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2024-10-20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共9篇)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1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处于迅速扩张中。城市化在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的同时, 也带来诸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以致城市暴雨洪涝和水污染频发等问题。近年来, 有关城市被淹、汽车成了抛锚的渡船、市民蹬水而行、交通严重堵塞甚至瘫痪等现象时常登上夏季媒体头条, “去城市看海”甚至成为网络嬉笑调侃的流行语。由于连续强降雨天气, 截至7月3日统计, 201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6省 (区、市) 遭受洪涝灾害, 受灾人口3282万人, 因灾死亡186人, 直接经济损失506亿元。然而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北京故宫、北海团城、江西赣州等古建筑和古城在暴雨面前却安然无恙。本文聚焦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 研究其设计理念和发展改进, 以期对现代“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古代排水设施典范

中国古代经济由于以农业种植为主, 在城市发展早期, 大部分城市都沿河选址、依水而建, 方便供水、交通和灌溉, 以利于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但同时, 近水的地理位置也意味着水灾的隐患风险大。因此, 自建成开始直至城市发展后期,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防治和解决城市水患。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管子》对都城选址原则有着科学建议, “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 而水用足;下毋近水, 而沟防省;因天材, 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还论述了建设城市沟渠排水设施的原则:“地高则沟之, 下则堤之”, “内为落渠之泻, 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说, 古城城市在选址时已充分考虑了城市供水、灌溉、排水、防洪、防御、航运和防火等各方面需求。其中, 比较典型的有江西赣州福寿沟和北京故宫的排水系统。

2.1 赣州福寿沟

福寿沟始建于宋代, 根据地形特点和街道布局, 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 建成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 故取名“福寿沟”。福寿沟的设计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 巧借外力, 因势利导。其中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 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 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 免去了今人使用抽水机的麻烦。第二大特点是它的12个水窗 (即排水口) , 在出水处“造水窗十二, 视水消长而后闭之, 水患倾息”。水窗的闸门借助水力自动启闭, 十分巧妙。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 借助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当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时, 借助江中水力关闭闸门, 以防江水倒灌。其次, 着眼全局, 效益最大化。福寿沟与赣州城内的三大池塘、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 具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 从而形成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从外部看, 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 它可调节雨水流量, 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 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依靠福寿沟, 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 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福寿沟的可贵不仅在于实用, 更在于其体现了古人的高妙思维。

2.2 北京故宫

今年7月底首都北京市暴雨造成多处水灾, 然而故宫却没有淹水问题, 原因是其具备一系列完善的排水系统。故宫主体建筑于明朝永乐年间落成、有近600年历史的, 拥有明、暗两套排水系统。明排水是透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 如三大殿三重台基上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 可以瞬间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 并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暗排水则是透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故宫北高南低的地势能够使城内东西方向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公尺面积的雨水汇流入南北向排水道内, 再泻入内金水河流出。故宫内的雨水通常都经由排水道流入内金水河、大明濠、太平湖、西苑太液池、后海、外金水河和筒子河等故宫内外的河渠湖泊并排出。这些河渠一方面可用于城市供水、消防用水, 另一方面汛情之下亦可用于排水, 先在外围保证不让大量雨水和山洪流入故宫, 这也是故宫为什么能在北京汛期时免于水灾所苦。

2.3 可借鉴之处

由赣州福寿沟和北京故宫的分析可知, 中国古代城市的水系统通常包括供水系统、排水沟渠、城内河、池塘、护城河以及排水河六个组成部分: (1) 供水系统, 一般是利用城市外围的沟渠或河流将城市附近河流的清洁水源引入城中; (2) 排水沟渠, 在城市地表和地下均有分布, 多呈网络状, 用于将生活生产废水以及自然雨水排入城内河; (3) 城内河, 即城内沟渠或河流, 作为供水和排水通道, 起水系统循环作用; (4) 池塘, 一般与城内河相连, 具有观赏与蓄洪的作用; (5) 护城河, 一般绕城而建, 防御与景观是其主导功能, 同时也发挥着泄洪的作用; (6) 排水河, 穿城而过的河流或由城内往城外建设的沟渠, 主要功能是将护城河内的河水及生活生产废水排出城外。以上为中国古代城市水系统的通用模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 可将附近河流清洁水源引入城中, 满足城市生活生产之需, 所用之水经过城内水循环系统再流向城外, 同时也把废水和雨水排出城市。如果遇上大暴雨, 池塘和护城河也能起到调蓄洪峰的作用, 从而降低洪灾的风险。此举体现了中国古人建设城市的智慧和设计排水系统的精妙之处。

3 现代海绵城市的兴起与建设

3.1 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的内涵, 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下雨时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从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自然生态体系; (2) 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技术手段, 修复被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 (3) 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 重构城市生态环境。

3.2 海绵城市的兴起

海绵城市本质上是雨洪管控。现代城市雨水控制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初期主要集中在雨水利用, 近年来雨水控制技术重心逐渐转向雨洪调控及污染控制。2014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 从目标、指标、过程、手段、管理四个方面分别给出了建设意见, 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撑。2015年, 财政部陆续发出“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 (财建 (2014) 838号) 、“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 (财办建[20154号) , 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的迅速发展。2016年2月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6]245号) , 提出大力建设屋顶绿化、雨水花园、储水塘、微型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城市“海绵体”, 增强城市海绵能力。

3.3 海绵城市的构建途径

借鉴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 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 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 从而控制地表径流量, 构建海绵城市。具体途径, 可以从自然和人工两方面展开:

(1) 保护生态湿地, 利用自然做功。湿地是城市之肾, 保护和修复自然湿地, 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严格实施绿线和蓝线控制, 保护重要的坑塘、河流、园林等水生态敏感地区, 维持其水的涵养性能。通过截污、底泥疏浚、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等技术手段, 净化被污染的水体。必要时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 构建多级多功能湿地系统。

(2) 合理运用工程手段, 推行绿色基础设施。改造城市的广场、道路, 通过建设模块式的雨水调蓄系统、地下水的调蓄池或者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等设施, 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改变传统的集中绿地建设模式, 将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透到每个街区中, 在不减少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绿地比例。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

3.4 海绵城市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 基于当前海绵城市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等现状,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根据城市水环境质量、排水现状、气候、土壤条件等, 研究适宜不同地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和模式, 因地制宜出台相应建设技术导则与评价体系。同时, 选取具有示范效应的试点工程或城市, 通过电视台、广播、网站和报纸等媒体及时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动态和最新成果。

(2) 统筹多方力量协同合作。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 涉及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水文等多个部门以及项目业主, 应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成立由生态学专家、水文学专家、风景园林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 协助开展工作。同时, 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3) 强化管理和维护。在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水系绿地等专项规划编制中, 落实低影响开发的具体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 并将低影响开发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同时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监管, 对控制指标不达标、配套低影响开发设施未落实的项目, 不予开展。

4结语

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结合了朴素的自然观和辩证观, 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排水系统日益成为综合性很强的一个技术领域, 希望通过本文对古代排水技术沿革的探讨, 能给新时期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启示。

摘要:中国排水系统具有悠久历史, 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代排水系统主要用于防洪、治河、灌溉、城市供水、废水处理和暴雨排水等, 这些排水系统曾被纳入城市建设的早期规划并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诸如暴雨洪涝和水污染等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精妙之处, 思考新时期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以期为当下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水危机提供借鉴之道。

关键词: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启示

参考文献

[1]许宏.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J].文物考古周刊, 2012 (5) .

[2]余蔚茗, 李树平, 田建强.中国古代排水系统初探[J].水与社会, 2007 (4) :51~56.

[3]仇保兴.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 2015 (1) :11~18.

[4]俞孔坚, 李迪华, 袁弘, 傅微, 乔青, 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 2015 (6) :26~33.

[5]王国荣, 李正兆.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构想[J].山西建筑, 2014 (12) :5~8.

