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改革(共12篇)
计算机改革 篇1
摘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2015年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转型首要是课程改革,本文针对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进行了现状和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估和实验实训建设等多方面探讨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内容,对新形势下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转型,教育改革,计算机教育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本科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生产一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资源短缺,教育与需求脱节等。大力推进高校转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转型发展改革的高度重视,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性医学院校将完成由医学学历教育型向应用技术型和医学职业类型的转变,根据所服务的的区域和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改革的具体步骤,实现医学技能教育服务于社会需求的回归。其转型涉及高校的管理体系、专业体系、课程设计以及教师结构等,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就是其转型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内容,本文重点关注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和转型改革的内容及策略。
1 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现状及问题
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医学院校的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辅助性应用等。目前,根据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3个大的方面: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办公自动化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和以计算机数据存储与管理为主的计算机数据库应用教育。其教学对象以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为主,还包括部分研究生教育。其教学形式为传统课堂和实验的集中教学。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教育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不断出现不足和问题,尤其是在医学院校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学大纲内容为主,没有体现医学院校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赶不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多医学院校在讲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时候Windows 10已经推出;课程内容单一,所有专业内容一样,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医学影像专业需要较多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知识,健康管理专业需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和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为目标,不关心所学内容与自己专业的结合度和自己专业的未来需求。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技能也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基础性技能,更是更好的学习、实施医学技能的辅助,医学院校要实现转型改革,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 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改革
高校转型工作在全国试点型的实施,医学院校转型也在逐步展开。鉴于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现状,其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改革、以未来计算机技能需求为指导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改革、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建立新形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实验实训与未来应用的衔接。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
高校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医学院校由学历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其转型改革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改革转型的实现以未来实际医学工作中的技能需求为培养目标,实现针对性教学。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国家教学大纲内容为主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更多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导、以学生未来技能需求为内容改革组织课程。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具有主导性是改革的基础。
2.2 教学内容多样化改革
医学生未来工作中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基础性技能(如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办公自动化内容)和多样化的应用(如医学影象专业学生需要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医学管理专业需要地信息系统技能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技能需求)。高校转型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势必要求计算机教学改革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广泛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培养和专业性的、小范围的定制教学上。朱婷婷在“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的办公模块,医院信息系统模块和应用模块的多样性组成。
2.3 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高校转型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技能性教育成为主导,而传统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差别,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讲授式教学难以适用。实现多样化教学是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之路。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线学习、虚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也使计算机多样化教学成为可能。
2.4 建立新形势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和分析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验证和辅助。教学效果评估可以指出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目标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合理、过程是否严密和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是计算机教学的一面镜子。高校转型下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充,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这也给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挑战。适用计算机教学转型就要建立新型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传统的卷面考核,技能应用实践验收考核,学生学习氛围调查分析、自主学习跟踪考核等。要设置具体、全面的考核量化指标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5 加强实验实训
高校转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育成为主导,计算机技能培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加强实验实训被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3 结语
高校转型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是解决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必然之路。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公共基础型课程,也是现代社会人人都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人人都离不开计算机,作为未来的医务相关工作者更应该结合自身需要了解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如何才能实现由学历教育到应用型教育的转变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分析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高校转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探讨计算机改革的内容,其研究对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粤文.新常态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类高校论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2]袁占花,李祥生.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5).
[3]杨勇等.高校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2011(11).
[4]朱婷婷.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5).
[5]钮靖,郭琼.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1).
