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教学

2024-08-06

“三步法”教学(通用12篇)

“三步法”教学 篇1

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从授业解惑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思维的启发者, 想象的激发者, 创新的鼓励者, 而过去枯燥无味的一言堂也转变为生动活泼的群言堂。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几点体会, 以与同仁共享。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和认识的一般规律, 提出了“三步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第一步: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包括指导预习、征询疑难、设计教案三个环节。

1. 指导预习是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之后, 引导学生预习相关重难点知识, 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 产生学习兴趣, 为课堂学习、讨论做准备。

在预习中, 基础好的学生会通过自学大体弄懂重点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重视这些重点知识, 努力寻找理解的途径。

通过指导预习, 教师把课文重难点知识明确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预先通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洞察课外的主暗线, 掌握新字词, 初步完成课后作业。如布置预习《皇帝的新装》一课: (1) 通读课文, 借助字、词典自学课内生字新词, 重点理解“炫耀”“愚蠢”“不可救药”“华丽”“骇人听闻”“随身附和”“滑稽”等词; (2) 了解课文整体布局, 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并讨论; (3)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答案。

2. 征询疑难是征集学生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二是为了制定教案, 确定教学重难点。在征询疑难中, 基础好的学生, 提的疑难问题少, 理解问题深;基础不好的学生, 提的问题多, 理解问题肤浅。品德优良的学生, 对课文中的先进人物会流露出敬佩的情感;品质较差的学生, 则会流露出不理解或错误的看法。总之, 不同个性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如学生对《皇帝的新装》一课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有:一是对课文的线索不明确;二是对“不可救药”和“滑稽”的理解有问题;三是写作目的不明白, 是反映小孩的天真, 还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这些疑难, 教师就会心中有数, 确定教学重难点, 设计出因材施教的方案来。

3. 设计教案是在征询疑难问题之后, 根据学生预习后的反馈情况制定教案。

在制定教案时, 首先要确定教学重难点, 把大多数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重点, 把大多数学生感到最难的问题作为难点。同时, 还要为基础好的学生设置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 为基础不好的学生设置一些浅显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如根据《皇帝的新装》的征询疑难情况, 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读课文, 把难点确定为理解文章思路和细节描写;要求基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15分钟内写一篇题为《小孩的话最真》的小作文;要求基础不好的学生说说学后的体会。另外, 针对个别学生认为“不真实”的看法, 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时加以说明。

二、第二步:课堂点拨

课堂点拨, 包括释疑解难、教给方法两个环节。

1. 释疑解难是向学生解释疑难问题。解释疑难包括质疑、设疑和释疑。

质疑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通过与学生相互质疑问难, 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教《散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 有学生问道:“怎么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我当时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激疑道:“一家人中, 谁的责任最大?”学生马上回答道:“当然是爸爸妈妈。”我又问道:“一个家庭是这样, 那么,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设疑是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有意设置问题、促其深思。设疑比质疑高一个层次。所设疑难问题, 一般都是凝结了课文的重难点知识。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展新装”时, 我设疑:“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让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使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 真正认清小孩的无私无畏的品行。

释疑是在质疑、设疑之后, 学生还不理解的情况下, 作出适当的、直接的解释。释疑, 一要准, 二要挑, 三要巧。准是指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文中心;挑是指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动性, 引起学生的深思, 产生出求知欲, 促使学生自己钻研、自己获取知识;巧是指设疑要巧妙, 在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烈时, 把知识巧妙地教给学生。

2. 教给方法就是把学习的好方法交给学生。

教学习方法, 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如教学生认写生字时, 要让学生掌握五个步骤:读音、辨形、知意、组词、造句。在分析课文结构时, 要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再划分段落层次, 对于有些文章还可以用一些关联词把中心归纳出来, 如:“通过……反映 (批判等) ……”实践证明,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 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也会自觉地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第三步: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包括作业练习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

1. 作业训练是辅导学生做课后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在辅导学生做课后作业时, 先让学生独立做, 然后指导学生讨论并给予辅导。练习, 不局限课后习题, 可根据学生实际增删一些习题。如让学生写学后体会。思想教育浓厚的课文, 还可以让学生写学后感。

2. 写作训练是指利用所学课文的写作特点, 组织学生仿作, 从而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本训练统一起来。

对学生的作文, 要及时评, 及时指导, 激励他们勤写、勤改。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写, 共同评, 在共同写评中共同提高。

“三步法”教学 篇2

作者/庄 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

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志,可谓悲凉慷慨,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第四步为背诵。当然我们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提倡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而进行,切勿对作品都还没有理解就开始背诵,造成“读白眼书”现象发生。

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实词的意义,还要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掌握。在教学中,翻译指导要坚持“忠实原文,保留原貌”的原则,即在翻泽中要做到做到“信、达、雅”。