[6]沃夫冈·F·盖.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D].景观设计学, 2015 (4) :10~21.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2

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到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腐败现象更为盛行。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统治基础,因此,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深刻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实践并形成的关于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廉政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社会评价,廉政时代与廉政人物颂扬与传播的艺术方式等方面的总和。它们中的许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结合中国实际对廉政问题的缜密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同时,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就有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大力宣扬。

一、借鉴古代廉政文化产生的途径来推动中国廉政文化 的产生。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的。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廉政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紧密相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充分说明了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为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推动了中国新时期廉政文化水到渠成的产生。

二、借鉴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

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严惩贪官污吏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立法,运用法律来规范官员行为。早在夏商时期,对贪贿就有了正式的刑律。《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意思就是说司法官皋陶订立了昏、墨、贼的罪名,墨就是指贪婪败坏官纪,规定犯此罪者处以死刑。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中《杂法》规定的六禁之一金禁就是惩罚受贿行为的规定。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得以大放异彩,法家较早意识到官吏腐败对国家的严重危害,秦朝的法律就规定了任人不善、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等罪名。西汉时期惩治贪污贿赂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制定了独立的监察法规,在处理贪污腐败案件时也基本上是以监察法规为主要依据。主要规定有:第一,官员不胜任者要被免职。第二,详细规定了失职渎职行为。不仅丢失印信、文书,甚至消极怠工,不积极举报违法的同僚与部属都视为失职和渎职。第三,防治官员以权谋私。汉代赃罪分为盗和赃两大类,盗指官员们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共有财产,赃指接受下属、吏民的贿赂。第四,禁止官员实行苛政。及到后来的唐宋明清,中国古代的刑法对贪贿的惩罚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惩罚贪贿腐败的刑法。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采用重刑惩治贪官污吏,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使封建王朝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了政通人和,蒸蒸日上的活力和景象。现代中国的廉政文化的形成也必须有严厉惩罚贪贿腐败的刑法作为强有力的后台。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对贪污,受贿,渎职等腐败行为都规定了比较完善的具体的惩罚措施。但是

还是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法律上的漏洞进行各种腐败活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建设首先就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防范官员腐败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防范官员腐败方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它起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日臻成熟于唐宋,高度完备于明清,是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并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虽然不论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如何完善。如何严密周全,都无法解决封建王朝固有的内在矛盾,挽救不了封建剥削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但从封建社会吏治实践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系统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平时发生的不少贪污受贿案件。对于现代的中国来说,严厉、完善的监察机制是绝对不可少的。廉政监察是针对各种政治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的职能活动。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执行廉政制度的情况、查处各种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的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廉政建设进行廉政教育,以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的为政清廉。这跟古代的监察系

统的功能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可以大力借鉴中国古代的严密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现有的纪检监察制度,建立有效的权力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虽然构建完善的监察制度决非一日之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制度必将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日益成熟和健全。

3、加强廉政思想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以及严密的监察制度是廉政制度文化建设,而与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就是廉政思想文化建设。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廉政思想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对现实问题高度关注,也在廉政问题上做出了许多理论思考与总结,这其中既有通过设官分职来加强权力制约、权力监督的具体设想,也有通过理想教育来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实现其为政清廉的目的,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腐败对政权的危害。如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康熙也曾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廉政思想文化的大力发扬,也涌现出了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巡抚汤斌四知先生扬震等尽职尽责、政绩卓著、清廉守正、严于执法的清官廉吏。历史上吏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也都是统治者忧患意识较为强烈的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都证明了这个问题。历代思想家的廉政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通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层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后向现实转化。历代诸多有为的帝王、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往往都鲜明的体现着思想家的智慧。这些古代的廉政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应当结合现代各种新的廉政思想以及现代涌现出的各种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形成独特的现代廉政

思想文化,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拘泥于形式大力宣传。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机关。大力倡导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秉公用权的思想理念,增强机关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企业。把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培育企业员工依法经营、廉洁从业的理念。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农村。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传播廉政文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风尚。把廉政思想文化作为密切农村基层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学校。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廉洁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大中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社区。确立为居民服务的理念,突出文化特色,贴近居民生活,开展多种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让人们从富有趣味的活动中受益,从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作品中得到熏陶。推动廉政思想文化进家庭。针对领导干部家庭,大力宣传家庭助廉的重要作用,提高家庭成员的廉政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清廉家风。使新型的廉政思想文化深入人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有选择的继承。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有益的成分。例如从制度层面来看,古代廉政文化中重视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多层次监察的廉政意识,官吏选拔中德才并重原则的强

调,以及官僚制度中运用设官分职、加强考核的方法来防止腐败、激励勤政的措施及其所形成的经验积累,不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也还有启发甚至具体问题上的借鉴意义。从廉政思想文化层面来看,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许多经典表述,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今仍是激励人们树立高尚情操的思想基础。他们对廉政、勤政方式方法的理论探索与思考,对腐败所造成国破家亡危害性的深刻剖析,仍对我们今天有着借鉴和警示的意义。

对待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我们要勇于继承、善于继承,也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继承。首先,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尽管有丰富的内容,也体现了历代有识之士对廉政问题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但是古代国家国体、政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反腐倡廉的科学机制。因此,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现代化意义也只能从相对的角度进行考察。其次,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具体内容要作辩证的分析。例如,作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建设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民本”思想,其实并不是统治阶级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它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压迫。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有许多从设官分职的角度加强廉政建设的思想,但却很少有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监督的思想,即便有,也难以从制度层面得以实现。中国古代加强对官僚的监察监督思想内容很丰富,但这种监察监督往往是在维护专制主义权力运行机制下的思考,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这种权力交给社会,交给人民。所以,继承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优秀传统,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3

中国古代都城是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者地方政权的首都, 是当时这些国家或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及经济文化中心。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有史书记载的中国古代都城就有217座之多, 它们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 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百科全书, 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在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上的变化和成就。在城市选址、布局形态、道路及市政建设、建筑类型等多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布局形态的演变、道路及市政建设、建筑类型的发展等几方面来谈谈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主要特征。

2 选址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在早期是和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都城的选址开始更重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考虑。伴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宗教的引入、对美好未知世界的向往等观念融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取舍和利用, 风水学说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上的一个关键因素。

2.1 自然因素

中国古代都城早期的选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良的地理环境, 其选址的思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农耕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考古发现: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 族群的定居地的选择就强调了便于耕种、利于获取水源与食物以及良好的安全条件这三方面要素, 这主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而且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密切相关。因此在奴隶社会的早期, 古代都城的选址上更看重的是自然条件的优势, 强调“近水利而避水患”, 会首选地理条件优厚, 水源充沛, 便于农业耕作的地区, 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防御性。

2.2 社会因素

随着农耕的发展和物质的积累, 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 人类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壮大、族群数量在不断增多。奴隶社会中期开始的战争、分裂、统一一直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主题之一。作为统治阶层在都城的选址上除重视自然条件之外, 还将政治、军事、防御、经济等因素作为了重要的条件。

都城的选址关乎到国家的江山社稷, 早期春秋战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 使当时的都城选址中更多的包含了军事及各种政治因素, 都城的地理位置要便于统治者控制他的国家, 还要很好的防范外敌入侵的同时能有利于自己去扩大疆土范围。因此这些君主们的选址不约而同的遵循了“居中”这一原则。建都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多年的北京、八百多年的洛阳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当时朝代里的居中的地区, 并且还是交通的枢纽中心。其位置既能够在军事上很好地控制西北外族的入侵, 又能够很好地控制东南海疆, 并稳定和发展建设整个中原地区, 有利于国家的长效控制、管理和发展。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实例有: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后, 将都城从原来的中都迁到了位于幅员辽阔的大元帝国的中部的大都, 有利于对各地区的控制。

军事和防御也是古代都城选址的重要条件。例如:明朝之前的都城就是在当时版图上位置居于中间的南京, 后来朱棣发动政变之后称帝, 由于称帝之前他被封为燕王, 驻地在北京, 其势力范围也在北京, 同时也为了摆脱南京篡位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压力, 加之当时北方边患也非常严重, 因此明成祖朱棣果断迁都北京, 很好地镇压了反叛和骚乱。

