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精选12篇)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1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汽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上, 本人从几年的教学经验出发, 以必须够用为度,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 企业和工厂的结构化调整, 产业的升级,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技能型、知识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本文从在校学生的特点和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的现状出发,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上做一些探讨。
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任务及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 先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共有十五章, 分别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切割、金属切削加工基础、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分析和特种加工及数控加工。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使学生获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材料强化, 宏观力学性能和成分、微观组织关系的知识;掌握常用钢铁材料成分、组织、热处理及主要用途;常用非金属材料特点及应用;学会典型构件选材, 使学生能在机械设计中借助手册等资料进行合理选材和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 当前在校生的特点
因为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 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基础稍差,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学习目标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有一部分同学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专科, 要求掌握一门技术, 即实践性的课程要多。
3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 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 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 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 更别提实践操作了, 再加上抽象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所以,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4 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 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 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 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 是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 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5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 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老师站在上面教, 学生坐在下面听, 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 自顾自地在上面讲, 结果, 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 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 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 根本就看不懂, 这时,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 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 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 先引导学生, 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 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 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 工业纯铁用得很少, 几乎没有用处, 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 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俗称“钢铁”, 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 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 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 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 老师讲课不生动, 那么, 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 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 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同时, 应根据课程的特点, 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 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 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 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 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 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 讲完之后, 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 感受一下“四把火”, 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 分析加工工艺, 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 提高了兴趣。
(3) 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 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 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 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 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理论联系了实际,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 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 所以讲授这门课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 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 分组讨论, 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 最后, 由老师总结, 带着问题讲解之后, 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查漏补缺, 找出差距,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 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6 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 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 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 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 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 表达方式不直观, 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 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 所以, 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 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 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 有了多媒体之后, 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 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 即使没有去过车间, 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 也仿佛身临其境, 所以, 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 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 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 眼界也开阔了。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 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 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 没有接触到专业课, 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 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 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 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 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 更不可能去理解, 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 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 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 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 所以, 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 密切配合, 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 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7 结束语
科技在不断发展, 新技术在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改革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做到理实一体化,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 它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大胆创新,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为社会培养出能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性强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工厂需要,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为此, 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文龙.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家珂, 周益军, 叶贵清.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70-72.
[3]周德俭.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 2000, (4) :12-15.
[4]叶宏等.全面深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1997, (6) :50-52.
[5]覃海英.浅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高教研究, 2001, (6) :34-36.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2
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在教学中要突出创造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技术经济的`观念、贯穿工业工程的思路、以制造工艺为主线,教育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 者:刘春林 LIU Chun-lin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016刊 名:宁波工程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21(3)分类号:G642.0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新形势 培养要求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机制工艺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为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 教学内容改革
