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基础(精选12篇)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1
摘要:计算机基础操作题自动阅卷,一般通过文件操作技术实现Windows操作题自动阅卷,VBA技术实现Office操作题自动阅卷,然而一些特殊题型需要结合其他技术才能实现自动阅卷,还有一些特殊题型使用常规阅卷方法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结果。针对现有阅卷方案不能实现自动阅卷的RAR压缩文件、公式编辑器,以及出现错误阅卷结果的快捷方式、艺术字式样,使用不同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准确的阅卷方法。
关键词:自动阅卷,RAR,公式编辑器,快捷方式,艺术字式样
0 引言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和考试中,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往往需要实现自动阅卷。计算机基础操作题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和Office操作。Windows操作一般通过文件操作技术[1,2]实现自动阅卷,而Office操作主要通过VBA[3]技术实现自动阅卷。虽然仅使用这些技术就可实现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操作题型的自动阅卷,但有一些特殊题型,如果方法不当,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的,还有一些特殊题型,必须结合其他技术才可以实现自动阅卷。本文将针对多数阅卷系统中不能实现自动阅卷或者出现错误阅卷结果的特殊题型,提出处理的方法。
1 Windows操作特殊题型阅卷
Windows操作题一般通过文件操作技术,即通过文件系统对象FSO(File System Object)[1]或程序语言的文件操作功能[2]实现自动阅卷。本文将针对仅使用文件操作技术可能得到错误阅卷结果的快捷方式和现有阅卷方案并未提到的RAR压缩文件两种特殊题型的自动阅卷进行介绍。
1.1 快捷方式自动阅卷
使用文件操作技术实现快捷方式的自动阅卷,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只检验快捷方式文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认为正确[1],显然这种方法不能实现准确阅卷。二是以顺序文件方式打开快捷方式文件,判断文件中是否包含有目标文件完整的文件路径[2],经检验这种方法在多种Windows操作系统中都不能得到正确的阅卷结果。本文使用操作系统的wscript.shell对象[4]读取快捷方式指向目标文件的完整路径,利用该对象实现快捷方式自动阅卷不仅结果正确,而且阅卷速度极快。C#使用该对象需引用COM组件Windows Script Host Object Model,并引用命名空间:IWshRuntimeLibrary,然后利用WshShell类的对象就可以实现快捷方式的自动阅卷,参考代码如下:
/*LinkFileName快捷方式文件名,SourceFileName指向目标文件完整路径*/
WshShell shell = new WshShell();
IWshShortcut shortcut=(IWshShortcut)shell.CreateShortcut
(LinkFileName);
if (shortcut.TargetPath == SourceFileName)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1.2 RAR压缩文件自动阅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RAR格式的压缩与解压缩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的自动阅卷方案并未提到压缩文件的自动阅卷方法。其中解压缩文件利用简单的文件操作功能就可实现,不再介绍。检验压缩文件是否正确的难点在于如何返回压缩文件中压缩的目录列表,本文通过rar.exe的lb命令来实现。基本编程思路如下:先在注册表找到该文件的位置,然后通过本地进程运行该程序就可返回压缩文件的目录列表。C#使用进程和注册表[5],需要先引用命名空间:System.Diagnostics和Microsoft.Win32,返回RAR压缩目录列表的参考代码如下:
/*rarPath压缩的文件,rarList压缩文件目录列表*/
String rarExe=Registry.ClassesRoot.OpenSubKey(@
"winrarshellopencommand").GetValue("").ToString();
List<string> rarList=new List<string>();
rarExe=rarExe.Substring(1,rarExe.Length-17)+"rar.exe";
Process p=new Process();
p.StartInfo.FileName=rarExe;
p.StartInfo.Arguments=" lb "+rarPath;
p.StartInfo.UseShellExecute=false;
p.StartInfo.RedirectStandardOutput=true;
p.StartInfo.CreateNoWindow=true;
p.Start();
while(!p.StandardOutput.EndOfStream)
rarList.Add(p.StandardOutput.ReadLine());
p.Close();return rarList;
2 Office操作特殊题型阅卷
Office操作题主流的阅卷方案是通过引用Office相关组件,利用VBA技术提取Office文档信息和标准答案比较实现自动阅卷[3]。本文重点介绍使用VBA技术无法实现自动阅卷的公式编辑器题型的阅卷方法。此外,对容易出现阅卷错误的艺术字式样知识点的阅卷方法也进行了介绍。
