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通用10篇)
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篇1
摘要: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大数据。高等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大数据来做好计算机初级课程,也要在初级课程中加入大数据。这样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距离成功又迈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分析;改革
大数据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一些网络交易平台的客户很大一部分是高等学校的学生。高等学校一般都有计算机最根本的学科。为了跟上计算机的光速发展,高等学校计算机最根本的学科也进行着蜕变。随着大数据大范围的应用,高等学校计算机最根本的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利用大数据学好计算机初级课程
(一)老师利用大数据
老师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可以制作优秀的视频教程,懂得更多的知识。曾经老师上课就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但是教得很费劲,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的计算机初级知识有的懂得多,有的懂得少。另一方面是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现在正在用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不一样。开学初期,每个学生都会填写一张基本信息登记表,这就是大数据。老师可以根据大数据去了解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初级知识到底有多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去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的上课期间就简单讲讲。不过老师也要把这部分内容专门做一个视频教程,上传到网上,然后发给那些没有掌握的同学。老师这边可以看到学生的观看记录,这也是大数据。老师利用大数据宏观地关注学生计算机初级知识的学习进度。因为基础没有掌握好的同学后面学习就像在盖一座危楼,随时都有可能倒塌。只有计算机基础学好了,后面不管是学习软件还是硬件都会很容易地理解。[1]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像光速一样快,而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初级课程的课本还是和两年前的一样。老师要利用大数据做好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课本内容的更替。
(二)学生利用大数据
有些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感觉是费力的。那是因为自己的基础不过关,而老师在课堂上又没有细讲,所以感觉很费力。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利用大数据去学习。现在网上有许多学习的平台,还有许多老师在线讲解,学生都可以用来给自己充电。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在课堂上学的,已经掌握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继续学习。毕竟老师只是领着学生进了计算机这个行业,至于今后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学生利用大数据去充实自己,为自己将来幸福的生活打好基础。由于是互联网大数据时期,网上的消息有真的,也有广告。学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找出自己需要的,摒弃广告。如果自己做不好,可以找同学、老师帮忙,一定不要掉入别人的陷阱。
二、计算机初级课程中大数据的应用
(一)在书本上加入大数据的知识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大数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中也要加入大数据的知识。让非科班的学生了解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有什么作用。而科班的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大数据。例如如何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可视化剖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剖析、语义引擎、数据高质量和有效的数据管理。[2]可视化剖析也就是说剖析完了就能让看的人知道是什么意思。数据挖掘算法是根据真理快速发掘大家都认同的价值。预测性剖析也是大数据最后要应用的结果之一,也就是通过模型带入新数据,预测未来。语义引擎就需要给力的人工智能才能读到价值。数据高质量和有效的数据管理关系着分析结果的`实用性。
(二)在课程中加入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不仅仅是异常多的数据,最重要的是通过剖析得到的信息。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中要加入大数据的分析。老师在讲解大数据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情况中的大数据,让学生们分析与处理。比如让学生分析自己网购消费了多少,以后可以在哪方面减少开销。老师也可以找大数据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老师在旁边协助。在课程中加入大数据的分析,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大数据案例的分析。只有引起学生攻读大数据的兴趣,他们才会好好攻读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每个孩子出生都会有出生记录,出生记录就是大数据,它被存储在电脑里。以后孩子打预防针、上学等等都会继续加到大数据里。医院根据大数据分析知道每个孩子的健康状况,然后打电话提供给帮助。[3]某网上交易平台上店铺页面的浏览数量、点击数量等等都会存入大数据,店铺老板根据大数据分析产品的销售形势,以后是该上架还是下架,还要不要有库存。
(三)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
在学校里学习大数据,也是为了能在毕业之后运用大数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本身是乏味的,而且目前大部分都是理论课,很少有实践课。要想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那计算机初级课程在上电脑操作的时候必须要过关的。所以高等学校老师要增加学生们计算机初级课程去机房操作的次数。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只有计算机初级课程实践没有问题,大数据才可能在实践中运用。可是在学校里接触的大数据毕竟少,所以老师可以与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公司谈合作,带学生们去他们公司实习。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大数据的工作环境,以及如何工作。这样学生们以后的学习目标会更明确。在学校里学习的大数据,只有经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华尔街抛售股票是根据民众情绪大数据的。银行推断就业率是根据求职网站的岗位数量。生活中处处都有大数据,只是看你有没有发现大数据的眼睛。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给别人打工,大数据都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价值的。通过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进行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改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三、结语
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大数据。高等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大数据来做好计算机初级课程,也要在初级课程中加入大数据。这样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距离成功又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任燕.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20xx(03):14.