在翻译中,常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虚词不虚”的方法来翻译常规句子。就初中文言文来看,大多都是较经典和简单的作品,翻译中只要才用先定词,后替换,再连贯的规则,基本能对全文进行疏通。

所谓定词是将句子中需要翻译的词语找出来进行翻译。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为“著称”,“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通“饲”,“喂”之义,而“材”通“才”,“才能”之意义。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心得体会)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要提醒注意。

对于特殊文言句子则采用“增(补)、删、调、换”的方法进行翻译

一、即对包含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句子的翻译方法翻译基本上行不通,需要用补、删、调、换的办法,来解决。如判断句中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的句子“夫战,勇气也”,在翻译时“者,也”就就需删除而替换为判断词“是”。对于省略句则要补充出省略掉的部分,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在翻译时就要进行增补。被动句则要采用“换”的方法,如《马说》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于”就可替换为“被”。倒装句则要采用“调”的方法,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就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介宾短语后置的因其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一句。

三、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诵读和句子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把握作品内涵。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高中散文鉴赏教学三步法 篇3

一、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领会作者感情基调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经历由整体感知,到局部解析,再到整体把握三个步骤完成的。实际上,在散文鉴赏教学中,许多教师逐字逐句地析,一篇优美的散文被分解成词句和段落理解,这样的散文教学没有美感,更算不上鉴赏教学。

1.强化诵读,感知全文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领会作者感情,提倡诵读法,以诵读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领悟文本情思。教师一味讲解,既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又减弱了学生感受文章、领悟文章的能力。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反复声情并茂地诵读,较容易感知美国黑人处境的痛苦与愤怒和作者百折不回的斗争信念。

2.创设情境,形象感悟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象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与情感体验。恰当情境的设置能促进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文本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很多,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本中的主体形象,或用录像影视等手段展示。如教学《胡同文化》一文时,展示北京胡同的资料图片,这样学生对胡同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文章产生了阅读兴趣。

3.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设计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话题,就是主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还可以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現形象,品味画面的意境美

散文往往是用“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作者通过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一幅幅生动图画,以此来抒写情怀,述说感受,在叙事写景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鉴赏散文时,我们通过文章中描写的景象人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情境氛围,重构画面,真切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鉴赏《故都的秋》中的“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这幅画面时,可采用教师诵读,学生静静地听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在脑海中自己构造一幅作者“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时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重构的情景画面口头表达出来。跟着作者走进北平普通老百姓的家中,看见北平寻常之景,品味画面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清静闲暇中透着落寞的情怀,从而感受故都的秋味——“清”的内涵。

三、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含义丰富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往往是指对文章主旨、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语句或概括文章的段落或全文,或总领全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含义丰富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果孤立地去理解,不仅说不出所以然,甚至理解的与文章原意大相径庭。

此外,可从句子的写作手法、结构、修辞手法、指称关系、感情色彩等方面来辨析揣摩。《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刻,如何理解呢?我们发现这句话叙述的主体是庄子,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解释深发,那么第二句的“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是重要短语,其中理解了“月亮”的比喻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明确了。品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鉴赏散文的层次。

散文鉴赏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语文教学通讯[J],2011(2).

“三步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篇4

首先,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册教材的每篇课文中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入手点。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明的、有灰的、有暗的, 明点要利用灰点, 暗点则要利用教学的刺激物使其发光, 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 求知欲和好奇心, 促使学生先睹为快, 这是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 教师要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浏览之后, 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题目, 不喜欢的课中有个别感兴趣的地方也列出来, 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 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 通过某种方法, 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 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 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 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获取知识,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 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探索阅读理解。中学生都已涉及或参与了社会实际生活, 并对生活中的辛酸苦甜、真善美丑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 这就为他们的阅读理解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 他们可以凭自己感知了的生活和感情去探索, 感知文中的人、事、景等, 有时也完全可以将自己设为文中人进入角色去感知, 学生既是读书人, 又是书中人, 感受更真切, 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加以老师精心引导, 多方面的训练,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消极盲目、被动地接受, 达到“食之其味”的效果。

最后, 指导学生写出阅读笔记,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看出动手做笔记的重要性。也就是凡阅读必须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写阅读笔记。学生随阅读的进行, 有意识、有目的地用各种符号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含意深刻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摘抄, 既分解了课文, 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语文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 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 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 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 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作业检查三步法 篇5

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基地“学会辅导班”

作业检查三步法

作业做完后,家长帮助同学明确拿出时间,做以下检查工作:

1. 前因后果不能错:

说出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写,前后步骤之间的关系对吗?所用到的条件可以用吗?是不是可以充分的?所用的定义、公式或定理等是不是正确?

2. 采分点不能少:

采分点应该是哪几步?我都写出来了吗?

3. 字和格式不出错:

格式、字、字母、数字等有没有写错?验证计算是不是正确?