2.1 公式编辑器自动阅卷
公式编辑器是Office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Office的一种外部对象,实质为增强图元[6]类型的图片,使用VBA技术无法得到公式中的具体内容。由于公式编辑器自动阅卷实现困难,因此现有的Office操作题阅卷方案都没有提到公式编辑器的自动阅卷方法。正因为这样,在许多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当中,如果考核的题型有公式编辑器就只能手工阅卷,或者只要在文档中插入了公式,不管公式内容如何都认为正确。本文将在分析公式编辑器产生的增强图元类型图片二进制信息的基础上给出自动阅卷的方法。
公式编辑器产生的公式,在Office文档中默认为嵌入型图片,如果嵌入型图片的Field.Code.Text属性值为"EMBED Equation.3",可以判断图片为公式。要实现公式内容的检验需要分析图片的二进制信息。图片的二进制信息可以通过嵌入型图片的Range.EnhMetaFileBits属性得到,为了便于对二进制信息进行分析,在Office文档中插入多个不同类型的公式,通过编写程序,将每个公式对应的二进制信息分别写入到不同的二进制文件中,再用UltraEdit等软件对生成的文件进行分析,查找不同公式内容在文件中的位置,图1为公式(1)中数字218在文件中出现的位置,其中反白部分为数字218的16进制编码。
公式由数字、英文字母和特殊字符组成,通过分析不同公式内容在文件中出现的规律可以发现,公式中包含的内容都出现在16进制编码FF FF FF FF FF FF FF FF XX 00 00 00的后面,其中XX格式为5X、6X…,如果为50则字符串长度为1至2个字符,如果为54则字符串长度为3至4个字符,以此类推…,字符串以00 00结束。公式中的数字、英文字母、英文符号,按4位16进制编码存储,如32 00相当于数字2,公式中的符号为Symbol字体的2位16进制编码加上F0组成,如Σ为E5 F0,β为62 F0。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得出阅卷方案。基本流程如下:通过Range.EnhMetaFileBits属性返回公式的字节数组,然后将每2个字节合并成一个字符转换为字符数组,在字符数组中查找每个公式内容所在的位置,取出公式中的数字、英文字母和特殊符号,将这些字符与标准答案中的字符进行比较,如果匹配则认为公式正确。其中从公式字节数组返回公式内容(特殊符号返回ASCII码)的C#代码如下:
/* NormalLst普通字符列表,SymbolLst特殊字符列表*/
byte[] bMath=(byte[])mathShape.Range.EnhMetaFileBits;
char[] cMath=new char[bMath.Length/2-1];
for(int i=0;i<=cMath.Length-1;i++)
{cMath[i]=BitConverter.ToChar(bMath,i*2);}
List<string> NormalLst=new List<string>();
List<int> SymbolLst=new List<int>();
string NormalStr="";
for(int i=0;i<=cMath.Length-1;i++)
{if(i<cMath.Length-50)
if(cMath[i]==65535 && cMath[i+1]==65535 && cMath[i+2]==65535 && cMath[i+3]==65535 && cMath[i+5]==0 && cMath[i + 4]<= 127)
{for(int j=i+6;j<=i+40;j++)
{if(cMath[j]==0)break;
if (cMath[j]>61440 && cMath[j]<61695)
{SymbolLst.Add(cMath[j]-61440);break;}
else if(cMath[j]<128 && cMath[j]>32)
{NormalStr+=(char)cMath[j];}}
if(NormalStr!="")NormalLst.Add(NormalStr);
NormalStr="";}}
2.2 艺术字式样知识点自动阅卷
艺术字是Office考试中一种常见的考试题型,通过艺术字的相关属性不难实现艺术字阅卷[3],其中通过TextEffect.PresetTextEffect属性可以返回艺术字式样,然而如果插入艺术字时设置了艺术字字体、艺术字间距、艺术字形状等,则该属性返回-2(混合型),就无法实现准确阅卷。可以使用“还原法”实现艺术字式样的准确阅卷。例如假设正确的艺术字式样为8,同时题目要求插入艺术字后设置艺术字间距为“很紧”,则可定位到考生文档的艺术字后,将艺术字间距还原为式样8的字符间距(其他格式不变),然后再检验TextEffect.PresetTextEffect属性就可得到正确的结果,检验完成后再将间距还原为考生设置的艺术字间距继续进行其他属性阅卷。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操作题阅卷方案虽然很多,但是仍有一些题型至今为止并没有好的阅卷方法,还有些题型的阅卷方法会出现错误。本文针对现有计算机基础阅卷方案中,没有实现自动阅卷的RAR压缩文件、公式编辑器,和常规阅卷方法容易得到错误结果的快捷方式及艺术字式样知识点进行分析,给出了这些题型自动阅卷的方法。经过多次考试检验,这些阅卷方法是有效的、准确的。
参考文献
[1]张捷,封俊红.Windows操作题自动阅卷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10):102-105.
[2]沈卫星.WINDOWS操作题自动阅卷系统的实现[J].电脑学习,2006(12):24-26.
[3]王亚利,李井竹.Word操作题自动阅卷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2):84-87.
[4]陈欣,乔梁,宋文强.基于VB实现课前短信提醒系统[J].科技资讯,2010(1):217.
[5]刘瑞梅,刘铁英,韩晓毅.注册表管理的C#方法[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7(4):108-111.
