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共12篇)
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1
当前科技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技术应用遍布社会各个领域, 计算机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 学好计算机技术是大势所趋,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这项基本技能。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这门课程, 但是由于初中生要备战中考, 学校往往不会为计算机课设置很多学时, 往往只是一周一节, 甚至两周一节。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临的问题
由于新信息时代的来临, 职业学校在每个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这是一门公共课, 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学生刚入学, 对职业学校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他们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中。中职学校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 更自由、民主, 而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 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快速适应这种方式。其次, 职业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他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 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接受知识课后作业时对因为学生的差异也难以做到统一。再次, 公共课一般在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 空间大, 学生多, 老师通过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 主要以讲授为主, 师生之间没有多少互动, 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学生注意力也很难得到集中, 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后, 因为计算机课程有理论课也有实际上机操练课, 两个课时之间往往隔离很长时间, 学生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进行实际操作, 在下次上机操作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些理论知识, 而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再逐一进行辅导。此外,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每个学生对计算机需求度及兴趣度也存在差异, 教师难以做到统一教学。
由此看来, 当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校应作出一些改革, 在多方面进行整改, 例如实施分组教学、添加资源设备、合理安排课时等等, 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发展。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分组教学, 就是改变当前大班整体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分组, 从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以适应他们的能力发展。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关系, 小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 小组教学相对于大班授课而言, 更轻松, 更利于老师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 老师不再是主体, 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密切, 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老师的负担减轻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 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合作, 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奋斗, 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团结性, 提升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样还能起到模范作用, 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同时, 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再次, 小组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 同时,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时候, 要全员参与其中,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集思广益,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对自我认知能力也有了提升。
此外, 分组教学是集合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
分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这一教学模式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应用, 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以下, 将以计算机基础为例, 将学生分为三组, 简要分析分组教学方法:
第一组:计算机“零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是来自于偏远地区, 要么是初中时只关注学习, 不怎么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的学生, 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对于这组学生, 老师应该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讲起, 然后让他们进行上机操练。所布置的作业不能有太大难度,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参与其中,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会的问题, 必要时再做第二次讲解, 以增加他们的理解。对于他们, 老师要有耐心, 要不厌其烦。
此外, 课余时间老师可以与他们多些交流与沟通,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多学多练, 尽量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同时, 也要注意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否则会适得其反。对这组学生进行作为安排时, 要紧靠讲台, 便于老师帮助, 也要注意安插有基础的同学, 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在减轻老师负担的同时, 促进他们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第二组:稍微有点基础, 能进行简单操作的学生。对于这组学生教学, 老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 根据内容上课, 进行操练演示, 然后再布置作业, 让学生独自操练, 不会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对于熟练掌握的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作业, 启发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思考中进步。
第三组: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玩电脑游戏, 他们能熟练运用鼠标和键盘等等。对于他们可以直接布置作业, 当然不可以太难, 让他们在操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翻看教材尽量自己摸索, 自己解决。让他们学会运用Word和Exccl, 并利用Word来设计一份墙报, 尽量将平时常用的一些命令也设计进去。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总之, 在高校教授《计算机基础》课,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还有效避免了集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要将这种教学模式熟练掌握并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国兴.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信息, 2012, 35.
[2]唐明侠.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J].现代交际, 2011.1.
[3]李梁雅.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 (下) , 2012.8.
