准限定自己,遵循着历史的叙述法则,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第二节“传奇式叙述者”,首先论述了六朝之后文言小说作者、叙述者与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两种类型。其次分析了作者所讲述的内容多于叙述者的情形,最后分析了作者、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第三节“说话式叙述者”,按照白话小说发展的进程分别论述了宋元话本、拟话本和明代四大奇书叙述者的特征。第四节“《红楼梦》的叙述者”,认为《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四大奇书有着明显的不同,并通过分析《红楼梦》叙述者的特点,说明了这一类型叙述者的普遍特征。
第三章“叙事角度”根据叙事学的理论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实际,将叙事角度分为六种类型。第一节“中立型全知视角”,认为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叙事视角与当时的小说观念密切相关。第二节“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指出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以及《痴婆子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三节“戏剧式叙事视角”,论述了话本小说中的某些公案类作品在运用这种叙事视角时的特点。第四节“编辑型全知视角”,指出这是古代白话小说最为常见的叙事视角之一,这种叙事视角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的表现略有不同。第五节“多重选择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虽然仍运用全知视角,但却采取不断改变的内在角度,同时叙述者的介入也大大减少,最典型的作品便是《儒林外史》。第六节“选择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外在于故事,相对固定地以某一人物的视点作为叙事角度来进行讲述,最典型的作品是《老残游记》。
第四章“叙事时间”依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在“时距”、“时序”及“频率”等方面的区别分为五节。第一节“时距”,分别探讨了省略、概述、场景和停顿在中国古代小说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第二节“时序之一——插叙和倒叙”,指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倒叙较少,插叙在唐传奇中较为常见,话本小说中的公案类作品为设置悬念而经常使用插叙或倒叙。长篇章回小说中局部的插叙较为多见。第三节“时序之二——预叙”,指出这种时间倒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比较常见,其方式或是在开头便将故事的梗概和结局预告给读者,或是在情节的关键处将故事的线索透露给读者,或是用诗句或格言预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或是以伏笔的形式出现,或是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或是运用占卜、梦境等作暗示。第四节“时序之三——平叙”,是指在同一故事时间内讲述不同空间或不同线索的事件的叙事方式,它是解决时空关系的有效手段。第五节“频率”,分别考察了单一性叙述、重复性叙述和综合性叙述等三种叙事频率在长篇章回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第五章“叙事逻辑”按照叙事的基本序列和三种复合序列分为四节。第一节“基本序列”,认为魏晋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基本序列表现为复仇式、报恩式及兼容式三种。第二节“复合序列之一——首尾接续式”,论述了该序列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个序列的最后一个功能是第二个序列的第一个功能。第三节“复合序列之二——中间包含式”,是指在一个大的叙事序列之中,往往包含着一些小的叙事序列,而且这些小的叙事序列是大的叙事序列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第四节“复合序列之三——左右并连式”,是指同一事件从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进行讲述,从而揭示出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
第六章“角色模式”将小说中的人物区分为六种角色,即主角与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
第七章“叙事结构”从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的关系入手分为五节。第一节“文言小说叙事结构”分别论述了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唐传奇、《聊斋志异》的结构特征。第二节“话本小说叙事结构”重点探讨了短篇话本小说的结构特征。第三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一——缀段式”,认为《三国演义》偏重于时间上的段落缀合;《儒林外史》偏重于空间上的缀合;《水浒传》则先是空间后是时间的缀合。第四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二——辐射式”,认为《金瓶梅》以西门庆为中心,逐层辐射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从而组成全篇。第五节“章回小说叙事结构之三——网络式”,认为《红楼梦》几条线索纵横交叉,齐头并进,但又有一条总纲,这就是贾宝玉的人生道路。
第八章“叙事修辞”按照辞格的类型分为五节,分别论述了“对仗”、“排比”、“谐音”、“比喻”、“反讽”等辞式在不同小说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第九章“古代评点家的叙事理论”分为四节,分别论述了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及其他评点家的叙事理论。第十章“古代小说叙事特征的理论探析”分为五节,分别从史学、思维模式、文化心理、审美特征、时空观念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小说叙事特征的理论根源。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6
本节课出自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1.本课分为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一、陵墓雕塑,二、宗教雕塑,而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一、中国陵墓雕塑欣赏。
2.这节课既是本学期的第一课,本册书又是联系初一和初二美术学习的关键课程,因此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本书是在初一美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注重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本课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人文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陵墓雕塑的艺术特征。②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风貌,并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欣赏、动手相结合的设计,以动手来帮助欣赏。在欣赏中感悟,在动手中领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雕塑作品所独具的魅力有更多的认识;②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两大杰作的主要特点及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2.对比中国陵墓雕塑两大杰作的艺术风格及异同。
3.并能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教学难点
1.对比两大杰作的艺术风格及异同。
2.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和泥巴、雕刻工具、红花、桌牌、课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导入: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中国传统陵墓雕塑,那么,中国陵墓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些?接下来,老师就作为导游,带领大家去欣赏一番。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陵兵马俑
1.电影视频《神话》导入:引出秦始皇陵兵马俑
2.图片配音乐,去参观欣赏:
①秦俑+埙曲《神话》(俑+埙都发现于西安地区,又都是陶土制作,创造意境)
②欣赏顺序: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个体到细节!
③教师引导:开始时,老师给与学生欣赏的引导,得出大、多特点;中间时,学生自己欣赏总结,得出精的特点;结束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3.归纳小结:①秦俑的突出特点:大、多、精、美。②秦俑的艺术风格:生动写实。
环节(二):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霍去病墓石刻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图《立马》
2.引导学生欣赏:图《跃马》
3.学生独立欣赏:图《伏虎》
环节(三):“议一议”——以马为例将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进行比较,找出二者艺术风格的异同,并结合历史背景谈一谈秦汉两种雕塑风格为何不同?