计算机改革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技能培养 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无处不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就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本文在分析该门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想。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特点、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地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师要大胆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观念,着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关键和前提是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育活力课堂。
按照基于学生、调动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发展学生的原则,打造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力推行以项目特别是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应用计算机能力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
对汽修、机电、服装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本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键盘、鼠标等硬件的操作使用,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3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使用,Windows XP的操作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概念,以及因特网、浏览器的使用方法等,教学重点定位在计算机常识的普及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上。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与计算机关联程度高的专业的学生,教学要求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获取“双证书”需求外,还要学习计算机常见的软件、硬件应用知识,重点应定位在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调整内容以及教学课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推行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上机实操训练,强化技能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强化上机操作训练,是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条件。
为了提高上机实操训练教学的效率,教师针对实训任务,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真设计实习步骤、程序、方法,按综合实训的要求上机,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对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在实操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当教师发现具有创意的作业时,应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示范、讲解,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提出改进意见,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
可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主下载,进行学习和练习。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课堂;质量;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93-02
在现代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不管哪个行业都已经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应用,不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是无法在如今现代社会中立足的。提高计算机教学课程质量对培养计算机技能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就需要我们对计算机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1 计算机教学现状
由于如今是计算机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成为了学生最基本要求。因此也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要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使让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而由于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信息更新快,容量大,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掌握好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不同学校不同区域,计算机教学存在一定差异,但大致可将计算机教学总结为如下几点:
1.1 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及时更新。计算机教材虽然说是一年一改编,实质是换汤不换药,教材内容非常陈旧,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相比,对着传统教材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跟社会出现严重的脱节,让学生不能适应社会。
1.2 教学手段与方式单一,呆板。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但很多老师欠缺更新理念,依然使用同其它学科相似的教学方式,拿着教材,对着一些定义进行枯燥的讲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机会欠缺重视,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在课程中个对很多学生而言犹如在听天书,对老师讲授的计算机课堂无法让学生融入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操作还是很陌生,大大浪费了有限计算机课堂时间,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
1.3 教学模式落后,跟不上学生实际需求。现在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一台计算机设备的,这些学生是出于如今计算机信息发展的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只有少数家庭才又一台正规的计算机,因而如今的学生对很浅显的计算机操作,如鼠标、键盘操作等都了解,甚至如今很多学生因为对玩游戏的喜爱,其对键盘的操作熟练程度恐怕都不低于一些经过计算机训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开始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一周只开始一节科的计算机课程,甚至很多还是几个班级一起,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极具形式化,而传授内容却是很多如今学生基本都会的东西,完全不能激起学生课堂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1.4 课时安排不合理。很多学校对计算机理理论与实践课的安排不够合理,甚至很多学校只有理论课。这种课时安排对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而言,课时的设置有不如无,实践课安排不到位易出现学生欠缺实际操作能力现象,而只设置理论课,面对一些不能对着实物以及实际操作的讲解、定义、概念和含义介绍,只会让学生对课程感到寡淡无味,长久下来便失去了学生便失去了上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2 改革计算机教学的措施
好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视为乐趣,便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求职,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让学生收获匪浅,充分发挥课堂资源的价值,大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面对计算机教学现状,急需要我们加以教学改革,探讨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有效性。
2.1 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黑板和照本宣科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对照多媒体显示的控件、按钮以及演示的操作对学生加以讲解,图像与声音结合,可更易让学生理解,容易印象深刻。同时应用多媒体平台,可以突破计算机教学的一一对应的不足,可以让一个学生上台操作,大家观看时会跟着一起思索想象会成自己后操作是不是同他一样,带动了大家的思维,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堂效果。
2.2 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计算机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计算机教学,网络信息量大,资讯新,时代性强,极其引发学生兴趣,结合开通的网络平台,在对其进行操作,可以应用多媒体也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计算机的网络关系,先让学生对着网络信息进行操作,然后经过教师对学生计算机的锁屏进行演示教学,通过网络关系在计算机课堂中让学生时而实践,时而停下来看操作演示,如此边教边实践的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意思,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3 增加实践课时。应该对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安排加以改革,计算机课堂是学生步入并适应获得最基本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又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因而对计算机的实践课时的安排应充分重视。只有好合理安排计算机实践课时,才可以对提高计算机课堂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本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而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任务。