培养认真的能力,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会的三个标准:得满分、熟练化、举一反三

唐曾磊老师的博客:tangzenglei.qzone.qq.com

浅尝中职语文教学三步法 篇6

【关键词】 中职语文;应用能力;方法

为了实践中等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厌学、语文应用能力差的现实问题,把语文教学向专业延伸,科学有效地服务于相关行业和企业,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三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使学生获得学习乐趣、审美乐趣、创造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由中考筛选而来的,甚至有些学生初二后就分流过来,连初中课程都没上完,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

另外,中职学校学生对基础文化课不重视,加上传统单一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对语文课没有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并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影响了能力的发展。创设情境教学法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汉民族语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实践证明,中职语文课的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既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以情动人,创设情境

“真情实感动人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深刻领悟和体验这种感情,情真意切地创设优美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入情、入境。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的导入是老师真情的流露,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听课欲望,使他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进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2.巧用媒体,渲染情境

用多媒体特有的生动画面、良好的音响效果、独特的艺术魅力渲染教学情境。如赏《天净沙·秋思》,可通过它向学生再现文中描述的画面,讲述作者一生的坎坷经历,播放配乐诗《天净沙?秋思》三首等。借助图片,把秋景具体形象化了,学生就能趣味盎然地展并联想和想像,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知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

3.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这个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还可以学会参与、交往、倾听,尊重他人。如讲解有角色课文,可让学生依据课文分组排演话剧。这样能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像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眼前,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出来。学生不仅会体验到参与合作的乐趣,且能深切地体会到各种人物表现出来的鲜活性格,使学生如临其境得到美的熏陶,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巧设教学任务,促进技能的形成

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低,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了解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以一次作文教学为例具体阐明任务教学的设计。要求:以“秋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教学步骤:

1.引入任务——导入

春华秋实,秋是丰收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美的,古今中外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有关秋天的诗文。那么,秋天美在哪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到书本上去找找秋天吧。

2.分配任务——寻秋

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爱好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第一组找描写秋天的词语;第二组找描写秋天的诗句;第三组找描写秋天的片断;第四组找描写秋天的文章。

3.展示成果——评秋

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别人是如何描写秋天。

4.拓展任务——写秋

在积累材料、学习描写秋天的方法后,让全班学生写一篇以“秋天”为题的作文。

教学任务只要设得巧,适合学生的特点,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持长久的兴趣,从而促进技能的形成。

三、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交融

课堂拓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当堂练习,更不是随意的延伸。是课堂教学最活跃的部分,就像平缓的水流有了跌宕,轻柔的风有了吟唱。能让学生在思维上得以开拓与创新,在情感上得以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在表达上得以相应的训练;让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交流,它既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研读,又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如果不恰当地进行拓展,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会让一堂课因为这个环节而显得主旨不明,重点不突出,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课堂表演在某些公开课中也时常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拓展教学内容,就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依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要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的角度扩展,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如在给酒店专业的学生分析《明月几时有》等古诗文时,我联系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酒水知识》,从“酒的历史”、“酒与民俗”、“酒与诗”、“酒联趣话”、“文人与酒”等几个方面展开讲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对中国酒文化的认知度。以“酒的历史”为例详细述之。

酒的历史,与文学一样源远流长,甚至于更久远。江统《酒诰》云:“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对于这三种说法,历代学者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认为酒源于黄帝者,引时珍《本草纲目》说:“然《本草》已著酒名,《素问》亦有酒浆,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认为酒源于仪狄者,引《战国策·魏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而认为酒源于杜康者,则引许慎《说文》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但不论怎样说,有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那便是酒的产生至迟在夏代初期。

《史记》中有关酒的记载,最早是说:“帝太康时,羲和缅淫,废时乱日。”《伪古文尚书·胤征》也道:“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到了周代,握发吐哺、礼贤下士的周公旦有鉴于此,于是作了一篇《酒诰》,然而,公侯卿大夫们似乎并不听他的,在西周以及春秋前期产生的《诗三百》中就有许多篇章涉及到酒。“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七月》)而且那个时候的人不但喜欢喝酒,还“酌以大斗,以祈黄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篇7

“知诗人”不仅要知道诗人的名字 ,还要了解诗人的性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诗人的性情往往能显示出其诗风,而“背景”常常是诗的“产床”。所以,有人说当你手握一卷新书最先做的不是看内容简介,也不是看序言,而是了解作者。例如,李白性格奔放洒脱,不拘泥于尘俗,常贻情于山水,诗中流溢出豪迈、壮丽、雄奇的色调,内容大多赞美大好河山。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窥之一斑。