[2]刘金金,徐天贺,贾美超.大数据助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xx(03):82-83.
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校计算机,改革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化社会的标志就是计算机普及程度很高。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计算机技术一个大学生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将来的就业情况, 所以计算机基础类教育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计算机基础类教育针对的是高校当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教育, 占所有学生的90%以上。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2010年, 九校联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盟联合声明指出:“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大学习者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现今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以此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地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然而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另外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以及计算思维的参差不齐。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不满足我们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型、高素质学生的需要。该文在分析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 初步提出了一个医学类院校计算机基础类教育改革的方向。
1 高校计算机基础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1.1 学生计算机能力良莠不齐
由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 计算机制造技术的提高。计算机价格越来越低, 计算机已经深入家庭, 有的家庭甚至不只一台计算机。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目前很多东部城市的中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因此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接触计算机, 有的已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 而很多高校, 尤其是大多数的医学类的院校是全国招生。很多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 在上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利用有限的时间, 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1.2 教学设备老化,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受限于资金问题, 还在使用10年前的教学设备。而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 其高速发展不光体现计算机硬件上, 还体现在计算机软件上。很多教学软件根本无法安装的10年前的计算机上。这就使得很多高校受制于硬件情况, 只能给学生讲授10年前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占所有学生人数的90%以上。而与之相对的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人数却很少, 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使用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精力, 提高教学质量。
1.3 重理论, 轻实践
计算机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而现在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抱着过去应方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教学, 而忽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勾, 造成学生操作性, 创造性不强。同时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1.4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等级考试挂勾, 只讲授等级考试的内容, 而忽视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同时很多学校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是教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 而忽视计算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偏离计算机基础教育旨在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这一根本目标。
1.5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用, 或者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学会使用某种软件工具这种错误的认识。同时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 尤其是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学习繁重的医学知识的同时, 很难也不愿意抽出时间来学习他们内心认为不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从而进一步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法
针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单一的课程设置或教法改革难以解决现存问题, 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升高度。只有重整教学模式和教学配置, 结合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 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2.1 合理设置课程, 分层次教学[1]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 高等院校可以学生入学后进行一次计算机能力的摸底考试。然后根据不同的水平的学生, 采用层次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主要针对基础薄弱、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其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操作的练习。循序渐进的使其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对这一层次的教学要格外重视, 帮助学生从零开始、打好基础, 加强练习, 多观察学生、多引导、勤激励, 最终帮助学生迎头赶上。第二层,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重视其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任其发展, 可以引申一些拓展性的训练, 帮助学生更上一层楼。第三层, 对已经具备良好计算机应用素质的学生, 已经完全掌握大纲要求的理论和应用技能, 可有针对性的帮助其在某一方面深入学习。比如,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可以培养学生对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多媒体设计软件的应用或网页设计等。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 帮助学生将兴趣培养成爱好, 最终形成能力和技巧。当然, 这一层次只针对个别同学, 但作为教师不能忽视这一层次学生的培养, 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流, 多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朋友, 使学生打开心扉, 愿意和老师沟通。
2.2 合利用教学资源, 逐步更新教学设备
针对教学设备老化, 资金不足的院校可以先更新部分教学设备。利用这部分教学设备针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 教授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的课程模块。利用原有设备会对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 讲授硬件要求较低的课程模块。充分利用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的特点, 形成学习上的时间差,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2.3 编写自觉引导式教材
由于教师数量的不足, 所以教师很难有精力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做出回答。这就需要编写好学易懂的教材,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作用。可以在教材中多安排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练习案例的过程中融汇贯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教”“练”结合[3]
