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共9篇)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篇1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篇2
2.名垂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 要先将新鲜的青竹烤干, 故称史书为“青史”。
3.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
4.雕虫小技:虫书, 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
5.觥筹交错:觥, 古代的一种酒器;筹, 行酒令的一种筹码。
6.竹报平安:竹, 竹简。竹报, 旧时家信的别称。
7.如丧考妣:考, 父亲;妣, 母亲。
8.伯仲之间:兄弟排行次序, 伯是老大, 仲是老二。
9.造福桑梓:桑树和梓树, 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树木。用以比喻家乡父老。
10.六合之内:古指天、地、东、西、南、北, 泛指天下。
11.金瓯无缺:盛酒器皿, 喻指国土。
12.司空见惯:古官名, 掌管工程一类的官。
13.迁客骚人:旧指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14.稗官野史:古代的小官, 专给帝王讲述街谈巷议、风俗故事, 后来就称小说为稗官。
15.枉用三尺:三尺法的简称。古代用三尺长的竹简记载法律, 故称法律为三尺法。
16.气冲牛斗:斗牛, 指牵牛星和北斗星。
17.近在咫尺:咫尺, 古代长度单位, 周代指八寸。
18.击筑悲歌:古乐器, 形似筝。
19.孺子可教:孺子, 儿童、后生。
20.及笄年华:古代女子一般十五而笄 (结发上簪, 表示成年) 。
21.守庙社稷:古谓土地神和谷神, 多指国家。
22.斧钺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 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
23.暗度陈仓:陈仓, 古县名, 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是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道。
24.文籍满腹:文章典籍, 泛指学识。
25.六出纷飞:旧指雪花, 因雪花为六角。
26.不差累黍: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
27.邯郸学步:邯郸,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28.考绩黜陟:黜, 贬退;陟, 提升。
29.得陇望蜀:陇, 古地名, 约今甘肃东部;蜀, 古地名, 约今四川中西部。
古代文化常识 篇3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mǎo、毕、觜、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 “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 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 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 篇4
篇目:《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一、古代文化常识
高牙——《望海潮》“千骑拥高牙”: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长亭——《雨霖铃》“对长亭晚”: 息、送别。
元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年号(“元嘉”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汉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帝王遇登基、天降祥瑞、内讧外忧等大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
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鬼神敬酒的方式。
建康——《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建康赏心亭”,建康,古称别称,今江苏省南京市,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拜——《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为或官职。常用官职升迁词语:(1)授官:除 拜(2)升官:迁 擢(3)降官:谪 左迁(4)免官:罢 黜(5)招聘:征 辟(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7)大臣辞职:乞骸骨
斋戒——《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九宾——《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酹,以酒洒地,是向
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丈人——《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节——《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太学——《张衡传》“观太学”: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五经——《张衡传》“遂通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张衡传》“贯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参见《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书)
孝廉——《张衡传》“举孝廉而不行”: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的科目名,意为孝顺父母、品行廉洁。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公车——《张衡传》“公车特征”: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下车——《张衡传》“衡下车”:下车,官吏初到任为“下车”。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能力对中国古代文化基本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挑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古代授官称谓
教学难点:天文历法
教学关键: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课型将授课
教学方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包含的内容很多,今天我们根据必修5中94页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教学过程:
一、古代授官称谓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任命。
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二、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三、天文历法
1、学生阅读后总结。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四、课堂练习
1、完成书上的相关练习。
2、给自己起一个“字”,并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为自己的成年献礼。
板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周考题教师版 篇6
(八)(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选题:彭银银)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0分)
1.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2.中国的姓氏起源种类很多,如“李”姓,原为“理”,源于皋陶任尧时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为之,后为姓氏。推测“西门”一姓来源于祖先的()
A.封国 B.居住地 C.爵号 D.部族
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庞大的皇陵,兵马俑坑是其陪葬坑,从当时的形势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A.座北朝南 B.座南朝北 C.座东朝西 D.座西朝东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A.《琶琶行》“元和十年”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D《五人墓碑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到淳安千岛湖旅游,一般都会走走状元桥,知道淳安历史上有一位“三元宰相”商辂。他是明代近三百科举考试中唯一的“三元及第”者。杭州为了纪念他,在位于中山中路西侧,建起了“三元坊”。其中,“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里的三元指()A.状元、榜眼、探花 B.秀才、举人、进士C.解元、会元、状元 D.乡试、会试、殿试
6.朱熹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昼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洒聊从容。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鸥鸡鸣角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这首诗的特点是()A.每句表一种生活情趣 B.每句指一时辰 C.每句写一个农家事物 D.每句隐含一生肖
7.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商鞅变法 B、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康乾盛世
8.古人记录时间有特定的法则。从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最后一天分别被称为()A.朔、望 B.望、晦 C.晦、望 D.朔、晦
9.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天)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1B2B3D 4D5C 6D 7B 8D9C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11.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 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2.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以“神器”喻老师,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1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11,C12,A 以“神器”喻老师,错13,D 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
14,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③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④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14,D ④元宵②寒食③七夕(乞巧)①中秋
15.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1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17.“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18.“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19.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20.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C()A、早上 B、中午 C、傍晚
21、“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2、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B)A、阴阳五行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24、“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A)A、酒窝 B、眼睛 C、嘴角 D、腮帮
