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2024-10-19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共12篇)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1

一、“ITAT大赛”对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其办学理念与重点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独立学院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使学生更好服务于社会。

为加快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步伐,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00年5月启动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raining) 。在2012年大赛设置了C语言程序设计、Android应用开发、电子系统设计等十几个参赛项目。旨在通过考察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长春建筑学院是2011年4月, 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从2009年开始已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和教师的认真辅导下, 电气信息院学生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并在2011年荣获优秀组织奖。ITAT大赛在提高了我校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

二、以“ITAT大赛”为契机, 促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实践

1.“ITAT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专业理解

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鲜明、动手能力强, 对于枯燥抽象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通过参加ITAT大赛, 使学生加深了对本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开阔了的眼界, 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比如, 以前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时, 只关注哪些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 在考试之前突击背一些算法和程序, 而忽视算法的真正含义和应用。学生仅仅以考试得高分为学习目的。很多学生认为“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这两门课程很枯燥, 没有学习兴趣。另外, 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狭隘。通过参加ITAT大赛, 学生更加清楚了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这几门课的联系, 以及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各专业课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比赛, 学生也更加清楚了学习知识不能够死记硬背, 应该与实践联系起来, 给知识赋予生命。学习计算机的根本目的是如何用算法、程序等计算机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动手能力、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2.“ITAT”大赛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鲜明的特点,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授课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有长期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多, 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多。老教师的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保守性, 而大部分青年教师均系数十年传统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已在心中根深蒂固, 偏重常规, 习惯已取得的教学经验。再加之大部分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 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研究, 对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关注较少。致使在讲授一些专业课时, 对于实际应用中不常用到的知识点着重讲授, 而实际应用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带而过。最终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ITAT大赛”为各类高校提供了交流平台, 为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比如, 为了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我校在2010年调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JSP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等课程。另外, 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文件操作、字符串处理等知识点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讲授实际应用中常出现的知识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校企合作促独立学院发展

通过参加ITAT大赛, 为独立学院的发展锦上添花。独立学院的办学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同样ITAT大赛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得到了中国航信集团、中兴通讯、联想集团等企业支持, 大赛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一道桥梁。通过ITAT大赛这个平台, 使我独立学院能够更快、更准确的捕捉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 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 调整学科设置, 增强学院的办学特色, 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对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 以扩大就业, 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促进学院发展。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它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独立学院要想发展下去必须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紧跟社会需求, 而ITAT大赛真正地为学生、学校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更多的独立院校能够借助有利资源, 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娟.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与实施途径.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6) .

[2]蔡磊, 乔学斌.浅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管理.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2, (2) .

[3]刘大龙, 罗洪霞.学科技能竞赛对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实践研究.科技信息, 2012, (24) .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2

(一)教学理念的方式、方法太过传统

现在,大多数老师授课,仍然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一堂课在上面不停的讲啊将,结果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的寥寥无几,有的做小动作、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睡觉,课堂效率极低。外加,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比较抽象,单单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基本听不懂,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老师课堂上讲,能记住的甚少,课下自己去操作,根本就不会,就这样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没有兴趣,相应的获取的知识也是甚少,我在上学时代对这种教学方式深有体会。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太局限于课本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授课过程中,老师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很少融入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由于现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们所得到的往往跟不上社会所需求的节拍,大都是前人们很久以前的发明。不能做到老师所讲授的能紧跟社会的步伐,让学生们学到的可以紧紧结合生活中实际所需。这样根本不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

(三)评价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过于目的化

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老师进行评价考核,仍然是老师晋升的渠道,也是一个学校掌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现在很多高校评价一个老师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仍然是“学生们考试成绩”,在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好就是老师教学教的好,否则就是老师的失职。根本就不考虑学生们学到的有多少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给我国教育出好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在学校在他们是佼佼者,但是一旦步入社会他们什么都不是,连最起码的生存都不会。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这样根本不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求的创新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根据以上综述,如果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就需要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针对怎么改革,特提出以下几点:

(一)实行课堂上和课堂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上一节课,老师把下一节课需要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进行提前对大家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并且对学生做出一些需要自己课下掌握练习的基本东西。课下学生按照老师要求,提前查阅一些关于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有条件的话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了解,之后有什么不懂的在课堂上可以和同学们互动或者问老师,以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相关技能,并且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为了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需要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化,避免学生们“听天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课堂上,用事先做好的课件进行现场操作,将抽象的东西可视化。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尽量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引入一些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兴趣。

(三)改变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

一个学生掌握一门课程的好坏,不仅仅要看他在考试时考了多少分,也要看他是否可以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当前中国教育国情下,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其运用也同等重要,要想培养出合格人爱,就需要让学生各方面同等发展,这也是评价一个老师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标准。

三、结束语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 教学现状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一教学目标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来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近几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此时计算机专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1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1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弱

在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弱成为老师、学校、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其中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呈反比,也就是说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太浅,根本无法满足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当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他们发现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要求,有一部分毕业生要经过企业的培训之后才能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