(三)课堂实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尝试制作汉代写意风格的雕塑。也可制作秦代写实风格的雕塑或自由制作,来感受雕塑的魅力。2.班级展示,看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欣赏了秦、汉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塑。了解到雕塑风格会因时代、地域等因素有所差异。2.透过雕塑艺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髓,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勤劳和智慧!3.启示我们要热爱传统文化,珍惜和保护我国的优秀的传统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篇7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 我国古代很多事物都体现了对称美这一思想, 例如女眷的发饰, 窗户上的剪纸。同样对称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 对称无处不在。建筑是一代人生活习惯和思想的沿袭, 所以我国古代建筑也深受宗教思想、文化教育等影响。道家的中庸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到了很好诠释, 其具体思想就体现在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上。
二、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天然合一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 淳朴的古人只能用迷信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因此, 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 有很多与天最接近的古建筑的传说, 如:云顶天空, 蓬莱仙道等。事实上, 也确实有很多建筑建到了离天空很近。例如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 布达拉宫是13层宫殿建筑, 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的地理位置是古时候燃烟较少的西藏, 而且它确实做到了“与天同高”, 给人一种天空的假象。
我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的天然合一还体现在许多其它的方面。例如:我国古代的皇宫里都有御花园, 而许多南方的园林小院里也有自己的后花园、假山、鱼塘等。
三、庭院式组群布局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这些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的追求,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建筑个体的体形体量、外向性格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在古代中国, 封建思想牢固, 有“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思想意识, 所以古代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 通过前院到达后院,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 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种庭院的建筑方式体现了古人门第思想深固, 另外这种庭院结构也能体现当时庭院主人的家世如何。一般情况下, 庭院的规模和庭院主人的财势官力是成正比的。这也就有了古语“庭院深深深几许”, “侯门一入深似海”。
这种错落有致的院落结构不仅加深了古人之间的门第思想, 而且也给我们后人今天参观留下了几许神秘色彩。
此外, 我国还保留了一些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屋。这也四合院也体现了古人庭院式组群布局建筑。古人不仅爱将生前居住的地方建成庭院式结构, 考察很多官宦人家的墓地, 很多也是“庭院式”结构的, 古墓中主墓是墓主人的死后栖息所, 而除主墓外还有好多坟墓在古墓中, 这些坟墓构成一个“庭院式”结构, 把亲人死后也可以联系在一起, 也体现了古人生死相依, 封建迷信。
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人无疑是最有想象力的。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牛马蛇神之类的动物作为依托来建筑的, 在我国许多古楼之中, 有很多房梁, 支柱等建筑上都有龙凤的雕刻, 让人望而生畏。而古楼的楼顶四周也多以神兽动物来装饰, 给人一种威严感。
而中国古代的石狮应该是中外显著的标志之一。石狮多半放在古代权威人家的门口“看家”, 让对主人有非分之想的小人望而却步。同样, 石狮高大威猛, 目光凶狠, 给人一种威严感, 象征主人的财力与权势。是家里、门第雄厚的代表。
《红楼梦》中贾府无疑是当时最为有实力的家庭之一, 而大观园的门面上也同样矗立着两个石狮, 象征着贾府的势力。
此外, 中国古代的建筑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不过, 古代建筑在用色方面也是有阶级之分的。不是每种颜色都是可以随便运用的。即便如此, 我国古代的建筑无不体现了一种大气、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尤其是在佛门之地、皇宫贵族的应用, 让人看后无不感慨天朝的壮观, 浮想联翩。
五、古代建筑与“风水”的结合
风水之说也是起源中国, 并且可以说是流传至今, 在现在, 我们很多家庭盖房子还会找风水先生算上一挂。而在中国古代, 由于古人对封建迷信的依赖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以所建建筑每一处都有风水之说。尤其是国都选址, 皇陵建造, 无不是“风水宝地”。古人崇尚“天时、地利、人和”, 而这里的风水就是讲的“地利”, 而风水宝地之处多是高山多水之处。先不说这些地方是否真是风水宝地, 但是这些远离尘世的地方多少可以使人心灵沉静, 是佛家陵墓的首选之处。也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了。
传统风水学所追求的美, 是自然的美。风水所说不需要雕饰, 只需要选择。在选择风水宝地时, 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地势的“美”与“恶”, 与此同时, 风水之说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天然美, 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
其次传统风水学说追求的美, 就是整体的美, 而并非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美, 这种整体美, 就是有机统一的和谐。和谐美, 首先是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上的和谐统一, 而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美。这种和谐, 又和古人中庸的思想和为一体了。
六、总结
建筑的历史美, 主要是体现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上。我们人类的每个时代, 均是用它所有的技术来创造建筑。而那些被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 有它存在的理由, 也有被我们欣赏的道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建立在城市之中, 这些建筑犹如一道人工风景般映入我们的眼中, 让我们对其产生不同的联想。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环境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以及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关键词:对称美,布局,形象美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美学特征.谢承国.20070705
[2]中国古代建筑十三讲.楼庆西.三联
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罪与财” 篇8
一、因钱财引发的奇案风波
中国古代小说抓住了人们具有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点,特别重视在叙述过程中带给人们的惊奇感。例如凌蒙初所撰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以“奇”命名的小说集或是被称为“奇书”的小说系列等,不胜枚举。而其中大多数以谋财害命、行骗为惊奇型的公案选材,并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用叙事学理论来解释的话,“惊奇”的发生是由故事出人意料的突然转折所造成的,而因为钱财引发的风波起到的突转功能恰好推动了各种类型“财案”小说的形成。
