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管理技术(共12篇)
计算机管理技术 篇1
摘要:大量的信息数据被储存到计算机中, 如何建立一个稳健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话题。本文概述了信息系统以及通常的信息系统结构, 还有信息的载体技术, 网络与数据库, 只有合理的利用这些技术, 才能够挖掘出信息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系统,数据,计算机
1. 信息系统
从技术上说就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除了支持决策、协作和控制,信息系统也可用来帮助经理和工人分析解决问题,使复杂性可视化,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从商业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提出的挑战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方案。通常用“信息系统”这个词时,特指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
2. 信息系统结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提出了用于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连 (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OSI) 模型。这是一种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层,也称七层协议。
2.1 作业控制层次结构
主要为DPS (Data Processing System, 数据处理系统) 或称TPS (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 交易处理系统) ,负责收集各项可用于管理的数据,处里日常例行的交易数据,并产生报表以支持组织的作业控制活动,即MRS。此类系统基本上是一种孤岛式的功能性文件系统,通常在信息系统发展的早期进行自动化时产生,可用来代替人工处里繁复的结构化数据。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决策支持系统) 完成相关决策工作。
2.2 知识管理层次结构
主要是KWS (Knowledge Work System, 知识工作系统) 与OS (Offi ce System, 办公室系统) ,负责累积知识与协助运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完成相关决策工作。
2.3 管理控制层次结构
主要为MRS (Management Reporting System, 管理报告系统) ,即狭义的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管理信息系统) ,集成各个DPS所收集各项的数据,提供组织管理信息,反应部门现况,其内容通常是部门功能导向,用来解决各种结构性问题,可以产生综合摘要与例外报表以提供中阶管理人员使用,通常是一个大型的集成架构。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完成相关决策工作。
2.4 策略规划层次结构
主要为EIS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主管信息系统) 或称ESS (Executive Support System, 主管支持系统) ,提供组织状况,支持高层决策,是一种计算机化系统,支持、提供高级主管所需的决策信息,并支持主管规划、分析和沟通所需的能力,重点在于追踪、控制与沟通。又分成组之状况报道系统与人际沟通支持系统。而此层次结构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应用DSS完成相关决策工作。DSS是一种协助人类做决策的信息系统,协助用户规划与分析各种行动方案,常用试误的方法进行,通常是以交谈式的方法来解决半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问题,但其所强调的是支持而非代替人类进行决策。
3.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引发了信息革命,而这些都归功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计算
机数据处理的发展
3.1 网络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经营,科学研究与计算机集合的更加的紧密。计算机网络用通讯介质把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信息互通和网络资源共享。这些功能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经营的效率,与科学研究的速度。
根据组织的结构,还有使用计算机的用途不同,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是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并用以表示网络的整体结构外貌,同时也反映各个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根据通讯的方式不同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为点对点传输结构和广播传输结构两大类,而根据通信距离不同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
2.3数据库技术
在计算机中,信息是以数据的形式被存储的,而企业的商业活动,或者是业务也是以数据的形式被存储到计算机中。总之,信息系统的管理,就是数据的管理,对于海量数据来说,我们不能够用简单的文件去管理这些数据,因为用文件去管理,会存在性能瓶颈。应该有更新的技术去代替它,为此,数据库诞生了。
数据库系统是对现实世界中的业务数据的存储,它有快速访问,整合业务数据的能力,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有些数据库系统还支持数据挖掘功能。数据库的挖掘数据功能,能够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向,起到一种数据预测的效果。
要建立一个好的数据库系统,首先要建立实体联系模型 (E-R模型) ,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它抽取了客观事物中人们所关心的信息,忽略了非本质的细节,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它属于数据库系统的逻辑设计,其次是做数据库系统的物理设计,最后是数据库系统的实施与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泽.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
[2]赵泉.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教材系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
计算机管理技术 篇2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由此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 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 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 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 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论文网 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探讨
人类的发展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封建社会的烽火传书,信息的管理和传播贯穿人类文明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赢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与物质和能源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资源[1]。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成熟,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生产和搜集数据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大量的数据库被用于商业管理、政府办公、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等行业[2]。各类数据越来越丰富。如何准确地记录和传递信息,是全面、正确地利用信息,产生社会价值的重要前提。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及其飞速发展,为我们组织管理海量信息,挖掘其中的价值提供了可行的路径[3]。
1.数据挖掘概念及现状
数据挖掘是一门研究从数据中寻找有价值信息的新兴学科,是从大量、有缺失的随机模糊数据中提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的一种应用技术。从决策科学的角度来讲,数据挖掘就是在已知的集合数据集合中建立模型以支持决策的过程。数据挖掘的过程就是从大量的数据源的集合C中发现隐含的模型P。将C定义为输入,将P定义为输出,数据挖掘就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条件映射C=>P。挖掘的信息不仅是数据库中的数据,还可以是任何形式组织成的集合数据。既可以是结构化的标准数据,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网络资源。通过挖掘这些数据,能够进一步了解信息内在的意义。数据挖掘技术是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研究的热点。
数据挖掘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定量分析方法,也有定量判断的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被用于信息的管理、组织等。它是一门前沿学科,涉及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新兴领域。目前该领域的常用技术有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遗传算法、最近邻技术、规则归纳、可视化等[4]。
2.数据挖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人们对信息的利用要求已经不只满足一般的信息检索和简单获取。而且还要求组织机构中的信息管理服务部门能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内在的、有用的知识或信息,发现数据间的想关性。为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下面以档案管理为例介绍数据挖掘技术的具体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机构以前的档案作为一种信息在信息时代展露头脚。在近20年的计算机管理过程中,各个档案部门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既有目录索引、原文文献,又有利用记录、查询统计等方面的信息。目前,估计存于档案数据库中的条目多达10亿条,约有1PB的数据。而相信随着后期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工作的展开,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数量将飞速增长,而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检索和数据统计常规分析,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使得存储于数据中的信息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存在的应用方向有以下几类:
2.1信息资源的优化建设
通过对数据库系统的查询、运行、检索请求进行挖掘分析,统计数据查询、利用情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补充和丰富高价值的信息资源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对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各类数据库间的关联规则,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布局。
通过对用户利用数据库的模式进行深入挖掘,了解用户的兴趣动态,并结合具体科研情况及现有馆藏信息,及时发现信息资源的缺漏,满足用户的需要。
通过网页内容的进一步挖掘,可以对互联网上大量的文档集合的内容进行提取、分类、群聚和关联性分析,从而从大量的互联网资源中抽取潜在的有用信息,通过对网站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挖掘,找到相关专业及研究方向的权威页面,进一步方便用户的信息资源的获取。
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处理。针对档案馆主要为文本数据的特点,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自动摘要、分类。其基本思想是应用统计算法,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语句,挖掘该文档的类别,自动生成摘要信息和主题词,以供查询[5]。
降低数字化成本。例如,系统对单位人事档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在每一卷几十份的人事档案中用户利用数量最多的是其中的“简历”等少数几份文件。针对这个结果,在安排扫描数字化工作时,可以设计为只扫描每一卷中部分档案,可以大大减轻扫描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节省了设备开销。
预测档案之间关联关系。系统通过对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挖掘,发现用户在使用“请示”类和“报告”类文件时,50%以上还利用了“批复”类文件。针对这一现状,在提供档案利用时,当用户提出利用“请示”和“报告”文件时,我们可以主动提供“批复”类文件。取得了良好的利用效果,受到用户称赞。
2.2数据挖掘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可以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以完善信息结构,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具体包括:
提高信息的获取速度。为保证用户迅速获取所需信息,可以先搜集用户历年使用的专题集合(浏览模式)作为一个事件库,记录所有用户的浏览历史事件库,对其如下操作:
利用挖掘算法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访问频率异常突出的专题(项目)集,利用分类算法匹配用户浏览模式和项目集,将具有相似浏览模式的用户迁移集中至一个服务器上,以降低服务器负荷和传输页面数量。
针对事件库中访问频率超过给定阈值的专题,利用关联分析建立专题间的关联规则,构件索引,当用户浏览某页时,根据设定的规则预先连接其关联页,以提高响应速度。
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前瞻性的为用户提供主动响应,以发掘培养用户的使用。根据用户的兴趣提供个性化服务。具体包括:当发现新数据时,及时告知用户;当用户访问时,自动推介相关专题信息。应用兴趣模式算法判断并开发潜在用户,并转化为新用户。
3.结论
总之,数据挖掘技术的引入,提升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海量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使得数据管理层次进一步深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应当注意,数据挖掘是目前新兴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暴露出许多的难题和不足,尤其是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下,用户自己组织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此时,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基本的数据分析模块,高度集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互联网资源,管理、挖掘和分析信息,是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丁永生.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93.