1.2学生缺乏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计算机这一门学科不同于以往的学科,该学科要求学生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由于计算机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无味,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学习这门学科,他们对这门学科缺乏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在理论课方面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当他们碰到一些难题,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这就导致所取得教学效果是较低的。在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较为活跃,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聊QQ、玩游戏等,但是这不等同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量较少,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是不同的,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上过计算机这一门课,因此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少的。再加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爱学习,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就导致他们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1.3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落后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那就是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时代发展步伐不一致。有一些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使用一种教材,教材中落后的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步伐。这种情况会增加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除此之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比较落后,有一部分没有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位,这些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2.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虽然新课程中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高等职业院校要定期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让老师了解到当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还要通过培训让老师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可以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2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教师会在课堂将所有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并且学习效率也是非常低的。面对这种情况,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以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3大力开展实践教学,营造生活活泼的学习氛围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能力也是较低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教学方法。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难度的作业,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关于巩固基础知识的作业,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信心。

2.4适度调节教学内容,更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来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变化中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从而可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教材中的内容,而是从网上搜集最新的资料,确保学生所学习到知识是新的,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3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要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便于其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俭.高职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277,297

[2] 景娜.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161-162.

[3] 李波林.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280.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改革,发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了一大课题。同样的,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则成为了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及难点。如何让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侧重在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这方面,能够有一个宽松的教学机制,让每个人的人才个性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是高校教育改革与研究的重点课题。

首先面临这个挑战的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在短短的十年间经历从大热到如今毁誉参半的局面。以前大家讲起IT人才,都是一脸崇拜的表情。短短几年间,如今的工程师却成为大家眼中的“IT民工”。我们花费了三年甚至四年时间培养出来的软件编程人员,却被人家笑称编程能力不如印度的高中生。有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但事实上,计算机人才真的过剩了吗?

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IT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就2008年的金融风暴下,很多其他行业的中小型企业都面临倒闭。但是比如汇丰软件研发、百度等这样的公司就依然需要进行大量的IT技术人才的招聘。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IT人才每年的需求是100万,但是仅仅是软件方面的人才缺口每年就达到42万。事实说明其实计算机专业人才并不是过剩,而应该是供不应求才对。但为什么每年毕业时,仍有那么多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或者被迫改行呢?

1.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尴尬

归根到底,是在于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所要求的人才模式出现了偏差。高校的计算机人才是遵循旧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而企业则要求高校的毕业生一出来就能够担当大任,能够马上适应岗位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打个比方,学生在学校每一门功课都学习得非常好,包括C语言编程,单片机原理等等专业类课程。可是到了企业,他可能要求学生要用JAVA,或者是C#进行编程。他就不愿意花心思来培训这个哪怕是比较优秀的毕业生。他可能更愿意去招聘一个已经从事过JAVA或C#编程的有工作经验的人,因为有工作经验的人可以马上就担任起某个项目的主要开发人员了。而对于新出来的毕业生,他或者领悟能力更好,也非常适合这个岗位,但是企业没给这个机会他来锻炼,来成长。那么很有可能毕业生会产生一种自我的否定,从而再面对这类的岗位时,他会失去应聘的信心。可实际的情况是,从C语言编程到用JAVA或者其他更新的编程语言之间的转换,它们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编程思路是一致的,所改动的只是每种语言自己本身的语句特色而已。这样的局面,就给高等教育出了个难题,如何针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能更贴近市场的需求呢?

1.2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目前,我们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来制定,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每个大学或学院要创办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就应当结合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异性,输送人才的目标来制定属于自己的教学大纲,由计算机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士(如教授、学科带头人、具有相关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管等)制定授课的内容。如果教学大纲定死了,就不容易创办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而在课程设置上,则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的经济需求,克服脱离实际的现象,同时还要避免因迎合市场而盲目追求最新的理论。实际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学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还不得不面临非常多的其它的课程的压力。如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的压力。这样,我们在考虑分配课程学时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其它课程。这也造成一个局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分配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其它辅助课程。

1.3 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难题

在目前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师资力量缺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计算机专业要求实践能力很强,要求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作品的能力很高。而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即要求其能深入浅出,把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又要能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并有相对应的作品,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逐一纠错。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要准备好教案,还要准备相关的作品,演示后再对作品进行解释。而且很多专业技术都是更新得非常快,你可能面临一个局面,就是每一个学期都在备大量的新课。可是在高校而言,计算机类教师的课酬并不高。相比较所投入的劳动而言,课酬的收入是微薄的。这就严重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积极性。而很多教师同时面临着科研的压力,特别是越往上走,科研的压力越大。很多的副教授、教授坦言,如果不是身负着教学任务,他们是很不情愿上课的。当最重要的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试问如何能够为计算机专业带来质的飞跃呢?