[6]陈启文,杜晓荣,徐燕.增强图元文件的解析及交互编辑[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9):119-122.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2
3.1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网络中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真实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管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性,导致网络安全无法可靠保证。这也正是诸如传播发布反动信息和色情信息、制造传播可疑程序和病毒、利用木马程序窃取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金融诈骗等利用网络的高科技犯罪事件一直呈现高发趋势的主要原因。
其次,对网络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会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再次,当前网络特殊的语言修辞符号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现状令人担忧。引导并规范使用正确的网络用语,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其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自控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因而极易受到不良网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弱化了青少年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反而强化了其凭直觉感性接受事物的方式。另外,青少年迷恋网上交友、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但影响心理健康,而且有损身心健康。事实证明,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在真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网络也是暴力和色情等文化垃圾传播的土壤,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多来源于网络。
2)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网络上充斥着追求奢侈、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大量接受此类信息,对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势必会动摇传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实践教学 能力
一、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以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为主线,结合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应用,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步骤和技巧,建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到达充分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以至能够自行设计简单系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更好地解决各自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建立数据库、编写程序、调试程序,来达到熟练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的目的。因此,本课程的上机实验环节对辅助课堂教学,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并能从宏观角度认识计算机的基本含义;明确计算机的意义,认识计算机的重要性;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有关概念,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各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典型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
(二)素质教育目标。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方面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水平;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计算机岗位变更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组织和实施计算机工作。
(三)技能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具备组织实施各项计算机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
三、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的实践类型
(一)基本验证型实践。该类实践主要涉及本门课程的相关技能点和知识点。实践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对应“实践体系”中的“操作性基础”层次。
(二)综合设计型实践。该类实践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践要求和具体的实践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践所涉及的知识,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践项目。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对应“实践体系”中的“综合性技能”层次,案例教学是本类实践的主题。
(三)研究创新型实践。该类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课程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践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践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这部分教学内容一般对应“实践体系”中的“专业性应用”层次。
四、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实验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之始,首先选取与各专业方向相融合的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案例进行演示,然后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应用实例。随之,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一步一步的演示和分析案例,逐步展开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揭示设计思路,提示设计要点。与此同时,学生依其所选择的应用实例,按照实验大纲规定的教学要点进行所有的基础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直到最终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案例教学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加深对数据库有关概念的理解,加深对程序设计技术的掌握。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面向所有学生采用。
2.PBL教学方式。PBL,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简单对PBL教学方式做一个描述,那就是通过学生自选、或者教师提出一个具体应用问题,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经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达到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目的。在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基于PBL的教学方式进一步面向对本课程有兴趣的部分学生采用。
(二)实验教学环境。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进行实验案例的演示和分析,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指导。教师通过教师终端控制平台,进行广播教学、演示相应实验内容、向学生分发有关实验素材、回答学生问题、查看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对学生终端发出相关指导指令等。
五、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规划
实践教学要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教学实践内容的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计算机教学实践体系内容的建设应该突出根据专业分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类別的不同需求。
(一)按不同的专业方向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内容时,充分考虑各类专业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考虑专业需求,结合专业问题的实际应用进行具体实践内容的设计。
(二)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设计实践。高校新生入学时,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的巨大差异是各学校、各专业都面临的实际现状,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我们在设计实践内容的时候,既要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的基本实践、简单应用之类的实践,又要有难度和灵活性高的实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要給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以自信,又可使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的兴趣程度设计实践。作为教师,不能期望所有学生都对课程所涉及的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感兴趣的,但实际上,随着课程的进行,总是有一定数量对课程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存在。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程度,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既有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实践,又有为特别有兴趣的学生设计的拓展实践,从而尽可能做到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忠利.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
[2]王立群.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技术研究 篇4
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用到的技术研究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技术主要有PPT技术、Word技术、Excel技术、数据挖掘技术、Flash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 本文逐步对这些技术进行理论分析。
1.1 PPT技术
PPT技术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技术,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PPT技术制作PPT教学课件, 进而辅助教学。PPT教学课件对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PPT教学课件可将教学内容详细展示出来, 方便学生和教师有效地沟通。同时, 学生可通过PPT教学课件快速熟悉教学内容。
(2) PPT教学课件的易传播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下载教师教学课件, 放在自己移动硬盘或者网络软件系统 (QQ邮箱等系统) 中, 方便及时查看和学习。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将PPT教学课件上传到教学群里, 辅助学生学习。
PPT技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沟通平台, 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2 Word技术
Word技术也是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布置教学作业或者教学任务时, 往往采取纸质形式,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并且教学作业易丢失, 不利于保存。Word技术可有效地为师生提供实时保存功能, 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1.3 Excel技术
Excel技术对计算机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常用于有关数据统计的教学部分,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比较常见, 例如, 在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过程中, 需要分析编程语言中的代码数据, 在代码数据分析时, 除了数据库分析外, Excel技术统计功能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通过对编程语言代码数据分析, 可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1.4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技术,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程序、算法的学习是比较难的部分, 教师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程序、算法等部分做数据挖掘, 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综合这些难点, 做深层次分析, 提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顺利开展。此外,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体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做数据分类, 制作学生学习类表, 有针对性地辅助教学。数据挖掘技术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广泛应用。通过挖掘技术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巧妙结合, 极大提升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和质量。
1.5 Flash技术
利用Flash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例如在各种进制的相互转换的计算中, 借助课前做好的Flash课件, 把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展现在课件中, 课堂讲解时只需要播放Flash课件, 就可以清楚地演示出转换过程, 不需要在黑板上画出以上过程。这样可以增加讲解的生动性, 而且Flash课件可以反复播放, 提高了课堂效率。除此之外, Flash技术易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例如, 教师通过Captivate等Flash录制软件, 可以在课前将需要演示的操作录制下来, 同时可以通过麦克风同步录入讲解。课堂演示时, 学生能直观看到正确的Windows和Office操作, 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与想象力, 不断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逐层构建过程, 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克服了教学难点。
1.6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数据库按照分类不同可分为小型数据库软件、中型数据库软件以及大型数据库软件。不同的数据库软件需要使用不同的数据库技术。然而, 在数据库软件操作过程中, 其语言是相同的, 都是SQL语言。SQL语言是学习好数据库技术的关键,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要结合数据库技术辅助教学, 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可通过数据库技术操作学校教学系统, 完成对学生成绩的查询、添加以及删除等操作。此外, 数据库技术还可以打印报表, 可统计学生的各种信息, 分析学生学习状态, 针对学生状态做出合理教学指导,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操作, 这对学生今后的计算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计算机相关技术, 熟练掌握这些技术, 可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方便教学, 也利于指导教学。
2 结语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用到的技术为研究对象, 探讨相关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在探讨和研究过程中, 主要从PPT技术、Word技术、Excel技术、数据挖掘技术、Flash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相关技术出发, 进而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相关技术对教学效率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对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贵.基于项目学习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牟琴.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模式研究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邢春燕.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 2012.