从古至今,许多亡命之徒为钱财采取各种手段并不惜伤人性命,而这些人在古时多数是在江河湖海上制造祸端。明清时期的离奇命案故事更是纷纷围绕着主人公在水域中遭遇祸事而叙述,并成为那一时期小说的叙事母题。故事基本上是由某达官显贵或某巨贾富商与家人在经由水路途中遭遇歹人见钱眼开而故意惹起事端,遇事者有的是劫后余生历尽千辛万苦和家人重新团聚,有的是其后代为了寻找真凶而历经种种波折最后终于手刃仇人等诸如此类的框架构成。从唐代李公佐著的传奇小说《谢小娥传》,其中描写少妇谢小娥一家在江上行商,不幸在途中遇到歹人,其父亲和夫婿一同罹难,后来父、婿二人托梦告诉她凶手姓名的隐语,但却在数年之后小娥机缘巧合下遇到作者才得以破解谜题,历经艰辛找到并杀死仇人;到明代李昌祺的小说集《剪灯余话》中的《芙蓉屏记》,书中叙述崔英在带着妻子前去就任县尉的途中,船家见财起意,将崔英沉入江中,逼迫王氏做自己的儿媳。幸运的是夫妻二人劫后逃生,并凭借芙蓉屏得以相见,等等。除此之外,凌蒙初在《拍案惊奇》中还就社会底层中发生的谋财害命、欺诈行骗行为作了大量的描述。如卷十一《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狠仆人误投真命状》说的是奸诈贪财的船家和书生的狠毒仆人联手借浮尸勒索其钱财,并栽赃陷害,以此呈现了赋予惊奇审美观的公案作品。另外,在这个崇尚金钱的世界中,五花八门的行骗敲诈故事也是惊奇感十足。如卷十六《张溜儿巧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写的就是把媳妇当作诱饵的张溜儿进行钱财诈骗。还有《杜骗新书》《瞎骗奇闻》等,都突出体现了因财而产生风波的惊奇之处,也为“罪财”的叙述提供了依托,以上可以看出在当时惊奇类财案小说非常盛行。
二、因钱财而促发世态炎凉的叙述转折
在古人的眼中“钱财”不仅能够招惹祸事,还能够败坏伦常。在“财欲”的面前,人情的冷暖一试便知。在《史记》和《战国策》中描写苏秦在游说秦王失败回到家中“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而在他功成名就之后“父母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四拜自跪而谢”,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态度发生的诱因是“财”,人情的冷暖、世态炎凉皆由此而来。明代徐石麟写了一组《钱难自度曲》,其中的《大旗风》慷慨激昂,愤情溢表,直斥钱恶:“呀,你硬牙根逞说伎俩多,我屈指数你罪名儿大。为什么父子们平地起风波?为什么兄弟们顷刻间成冰火?为什么朋友们陡的动干戈?见只见贪赃的欺了父君,爱小的灭了公婆。下多少钻谋,添多少絮聒,直吵得六亲无可靠,九族不相和,你罪也如何?”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罪财”的文化环境下,中国古代小说便顺应这一世态转变的规律,刻画出人情冷暖相互映衬的故事情节。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一书,其中也有描写“钱财”驱使下的“冷热”转变性能。例如在此书的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中,写林冲在沧州牢房中送钱前后所受到差拨两种全然不同的态度。林冲未送钱时,差拨怒目而视指着他骂:“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等差拨发作完了,林冲陪着笑脸送上钱时,差拨又笑脸相迎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由此可见笔者的用心,虽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差拨小吏,却通过两人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一个见钱眼开、极其丑恶的形象,也道出了钱财可以左右世道人心冷暖的现实。这种前后对比相互映衬的叙事手段更能深刻地触及到人物灵魂。
在生活中,人们一旦把金钱视为最终选择,伦常关系便会遭受到无情的破坏。由“财”而引发的各种伦常关系败坏的世态炎凉是《金瓶梅》这部作品的一大引人注视的亮点,即使在一个帮衬下的家庭小圈子也可以营造出冷热交替的氛围。例如在其五十六回《西门庆捐金助朋友、常时节得钞傲妻儿》特别注重展现了钱财对于朋友、夫妻之间的作用。在家里常时节因为没有钱总是遭到媳妇的白眼,但在向西门庆借了钱后却得到了媳妇从未有过的亲近。“财”之意向掌控了小说中人物的人情冷暖,转折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充分揭示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财而结交的朋友多是利尽而疏的现实。中国古代小说对这种现实的冷热之交颇有感悟,如《型世言》第十五回《灵台山老仆守义,合溪县败子回头》写沈刚在有钱时,有几个破落户和小帮闲与他结拜成“十兄弟”;当沈刚丧尽家财时,马上就与沈刚疏远了。第二十三回《白镪动心交谊绝双猪入梦死冤明》写因为看中朱恺有钱而与其结交的姚明等人,因为朱恺不肯借钱给他,于是将其杀死夺其财物。这种因钱财而引发的人情冷热多变的故事不在少数,在《金瓶梅》中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西门庆有权有势的时候,一群各怀心思的清客无赖和妻妾在西门庆的面前前倨后恭,场面烘托得很“热”。但当西门庆一死,这群人就很快聚拢到新的主子那里,世态瞬间变“冷”。而更为让人心寒的是应伯爵这群帮闲为新主子张二官出谋划策迎娶了西门庆的五妾潘金莲,连原应该有的兔死狐悲都不曾发生,这许多不仁义之事,正应了那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由此可以看出,“财”就像一个温控器,能够调控人情的“冷热”,也有利于作者通过世态炎凉情节的转换来烘托出对比映衬的审美效果。
三、因财而幻化出命运的悲喜交加
一直以来,“财运”的飘忽不定、无常变化早已经有所表现。晋代王嘉的《拾遗记•蜀》:“人生财运有限,不得盈溢,惧为身之祸害。”表明了这一观点,人们认定了人的命运是决定发财致富的关键,而人的财运又是捉摸不定的,这就为“财”之意象下的叙事情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悲剧色彩。而自宋元以来,在日益膨胀“贪欲”的社会大环境下,受到佛教贪财者必有恶报等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财色”的害处,并且由此达到领悟人生的宗教化、哲理化的新高度。其中广泛流传的有“无常”“空幻”等财运观念,再加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等种种“财运”观念影响着中国古代小说,并在其调控下,为了警醒世人而借助落空转幻的“财”之意象作为故事具有悲剧性的结尾。
中国古代小说通常以“财运”进行叙事,为了表现出一种理念化的人伦之真、道德之恒,把钱财看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身外之物,既捉摸不定,又难以掌控。如《二刻拍案惊奇》的卷二十八《程朝奉单遇无头妇,王通判双雪不明冤》中描写财主程朝奉垂涎于酒肆店主李方哥妻子的美色,而李方哥则贪图程朝奉“平白无故送来”的十两银子,为此劝自己的妻子顺从了程朝奉,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之后,李方哥并未能如愿,而因此招来了“破家辱身”的祸事,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常出现一度富可敌国、钱堆如山,而最终的下场却是不得善终的悲惨结局的人物形象,如邓通、石崇,对后世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关于石崇,在《晋书•石苞传》这样描述他“性粗强、贪而好利、富拟王者”,自恃富有,而爱与人争奢斗富,与“贵戚王恺、羊诱之徒以奢靡相尚”等等。石崇因为其很早就实践了“四贪”意识,所以在后世的小说中被符号化。如在《金瓶梅》中,石崇的意象也随处可见,第十五回写“佳人笑赏玩灯楼”的楼景:“围屏画石崇之锦帐,珠帘绘梅月之双清。”把西门庆摆设的豪华场面在有意无意之间与石崇当年的情景做比较;在第十回写西门庆“妻妾玩赏芙蓉亭”,用“毕竟压赛孟尝君,只此敢欺石崇富”来表现吃喝用度的奢华程度;可见石崇在“财”之意象中有着不容忽视作用。
有些故事虽然没有直接的提及“石崇”,但却可以隐约看到他的影子。换言之,中国古代很多小说都争相效仿石崇故事情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所以说或多或少都有着石崇虽然富贵但不能善终的影子,这种“影喻”叙事同样能够带给人们空幻、悲凉感。如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写杨松卖主求荣,投奔在曹操的帐下,但最后却被曹操斩之于街头示众。后人有诗感叹:“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家未荣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由此可见作者在抨击见利忘义之举的同时,也流露出空幻的观念。在一系列描写财生空幻、悲喜交织的命运而展现“罪财”意象的小说,让世人无不感叹金钱的罪恶面。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罪财”叙述的结构功能既展现在个别无足轻重的地方,更突出展现在故事整体框架的构建、重点人物命运的把握、情节的跌宕起伏、审美意蕴的错落等诸多方面,小说作者遵循大众普遍认同的金钱最恶化的思维逻辑来构建小说的情节,从而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类型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乡里.以今律古与文化原我——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研究现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05).