2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

2.1 应立足社会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树立立足社会需求的意识,及时地了解市场变化与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拟定与企业和市场相关的课程与实训计划。教育是跟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人才培养中,计算机专业是技术应用的专业,需要和企业开展紧密的合作。高校首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开放和更宽阔的视野来帮助他们培养兴趣,使得他们对未来、对他们将来投身的事业充满热情。和企业的合作,可以使很多学生获得很多思想的启迪。企业需要优秀人才,需要与高校紧密的合作,说明教育不应该是孤立的。应加强校企合作,使得高校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衔接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的需求。具体的校企合作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学习就算了,而是我们应瞄准企业需求的重大背景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一般具备一些场地或设备的资源,应利用这些资源,由企业投入经费,利用这些经费组织学生来从事研究。同时鼓励学生能够从实验室走出去,去企业亲身体验他们的成果是不是满足了企业需求。

2.2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近年来,教育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项目为导向,工学结合”。而在学习领域的改革实质是,坚持要让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按完成生产任务为标准。它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做事的能力,非再现知识能力。由于教育在核心问题上发生的变化,也就引起了教学内容的一系列变化。

从本质上来进行理解,我们对学习领域概念的理解成一个模型:“企业的生产活动———功能分析的模块———教学内容的单元”。所谓学习领域的作用是要解决将生产任务转变为学习课程的问题。因此,进行课程开发必须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开发流程,才能实现职业分析的结果向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向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最佳转换。

高校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突出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流程。通过课程的开发与改革,贯彻让“学生具有一技之长“的主导思想,注重学生在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注重社会实效性。

2.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学反馈。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容忽视与懈怠。教务处应建立教学督导体系,做好检查记录,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任课教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革平时的考核制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闭卷考试更是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应结合专业特色,改善考试制度。如可以平时通过布置团队合作作业,上交作品,上机操作,写文档报告等方式来达到考核的目的。而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以纸跟笔测验为本位”。

适当开展知识技能大赛。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知识技能大赛,可以加强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加强沟通能力,增强动手能力,丰富学科知识。对于平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3 小结

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着眼于未来,创造出“双赢”的局面。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以更好为企业服务,企业也能很快挑选到满意的人才。要做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我们必须立足于“重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最核心的是数学和编程基础,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和编程的能力。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该偏离人才本质的培养。

总体说来,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如何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根本目的。全面贯彻“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深入校企合作,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刘椿年,许满武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计算机科学.

[2]李晓明,陈平,张铭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5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0引言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连续不断地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与一般的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的改革与创新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到位。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它是计算机科学的立足之本,所以,当前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知识以及专业核心知识就是数据库原理以及它的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学习该知识时,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老师还在用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教材来教授学生们相关知识,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存在对该课程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掌握其精髓所在。本文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做了分析,并且找到了一些原因,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改革意见。应用型人才是目前社会上所需求的,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以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为目标,在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知识方面上,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应该被研究,从而获得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是势在必行的。[1-2]

1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现状

在当前,一些教育观念的误区存在于我国高等学校中。我们最初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有用之才,逐渐地我们将此目标理解成对学生强加灌输知识。上课前,高校教师都会经过认真的备课准备,上课时,教师在仔细的讲解知识点,学生们只能被动地作笔记、所记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这就会让学生们对待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所以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素质不高,而且也不具备足够的沟通协调能力。高校所教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已经脱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内容已经完全脱节,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指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很多教育学家以及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并不在于课堂教学,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生自己自主地、探索性的去学习知识,带有创新性以及批判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在实践中去运用它们,而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这种机制,在国外的很多高校中,已经开设了专门的相关机构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论知识,达到自我成才的目的。[3]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不科学的现象。在我国高校中,评价一个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样的评估方法非常单一,而且并没有实际意义。这种评估制度造成了学生只会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紧张的学习,而平时大部分的时间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在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就会发现期末考试成绩与未来的职业成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对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种专业性知识非常强的学科,我们高校的现状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数据库原理作为重点,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师所讲的内容已经与社会实践完全脱节,学生会感觉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处,在上机课时,学生会发现自己无事可做,这就使得学生不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课后得不到练习以及巩固。当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全部教授完毕之后,学生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独立进行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所以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2.1减少数据库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

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理解数据库原理的相关知识,夯实的基础知识应该被具备,与此同时,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敢于创新数据库相关知识。数据库系统概念、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系统以及查询优化都属于数据库原理的内容,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这些内容的教授,这些知识内容对设计、应用以及开发数据库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由于相关知识内容很多,我们应该以“够用为度”为准则,压缩数据库原理内容,教授的知识主要是与如何设计、开发数据库相关。E-R数据模型、关系运算、SQL查询、关系模式规范化等就是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

2.2加强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教学

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减少与数据库相关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立以及日后应用上。具体教授过程如下: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各种数据模型等基础理论知识应该被简单地介绍;关系代数理论应该被适当的讲解,奠定SQL语言学习的基础;目前最为流行的关系数据库操作语言就是关系数据库SQL语言,SQL语言出现在很多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SOL语言。在实际设计数据库时,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数据库中数据的有效性、正确性、相容性以及安全性都取决于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可控性,评价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性能的高低也是依靠它,所以在教学中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应用实例来讲解这部分知识。

2.3相关教材的选择

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材的选择,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教材。宏观地看目前整个教材市场的情况,根据教材的着重点不同,我们可以将教材分类三大类型,即着重理论性的教材、着重实际应用性的教材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材。对于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我们可以根据所面临的的实际市场需求状况,去选择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材类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不用涉及到具体的开发细节,所以这些学生需要的教材类型就应该是理论型教材;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的重点就应该侧重于应用型,书中应该具体讲解数据库软件产品以及开发技术的介绍,应该相对少的去讲解数据库理论知识,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用到所学知识。在现在市场上所有的教材中,完全符合某一类学生要求的教材是很难找到的,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需求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编写教材的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照顾所有人的需求。当教学者选择好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材后,在日后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

