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2024-06-06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通用12篇)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篇1

摘要:大量的信息数据被储存到计算机中, 如何建立一个稳健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话题。本文概述了信息系统以及通常的信息系统结构, 还有信息的载体技术, 网络与数据库, 只有合理的利用这些技术, 才能够挖掘出信息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系统,数据,计算机

1. 信息系统

从技术上说就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除了支持决策、协作和控制,信息系统也可用来帮助经理和工人分析解决问题,使复杂性可视化,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从商业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提出的挑战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方案。通常用“信息系统”这个词时,特指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

2. 信息系统结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提出了用于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连 (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OSI) 模型。这是一种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层,也称七层协议。

2.1 作业控制层次结构

主要为DPS (Data Processing System, 数据处理系统) 或称TPS (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 交易处理系统) ,负责收集各项可用于管理的数据,处里日常例行的交易数据,并产生报表以支持组织的作业控制活动,即MRS。此类系统基本上是一种孤岛式的功能性文件系统,通常在信息系统发展的早期进行自动化时产生,可用来代替人工处里繁复的结构化数据。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决策支持系统) 完成相关决策工作。

2.2 知识管理层次结构

主要是KWS (Knowledge Work System, 知识工作系统) 与OS (Offi ce System, 办公室系统) ,负责累积知识与协助运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完成相关决策工作。

2.3 管理控制层次结构

主要为MRS (Management Reporting System, 管理报告系统) ,即狭义的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管理信息系统) ,集成各个DPS所收集各项的数据,提供组织管理信息,反应部门现况,其内容通常是部门功能导向,用来解决各种结构性问题,可以产生综合摘要与例外报表以提供中阶管理人员使用,通常是一个大型的集成架构。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完成相关决策工作。

2.4 策略规划层次结构

主要为EIS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主管信息系统) 或称ESS (Executive Support System, 主管支持系统) ,提供组织状况,支持高层决策,是一种计算机化系统,支持、提供高级主管所需的决策信息,并支持主管规划、分析和沟通所需的能力,重点在于追踪、控制与沟通。又分成组之状况报道系统与人际沟通支持系统。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完成相关决策工作。DSS是一种协助人类做决策的信息系统,协助用户规划与分析各种行动方案,常用试误的方法进行,通常是以交谈式的方法来解决半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问题,但其所强调的是支持而非代替人类进行决策。

3.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引发了信息革命,而这些都归功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计算

机数据处理的发展

3.1 网络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经营,科学研究与计算机集合的更加的紧密。计算机网络用通讯介质把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信息互通和网络资源共享。这些功能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经营的效率,与科学研究的速度。

根据组织的结构,还有使用计算机的用途不同,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是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并用以表示网络的整体结构外貌,同时也反映各个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根据通讯的方式不同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为点对点传输结构和广播传输结构两大类,而根据通信距离不同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

2.3数据库技术

在计算机中,信息是以数据的形式被存储的,而企业的商业活动,或者是业务也是以数据的形式被存储到计算机中。总之,信息系统的管理,就是数据的管理,对于海量数据来说,我们不能够用简单的文件去管理这些数据,因为用文件去管理,会存在性能瓶颈。应该有更新的技术去代替它,为此,数据库诞生了。

数据库系统是对现实世界中的业务数据的存储,它有快速访问,整合业务数据的能力,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有些数据库系统还支持数据挖掘功能。数据库的挖掘数据功能,能够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向,起到一种数据预测的效果。

要建立一个好的数据库系统,首先要建立实体联系模型 (E-R模型) ,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它抽取了客观事物中人们所关心的信息,忽略了非本质的细节,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它属于数据库系统的逻辑设计,其次是做数据库系统的物理设计,最后是数据库系统的实施与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泽.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

[2]赵泉.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教材系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篇2

本文对目前电厂信息建设中若干核心系统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网核心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及技术原理,介绍了S-NUMEN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在电厂MIS中应用情况。

一、目前电力行业核心系统安全事故及原因分析

(1)某电厂,电脑高手入侵MIS主机,更改主机配置,造成2台MIS数据库服务器同时宕机。(电厂内部人通过UNIX学习,攻击内部核心服务器,并且获得管理员权限。试图修改双机热备主副机配置,造成业务宕机,为了掩盖自己的入侵行为退出时删除系统日志。)

(2)A某电厂,电脑高手多次入侵MIS主机,更改重要的生产数据。

(3)B某电厂,多次发现内部人员误操作,并且非法入侵MIS主机。

(4)某市电力调度,安全区I通信服务器由于厂家(KD公司)开发的软件系统出现缓冲区溢出漏洞,造成核心服务器宕机(重启等现象),并且无法与南网公司进行数据通讯,造成特大事故。

(5)某省电力某营销,电脑高手入侵主机的计费系统,更改电费数据。

通过大量的行业事故可以看出,这些事故主要是针对于核心系统的攻击或者破坏。并且每一次成功的入侵都会对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失,其中业务终止或数据库系统被入侵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

发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核心的主机系统没有做安全防护:①美国出口中国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低,只是C2级别的,更高级别的操作系统不出口中国,这种C2级别系统本身就有很多的漏洞,入侵者很容易通过这些系统漏洞侵入主机。②很多用户的核心业务服务器,由于本身业务原因,不能及时安装由操作系统厂商提供的补丁,造成利用漏洞攻击核心系统的风险增加。

③网络级(防火墙、入侵检测)或应用级(杀毒、网管)安全产品只能实现网络边界处或应用层的保护,不能保护核心系统。④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接触主机的外部人员多(如设备的调试安装),对信息安全造成一定威胁。⑤主机上运行的是用户的重要数据、文件和关键的业务、进程,对系统可靠性要求更高。

二、核心系统安全防护解决方案

(一)技术原理

Unix操作系统有一个系统调用表,包含指向每个系统调用的内存地址的指针。应用程序对资源的访问、对硬件设备的使用、进程间的通讯都是通过系统调用接口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的。安全内核保存了该表中与安全有关的系统调用的指针,并把这些系统调用重定向到S-NUMEN的相应代码。当用户或程序执行一个与安全有关的系统调用时,S-NUMEN系统调用代码会检查S-NUMEN数据库。如果调用是被授权的,S-NUMEN调用原来的Unix系统调用。否则,安全内核返回权限错误,禁止该请求。