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传统的那种理论教学方法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类的教学。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那种灌输性的教学方式,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教学时, 尤其在一些程序设计语言类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中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研究。进一步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其次适当的增加实验课的比例, 使得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撑握理论课所讲的内容。同时在要精心设计实验题目, 可以将理论课所讲的案例做一些修改引入的实验课当中, 同时设计一些新的实验题目, 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要注意设计实验题目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
2.5 充分的利用网络学习
在计算机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布置无纸化作业, 让学生以邮件方式提交。有条件学校应该建立公共学习平台。让学生登录平台, 完成作业提交, 并实时的给出成绩。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 教师可以网络平台上对学生碰到的典型问题给予集体答疑, 或者对某些学生给予针对性的辅导。教学团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对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 探讨。
利用网络平台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部分的解决目前大多数学校面临的师资力量的不足的问题。
2.6 施行教考分离的考试改革
要充分、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就必须要改革过去那种谁教学, 谁出题的传统考试模式。建立起一整套能够客观评价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客观考核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分为“平时成绩+期末在线考试”, 教师注意对学生平时的上机实验给出客观的评价。有网络学习平台的学校可以平台上设置学习评价模块, 对学生平时的练习自动的按照标准给评价。这样在减轻教师劳动量的同时, 能够更好的考核学生计算机能力。
另外应该建立相应课程的题库, 最后的期末考试中题库中随机的抽取相应的题目考核学生。做到真正的教考分离, 从而客观的考核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
3 小结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计算机能力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基本标准。同时计算机基础类的教学也是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可以接触的唯一的计算机课程, 同时又肩负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任。因此我们要重视高校计算机基础类的教学, 花大力气探讨计算机基础类教学的改革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尽一切努力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培养据有计算机思维的综合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33) :194, 178.
[2]谢银勋.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结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5 (7) :89-91.
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 改革
在澳大利亚的著名的职业学校TAFE,笔者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跟我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先实践后理论”。TAFE的毕业生一般有两种去向:当学生在某个领域的全部技能操作熟练的时候,他就已经可以离开学校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即我们常说的就业);不过这样的话就只是一个工人而已,另一部分并不急于就业的学生会选择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即TAFE毕业后上大学)。可以想象,一个熟练的电工进大学学电路设计会比一个电盲学起来容易得多。其实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也可以遵循此法,尤其是动手操作极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1 教材可以不变,教学顺序必须变
长时间以来,《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停留在以教材为纲,而纲又来源于教材的阶段。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基础》课本章节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Excel”,“电子演示文稿PowerPoint”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六个方面。有些教材可能略作调整,但大都围绕“Windows”+“Office”+“Internet”三大块进行展开。不可否认,这样排列自然有它的原因,老师们大都也按着这个排列组织教学,一成不变地按着这个顺序教授学生[1]。
但这样做最后效果怎么样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计算机基础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应用、软硬件组成、安全、多媒体等,几乎全是理论。“操作系统”一般是介绍一种中文操作系统环境,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其常用操作,学习中有动手部分,但很少,而且单纯为了达到虚拟的教学要求而去做一些复制粘贴抑或插入删除的操作,多少显得生硬。“Word,Excel,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包含大量动手操作,但来得太晚,有的学生被前面枯燥的理论吓住了,还没学到后面就已经放弃。“计算机网络基础”也是很实用的章节,可往往讲到这里时,总会由于课时不够或其它原因,一带而过甚至干脆不讲,浪费了好端端的学习网络知识的机会。
按照TAFE的做法,还是原来那本教材,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学习Office和Internet,一开始就大量的操作,容不得学生想太多的枯燥理论,可实际情况是最后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操作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理论所阐述的内容,只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学习Windows部分。一个已经熟练掌握Office和Internet的学生一般不会觉得Windows常规操作难。
2 教师可以不变,教学理念必须变
近年来高职教学思路层出不穷时有更新,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评判一个老师的“老”,已经悄悄变为“老套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想当“老”师,就得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2.1 教师身份。从社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来到职业学校,无非是为了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有立身之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当的是辅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人生阶段的任务。只要我们时刻记得自己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打好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不会整天扮成高高在上的形象,进出教室就是为了单纯的上课。教师应该是平等平和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步而做出许多努力,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而不断完善自己的[2]。
2.2 教学场所。教室不是我们唯一的教学场所,广义的教师是任何能教会学生知识的人,广义的教室应该是任何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场所,计算机教学之多媒体室计算机室,英语教学之语音室,体育教学之操场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可以将语文教室延伸至小桥流水,电工教室延伸至工厂车间,计算机教室延伸至软件公司。像TAFE那样能够做到“教学练”一条龙的教学场所,是不可多得的理想教室。结合我们的现有条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室,布置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尽量将理论与实践及时融合。