2.4课程体系改革

2.4.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案,每节课都可以围绕一个实际的例子去讲述教授的知识点,来增加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将网上购物商店的例子作为教学实例,因为网上购物是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教师将这个例子穿插进每章的不同知识点中,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连贯性,不会造成前后脱节的现象。2.4.2课堂讨论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教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时,都在使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老师会提出问题,学生会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会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最后结束一堂课的教授,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老师会更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程度。通过这种上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课上知识以及课外实践的结合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后独立进行理解,课堂上的讨论内容还是以解决一些较难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为主,例如:数据库的设计以及开发。

3结束语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具体的建议就是减少数据库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加强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教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课堂讨论,希望为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学出版社,.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6

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是我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虽然其内容要求不深,但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是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实现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运用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改革计算机课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计算机课程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组与专业教学负责人深入地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不同的教学块,以便于各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合理选择与组合教学内容。例如,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方面涉及内容需要学时较多,讲解较细致,为下一步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将基本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的能力,因此在内容上更多的突出工程案例,能够创新性地开展所学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对于“文经管艺”类专业,对电类知识的要求较为为宽泛、实用,趋向于科普化。为此,课程组通过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采用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有较强针对性和特色的讲义和教材,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电技术及其应用,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培养“电”的基本素质,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做到教学互动。讲课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互动的结果,教师除了过硬的授课本领外,也必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案例型教学法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对所学内容前后联系,综合应用,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学习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为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给出一些简单的设计题目,如给出参数指标,设计一个“耳聋助听器”,设计完成后,可以到实验室进行电路搭建,设计成功后,教师在考核中,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通过设计,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浓郁了学习氛围。

3.教学手段的改革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手段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形象性,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的方式。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不过分地夸大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也不完全抛弃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二者相得益彰。根据课程知识点教师选择教学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仿真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专业制定单独的实验教学大纲,对于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实验课进行独立设课。实验独立设课,可进一步确保实验课的地位和学时,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按照实践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我校省级实验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培养应用性人才,同时也丰富了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

为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将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加以改革,分为基础性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通过三种类型的实验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下达题目和设计要求,机房全部对学生开放。不仅强化理论内容,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

为真正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将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方式加以改革。考核将实验考核加入总体考核中,并加入了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考核,包含学生平时作业、小测验已及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等,计为平时成绩。实验学时少的专业,试卷成绩占80%,平时成绩10%,实验考核10%。;实验学时多的专业,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10%,实验考核20%。期末考试在保证客观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全面性的前提下,適当地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并将实验内容适当融合进来,近一步加深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考试成绩更具全面性,体现了良好的公平竞争。通过考试,可以比较全面地检验学生对该课程了解的深浅程度以及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中不断开拓,努力创新,理论与实验并重。通过几年的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如何进一步深化和优化计算机课程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寻求突破,将是广大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聪慧.《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成开友.计算机课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6).

[3]王黎明.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4]高有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工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

[5]王玉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11,(23).

[6]姜明.计算机课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7

1 慕课概述

1.1 慕课授课范围

慕课授课范围非常广, 理科学科主要包括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 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教育中也有所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慕课并不是以学分教学为基础, 也不涉及毕业证与学位证, 一般均是自愿参加, 并且是免费的, 但是倘若真正运用到高等教育中, 为了培养专业人才, 那么就要在网络上大规模开放授课, 此时就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1.2 授课形式

慕课体系中的课程并不是搜集得来的, 而是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教授者与学习者通过同一话题或探讨项目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在授课中, 虽然没有对学习者提出相关要求, 但是慕课均是以每周研讨话题的形式展开,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在此课程中, 结构相对狭小, 一般均是每周一次。

1.3 慕课特点

慕课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开放性, 内容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地, 所以从信息来源角度分析, 慕课评价过程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均是开放的。二是在线性, 利用互联网展开教学, 通过相关学习平台的构建, 为学习者提供随时在线访问的条件, 以此展开相关学习。三是大规模性, 慕课具有开放性与在线性的特点, 为学习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并且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为此, 慕课授课非常容易形成规模。有关调查表明, 截止2011 年底,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导论”科目注册人数已经达到了16 万。而网易公开的热门课程访问量也越来越多, 每日已经突破了17 万。四是互动性, 在慕课授课中, 通过社交网站与交流工具的运用, 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人际交往环境, 增强了慕课授课的互动性。慕课特点使得慕课生命力越来越强, 推动了其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2 慕课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1 树立“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的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其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 学生均有着不同的计算机使用基础与经验, 所以, 计算机课程教授对象越来越复杂, 并且层次各不相同, 充分突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 并且接受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只能用计算机聊天、娱乐、购物, 不知道开关机的正确顺序, 怎样恰当把握课程教授, 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解决学生计算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 是当前计算机课程改革教学的重点内容。而通过慕课平台的运用, 可以有效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指导学生利用与使用慕课平台, 可以让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反复观看课程内容, 而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言, 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为专业限制,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主要就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目, 但是这远远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 比如, 对于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而言, 还需要对PPT予以熟练操作, 从而有效设计项目方案;对于广告策划专业学生而言, 还要掌握一些图片美化软件, 如PS等, 从而更好地设计广告页面;对于音乐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 还要掌握一些音乐、视频编辑软件, 如Nuendo、Premiere等, 从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通过慕课平台的运用, 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没有专业的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查找与关注有关课程, 并且对学习时间予以合理安排, 与兴趣相同的网友相互探讨, 共同学习, 以此实现自身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2.2 落实课程改革

