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

2024-06-19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共12篇)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 篇1

当前科技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技术应用遍布社会各个领域, 计算机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 学好计算机技术是大势所趋,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这项基本技能。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这门课程, 但是由于初中生要备战中考, 学校往往不会为计算机课设置很多学时, 往往只是一周一节, 甚至两周一节。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临的问题

由于新信息时代的来临, 职业学校在每个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这是一门公共课, 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学生刚入学, 对职业学校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他们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中。中职学校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 更自由、民主, 而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 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快速适应这种方式。其次, 职业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他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 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接受知识课后作业时对因为学生的差异也难以做到统一。再次, 公共课一般在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 空间大, 学生多, 老师通过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 主要以讲授为主, 师生之间没有多少互动, 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学生注意力也很难得到集中, 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后, 因为计算机课程有理论课也有实际上机操练课, 两个课时之间往往隔离很长时间, 学生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进行实际操作, 在下次上机操作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些理论知识, 而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再逐一进行辅导。此外,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每个学生对计算机需求度及兴趣度也存在差异, 教师难以做到统一教学。

由此看来, 当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校应作出一些改革, 在多方面进行整改, 例如实施分组教学、添加资源设备、合理安排课时等等, 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发展。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分组教学, 就是改变当前大班整体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分组, 从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以适应他们的能力发展。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关系, 小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 小组教学相对于大班授课而言, 更轻松, 更利于老师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 老师不再是主体, 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密切, 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老师的负担减轻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 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合作, 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奋斗, 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团结性, 提升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样还能起到模范作用, 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同时, 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再次, 小组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 同时,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时候, 要全员参与其中,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集思广益,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对自我认知能力也有了提升。

此外, 分组教学是集合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

分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这一教学模式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应用, 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以下, 将以计算机基础为例, 将学生分为三组, 简要分析分组教学方法:

第一组:计算机“零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是来自于偏远地区, 要么是初中时只关注学习, 不怎么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的学生, 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对于这组学生, 老师应该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讲起, 然后让他们进行上机操练。所布置的作业不能有太大难度,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参与其中,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会的问题, 必要时再做第二次讲解, 以增加他们的理解。对于他们, 老师要有耐心, 要不厌其烦。

此外, 课余时间老师可以与他们多些交流与沟通,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多学多练, 尽量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同时, 也要注意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否则会适得其反。对这组学生进行作为安排时, 要紧靠讲台, 便于老师帮助, 也要注意安插有基础的同学, 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在减轻老师负担的同时, 促进他们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第二组:稍微有点基础, 能进行简单操作的学生。对于这组学生教学, 老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 根据内容上课, 进行操练演示, 然后再布置作业, 让学生独自操练, 不会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对于熟练掌握的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作业, 启发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思考中进步。

第三组: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玩电脑游戏, 他们能熟练运用鼠标和键盘等等。对于他们可以直接布置作业, 当然不可以太难, 让他们在操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翻看教材尽量自己摸索, 自己解决。让他们学会运用Word和Exccl, 并利用Word来设计一份墙报, 尽量将平时常用的一些命令也设计进去。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总之, 在高校教授《计算机基础》课,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还有效避免了集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要将这种教学模式熟练掌握并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国兴.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信息, 2012, 35.

[2]唐明侠.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J].现代交际, 2011.1.

[3]李梁雅.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 (下) , 2012.8.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 篇2

本学期我担任12级电子商务1班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虽然这门课上过数次,但我从来不敢马虎怠慢,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编写教学计划、备课,到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操作实验,我都能认真地做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集体讲授法、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校机房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足够的上机训练时间是教学考证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大方向,就是以操作为中心。

一、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上机时间达80%以上,我们学校有计算机60多台,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使我们经常能上网寻找教学资料。

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下半年有计算机一级B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要根据一级B考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以练习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进行讲解,课外重点辅导优等生和差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发现一些尖子生,鼓励他们多看些课外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是对于某一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以一个案例形式来描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也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实践、理论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差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绩,重点在于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抓差生要双管齐下,首先,要有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凡是差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就一定要宣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爱学习,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或者是脑子不好用,反应慢,总之,是学习时间不够,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着他一起练习。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中“小老师”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及思考 篇3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19-02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门基础教学的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培养了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根据近年来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职生。这说明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中不乏家庭条件不错、很早就用过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的人。这类学生起步早,水平相对较高,其中一些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到大部分计算机知识,甚至有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能够通过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然而,另一类学生在上高职前学过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并不扎实。

面对应用的认识不足  教学中,教师没能做到真正认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个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正确把握信息文化的感受,使得信息意识无法增强。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

2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全面改革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可协调发展。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的任务应当包括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譬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开始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具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方面,教师应当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合适的理论教学学时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可以专门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结束后,开设两周课程设计的学时,让学生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设计。

拓宽基础教学内容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教材进行实例的选择,譬如企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任务的形式带动知识点的传播。同时,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为避免学生厌倦课程,教师应当在课程中补充一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内容。学生对有难度的知识会更想去挑战,因此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也不一样,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与专业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进行知识补充。