[4]袁智强.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 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贾冬梅.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动评测系统[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6]朱艳丽, 郭晓娟.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0 (6) :18-19.
[7]吕杰英.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 2015 (5) :113-116.
[8]付强.论教学技术的人文向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5
《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Photoshop》(大作业)
考试班级:广电18-
3、4班
命题组(教师):张著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适用层次:汉本
评分说明
一、大作业要求
1、为塔里木大学或人文学院设计一个logo图标,设计素材可来自网络素材或自制,设计内容要求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最后将所有设计素材和作品保存在以“班级+学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中,打包上交。(源文件必须以*.psd格式形式保存)。
2、源文件至少由10个以上的图层组成,图层混合模式至少在3种以上,必须包含蒙版,样式及相关图层效果。
3、要求作品制作中体现出通道技术,并适当添加alpha通道。
4、图像处理中要求至少使用8个以上的图像色彩和色调调整命令,要求搭配合理。
5、设计过程中可适当使用路径功能。
6、作品中至少包含5种以上的滤镜效果,并搭配合理。
7、为防止抄袭现象,要求在制作的logo中,将自己的头像作为背景,并在logo下方注明姓名。
8、设计完成后写出总结,总结至少1000字,说明制作的目的、设计用意、制作的具体过程、以及心得体会。最后打印纸质版,随作品一起上交。
9、设计作品及素材于2016年1月1日之前必须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如不按时上交,按没有参加考试处理,期末成绩记0分,后果自负。
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内容知识,设计作品必须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布局,原创的内容。可以从网上下载部分资料,但是不能超过整个内容的30%。
二、评分标准 1:内容(10分)(1)体现作品主题。(2)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要求:要求思想乐观向上,给人以生气和活力感。2:艺术性(20分)(1)布局。(10分)
要求:必须原创,规划合理,美观协调:格调高雅,有艺术感。(2)色彩(5分)
要求:整体色彩和谐,符合美感。不灰暗,不给人刺激感。(3)图片创作性(5分)要求:制作精美、个性鲜明。
3、技术(20分)
(1)图层分明,各层使用效果必须清晰,图片显示不出来则会适当扣分。(5分)(2)通道和路径的应用必须合理,且效果明显。(5分)(3)文件夹管理正确、不混乱。(5分)
(4)其他:包含多种滤镜效果。(5分)
4、创意(10分)
要求: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如发现整个设计是抄袭的,则该项为零分。必须创建有个人特色,不拘一格,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思维开阔,大胆创新的特色。
5、整体评价(20分)
要求:设计作品必须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布局,原创的内容,立意高新,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6、设计说明(20分)
要求:从自身学习阐述设计的心得体会,纸质版必须符合说明书规范,排版合理。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6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0引言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相继开展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了以往“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主要问题
1.1多媒体手段冲淡了教学主题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实现方法也多种多样。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运用过于繁多复杂,则会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
1.2多媒体手段代替了学生思维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多数多媒体课件将公式、练习、实验等,都压缩、改造而典型化和简约化,大大缩短了认识过程,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也凸显了它的短处:整个课件将整节课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都按照教师的课前设想进行整合,教学中一切都按多媒体规定的程序进行,学生按照预先审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流时,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凡是做一些简单的应答,或者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形成“吃现成饭”的思维定式,缺乏独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
1.3多媒体手段异化了教学目的
无论媒体技术如何发达,它也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手段应该服从并为教学目的服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教学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拥有的媒体或设备来设计教学,出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异位现象。
1.4网络速度影响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在网上调用的教学媒体都是大量的图形、音像资料,对网络的传输带宽、速度要求极高。有时为了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对此,一方面可采用硬件或系统软件来解决网速问题,如建设高速的校园局域网;另一方面,一些大程序文件或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的网页内容应先下载到局域网的主机上或学生机上。
2计算机基础教学高效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途径
2.1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
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环境是网络,网络是它的基础。因此,可以建成局域网或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能够收集、制作、存储、管理和传输各类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教材,为教师备课和优化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同时为学生自学和小组教学提供方便。此外还可为科研工作和教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可以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而不是说教者,他们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师生交流与共同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传输工具和存储工具,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多途径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同时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记忆、表达信息的能力,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自觉地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
2.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交流与合作,它优于以前的课件演示教学形式。网络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具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主要应用模式有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学习三种,教学设计时所选用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满足感。
选用课堂教学方法,要满足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学生学习系统完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充分、教学计划安排科学合理、教学进度快慢适宜、课堂管理严格有序,并有利于学生态度与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等要求。
选用小组教学方法,要满足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鉴别能力,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现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要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选用个别学习方法,要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这一基本条件。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个体情况,学习资源要方便适用,学生要适应网络学习环境,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要灵活。
2.3编写满足需求的多媒体教材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从而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只要网络服务器上有丰富的资源,每台学生机都能享受到,不必为每台计算机准备资料软件,学生可以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组成一个开放的、非线性化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随时调用。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不仅有书本教材、音像教材,还有多媒体教材。多媒体教材首先要满足教学性要求,即选题恰当、满足教学需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其次要满足科学性要求,即内容正确、符合逻辑、层次清楚;模拟仿真合情合理、准确真实;场景设置、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第三,图像、声音、文字设计合理;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声音清楚、音量适当、声像同步。第四,交互设计、页面跳转以及人机应答合理方便。第五,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媒体选用恰当、画面悦目、声音悦耳;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六,投资合理、效益好。第七,容错能力强、界面友好。
2.4实现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模型、黑板等;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又叫电子技术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影以及多媒体网络等。
