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共9篇)
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篇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椒房阿娇青娥老”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籽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B.“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子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
C.“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古代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D.“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
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3.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B.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C.“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D.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 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种“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恒古男儿一放翁”中的“放翁”指的是陆游的号。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B.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他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
C.张若虚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事实上《春江花月夜》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李白借梦游天姥山表达对自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和不平。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白发新梨园弟子:指过去玄宗在梨园里所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
B.椒房阿监青娥老椒房:后妃居住的宫殿,因以花椒和泥抹墙,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C.椒房阿监青娥老青娥:年轻的嫔妃 D.迟迟钟鼓初长夜钟鼓:报更的钟鼓声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二十四桥明月夜”出自唐.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B.在古代 “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 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 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薨封王的贵族。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钟鼓馔玉:泛指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吃精美的饮食。馔,吃喝。
B “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又称湘娥,尧之二妃。素女,古代神话中的女神。C.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D夷歌数处起渔樵:意谓渔人樵夫唱起了民歌,夷:指当地少数民族.16.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芙蓉浦:有桂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桂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桂花的别称。B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汉铙歌》的旧题,本以欢宴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C.五更鼓角。五鼓:天未明时。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D.“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17.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只是朱颜改。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B。古体诗具体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李凭箜篌引》就是这种文体。C 女娲炼石补天处。“女娲炼石’古代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D 箜篌,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体制不一,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等数种。1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喻指黑发(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
B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高堂”指高大的厅堂,大堂。高堂也可指父母。C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的意象往往出现在春天,东风通常指春风,常代表如春天般积极美好,欢欣的情感,或是闲愁相思,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便写出了春风吹来时,百花齐放美丽繁盛的一派春景。
D 温庭筠,太原祁人,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花间词人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贺齐名,时称“温李”。19.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B.“列置烽燧”中的“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起的火叫燧,白天烧的烟叫“烽”。
C.“信造化之尤物”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界,“尤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D.“舟中估客莫漫狂”中的“估客”指的是贩货的行商。20.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云,山中有栖鹘甚多”中的“庙祝”是指庙堂中管香火的人。B.“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的“先”就是这种用法。
C.“州治德化县”中的“州治”指州的官署所在。“治”是旧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呼。
D.“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中“军”在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的意思。
21.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中的“疱”指“厨师”,“丁”是人名。“吹觱篥数声”中“觱篥”是一种管乐器。
B.“干支纪法”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C.“时不利兮骓不逝”的“骓”本是指青白相间的杂色马。古人有根据马色命名的习惯,故这种颜色的马又称“骓”。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中的“麾”指的是军中指挥士兵的鞭子,“麾下”即部下。
2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中的“江东”是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这段水域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B.“钩心斗角”中“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脚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C.“而望幸焉”中“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做“得幸”。D.“鼎铛玉石”中“鼎”是,是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铛”是烙饼或做菜用的尖底浅锅。
