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

2024-10-20

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精选12篇)

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 篇1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机械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结合机械专业的特点, 对机械设计制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定制式,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特别是对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加剧。近几年来, 我国的机械类专业教育体系发生了积极变化,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机械类专业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 培养的机械类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

教育部在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业务培养要求中强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而长期以来, 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一直处于附属地位, 被视为验证理论、训练动手能力的辅助教学, 实践教学教师亦被划定为教辅人员。这一定位, 导致了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教学重动手能力训练、轻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面。对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机械专业, 如何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构建适应培养创新型现代工程师需要、具有较强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这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

1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响应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展战略中关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提高机械装备自主开发设计能力的要求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结合三峡库区机械制造、设计及流通企业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趋势, 以及充分发挥本专业和本学院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学生综合技能、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我们确定了以下改革思路:

1) 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使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1∶1。

2) 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多项与机械相关技能鉴定考试。培养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学分, 每名学生必须至少参加1次创新创业活动。

3) 完善顶岗实习机制, 利用假期和轮班上课方式, 与企业达成协议, 保持持续供应本科学生去顶岗上班, 加强与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

4)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 要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 涉及教师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实习基地, 和环境等诸多方面。

5)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教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 建立需求导向,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实验室+企业”的实践教学共享共建平台, 为库区机电企业“量体裁衣、订单式”培养工程实践人才, 根据企业实践建立综合性、前瞻性实验环境。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产学研”平台, 能有效地解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在人才培养上的矛盾, 避免学校“关门”人才培养现象, 能有效解决培养方案与产业脱节、滞后, 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解决了学校不能单独完成的“案例来源”、“真实工程环境”和“非技术知识”等问题。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素质过硬, 业务能力强, 毕业生在企业“进得去、站得住、提高快”, 大大缩短了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周期, 提高学生就业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可以顺利进入角色。

3 优化顶岗实习机制, 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

顶岗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学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 要求企业与专业设置吻合, 并具有先进的设备和营销理念, 使学生通过实习, 逐渐了解机械工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和特点, 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文化, 熟悉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 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能力。

传统的顶岗实习是利用暑假, 学生到工厂工作两个月, 但是短短的两个月, 学生要先进行培训才能上岗, 真正用于生产的时间不到两月, 对于企业来说, 是很不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的, 并且当学生顶岗实习完后, 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到大量的工人, 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

故为了实现学生、工厂和学校的三赢, 必须改革顶岗实习机制。

首先, 与企业共建实习中心, 企业出一定的设备, 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到这些设备上进行练习, 练习内容为工厂实际生产活动, 并且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指导学生练习。这样学生到大三时候, 就能直接到工厂进行生产, 而将在工厂上岗培训的时间大大缩短, 这对工厂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 在大三时, 取消教师假期, 将机械专业化成4个班, 利用轮班上课方式, 每班的上课时间不同, 这样每个班都有3个月的空余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达成协议, 保持持续供应本科学生去顶岗上班。这样工厂就可以稳定地从学校获得大量的技术工人, 他就可以放心的与学校合作, 对学生、工厂和学校都是三赢。

4 建设水平先进的现代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机械工程教育过程中, 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程技术教育和工艺技术训练的实践教学基地, 使学生获取机械加工制造的知识, 了解工程概念, 提高工程素质,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为满足企业对机械人才的需求, 将实践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 培养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及高技能人才, 学校与企业共建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由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 产品, 技术资料等, 并定期派企业技术人员到中心讲课或培训, 学院则提供相应配套设施并共同建设的方式进行运作。中心建成后, 不仅可以服务于学院的教学工作, 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训练手段, 从而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而且可以为从事机械专业的社会人员提供业务能力培训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

5 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本科教学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不少现代企业对国内培养的机械类毕业生评价是:学生独立性强、思路开阔、时尚、知识面广, 但知识广而不深, 专业知识不扎实, 动手能力差;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低下;交流与表达能力严重不足, 缺乏成为一流工程师的潜质;学生熟悉工作须在企业工作3~4年左右[1]。为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在实习就业单位聘请指导教师完成的毕业设计, 参与企业实际研发项目, 并逐步增加参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特别是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找到就业单位后, 学生在下学期就可以进入公司实习, 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从而缩短在企业的熟悉周期, 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效果。

为促使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尽快融入工作单位的业务领域以及提高校外毕业设计质量, 我院出台了“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到校外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来保证学生在企业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并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的安全。学生毕业答辩的时候邀请其企业指导老师到学校参加学生答辩, 如果企业知道老师不方便, 可以到企业召开毕业答辩会。