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2
刘天龙
一、学生分析
对于中职学生,除女生外,大部分男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态度不佳,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是放任自流型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和作业方面,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另一部分学生作业虽然能按时按量完成,但谈不上作业对知识的巩固情况。课堂上,部分学生听课的有效性较差,很多时候我发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不认真,虽然,这些学生中并不全是思想开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积极参与的,感觉课堂与他无关。
二、教学情况分析
在教学方面,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尤其本学科主要内容都要上机完成,在上机实训课上,我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 三者的统一。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我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我任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在教学和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出现的情况是:你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里有一个值得我注意的问题是,教师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操作、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
三、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1、加强学生学风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应用。
2、课堂上精讲多练,着重点放在后三分之二同学身上,让他们能听懂学会。
3、加强实训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课堂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他们对学好计算机充满信心。
5、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专业需求;分级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会使用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已经成为了毋庸质疑的观念,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能够操作计算机又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我国国民在计算机的使用技能上差距巨大,计算机基础教育还任重道远。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几年,电脑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必备,同时在中小学也已经开始了计算机课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算机基础水平摆脱了“零起点”,因此,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将面临新的变革。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除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趣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精心准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做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目的,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该门课程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
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很多,而且大部分教材都图文并茂,多数实践操作内容学生自己参照教材就能完成。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内容的讲解要合理,不必满堂灌,把学生会不会的都讲一遍;应该重点讲授学生难于理解和操作容易出错的地方。多留一些时间来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课只是演示不宜掌握的操作让学生看,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例如:我在Word2003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制作黑白字,主要讲解创建黑白字的原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文本录入、艺术字的创建、图片的基本操作可以一概不讲,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像力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则观察学生的操作,对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操作错误,及时进行提示和指正,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教师今后教学收集资料。
三、按专业需求、社会需求教学
在2000年以前,计算机课程更多的出现在理工科专业方便,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只针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对于文科的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同样重要。理科的学生较为理性并且逻辑性较强,喜欢深入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动手能力较强,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和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时应充分的考虑这一群的特点,从他们的喜好入手,设计有效的教学课程,比如可以增加入门级网络攻防教学,可以简单引入程序概念等。而文科的学生较为感性,不喜欢枯燥刻板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化、理想化、形象化,而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从极具生活气息的计算机应用如QQ、淘宝等电子商务、游戏、mp3等等入手,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取相对浅入浅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文理科学生都对图形图像处理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因而在计算机基础教程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相关的知识,起到辅助性作用。
除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差异之外,在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建筑或机械专业的学生可学习ATuoCAD之类的工程制图及仿真软件课程,经济专业的学生可学习电子商务等计算机相关课程,艺术系专业可以开始3DMAX,Flash等图像课程。总的来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论,并充分的将该理论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
四、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中学阶段的教育水平也相差很大,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据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要求的占14%;已学过一些,但不达标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49%,比如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编写过程序,然后有些学生可能只见过电脑而根本不会用。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分级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了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想听,有些学生听不懂的现象。
在构建和动作分级教学时,我们遵照基础—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我所思考的做法应该是,先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的水平模底考试,然后依据考试成绩并通过选课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行选课并分教学班。将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对初级班的学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的操作和应用。中级班主要针对计算机一级考试实施办公自动化的教学。对高级班的同学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机二级考试,使之具备获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显然已不再适用目前的教育体制,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很好的积累,到期末的时候就只能靠作弊,并且由于监考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出现了奇怪的分数现象——该低的反而很高。这样逐渐的淡化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造成非常不好的气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更多的应该采用过程式考试方式,教学建议采用项目是教学,在每个项目中细化每次完成的分值,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教与学,也能更好的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另外,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考试标准,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的;各地也有一些面向学校的统一考试,如何将这些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衔接起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这类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在计算机综合应用上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些考试“应试”氛围浓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比相对滞后。所以对于这类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衔接,尤其与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的衔接而言我认为不能完全划为等同。
