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2024-09-30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共12篇)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和生活技能,根据计算机课程特殊的教学形式、教学环境, 教师应注重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最佳的接受教育信息。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其实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的课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就是一种乐趣,因此在实践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是学习计算机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讲到“图文混排”时,首先给学生做一个“雪景下沉”在文章下面,接着又在上面加个水印,将学生带入一个 wore2000强大的功能中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不感到枯燥无味了。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教师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学会创新。

二、尽量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是“百看不如一练”。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演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理解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将这一比较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中较清晰的认识,能不能使学生对这一比较陌生的知识逐渐熟悉起来,关键的一步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实践,从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有的学生当老师讲解时,怎么想也不明白,但是自己一上机操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鉴于这种情况,把教学内容尽量概括的简明扼要,尽量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则打破了教学课堂的局限性,学生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在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设计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发展性和应用性。计算机操作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技能。当前计算机课程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科技、军事、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定期研究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避免课程和知识的老化,以新的血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了解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及计算机未来的发展。

五、解决问题的思路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由于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购置了电脑,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或者父母知识水平的限制,要么根本谈不上 买电脑,要么即便有了也处于无人指导的情况,仅仅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零星概念,属于“电脑盲”。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时,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网页,并教会他们利用所学过的软件来制作网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形象举例,直观呈现初中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更喜欢直观的内容,喜欢动手亲自操作。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学中不注重这些特点,学生将很难一下子理解那么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力求在上课的时候,多举例子,将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课时,可以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可以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信息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通过形象举例、深奥的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既容易明白,又加强了记忆。

以上即是本人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肤浅认识。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适应初中计算机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我们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计算机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实践呼唤理论,过去多年传统教学形成的计算机教育观,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才能适应新的情况,时代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并积极创新计算机教育理论,共同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2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一般都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过程投射到大屏幕上, 还可利用展示台、VCD、录像机等设备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展示,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 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更易于理解, 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仍有一定缺点。首先, 多数学生高中时期没有接触这种教学方法, 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其次, 授课过程中, 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 信息量大、速度太快, 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 留给学生印象较浅, 容易遗忘。最后, 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 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远程教育、网络化教学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网络平台上, 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浏览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等资料, 并且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和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对不易理解的章节可以反复学习, 解决了接收知识速度快慢不一的同学同班同时学习的问题。但是, 在这种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 由于仅仅是通过键盘、屏幕进行学习和交流,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讲, 并不完全适合。

二、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建议

1、深入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它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知识原理, 并能灵活运用, 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体验式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按照概念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引入知识点。这样教学有些平淡, 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体验式教学则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生切身体验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近年讲授Power Point, 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而学时安排比较少, 所以只能精讲。笔者灵机一动, 制作了一个包含了声音、图片、动画在内的多媒体圣诞贺卡, 然后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多媒体贺卡发送给亲朋好友。结果效果很好, 学生反映非常热烈, 听讲非常认真, 而且还不断发问, 上机实践时还使用了没有要求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体验式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因此不但授课时使用, 而且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使用。

(3) 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以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去讲。使学生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讲授powerpoint2000时, 在正式上机操作前, 教师就把任务提交给学生, 要求在本章内容结束时, 能利用本章知识把前面所学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做成演示片, 幻灯片所需要的图片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查找, 并要求对其中的幻灯片的表现效果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以应用为目的进行作业设计, 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的学习就有方向性, 任务完成了, 他们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

2、强化实验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实验课较理论课更为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和仔细分析,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 开展实验考试与实验竞赛:

开放实验室, 创造条件开设自行设计的实验:多增加探索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而探索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少一点灌输, 多一些启发、探讨;少一点包办、限制, 多一些激励、创新;少一些指责, 多一些宽容、引导。由于学生受学识、经验的限制, 在实验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教师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及时发现错误, 及时指导予以纠正。

