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024-09-23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精选11篇)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1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给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师、学校等相关人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 保障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水平。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氛围不活跃

教学模式的单一是制约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师依然延续着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没有积极与学生交流, 没有仔细研究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着权威式的教学, 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丰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都显得死气沉沉。一些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 教师也没有认真重视和引进, 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觉得枯燥乏味, 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很多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陈旧单一, 使得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死板,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程。

1.2 教学内容陈旧, 实践运用能力弱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上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陈旧, 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没有更多去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 对实验上机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学生的学习也出现了一个“重知识, 轻实践”的现状,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此外, 教师没有针对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来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由于教师没有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问题,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也存在了不足之处, 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2 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措施及其应用

2.1 丰富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 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改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多提问,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大胆与教师进行交流, 这样就能够抛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 教师要积极引入一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通过设置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探讨, 继而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同时, 在上机实验中,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手法, 逐步加大上机操作的难度, 来逐步提升他们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最后,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的时事案例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 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告别过去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完善教学内容, 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做到科学合理, 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牢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 教师要提高对上机实验的重视程度, 明白上机实验是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全面整合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应用。因此, 在教学安排中, 教师应该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下, 加大实验上机的教学比例, 通过对学生实施平衡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面, 教师应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引进一些上机实验参考体例来帮助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通过参照和理解这些体例来掌握一些上机的程序。另一方面, 教师要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高校的实验教材还没有跟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 因此这一完善和更新的教学任务就落到了教师的身上, 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来更新相关的应用操作程序, 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前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的完善, 能够提升学生在计算机基础上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 通过采用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观念等解决措施来解决出现的不足之处, 也只有这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璇.试论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21) .[1]李璇.试论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21) .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2

从上学期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方式如下。

1、实行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

在入学初,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自愿申请办理免修免考或免修不免考手续,再对其他同学进行分级教学。

如-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安排2006级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和酒店管理系的23个行政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根据学生水平拆分成二个模块22个教学班,其中第一模块为经管酒店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第二个模块为经管艺术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

同一模块安排相同时间上课(不同模块上课时间可根据学校的机房情况错开安排),不同教学班上课地点、任课教师不同,不同等级教学内容不同。

经过分级后,任课教师则可根据不同级别班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快班学生水平较高,一般基础已经过关则以加强、提高为主,目前我们采用机房上课形式,可采用每周以大班讲座一次,集中二次上机练习;中班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则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来上课;而慢班学生水平相对较差,基本上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则以加强基础操作为主,并且补加上机课时。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加强了基础的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也增强了。

分级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连贯,使学生全面撑握知识的运用。

采用模块化教学,即教师要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包括几个相关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教学,安排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

目前顺德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大致分成了三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初级的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基础(强化动手能力),这个模块以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操作为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模块要求学生能较深人的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ee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汉字输入、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病毒预防及常用工具软件几大模块,教学版本也从Win 发展到Win 及更高级的Win XP。

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分级教学采用“一纲多本”模式,即在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允许A级班教学内容高于大纲,中级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而C级考试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大纲。

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点一一攻破,起到了循序渐进作用。

3、开发新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教材品种繁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优化、风格优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材。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高专自身的特点相适应,顺德学院自编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教程》作为教材。

教材中既注重传统内容的介绍,也注意新知识的补充,突出实用,兼顾考级。

配套的练习册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配套实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巩固与提高指导》以重基础、重综合、重系统为指导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发展精心编写。

废书与课程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并逐步加深与扩展,直到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这种方法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知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

同时,它也体现了学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反映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4、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

传统的笔试只适合于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

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顺德学院的考试方式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及自动评卷系统(网络版)”进行,该系统能实现根据设定的题只难度随机组合考试题目,自动评改考题并给出考试成绩,完全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体现了考核的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计算机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不断创新。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促使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成为其教学的重点内容,不过,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大学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对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且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计算机基础(二)》教学改革方法为例,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安排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措施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1、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部分院校还停留在黑板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容易遗忘,也很难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由于计算机软件版本的不断更新,新的操作方法和软件不断涌现,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題。缺乏改进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可能还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无法应对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