23.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锱铢必较”中“锱”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B.“闾里之侠皆宗之”中“闾里”就是乡里;“折节读书”中的“折节”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C.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D.“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中“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明朝初年,改元朝大都为北平府,即现在的北京城。
24.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宗庙:天子、诸侯、大夫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D.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25.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B.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马、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26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各朝各代最高司法机关。
C.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D.梏:古代木制的手铐。桎,指脚铐。27.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C.独夫:①独身男子。②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D.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28.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C.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D.告庙:天子或诸侯、大夫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29.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C.先大母:大母,第一层意思是祖母,出处《汉书·文三王传》,第二层意思是古代称太后,出处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
D.归宁: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用法),古老的传统婚俗。流行于南北广大地区。指已嫁女子,回婆家归问公公、婆婆之行动。起源很早,《诗经》已有“归事父母”之记载。
3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语出《书·吕刑》: “大辟疑赦,其罚千锾。” 《狱中杂记》中的“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中的“大辟”就是斩首。
B.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掌管京城九门督查职务的武官。九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C.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
D.锱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忽微是古代长度单位,忽等于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等于一寸的十万分之一。3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B.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殿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因此称“鹿鸣宴”。C.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D.赐姓即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维持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唐五代时期.皇帝对异姓臣民赐以皇族姓氏,或者赐予他姓,用以褒奖功劳,勉励勤能,笼络人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
3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是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B.尚飨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尚享,旧时用作祭文的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
三、季排最小。阴历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为伯月,第二个月为仲月,第三个月为季月。D.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朝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3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狱中杂记》是“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B.《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该论文被南宋李漆称为“此老文字,遇感慨处便精神”。C.勾者就是可以被立即施刑的人。清制,每年八月,由刑部会同九卿审判死刑犯人,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呈交皇帝御决。皇帝用朱笔勾上的,暂缓执行;未勾上的为留者,立即处死。
D.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3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古代又把羊叫“太牢”,牛叫“少牢”。
B.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汉儒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即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
C.祭文,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自唐宋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
D.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刑部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处决犯人在秋天,春生秋杀,故刑部也称为为秋官。3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初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下设十四司,每司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B.薨:去世。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死亡。
C.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D.公,公卿。古有“三公”之说,即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1.B【这里反其意而用,指丈夫的来信】 2.D【不是五言诗】
3.B【辞赋、乐府同兴于西汉初,兴盛于汉。】 4.C【《长恨歌》《琵琶行》长篇叙事诗】 5.A【《新乐府》具有感伤色彩叙事诗】
6.A【青莲居士不李白、四明狂客贺知章、“六一”居士欧阳修】 7.C【《春江花月夜》是优秀之作,不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 8.C【青春美好的容颜】 9.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10.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11.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12.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13.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14.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5.B【尧之二妃应为舜之二妃】 16.A【桂花应为荷花】
17.D【古代管乐器应为弦乐器】 18.【李贺应为李商隐】