掌握学生学习程度  教师在布置给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前,应当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否则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每节课都上交任务成果,记入平时成绩,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应当更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教师在上课前先要学生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并在下课前布置好预习内容。同时,应当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布置分层次任务,确定何为最低、中等以及最高层次要求,即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最好完成的任务以及完美完成的任务三个层次。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额外补充一些高级的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位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后进行学习,更能够让每个人明白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够“更上一层楼”。

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内容制定相应的独立项目,并将学生分组,以组的形式进行项目处理。首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认项目任务以及项目最终应达到的目标,之后再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每组完成任务之后,应在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之后再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他评,最后由教师根据每组的情况进行最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创造等综合能力。

层次教学法  高职学生不仅是在计算机基础程度上有所不同,在兴趣、爱好、学习意志、动力、品格、性格等多方面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差异。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课程前,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初级目标、中等目标、终极目标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第一层次目标作为讲解基础知识的目标,而问题答疑可以作为第二层次的目标,最后将实际操作作为第三层级。以此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帮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除了上述三种教学方式,还有模块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讲练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4 建设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学校为学生学习建设网络资源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将教学讲义、课件、教学视频、题库等教学内容放在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参考学习。根据不同章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为学生设计习题,让学生直接在网上完成并提交。在实际使用中,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能够给予学生学习以一定的优势。

方便性  学生可以在学校机房或宿舍内使用电脑随时进入学习模式。譬如:视频教程让学习的人与讲解的人不需要同时同地,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在上课时没记全的笔记能够通过课下看平台上教师的教学课件进行补充,巩固所学知识。

重复性  对相同的学习材料,学生无论是同一时间还是隔一段时间,都能够再对材料进行学习。而且无论如何重复,重复多少次,学习材料的质量都是稳定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相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是一种天然优势。

目标导向性  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性地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材料,目标导向性较强,真正实现让学生按需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长处,补足学生的短处。同时,学生想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补充,通过在平台上材料的搜索,能够更快捷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5 注重过程考核方式,更新考试环境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在考试过程中,应当采取AB卷进行答题,并屏蔽网络,让学生打消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保证学生能够考出真实水平。通过考试检测出学生的薄弱所在,在之后的课程中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确保所有学生能够避免这类问题再次出现。

6 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的教学,更是由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组成的多方面教学。课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群娣.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4(11):37-38.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变革

一、引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满足新时期创新型人才需求, 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 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需要不断探索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 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使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实用, 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1]。

二、问题提出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实践教学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包括: (1) 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2) 实践模式单一, 实践内容缺乏统筹设计。 (3) 实践教学软硬件配置落后、更新缓慢;实践教材陈旧落伍等。 (4) 实践教学计划、标准和设计陈旧, 不能与时俱进, 无法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安排。 (5) 实践考核方式不合理。 (6) 承担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鉴于现实问题的存在, 很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和实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等有益的尝试。

三、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必须对实践课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重新审视和修订实践教学标准和设计, 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增设有利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课和实践项目, 进行实践教学流程重组, 使重构的实践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体现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2]。

1.树立新的实践教学观念。鉴于实践教学的直观性、能动性、综合性与设计性, 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学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实践指导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和作用, 摒弃为“教”而“教”, 确立为“学”而“教”,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 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 是高校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心理基础。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自信心, 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教师应在引导高校学生对创新与创新能力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2.设计成体系的实践教学。高校实践教学应在全面分析学生能力结构的基础上, 以实践理论为支撑, 以学以致用为目标,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形成相对独立而又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实践教学标准、设计实践模块时, 要保证充足的实践学时, 成体系的实验内容。实践项目应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用性, 进行专题实践、设计实践和综合性实践[3],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管理。鉴于目前的指令性教学计划、有限的实践设备和集中统一安排实践教学而必然出现的验证性、演示性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实践教学方式应由传统的封闭式变为开放式, 并逐步增加设计性实践、综合性实践、科研性实践、探索性实践, 减少验证性实践。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办法: (1) 学生可以提前预约时间进行上机实践。开放的实验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开放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上机实践时间, 但也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学生自律性等因素, 自由上机时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实践学时。有的沉溺于计算机游戏, 有的上机存在盲目性, 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 实践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现状, 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实践指导小组, 在实践选题、实践方案、实践手段等方面定期给予学生指导。学生还可以组成实践小组, 互相监督鼓励, 共同设计完成。 (2) 实践教学可以分层次展开。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可分为两类:基础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基础性实践主要以验证性实践、示范性实践、技能性实践为主。综合性实践就是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来完成实践过程, 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以基础性实践为主, 在此基础上, 进行综合性实践。综合性实践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基于计算思维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中, 指导教师只对高校学生提出实践要求、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负责指导和检查实践结果, 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 自己设计实践方案, 独立撰写设计方案和技术报告,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3) 更新实践内容和实践手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实践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如果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和实践方法, 不进行更新和改革, 那么就会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要有所创新, 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实践方法, 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和热点问题, 引入先进的实践设备和实践手段。在具体实施中, 可以实现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的灵活开放。