2.3 教学形式。计算机基础学习,动手能力及其重要,教师可以一改以前大量讲解的方法,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同学之间讨论或者问老师,都是不错的学习方法。
3 学生可以不变,施教对象必须变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哪怕是刚入校的新生,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知识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学时学过、家人的熏陶、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其他五花八门的原因,导致有的学生早已了解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需要的是更进一步的指导。而另一部分来自相对闭塞农村或山区的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可能是简单的诸如开关机之类的问题。因此,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教师也应及时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准备好充足的应对措施。最初可以通过一次简单的测试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次,对不同级别的学生,结合不同的要求,分配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甚至,极少量高起点高要求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确立新的学习方向,并在学习过程中予以指导。这样,既让那些无所知的学生有所知,又让那些有所知的学生知更多,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 课时可以不变,课时分布必须变
计算机基础每学期课时不是很少,但老师和学生总感觉不够,最大的原因就是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分得太开。理想状况是能像传统的大型作业周一样,给连续的3到4个星期课堂时间,老师和学生都能集中精力专注在这一门课上,总课时变化不大,只是调整课时分布,在理论和实践零距离的衔接下,学习效果会比以前好得多。
但是这一点,笔者自己也认为有难度,这样安排,势必会打乱其它课程的教学。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在一个礼拜的大型作业周里尝试《计算机基础》中某个章节的改革式教学,再逐渐摸索出更好的方法,争取最大可能连续的整块时间。
5 考试可以不变,考试标准必须变
每一门课学完之后必须有考核,也算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总结评价,但仅凭一张期末试卷判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未免太不公道。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考核机制。像对学生分层一样,考试也可以分为几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申请考试级别。考试成绩中就会有“初级A等”、“中级B等”、“高级A等”,而不是一股脑儿的笼统的ABC,这也就避免了“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的情况。对自己专业影响不大的学科,可以选择低级别考试,只要不对接下来的学习造成障碍,通过即可。自己感兴趣有助于专业课学习的学科选择高级别考试,以便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当然,这其中每一档考试的知识覆盖量和题目难度都要由授课老师亲自把关,而且规定学生在每学期所有学科中至少需要选择几个高级别的考试[3]。
6 结语
笔者的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那就是教师在课前课下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为课堂做准备,为实践做准备,乃至为考试做准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尽可能地将这些改革理念应用于教学,在实践中摸索,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思考,不断更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在校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敏.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王婷.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总结 篇4
近年来,我国以把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制定实验规划方案和实验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原则上,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先导,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在课堂讲解中可以从当前热点引入,面向未来,指出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方向,再回溯从前,最后贯穿整个学科。建议每一部分都要有有的放矢,明确职业导向。可以采用讲座的方式,将课程内容“讲义”化,讲求“趣味性”,如CCTV的百家讲坛一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打破以往常规教学的授课形式,学生难以接受的教学局面。转变原由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占主要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营造师生共同交流,群言群策的课堂氛围。开展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开展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实践合作中,寓教于动;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趣;在讨论合作中,寓教于思。真正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课程设置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的改革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不同部分的作用再分为若干个方向,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在课程设置上,每个方向的课程都有所侧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方向的选择。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通过过“模块”教学的思想。“模块教学法”对提高学生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专多能”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其目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使培养的目标则更具有侧重性,可以使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某一方面,特别是软件或硬件应用方面学得更深更扎实,可以使其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计算机实践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践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计算机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计算机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计算机课外辅导,主要讲解求职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和解决方法。计算机课外辅导是以就业和课程改革目标开设的。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伴随着说的训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平道路。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知识点,尽量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培养技能、技巧。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课程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我深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大力提倡、推广。我校的课程改革之花将会遍地盛开,我们将拥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
经济系 成启明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介绍 篇5
计算机教学部
由于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高考的成绩中,计算机成绩基本不占比重,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使得学生把精力都放在数学、英语等重点科目的学习上。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很高,而有的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计算机的水平相对较弱。这种差异造成了教师授课上的困难,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及时改变教学风格适应个体学生,课堂上有的学生听不懂,而有的却“吃不饱”。