[2]姜建.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3]李桂奎.“物欲”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王海萍.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J].青年文学家,2014(02).
[5]程国赋.资料完备史论结合——评《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6]李桂奎.“物欲”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7]刘方,孙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J].文艺研究,2007(12).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9
现代的学者对负心婚变的社会原因的探析已经取得了极其可观的成绩。但是,书生负心原因的探析还有值得探讨之处。笔者在重新阅读了现代学者的专著和相关的几篇论文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现:深入地探究了“书生负心”的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下男女恋爱的精神满足心理违背了政治联姻的标准。
古代戏曲小说中,科举制度下文人命运的变迁,书生希望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恋爱对象,他所追求的爱情大多是兴趣相投,郎才女貌,追求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融洽。只要能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满足,书生在坠入爱河时,并没有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门第高低等方面,这种建立在精神上的爱情当然是很高尚的,但违背了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标准,几乎不可能得到社会和书生家长的认可。这些书生在社会压力和家长的指责之下,不得不忍痛割爱,做出负心的行为。
《霍小玉传》中李益出生门第清高华贵,本人才华出众,当世无双,前辈尊长,全都推祟佩服。他也常凭借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霍小玉本是霍王之小女,在其父死后,因其母亲出自贱庶而被赶出王府,沦入娼门。霍小玉虽是烟花妓女,但姿质艳美,情趣高雅,音乐诗书,无不精通,这正是李益梦寐以求的终生伴侣,所以李益按照个人的标准选中了霍小玉,并欲与之偕老。霍小玉所具有的高贵的气质和她卑贱的境地促使她尽快跳出火坑的愿望非常强烈,她不追求财物,只爱慕风流人物,李益的名字,她仰慕已久,还经常喜欢吟咏李益的诗。霍小玉虽然知道自己是娼妓人家,与李益无法匹配。只是因为姿色和才艺而受到李益的爱恋,也深知以李益的才学和名声,足以令许多名门闺秀仰慕,愿意和李益结婚的世家大族非常多。还考虑到李益堂上有严厉的双觐,一定会迫使李益与名门贵族的小姐缔结美满的姻缘,自己被李益抛弃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她不死心,她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哪怕李益能给她八年的欢爱时间,她已经心理很满足了。但是这种追求精神满足的选择恋爱对象的心理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标准,也违背了唐代的法律。唐代婚律明文规定:“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1]李益和霍小玉共同生活了两年,但他始终没有向他的母亲提及自己已经有了霍小玉这样的妻子,所以他的母亲太夫人依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替他和名门望族表妹卢氏议亲,婚约都已定好。李益基于太夫人一向严厉固执,踌躇不敢推托。而中国传统社会很看重家族的利益,不容许官员与妓女之间有真挚恋情。基于此种原因,李益不可能做到为了爱情而断绝亲情和整个家族赋予他的使命,所以他注定要抛弃霍小玉。
二.女性及其家长攀比和从众的心理导致书生负心。
某些女性及其家长天生存在虚荣和攀比心理。在选择婚姻时,出身卑贱的女性家长仰仗着自己的钱财,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有前途的书生,而书生品质、经济如何则不在考虑之列。如果书生比较贫穷或者正在落难,女性家长可以给予无条件的资助,他们资助这些穷书生的目的只是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穷书生,让贫穷书生发愤苦读,以参加科举改变身份,进入上层社会,从而实现“夫荣妻贵”、光宗耀祖的理想。他们只看到了贫穷书生的升值空间,看到了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贫穷书生发迹后是否会负心。而穷书生有时因为家庭贫困或者遇到了麻烦,得到了女性或者家长的资助,他们当时虽也考虑了门户问题,但迫于生计,违心的答应了婚事。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虽然富贵,但出身不好,是乞丐头的女儿。金老大一心要将女儿嫁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而金玉奴对父亲一心给自己找读书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也非常赞成。所以她不惜拖大年龄也要嫁个读书人。不管是金老大还是金玉奴在择偶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从众心理,希望找书生以改变自己的地位。所以在邻家的一个老头对金老大提及莫稽这个穷秀才时,金老大非常高兴。而莫稽也由于自己家贫,无力婚娶,才被迫答应的这门婚事。结婚后,金玉奴为了丈夫的前程,也为了改变自己卑微的出身,劝丈夫刻苦读书,她不惜财力物力,到处为丈夫购买书籍,供他学习,以尽快帮助他进入上层社会。可见无论是金老大还是金玉奴都有一心要加入社会上层的攀比和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促使他们不惜以全部家当去倒贴一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他们一不图人,二不图财,图的是社会地位。这种急功近利,不考虑对方品行的择偶心态也最终使金玉奴险些命丧黄泉。