改变原有学科体系内容编排形式,用教学化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零件工艺规程的制订是这门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传统教学内容注重典型零件的工艺过程分析,教材编写把零件的工艺过程给出结果,生硬地告诉学生就应这样,学生对工艺规程的理解只停留在分析上,谈不上应用,更不会制订。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力求形成一个清晰的机械加工主线,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机械加工的工作流程,为典型零件(选取减速器低速轴、导套、机床用方刀架、拖拉机变速箱倒速中间轴齿轮和车床主轴箱为载体)制订工艺规程,每一个典型零件均下发工艺规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产品零件图一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一份、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一套、工艺规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说明书为设计任务书服务,体现出整个零件工艺规程的制订步骤,即分析零件图(零件的结构分析、技术要求分析),确定生成类型(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及工艺特征),确定毛坯(毛坯类型、规格、制造方法等),选择定位基准(选择定位精基准和粗基准及选择依据),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案、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为每一工序选择设备和工艺装备,为每一工步确定切削用量和计算时间定额。
在提供设计任务书和说明书的同时,还为同学们提供制订工艺规程所用的各
种资料,如标准公差值、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各种典型表面的加
工方法、常用加工方法的余量及公差、常用机床的技术参数等。
这样编写教学内容,既注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又注重了实践性、启发性和科学性,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取;以理论讲授为主,学
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后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到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制订中来。从接受制订工艺规程的任务到工艺卡片的填写,学生都全程参与。这种方法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如以前讲授定位基准选择时,老师主要介绍定位粗基准和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学生也能够记住,但不会应用,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考试中此题若出问答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对,若出应用题,根据具体加工要求选择相应定位基准,只有少数同学能够答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讲授法的弊端。改革后,学生们在制订工艺规程时需要选择定位基准,这就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这一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如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原来老师只讲有经验估计法、查表修正法和分析计算法三种,以查表修正法应用最为广泛。但表格去哪里查找、如何查找,查出来如何修正等問题往往不讲。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后,每一个载体在填写工序卡片时都要画工序简图,在工序简图上要标注工序尺寸,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会确定加工余量,会计算工序尺寸。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找到相应的表格,查找相应的余量,根据加工总余量修正各工序余量,根据加工余量针对不同的情况计算工序尺寸,这样同学们对加工余量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深了。
3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学生各自为战,学生听与不听,会与不会只影响个体,学生没有团队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很难培养。改革后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7人,每个学习情境指定一个组长,学习情境不同组长不同,这样每人都能当一次组长,每个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这种模式中,老师的任务不是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而是把学生引导到教学过程中去,帮助组建学习小组,在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的阶段中为学生提供帮助,监督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继续下去或犯有较大错误时进行干涉,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生[1]。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社会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做决定和计划的能力等方法能力,知识、技能的运用与创新能力、工作工具使用能力等专业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4 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原来这门课一般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试卷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等不同题型,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考前学生经过突击背诵,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也能取得好成绩。改革后本门课采用开放式考核,以上课时下发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平时的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上课纪律情况等占总成绩10%,另外要求同学们在给定的时间内制订一个典型零件(随机抽取,试题库中有各种类型的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给同学们提供相关资料,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60%。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再也不能用短时间的突击背诵来提高考试成绩了,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后,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陈东.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建设.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cd2f38783d049649b6658c0.html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篇4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由于在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涉及了有关传统知识的介绍, 使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缺乏时代感和先进性,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产生一定的误解, 排斥该课程的学习。虽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动画、实物模型及挂图等多种教学方法, 但仍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众所周知,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设备的结构、材料的特性以及工艺的优缺点等众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践联系理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但是, 目前我国大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在教学时存在着理论难以联系实践这一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通常都是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再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这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时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
当前, 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投影仪、幻灯片等。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为了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这些教学设备, 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分析
(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分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另一方面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工业领域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不断地丰富了我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体系, 所以为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扩展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 不断地变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时要做好工程实践、实验实践、实习实践及设计实践等多方面的变革工作, 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实际应用能力。
(二)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理论改革分析
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工程意识, 教师在教学理论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强化学生的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 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变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合理地设置一些课堂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提高我国机械制造基础的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在新时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新型人才。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时, 教师要始终密切联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从教学手段、内容等多个方面来实施改革, 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成果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作为当前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准确地掌握我国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组织、成分、种类、牌号及改进方法等具体知识, 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选择材料及加工材料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为学生学习其他机械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涵盖的概念较为抽象且覆盖内容较广, 包括机械加工、铸造、金属材料、金属学、非金属材料、热处理及锻造等多个学科知识,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江树勇, 任正义, 赵立红, 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 :19-2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5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代码:INDE3010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材料科学基础 后续课程: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材料成型原理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陈再良
课程负责人:陈再良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和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业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业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单元及制造系统选择决策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机械加工方法(6课时)
第一节 零件的成形方法
一、Δm<0的制造工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二、Δm=0的制造过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三、Δm>的制造过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第二节 机械加工方法
一、车削
车削方法的特点和车床加工的典型工序
二、铣削
铣削加工的方法和特点
三、刨削
刨削加工的特点和方法
四、钻削与镗削 钻削与镗削的方法与的、特点
五、齿面加工
成形法和展成法的特点
六、复杂曲面加工
复杂曲面加工的方法
七、磨削
磨削加工的方法与特点
八、特种加工
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各自的方法和特点
思考题:
1、简述电解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的表面成形原理和应用范围
2、镗削与车削有哪些不同?