慕课平台的出现, 为课程带来了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分享学习笔记、完成作业、在线测试的过程, 掌握更多专业知识, 并且获得相应的电子证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慕课平台的出现推动了现有教育体系的改革。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引用慕课平台具有先天的学科优势, 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 慕课平台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课程规划、教学形式与模式、考核与评价结构。

现阶段, 高校计算机慕课平台课程包括的学科主干课程有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编程、Web开发、软件测试、图形设计制作等。在实际教学中, 怎样整合这些课程资源, 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成为了慕课平台运用的重中之重。在运用慕课平台的时候, 筛选出适合在线学习的内容, 搜集适合学生的信息资源, 制作成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课件, 指导学生予以观看, 通过课件学习、探讨、完成作业、考试等过程, 将适合线下讨论与实践的内容当成是课堂教学重点, 如网络环境配置、硬件设备维护等实际操作课程, 以此实现学生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与此同时, 重视对教学大纲的调整,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选修一些更深层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或者与计算机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 并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质名师课程、网站论坛等, 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考核与评价角度分析, 结合慕课平台的考试分数、作业完成水平、互动活跃度、线下实践成绩等,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综合评价。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让教师由灌输者逐渐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 从而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网络平台中展开全面的学习,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 要想充分利用慕课平台, 就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 以保证慕课平台的有效运用。首先, 加强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与教育, 积极学习一些先进知识, 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技巧,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其次,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通过慕课平台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积极、专业的网络平台、论坛, 积极和学生互动,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慕课的不断发展, 对高校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运用慕课平台, 可以有效树立“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的理念, 推进课程改革, 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同时,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 对充分发挥慕课平台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健庆.MOOC时代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 (23) :125-126.

[2]陈坚伟.慕课发展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10) :155-158.

[3]沈燕.慕课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J].新课程研究, 2014 (6) :97-98.

[4]陈萌, 鲍淑娣, 童春芽, 等.基于MOOC的公共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4 (4) :86-91.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8

●依托网络环境, 将文本教材转化为“专题学习网站”,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各种版本的教材一般都以书面文本的形式呈现, 具有平面、静止、封闭等局限性。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要出发, 着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网络环境的“整合点”, 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生长点”, 搭建基于教材的“专题学习网站”, 将平面的文本转化为立体、丰富、生动的“网络教材”, 使文本教材得到二度开发。在“专题学习网站”中, 我们设计相应的学习版块, 筛选存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 如声音、图片、动画、录像以及学习辅导、课堂练习等资料。以语文阅读课《钱塘潮的形成》专题学习网站为例, 主页面是课文文字的电子文本, 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提供针对关键语句的辅助性学习资料。网站主体框架有“钱塘潮”、“各种姿态”、“传说故事”、“名人观潮”、“点播钱塘潮”、“美文欣赏”、“我也来写”、“推荐网站”等八个版块, 这些版块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菜单”, 为学生提供了超越文本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语言实践样式, 使传统的文本教材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学习资源库。

传统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是把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上、有限的课本内。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我们改造课堂, 改革教学提供了可能。除了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 我校还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创生“师本课程”, 让学生在现实课堂之外拥有另一个“空中课堂”, 如在学校网站上开设“顾老师教作文”、“钱老师教数学”、“Miss Wang教英语”、“吕老师教泥塑”、“秦老师教书法”、“任老师与你共读”等主题学习社区, 以及“网上科学宫”、“网上艺术宫”、“网上图书馆”、“网上体育馆”、“网上文学社”等虚拟学习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学习场所, 更加丰富了学习内容。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主题学习网站”和“网络学习社区”, 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情景, 通过文字、视频、动画、图片等学习资源, 图文并茂, 声形并茂, 化“单一”为“综合”, 化“静态”为“动态”, 化“平面”为“立体”,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途径的、自由的学习环境, 成为沟通学生经验世界和文本世界的桥梁。我校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社会、科学等许多课程中尝试应用网络“刷新”文本教材, 《太阳系》、《冷色和暖色》、《我国的珍稀动物》、《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春联》、《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等网络课堂教学均受到师生的欢迎, 也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

●利用网络平台, 将文本学习转化为“网上探究活动”,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 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提倡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 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计算机网络以其超越时空、资源共享等特点, 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以《蚕的研究》一课 (三年级科学课) 教学为例, 教师除了在网上构建网络知识平台, 编织网上知识链, 还根据蚕的生长规律为学生设计了较为系统的实验探究提纲, 搭建了网上探究平台: (1) 卵的观察:有关蚕卵的颜色的研究; (2) 蚕的观察和饲养:有关蚕外形的观察、蚕蛹的研究; (3) 吐丝结茧:吐丝结茧的观察、蜕皮的观察、蚕脚的研究; (4) 交配和产卵:蚕蛾的观察、蚕蛾交配及产卵的观察; (5) 观察研究后的感想体会。学生在根据上述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后, 随时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进入网站点击各个实验探究项目, 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探究记录, 每个学生的研究资料集中在一起, 又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探究库。