整个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还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特征, 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不断东移。北方的不停战乱使大量人口南迁, 远离战争的南部区域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城市繁荣, 统治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支持在都城选址上也逐步东移。

2.3 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就是关注人的居住环境, 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客观上形成了特殊的生态观念。“风水”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 形成于晋汉时期, 成熟于唐宋元, 明清时期日臻完善。注重人居环境的环境容量、环境质量和景观问题。

古代中国人早就将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选择上很早就开始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观, 注重“风水”环境的选择, 其主要表现在都城选址上对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天象、土质情况、植被绿化等考虑上。隋大兴建造时, 宇文恺不仅斟酌地势, 将太极宫至于乾位, 更以承天、朱雀等命名。而古都北京则具有“北枕居庸, 南襟洛河, 右拥太行, 左环沧海”的风水形态, 被风水学上誉为“王者不得不可为王之地”。

3 布局形态

3.1 礼制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 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 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上, 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制在都城布局及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都城在建设上遵循“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的礼制。即在宫殿的左边设立宗庙, 以祭祀祖先;并在宫殿的右边, 兴建社稷, 专供民众祭祀土地公与五谷之神。另外, 把宫殿前面开辟为朝堂, 作为帝王召集文武百官, 传达政令之处。而宫殿的后面则作为市场, 供商贩和市民们作为赶集、贩卖日常用品的场地。

3.2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都城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夏商周一直是以氏族聚落的形态为主体的;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之后,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由西周的闾里制度逐步发展, 到春秋至汉, 里坊制这种居住管理制度开始逐步确立起来。发展到三国至唐到了里坊制极盛期。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 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 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 设里门与市门, 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全城实行宵禁。这一制度增强了统治者对都城内部的管理, 降低了内患的爆发。也使那一时期古代都城功能分区非常的明确, 形成棋盘式的网格状布局形式。随着曹魏邺城的建立,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又形成了一条新规, 即:宫殿位北居中, 主干道呈“丁”字形, 中轴线明确。

到了宋代以后,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里坊制开始制约城市的发展被废除, 古代都城布局开始坊市结合, 不再设坊墙, 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 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 都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3 轴线布局

中国古代在都城建设上不是一开始就遵循“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的。这种布局形式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起来的。

夏至西周时期, 建筑都采用茅茨土阶的构造形式, 考古发现那一时期的都城建设中, 宫殿遗址中殿堂和庭院虽是呈轴线对称的布局, 但是与宫门之间并没有形成连贯的轴线。到了春秋战国, 建筑水平提高了, 台榭建筑出现。这一时期的陕西凤翔县秦雍城宫室遗址已经显示出宫殿建在了城市的中轴线上了, 但是这种布局形式还没有真正的确立下来。因为在后来两汉时期, 在宫殿建设上采取了两宫分立形式, 如:东汉洛阳宫殿就包括南北两宫, 以阁道相通并相互错位, 没有形成统一轴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再次将宫殿布置在中轴线上。隋唐开始都城建设强调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式的重要特征。

4 道路及市政建设

4.1 城市道路

中国古代都城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 《考工记·匠人营国》中记载显示, 周代时就已经结合等级制度形成了城市道路在建设上的标准:王城内的大道、环城道路和郊外道路三者之间依据等级以“轨”为单位是9∶7∶5的比例关系宽度关系, 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特色。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 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办法在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因此在后来的城市道路上更多的是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规整、地势平坦的都城, 城市道路呈方整的井格式布置;在有山川河流、不平坦的都城中, 则根据地形随机变通, 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在城市道路的材质上, 在宋以前都是土路, 没有路面, 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城市道路的修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都城道路的排水上, 封建社会的中晚期也采取了多种不断优化的方法。在汉代的长安城城市道路下铺设了陶管并用砖砌成了下水道来排放道路积水;唐代的长安则采用挖土成明沟的方式排出路面积水;宋朝的东京城内有四条河穿过, 因此用河道排水;清代更有详尽的城内沟渠图, 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沟渠的疏通。

4.2 城市安防

南北朝以后, 都城大都设有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宋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夜市等的出现使都城里的房屋非常密集, 木质结构的房屋常常受到火烛之灾, 为此专门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还派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队, 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嘹望。从元大都开始, 还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5 建筑类型的发展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 因此在建筑类型的发展上也是先宫殿;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爷、大臣们的府邸及市政建筑;最后才是民居和商业街市。基于这个原因, 古代都城在建筑类型的完备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有一个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逐步发展完备的过程。

汉代在都城建设上把建筑的重点放在了宫殿和礼制建筑上, 建筑类型并不完备。隋唐时期, 商业、手工也发展起来, 但是限于里坊制度, 商业活动都集中在东西两市之中, 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商业建筑。到了宋代, 里坊制被废除, 加上商业发达, 才开始有了临街的商店、酒楼、饭铺、浴室、医药铺、瓦子等专门的商业建筑, 还出现了国子监等专门的教育类建筑,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加, 围绕城市服务的如:消防所等市政建筑也开始出现, 使都城里的建筑类型不断的丰富起来。

6 结语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和建设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受到了自然因素、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现实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逐步在都城的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是中国古代建筑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三联书店, 2011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近年来,公安边防部队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加强了队伍的管理力度,但仍不能从源头上制止官兵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联系实际,分析原因,主要是个别官兵心存侥幸,在执法过程中钻内部监督不到位的空子,致使权力行使失控,行为失效,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部队反腐倡廉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范,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公安边防部队的实际,对此做一些粗浅探讨。

一、要深刻认识公安边防部队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腐败问题一直名列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首,民间甚至有流传说:“不反腐败,就要亡国;真反腐败,就要亡党”,这话虽然说得过激,但也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当前存在的腐败问题是极为不满的,当前,腐败问题已经侵蚀了党的肌体,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确立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反腐倡廉建设的成败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基础

公安边防部队是在公安部领导下的一支现役警察队伍,担负着维护沿边沿海地区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职责,是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多项职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边防部队的根本宗旨。部队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必须坚决反对执法腐败。广大官兵要端正执法思想和态度,树立百姓至上的新观念,进一步弘扬“爱人民、讲奉献、保平安”精神,立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认真解决涉及民生的基本问题,全力以赴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部队的性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既是促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公安边防部队全面建设的必然要求,腐败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因此,反腐倡廉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

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广泛存在,如不引起高度重视,狠抓队伍管理和执法工作,势必损害警民关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提高公安边防部队“四个能力”和两个水平,就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公安边防部队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二)反腐倡廉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着眼当前治国理政的实际提出来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腐败是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的。近年来,在部队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士官选改等领域,个别组织和领导坚持“以己为本”,搞“特权联盟”,搞特权利益小团体“内部和谐”,侵害官兵利益。有的领导干部想方设法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生活腐化堕落,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极其败坏。其结果必然损害广大官兵的利益,遭到广大官兵的强烈反对,有的甚至出现部队安全事件,使部队建设遭受严重损害。

二、公安边防部队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强。部分科所队(室)的领导没有真正负起全程监督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敢监督。上级对下级不敢认真监督,怕得罪下级,担心失去下级的支持,工作展不开,丢了选票;下级对上级不敢监督,怕打击报复,怕领导给穿“小鞋”,难以做人;同级之间不敢监督,怕伤感情,影响团结,不好相处。二是不愿接受监督。一些领导“老大”思想严重,听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对监督有一种逆反心理,认为监督是跟自己过不去,是故意“找茬”整人,是“挑毛病”,对监督横加指责,特别是有违法违纪行为未被发现的人,担心被查处,故意设置障碍阻碍监督,对他人的监督恶言相加,甚至打击报复,使监督之人不敢监督;一些领导还错误地认为监督干扰了工作,打击了官兵的工作积极性,不愿接受正常的监督。三是不懂如何监督。一方面是相关职能部门和有的监督人员不懂监督业务,不知如何发挥监督作用,致使监督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是接受监督的领导只知道自己应接受监督,而不知道自己还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更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个别则认为,“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跟自己无关,也不想惹“麻烦”。

