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共12篇)
中国古代建筑 篇1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那么中国古代建筑所凝聚的灿烂文化就是“古典音乐”的显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不论是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所体现出的中国伦理观念,还是乡土民居所体现出的民俗观念,也不论是古代先民崇尚自然的淳朴思想,还是中国传统对于整体美的追求,都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风水
中华先民将大自然视为“母亲”与“故乡”,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人是不能离开自然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亲和”的哲学思想。如《周易》关于天、地、人相协调的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中国古人讲自然,西方人则讲生态。无论是哪一种,总归是一种好的现象。中国古人对待自然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就是这样始终以一种敬畏与爱戴的态度来对待孕育他们成长的自然环境的。
远在人们只能栖身于山洞土穴的时代,根据需要就选择临水、向阳、背风的地方居住,以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一直到近代,民间选宅基地、建房屋也都要看“风水”,在山区以山为主,选择枕山、环水、而屏、向阳的地方;在平原以水为脉,选择四而水绕、背河的地方,就是说要选择整个环境较好即“风水”较好的地方进行建筑这是合乎科学的选择。风水学中有糟粕也有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如强调建筑及其设计必须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关系,尤其是在著名风景区进行建筑,选址和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和色调等,都必须与景区的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否则就要造成对景区景观的人为破坏。对风水术的科学内涵和它的封建迷信外衣必须区分开来。风水术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俗化的中国易学理论。在这种深厚文化的影响下,历代大到兴国建邦、城市选址,小到相宅都运用了风水术,佛教寺院的选址和古代建筑的各个方而也都有风水理论渗于其间。
园林
园林,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园林。它是通过对大自然风景素材的概括和提炼,创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的再现,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模仿。它总是将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组织在山、水之间,使之每一景都有“诗情画意”,每一空间都有浪漫的情调。这种“诗情画意”一般都反映养主人和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以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相标榜,同时也使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和若干具体作法具有山水画式的特殊风格,这止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它与其他国家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迥然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崇尚的最好佐证。例如在园林建筑中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尽量保有原有的自然景观;面对错综复杂的山脉和山势,也要在设计中注重它的天然性,为了美而破坏原有的美是最愚笨的方法。十分有幸我们中国先民们懂得与自然接触的方式,也有能力与自然保持十分友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笔极为珍贵的财富。因此,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很多都利用叠石造山,尤其注意对水景的“借用”,通过合理的设计,让水流、山势再加上植被和内外空问的虚实变化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既藏且露的含蓄美感和虚实相生的朦胧美感。中国的建筑已经不再单纯是遮风避雨这种单一的概念性建筑了,而是诗情画意的特别文化体现。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在建筑中同样如此。建筑可以说是画,也可以说是诗。中国园林可以说成是山水画,实际上中国建筑本身就可以说成是山水画。它就像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彰显出勃勃的生机。这也才有了诗人所吟诵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轴线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而两侧的建筑物也多以对称进行布置,具有严格的方向性。而所有这些“规矩”主要受中国传统社会、家庭的观念太重的影响,折射到建筑中就形成了轴线的空间艺术,它同时更是中国“周礼”思想的具体显现。
一般而言中国的住宅和坛庙都是以厅室、享堂为中心,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发展,天井院落组合变化。这是小的民居布局。寺庙也是在这种影响下从廊院式布局变为以佛殿为中心的中轴布局形式。这种轴线空间艺术更多的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北京故宫建筑群。故宫所在地区称为皇城,整体形态为小规则方形。皇城规模巨大,四向辟门。故宫同三海、太庙、社程等共同组成皇城的主要建筑群。整个宫殿群的轴线和北京的全城轴线合二为一,以此来体现出帝土宫殿的至尊地位。在这种轴线的空间艺术形式中,表现出的是明清帝土重视至高无上的王权体现,它布局主从有序,院的灵活运用和空间变化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这是等级的分别,是主次的区分,在高低错落有序中得以规范运用。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但无论怎样,这种轴线式的建筑设计样式,从布局的严谨性上就可看出它与宗教、权利或风水思想有关。与其说它是一种建筑样式,倒不如说它是文化的体现。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们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发展,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灼灼光华。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从建筑文化思想到建筑实践都有极其深远的的影响,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秉承传统建筑文化、建筑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这一“古典乐章”将不断被重新谱写与演奏。
摘要:<正>如果说“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那么中国古代建筑所凝聚的灿烂文化就是“古典音乐”的显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不论是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所体现出的中国伦理观念,还是乡土民居所体现出的民俗观念,也不论是古代先民崇尚自然的淳朴思想,还是中国传统对于整体美的追求,都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 篇2
题:中国古代建筑 课
时:1课时 课
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二个部分的教学:
1、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了解;
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讲解了解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掌握欣赏古代建筑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师生互动,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欣赏以加深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
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教学方法:讲述,欣赏和思考。
1.教法:欣赏、讲解相结合。
2.学法:欣赏,理解,思考。
教具准备: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了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准备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3分钟)
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同学回答:是故宫。)
(问?)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同学回答,讲述。)
(教师归纳)引入: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三: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5分钟)
(教师讲解):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板书)(5分钟)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从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20分钟)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录象片)(图示)
(问?)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
(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
心的思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
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幻灯片,教师讲解,学生体
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
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
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幻灯片)
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其
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
样的制作方式。
(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四、作业练习(5分钟)
(1)请位同学到讲台举几个古代建筑的实例
(2)请同学结合上节课的内容陈述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古代建筑的不同。
五:课堂总结:(5分钟)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
也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设计)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1.木结构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框架式结构,墙倒屋不塌
4均衡对称
二、中国古代建筑——故宫
1.故宫的总体规划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
3.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
中国建筑:稳居全球建筑行业老大 篇3
仅仅8年时间,中国建筑在世界500强中的名次提升了406位。
在同一时期,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也从1157亿元增至5715亿元,增长了近400%。从营收角度看,中国建筑已然稳居全球建筑行业老大的位置。