信息化技术不断快速发展,作为国家五大新兴产业,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这就要求我们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时刻思考怎么去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怎么更好教授计算机知识为行业,为社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蒋宗良.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1(5).
[2]李芒,徐承龙.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职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篇4
一、驱动教学
所谓的驱动教学其实就是以任务为驱动进行的教与学活动, “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众所周知, 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要兴趣起来了, 教与学的过程就变得无比轻松, 而且教学效果会很好。在具体教学中, 我把任务驱动分成两部分嵌入课堂中:第一部分是任务的设计。在设计任务时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 这样就能做到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能更好地把学生在生活娱乐或是网络游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比方说学生在QQ聊天时用到的一些表情小图片, 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这类的GIF图片。如果教师能把大部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当中去, 那自然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第二部分是对任务的解析。在每一个新任务授课之前, 先引导学生分析本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哪些是已经学习过并且掌握好的, 哪些又是没有学过的, 跟学生讲解清楚知识点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在用PS画灯笼的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最终效果图, 要完成本张效果图我们将用到哪些知识点, 而所用到的这些知识点当中又有哪些是之前已经学过的, 哪些又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有时在分析任务时对知识点的讲解比较到位, 甚至教师不用整体演示, 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作品。这样的教学通俗一点讲, 其实就是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 让学生心里有底:我们能完成它。
二、引导教学
引导教学即把教学的控制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过程, 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 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陪练员。具体实施过程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师生一起讨论在解决问题时所用到的各知识点。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中, 引导教学法应用得已经非常普遍, 德国更是将它写入了职业教育法律中。那么具体到我的计算机基础课堂, 如何实施呢?打个比方说, 在PHOTO-SHOP基础课中讲抠图这个知识点时, 我把它融入到图片的图像切换中, 把问题甩给学生:“范冰冰”的头像切换到“李冰冰”的身体上。那学生就要自己设计如何做这个图片的切换工作了, 他们首先得自己上网搜索图片素材, 然后考虑抠图方法, 在头像完全切换后又如何做出细致的修补工作。而且特别强调的是, 当学生完成任务时, 教师不做好坏的评价, 教师怀着一切都是好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心得和体会, 这样能很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和投入, 更重要的是能最大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锻炼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三、类比教学
如果能把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是现象结合到课堂中来, 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非常有用。比方说在讲“类”和“命名空间”这个概念的时候, 如果只是单纯地按教材的定义灌输给学生的话, 用不到半天他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但如果能把“类”和班级, “命名空间”和整个学校结合起来解释的话, 那他们就不容易忘掉了。显而易见, 这样做的好处是将难于理解的模糊的和抽象的计算机概念变得具体和清晰起来, 而且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例子来做补充说明, 这样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很好地调动起来。
四、创新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篇5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识
教育(GeneralEducation)即“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承担培养传统的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的人才,在工程第一线的技术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探讨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我们人才培养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传统教育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一般都作为各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开设。以我校为例,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按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这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为中心,主导整个课程,教师在不断地讲解,详细地、反复地给学生演示每一个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机械地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二是师资配备不足。按照以往教学的模式,以级4000多学生为例,需要教师专、兼职教师40余人。因专、兼教师人数太多涉及各教学院系及校内外,教师个体课时量较大,对教学回顾及教学质量提高无暇顾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三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学生接触的也比较新,更希望学到前言的技术,而教学内容仅仅是围绕计算机概念介绍、操作理论讲解,office使用步骤演示等,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做了“颠覆性”的改革。
1.课程资源整合
我校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构成。整个课程设计以采取实践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实用,注重实例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和操作系统OS的基本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组装、维护、简单程序开发和调试;以及IntroductiontoIoT和大数据基本概念了解等,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颠覆”教学模式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们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资源能力,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校在引进了开放性网络学习的平台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以CEAC为载体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1.教师辅导与管理①课前学习指导:教师在开课前要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培训,在培训中要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学习目标任务,重难点以及各知识点学习的时间规划)、怎么学(网络平台使用、遇到学习问题如何处理)、怎么考(教考分离)这门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②课程学习中:一是教师通过CEAC网络自主学习后台查看是否按进度学习、查看那些知识点学生学习耗时较长、查看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知识点及查看学生提问;针对学生学习进程缓慢等问题教师要积极跟进,督促学生学习;针对性学生学习耗时较长、出错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教师组织学生现场答疑。二是通过制作每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微课、微视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掌握程度控制视频的选择、快慢等等;同时,微课、微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平时反应较慢又羞于提问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全方位解决学习疑难问题。三是建立有效的(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环境,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安排教师在机房答疑,同时建立了以QQ微信、微博、网络(电话)等在线答疑和现场答疑环境。④课后反馈:教师根据平台学习、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2.学生学习①首先要了解该门课程要学习什么、怎么学、怎么答疑、怎么考等。特别要清楚CEAC平台的使用,如何与教师进行答疑。②“通关”式学习,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网络登陆CEAC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在平台学习中每个知识点有语言讲解和语言指导完成,通过学完成对应的测试,当测试未通过可返回语音指导下再次学习;当测试通过方可进入下一个模块进行学习。③作业完成,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后都有综合项目作业,通过项目作业、教师评价对再次提升专业能力。
四、总结