为了进一步拓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 我校教师还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个性化探究活动, 指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人网页。喜欢足球的学生通过搜集与足球相关的信息, 制作了“足球之页”个人网站, 球星、球迷、球赛……所有关于足球的资讯都能在这里找到, 随着点击率的不断提高, “足球之页”成为了爱好足球朋友们的兴趣沙龙;爱好武器的学生制作了“武器网”, 古今中外, 从原始的长矛大刀到现代的枪炮导弹等最先进的武器一应俱全,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浏览网页, 你会情不自禁地佩服网站主人对武器的潜心与渊博, 成为他的“铁杆武器迷”;钟情诗词的学生则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以及自己喜欢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搜集与整理, 通过“古典诗词”个人网站和大家分享, 既有课内的联系, 更有课外的深度链接, 把古诗词学习当作“游戏”一样……制作个人网站的过程是一种学习, 也是一种最根本的探究与创造。

网络平台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引领学生亲历实践、观察、研究和记录, 展示研究过程, 积累研究素材, 呈现研究成果, 共享研究智慧, 这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变革。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 让“自主、合作、探究”从新课程标准的文本中走下来, 成为师生现实的教学行为和日常的学习生活。

●凭借网络优势, 将单向交流转化为“即时多向交互”, 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文本教学课堂,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 教学难以实现教师与每一位学生以及全体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交互功能, 让师生、生生、生本、生机之间的即时多向交互得以淋漓尽致地展开。在活动课《春联》的主题学习网站上, 教师设计了请学生在门上“贴春联”的游戏, 用以检测他们对上下联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贴错了, 程序会即时提示, 刷新再来;学生贴对了, 程序会显示鼓励信息。在“对春联”这一环节中, 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交互学习区中, 可以出联给其他同学对, 也可以应对其他同学出的联, 并能阅读到全班同学的对子;在语文网络阅读课《恐龙》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恐龙的自述”这一环节, 让学生以恐龙的身份写一段话作自我介绍, 学生在网上即时发布, 进行实时交流,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多向互动评议。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分析讨论, 进行个别指导。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使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融为一体, 学生人人展示真实的思维过程, 个个发表自己的学习所得, 时时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充满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和成功体验, 课堂教学因此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在我校, 多向即时互动的教学方式已经突破时空的限制, 延伸到了课外甚至校外。“依托网络, 促进学生阅读成长”是我校2008届2班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这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内容, 以班级网站为平台, 以突破时空限制和多向互动生成为主要特征的一项语文学习活动。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为:教师每天选择某部儿童文学名著的一个章节发布到名为“起跑线”的班级网站的“美文推荐”栏目, 学生每天在家里阅读并在“网上读写档案”中发表读后感想, 全班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相互浏览并发表评论, 形成一个“网络读书交流场”, 大家在其中相互学习, 相互启发, 相互鼓励。班级网站开通四年多, 学生人均读书超过80本, 最多的学生阅读书目超过170本。不少学生将读写当作一种生活和享受, 很多学生开始创作自己的散文、小说、童话和诗歌作品。一位叫汤嘉豪的学生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每天通过网站进行创作, 写出了近12万字的小说《魔鬼风暴》, 成为班级起跑线网上小作家, 其作品每天在博客发表, 成为班上孩子们争相阅读的“班本读物”, 风靡校园, 还得到了著名魔幻小说作家彭懿的称赞和鼓励。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多向、即时、互动的教学方式拓展了学生发展空间, 凝聚了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力量, 营造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终生学习氛围。

新课程实施八年来, 我校日益完善计算机网络环境, 现有服务器12台, 网络教室8个。每个普通教室都配备了与网络相联的液晶投影仪和电子白板。每位教师配有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于日常教学。60%左右的课堂能够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学科教学。90%以上的学生家庭具有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学习的条件。学校积累了大量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学科教学案例, 出版了《信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等专著。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搜集、识别、利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形成了较高的信息素养, 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9

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和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和一些高水平的优秀大学相比较,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水平确实还存在一些客观的差距。因此民办高等院校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思想,与时俱进,改变教育观念。

计算机专业学科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一定要不断的研究新的教学内容,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之上,民办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还要根据民办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研究具有民办高等院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在发展中探索研究,提高教学的质量。

1 面向民办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分析

1.1 民办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院校在教育发展和改革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计算机专业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目前影响民办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发展缓慢,无法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标准接轨,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缺少前瞻能力,对于一些新兴的学科相关内容缺乏掌控的能力,即便开设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民办院校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不能做到吸引学生,学生没有兴趣也就导致教师无法深入研究,从而也就降低了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 学生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造成教师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试。以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也是阻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原因。特别是计算机这样的学科,在动手操作能力上的要求很高,如果只是注重应试,势必造成学生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甚至于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