新近发布的2013半年报显示,中国建筑上半年营收3019亿元,净利润为87.8亿元,净利润增长率达22.51%,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建筑股份公司总经理官庆说,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对标看,上半年中国建筑利润总额在113家央企中排名第八;与同行业央企相比,利润总额、净利润、营业收入和增加值上进一步保持领先,规模效益优势进一步巩固。
建筑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放开的行业之一,也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目前全国有8万多家建筑公司。在这样一个无垄断资源可倚的过度竞争市场,作为大型央企,中国建筑如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抓大放小,强化高端建筑市场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8月底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
中国建筑能够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正是缘于其完全按市场规律开拓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改革,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最优产业格局,加强管理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做强做精打造品牌影响力,从而提前实现了企业“一最两跨”(把中国建筑建设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集团,2015年前跨入世界500强前100强,跨入全球建筑地产集团前3强)的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建筑在海外拥有33个公司及办事处,在与欧美及日本建筑企业的竞争中,中国建筑不但学会了按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将先进的管理施工经验及发展模式带回国内,同时其市场份额逐年扩大,累计在境外116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5500多个工程项目。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经理李健说,1985年之前,中国建筑在海外以给欧美日企业打工为主,即国外企业揽到工程后,中国建筑以劳务合作和部分工程分包的形式参与施工。1985年,中国建筑在伊拉克拿下了第一个总承包工程,标志着中国建筑以国际承包商的身份开始参与全球建筑市场竞争。
2012年,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完成合同额217亿美元,营业额160亿美元。与2002年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97%和22.51%,已经跻身全球一流总承包商之列。阿联酋迪拜棕榈岛别墅项目、阿尔及利亚松树喜来登酒店以及中标2012年全球最大的公建项目——合同额15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表明中国建筑在海外市场以强大的竞争能力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经过30多年的海外市场考验,中国建筑最大的收获是锤炼了一批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迄今中国建筑的高管中70%均具有多年海外征战经验。
在充分分析国内建筑市场现状后,中国建筑提出了“占领高端、兼顾中端、放弃低端”的市场策略,并以营销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三大营销策略,严格要求“合同条款差的项目不接,业主资信差的项目不接,低于一定金额的项目不接”。目前承接工程金额底线已提高到2亿元,中建三局等部分子企业已提高到3亿元。
退出中低端市场后,中国建筑集中精力于大项目,每个工程都按出精品的要求严格施工与管理,精品迭出带来集约效应进一步放大,统计显示,全国各省市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地标性建筑中,90%以上由中国建筑承建,中国建筑在房建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已然确立。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元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建三局在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90年代承建了深圳地王大厦,进入21世纪后,承建了高度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606米高的武汉绿地中心等标志性项目,中建三局虽以速度闻名,但更以品质赢得信任。
此外,中国建筑还承建了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世界第二、中国第一、660米高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等重大项目。
中国建筑还将战略合作和大客户营销作为实施“三大”市场策略的重要途径,目前已与81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金额近5000亿元,新签合同中大客户占比不断提高,2012年与大客户签署的合作金额占总合同额的54%。
作为建筑领域的最高奖——鲁班奖,自1987年设立以来,中国建筑共斩获164项,占所颁奖总数的10%,这缘于中国建筑在所属各子企业中强力推行统一版本的《项目管理手册》,要求下属企业管理标准化、项目实施标准化,进而确保了工程质量。
延伸产业链,不断自我改革,构建最优产业格局
如果仅仅定位于一家房屋建筑施工企业,中国建筑也不可能取得今日之成就。
地产是中国建筑旗下一个重要的板块,其子公司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1979年从香港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务,而后逐步进入内地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成功打造了“中海地产”品牌。中海地产连续八次蝉联“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利润水平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目前市值超过1900亿港元,在中国上市房地产企业中位列第一。2012年10月,中海地产品牌价值评估达252.77亿元人民币,位居行业第一。
除了地产业务外,中国建筑旗下公司多涉及基础建设、混凝土、钢构、装饰装修等业务,各个二级公司业务较杂,但相对力量不强。中国建筑通过组建基础设施事业部、城市综合建设事业部、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进行横向整合,同时组建8家定位高端市场的专业公司破解内部企业同质化竞争难题。
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部翟志刚书记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建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虽然起步晚,但占位高,无论是公路、高铁,还是航站楼、水务、地铁领域,中国建筑均已强势介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克斯说,八局参与建设了全国24个大型干线机场航站楼,承建了7个全国6万座以上大型体育场。
nlc202309041435
中国建筑先后承接了哈尔滨-大连高铁客运专线、武广高铁武汉站、京沪高铁南京站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在海外承接了横贯刚果(布)的总长500多公里的国家1号公路和连接阿尔及利亚南北部的骨干高速公路等大型基建工程。尤其是承建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出的首个政府基建工程——超过4亿美元的纽约曼哈顿汉密尔顿大桥项目,成为中国建筑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基建市场的重要标志。
据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绪海介绍,通过整合中国建筑旗下6家装饰公司组建的中建装饰集团今年1-7月份签订合同额116亿元,同比增长12%;营业收入78.12亿元,同比增长13.56%,从规模上看,已经位列中国装饰行业第一,而中建装饰集团的目标是打造行业第一品牌。
此外,中国建筑以集团增资的方式,强化对系统内最优秀的钢结构公司和安装公司的资源投入,目前中建钢构已成为中国钢结构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建安装已成为横跨建筑和石化——规模、效益行业第一的安装企业,而以上市公司“西部建设”为平台的混凝土产业整合完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品混凝土公司。
中国建筑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形成了建筑、地产、基建为业务主体,专业化公司为强力支撑的巨型建筑地产集团,目前地产和基建业务合计占到公司总收入的近30%,专业板块收入超过20%,建筑业务收入占50%,公司业务形态构成均衡、稳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整合内外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助力城镇化建设
作为充分竞争行业的一个市场主体,中国建筑在深入研究现代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后,果断将目前以工程承包为主的企业发展模式向“城市综合建设”、“城乡统筹开发”方向转变,借力中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大商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施政的重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记者见面会上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从2010年以来,中国建筑先后与30多个省、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规模超过4000亿元,总开发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拟开发建设几十个投资达百亿元的城市新型社区。
中国建筑在打造城市新型社区中提供两方面服务:其一是利用中国建筑强大的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能力,为社区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其二,依托中国建筑的品牌优势,在城市综合建设中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培育、引入商业伙伴和产业伙伴,合力打造新型城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院长龙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千城一面是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的最大问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淹没于高楼大厦之中,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着手改变。
2012年6月,四川省遂宁市聘任中建西南院副总建筑师、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刘刚为遂宁市总风貌规划师,这也是中国首位城市总风貌规划师。2013年8月,四川省绵阳市聘任西南院设计七院院长助理王琪担任绵阳市首席建筑师。
合作期间,中建西南院将指导遂宁、绵阳两市重大城市规划、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和风貌控制、重点建设项目设计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和审查意见。这也是中国建筑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地方城市建设发挥了智囊作用。
在“统筹城乡”领域,中国建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城镇化新的模式。中国建筑在重庆黎香湖开展的“统筹城乡”模式以“保证农民利益为中心”,坚持“政府、企业摆两边,农民利益放中间”的理念,完全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对农民进行征地拆迁补偿,并为农民建设高标准精装修安置房,为农民办理城镇人口养老保险。