3、改进计算机课程考核方法。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 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 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应出一些应用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 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 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 使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 就可以得到高分。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三是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摘要: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物流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课程是其中一门必修课,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信息专业,计算机教学,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志强:《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策略》, 计算机教育, 2008年。

浅谈对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

计算机自诞生以来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发展以至未来。这一切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计算机学科应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最具有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一个学科。

1、 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最近几年以来,很多有效的教学改革都是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改革的起点。他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细心诱导学生开发更为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的在学习当中的每一点儿小小的进步,耐心帮助学生解开每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取得进展。这些经验表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一个的教学原则。但是,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还有个别教育工作者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有些老师认为所有学生对计算机都有很高的兴趣,不需要特别培养;有些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有意压制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常常是使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学科失去了原有的兴趣,甚至使一些学生对计算机学科刚刚产生的兴趣夭折在萌芽状态,严重影响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老师感情交流的一个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对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好好把握,对学生非思维兴奋点却拿住不放,学生就会由扫兴到乏味,学习兴趣一落千丈,一旦失去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必然应付了事,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了。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因,优化外因,使教和学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 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受条件、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计算机水平差距很大,给计算机学科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差距,采取必要的措施,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甚至使一些学生失掉学习计算机的信心。自卑是人生的第一大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要使教育成功首先就要给学生以信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弹性教学、个性化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3、 教无定式,重在有法

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体现在教学结构的精心设计上。教学结构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巧妙地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的完美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关键。教无定式,重在有法。选择教学方法的唯一原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各种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应是“活”。计算机学科教学有其独特之处,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博采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综合运用“分析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的应用,又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悅,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能力,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内容,并且给各个小组下达各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实现自己本小组目标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爱好和提高学习的信心,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进步。

4、注重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1世纪人才素质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吸收、处理、创造信息和 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善于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开拓、进取的应变能力”,“既讲竞争、又善合作、协调共进的组织能力”但无论哪一种能力都要在青少年时期培养。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融目染、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通用的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在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等习惯,并能够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筑起来的科技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5、 正确评价计算机课堂教学

计算机科学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计算机学科也是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操作性和工具性,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计算机学科中软件教学和程序设计教学也有所不同。因此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评价也应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有不同的评价方案。按照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基本模式,来评价计算机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不全面的。对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目的明为前提,以效果佳为归宿,同时考虑知识新、信息多、节奏快、设计精、结构巧、气氛和、方法活等因素。

创设一个教学研究的氛围,使教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进行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交流和研究中教师自然会形成教学观念上的转变,从而创设出崭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计算机学科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同时带动其他学科教学的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2007

[2]扈中平,《现代教育学》,2006

[3]冯培,《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2001

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4

现在有很多学校,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越来多的人参与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但认识不当,也将会带来许多坏处。通过将近两个月的研修学习和探索,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总结几点,希望大家参考,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

首先是对有效教育内涵的共识.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课堂质量,解决负担轻质量低、负担重质量低、负担重质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水平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的转变问题

我们认为要开展有效教育,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这是关键一步,是教师必须要做的.这是教师的蜕变过程,是升华的过程。面对这个过程,我们有一部分老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表示要课堂改革必须这样干,但也有一部分老师打着“有效教育在农村还是很遥远”的旗号,说是进行这种模式太累太花时间等种种借口。但我们坚决认为教师角色必须转变,这才是开展这次活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我们为教师做了理论上的转变。

1、我们必须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前,大家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我们必须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以前,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而现在,我们应该和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秋天的怀念》这篇充满真挚情感交流的活动中,我和学生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知道怎样尊重人,怎样热爱生命;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中袁忠雄老师和学生一起分组探讨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使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懂得,不妨碍别人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3、教师必须由独裁者者变为协助者

以前,在课堂上,我们一人说了算,而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风雨》的主题争议不定时,应该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解除他们心中的恐惧。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科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渐渐习得学科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长期坚持我们的任务减轻了,担子却更重了。