这种实现方式与应用级的安全产品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系统入侵检测产品作为应用层产品出于本身安全性考虑以及功能上无法到达系统保护的功能。网络级入侵检测产品和防火墙作为网络级安全产品从技术原理上讲不具备内网核心安全的要求。

同时,S-NUMEN产品与其他系统保护产品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修改操作系统内核并且无需重启系统,这种方式完全满足现有高端服务器的要求。而其它系统保护产品不但使系统管理和支持复杂了,也会违背操作系统的供应商授权-使操作系统维护更困难,增加了巨大的开支。

(二)S-NUMEN技术特征

当防火墙、入侵检测、VPN等网络级安全产品不能满足日益受到威胁的内网核心安全时,S-NUMEN作为系统级系统保护产品可以保证内网核心服务器的安全。由于来自于内、外部的网络入侵事件频频发生,企业的网络和其他重要的服务器前所未有地暴露在电脑高手及非授权内部人员的侵入和攻击的威胁下。S-NUMEN能够防止非授权的访问,使内网核心服务器安全运行。

S-NUMEN是系统级安全产品,在加强操作系统安全的同时,并不对系统的内核进行修改,从而保证了关键业务服务器的稳定运行。除此之外,在服务器安装S-NUMEN后,系统无需重启,避免了服务器重启所产生的不必要损失。

操作系统访问控制以及操作系统漏洞的最佳策略是任务分离和最小权限原则。S-NUMEN通过RBAC(角色访问控制)、MAC(强制访问控制)将安全管理员的权限分离。严格分开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权限,以控制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来防止内外人员通过非法获得系统管理员权限破坏文件系统信息。

三、S-NUMEN产品功能

(1)数字签名认证功能:为了达到内网核心安全的目的,S-NUMEN采用了数字签名证书为基础并结合访问控制的技术。当安全内核安装后,没有通过数字签名证书认证的用户,即使获得了管理员权限,也不能访问被安全内核保护的资源。S-NUMEN通过接管系统所有访问控制权限,实际上取消了“超级用户”(root)权限,通过使用数字签名证书认证机制,达到用户认证目的`。用户或者其他非法入侵者即使获得了超级用户口令也无法访问系统重要资源。

(2)帐号管理功能:S-NUMEN提供远程站点的unix用户帐户及组管理功能。S-NUMEN在内核层基于证书进行认证,提高安全强度,所以为控制安全管理员配置的文件要用安全管理员发行的证书得到认证。

(3)口令质量控制功能:S-NUMEN为管理员提供了口令质量控制的功能,管理员可以利用这项功能实现密码的质量控制,如:设置密码的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密码中出现的特殊字符的最少数量,当口令更改后,该密码的使用期限等。通过S-NUMEN与系统结合,S-NUMEN提供了对用户登录口令的管理,S-NUMEN 将口令质量控制分为两部分:密码更改期限&密码登录限制和密码格式。

(4)网络控制服务: S-NUMEN网络控制具备了系统防火墙功能,该功能控制远程对服务器IP或服务的访问。通过功能强大的网络服务及IP地址控制,可以很好的限制用户访问系统资源。S-NUMEN 提供的系统防火墙功能允许对TCP、UDP以及ICMP等数据包进行内外访问的控制,并且可以对以用户为主体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此外,S-NUMEN还具有程序自动权限设置、Setuid 控制-特权程序控制、日志系统及设置等功能。

四、S-NUMEN系统在某电厂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之我见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32-01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

2、从教学方法上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常用的比拟教学法,就是用现实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讲解,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作用。比如在讲到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时,我们可将电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电脑通过输入设备从外界获取信息,正如人通过耳朵、鼻子或眼睛等从外界获取信息;电脑用存储器存储信息相当于人脑记忆信息;电脑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运行结果,则相当于人通过眼睛、嘴巴及各种手势向外界传递信息。这样比拟,教学效果就很显著,深奥的道理被浅显地解释明白。

二、强化学习互动,实现互补发展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计算机操作,要求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这让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

1、发挥小助手的传、帮、带功能。小助手在教学中优越的辅助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小比赛、技能大比拼等方式发现学得好的学生,并注意培养,让他们带着技能和任务协助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指导操作不当的同学。在座位的安排上,也注意强弱结合,互相影响。由于学生间语言贴近,易于沟通,使得大家短时间内都能学得很好。同时,也解放了老师,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普遍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2、张扬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性格。尊重他们,因材施教,是我教学中又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每节课我都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挑选不同层次的练习自己去探索。在完成一个任务后,教师再把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练习交给他们作为奖励。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操作中尝到学习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同时,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又能激发孩子不甘落后的天性,埋头练习,迎头赶上。

三、强化能力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今在任何类型的软件中,都设置了有帮助信息,且绝大多数定义为F1功能键和菜单H,通过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软件的相关信息,我们可利用这一点教学生自学一些软件的用法。通过帮助信息的获取,就可以自己学习、使用该软件。还有在各种软件操作和命令执行过程中,均有提示信息,它起到提示进一步操作和提示一些命令的功能作用,我们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电脑知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信息是在已获取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分析、类比、综合、归纳等逻辑推理的方法而得到新的信息。它比原来的信息更概念化,更抽象化,可见分析信息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关系相当密切。因此计算机教学必须转向计算机思维活动的教学。比如,让学生学习计算机中树形目录,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多做这样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经常让学生运用“画图”进行美术作品制作和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且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立足“任务驱动”,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总之,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教师成为课堂的细心人,关心学生的点点滴滴,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只有教师时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不会是一句空洞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毛玉芝.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的应用《中职学院信息教学》2004,08.