(二)监督的形式和方式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平时的监督不到位。纪检、督察、审计、法制等部门进行监督,往往是官兵或其他群众举报了、投诉了、媒体曝光了,事情暴露了才去监督,缺少事前、事中的有效防范监督。平时的检查大多是浮在表面,发现苗头问题也只是口头警告,对整个执勤执法工作环节监督不到位。第二方面是组织监督走过场。民主生活

会是我们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虽然制度规定各级党委每年要召开民主生活会两次,要求查摆突出问题,但民主生活会上真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少,不敢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致使监督效果不明显。第三方面是发现问题的途径不畅。从接到举报信的情况来看,多为匿名举报,查无实据,很难解决问题。第四方面是监督面窄。我们平时监督的重点往往是影响官兵关系的问题,针对的大多是官兵的违法违纪问题,而对于决策的制定、措施的落实以及执勤执法的各个环节监督不够,办法不多。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到位。由于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约束和保障性困扰,缺乏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的、权威的监督制约机制。近年来,部局虽然制定了不少有关内部监督的规章制度,但规定不够细,原则性比较强,抽象化严重,具体化不足,不好量度,操作时容易避重就轻。比如,虽然制定有赃款赃物的管理制度,但没有详细规定是如何保管的,从赃款赃物的来源、登记、保管方式、保管地点、保管人等都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监督人员也不容易检查发现问题;又如,虽强调对派出所执法干警工作时间以外情况的监督管理,但没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另外,公安边防部队还存在监督力量薄弱,技术装备差。上至部局,下至各总队、支队,虽然各级机关都设有纪检、督察、审计和法制等职能部门,也规定了纪检、督察、审计和法制等部门的职责和职能,但人员少,装备差,应付日常事务多,自身的建设得不到及时提高,致使监督的力度不到位。

(四)执纪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这是目前公安边防部队反腐倡廉建设不力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状况极大地损害了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直接导致纪律松弛,规章制度失效,党组织软弱涣散。如: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没有严格依纪依法予以处罚,应从重处分的没有给予从重处分,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没有移送,存在以纪律处分代替刑罚的现象;有的党组织出了问题不向上级及时报告,而是内部互相包着;有的党组织在执纪时不敢碰硬,一旦案件涉及到领导干部,便怕担风险,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于是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领导干部不讲党性原则,当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在本单位、本部门的“名人”、“能人”、“要人”身上,或是发生在与自己亲近的人身上,便出面说情,给办案人员施加压力,对违纪者进行袒护和包庇。

三、对公安边防部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

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同志曾指出:“在公安机关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没有不受监督的民警。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加强监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多管齐下,彻底铲除官兵违法违纪的主客观条件,使其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从源头上消除执法腐败。

(一)教育要体现针对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任何人违法违纪,都是因为思想上出了问题,才导致行为上越轨。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当前,在廉政教育上,不少单位存在着重一般干部、轻关键部位干部,重基层部队、轻领率机关;专题

性教育搞得多、经常性教育搞得少,正面灌输搞得多、一人一事思想工作做得少;出了问题抓得紧、不出问题抓得松,上级检查抓得紧、上级不查抓得松等问题。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增强廉政教育的实效,必须突出重点,在教育的对象、时机、内容和形式上体现针对性。在教育对象上,要把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的“一把手”,以及管人、管钱、管物、管装等重点岗位的人员作为重点。这部分人在什么时候必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应从实际出发加以规范和明确。在教育时机上,要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家重大改革和政策出台、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和任务转换、干部职务提升和岗位交流轮换等,有的放矢地搞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适应部队中心任务和官兵现实思想状况,有什么问题就搞什么教育,有什么苗头就打什么“预防针”。尤其为官兵讲课,一定要提前介入,平时用心分析部队形势,善于观察官兵思想变化,必要时做一些专题调查,确保道理讲得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在教育形式上,既要重视专题教育,又要重视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既要搞好正面灌输,又要搞好警示教育;既要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二)措施要体现有效性。切实管用的制度措施,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有的措施过于原则和空洞,缺乏具体实在、可操作性的内容;有的不注意联系单位的实际情况,所定措施明显滞后于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有的措施制定了不少,但不去认真抓落实,成了应景“花瓶”,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制定好措施。矛盾和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越是矛盾突出、问题突出,越要靠制度来规范。增强措施的有效性,就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谋对策、拿实招。当前,要重点围绕用人用权、资金监管、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等方面的问题,一项一项地认真研究,切实拿出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其次,要完善好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部队廉政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措施,一方面要狠抓落实,另一方面应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改进完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加以总结推广,上升为工作措施和规范;对已有的措施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对明显已经过时的措施要及时加以废止,使之始终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再次,要落实好措施。制定措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措施定得再多再好,但如果锁在抽屉里、写在本子上,不去抓落实,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要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严格用制度措施规范行为,不折不扣地按制度措施办事,不能各行其是,随意变通,真正形成“工作跟着制度走,落实跟着措施来”的良好氛围。

(三)预防要体现群众性。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线”。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依靠群众加强廉政建设。当前,一些单位不注意畅通廉政监督渠道,该公开的不公开、该受理的不受理,忽视了群众参与的作用;有的组织和个人不能倾听官兵呼声,对批评意见听而不闻、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热情;有的官兵缺乏实施正确监督的能力,对政策法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也不愿去积极参与。要发动好依靠好群众,需注意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要加强对官兵特别是党员

干部的教育引导,使之认清参与廉政监督既是每个官兵享有的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增强参与的意识。要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对群众揭发的违纪违法和不正之风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查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各种理由或借口压制官兵举报,更不能对群众来信来访一转了之、敷衍塞责。对如实检举的,应给予支持;检举有功的,要大胆奖励。二是畅通群众参与的渠道。要重视发挥群众信访举报的主渠道作用,健全与群众直接监督要求相适应的信访举报机制;要积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推行“政务公开”、开设方便快捷的廉政举报电话,为官兵反映情况、解决问题提供便利条件;要结合班子考核和检查其他工作,采取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让官兵在广泛参与中对党委机关进行监督。三是提高群众参与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和学习的力度,把政策法规充分交给群众;另一方面要坚持办事公开制度,最大限度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群众,在广泛参与事关单位发展建设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敏感事项的监督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四)执纪要体现严肃性。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是贯彻从严治党、从严治军方针的重要体现。执纪严格,会使那些想为非的人不敢为;执纪不严,会使一些人恣意乱为。从当前情况看,执纪不严、查处不力的问题,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仍然存在。有的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上面不追究,就捂着盖着,隐情不报;有的对问题的查处,不敢动真格的,推三阻四,顾虑重重;有的对责任的追究,避大就小、避重就轻,该深究的不深究,该严惩的不严惩。解决好执纪不严的问题,首先,要敢揭“盖子”。作为一级党委和领导,一定要本着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和领导作风,坚持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勇于正视存在的问题,敢于把家丑亮出来,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解决和处理,切不可因个人的一时面子和政绩,把部队、把干部害了。其次,要敢动“刀子”。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在执纪办案问题上,必须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不管是谁,不管难度多大,都应查个水落石出,是什么性质就定什么性质,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能说情开脱、包庇纵容。再次,要敢打“板子”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关于加强军队高中级干部教育管理的若干规定》,对本单位、本部门发生的违纪案件和问题,除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外,要严格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官和分管领导的责任。责任追究一定要到位、要严肃,要把“板子”打在该打的人身上、打在具体人身上,不能以集体负责为名行无人负责之实。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5

一、“藏独”问题的形成与由来

1.“藏独问题”由来。

西藏面积122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人口263万, 生活着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西藏是中国通往南亚的门户, 近4 000公里的边境线, 与境外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接壤, 雄伟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 构成了中国的西南屏障。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容置疑。“藏独”问题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的产物;在当代, 是西方反华势力企图遏制中国、分裂中国、妖魔化中国的问题。这个问题, 正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讲的:“20世纪西藏发生的事我经历了不少。所谓‘西藏独立’, 在20世纪以前是没有的, 那时藏语中没有‘西藏独立’这个词。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西藏地方政府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是公认的事实。所谓‘西藏独立’, 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造出来的。”