[2]王伟,谭媛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初探[J].今日科苑,2010(12):137.
[3]田大翠,李海全,田素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研究[J].才智,2011(20):72.
[4]李朝葵,凌云.数据挖掘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2(06):33-34.
浅析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 篇4
1 办公自动化系系统的特点
(1) 为企业内部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 能够更好的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更快捷的进行互动交流。
(2) 提供信息的录入和发布。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有一个广阔的信息发布平台, 接受员工对信息的录入和对信息的发布, 也是企业发布应用信息的平台。很多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公告信息都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来进行发布, 从而使员工们更快速的掌握企业的即时信息, 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 在工作中,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快捷的工作流程。以往, 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往往要依赖对文件的传输, 从而确定工作内容, 在文件发布过程中所占用的时间较长,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使企业把需要处理的工作进行快速的文件发布, 使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接收到, 这样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了这些, 在工作中的其他内容也都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得以应用, 综合起来, 其应用内容也非常广泛, 为工作办公节省了很多时间, 从而间接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4) 能够更加方便的帮助企业文档进行管理。企业各类文档的使用是对企业信息的录入、阅读和保存, 以往的办公过程中, 各类文档都是用纸质的文件来进行使用的, 这种方式的应用相对繁琐,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错, 通常会造成数据丢失的情况。而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帮助企业录入各种文档信息,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也更加方便, 无论是数据的存储还是数据的读取都很准确、快捷。同时, 信息化、准确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避免了以往文档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使文档管理更加智能, 更加准确, 从而提高了文档管理的安全性。
(5) 办公的地点不再受限制。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让人们的工作更加多元化, 不再是办公室办公的模式, 只要在互联网中录入办公信息, 那么在办公过程中就能够随时调整办公地点, 而不再受办公地点的限制,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6)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办公效率。办公自动化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办公网络, 办公网络的使用能够帮助企业在办公中更有效率, 企业员工对工作内容的掌握和工作内容的调整都实现了自动化, 企业管理者通常只需要发布工作信息到办公网络上, 员工就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工作信息,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企业的整体运行也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7) 节省企业的办公费用支出:将传统的纸张填写过程电子化, 尤其是长途电话、传真、复印、打印和办公用纸费用, 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8) 搭建知识管理平台:系统性利用企业积累的信息资源、专家技能, 改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办公效率和员工的技能素质。
(9) 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更好的掌握企业的信息, 也方便了管理者对内部员工工作的监控。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集合企业信息与一体的企业平台, 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好的从办公网络平台中得到所需的信息, 也能够更好的掌握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 从而及时的掌握员工们的工作动态, 以便实施对企业员工的监控, 间接的减少了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
2 OA技术架构、开发语言、数据库
OA软件产品的技术架构与开发语言决定了其核心产品的拓展性和跨平台对接等诸多元素结构, 采用系统为B/S架构, 采用客户端浏览器—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 采用基于覆盖率最广的、成熟的微软的.NET系统构, 系统一体化管理, 集中管理的方式, 实现统一登录、统一权限、统一界面、统一基础数据管理;OA软件的开发语言很多, 目前较为常见的有ASP/PHP/.Lotu Domino/.Net/JAVA五种语言, 五种语言。选择支持SQL SERVER和ORACLE数据库作为系统数据库平台, 客户端浏览器需支持IE6.0, 客户端操作系统需支持Windows 98/me/2000/xp;
3 OA系统的主要性能
(1) 易用性:系统界面采用了大量的图形化的方式, 使用人员操作更加的形象, 针对系统的界面以及各种信息的提示, 系统也进行了二次的封装, 全部是标准的中文提示, 避免出来系统级的英文提示。
(2) 开放性:系统采用了市场上最成熟的编程语言.NET、数据库MSSQL、三层结构框架, 这些技术对后期的维护与升级是非常简单。
(3) 适应性:系统本身采用的是三层技术架构以及模块式的开放方式, 即实现了操作层、业务层、数据层的分离, 以及各应用模块的独立, 这样适合公司根据实现情况进行调整。
(4) 扩展性:系统本身是一个工作流平台, 已经预留了大量的数据接口、动作接口, 可以实现与门户网站、第三方业务系统、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
(5) 安全性:系统采用了硬件加密锁、128位加密算法、IP地址锁定、在线自动检测等多重安全机制, 确保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6) 承受能力: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系统资源占用低, 系统满足能无限公司数, 能支持6层以上组织结构, 支持1000以上的瞬时并发数, 能支持公司或部门迁移等在线处理业务能力。通过负载及压力测试。
4 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一是靠人才, 二是靠信息, 这是企业取胜的必备条件。企业的信息化保证企业全方位得到最新信息。包括企业的科研、生产、营销、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 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 全方位改造企业, 以降低成本和费用, 增加产量和销售,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 我们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正确决策, 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产品、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 参与市场竞争, 以达到企业取胜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孟建, 沈美莉.现代办公自动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 .
[2]李岚.办公自动化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3) .
计算机管理技术 篇5
答: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运算器都可对数据进行哪两种运算?
答: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3、CAD、CAM、CAT、CAI都代表什么?
答:
1、计算机辅助 设计 (CAD)
2、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3、计算机辅助测试(CAT)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4、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送)的全过程。
5、程序性语言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类。
6、能举出哪些是高级语言、哪些是低级语言?