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知识,更不是片面的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势在必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迅速适应地方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少宁,尹宝全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6).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浅析 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掌握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时代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其教学培养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必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各不相同
对于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具有的计算机水平都是不同的,可能很多学生在接受中学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大学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这就会出现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象;还有很多学生可能会来自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的山区,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常少,在学习时甚至需要从头开始。学生计算机水平之间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应用软件方面的开发和创造能力,对于人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则可以适当的在信息处理方面加强教学力度,这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研究,多分析。
(二)教学课程安排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功能的了解,熟悉基本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和上机操作两大部分,占据成分比较大的一部分就是上机操作,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可以更加了解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各项知识点。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之间在开设上机操作课程时都有各自的特点,差异性比较明显,有的学校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还不够完善,大多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重视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概念的理解上出现一定的误区,只是觉得上机操作课程要比理论课程更加轻松,抱着好玩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对上机课重视不够。
2.教学资源较短缺
有些高职院校的机房,计算机数量无法跟学生上机人数的数量达到和谐统一,计算机数量较少,上机课安排的学生却很多,导致很多学生得不到上机实践课程的训练。有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资源欠缺,一个教师带很多班级的计算机课程,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有些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安排不以学生为主体,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里需要教授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应付考试,没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愿较弱。
(三)教学目的不明确
高等职业院校有明确规定,学生只有在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之后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偏重计算机等级考试上的内容,不大重视教学大纲里的内容,甚至针对计算机考试等级题库进行重点和反复讲述与练习,学生照着这样的模式学习,在教师讲解考试题目时非常专注,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时候也会认真操作,这样的形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或多或少的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基本技能,但跟教学大纲里要求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还是大相径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虽然很高,却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
二、对策分析
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笔者认为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人,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个人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层次教学是承认学生的差别,是实事求是地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的。分层次教学一般采取分班策略和分类策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多采取的是分类策略,在班级内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掌握。在上机操作时,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作业,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掌握不是很熟练的学生要求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围绕兴趣点来掌握比如有关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在上机的过程中注意分别进行指导,同时主动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饋信息,以便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调动起高水平小组的积极性,去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教学模式实施起来可能有点麻烦,但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学习的热情也就更高了。
(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精讲多练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精讲要求讲出内容的精髓,多练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确定在1:2为宜,笔者所在学校2011年之前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比例是1:1,2011年后变更为3:4,这个比例不包括实训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
(1)教学计划安排的上机实践,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提供辅导。
(2)课外上机实践,通过开放机房,让学生掌握教学计划中尚不熟练的操作内容,教师可通过网络或邮件等答疑。
(3)集中实训,是为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开设的集中实训课程,集中实训是以“任务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的实践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是通过一周实训的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重点放在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上,要求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要达到较高水平,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办公软件和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为以后制作演讲性PPT、撰写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报告、制作求职简历等打下基础。集中实训学生普遍反响好,而且社会效果也不错。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大多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虽然教师很努力,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或多个案例,其中隐含所要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个完成案例,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运用word制作表格型求职简历,可以通过将两张对比明显的求职简历展示给学生看,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张简历是纯文字的叙述,另一张简历是表格和文字的组合,然后比较这两种简历的优劣,可以看出表格和文字组合的简历更简洁、清晰。接着就可以引出学习的重点word中的表格制作与编辑,可分解成几步讲解,即通过工具栏创建表格、用鼠标或键盘选择表格、使用工具栏或菜单命令编辑表格、对表格的外观进行美化等,在讲解中突出重点、难点、易错点,最初可由创建一个三行四列的简易表格入手,然后让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巧。
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共同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这一章时,因为有了前面Word和Excel软件的学习,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如PowerPoint的新建、打开、关闭、保存等操作是否Word和Excel的方式一样,这三者之间有哪些异同点,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找寻答案,用实际操作去验证结果,将新知识点推导出来,这样既免去因死记硬背而遗忘,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仍有欠缺,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出适合自身学生成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睛.论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特色[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特点,改革,高职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 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 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 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 教学效率低下, 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 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 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 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 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 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 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 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