2. 达赖其人以及集团所谓的“藏独”组织。

中央曾指出, 十四世达赖喇嘛, 一个复杂的人物, 是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的总头子, 是在西藏制造社会动乱的总根源, 是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最大障碍。1959年以后, 逃到印度的十四世达赖喇嘛, 就成为西藏分裂势力的核心骨干人物。十四世达赖备受争议, 政治立场和态度摇摆不定, 带有较强的理想主义和唯心主义色彩。20世纪50年代, 毛主席周总理对达赖日益发展的分裂主义倾向进行过挽救, 1959年逃亡印度后, 彻底堕落成为藏独势力的总代表, 受到西方的重视, 成为“分化”中国的一枚棋子, 1989年达赖获得所谓的诺贝尔和平奖, 2007年达赖获美国国会金质勋章。从1978年开始, 达赖先后近20次造访美国。国际上, 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是达赖最令人尴尬的追随者, 在国际上, 达赖精通佛法, 英语流畅, 是以一名宗教人、文化人和政治氓客的形象出现的, 1989年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境外“藏独”分裂势力中, 达赖相当于“总统”的角色, 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达赖喇嘛在做晨拜。1990年达赖与教皇保罗二世会见, 直到教皇去世, 达赖共和他会面约7次, 关系甚密。达赖的奥地利老师Heinrich Harrer, 是达赖的终身顾问, 也是个前纳粹。达赖与他的好莱坞铁杆粉丝理查·基尔, 是铁杆的藏独支持者, 李连杰夫妇是虔诚的佛教徒, 2007年李氏夫妇在德兰萨拉觐见达赖喇嘛。2001年, 陈水扁接见了达赖。达赖与魏京生在反共方面有共同语言。2007年7月22日, 达赖会见热比娅。达赖在境内外信教群众中有较大影响, 其理论和主张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逃到境外的达赖集团形成了所谓流亡政权, 在达赖集团内部的组织架构上, 是实施政教合一与西方议会制并存的政治体制, 但从民主的本质看, 议会制与神权是对立的, 议会充其量就是达赖标榜其合法性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西方对此心知肚明。西方自身标榜民主自由, 却支持这样一个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农奴主政权, 其野心和阴谋昭然若揭。在组织结构上, 达赖集团最高领导层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由三大权力机构组成:一是“西藏流亡政府”, 二是西藏人民代表大会, 三是西藏最高法院, 此外, 达赖集团的军事力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即由藏军、“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 (简称“卫教军”) 、印藏特种边境部队构成。还有一些社团, 其中“西藏青年大会” (简称“藏青会”) 公开主张“西藏完全独立”、主张暴力, 气焰嚣张。西藏妇女联合会 (简称“藏妇会”) 、西藏自由战士协会、“9·10·3运动委员会”、“三区团结会”、“西藏全国民主党”、“十三集团”等, 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分裂主义组织。专门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达赖集团的财政经济收入包括一是境外藏人的生产活动收入, 二是宗教布施及利用宗教等名义征收的税款, 三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各种援助, 四是外逃时携往境外的大量金银财物。达赖集团内部不是铁板一块, 也有许多矛盾。有教派、地区、新老成员、家族、政见上的矛盾, 甚至是矛盾重重, 将“藏独”势力可看做铁板一块是不确切的。

二、藏独活动的特点、本质及其危害

1. 达赖“藏独集团”形成。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通称十七条协议) 》, 1954年, 达赖喇嘛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3月10日, 拉萨发生游行示威活动。美、英等国的情报机构参与了叛乱。1959年发生的叛乱标志着达赖集团的正式形成。1959年我军成功粉碎西藏农奴主势力叛乱, 1958年正式组建的反动武装组织“四水六岗”卫教军追随达赖逃亡。亲手杀害爱国藏民首领格达活佛的英国人福特被抓获。西藏贵族妇女与外国间谍交往甚密。平叛斗争中, 人民解放军共抓获西藏叛军4 000余人。平叛后, 解放军驻藏部队正向放下武器的叛乱分子发放回家的路费。20世纪60年代部分西藏贵族残余势力追随达赖喇嘛逃往境外。如上所述, 所谓达赖集团或“藏独”集团, 是指1959年在西藏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后, 以达赖为代表, 由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的“三大领主” (即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地方贵族、寺院上层僧侣) 组成, 逃往国外 (首先是印度) 的藏族分裂主义集团。“藏独”问题是政治问题, 目的是分裂祖国, “藏独”问题实质, 是西藏少数上层分裂分子为维护旧封建农奴制统治, 维护自己阶级利益, 在西方反华势力教唆指使下分裂祖国的活动。

2. 达赖的“中间道路”理论的本质。

达赖所宣扬的“中间道路”要求, 就是在中国宪法的框架内, 建立所谓的“大藏区”并实行“高度自治、真正自治”。但从历史和现实情况看, 达赖的“中间道路”既无历史根据, 又无现实可能。达赖的“中间道路”背离中国宪法和法律, 其实质是“分裂”和“独立”的代名词。达赖其言其行, 始终在为“藏独”做铺垫。藏族《萨迦格言》说得好:“终究办不到的事情, 不要去妄想;消化不了的食物, 不要去贪食”。“傻瓜走上了邪路, 因为他是傻瓜, 聪明人走上了邪路, 就该寻找原因。”

3.“藏独”活动的危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藏独”长期从事分裂、渗透和颠覆活动, 威胁我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和边防安全。其次, “藏独”极力扩展国际活动空间, 影响我对外交往和国家形象。2012年5月, 就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5月14日在伦敦共同会见达赖一事, 我外交部和驻英使馆已经在北京和伦敦向英方提出严正交涉, 要求停止纵容和支持“藏独”分裂势力的错误行径, 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恶劣影响。最后, “藏独”不会放弃暴力恐怖和破坏活动, 是西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隐患。

三、后达赖时期藏独活动走向及反分裂斗争对策

1.“后达赖时期”的反分裂斗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达赖年事渐高, 以2001年桑东当选“流亡政府”。达赖和首席噶伦提出权力移交为标志, 这样, 达赖集团进入了“后达赖时期”。一是接触商谈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1979年提出四点基本方针: (1) 欢迎达赖回来, 回来后可以出去, 来去自由; (2) 指出1959年的行动 (指武装叛乱) 是不对的; (3) 只要达赖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可以与中央对话, 爱国不分先后; (4) 根本问题是, 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与不对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要求达赖集团放弃谋求所有“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主张和活动是中央的一贯主张。二是达赖转世问题。十四世达赖的一块心病, 就是关于达赖去世后的继承人问题, 达赖集团的反动性决定了达赖集团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权利, 而是千方百计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 以便使新的继承人能够坚持达赖一贯的藏独主张。达赖造谣说中国特工要在食物中投毒, 纯属无稽之谈。三是今后“藏独”活动的走向。从现实斗争的力量对比来看, 由于中国的强大和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 达赖集团在分裂西藏问题上的长期屡屡受挫, 使得达赖集团有可能愿意与中央政府接触, 用反动派的两手对抗中央政府的西藏问题立场, 成为今后藏独活动走向。此外, 不排除达赖集团将更加灵活地顺应国际大气候, 特别是配合西方对我进行的“分化”图谋, 暴力与非暴力两手并用, 妄图造成西藏问题国际化, 破坏藏区稳定。

2. 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应对策略。

当前, 西藏宗教问题存在着这么一些情况:存在着寺庙管控不到位, 宗教狂热的发现和疏导不力, 戒律松弛, 必要的管理缺位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 有效对策主要是:在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大前提下, 适时对藏传佛教进行宗教改革, 弱化藏传佛教的政治性。积极探索寺庙管理的有效办法, 削弱寺庙的经济实力。化解教派矛盾促进众建多封, 削弱格鲁派的实力。同时积极发动政府、爱国僧俗人士作用, 化解民族宗教矛盾。重视军队警察在维稳中的作用, 同时政府和相关职能机关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搞好群众工作, 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后是对印度当局施加压力, 对西方扶植达赖的行径进行有力抵制和反对, 压缩达赖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空间。此外国家机关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及时发布一手信息, 澄清事实, 不给西方和敌对势力造谣生事以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向巴平措就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答中外记者问[EB/OL].新华网, 2008-03-17.