19.B【夜间燃起的的叫“烽”,白天燃起的的叫“燧”。】 20.C【“治”是地方政府所在地。】 21.D【“麾”指的是军中指挥士兵的旗帜】 22.D【“铛”是烙饼或做菜用的尖底浅锅。】 23.B【“折节”就是改变自己的志向。】
24.B【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25.B【少劳是这三种牲畜的任意两个组合。】 26.B【不是历朝历代,只是明清时期。】 27.D【上九是“二十九”,下九是“十九”】 28.D【不包括“大夫”。】 29.C【是回娘家探望父母】
30.D解析:忽等于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等于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1.B解析:于乡试放榜次日。
32.C解析: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为孟月。
33.C解析:皇帝用朱笔勾上的,立即处死;未勾上的为留者,暂缓执行。34.A解析: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35.B解析: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
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篇2
2.名垂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 要先将新鲜的青竹烤干, 故称史书为“青史”。
3.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
4.雕虫小技:虫书, 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
5.觥筹交错:觥, 古代的一种酒器;筹, 行酒令的一种筹码。
6.竹报平安:竹, 竹简。竹报, 旧时家信的别称。
7.如丧考妣:考, 父亲;妣, 母亲。
8.伯仲之间:兄弟排行次序, 伯是老大, 仲是老二。
9.造福桑梓:桑树和梓树, 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树木。用以比喻家乡父老。
10.六合之内:古指天、地、东、西、南、北, 泛指天下。
11.金瓯无缺:盛酒器皿, 喻指国土。
12.司空见惯:古官名, 掌管工程一类的官。
13.迁客骚人:旧指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14.稗官野史:古代的小官, 专给帝王讲述街谈巷议、风俗故事, 后来就称小说为稗官。
15.枉用三尺:三尺法的简称。古代用三尺长的竹简记载法律, 故称法律为三尺法。
16.气冲牛斗:斗牛, 指牵牛星和北斗星。
17.近在咫尺:咫尺, 古代长度单位, 周代指八寸。
18.击筑悲歌:古乐器, 形似筝。
19.孺子可教:孺子, 儿童、后生。
20.及笄年华:古代女子一般十五而笄 (结发上簪, 表示成年) 。
21.守庙社稷:古谓土地神和谷神, 多指国家。
22.斧钺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 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
23.暗度陈仓:陈仓, 古县名, 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是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道。
24.文籍满腹:文章典籍, 泛指学识。
25.六出纷飞:旧指雪花, 因雪花为六角。
26.不差累黍: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
27.邯郸学步:邯郸,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28.考绩黜陟:黜, 贬退;陟, 提升。
29.得陇望蜀:陇, 古地名, 约今甘肃东部;蜀, 古地名, 约今四川中西部。
古代文化常识 篇3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mǎo、毕、觜、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 “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 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 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官职 篇4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 篇5
篇目:《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一、古代文化常识
高牙——《望海潮》“千骑拥高牙”: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长亭——《雨霖铃》“对长亭晚”: 息、送别。
元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年号(“元嘉”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汉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帝王遇登基、天降祥瑞、内讧外忧等大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
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鬼神敬酒的方式。
建康——《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建康赏心亭”,建康,古称别称,今江苏省南京市,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拜——《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为或官职。常用官职升迁词语:(1)授官:除 拜(2)升官:迁 擢(3)降官:谪 左迁(4)免官:罢 黜(5)招聘:征 辟(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7)大臣辞职:乞骸骨
斋戒——《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九宾——《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酹,以酒洒地,是向
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丈人——《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节——《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太学——《张衡传》“观太学”: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五经——《张衡传》“遂通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张衡传》“贯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参见《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书)
孝廉——《张衡传》“举孝廉而不行”: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的科目名,意为孝顺父母、品行廉洁。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公车——《张衡传》“公车特征”: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下车——《张衡传》“衡下车”:下车,官吏初到任为“下车”。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篇6
知识与能力对中国古代文化基本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挑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古代授官称谓
教学难点:天文历法
教学关键: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课型将授课
教学方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包含的内容很多,今天我们根据必修5中94页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教学过程:
一、古代授官称谓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任命。
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二、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三、天文历法
1、学生阅读后总结。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四、课堂练习
1、完成书上的相关练习。
2、给自己起一个“字”,并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为自己的成年献礼。
板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 篇7
一.“义之于比”、自强不息的韧性。