诗题是诗的一个窗口。有的概括诗的事件,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点明所咏对象 ,如《草》;有的表达思想感情,如《静夜思》等。诗题一般简短精练, 解题时可依靠书下的注释, 逐字逐句地分析全诗。如,《枫桥夜泊》,“枫桥”书下的注释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夜”指傍晚;“泊”是停靠的意思。因为泊与水有关,那么,停靠在水边江岸的必定是船,所以题目可译为: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在解释好题目以后,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窗口”处揭疑,引发问题。

二、学字词,明诗意

要想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从字词入手,解释字词意思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今非昔比。古今词意有很大的出入,如“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是井栏杆的意思,并非今“床”。2.字序颠倒。作者为了使诗句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常颠倒字的顺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文语法,正确排列字序。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的尽头。为了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押韵而把“天际”提到“流”的前面。再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应译为:两个黄鹂在翠柳中鸣叫。为了和“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把“鸣”提在翠柳之前。3.补充省略部分。诗的语言高度浓缩,作者遣词用句就十分惜墨,常省略一些枝节。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将诗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意。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的后面省去了介词“自”,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省略的“自”译为“从”补充到诗歌中。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有特殊含义和特殊形式的千古名句。千古名句是诗歌的传神流彩之笔,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与灵点,也是使诗歌生辉的妙笔所在。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把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其象征着一种永远不会被摧灭的正义力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都是千古绝句,教师在讲解这些句子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悟其意, 还要让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与句子相吻合的情境时,能吟诵出这些千古名句来。

三、想诗意,表感情

谈到诗,我们就要谈到诗的意境,而意境是诗歌中最难品味、最难理解的语言。诗人在创造诗的意境时,并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和景物的描写,而是有意、有情而发。诗中所表现的情和意也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事和景表现出来的,所以诗的意境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画图。如,教师在教授《山行》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最能表达感情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体会诗人用这些景物来表现深秋季节的可爱,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再将整首诗的意境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学生能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准感情的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说“交情郑重金相似 ,诗韵清锵玉不如”。由此可见 ,诗是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 教师在带领学生读诗时,要像伴着音乐的舞蹈,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感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法浅谈 篇8

一、以整体感知走向文本

针对不同的文本, 如散文、诗歌、小说、杂文、戏剧等, 都要结合文本特点加以分析:该文本属于何种样式?其显著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感知可以迅速帮助我们抓住文本的特色, 加以感知。接着, 就可以考虑从文本的作者、写作的背景、作品涉及的相关材料入手来对文本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找到文本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这对于下一步文本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具体教学中, 这一过程就是整体感知这一步骤, 该步骤要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如执教鲁迅的《拿来主义》时, 我就以“本文是什么文体?”“这种文体有何特征?”“这种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 是为了讽刺某种现象和某一类人的, 帮助学生搞清了这篇文章的调子。接着我又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他的这类作品主题往往是什么?”“文章写作的具体背景和年代大致怎样?”等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时代背景有个初步的认识, 找到了理解的方向。

二、以重点领悟走进文本

在对文本进行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 就进入对文本的具体分析、重点感悟阶段了。一篇文章可以分析的内容、可供思考的问题太多, 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关键是要筛选、提炼出其中涉及到文章整个主脉络和作者主要意图的内容加以分析、领悟。如散文就是要找到那根形散神不散的“线”, 诗歌则要找到其中的“情”, 小说要找到其中的形象特质, 戏剧则要找到其中的矛盾冲突等。

在具体教学中, 这一过程的表现方法可以有多种, 既可以用学生质疑的形式出现, 也可以用学生提问的形式出现, 但都需要师生的合作探讨, 共同领悟生成。如执教《拿来主义》一文, 我重点抓住“主义辨析”和“大宅子探讨”两个重点部分,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两个部分是这篇杂文刀锋所指之处, 也是作者寓意最为深刻之处。文中的几个主义, 可以让学生借助书本上的背景介绍、文本中的内容来进行辨析探讨, 得出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真正区别, 这样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很清楚了。文中的大宅子充满寓意, 在文本阅读中自然需要着力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台表演的方式演绎三类人对于“大宅子”的不同态度, 最后明确作者对三种人的态度, 从而得出作者对“大宅子”的态度, 进而体悟文章的写作意图。

三、以艺术鉴赏走入文本

在具体分析、重点感悟这一步里面, 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作者的思维脉络, 但对于作者的一些深层次的意图理解起来还不够明朗。这时候要引导学生从艺术手法鉴赏角度来破解作者的真实用意, 因为文本的特色所在之处也即文章思想汇聚之处。