(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大学后,脱离原有学习模式后过度放松,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生,因此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针对这样特殊的群体时,更应该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

(5) 硬件条件问题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投入的培养资金不足,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没有专门用于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专用资金,这也是限制教师进行改革的原因。针对计算机专业而言,还存在着软硬件设备更新资金匮乏的问题,这些都是限制教学发展的客观原因。

1.2 民办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方法

目前对于民办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研究的方法较多,但是大多是面向综合性的教学本身,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科的研究并不多,每个学科在教育方法上都有共性和自身的特性,因此在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上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

(1) 从学生和教师的自身意识出发

从意识出发,这点要从学生刚刚升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重点培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学科的特点,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知道自己所选的专业需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毕业之后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之上,培养教师的创新型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意识就是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教师更加突出,具体原因表现在,首先计算机专业发展很迅速,很多学科的教材两到三年就需要更新一次,每次更新都需要教师重新备课,重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相关的知识点,这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计算机专业特点是每年都不断的有新的学科加入,也不断的有一些学科被淘汰,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老师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创新中,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

(2) 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除了原有的教学手段外,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团队的特点引入多个自主创新课题组,对相同教育改革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群策群力。

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制作适合民办院校学生学习程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合,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内容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一部分学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能够更加的形象生动,比如利用动画来讲解局域网的组建,算法的演示等。

(3) 从计算机学科自身特点出发

计算机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创建自主创新实践体系,多设立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最好为开放性题目,增大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空间。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尽量多创建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境,给学生创建更多的加强动手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不与社会需求脱轨。

建立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计算机依靠自身学科特点,可以更好的突破现代课堂教学讲授的限制,老师可以自主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根据自身能力建立网络教学资源网站,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 结语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10

1.1 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之一,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 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境况下,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他各专业的联系、交叉、拓展;更多的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愈趋多样化,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跟上转型发展的步伐, 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能力, 改革势在必行。

1.2 发展趋势:任重而道远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 人们逐渐被网络平台下的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等数字化环境包围, 尤其物联网和云计算诞生后, 信息化不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发展速度都大大加快。因此,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需基于教学理念和目标, 深入分析研究学生专业需求、学习需求、未来社会需求, 在教学方法、体制、课程设计、资源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大胆实践, 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存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统一, 未能及时引进新技术

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统一性, 致使学校和院系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及编排大多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纲安排日常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曾在计算机的普及时期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今时不同往日,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全面渗透已然显露出统一教学的课程单一、实用性差等弊端, 所学内容难以在专业领域得以结合和发挥, 渐渐沦为浮于表面的教学。其次, 大多院校的课程教材是以工科院校的教材为蓝本, 课本内容、案例与专业毫无联系, 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也无法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再者,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更新速度极快, 而计算机基础类大多依照课本教学, 难以紧跟当下对计算机的需求, 有违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初衷。

2.2 仅作公共课开设, 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国家对教学投资的逐渐加大, 高等学校的教学环境已有很大改观, 但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压力, 教学设施不足成为众多院校教学提升的瓶颈。目前课堂大多依然停留在PPT教学的水平上, 这种初级的“多媒体教学”虽说摆脱了“板擦、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 但依然是单机教学, 无法满足学生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和个性化需求。在这种环境下, 知识的传递方向依然是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 难以实现“双方互动式”教学,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无法形成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另外, 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作为公共基础课程, 缺乏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 而这种有机结合恰恰十分迫切。一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更新和领域扩展, 使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二是高等学校逐渐涌现出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并通晓计算机的复合型教师, 这都为传统公共性质的教学提出严峻挑战。

3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1 符合专业特点的分层次组织教学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必修公共课程,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综合所学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专业应用侧重点不同, 因而教学时也应区别对待。首先, 应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切入点, 向各专业学生系统介绍计算机系统基本构成、各部分用途和发展脉络, 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有整体了解和把握, 方便对今后的深入学习做选择。完成基础教学后, 可按专业实施层次教学。对于工程性和研究性较强的专业, 例如水利、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 可相应加大程序开发设计类课程 (如C语言, C++, VB, JAVA等) 并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而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科和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教授时可多涉及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如Word、Power 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 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技术及虚拟设备运行、动态网页制作、文档上传下载等, 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定制不同教学日程, 使教学更加有效。

3.2 借用网络, 及时教学法组织教学

随着校园网络化的迅速普及, 已具备在课堂引入“互动教学法”的成熟时机, 这种教学体系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 基于网络学习任务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之间的互补互进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教师通过尽可能的方式将学生紧紧联系在课堂学习周围, 而学生则是以知识探求者的角色自主学习, 即学生是问题提出者, 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条件提供者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中的要求。此种方式大大改观老师牵着学生走的传统填鸭教学, 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在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中收获知识。在师生交流过程中,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学生可通过教学论坛、E-mail等实现与教师的双向沟通, 也可使教师结合学生反馈, 实现对学生教学的量身定做, 从其兴趣出发, 形成新型的探讨式互动协作关系。