四、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措施

1.实践教学改革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 要求任课教师和实践教师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要适应这种变化。综合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可能涉及多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 指导教师应对实践题目有多套设计方案, 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很强的实践能力, 并且对于高校学生的设计方案要有理有据地给予指导, 能够指导高校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当务之急。教师素质的提高包括3个方面: (1) 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改变教育观念; (2) 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 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3) 提高能力素质, 即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调控和提高能力等。实践指导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的指导下, 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 能够把学科前沿的知识和问题带给高校学生, 把新的科研角度和科研方法传授给高校学生[4]。

2.实践课程的开设遵循教学规律。实践课程的开设应分层次分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开设在一二年级, 大学新生的实践能力还不是很高, 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 切不可急于求成, 应以传统实践为主, 适当安排一定量的综合性实践, 占到20%到30%, 实践题目的选择应先易后难。“微机原理”、“多媒体技术基础”等课程开设在三、四年级, 综合型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比例应加大, 占40%到50%。设定的实践题目应是多数大学生通过努力可以独立完成的, 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探索性, 能够充分运用高校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积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实践题目要求过高, 超过了高校学生的实际能力, 会挫伤高校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对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题目过于简单, 同样激发不起学员的积极性, 达不到实践教学目的。还应开设独立于理论课程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课, 并作为计算机选修课给予学分, 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形式[4]。

3.实践教学方式和组织变革。实践教学方式应逐步变为启发式教学和开放性教学。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造, 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可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意见,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实践能力, 并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4.建立以机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应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实践考核内容应从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为主转向以能力测试为主。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贯穿于能力考核之中, 把考核重点放在高校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上。考试方法应多样化, 加大上机考核的力度, 突出对高校学生分析、应变、综合等能力的测试。把实践的阶段性作业、实践过程中的研讨、实践结束报告等学习训练的情况都列入考核范围, 使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更为实时。考核的实施应从教师单独评价转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互评, 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5]。

五、结语

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 应进一步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改善实践教学的内外部条件, 探索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实践教学环节从整体上达到系统、优化、高效, 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赛鹰.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6) .

[2]陈实.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

[3]李连, 糜玉林, 朱爱红.计算机课程教学应当成为军校教学改革的先锋[J].中国军事教育, 2003, 15 (6) :49-51.

[4]赵娟, 姜有辉.基于计算思维的个性化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2, (16) :107-110.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案 篇5

(不计入布置作业和小结的时间,共计70分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

2.理解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以及计算机的图形化用户界面与操作;

3.能够用直观的语言描述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4.理解组成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5.能够理解Internet的概念及其与WWW的关系,并能够实际访问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与检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基本工作过程,图形用户界面与操作以及访问Internet,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

难点:对计算机文化与道德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课程简介(10分钟)通过上一次实验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如何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那么在这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视频观看,由此导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提示:此处对教学平台相关操作演示一次,并对学生学期情况进行简单展示】,随之让同学们观看三分钟的小视频,关于翻转课堂的视频,加深他们对本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个理解与吸收。然后,开始进行第一章课程认识计算机的一个学习。

2.正课讲解

(1)认识计算机(15分钟)

① 从常用的桌面台式机图片,展示其各个部件

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② 计算机的表现形式不唯一,由此通过相关图片演示几类超级计算机,进行演示,并介绍超级计算机的构成,各个机柜及其内置的CPU内存等。③ 从体积上引导学生,桌面台式机朝上是超级计算机,那体积越来越小,由此引出笔记本平板手机等形势微型计算机。④ 随着提出,那什么是计算机?抛出问题进行提出

计算机的定义

计算机的抽象模型

⑤ 从抽象模型引导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以及各部件间相互关系及如何工作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存储设备 控制器 运算设备 ⑥ 从计算机五大主要部件结合台式机展示计算机基本组成,并介绍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系统,让同学们正确区分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并认识到两者是缺一不可,缺一则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2)计算机的发展与特点(10分钟)①

提问计算机的问世时间

引出计算机发展仅六七十年,发展速度如此迅猛,从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进行讲解,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各代计算机特点;简单介绍第五代计算机,并指出第五代计算机并未达到。由此提出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

再针对各种各类计算机,提出计算机如何分类,根据体积或用途等,导出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分类两个问题。

(3)计算机应用(10分钟)传统上将其应用分为以下几类:

科学计算

数据处理 过程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 生活中应用(4)图形化用户界面与操作(10分钟)

用户界面是计算机系统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例如,打开电脑中某一个文档。那么一直站在电脑前文档是否能够打开? 不能,因此需要操作计算机,这个提供给我们操作计算机的图形化界面就叫做用户界面。由此引出用户界面的用途,是进行用户与计算机中信息转化与交互。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交互有硬件和软件两种

硬件:鼠标键盘麦克风等 ; 软件:命令行和图形化用户界面 ③ 图形化用户界面的介绍与演示

桌面、窗口、菜单、图标 【教学提示:此处使用多媒体电脑进行展示】(5)访问Internet(10分钟)

指出无论是交友聊天购物还是视频都需要网络,那么什么是网络? 1.Internet介绍 2.WWW介绍,以及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等。3.电子邮件介绍与使用,邮件正确的格式,发送邮件时应注意的五大点。(6)计算机文化与道德(5分钟)