“统筹城乡”模式充分调动了“政府、农民、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现代农业产业股份公司并在公司中就业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政府关注的就业问题,不但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中国建筑的持续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篇4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 我国古代很多事物都体现了对称美这一思想, 例如女眷的发饰, 窗户上的剪纸。同样对称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 对称无处不在。建筑是一代人生活习惯和思想的沿袭, 所以我国古代建筑也深受宗教思想、文化教育等影响。道家的中庸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到了很好诠释, 其具体思想就体现在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上。
二、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天然合一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 淳朴的古人只能用迷信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因此, 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 有很多与天最接近的古建筑的传说, 如:云顶天空, 蓬莱仙道等。事实上, 也确实有很多建筑建到了离天空很近。例如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 布达拉宫是13层宫殿建筑, 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的地理位置是古时候燃烟较少的西藏, 而且它确实做到了“与天同高”, 给人一种天空的假象。
我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的天然合一还体现在许多其它的方面。例如:我国古代的皇宫里都有御花园, 而许多南方的园林小院里也有自己的后花园、假山、鱼塘等。
三、庭院式组群布局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这些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的追求,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建筑个体的体形体量、外向性格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在古代中国, 封建思想牢固, 有“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思想意识, 所以古代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 通过前院到达后院,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 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种庭院的建筑方式体现了古人门第思想深固, 另外这种庭院结构也能体现当时庭院主人的家世如何。一般情况下, 庭院的规模和庭院主人的财势官力是成正比的。这也就有了古语“庭院深深深几许”, “侯门一入深似海”。
这种错落有致的院落结构不仅加深了古人之间的门第思想, 而且也给我们后人今天参观留下了几许神秘色彩。
此外, 我国还保留了一些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屋。这也四合院也体现了古人庭院式组群布局建筑。古人不仅爱将生前居住的地方建成庭院式结构, 考察很多官宦人家的墓地, 很多也是“庭院式”结构的, 古墓中主墓是墓主人的死后栖息所, 而除主墓外还有好多坟墓在古墓中, 这些坟墓构成一个“庭院式”结构, 把亲人死后也可以联系在一起, 也体现了古人生死相依, 封建迷信。
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人无疑是最有想象力的。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牛马蛇神之类的动物作为依托来建筑的, 在我国许多古楼之中, 有很多房梁, 支柱等建筑上都有龙凤的雕刻, 让人望而生畏。而古楼的楼顶四周也多以神兽动物来装饰, 给人一种威严感。
而中国古代的石狮应该是中外显著的标志之一。石狮多半放在古代权威人家的门口“看家”, 让对主人有非分之想的小人望而却步。同样, 石狮高大威猛, 目光凶狠, 给人一种威严感, 象征主人的财力与权势。是家里、门第雄厚的代表。
《红楼梦》中贾府无疑是当时最为有实力的家庭之一, 而大观园的门面上也同样矗立着两个石狮, 象征着贾府的势力。
此外, 中国古代的建筑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不过, 古代建筑在用色方面也是有阶级之分的。不是每种颜色都是可以随便运用的。即便如此, 我国古代的建筑无不体现了一种大气、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尤其是在佛门之地、皇宫贵族的应用, 让人看后无不感慨天朝的壮观, 浮想联翩。
五、古代建筑与“风水”的结合
风水之说也是起源中国, 并且可以说是流传至今, 在现在, 我们很多家庭盖房子还会找风水先生算上一挂。而在中国古代, 由于古人对封建迷信的依赖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以所建建筑每一处都有风水之说。尤其是国都选址, 皇陵建造, 无不是“风水宝地”。古人崇尚“天时、地利、人和”, 而这里的风水就是讲的“地利”, 而风水宝地之处多是高山多水之处。先不说这些地方是否真是风水宝地, 但是这些远离尘世的地方多少可以使人心灵沉静, 是佛家陵墓的首选之处。也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了。
传统风水学所追求的美, 是自然的美。风水所说不需要雕饰, 只需要选择。在选择风水宝地时, 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地势的“美”与“恶”, 与此同时, 风水之说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天然美, 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
其次传统风水学说追求的美, 就是整体的美, 而并非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美, 这种整体美, 就是有机统一的和谐。和谐美, 首先是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上的和谐统一, 而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美。这种和谐, 又和古人中庸的思想和为一体了。
六、总结
建筑的历史美, 主要是体现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上。我们人类的每个时代, 均是用它所有的技术来创造建筑。而那些被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 有它存在的理由, 也有被我们欣赏的道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建立在城市之中, 这些建筑犹如一道人工风景般映入我们的眼中, 让我们对其产生不同的联想。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环境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以及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关键词:对称美,布局,形象美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美学特征.谢承国.20070705
[2]中国古代建筑十三讲.楼庆西.三联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 篇5
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要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为进入大清门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也只有空间的大,才能显出深来。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这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地加重着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皇宫显示现世帝王的威严,陵墓则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只是陵墓与另一个世界相连,不以房顶的金色表现现世的光辉,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宁静。陵墓的地下因看不见而对活人的心理并无影响,但其地上形态仍显另一种高、大、深、庄特征。唐代高宗与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为陵,这是高。围绕地宫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墙,而进入乾唤的第一道门却在禹陵墙的朱雀门很远的山下,这是大,,。从第一道门到地宫墓门要经过道门,路长约四公里,这是深。在这悠长的时间流动中,从梁山南倾的二峰中间开始是神道;神道两旁有华表、飞马、朱雀、碑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对观者内心进行庄严肃穆的心理强化。
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开始,佛寺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与宫殿和陵墓一样,寺庙也有肃穆的要求,因此整体对称是其特色。肃穆心理要通过时间来强化,建筑也要求在时间中展开。只要可能,寺庙进山门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名山中的寺庙则依地形而赋形,有两殿甚至只一殿,但进山后的漫长道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心理转移早就在进行。
中国园林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台池。其发展和壮大是从春秋到秦汉。园林的核心是情趣,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其亭台楼阁均随地绒形,巧得天工。廊榭台池,山石花木,一切布置都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园林揭示和领悟自然之美。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误钰汰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中国建筑形成群体结构时,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一统的意蕴。而群体之士苏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如宫殿)或暗(如圆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虽然处一墙之中,中国建筑又总追求超一墙之外。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加之以亭池翠木,显出实中之虛。中国建筑的特点是让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浯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论中国古代舞蹈承载的中国美学 篇6
关键词:中国;古代;舞蹈;美学
与古希腊不同的是,中国大陆拥有着广阔肥沃的土地,人们只要勤劳的耕种,或多或少都能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它的恩赐。由此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们则认为,谋求生存的关键主要在于顺应大自然劳作;大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所以,在中国的土壤上也就诞生了“天人合一”这一美学思想。那么,在“天人合一”旗帜下的中国美学于古代历史的长河中都经历过哪些流变呢?本文就将以中国古代舞蹈为依托来浅谈这个问题。
1先秦时期
在先秦,巫术祭祀的活动比较多,于是作为祭祀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巫舞也同样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楚国屈原的《九歌》。有学者将《九歌》分为三类:祭歌、恋歌和挽歌。其中《东皇太一》和《礼魂》属祭歌;《国殇》属挽歌;其余八篇都属恋歌。并且《东君》与《云中君》是一对,《大司命》与《少司命》是一对,《湘君》与《湘夫人》是一对,《河伯》与《山鬼》又是一对。东君“心低徊兮顾怀”,云中君“极劳心兮忡忡”,湘君“隐思君兮悱恻”,湘夫人“荒忽兮远望”,大司命“愁人兮奈何”,小司命“荪何为兮愁苦”,河伯“日将暮兮怅忘归”,山鬼“思公子兮徒离忧”……无不表现了自然神真挚感人的情思。因此,我们不难体悟,尽管《九歌》集中彰显的是“楚人精神”,但它这种寄情于自然的艺术表现思维不也影射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吗?