2.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开始时,应当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了解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技术创作有声动画和贺卡,让学生可以亲手制作礼物送给朋友,与朋友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优秀的作品,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或者将作品发布到学院网站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次,在讲解图片处理内容时,教师应当尽量采用生活中的照片进行演示处理,使学生可以针对照片中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最后,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并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6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计算机课程师资队伍,应引进丰富的具高度值的人才,具有责任心和较高的教学经验,能够展开有规划的教学安排,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突破应试教育思维,向素质教育目标靠拢,培养出具有高能力的学生。
3 结语
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对如今社会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最基本要求,而计算机更新迅速,信息包含量大,这就给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因而可说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灵活创新,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管会生.大学信息技术导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篇4
现代社会, 对于人才, 特别是高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其实际情况要求:从事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不但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实际动手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之前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有很多材料、教材已经很难跟上实际的社会需求甚至是完全脱节的纸上谈兵, 这样的书本教育出来的从事该行业的人才完全是闭门造车, 与社会市场脱节的。因此,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人才多数属于理论功底扎实, 但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计算机教学更多的是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很多时候, 之前的课程对于一个具体的硬件设备的了解仅限于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没有更多的实际的物件及信息给予补充,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于器件的具体功能与其实际的样貌结合起来, 经常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现在社会已经摒弃了这样的死读书的书呆子, 需要的是学以致用, 不但理论水平过硬, 而且实际动手能力要强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讲授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 不但要将理论知识讲好讲透, 而且要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的机会, 在课本以外进行扩展, 去实际动手操作。看看到底不同的硬件设备、器材、元件都是个什么摸样, 如何安装, 出现问题的之后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
3 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改革的方向上首先要把握好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那就是适应社会, 适应市场要求。我们不一味的追求尖端, 应该把握好市场对于现阶段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人才需求情况, 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调整。走准了方向才能到达终点, 否则难免要走错路走弯路。最后, 会影响学生的前程, 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应该慎重的考虑。现阶段来看, 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应该在原来注重理论的基础上, 添加对于专业领域前沿科学的渗透和指导, 比如物联网的相关知识等, 在给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能尽可能的介绍一些相关的学科交叉和渗透,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将来更好的学习深造及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具体手段
在该学科的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也是核心一点就是动手。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的部分的时候, 可以进行实物展示, 首先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看到什么是主板、硬盘、CPU、内存等等。然后结合着具体的器件, 讲解介绍其功能, 事物和理论相结合, 能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然后可以在基础课程试验的过程中, 演示具体器件出现错误和问题时候的具体情境, 纠错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向, 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有实际演练的机会,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阶段学习结束, 还可以让学生在阶段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动手的比试, 如简单的装机大赛, 随堂的实际器材的安装拆解, 纠错等, 调动学生比学赶帮的尽头, 提高学习效率。不但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一举多得。
5 计算机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改革中的另外一个重点, 他们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首先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 提高认识, 创新教法。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能较广泛的摄录和了解, 能在原来计算机教学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着现今计算机软硬件发展, 进行适当的外延和扩展, 在理论层面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了解的空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尤其是动手训练的过程中, 挖掘书本本身知识的外延性, 扩展现有的实际动手的实验和实验教材, 能在实际的实验课程中, 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 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6 结语
总之,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具体的方式方法还需要我们教育教学从业人员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摸索出一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方法和理论。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从业人员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 提高能力、开拓创新, 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而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都在进行着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就我们从事计算机教学来说, 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行着调整和变化, 培养人才的方向从原来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市场社会去适应, 到现在的结合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新型人才, 这样的一个调整同样也伴随着诸多的领域和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究和摸索。因此,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
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篇5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借鉴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引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职业定位,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的特点,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
一、指导思想
1、以能力为本位,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以就业为导向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方案。
3、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结合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4、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根据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专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具体内容 1.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模式的种类(1)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2)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
(3)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等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目标和评价,注重把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更强。