浅析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 篇4

1 办公自动化系系统的特点

(1) 为企业内部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 能够更好的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更快捷的进行互动交流。

(2) 提供信息的录入和发布。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有一个广阔的信息发布平台, 接受员工对信息的录入和对信息的发布, 也是企业发布应用信息的平台。很多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公告信息都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来进行发布, 从而使员工们更快速的掌握企业的即时信息, 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 在工作中,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快捷的工作流程。以往, 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往往要依赖对文件的传输, 从而确定工作内容, 在文件发布过程中所占用的时间较长,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使企业把需要处理的工作进行快速的文件发布, 使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接收到, 这样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了这些, 在工作中的其他内容也都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得以应用, 综合起来, 其应用内容也非常广泛, 为工作办公节省了很多时间, 从而间接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4) 能够更加方便的帮助企业文档进行管理。企业各类文档的使用是对企业信息的录入、阅读和保存, 以往的办公过程中, 各类文档都是用纸质的文件来进行使用的, 这种方式的应用相对繁琐,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错, 通常会造成数据丢失的情况。而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帮助企业录入各种文档信息,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也更加方便, 无论是数据的存储还是数据的读取都很准确、快捷。同时, 信息化、准确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避免了以往文档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使文档管理更加智能, 更加准确, 从而提高了文档管理的安全性。

(5) 办公的地点不再受限制。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让人们的工作更加多元化, 不再是办公室办公的模式, 只要在互联网中录入办公信息, 那么在办公过程中就能够随时调整办公地点, 而不再受办公地点的限制,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6)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办公效率。办公自动化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办公网络, 办公网络的使用能够帮助企业在办公中更有效率, 企业员工对工作内容的掌握和工作内容的调整都实现了自动化, 企业管理者通常只需要发布工作信息到办公网络上, 员工就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工作信息,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企业的整体运行也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7) 节省企业的办公费用支出:将传统的纸张填写过程电子化, 尤其是长途电话、传真、复印、打印和办公用纸费用, 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8) 搭建知识管理平台:系统性利用企业积累的信息资源、专家技能, 改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办公效率和员工的技能素质。

(9) 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更好的掌握企业的信息, 也方便了管理者对内部员工工作的监控。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集合企业信息与一体的企业平台, 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好的从办公网络平台中得到所需的信息, 也能够更好的掌握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 从而及时的掌握员工们的工作动态, 以便实施对企业员工的监控, 间接的减少了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

2 OA技术架构、开发语言、数据库

OA软件产品的技术架构与开发语言决定了其核心产品的拓展性和跨平台对接等诸多元素结构, 采用系统为B/S架构, 采用客户端浏览器—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 采用基于覆盖率最广的、成熟的微软的.NET系统构, 系统一体化管理, 集中管理的方式, 实现统一登录、统一权限、统一界面、统一基础数据管理;OA软件的开发语言很多, 目前较为常见的有ASP/PHP/.Lotu Domino/.Net/JAVA五种语言, 五种语言。选择支持SQL SERVER和ORACLE数据库作为系统数据库平台, 客户端浏览器需支持IE6.0, 客户端操作系统需支持Windows 98/me/2000/xp;

3 OA系统的主要性能

(1) 易用性:系统界面采用了大量的图形化的方式, 使用人员操作更加的形象, 针对系统的界面以及各种信息的提示, 系统也进行了二次的封装, 全部是标准的中文提示, 避免出来系统级的英文提示。

(2) 开放性:系统采用了市场上最成熟的编程语言.NET、数据库MSSQL、三层结构框架, 这些技术对后期的维护与升级是非常简单。

(3) 适应性:系统本身采用的是三层技术架构以及模块式的开放方式, 即实现了操作层、业务层、数据层的分离, 以及各应用模块的独立, 这样适合公司根据实现情况进行调整。

(4) 扩展性:系统本身是一个工作流平台, 已经预留了大量的数据接口、动作接口, 可以实现与门户网站、第三方业务系统、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

(5) 安全性:系统采用了硬件加密锁、128位加密算法、IP地址锁定、在线自动检测等多重安全机制, 确保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6) 承受能力: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系统资源占用低, 系统满足能无限公司数, 能支持6层以上组织结构, 支持1000以上的瞬时并发数, 能支持公司或部门迁移等在线处理业务能力。通过负载及压力测试。

4 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一是靠人才, 二是靠信息, 这是企业取胜的必备条件。企业的信息化保证企业全方位得到最新信息。包括企业的科研、生产、营销、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 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 全方位改造企业, 以降低成本和费用, 增加产量和销售,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 我们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正确决策, 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产品、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 参与市场竞争, 以达到企业取胜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孟建, 沈美莉.现代办公自动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 .

[2]李岚.办公自动化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3) .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

信息时代飞速前行,因而单位或个人都有很多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故而数据库管理技术成为比较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使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内,在发展中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因此,需高度重视计算机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应用要素,不仅将数据库看成是一项管理技术,更要将其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通过应用该技术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让工作更高效和准确。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

1.1组织性

数据库的构成不是杂乱无序,而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相同数据库之间的文件有着内在的联系,并按照一定的关系形成组织结构。故而从总体角度考虑,认识同一个集合中的数据都有着相似的特点。

1.2共享性

共享作为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更是数据库建立的关键性要素,如果数据库不具备共享性能,那么数据库存在的价值将会大大打折[1]。具有共享性能的数据库,不但能够为单位内的各个部门以及个体提供数据共享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可以被不同的单位、地区与个体共同享用。

1.3独立性

数据库的独立性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另一方面是逻辑独立性让数据库的总体结构产生质的变化,能够变革数据库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于数据定义的修改、新数据类型变化、数据之间的逻辑变更,但是这些都要在修改原有数据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另外,物理逻辑性主要是指数据存储结构产生的变化状况。例如,更换物理的存储设备、位置、方法等,故此数据的物理结构变化对数据的逻辑变化影响不大,更不会引发应用程序的变革。

2计算机数据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2.1应用范围广

1)计算机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能够有较好的生命力,并能迎合广泛的市场前景。2)在计算机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的情况下,目前已经涉及到多个行业包括与工业、农业、商业等相关专业,在相关管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的前提下,信息管理效率将无从提升。3)应用数据库技术的优势是,为很多行业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保障,带动行业的生产发展,提升行业的管理水平。4)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的适用性较好,故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提出较多的优势,进而得到同行业的认同,这将有助于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与实践理论提升。

2.2发展态势强劲

1)计算机数据库发展的优劣与否,能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来,由于计算数据库的应用效果能够体现出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故而判定数据库的优劣对信息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数据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数据库技术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初期是网状数据库,然后提升为层次数据库,最后变化为关系数据库,目前发展为对象数据库[2]。3)数据库的发展历经不断实践和成熟磨练阶段,在发展逐步成熟起来,并且发展过程中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较强,因而这种适用范围更大,更具快捷和可操作性,并能为数据的后期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4)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获悉,发展中关系数据库与对象数据库适用最多。