2汉代
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舞蹈在这样良好的条件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当然,当时盛行的黄老之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
首先来看《盘鼓舞》,它是汉代比较普及的舞蹈,特征是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其动态纵驰舒缓,犹如风送流云,又似天空中的点点繁星。这种象征性极强的表演无疑展示了汉代人“天人交感”、“两界混成”之宇宙观与星象意识。还有在此时期的《总会仙倡》舞,它是以音乐歌舞表演仙人仙兽的一组节目,人们把自己装扮成动物的样子,用舞蹈的形式创造了一个仙人仙兽共舞、天上人间同乐的和平幸福的理想场景。在这里,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不是在伦理思维中而是在艺术幻想中,保持着直接的交往和复杂的联系,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朴实纯真的神仙境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总会仙倡》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社会主流意识——神仙幻想,同时也折射出了汉代人对人生永恒的希冀与追求。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战火频繁,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许多人深为生命的短暂而感到忧虑,渴望延年益寿甚至不老成仙。并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玄学大受欢迎,成为人们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情绪的渠道。通过舞蹈,我们就可对这些人文思想窥见一斑。如魏晋南北朝的《白纻舞》,它是清商乐舞的著名代表作,以舞袖为主要特征,舞姿轻盈飘逸、柔婉流畅。晋《白纻舞》一诗就有写道:“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双袂齐举鸾凤翔,罗裙飘飘昭仪光。清歌流响绕凤梁,如衿若思凝且翔。”的确,《白纻舞》确实以“轻躯徐起”、“双袂齐举”的姿态以及“体轻”、“云行”的动势,营造了“羽化登仙”的意象,自然的传达了人们渴望脱离尘世、成道成仙的情感意绪。这不能不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带有道家思想的影子。
4唐代
唐代,其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都很强大。人民思想开化,知识分子充满自信。整个社会处处昂扬着生机与活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中国舞蹈也可谓走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舞蹈式样多,种类全,分类细,皆为历史所不能及。那么在这里,本文只选取与论题有关的舞蹈现象及舞蹈作品进行分析。那时的贵族阶层人士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音乐舞蹈教育,宴享中人们往往以“情”即兴歌舞相互交流。如《回波乐》,歌舞过程中有邀舞和劝舞的程序。这说明它是一种按一定规则轮流作舞的宴集歌舞,兼有礼仪性和即兴性,是当时人们相互交流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除此,人们随意起舞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武则天时代的杨再思,在一次宴集时有人说他长得像高丽人,他很高兴,于是便反披紫袍跳起了高丽舞。还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爱在酒酣之时即兴舞剑作歌,从而抒发情怀、以言心志。
与此同时,由于唐代发展繁荣,人民思想开化,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强,所以在此时期,儒、道、佛教思想也是并行不悖。唐代的寺院就经常有乐舞表演,举行乐舞供佛时,也会选用一些社会上优秀的乐舞百戏节目。像《花舞》、《四方菩萨蛮队》都是这样的节目,且都兼具宗教功能和娱乐功能。唐代的佛教舞蹈也常反映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所有伎乐壁画中,飞天伎乐的舞蹈动势最美,且不同时期的飞天形态风格迥异。而所有这些体势动态,实际上都是我国远古图腾崇拜中龙的形态——飞天的动势表现出龙的无限生命和神力,以显示佛陀世界的神幻。
5宋明清时期
宋代从开国君主始、子孙相承的重文尚学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宋代人对哲思理趣的追求,同时也决定了整个社会对高雅与博学的审美需求。于是在新时代的召唤下, 一种具有高度程式化、能够满足宋人哲思理趣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队舞”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队舞”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和道白,增加了舞蹈言理的成分,不少作品还力图注入人文修养的内容,表现对宇宙、人生、历史以及现实的深思和理解。例如《采莲舞》,它通过仙女们下凡采摘莲花而向往凡间生活这一细节,抒发了一种无羁无绊、潇洒脱俗、求雅尚逸的人生态度。而明清的戏曲舞蹈也可谓中国传统舞蹈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避实就虚、以虚引实,开拓了舞蹈艺术更为广阔的动作意象空间,实为现实生活情感的再现与升华。戏曲舞蹈常以虚拟的动作身段展现环境氛围,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甚至叙述故事情节。例如,它往往利用“走圆场”这一动作来虚拟跋山涉水、千里之行。还有如摘花扑蝶、穿针引线、开门关门等等,都是凭借身体动作虚拟出的意象;同时,戏曲舞蹈中的水袖、翎子、帽翅等技巧身段,也可表现人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如激动、惊喜、意外、忧伤、喜悦等等。这些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也无疑的向我们展示了宋代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趣”的喜好和追求。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篇7
1 主次分明的建筑外形, 造型优美
中国古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 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3个部分, 各部分的外形与世界上其它建筑迥然不同, 这种独特的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物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产生的。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 在外形上占有如此突出地位, 是世界上少有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 都是大屋顶, 显得稳重协调。我国匠师充分动用木构特点, 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的做法, 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屋身部分为建筑主体。其特点是木构架有柱承重, 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 屋身正面很少做墙壁, 多为花格木门窗, 柱间处理灵活自由。
台基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台基的使用可以保护古建筑, 使其免遭雨水冲刷, 另一方面也可弥补木构架建筑低矮的缺陷, 达到雄浑壮观的艺术效果。普通台基, 形体及装饰较为简单, 在一般建筑中采用;比较高级的做法是须弥座台基, 由佛座演化而来, 形体及装饰比较复杂, 雕刻丰富, 常配以栏杆、台阶。
2 木构架的结构特征, 极尽木材应用之能
中国古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 由于木材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 成本低廉, 使得木构架建筑一直居主要地位。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的骨架, 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 四根柱子组成一间, 一栋房子由几个间组成。
在大型木构架建屋顶与屋身的过渡部分, 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 称为斗拱。它由若干方木与横木垒叠而成, 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 并把其集中到柱子上, 具有结构及装饰作用。
我国古代建筑重量有构架承受, 墙不承重。我国有句谚语叫“墙倒屋不塌”, 生动的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3 院落式群体布局, 对称均衡, 布局规整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这就是每一处建筑, 都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即以院子为中心, 四面布置建筑物, 每个建筑物正面都面向院子, 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则是有若干院子组成, 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都体现了这种群体组合的原则, 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在群体布局上的卓越成就。
受“居中为尊”思想影响, 建筑群的总体布局, 注重对称和均衡, 有明显的中轴线, 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
4 雕梁画栋, 色彩装饰雍容华贵
木构架建筑需要在木材表面涂油漆以防潮防腐防虫蛀。彩画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保护建筑物, 后来才逐渐突出其装饰性。我国古代建筑色彩丰富, “雕梁画栋”正是形容这种特色。明清时期最常用的彩画种类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它们多做在檐下及室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 中间的画面由各种龙或凤的图案组成, 间补以花卉图案, 并且沥粉贴金, 金碧辉煌。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 有时也可画龙凤。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 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 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 起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住宅与园林, 后被普遍采用。