2、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学生关键能力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建立课程模块化、项目化是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他们形成相关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对完整的工作项目,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终促成由动作技能、实践性思考、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
1.设计好项目教学
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或具体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2.利用好案例教学 要求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强调呈现案例时的注意问题而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5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案例教学法在全校各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3.扎实开展场景教学
有计划的组织旅游与酒店服务专业学生赴景区、酒店的工作场景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运用好模拟教学
利用仿真软件能为工科类专业课程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学习实训,进行多次训练设计过关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敬业精神。
5.实施岗位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按照企业工位定岗定员,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为提高“一专多能”的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
四、阶段性成果
(一)形成针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
(二)以项目化、模块化为结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开发了针对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和讲义。
(四)根据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教学录像,整理实验手册
(五)组织学生用业余时间实训参与机房管理和维护。
计算机基础实验改革探究 篇6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学生对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只是按部就班不能举一反三;教学中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不适合目前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更有甚者跌入了应试教学的泥潭,抓考试的合格率,大量地进行与考试有关的操作练习,而忽视了学生多方面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从实验教材的编写,到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再到CAI课件的制作,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一套较好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设计有特色的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验教学内容、目标和资源的重要载体,它决定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和质量。选择一本好的实验教材对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很多教材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多实用的操作没有涉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教材虽然有一定数目的实验,但缺少特色;有的教材中实验的设计单一,不系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再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我们编写了自己的实验教材。
1. 教材围绕同一个课题设计实验任务
在学生学习office课程的时候,实验基本上是围绕同一个题目展开的,将一个大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受到小任务完成后的喜悦的同时获得了应用技巧,到课程的最后又体会到了一个项目是如何生成与发布的。比如,Word部分通过几个实验完成“计算机等级考试分析报告.doc”的设计排版,Excel部分的各任务是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数据进行分析,Powerpoint和Frontpage是针对等级考试相关问题所做的演讲报告及网页。这样,学生在完成各个实验掌握了相关的操作之后,也体会到如何去进行一项课题的设计、演讲与发布。
2.每个实验内容分层次设计
在教材的每个实验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实验题目、补充实验题目、提高实验题目。这三个题目要求中,基本实验题目是每个同学必做的部分,然后根据实验完成进度选做补充实验题目和提高实验题目。这样的设计,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教学起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另外,对于基本的实验题目,我们在教材中给出了具本的操作步骤,侧重对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他两个实验题目没有给出具体步骤,以避免有些学生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不去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造意识。
3. 各章对于常用的操作给出相关知识点
在各章的开始,给出了本章各实验所涉及操作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课前对知识点的预习,以及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后进行参考。
4. 总结出上机操作时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对于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总是反复出的错误操作和疑难问题,我们在教材的最后,以问与答的形式列出,这样便于学生上机时的操作,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同学也解放了辅导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作实验CAI课件,构建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于教学面广、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基本的实验学时不足,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让教学资源共享,减轻辅导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更好的实现教学的互动与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协作能力。
我们的实验课分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有限的学时由老师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教材与CAI课件由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另一部分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
1. 开发CAI课件
CAI课件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完成实验内容,更有效的掌握应用技巧,同时得教学的效果
的反馈。课件的使用使实验有了便捷有效的引导及核查方式。图1为我们课件的主要设计界面:
学生模块的功能包括实验、实验的评析、浏览视频演示、测试、查看作业、查看实验或测试成绩单、留言提问等。学生通过使用课件,更加明确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可以快速的通过课件“查看帮助”,找到相关操作的解决方法。“相关视频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这些都大大的解放了辅导教师的重复性工作,从点对点的辅导转换到了点对面的交互,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生的意识。
另外,课件中“评析本实验”的实验自动评分功能,使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同时得到错误原因的相关提示。学生还可以随时进行自我测试,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模块的功能包括上传作业要求、查看并评价实验成绩、统计分析实验(考试)结果、查看回答留言提问等。学生模块与教师模块的功能相结合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得到交流,使得教学得到更有效的反馈,也有效地使教师及时掌握信息,调整教学方针,因人因材施教。
CAI课件的评分子系统通过一年的实践应用,已显见效果,一方面学生摆脱了“上机无可为,下机无所得”的情况,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手段。每个同学通过人机互动能得到成绩的评价、与教师的交流,弥补了普通教学时实验老师不到一一指导的不足,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有了激情,在本年的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整体通过率为96.6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一次通过达100%。
2.开发网络资源
网络具有跨时空、信息量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优势,要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就要充分的利用它,实现网络与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紧密结合。