低级语言: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basic . cobol . c. foxbase等
7、*作系统可分为(批处理*作系统)、(分时*作系统)、(实时*作系统)三种*作系统。
8、解释型程序和编译型程序有什么不同?哪种程序产生目标程序?
编译程序产生目标程序
9、DBMS是什么的?
答:DBMS 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10、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份组成。
11、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两部分。
12、*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 )、(共享性 )、(随机性 )。
13、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称为( 裸机)。
14、*作系统的五大功能( 进程管理)、(存储管理 )、(文件管理 )、(设备管理 )、(作业管理 )。
15、*作系统发展的过程:(手工*作阶段 )、(早期批处理阶段 )、( 执行系统阶段)、(多道程序系统阶段 )、(分时系统 )、(实时系统 )、(通用*作系统 )。
16、Spooling系统是( 批处理)系统。
17、批处理系统有两大特点( 多道)、(成批 )。
18、批处理系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答: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大作业的吞吐量以作业流量的自动化。
19、分时系统的特点( 多路性)、(交互性 )、(独立性 )、(及时性 )。
20、分时系统的主要目标?
答:用户响应的及时性。
21、实时系统分为哪两类?并能举出这两类的例子。飞机飞行、弹道发射、预定飞机票、查询航班都是什么系统?
答:实时系统分为实时控制系统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
飞机飞行、弹道发射都是实时控制系统
预定飞机票、查询航班都是实时信息处理系统。
22、实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及时性,另外的一个特点是高可靠性。
23、个人计算机上的*作系统是(个人计算机)*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安全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步入以网络为支撑核心的信息时代。然而,在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背后,一系列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既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其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为当前摆在计算机网络应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安全技术进行研究,对其相关内容加以明确十分必要,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长足、稳定发展和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
(一)故障管理分析
一个可靠、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是每个用户都希望的,当某个网络部件出现实效情况时,要求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将故障源迅速排出,并作出及时地处理。通常来讲,故障管理包括检测故障、隔离故障、纠正故障三方面。其中故障检测是以对网络部件状态的相关检测为依据的,一般情况下,错误日志中记录简单的非严重故障,且不需作特别的处理。而对于一些严重故障时,则需要进行报警,即向网络管理操作员发送通知。网络管理应用应以相关信息为依据,来实施警报处理,当遇到较为复杂的网络故障时,网络管理系统应通过一系列的诊断测试来对故障原因加以辨别。
(二)计费管理分析
计费管理是对使用网络资源的记录,其目的在于对网络操作代价和费用的控制与检测。这一管理形式在一些公共网络的应用中表现的尤为重要。通过计费管理可对使用网络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与费用进行估算,并对所占用的资源加以明确。同时,网络管理员还可对用户最大使用费用进行规定,从而对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过多占用进行控制,从而间接促进了网络效率的提高。
(三)配置管理分析
配置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对网络进行初始化,并实施网络配置,从而实现网络服务的提供。配置管理是集辨别、定义、控制、监控于一体的管理形式,具备一个网络对象必需的功能,其管理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网络性能或某个特定功能的优化。
(四)性能管理分析
性能管理是对系统通信效率、资源运行等性能的相关统计,其性能机制是对被管网络及服务提供的监视与分析。对于性能的分析结果可使得某个诊断测试被处罚或网络重新配置,进而对网络性能进行维护。性能管理对当前被管网络的状态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于分析,并进行对性能日志的维护与分析。
(五)安全管理分析
安全性向来是计算机网络的薄弱环节,加之用户对于安全性的高要求,使得网络安全管理的受重视程度也来越高,且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管理的实施主要是应用网络安全技术,来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影响因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授权访问。主要指的是对信息资源和网络设备进行的超权限使用或非正常使用;第二,假冒合法用户。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欺骗或假冒的非法手段来获取合法的使用权;第三,破坏数据完整性。第四,拒绝服务。当授权实体在进行应有权限访问或紧急操作时出现延迟时,其服务就会被拒绝;第五,病毒威胁。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意、无意的破坏、修改,或在不能监听和非授权情况下进行数据的修改。随着计算机网络普及率日益提升,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已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而计算机病毒作为计算机发展的负面产物则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构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技术
(一)身份认证技术
这一技术是确认通信方身份的过程,即用户在向系统发出服务清楚时,须对自身身份加以证明。通常情况下,身份认证技术以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或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对非授权用户作阻止进入处理。身份认证的常用方法有智能卡技术、基于认证第三方的认证机制、口令认证法等。通常来讲,授权机制是同身份认证相联系的,服务提供方在确认申请服务客户的身份后,就需对其访问动作授予相应权限,从而对客户访问范围进行规定。
(二)防火墙技术
综合性是这一技术的特点,其实质是对网络的出入权限进行控制,迫使全部链接均经过检查,来防止网络受到外界的破坏和干扰。作为一种控制隔离技术,防火墙技术通过在机构网络与不安全网络间相应屏障的设置,来对非法访问作出阻止,或应用防火墙来防止企业网络重要信息的非法输出。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企业网与互联网间设置防火墙软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企业信息系统通过选择性的接受来应用来自互联网的访问,它可以禁止或允许一类的具体IP地址实施访问,也可拒绝或接收TCP/IP上某一类具体IP的应用。
(三)加密技术
电子文件具有易传播、易扩散的特点,容易造成信息的失密。为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应用加密技术来对网络中正在传播的电子文件或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进行保密,从而使得非法借或者不能获悉文件中的内容。现行网络传输中,“双密钥码”加密是通常采用的形式,通信者同时掌握公开密钥和解密密钥,只要解密密钥不泄漏出去,第三者要想破密就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即使电子文件受到非法截取,其内容也不会被泄漏,从而避免了电子文件自身特性带来的弊端。
(四)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是对面向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的未授权行为作出识别与相应,从而对当前网络和系统的安全状况加以明确。入侵检测技术具有监视系统行为与用户、系统配置审计、数据完整性与敏感系统评估、攻击行为识别、统计异常行为、系统相关补丁的自动收集、违反规定行为的审计跟踪、黑客行为记录等功能,从而使系统管理员对可疑访问进行有效地监视、评估与审计。
(五)反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实质是一段破坏性极强的恶意代码,其将自身纳入到程序当中,从而在隐藏自己的同时,进行复制与传播,进而对用户数据与文件造成破坏。在反病毒技术中,存在一种特征值查毒法,通过对病毒样本的获取,来针对其特征值对内存和各个文件进行扫描,即针对性地病毒解除。随着反病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机杀毒技术、启发式扫描技术相应出现。其中启发式扫描技术是通过辨别病毒同普通程序的差异,来对每一类病毒特征进行加权,从而使得程序早遇到这类特征时,便会通知杀毒软件实施报警。
四、结语
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其在带给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网络安全问题愈加严峻起来。明确计算机网络管理内容,并基于网络安全影响因素,来强调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从而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为计算机网络日后的发展与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常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2
[2]邢运欣.关于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相关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1,12
[3]唐垒.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安全技术分析[J].电子世界,2012,3
[4]王航.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功能及应用之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8
[5]张丹.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6]郑伟.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7
[作者简介]
计算机管理技术 篇7
一、微小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现状
1.1缺少专业性人才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发展越来越好,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特别微小企业缺少专业性的人才,并且现有很多计算机工作人员所掌握专业能力相对比较少,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不利于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良好应用。
1.2应用范围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着应用范围小的现象。特别在一些微小企业中,工作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缺少专业性的人才,不能将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1]。
1.3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计算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对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时间还比较短,并且缺少专业性的管理技术人才,因此,当前小微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低,还有待提高。无法发挥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巨大作用,因此,提升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二、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相关措施
2.1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企业可以定期的组织计算机管理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和了解更多先进的技术知识,充分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企业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将企业在计算机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要求告诉高校,然后可以提供高校学生实习的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学生能够顺利毕业以后,企业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另外,可以建立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为各企业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和提升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目的[2]。
2.2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快速实现其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应该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局域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办公室统一的办公和管理系统等,以此来扩大在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促使计算机管理技术能够全方位覆盖企业管理当中,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3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
企业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的鼓励政策设置相关的研究奖项,充分调动各企业内部各工作岗位工作人员深入研究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提升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的资金,企业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资金,企业只有加强技术投资力度才能够保障研究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技术研究工作当中去[3]。
结语: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并且具有很多特殊的优势。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推动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平,赵龙庆.温室计算机控制与管理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计算机与农业.综合版,2014,02:12-15.