3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3.1提升数据库的安全系统性

计算机数据库的系统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当前部分用户在使用时出现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故而需要通过安全系统技术的建立帮助用户做好信息把关。加之部分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不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导致安全措施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故而发生很多安全事件。就此,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数据库系统的生命而存在,如果数据库系统安全那么存储在其中的数据信息也将安全,能保有内部数据的机密性。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商业利益,因而需加大数据库安全性能,并将数据安全看成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关键构成部分。但是数据库安全薄弱的环节主要是在数据共享方面,因而关注的重点则集中在数据共享保障上,为保数据库的安全就需要确保数据库安全技术,并解决其中可能出现的泄密环节,这是安全技术推行的重要解决难点。

3.2数据系统理论实践结合

计算机数据系统的理论需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等方面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在发展中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前计算机系统理论更新换代较快,故而可以将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在实践指导上面,进而提升实践的科学性能[3]。另外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要将实践看成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很多理论研究在理论上有可行性,但是如果进行实际应用则会有很多脱节的环节,因而应结合理论做好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的针对性。若计算机数据系统有较好的适用性,那么也就决定计算机数据库未来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在研究中不断的努力,力求让数据库更快成长,以期计算机数据系统在将来有更好地发展,安全高效地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内。

4结束语

伴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前行和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将在信息管理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故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关于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结合的探究,让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利用两者的优势,让理论结合实践,在创新发展中,满足两者的应用标准,实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

作者:祁贝贝 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钱平生.试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9):3-5.

[2]苏朝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展望,2013(6):13-15.

[3]钱坤.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13-15.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篇6

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的概况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也一直在持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的进行进步,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计算机电子技术和网络的联姻,让计算机技术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人们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进行网上沟通、网上购物和网上娱乐。人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便捷和高效率的工作。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

工程管理是对工程进行的前期规划、过程的调度和后期的维护。工程管理是工程建设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建设数量和强度的增大,对工程的科学管理十分的必要。工程管理不仅需要对施工中的工人、设计人员和参与人员进行管理,也需要对工程的材料、工程的质量、工程的规划、工程的技术和工程的资金进行管理,凡是涉及工程的任何方面和步骤都需要必要的管理。因此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引入高科技的手段来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计算机的应用会给工程管理带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但可以完成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可以克服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实现计算机模拟的功能,从而简化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效果会有一个新的高度。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项目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新的项目需要开发,项目的计划是由公司的项目经理组织,工程项目管理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项目开展,计算机保留信息的方面会有很大的优势。首先,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关键路径的反馈。其次,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可以自动进行资源分配,实现进度报告分析和其他信息及时传递,同时进行问题解决,这些需要分析的相关项目问题,可以及时提醒项目经理工作内容和进展情况。

2.物资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实现需要物资情况的报告或信息,有效地进行库存预测和材料采购等过程的操作,提供了实用且快捷的办法。通过计算机电子技术进行市场行情分析,各地商品价格数据的对比,采购成本的分析,将采购条件和其他方面的信息搜索出来,这样就很方便的给项目经理提供目前的市场状况的分析,帮助采购材料或者销售产品。同时,它也为供应商和客户提供方便的沟通和服务。还可以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改进项目,为整个项目有效地提供物资买卖。

3.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象操作的控制。在控制对象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设备或装置的传递函数的方式,放大系数倍数,增加时间常数,积分常数等运算,其目的是实现监测计数。(2)实现制动器的操作。制动器上是将调节器输出的信息频率,通过改变角位移的方式进行机构调整,或通过改变介质的能量传递到生产过程中进行预测控制,最后成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精确的控制。(3)实现数字控制器的操作。计算机可以实现无线路由传感器接受某种形式的信号进行测量转换数据,这些信息将被存储到数字控制器里。数字控制器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关键,是控制计算机的程序,是由输入和输出通道两部分组成。计算机可以实现这两种渠道的自动控制。

三、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对策

1.技术创新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必要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的创新让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更加的合理。一是加大技术的投入,对工程管理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必要的技术投入,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和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软件的应用要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保障基本的技术支持。二是加大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技术研发。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并不能原封不动的运用到工程管理之中,需要必要的技术创新,以便满足工程管理的特殊化要求。

2.人才培养

人才始终是各种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基础,从事工程管理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及素养,同样也要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人力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具体做法:第一,对工程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基础工作的前提下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第二,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工程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以便更好的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整合。第三,注重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因此需要相关的人员具有不断创新和学习的思维。

3.理论研究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必要的理论研究,我国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本身就十分的匮乏,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高校为代表的研究中心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的相关理论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在历经了多次的改革与发展后,实现了与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有效的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及管理效率,可以更好的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共享,提高项目管理的透明度,也加强了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性,从而实现工程周期的缩短,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应加大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之间的联系,这需要两个行业的相关工作者做出共同的努力,在实现各自技术发展和提升的同时,也要注意两者的相互结合运用,从而促进两者共同的发展,这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佟文.探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2).

试析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管理 篇7

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信息安全、大量、高效地提供作为基础, 特别在互联网不断延伸的环境中, 信息的安全与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建设的速度, 公众生活的品质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程。在计算机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利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黑客入侵、木马攻击、错误操作、不善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会导致计算机信息安全出现漏洞, 进而计算机信息会出现缺失、错误和更改, 这会影响计算机信息的应用, 更会影响建设与发展的大局。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计算机信息安全, 要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定义, 突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内容, 在防范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病毒的有效防护、信息安全技术的全面应用、计算机信息的科学管理、计算机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升, 系统而全面地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

2 相关文献

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在行业有着广泛地研讨, 任争在2013年提出“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 同时也是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应综合考虑安全因素, 制定合理的目标、技术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法规等”, 这样的观点不但将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了技术方面的研讨, 而且将安全提升到了系统和法律的层面。孔宪静提出“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它们删减文件、破坏系统、移动文件、封锁键盘、格式化磁盘等, 甚至会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 造成计算机用户的极大损失”, 这是从计算机信息安全主要威胁上进行了讨论。根据两位学者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实现既要重视技术, 也要重视体系, 还要重视法律, 在对病毒和黑客做到有效预防和处理的前提下, 才能通过管理实现计算机信息的真正安全。