学校设立高级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高级班以后,如何进行高级班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课题的主要问题也是探讨如何进行高级班的实验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两大方面。理论教学主要讲授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应用的基本工作原理,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上机实验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往的时间性教学比较注重概念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在实验形式上,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作为对课堂讲授知识的验证与强化。这类实验的内容多为指令性操作,学生按照指令要求,即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一种被动执行指令的过程,缺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高级班的上机实验中,让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练习。例如,网页设计及制作部分的实验题目为“设计一个个人站点”。该类实验的特点是,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件作品,或者解决现实中的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通过指令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得以建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深有裨益。
从我校近几年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执行情况来看,学生们对该类型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大多数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相关的概念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与强化,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是最牢固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学习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上述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由16个学时的上机实验组成。
前几年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往往要求学生按照特定指令完成操作,比如“将文档标题设置为黑体四号字体”、“画一个6行5列的表格”等等。学生只需依照指令完成操作,学生只是指令的被动执行者,缺乏自主发挥、自主创新的机会。以往的上机实验报告也是按部就班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等一应俱全。
对于高级班,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上机实验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实验项目由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例如,利用FrontPage设计一个关于你自己的个人网站。要求页面布局合理、格式美观、图文并茂、内容充实并有新意,避免与他人作品雷同要求不少于3个网页。将所有网站文件压缩为一个RAR文件,文件大小不超过2MB。最后提交完成的RAR文件。
2.取消了框架条目式的实验报告,而要求学生在线提交软件设计作品作为实验成果。例如,利用vb设计一个可以使用的计算器,利用Photoshop制作燃烧文字效果的图片,要求以自己的姓名作为其中的文字。利用Photoshop实现照片换背景,要求以前面制作好的燃烧文字效果图片作为照片的新背景。最后提交完成的jpg格式文件,要求文件大小不超过2MB。4.采用问题驱动方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主要任务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其实,实践教学任务应该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和促进,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学生在完成综合性实验的的过程中,学会解决现实问题的一般思路。包括拿到一个问题之后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从哪里入手,需要查阅什么资料;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与同学一起探讨,直至解决当前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最终获得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可见,学生在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与课堂教学完全不一样的体会。这个过程更加接近于今后工作中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环境,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附录:学生作品展示
1.燃烧文字与照片换背景
2.计算器
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篇6
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通过分析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建立开放、自主的新课堂提供借鉴,使课程改革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作 者:宋文洁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中心学校,湖南,衡阳,421411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程现状 教学改革浅谈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方向 篇7
笔者身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 也曾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任教, 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学生, 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实践,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呈现两极化。大体来说,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 男生优于女生, 理科生优于文科生。这种现象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就目前而言, 随着计算机在全国范围内的日益普及以及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推广, 这种两极化的表现有日渐平缓的趋势, 但仍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尤为明显。
(2) 教学模式滞后, 教学内容僵化, 教学方法不够人性化。一直以来, 大学计算机授课的模式就是单一的老师放着幻灯片讲, 学生看着幻灯片记, 加上简单的上机操作。这种模式将师生讨论互动的环节整个略过, 也就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实际的收获, 问题得不到解决, 学习的积极性受阻, 从而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动力。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急需得到改变。
(3) 课程体系安排有欠科学, 教学没有针对性。随着社会对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多, 各所高校皆加强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 加大了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力度, 然而, 在这种浪潮中, 究竟如何科学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 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所有的学生都被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育, 不分文理科都学着同样的知识,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无所用, 甚至学无所学。笔者认为, 若要真正凸显计算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必须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施教者及受教者本身抓起, 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自身的不同专业相结合, 与计算机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相结合, 与高校自身的定位相结合, 从而走出一条有针对性、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学之路。