参考文献

[1]黄崇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研究, 2012 (34) :106-107

[2]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 2010, 32 (3) :90-92

[3]屈文涛, 朱林, 陈兵等.机械类专业校企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 :114-116

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 篇2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如何学好<机械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笔者认为:教师要教好书首先要对本学科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适应中取学生的特点、搞好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 者:黄占石  作者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4.41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好《机械基础》   教学改革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62-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与近机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师资结构、学生来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职学生的需要,必须做出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了静力学、平面力系、空间力系、四种材料力学构件变形形式、平面连杆机构、凸轮、带传动和链传动,齿轮、轴、联结,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丰富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的滞后性越来越呈现出来,因此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要删除陈旧的章节,增加必要的新知识等手段,精心设计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训操作的特点,根据“理论够用”的原则,尽量减免理论的推理计算内容,抽取更多的课时为适合实训的内容。

机械设计是前序课程运用的综合,它涉及工程力学、金属及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等课程。要想将设计做好,必须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同时还要自学一些相关的设计知识,能熟练的查阅手册。同时,要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proe零部件组装和三维动态仿真等相关专业知识。

原理的推导、证明不是重点,应分配更多的学时在学生练习,掌握公式、定理,熟悉设计方法。例如:带传动的打滑原理的推导,变为齿轮的原理等知识点都可不作为重点,只需说明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方面多数情况下也是沿用传统教学手段,即使现阶段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由于课件的滞后,多媒体演示也与传统的图纸和黑板粉笔教学大同小异,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枯燥乏味,宛若听天书,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理解,对于教师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制作课件、写教案和改作业,而教学效果甚差。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感兴趣甚至教师不受欢迎会直接导致学生精神上的罢课,教学效果自然谈不上。

从笔者自身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来说,这门课程的确有大量理论知识,但是教学方法应该灵活机动。例如齿轮机构的分类和特点、工作原理、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等,在教学中遵循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充分利用实物、挂图,动画等教学工具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实物的装拆,使学生充分理解机构的常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再设置典型实例设计题目,分组分析讨论,将所学知识链接起来,形成扎实的知识网络,设计思路,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思路上加以引导,对方案的合理性、正确性进行把关验收,并对一些知识、经验参数加以补充总结。又例如,在平面四杆机构项目中,鼓励学生用废纸板、木棍、木块、钉子和销轴自制机构模型,通过改变钉子和销轴的位置,控制机架、连架杆和连杆的长度,记录什么条件下可生成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或双摇杆机构。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实现了边学边练,充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最终考核成绩的主要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考试成绩共同决定,并偏向于实训考试。理论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上课表现情况等。实训成绩可为若干次实训项目(包括企业的实习成绩)的平均成绩。考核内容尽可能简单而全面,能够使学生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不会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且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分中占的比重不大,使学生明白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临时抱佛脚和作弊都无济于事。

四、教师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在父母和老师的庇护中成长,具备理论学习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具有独特个性,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具体工作性质的理解,即缺乏工程素质,当然这也源自于教师的工程素质的缺乏。这使得许多高职生出了校门就面临失业或者刚上岗就由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下岗,甚至一些人被迫改行做其他的工作,造成残酷的社会打击。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控制,出路就在于从思想上、态度上、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将工程素质培养问题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上来,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师生共同的工程素质。对于教师而言,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资质如工程师、机械师等专业职称,并且亲自参加过相关工程项目。对于学生而言,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在实习中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实习中收获职业素养,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建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福建高教研究,2001

[3] 李国斌.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53-55.

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路径,特征,川渝地区

0 引言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在高度计划经济的大方针指导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引进前苏联大型农机设备阶段,因其适用性太差而没有得到推广;1958年“大跃进”时期前后,大量推广半机械化机具阶段,因质量不高,而于20世纪60年代初逐渐被淘汰;1963年至改革开放前夕,大力推广脱粒、排灌、耕作和运输机械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农业机械化虽然得到过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片面的方针政策(“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不少的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持续大发展,而农业机械化事业也走上了更适应国情及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川渝地区(重庆直辖前指原四川地区)的农机化事业在国家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开始了稳步与持续的发展,在法制、产业组织、技术与农机具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

1 川渝地区农机化发展概况

1)1978-1989年为低水平发展期,农机总动力在低基数、低起点上增长,农机作业在低水平上发展;

2)1990-1995年为复苏发展期,农机总动力年均递增4.82%,小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较快,耕整地机械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引进推广稻麦联合收获技术并得到初步发展;