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满足最小代价原则:一方面媒体在内容上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设计和制作媒体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及精力最小。其次满足共同经验原则,即设计和选择的教学媒体所传输的知识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第三满足多重刺激原则,即从不同角度、侧面去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多次重复表现同一内容。第四满足抽象层次原则,即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的具体和抽象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分为不同等级、层次。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7
计算机基础技术是我国教育部对理工科高校生要求的基础技术,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之一,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 因为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现在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还存着一些比较严重的误区和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及时作出应有的调整。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 计算机学科的建立也才不到20年, 所以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方面, 都只是模仿本学校的其他工科类学科的教学方式, 对于理论知识过于重视, 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2) 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也是如此。而现在我国各大高校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对实践方面不够重视, 在教学方面仅仅只是围绕着课本上的知识展开, 不能体现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3) 计算机学科也比较讲求创新精神, 而现在对于计算机学科方面的培训没有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遇到一些教师没讲过的简单问题时, 不能够通过发散思维来解决。
根据上述这些情况, 我们要发现其中的问题, 并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改进。
如何解决计算机基础技术教学与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讲授方面主要是依靠系统软件以及各类应用软件来进行, 现在我国各大高校主要是以微软以及自带的系统软件来进行教学, 办公软件也是教学的一个主体。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以及工具作为辅助。这些软件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习和教学工具,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要求比较高, 能很好培养学生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培养学生理清计算机基础学科中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结构;其二就是为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上机练习就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理论学习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意义, 学生在对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 从而达到创新的要求。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结合实际需求情况以及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目的, 综合考虑后进行合理地安排,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弹性空间, 让计算机学科真正成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工具。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能力的调查进行比较, 我们按照四方面的能力要求和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学科内容进行安排, 让知识点均匀地分布到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当中, 以及在学生每次上机练习过程中。在每次的上机中, 只硬性要求学生掌握2~3个方面的应用操作, 逐步实现他们的操作能力以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安排也只需要占用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为最佳, 让他们真正能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新知识, 以及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体现计算机基础学科的重要意义。
2 合理安排实训
上机实训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计算机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 而不应该是一种类似于数学等基础学科, 只是简单掌握理论知识即可。理论知识就是在上机实训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用上机实训的方法来检验和巩固。但是, 在上机实训中要合理进行安排, 不能够一味地追求上机实训而抛弃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如何才能够很好地安排好上机实训的时间以及上机实训的内容是是否能够高效率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应该首先将这节课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用PPT的方式演示给大家, 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 这种自制的多媒体软件在这时候就能够很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而教师的演示也只需要做一遍即可, 多遍地展示演示内容会让学生对上机实训失去兴趣, 而在一遍中学生能够掌握有限的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对掌握的知识加以应用, 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地思考掌握其他方面的内容。我们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 (计算机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会计学科学生的基础学科) , 在财会专业教学中都会讲到对于Excel表格的使用。教师利用PPT对幻灯片进行放映, 可以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成绩表格作为示例, 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以后经常用到的报表制作、数据的筛选操作等方面的操作。
这时候老师可以在上机实训中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对学生的单科成绩进行合并分析做演示, 或者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全科成绩合并, 来演示合并操作。
2) 对及格的学生名单进行筛选
3) 利用表格的操作, 找出2门不合格的学生, 并制作一份重修通知书, 通知书的格式也可以进行演示操作
4) 求出单科的平均成绩以及全科的平均成绩, 并做成绩的总排名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配合自己的讲解, 将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相互串联起来, 做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在演示结束后, 不着急让学生进行试训, 而是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解答, 同时对一些多种方法的操作通过交流的方式找到最简洁的方式。接下来就是留给学生时间, 布置一些相应的操作, 让学生们自己去完成, 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得出的结果才能够映像更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给出的目的以及任务一定要明确, 但是对使用的方法不做限制,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了课本中要求的题目之外, 老师还需要在课下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去做联系,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们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前面我们所说,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 我们现在的方法很难给学生空间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创造性的思维贯彻在学生的每一次实训中, 引导他们参与一些比较困难问题的探讨, 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从而启发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在PPT的制作教学中, 要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 这些知识点不去做讲解, 通过学生自己的查询以及相互之间的探讨让他们自行获得。充分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末班来作出优秀的PPT。
4 考试的创新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致逾越不了应试教育的线, 但是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们的应试必须也同时体现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考核的确是教师一个很好的指挥棒, 我们在考试评价中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 抛弃过去过多依靠选择、判断、填空等仅仅依靠背就能够解决的考试题目, 增加一些主观性强的题目, 让他们真正能够认真去准备考试。
2) 在考试中要与我们最重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变更相挂钩, 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 让学生们真正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并且为今后的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本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以及其应用性强这一特点,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计算机科学的第一生产力, 相信在我们不断努力下, 我国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8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 理论与实际相滞后