《张协状元》中的贫女不也是看中了张协的书生身份,才在李大公夫妻的撮合下嫁给了张协吗?其实贫女在和张协的相处中,对于张协的人品她是有所了解,她嫁给张协的目的不也是想以后能进入上层社会成为上等人的攀比心理在起作用吗?嫁给张协后的贫女的命运其实比金玉奴更加悲惨,张协只是为了摆脱一时的困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他利用贫女想嫁给一个好夫君而摆脱贫困的心里,以引诱贫女嫁给他,让贫女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来帮助他得以继续上京应试,且在与贫女成亲时,便已经作好了抛弃贫女的打算,他自称:“张协本意无心娶你,在穷途身自不由己,况天寒举目又无亲,乱与伊家相娶。”可见他对贫女没有任何的感情,婚后的贫女不但遭受了来自张协的家庭暴力,而且还要更加辛苦的挣钱来支撑这个家,为了张协能上京赶考,她剪发卖发以助其成名,但成名后的张协不但负心将贫女抛弃,而且后来还剑劈贫女。
女性如此攀比、从众的择偶心态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若不是因为他们碰上好的官员,收为义女,他们怎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最终又和负心人破镜重圆呢?而破镜重圆后的感情又将怎样呢?所以女性在择偶方面应该怎样取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过于注重良好形象的面子心理导致悲剧发生
中国人是非常注重面子的,面子与人的身份、地位相联系,不同等级即不同身份,各有自己的面子。一般说来地位越高的人越要面子,爱面子,最怕在人前丢掉“面子”,他们最怕听到耻辱等字眼,最注意在他人面前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有些书生一旦发迹就想方设法负心,原因是自己地位提高了,要以自己的脸面维护家族的荣誉并为之争光,万万不能给先人、给家族“丢脸”,而前妻的地位低贱使自己觉得颜面无存,在其他官员面前失去了尊严,不能给家族带来丝毫的荣誉。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是书生莫稽由于家贫,娶了杭城团头之女金玉奴为妻。但玉奴的门第始终成为莫稽心中的阴影,因为莫稽是知识分子,地位高贵,而金玉奴是乞丐,地位卑俗。莫稽初婚时,其朋友,晓得他贫苦,都能体谅他,也没有人去取笑他。满月时,莫稽请同学们饮酒,金家族人金癞子的一通大闹,着实使莫稽在同学面前丧失了脸面。中了进士后的莫稽,乌帽官袍,到丈人家里,街坊上一群小儿的童言使莫稽感觉不是滋味,想到将来的儿女要被人笑话,就有些后悔当初娶亲之事。在任途中,莫稽想起团头之事,越想越感觉是奇耻大辱,为了以后不再受终身之耻,遂心生恶念,将玉奴推入江中,成了忘恩负义的负心郎、薄幸贼。莫稽之负心主要是因为金老大家卑贱的地位使莫稽丢尽了颜面。
《琵琶记》中的牛丞相在给女儿择婿时,声称女儿非状元不嫁。蔡伯喈中了状元后,当朝的天子也夸他是好人物,好才学,劝牛相招赘,并愿意为媒。以圣上为媒、“汉朝中惟我独贵”的身份,奉旨招婿,自以为手到擒来,却偏偏被穷秀才给拒绝了,使牛臣相的面子大大折损,“怕被人传,道你是相府公侯女,不能够嫁状元”。为了得到状元,保全自己的面子,不顾女儿的反对,硬要把女儿嫁给一个有妇之夫。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书生负心现象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高尔基曾说:“人是杂色的,没有纯粹黑色的,也没有纯粹白色的。在人的身上掺合着好的和坏的东西—这一点应该认识和懂得。”论及书生的负心,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62.
[2]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5.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10
答者:有很大的不同啊!社会环境不一样了, 思想观念不一样了, 接受方式也不一样了。我上中学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 文化萧条, 图书奇缺。所幸由于毛泽东对古代小说中的几部名著情有独钟,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 在七十年代初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特批, 以所谓“内部发行”的形式得到传播。我最初接触这些小说也是在这一时期。说来好笑, “内部发行”到了连一个中学生都可能看到, 这个“内部”还有什么“内”可言?不言而喻, 文革期间古代小说的传播必然带有那个时期的意识形态背景。在1973年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 《红楼梦》的评论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1975年因毛泽东发表批《水浒传》的讲话, 又出现了一个评《水浒》的高潮。这些当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但在极为有限的文学经典传播状态下, 它们又确实使人们获得了一个阅读古代小说的机会。事实上, 我们当时有机会接触古代文化遗产, 往往是从批判的角度获得的, 例如评法批儒运动, 从《论语》《盐铁论》到《三字经》《昔时贤文》等, 都作为批判材料得以印行。这在今天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事, 不说别的, 不少出版社出版这些古代小说名著, 都打着中学生必读书的名目, 虽然我不能确认中学生“必读”了的人数, 但只要想读, 书是不难找到的。
更大的不同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我还记得, 在看《西游记》之前, 我看过一本根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绘制的连环画, 我估计我这个年龄的人对这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印象。它的广为人知, 来自于毛泽东的一首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首诗有两个基本精神, 一是强调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是颂扬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主导着当时的古代小说阅读。今天的中学生可能也会欣赏这一情节, 但大约不再会将它理解为一个辨别敌我的政治寓言了。说到这里, 我想到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画皮》, 这个并不算《聊斋志异》中特别精彩的作品, 在文革期间也常被人提起。与“白骨精”的故事一样, 对它的阐释也是要人们认清“阶级敌人”就像披着美女画皮的恶鬼。我没有看过新拍的《画皮》电影, 我猜想, 现在的导演恐怕更多地是会追求那种惊悚的娱乐效果吧。
问者:您是怎样走上古代小说研究这条道路的?