“精讲”,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 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 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 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创设教学平台, 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 改用任务为线索, 串联模块, 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 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 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 使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
在平时上机操作中, 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 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 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
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板块, 对参与者加权积分, 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 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4.3 改革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
期末笔试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查, 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20%, 平时考核成绩占30%, 平时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50%。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3.4.4 以考助教:
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可以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一优势, 更应该看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需要做长期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玉波.实用技能类计算机教学方法研究.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
[2].高教论坛牟连佳2005.1. (总第87期) P94~9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篇8
目前,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医学信息统计、医院信息管理、医学情报检索、药品管理等, 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医学信息处理设备, 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主要来自基层, 包括农民、学生、村医等, 他们中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人不足5%, 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超过70%。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获得知识, 学到本领。针对这一特点, 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探讨。
1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首先, 适当打乱教材内容的顺序。按教材的顺序教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 但收效甚微。如按基本知识、中英文输入、Word 2003、Windows XP、Excel2003、Internet的顺序讲授,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其次,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最后,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调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不仅能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 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增强其学习兴趣, 提高记忆力, 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 (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 差别较大, 因此应准确定位课堂教学起点。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 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题, 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有弹性地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3 任务驱动, 加强实践环节
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 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 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适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这一内容。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师给出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 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教师的进一步指导, 完成任务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综合性、设计性任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模拟了临床工作过程, 实现了培养目标。
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关于计算机技术的所有知识。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 这样一来, 具备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1 课前的指导性预习
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 由教师导入新课, 给出自学提纲, 引导学生自学, 并寻找答案。自学时可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4.2 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
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了解当今最新的医学成果。例如:通过介绍计算机远程诊疗会诊系统, 让学生了解这种全新的现代化医疗诊治系统。具体做法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患者的资料在不同地点的医学人员间传递, 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实现远程病例查询、医学图像的重构和处理等[1]。此外, 还可以介绍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信息检索等知识。
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为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教师应在教材选定、课堂组织、课件制作、教学设施等方面下功夫,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小结 篇9
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操作
在计算机基本概念中同学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计算机硬盘当做是计算机的内存,曾今在校园里面看到一张广告,上面写着“本人有一台电脑出售,内存80G”。而且也有同学问过我说“我的电脑怎么会出现说内存不足呢,我的内存有120G呢”。而实际上计算机硬盘是计算机的一个外部存储器,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存是指我们的内存条的容量。内存条的容量现在一般都是1~2G居多。
另外,就是有些同学在打字的时候,有些标点符号总是出不来,主要是标点符号没有切换到中文输入法的标点符号。只需要在输入法的工具栏上“标点符号”的地方单击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全角和半角的问题,也需要注意一下,对于中文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英文、标点符号、数字来说,原来占一个字符的位置,全角时变成两个字符的位置,同时,计算机把这些全角状态下的作为字符来看待的。如果要做运算的话,一定要是半角状态下的数字。
有些同学在给文件重命名的时候把文件的后缀名给改掉了,这时候文件变成了一个不可识别的Windows文件。在有的电脑上面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有些同学在重命名的时候确没有注意,比如题目要求把aa.txt重命名为bb.txt,由于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看到的文件实际上只有文件的名字,没有后缀名,比如“aa”,我们有些同学依然重命名为“bb.txt”,而完后实际的文件名就变成了“bb.txt.txt”,主要是因为有些同学不知道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选项卡中有一个“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因此了解这个选项很重要。
另外,这个“工具→文件夹选项”中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注意,比如我们的电脑一般都是双击打开项目,但有些电脑被改掉了,如果我们要改回来,我们只需要打开一个文件夹,点上面的工具→文件夹选项→在“打开项目的方式”中点通过双击打开项目,确定,把它改回来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有些文件被隐藏起来我们找不到了,这时我们也是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里面的隐藏文件和文件夹中选择“显示所有文件夹”。如果是希望隐藏文件,除了把文件属性设为“隐藏”外,同样是在这个地方你需要选择另一个单选钮“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