25、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C)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26、“熄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27、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圆规曲尺
28、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D)A、长度 B、面积 C、体积 D、重量
29、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B)A、丝 B、竹
30、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A)A、宫殿的台阶 B、天的别称
31、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C)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32、“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B)A、朋友 B、学生
33、“鼎”的最初用途是:(C)
A、祭祀用礼器 B、地位象征物 C、烹煮器具
34、“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35.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B)A、咫 B、尺
3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B)A、天气炎热似火; B、天气渐渐转凉; C、流星异常出现。
37、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是:(A)A、左襟压右襟; B、右襟压左襟。
38、“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B)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39.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0.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二、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30分。每空1分)
(1)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2)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3)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4)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 ;官员到职工作叫 ;授予官职叫 ;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6)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7)“文房四宝”是对、、、四种文具的统称。(8)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
②“须眉”代
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
⑤“轩辕”代 ⑥“三尺”代(1)户、礼、兵、刑(2)竹、梅;兰、菊(3)先帝、先考、先妣、先贤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命题浅探 篇7
例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Ⅱ)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分析 以上四个选项中,“中宫”“陛下”“吏部”三个为名词,“移疾”是动词。“移疾”是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求退的委婉说法,在这个具体语境中名物化了。在“移疾”一句中,“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解说错误。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四个词。其中“建储”是动词,确定储君的意思,其它三个是名词。全国卷Ⅲ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是“礼部”“教坊司”“致仕”和“两京”。其中“致仕”是动词,是交还仕位给君王(退休)之意,其它三个是名词。
启示 所考查的四个词语中,动词一般较为陌生,但我们可以从具体语境去推测和把握。
文化常识的考查可以有更多的形式,除了客观题,还可以是主观题——可填空,可解释,可排序,可与诗文结合,可与语言运用结合,天地极为广阔。这一点,近年来其他省份的考卷可见一斑。看2016年天津卷的相关题目:
例2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分析 这道题虽然也是选择题,但在选择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细致的排序,实际上,这样的考题是纯粹选择题的升级版。答案:D。
再看2016年江苏卷的相关题目: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分析 原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还可以用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大家平时注意积累,准确识记,形成体系。
答案 司马迁 班固 范晔
例4 读下面的文字,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2016年江苏卷)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分析 用简答的方式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江苏卷的特色。把客观的考查转变为主观的答对,是一种较好的考查模式。不排除在今后的高考中全国卷也会引进。
答案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篇8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
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
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 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 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篇9
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行车前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B.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右”,充当警卫职责。《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C.战场上乘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D.古代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驾车辕的马叫服。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騑,右边的叫骖。《滕王阁序》中有“俨骖騑于上路”之句。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各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曾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
B.秦代皇帝之下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等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御史大夫掌全国军事。
C.西汉末年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D.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6.按照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是: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描写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曾、张良
B.项伯、范曾、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曾、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曾、刘邦、张良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有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也指国家。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臣也表示谦卑的自称。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指用龟板、蓍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
D.隋唐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昏、晚,所以古文中常有“朝夕、旦暮、晨昏”并举的现象。
B.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C.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D.七夕节: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此日晚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这晚妇女们在庭院里摆出针线及瓜果酒水向织女“乞巧”,所以又称“乞巧节”。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
D.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左氏春秋》: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C.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联。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C.髡: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杀青: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留下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冀北地区,狭义专指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
B.明年:古汉语中指“第二年”,而现在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C.左迁:犹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谪之意。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悌”的意思是弟弟敬重兄长。
C.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D.户部:中国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科举、俸禄、粮饷等。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执掌政权,叫“用事”。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B.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C.执事: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示谦称。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我。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作动词时是“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后文的“道”相当于“路”。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金陵:是南京的别称,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意为恭敬地献上。诏,亦即诏书,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故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B.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卮、尊(通“樽”)、壶、觞、觥等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如《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