我们本着以教材为主,扩充教学资源,通过建立一个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专题的学习网站来创设一个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的环境。这样的学习网站通过网络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自己选择信息资料,自己收集、分析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专题网站按一定的教学策略收集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多媒体学习内容,提供与其相关的本地资源和相关链接上传下载和信息检索功能。并在网站上上传了教师的备课教案、练习题、作业题、及相关答案等。网站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式增多,知识来源趋向多元化,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也更强,这一切都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将CAI课件与计算机基础专题网站相结合,也是课堂教学课余学习的相结合,以此我们达到了网络教学的目的,这是我们正探索的网络时代下的全新教与学的模式,它不仅仅是借助网络硬件手段进行教学,更强调通过有效的支持软件如教学的CAI课件实现有效人机互动,信息互联,及时反馈的自主教学模式,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实验课时有限,不能满足那些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通过课外时间在开放机房利用课件及网站学习,赶上其他同学的水平。而对于基础好,对计算机有着特殊爱好的学生来说,需要引导、培养,使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所以,应该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电子报刊、网页制作、辅导小助手等活动。还可以将其和即将学习的高年级的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组织小项目开发,从需求分析到设计最后到论文编写,让学生获得一系列的知识。或者和一些活动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目前我们正在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课外实践的实施,同时努力提高全体实验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评价效果。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计算基础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 篇7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要从以传统的“学科教学为主”向“学生探究学习为主”转变,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型学科, 不论硬件还是软件, 更新周期都特别短, 所以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 教师的任务应是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
第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原先的“以教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给予指导, 在教材难点与学生疑点上进行辅导, 改变过去学生心目中的严师形象,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 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体, 变成现代开放教育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信息,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开发自己的思维, 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新技能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过去, 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出来的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在这种状况下, 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按照就业市场需求情况, 明确培养目标, 加大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 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第二,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近年来, 由于普通高中的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较差,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个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让其能发挥自身的特长, 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 最终达到“人人有一技之长”的效果。
第三,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把计算机专业划分成几个模块, 各模块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计算机是一门很宽泛的学科, 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分别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方向。中职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 把计算机专业划分成几个模块, 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 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 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改革
现在有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还是要求学生拿“双证” (计算机等级证和毕业证) , 学生这种为拿证而学习的状况导致教学效果差, 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 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必须确立一个专攻方向。根据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 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CSS Design为主的课程, 培养网页制作的人员。 (2) 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能够组建局域网并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人员。 (3) 多媒体技术。以学习PPT多媒体制作、Premiere、Flash为主的课程, 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处理等多媒体制作的人员。 (4) 平面广告设计。以学习Photo Shop、Corel DRAW、AI为主的课程, 培养平面设计人员。
四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要以突出“专业”为主,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要目标, 突出专业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通常的三年制为例, 在校时间为前两年, 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 基础训练为主, 进行中英文打字强化训练, 让学生学习熟练操作键盘, 使其达到每分钟80字的打字速度, 同时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 使其能熟练进行文字编辑、排版。
第二学期, 学习Office等办公软件的使用,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 满足一般办公的需要。
第三学期, 根据教学目标细划专业, 成立学习小组 (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平面图像处理等) , 让学生根据兴趣与个人特长确立自己的专攻方向, 分别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熟练运用基本技能。
第四学期, 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实践操作为主, 教师为各专业小组设置贴近工作岗位的实践课题, 要求每一个学生设计多个有创意的作品, 使其完成岗前培训, 基本具备上岗锻炼条件。
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若继续沿用普通中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是不合理的, 考核评价不当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 中职学校必须制订新的考评方案: (1) 降低文化课的考核难度。 (2) 把专业基础课设为必修课程, 参加地区或省组织的计算机技能鉴定考核, 要求学生取得计算机操作员等级 (中级) 证书。 (3) 以就业为导向, 细分专业模块,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必须选修一个专业模块, 并完成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考核难度要适中。 (4) 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要加大实践考核在总分评定中的比例。
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 篇8
1 中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简析
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虽然通过多年发展,中学计算机教育业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计算机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传统,计算机课外活动未普遍开展,计算机课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计算机考核方式仍普遍以纸质考核为主,学校在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为提高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中学生接受到更加优良的计算机教育。
2 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
那么,究竟如何实施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呢?下面为笔者的具体建议。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中学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中学计算机教师均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讲述教学法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在21世纪的今天显然已落后。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中学计算机教师必须要改变之前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性引导中学生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一定不同,更注重实践操作性。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资源中学习到更多计算机知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积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中学计算机教师均习惯于照本宣科,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已落伍,必须要进一步进行改革。除此之外,在应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科学应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趣味教学法及分层教学法等诸多先进教学方法,让多元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让中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充满更多兴趣及期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计算机学习情况而定,切不可盲目使用,应做到科学适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