提出计算机文化与道德概念,并进行相关介绍枚举和分析。3.教学小结(2分钟)

本讲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认识,即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与特点,计算机的应用和图形化用户界面与操作,最后是访问Internet以及对计算机文化与道德和计算思维的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个核心部件的功能,软件的概念及其与硬件的关系。

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探讨 篇6

【关键词】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

科技时代计算机成了我们的生活必备品,计算机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并成为人们重要的日常工具。计算机知识也成为我们学校的必修课。职高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使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很好的投入到工作、社会中,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认清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探讨找到解决方式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现状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将计算机作为必修课程,但是老师和学生仍然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课上纪律松散、不认真听课;计算机知识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较高,而职高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低,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缺少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没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白白浪费学习时间;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存在无重点,知识点不突出;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一样被量化考核,考核方式单一且与社会脱离等,这些现象一直存在于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

二、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高中的计算机课程中知识点多而散、重点不突出问题严重,且知识点较难记忆需要学生较多的时间记忆复习,并及时实践加深记忆,如计算机动作图像的制作过程,程序复杂步骤较多,本周的课程模糊掌握,课后没有条件实践,下周上课已经不会操作了。这与职高的管理方式有一定的冲突,也会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至计算机理论与就业需要脱节。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过于简单笼统,对操作细节交代不详细,有些课程的开设不合乎实际,许多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和应用软件没有学到。

2.教学方式中的问题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中计算机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升入职高前一般学习成绩不高,理解问题的能力有些许限制,而且家里有电脑或平时接触电脑时间较多的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内容,他们想要学习新奇、实用的操作知识,有些学生上职高以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的专业教育,计算机知识较少,需要从基础学起,平常的教学方式会使两种学生都受到限制。再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较多课时进行理论教育,上机实践的课时较少,多是教师进行操作演示而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操作的机会较少,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少。

3.教学考核中的问题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育一般采用期末统考方式,这样学生大多会突击复习而忽略平时的积累沉淀。计算机操作考核时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安排考生座位容易出现不合理情况,考生有了作弊的可乘之机。考核不合格的考生惩罚力度不够,不合格或作弊成本太低。

三、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课堂内容进行整编使课堂内容与专业学习应用结合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不仅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辅助性帮助,更是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因此计算机的教学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学生分别进行课程编制整理。如:机电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的专业课程可以学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会计的专业课程后,开设会计电算化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企业财务处理程序。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学为所用,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让职高毕业生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提高本校的就业率,体现职高的办学宗旨。

2.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尝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更新设备和重视实践,实践的时间应该多于理论。上课时合理安排座位,让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交叉座位,让学生自己互相帮助,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多加鼓励。教学过程中,巧妙安排每次课程引入任务的设计,争取做到课程开拓学生的思路,是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思考完成于课程相关的任务。如:在Word中制作表格的课程中,不是单纯的讲解操作程序,而是在上课前先展示一张制作良好的一周值日表,学生看到后会疑问:“平时随处可见的值日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样激发了他们自己制作的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听课,实践使积极完成任务,也就能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3.教学考核制度应灵活

期末统一考核对知识点多且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可能不能在考核中做到面面俱到,而且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正确的了解。综合这种情况,在学习期间,应该进行几次理论测试和上机模拟考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得到肯定和承认,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考核成绩更真实和公平。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先在班上开展打字、Word排版、Excel数据统计、PowerPoint制作等单项比赛,每次比赛都发给奖品并张榜公布获奖名单。然后选派选手参加每学期学校举行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比赛,成绩优秀者还要组织参加每年的市、省技能竞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对于违反规定和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加大处罚力度。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教学课程,要提高教学效果,不能只靠单纯的理论教学,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教学中不断探索磨合,找到更好地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更好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读本,2009.(01):21-23

[2]诸泉清.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进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09):169-170

[3]刘明敏.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读本,2010,(08):52-53

[4]刘大明.关于对计算机教学的浅见[J].新课程读本,2006,(02):35-36

职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篇7

一、驱动教学

所谓的驱动教学其实就是以任务为驱动进行的教与学活动, “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众所周知, 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要兴趣起来了, 教与学的过程就变得无比轻松, 而且教学效果会很好。在具体教学中, 我把任务驱动分成两部分嵌入课堂中:第一部分是任务的设计。在设计任务时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 这样就能做到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能更好地把学生在生活娱乐或是网络游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比方说学生在QQ聊天时用到的一些表情小图片, 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这类的GIF图片。如果教师能把大部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当中去, 那自然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第二部分是对任务的解析。在每一个新任务授课之前, 先引导学生分析本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哪些是已经学习过并且掌握好的, 哪些又是没有学过的, 跟学生讲解清楚知识点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在用PS画灯笼的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最终效果图, 要完成本张效果图我们将用到哪些知识点, 而所用到的这些知识点当中又有哪些是之前已经学过的, 哪些又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有时在分析任务时对知识点的讲解比较到位, 甚至教师不用整体演示, 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作品。这样的教学通俗一点讲, 其实就是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 让学生心里有底:我们能完成它。