3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是应用技术的手段对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数据进行保护, 抵御和制止恶意木马攻击和病毒入侵, 以规范的计算机操作和技术应用来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综合性技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 在互联网向生产和生活领域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告别了传统的个人计算机防护和局域网防护, 已经走向更为全面而深入的安全保护体系, 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全面把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实质, 通过技术细节和重点的更好应用来确保计算机信息的真正安全。

4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内容

4.1 制定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方案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是制定计算机信息安全方案的基础, 通过安全方案的执行形成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的体系, 真正确保信息能够在技术和管理机制中得到安全方面的保障。

4.2 检测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漏洞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是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 其中分析和管理子体系可以对计算机系统、网络环境展开分析, 进而找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漏洞, 在修补和处理的基础上, 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

4.3 形成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行为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可以指导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形成操作和行为规范, 这有助于计算机信息工作标准和安全行为体系的建立, 进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和信息达到整体上的安全。

5 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不完整

没有完整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就不能实现全面的防护功能, 特别是受到当前计算机操作和技术人员对于信息安全没有足够重视的实际, 更会导致计算机、网络出现安全隐患,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质量也就不能得到保障。

5.2 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计算机和网络工作中没有对安全完整的管理体系, 特别是安全机制、安全制度等体系性和结构性的构建上部完善, 还不能满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实际需求。

5.3 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素质不高

一些单位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没有资金和培训上的倾斜, 导致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这会给计算机信息安全带来内在的影响。

6 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措施

6.1 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工作

应该针对计算机不同的操作系统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利用安全扫描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过滤技术, 强化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防护。

6.2 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管理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和防护制度;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利用数据流加密技术、公钥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等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安全管理, 保护信息的安全。

7 结语

信息安全是计算机广泛应用的基础, 没有管理、结构、制度、素质上的保证, 计算机信息安全就会成为泡影, 应该从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病毒和黑客等外来因素的预防出发, 通过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 以技术管理为基础, 通过更为准确而全面地制度落实和体系构建来形成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背景与环境, 在全面提升计算机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基础上, 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防护, 进而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得到更为系统、全面、准确地保障。

参考文献

[1]任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3 (11) :246.

[2]孔宪静.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护措施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3 (01) :155-156.

[3]辛耀中, 王云霞, 赵永良.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及防护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9) :112-130.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施工管理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发应用。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息技术以提高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1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总称,它包括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常用的一种手段。它们之间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只有对两者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够真正区分两者的概念。

2 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2.1 一定范围内应用了计算机和工具软件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作业水平。

2.2 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作业水平。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单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方面已经达到一定层次,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设计计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

2.3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范围仍然较窄,主要集中在以招投标、造价预算等为主的前期工程中,而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质量、进度方面几乎未曾涉及,对施工管理更是纯粹依靠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浪费。(2)仍以单机版应用为主,只是利用计算机速度快进行单机操作,而不能形成网络,以有效的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3)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商务活动如采购等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因特网所带来的便利并没有真正被利用。(4)网站大都只实现了信息发布,因为缺少必要的工具类软件而缺乏相应的信息互动。(5)软件开发没有创造性,常常选题雷同并且缺乏统筹规划,资金不能有效配置,会出现低水平甚至重复开发的现象。

2.4 国外同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

国外建筑业同行已经有很多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国内香港主要应用有:设定通用的标准和发展通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便于参与建设业务者能以电子方式通信;采用因特网和电脑技术进行有效地获取和交换工程项目资料;利用电子方式进行工程图纸、资料管理及图纸审查管理;利用数码相机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管理;在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中采用“绿卡认证”等。

3 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用与实际

例如,在我国广东华南师范大学的二期工程,该工程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共有实验楼、文科楼、学生公寓、艺术楼、后勤综合楼、人防地下室等22个单体建筑。总工期为360日历天,在该工程中信息技术就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实践。

在该工程中主要应用了以下信息技术:(1)采用GPS测量系统对工程测量进行准确定位。它常用于大地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建筑施工测量等多个方面。(2)利用先进的数码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动态管理。该项目建筑单体多,施工范围较广,按照传统的“手勤、眼勤、脚勤”等方法是很难管理好施工现场的。(3)采用智能化材料管理软件对材料实行信息化管理。该工程所用到的材料较多,联系的厂家也比较多,所以对材料实行了智能化管理,以保证所用到的材料能够和建设方的看板相一致。(4)采用施工日记软件纪录施工日记。它具有强大的文字处理等多项功能,内容全面并且可以节省人力。简化化大量的工程信息管理、材料、人工、工程计划、合同、文档编辑、制表、数据统计和质量管理等手工劳动,从而彻底改变建筑行业传统工作方式。(5)组建局域网,实现办公快速化。通过局域网组建可以大大减少办公用纸的需求量,在项目部内实现资源共享,每一台电脑均可共享其他部门每一台电脑的项目部公共资源,为实现和谐办公提供了良好的桥梁。(6)采用“Gloview”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监控。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能够全面有效的了解现场的状况,既可以了解到现场的施工状况与进度,又可以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

4 提高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策

4.1 企业应根据施工管理信息化特点制定战略计划

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建筑产业以保持其中流砥柱的地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行为。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建设领域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只是象征性的顺应潮流。将信息化技术广发应用于建筑施工的管理方面尤其是加强质量监督等更是重中之重,是核心所在。

4.2 施工管理全过程广泛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

现代建设往往工程浩大,人员以及资料都相对较多,而且经常涉及国内外,用传统方式进行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化信息技术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避免了因传统纸质载体和经向沟通方式而造成的信息沟通失误,从而可以减少损失。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将施工管理全过程广泛应用于局域网,可以有效利用因特网提供的信息平台,既不会出现层次多,效率低,费用高的问题,又可以减少失误。

4.3 开发基于因特网的各种应用系统

以因特网为平台,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连接是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重点。它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实现平行交流方式以避免传统的纵向信息交流方式所带来的失误和损失,它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而且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有助于及时的沟通合作,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4.4 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软件的应用水平

大力推进施工管理中进度、质量、成本等三个控制过程相关软件的应用,是真正的当务之急。在进度控制方面的相关软件已经比较成熟。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就是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关键工作、机动时间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特性,根据施工进度,进行及时的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以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