3.3 遵从认知理论, 构建教学网站, 提升教学质量

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阅读有效记忆为10%, 通过听到的有效记忆为20%, 通过看到的为30%, 同时听到看到可记忆50%, 而通过交谈时自己口中说出有效记忆可达到70%。因此,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复述的机会, 这种机会可以是提出问题, 也可以是交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调动学生感官, 加入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给学生提供更多听、说、看的机会。此外, 为更好地开展网上教学, 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网站的构建工作, 教学网站的优势不仅在于拓展知识传授的范围, 资源共享, 很大程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实现资源整合, 也给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对起点不同的学生更加人性化, 更加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主动性。新型方法的应用达到了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真正实现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总的目标。

4 结语

计算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 奠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 社会发展对计算机要求逐渐多元化, 也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速度加快。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育工作者, 应了解社会需求方向, 结合教授对象特点, 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 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行之有效, 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技术、有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移芝, 鲁凌云, 周围.以计算思维为航标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6) :39-41.

[2]王旭, 李志权.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刍议[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1 (15) :89-90.

[3]庄剑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13 (35) :153-154.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11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教学 教学现状 分析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高校开设计算机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目前高校学生的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计算机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在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我国现行的教学并不能获得该有的教学效果。对此,各高校应该充分掌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有效地改革。

1.1学生操作水平较低

由于高校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就导致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往往层次不齐,这就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教学最终的效果。虽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在高中学习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但是由于高中大多忽视计算机信息课程,同时高中要求的只是最为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时无法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从而在课程中遇见许多的困难。由于高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较低,这就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2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时,文科大学一般设置的教学内容都只是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层面,而理科大学也只是在基本课程之上增加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一门课程。这些内容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时忽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3计算机教材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基本教学内容大致相同,无法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计算机变化来更改或者选择适合的教材,这就使得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在大学时期还要二次学习,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教学的需求,影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

2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时,高校应该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加强研究,同时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指定完整有效地计划,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教学的教材,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1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

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之前,学校和教师应该组织一次计算机测验,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次教学,而不是不分水平在一起统一教学。根据不同的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的进度,对学生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2.2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高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人才。对此,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时,高校更应该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例如在除了进行基础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增加页面制作、视屏剪辑、平面和三维设计等。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欲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选择合适的教学教材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教材,从而使教师能够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时,教师选的教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纸质教材,更多的应该选择电子资料和视屏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综合教学模块,将这些教学模块制成合适的教学材料分发给学生学习了解,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3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计算机教学作为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需要进行有效而专业的学习。为此,教师应该把握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专业性强、应用型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作出更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了解国际上的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雷芸.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措施探究[J].才智,2012,(2)

[2] 董宇.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分析[J].才智,2013,(17)

[3] 石小梅.浅议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 篇12

一、我国计算机课程教学弊端

1、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校普遍配备的多媒体教室, 高校老师都是通过课件教学, 这相比之前的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也取得较之前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还是有很大的问题, 老师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可是仍然是老师一直讲, 学生被动地听,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尊重, 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由老师满堂灌变成了新环境下的满屏灌,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1]。

2、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课程与其它文化课内容不同, 它的实践操作性很强,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 把实践教学放在了一边,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室一般在多媒体教室, 老师操作学生看, 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后仍然不知道该怎么操作, 对上课的印象不深刻, 很多对课本知识掌握地比较好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考试,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是手忙脚乱, 实际应用操作的能力太差。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1、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案。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老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黑板—教材—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极大地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动态的工具, 使计算机课程从抽象变得具体, 可以使老师的计算机教学变得更加容易, 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的直观, 改善了老师授课的形式, 彻底改变了计算机课堂的单调性, 切实地丰富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资源, 不仅方便了老师教学, 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 更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从而促进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成效,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2、利用校园网、建立学习网站。

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下, 学校都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给学生建立起一个网络平台或者是供学生学习的学习网站, 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还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网站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放置一些老师平时上课用到的多媒体教案, 以及一些相关的电子文档, 主要就是关于计算机课程的一些学习资料, 有了学习网站, 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或者是上课没有记住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减轻了老师的二次教学负担, 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网站的建立, 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 节省了老师的教学时间, 还为学生提供自己的学习天地,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3、实行“分类教学”。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 学校要进行一次考试, 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 通过考试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 这样才能根据其基础进行合理地教学。比如说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 学习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机水平是不同的, 因此就可以把计算机课程分成ABC三种, 将一些对计算机要求不是很高的专业, 例如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就可以进行A类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而对于经管类等稍微对计算机水平要求高一点的专业则可以实施B类计算机课程, 对于一些理工类或者计算机类的专业则实行最高层次的C类计算机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不仅根据专业的性质要求还要与社会需求真切地联系起来。

4、重实践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放在多媒体教学来进行, 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就要到微机室里进行教学, 加强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只有在电脑上进行切实操作, 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学到知识,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2]。此外, 学校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专门针对学生学习的测试软件, 供学生课堂、课下学习与测评,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巩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结语:在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下, 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逐渐地变化, 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信息化时代为教育的改革也提供机遇, 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提高其教学成效。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案、利用校园网、建立学习网站、实行“分类教学”、推行重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及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才能切实地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饶军辉.浅谈教育信息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4:9872-9873.

上一篇:赞助营销策略下一篇: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