(4) 考核方法囿于传统。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只是简单的上机考试, 题型单一僵化, 考试内容落后。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 使得大部分学生以机械应对的方式来应付考核, 比如在临考前一个周突击复习, 上机做几套模拟试题等等, 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核, 而完全没有思考过从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实用性的知识, 更不要说将之应用于实践。这种泥古的考核方式, 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导致实践能力低下, 创新思想缺乏。再进一步说, 学生通过突击复习固定题型就能通过考核, 便很少甚至不会在课外投入精力学习计算机, 从而造成更进一步的不良后果。
2 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计算机能力基础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努力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同时满足各个能力阶段的学生的需求, 避免出现有人“被撑到”, 有人“吃不饱”的现象。建议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不同开设高中低三中教学班, 开设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 由教师协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参班学习。在此过程中, 需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方面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计算机能力是当今社会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是每一位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
2.2 改革教学结构, 创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 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需有法, 教无定法。大法必依, 小法必灵。”对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 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于今日, 必须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 从而避免对学生创新思想与积极性的扼杀。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 大学计算机教师离不开学习。“学无止境”, “三人行, 其必有我师焉”, 古人的警语应熟记于心。教育工作者既是教师, 也是学生, 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 如参加培训, 主动进修等等, 尤其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先进学科, 大学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主动及时更新知识贮备,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 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
(2) 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 又是科研者, 这是每一位大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身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 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3)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随时注意结合社会发展需求, 努力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 避免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理论是教学的基础, 是应用的根据。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理论教学必不可少, 但具体的操作环节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与操作结合的过程中, 教师应避免简单的幻灯片操作与语音教学, 而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启发学生转变思维, 多方面思考问题。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 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时代脉搏,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 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 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3 科学安排教学体系, 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 针对文理科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硬件构造、程序安装的前提下, 文科生应注重培养其对Microsoft、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 而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则应根据其专业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活动, 从而方便学生今后走向社会,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及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学体系,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分阶段、分层次、合理有序,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而言,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其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机能力有如下几点:掌握几种基本的操作系统并熟练进行中文字表处理;根据使用性质选择配置、组装调试计算机;安装、调试、运用流行软件, 等等。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 还应该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 学习程序设计, 编写简单程序。在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时候,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性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在一些要求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上, 还应当教给学生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与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与数据库等知识。
(2) 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课程观, 科学安排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容, 使之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相辅相成的优化结构, 使学生在掌握好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课程学习, 并有充分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 必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 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的学习过程。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既有知识, 拓宽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老师开展的不同领域的课程, 从而可以对计算机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活动课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其内容可以丰富多样, 适当搭配教材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为主。
2.4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 以应用能力、实战性作为考核教学工作的新标准
无论哪行哪业, 考核与评价都是衡量其优劣高下的重要手段, 更是促使其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传统的考核方式内容单一, 手段呆板,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结果导致了机械无果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目的得不到实现。