5 总结

施工企业要想在建筑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加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定要适时的做出改革措施,依靠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加强企业管理将是一种科学明智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武树春.建设工程与软件应用系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第九届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文集[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

一、引言

在工程项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中, 对各方面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协调和合理运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只有对各方面都进行了统筹把握才能使整个建设项目顺利进行。随着计算机及相关的知识普及, 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其重要性也得到了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是需要相应的体力和脑力有效的结合, 以工程实践规律为主要任务, 进而有效地协调和沟通工作中的各方面资源, 进而发挥出技术工程管理效用的最大化, 并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为重要目标。

二、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优越性

2.1共享性

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共享, 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之间的沟通和分享,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依靠相应数据库系统的技术来实现数据库系统数据的共享, 通过信息的有效共享, 使信息的透明度得以提高, 管理者可以依据透明的信息来把握市场动态, 或者合理制定自身的方案来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 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水平以提高了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并且节约了资源进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2.2准确性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依靠人工精心编制的软件程序来进行的, 而非全程人工操作的, 这就避免了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因操作失误或者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高操作过程中准确性。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依靠模拟技术可为统计数据需要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的准时性。

2.3智能化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与管理正逐步向智能化方面发展, 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其发展的基础建立在科学水平上, 因此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不断实现智能化相应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 进而这种智能化的优越性被不断的用在工程管理中。

三、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应用管理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来实行管理的最大效用, 进而增强该领域核心竞争力, 提高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地位。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管理中有如下优点:1.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的有效共享, 因此好多信息已经公开化和透明化这就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 企业要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要更加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如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经过投标而中标了一个建筑项目, 没有使用现代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这就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管理紊乱的局面, 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 严重时甚至会危机整个项目的质量安全, 因此只有搞好管理才能提高施工效率, 保证施工质量,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因此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2.近年来, 随着科学的进步, 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信息管理化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管理的标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 因此在发展中需要和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发展水平向协调, 采用国际化的管理标准来管理和要求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加以规范, 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保障, 另外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成功的工程管理经验促使了我国不同社会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合理有效应用并且不断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结语:目前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与管理整体水平还不高, 仍处于或许将长期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因此要加快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与管理的步伐, 促进我国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的内在要求, 当下受我国不同区域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制,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无法得到全方位的普及以至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全方位管理也就成为了一个憧憬, 所以要加快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与管理方式的创新, 来迎接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我国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因此提高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与管理的水平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峰.浅析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35:189.

[2]马枞.浅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 2016, 09:184-185.

[3]范习松, 张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J].科技与创新, 2014, 22:152+154.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改善财务管理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在新的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资金运作机制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上。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只有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才能具备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和先进技术手段,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两大工作目标基本完成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应对加入WTO面临的挑战,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资金管理,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那么,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抓管理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

2 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愈加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显露,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国有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企业资金入不敷出,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财务风险极大。由于监督工作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则触目惊心。很多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不清,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资金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营运必须牢固树立以资金为核心的观念,最大限度地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居高不下,生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3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要针对当前企业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和监督控制中的主要问题,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入手,把大力推广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作为现阶段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1) 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财务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目前企业界的共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要借鉴国内外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遵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由易到难的环节逐步推进。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开发运用财务、销售、采购、仓储、生产等管理子系统,做到开发一块,运用一块,见效一块,逐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

(2) 要从薄弱环节入手,首先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采购、库存、分销、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信息时效性差,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方面问题突出。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将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及人工无法做到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和“人盯人”的监控方式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予以取代,使管理工作的“手”伸长,“眼”变亮,透明度增加,特别是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化,减少人为因素,变成硬约束,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覆盖整个股份公司1 800多个会计实体、112个业务单元、4个专业公司和总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监管”,并可随时准确出具满足国内外投资者和管理者要求的财务会计报告,集团公司对下属分公司、子公司乃至各采油厂都可实施穿透查询,减少了管理层次,加大了管理幅度,加强了事中控制和监督。图1为中国石油的财务报告流程。

(3) 要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因此,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进而逐步引进、消化、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ERP系统的基本功能见图2。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烟台汽车制造厂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初步建立起了产、购、销、存一体化的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原始凭证一次录入,所有的业务核算及登记全部由计算机一次自动完成”,将车间、仓库、生产、供应、财务各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

4 结 语

总之,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基本规范的迫切需要,抓好这项工作,就抓住了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的牛鼻子。因此,当前选择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强行推行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并积极总结经验,加快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英倩.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初探[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18(2):74.

[2]杨志军,孙彦永.财务信息化实现途径及企业集团实践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6(9):27-29.

[3]张春玉.试论如何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四川有色金属,2005(4):43-45.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 技术管理 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1 简读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形式

1.1 肆意地竊取信息

有些网络信息资源没有采用加密保护,数据等一些要素在网络上自由传输,入侵者在数据包经过的网关或路由器上截获传送的信息,从中找到窃取资源的分析模式和格局,得到传输信息的准确内容,造成入侵者成功截取网络信息资源,从中获取利益。入侵者通过接入网络之后,形成与用户之间的资源对接,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修改,掌握网上的机要信息,甚至潜入网络内部,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2 随意地篡改信息

当入侵者掌握信息格式和规律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方法,将网络上传送的信息数据在中途修改,然后再发向目的地。由于掌握了数据的格式,并可以篡改通过的信息,攻击者可以冒充合法用户发送假冒的信息或者主动获取信息,而远端用户通常很难分辨。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怪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的攻击。

2 探求网络信息资源与计算机运用的结合

2.1 准确地参与信息发布和采集

计算机在网络资源上的应用通过多媒体信息、广告信息包括如天气预报、产品供求等时效性的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同时计算机对网络信息采集外部和内部资源,通过采集的效率指标,如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都比一般的方法和工具要好,主要依靠留言板、网络调查等技术来实现。①

2.2 全面的参与信息传输和管理

在信息安全的管理上,尤其是在政府、企业、金融、证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通过网络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下载、上传和邮件形式得以传输,并及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如聊天、BBS、网上答疑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计算机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