中华民族古来就有着生生不息的刚健自强精神, 远古时期人们, 与大自然相斗争以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创造了许多自强不息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大禹治水。而儒家经典论断“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一直成为几千年来激励文人志士发奋图强的口号和准则。中国文人以自己的坚忍不拔, 谱写了自强不息的辉煌诗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在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里, 流放文人同样演绎着遭遇灾难但仍顽强生存的事迹。
百万的文人志士被铁链锁住, 被赶向北方那个荒凉寒冷的宁古塔。在途中病死累死的人不计其数, 因为株连, 文字狱, 劝诫而带来的流放, 这是是一种巨大的灾难, 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流放文人秉承着这种坚韧的精神, 边行边吟, 他们又有别于王国维屈原精神上的腾飞, 将肉体放置于江湖中洗涤, 而是与朋友互赠诗篇:万方新雨露, 吹不到边城 (丁澎《送张坦公方伯出塞》) 。“同是冰天谪戍人, 敝裘短褐益相亲, 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夺, 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1】。这不仅仅是生命对生命的呼唤, 还是文化对文化的交流, 真情对真情的付出。这正是儒家的精髓, “死生有生命, 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 “信乎朋友”, 一种君子间的相濡以沫, 一种沦落人的心心相惜。流放文人不仅自乐还乐人, 有的文人刻写儒家经典于大自然中, 让“仁”遍布在蛮夷之地的山水里;有的文人大谈《周易》、《诗经》……;有的则考察地域文化, 留下了极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在宁古塔周围, 儒生们“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 可以不顾物欲利益, 不顾功利得失, 义无反顾的一代又一代”【2】, 这是一种文明的韧性体现, 是一种苦难的高贵。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于比” (《论语·里仁》) , 流放者正是做的这种合理恰当的事情, 没有在乎天下是否规定要做什么, 而是自我价值定位, 做想做的。生存的智慧, 战斗的勇气, 是除了才华和想象力以外中国文人最可贵的财富【3】。
《千年庭院》讲述的岳麓书院中就有这么一位伟大儒学先生, 也是“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于比”。他就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 他认为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重要的, 即使出现朝廷明确提出禁止书院开设, 文化讲学的状况, 他都不曾畏缩。即使是小人的诬陷攻击, 当权者给他的免职, 学生被拘捕, 著作被禁令, 他的讲学并没有停止, 山间学院里回荡着那充满智慧的哲学和文学, 直到他的生命走向尽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朱熹是将孔夫子的道理提到更高的一个档次, 立众人而立国家, 达世人而达天下。正是这种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坚持不懈才使得的他的学说在后来倍受推崇。对于这样一个教育家来说, 人生的伟大价值就是献身于比生命更持久的东西。这项关乎国家安危的树人事业被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一个接一个的延续传递着并发扬光大, 一代儒学大师的风尚情操更印刻在后人心里。
二.“付与造物”、精神升华的旷达。
古代文人除了用忍受执着的传统儒生方式来反抗灾难, 还有一种蔑视一切、无欲无求的豁达心态。“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精神熏陶下, 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于权利的攀附, 对于权贵的趋迎, 对于权势的主和, 对于权位的竞逐, 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总心态”【4】。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又是那么的独特。他们用高贵的气质傲视凡尘庸俗的名利富贵, 用一种超脱的儒化精神展现本我和自我, 像庄子一样逍遥游于无边境的心灵世界。这种境界曾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 那就是“魏晋风流”。
魏晋时期, 频繁的政权更替将文人的忠义摧残殆尽, 走马灯式的掠夺皇位, 使忠肝义胆的血性行为一次次被嘲讽, 使越来越多的人变化成了荒诞、滑稽、清谈。人们隐遁、喝酒、谈玄学和鬼怪。在《遥远的绝响》中, 那些猖狂不羁的的知识分子遭遇残害, 风流意味着反常纲, 风度意味着遭嫉妒, 风神、风情、风姿都会被粗野的当权者用鲜血来淹没。他的酗酒、白眼, 对“礼”、“孝”的自我定义更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行为举止。我们可以说这是“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论语·子罕》) 的表现, 有主见但不主观, 有一定旨归但不固执。“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古人对阮籍的哭啸于穷途之路是不认同的, 而阮籍可以将哭任意而为, 甚至提升为歌啸。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一种猖狂的外露。正像孔子所认同的“浴乎兮, 风乎舞兮, 咏而归” (《论语·先进》) 。他醉酒于山水间, 歌啸着天地万物。与阮籍齐名的嵇康演绎着另一种风流。他视仕途为毒瘤, 一封享誉古今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对朝廷任官的极度厌恶。他藐视权贵和名利, 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他的清高却使得君子无比敬佩, 小人嫉妒万分。嵇康帮助“不孝者”朋友伸冤, 反抗权贵, 不畏强权, 用一种“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的行为准则来超脱世俗。而他的世俗就是打铁和弹奏广陵散。阮籍和嵇康作为中国古代文人, 免不了是以儒家经典来识字认文, 说他们没有一丝儒风, 处处反对儒孔周礼是有失偏颇的, 应该说是他们的精神德行超越了儒学, 将精神旨归付与了天地之间。
在遭遇灾难, 精神境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要属苏东坡。《苏东坡突围》展现了一连串的历史画面。苏轼因为“乌台诗狱”案件被贬黄洲, 他“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论语·子路》) , 但是“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就像散文中所说“小人牵着大师, 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 于是大师和历史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 而法官和原告, 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6】。在这种悲惨情况下, 他却“道理贯心肝, 忠义填骨髓, 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遇事由可尊主泽民者, 便忘躯为之, 祸福得丧, 付与造物”【7】。在黄洲, 他慢慢顿化, 走向空灵:“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这些都是他心灵的幻化, “十有五而志学, 三十而立, 四十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 。这不仅是孔夫子的人生坐标, 更在苏轼身上所体现, 在山水间淡妆浓抹, 在精神上乘风归去。他停止向周围诉说, 用一种成熟的智慧展示了厚度和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 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 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8】, 结果儒、释、道三者合一得文人大师仙化在中国文化史册上。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用特写镜头看, 历史是一出悲剧, 而用长镜头看, 历史则是一出喜剧。灾难塑造了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 小人磨练了佳人明士的文化韧性, 历史文化中的儒学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他们不管是忍辱还是放达都“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 谱写了一首首灿烂文明和深蕴灵魂的精神赞歌。
摘要:对余秋雨散文集《山居笔记》中讲述的历史文人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论语》中所阐释的儒家精神, 挖掘表现或是隐藏在他们身上的文化灵魂和人格魅力。既有艰苦入世的心灵历程和清苦出世的豁达情操, 也不乏在入世和出世的两难矛盾中锲而不舍、艰苦努力的坚韧品质。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古代文人,忍辱自强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8
【2】余秋雨.秋雨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
