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

2024-06-06

三步法(共12篇)

三步法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写好汉字需依靠学生长期的练习和教师的指导、检查、督促, 但机械地重复只会使学生厌倦。教学中, 我尝试围绕“理、趣、法”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写好字。

一、有“理”可循

1.重“双姿”。一手漂亮规范的字离不开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时下, 仍有许多学生书写时姿势不规范, 导致“书写累”“书写慢”“字形丑”等问题。为此, 在书写前, 我先提醒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 并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2.会读帖。读帖是写好字的前提。教师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解读文字:间架结构、主笔位置、关键笔画, 如, “庆”字, 分析其为:庆, 半包围结构, 书写时注意半藏半露;点写在竖中线上, 第四画横写在横中线上;关键笔画为斜捺, 一波三折, 要能支撑整个字的站立。起初, 我先举例示范, 逐渐放手给学生, 培养其读帖能力, 为写好字打基础。

3.常范写。范写是汉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范写时, 教师应强调书写时的注意点, 运笔轻重、笔画联系, 如“木”字作偏旁要懂谦让, “小”字两点要呼应。同时, 教师范写美观的字也会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二、有“趣”可享

1.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的名片。究其原因, 不仅在于书写笔画时与“谦虚、礼让”有关的做人的道理, 更如一个人的身体构造。如“木”字, 学生书写时撇和捺有时会比竖要长, 此时我会纠正道“:木字就如同一个人, 撇和捺如同他的两条手臂, 竖是他的整个身子, 如果有人抬起的手臂比腿还长, 他岂不是成了怪物。”学生笑了, 从他们的笑声中我知道他们懂了。

2.字理故事。学生认识新的汉字并学会书写的过程也许是枯燥的, 作为教师此时可以讲一些小故事, 既有知识性, 也有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溯源字理的方式, 和学生讲一讲所学汉字的由来。如, “四”字, 在该字起源之时本意为鼻涕, 做数字讲后, 便用“泗”代替,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 伤如之何!寤寐无为, 涕泗滂沱。”学生在听这个小故事的时候, 注意力集中, 慨叹不已。如此一来, 学生学得也更加轻松愉快。

三、有“法”可依

1.“星级模范”。练字意识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在学校的课堂作业有教师督促, 学生回到家中, 能否用心写字就成了一个问题。因此, 我开展了“星级模范”的活动, 即每天对学生作业的认真程度进行评定, 分为“3★”“2★”和“1★”, 并将“3★”作业装订成册, 在班级展览, 每月颁发“星级模范”荣誉证书, 以提高学生认真书写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时代, 多媒体运用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写字课作为基础课程, 也需要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运用投影展台展示美观规范的汉字和需要改正的汉字, 提出建议, 可以让学生及时纠错。

有“理”可循, 让学生知道如何写字, 解决了写字教学中学生怎么写的问题;有“趣”可享, 让学生喜欢写字, 解决了写字教学的兴趣问题;有“法”可依, 让学生写字的效果显著, 解决了写字教学的效率问题, 做好这三方面工作, 学生定会在快乐中写好字。

三步法 篇2

中层经理如何作准备

自己不准备,也不让下属做准备,就匆匆忙忙将下属招来面谈,是导致面谈失败,甚至绩效评估失败的原因之一。作为中层经理应做好以下准备:

① 回顾绩效标准和期望,此处需要留心《职位说明书》、《绩效评估表》、《工作计划书》有无脱节之处。

② 收集相关资料。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应是平日的绩效观察、绩效跟踪记录。如果收集的信息中还有其他人的评价,应注意两点:一方面,只有工作中的评价才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其他人评价”,闲聊中的评价切勿采用;另一方面,其他人的评价中可以利用的是他们评价所依据的事实,而不是他们的评价本身。

③ 在面谈前,对下属的绩效做出自己的评估,并就绩效成绩的等级做出评判。

④ 准备面谈提纲。中层管理人员往往忽视管理的细节,无论这些细节对下属有多么重要。此处考核人常犯的错误是,认为没有必要、太麻烦,或者面谈之前脑子里有个思路就可以了。如果中层经理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结果:不满、争吵;无所谓;气氛和谐,问题潜伏。还有一种情况是,只考虑“刺头”怎么谈,而对于其他人员,不准备面谈提纲,认为“好谈”,没有什么准备的必要。

面谈策略的选择

总的来说,下属可以根据工作贡献和工作表现分为4种类型:

贡献型(好的工作业绩+好的工作态度);冲锋型(好的工作业绩+差的工作态度);安份型(差的工作业绩+好的工作态度);堕落型(差的工作业绩+差的工作态度)。

贡献型下属是中层经理创造良好团队业绩的主力军,是最需要维护和保留的,

面谈策略应是:在了解公司激励政策的前提下予以奖励;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冲锋型下属不足之处在于工作忽冷忽热,态度时好时坏。对此可分析其原因,多缘于两方面。一种是性格使然,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人虽然很聪明,但老是带着情绪工作。第二种是沟通不畅所致。对此下属,切忌两种倾向:一是放纵(工作离不开冲锋型的人,工作态度不好就不好,只要干出成绩就行);二是管死(光业绩好有什么用,这种人给自己添的麻烦比做的工作多多了,非要“治治”不可)。对于冲锋型的下属,采取的面谈策略应当是:沟通,既然冲锋型下属的工作态度不好,只能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信任,了解原因,改善其工作态度;辅导,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辅导改善工作态度,不要将问题都留到下一次绩效面谈。

安份型下属工作态度不错,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对上司、公司有很高的认同度,可是工作业绩就是上不去。对他们面谈的策略应当是:以制订明确的、严格的绩效改进计划作为绩效面谈的重点;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办法予以考核,不能因为态度好代替工作业绩不好,更不能用工作态度掩盖工作业绩。

堕落型下属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替自己辩解,或找外部因素,或自觉承认工作没做好。对此下属的面谈策略应当是,重申工作目标,澄清下属对工作成果的看法。

绩效面谈的步骤

1.陈述面谈目的

注意事项:① 严肃;② 陈述公司政策;③ 准确说明面谈目的。

2.告知下属评估结果

注意事项:① 简明、扼要、准确、直接、清晰,不模棱两可;② 定性和定量并重;③ 不要过多地解释和说明,要给下属开口说话的机会;④ 利用事先设定的目标和绩效标准评价。

3.商讨下属不同意的方面

散文解读“三步法” 篇3

第一步:鸟瞰全文,直取中心

面对一篇散文,先鸟瞰全篇,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从整体着眼,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

解读要领:既快且准,只取体现感情和思想的信息,迅速整合。

1.看标题。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荷塘月色》、《灯》等;有的也暗含感情基调,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故”、“空中”等字眼。

2.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即抓住“文眼”。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

3.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谴责走狗文人和反动势力,表达自己愤懑的议论语句:“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这些议论抒情往往是散文的主旨所在。

4.看文章的注释。文章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去肉存骨,理清思路。

作者在写文章前一般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这个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样。因此,要理清散文的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让它露出骨头来。

解读要领:既剔且抠,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理清层次。

1.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或段末句,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如《灯下漫笔》,我们可以抓住过渡句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剔出文章的思路——揭示中国人的奴性,中国统治者的残暴与中国社会的状态。具体到某个句子,剔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2.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过程。对于找不出段间提示语、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我们就采用分层归纳的办法。先根据所写景物逐段概括段落大意,再分析层次,理出逻辑联系。如《荷塘月色》逐段概括后,就可以理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5、6自然段),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树”;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古代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思。这样一剔,全篇的内容、作者的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第三步:剔下之肉,剁成肉泥(理解)

完成以上两步后,对散文的所有鉴赏都有据可依了,这时可正式开始答题。不论解答语言、内容、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要紧紧围绕上面抓住的中心和思路来进行。

解答要领:分析鉴赏,不离心、骨。

坚守一条规律,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材料和中心是统一的,形与神是统一的。分析鉴赏时,不仅要说出它是什么;还要找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为什么,会怎样。

1.词、句的含意及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1)看对象的特点与词、句的表现力。(2)看词、句前后的意思与关系;词语的意思可从指代义、概括义、比喻义的角度去解读,句子的意思可以从句子分析、前后互释、说话用意的角度去解读,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总领、承上启下、总结、表明观点等方面;一般的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3)看词、句与中心的关系。(4)看词、句的其他表现意图,如鲁迅的文章就经常给不点名的敌手以顺势的一击。

2.某一形象或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1)看是不是准确表现或抓住了所写对象的特点。(2)看是不是深入表现了中心或批驳其他思想。(3)看是不是作者思路的转换处。(4)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现中心或吸引读者方面有何效果。

3.筛选或概括某一信息。首先“定点”,即找出出题点涉及的范围,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然后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仍采用剔骨之法,再将其剁碎,把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应明确的是,命题者拟题一般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的说,应该先从多选题入手,既可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对照,又可加深理解,准确率也会较高些;然后再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散文解读“三步法” 篇4