[2]黄春艳.浅谈在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保存方式[J].黑龙江史志,2015,07:63-64.
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篇8
一、网络管理系统基本构成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系统模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多个被管代理 (Managed Agents) , 也称管理代理; (2) 至少一个网络管理器 (Network Manager) , 也称管理工作站; (3) 一个通用的网络管理协议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 (4) 一个或多个管理信息库 (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
二、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
网络管理的目的协调、保持网络系统的高效、可靠运行, 当网络出现故障时, 能及时报告和处理。ISO建议网络管理应包含以下基本功能:故障管理、计费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一) 故障管理 (Fault Management) 。
故障管理是网络管理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当网络发生故障时: (1) 必须尽可能快地找出故障发生的确切位置; (2) 将网络其他部分与故障部分隔离, 以确保网络其他部分能不受干扰继续运行; (3) 重新配置或重组网络, 尽可能降低由于隔离故障后对网络带来的影响; (4) 修复或替换故障部分, 将网络恢复为初始状态。对网络组成问部件状态的临测是网络故障检测的依据。不严重的简单故障或偶然出现的错误通常被记录在错误日志中, 一般需做特别处理;而严重一些的故障则需要通知网络管理器, 即发出报警。因此, 网络管理器必具备快速和可靠的故障临测、诊断和恢复功能。
(二) 计费管理 (Accounting Manage-ment) 。
在商业有偿使用的网络上, 计费管理功能统计哪些用户、使用何信道、传输多少数据、访问什么资源等信息;另一方面计费管理功能还可以统计不同线路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情况。因此可见, 计费管理的根本依据是网络用这些信息, 并制定一种用户可接受的计费方法。商业性网络中的计费系统还要包含诸如每次通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通信中使用的服务等级以及通信中的另一方等更详细的计费信息, 并使用能够随时查询这些信息。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国外在网络管理这一领域起步较早, 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学术界, IEEE通信学会下属的网络营运与管理专业委员会 (CNOM) , 从1988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网络营运与管理专题讨论会。国际信息联合会 (1FIP) 也从1989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综合网络管理专题讨论会。还有一个OSI网络管理论坛 (OSI/NM FORUM) , 专门讨论网络管理的有关问题。近年来, 也有一些厂商和组织开始推出自己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比较有影响的有:网络管理论坛的OMNI-Point和开放软件基金会 (OSF) 的DME。
国外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并提出了多种网络管理方案, 包括SGMP (Simple Gateway Monitoring Protocol) CMIS/CMIP (the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Protocol) , 等等。大约十年前,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为了管理以爆炸速度增长的Internet, 决定采用基于OSI的CMIP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 协议作为Internet的管理协议, 并对它作了修改, 修改后的协议被称作CMOT (Common Management Over TCP/IP) 。但CMOT迟迟未能出台, IETF决定把已有的SGMP进一步修改后作为临时的解决方案, 这个在SGMP基础上开发的解决方案就是著名的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协议, 后来称为SNMPv I。从此以后, SNMP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以后又相继推出了SNMPv2和SNMPv3, 并得到业界广泛的支持和应用。目前, 大多数网络管理系统和平台还都是基于SNMP的, 可以说SN-MP已成为网络管理领域中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四、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始向应用层次渗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所注意的对象就是处在网络层的各种网络设备, 利用SNMP来控制和管理设备, 以设备或者说设备集为中心。现在用户在网上的应用增多, 应用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中有一些应用服务要求对时间敏感的数据传输, 如实时音频视频的传输等, 而有一些数据则对时间敏感度不高。因此, 在现有的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利用带宽资源, 必须改变原来不区分服务内容的传输, 而是根据服务的内容, 给各个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这也就是QOS (Quality of Services) 。网络管理吸收了这样的思想, 开始把自己的控制力从网络层渗透到了应用层, R1MON2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这也是网络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变化。然而, 尽管网络管理技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但是随着标准化活动的开展及系统互联的需要, 网络管理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 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分布式对象的核心是解决对象跨平台连接的和交互的问题, 以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 像OMG组织提出的CORBA就是较理想的平台。分布式网管就是设立多个域管理进程, 域管理进程负责管理本域的管理对象, 同时进程间进行协调和交互, 以完成对全局网的管理。这样, 不仅减少中央网管的负荷, 而且减少了网管信息传递的时延, 使管理更为有效。当前, 分布式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个是利用CORBA技术, 另一个是利用移动代理技术。基于CORBA技术的网络管理, 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移动代理技术也仅在各个区域进行研究。何时推向市场和走进网络管理应用还是个未知数。因此, 在近期使用中, 可采用集中分布式的网络管理模型具体实现管理集中、数据采集分布的管理功能。即一个管理站进行数据呈现和管理, 在数据采集这种消耗大量内存和占用大量带宽方面采用分布式方法获得。实现方法为管理站具有分发代码的功能, 在网络层发现网关后, 同时向该网关发送代码实现该子网的各项数据采集。以此减轻管理站的负担和减少管理端网络拥塞。
(二) 实现对业务的监控功能。
传统网管都是针对网络设备的管理, 并不能直接反映出设备故障对业务的影响。目前, 有些网管产品已经实现对进程的监控, 但是有些服务, 虽然服务已经终止, 但是进程仍然存在, 并不能明确显示对服务监控。对于客户来说, 他们注重于所得到的服务, 像节目的多少、节目的质量等, 因此对服务、业务的监控将是网管进一步的管理目标。
(三) 实现智能化管理。
支持策略管理和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自诊断、自调整。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维护、诊断、排除故障及维护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成为必然趋势。当网络管理和用户需求不直接联系时, 当网络性能下降等网络运行性能变化时, 必须用智能化方法对涉及性能下降所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监控, 执行必要的操作。
摘要: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基本知识, 并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篇9
1.1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网络管理这一学科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论坛和科研机构都先后开发了各类标准、协议来指导网络管理与设计, 但各种网络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 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当前, 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SNMP, 它诞生于Internte家族并专门用于对Internet进行管理, 虽然它有简单适用等特点, 已成为当前网络界的实际标准, 但由于Internet本身发展的不规范性, 使SNMP有先天性的不足, 难以用于复杂的网络管理, 只适用于TCP/IP网络, 在安全方面也有欠缺。二是CMIP, 它对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方案提供全面支持, 在技术和标准上比较成熟.最大的优势在于, 协议中的变量并不仅仅是与终端相关的一些信息, 而且可以被用于完成某些任务, 但正由于它是针对SN-MP的不足而设计的, 因此过于复杂, 实施费用过高, 还不能被广泛接受;三是CORBA, 它主要采用了分布对象技术将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对象, 这些分布对象之间的交互就构成了网络管理.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屏蔽了编程语言、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差异, 提供了多种透明性, 因此适应面广, 开发容易, 应用前景广阔。SN-MP和CMIP这两种协议由于各自有其拥护者, 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相互替代的情况, 而如果由完全基于CORBA的系统来取代, 所需要的时间、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过于庞大, 也是不能接受的。因此, CORBA, SNMP, CMIP相结合成为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1.2网络管理协议。网络管理协议一般为应用层级协议, 它定义了网络管理信息的类别及其相应的确切格式, 并且提供了网络管理站和网络管理节点间进行通讯的标准或规则。网络管理系统通常由管理者 (Manager) 和代理 (Agent) 组成, 管理者从各代理那儿采集管理信息, 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功能, 达到对代理管理之目的。即管理者与代理之间需要利用网络实现管理信息交换, 以完成各种管理功能, 交换管理信息必须遵循统一的通信规约, 我们称这个通信规约为网络管理协议。