在具体教学中, 文本的艺术鉴赏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纵深挖掘。如在《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中, 很多学生对于面对大宅子的三种人都能理解, 但对于“大宅子”本身则觉得难以理解, 觉得很难和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对此则可以从艺术手法角度加以鉴赏。从象征艺术角度去思考, “大宅子”是青年祖上“荫功”所来, 这就意味着是一种年代久远的遗产, 其中的鸦片、灯具、姨太太则是代表遗留的一些不好的内容, 而其中的鱼翅等则是有营养的, 这自然是象征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在结合文章第一段中的绘画展览、戏剧交流, 明白文章所写的主题是文学艺术, 也就了解到作者在文章结尾, “主人是新主人, 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三句话的对应关系, 则“大宅子”自然很容易理解为象征着文艺遗产即文学遗产了。还可以从象征的形象角度分析作者的这种讽刺幽默, 更加能够彰显文章的主题。

“三步法”教学 篇9

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动力,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一旦产生了兴趣, 学习就会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乐学, 才会把学习看作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这样他们就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 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

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 如果人人都说作文难, 那么他也就觉得难。为了消除负面的影响, 教师应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如在接教新班时, 可要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练笔。这既是知识摸底又可以创造表扬的机会。我讲授日记的种类, 并逐类讲写法。例如指导写人的日记, 要求从片段练习入手, 可练习肖像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 可写家里人、老师和同学、熟悉的甚至陌生的人。讲完写法并出示范例, 最后以最低要求 (写一两个片段) 写。当听到经常缺交作业的学生恍然大悟地叫道:“这么容易写呀!”我知道学生已有了一定信心。我抓住这个契机, 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日记上的优点, 从选材、结构、语言和书写, 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写得精彩或用得恰当我都会加以肯定。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也有人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对学生而言, 我更赞成后一种说法。教师的职责在于因材施教, 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向成功。通过总结表扬和赞扬式评语, 树立学生的信心, 从而引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二) 抒写真我, 提高兴趣

有的学生写的日记生动有趣, 但是写的作文却枯燥无味。那是因为日记内容是写实的, 做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 而作文内容大都是教师统一布置, 规定写作范围, 于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 往往不顾实际乱写, 甚至编造。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都不相同, 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也应各有所异。教师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用放大镜寻找闪光点, 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则要求真求实, 提高兴趣。如在一次周记中, 两名学生都写了捉老鼠。一个写捉老鼠的经过, 另一个不但写了捉的经过, 而且还写了从这件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开动脑子想办法。单从文章来看, 前篇远远不及后篇, 但是我都评了相同的“优”, 因为前篇出于作文学困生, 后篇出于优等生。他们在不同的起点都作出了努力, 理应品尝成功的甜头。这样他们才写得有趣, 学得有奔头。

(三) 相互分享, 享受乐趣

一个称职的游泳教练, 不应光在岸上阔谈游泳的技巧, 而应跳到水中亲自示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相互分享, 享受乐趣。为此, 我常常动笔写一些作文。如在教《落花生》时, 我写了《竹子》;指导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 我写了《心中的鞭子》、《闪光的“奖章”》;指导学生写自己喜爱的人、景、物时, 我在班上读了自己的练笔《我的宝贝女儿》。我发现教室里几十双眼睛都很专注, 脸上不时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下课后, 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 有的问这问那, 有的抢着说自己的趣事傻事。一篇引文如桥, 沟通了师生的心灵,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下水文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消除害怕心理, 然后纷纷跳下“文海”与教师畅游。

二、厚积作文素材

激发学生兴趣犹如点燃火花, 要让这火熊熊燃烧, 还得不断地添柴加料。有的学生写不出作文, 就是因为心中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解决这“柴”和“米”, 我从课外和课内两大渠道来指导学生练笔。

(一) 课外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多观察勤动笔。课外指导学生欣赏风景、观察景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一次, 我带领学生到一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家, 动员这个贫困生返校学习, 学生亲眼目睹了同学家徒四壁的困境, 亲耳听到因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而“养猪如养石头”的沉痛诉说。这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 回来后, 他们自发地写了捐款倡议书, 回家卖废旧, 让一只快要离群的“孤雁”重新回到了集体温暖的怀抱。这次作文, 他们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在作文、在做人方面都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二) 课内设计多种形式练笔

学习文笔精美的课文, 要求学生仿写, 从中学习语言和写法, 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后, 我让学生写村里的榕树、塘边的垂柳。学习特色显著的课文, 则开欣赏会讨论会。如学《小英雄雨来》一课后, 让学生对雨来这个人物进行讨论, 学习如何刻画描写人物。学习故事性强的课文则设计拓展思维的练笔。如学习《穷人》一课时, 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续写故事。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 有的学生想象亲生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和孤儿亲密相处, 一家人过着贫穷而快乐的日子, 十几年后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 而且都很出色, 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学生想象渔夫夫妇特别关爱孤儿, 分面包时给大的, 舀稀粥时给稠的。学生把生活中感受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爱都倾注在这两个孤儿身上。这样不但练了笔, 还是一次爱的展示。