第一步:鸟瞰全文, 直取中心

面对一篇散文, 先鸟瞰全篇, 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 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 从整体着眼, 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

解读要领:既快且准, 只取体现感情和思想的信息, 迅速整合。

1. 看标题。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 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 如《荷塘月色》、《灯》等;有的也暗含感情基调, 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故”、“空中”等字眼。

2. 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 即抓住“文眼”。

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

3.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谴责走狗文人和反动势力, 表达自己愤懑的议论语句:“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这些议论抒情往往是散文的主旨所在。

4.看文章的注释。文章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 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去肉存骨, 理清思路。

作者在写文章前一般都要先搭一个架子, 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 体现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好的文章, 材料附着在这个架子上, 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样。因此, 要理清散文的思路, 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 让它露出骨头来。

解读要领:既剔且抠,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 理清层次。

1.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或段末句, 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如《灯下漫笔》, 我们可以抓住过渡句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但实际上,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到现在还如此”、“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并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剔出文章的思路———揭示中国人的奴性, 中国统治者的残暴与中国社会的状态。具体到某个句子, 剔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单句, 则提取主干;是复句, 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2.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过程。对于找不出段间提示语、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我们就采用分层归纳的办法。先根据所写景物逐段概括段落大意, 再分析层次, 理出逻辑联系。如《荷塘月色》逐段概括后, 就可以理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 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 交代独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 写小径漫步, 勾勒荷塘轮廓, 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 (第4、5、6自然段) , 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树”;第四部分 (第7、8自然段) , 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 联想古代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思。这样一剔, 全篇的内容、作者的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第三步:剔下之肉, 剁成肉泥 (理解)

完成以上两步后, 对散文的所有鉴赏都有据可依了, 这时可正式开始答题。不论解答语言、内容、结构, 还是表现手法, 都要紧紧围绕上面抓住的中心和思路来进行。

解答要领:分析鉴赏, 不离心、骨。

坚守一条规律, 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 材料和中心是统一的, 形与神是统一的。分析鉴赏时, 不仅要说出它是什么;还要找出它与中心的关系, 为什么, 会怎样。

1.词、句的含意及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 (1) 看对象的特点与词、句的表现力。 (2) 看词、句前后的意思与关系;词语的意思可从指代义、概括义、比喻义的角度去解读, 句子的意思可以从句子分析、前后互释、说话用意的角度去解读,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总领、承上启下、总结、表明观点等方面;一般的说, 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 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 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 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 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 (3) 看词、句与中心的关系。 (4) 看词、句的其他表现意图, 如鲁迅的文章就经常给不点名的敌手以顺势的一击。

2. 某一形象或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从四个角度去考虑: (1) 看是不是准确表现或抓住了所写对象的特点。 (2) 看是不是深入表现了中心或批驳其他思想。 (3) 看是不是作者思路的转换处。 (4) 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在表现中心或吸引读者方面有何效果。

3. 筛选或概括某一信息。

首先“定点”, 即找出出题点涉及的范围, 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然后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 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多数情况下, 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 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 仍采用剔骨之法, 再将其剁碎, 把要点整合, 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三步法挑选债券基金 篇5

如何挑选合适的债券基金品种,投资者应该从投资范围、投资风格和交易成本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投资范围,这也是决定风险收益水平的主要因素。投资股票的比例是基民第一关注点,有的债券基金投资股票最高仓位达到40%,这样已经接近了一个混合型基金的股票投资仓位,属于中等风险中等收益的基金品种。最高股票投资比例在20%的债券基金比较多,这类债券基金的`风险略低一些。

有的债券基金不能投资于股票,他们在今年以来的股市下跌中表现最好。按照今年的预计,全年可以获得3.5%到6%的投资回报,这一投资回报大于货币基金但却小于今年预计CPI增长幅度。

在债券投资中,由于信用债近年的迅速发展,今年以来成立的债券基金大多把债券投资重点放在这类债券中,债券投资收益率略高一些,当然在比较极端的一些情况出现时,一些信用债也存在着一定的违约风险。

其次是要看债券基金的投资风格,通过债券投资品种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在债券投资上的偏好。在打新股方面,不同债券基金也有明显的风格偏差,有的债券基金本着不参与二级市场的原则,只采用网上打新,并且几乎全部是上市首日卖出,不参与网下打新;也有债券基金通过网下打新,提高新股中签率。

最后是要看债券基金的交易成本,老债券基金多有申购赎回费用,而新债券基金大多采用销售服务费替代申购费,这样就避免了一次性的费用支出,而摊薄到每一天。不同债券基金总费用之间最高差异有两到三倍之多,投资者在原本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应该在同等基金中选择费用略低的产品。