作为学生掌握和提高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 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技术能力, 进而掌握适应社会和工作中所需的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的一门基础课程, 需要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和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 但由于教材出版和编审周期较长的原因, 尽管计算机基础近年来不断调整教材内容, 但理论与实际仍然存在滞后性。从教材内容上看, 比较偏重于理论讲授, 用较大的篇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背景和沿革, 而对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应用的极少涉猎, 对技术性的操作技巧、实操层面内容也讲授较少。从课程体系设置上, 注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全面, 教材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而粗浅, 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程序兼顾得面面俱到, 但却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对实际操作层面的技能掌握得不精、不深, 更偏离了“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目标。
1.2 多媒体教学形式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手段, 将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这早已是计算机教师的一致共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化的现象, 教师为了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师生互动, 只强调了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而缺乏师生间交流。还有的教师为了使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课件的制作, 本末倒置, 反而忽略对基本教学规律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另外, 媒体教学带来教学容量的增强, 教师忙于讲授和进行设备操作, 忽略了对学生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的考评, 仅仅使知识演示的方式由板书变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 而枯燥的“满堂灌”教学实质问题并没有得以真正解决, 无法使多媒体将教学活动实现成为讲授、演示、观察、练习、实践等一系列的师生互动过程。
1.3 信息系统割裂
现阶段, 各大高校的教师同仁都对信息化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如运用Flash动画制作生动易懂的多媒体课件、CAI课件, 制作网络精品课程, 建设基于Web2.0教师教学博客、网络作业提交系统、知识自测系统等, 但多为单一功能的信息化实现, 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割裂、各自为政的现象, 无法将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整合和优化, 从而发挥最大的功效。
2 合理应用
2.1 教师教学系统
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精品课程, 将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授课教案、网络扩展资料链接等整合, 利用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且可无限次播放的优势, 克服了以往多媒体教学中, 多媒体播放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教师授课速度较快、容量较大, 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学习能力有选择、有所侧重的进行预习和课堂学习, 课后对课程中的难点、要点进行良好的消化,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思想。
2.2 学生学习系统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端在于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 而通过建立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学习自测、作业提交、仿真实验、考试评估等为主要功能的学生学习系统, 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督促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也使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熟悉网络环境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2.3 师生交流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速度越来越快, BBS、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便捷网络沟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和涌现, 网络终端如PC、PAD、手机等使沟通和互动变得越来越容易, 也越来越便捷, 学生作为时代骄子, 他们对于这些工具的接受和使用能力甚至更强, 这也要求教师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与时俱进, 利用这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沟通工具来进行教学互动, 通过BBS、博客、微博、微信等工具与学生展开交流和沟通, 及时为他们解答学习上、具体应用中的困惑;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渴求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对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热点发起话题进行讨论,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与学生进行点对点的单一沟通, 便于解决课堂时间不便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资料, 便于学生获得知识自我更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应对措施
3.1 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从很大程度上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勇于探索和勤于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创新模式, 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不仅具备对计算机的基本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 还掌握在信息时代所必须的对信息进行获取、组织、分析、运用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面对日益膨胀的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更新的能力, 在实际的工作中, 运用现有知识体系与新知识相结合的创新能力, 进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以及除了专业技能外的与团队的协作能力, 与他人沟通, 展开良好合作的能力。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为学生创造接受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另外, 学生在接受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计算机基础技术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如学生在学习Microsoft Office组件Power Point时, 很自然地回忆起之前教师运用该软件制作的PPT多媒体课件, 对其有了总体的认识, 再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示范讲解了解到音频、视频的添加、动画特效的制作等进阶技巧, 学生探究教师课件的“所以然”中, 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对这一软件的操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探寻, 更是牢牢的掌握了PPT的制作技巧, 提高了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3.2 延伸课堂, 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使课堂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克服了前文所提及的教材内容与客观实际存在滞后性问题, 使课堂容量无法提及的内容得以延伸。特别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以为企业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 更应注重让学生掌握更多教材之外的实际操作层面的技能。如在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 多从事打字录入等基本工作, 经常面临较长篇幅的书面文档转录成电子文档工作, 枯燥而繁琐, 但通过Mi-crosoft Office组件中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工具就可以实现将扫描成图片格式的文档快速转成电子文档, 这是教材在讲授Microsoft Office所未提及的, 而完成这一工作又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的硬件基础知识如扫描仪驱动的安装、连接和使用, 需要将教材前后的看似分离的知识点相融合, 这就需要通过网络扩展资料中进行超级链接来使学生温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教材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片段性的、具体化的,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搜搜等对所需技能进行关键字搜索, 从而获得新知识学习与已有知识融合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来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是比掌握解决任何具体问题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 信息技术恰恰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极佳的客观条件。
3.3 师生互动, 加强反馈交流
传统课堂上因为教学进度的要求, 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只能通过提问和测试来掌握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BBS、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便捷网络沟通工具的不断涌现和更新, 学生对网络终端如PC、PAD、手机的熟练使用, 使师生的沟通更为容易和频繁, 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 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教师通过建立教学微博, 运用微博信息的碎片性, 极大地程度对片段性知识进行呈现, 利用微博随时更新、访问的特性, 引导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将学习的习惯渗透于生活的细枝末节, 并对他们身边的涉课内容给予及时的解答。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粉”相互关注, 对涉及课程的热点问题发表话题, 启发学生间进行评论和探讨, 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空间, 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刘丽红.信息技术手段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1:88-89.