课改有它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这给我们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我们老师正在也会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自身锻炼成为一代新型教师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乐学。

在实施有效教育起始阶段,老师、学生都有一个新鲜感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熟悉了套路,就不爱做了,不爱听了。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我们一致认为应当这样保持有效教育的旺盛的生命力。

一、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二、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三、在教育中,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浅谈对参与式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5

灵武市回民中学 何吉元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形成了以升学为主题的固定模式,“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该如何革除这种在课堂教学上以单向灌输为主的弊端,归还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又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呢?基于这些内容,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念上必须有一个转变。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改革的形式,如何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学切实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大胆尝试使用参与式教学法。下面,结合本人数学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何谓数学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取得成功。后来引进教育教学领域中来,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在我国21世纪初所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参与式教学法的影响。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数学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创设轻松、愉快、平等、有趣、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参与式教学与应试教育的不同

1、使师生教与学的观念得以更新,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转变”。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教育的过程。它使我们认识到:课堂上必须注重摆正师生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应该是指导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教学中应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也在参与实践中认识到:应该从为分数而学的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表现自我,为成为具有“三自”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学。实践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转变”,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

2、增强了学生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各种参与活动,使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的能力。

学生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过程,它使学生看到了集体的智慧

和力量。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组织与交往过程,这里既有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还有学校与社会的交往,多种交往使学生心胸开阔,增强信心,学会交流,学会倾听,提高了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4、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人的价值实现在于组织、集体、他人、社会的认可、肯定、承认自己的劳动、创造等。学生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而更增强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他们感激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新动力。

三、如何有效利用参与式教学法

1、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参与目的;师生之间相互都要有严肃认真而又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师的前期指导和说明要清楚;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对象的参与方法,而不是照搬,流于形式;要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去;要了解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合理,并且要符合学生概念理解水平。在互动过程中,利用教育时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对上好一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意教学环境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集中全部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展示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图片、幻灯片、课件。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其次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创设悬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想象问题,这样新课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进入学习状态。

3、自学讨论,探讨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求新知识,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过自己的学习钻研而达到掌握新知识、技能的目的。这种学习方法一是要靠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二是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三是学生之间有相互讨论和合作,集思广益。四是教师真心诚意地组织学生讨论,用心和学生交流,而不是把讨论作为教改的装饰品,流于形式。只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讨论才具有实际意义,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并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的指导。通过学生之间合作讨论甚至争论,教师点拨、引导,最后达到正确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

4、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动性的方法使学习更有趣味,学生应该“自愿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例如在课堂上采用问答方式或其它互动交流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也吸引了那些心不在焉的学生。另外,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参与进去,并且把学生自我评价作为重要的反馈信息。

5、总结评价,拓宽提高。一堂课快结束时,应简明回顾重要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要有拓宽知识面的指导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并有所发现。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指出,正确引导,不能模糊不清,对出现的个别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让他们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6

赵敏

中小学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但一些教师对下列几个问题感到颇为困惑:怎样才算整合?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要大面积启动整合式教学,除观念上的更新以外,在硬件和软件上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这说明,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怎样才算整合?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说法很多,如果对这些说法进行简单分类的话,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家学者为主的,侧重于站在课堂教学整体的高度看待“整合”。他们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中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这是一种处于理论层面的“广义的大整合论”。另一类是以一线教师为主的,偏重于从教学实践层面看“整合”的“狭义的小整合论”。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讲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仅仅用于强化和辅助教学。

二、课堂教学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定位的思考。

1.范畴不同。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有三大作用: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范畴,包含了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属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一个层面。

2.作用面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考虑信息技术对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作用,强调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强调对某个或某些知识点的辅助性学习,它考虑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3.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

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主要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

4.对教材处理的自主程度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堂教学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可以沿用传统的课堂设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能力要求不高。

5.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教学设计能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不高,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没有太大的要求。

既然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优化传统教学到革新教学结构的过程,那么,对于熟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又该从何处着手,突破思维定势,迈向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呢?