2.2 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很多学校均十分重视开展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希望通过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以提升。对于中学计算机教育而言,很容易发现,计算机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外活动。这样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学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为进一步激发中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视野,中学计算机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诸如,适时组织计算机讲座,开展计算机知识竞赛,开辟计算机学习园地,组织开展计算机知识展览会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计算机家庭小实验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可谓是一举多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积极融入其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对于学生在课外计算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要帮助他们积极克服,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课外计算机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中学生计算机兴趣的重要载体,是让中学生对其所学计算机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及计算机教师必须要对其予以更多重视,积极组织和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通过计算机课外活动提升中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
2.3 优化计算机课程结构
众所周知,中学计算机教材编制完成之后,很多年都没有变动,但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极快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教材与计算机知识脱节。为了更好地优化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建议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计算机教师进行校本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在校本计算机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积极融入一些最新计算机知识,融入更多趣味元素,从而有效满足中学生的计算机最新知识学习欲望,激发中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校本教材编写完毕后,可以与原来的统一教材交叉使用,从而不断优化计算机课程结构。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校必须要对校本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既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计算机课程安排,又可以让校本课程发挥其最大作用。如若学校不具备编写计算机校本教材的能力,可与其他兄弟学校合力编写。每个学校出一至两名骨干计算机教师,通过商讨合力编写计算机校本教材。教材编写完毕之后,需要交由学校相关部门审核,交由学生及其他计算机教师审核,并要求其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尽可能让计算机校本教材尽善尽美。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计算机教材编写完毕之后,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不应一成不变,应让计算机校本教材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这样的计算机校本教材更能符合中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实际,也更有利于提高中学计算机教育质量。
2.4 优化计算机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很多中学的计算机考核方式大都以纸质形式为主。殊不知,计算机是一门极为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这样的纸质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出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为提高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性,建议学校应以上机考试为主,应以纸质考试为辅。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引起中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有效避免大部分中学生为应付计算机纸质考试而大量死记硬背的不良情况。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希望未来相关教育部门及各校能正视此种情况,不断优化计算机考核方式。在笔者看来,计算机上机考试应占总分的60%,而纸质考试应占总分的40%。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凸显上机实践的重要性,让中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予以更多重视。在计算机上机考试期间,应邀请多名计算机教师共同监考,防止学生作弊。计算机上机考试及纸质考试的题目也应更加突出应用性,让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成为中学计算机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做法对于提高中学计算机教育质量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线计算机教师及学校也应对其予以足够重视。重视计算机考核的实效性,反思计算机考核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中学计算机考核方式的有效性。
2.5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中学计算机教育需要完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施配合。但实际上,很多中学在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却不尽人意。诸如,计算机数量完全无法满足学生的正常计算机学习需求;计算机老化,经常出现损坏,影响中学生正常计算机学习进程;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学生的计算机学习需要等。为解决此种情况,各校应积极增加计算机硬件设施投入,投入更多资金增加计算机数量,以及用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除此之外,还应委派专人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及时更新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学生正常计算机学习需求,满足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笔者曾于2016年5月份期间,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2.1%的中学生表示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不足,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质量。虽然仍有很多中学生表示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情况较好,但仍不可忽视部分中学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在笔者看来,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更代表着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教学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实效性。因此,各教育部门及中学应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让中学计算机硬件设施可以更好满足正常的计算机教育教学需求,不断提升中学生对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3 结语
发展必定要面临改革。为促进中学计算机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学计算机教育进行适度改革,改革那些不利于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因素,发展那些利于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因素。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优化计算机课程结构、优化计算机考核方式、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未来中学计算机改革中必然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只有这样,中学计算机教育才能保持一个正常的发展轨迹,不断提高中学计算机教育质量。
摘要:笔者主要针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进行简要探索。笔者认为,为促进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优化计算机课程结构;优化计算机考核方式;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希望上述改革策略可以有效促进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改革,课外活动,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灏.浅谈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几点理解[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
[2]刘宏运.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1(42).