[2]王艳秋, 燕孝飞.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30:323.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9
1 培养目标衔接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目标是信息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信息人修养。(1) 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基础,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2) 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简单软件及网络应用;(3) 熟悉和认知计算机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了解计算机应用法律常识。中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标, 学生具有选择性的选择选修课程, 选择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算法和程序设计、 人工智能等。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1)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工具;(2) 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3) 掌握计算机制图、编程、网络技术等专业领域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中, 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作为学生培养的方向之一, 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 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满足社会大众计算机应用需求, 人工智能课程是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方向, 提高学生探索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过程中, 涉及计算机基础内容较为广泛, 但是深度不足, 学生仅仅能掌握计算机基础响应的概念, 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由于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涉及方向选择的不同, 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范围较为广泛, 在培养目标制定中,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其在中学信息技术中所掌握知识的能力确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要中学开始, 这样才能在高职教育中更好地找到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也更有利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培养目标的衔接。
2 教学内容衔接
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让学生认知计算机、熟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基础应用,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应用方向专业技术开展。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衔接不仅要从理论和思维方式上延伸, 而且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方向性。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中, 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选择方向确定培养目标, 分类别、分层级制定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培养方向, 让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核心体系, 定向能力培养,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扩展延伸学习, 在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进行学习。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衔接一体化教学, 以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方向和课程实用性为发展方向, 是调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掌握学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水平,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学习, 循序渐进地增加新知识点, 以旧带新、由浅入深, 主要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操作水平。
3 技术培养方式衔接
中学信息技术是中学课程中的副科, 并不作为高中升学考试内容, 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因此, 在教学中主要还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为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在主要围绕上机实践为主。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中学信息技术的培养方式不同,其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方向性,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与社会应用更为贴近,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是以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为培养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 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因此, 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培养方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中学信息技术是学生接触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开始, 在中学信息技术培养方式上是以兴趣教育方式为主, 由此可延伸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方式中,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更加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不断发散思维找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方向, 掌握计算思维, 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要将高职计算机基与中学信息技术培养方式衔接, 要从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衔接, 在中学信息技术培养中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发展方向, 在进入高职后,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灵活制定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 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和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丰富性学习和拓展性训练, 以开阔学生计算思维为培养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学信息技术培养方式上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其主要是一方面全面的培养学生信息思维, 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选择性的开展不同方向的信息技术学习, 这就为学生进入高职计算机基础学习奠定了不同的基础, 由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依据学生在中学时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兴趣所偏向于计算机应用方向进行选择性的培养方式, 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计算机专项技能。
4 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与高职计算机基础的衔接是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关键,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将计算机基础作为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向进行教学, 要让学生牢靠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够尽快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中, 需要充分地利用其所在中学信息技术中学习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选择方向确定培养目标, 分类别、分层级制定教学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培养方向, 让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安全等内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由此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基础是在中学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教学,二者的衔接教育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尤为重要。从3个方面阐述高职计算机技术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培养方式的衔接。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10
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开设的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现有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学生方面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作为基础,C语言作为软件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太抽象,而C语言本身的概念多而复杂,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大多数学生C语言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感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且缺乏内在联系,难以抓住重点,在学习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精华及编程技巧,觉得学而无用。
1.2 老师方面
担任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师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难教,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很多,分配给课程的教学学时数却较少(54学时,含实验教学学时),而分配给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更少(8学时),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本概念等的讲述上,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往往只是点到为止。
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笔者依据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经验,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阐述自己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2.1 课程内容分主次且有偏重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为: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编程。由于该课程学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内容繁多,通常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将学时硬性平均分为若干部分,这样就会引起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最后根本没有掌握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教学进度分配时进行适当的调节,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课程内容分主次,有偏重的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具体方法就是以C语言课程内容为主线,穿插一些章节的内容,而不按书本设置独立击破。首先在开课时就对C程序设计中的结构体与链表部分,进行适当的复习,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然后适当增加对数据结构部分的时间,因为数据结构部分对软件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最后做小项目时引入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内容,这样以C语言为主,其他几个方面为次,偏重C语言的内容。
2.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2]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蕴涵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探究解决的方法。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成就感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再试着解决,循环往复,使他们最终完成总任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我们把准备好的实例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来驱动教学,精心设计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各任务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任务,并注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采用分阶段的教学方法。课程开始时,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程序,结合程序讲解语言点,提高学生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能力。课程的中间部分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流程图,使学生理解程序流程和事件过程之间的联系,能根据不同任务确定所需的事件过程,根据算法编制程序,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编制程序的能力,同时在程序设计的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语言知识。难度较大的任务做示范讲解,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栈的概念,传统讲解只知道是一种存储单元,具有后进先出的特性(Last-In/First-Out),学生学完后并不知道其有何用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迷宫问题为例引入栈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栈的用途,能够解决类似迷宫问题等的深度优先搜索问题。并能够应用栈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3 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所以,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以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教师提出系列任务目标,结合具体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提示实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参照实验学习指导计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任务实施,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如存在疑问,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控制,适当予以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去继续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小结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根据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特点,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刘彦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11