[2]《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之一[EB/OL].西藏新闻网, 2002-08-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大使馆《.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的新进展》白皮书[Z], 2007-09.

[4]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新进展[G]//西藏白皮书.新华网, 2008-12-25.

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6

一、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边防部队作为驻扎在祖国边境的重要部队类型,担负着守卫祖国门户的重要使命,一些边境地区环境较为恶劣,要充分保障边防部队在戍边任务中价值的发挥,必须要有可靠的资金、资源的支持, 这些都要求良好的财务状况来予以保障。当前我国部队体制的改革,使得部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依靠国家统一的计划形式进行,部队必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思路与方式进行调整,以保证财务资金运转的效率与质量。通过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将现代信息化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财务预算管理当中,利用计算机系统与现代信息通讯网络的强大功能,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并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实现对财务信息的整理与分析,能够帮助边防部队财务机构及时发现财务信息中的异常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查与处理,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保证财务管理的精确性与规范化。同时,结合信息化系统的分析数据,还能够为边防部队下一阶段的财务预算的科学编制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整体提高边防部队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环境给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使得边防部队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上有了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财务信息获取方式与渠道,财务相关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 汇报以及各种形式的应用都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这也使得所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与此同时,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信息类型也更加复杂,实质上也使得财务管理的部分工作在要求上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边防部队的实际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技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素,导致部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往往在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上耗费时间较多,但对于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获取的及时性重视程度却不高,常常会与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管理应有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职能的全面发挥。而各种信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分散、 反应速度快、信息量加大等因素对公安边防部队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弹性、及时性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网络安全管理

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而在网络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下,也产生了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就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环境本身具有高度的虚拟化、公开化特征, 任何人通过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端口都能够自由的进入网络空间,并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此同时,针对网络信息的盗取、破坏以及针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行为也给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防范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边防部队的财务预算管理而言,如何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仅是关系到部队财务工作开展的质量,更是关系中国的军事体系安全与国家安危的重要问题。

(三)财务管理要素

信息化环境下,边防部队综合财务管理的各项业务大都是基于网络条件来实现的,对财务人员、 工作环境、硬件设施等要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算化和网络化的优势,充分运用已经实现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准确、安全、及时地管理好财务信息,区分传统操作方式和网络化条件下操作方式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当前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统一的系统建设标准

当前许多边防部队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各相关分管部门各自为战,不仅互相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存在着权、责、利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未能做好统一协调工作,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择与系统开发上各部门盲目追求自身的利益与需要,而不注重软件系统的整体统一性,加之缺乏统一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标准,使得边防部队财务管理难以形成统一的平台,这更是极大的限制了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更容易导致资金、资源的协调配置科学性的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协调效应,实现资金、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二)财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部分边防部队在近些年才逐渐开始加强信息化的建设,而财务机构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原有工作队伍中,大多数人员有着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与工作经验,但对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系统操作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 在财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难以有效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边防部队财务岗位人员的流动性通常较强,新人到岗后缺乏完善的综合性培训,导致新人虽然能够较快掌握信息化系统与计算机操作技术,但在财务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防部队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三)信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通常情况下,部队内部网络是独立于互联网之外的,严格执行了内网与外网相分离的管理制度。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边防部队的财务信息安全,但在部队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漏洞,如虽然部队有明确规定,军事单位上外网必须履行审批手续,但仍有个别工作人员违反管理规定,借助优盘、移动硬盘、手机数据线、蓝牙等未经授权的方式与外网连接,从而导致内部信息外流。

四、加强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

边防部队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不能盲目坚持传统的观念,必须要把握好当前的时代发展形势, 并要明确财务管理对于边防部队整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信息化意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将部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与部队各项其他工作相关联,并使财务预算管理贯穿于部队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管理观念的指导,充分发挥出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积极作用,推动部队财务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部队全面建设。

(二)完善内部管控制度

信息化环境下,财务数据主要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的,在这种情况下,边防部队内绝大多数财务业务的处理、预算控制以及权限管理等都会直接由信息系统来决定,而其他的日常工作也将按照系统内部的规范流程来进行。因此,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充分的风险评估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以计算机信息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为目的的内部管控制度,规范和完善财务管理手段。具体应包括财产保护、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权限管理、信息传递安全保障以及会计系统的控制等相关制度。

(三)增强资源共享性

边防部队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应制定统一的标准,从而更好地保障各部门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增强信息的共享性,并促进各部门物资及人力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协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也为跨部门的资源调度,以及高效利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财务预算的科学性。

(四)培养综合型人才

在信息化环境下,边防部队还应通过多渠道共同着手,强化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针对当前队伍成员应进行信息化管理技术与计算机操作知识的系统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并以边防部队自身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对于财务人员的实际要求作为培训考核的标准,全面提高当前工作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部综合型人才的引进,并通过提高待遇保留财务专业素质扎实,信息化技术能力强的综合人才力量,从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队伍的人才结构,为边防部队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提高财务信息安全性

为确保边防部队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首先,要针对边防部队全体成员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避免可能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发生的违规操作行为发生。其次,要严格进行管理系统的访问与操作权限设置与划分,通过限制授权来控制信息泄露与破坏的发生几率,并为相应安全问题的责任追溯提供依据。再次,要加强保密协议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 通过提高数据加密的技术水平,来保障数据安全与可靠性。最后,要加强安全防控技术,定期对安全防控软件及相关功能进行升级,并提高安全防火墙的防护能力,降低安全隐患的威胁,更好地保障信息安全。

五、结语

通过对边防部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之后对信息化环境给部队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结合当前中国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对边防部队财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边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伍林光.浅谈军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2]张营军,高原,王劢.军队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3]梁伟.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基层边防部队的运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7).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7

1 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公安边防院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需要,坚持以提升信息化服务中心、保障教学为目标,以一体化平台和业务系统推广应用为抓手,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院校信息化工作已经进入一个从以基础建设为主向以教、管、用为主转变的关键阶段。1)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安边防院校基础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初具规模,硬件建设方面基本都建成了千兆以太校园网,拥有设备先进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和相关计算机应用机房,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已达100%。2)教学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为方便学校对教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开创教学督导新局面,院校在多媒体教室加装了语音采集系统、建立微格教室,为教员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现代化、高效能的技术平台。3)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从管理制度方面,公安边防院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规范各级网络管理员及使用人员职责,有力保证了信息安全和网络的正常运行。4)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日渐强化。院校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监管手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

但是,从院校整体看,还没有形成信息化深度应用大格局,应用层次较低、质量不高、方式不智能、效能不明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公安信息化“集成融合,深度应用,高度共享,全面支撑”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抓应用、提能力、上水平、谋创新”是“十二五”边防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从近期来看,为师生服务的以优质教育资源、科研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有待建立;为管理服务的由各单位建设的业务系统难以集成学校的基础数据库,学校的基础数据量少而分散,信息的整合度低、共享度低,中心数据库亟待建立;在条件建设上,硬件设备亟需更换、升级以及扩容,校园网的提质优化、上网行为管理、网络资源有效使用的运行监控系统有待配置[3]。从长远来看,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猛,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变革不断深化,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始终是一项长期、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 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尽管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学校在下一步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

1)基础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

有些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基础信息化的建设中忽略了管理信息化、教研科研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其中的几个方面。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部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部队院校的基础信息化,必须努力使院校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员都科学认识部队院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部队院校信息化的科学本质,创新思维,转换视角,与时俱进,确立与院校信息化建设相适全新的思想观念。

2)重硬件轻软件,缺乏统一的应用平台

有些院校在信息的共享、协同、服务与分析方面缺乏建设,尤其是在教学、人事、科研等几条管理主线方面,大部分环节尚处于手工工作状态,影响到管理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信息化建设也得不到统一的规划,缺乏统一共享的应用架构,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购买了先进的网络设备而不重视了应用建设。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配合、软硬件并重。在部队院校中,特别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要想能够尽快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以信息化的应用为驱动力。