二、引导教学

引导教学即把教学的控制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过程, 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 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陪练员。具体实施过程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师生一起讨论在解决问题时所用到的各知识点。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中, 引导教学法应用得已经非常普遍, 德国更是将它写入了职业教育法律中。那么具体到我的计算机基础课堂, 如何实施呢?打个比方说, 在PHOTO-SHOP基础课中讲抠图这个知识点时, 我把它融入到图片的图像切换中, 把问题甩给学生:“范冰冰”的头像切换到“李冰冰”的身体上。那学生就要自己设计如何做这个图片的切换工作了, 他们首先得自己上网搜索图片素材, 然后考虑抠图方法, 在头像完全切换后又如何做出细致的修补工作。而且特别强调的是, 当学生完成任务时, 教师不做好坏的评价, 教师怀着一切都是好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心得和体会, 这样能很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和投入, 更重要的是能最大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锻炼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三、类比教学

如果能把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是现象结合到课堂中来, 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非常有用。比方说在讲“类”和“命名空间”这个概念的时候, 如果只是单纯地按教材的定义灌输给学生的话, 用不到半天他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但如果能把“类”和班级, “命名空间”和整个学校结合起来解释的话, 那他们就不容易忘掉了。显而易见, 这样做的好处是将难于理解的模糊的和抽象的计算机概念变得具体和清晰起来, 而且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例子来做补充说明, 这样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很好地调动起来。

四、创新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会 篇8

一、教材的定位选择

目前市面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参考教材有很多, 有入门的、提高的, 还有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应试教材等等, 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弱、底子薄, 我们不能以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他们, 因此在教材定位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特别要符合目前中职学生应用状况。

该课程本人选择中专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2009年6月第1版,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图文并茂, 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俗易懂;每一章节后面都配有相关知识点的习题, 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比较符合目前中职学生的知识现状。此外该教材还配有教师专用教学参考书及相关的配套关盘。教学参考书罗列了各个章节在本课程的地位、课程分析, 还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 方便教师授课。配套关盘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供学生上机操作。

二、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必备的知识的需要, 我们给每个专业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专业划分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显然学好它, 对学生来说, 十分重要, 更何况随着网络的普及, 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应聘的一种优势。这门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 内容覆盖面广, 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若只安排较少的学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吃力, 效果不好, 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结果, 这门课程按照以下安排比较合理:课程共安排108学时, 分为上、下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排54个学时, 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 上课的地点统一安排在机房, 方便学生操作。课程的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到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内容安排在第一学期, 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到第七章演示文稿应用与操作安排在第二学期。

合理的课时安排既不会让学生感到排斥, 认为学习繁重, 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到知识, 一举两得。

三、课程讲授心得:

1、提前备课

在上课之前, 应对本节课的内容了然于心, 准备好教学教案, PPT演示文稿, 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等。课堂上布置哪些任务给学生操作, 如何讲解更生动, 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些种种因素, 我们应该合理规划考虑。例如在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中讲解计算机的组成, 显然学生对显示器、鼠标、键盘等外部设备非常熟悉, 但是对于主机内部的主板、显卡、内存条等比较陌生, 平时接触比较少, 因此在上课前, 我会提前准备好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各部分图片或者实物如不同系列的主板、内存条等, 同时还下载计算机组装的相关视频给学生观看, 通过视频画面, 图文并茂, 学生理解深刻, 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提高了。

2、讲授与操作相结合

课堂节奏要把握好, 讲授与操作相辅相成, 原则上课是两个课时的, 讲授一般不超过45分钟,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学得乏味, 厌倦, 又有充足的时间上机操作。

就本课程而言:第一章与第二章介绍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比较多, 大量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点需要学生了解, 甚至记忆把握, 教师在授课时应提高讲授的时间比例, 以便帮学生加强和巩固知识;而第三章到第七章大部分是办公软件上机操作,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应把握好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 尽量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当然, 具体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例如在第一章讲解汉字输入时, 老师只需花15分钟左右教学生各个功能键作用, 输入法切换及指法应用, 保持一个良好的击键姿势, 剩下的时间最好由学生独立操作练习, 培养他们熟练使用键盘的能力。

3、教学规范, 目的明确

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往往来源于老师的灌输, 老师是授业解惑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不仅内容要规范, 而且思路要清晰, 重难点突出。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合排版, 以班级板报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机房软件控制学生端演示整个制作过程, 并教学生技巧, 如何排版才能更加突出主题, 引人入胜、美观, 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在机房上课, 老师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 对于不恰当或错误的操作要适时指导, 对个别差生多加关注, 耐心指导, 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在课堂表现的主动性及兴趣是决定课堂讲授成效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时常发现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上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有的老师在台上讲课, 照本宣科, 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 毫无兴趣;而有的老师讲课,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引人入胜;这样的反差结果经常存在, 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呢?