3)1996-2003年为稳步发展期,农业机械呈现出多品种发展,微型农机(如微耕机)发展迅速,秸秆机械化田间处理技术从起步到逐渐成熟,设施农业机械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4)2004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农机拥有量快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逐步改善,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表1为近10年来川渝地区农机总动力统计表。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重庆年鉴》和《四川年鉴》。

由表1可知,截止2009年底,重庆市农机总动力比2000年同比增长了约65%;四川省农机总动力比2000年同比增长了约76%;全国农机总动力则比2000年同比增长了约66%。

2000-2009年重庆、四川以及全国农机总动力年增长率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重庆农机总动力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4%~7%,同比与全国基本持平;而四川农机总动力年增长率稳中有升,2009年更是达到了近10%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之,改革开放后川渝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农机总量不断增长,农机装备结构日趋合理,农机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受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理条件制约,农机化综合水平仍比较低。

2 法制革新特征

2.1 1979-1994年,法制的积极探索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国家随即取缔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于1982年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实际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承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3]。1983年,中央颁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并取消农用计划柴油与粮食挂钩的政策[4]。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四川省政府为促进农机化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于1991年颁布《四川省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1992年颁布《四川省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2]。这些政策法规在四川农机立法史上没有先例,它们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机化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为之后川渝地区农机化法治之路提供了依据。

2.2 1995-2003年,法制辅助农机化发展阶段

1995年8月,四川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从法律上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和执法主体地位。之后,又相继出台了《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决定》等法律法规[5,6]。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化受重视程度以及农业机械化需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法规不仅赋予了农机主管部门相应的行政职能,而且把农机化的发展列入了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正是基于此,川渝地区的农机化事业才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2.3 2004年至今,法制促进农机化发展阶段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首次明确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制定了从各方面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四川省和重庆市相继颁布实施了相应的地方法规[7],如重庆市修改完善了《重庆市“十一五”农村机电提灌建设发展规划》,下发了《关于分解农业机械化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四川省组织起草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对《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案草案)》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8,9]。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订,实际上是完成了由政府对农机化发展进行鼓励、支持到推动、促进的策略转变。

3 产业组织特征

3.1 1979-1983年,集体经营和管理农机阶段

1979年6月,四川省较多的公社农机站纷纷划归到社队企业管理部门。1981年初,四川邛崃县桑元公社实施体制改革,全公社的拖拉机实行包机到人,组织联营,由联营站统一联系作业任务,负责技术培训和维修,优先供应油料和零配件,代办养路费、交管费等。同年,农机供应公司系统开始了以农为主、扩大经营业务范围的改革,实行跨行业经销、代购代销与产销见面,各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0]。这些改革制度的推行使四川的农机由农机服务公司来集体经营管理,形成了川渝地区早期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3.2 1984-1997年,农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阶段

1985年12月,农牧渔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的意见》[11],意见指出:各地经济状况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同,应采取“以多种形式并存,完善加强发展合作经营,积极支持专业户”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业机械经营形式,提高经济效益。1988年,四川省农机局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重点对农机系统进行了深化改革[10]。1991年初,四川省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将“四川省农牧厅农机管理局”更名为“四川省农机管理局”,恢复了农机管理在政府各部门中的地位[10,12]。到1997年,川渝地区的农机化事业逐步形成了集科研推广、教育培训、生产供应、维修和安全管理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而农机管理体制也在管理机构的调整下日趋完善。

3.3 1998年至今,农机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形成

川渝地区虽于1997年正式“分家”,但两地的农机化发展依然齐头并进,关系密切。两省市为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鼓励和扶持农机专业户的发展,引导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3]、农机专业协会和股份制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机械共同利用。自从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14]后,农民购农机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到2008年底,四川全省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22万个,农机户151.41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18.41万个。以农机大户社会化服务为主体、各级农机服务组织为骨干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农机专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等服务形式为主的创新服务模式[15,16]在川渝地区逐步形成。

4 技术与农机具特征

4.1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大中型农机向小型农机转变阶段

由于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没有精力和财力搞机械化,使得之后几年的大中型农机市场逐渐缩小,农机生产厂也逐渐转型[4,10],由生产农用大中型拖拉机逐步转为生产小型手扶式拖拉机,所需大中型农机大多需从外地购买。表2为1983-1995年四川省主要农机组成对照表。

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信息网。

从表2可以看出,1995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同比1983年降低了67.27%,农用小型及手扶式拖拉机总动力同比1982年增加了62.44%,联合收割机数量在1982年基础上增加了近7倍,机动脱粒机拥有量也几乎翻了一番。