笔者认为, 有效的考核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的考察, 比如计算机的硬件选择与组装, 路由器的设置, 网线的连接, 如何联机共享等等, 进一步的程序运用方面, 尤其应该着重考察学生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 而非过于专业的数据库建立。同时, 应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课堂发言讨论的分数, 课外实践的分数, 等等。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及应用型的考核方式,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 以即时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为方式,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人性化地进行教学,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真正从实际上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 教学案例 ; 激发兴趣 ;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55-01
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计算机教学计划安排一定要按章节课时、教材顺序;教学过程一定按出示课题、理论讲解、实例教学、学生按教师实例进行模拟训练、小结。教师实例分析一定要把问题讲清,讲透,怕学生听不懂,学生听懂了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想这种“教学模式定势”教学长期下去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听课变“有劲”,课堂学习紧张,如果学生没神听课充当教师的角色变成了纪律检查组长。从而教师无形中也形成了“崇高”的管理者,学生一定要听教师话,教师做得任何事是对的,说得话永远是真理,有时学生不从教师,教师就训斥,说什么“学生素质”怎样。形成了师生对立的思想。尤其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方法、态度(厌学)、学习自信心、学习效果差。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我想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方法与对策,核心是因材施教。要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要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必须要调整心态,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研究如何教好管好他们,培养其成为有用之才。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摸索,我觉得课堂教学通过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从案例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论、概念的理解,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效果好,这样可以暂时缓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下面浅谈我的一些点滴体会。
一、课堂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类型
课堂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类型。(一)涵义: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学实例。(二)类型:1.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2.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3.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4.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
二、转变观念,明确教学任务
教师培训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例如《计算机主板》一课中,教学目标是:1.了解主板的组成,掌握主要部件的构造及功能;2.掌握主板的分类;3.了解主板中使用的新技术及整体设计技术、主板结构及布局的改进;4.掌握选购主板时应考虑的主要性能,了解选购主板的一般步骤。这样就使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认识了主板就行。很多人怕麻烦,就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观察,他认为这样学生也能认识主板,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可正是这种想法使学生的自行观察权力被无情的剥夺了。其实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行去发现。虽说如此会使学生们走上一些歪路,可是学生经历了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兴趣也无形的提高了。
三、激发兴趣,挖掘学习动力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问题又一般与上述问题中的1、3、5、6联系起来考虑的。同时,许多学生喜欢在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课堂讨论不一定按1-8的序列展开。讨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选方案;④討论如何实施。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较集中,实践和独立能力强。根据学生这些特点。让学生亲自寻找答案后,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解,这样教学非常有针对性,学生经过深思问题后,教师再讲解印象也深刻。
四、创设情境,提供练习场所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97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教师主要是起指导启发作用。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9
学校要从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出发,以“经理伦、多实践、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线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各专业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最基本的操作基础。同时,对于学生因为所处环境不同而造成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不但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更要满足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要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的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组织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要求年轻教师钻研本课程主要内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同时,也要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稳定计算机基础教师对去,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学校的师资队伍满足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和教学能力强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和价值。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
首先,教师要改革教学手段,使之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indows、Word、Excel等都是面向用户的图形界面,很难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进行展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2000的时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预先设计好一个末班、动画和声音优美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思考如何编辑才能到如此效果,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考证的培训内容。例如对Office办公软件,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要通过与该内容配套的是循环节,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微软举办的“ACT”考试,争取拿到“办公专家证书”。同时,在业余时间开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充裕的上机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大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性。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和取证过关率等,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而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黄蓝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1(10).
[2]杨飞.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J].网络财富,2010(19).