答者:刚才说了, 我接触古代小说是在中学时代, 研究的兴趣可能也是那个时候不知不觉产生的。在前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小说叙论》一书的“后记”中, 在谈到自己从事古代小说研究这一工作时, 我还特别提到:“在我的心里, 这可能也是一个宿命。读中小学时, 正值文化大革命, 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全凭自已漫无边际的浏览。如今家里堆满了三十多年来淘换来的书, 跟随我时间最长的却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至今还记得购买这本书的情景。那是1976年的“五一”节, 在南昌城郊的一个杂货店中, 这本书寂寞地放在有些破损的玻璃柜台里。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得知这本书, 又为什么想买它的, 但它终于成了我的宝书, 引领着我走过来, 走下去。”不过, 说来惭愧, 我当时正读高一, 那时的语文课几乎荒废, 经常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所谓“两报一刊社论”当课文, 又没有人引导, 并不真能读懂《中国小说史略》, 反而是鲁迅在书中引述的一些古代小说的片断吸引了我。现在想来, 这也未必是买椟还珠, 毕竟鲁迅摘引的那些片断也反映了他独到的见识。比如与当时“评红”热潮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不同, 鲁迅在近百万字的《红楼梦》中, 只引述了第五十七回、第七十八回两段情节, 说明宝玉的“爱博而心劳”,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这样的引述, 启发了我留意小说中看似琐细的描写, 体会作者或人物的精神世界。
问者:有不少人认为《西游记》是儿童读物, 而您的博士论文以《西游记》为研究对象, 那么您怎样看待《西游记》的特点和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答者:《西游记》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作品, 这本身就是极为可贵的。要知道, 中国古代除了民间故事和童谣, 为了儿童的创作几乎没有。不过, 这并不意味着《西游记》是幼稚的、肤浅的。一方面, 对童心童趣的向往, 可能是人难以泯灭的一种本性。而《西游记》神奇瑰丽、自由天真的想象, 或许有助于让我们暂时回归为世道沧桑所遮蔽、束缚的这一本性。事实上, 这也是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 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和文人反抗精神束缚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 《西游记》又不只是单纯的童话, 其中融铸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我曾这样概括《西游记》的意义:《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 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显示出的精神风貌。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 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具体来说,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志行修谨, 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 也折射着我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能够以一部作品如此鲜活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 在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今天, 我们也常常可以在这“取经四众”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 你渴望摆脱一切束缚, 甚至有闹他个天翻地覆的冲动, 那么, 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 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 做出些事后连自已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 那么, 不妨以猪八戒为自嘲的镜子;但愿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的顶头上司, 万一你自已不幸如唐僧处处逢灾, 又无能为力, 万事靠人, 也不必自怨自艾, 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 西天还是可以到达的;假如你乏善可陈, 默默奉献似沙和尚, 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清人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中说:“人生斯世, 各有正业, 是即各有所取之经, 各有一条西天之路。”这是对《西游记》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化价值的精到评价。任何时代和地方的读者都可能从《西游记》描写的奇特的精神漫游中, 领悟人生的真谛。我想强调的是, 读《西游记》不能只看到那种表面的降妖伏魔的热闹, 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哲理。正因为《西游记》以独特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 所以它在中国小说史上才有独特的位置。
至于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西游记》作为研究对象, 这既是由于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文学趣味, 也是从学术的角度考虑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会儿, 国内还没有出版过《西游记》的研究专著, 我觉得这与它的地位不太相称。
问者:除了《西游记》, 我注意到您的《幻想的魅力》《中国神话与小说》等著作也都与古代神怪小说有关, 您是不是对这类小说特别感兴趣?
答者:谈不上特别的兴趣, 也许是偶然所致。但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角度看, 超现实的描写与神怪类小说源远流长, 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到大量唐代传奇, 再到《西游记》《镜花缘》《聊斋志异》等等, 不但自成系列, 也渗透到其他类型的小说中, 如《红楼梦》开篇就有曹雪芹精心设置的木石前盟神话。因此, 这一类小说的艺术魅力确实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表现手法也确实值得重视。《幻想的魅力》是在我的硕士论文基础上改写的, 当时我主张应将古代小说中的神怪描写作为一种形象构成的方式来看待,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而不只是思想文化或宗教信仰的角度考察其发展演化、创作规律、艺术功能等问题。
问者:如果请您选择最值得阅读的小说或者您心中最偏爱的小说?是哪一部?为什么?
答者: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与欣赏者所处的特定情景有关, 在某种环境中, 我们可能特别喜爱某一作品;换一个环境, 又会喜爱另一篇。中秋时节, 我们可能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陶醉;长江岸边, 我们又会为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激动。随着生活阅历的变化, 这样的喜爱也会有变化。我比较认同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点:“诗如天生花卉, 春兰秋菊, 各有一时之秀, 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 能动人心目者, 即为佳诗;无所谓第一、第二也。”我之所以先提到这一点, 是想说明对文学作品不宜作绝对化的评价。
当然, 就个人的阅读兴趣来说, 我可能还是多少偏爱《西游记》和《红楼梦》一点。在我看来, 《西游记》超越社会现实的喜剧精神和《红楼梦》执着个人感情的悲剧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极。我曾经作过一个也许是荒谬的假设:假使中国古代文化其它典籍都失传了, 仅凭《西游记》和《红楼梦》, 我们也能复原一个完整的华夏文化。
问者:在这么多年的治学生涯中, 您觉得古代小说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答者:古代小说有一个特点, 叫作“文备众体”, 也就是说, 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歌、赋、戏曲, 等等, 都为小说家所借鉴或运用, 这就造成了小说文体的丰富性。小说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内容的千姿百态。在古代小说中, 既有帝王将相的政治历史, 更有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其间反映了社会发展、思想意识、民俗信仰、日常生活、人物性格、感情交流, 诸如此类, 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所以, 过去有一种说法称《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我想, 形式与内容的双重丰富, 是古代小说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同时,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以叙事和刻画人物为主, 往往也充满了趣味性, 这也是它使我不感到枯燥的原因。我想要说明的是, 趣味不意味着不深刻。在我看来, 一部优秀的小说, 应该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呈现, 这也许是古代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
问者:当您将古代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仅是阅读对象时, 有没有对您最初的欣赏兴趣产生影响或妨碍?