技术推广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农民需求的刺激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四川地方农机部门研制出了适合当地作业的农机具,其中以大邑县农机部门研制的一种半机械化小麦播种机[9]为代表,在全省掀起了推广小麦机播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初,机械化深施肥节本增效技术在全省大面积实施推广。这些技术和小型农机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川渝地区农机的发展由大中型农机时代向小型农机时代转变。

4.2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微型农机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的制约,川渝地区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小型农机与丘陵山区环境依然不完全适应[16,17]。为解决这一矛盾,川渝地区的农机研究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初便开始了微型农机的研制,其中微耕机在川渝丘陵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007年,重庆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微耕机生产基地,其产销量约占国内市场的70%[18]。2009年,单重庆市一地共推广微耕机14万台多[19]。目前,重庆农机和通机生产企业掀起了开发微型联合收割机的热潮,多种机型正在研究开发之中。同时,微型插秧机也正在开发推广之中。这些微型农机具有质量轻、操作灵活、转移方便和作业效率高等优点,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机械耕种收服务快速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微型化必将是川渝地区农机的发展趋势,微型农机的发展将越来越快。

技术推广方面,四川和重庆两省市的农机部门对新机具与新技术推广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机械化烘干及绿色精米加工技术、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等在重庆开县、巴南和合川等区县也得到了推广应用[20]。2004年,四川省完成了机械化抛秧8.07万hm2,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16.4万hm2,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机械化精量播种约40万hm2,同时加强了果蔬保鲜技术、稻麦轮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16,20]。因此,在农机与区域环境不适应矛盾的刺激下,川渝地区的农机化逐步进入了以小型和微型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5 结束语

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 篇5

摘 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金工实习等方面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工程实践训练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工程实践应建立以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创新类为基本框架的教学体系。实验类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工程能力。实习类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设计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兴趣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毕业设计方面应加强学生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创新类的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以上四类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与交叉,构建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5]

三、“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若其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填鸭”教学模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包括较多的抽象理论、概念,而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和加工工艺变得生动、形象。除常见的如“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 1.注重绪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绪论是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绪论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产品,如电脑机箱外壳、食堂餐盘等,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产品,如汽车上的一些零件等,向学生提出一些诸如这些产品的材料、加工成形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列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制造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使课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分析该课程对培养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学好、掌握该门课程知识的重要性。[6]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由多门课程整合而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安排一些基础理论应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7]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关于机械制图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6

一、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明确培养方向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改变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例如以前对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就连圆弧连接的方法也都不适应现代绘图的需要了;轴测投影由于计算机上的三维实体技术的出现,这些内容只作简单的介绍即可。而对于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方面:学生必须掌握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系统讲解,全面掌握。学生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必须熟悉,最终要达到用平面图形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机件的结构、形状,并标注出尺寸和技术要求。徒手画草图往往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随着引进设备的增多,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机器设备的测绘(这也是制图综合训练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徒手绘制零、部件的草图,只有正确绘制出零部件的草图,才能顺利地在计算机上完成零部件的工作图,因此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要加强。通过制图课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正投影法图示物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熟练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二、 紧跟时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立体几何知识的欠缺,立体感还未形成,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机械制图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生大多能够意识到制图的重要性,在制图的学习中也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固然和学生基础方面有原因,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的原因。机械制图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所谓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形体与视图之间的一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读图与图解能力的基础。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上,由于使用的教具、模型很有限,挂图又显得比较呆板,无论老师怎样描述比划,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因此传统方法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上效果较差。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观察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画出其平面图形(视图),即由空间到平面,再根据平面图形想出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即由平面到空间。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完成这种训练,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画出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采用CAXA制造工程师中的三维实体造型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要快得多),这些图形可以在空间任意放大、旋转,我们就能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它的形状结构,根据投影原理画出它的二维图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对机械制图课的学习兴趣。如果有条件,制图习题集上的练习题可以画出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进行对照,通过评讲,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除了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外,还应该带学生到车间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增加对实际机器零件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在制图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生产

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读图的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加强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这决定了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满足了这样一种思想。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工矿企业很多技术图样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现在计算机绘图软件有很多种,每种都有它的特点,但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包括平面图形的绘制和三维实体的绘制以及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学生重点掌握1~2种绘图软件,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在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能将所有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用计算机绘制出来。要达到这样一种能力,在制图课的教学中就必须安排足够多的时间上机教学和练习。AutoCAD中平面图形的绘制需要20多学时,CAXA制造工程师中的实体造型需要20多学时,这些学时可以安排在制图课的总学时中,制图的理论知识可以融合在上机的训练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技能。通过足够的上机训练,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和画图技巧就可以达到一般企业对制图人才的要求。