目前有两大网管协议, 一个是由IETF提出来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它是基于TCP/IP和Internet的。因为TCP/IP协议是当今网络互连的工业标准, 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 因此SNMP是一个既成事实的网络管理标准协议。SNMP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轮询监控, 管理者按一定时间间隔向代理者请求管理信息, 根据管理信息判断是否有异常事件发生。轮询监控的主要优点是对代理的要求不高;缺点是在广域网的情形下, 轮询不仅带来较大的通信开销, 而且轮询所获得的结果无法反映最新的状态。另一个是ISO定义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CMIP是以OSI的七层协议栈作为基础, 它可以对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下的所有网络资源进行监测和控制, 被认为是未来网络管理的标准协议。CMIP的特点是采用委托监控, 当对网络进行监控时, 管理者只需向代理发出一个监控请求, 代理会自动监视指定的管理对象, 并且只是在异常事件 (如设备、线路故障) 发生时才向管理者发出告警, 而且给出一段较完整的故障报告, 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委托监控的主要优点是网络管理通信的开销小、反应及时, 缺点是对代理的软硬件资源要求高, 要求被管站上开发许多相应的代理程序, 因此短期内尚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1.3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网络管理的需求决定网管系统的组成和规模, 任何网管系统无论其规模大小如何, 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网管协议的网管软件平台、网管支撑软件、网管工作平台和支撑网管协议的网络设备组成。网管软件平台提供网络系统的配置、故障、性能以及网络用户分布方面的基本管理。目前决大多数网管软件平台都是在UNIX和DOS/WINDOWS平台上实现的。目前公认的三大网管软件平台是:HP View、IBM Netview和SUN Netmanager。网管支撑软件是运行于网管软件平台之上, 支持面向特定网络功能、网络设备和操作系统管理的支撑软件系统。网络设备生产厂商往往为其生产的网络设备开发专门的网络管理软件。这类软件建立在网络管理平台之上, 针对特定的网络管理设备, 通过应用程序接口与平台交互, 并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库和资源, 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管理, 比如Cisco Works就是这种类型的网络管理软件, 它可建立在HP Open View和IBM Netview等管理平台之上, 管理广域互联网络中的Cisco路由器及其它设备。通过它, 可以实现对Cisco的各种网络互联设备 (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进行复杂网络管理。1.4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简称网络拓扑) 是决定网络管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两类体系结构。目前, 集中式网管体系结构通常采用以平台为中心的工作模式, 该工作模式把单一的管理者分成两部分:管理平台和管理应用。管理平台主要关心收集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而管理应用则利用管理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执行更高级的功能。非集中方式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包括层次方式和分布式。层次方式采用管理者的管理者MOM (Manager of manager) 的概念, 以域为单位, 每个域有一个管理者, 它们之间的通讯通过上层的MOM, 而不直接通讯。层次方式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通过增加一级MOM, 层次可进一步加深。分布式是端对端 (peer to peer) 的体系结构, 整个系统有多个管理方, 几个对等的管理者同时运行于网络中, 每个管理者负责管理系统中一个特定部分“域”, 管理者之间可以相互通讯或通过高级管理者进行协调。对于选择集中式还是非集中式, 这要根据实际场合的需要来决定。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分布式网管体系结构, 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兼顾两者优点的一种新型网管体系结构。
2几种常见的网络管理技术
2.1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 Intranet也正在悄然取代原有的企业内部局域网, 由于异种平台的存在及网络管理方法和模型的多样性, 使得网络管理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很高, 培训管理人员的时间很长,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寻求高效、方便的网络管理模式来适应网络高速发展的新形势。随着Intranet和WEB及其开发工具的迅速发展,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也因此应运而生。基于WEB的网管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a.地理上和系统间的可移动性:系统管理员可以在Intranet上的任何站点或Internet的远程站点上利用WEB浏览器透明存取网络管理信息;b.统一的WEB浏览器界面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学习, 从而可节省培训费用和管理开销;c.管理应用程序间的平滑链接:由于管理应用程序独立于平台, 可以通过标准的HTTP协议将多个基于WEB的管理应用程序集成在一起, 实现管理应用程序间的透明移动和访问;d.利用JAVA技术能够迅速对软件进行升级。为了规范和促进基于WEB的网管系统开发, 目前已相继公布了两个主要推荐标准:WEBM和JMAPI。两个推荐标准各有其特色, 并基于不同的原理提出。WEBM方案仍然支持现存的管理标准和协议, 它通过WEB技术对不同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分布式管理服务进行集成, 并且不会影响现有的网络基础结构。JMAPI是一种轻型的管理基础结构, 采用JMAPI来开发集成管理工具存在以下优点:平台无关、高度集成化、消除代理程序版本分发问题、安全性和协议无关性。2.2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目前广泛采用的网络管理系统模式是一种基于Client/Server技术的集中式平台模式。由于组织结构简单, 自应用以来, 已经得到广泛推广,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一个或几个站点负责收集分析所有网络节点信息, 并进行相应管理, 造成中心网络管理站点负载过重;所有信息送往中心站点处理, 造成此处通信瓶颈;每个站点上的程序是预先定义的, 具有固定功能, 不利于扩展。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规模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 集中式在可扩展性、可靠性、有效性、灵活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2.2.1 CORBA技术。CORBA技术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推出的工业标准, 主要思想是将分布计算模式和面向对象思想结合在一起, 构建分布式应用。CORBA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面向对象的异构应用之间的互操作问题, 并提供分布式计算所需要的一些其它服务。OMG是CORBA平台的核心, 它用于屏蔽与底层平台有关的细节, 使开发者可以集中精力去解决与应用相关的问题, 而不必自己去创建分布式计算基础平台。CORBA将建立在ORB之上的所有分布式应用看作分布计算对象, 每个计算对象向外提供接口, 任何别的对象都可以通过这个接口调用该对象提供的服务。CORBA同时提供一些公共服务设施, 例如名字服务、事务服务等, 借助于这些服务, CORBA可以提供位置透明性、移动透明性等分布透明性。2.2.2 CORBA的一般结构。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通常按照Client/Server的结构进行构造。其中, 服务方是指针对网络元素和数据库组成的被管对象进行的一些基本网络服务, 例如配置管理、性能管理等.客户方则是面向用户的一些界面, 或者提供给用户进一步开发的管理接口等。其中, 从网络元素中获取的网络管理信息通常需要经过CORBA/SNMP网关或CORBA/CMIP网关进行转换, 这一部分在有的网络管理系统中被抽象成CORBA代理的概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运用CORBA技术完全能够实现标准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如此, 由于CORBA是一种分布对象技术,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克服传统网络管理技术的不足, 在网络管理的分布性、可靠性和易开发性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结论
目前,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正处于一个爆炸性增长的时期, 并且网络规模迅速扩大, 网络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为适应网络大发展的这一时代需要, 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管理的重要性, 重点从网管技术和网管策略设计两个大的方面全面规划和设计好网络管理的方方面面, 以保障网络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行。值得注意的是, 基于WEB的网管解决方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管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信通过统一的浏览器界面实现全面网络管理的美好愿望将会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朱庆弦, 张杰, 张骏温.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视技术, 2005.
[2]黎洪松, 裘哓峰.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 1999.
[3]王宝济.网络建设实用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9.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浅析 篇10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概述
网络管理是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网络管理技术是指网络管理员使用网络管理工具对存在于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操作, 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测试、配置、分析、评价、控制、分配和调度等活动的统称[2];他们的目的是确保管理内的网络及其网络设备能够稳定、可靠、高效运行, 保证网络系统正常高效运行, 满足用户需求。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网络管理的定义, 一个标准的网络管理系统需要定义系统功能、网络资源的表示形式、网络管理信息的表示和系统的结构。