在课堂上创设写作情境, 也是练笔的一种途径。一次在训练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 我首先进行写法指导, 范例赏析, 然后突然停下来, 径自走下讲台, 最后走向班长, 并让她走上讲台。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递给班长一张纸条, 台下顿时窃窃私语。我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纸条上写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说:“请班长来念吧。”班长笑着念道:“老师想给每位同学送一棵智慧树!”学生一下子都笑了。演完这幕插曲, 我让学生说, 最后动笔写下来。由于事发突然, 又是学生亲身经历, 所以心理活动描写非常真实细腻。当我走下讲台时他们的心理各异, 有的担心是冲着自己来的, 有的疑心谁又被发现玩东西了……在看到我给班长纸条时猜想更是多种多样, 有的猜是违反纪律同学的名单, 有的猜那是学校的通知, 有的猜那是让班长表演的内容……

三、掌握作文技巧

学生作文, 有的写了不少, 可读起来觉得很散很平淡。这其中有个作文技巧与变通问题。针对这状况, 我主要从文章的篇章布局与语言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 谋篇布局

有框架文章才能立起来, 作文的基本结构要搭建起来。初学作文, 搭好作文框架, 教学作文三段式。到了中高年级, 就要进行四段式五段式 (这里说的是基本的意义段) 的训练。例如教学四年级第七单元《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利用提纲式的图示, 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写具体的要求。

(二) 语言鲜活

一是利用现成的资源, 以课文中经典的词语语段为例子, 让学生熟读、积累并能熟练地运用到作文中。二是拓展阅读, 课外积累语言。三是进行专项的训练。如“哑巴说话”———人物语言描写训练、“特写镜头———慢动作”动作描写训练、“有声有色”拟声词的运用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 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写起来就有模有样, 语言鲜活。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三步法 篇10

一、抓题目, 以读促讲

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时, 我先朗读这首古诗, 然后引导学生从这首诗的题目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能根据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 一下就能总结出这首诗的题目特点是不但交代了诗人要送的人是杜少府, 还知道送的地点是蜀州, 而且一个“任”字还知道是到蜀州去做官。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以前也学过类似的古诗, 学生的思维会很快被打开, 相应也就扩展了很多这样的诗。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一系列这样的题目, 这也是古代诗人写送别诗的常用题目。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一首代表作品, 全诗不但展示了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风采, 而且还表达了另一种豁达的心胸,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这样反复朗读题目, 已经达到了以读促讲的目的, 为下文教师的讲解作了准备和铺垫。

二、抓词汇, 以讲悟情

诗的表面没有忧愁的字样, 但通过“风烟望五津”的情景描写, 心中离别愁绪都流露出来了, 这就做到了“以讲悟情”。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第一二句的描写中, 体会到诗人与杜少府依依惜别之情, 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方法———借景抒情, 同时也为下文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作了准备和铺垫。其实, 本首诗不只是情感的表达、情感的流露, 怎样才能把另外一种心情表露出来, 需要仔细品读下面的第三句和第四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这两句劝慰性的语句写得很妙, “同是”一词用得特别妙, 这里用两人的处境相同, 同是“宦游人”, 都是远离故乡在外做官的人, 来安慰朋友以减轻离别时的悲凉之感, 这样才能顺理成章地抒发下面的情感。

三、抓句子, 以情悟理

中学艺体特长生写作教学三步法 篇11

趣味起步

面上中学艺体特长生写作基础较差,有四分之一学生几乎连初中水平也没达到,除了几个“鹤立鸡群”者,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都有畏惧心理,怕写作文。面对这一实际情况,一味的指责批评,只会损害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正确的方法只能是放低起点,鼓励为主,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作文,克服一个“怕”字,激发一个“敢”字。

命题自由化。由于少了框框,解了绑束,能给写作教学营造宽松的氛围,也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笔者在一次练笔时以“笑话一则”为范围命题,让学生自由写作。并要求以记叙为主,可在文末加少许议论。这篇作文主要是检测学生的记叙能力,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有写作的广阔空间。学生由于不受束缚,轻松写作,消除了畏惧症,也便有了“跃跃欲试”的写作兴奋感以及完篇后的成就感。

批改宽松化。在作文的批改上要坚持一条原则:尊重学生的劳动。尤其是学生第一篇习作宜采取“少改多批”的方法,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可删可不删的不删,多作眉批。批语要多给以肯定的鼓励,少加指责和批评,多用商量口语,少用祈使命令。打分以奖励为主,少以分数惩罚学生,学生辛辛苦苦写了一篇作文,不应用“阅”、“50”等大棒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看到写作的曙光。

仿作求同

新大纲要求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明确的目标。然而对普通中学艺体特长生,一味“创新、创意”是不现实的,必须因材施教,因生制宜,具体可分两步走,即从仿作到创作。作文如铸模,无模不成文。模仿是一条路,它让学生从“敢写”、“肯写”步入“能写”、“会写”的轨道。