1.2教学内容落后

在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软件的更新替换速度越来越快,而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和大纲多年未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目前大多数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以Windows/office的教学为主,部分学校在此基础上开设了Visualbasic,C++等程序和语言,不过这些程序都比较陈旧,也多年未更新,脱离了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范围,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对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本文主要针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计算机基础(二)》的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研究。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安排及考核方式等内容。

2.1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主要针对于我院4个系开设,分别为经管系、会计系、旅管系、文新系。该门课程原统一以Visualfoxpro程序设计为主,但根据各系各专业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及计算机考级需求,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将《计算机基础二》的教学针对不同系开设不同课程。针对会计系开设以access为主的课程,主要体现学生应用数据库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参加工作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的考试。针对经管系、旅管系、文新系开设以MS Office高级应用为主的课程,主要体现学生能够独立正确使用办公软件的高级技巧完成复杂办公业务问题的处理,同时也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的考试。

2.2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于2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改革:

2.2.1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为word、excel、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3个软件的高级应用技巧,从分析问题开始,能够利用3个软件完成办公业务的处理,侧重于学生的应用及设计思想。因此本门课程主要于案例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先对案例背景、特点、使用范围及需要使用的办公软件技巧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自由设计,完整最终效果。学生在设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由教师进行辅助解决。

2.2.2Access数据库技术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为access数据库的应用,主要使学生掌握access数据库对象的操作,并能熟练应用,为今后工作学生接触到的各类信息系统做准备,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为边讲边练,教师把新知识点讲授完成后,给学生大量的练习实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辅导解决。

2.3学时安排

《计算机基础(二)》是一门3学分的公共基础课,原学时安排为2学时理论(2学分)+2学时上机(1学分)。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将学时安排为1学时理论(1学分)+3学时上机(2学分)。因该门课为大班教学,理论课安排1名老师进行教授,上机课安排2名教师进行学生辅导。这样将原来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更改为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

2.4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而言,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2部分:日常教学项目考核(50%)+期末上机考核(50%)。日常教学项目: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针对本门课程3个软件设计了4个综合案例,分别为Word部分2个,excel部分1个,PowerPoint部分1个。这4个综合案例需要学生将每堂课上实例熟练练习掌握后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必须每堂课认真完成布置案例并熟练掌握。日常教学项目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本班授课进度及情况随堂安排考核。

期末上机考核:以全国计算机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题目为要求,采用机试闭卷,定于18周进行考试。

针对Access数据库课程而言,该门课程考核也分位2部分:日常教学项目考核(50%)+期末上机考核(50%)。日常教学项目根据教学进度,按章节知识点进行3次小测,将平时成绩提高,取消期中考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过程里,相关的教研组要不断的对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进而对其教学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这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相关的院校只有对这些工作进行相应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兴趣,进而能够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又好又快的进行操作,对我国社会型的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智.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探讨[J]. 长沙医学院学报,2008,02:65-67.

[2]黄霞.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4:59-61.

谈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4

1 教学内容适应课程的特点

1.1 理论讲解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知识有些抽象,只要求学生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势,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有较强地趣味性。它能把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这种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融为一体的最佳教学手段,能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

1.2 实践操作

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教学更要注重实际操作,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效的。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份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份,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熟练应用计算机,无需了解太多理论性的知识,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如在教Word2000文字处理时,我先给每人一份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稿子,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如何实现稿中的格式。如果想改动稿子中的某种格式,又该如何操作?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述稿子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机房上课要求我们的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2 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启发教学

计算机操作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接受的都比较快,有的东西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同学们自己上机摸索也能很好的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学习画图一节,首先跟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绘图工具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然后给同学们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要求是充分利用绘图工具,以达到同学们熟练掌握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授课中还可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比如,在学习画图一节中,当同学们学会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提出绘图中如何重复绘出某一图形?提示利用Windows文件操作中的技巧,请同学们自己在操作中发现操作方法。请最早做出的同学教全班同学操作,这种问题的提出,给那些电脑操作爱好者很大的刺激,他们马上钻研、探讨,同学们学习思路敏捷,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得整个教室学习气氛活跃,然后,请做出的同学,到教师机上,利用屏幕广播,将他的操作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看。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计算机教学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形式要多样化,让同学们开心,学东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直观,激发兴趣