英语阅读教学三步法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41—01

阅读课文部分“Reading”是英语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環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扩大词汇量,拓展知识面,而且能够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传统教学中多采取先教生词,然后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举例,翻译,最后再领读,朗读。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效果必定不会很理想,同时也影响了整篇文章知识的完整性和故事的连贯性,尤其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根本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顾日国主编的《英语教学法》中所论述的阅读教学三步法“The Three Stages of Teaching Reading”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三步是“pre-reading stage”、“while-reading stage”和“post-reading stage”。

一、pre-reading stage

“pre-reading stage”是阅读的热身活动,为下一步“while-reading stage”作准备。进一步可以引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所了解,从而有目的地去阅读。此部分可采取以下活动方式。

1. 使用直观教具,可利用课文插图、表格、照片、地图等。

2. 讨论课文题目,让他们谈谈对题目的见解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

3. 浏览课文后面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4. 从一些关键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以高中第二册第四单元中阅读材料“English Poetry”为例来说明。这部分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中外诗人以及他们的著作,甚至朗读他们的诗篇。这样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while-reading stage”热身;将一些关键词列在黑板上,如:poem,poet,poetry,rhyme,pattern,limerick,sonnet。

二、while-reading stage

“while-reading stage”的目的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它是阅读课文的主要部分,也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其活动方式也很多。

1.要求学生用skimming浏览大意、scanning仔细阅读和inferring判断推敲等阅读方式去阅读、查找有关信息并判定问题答案。skimming需要学生迅速地从头到尾把课文浏览一遍,找出文章的主题,可忽视一些细节,如生词、数字等,以保证阅读的连贯,为scanning作铺垫;而scanning则是再次阅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阅读手段,借此可找到所需要的正确信息及准确答案;inferring是根据句法、逻辑关系及文化背景推断出一些相关的未知元素。

2. 标出课文中主要或特殊内容。

3. 将事件按发生顺序列出。

4. 对比文中数字。

5. 根据课文内容推出生词、短语的意思,再加以讲解,进行对比、造句等练习以加深印象。

6. 回答课文要求的问题,完成课后各项练习。

再以高中第二册第十五单元阅读材料“Destinations”为例来具体说明。在“pre-reading”训练中了解了课文后面的问题之后,进入“while-reading”部分,首先让学生skimming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进而说出各段大意。对于个别生词、时间概念可以一带而过。在scanning过程中,再仔细推测生词的确切意思,准确对比年代、时间的长短先后,完成课文后的习题。

三、post-reading stage

“post-reading stage”是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检查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表达的不同观点和认识,从而进行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1. 口述课文内容。

2. 写出课文中心思想。

3. 复述故事情节。

4. 口头或书面发挥故事情节。

5.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随着课文难度的加深及课文篇幅的加大,阅读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能力及习惯的正确训练和培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了解课文之后的问题,然后再去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带着问题去阅读,避免毫无目的的去阅读而浪费时间,而通过浏览问题也就可以对课文内容略知一二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选择地略读或精读。这也是《英语教学法》中所论述的“局部阅读法Bottom-up Approach”、“整体阅读法Top-down Approach”和“综合阅读法Interactive Approach”。

高管形象管理三步法 篇7

>塑造手册

作为企业高管形象塑造的规范指导书, 该手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高管基本形象规范:

根据定位梳理设计的规范简介、经历描述文本, 标准图片集等;

2.企业高管内在形象规范:

根据定位梳理凝练价值观、经营观、管理观、文化观、社会观等观念体系规范表述文本;

3.企业高管外在形象规范:

根据定位设计言谈、举止、态度规范。

>内部沟通

企业高管形象的塑造首先依赖内部传播作为基础, 只有在内部员工中建立信赖、可敬的高管威信, 才能使员工自觉成为高管形象的第一维护者和传播者。企业高管形象的内部塑造主要依赖的途径是跨层次沟通、外部信息引导、企业文化活动等。

1.跨层次沟通:

不定期组织企业高管与各级员工的跨层次沟通会议、座谈等可以密切上下联系, 使广泛基层员工逐步产生亲切和信任感;

2.信息引导:

将外部媒介对企业高管的积极评价引入内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高管的威望和地位;

3.文化活动:

设计企业高管与员工共同参与的多种企业文化活动, 能够使员工产生与当家人的共同使命感, 从而强化凝聚力与向心力。

此外, 常规的企业内部媒介也可以主动及时地披露企业高管的工作和生活。这些途径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企业高管形象在内部的建塑。