计算机网络管理从功能运用上可分为五类, 分别为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从协议上分, 主要的网络管理协议有两种, 分别为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和CMIP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 通用管理信息协议) , 其中SNMP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供的网络管理协议[3], CMIP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供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管理员、管理代理、管理信息数据库、代理服务设备等。而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通常分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两类。网络管理技术有:SNMP、SNMPv1、SNMPv2及SN-MPv3、CMIP, 主要的网络管理技术为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 是由OMG组织制定, 它综合了以上几种管理技术的优点。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与Internet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 网络管理技术逐渐走向人们的视线, 一系列国际标准化组织、论坛和科研机构开发的网络管理标准陆续出台, 这也使得网络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随着网络管理系统日趋复杂化和差异化, 直至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现在使用最多的有以下三种标准:Internet的SNMP、CMIP和CORBA。SNMP专用于Internet, 具有管理简单、适用性强等特点, 是网络管理技术的现实标准。但由于Internet本身的发展存在不规范性[4], 以及SNMP只适用于TCP/IP网络的这一重大缺点, 从而使得SNMP难以运用于复杂的网络管理, 且安全系数不高;CMIP是ISO提供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 本来是作为SNMP的替代者推出来的;CMIP在技术和标准上相对SNMP比较成熟, 可实现对一个完整网络的全面支持, 并提供相应的管理方案, 但CMIP过于复杂, 话费过大, 推广起来有一定的难度。CORBA将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比作分布对象, 利用分布对象技术, 这些分布对象相互之间进行通信, 从而实现网络管理, 很好地解决了CMIP、SNMP中管理者需要采用轮询方式不断地访问代理者的缺点, 在降低网络运载负荷量的同时, 还进一步对网络管理的实时性进行了提高[5];但其结构庞大的短板, 使得其短期内取代不了SNMP和CMIP。SNMP、CMIP和CORBA三者相结合发展才是当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分析
3.1基于Web的网络技术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建立在Web上的全新网管模式, 从一出现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活力。Web因为具有易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使得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 许多技术专家和用户称其将对用户网络管理方式的变革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实现Web网络管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嵌入, 二是代理。嵌入方式就是将Web功能嵌入到网络上的设备中, 网络管理员直接通过浏览器对该设备进行访问和管理。而代理方式就是在一个内部工作站上运行Web服务器, 此时网络管理软件只是作为操作系统上的一个应用进程, 在浏览器与网络设备之间传递信息。
基于Web的网络技术管理结构按照实现功能上可分为3部分, 分别是代理、管理服务器及客户端。其中, 代理主要完成被管资源或业务的代理功能[6];管理服务器具体又细分为两个部分:网管服务器和Web服务器, 网络和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有效管理服务皆是由网管服务器提供;客服端管理目的是为网络管理员完成具体的操作管理, 提供一个友好的、基于Web的人机界面, 随着网络结构日益复杂和异构化, Web技术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网络管理的方式, 从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到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已经是时代潮流趋势。但Web技术要真正取代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 还需要网络管理系统供应商、网络设备供应商和国际标准组织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3.2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
分布式管理能够帮助管理信息系统部门实现对大型网络环境的操作管理, 其成功之处就是通过将管理任务分不到多个网点的多个服务器及多个人身上。分布式网络与中央控制式网络相对应, 其核心思想是将信息和智能分布到网络各处, 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自动[7];它没有中心, 不会出现整体崩溃的局面。在分布式网络上, 节点之间互相连接, 数据可以选择多条路径传输, 不必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 使得在问题源或更靠近问题源的地方能够做出基本的决策, 因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分布式管理为网络管理员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 其一直是推动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CORBA作为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应用程序体系规范, 其所采用的技术就是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的一种。
在分布式网络管理中, CORBA的对象请求代理ORB对分布对象和语法进行定义, 实现了对象间的相互通信。ORB首先接收客户端发出的处理请求, 然后为客户端在分布网络中寻找管理对象, 并令管理对象接收请求[8], 向管理对象传递请求的数据, 对管理对象的实现方法进行处理, 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CORBA是一个把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对象的计算平台, 它允许不同的程序之间透明地进行相互操作[9], 这些分布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就了网络管理, 而对于对方在那个位置、由那个厂家生产、运行在何种软硬件平台上以及用何种编程语言编写等皆是透明的, 但是由CORBA管理技术单独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 需要的资金、时间和人力资源是十分巨大的。
四、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Client/Sever技术的集中式平台模式, 具有组织结构简单, 学习容易, 使用快捷的特点。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发现中心网络管理技术站点会超负荷运行, 造成通信瓶颈, 影响信息处理效率, 同时也不利于功能扩展。
分布式管理具有共享状态、监视及拓扑映像信息的能力[10], 能在不同层级和不同地方集成不同的方案, 支持不断变化的、不断增长的网络环境, 能够在更接近问题源的地方处理问题, 具有降低网络管理费用、节省网络带宽、减少当机时间等特点, 且具备高的可靠性。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集中式技术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模式逐渐向可扩展性、高可靠性、时效性和灵活方向发展, 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Maek McGregor, CCNP (第五学期) 高级路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3]朱理森, 张守连.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2001
[4]王达.网络管理员必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5]Stallings William著.胡成松, 汪凯译.SNMP网络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6]杨云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 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7]胡铮.网络与信息管理[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8]李信.基于SNMP网络管理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服装学院, 2009
[9]杨洋.SNMP网络管理协议的多播扩展与安全性研究[J].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计算机管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2-0000-02
Computer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ong Wen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730030,China)
Abstract:In the 1940s,computers began to appear in front of people, and now the computer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generally into people's lives become part of people's lives.Project management is a complex task,and rely on manpower to manage,not only complicated,time consuming,and the work efficiency is not high.If IT is used in project management,working hours will great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work,efficiency will greatly improve.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to talk about computer-based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
Keywords:Computer;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ject management;Application