笔者在讲解E-mail的传递原理时,曾专门做过对比测试,两个水平差不多的班级,A班同学直接上机,找开网络,按照老师的要求,每个同学进入www.163.com,依照步骤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件,然后要求每一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一幅画,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B班同学是在课堂上,通过我下载的一个“精彩”的flash动画,进行演示邮件的申请及发送邮件的过程;上课结束后的随堂测验表明,A班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基本上每个同学都会发送邮件,当发送邮件成功的时候,同学们非常有成就感;而B班的同学却非常不理想;对学生的访谈也表明,B班的很多学生只记得那个flash中的卡通人物和视觉效果,而真正重要的知识却没有留意太多,实践起来就更不要提了。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但同学们感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关注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过程由于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很多学生开始对计算机课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大量去记忆或机械重复地训练,内容枯燥无味,难度也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下来。而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极早的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根本就不感兴趣。作为老师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老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老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让他早日成才。

5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是否已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教学形势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电脑操作这一信息处理的工具尤为重要。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晓英.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3).

[2]蔡正红.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J].职教通讯,2007(9).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微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  基础教学  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公司在招聘新人时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个人计算机能力的高低不仅仅能左右求职机会的多少,还能决定其能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虽然大学课程中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死板、教学方法单一、讲课过程枯燥、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各方面原因,最终导致大学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应不断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新颖的教学方式,争取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人才。

二、 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际应用多,理论知识复杂的课程。学习好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进步。计算机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能够从学习、交流、模拟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做好课堂内容的设计。课前将所有的知识做出系统化的概括讲解给学生,而不是上课后端一片散沙到学生面前。教师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理解。课下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案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运用。

其次,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主动学习意识不足,缺乏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力和兴趣。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最后,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理论知识更新较快,学生在具有自学能力后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教师教学要注意知识讲解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避免学生由于计算机初级课程较难而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

三、探索设计教学步骤

首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组。将通过初次测验的学生编排在一组,采用鼓励教学法对其进行常规教学。将没有通过测验的学生分为一组,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试点小班级。

(一)定期安排讲座

请专门的计算机高级教师为未通过测验学生进行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兴趣、人生理想、现实状况、计算机知识、计算机能力五个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

学习兴趣:通过第一部分的讲解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兴趣,怎样去培养真正的兴趣,怎么样通过兴趣做一个会学的人。学生在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后,就会开始注重培养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打开通向计算机领域的大门。人生理想:第二环节让学生理解理想是人进步的动力,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激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现实状况:通过讲座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现实,纠正错误的观点。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证就是一张职业通行证。由于没有认清现实,所以会有部分大学生放纵自我。在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后能就会产生学习压力,在压力推动下不断进步。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能力:这部分内容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二)模化教学版块

教学内容过于琐碎、知识点过于分散都给学生来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让学生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模化教学版块的方法。

模化教学版块即将书本的知识做出系统整理并分成小教学版块。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七大版块: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板块、操作系统及常用工作软件板块、word及ppt板块、多媒体应用板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板块和其他杂类项目板块。每一板块都由专业的优秀教师负责,这样便能使老师充分把握学生在本版块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全部问题。版块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同时也可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

教研组对老师反映上来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分析,力求将知识点分析透彻,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加强考核力度

国内大学的考核力度相对宽松,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松懈下来,萌生出懒惰的苗头。加强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力度,规范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上点名、严惩抄袭、彻底杜绝学生“学不会打小抄也能过”的错误想法等。

四、探索设计课外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计算机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展一些计算机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注入一些活力因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在计算机竞争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计算机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计算机作品展,将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的主要成就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总结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做到与时俱进,逐步实现教学改革,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计算机素养的技术型人才,进而为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金锐,窦小磊.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J].福建电脑,2012, 28(3):51-5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计算机作为21世纪的必备工具, 作为我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伙伴, 已走入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然而,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仍不能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几年来, 广大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在力求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 教学内容不分层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大学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 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 而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的阶段。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教师无法在教学上同时照顾到基础差和基础好的两类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在统一教学的情况下也很难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各自专业的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近年来, 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音、图像、影片等等功能完全被忽略, 还是采用教师演示, 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 只是简单的将课本的内容放大,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简直就成了一块“新型黑板”。

3. 教学评价单一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很多学校采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实践环节缺乏创新, 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践动手能力差,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以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现状我提出了几点探索研究的办法:

1、因材施教, 分专业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Word、Excel等办公软件方面的知识, 而计算机硬件专业应该侧重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 根据专业确定教学的重点。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 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 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计算机基础补习班和提高班, 这样既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与其它同学缩小差距, 也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2、改变原有的“新型黑板”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 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 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局面, 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

(2) 固定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已经算不上是一个新的理念了, 它很好的积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老的分组教学大多是临时的随机的分组, 小组的成员时常在变, 因此, 队员之间的配合缺少默契, 团队缺乏集体荣誉感。而我这里所说的分组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分组, 它是贯穿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始终的, 每次分组教学都由固定的组员一起完成任务, 经过多次合作使队员之间有了默契, 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这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了, 学生接受知识也更容易了。分组教学中的各队同学内部分工合作, 协心齐力, 各队之间相互竞争, 你追我赶。这种方法即促进同学们的学习, 又可以让学生更快的到达学习的更高点。

(3) 能力本位教学

面向学生发展的教育, 应该强调能力本位, 而不是知识本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 再过渡到“会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第一, 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 第二, 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 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例如在许多应用软件中都有在线帮助,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有些章节的内容可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的方法来学习, 也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优势,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显著提高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的改革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以往的评价采用考试成绩总结性评价, 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笔试或上机考核和平时作品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可以更好的评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试或上机考核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平时的作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 两者有机结合就能比较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作品评价中, 不再只看教师评价, 而是结合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评共同为作品打分。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七个步骤:

(1) 学生完成并且上交自己的作品

(2) 系统随机分配给每个人要评价的作品

(3) 教师对学生作品打分, 并给出评价意见

(4) 学生给他人作品打分, 并给出评价意见

(5) 每个人上传评价后的成绩数据库操作;表单设计部分, 包括程序代码编写、表单界面设计等;菜单设计部分;报表设计部分。系统经过分解后都与课本上的内容对应上了, 复杂的系统经过分解简单化了, 学生可以模拟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设计。讲课的时候既有理论, 又有现成的案例, 理论知识就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了, 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分解式讲完之后, 需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 在这个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VFP相关的参考书, 试着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系统设计, 并对系统进行改进, 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 这样可以使学生思路开拓, 培养软件开发的能力。

内容分解之后, 学生感到吃力的内容可采用做-听-做的方法。如在设计一个表单时, 要同时面对许多个窗口和工具栏中的大量控件及其属性、方法等, 而且这些窗口、工具栏随着设计环境的不同而经常变换, 另外表单中的命令按钮涉及到程序代码的编写, 这些内容学起来难度较大。首先, 要求让学生照着例题跟着操作, 学生在做的时候肯定会提出很多疑问, 这一步就是让学生产生疑问, 把疑问记下来;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 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 往往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独立完成作业。进行了这三个步聚之后, 学生从不懂到懂、到会用, 印象特别深刻, 对学习很有帮助。

VFP是集数据库、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为一体的课程,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 且让学生熟练掌握确实不易, 一定要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 因此习题的设计和挑选至关重要。除了课本上的习题之外,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好一些有特色的习题。在设计习题时, 要注意开发学生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每一个习题都要有针对性, 要体现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在习题设计的过程中,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 始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 最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考虑, 结合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在讲程序设计时, 尽量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讲解, 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求从1加到某一个指定整数的和;根据考试成绩筛选出符合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条件的同学;编写出乘法口诀表等;利用程序设计得到一些漂亮、有规律的图形;设计小游戏等。

另外, 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故意设计一些有错误的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有错的例题产生的结果和预期的不一致, 或者产生报错信息, 教师借此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引起重视, 想想为什么不能那样写, 一定要这样写, 为什么一运行就报错, 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析比较, 这种方法还能带动学生提问,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讲函数、命令、程序时, 语法虽然简单, 但却因教学内容多, 让学生难以记忆。在做习题时我就发现好多同学单词漏字母、字母顺序颠倒、命令格式错误、程序语句颠倒等错误, 而且容易重犯, 通过查错、改错的办法, 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记忆, 同时在今后犯同样错误的机率大大地降低了。

由于本课程的交互式操作命令多, 函数、命令、SQL语言、程序设计、表单设计、菜单设计等内容都有大量的英语单词, 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学起来比较吃力。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讲课的时候都会把每个单词的读音告诉学生, 鼓励他们读出来, 并且把单词背出来, VFP课程中的命令、语法很接近英语自然语言, 单词的记忆有助于理解命令和掌握程序设计语句。

总之, VFP这门课程一开始学比较枯燥, 教学中应该随时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案例, 然后归结到理论, 这样容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又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三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及今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4) .