【3】李国文.文人遭遇皇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4】李国文.文人遭遇皇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5】余秋雨.文明的碎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
【6】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5
【7】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命题浅探 篇8
例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Ⅱ)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分析 以上四个选项中,“中宫”“陛下”“吏部”三个为名词,“移疾”是动词。“移疾”是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求退的委婉说法,在这个具体语境中名物化了。在“移疾”一句中,“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解说错误。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四个词。其中“建储”是动词,确定储君的意思,其它三个是名词。全国卷Ⅲ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是“礼部”“教坊司”“致仕”和“两京”。其中“致仕”是动词,是交还仕位给君王(退休)之意,其它三个是名词。
启示 所考查的四个词语中,动词一般较为陌生,但我们可以从具体语境去推测和把握。
文化常识的考查可以有更多的形式,除了客观题,还可以是主观题——可填空,可解释,可排序,可与诗文结合,可与语言运用结合,天地极为广阔。这一点,近年来其他省份的考卷可见一斑。看2016年天津卷的相关题目:
例2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分析 这道题虽然也是选择题,但在选择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细致的排序,实际上,这样的考题是纯粹选择题的升级版。答案:D。
再看2016年江苏卷的相关题目: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分析 原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还可以用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大家平时注意积累,准确识记,形成体系。
答案 司马迁 班固 范晔
例4 读下面的文字,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2016年江苏卷)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分析 用简答的方式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江苏卷的特色。把客观的考查转变为主观的答对,是一种较好的考查模式。不排除在今后的高考中全国卷也会引进。
答案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六 篇9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14
更新时间:2006-6-2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六、节庆民俗
节日原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祭祀日或庆祝日。祭祀什么和庆祝什么则与这个民族或地区的产生与发展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按时间顺序扼要介绍我国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一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日,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
2,元宵节
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前206-公元23),正月十五这天,汉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于汉帝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
3,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大地回春,春阳萌动的日子。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嬉游并举行祁福消灾的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节”为三月三,不再用“巳”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黎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等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的节日,不过风俗仪式各有不同罢了。
4,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
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
5,端午节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6,七夕节
又叫乞巧节,少女节。相传起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据《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和幸运的到来。
《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佼佼河汉女”的诗句,秦观《鹊桥仙》更是以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人。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7,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
8,重阳节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9,腊八节
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这天也是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10,祭灶
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祭拜“灶王”,俗称“过小年”。祭灶的时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举行祭灶。后来,基本上但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祝福”,也就是指这个节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一“衣食住行”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9
更新时间:2006-6-2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十一、衣食住行
1,衣着
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如《大铁椎传》“不冠不袜”。“冕”
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上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版,前后沿挂一串小圆玉珠。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打仗时还要戴上“胄”,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如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这里的“兜鍪”指头戴战盔的战士。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后代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如《董宣执法》“时阳湖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古人穿的短上衣叫“襦”,如《陌上桑》“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如《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平民通常只能穿褐或布衣,如《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有时又仅指一般平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绔也写作“袴”,今天写成“裤”,但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后代要粗糙的多。