上世纪八十年代,工程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它的目标是将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和外语等教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将工程管理推进了大众的视野。作为一项普遍应用于生活各方面的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日渐提高。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都会促进两者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使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充分运用,也提高了工程管理质量。
一、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关系
运用科学方法,收集、储存、加工、处理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再加上决策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技术。当今社会计算机已进入人们的生活,现在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考虑不再是是否应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运用。 将计算机应用于现代化工程管理,对信息的储存、修改、查找的快速性、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帮助,并能够跟踪预测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自然、人为因素对进度、质量的影响。信息技术蕴藏于计算机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及工程管理的水平。
二、工程管理的特点
(一)范围广。“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这是工程管理在《论工程管理》中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工程管理包含了下面两个方面,不包括正常稳定生产的经济活动以及技术经济活动。
(二)繁杂性。其一,技术上的繁杂。一个工程中包含了多种学科,而一种学科又涉及到多种技术,因此,一个工程的顺利施工要考虑到的技术的非常繁杂的。其二,组织繁杂性。一个工程存在很多组织的参与,且这些组织互相存在着矛盾,矛盾多了,就会影响工程的顺利施工。其三,程序繁杂。一个工程的顺利开工不仅要考虑自身对土地、材料、资金、技术、劳力等条件的调查,还需政府审批、社会评估、招标投标方案选择、队伍组织、进度计划、多方协调等。
(三)系统性。将一个工程看做是一个系统,各个子系统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认识并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顺利完成工程是很重要的。
(四)创新性。造之前不存在之物是工程的工作,因此其具有创新性。这里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以及组织管理上。
(五)不定性。工程是一项活动,要完成这个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计划、环境等,这些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工程的施工也是动态变化着的,具有不定性。所以工程管理应具备协调好这些动态的变化条件,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三、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上的应用
(一)应用于项目系统管理。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有一项优点就是能够提供和保留项目的投资、计划、进度。而这些事情一般都是由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因此项目经理可以通过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查阅信息。通过计划评审法和关键路径法等网络技术,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可将计划系统呈现在项目经理面前,将关键路径报告整理出来。然后再将资源进行分配、报告现场进度等向工程管理人员传输和分析,确保管理人员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
(二)应用于物资系统管理。预测存货及分析材料可用性,能够为施工提供实用的材料报告。因此对其进行程序操作应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进行。计算机电子技术可将世界范围内的货物、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以供决策者在掌握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正确做出决定。计算机电子技术可对行情摘要系统进行分析,整理出货物的价格数据、购买分析、投标状况等信息。此外,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在货主和买主之间跨越空间的距离使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这对项目的物资管理、决策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应用于管理系统。工程施工过程,都会依照之前的施工计划进行,那么随着施工工程的施工情况,就会出现施工工作状态报告、关键活动表、项目执行报告以及执行与计划的比较分析等,这些工作都应由项目经理进行及时的掌握,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可将这些分析工作进行有效地统计和整理,那么项目经理就可根据处理过的信息进行随时跟踪、掌握,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提高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
(一)在掌握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计划。必须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不能将信息化的应用作为企业的一个点缀,而应用到实处,处理一些工程管理的紧要问题,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工程施工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水平和技术,而不是空喊口号。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提高最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企业应根据在施工管理中涉及到的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存储自动化、信息检索工具化等相关技术及实际管理水平,制定正确的计划,科学处理施工上出现的问题,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率达到最大化,逐渐、稳步建立并完善各类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二)运用局域网、因特网等载体,实现信息共享、网上办公。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项目规模逐渐增大,工程涉及到的单位较多,有时还会牵涉到国外,文件及相关信息繁多复杂。旧的项目管理信息一般都是以纸作为记录、分析的载体,分析整理得出的数据还得一层层经过多个部门的转交,传到决策者的手里。这个办公方式不仅浪费人力、财力、时间,还使得工作效率低,最重要的是会因转交的次数过多导致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及完好性受到重大的影响。所以,在当今这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运用信息技术可有效传输、分析第一手信息,及时的向决策者转达随时信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三)开发各种相关的应用系统。在因特网的基础上开发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与链接,将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材料采购等信息摆在大家的面前,向有意向的人员展现一个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将信息交流方式从纵向转变为平行,这种方法不仅将工作效率及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还能使各个企业之间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正确度。在施工过程中,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项技术软件应用于该过程的管理,也将提高管理的水平、效率。
近幾年来,我国在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与国外的信息化水平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合理科学的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振亚.论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2]李卫星,朱焕立,吴喜泉.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29)
[3]郑海泽.浅谈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9)
[4]刘亮,陈国鹏.对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探讨[J].科技广场,2008,(12)
[5]王晓军.新时期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3)
浅析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篇12
1.1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与Internet发展同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一系列网络管理标准的出台,出现了大量的商用网络管理系统,但各种网络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当前,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诞生于Internte家族的SNMP是专门用于对Internet进行管理的,虽然它有简单实用等特点,已成为当前网络界的实际标准,但由于Internet本身发展的不规范性,使SNMP有先天性的不足,难以用于复杂的网络管理,只适用于TCP/IP网络,在安全方面也有欠缺。SNMP已有SNMPv1和SNMPv2两种版本,其中SNMPv2主要在安全方面有所补充。
(2)随着新的网络技术及系统的研究与出现,电信网、有线网、宽带网等的融合,使原来的SNMP已不能满足新的网络技术的要求,因此催生了CMIP技术,CMIP可对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方案提供全面支持,在技术和标准上比较成熟。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协议中的变量并不仅仅是与终端相关的一些信息,而且可以被用于完成某些任务,但正由于它是针对SNMP的不足而设计的,因此过于复杂,实施费用过高,还不能被广泛接受;