四、 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要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让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趣,除了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这些知识在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都要用到。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自如地举出生产中的典型例子,让制图与实际结合起来。作为教师还必须以当代最先进的知识智能装备自己,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落后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制图课教师除了有较强的理论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几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以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绘图技巧。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加工、装配和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总之,机械制图作为中职机械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把握教学改革的动向,增强教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中职“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 篇7

一、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1. 中职学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 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中职院校的门槛急剧降低, 加之教师招生任务的加压, 中职学校招收的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或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 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都带来了一定难度, 中职生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厌学情绪。现在中职学生的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听音乐、看电子书、睡觉;还有的借故上厕所一节课不回来等, 这些现象不胜枚举。

(2) 懒惰表现。“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动手作图, 通过课堂教学, 笔者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 有些需要记忆的内容, 没有进行记忆, 课堂练习不跟着做, 作业没完成……这都是懒惰的表现。不仅在学习上, 平时的生活起居、卫生、劳动等各方面都存在懒惰的现象。

(3) 缺乏进取心与竞争意识。现在的中职生可以说没什么进取心, 上课不主动学习, 不积极回答问题很正常, 写不写作业无所谓。对于作业的评比, 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得无所谓;考试前的复习, 老师比学生紧张得多;有的学生甚至不参加考试。

造成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现在社会上普遍都是本科生, 研究生也已不令人那么羡慕了, 他们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 何况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舆论也不高。这一代人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 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物质上充足, 养成了不愿吃苦、贪图享受的懒惰习惯;有的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常年不见, 平时是否按时来校, 周末回去是否上网, 父母看不到, 有的父母也从不与老师联系过问自己孩子的情况, 造成了学生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有的学生与家长存在分歧, 家长让孩子来学数控技术, 而孩子不喜欢这门专业, 他就无休止地迟到、旷课、扰乱课堂, 直至被迫退学, 他反而高兴。除此之外, 还有学校管理不力、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总之, 传统教学方式对这些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和效果, 改革势在必行。

2. 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

科技的进步, 先进教学手段的更新, 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笨重而又落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CAD技术的融入, 幻灯片、投影片的合理使用, 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的办学特色也要求原有教学方法要改革。

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基于中职生的上述不良行为表现以及中职教育是以“就业、实用”为目标的情况, 笔者根据这几年教学经验认为,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与学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学内容的重组, 教学次重点的界定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是以图为研究对象, 以培养学生绘制、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为目标, 但是手工绘图占用大量的时间。而现代中职教育以就业、实用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和CAD制图的应用, 并且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流水线作业, 所以应以能读懂图为主要目的。笔者认为“机械制图”课程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给出一零件图, 大致认识它是由一些图线、数字、文字、符号、框格等内容组成的, 然后依次来学习这些图线、数字、文字、符号、框格等详细内容。

由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绘图的应用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 (字体可以随意调整, 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 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 , 加上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 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 这方面的知识简单介绍即可。而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 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 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 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应该系统讲解, 全面掌握。特别是基本几何体如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等的三视图, 要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反复绘制, 让它们的基本形状印在学生脑子里。要熟悉螺纹、齿轮、轴承等标准件的制图表达形式, 也必须熟悉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 加强练习徒手画草图。通过“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 加强识读零件图的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又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懒惰、缺乏积极性等现状, 传统的“满堂灌”“老师讲、学生练”完全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直观教学法。机械制图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而对于初学者这方面无疑是欠缺的。利用直观的实物模型、挂图、图片、幻灯片等增强感官效果, 可调动学生的兴趣。有的模型有现成的教具, 有的可以用水果、萝卜、橡皮泥等挖切或用纸折叠等方式得到。比如在讲述直线段的投影时, 把教室的两面互相垂直墙壁和地面看作投影面, 把在黑板上作图用的大型圆规看作直线段, 进行现场直观演示教学, 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演练同题同步教学, 增进教与学的互动性。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接受能力较差等学习方面的弊端, 我在长期的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演练同题同步教学法。演练同题同步教学法即讲解实例和实战训练使用同一题目, 并且教师演示时, 一名学生在台上, 其他学生在台下与老师同步做, 老师讲解示范一步, 学生模仿训练一步, 都完成后老师小结并强调一下有关内容, 全体学生再练习一遍。与老师同步做只是认识其方法, 再练习一遍是熟悉掌握其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与监督, 防止出现偷懒者。

(3) 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机械制图教学中, 借助动态旋转、切割、放大等功能, 使操作得心应手, 教学形象生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 强化重点, 节约了教学时间。但切不可单一地以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也要配合使用。

教无定法, 还有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行动导向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法等, 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合理选用。

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教学感悟, 根据学生的现状、就业能力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要不断探索、总结、改革, 走符合现状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6) .