我国古代建筑综合运用了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如额枋山的额匾、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等等, 都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具有我国浓厚的传统的民族风格。装饰细节大部分都是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彩绘壁画, 匾牌楹联, 文物古玩等装饰, 使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使古建筑意境更为深远, 内涵更为丰富。
5 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 天人合一的外部环境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 在柱网中间用板壁、帐幔和各种形式的花罩、飞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 有的还在上空增加阁楼、回廊, 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 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 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
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设计师们设计时, 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 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景与景之间, 也相互为借, 隔院楼台, 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 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建筑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 相映生辉。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艺术领域中的体现。
中国古建筑以宏伟的规模, 惊人的数量, 绚丽的风姿, 独特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这一体系除了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为流传外, 还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是世界古代建筑中传布范围广的一个体系。中国古建在技术和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既丰富多彩又统一的风格, 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学习这些宝贵的遗产, 对今后的设计和创作, 可以作为启发和借鉴。
摘要: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世界建筑中一个独特的体系, 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外形优美, 结构精巧, 布局对称均衡彩画装修华丽, 室内外空间流动贯通, 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表现 篇8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不仅仅表现在单体建筑上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还在于群体构成与空间营造上的精妙深邃,结构体系、细部装饰上的深思熟虑,更与中国传统文化,如礼教、宗教、审美、民俗、文学、绘画及国家的典章制度等相互交织影响,构成一种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现象。
1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制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除了受客观环境、外部条件的影响外,还有两种中国古代的思想对其有特殊的影响,这就是“礼制”和“玄学”。探讨“礼制”和“玄学”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建筑更深刻的理解。
“礼”和建筑之间发生关系就是因为当时都城,宫室,诸侯大夫的宅第标准和形制都是作为一种国家的基本制度而制定出来的。建筑的制度同时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制度,也就是“礼”之中的一个内容,为政治服务,作为完善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
由于“礼”被统治阶级提高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有关建筑的内容就不仅限于只是参考意义,而是成为非遵守不可的,不可移易的典范。在建筑上,“礼”不但一直作为妨碍形式发展的框框,而且对建筑思想产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局限。由于儒家思想追求长期处在上风地位,“礼”的意识就融汇到古代大部分的建筑制式中去,从王城到宅院,无论内容、布局、外形无一不是来自“礼制”而做出安排,在构图和形式上以能充分反映一种礼制的精神为最高的追求目的。
战国之后,“礼”和“阴阳五行”之说也产生了一种结合起来的倾向。《白虎通》曰:“所以作礼乐者,乐以象天,礼以法地。”因为对“礼”有了这样的一种解释,将阴阳五行之说的各种内容加入到建筑的制式中来,不但与“礼制”没有矛盾,而且二者完全统一起来。在这两种思想基础上,古代的建筑设计似乎就有了一种理论的依据,于是,一切建筑设计就依此制定,技术和艺术便随之而具体反映出这些思想所要求达到的面貌。
在极为复杂的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五行之说在建筑上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玄学”的“风水”之说,就是所谓的“堪舆学”。“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2 中国古代建筑的数字构成
中国古代匠人将建筑的设计与构造以模数的方式加以组合,形成相对标准化的模式。建筑物的平面乃至一座城市的里坊规划及道路系统规划都由一定数量关系加以制约。
宋代李诚编著的《营造法式》在对建筑和结构设计中制定了模数的概念,称之为材分制。当建造房屋时,只需要提出所需的大小,就能够确定应该用几等材,然后按照建筑平面、立面形式和各类结构构件所规定的“份”数,推导出其详细尺寸进行设计和安排工料等。一项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无疑是一种提高工效的好方法。
从中国建筑的模数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有着周密规划设计,建筑群体与个体之间、建筑个体与建筑构件之间有着严格数量制约关系与尺寸权衡关系,预制木构件,按照编号加以组合拼装的以木结构为主,辅以多种工艺的建筑工程体系。各个建筑构件既有尺寸的要求,又有造型、装饰的设计,使其具有结构、构造、装饰集于一身的特点。各个部件都有专门的名称,除特殊要求外,都是标准构件,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重复设计的工作量,使有限的设计人员把精力集中于建筑群的整体效果与空间组织,使建筑得以在更大的空间扩展,也使得量大面广的皇室工程得以在短时间内建成。因而中国古代建筑之美,美在其内部的规律性、逻辑性,美在其群体组合之奥妙。
3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构成
中国古典建筑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用途的单座建筑,然后由一座变多座,以院落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出来,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因此产生一系列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设计的灵魂是运动中的空间程序组织,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表达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
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希望构成一个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场景”。“场景”所出现的方式和次序是要缜密地安排的,其起、承、转、合由平淡而至高潮等都是设计中的内容,中国建筑艺术是一种“四维”乃至“五维”的形象,时间、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西方古代建筑是一种“三维”的造型艺术,它与绘画、雕塑属同一艺术范畴,称之为“美术”或者“造型艺术”,它们都着重于静止的物形美的创造。但是,中国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却更多地与文学、戏剧和音乐相同。建筑带来的美的感受并不只限于一瞬间的印象,人在建筑群中运动,在视觉上就会产生一连串不同的印象,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时,景物就会完全变换。
4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建筑物色彩多由材料本身色彩决定,台基栏杆为白色或浅青色,这就是汉白玉和花岗石的原色,屋面和墙身的颜色主要由砖瓦的原色决定。色彩最丰富的部位产生于木材的油漆,金属的装饰以及琉璃材料的使用,油漆是木构件防腐的需要,而油漆的颜色选择余地很大,因此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典建筑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可以任意使用色彩的条件。
中国木结构构件是以榫卯相连,构件之间采用装配的方式,因而其颜色及装饰也是随着构件的体形而定,梁枋、斗拱颜色的变化皆以自身构件为单位进行编排设计。
中国古典建筑以群体构成为主,量大面广,而设计施工皆以口授并配以少量文字图样为依据,在色彩确定上无定量的数值,要使大量建筑色彩保持统一的风格,就需要使色彩有统一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就是使用纯色。那些近看为纯色的色块,在较远的距离看,就相互混合在一起,形成几个大的色彩区域,如屋顶、檐口、檐下、柱子、门窗、台基等。这些部位又根据光线照射的受光区与阴影区分成暖色和冷色,从色彩效果上加强了建筑的立体感。
摘要: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制、数字构成、空间构成、色彩等方面对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关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不仅表现在单体建筑上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影响,构成一种多元化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古代建筑,建筑文化,数字构成,空间构成,色彩
参考文献
[1]李允铄.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95-96.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1:5.
[3]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
[4]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0-52.
[5]汪正章.建筑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22.