仿名句、仿结构,借其方法。在作文教学范文点评中,有意识地把某个句子拿出来让学生模仿写作,笔者在《留给明天》范文点评中,将“翻开书,看到了罗斯福”“闭上眼,想到了曼德拉”“思绪纷飞,我又想到了尾山宏”三个中心句拿出来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做到巧借范文之模,仿名句、仿结构,仿出好文章。

仿立意,袭其神理。普通中学艺体特长生作文立意不新不深是通病,除了写作基础相对薄弱之外,主要还是读了好作品,有意模仿少的原因。须知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对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成功仿写。因而引导学生重视对名家名篇、高考满分作文立意模仿是解决学生作文立意不新不深顽疾的有效药方。笔者在讲授《故乡的榕樹》时,有目的地让学生理解作者写该文旨在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这就是立意,这意是寓于文中的字里行间的。让学生模仿其立意,写《故乡的_____》,用类似的题材,相似手法,突出文章主旨,袭其神理。通过仿立意,学生有样可依,有文可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收到较好效果。

创新求异

模仿只能培养学生循规蹈距的“求同”能力,而很难造就有独特见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勇于创新、质疑求异才是写作教学的追求目标,所以普通中学艺体特长生写作教学最终还是要从“仿作求同”中走出来,把学生引上创作求异、变俗求新之路。

提倡质疑问疑,运用成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熟语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语言精华,富有哲理。然而,用现代思想进行分析,也不失之偏颇之处。如熟语“一叶落知天下秋”在教育人们重视局部与整体、点与面、现象与本质,那么改造环境、改造社会的重任还有谁肯承担?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提出“一叶落真的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吗?”,运用熟语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作出“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的推断。诸如此类的训练很多,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

提倡对立性,培养思维能力。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设置对立面,进行对立性思维训练,培养思辩能力。如联系当前教学实际,可让学生就节假日补课问题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设置对立性论题——“节假日适当补课是必要的”、“应把节假日还给学生”——让学生以《节假日补课利弊谈》为题进行说理论辩,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步法”教学 篇1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设计又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对设计过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体系的认识,培养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将来进入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作业这一教学手段,能有效配合课堂教学,起到巩固学生对于技术知识体系的掌握,从培养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角度而言,可以说是最佳手段。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通用技术教师正对课堂教学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创新,层出不穷的教学形式也令人目不暇接,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环境忽视导致的无作业。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新闻媒体、教师、学生都怀着好奇在关注着,但也正因为其新,大家对其缺乏认识,导致了被学校管理层忽视。会考轻松、高考无需人人必考,于是无压力式教学模式开始涌动,任课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往往忘记了作业这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或者仅仅依靠课本后的几道习题或是课辅材料中的标准化试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

(2)教学态度忽视导致的作业管理不便。就现在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而言,学生也好、教师也好,在心态上都存在无所谓的影子。教与学的心态决定了技术学科在现阶段开展的不利,也决定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保证作业数量和质量有效,学生不肯接受这些作业以巩固学习,自然也影响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质量。

(3)课程特色导致的作业难评价。通用技术就其研究的范围而言,涵盖了当今社会除信息技术之外的所有技术,而各项技术的理念、表现形式又是各式各样的。学习通用技术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理论化、系统化,必须把现代设计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使之成为课程显性成效。而对于设计成果这一表现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成果又变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研究成果

(1)灵活性、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是通用技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需手段。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不同的阶段应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学生个体性格存在的差异性要求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在多样化的需求下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深化知识,提高能力。通用技术学科本身对于作业形式也不同于其他学科,更多的具有开放性、研究性、拓展性,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灵活性、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是通用技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需手段。

①趣味性作业设计。兴趣、趣味是高中阶段学习所缺乏的,没有了兴趣、趣味,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的丧失。从心理学角度讲,提升学生兴趣,必然能加深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例1:在“经典结构赏析”章节安排一次电脑教室上机课,要求完成一次“我心目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的作业,要求搜集建筑图片,并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制作成W ord文档或者PPT演示文稿,并根据用时多少当堂进行讲述,或者另安排一节课,由学生自行讲解。在本次作业中,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需要教师在前一个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这样的作业才有意思呢!”听着学生们的欢喜心声,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样的作业设计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全新面貌,以及通用技术作业呈现的一片新天地。同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再学习、再创造、再发展的欢乐园地,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作业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要多设计一些具有游戏性、趣味性的题型。只有学生对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完成作业这一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从地域特色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新颖的情境,设计趣味性、具有亲和力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新鲜、有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②生活化作业设计。通用技术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根据学科特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技术、处处可设计的道理。