2 Word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比如打开Word或是其它软件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同样的问题,打开窗口一看好像自己的窗口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工具栏不见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点击“视图→工具栏”,在Word,Excel,或是powerpoint中都是一样,常用的有一个“常用”工具栏,一个是“格式”工具栏,如果他们前面没有“√”,说明没有选中,只要分别点一下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打开Word后发现显示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其实这个也主要是因为,在视图中要“页面”显示方式,这是我们通常所用到的显示方式,而如果选择“普通”和“Web版式”这时候显示方式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有些同学在编辑Word文档的过程中,由于不小心碰到了键盘上的“Insert”键,这个时候在更改Word内容的时候总是把后面的内容删掉了,有些同学甚至以为是电脑坏了,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我们再按一下“Insert”键,或是在状态栏的的“改写”这两个字上双击一下,让它变成灰色就可以了。
Word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小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刚刚编辑Word文档的时候不知道Word是自动换行的,有些同学总是自己不断的敲“回车键”换行,但实际上“回车键”是段落标识,结果搞得文章杂乱无章。
还有就是有些同学不知道Word中有“首字下沉”的功能,他们自己把第一个字的字体弄得很大,结果看起来怪怪的。其实我们只需要把光标放在在当前段落中,然后点击“格式→首字下沉”,即可以实现“首字下沉”的功能了。
也有一些同学不知道在文章的顶部还有一个“页眉”,底部有一个“页脚”,以为自己只要把那个页眉的内容写在最上面就可以了,页脚的内容就写在最下面。其实,要设置页眉与页脚,我们只需要点击“视图→页眉与页脚”,那么光标就会跳到“页眉”上了,如果需要设置“页脚”就切换到“页脚”即可。
另外,在Word中插入图片后,一定要设置要注意设置图片的版式,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图片与文字排版不好看的情况。我们可以双击图片选中版式选项卡,或是右击图片,选择“设置图片格式”,然后再选择版式选项卡。这里有多种版式可供选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 Excel中的一些问题
在Excel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有些同学在输入如“000001”这个数据的时候出现总是输完以后就变成了“1”,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在Excel中,但我们输入的是数字的时候,默认是数值型的数据,这样的话,在“1”前面的“00000”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此系统就自动去掉了。我们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在输入数据的时候输入先输入“‘”,然后输入一个空格,然后再输入“000001”,这个时候这个输入框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文本框,而不是数值型数据了。另外一种方式是选中单元格后点击“格式→单元格”在“数字”选项卡的列表框中选择“文本”即可,这样,这个输入框的属性也变成了“文本”了。
另外,在Excel中需要输入从“000001”到“000020”,有些同学却不知道有填充的功能,填充柄是位于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小黑方块。将用鼠标指向填充柄时,鼠标的指针更改为黑十字。我们只需要拖动黑色填充柄一直向下填充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Excel中的一些函数,有些同学不知道使用,比如要计算“A1+A2+…A8”,我们很多同学就一个一个用公式去加,却不知道采用函数“sum(A1:A8)”,还有比如说要计算“A1:A8”单元格的平均值,我们很多同学是通过“(A1+A2+…A8)/8”或者是通过“sum(A1:A8)/8”来实现的,却不知道使用函数“average(A1:A8)”来实现。
Excel还有一个“分类汇总”的功能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当我们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比如,按性别分别求男女同学的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我们有些同学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经常想到要用average()函数对男、女生分别来求平均,其实这样做就复杂了,如果我们用分类汇总的功能很快就能实现。首先我们按性别给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点击“数据→分类汇总”,然后再分类字段下拉框中选择“性别”,汇总方式下拉框中选择“求平均”,在汇总字段框中把“成绩”选中,然后单击确定就可以了。如果分类汇总需要取消,也同样是在这个对话框,只需要点击全部删除就可以了,数据即恢复到汇总之前的样子了。
4 powerpoint
在powerpoint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比如没有设置好幻灯片的版式,没有设置好动画出现的顺序,或者是没有使用好文本框。另外有一些问题跟在Word和Excel中有点类似,我们就不过多列举。
5 结束语
以上总结的这些只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同时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总结,提醒学计算机不久的学生们注意一下。
参考文献
[1]叶克江,杨晓安,何常胜.新编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 篇10
一、采用多媒体机房教学, 彻底弃旧用新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实践与钻研, 因此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理论教学, 更应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需要, 机房教学迫在眉睫。机房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实操机会, 实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 快捷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当下, 网络技术相当成熟, 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机房教学中, 利用网络技术传发课件、练习及作业, 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布置与收发, 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教学,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达到了教学双赢。另外, 还可建立一个学习网站, 上传课件、布置实践题目、练习视频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共享资源,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三、更新教学观念, 完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教师讲、学生学、学生练三位一体的结合, 要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不断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充分, 这是授好课的必经之路。
备知识点, 备练习, 备学生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有的放矢的讲课。
2、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断改进,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 要有针对性的解决。
1) 上好第一堂课, 学生有没有兴趣学习该门课第一堂课是关键。不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要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 分清该课程的主次, 让学生有目的有章法地学习。同时需了解学生的专业, 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不能采用一锅端的形式。而目前各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同系别不同专业教学用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无法突出学生学习这门课与其专业课的联系, 在教学上失去了一定的意义。
2) 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 案例不可无, 也不可滥。这里讲的案例法并非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案例, 而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 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把学习内容融合在一个个案例任务中, 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案例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如在讲授中文文字处理Word时。首先以怎样用Word编辑一篇个人简历入手, 从录入到文本进行加工处理, 进行字体和段落的格式化插入相关个人说明的表格、照片、页眉页脚等效果, 最后使此篇文本具有图文并茂、漂亮美观、方便阅览的文本。通过自己输入, 自己改错, 自己排版, 自己插图, 学生就会更清楚Word软件的功能, 并且掌握如何应用这些功能。学习内容尽量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讲word的邮件合并时, 针对学生喜欢搞活动做请柬的特点, 可以将请柬的制作作为邮件合并的案例。还有学生期末成绩通知单也是邮件合并的案例, 学生通过动手, 自己总结创建步骤, 就可以充分了解邮件合并功能及应用。另外修订功能知识讲解也可举例论文修改等,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案例将教学内容直观, 逼真, 具体化,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吸收掌握并应用。
3) 对个别知识点的讲授采用错误示范。比如文字分栏, 学生认为是一个很容易的操作, 不引以为重。但是往往对文档最后一段分栏时因为操作错误而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讲解分栏知识点时可以错误示范之。即选择一篇最后一段文字不太多的文档作为示例, 将最后一段分两栏显示, 故意操作不正确, 本来应两栏显示文字而是一栏显示。询问学生此时结果正确与否, 若不正确错在何处?通过如此这样的错误示范, 直观明确, 学生记忆深刻。再如excel中单元格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这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 也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旧模式, 循规蹈矩的讲授, 学生或许当时听的很清楚, 但是当他们做练习时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 不知如何解决。要明确的分清两者的关系, 最好的办法就是错误示范之。即针对学生期末的成绩文件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名, 先在ran k函数中使用相对引用, 查看结果然后询问学生此时结果正确与否, 错在何处?通过如此种种的错误示范反其道而行之, 加深印象, 效果往往很显著。