简析中国古代建筑雕刻的寓意 篇9
关键词:雕刻,彩绘,图案,古代建筑
0 引言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是宫廷、王府、殿堂、庙宇、会馆、戏楼、牌坊、古塔、园林、陵墓和一些纪念建筑物大都有精美的雕刻饰品和图案。这些精美的雕刻饰品大都在建筑物的外檐和屋脊上,或刻在建筑物的门首、横梁、立柱和栏杆上。雕刻的珍禽、异兽、花草、鱼虫形象逼真、表现夸张、制作隽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并含有深刻的寓意,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1 表示权势和尊贵
在古代的宫廷、王府、殿、阁的横梁、立柱、台阶、栏杆上往往雕刻龙、凤、狮子等,这通常代表着当权者的尊贵、权势和气派。因为龙被古人称为中国最大的神物,无以伦比,而皇帝又往往自诩为真龙天子,所以在皇帝居住的宫殿中,不同造型的龙的雕刻便被列为首选,它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地位的展现。
宫廷、王府中建筑物的栏杆顶端上,雕刻的小石狮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因为狮子被古人誉为“百兽之王”。王者,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因为当时的人们从这些观念出发,便把狮子当成威震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正因如此,古代帝王、将相的宫殿、府衙门前习惯摆列一对雕刻精美的威武石狮,与殿中的雕刻相互辉映,既显得气派又与整个建筑和谐一致,完全展现出王权的神圣和主人身份的高贵。这就是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为何多雕刻龙、狮的原因。
2 暗示吉祥与富贵
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都采用雕刻或绘制图案的方法,曲折地传达具有一定吉利寓意的装饰纹样,暗示吉祥与富贵,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美好追求与愿望。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用谐音表达、图案表达和附加文字表达。
用谐音表达的雕刻图像主要有鲤(鱼),象征利;蝠,寓意福;鹿,表示禄;金鱼,即为金玉等。
用图案表达的多有牡丹、芙蓉、桃、松、竹、梅、石榴、珍禽异兽等。它们大都寓意吉祥富贵、福寿万年、正人君子、俏丽佳人、多子多福、金玉满堂、禄寿双至等。
上述这些用图案和谐音表达的雕刻和图案在我国古代的建筑物上几乎都有其踪迹。如在开封的山陕甘会馆、聊城的山陕会馆、临清和济宁的清真寺、单县的牌坊,甚至在开封和济宁的铁塔上都刻有各种形式的吉祥花卉图案和珍禽。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图中有意、寓意吉祥的雕刻在我国古建筑中是多么盛行。
附加文字说明的雕刻、彩绘多在建筑物的横梁、山墙、大门顶端和两侧。如上面提到的聊城山陕会馆里的戏楼上,刻有“岑楼凝霞”的文字说明,便把戏楼上的彩绘和雕刻解释得一清二楚,即这副精美的雕刻和彩绘镶嵌在这美丽的戏楼上恰似朵朵彩霞飘浮在戏楼的上空,与高高的戏楼融在一起,在戏楼上看戏如入仙境一般。寥寥四字把情景交融的意境描述得惟妙惟肖。
3 表现神话传说和典故
表现神话传说和典故的雕刻在一些庙宇、会馆、戏楼、牌坊和陵墓上比较多见。由于这些神话传说和典故大都为人们所熟知,所了解,因而古代的建筑设计者们便试图用这种雕刻成图的方法使人们更易接受其故事的内涵。
如单县的百寿坊雕刻的八仙庆寿、二十四孝图;嘉祥武氏祠墓石雕刻的“管仲射小白、荆苛刺秦王、晏婴二桃杀三士”;还有洛阳西北郊的古汉墓墓石上雕刻的“神虎吃女魃”“鸿门宴”“傩戏图”“御龙升天图”等都是用形象的石雕艺术,淋漓尽致地将这些传说和故事表现出来。
而表现较多的神话和传说的雕刻要算聊城的山陕会馆和开封的山陕甘会馆了。这两处会馆的内掖门、照壁、牌坊、戏楼、厢房的建筑上都有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的神话及传说,这些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大都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富有灵感。如聊城山陕会馆大殿上的四根檐柱上木质透雕的老子和八仙图,《神仙传》中的“烂柯山故事” 以及传说的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笋”“扇枕温衾”“怀桔遗亲”“为母埋儿”“闻雷泣墓”“姿蚊饱血”“卧冰求鲤”等都表现得生动感人。
4 反映信仰和崇拜
反映信仰的雕刻艺术源于人们崇信鬼神的远古时期。早年的这种信仰雕刻主要反映在人类早期使用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随着人类的进步,雕刻技术逐步发展并产生分支,于是出现了反映在建筑方面的信仰性雕刻。这种信仰性雕刻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时期发展迅速,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宋朝更是盛极一时。人们将想象和尊重的各类佛像分别雕刻在庙宇、寺院、宝塔和山顶上。如洛阳的白马寺,开封的大相国寺,苏州的寒山寺,济南长清的灵岩寺,陕西的直罗塔,聊城临清的猞猁塔,四川的峨眉山、乐山以及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等处都雕有数以千计的大小佛像。这些佛像大都被艺术家们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抽象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千姿百态、生动传神,代表着当时上层社会和一些民众对其的崇拜与信仰,以及人们强烈地寄希望于这些“佛法无边”的神仙们能助人为善,布施人间恩惠与吉祥。
5 表示褒奖与鞭笞
古建筑中含有褒奖与鞭笞寓意的雕刻大都出现在一些纪念建筑物上,如祠、庙、牌坊、宝塔、陵墓等。当时备受人们赞许的“二十四孝”就曾在这些建筑物上多次出现,这足以说明那时的人们对行孝人物的褒奖与肯定,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的认可,即“孝悌者也,其为仁本欤。”
另外在山东潍坊的十笏园、济宁的太白楼、河南开封的包公祠、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杭州西湖的岳飞墓等纪念建筑物中都有含褒奖寓意的雕刻和彩绘。其中褒贬鲜明的建筑雕刻要数岳飞墓了。岳飞墓两旁分列着精美的石雕僚属武将和骏马,他们个个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威武挺拔,而因陷害忠良的秦桧夫妇则被铸雕的双手反绑,头戴枷锁,蜷缩着跪在岳飞墓前遭受后人的鞭笞与唾骂。这些充分反映着人们的爱憎和立场。
6警示与告诫
中国古代建筑 篇10
从专业研究的层面看, 作为中国古代的小说, 面对流行通俗文化爆炸的时代, 不要说外国读者, 就是中国目下的青少年, 真正直接捧读古代小说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这不排斥在世界范围内总是有一批专业的学者文人对中国古代的小说乐此不疲, 甚至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在韩国、日本表现得非常突出。至于在西方, 不要说像美国的夏志清、王靖宇、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法国的陈庆浩等一些华裔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专家, 硕果累累, 就是一些非华裔的一流汉学家中, 如美国的韩南、浦安迪, 俄国的李福清等, 都是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著名于世的。他们的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在世界什么地方都是少数,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给中国学者以启发和推动, 而且也是将中国古代小说向世界各国大众传播的重要桥梁。只有通过他们的注释、解说和阐发, 才能真正使中国古代小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是新世纪里使中国古代小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的最重要的播种者和耕耘者。令人高兴的是, 现在世界各地不断有年轻的学者来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队伍。这使中国古代小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道路更加宽广。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国外小说的融合
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上看, 中国古代小说与其他国家、即使是东方国家, 也是各具特点的。中国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 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其他国家作家的手, 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与特点, 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在日本、越南及朝鲜半岛等本来就使用汉字的国家的古代作家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这些国家中不但有用自己文字, 如假名、谚语、喃语所写的小说, 还有大量用汉字所写的小说, 现在一般称之为汉文小说。这是世界小说接受中国小说影响而创作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例子。当然, 随着近代开始, 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先或后地推行去汉字化,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真正由“国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却因用汉字写作而被排斥在“国文学”之外, 当代年轻人恐怕也没有再用汉字来创作小说的热情和兴趣了。但这不等于目前这些国家中的小说创作完全摆脱了中国小说的影响, 像日本、韩国不断地有中国古代名著改编本的出现, 就是一个明证。