答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的时候, 我确实感到学术研究对纯粹的欣赏乐趣是一种压制或扭曲。鲁迅在评论《西游记》时说, 这部小说可以使人“忘怀得失, 独存赏鉴”, 这是就小说的矛盾冲突来说的。如对研究而言,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学术行为, 也许就无法做到“独存赏鉴”了。如果理论陈腐、思维僵化、方法机械, “独存赏鉴”的乐趣可能更少。另一方面, 作为单纯的欣赏对象, 你可能只需要阅读那些经典名著, 一般来说, 它们巨大的艺术魅力, 对于陈腐、僵化、机械的东西还有天然的抗拒作用。而研究则不然, 你不仅要读你喜欢阅读的, 为了理清一部作品的来龙去脉, 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文学史价值与地位, 你还需要阅读一些艺术水平相对来说不那么高的作品, 这对一个人的耐性可能就是一种考验。不过, 研究对欣赏也不只是负面的影响。相反, 研究对欣赏也有促进作用。首先, 通过研究, 你可以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提高欣赏的智力水平;其次, 通过研究, 你可能比匆匆地浏览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细微之处, 提高欣赏的深度。
问者:现在很多中学生是通过影视剧等来接受古代小说作品的, 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者:古代小说名著影视剧创作是一个重要资源, 对于古代小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中学生通过影视剧来了解古代小说, 是很自然的。只要影视剧的改编是严肃认真同时又是富于艺术创造精神的, 这样的接受也是有益的。但影视剧绝对无法代替小说原著。仍以《西游记》为例, 不只有热闹的故事, 它还有很多细腻的书面化描写和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转化为电视画面时容易变得平淡无奇, 而令人眼花缭乱的降妖伏魔经电脑特技的处理, 不可避免地成为屏幕上的焦点, 那些冲突至多一次次验证着“邪不压正”的简单道理。这多少是有点遗憾的。
不久前, 我指导一位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针对当代大学生接受与理解《三国演义》的问卷调查, 在特定范围内, 有42%左右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开始, 就接触过《三国演义》原著, 这多少还是说明了古代小说的影响力。如果不是应试教育的重压, 我想这种影响力可能还会更大。我的意思是, 没有或较少接触古代名著, 有时并不是中学生的责任, 而是他们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阅读大部头的名著。不过, 我想提醒中学生朋友的是, 古代名著的阅读也许不一定直接有利于中考、高考, 但肯定有利于知识水平的积累、文化修养的长进、思想认识的提高。从堆积如山的教辅参考书中, 从网络驳杂的信息海洋中, 探出头来看一点名著, 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问者:不知道刘老师是否了解, 现在高中校园里流行的是80后作家的作品, 是哈里·波特, 是玄幻小说, 诸如此类。作为一位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 您怎样看这种现象?
答者:我没有阅读过80后作家的作品, 不妄加评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玄幻小说, 也只是从媒体上得到的一点皮毛印象, 不知道它是否风头已过?从上个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到后来的“哈里·波特”热, 超现实的想象不断受到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这其实是对想象力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渴望。但就文学传统而言,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 古代小说家在这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自觉地利用过这方面的文学资源, 我想其中有大量值得借鉴的东西。
问者:您能给中学语文老师谈谈讲授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经验吗?
答者:最近几年, 我参与了一些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 真切感受到, 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 在这方面, 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往往可能并不如中学的一线教师体会得更深入。因此, 我绝对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当然, 就古代文学来说, 既然中学与大学可能面对共同的作家作品, 尽管教学的深浅有别, 其中也应该有一些相通的东西。我觉得, 如果中学语文老师在可能的条件下, 关注一下相关的古代文学研究, 也许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我的导师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 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虽然浅显, 却是吴先生对中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规律的高度概括。吴先生还写过其他一些有广泛影响的论文, 如《〈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的典型形象》《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物的安排》等, 如果语文老师在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课文时, 看一下这几篇论文, 一定有助于更细致、准确、生动地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古代小说的规律。
问者:那么, 您认为中学生阅读古代小说应注意些什么?能不能给他们阅读古典小说提一些建议?
答者:回到开头所说的, 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其实是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最大的挑战。我们今天阅读古代小说, 很自然地会站在当下思想立场来看待小说的描写, 不过, 我们也要注意, 完全脱离小说产生的特定时代来看待或评判古代小说中人物的言行, 有时是不公平、不科学的。比如《水浒传》赞美了“劫富济贫”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它是具有一定的正义性的。而在法律明文保护私有财产的今天, 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济贫未必要劫富”, 进而对梁山英雄的一些举动持非议。这自然也不能说错, 问题是不要忘了, 这其实是时过境迁之后社会意识与立场改变的结果, 不必因此而苛求古人。
同样由于时过境迁, 阅读古代小说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的知识, 否则我们连一些描写的基本含义都可能不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 《红楼梦》第25回有一段有趣的情节, 王熙凤送茶叶给林黛玉等人, 得到林黛玉的称赞。王熙凤便对林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古人订婚有以茶为礼的习俗, 称为“下茶”。所以俗语有“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说法, 即是说一女不可许两家。如不明白这一礼俗, 对王熙凤的这一句话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了。反过来, 阅读古代小说也能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最后, 我还想补充两点:一.古代小说名著, 是历经岁月的淘洗留下的文学精品, 是值得一读的, 而且最好读原著;二.不要以为古代小说只是古代的文化遗产, 它实际上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当代文化生活中, 始终是一笔鲜活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11
1. 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霾(mái) 神妪(yù) 奇葩(bā)
霰雪纷飞(xiàn)
B. 聒噪(ɡuō) 鼎铛(chēnɡ) 羁旅(jī)
诡谲多端(jué)
C. 国殇(shānɡ) 剽掠(piāo) 子嗣(shì)
怙恶不悛(ɡǔ)
D. 桎梏(ɡù) 佝偻(lǒu) 垣墙(yuán)
谑而不虐(nüè)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绸缪 凋谢 廷掾 怄心沥血
B. 逸豫 跌宕 寂廖 面面相觑
C. 滞留 溽热 阴霾 轻歌曼舞
D. 修茸 凌厉 讫今 切中肯綮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海对“美眉”“恐龙”“PK”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 面对日本发生的强烈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C. 投资者在把握波浪脉络后还要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在起伏不定的股市中,唯有把握大势,波段操作,才能游刃有余。
D. 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4. 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阁夜》一诗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气概。
B. 《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C. 《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D. 根据文意,《阿房宫赋》一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有四处“后人”,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二、阅读理解(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9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受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①,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以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①郁悼(yù yáo):通“郁陶“,忧思郁积。
5.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时流辈咸推之推:推举
B. 既罹窜逐 罹:遭受
C.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转:调任
D. 例移为柳州刺史例:按照旧例
6.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柳宗元的为人及其才学的一组是( )
①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②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③既罹窜逐,涉履蛮瘴。
④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⑤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7. 下列各项是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从小就很有才华,擅长写两汉体式的诗文,精心构思,文采斐然。
B. 柳宗元在王叔文掌权时期,曾被引入宫禁商议大事,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人被贬逐。
C.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当地有用人作抵押借钱的陋俗,如果过期未能还钱,抵押的人就被钱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这种陋俗,并自己出钱将这些人赎回,送还他们的父母。
D. 作者十分赞赏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而对柳宗元在政治上的才华没有表现出来就遭贬深表同情,对此十分愤慨。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①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5分)
②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5分)
③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5分)
三、诗歌鉴赏(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12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9. 两首诗同以“筝”为题材,试分析两首诗在描写音乐方面各自有什么特色?(6分)
答:
10.试概括两首诗各自所表现的主旨。(6分)
答:
11. 补足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②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阁夜》)
③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⑤叶上初阳干宿雨(周邦彥《苏幕遮》)
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四、语言运用(4分)
12. 请分别写出下列文句所评价的诗人。(4分)
(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自题所居曰“顾曲堂”。
(3)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4)师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五、单元写作(40分)
13.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拒绝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李白拒绝摧眉折腰事权贵而纵情于山水;项羽拒绝了屈辱地活着,选择了自刎;司马迁为了理想拒绝了死亡。一次拒绝就是一段佳话,你有拒绝别人或被别人拒绝的经历吗?