4) 教学做合一。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 操作课与理论课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区别, 很多学生还保持着以前的学习方法, 认为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通过或者取得优秀成绩, 其实不然。操作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 手脑并用, 没有捷径可走。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教为导, 学生练为主。教与做相隔时间不能太长, 学生的注意集中时间有限, 太长学生容易走神、瞌睡等等。同时也不能短时间内灌输太多知识点, 人的记忆力有限, 即使能记下来也未必操作正确, 所以这里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然后布置相应的练习。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多个融入一个练习中, 复杂的知识点就一对一。在学生实操过程中, 贯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起辅导作用, 教、学、做统一的精神。
5)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需要明确学生目前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一般分三个层次好、一般、差,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待基础好的学生, 可以让其进一步做练习, 在练习中加入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这样保证了学生在掌握教师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且依然走在学习的前列, 使其有充分的优越感, 保证其持续的学习热情。另外也可以适当地安排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同学, 采用一帮一的形式, 解决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教师教课的步伐, 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增进感情, 关系融洽, 协作学习, 共同进步。通过协作学习, 学生能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中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摒弃旧的考核方式, 采用机试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 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方式非常重要。对于操作性如此之强的计算机基础课, 旧的笔试考核方法显然不能胜任需要, 因此需要对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做改革。对教师而言, 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教师可以更改学生成绩的评定, 将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转换为期末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平时实践成绩的有机结合, 上机成绩和平时的实践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 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 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期末可以做个设计比赛, 比如简历比赛, 电子杂志比赛等, 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 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结论
总之,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应区分对待, 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时代在进步, 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要与时俱进, 计算机基础教学任重而道远!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 在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此文就笔者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做个小结, 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方式, 以求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错误示范,一帮一
参考文献
[1]周安宁, 朱子江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叶斌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感 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因人施教 因“课”制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条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合理选用教材,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普通人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生源地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第四次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层次不同,就给教师制定授课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学习知識,必将导致“消化不了”和“吃不饱”两个极端,因此,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教学才是解决这两个极端的根本途径。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关键性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并能安全高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而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选教材必须广而全,既可以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得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又得兼顾那些对这些知识已经基本了解的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如今的教育需要的是个性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而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完全可以适当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如何应用好这个有效平台,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够用、技能使用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熟记知识的要点,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切实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2 深入钻研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真正做到因“课”制宜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需要对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高屋建瓴,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融会贯通,将清晰的思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而情景案例的选择则是一把双刃剑,那些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资源无疑会更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例如,对于单个专题的讲解,可以在系统学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结合有效案例,深入研究,创设出自己的使用方法。以Word教学为例,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学生会的名义出版一份四版的报纸。学生会出版的报纸,其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易于理清思路,而一份报纸的所需要素以及排版要求又可以真正考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包含的面也是比较广泛的,教师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板块的实践,更应注重多种知识的融合交汇。因此,在情景案例中,更多的应是综合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只有综合性强的案例,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案例规模方面,案例大小要适中,最好是在一节课内能够完成的案例。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实时的讲评,让学生能够及时修正,看到效果。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总和。学习力的强弱,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每一个孩子,开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极致的自己”。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渴望,认真的研习教材内容,才能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越跑越远。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必须要向前看,向远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在教材的改革中,仅仅是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档处理、Exce1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网络基础知识等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这个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在对这些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和调整的前提下,增加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常用工具软件等。创造力是学习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中的“生殖能力”,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知识积累密切相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操作,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学时比例,让学生在各种有针对性的综合案例的操作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真正以学为兴趣,以练为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施展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1] 鲁幸福.浅析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183.