[3]杨瑞芬.新课改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6(12).
[4]彭炎.Pck视野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高效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5]武越.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剖析与改革[J].农业网络信息,2015(1).
[6]张亚军,贺琛琛,王宏.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22).
[7]江琼琴,高迎斌,金焱明.浅论大学里计算机理论的教育方法[J].科技资讯,2013(26).
[8]尹红征.探究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J].艺术科技,2016(4).
[9]李毅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教育[J].电子制作,2016(10).
[10]刘远超.新媒介对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5).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篇9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目标
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是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以能力素质为核心, 以知识素质为主体, 是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能快速成为实用性人才是我们的最基本目的。因此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 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
二因材施教, 确定核心课程
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底子薄、爱好广泛, 但对一种事物不能长时间的专注, 在学习上喜欢操作性的课程, 反感纯理论的课程。针对中职生的这些特点, 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课程因材而设。对于基础理论课程, 用幻灯片做出动画或原始资料配简洁的解说, 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等课程合并在一起用动态的画面为学生构建出一幅计算机内外部发展的框架图, 使他们深刻、形象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 重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提倡差异。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应瞄准应用,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确定核心课程, 我校确定的核心课程有Photoshop、Flash、3D、CAD等, 这些核心课程是学校计算机教研小组经考察计算机市场多年后确定的。我们的目的是使课程内容既体现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 又能培养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三创新性教学势在必行
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 知识更新速度快, 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如果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就会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 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创新过程中, 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因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教师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问题,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为他们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例如我校有一位学生喜欢看计算机专业书, 每天沉浸于自己理解的计算机世界里。老师捕捉到他擅长绘画这一爱好, 主动向他提出计算机绘画的问题, 引起他的思考, 他在回答老师问题的同时提出他精心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老师的回答使他很惊讶, 曾经百思不解的问题在老师这里很容易得到了回答, 从此他习惯了思考和提问。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人才。
另外,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上, 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及。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使计算机专业教学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 充分地发挥网络的交互性,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经常将做出的动画MTV等作品发在网络上, 随之而来的是众多人对他们作品的肯定, 还有来自互相学习交流的同专业人士对他们作品的指点等, 这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对学习有了兴趣, 对自己有了信心, 网络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师的紧迫感越发强烈, 大家都清楚,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简单地说就是计算机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不断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 积极参加科研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 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计算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才能使计算机专业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程度的提高, 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深知中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 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中职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地方经济, 为此我们中职学校必须更新观念, 转换教学模式, 使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为社会多输送技术型、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氛围不活跃
教学模式的单一是制约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师依然延续着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没有积极与学生交流, 没有仔细研究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着权威式的教学, 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丰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都显得死气沉沉。一些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 教师也没有认真重视和引进, 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觉得枯燥乏味, 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很多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陈旧单一, 使得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死板,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程。
1.2 教学内容陈旧, 实践运用能力弱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上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陈旧, 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没有更多去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 对实验上机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学生的学习也出现了一个“重知识, 轻实践”的现状,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此外, 教师没有针对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来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由于教师没有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问题,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也存在了不足之处, 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2 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措施及其应用
2.1 丰富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 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改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多提问,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大胆与教师进行交流, 这样就能够抛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 教师要积极引入一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通过设置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探讨, 继而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同时, 在上机实验中,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手法, 逐步加大上机操作的难度, 来逐步提升他们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最后,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的时事案例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 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告别过去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完善教学内容, 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做到科学合理, 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牢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 教师要提高对上机实验的重视程度, 明白上机实验是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全面整合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应用。因此, 在教学安排中, 教师应该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下, 加大实验上机的教学比例, 通过对学生实施平衡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面, 教师应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引进一些上机实验参考体例来帮助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通过参照和理解这些体例来掌握一些上机的程序。另一方面, 教师要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高校的实验教材还没有跟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 因此这一完善和更新的教学任务就落到了教师的身上, 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来更新相关的应用操作程序, 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前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的完善, 能够提升学生在计算机基础上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 通过采用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观念等解决措施来解决出现的不足之处, 也只有这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 篇1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理论课程 改革