3)信息化应用不深入,缺乏层次

当前公安边防院校信息化应用还存在基础类应用不深、综合类应用受限、高端智能类应用匮乏等问题。基础类软件应用层次较浅,发挥作用不突出;综合查询应用因信息分属不同部门,共享难度大,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决策指挥、分析研判等高端类应用很缺乏,无法满足部队指挥作战需求。信息化应用还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业务应用推进不力,信息化应用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4]。因此,院校要加强校园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抓好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营造一个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环境。

4)信息安全体系尚不完善,缺少保障体系

当前公安边防院校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监管手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持续提升。但尚未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安全技术缺乏创新性与自主性。因此,院校要加快推进相关安全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大力增强网络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各机构还应统筹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体系建设,提高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抗毁性、容灾性。

总体来说,当前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十分薄弱,需要通过规划相关建设项目的实施来将使院校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和服务过程的优化,从而提高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3 对策

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笔者认为,推进基础工作信息化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才能切实解决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面临的具体问题。加快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安边防院校信息化水平。要通过深化建设、深化应用、深化共享,全面实现教学训练网络化、决策指挥实时化、业务管理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

1)提前谋划,统筹安排,全力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篇之年,公安边防院校必须紧紧把握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按照公安部、边防管理局的规划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能解决各层次问题、调动各层次资源,可操作性强的“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核心需求和终极目标,为院校的下一个五年,甚至是十年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完备的顶层指导。着眼教学需求和长远规划,抓好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体系。

2)以需促建,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应用普及程度

信息化建设应紧紧把握住“以需求为导向,贴近基层一线,服务教学中心,建管用并重,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则,最终实现科学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目的,为圆满完成各项教学和培训任务提供坚实支撑。一是需求牵引,明确目标。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需求,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为教师和学员服务。抓住学校转型发展有利时机,借鉴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以需求为建设导向,明确阶段工作目标,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建管结合,健全机制。“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各级在工作中,要切实走好“建管结合”之路,避免出现重建轻管,只用不管的现象,在项目建设、管理应用、维护保养等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管理机制。三是把好推广应用关。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应用的关系,把重点放在“用”上,树立“系统重在应用”的观念,从贴近工作需要入手,开发教员和学员想用、愿用、会用的应用系统,防止建设与应用脱节。

3)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硬件建设、软件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要持续性投入增添支撑信息系统与服务运转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以建设改造多媒体教室和配备升级终端设备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持续改善基础条件。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效率必须充分整合资源,依据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按照“硬件分批到位,软件同步跟上”的建设原则,避免谁用谁建谁管的单打一模式,树立大局意识,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把各项建设全部统筹到信息化建设中来一并部署、一并推进;避免盲目“一步到位”,造成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避免用新废旧,重新轻旧,确保各类设施和装备合理使用。

4)优化结构,科学培养,抓好信息化队伍建设。

把提高全员信息素质、抓好信息人才建设作为公安边防院校基础性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来抓。科学统筹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结构上依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科学确定信息化人才队伍规模,确保信息化人才质量。同时,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岗位需要和人员情况,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确保专业人员适应岗位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取人所长,拓宽视野,努力建设起一支宽视野、肯钻研、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4 总结

公安边防院校承担着边防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目前的边防信息化在不断的推进发展,因此公安边防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不断地跟随其发展的步伐,紧密结合最新信息技术,以服务教学为牵引,以提升院校基础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开展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一流的网络环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院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边防教育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王兴华,姜欢.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公安教育,2011(3).

[2]周书奎副局长在公安边防部队信息化深度应用推进会上的讲话.2013年7月.

[3]巩固成果深入推进努力开创公安边防部队信息化应用新局面——仲照明副参谋长在边防部队信息化深度应用推进会上的讲话,2013年7月.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边防,部队建设

一、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边防部队建设的准则

部队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互动性和持续性都很强的时间发展过程, 部队建设中每一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都有影响全局和牵动整体的作用。基层领导和官兵要在工作中自觉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就要在思想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坚决走出那种靠“单项冒尖”出名, 用“单打一”挂号的工作指导误区, 克服只顾当前, 不管长远的短视行为, 做到在抓部队建设中既有谋全局的战略思维又有谋一域的科学思路和实践措施, 要做好具体工作与实现全面发展, 突出建设重点与实现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不断开创部队建设的新局面。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围绕以下几点。

第一, 部队建设实践中要做到全面协调发展。“木桶理论”告诉我们, 衡量一个单位建设水平, 不在于他的成绩而在于他的弱项和不足。抓基层谋发展, 很重要的是找准薄弱环节, 突破薄弱环节, 全面协调发展。所以, 各级部门在分析判断, 评价认识本单位建设形势上一定要辩证和客观,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全面协调的观点, 对各项工作科学规划、合理部署, 既要尊重基层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把中心任务从各项工作中突出出来, 又要防止出现把全面协调发展等同于平均用力, 一线平推, 与中心工作中争地位, 争时间, 争人头, 把基层各项工作放在工作建设这个大局中统一规划, 固强补弱求发展, 努力实现部队建设的整体跃升。

第二, 可持续在发展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边防基础建设是练“内功”, 需要的是落实, 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扎扎实实的作风为基础,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 部队建设就会大起大落, 甚至步入低谷, 一蹶不振。现在有的单位有喜欢搞一些“花式”项目, 片面追求立竿见影, 对于相对缓慢但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则抓的不紧;有的装门面、争彩头, 表面很风光, 却不知已经缺少了长远建设的筋骨;有的好高骛远, 工作计划上盲目追求高指标, 摆脱客观实际提要求, 最后无果而终。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在抓建设中牢固树立“宁可三年五载不显功出名, 也要锲而不舍地把基础打牢”的思想, 想打基础当作部队的起家本钱, 像蜜蜂酿蜜、燕子垒窝一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打基础, 自觉做到兢兢业业不浮躁, 反反复复固根基, 从而促进部队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 为边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务, 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边防部队在建设中要抓住“人”这个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 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让工作效果惠及人民群众。

1、思想决定行动

建设时间中, 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 使官兵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基础建设, 使部队上下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权利推进边防建设工作。

2、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官兵素质

要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为总要求, 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执勤岗位练兵活动, 组织官兵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和训练, 让官兵的应知基本知识掌握的更扎实, 应会的基本技能掌握的更加牢固, 应有的基本体能更强壮, 在各方面全面提高, 更好地履行职责。

3、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 检验边防建设成败

孟建柱部长多次强调, 要把尽最大力量降低群中的死伤人数和遏制群死群伤作为边防工作的首要目标。因此, 在边防建设中, 我们要通过做好基本工作, 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群众的伤亡和损失, 用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边防建设工作好坏的标准。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牢固树立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谋发展的理念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 篇9

许多电子信息的处理设备都有较强的电磁泄漏。在使用这些设备时, 必然会将处理的各种信息散射到一定的空间中去, 这就给信息的保密工作造成极大的威胁。即使采用密码通信, 在还没有加密之前或者在脱密之后的处理过程中, 信息内容就已经随着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空间中去了。这样, 不仅能造成信息的泄密, 而且通过侦收加密前的明文信息和加密后的密码信息, 就可以不断地进行明文信息与密码信息的对照、解析。经过多次侦收, 就可以将密码信息, 甚至高级密码信息破译出来, 使密码信息失去了保密的意义。

因此, 在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时, 如果不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就开始处理保密信息, 是十分危险的。正确地使用不同种类的屏蔽机房或屏蔽室, 就是一种防止信息随电磁波泄漏的可靠措施。屏蔽机房不仅可以防止室内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所处理的保密信息随电磁波泄漏出去, 而且可以防止外部来的比较强的电磁干扰。

1 信息泄漏防护技术的提出

长期以来, 计算机的辐射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认为把计算机辐射出来的信息与计算机邻近的复杂噪声背景相区别并分离出来存在很大的难度。