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改革 篇8

该门课程包含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要具备绘图和读图的能力, 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 能够根据三视图想象出空间立体图。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绘图仪器画图, 能够绘制和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在此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运用国家标准及制图的有关基本规定, 采用正确的投影原理运用形体分析法及线面分析法画图和读图, 掌握用合理的图样表达方法来表达零件, 同时掌握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最后, 在零件的表达图样中, 初步了解公差测量方面的知识, 为后期能够正确理解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做好铺垫。学会怎样正确而合理地表达一个零件, 即怎样画零件图, 怎样去读懂零件图。对于一个机器学会怎样表达零件与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工作原理, 即怎样画装配图, 怎样读装配图。

二、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图》是一门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 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来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化抽象为具体, 降低问题难度。比如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塑泥, 自己捏模型, 再按模型画三视图, 或按三视图来捏模型, 这样通过由空间到视图, 再由视图到空间的不断转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画图能力;在具体画图中必须牢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三等关系, 它是机械制图的核心, 也是读图和画图的核心。此外,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 有条件的话最好到一些大型制造企业的制造和技术部门参观, 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制造、装配的各个环节,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制图的兴趣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说我们在讲三视图的过程中, 有一个被去掉了一角类似长方体的盒子。于是, 安排全班学生每人动手做一个这样的盒子, 讲课时, 将所做的盒子摆放在课桌上, 并且按照书上图示的样子, 然后对照着盒子给学生来讲解三视图的形成, 三视图的方位关系, 三视图的规律。这样的一个实践使学生在“做中”掌握了制图的知识,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兴趣。

四、重视学法指导, 提倡教学相长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得出结论, 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应将这两类教学方法同时用于制图课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呢?如制图中机件表达方法的讲解中, 提倡让学生先观察实物模型, 接着让他们思考怎样用自己的办法表达该构件, 随后把他们的表达方法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 大家讨论哪种表达方法最好, 最后引出课本的表达方法, 随后讲解课本这样的表达方法为何多年为人所用, 当然, 有学生可能想出更好的图样来表达该构件, 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与鼓励。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教与学穿插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兴趣, 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增长。

要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发展与深化, 较好的办法就是“练’。教师应想办法在要求学生在多做练习的同时,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可以考虑以各种形式来做题, 象可以几人一组的形式, 象做一个实用的工具, 象叫大家来订正上一届同学的一些有典型错误的作业等等, 做得好的练习, 教师及时给予表扬, 这样, 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了, 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与深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五、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有效结合

(一) 板书教学的特点。手工绘图, 板书教学的方法注重绘图的过程, 老师在黑板上画图, 根据三等规律作图, 作图过程由点到面, 进而到立体图形的形成, 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投影规律及三视图的形成,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容易掌握绘图步骤和要点, 完成作业质量较好, 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但手工绘图对教师绘图基本功的要求较高;而且手工绘图的工作量大, 劳动强度大, 有的学生看黑板上的字较费劲, 教学效率低。

(二)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在《机械制图》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如机件表达方法部分, 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很清楚地明白其剖切方法, 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淡化了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 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也会逐渐丧失新鲜感, 学生感觉单调, 学生积极性明显下降;多媒体教室光线暗淡, 不便于学生用图纸绘图练习。

(三) 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 可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并存,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如在讲解立体在六面投影体系中的如何投射得到视图以及六面视图如何展开形成六视图的过程时, 可以利用三维动画, 任意摆放立体位置, 将其拆开与组合, 使学生对复杂的立体能一目了然, 再配以三视图课件, 将立体的三视图绘制步骤演示出来, 效果更好。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自身素质, 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同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六个基本视图的形成并掌握六面视图的作图方法, 老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图例的作图过程并讲解作图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完成补画六视图的课堂练习。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特性, 从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 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 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 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两者才能达到最佳整合。

总之,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值得探讨的, 总的原则和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本文介绍了机械制图的基本结构, 讨论了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的思路,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机械制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信息技术教育, 2002 (4) ;

[2]王尚昉《.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9) ;

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 篇9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 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 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 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 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 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 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 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 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 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 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 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 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 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 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 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 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 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 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 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 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 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 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 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 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 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 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 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 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 内容很生动, 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 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 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 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 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 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 根据认知理论, 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 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 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 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 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 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 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 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 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 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 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 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 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 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 (1) 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 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 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 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 (2) 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 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3) 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 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 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 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信息进入, 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 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 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 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 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 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 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 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 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 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 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 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 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 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 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 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 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 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 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 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 学生就感觉很直观, 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 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 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 甚至有了模板。所以, 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 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 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不直观、不生动, 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佳。为此, 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 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再加以旁白, 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师范) 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 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 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 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 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 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 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 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 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 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 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第三,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 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 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师范) 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 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师范) 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世德, 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 2001 (3) :31-35.