在内部传播中还需遵循“统一、聚焦、渗透”三原则, 即建立塑造高管形象是企业利益大局的统一认识, 内部沟通更多聚焦于员工关心领域, 以及将塑造渗透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外部传播

高管形象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对外传播实现, 分为两部分, 一主一辅:

以日常经营活动为主。企业高管本来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关键角色, 通过这些活动中的持续积累塑造形象应该作为主要途径。企业高管日常活动中与伙伴、同行、银行、政府、媒体等各类受众打交道的机会和形式多样, 塑造维护形象需把握“一多、一少、一谨慎”的要旨, “一多”即对符合和有助强化企业高管形象定位的活动多安排、多宣传, “一少”即对与企业高管形象定位不协调的活动少安排或不宣传, “一谨慎”即对性质不明、风险难测的活动慎重安排和宣传以保护企业高管形象。

以专门特定活动为辅。专门为塑造企业高管形象而策划组织的特定活动, 可以集中、强效地在受众中形成深刻、鲜活的印象, 有效弥补了日常塑造的分散、缓慢的不足。主要手段如下:

1.公开演讲:

例如张瑞敏作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企业家, 通过演说向业界介绍“休克鱼理论”, 从而让全世界更广泛地认同了“海尔”;

2.媒介访谈:

马云、史玉柱等一大批的企业高管正是借助“对话”、“赢在中国“等名牌电视栏目平台, 征服了亿万观众, 成功创造出企业高管形象的光芒;

3.观点文章:

通过网络、博客、杂志等发表企业高管的文章, 阐述对企业管理、热点话题甚至生活的感悟, 也在带来注意力的同时使企业高管形象更加多元、丰满;

4.图书出版: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通过《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通过《道路与梦想》等图书的出版都丰富了自己的形象内涵, 也为企业赢得了众多支持;

5.公众活动:

中学思想品德学习“三步法” 篇8

第一步:“连线”

“求知欲强,但自控力和领悟性相对较差”是中学生的共性。思想品德教师要相对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加强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事例、试题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生活现象”的认同,力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学习之后能由“书本”走向“生活”,由“生活”走向“书本”。

学生知道书本知识点与生活体验的对应;知道书本知识点与所做过的试题的对应,出处;清楚试题考查的书本的知识范畴是在什么地方;看到书本知识点能回想所做过的试题,有感知过的体验;在亲身体验的时候联想到所学过的知识点,理论的“线”才会联到“生活”和“实际的操作”这个层面上。

例如:试题 (1) 某天,小刚在放学回家路上被两个持刀的歹徒劫持,此时,与小刚同行的小军等四人应该: (1) 赶紧溜回家,以免受到伤害。 (2) 同歹徒拼命,力争夺回小刚。 (3) 记住相貌特征,了解歹徒走向,及时拨打110报警。 (4) 避免同歹徒正面交锋,巧妙周旋,想法治服歹徒。此试题很显然属于“法律”知识点范畴。是法律的哪一个方面的呢?其实在问题中已经提示我们:“要鼓励中学生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要善于与违法犯罪做斗争。”那么教师应该在场景设置中,让学生充分归纳出:⑴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⑵在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时,学生要机智,灵敏,不能贸然行事和犯罪分子正面冲突。⑶在与违法行为作斗争时,必须以自身损害最小为基础。所以,正确 (3) (4) 答案很快被选择出来。我们要鼓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找到知识在试题中的隐藏点,那么试题就会相对容易得多,考试成绩也要好得多。

第一步连线以学生能高质量地找到在课本中的“标题、知识中心句”为基础,学生最大限度地从“书本”、“生活”到“试题”,反复主动地找出答案的隐藏点,最大限度地将课本知识与实际事例(社会现象)联系,再不以单调的做试题为目的,跨距离体验联系并归纳。

第二步:“点击”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单元,都有它的中心任务。学生要在“书本”到“试题”,“试题”到“书本”,“体验”到“书本”,“体验”到“试题”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细化,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例如:进入中学,有一系列的“情绪体验”。“情绪”即是一个中心词语,是学习的主要任务。在公共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公共生活”则是中心词语,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要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中心词语的“意义,概念,特征,产生的原因,范畴,内含,作用,影响等”。又如,所学过的“法律”部分:⑴法律的“意义”是什么?⑵法律的“特征”是什么?我国的法律“特征”是什么?⑶法律的“作用”是什么?⑷法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⑸法律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如此,一一抓紧,一一归纳,一一点击。我们要让学生先抓知识点,再将中心词语找出来,最后分别对这些“目标”系统归纳和学习。只有这样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地层层深入,书本知识才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全面,学生的学习才会由繁化简、由浅入深。