3、车削加工能形成哪些表面?
第二章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12课时)
第一节 刀具的结构
一、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切削运动定义、削运动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几何参数
二、刀具角度
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刀具角度的参考平面、刀具的标注角度、刀具的工作角度
三、刀具种类
刀具分类、常用刀具简介
第二节 刀具材料
一、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刀具材料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常用的刀具材料
常用的刀具材料及其各自的特性
三、新型刀具材料
新型刀具材料及其优点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一、切削过程及切削种类
切削的形成过程、切削的类型及其控制、积屑瘤现象
第四节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
一、切削力的来源,切削合力及其分解,切削功率
二、切削力的测量
目前采用的切削力测量手段
三、切削力的经验公式与切削力估算
计算切削力的指数公式、按单位切削力计算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第五节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一、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导
切削热的定义及产生
二、切削温度的测量
三、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切削用量、工件材料、刀具角度、刀具磨损、切削液
四、切削液
三类切削液
五、切削温度对工件、刀具和切削过程的影响
第六节 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
一、刀具磨损的形态及其原因
刀具磨损的三种形式
二、具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
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刀具寿命的经验公式
刀具寿命的定义、刀具寿命公式
第七节 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件材料加工性
一、切削用量的选择
对加工质量、基本工艺时间、刀具寿命和辅助时间的影响
二、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改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思考题:
1、金属切削过程有和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和比较?
2、车刀的角度如何定义?表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什么不同?
3、刀具的正常磨损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4、简述车刀、铣刀、钻头的特点。
5、刀具材料具备哪些性能?常用刀具材料有哪些?
第三章 金属切削机床(9课时)第一节 概述
一、机床的基本组成
二、机床的运动
表面形成运动和辅助运动
三、机床技术性能指标
机床的工艺范围、机床的技术参数
四、机床精度与刚度
机床精度的分类及各自定义
五、机床的型号编制
通用机床型号的编制方法、机床的特性代号、主参数、第二主参数和设计序号
第二节 金属切削机床部件
一、传动系统 主传动系统及其按特征分类、进给传动系统
二、主轴部件
主轴部件的组成结构、主轴部件满足的基本要求、主轴部件的传动方式
三、机床支承件
机床支承件的组成结构、满足的基本要求及其材料
四、机床导轨
导轨应满足的主要技术要求、截面形状和组合形式、导轨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五、机床刀架和自动换刀装置
机床刀架自动换刀装置的类型、应满足的要求
第三节 常见的金属切削机床
一、机床
二、磨床
三、钻床
四、铣床
五、加工中心
思考题:
1、机床常用的技术性能有哪些?
2、试说明如何区分机床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3、主轴部件、导轨、支承件及刀架应满足的基本技术要求有哪些?
第四章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9课时)第一节 机床夹具概述
一、工件的装夹方法
工件在机床上的两种装夹方法
二、机床夹具的工作原理和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夹具的主要工作原理、夹具的作用
三、夹具的分类与组成
第二节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
一、基准的概念
基准的定义及分类 二、六点定位原理
六点定位原理的概念、注意事项、具体设计和定位分析中常遇到的问题
三、常见的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定位元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各种典型表面的定位方法和定位元件
第三节 定位误差分析
一、定位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二、定位误差的计算
三、保证精度加工的条件
第四节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
一、夹紧装置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二、夹紧力的确定
夹紧力方向的确定、夹紧力作用点的确定、夹紧力的大小
三、典型夹紧机构
几种利用机械摩擦实现夹紧
四、夹紧动力原装置
气动夹紧、液压加紧、气-液压组合夹紧
第五节 各类机床夹具
一、车床夹具
二、铣床夹具
三、钻床夹具
第六节 现代机床夹具
一、自动线夹具
二、组合夹具
三、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
四、数控机床夹具
第七节 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步骤
思考题:
1、机床夹具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2、工件在机床上的装夹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有哪些?