3 浅论网络信息处理与安全方面的计算机应用

3.1 信息加密技术的全面运用

建立有效、安全的加密技术是当前网络信息资源安全最为关注的技术问题,以此建立对安全认证、安全交易等内容的信息安全机制,实现电子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交易者身份认证性。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尤其是一些不容易破解的加密技术处理。目前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对称密钥加密/专用密钥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②譬如选用pkzip,它既压缩数据也加密数据;还有dbms的一些软件包包含一些加密方法使复制文件,这一功能对一些敏感数据是无效的,或者需要用户的密码,采取高效的加密技术,更能促进计算机在网络信息中的安全应用。

3.2 身份认证技术的全速加强

要实现基于公钥密码算法的身份认证需求,就必须建立一种信任及信任验证机制。身份认证又称为鉴别或确认,它通过验证被认证对象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来证实被认证对象是否符合或是否有效的一种过程,用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防止攻击者假冒、篡改等。一般来说。用人的生理特征参数(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进行认证的安全性很高。但目前这种技术存在实现困难、成本很高的缺点。目前,一般使用基于证书的公钥密码体制(PKI)身份认证技术。③

3.3 防火墙技术的提升应用能力

防火墙通常使用的安全控制手段主要有包过滤、状态检测、代理服务。针对防火墙不能防范不经由防火墙的攻击、不能防止数据驱动式攻击的缺点,积极采取先进的防火墙技术,防火墒应封锁所有信息流,然后对提供的服务逐项开放;利用防火墙先进的过滤和代理体系作用,从数据链路层到应用层进行全方位安全处理,协议和代理的直接相互配合,提供透明代理模式,使本系统的防欺骗能力和运行都大大提高;集成其它许多安全技术,如NAT和VPN、病毒防护等、使防火墙的安全性提升到又一高度。④

4 结论

信息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更需要与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更新技术,采用更加安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尤其是对安全继续进行升级完善,从而确保网络信息的正常、安全运转,确保相关利益不易受到入侵。

注释

① 徐晓晨,唐淑梅.网络信息处理与安全方面的计算机应用[J].硅谷,2011(13).

② 郑新.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商业研究,2001(10).

③ 侯彤,侯红.一种网络通信中信息和数据的加密系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采矿管理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技术,采矿,生产管理

经济报告显示, 煤矿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自然资源对经济收益改善的价值作用更为明显。市场煤矿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变大, 企业规划的煤矿开采项目也随之增多, 搞好煤矿现场的生产活动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引入, 从多方面帮助生产人员解决了采矿管理中的问题。

1 采矿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煤矿资源存储量丰富, 合理利用煤矿资源对社会经济的稳步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煤矿经济的收入水平持续上升,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的煤矿生产有序进行, 促进了自然物质资源的合理运用。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煤矿资源分布区域的复杂性, 而采矿项目规模的大小也给企业的现场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1.1 产量问题

煤矿生产效率影响着自然资源的开采量, 也是决定企业经营收益高低的重要因素。由于采矿管理制度不合理, 矿井生产的效率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如:原煤产量的提高, 每个季度对原先设计的产量大小均有明确的预期, 实际生产中所得的煤矿资源却难以超过这一指标。产量问题会影响到社会对煤矿资源的供需, 限制了经营企业的产品销售活动。

1.2 技术问题

地下资源开采常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的选择均有限制作用。生产技术方面, 考虑到成本投资多少而未能全面实施自动化生产, 先进机械设备及电气设备未大范围推广应用;管理技术方面, 传统的人工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难题, 煤矿生产人员的活动达不到管理人员的要求, 降低了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1.3 流程问题

采矿工艺是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 尤其是开采矿井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因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 采矿现场的作业流程层次不齐、步骤不稳, 原先编制好的生产工艺流程未能正常实施。此外, 中小型煤矿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 无法完成大规模矿井开采的任务, 阻碍了煤矿经济收益水平的提高, 不利于企业推广采矿管理目标的实现。

2 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目前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煤矿企业中也已经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既可以实现多种专用检测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及时更新, 又可以把各种管理信息的系统数据集成起来方便管理, 同时也可以建立自己企业的信息网站, 加强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并且在通信、调度、检测、监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计算机网络能够优化煤矿企业生产过程

安全是人类城村发展过程中探索的永恒主题。煤矿安全历来是世界各产煤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煤矿企业也向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为重要思想, 但是煤矿企业守旧的人员管理方式是预防事故发生的致命伤, 改变管理方式则成为煤炭企业人员管理的一个重点。。大力提高安全技术装各水平,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坚持装备管理和培训是其中一点, 另外则需要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更加高效的管理办法, 比如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煤矿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就是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控自动化及多媒体技术, 将安全监测、生产调度的实时数据信息, 工业电视的视频图像信息, 采、掘、机、运, 通过生产系统的数据图像信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数字化处理、储存和传输, 构成一个以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调度指挥平台。在此基础上, 煤炭企业就可以通过改善装备水平以及使用调度系统更有效的管理井下作业。通过智能接口与井下矿井自动化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连接, 形成井上与井下交互式多媒体网络, 实现矿井生产集合控制。

2.2 计算机网络应用优化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也能有效的控制物资的采购成本, 节省人力成本, 网络化管理物资信息, 将各种物资的收发领用信息输入计算机, 并且通过物资管理系统自动分析出库存上下线、周转情况以及结存数量, 自动生成订单, 决定进货项目, 增加采购物资的透明度, 更加有利于审批部门的监督。在财务管理方面, 也可以在账单来往时及时核对, 提高结算效率, 降低结算成本, 更加省时省力。多数的煤炭企业与用煤大户如电厂、钢厂相距较远, 通常煤炭销售财务结算的依据以购煤单位的检斤化验结果为准。每批煤炭销售的检斤化验单由驻场人员专门取送, 增加了大量差旅费用的支出。如果通过实施信息网络化管理, 检斤化验结果、财务往来数据等情况全部在因特网上通过客户端与服务器或者邮件来传递发送, 也就能够更加准确及时的掌握煤炭销售动态, 降低销售费用,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结算效率。每个成功企业都离不开企业决策者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制定成功的发展战略,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信息网管理系统, 才能够使企业业务活动管理起来更加方便。