在1967年的计算机年会上, 美国科学家韦尔首次阐明了计算机系统的四个脆弱性, 即处理器、通信线路、转换设备和输出设备的辐射问题。计算机在运行时, 电磁辐射信号不但频谱成分丰富且携带信息, 从而对信息的安全性造成威胁。1983年瑞典科学家列举了计算机的几个辐射泄漏问题:视频信号的辐射、无线电元器件的辐射和电源线路的辐射;1985年, 荷兰学者艾克在第三届计算机通信安全防护大会上, 公开发表了他的有关计算机视频显示单元电磁辐射的研究报告, 他成功地用一台改进后的普通黑白电视机将计算机视频单元上显示的信息复现出来, 而且清晰可读。从此人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据有关报道, 国外已研制出能在lkm之外接收还原计算机电磁辐射信息的设备, 这种信息泄露的途径使敌对者能及时、准确、广泛、连续而且隐蔽地获取情报。计算机电磁辐射泄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要防止这些信息在空中传播, 必须采取防护和抑制电磁辐射泄密的专门技术措施。

2 屏蔽机房工作原理、组成与屏蔽机房的分类、机房设计

2.1 屏蔽机房工作原理、组成

电波在传输过程中, 交替产生交变的磁场和电场, 在其试图通过具有良好接地的铁磁材料制成的导电性能较好的屏蔽壳体时, 电场能量将通过具有接地导体而衰减, 磁场能量在通过磁场物质中产生涡流而损耗, 因此其强度将受到较大的衰耗 (约3000~100000倍) , 从而起到将电磁波屏蔽 (隔离) 的作用。

屏蔽机房主要组成单元有屏蔽壳体、屏蔽门、通风波导窗、电源滤波器、通信滤波器、空调滤波器、室内装饰。

2.2 屏蔽机房的分类、机房设计

为了有效地防止电磁干扰式噪声、辐射, 对电子设备和测量仪器的影响, 并严防电子信号泄漏威胁到机密信息的安全, 各级边防部队建立了屏蔽机房。屏蔽机房主要由以下几种:

2.2.1 金属网屏蔽机房

金属网屏蔽机房是采用在机房的墙面、顶面及地面安装木质或金属框架, 在框架上安装铜网或铁网, 以达到屏蔽的效果。根据要求的屏蔽效能不同, 可采用单层或多层的金属网屏蔽层。金属网屏蔽机房可用于对屏蔽有一般要求的场合。

2.2.2 钢板组装式电磁屏蔽机房

钢板组装式电磁屏蔽机房壳体六面钢板屏蔽层由钢板经专用机床模具折边成型制成单元模块, 通过螺栓、螺母、垫片及导电衬垫组装而成。钢板拼装式电磁屏蔽机房外型美观且自重轻、安装快、电磁密封性可靠、组装和拆卸工艺性强, 可多次拆装使用, 主要用于对屏蔽性能要求较高的计量检测、信息安全、EMC测试等领域和屏蔽面积大、屏蔽性能高及一些特殊要求的场合。

2.2.3 钢板焊接式电磁屏蔽机房

钢板焊接式电磁屏蔽机房是采用不同规格模块钢板相互焊接成一体。钢板焊接式电磁屏蔽机房具有结构可靠、性能指标优良、使用范围广等特点。目前用途最为广泛, 特别适用于各种电子计算机房、通信机房的屏蔽, 各种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的试验、测量和计算, 电工放电测试和试验, 电磁兼容性 (EMC) 的各种试验、测量和考核, 适用于一切干扰防泄漏场所。钢板焊接式电磁屏蔽室是采用钢板经大型模具折边成型、气体保护焊, 最大限度地抑制焊接变形, 保证钢板平面的平整性。

在机房设计中当有如下要求时应对所设计区域进行电磁屏蔽设计:

(1) 对涉及国家或企业秘密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置电磁屏蔽室, 电磁屏蔽室的性能指标应依据国内相关标准执行。

( 2 ) 对于主机 房内无线 电干扰场 强 , 在频率为0.15~1000MHz时, 大于126d B, 或主机房内磁场千扰环境场强大于800A/m, 设计时应采取电磁屏蔽措施。屏蔽机房, 从结构上可分为可拆装式和不可拆装式;按性能标准又可分为国标级和军标级;国家军用标准GJBZ20219一1994从性能上又分B级和C级;按使用用途分为防信息泄漏的保密机房和防电磁干扰的无电磁环境机房。其中可拆装式主要适用于有可能搬迁的屏蔽机房, 这种机房安装快, 可多次拆装, 灵活机动;不可拆装式则主要适用于大型机房, 这种机房抗泄漏性能好, 能达到较高的技术指标, 但施工工期较长。屏蔽机房可以使磁场变得极弱, 并且使电场和平面波微波获得最大限度的衰减。屏蔽机房是使用金属板组成一个全封闭的六面体, 并配有新型屏蔽门、通风系统、通信传输系统、电力照明系统及其他辅助设施。

3 信息泄漏防护技术措施

3.1 配置视频信息保护机 (干扰器)

视频保护 (干扰) 技术又可分为白噪声干扰技术和相关干扰技术两种。白噪声干扰技术的原理是使用白噪声干扰器发出强于计算机电磁辐射信号的白噪声, 将电磁辐射信号掩盖, 起到阻碍和干扰接收的作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要靠掩盖方式进行干扰, 所以发射的功率必须够强, 而太强的白噪声功率会造成空间的电磁波污染;另外白噪声干扰也容易被接收方使用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滤除或抑制解调接收。因此白噪声干扰技术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弱点。

相关干扰技术较之白噪声干扰技术是一种更为有效和可行的干扰技术。相关干扰技术的原理是使用相关干扰器发出能自动跟踪计算机电磁辐射信号的相关干扰信号, 使电磁辐射信号被扰乱, 起到乱数加密的效果, 使接收方接收到电磁辐射信号也无法解调出信号所携带的真实信息。由于相关干扰不需靠掩盖电磁辐射信号来进行干扰, 因此其发射功率无需很强, 所以对环境的电磁污染也很小。相关干扰器使用简单, 体积小巧, 价格适宜, 效果显著。

3.2 建造电磁屏蔽室

屏蔽技术的原理是使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网或金属板造成6介面的屏蔽室或屏蔽笼将产生电磁辐射的计算机设备包围起来并且良好接地, 抑制和阻挡电磁波在空中传播。设计和安装良好的屏蔽室对电磁辐射的屏蔽效果比较好, 高性能的屏蔽室, 其屏蔽效果对电场可达140d B, 对微波场可达120d B, 对磁场可达l00d B。

3.3 配置低辐射设备

在设计和生产计算机设备时, 对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集成电路、连接线、显示器等采取了防辐射措施, 把电磁辐射抑制到最低限度。生产和使用低辐射计算机设备是防止计算机电磁辐射泄密的较为根本的防护措施。

4 结束语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是基于各种电子信号的传输, 所存在的较强的电磁泄漏会给信息的保密工作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 在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时, 需要正确地使用不同种类的屏蔽机房或屏蔽室对信息随电磁波泄漏进行准确防范。屏蔽机房不仅可以防止室内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所处理的保密信息随电磁波泄漏出去, 而且可以防止外部来的比较强的电磁干扰。总之, 信息泄露防护技术应用到边防部队屏蔽机房建设中, 可有效解决系统安全问题, 降低电磁辐射泄密的可能, 为边防部队安全保密通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龙祥.屏蔽, 筑机房铜墙铁壁[J].上海信息化.2009 (08) .

[2]邱玉英.机房系统化、智能化的节能措施[J].建筑节能.2011 (12) .

[3]臧统政, 吕克伟.基于部分信息泄露的Hensel提升计算问题[J].计算机工程.2013 (08) .

[4]牛文生, 李亚晖, 张亚棣.基于安全域隔离的嵌入式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3 (S1) .

[5]陈艳.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控[J].科技传播.2013 (14) .

上一篇: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下一篇:通信技术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