当然, 这些改编本, 有的是保持了原作的筋骨, 有的则改得面目全非, 但我认为, 即使是完全进行了再创造, 也不能说彻底摆脱了与原著的干系。像日本于2005年底出全的北方谦三写的《水浒传》, 曾得了世称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司马辽太郎奖。作者说, “《水浒传》在我心中可能已经变质, 我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确, 在他的笔下, 宋江一变为革命理论家, 鲁智深带着他的理论著作《替天行道》到处去宣讲“革命道理”;他还添加了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青莲寺”, 用来专门对付宋江们的地下活动;最使人匪夷所思的是竟将“天神”武松写成从小就偷偷地单恋着嫂子潘金莲, 而潘金莲则贞洁得可怜, 为拒绝小叔子的强暴而毅然自尽……。评委会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分析, 加以解体并且重建, 保持了长篇小说应有的紧张感。”这就清楚地说明, 它尽管“重建”了一部现代“日本版中国历史小说”, 但它的灵感毕竟还是从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而来。除了这些直接改编中国小说的作品之外, 有些尽管表现得比较模糊和隐晦, 但因为他们毕竟无法摆脱自己的传统, 而这传统本身就隐含着汉文学的影响, 所以从思想精神到表现技巧都可以感受到一些中国古代小说的脉搏。不仅在东方, 即使西方的一些现当代作家, 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例如, 以《大地三部曲》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就深受中国小说的影响。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 她的致谢词便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小说, 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 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再如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 从一本中国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得到启发, 写成一部以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侦探小说《狄公案》, 在欧洲风靡一时, 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一时间, “Judge Dee” (狄公) 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它被多次拍成了电影, 影响了欧洲, 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前几年中国也将《狄公案》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总论
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说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这在正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来看, 往往会觉得有点近乎野狐禅。但我觉得, 这对于传播中国古代小说也不失为一条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动漫等更为接近大众的传媒形式, 就越有普及性, 就越能使中国的古代小说扎根在世界各地的大众之中。比如, 就小说《西游记》而言, 在中国, 前几年也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这基本上是忠于原作的依样画葫芦。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 则拍摄了一部《大话西游》, 非常搞笑地重编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使一些年轻人为之倾倒。日本也对拍摄《西游记》有很大的热情。在上世纪80年代拍过《西游记》不久, 今年1月日本富士电视又开始放映的连续剧《西游记》仍然引起轰动。无独有偶, 韩国出了一部名为《幻想西游记》的动漫也很红火。在这里, 孙悟空是被一个新冒出的乐神杰特弹钢琴弹得头痛, 无法还手, 被圧在五指山下。另一个新造的公主美娜成为本剧的第一号灵魂, 变得不听话的悟空就是怕美娜的禁咒之笛。在这里, 唐僧尽管成了武艺高强的法师, 但也被女性化得分不清是和尚还是尼姑, 孙悟空的筋斗变成超级滑板, 丢下了金箍棒改用了双截棍, 猪八戒戴着墨镜, 在石油村外做大王, ……一路想颠覆《西游记》的传统, 用西洋化、现代化来调适现代青年的口味, 但无论如何还是像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那样, 这部《幻想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还是离不开唐僧师徒四人, 孙悟空的性格还是与原作相近, 猪八戒还是那样好色贪财, ……说到底, 它还是从《西游记》而来。当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玩《幻想西游记》迷宫之时, 也就是原本《西游记》再显魅力之日。当然, 这些大众文化产品, 与正宗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距离的。但我们应该承认它们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要: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当然, 世界毕竟不是铁板一块, 就文化背景来说, 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确实不同;从接受对象来看, 学者作家与普通大众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文化圈内同一层次的人, 也有华裔与非华裔之别;所以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也不能笼而统之, 而必须从不同角度着眼。中国古代小说通往世界的不同路径是不同的。
短命的中国建筑 篇11
中国建筑寿命短不是偶然的,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质量原因,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就是证明。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四川全省(包括非重灾区)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导致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和失踪,546名学生残疾。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汶川地震是8.0级),但智利的人员伤亡却很少:3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因为智利有着非常严格、系统的建筑质量标准和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地震袭击之后虽然很多建筑受到损害,但并没有完全倒塌。值得强调的是,就连低造价的建筑物质量也有保障。“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这句名言被一次又一次地证明。
二是规划原因,建筑寿命短,大多是因规划变动、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盲动,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业内称之为建筑的“非正常死亡”。
三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至上、政绩至上和官员个人私利混杂在一起,导致各地大拆大建风起云涌。一些城市“拆迁带动GDP”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即通过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把大量没有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迁,以此带动相关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GDP。假如拆一座房子可以产生一个GDP,建回去又可以产生多个GDP,但是财富并没有增加,官员的政绩、政府的GDP却光鲜明亮,而且,在此过程中,财富大量向权势阶层转移。
四是文物保护形同虚设。“文物保护法律”大不过地方主政官员的权力,法律对官员破坏文物行为心慈手软,甚至可以说束手无策。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欧美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欧洲其他国家,住宅平均寿命普遍在80年以上,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
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存在。国外房子寿命长跟管理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老房子在他们那里是被作为一个文物在保存。坏了,他们进行修理,再继续使用,像英国,他们对老房子进行修理,或者对地基进行加固,许多都是通过向国外招标的方式来完成。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
著名时评人时寒冰做过一个测算:建筑短命意味着要不断拆毁重建,在这一过程中浪费的财富,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建筑寿命每缩短1年,意味着财富当年损耗掉4万亿元,缩短20年就是损耗80万亿元!如果与英国相比,我们损耗的是408万亿元的财富!2009年,中国全年的税收收入是6.3万亿元。比较一下,就知道这种短命损耗是何等可怕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建筑寿命延长1年,就能节省出4万亿元。英国建筑寿命达到132年,悄悄累积了多少财富,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然,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英国的GDP不再增长了。