三、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操作的思考。

既然“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而“融合”就应该是自然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生硬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去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的办法来实现所谓的“整合”,而应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1.调整心态,不要把“整合”神秘化,要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整合”。相信任何新的东西若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植根于传统的土壤之中。“整合”也一样,不管它的理论多么新,它的观念多么先进,但在实践层面上,它必定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待“整合”这样一种趋势,我们可以摆出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势,袖手旁观,毫无作为,而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2.在技术上,研究我们急需补充什么,并努力及早去掌握它们。就像当初在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急需学会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样。

3.在理论上,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看看我们的教学观念有哪些方面需要修正。为尝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4.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尝试改变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探索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作用的教学模式。

总之,现阶段我们应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并且边学习边实践——以尽快熟悉新的信息技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为阶段性目的。

四、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所需资源建设的思考。

在设计网络背景下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个技术上的困惑,是如何减少学生在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时所花的时间。由于素材分散于广袤的网络之中,检索和筛选比较费时费力,而学生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用于检索。因此,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上课时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二是教师事先收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检索的盲目性。但这两种办法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搜集和整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利用素材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事先的准备完全靠教师的个体劳动,花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难以持久维持和大面积推广。

素材资源的整理和建设应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解决。

1.教研组内教师个人素材资源共享。

2.改进教研组网页和班级网页的建设方向,从公告型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各教研组和班级根据各自的特点,集中精力组织好某一个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在教学时,直接调用各组、各班的资料。

3.与其他学校合作建设素材库。

五、对整合型课堂教学微观设计的思考。

1.设计整合型课,要防止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围着技术转,使教学失去方向的现象。

2.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要防止出现一种倾向:给学生一个课题、一台电脑,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管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进行过程指导。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应起主导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应根据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和教学手段。

4.作为学科教学,不管应用什么技术,采用什么教学形式,近期教学目标一定要“实在”,而且要落实,不能整节课都是远期目标和软性目标。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7

随着微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普遍得到了加强, 确定了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微机原理与应用"为主干课程的四个层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抽象、再加上学时短, 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扎实, 造成内容上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给老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数据结构部分, 学生普遍反映, 难理解、难掌握。本文将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特点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特点出发, 对该课程提出相应的教学教法和学习方法的建议。

1. 学习困难的原因

"计算机软件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何在;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于计算机专业的5门课程, 该课程学时较短, 很多问题无法深入讲解, 无法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加以说明;学生缺乏足够的程序设计、调试的练习和能力,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 从而无法体会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中所讲述的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和紧迫性。

2. 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首先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数据结构部分, 它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基础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的实现方法, 在技能方面, 通过学习能够在不同存储结构上实现不同的运算, 并对算法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有所体会。目的明确了, 学生学习才有动力, 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 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

要学好"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需要有较好的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知识, 以C语言为例, 要重点掌握结构体、数组、指针等概念。要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 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课前要求学生复习以往所学相关知识, 做好课前预习。

4.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4.1 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特别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 各种能力培养更重要。我们要改变学生以接受为主的学习, 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 讲授各种查找和排序的方法后, 就可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开发一些与他们生活、学习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可见, 教师要转变观念, 把"我"教变为"他"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学会合作学习, 真正做到教学互长。

4.2 案例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介绍讲授知识在一些典型软件设计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编译要使用"栈"来实现函数过程的调用, 操作系统中要用队列, 当计算机输出的数据用打印机打印时, 由于打印机速度慢, 此时可设一个打印队列, 将打印任务逐个打印, 从而避免数据丢失或打印次序混乱, 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作用, 从而以一种有兴趣的心态去学习这门课程。引入案例教学, 如:在讲串这一章时,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文本编辑器为例, 让学生进行设计与分析。