[2]包空军, 尚展垒.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07, (1) .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篇7

经过几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

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把掌握微型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 及因特网 (Internet) 的基本操作技能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 重新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计划, 并修订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篇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与Windows XP) 、Office篇 (Word 2003、Excel 2003) 、网络篇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Internet) 。这些内容组织结构合理、内容新颖、实践性强, 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实用性, 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方法方面

2.1 明确目标, 因材施教

在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重新制定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把原来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 使实践教学学时数不应少于总学时数的二分之一, 甚至达到三分之二。统一任课教师的教学要求, 目的, 任务和进度。

针对一部分学生由于入学前从没接触过计算机, 对操作计算机有畏惧感, 没有信心的情况, 首先增强这些学生操作计算机信心, 让学生从使用鼠标、输入基本英文字母开始熟悉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方法, 进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针对另一部分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 则在教学时鼓励他们进行下一阶段的自学和综合实例训练。

2.2 精讲多练, 互交互学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抓住重点, 整合内容, 提炼精华, 侧重突出, 改变“讲的多, 练得少”的教学习惯, 采用“多实践少理论”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推行一种“互教互学”的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讲解重点内容和操作意义, 其后对精选的综合性实例做过程演示, 然后,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 由学生总结这一知识点, 最后, 学生边复述边演示操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很好。

2.3 任务式上机, 分段测试

实践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 在实践环节中, 使用“任务式上机”—即通过精心组织, 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任务”, 把知识点的应用与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以任务为驱动, 督促学生去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然后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等广播软件或在多媒体投影仪根据学生对任务的解决情况再有针对性的讲解, 突出重点和难点, 强调一些常用的、快捷的方法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当堂给予相应成绩, 通过成绩汇总反应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利用任务驱动、案例讲授和学生自主练习的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4 考教分离, 注重能力

根据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要求, “考证促学”的教学组织方式比较适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对考生的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一级B考试的同学, 其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已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更好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 所以考试采用无纸化和网络化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 一级B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 面向社会, 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首先可以统一教学目标, 更好的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同时也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其次是可以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 考试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分系统, 不涉及人为因素。再者可以通过获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具备从事机关, 企事业单位文秘和办公信息计算机化工作的能力。并且为了方便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建立一套完整的一级B机试试题库、安装了模拟上机考试环境软件, 为实施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通过几年的使用,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方面

利用一级B等级考试健全的和标准化的考试模式, 通过考试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提高, 不仅具备了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常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会利用WORD、EXCEL表格软件实现日常办公需求, 利用Internet实现网络浏览、搜索、邮件的发送等日常网络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级B等级考试结果的反馈, 进一步改进下一学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以更加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给学生传授更新、更有价值的实际操作知识, 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条件。

参考文献

[1]茅及源.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必有之路[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6 (.3) .

[2]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篇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入学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们一直致力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 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1 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本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 为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解, 授课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式及案例教学,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学生带着任务操作, 学习目的明确。在实际教学中, 对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及授课计划进行了细分, 均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内容更具体, 更具针对性。例如理论讲稿内容增加了案例,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积极参与教学讨论, 使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验讲稿对实验任务进行了详细说明, 实验课学生任务明确,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 不在纠结学习本门课程有什么用, 思考的重点是怎么把这门课学好。

2 实验学时大幅度增加

按照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计划, 本门课程总学时60学时, 分为理论课、实验课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为1:1。教学改革实施后, 理论学时为20学时, 实验学时增加为40学时。实验学时的增加,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任务大部分都能按时完成, 实验报告书写完整, 电子作业完成质量很高, 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创造。在所有的电子作业中, 学生的Word文档及PPT演示文稿作业尤为出色。例如, PPT演示文稿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PPT文件的建立, 保存方法; (2) 掌握对象 (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 的添加方法; (3) 掌握动画的设置方法和幻灯片的切换方法; (4) 掌握超链接的使用; (5) 掌握幻灯片设计和幻灯片版式的应用。通过学生的电子作品检查, 实验基本要求都实现, 演示文稿放映时有幻灯片切换效果, 有动画效果, 很精美。另外该生创造性地添加了GIF格式的动画图片和自选图形, 进一步美化了幻灯片。理论课前用20分钟演示学生作业, 同学生一起给出客观评价, 学习优点, 弥补不足,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3 分层次教学