第三步:“打结”

所有的文化学习目的都是在将理论知识化做实际的实践,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让我们通过学习明白和懂得,都是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实际需要才会存在并发展的,学习中学思想品德的意义也在于此。中学生从身体大脑发育和生活经历上都是处于人的发展黄金期,由幼儿到成年的重要过渡时期,这是一个人树立正确意识、理想的转折点。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让他们学习正确的生活、学习、工作方法、习惯;学习调整正确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学习并保护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和义务;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保护自己和集体国家他人的利益等。但是在很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注重知识的输入,学生也只获得了知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

所有的知识源于生活,必将服务于生活,即“从生活中得到理论知识,再将它们投入到生活中去”。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点:“我们最想让学生理解的知识,并没有引发学生深刻的理解!”学生可以思考:“学习这些对自己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变化?对家庭有什么影响?对社会能带来什么变化?”

例如:《中学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主要讲的是进入中学的感受,体验,以及人的情绪的产生,重点是情绪。学完之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内涵,情绪产生的原因,情绪调节的方法,等等,但是如何让学生最快地学会呢?通过一系列的师生讨论和实际事例,讲解“情绪对人的影响”: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的好坏,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生活身体健康与否。这样,学生就会牢记情绪对自己的直接影响,从而激发对“情绪”其他知识的兴趣,乐意掌握知识。

再如,顺境、逆境,都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各自在不同的前提下,它们的影响也会发生改变。中学生如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积极和消极,以及顺境、逆境呢?中学生的三种情感,即“亲情、师生情、友情”,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调整?产生矛盾后如何解决?如何树立团队精神,要在团结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不忘合作?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影响入手探究。

第三步的工作,是我们应该最先考虑的,也是德育教师在工作后应该做的总结。只有将事物直接呈现并讲演透彻,学生才会抓住重点,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三步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篇9

首先,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册教材的每篇课文中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入手点。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明的、有灰的、有暗的, 明点要利用灰点, 暗点则要利用教学的刺激物使其发光, 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 求知欲和好奇心, 促使学生先睹为快, 这是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 教师要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浏览之后, 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题目, 不喜欢的课中有个别感兴趣的地方也列出来, 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 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 通过某种方法, 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 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 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 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获取知识,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 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探索阅读理解。中学生都已涉及或参与了社会实际生活, 并对生活中的辛酸苦甜、真善美丑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 这就为他们的阅读理解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 他们可以凭自己感知了的生活和感情去探索, 感知文中的人、事、景等, 有时也完全可以将自己设为文中人进入角色去感知, 学生既是读书人, 又是书中人, 感受更真切, 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加以老师精心引导, 多方面的训练,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消极盲目、被动地接受, 达到“食之其味”的效果。

最后, 指导学生写出阅读笔记,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看出动手做笔记的重要性。也就是凡阅读必须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写阅读笔记。学生随阅读的进行, 有意识、有目的地用各种符号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含意深刻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摘抄, 既分解了课文, 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语文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 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 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 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 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作文三步法》带来的教学心得 篇10

一、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语言系统 (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 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 建立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 培养其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和物。记得第一堂动物课上, 我带来一只小乌龟, 通过引导, 学生们在兴奋和快乐的氛围中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活泼的习作。课后我又让他们各自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二天交来的作文真是内容丰富, 各有千秋。平时的教学中, 只要有机会, 我就会组织学生亲自去感受,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会看、会听, 而且会用心去体味, 作文也就写好了。

当然, 建立感觉系统的同时, 字词句教学、语言教学也要跟上, 不可偏废。

二、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 (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规范思维)

认知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 是对事情全过程及整体面貌的理解和把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进行归纳, 对同类事物当中的共同特性进行抽象, 依据一两种前提推出结论均可算是认知思维。

认知思维的核心: (1) 分想。把自然或生活当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再用一种中间特征把他们联系起来, 这种思维就叫分想。而中间特征又分为共同点、关系、矛盾这三种形式。比方写人, 如着重写一个特点, 可从人物这个背景中分离出一件或者两三件事, 这一特点就是中间特征的第一种形式:共同点;如要体现两三个特点, 可分离出两三件事情来, 这两三个特点就是中间特征的第二种形式:关系;如要通过两个人物对比来体现一个人物的品质, 那么这就是中间特征的第三种形式:矛盾。这三种形式的中间特征就是文章的主题, 主题鲜明, 文章自然就丰满而生动了。有了这种思维模式, 我就要求学生们每次写作之前先列提纲, 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散, 更不会乱了。 (2) 形象联想。把两个形象、形状接近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就叫形象联想。这种能力越强, 想象力就越丰富。如把红色想象成“火”, 把火车想象成“长蛇”……这种想象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有趣, 富有文学诗意。