4.3 归纳教学法立足对内容的掌握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有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 在讲授过程中需要归纳与对比。比如数据结构中, 在讲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时, 要分析二者的区别。在讲排序算法时, 先逐一对每一种排序方法进行讲解, 最后通过对所有算法进行列表、对比、归类, 学生都能一目了然轻松掌握, 教学效果良好。

4.4 从常识的角度来讲解一些问题

许多看似深奥的问题, 从常识的角度来看, 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如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中操作系统一章中的存储管理, 采用什么策略将存储区域分配给若干不同的作业或进程。有分区存储管理、分页存储管理等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存储区域的利用效率。对这样的问题, 如果单纯地去记住这些具体的方法, 往往感到很繁琐, 很难掌握。但是, 如果从常识的角度看如何更有效地将存储区域分配给若干不同的作业或进程, 并试图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 设想一些可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再来学习教材上所讲述的一些内容, 就会感到所学内容的奥妙所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中的许多内容, 都可以从常识的角度去理解, 如:进程调度的策略作业调度的策略等等。

5.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从实践中发展来的学问, 实验这个环节至关重要。由此在实验教学环节采取的方法是由浅人深, 分层次教学。在上机实验过程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程序分别调试运行, 并启发学生在调试程序过程中多设观察变量, 以便在单步运行时, 每运行一步都能观察到这些变量的变化情况, 要求他们反复认真地去体会, 从而总结和分析能够得到正确的运行结果的各种算法的优缺点。通过上机实践这一环节, 可以使得大多数学生切实获得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因而补充和完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也使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从细节人手, 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他们良好的做实验的习惯, 为以后的科研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6. 结束语

总之,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好"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首先应该提高对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要注意学习方法, 要领会算法的思想, 不可拘泥于具体的程序算法语句。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波.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明.软件基础教学的层次及方法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 (1) .

[3].李天博.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对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8

关键词: 作文教学;探讨;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发展个性

写作是一项具有较高个体性、创造性、综合性的活动,一般学生的作文总是难以摆脱既定方向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基本上都是见人所见,想人所想的思维定势。如何让学生打破这种常态,展示富有个性的见解与体验,写出新颖、独特、深刻的好文章?我认为,在文本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心动性的真思,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文思想,能夯实写作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能力,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意境,写出新的观念。我们可以从语文教材中积累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

二、引导学生阅读与储蓄

储蓄的途径很多,生活和阅读这两种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对于作文水平差的学生来说,缺乏的是可炊之米,阅读的储蓄比生活更重要。“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没有精神的储蓄,何来精神的展示。光有生活的储蓄,没有阅读促使精神的发展,没有阅读中感受的诸多体验,要把生活体验用语言文字展示出来是很困难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改变“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对阅读有了清晰的论述,这些理论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更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重视阅读,重视阅读指导,让学生多储蓄,不仅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前提,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功夫在诗外”说的是作文的道理。

三、积材,是作文的关键

写作材料是写作的依据,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所谓“积材”,就是积累。写作的材料,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好词佳句,二是积累写作内容。“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抄袭现象,在中学生的写作课堂上,随处可见。这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脑海记忆里缺乏写作的材料。积累写作的材料,并非一天两天所能够办好的事情,要靠学生自觉的、长期性的语文活动才可以做好的一项艰巨工作。首先、亲近生活、积累素材。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面向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积材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课外大量的阅读。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定向阅读,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和古诗词,这对增加学生对名言、警句积累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選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五、作文批语要有较大的可接受性

批语只有真正被学生接受了,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学生接受,就表明它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会发生作用。因此,批语的可接受性是有效性的前提。批语的情感性与可接受性是相互联系的,渗透着教师的积极情感如诚挚的理解,关心、鼓励与期待的批语,学生无疑乐于接受。除此以外,批语所用的语言要明白易懂,便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教师的用意,批语的表达方式、语气、措词等要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忌严厉的指责、尖刻的批评与武断的命令。当然,批语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即使多数作文中存在着普遍性倾向,批语道来也应因人而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小英等.《谈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学