古人衣料的质地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贫贱的人是穿不起的。《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孟子的理想中,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富足,家家种桑养蚕,那么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丝绸衣服。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常见的有环、玦等。环常为妇女的佩饰,如《小石潭记》“如鸣佩环”。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饰装品。在古代能称为璧的,必须是“肉倍好”的圆玉,即玉边宽度要大于孔径。除此之外,依肉与好的比例关系,还有瑗、环、玦等。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用玦暗示项羽早作决断杀刘邦。
2,饮食
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统称为“五谷”或“六谷”。五谷是黍(黄米)、稷(小米)、麦(大麦、小麦)、菽(豆)、麻(麻子),此外再加上稻,就是六谷了。古书中还有其他一些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粟、粱、禾、米、谷等。粟即谷子,后又泛指粮食,如《孟子》“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粱是谷类的优良品种,常用来指精美的饭食,如《墨子公输》“此犹粱肉之于糟糠也”。
古书中的“粮”字,通常是指干粮,而不是今天的粮食,如《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古人肉食中最主要的是牛、羊、猪肉和狗肉,如《孟子》就提到“鸡豚狗彘之畜”。肉的吃法除了煮以外,还有脍(把鱼、肉切细吃)、炙(烤肉)、醢(hǎi,肉酱)、脯(干肉)等。一般的平民是很难吃到的,所以“肉食者”就成了统治者、当官者的代称,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另外,古人尤其是文人雅士,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曹操《短歌行》就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文学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还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连“饮少辄醉”的欧阳修也乐此不疲,还自号“醉翁”。
上古的吹具主要有鼎、镬、釜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这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死。《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鼎之类不是一般平民所能用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所以后代常用“钟鸣鼎食”指大家士族,如《藤王阁序》“钟鸣鼎食之家”。
古代食器的种类也很多,如箪、豆等,《孟子 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餔(bū)食”,又叫“飧”。如《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3,住宅
古代的住宅,通常是一个大的院落,有大门,大门外边有屏,又叫“萧墙”,也就是今天的照壁。因为屏以内就是住宅的主体,所以常称“内讧”为“祸起萧墙”。大门内是院子,叫“庭”(后代有“庭院”一词),主体建筑是建在高台上的,由堂、室等组成。主体建筑的前半是堂,堂的东西墙叫“序”,它的前边朝庭的一面是敞开的,没有墙,只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如《董宣执法》“即以头击楹”,今对联又叫“楹联”,即来源于此。堂因为建在高台上,所以前边有两个台阶,称“东阶”、“西阶”。堂的边叫“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室在堂的后边,要进室内就必须先上堂,所以有“登堂入室”之说。
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
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又有用“阙庭”来指代朝廷的,如《班超告老归国》“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
古人的住宅,还常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的“草庐”。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住旅馆、招待所,甚至宾馆等,着就是逆旅、客舍、传舍等,如《王积薪闻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舍”。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4,出行
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上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有时也指
扶“轼”这一动作,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车厢的上边可以立盖,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称为“车盖”,如《两小儿辩日》说“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说“或命巾车”。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
世态炎凉》说“买臣遂乘传去”。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说“辇来于秦”。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是陪乘保卫的人,叫“车右”,又叫“骖乘”,如《董宣执法》说“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古代也有牛车,并且牛车在南北朝时还一度成为时髦。如《赤壁之战》说“乘犊车,从吏卒”,“犊车”就是牛车。
古人水上交通工具是船,船有不少种类,更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舟、舰、舸、舫等。此外又有扁舟,就是后代的舢板,如《赤壁赋》说“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舰指大的战船,此外,战船还有艨艟(又作“蒙冲”)等,如《赤壁之战》说“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楫是船桨,常与舟连用,也指船,如《劝学》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此外,古人还常用船的一部分指代船,如《藤王阁序》说“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舳”是船尾安舵的地方,这里指代船。
古人作品集的命名
1,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
《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蒲松龄)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七录斋集》(张溥)
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谥号“文忠”)
《司马文正公集》(司马光,谥号“文正”)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
一、文化中国
1,文化的含义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3,中国的别称
⑴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⑵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
⑶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⑷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⑸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
⑹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1、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
2、中国古代“四大丑女”——远古中华始祖黄帝之妻嫫母、战国时齐国无盐县的钟离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东晋名士许允之妻阮氏。
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4、中国古代四大丑男——晏婴、左思、包拯、刘墉
5、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潘安、曹植、沈约和卫玠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7、祥瑞“四灵” ——中国古代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称为“四灵”,都是祥瑞的标志。
8、中国古代四神兽——四神兽的大致简介: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兽了。