[2]李鹭杨, 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 2007 (6) :82-86.

[3]崔彦平, 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4) :113-114.

[4]许中明, 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 :49-50.

[6]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39-40.

浅谈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 篇10

1 结合企业需求, 寻找自身差距

职业学校通常以为企业培养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能为企业作贡献的人才为培养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暑期企业调研反馈的一些意见, 发现我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

以数控加工为例, 现在企业应用比较多的数控设备有FANUC、SIMINS和华中数控系统。由于种种原因, 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往往都比较单一, 教材也基本上是FANUC系统的, 这样势必会造成理论和实践设备不能完全匹配, 教材和实际相脱节, 所使用教材也缺乏实用性,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 而导致离职、辞职甚至劝退的现象。

1.2 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

有些课程前后衔接不好, 比如有些班级在没有开设车工工艺学的理论课程, 就提前开设的车工的实训课程, 这样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有些课程内容安排有欠缺。比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 还是以传统的车、钳、钻、磨刀具为主要内容, 只是部分班级开金属切削与刀具部分, 而对数控机床上专用刀具介绍得很少, 这满足不了数控加工的需要。

1.3 专业培养目标欠明确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好多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目标设置上还存在一个误区, 就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单纯理解为培养机械加工操作工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接线。而事实上, 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具有精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加工工艺选择、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装配、机械零件的设计、CAD/CAM设计技术与仿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维护等“专业工程素质”的人才。所以要办好数控技术专业, 就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要分开层次, 不应把所有学生重点单一放在数控机床操作方面。而要把“明确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作为数控技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2 设定不同目标, 分层次培养人才

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 结合学生在自身的情况, 将中专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企业一线操作人员, 要求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达到中级工技能水平, 有一定的程序编辑能力和CAD/CAM初步设计技术与仿真知识, 具备独立生产的能力。而高职生则要将培养目标放高, 我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有一定的手工编程能力和机床维护能力, 技能等级要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 熟练应用CAD/CAM设计技术与仿真知识, 并能独立的完成基本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 熟悉机床的装配和调试操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长处选择合适的岗位, 企业也能在最短时间之内找到胜任的员工, 做到人尽其用。

3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合适与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 而目前现成的教材千篇一律, 没有亮点, 使用价值很差。很难满足各类目标人员的需要。我们学校做到企业与学校加强合作, 共同研究和探讨, 选择教学内容, 共同确定训练目标和要求, 并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3.1 借鉴现有教材, 结合生产实际, 重组教学内容

以《机电一体化概论》为例, 这门课程只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基础知识。课堂上, 学生不仅感觉此课程和本专业针对性不强, 而且感觉抽象、晦涩, 进而感觉枯燥乏味, 造成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针对这些现象, 可以把它化整为零, 采用信息化教学, 渗透到每个具体的实践里, 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 实实在在看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实践加工的影响。理论结合实际, 提高教学效果。

3.2 借鉴企业产品, 作为学生实训内容

一般来说, 学生在校学习的是基础知识, 学习的内容是通常是以理论课为主。可是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 学生将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 就必须缩短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个过程的时间。为此, 我们将企业的产品引入到我们的实践内容中来。一方面节约了学校的实习成本, 另一方面让学生缩短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差距。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一种时刻严格负责的态度, 而不是因为是实验品而有种马虎凑合的思想。

3.3 根据人才要求, 加强软件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在企业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并且成为一种趋势。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别开设了CAD、Pro/E、MasterCAM、CAXA等软件课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将企业的有关产品直接让同学们进行测绘, 造型, 仿真加工, 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选出一部分进行数控加工, 直接让他们看到自己生产的产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劲头, 充分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能力加强和综合素质培养齐头并进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甚至比技能更重要。在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职业素质教育, 增加职业内容和职业道德的渗透, 增加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参观企业, 了解企业发展的历程和企业文化, 把企业先进文化引进校园, 缩短学校与工厂的距离。让同学们尽快的适应企业的生产生活。我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活动和知识竞赛, 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也可以把企业的优秀员工请到学校来为我们学生开展系列讲座, 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传授给大家, 做到校企共同协作,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 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也不断革新。今后, 教学改革之路还很长, 这就需要我们所有教学战线上的志士仁人共同努力, 要发扬长征精神, 攻坚克难, 坚持不懈, 意志坚定。为使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更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 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而奋斗。为我们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增砖加瓦, 再立新功。