(3)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是将CORBA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而产生的,主要采用了分布对象技术将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对象,这些分布对象之间的交互就构成了网络管理。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屏蔽了编程语言、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提供了多种透明性,因此适应面广,开发容易,应用前景广阔。
SNMP和CMIP这两种协议由于各自有其拥护者,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相互替代的情况,而如果由完全基于CORBA的系统来取代,所需要的时间、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过于庞大,也是不能接受的。
1.2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在网络应用的深入和技术频繁升级的同时,非法访问、恶意攻击等安全威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愈演愈烈。防火墙、VPN、IDS、防病毒、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安全防护和管理系统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这些安全产品能够在特定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产品大部分功能分散,各自为战,形成了相互没有关联的、隔离的“安全孤岛”;各种安全产品彼此之间没有有效的统一管理调度机制,不能互相支撑、协同工作,从而使安全产品的应用效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 计算机网络管理协议及网络管理技术的种类
2.1 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一般为应用层级协议,它定义了网络管理信息的类别及其相应的确切格式,并且提供了网络管理站和网络管理节点间进行通讯的标准或规则。
网络管理协议就是规范网管通信的约定。目前有两大网管协议,一个是由IETF提出来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它在基于TCP/IP的计算机网络管理领域,SNMP占有明显的优势。SNMP发布于1988年。Internet在1990年制订出网管标准SNMP,使SNMP很快变成了事实上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标准。SNMP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尽可能简单,以便缩短研制周期。SNMP的基本功能包括监视网络性能、检测分析网络差错和配置网络设备等。在网络正常工作时,SNMP可实现统计、配置和测试等功能。其特点主要是采用轮询监控,管理者按一定时间间隔向代理者请求管理信息,根据管理信息判断是否有异常事件发生。轮询监控的主要优点是对代理的要求不高;缺点是在广域网的情形下,轮询不仅带来较大的通信开销,而且轮询所获得的结果无法反映最新的状态。
另一个是ISO定义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CMIP是以OSI的七层协议栈作为基础的,它可以对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下的所有网络资源进行监测和控制,被认为是未来网络管理的标准协议。CMIP的特点是采用委托监控,当对网络进行监控时,管理者只需向代理发出一个监控请求,代理会自动监视指定的管理对象,并且只是在异常事件(如设备、线路故障)发生时才向管理者发出告警,而且给出一段较完整的故障报告,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委托监控的主要优点是网络管理通信的开销小、反应及时,缺点是对代理的软硬件资源要求高,要求被管站上开发许多相应的代理程序,因此短期内尚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2.2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种类
2.2.1 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网络管理系统模式是一种基于Client/Server技术的集中式平台模式。由于组织结构简单,自应用以来,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一个或几个站点负责收集分析所有网络节点信息,并进行相应管理,造成中心网络管理站点负载过重;所有信息送往中心站点处理,造成此处通信瓶颈;每个站点上的程序是预先定义的,具有固定功能,不利于扩展。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规模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集中式在可扩展性、可靠性、有效性、灵活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2.2.2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Intranet也正逐渐取代原有的各个局域网。Intranet和WEB及其开发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也因此应运而生。基于WEB的网管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地理上和系统间的可移动性:系统管理员可以在Intranet上的任何站点或Internet的远程站点上利用WEB浏览器透明存取网络管理信息;(2)统一的WEB浏览器界面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学习,从而可节省培训费用和管理开销;(3)管理应用程序间的平滑链接:由于管理应用程序独立于平台,可以通过标准的HTTP协议将多个基于WEB的管理应用程序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应用程序间的透明移动和访问;(4)利用JAVA技术能够迅速对软件进行升级。为了规范和促进基于WEB的网管系统开发,目前已相继公布了两个主要推荐标准:WEBM和JMAPI。两个推荐标准各有其特色,并基于不同的原理提出。WEBM方案仍然支持现存的管理标准和协议,它通过WEB技术对不同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分布式管理服务进行集成,并且不会影响现有的网络基础结构。JMAPI是一种轻型的管理基础结构,采用JMAPI来开发集成管理工具存在以下优点:平台无关、高度集成化、消除代理程序版本分发问题、安全性和协议无关性。
2.2.3 CORBA技术
CORBA技术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推出的工业标准,主要思想是将分布计算模式和面向对象思想结合在一起,构建分布式应用。CORBA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面向对象的异构应用之间的互操作问题,并提供分布式计算所需要的一些其它服务。OMG是CORBA平台的核心,它用于屏蔽与底层平台有关的细节,使开发者可以集中精力去解决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而不必自己去创建分布式计算基础平台。CORBA将建立在ORB之上的所有分布式应用看作分布计算对象,每个计算对象向外提供接口,任何别的对象都可以通过这个接口调用该对象提供的服务。CORBA同时提供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名字服务、事务服务等,借助于这些服务,CORBA可以提供位置透明性、移动透明性等分布透明性。
3.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前景展望
随着现代企业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广阔的。计算机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网络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未来的网络管理呈现如下发展趋向。第一,多厂家、多技术的融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统一的、综合的网管正日益显示出重要性。第二,基于Web的网管。随着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的出现,集成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用户只需点击URL链接,就可以从一个系统转到另一个系统,而无需考虑他们运行在何种平台上。第三,面向业务的网管。新一代的网络管理系统,已开始从面向网络设备的管理向面向网络业务的管理过渡。这种网管思想把网络服务、业务作为网管对象,通过实时监测和网络业务相关的设备、应用,通过模拟客户实时测量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通过收集网络业务的业务数据,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监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的目的,从而实现网络业务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第四,基于CORBA技术的网管。CORBA最初的提出是为了满足异构平台上分布式计算的需要。OMG已经提出了基于CORBA的网管系统的体系结构,使用CORBA的方法来实现基于OSI开放接口和OSI系统管理概念。TMF和X/OPen联合开展的J IDM任务组己经开发出SNMP/CMIP/CORBA的互通静态规范描述和动态交互式转化方法。可以预见,CORBA将在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 结语
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技术集通信技术、Internet服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于一身。随着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网络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为适应网络大发展的这一时代需要,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管理的重要性,重点从网管技术和网管策略设计两个大的方面全面规划和设计好网络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保障网络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行。
参考文献
[1]胡铮.网络与信息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M],2008.
[2]尚小航,郭正昊.网络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8.
[3]赵慧,蔡希尧.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综述[J].计算机科学,1999,(1):99-101.
[4]姚卫东,宋国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前景[J].计算机世界报,1996,(10):127-128.
【计算机管理技术】推荐阅读: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06-06
计量管理中计算机技术07-17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路径研讨论文08-28
计算机云计算技术05-16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11-07
计算机技术运用07-16
利用计算机技术05-15
计算机语音技术06-24
计算机技术基础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