9、“鬼谷四友”——战国时孙膑与庞涓、苏秦与张仪四人乃鬼谷子之弟子,故称“鬼谷四友”。
10、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11、文学作品四大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1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3、“ 文房四宝”——琴、棋、书、画
14、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15、人生“四美” 或“ 四难”——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16、国画四君子——竹、兰、菊、梅
17、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18、儒家四德——孝、悌、忠、信
19、古代妇女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20、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21、古代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22、花间四友——蝶莺燕蜂
23、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24、中国四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25、佛教四大名山——即通常所说的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县,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地藏菩萨的道场。
26、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27、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28、中国四大名花—— 山东荷泽牡丹福建漳州水仙浙江杭州菊花云南山茶花
29、传统工艺“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30、中国四大名菜——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31、中国四大名亭—— 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
32、我国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凌绢扇(浙江)
33、我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34、中国四大名雕—— 浙青田石雕闽寿山石雕湘菊花石雕川广元白花石雕
35、四大动物香料——龙涎香麝香灵猫香海狸香
36、二十四史“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37、唐代“吴中四友”贺知章、刘 虚、包融、张旭。
38、唐初“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3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0、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41、北宋四大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
42、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43、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赵孟頫
44、“苏门四学士”是中国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45、南宋诗坛四大家——指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46、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
4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48、“元四家” ——元朝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49、临川四梦——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著《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50、明四家——指继承“元四家”的传统,在绘画上有很高造诣的四位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51、明代 “四大才子”或
“江南四大才子”——一说是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周文宾。另一说唐伯虎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诗词曲赋,样样精通。
52、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5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54、“清四王”—— 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
55、中国戏曲“四大行当”和“四种艺术手段”—— “四大行当”指生、旦、净、丑四种类型的角色;“四种艺术手段”指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56、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
57、四大神话小说——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清代李汝珍著的《镜花缘》、清代郭小亭著的《济公传》、清代无垢道人著的《八仙传》
58、《四库全书》中的四库——《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把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59、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60、清末四公子——陈三立、谭嗣同、陶宝廉、吴宝初
中外小说名著“三部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62
更新时间:2004-12-6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三部曲,源出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如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后来泛指三部内容相对独立成篇而又互相联贯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以及诗。许多中外文学家有“三部曲”作品传世。这里辑录部分小说名著三部曲。
郭沫若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即《火》三部曲。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波兰显克微支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英国高尔斯华绥小说《福赛蒂世家》三部曲:《有产者》、《进退两难》、《出让》;《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银匙》、《天鹅曲》;《尾声》三部曲:《女侍》、《开花的荒野》、《河那边》。
美国德莱塞小说《欲望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
德国威利·布雷德尔小说《亲戚与朋友》三部曲:《父亲们》、《儿子们》、《孙子们》。
前苏联高尔基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前苏联阿·托尔斯泰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
前苏联革拉特科夫小说自传性三部曲:《童年的故事》、《自由人》、《荒乱的年代》。
苏联西蒙诺夫小说战争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
法国萨特小说《自由之路》三部曲:《懂事的年龄》、《延缓》、《心灵之死》。
法国保尔·艾吕雅小说《第一次打击》三部曲:《水塔旁》、《大炮的沉默》、《巴黎和我们在一起》。
美国福克纳小说“斯洛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
【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文学常识07-28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09-29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05-08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08-12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10-28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06-29
古代诗歌散文11-03
初中古代诗歌教学07-16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