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篇10
2008-12-25 16:17:14
【摘要】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特点,结合学校近年来计算机教学的实际,从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和创新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的职能正在悄然改变。未来的大学校园将成为信息化校园,这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借助于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学习者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学将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这将带来一场大学的革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又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特点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仅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
创新教育标准应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校近年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编排讲课内容的前后顺序,不按部就班,不做硬性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教育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5、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为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并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新生为对象进行免修考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提前学习《VB程序设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第二学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第三学期进入课题,同时通过浙江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二级考试。对免修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分中等和差两类,基础差的集中教学,基础中等的辅导教学。
2、精心设计实验题目,加强上机实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动性。
在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精心设计实验题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实验,分必做、选做和提高等类型。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课内和课外充分进行实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辅导教师教和读讲义,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
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之所以说加强上机实践对提高学生兴趣很有效,其道理在于上机操作与教师讲授有很多的不同之外:讲授时,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在上机时学生则处于主动一方,教师主要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引导他们去探索及创新,这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即把辅导教师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除采用计算机联网式多媒体教学外,还应采取“分立式”教学法,即上课和上机是分开的。我们把上课和上机的课时比例按1∶2或1:3进行分配,上机操作时,学生不仅要与机器对话,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请教老师或查阅讲义。这种教学属“双向式”教学,即“学生←→计算机”,“学生←→教师”,使教学处于不断的交流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另外,我们还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经功能扩展之后,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讲理论课,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即:预习教材、重点讲解、上网自习、上网自测、网上讨论和提高。
4、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在校外教育这个特殊的活动过程中更要强调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各种变化情况能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映及处理。辅导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反馈,可以实现和矫正教学活动目的,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试题的步骤和结果中搞好每次活动的教学信息反馈,即做好“行程性”反馈。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而对反馈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辅导教师既要修正自己的教法,又要修正学生的学法。统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不做活动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避免和消除。
5、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机知识教育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为了客观、准确并经常地掌握和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必须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目前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一般分为各高校自己组织的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两类,其形式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由于这种考试的组织难度大和不经常性,使许多学生无法在平时自我检测自己的程度和能力。我校开发完成一套先进的考试系统软件,并建立内容丰富的可以随时更新的题库,供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自我测验。这一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学一年级学生因中学学习计算机程度不同而是否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一突出问题。
6、加强重点课程和系列课程建设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并为计算机的深入应用以及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是省级统考课程,与学生的学位评定挂钩。《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而且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改进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普及,将有更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可以获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免修资格,合理地制订免修同学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计划,不仅可以使这些同学的计算机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还可以调动周围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通过免修班的培养,还可以吸收他们中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开发、大学生的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我们将通过总结前两届的教学成果,在本课程建设中继续摸索总结经验,制订出一整套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包括免修对象的确定、免修筛选考试方法和筛选标准、开设课程及授课方式、课程实践内容与场地、免修学分和创新学分的给予等一系列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辅导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又能对这些知识运用自如,教学环节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上机操作、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活动的信息反馈,善于创新,才能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三、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
计算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创新教育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其表征意义被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应该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创新教育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本校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四、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大学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今后教学不是“母鸡喂小鸡”的方式。要培养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教给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在研究中学习,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最后才能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首先,我们应该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具备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制作教学软件,如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把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直观化,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创造教育。
总结、评价是教学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给予热情的肯定。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产生极大的满
足和喜悦感,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得以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创新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万万不能留下窒息创造力的遗憾和过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科技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努力让教学活动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五、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努力培养和培训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教师,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学校花大力气建立师资队伍,投入大量资金购进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建网、建库,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这对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计算机课教师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应具备精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会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教师综合运用能力要强,能灵活、熟练运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其次,计算机课教师自学能力要强,要具有创造性,懂得吸收、借鉴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先进成果,引进教材,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这必然要求计算机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做大量开拓性工作。综上所述,计算机课需要专和精的师资队伍。在各个高校建立一只专职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课教师队伍将会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将最终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以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革新,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将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是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重要原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教师教育,必然要在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交融中、在参与世界教育体系的互动中,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是否都可以直接移植,需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和甄别,吸收借鉴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时,必须重视中国教育情况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同样可以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参与全球体系中与别国教师教育的互动与对话,是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未来的大学,将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大学将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06-29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06-20
计算机教育改革05-09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08-03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09-23
浅谈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创新教育06-12
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22
计算机改革05-12
公共计算机改革06-17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