本人以为针对中专生的个体差异, 应因材施教, 上课思路要清晰, 引经据典, 内容更要深入浅出, 同时语言幽默风趣,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了解他们的心理, 平时上课多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讲解完第三章因特网应用, 本人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我介绍发到我的电子邮箱。这样做的目的, 不仅考察学生使用网络服务掌握情况, 而且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 了解他们的特点、爱好。当然我也强烈建议学生可以经常使用QQ、E-mail或者微博与老师沟通交流, 提出上课的意见等等, 不仅增进了我们师生的情谊, 而且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轻松愉快。

5、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经常对他们给予肯定及表扬。对学生上机操作提交的每一份作业我都认真批改;学生每次上交的实训报告, 我也一一批阅, 并给予不同的评价;每次的单元小测, 都会挑出优秀的作品通过教师端展示给班级学生看。对于个别的差生或落后生, 我们应给予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而不是去责备, 甚至置之不理,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工作者, 应多给学生关爱与关怀。

四、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期末总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在评价结果中, 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六十, 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出勤、课堂表现情况、上机操作、单元测试、课后实训报告填写等情况;期末成绩占百分之四十, 在期末考试中全部采用上机操作方式, 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对学生比较公平, 不会因为个别学生期末考试失常, 而全盘否定一个学生平时的努力与付出, 同时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比较重, 更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 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反思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不太重视教科书式的理论学习, 独立性和个性都非常强。既不像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面临升学考验, 也不像大学生理智, 主动性强, 考虑问题全面。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这些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寓教于乐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 应充分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充分自由发挥,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七章演示文稿软件应用与操作教学中, 本章小测, 我没有给学生样本, 而是让学生自己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作品, 自由发挥, 结果学生表现都很激动, 非常积极, 提交的作品有介绍姹紫嫣红的各种花、绚丽多彩的动漫世界、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等等, 选材新颖, 界面美观, 动画效果流畅, 许多作品都非常优秀, 出乎我的意料, 也让我深深的感动, 同时学生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中专的专职教师, 我想更多的是需要一份责任与耐心,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础, 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定位选择、课时安排、讲授心得、考核与评价及对该课程的一些反思等等, 重点阐述了课程讲授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讲授心得,反思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200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篇9

目前,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医学信息统计、医院信息管理、医学情报检索、药品管理等, 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医学信息处理设备, 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主要来自基层, 包括农民、学生、村医等, 他们中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人不足5%, 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超过70%。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获得知识, 学到本领。针对这一特点, 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探讨。

1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首先, 适当打乱教材内容的顺序。按教材的顺序教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 但收效甚微。如按基本知识、中英文输入、Word 2003、Windows XP、Excel2003、Internet的顺序讲授,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其次,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最后,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调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不仅能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 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增强其学习兴趣, 提高记忆力, 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 (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 差别较大, 因此应准确定位课堂教学起点。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 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题, 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有弹性地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3 任务驱动, 加强实践环节

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 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 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适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这一内容。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师给出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 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教师的进一步指导, 完成任务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综合性、设计性任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模拟了临床工作过程, 实现了培养目标。

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关于计算机技术的所有知识。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 这样一来, 具备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1 课前的指导性预习

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 由教师导入新课, 给出自学提纲, 引导学生自学, 并寻找答案。自学时可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4.2 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

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了解当今最新的医学成果。例如:通过介绍计算机远程诊疗会诊系统, 让学生了解这种全新的现代化医疗诊治系统。具体做法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患者的资料在不同地点的医学人员间传递, 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实现远程病例查询、医学图像的重构和处理等[1]。此外, 还可以介绍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信息检索等知识。

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为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教师应在教材选定、课堂组织、课件制作、教学设施等方面下功夫,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思 篇10

第一,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校和教师对此课程的重视不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其涉足计算机王国的“处女课”, 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得好坏对以后的发展和工作有直接影响。因此,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一些高校仍把其视为“副科”,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老师不认真教, 学生不认真学。

第二, 教学方法不适当, 教学效率低。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学, 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操作性和实践性。但一些学校和教师还是把它等同于其他课程, 教学与上机 (学校称为“实验课”) 分开, 教师还是按传统的方法备课、授课, 在讲台上讲一些本来非常理论的“操作命令”, 学生在课堂上云里雾里地想象如何操作, 把非常简单的操作知识给抽象化了;上机时, 学生遵照老师布置的上机作业机械地完成交代的任务。凡此种种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

第三, 教学安排不合理, 以我们学校为例, 理论课时40学时, 而上机课时只有18学时, 考试方式守旧, 考题设计不合理。笔试的比重偏大, 上机考试的比重偏小, 导致重理论, 轻实践, 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 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第四,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在高中都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 会用Office等软件, 而来自农村的同学没有学过电脑, 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见过电脑。因此, 应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首先, 学校和教师应当提高认识, 把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放在同专业课同等的位置。在当今社会,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因此, 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放在同专业课同等的位置上, 老师才能教好, 学生才能学好。

其次, 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 高校教师的教育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是,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点, 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 要提高该课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育思想必须首先更新。

第一, 作为教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象传统的教学观念那样, 把教学主要任务放在系统传授知识, 而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地去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获、劳有所得。