语文教学参考》,2013

[2] 万白君等.《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

对反腐的几点认识 篇9

腐败,在中国根深蒂固,滋长了几千年,令老百姓切齿痛恨。据网上调查显示,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在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反腐倡廉”居首位。网上调查的结果中显示,占半数以上的网民认为,惩处力度不够,一些腐败分子得不到有效惩处,体制、机制不健全和监督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71%网友认为,县处级干部的腐败问题被认为最严重。同时也有网友留言说,目前反腐败的盲区在基层,希望从基层反腐败,对腐败实行零容忍制度。

腐败产生的原因

1、社会坏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渴望非常强烈。大力发展经济,这就造成了资源的相对缺乏;再加上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一些人为了争夺这些资源变的不择手段,所以政府权力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权钱交易也由此增加。再加上法制法规滞后,某些人就会不正当地运用权力以谋取私利。比如贷款、经营特经营特许证、项目审批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推动腐败的重要力量。

2、权力失控。腐败是权力和贪欲结合的产物。权力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力量,是可以带来利益的力量。因此用权来谋取私利,即权力被滥用也就见怪不怪了。滥用权力首先是思想支配的结果,而滥用权力成为现实,则是因为权力缺乏规范。

3、监督不力。正因为权力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所以需要制约和监控。在我国监督主体是多元的,监督机构是完备的,但发挥作用并不完全到位,因而使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监督。

4、惩处不力。惩处是对己经发现的腐败行为进行的处罚,它是制约滥用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惩处虽然在反腐败的整个过程中是结果性的一步,但是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惩罚作用,也有警示作用;既有遏制作用,也有预防作用。有腐必惩就能杀一儆百;若惩治不严,甚至有罪不惩,会使更多人加入腐败行列。反过来,会成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

如何反腐倡廉

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夺取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胜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反腐败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形成的反腐败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下建立的,本质

1上是政党主导型的反腐败模式。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我们须

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第二,坚定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形势,是深入开

展反腐败斗争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我们必须

看到两个方面:一是成效比较明显,必须坚定信心。通过这些年来反

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党员违纪案件有所

减少,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提高,要继续坚定反腐败必胜的信心。二

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势仍然严峻,必须坚定信心。我国正处在并将

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反腐倡廉建

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

杂性、艰巨性,既要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又要坚定信心,树

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第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反腐倡廉建设中。科学发展观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一是反腐倡廉必须始终为促进发展服务。要紧紧围绕党中央

关于科学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和干扰

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

保障。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执纪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反腐倡廉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坚

决查处违纪案件。三是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要全面贯彻标本

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做到惩治和预防两手

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做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使反腐倡廉建设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第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

党的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思想观念要更

新。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审视、判断和分析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

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尤其是在促进权

力阳光运行上要有新突破,在加强**监督上有新举措,在查办案件上

有新动作。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

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找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对策和办法,不断取得反腐倡

我对当前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10

首先,某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检查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内容。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个别地区的学校可谓是大费心思。拿出正常的上班时间,甚至停下课来,加班加点造假,只是为了搞出一些所谓的“特色”,吸引检查领导的眼球。而因为这频频的检查,全校师生停下正在进行的课去一编一遍的打扫卫生着实让学校的教育本末倒置,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让检查本身成了一些校领导表功绩的绝佳的好机会。除此之外,大家的费劲脑汁整理的一些材料换来的却是一些上级领导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没有一点实质意义。

其次,个别地区忽视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学的内在必然联系,对高中的期望值过高,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不重视,能换来高中学生学习质的飞跃吗?答案是很难。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最重要的阶段,切莫大意。过高的期望高中教育,忽略整个教育阶段的关联性势必得不偿失。