D.序:也作“叙”“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排体例和主要内容。如《兰亭集序》等。
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班固,字孟坚,“固”与“孟坚”的字义十分相近。
B.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也叫“长跪”,是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古人的“跽”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D.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22.下列关于“词”这种文体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歌词,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最多不超过58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调字数为58—90字,长调字数为90字以上。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二人合称“苏辛”。
D.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个专力写作慢词的文人。慢词是指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的字数在一百数十字以上的长篇词。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在唐代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黔中道、浙江道、岭南道。
B.路:宋代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C.省: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简称“行省”,后来简称“省”。
D.府:唐代把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设有都督府与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路,宋代府隶属于道。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县以上行政单位是州或郡。州的长官是刺史,郡的长官是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称为使君。
B.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为“知某州军州事(“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简称为知州。
C.宋代没有太守,刺史也是虚衔。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提到滁州太守,写《丰乐亭记》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旧称。
D.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官阶品级和所担任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行”字,官阶低于职事官二品则加“试”字。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制度。汉武帝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是为了避汉武帝的讳。
B.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李密《陈情表》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唐朝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后,考生称考官为座主、恩门,考生对座主则自称为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D.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一般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诸侯死叫“薨”,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丧服:是居丧的衣服。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不相同。丧服分为五等级,也称“五服”。
B.五服:守丧的衣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齐衰皆用熟麻制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逐次变为稍生的细麻布制作。由斩衰到缌麻,生者与死者的关系逐渐疏远。
C.五服:也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古人也将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这五代血亲关系称五服。
D.棺: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年号: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陈情表》。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的死,诸侯死“薨”,大夫死称不禄或卒,庶人死曰死。人死埋于地下,故“填沟壑”代指人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征时,皇帝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特权。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击鼓”用以收兵,“鸣金”用以进军。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升官。由此构成同义复合词“拔擢(提拔)”,此外还有“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较五谷多了稻。这是因为水稻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百谷”泛称各种粮食作物。
B.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尊重。
C.稷是小米,又叫谷子。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灶神合称“社稷”,并以之代表国家。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意思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民: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阴阳: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连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罪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是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左迁”是降职。
B.杜甫的《杜工部集》以官爵命名,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籍贯命名。
C.征、辟指征召布衣入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3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就是此意。
3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3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B.外号也收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如《水浒传》中“青面兽”是杨志的绰号,“美髯公”是刘唐的绰号。
C.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D.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参考答案:
1.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A(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3.C(郡县制始于秦朝,不是汉朝)
4.D(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叫騑。)
5.B(太尉与御史大夫的职权说颠倒了)
6.D(项王、项伯坐西向东坐,亚父范增坐北向南坐,沛公刘邦坐南向北,张良从东向西)
7.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B(迁:升迁。左迁:贬官。)
9.B(“上称下”错误,“足下”是敬辞,应该是“下称上”)
10.A(A项中的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11.D(太后听政不称朕)
12.A(“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13.B(陛下:古代臣民对天子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14.A(不是“冀(河北省简称)北”而是“豫(河南省简称)北”)
15.D(礼部掌管科举)
16.C(表示敬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您)
17.D(“路”应为北宋设立的行政区域单元)
18.A(“一切以左为尊”错误,周、秦、汉、元四个朝代都以右为尊)
19.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20.B(“袍、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21.C(“跽”与“坐”两个动作解释反了)
22.C(在词史上苏轼被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而不是辛弃疾。)
23.D(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24.D(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暂时代理)”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守”字)
25.A(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秀才”改称“茂才”)
26.D(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27.C(“除”是指任命官职)
28.B(擢:提拔。迁: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
29.B(斩衰、齐衰皆用粗而生的麻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用逐次变细的熟麻布制作。丧服越粗重,身份越重要。)
30.D(望日:农历(夏历)每月的十五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的白天。既望:农历(夏历)每月十六日)
31.A(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
32.B(“击鼓”用以进军,“鸣金”用以收兵。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3.C(社:指土神。)
14.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5.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36.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37.B(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38.C(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9.A(“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1-28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09-29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1-14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1-16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1-18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05-08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08-12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10-28
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11-05
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