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但由于计算机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枯燥。所以,教师应该革新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至关重要。计算机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知识的范围。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研究上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励、唤醒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1)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2)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包含理论教学,而且还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2.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1)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中职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所以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2)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承接,做到先易后难。
(3)由于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把知识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并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成课件,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知识呈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合起来。
总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应该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不断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计算机导论是软件工程专业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 在此期间同时开设的其他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 因此导论课程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了解知识结构的组成, 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也促进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1]。根据本人近几年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导论的体会, 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改进, 目前来看, 基本上达到了改革之初预想的目标。
1重点强调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价值和作用
在首次课上不但介绍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 而且要对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来, 使得这一宗旨贯穿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 并延伸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让学生非常明确地知道: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 而千万不能去向他人炫耀, 更不允许利用自己掌握软件知识方面的优势编写病毒或者木马等有害程序。学生在学期间, 学校里面的环境比较简单纯, 多数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处理事情容易冲动, 也有极个别的被不当利益引诱而走上歧途, 所以从开始就教育学生时刻警钟长鸣, 严格遵守计算机行业的职业操守,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也坚持走正路。
2调整计算机信息表示内容的讲授
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导论教材在第一章绪论之后, 第二章介绍计算机信息表示的内容, 主要涉及到二进制表示、不同进制转换、信息编码等理论知识。这些内容与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衔接不是很紧密,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突兀, 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基于以上原因, 改变课程内容的讲解顺序, 先介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等, 在讲授的同时慢慢渗透一些二进制相关的知识点, 接下来再回到计算机信息表示这章内容, 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没有那么难了, 学习变得轻松了, 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3适量介绍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多数计算机导论的教材都有一章介绍办公软件的使用, 最初考虑所涉及的内容相对简单, 没有安排讲解课时, 只是布置给学生课下自学, 但是后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在写毕业设计报告时这方面的弱项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修改文档。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安排一堂课时间给学生介绍办公软件的使用要点, 重点放在字处理软件的分页分节、页眉页脚、目录操作等。电子表格软件的计算功能、图表功能等, 以及文稿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这些技能在工作中还会经常用到, 无论是编程撰写开发文档, 还是从事非编程工作书写报告, 应该说办公软件的使用非常广泛[2]。
4合理安排讲课的内容
计算机导论这门课多数内容都与后续课程相关, 比如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 由于安排课时有限, 所以对于这些内容把握一个尺度: 主要介绍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 不要讲得太深太细, 否则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效果, 不便于其他课程的讲授。同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穿插介绍一些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 除去学生比较熟悉的盖茨、乔布斯之外, 还有图灵奖的由来、拉里·埃里森的特立独行风格、学医出身的戴尔的成功案例等, 使得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学生对专业兴趣进一步提高, 也对毕业后工作的前景增加了信心[3]。
5强化校本教材建设改革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 加强对教材的建设十分有必要, 合适的教材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适合的教材, 力求知识新颖、简单易懂, 这样能够优化教材的课程编制, 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资料, 提高高校的教学目的。此外, 进行教学活动时, 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好的教材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的发展, 因此,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 尽可能以计算机导论作为校本教材, 力求通俗简明、求知创新, 实施课程以优化教材为主。
6结语
在近几年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尝试和改进, 从期末考核的效果来看, 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比较扎实,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今后的角度来看, 在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等方面仍需做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辛卫红.《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1 (9) :34-36.
[2]罗芳, 李豫颖, 李志亮.“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过程改革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5 (4) :109-110.
【计算机改革】推荐阅读:
公共计算机改革06-17
计算机教育改革05-09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08-03
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12-15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10-19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05-13
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06-01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06-20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06-20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