3、什么是“六点原理”?
4、定位误差产生的误差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5、夹紧装置的基本组成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6课时)第一节 机械加工精度
一、概述
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加工经济精度、原始误差、误差敏感方向的概念、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方法
二、工艺系统几何误差
机床的几何误差、刀具的几何误差、夹具的几何误差
三、调整误差
调整误差方式
四、工业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基本概念、工件刚度、刀具刚度、机床部件刚度、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五、工业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的热源、工艺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
六、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 基本概念、内应力的产生、减小内应力变形误差的途径
七、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减小原始误差、转移原始误差、均分原始误差、均化原始误差、补偿误差
第二节 工艺工程过程的统计分析
一、误差统计性质的分类
二、工艺工程的分布图分析
正态分布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误差分布规律、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
三、工艺过程的点图分析
工艺过程的稳定性、点图的基本形式、点图的正常波动与异常波动
第三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一、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
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表面质量对耐腐蚀性的影响、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
二、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
切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磨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
三、影响加工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
表面层冷作硬化、表面层材料金相组织变化、表面层残余应力
第四节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二、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
思考题:
1、什么叫主轴回转误差?它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磨床头架主轴采用死顶尖,而车床主轴采用活顶尖?
2、什么是误差复映?误差复映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什么样性质的误差服从偏态分布?什么样性质的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4、试简述机械加工中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
第六章 工艺规程设计(6课时)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工序、工步和工作行程、装夹和工位
三、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形状精度的获得方法、位置精度的获得方法、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
四、机械加工工艺与生产类型
生产类型、生产类型与组织方式
五、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及原始资料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二、工艺路线的制定
定位基准的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工序顺序的安排、机床设备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第三节 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一、加工余量及其影响因素
加工余量的定义、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基准重合时的情况、基准面在加工时经过转换的情况、孔系坐标尺寸的计算
第四节 工艺尺寸链
一、尺寸链及其尺寸计算公式
尺寸链的定义、分类、计算,极植法解尺寸链的计算公式、统计法解直线尺寸链基本计算公式
二、工艺尺寸链分析与计算的实例
第五节 机械加工工艺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一、时间定额
时间定额的概念、组成
二、工艺成本
工艺成本的组成计算、工艺方案的经济评比
三、编制工艺规程文件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第六节 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一、概述
机械装配与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
二、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装配方法
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
三、装备工艺规程设计
第七节 机械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评价
一、概述
二、机械产品设计的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
三、机械产品设计的装配工艺性评价
思考题:
1、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
2、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3、试分析比较用极值法解算尺寸链与用统计法解算尺寸链的本质区别。
第七章 先进制造技术(6课时)第一节 快速成形制造技术
一、简介 快速成形技术的优点
二、快速成形的基本原理
三、快速成形的工艺方法
四、基于快速成形的快速模具技术
快速模具按模具制造的分类
第二节 高速切削
一、高速切削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二、高速切削的机理
切削立、切削热、刀具磨损
三、高速切削的关键技术
高速切削的机床机构、高速切削的刀具系统
第三节 微机械及其微细加工技术
一、引言
二、微细加工技术
三、典型微电子机械系统装置
思考题:
1、基于快速成形的常见快速模具工艺方法有哪些?