目前,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大学起步过渡到中小学为起点, 但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对计算机了解甚少, 甚至还有的学生没摸过计算机, 属于零起点学生。本课程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分文、理、艺体三个教学层次。文科及艺体开设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 理科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教学中, 因为艺体学生的特殊性, 对其进行基本操作知识讲授。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师在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将学生分成有一定基础和没有基础的两部分, 将实验课由理论课的大班额教学采用分层次方法分为两个小班, 由两个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实验教学中实验任务的设置由易到难, 首先要求完成较容易的任务, 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完成较难的任务。

实验学时的增加及分层次小班额授课, 学生学习热情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学生制作的Word作业, Power Point作业, 从质量及美感各个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4 分模块教学, 分阶段考核

模块化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也是我院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分为六大模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每一模块教学完成后, 随堂进行考核, 采用上机考试, 在线阅卷, 学生当场可知道成绩, 60分合格, 不及格者继续强化该部分训练, 另行考核。期末考核式方式为上机考试, 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 而是需要对所学内容熟练操作,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5 教学模式网络化,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 以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 达到整体优化教学, 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聊天软件等等现有的交互式信息平台, 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沟通, 实现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解决了过去只有上课才能见到老师的问题, 实现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使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还是学生的益友。

教学模式改革之后, 经常有学生对现有知识内容进行扩展, 向老师询问一些本课内容之外的问题, 例如, “如何做PPT特效”,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扩充知识储备, 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挑战。

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

让学生学习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 需要教师、学生及教材的三方配合才能实现最好。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学生学习的依据。通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工作发现, 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的教学, 而在实践方面过于肤浅并且缺少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内容,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 另外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使教材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能体现和发挥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 达到学以致用, 会学会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老师, 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 及目前学生实验课状况和学生目前学习情况, 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研,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对教学过程中教案进行整理, 编写了一系列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教程》、《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实践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结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设置, 凸显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教材立足于计算机公共课程, 理论联系实际, 简明扼要, 层次分明;《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任务, 让学生由浅入深, 一步一步操作,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教材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方式;《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教材中的上机实训题型丰富, 且来自实际生活, 有利于培养学生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投入使用后, 深受教师及学生的好评。

新教材加强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突出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编程思想, 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 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程序设计教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被国内很多高校采用。

7 实践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

目前, 大学生均为90后, 彰显各性的年代, 在实际授课中, 授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最大化。例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现象, 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其他遇到操作难题的同学。在实际授课中, 有的同学性格开朗, 极其主动要求:“老师, 我会, 我告诉他”;分模块教学中, 每一模块测试结束后, 学生有喜有忧, 及时引入教育心理学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 认真听课, 按要求完成后续实验操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操作实践, 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的渗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 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参考文献

[1]宋丽, 吴玉华, 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7) .

[2]李树平, 赵杰.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性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 2010 (6)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 篇9

1.1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则多年不变, 而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 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陈旧, 而生活中的已经是信息更新后的技术,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1.2 实践操作内容枯燥

学生的上机练习内容, 通常都是固定的几道题目, 学生习惯性完成任务似地做完作业并上交, 不会再自己去主动多做练习。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从不断的操作中获取经验。如果只是简单几道题的话, 对计算机的认识只会停留在最基本的操作层面, 以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 也难以解决。

当前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有针对性, 虽然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有使用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但缺乏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1.3 教学模式的单一

虽然有“投影机+大屏幕”现代教育工具, 但大多数的老师都是传统“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没有给留学生时间去思考, 和传统的黑板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她们在上课时也许能基本掌握讲解的内容, 但下课之后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其主动复习的话, 很容易淡忘掉学过的知识。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2.1 立体化教材建设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 都是由我校工作在教学一线的, 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编写教材经验的教师团队自己编写, 根据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特点, 将当前信息技术的最新内容、专业应用、研究方向、专业的发展和未来融入到教材中去。从认知规律入手, 编排教学内容, 针对工程应用需要, 构建课程体系。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使用、更新、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开发规范。软件的更新也随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到的东西, 可以马上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加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也提高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开发立体教学包