3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推广

目前, 各软件和系统集成商开发的系统千差万别, 但从信息设施的种类来划分, 可以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信息管理四大部分。从市场主流来看, 功能模块大同小异, 整个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安全信息收集。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 (网) 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 交接班管理。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安检人员处理交接班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与移交。记录本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隐患、“三违”人员、挂停止作业牌、伤亡事故、非伤亡事故及相关人员的信息, 当班次交接时, 浏览上班次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和还没有检查到的检查控制点信息并确认, 为本班次的跟班安检人员下井检查提供指导, 以明确责任, 为系统跟踪安全监控人员工作是否到位提供依据;

3) 安全规章制度。该模块是煤矿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汇总, 供有关人员查询、学习和参考。煤矿安全规章制度, 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依据, 是由一件件血的教训而写成的, 它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防治病毒入侵、传播。大力学习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 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病毒的发生可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文件丢失、设备损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文件复制、接收发送邮件、下载文件等,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工具有磁盘、优盘、移动硬盘、光盘等。

4 基于计算机管理模式的高效生产

煤矿生产属于系统性的工业开采活动,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用于实际生产需合理设计管理方案, 对现场开采活动严格管理。煤矿产业是未来国民经济的主要结构, 推动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从设计阶段开始, 为后期生产、加工、管理等提供准确可靠的服务系统。这就要求采矿管理人员应编制一套完整的管理策略, 在生产活动中积极执行以发挥管理作用。借助于计算机平台打造高效率煤矿生产模式, 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适用于产品生产, 在煤矿产品设计方面也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煤矿生产创新也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运用, 尤其是“高效率、高品质、高价值”的自动化生产模式。煤矿企业首先要实现办公自动化模式, 在收集足够的产品资料后借助计算机平台制定采矿管理方案。然后利用产品生产模拟流程验证煤矿产品的成品状态, 判断其有效的经济价值;

2) 产品优化。对于市场上已经推广的煤矿产品, 不能满足于当前的销售状态, 而是要利用其它新款产品刺激消费活动。煤矿生产需定期对旧产品改革升级, 从使用功能、产品质量、成本造价等不同角度优化更新, 让煤矿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地体系。“绿色产品”是煤矿行业的新思想, 其重点在于生产加工出“无污染”的煤矿产品, 提升其环保价值及使用价值。管理人员可结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 对某款新产品定期升级;

3) 现场勘测。目前我国的工业市场相对宽广, 不同用户群对煤矿产品的质量要求各不相同。企业投资煤矿资源开发工程必须“三思后行”, 否则不仅无法创造理想的生产产量, 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场勘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矿井的地质构造, 根据现场生产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动化生产系统。如:决定采用计算机信息化指导采矿管理后, 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员现场勘测矿井的实情, 保证矿井开采活动的正常进行。

5 矿井自动化采煤模式的运行

矿井自动化采煤使采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的检测、控制、调节和保护的技术设施或方法, 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控制、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能耗、提高矿井生产安全、改善劳动条件有重要作用。煤矿生产过程复杂、场所分散、移动频繁, 决定了矿井自动化的特点。

1) 采煤机的牵引控制和功率自动调节。即采煤机沿工作面的牵引速度随煤层硬度、夹矸程度和截齿磨损情况而自动改变, 使电动机输出功率基本恒定, 可提高采煤机生产能力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有的调节系统还可增设电动机温升校正环节, 使输出功率自动调整到最佳值。这种恒功率牵引速度自动调节系统比较简单, 容易实现。采用牵引速度和切割速度同时调整的控制方式, 可使吨煤电耗和落煤块度维持在最佳状态;

2) 自移式液压支架的检测和控制。以检测各组支架位置、支撑状态以及采煤机位置为基础, 对液压支架实行远距离集中程序控制, 按照规定的移架程序发送降柱、推移、支撑等指令。本系统的特点是控制对象多, 每个对象的状态信息和控制指令多, 技术关键是需要根据井下恶劣条件来传输大量信息。控制方式有:邻架人工控制;成组远距离人工控制;单架沿工作面顺序自动控制;

3) 采煤机水平位置和工作面校直控制。即根据煤层厚度变化和底板起伏, 自动调整采煤机摇臂的高度, 最大限度地采出全高 (煤层全部厚度) 并避免截齿切割顶板岩层, 减少磨损, 并降低含矸率。实现水平位置控制需有检测煤-岩界面的传感器。目前控制采煤机水平位置的主要方式是以护顶煤表面为靠模的仿形控制系统。

6 新型采矿管理模式的成本控制

采矿生产计划的实施满足了社会资源的需求, 煤矿生产方案的科学性决定了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 对煤矿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力。煤矿生产坚持改革创新要贯彻“统筹兼顾”的思想, 不仅要考虑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标准、使用性能, 还需顾及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营成本。成本控制思想运用于煤矿生产的作用在于降低生产造价, 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1) 人力成本。高科技运用于采矿管理使对生产人员的技能要求更严格, 知识经济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变革的最大动力, 借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可提高煤矿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人力成本控制要求企业简化内部职员, 优化配置现有的人才力量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 企业要培养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营销成本。网络营销属于采矿的后期管理, 煤矿行业长期建立的市场为煤矿产品创造了巨大的营销平台, 让工业新产品有足够多的推广销售途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引入让煤矿产品的价值稳步提升, 但由于新产品步入市场的营销成本过大也会降低营销收益。在煤矿产品后期的销售流程里,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减少一定的管理成本;

3) 设备成本。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是采矿管理中成本耗资较多的, 设备成本的控制对原煤成品的营销收益大小有较大的影响。考虑到降低信息化设备的投资, 管理人员需根据相应的规范标准对成本资金加以控制。如:采购硬件设备时考虑市场价格高低, 多方选择对比选定最合适的采购商, 以降低煤矿生产中的成本消耗。

7 结论

总之,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采矿管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推动我国煤矿经济朝着高效、节能、环保等新型模式转变的有利因素。煤矿企业应抓住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条件, 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服务于煤矿生产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煤矿开采量, 以创造更多的市场经济收益。对于所采用的计算机设备, 控制其运行的成本费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冯永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煤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工业技术开发, 2011, 33 (16) 46-48.

[2]龙惟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采矿管理一体化[J].能源与工业生产, 2011, 30 (9) :17-18.

[3]解振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采矿管理[J].科技日报, 2011, 28 (11) :71-73.

[4]黄盛初.研究影响我国煤矿经济收益水平的因素[J].工业科技改革, 2005, 20 (8) :11-13.

上一篇:回归检验下一篇:三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