对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1

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材内容。还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我们周围有种类繁多的英语教材、教学辅导材料和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所学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合理调整、适时补充教学材料,对不适合教学情况的内容进行替换,使教学练习的语言材料符合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就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进行辩解,敢于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辩论”,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英语课堂上的疑问不是老师给出答案、总结,而是让学生多争辩,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二、加强阅读能力的培養

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占主导地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的方法是进行强化训练。学生每周除了五节英语课外,绝少有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因此有必要进行强化练习。我们利用每天上课的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每次一篇,后附几个问题,做完后统一给出正确答案,解决疑难问题。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语言情境,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竞猜、抢答、表演、故事改编、小品话剧表演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有时自编的小品都取材于班内真人真事,让本人表演。寓教于乐,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改变英语教学模式

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改变和做到的几点,我发现效果不错。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努力探索,会找到许多教学的新路子,英语教学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对小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2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 应该重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不求形式, 只求实在

我听过多节课, 尤其是公开课, 课堂上热热闹闹, 老师眉飞色舞, 学生开开心心, 但一节课下来, 学生真正学到的不多。我认为, 上课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希望学生能听懂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希望学生嘻嘻哈哈地学, 但学得不扎实, 还是让学生心平气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 我是选择后者。教学口语交际·习作一第三项建议:暑假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 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 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是不是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呢?先说一说, 再写一写, 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假如安排学生自由组合交流, 学生很高兴。这样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好事坏事, 有用的没用的, 甚至把不着边际的话拿出来谈, 到汇报时却个个都不举手。于是我一开始就提出明确要求, 先给15分钟让大家酝酿, 每人只选择一个话题, 围绕话题把经历过的事情有条理地在小组内交流, 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言, 时间2分钟左右, 小组长负责记录, 交流完后小组长总结, 组内推选一名同学上台汇报。有了明确的要求, 有了这15分钟的酝酿, 同学们都能静下心组织好语言, 把想说的话都清楚地说明白, 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关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策略

3.1 灵 活运用 “ 音 、 形 、 义 三 步 走 ” 教学方法 , 提 高 识 字 效率。

“音、形、字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其主要内容是:在阅读教学中, 初读课文阶段, 以掌握字音为主, 渗透字义和字形; 理解课文阶段, 主要是了解字义, 巩固字音, 继续渗透字形;学懂课文后, 以识记字形为主, 巩固字音、字义。这种识字教学的三步法彻底消除了过去孤立识字的弊端, 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 造成教学仍存在片面性。

3.2恰当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是“因义赋形”创制的表意性语素文字, 量多形繁, 音义繁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 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2.1笔画、结构分析法

一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 所学的大部分是基本笔画组成的独体字, 教学时一般按笔顺规律说出笔画名称记忆。随着学生学习的合体字的增加, 加上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 到中高年级, 要采用结构分析法教学, 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记忆。很多独体字, 如“木、子、米”等作偏旁时, 某些笔画发生了变化, 所以, 采用结构分析法时, 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笔画的细微变化。

3.2.2组字归类识字法

学习的本质是在头脑中形成学习的认知结构, 生字的学习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的生字的内在联系, 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 一串一串地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 可以是同音字归类, 可以是形近字归类, 也可以按相同偏旁归类。

3.2.3比较辨析识字法

对字形学习, 小学生一般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学习时, 常常对一个字的笔画安排和组合存在模糊认识。因此, 在教学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时, 可引导学生做仔细的观察后, 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 人渴的时候要喝水, 所以渴是三点水, 喝水要用“口”, 所以喝是口字旁。

4.让孩子“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让我们难以想象, 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 “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 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他们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 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 以致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对于“喝、渴 ”的区别 , 学生说 :“喝水”要用口喝 , 而且必须把嘴张大 (形象说明“口”的字形) , 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 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 所以是三点水旁。

5.灵活处理教学方法

上一篇: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下一篇:五年级班干部竞选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