请以“拒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12
1.“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中, 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的《越中览古》, 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
2.“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赏析示例”中, 同样选自上述版本的李白的《将进酒》第18句是:“但愿长醉不用醒”,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3.“散文之部”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 选自《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的《阿房宫赋》第2段, 有一句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
4.“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 所选李贺《李凭箜篌引》, 课下注释 (1) 对李贺其人的注释文字是这样的:
“李贺 (791—817) , 字长吉, 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 27岁就去世了。”
古诗文存世时间长,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出现不同版本, 这很正常。在这里想说的是:教材编者将不同版本的古代诗歌散文内容编入教材供高中师生使用时, 能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从而将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1.“义士”和“战士”,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 在第1612页和第1714页对“义士”和“战士”的解释是:
[义士]: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的人。
[战士]: (1) 军队最基层的成员; (2) 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
众所周知, 勾践被夫差打败后,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 “葬死者, 问伤者, 养生者;吊有忧, 贺有喜;送往者, 迎来者;去民之所恶, 补民之不足”, 举国上下, 发愤图强, 同仇敌忾, 最终报仇雪耻, 锦衣还家。从战前动员来看, 尽管“三千越甲”是为“义”所激, 士气高昂, 但由“将帅二三子夫妇已蕃”可知, 他们本是越国的臣民, 国家有难, 慷慨以赴, 本属分内之事, 情理之中, 何“义”之有?称凯旋而归的将士为“义士”而非“战士”, 不亦惑乎?因此, 愚以为还是采用“战士”的版本为好, 以免产生歧义, 导致误解!
2.《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 我们通常见到的版本多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也有“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说法。那么, 哪种说法最切近诗人内在情感呢?当是“不复醒”。因为“不用醒”是“不需要醒”, “不愿醒”是“不愿意醒”, “不复醒”是“不再醒来”。
李白厌恶黑暗官场, 放浪形骸, 寄情山水, “借酒浇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当然希望一醉方休!而“不用醒”之意则显突兀。一则“需不需要醒”似乎受客观条件制约, 而此句则完全是直抒胸臆, 只有“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 与客观需求无关;二则“长醉”状态下应是无意识的, 至少意识比较模糊, 不管客观上需不需要, 主观上实际是“醒”不了的。而“不愿醒”中的“不愿”与“但愿”对举, 这样似有割裂文意之嫌:只愿意长醉下去, 不愿意保持清醒。换句话说, 就是只愿意长时间保持醉酒状态, 不愿意头脑清醒地混迹官场。看似说得过去, 其实在原句中, “但愿”两字统领后边所有文字“长醉不复醒”, 其中“不复醒”是对“长醉”状态的进一步阐释!
3.《阿房宫赋》第二段中, 到底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好呢, 还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好?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先得从“得”字的意思说开去。随便翻开一部《古代汉语词典》去查, “得”字有一个最基本的义项, 就是“能, 可能”, 例子不用多举。在该句中,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 从“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可知, 天天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之后翘首以待的宫女们盼望始皇帝驾幸自己处, 那就像大旱之望云霓, 赤土之盼甘霖, 是殷切盼望见到而不能见啊!不仅文意豁然, 而且主动被动昭然!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能表达出这番意思么?相反, 它只有两种解释:皇帝不想不愿见宫女, 宫女不想不愿见皇帝。而这两种解释既不合文意, 又不合情理!所以, 还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好!
4.认为李贺是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人, 这简直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 “陇西”只是李贺的祖籍。既然如此, 为什么要说李贺是陇西人呢?
李贺 (公元790~816) , 字长吉, 中唐著名诗人。祖籍陇西, 生于福昌县昌谷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他是唐宗室后裔, 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又因家居福昌之昌谷, 后人称之为李昌谷。他18岁到东都洛阳, 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 备受赞赏, 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 被荐举进士, 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 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 犯家讳, 依据礼法惯例, 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 断绝了仕途之路, 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 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 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 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 就病卒家中。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有《高轩过》《雁门太守行》《罗浮山人与葛篇》等。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具一格, 被称为“长吉体”。
更重要的是,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尚存李贺故里的一些佐证:昌谷今名无存, 据考证应为今宜阳县三乡乡。李贺故里当在连昌河东的西柏坡村。这一带村落相连, 绿竹成园, 有的竹园超过百亩, 与李贺诗歌所写相似。1992年10月, 西柏坡学校落成了高3.29米的李贺雕像。连昌河西岸有唐塔一座, 砖结构九级密檐式, 高十余丈, 下部砖刻浮雕完好, 为五花寺 (即连昌宫) 遗址, 旁有汉山云刹光武庙。当年的权贵显要和文人学士武则天、唐玄宗、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均在这一带留有诗文。
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以上注释应该实事求是改正为: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小说的类型05-08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01-15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10-12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欣赏12-28
中国古代的名言欣赏参考12-0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11-2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含答案)08-1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练习答案11-2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期中测试题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