中国城镇的住房总量已超过了140亿平方米,如果按平均30年寿命计算,平均每年要淘汰47亿平方米,这么算,因建筑寿命缩短的财富损失每年可远不止4万亿元人民币。
(摘自中国发展出版社《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 作者:童大焕)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画艺术审美特征 篇12
一、古代建筑画中人的参与的亲历美
最早的描绘建筑的图像,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末期,其后历朝历代都有。对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欣赏、赞美,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成就自豪。人物与建筑地结合在画面中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如图一明代王谔《江阁远眺图》,这幅画描绘的隔江远望的平远景象。松林石壁前临大江,江边有水榭楼阁,远处隔江对面,云雾弥漫之中,峰峦起伏,山城环抱,楼船停泊江岸。中间一片江波浩渺,水天空阔,横无涯际。近岸的水中建水阁一座,阁前平台上一文士静立远眺,欣赏山水美景。近景的楼榭和远景的山城遥遥相对,画面气势开阔,意境幽美。湖中水波细密,前重后淡形成高远空阔,水天相接之势。对岸远山,晕染清淡,和近景中的浓墨重染形成对比,整幅作品用笔细劲,是学宋朝马远一派。画中有山有水有屋,正是古代人所向往的可游可居的山水环境。山、水、人、建筑、树、船等这种参与式的图画,是中国古人自古向往游乐于自然之中,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
二、古代建筑画中的的建筑造型美
造型是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也是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古代建筑画中的建筑不是作为单独的作品出现的,只是依附于山水画之中,作为山水画画面构成的一部分,但建筑在画面的重要性是不可缺少的,体现了古人安家乐业的愿望。纵观古
代建筑画,建筑式样有宫廷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楼阁建筑、寺庙建筑。
1、宫廷建筑
此图描绘一大型皇家园林景致。图中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河道萦回,其中气宇轩昂的楼、阁、亭、台、廊、桥星罗棋布,有的建造于山中或河岸平地。气派宏大雄伟,富丽堂皇。画中游人悠闲风雅又热闹欢快,虽然熙熙攘攘,却如人间仙境。体现了唐代宫廷及贵族阶层悠闲而奢华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的繁荣富庶以及园林建筑的极高水平。画中笔法谨细,尤其建筑物及人马的描绘更是精细周到。敷色艳丽多彩,在整体的冷色中,朱砂、粉色等更为鲜艳夺目,加上勒金的光彩,使画中之景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富贵气象。
2、住宅建筑
(图四)五代卫贤《高士图》描绘汉代隐士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把梁鸿的居所安排在山环水绕的大自然中,全幅上半部为巨峰壁立,远山苍茫,下半部为竹树蓊郁,溪水潺潺。人物活动在画面中部,恰是观者的视觉中心:梁鸿端坐于榻,竹案上书卷横展,孟光双膝跪地,饮食盘盏高举齐眉。主人公神态坦然平和,虽房舍简陋、粗食布衣,但高人隐士志在山野的高洁志趣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此图虽为主题人物画,实则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体。山石多用干笔。整幅画的构图严密,勾线劲挺,屋舍以界画法刻画准确、精细,山石及树木的皴笔密集,近树精心勾画,远树则勾、点结合,重在以墨色由淡至深层层烘染,显得质感凝重。尤其是石凹处的浓墨干点,则为前所未有的独创。水流的勾线柔和顺畅,绵密有序,恰如微波皱起。图中人物与山水似乎平分秋色,这与此前唐代的以人物为主、此后北宋的以山水为主相比较,清楚地体现出典型的五代时期绘画的承上启下特征。这幅《高士图》几乎是将人物、山水与楼阁并重来画的,而且结合自然巧妙,没有斧凿痕迹。此画的画法浑厚严密,所绘建筑清晰、切近,可以明显地看到建筑的式样与特色。这无疑比一般山水画中所表现的建筑更清晰、突出,对于后世研究当时建筑形象也更有意义。
3、园林建筑
(图五)是文徵明《东园图》两部分,这幅画描绘的是江苏南京的东园实景,这是一处环境非常优美的私家园林。图中画古松苍桧,梧桐修竹,绘湖石绿水、厅堂榭阁,更有木兰石经,景色优美。在优美的建筑与景观之中,有赏画、对弈的文士,以及来往侍候的仆从,各有其形,各观气态,自然而生动。尤其是人物,都按其不同的身份,对其行为动作进行巧妙安排。
4、寺庙建筑
(图八)五代李成《晴峦萧寺图》画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对应远景、中景和近景。中国山水画本就有“卧游”的功能,让画家和观者足不出户而能游历于山川之中,澄怀味象。此画亦然。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此图高峰耸立于画面中心,下藏深沟巨壑,山间瀑布飞流直下,萧寺亭台隐现于山间倔曲如爪的寒林之中。构图气势雄伟,用笔苍劲娴熟,皴法居多,渲染较少。亭台楼阁利用界尺画成,工整严谨,细致稳健。
通过对古代建筑画中建筑式样的分析,我们可看出古代建筑画中的建筑造型体现在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
三、古代建筑画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美,就是说艺术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种境界和情调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是要靠欣赏者用心去感受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的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美。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此山水之不置也”有了如此精心、得意的布置,美妙的意境也就自然而现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向往与追求,在古代建筑山水画中有着显著的体现。
1、意境清远的五代、宋元绘画
五代宋元时期,禅宗盛行,禅宗关于通过直觉、顿悟以求得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对当时绘画影响很大。王维(701~761)晚年的诗歌和绘画被认为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最早体现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法师兼诗人皎然的《诗式》,把佛学思想应用于诗歌理论,提出明显体现禅宗思想倾向的“闲”、“达”、“静”、“远”诸体。
(图六)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该图整体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
2、清扬雅致的明代绘画
明代画家在绘画风格与意境表现上,虽然不如元代的飘逸、潇洒,但也较为清扬雅致。
(图七)明唐寅《落霞孤鹜图》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柯的遭遇鸣不平。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
唐伯虎曾经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于是画下这幅画,《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画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鹜,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画上自题诗曰:“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3、细腻工整间意境的清代绘画
清代绘画意境来说,没有明代的清样卓越,也没有宋元的悠远虚淡,在设色上较为浓重富丽。
(图九)清刘度《白云红树图》此画是一幅没骨青绿山水画。画法工细,色调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美感。群山以石绿为主,最远的山峰石青、石绿相间,山头丹色点以绿苔。飘浮的白云不是用传统的勾皴方法表现,而是用花青与白粉晕染而成,且浓淡变化丰富,有的留有边白,增强了画面静中有动的韵味。山下,河畔边的五株老树有的点以红叶,有的点以绿叶,有的绿、黄叶杂混,树干均用淡墨兼赭色填涂。另用淡墨、淡赭画小树丛,兼设赭白叶和花青叶。临近的水榭楼台,错落参差,在山水的环抱中显得幽雅别致,勾描工细而不僵滞;里面的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哈然;一边溪水里的水草亦各色相杂。整幅画作虽色彩浓重艳丽,但无半点甜俗之气。
4、古代建筑画中的和谐美
通过对古代建筑画的亲历美、造型美、意境美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实践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一树、一草、一人、一山、一亭、一舟凭借中国画家卓越的构图、色彩的设计在尺绢之内就能构成一幅完美的理想家园。
【中国古代建筑】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10-12
中国古代科学08-27
中国古代文化11-25
中国古代文学12-06
中国古代建筑史06-16
中国古代建筑特色论文07-15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简介10-11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10-23
中国古代边防建设10-20
中国古代饮文化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