第二, 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的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新生学科, 其内容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 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观念, 在不断发展与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求新、求实, 逐渐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好的教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好的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方法上还比较落后, 突出表现为教学方法同该课程的特点不相适应。课程的特点不同, 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也不同, 只不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特点更加突出。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要教授好该门课程, 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摈弃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授课上机合二为一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惑”, “授业”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 学生同时可能跟随老师的步骤操作;对一般性的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按照教材安排自己学习、自己演示、主动掌握, 学生有疑难问题教师现场解答, 共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重点讲解。这样, 教材上抽象的文字和教师枯燥的讲解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独自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四、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方式无纸化考试模式是当前计算机考试的首选方式, 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使用Word、Excle、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的教育方式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其作用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更为显著。通过无纸化考试, 不仅能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 而且能考验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做到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效果, 克服传统死记硬背的弊端, 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操作计算机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纸化考试系统题库庞大, 覆盖面广, 这势必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无纸化考试, 考卷不再局限于以往的A、B卷, 考题涉及该课程的方方面面, 避免学生只注重某部分知识的学习, 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由于试题的随机性,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为不同的学生抽取的试题不相同, 这样考试作弊现象就会被杜绝, 使每个学生所完成的试卷都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进而会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纸化考试模式提供机器阅卷功能, 不仅能准确、公正地进行阅卷, 而且减轻了教师在阅卷方面的工作量, 教师能迅速掌握学生的成绩和各种汇总数据, 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五、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采用在开课前先进行摸底考试, 摸底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以免修该课程。这样就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使学生的程度基本保持一致有利于教学。

总之,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 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 是大学生接触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第一步。但目前一些高校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落后, 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本文针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论述如何改善和加强该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卢莉.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呼兰师专学报2002.9 (83) .

[2]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7) .

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结合专业特点;讲练结合

0引言

计算机作为新世纪的必备工具,已走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正是为社会培养适合各个行业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人才,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近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引起教育界不少学者的关注。但纵观计算机基础教学和毕业大学生实际计算机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培养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人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不少学生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甚至取得了其他的一些相关证书,但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却发现他们缺少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人才的现象。

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一方面,由于扩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中于同—个学校或同一个专业学习,这样造成同一个班级学生个体水平起点差异大。另一方面,不同学习环境、家庭条件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熟悉情况差别大。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从小就接触电脑,对基本操作很熟练,甚至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能力。而有些同学较少接触计算机,他们对鼠标、键盘的使用还不熟悉。这样就给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困难。

生师比仍偏高尽管近年来,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结构也日趋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越来越多。但是,扩招造成的生师比仍居高不下。因此,造成了多数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大班上课。致使同一个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大,不利于因材施教。

2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兴趣点

针对以上计算机教学现状,解决教学供给与社会需求矛盾的一大措施就是:结合专业特点,寻找兴趣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虽然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基本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但是更多时候,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同。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有统一的教学基础,紧扣专业特点,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手段。即:在统一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Office、基本网络操作等基本应用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适当调整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和评价体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初衷。

2.1理工类学生

数值计算、函数绘图、实验模拟与分析、工程设计等软件与理工类专业关系比较密切,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他们的课程就可以偏向程序设计、工程设计及仿真软件等。因此,课程中就可以介绍一些相关内容,如:Word里面的公式编辑器、c语言、AutoCAD等简单处理工具。也可以重点介绍Excel中的一些函数等。

2.2文史类学生

网页设计、电子表格、统计分析、数据库管理等软件是文史类学生比较常用的。编辑软件是他们的必备工具,因而可以详细介绍Word中的排版功能,如:样式的使用,修订、目录生成等。常用的网页设计工具如:FrontPage、Dreamware是他们的兴趣点。

2.3艺术、体育类学生

艺术、体育则对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处理工具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相关软件,如:Photoshop、Flash、3Dmax、Cooleditor。可以详细介绍Windows自带的画图、Windows Media Player和Movie Maker等相关工具。画图、录音、影像不仅是他们的专业要求,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加强教学互动

针对当前大班授课,学生个体差异大的教学现状,合理、充分地使用多媒体、网络等工具是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3.1讲练结合,边讲边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课堂教学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转向多媒体授课与上机辅导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一项突破。但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仅仅使用这种模式还是不够的。因为,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体系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主要关心应用操作方法。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上讲了2节课的操作,等到学生自己上机时,很多操作他们记不得了。学生经常抱怨说:“老师在课堂上鼠标一直点,我们就算当时知道了怎么操作,下课后也忘记了。”为此,可以适当改变教学模式,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碰到一些操作比较多的章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段时间后,当场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操作,等学生基本掌握后继续讲解下面的内容;最后,在一个章节完成之后,设计一些主题作业,让学生自主上机练习,教师加以辅导。

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管理软件。如,在机房利用远志、凌波、联想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讲课时,选择“广播教学”模式,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画面和教师的语音等信息实施显示给全体、群组或单个的学生观看,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操作方式,从而快速掌握学习目标;学生自主练习时,退出“广播教学”模式即可。

3.2利用网络,加强互动

教学互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课后教学互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互动的时空限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E-mail、FTP、BBS等网络工具实现跨时空的交互。它们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互,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交互的一个有效补充。合理利用网络工具,加强教学互动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特点。