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 篇12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更为明显。学生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里有电脑,有的初中学过,也有的连键盘都没摸过。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基本上都仅限于网络,如QQ聊天、上网发邮件等,但这些离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如何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操作的具体要求上来。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之所以没有达到预计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归结如下:(1)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无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重视对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始终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2)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学生所学与社会脱节。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有限,导致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常常得不到更新,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社会得不到应用。再加上中职学校中所有的专业都开设此课程,意味着进行上机操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紧缺,显然学生的上机课时是非常少的,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的课程,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练习,那么这门课程学下来,学生到底掌握多少,掌握程度如何,无人知晓。(3)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职学校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中职学校本身是一所技术性学校,应该强调知识的实践性,但事实上很多学校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特点,还是将重心放在了理论教学方面,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进而阻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4)优秀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灵活运用。如案例教学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增添课堂的新鲜感,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案例教学法,都采用案例教学法,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让学生越来越没兴趣,没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 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1)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将以往教师手把手教转变到点到为止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不需要教师对任务进行全部、仔细的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时,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上机练习的素材,至于如何操作就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即使教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例,学生照着资料操作,在其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生想办法去解决它。(2)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形成以实用技能为主,以理论学习为辅的合理结构。教师只是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不断深化理解。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提供丰富的资源供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其实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实际操作要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是无可厚非的。
2.2 适当调整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
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材的选择上,要么教材相对稳定,每年的教学内容基本不变,要么紧跟流行的软硬件,年年更新。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教学,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当前的应用水平,教材内容更新太快,教师本身知识更新与储备压力过大,备课与施教缺乏经验积累与借鉴,影响教学实效。比如我国一些中职学校一直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教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以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其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Power Point 2003的使用、网络基础与简单应用等,教材内容对于参加全国一级计算机考试的同学而言,其针对性较强。一级考试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如考试标准的衔接、考试系统不能及时更新等原因),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对于教师而言,也比较好教学。但从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还需要收集补充实用性的实例与课后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比如当今网络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有较多的机会“中招”,学生有必要学一点计算机维护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对学生加强计算机应用道德与计算机法律知识教育;再如,现在的电子商务应用日益成熟,许多的单位与个人会牵涉到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很有必要讲授一些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而并不仅仅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2.3 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元素,它是一种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结合为根本,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来看:教学内容合理地更新与选择,内容、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恰当地处理,促使课程体系结构的各个元素最终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及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的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培的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由于信息技术不断的更新,传统的教材已经落后,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同样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应用为主,继续深入地探讨教学规律,更扎实地向前推进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后,要求教师要把上好每一节课作为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一种沟通交流的乐趣,一种展示自我的享受。要通过教师们讲授感染学生,给学生灌输一种强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基础课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照“片”宣科,教材只是学习者最佳的自学读物。每一次精彩而受欢迎的授课,无不包含着严肃认真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师生交融的课堂组织,活泼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艺术、风格、人格的融入等等,这些都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可以给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和进步。
2.5 完善计算机基础考核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只是“试卷”式,主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事实上,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成效。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学生平时实践的情况加入考核范围。这种方式不仅能观察学生在平时上机课上认真练习的情况,而且还能监督学生上网的具体情况。(2)平时学生如果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应该加进考核。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3)学期末应该进行上机考察。检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只有结合以上方式进行考核,才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师要从多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教学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职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华章(教学探索),2007,(11).
[2]吴亚林.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统计与咨询,2008,(05).
[3]刘芳,高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05).
[4]刘国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0,(05).
[5]栗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26).
[6]王晓娟,周虹,刘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