教学包中包括课程方案、学习指导、电子教案、教学素材资料库及试题库系统等, 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融合多种媒体方式,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了学习的目标性。将理论知识与实用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加意识。建设完善的习题库, 以经典测试理论为基础, 以任务驱动试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方式,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 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进行主动探索和互相协作地去学习。学生每做完一套题, 就完成了一整套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工作中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采用课堂讨论式的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课前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作为课堂的导向, 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疑问为主题进行讨论, 教师给予参考观点, 再进行详细的讲解。如讲解word内容时, 可以问学生平时什么情况下需要打字, 学生讨论完之后, 再问什么时候情况直接打字不需要过多修饰;而什么情况下打字之后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排版效果, 看起来更加正规;什么情况下打字之后还需要看起来更加美观;当对敲出的文字有更高要求的时候必须要一个更加专业的文字编辑软件, 从而引出word, 再详细讲解每种情况下需要用到的具体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计算思维, 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网络课程交流服务平台

除了课堂上的教授, 课下的学习交流也非常重要, 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 因此我们构建一个网络课程交流平台, 将电子课件、素材、资料库、习题库和工具软件都上传到该平台上供学生参考学习, 在平台上定期组织学生在线交流和答疑。这种方式老师和学生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进行网络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构建网络课程交流平台, 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去交流和学习,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的普及化, 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培养各个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 其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都是这一改革的践行者, 要总结经验, 与时俱进, 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让立体化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10

【 关键词 】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这部分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实践条件与设备落后

受经费制约,学校的实践条件与设备明显不足。(1)计算机数量和型号速度上难以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一些办公硬件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等也是学生们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的。(2)计算机陈旧,且缺乏维护。

3、学校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由于条件和观念所限,学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仍然是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加之对实践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内容的制定随意性很强,由此,造成学生轻视实践课的现象比较严重。

4、教材内容滞后

计算机发展迅猛,各种应用软件更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而教材内容却显得滞后,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同时没有实验指导书,只能根据教材安排实验。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方法和改革

1.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备课工作。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量,即使把课上得再漂亮,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想一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简单而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你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软驱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时候,如果单单用语言来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既浪费口舌效果又不好。根据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很难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尤其对软驱的内部结构更是很模糊,教学难度很大,针对以往教学效果不佳的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flash动画,并通过3D技术把软驱的内部结构完全呈现出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整节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赋予软驱以灵魂,把软驱看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把软驱出故障看成生病,通过软驱到医院看病的经过,来讲解软驱故障的维修,软驱到医院看病的过程就是故障排除的过程。精彩地讲解、立体地演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一个精彩的故事读完了,我们的课程也结束了,学生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其结果是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3.实施分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兼顾后进生,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考试,以便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在讲课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分组,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后进学生,让他们尽快赶上来,一个也不掉队,平时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地注重课外的学习。

4.将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我们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起引导的作用,而且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从而完成实例。

5.在课堂上恰当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这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要培养的并不是理论知识特别丰富的学生,而是偏重于培养能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而且计算机课程中有很多课本身就是操作多于理论,比如说: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课。我们在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的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某一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J].数字与信息化,20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篇11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一些教学内容老旧过时, 不适合现代社会需要

查阅最近3年公开出版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材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由计算机基本知识、文字的录入技术、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网络的使用构成。而阅读里面的内容和要求, 发现很多知识已经过时, 如在“网络的使用”章节里, 大量的篇幅介绍网络的组成,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建设网络的技能。这是不符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要求的, 非专业人员只需要学会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交流和购物, 建设一个网络都会请计算机公司来设计建设。

1.2 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与学生差异大的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以90后为主体, 他们在中学甚至小学就接触过电脑, 很多学校在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基本的打字、网络的简单使用早就已经熟练掌握;而也有小部分同学从来或很少接触电脑, 这方面的知识基本为零。在教学中, 一些学校牺牲大部分同学的精力, 花比较多的时间教学这些内容;也有些学校不再教学这部分内容, 使那小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正常教学进度。