摘要:机械专业的教学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根据我校的具体实际, 我觉得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做到以下四点:首先要立足企业需求;其次要设定不同培养目标;第三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四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篇11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模式 兴趣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机械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以适应如今这门课的教学需要,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进行变革。

一、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低。中职学校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学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而现在则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2.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机械基础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学习较为抽象,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

二、对于《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于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部分没进过工厂,对于机械方面的各种名词概念从未听过,也几乎没有见过机床设备。而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是理论教学,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在课程教学的初期就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更是没有积极性了。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实习场地参观或者直接参加拆装实训,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由于有新奇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结合挂图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进行课堂讲解分析。教学手段较为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并且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板书、模型、实物以及挂图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靠的是老师的仔细讲解,利用挂图和模型来比划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传动机构运动、传动的原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卖力、很详细,但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云山雾罩,完全没明白这个原理是怎么回事,效果很不理想。

多媒体教学则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很容易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这样可以使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嘗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与机械的接触不是很多,有些学生更是对机械一无所知。而在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没有什么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学生一般会有强热的好奇心,并且有十分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因此可以尽量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较为抽象,职校生一般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些长度不一的竹片,让他们用螺栓螺母将竹片组装成简易的四杆机构,然后针对课本上的四杆机构的类型以及运动原理,让他们用自己组装的四杆机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3)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职校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例如轮系这个章节,就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周转轮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他们只要掌握定轴轮系的知识就可以了。

4.完成理论教学后,应转入实习教学

进行完理论教学后,应当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机械机构的拆装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到校外的实训基地或者工厂进行参观或者直接参与生产,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浅析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2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施教

刚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觉做支持。一般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识直接建立在兴趣上。例如,他们对手机游戏中的动画、图形兴趣蛊然,一些新奇的图形情景能使他们过目不忘,而对物体三视图的学习却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学习心理的特点,克服消极、不利因素,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究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为让学生对机械图样有直观与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去企业机械加工车间参观见习。通过工厂见习,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对机械产品图样的形象储备与感性认识,了解图样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及图样在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了解由于制图、识图错误造成的废品或伤亡的案例,使学生对机械制图学习自觉地引起高度重视,产生责任感。采用这种活动课堂的教学方法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

二、运用榜样启示分层教学

制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具体情况,对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表扬。在教学中向所有学生展示部分优秀学生的制图作业,让其他学生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评优,使他们自己发现学习的目标,以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可增加趣味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三视图的图样去制造模型与实物。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展示,对绘图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发现闪光点就给予表扬,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谈学习感受,让学生自己谈如何学,如何理解。教师对学生所讲给予点评与表扬,通过理解较快学生的示范与讲解,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当然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三四人一组,实施分层教学,以学生来帮助学生,以优生来带动学困生,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整体得到提高。

三、归纳记忆口诀,使学生易懂易记

制图课教学时,重难点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易记。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出寓意完整、文句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背诵的口诀,激发学生的大脑记忆中心,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视图“三等”关系记忆口诀:“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高度概括了三视图的投影关系与画图、补图时的分析方法,学生易记易懂,能应用。在讲圆弧连接时,对圆弧连接步骤总结口诀为:“一心,两点,三连接。”让学生在进行圆弧连接练习时,首先要定出连接圆弧的圆心,其次再去确定连接圆弧的两个连接点,最后再在两个连接点间画连接圆弧。通俗化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口诀,更易让学生去记去应用,让课堂教学产生明显效果。

四、发挥分数杠杆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的作业、试卷和学习态度进行正确的评价,适当地批评和表扬是对其学习活动的否定或肯定。教师除用口头表扬、作业批语外,还可用分数作为杠杆,对学生的每次作业评定成绩,并允许学生重做、补做作业,教师重新批阅,重新记分。分数的起落是对学习进步的肯定或退步的鞭策,从而维持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为了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教师对提问回答不正确的学生要侧面进行鼓励,不要当面批评,以免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学生对制图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

五、增设情趣比赛,提升动手能力

制图教学必须着重动手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让学生做动作类练习,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便于有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定期举行切割或叠加模型制图竞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多个三视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材料分为橡皮泥、粘土、萝卜、土豆、苹果等。学生根据下发视图,在规定时间自行切制或叠加材料模型。比赛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完成形状与时间来决定学生的比赛成绩。组织这种情趣类制图竞赛,可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动手实践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打破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创新制图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我们制图教师永远要做的研究课题。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应改革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钟教学要效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曹晓艳.《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上一篇:驱动教学方法下一篇:业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