三、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 (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去定格情感)

原情感是指人最初始、最真实、最朴素的审美感受, 它的核心是爱。

“文以载道”。任何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这就是所谓的主题。作文主题就是原情感的流露, 对事物的褒贬是原情感的显现。比方身处景色宜人的大自然, 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看到梅花、菊花, 你会被它们在风霜中傲然怒放的精神折服……这都是原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也需要不断地训练, 学生才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步法车削多线螺纹 篇11

一、车削多线螺纹(蜗杆)应满足的技术条件

多线螺纹的螺距(或周节)必须相等;

多线螺纹每条螺纹的小径(底径)要相等;

多线螺纹每条螺纹的牙型角要相等。

二、车削多线螺纹(蜗杆)的一般方法

车削多线螺纹时,主要是考虑螺纹分线方法和车削步骤的协调。多线螺纹的各螺旋槽在轴向是等距分布的,在端面上螺旋线的起点是等角度分布的,而进行等距分布(或等角度分布)的操作分线。

若螺纹分线出现误差,使车的多线螺纹的螺距不相等,则会直接影响内外螺纹的配合性能,增加不必要的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因此必须掌握分线方法,控制分线精度。

加工多线螺纹时,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粗车第一条螺旋槽时,记住中、小滑板的刻度值。

根据多线螺纹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当的分线方法进行分线。粗车第二条、第三条……螺旋槽。如用轴向分线法,中滑板的刻度值应与车第一条螺旋槽时相同。如用圆周分线时,中、小滑板的刻度值应与第一条螺旋槽相同。

采用左右切削法加工多线螺纹时,为了保证多线螺纹的螺距(周节)精度,车削每条螺旋槽时车刀的轴向移动量(借刀量)必须相等。

按上述方法半精车各条螺旋槽。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车削每条槽的借刀量都要和第一条槽一致,要记住小滑板刻度值。事实上在粗车时,因为要把多余余量尽快去除,中滑板尽量直进到一定程度才借刀,车削中有切削力的影响,刀具的磨损等因素而产生的让刀,如一味地记借刀量,反而容易车坏工件造成分线精度超差。

三、车削多线螺纹(蜗杆)用三步法

1.刻线,即划出每一条螺纹的牙顶宽

(1)根据计算出的牙顶宽尺寸,采用小滑板移动法,用刀尖角大于90°的尖头刀刻出各螺旋线,如图1所示(以双线为例)

图1刻线

图2根据刻线粗车

(2)根据图样要求计算出牙顶宽f,将螺距(周节)转换成小滑板刻度数。具体刻线步骤如下:

①开动机床,选用标准导程刻出螺旋线1。

②移动小滑板一个螺距(周节)刻螺旋线2。

③再向前移动一个牙顶宽f(加0.2~0.3余量)刻螺旋线3。

④移动小滑板一个螺距(周节)刻螺旋线4。

2.将车刀置于牙顶槽的位置,根据刻线粗车

如图2所示,由于螺旋槽在工件表面显示出来,牙顶宽留有余量,此时就可以采用切削螺纹的各种方法(可以是左右切削法、车阶梯槽法或车直槽法)进行粗车。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加工过程不必死记赶刀量,刀具可以随时刃磨,能快速地进行粗加工。但应注意,车刀不能超过螺旋线,每个槽应逐个加工。最后使每个侧面与所刻线距离大致一样(可用卡尺测量牙顶宽),各面没有扎刀现象。

3.分析并精车

(1)根据测量结果,以最小余量面为始面进行精加工。

最小余量面确定见图3。

图3最小余量面的确定

用齿厚卡尺测量中径上的l1、l2、L1、L2四个尺寸,结果有下列四种情况:

① L1=L2,此时分头精度准确。

当l1

当l1>l2,此时l2两测面为最小余量面,可任选其一。

② l1=l2,此时齿厚相等。

当L1

当L1>L2时,槽1宽,槽2窄,槽1两测面为最小余量面,可任选一侧。

③ L1>L2。

当l1

当l1>l2时,槽1的左侧面为最小余量面。

④L1

当l1

当l1>l2时,槽2的右测面为最小余量面。

(2)以上四种情况的分析可知,最小余量面的选择可总结为如下三点:

①分头相等时,取齿厚小的牙两侧面中的任一面。

②齿厚相等,取分头(螺距或周节)尺寸小的所对应的任一面。

③分头不等,齿厚不等,取分头尺寸、齿厚尺寸都为小的那一面为准。

(3)找出最小余量面以后,采取如下步骤精车:

①将刀移到最小余量面处,精车此面,直到底径车到尺寸,表面车光为止。记下中、小滑板刻度。

②将车刀移动一个精确螺距或周节(可采用百分表),精车第二个槽的对应面(见图4),采用直进法,一直进到第一个侧面的相同刻度。

图4用百分表移动一个螺距(周节)

③将车刀向前或后移精车第二个槽的另一侧面,中滑板为同一刻度,只借刀,不直进刀,将此槽通过测量中径车成。

④将车刀后移一个精确螺距(周节),采用直进法车削第四个侧面,车到中滑板为同一刻度(也应测量)。

四、采用以上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用小滑板刻度分线时应做到一下几点:

小滑板运动轨迹应平行于主轴轴线;

先检查小滑板在合理的位置是否满足行程分线要求;

在每次分线时,小滑扳手柄转动方向要相同,否则由于丝杠与螺母之间的间隙而产生误差。

二是车刀角度应刃磨正确、锋利,尽可能一次装刀精车各面,如中途换刀应用已加工好的对应面为对刀基准,然后移动车刀车削未加工面。

三是用百分表分线时,应使百分表测杆平行于主轴轴线,否则也会产生分线误差。

四是如果是两线以上或精度要求较高的多线螺纹,应采用第三步进行半精车,然后再精车。

五是精车时要多次循环分线,第二次或第三次循环分线时,不准用小滑板赶刀(借刀),只能在牙型面上单面车削,以矫正赶刀或粗车时所产生的误差。经过循环车削,既能消除分线或赶刀所产生的误差,又能提高螺纹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篇12

“知诗人”不仅要知道诗人的名字 ,还要了解诗人的性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诗人的性情往往能显示出其诗风,而“背景”常常是诗的“产床”。所以,有人说当你手握一卷新书最先做的不是看内容简介,也不是看序言,而是了解作者。例如,李白性格奔放洒脱,不拘泥于尘俗,常贻情于山水,诗中流溢出豪迈、壮丽、雄奇的色调,内容大多赞美大好河山。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窥之一斑。

诗题是诗的一个窗口。有的概括诗的事件,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点明所咏对象 ,如《草》;有的表达思想感情,如《静夜思》等。诗题一般简短精练, 解题时可依靠书下的注释, 逐字逐句地分析全诗。如,《枫桥夜泊》,“枫桥”书下的注释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夜”指傍晚;“泊”是停靠的意思。因为泊与水有关,那么,停靠在水边江岸的必定是船,所以题目可译为: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在解释好题目以后,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窗口”处揭疑,引发问题。

二、学字词,明诗意

要想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从字词入手,解释字词意思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今非昔比。古今词意有很大的出入,如“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是井栏杆的意思,并非今“床”。2.字序颠倒。作者为了使诗句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常颠倒字的顺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文语法,正确排列字序。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的尽头。为了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押韵而把“天际”提到“流”的前面。再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应译为:两个黄鹂在翠柳中鸣叫。为了和“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把“鸣”提在翠柳之前。3.补充省略部分。诗的语言高度浓缩,作者遣词用句就十分惜墨,常省略一些枝节。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将诗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意。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的后面省去了介词“自”,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省略的“自”译为“从”补充到诗歌中。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有特殊含义和特殊形式的千古名句。千古名句是诗歌的传神流彩之笔,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与灵点,也是使诗歌生辉的妙笔所在。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把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其象征着一种永远不会被摧灭的正义力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都是千古绝句,教师在讲解这些句子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悟其意, 还要让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与句子相吻合的情境时,能吟诵出这些千古名句来。

三、想诗意,表感情

谈到诗,我们就要谈到诗的意境,而意境是诗歌中最难品味、最难理解的语言。诗人在创造诗的意境时,并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和景物的描写,而是有意、有情而发。诗中所表现的情和意也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事和景表现出来的,所以诗的意境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画图。如,教师在教授《山行》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最能表达感情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体会诗人用这些景物来表现深秋季节的可爱,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再将整首诗的意境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学生能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准感情的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说“交情郑重金相似 ,诗韵清锵玉不如”。由此可见 ,诗是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 教师在带领学生读诗时,要像伴着音乐的舞蹈,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感染。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下一篇:FDM型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