无论是牺牲大部分同学的精力, 还是牺牲少部分同学的学习机会都是不对的, 对于已经掌握的同学来说, 再教学这部分内容将使他们无时间去学更多知识, 诚然, 如打字的速度还能更提高, 但过高的要求明显不符合学生以后职场的需要。而对于少部分没掌握的同学来说, 不教学这部分内容将使他们无法跟上后续的教学进度。

1.3 信息化社会内容爆炸与课时的矛盾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本门课程主要需掌握以下知识点: (1)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 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 熟练掌握Windows系统下的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 了解Windows系统中的回收站、剪贴板、快捷方式的作用, 熟练设置Windows操作环境, 学习利用局域网实现信息共享; (3) 熟练掌握键盘、鼠标、打印机等常见外部设备的使用方法, 学习l~2种汉字输入法; (4) 熟练掌握Word中的文字编辑操作、字符格式控制、段落格式控制、页面设置、项目符及分页和分节等技术, 能熟练运用各种对象 (自绘图形、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 进行图文混排, 实现表格的插入、编辑、修饰及运算等各项功能的运用; (5) 熟练掌握Excel中的电子表格的编辑功能, 包括:数据的输入、编辑、查找、替换、清除、复制及移动等功能, 掌握工作薄、工作表的管理 (创建、删除、复制、移动、重命名等) , 学习公式、函数的使用方法, 同时能够对工作表和单元格进行格式设置, 掌握图表的创建方法, 实现对图表的修改操作, 了解并掌握对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 实现对数据的复杂管理; (6) 熟练掌握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技术, 包括幻灯片插入、删除、复制、移动及编辑;文本框、图片及其他对象的使用;文宁、段落、对象格式设置;幻灯片模板、标题模板、讲义模板和备注模板设置;配色方案、背景、应用设计模板设置;幻灯片内动画设置、幻灯片问切换效果设置;超接链接的插入、删除、编辑;演示文稿放映方式设置和打印页面、打印选项设置等。

但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却比较少, 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为例, 课时在60~70学时, 而且学习的一半时间在多媒体教室, 只能由老师一人讲, 学生被动听, 到了机房后学生才能自己操作练习。由于课时太少, 老师不得不放弃某些知识点或者压缩学时,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学内容和标准的重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呼唤“精准”教学设计:精心为每个同学准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 准确到每个小知识点和小技能、技巧需要掌握的程度。基于此认识,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淘汰已经过时的内容, 增加新的技术和知识;对于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再普通的重点授课, 而只针对不会的同学进行授课;对于教学的标准进行详细分析, 一些具体知识不再要求知道, 而只需要知道如何获取知识。

2.1 改进教学模式, 采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 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是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2 与时俱进, 淘汰过时的知识和技能, 增加新技术和技能

通过研究发现, 在原来的计算机基础中如光盘和光驱已经随技术的发展而基本淘汰, 系统的装机已被简单的一键式装机淘汰, 局域网的设置任务已经基本由专业人员承担, 对于这些内容和知识, 在普通的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该取消。

2.3 教学内容改革

将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比较简单的知识做成微课, 供需要学习该知识点的同学随时随地学习。对Word部分, 可以将字体设计 (包括大小、字体、颜色) 、页面设置、插入表格及表格的行列插入或删除等设计成微课, 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自己观看微课, 完成任务, 在做中学。任务选择于应用密切相关的东西 (如入党申请书、推荐表的制作等) 。

3 教学效果比较

笔者对未进行改革的化工1415、1416班和进行教学改革后的制药1415、1416班进行了比较, 被比较的班级均是学完该课程后统一参加全国高新技术考证, 试题为题库中随机抽取, 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由考试系统统一阅卷并评分。结果见表1。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 实施教学改革后的制药1415、1416班不管从合格率还是优秀率上都要比实施教学改革前的化工1415、1416班高很多。

4 结语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如教学内容陈旧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适应问题, 通过从人才培养目的出发, 精准定位,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构, 淘汰过时内容, 更新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庞大与授课课时有限的矛盾, 通过运行新的教学手段加以解决。事实证明, 上述教学改革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 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已成为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高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在学生就业时,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都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 我国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信息化社会

参考文献

[1]黄银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 2014 (8) .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 2013 (4) .

[3]熊章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15 (4) .

上一篇:潜在雇佣关系下一篇:剪纸与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