4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结合专业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的方法能及时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教学效果更好;利用网络工具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个有效补充。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 篇12

一、采用多媒体机房教学, 彻底弃旧用新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实践与钻研, 因此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理论教学, 更应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需要, 机房教学迫在眉睫。机房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实操机会, 实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 快捷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当下, 网络技术相当成熟, 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机房教学中, 利用网络技术传发课件、练习及作业, 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布置与收发, 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教学,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达到了教学双赢。另外, 还可建立一个学习网站, 上传课件、布置实践题目、练习视频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共享资源,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三、更新教学观念, 完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教师讲、学生学、学生练三位一体的结合, 要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不断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充分, 这是授好课的必经之路。

备知识点, 备练习, 备学生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有的放矢的讲课。

2、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断改进,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 要有针对性的解决。

1) 上好第一堂课, 学生有没有兴趣学习该门课第一堂课是关键。不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要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 分清该课程的主次, 让学生有目的有章法地学习。同时需了解学生的专业, 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不能采用一锅端的形式。而目前各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同系别不同专业教学用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无法突出学生学习这门课与其专业课的联系, 在教学上失去了一定的意义。

2) 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 案例不可无, 也不可滥。这里讲的案例法并非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案例, 而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 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把学习内容融合在一个个案例任务中, 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案例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如在讲授中文文字处理Word时。首先以怎样用Word编辑一篇个人简历入手, 从录入到文本进行加工处理, 进行字体和段落的格式化插入相关个人说明的表格、照片、页眉页脚等效果, 最后使此篇文本具有图文并茂、漂亮美观、方便阅览的文本。通过自己输入, 自己改错, 自己排版, 自己插图, 学生就会更清楚Word软件的功能, 并且掌握如何应用这些功能。学习内容尽量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讲word的邮件合并时, 针对学生喜欢搞活动做请柬的特点, 可以将请柬的制作作为邮件合并的案例。还有学生期末成绩通知单也是邮件合并的案例, 学生通过动手, 自己总结创建步骤, 就可以充分了解邮件合并功能及应用。另外修订功能知识讲解也可举例论文修改等,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案例将教学内容直观, 逼真, 具体化,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吸收掌握并应用。

3) 对个别知识点的讲授采用错误示范。比如文字分栏, 学生认为是一个很容易的操作, 不引以为重。但是往往对文档最后一段分栏时因为操作错误而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讲解分栏知识点时可以错误示范之。即选择一篇最后一段文字不太多的文档作为示例, 将最后一段分两栏显示, 故意操作不正确, 本来应两栏显示文字而是一栏显示。询问学生此时结果正确与否, 若不正确错在何处?通过如此这样的错误示范, 直观明确, 学生记忆深刻。再如excel中单元格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这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 也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旧模式, 循规蹈矩的讲授, 学生或许当时听的很清楚, 但是当他们做练习时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 不知如何解决。要明确的分清两者的关系, 最好的办法就是错误示范之。即针对学生期末的成绩文件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名, 先在ran k函数中使用相对引用, 查看结果然后询问学生此时结果正确与否, 错在何处?通过如此种种的错误示范反其道而行之, 加深印象, 效果往往很显著。

4) 教学做合一。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 操作课与理论课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区别, 很多学生还保持着以前的学习方法, 认为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通过或者取得优秀成绩, 其实不然。操作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 手脑并用, 没有捷径可走。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教为导, 学生练为主。教与做相隔时间不能太长, 学生的注意集中时间有限, 太长学生容易走神、瞌睡等等。同时也不能短时间内灌输太多知识点, 人的记忆力有限, 即使能记下来也未必操作正确, 所以这里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然后布置相应的练习。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多个融入一个练习中, 复杂的知识点就一对一。在学生实操过程中, 贯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起辅导作用, 教、学、做统一的精神。

5)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需要明确学生目前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一般分三个层次好、一般、差,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待基础好的学生, 可以让其进一步做练习, 在练习中加入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这样保证了学生在掌握教师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且依然走在学习的前列, 使其有充分的优越感, 保证其持续的学习热情。另外也可以适当地安排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同学, 采用一帮一的形式, 解决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教师教课的步伐, 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增进感情, 关系融洽, 协作学习, 共同进步。通过协作学习, 学生能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中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摒弃旧的考核方式, 采用机试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 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方式非常重要。对于操作性如此之强的计算机基础课, 旧的笔试考核方法显然不能胜任需要, 因此需要对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做改革。对教师而言, 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教师可以更改学生成绩的评定, 将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转换为期末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平时实践成绩的有机结合, 上机成绩和平时的实践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 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 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期末可以做个设计比赛, 比如简历比赛, 电子杂志比赛等, 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 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结论

总之,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应区分对待, 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时代在进步, 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要与时俱进, 计算机基础教学任重而道远!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 在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此文就笔者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做个小结, 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方式, 以求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错误示范,一帮一

参考文献

[1]周安宁, 朱子江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叶斌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上一篇:既有线铁路信号下一篇:青春类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