例2:在“设计的一般过程”章节中,安排课后作业“个性手机套”,作业要求自选材料,做一个自己满意的用来保护手机外壳的保护套,并说明设计过程及方案特色。相比较桌椅的设计、台灯的设计,手机套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

仅仅依赖课本知识,如果学生不学以致用,就不可能碰到新问题,就不可能有新的构想,技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怎样去激活所学的知识呢?作业生活化自然就成为了一条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通道。在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肯定会碰到新问题,因为问题产生于自己的生活中,势必会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问题。

③探究性作业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进行研究的渴望,通过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3:在图书馆看书时没有地方可以休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设计制作一个凳子。

教师提问:那怎么设计一个凳子呢?请把你们具体的设计过程描述出来。(学生小组讨论)

得出答案:选择材料———画设计图———画线———锯割———刨平———凿孔———做榫头———组合———表面油漆———测试。

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技术综合能力与技术素养的提高的作业。

在设计探究性作业时,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技术活动经验,尽可能的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的主题作业,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

(2)多层次的作业管理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必备利器。分层管理的作业要求能激发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一作业按学生水平不同进行不同的管理,并做到分层管理,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同样的作业量对不同学生产生的负荷是不同的,统一的作业要求与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之间有尖锐的矛盾,阻碍了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推行分层作业要求,做到作业方面的因材施教。

①作业数量的管理。过量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乃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对作业的量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尝试采用“配餐 + 自助”的留作业方式来协调不同主体的作业量管理。

②作业质量的管理。如果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多变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负载深刻的内涵,那么如何去保证作业的质量?1)作业设计质量管理。我们计划进行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尝试。集体设计作业要求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合作群体,由备课组长扮演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进度出发确定作业目标。其次,每位教师在分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作业。第三,建立作业库,将教师设计的作业呈现在所有教师面前,资源共享。第四,教师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要布置的作业。第五,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信息,调整作业设计并把高质量的作业存档。2)学生作业过程管理。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个体,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我们特别侧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注重个体的纵向比较和个体的横向比较,及时发现、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整个评价过程变成督促学生确立目标、有所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学生的作业过程评价为主线,开展对学生通用技术学习成长的足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态度明显好转,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进步情况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作业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行之有效的。3)作业批改反馈管理。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赏识和激励学生的机会,以达到强化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积极的情感态度。应尽量避免出现“对”“错”,换以探讨、评语的方式,甚至可以夸张性的表扬,使作业批改在纠正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担负起优化学生学习态度、改善师生关系的作用。

我们发现,这样的管理模式学生普遍欢迎,不少学生在教师的评语之后续写了心得,个别学生的作业本甚至成为了一种作业本论坛,对学生的激励效果极好。

(3)综合化的作业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强力后盾。

①评价内容。1)态度评价。2)过程评价。3)结果评价。4)能力评价。作业评价不仅仅指效果评价,还应包括态度评价、过程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育等内容。作业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评价促发展。因此,作业的评价要各方面兼顾,形成系统性评价,切实发挥好其诊断性功能。

②评价方式。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作业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潜能。1)即时性作业的评价。对于即时性作业,仍然采用笔试评判给分数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于典型案例需辅以评语说明,或作出课堂反馈。2)宽时性(长时性)作业评价。对于宽时性作业和长时性作业将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收集资料的方法、资料的来源、成果的形式和成果的表达。并以研讨课形式进行剖析,个别还需课后交流形式进行辅导。

③评价执行。1)自我评价。2)互相评价。3)教师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改变仅仅由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状,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评价且善于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技术学习的过程反思,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

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评价中,教师必须承担组织和引导作用,并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依据技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参与评价。

三、研究反思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课题结论的对比和量化分析欠缺。在课题研究与实验过程中,注意力比较多的放在实验和实验成效的定性分析方面,而对研究结论的对比和量化分析做得不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寻找哪些指标或变量进行测算、衡量等方面多做功课。②参与研究的对象学生参差不齐。本次研究的对象是省一级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学科倾向都有不可避免的现实因素。愿意参与研究的、有研究激情的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在数量上偏少,在质量上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对我们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今后的研究设想。①推广课题实验成果。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扩大,将加大通用技术学科推广的力度,使更多教师与学生理解并参与到教学与研究的实验中来,我们期待这个研究成果能对全区,乃至全省的通用技术教学有一定的帮助,我们也相信我们的研究一定能激发更多通用技术教师对于作业设计、管理、评价的兴趣。②深化对通用技术课程“三步法”作业的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科研方面,我们会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研究中发现的细节亮点,再度进行挖掘,把“三步法”做得更精、更细,并期待形成一系列、完整的“三步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不仅是改进教和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和发展的平台,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最佳载体。为此,教师以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作业的设计、管理与评价作为研究内容,分析了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其目的是探讨怎样进行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探索出有效途径。

上一篇:统战机制下一篇:模糊免疫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