关键词:网络教学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7-0076-02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继学习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另一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一般院校都采用“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或“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学生的第二门通识计算机课程。Visual FoxPro 6.0以其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一直以来被多数大专院校用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
目前高校已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够将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媒体引入计算机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的板书式的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然而,多媒体教学方式针对计算机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过程仍以听讲为主,多数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有些甚至差别较大,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再者,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节课的信息量往往较大,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消化。因此,需要探索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充分利用各学校的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不足,采用多种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也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一个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既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又要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管理员),应该能很容易地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并能方便地通过此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测试内容,并能方便地通过此平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在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设计时,根据对该课程多年的教学积累,找出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突出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对传统教学的弥补,设计出符合网络教学模式的助学型网络教学平台,并以此为依据规划确定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教学平台共分9大功能模块,根据系统需求,系统中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1.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模块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大纲、学习方法几个子模块。“课程简介”部分总体介绍了这门课的基本情况,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先修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模块为学生自学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提供依据;学习方法模块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方法等给以指导,并提供该课程的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模块)依据教学大纲,参阅了国内外最新的数本参考书,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制作成通俗易懂的视频教学文件。视频教学文件既可作为学生的复习教程,也可以为进度快的学生提供自学教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照顾到进度慢的学生也可以兼顾到进度快的学生,而且学生可以随时来到虚拟课堂进行学习。通过视频教学文件,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与巩固知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3.实例教学
“实例教学”模块将实例和知识点恰当地结合,做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例子,将一个阶段的知识点融合到例子中,便于学生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能学以致用并提高对软件的综合应用水平。通过课件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对实例进行更新操作,新添加的例题将显示在最前面,便于学习者掌握最新例题。
4.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由若干个典型的实验组成。每个实验都有实验目的与要求、相关知识和实验步骤与内容,便于学习者根据实验向导自主进行实验。每个实验根据教学和知识点的连贯性进行设置,通过实验学生能将知识点贯穿起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5.练习测试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网络测试突破传统考试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通过对数千道题的精心筛选,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组织了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形成一个知识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用于学生进行练习、自测和考试。传统的测试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另外单从试卷上也很难体现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不能体现学生软件操作、设计程序的能力,还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且,计算机考试即使有上机试题,也很难保证考生的试题不一样,另外由于机房等原因不能保证所有的考生同时进行上机考试,不能保证试题的保密性和考试的公平性。而网上考试主观题和操作题都在网上进行,并且试题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每个考生的试题都不一样,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也减少了作弊现象。如果是平时学生进行自我测试,登录测试系统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试题数量、难度、题型和考试时间等信息的定制。测试(考试)结束后,系统会自动阅卷并给出正确答案、用户答案和用户每题得分、总分等信息,减少了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也便于学习者进行自测。
6.工具箱
该模块收集了Visual FoxPro 6.0常用的命令和函数,并介绍了命令和函数的详细使用方法,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查阅。
7.作业上传,习题下载
除了在线测试外,系统还提供了一些习题、模拟试题,供学生下载。教师(管理员)可以通过课件管理模块对习题进行添加、删除等更新操作。学生可以将作业通过本模块上传到服务器,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阅,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说明与答疑。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纸质作业方式,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答疑,学生都可以看到,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8.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模块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为教师答疑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传统的答疑方式在高校比较难以开展,学习者可以将问题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网站,其他人可以对问题进行回复或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跨越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还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员(教师)经过二次登录可以进入管理界面,可对论坛进行综合管理,如设置论坛的标题、删除帖子、封杀违规用户、发布论坛消息等等。
9.课程管理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对“实例教学”“习题下载”“练习测试”模块中的习题进行更新,也可以对“课程介绍”模块中的参考资料进行更新,该模块还可对用户进行管理。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校园网的建立与使用,网络教学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学习平台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复习与答疑,进度快的学生可以往后面章节自学;学生通过测试模块还可以随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测试与检验,并且在此平台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与互动。构建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平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必需的,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凤梅.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J].现代教育技术,2006(5).
[2]王玉珍.谈网络教学的功能及优势[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计算机技术基础 篇12
(一)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分类。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主要包含办公软件和课程教学软件的应用。作为最基本的办公软件技术的运用, 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软件的实际操作中, 在各个课程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 不断的巩固计算机基础实践的操作能力。课程教学软件的应用是针对教学实践开展的, 以高校教学需求和管理需求为基础, 创设基础的系统操作平台, 让学生和教师实现便捷高效资源共享。
(二)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使用现状。
在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果,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相关技能的基础性操作。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认知程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升, 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还没有准确的认知, 缺乏对于计算机软件操作的主动性的探究。尤其是在学习和教学领域中, 学生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通过何种教学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随着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不断的丰富, 在教学内容中应该积极拓展教学课程, 以更多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前景。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的广泛, 不仅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更是有对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 掌握更多专业性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提供有力地砝码。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体现, 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帮助。在基础教育中将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作为专门的课程规划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教学实践对策分析
(一) 完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课程。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在基础教育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科教学, 只是在计算机教学中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方面。因此, 完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课程, 将计算机软件作为专门的教学内容, 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断地丰富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内容, 从基础性的软件应用到实现创新应用领域, 为软件应用创造更好的平台, 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
(二) 提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软件就似乎的应用可以实现和其他基础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以计算机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作,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对计算机软件应用的重视程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以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作为依托,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巩固学科学习的成果, 同时提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使用能力。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 实现对基础教育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 促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的前提, 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 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更多的使用问题, 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有效建议。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操作能力更是实现计算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是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想要实践长远发展必须要提升计算机软件在全社会的应用程度, 不仅仅在基础教育范围内, 而是作为全社会成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进行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计算机软件教学实现对学生技能的拓展。另一方面, 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学能够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科学的系统化的教学平台的设计实现为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网上平台, 提升教学的质量, 满足更多的教学实践需求, 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世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计算机技术基础】推荐阅读:
计算机技术基础06-19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07-16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11-03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06-13
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05-28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大作业心得体会12-01
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06-13
计算机基础“微课”05-23
计算机专业基础05-28
计算机硬件基础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