2、总结高速切削工艺的特点。
3、简述常见的各种微细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
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测验及作业
成绩评定方式:笔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含期中考试)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TH16-4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有部分教师依旧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样教学方法的教学下,不但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吸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还会使部分学生越听越糊涂,进而导致教师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有的教师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也做了积极地努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实物模型,但是由于模型有限以及教室的空间等问题,仍然不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尽量用通俗易懂、诙谐有趣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晦涩难懂的章节,这样通过讲解不但能够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能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已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运用的不得到,不但没有对学生带来多大的好处,还白白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因为有一部分刚刚从教的老师,他们几乎没有教学经验,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这些教师觉得多媒体就是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而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他们才会把上课所要讲的内容全都做成PPT,上课一味依赖PPT。而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从来不看课本,觉得只要看老师做的PPT就可以了,但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是无法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的,这样就会遗漏很多重点知识。除了这类教师外,还有一部分教师与之完全相反,就是很排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部分教师大多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依旧采用讲授+板书的传统讲学方式,而这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当在讲到机床的结构以及加工过程时,要想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那么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模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不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的考察时,大多数学校会利用书面试卷的形式来进行考察。但是如果仅仅采用这一种方式考核,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地单纯追求卷面分数,而不注重实地锻炼,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且在这种考核的方式下,还会使部分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根本不听教师讲课,而快到考试时就死记硬背书中的简单理论,通过这样的临时抱佛脚,部分学生也能通过考试,但是这些学生根本就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习应建立多种考核制度。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本人主要总结了四种:①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做课堂情境引导。比如:可以在讲课之前,应带领学生去学校相关的车间去参观,并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结构,然后在适时的提出疑问,例:这些机器是怎样运转起来的呢?等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说这些问题一会在课堂上会讲到。②要适当的进行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经验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③要尽量营造师生互动的上课方式。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那么教师就应该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交谈,比如可以采用讨论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也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④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要知道运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教学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应把这四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2.应创新考核方式
在考核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时,不能仅靠卷面分数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劣。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及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进步,就应该采用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加入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以及解决突发状况能力的考察,这样就能够较为全面的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3.应该加强师资力量
要想培养优秀的学生,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过硬的师资力量也很关键。尤其是教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的课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必备较为熟练的操作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授课。但是就目前状况,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大多数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所以当教师在讲课时,也只是依葫芦画瓢,照着书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问教师时,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知识,那么就不能详细的讲解给学生,长此以往,在这种模棱两可的讲解下,学生不但不能获得进步,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实际操作课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各个学校应该努力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结束语
要想学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那么必然要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但是长期以来一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而在以上篇幅中,我主要研究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希望能给对大家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2,(3):6-7
[2]于英华,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4):94-95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7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我们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探索了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品作为课程载体, 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采用精细化人才培养手段, 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院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于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以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为先导,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专业理论技术为基础, 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对重点课程进行改革, 以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条件
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 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和条件。 (1) 理论条件。已经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主编了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制造基础》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 优质的教材是课程研究的良好基石。 (2) 实践条件。《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现能够使用的实训场地1.2万平方米, 拥有多台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立式铣床、摇臂钻床、万能外圆磨床、线切割机床、各种齿轮加工机床等。 (3) 网络条件。各教学楼均有多媒体教室, 学院有计算机房与校园网相连, 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 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学习。
革新课程教学大纲
在高等工业院校,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 在教学计划中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的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 基本掌握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 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金属工艺学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内容繁杂, 前后逻辑性不强;课时少, 任务重,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可对教材内容适当删繁就简, 以“必需、够用”为度, 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现有教材为参考,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精选授课内容, 突出重点、简化难点, 并减少理论推导, 注重实际应用, 使教学内容变为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堂语言。例如, 围绕机械加工工艺方法, 可将教学重点放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工艺尺寸链”、“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等章节上。我们对“加工质量”章节做了大幅度删减, 避免了陷入纯理论教学的误区, 告诉学生一些能指导生产的结论即可, 避免了学生因本章节篇幅长、难度大而对后续重点章节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既有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 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理论知识缺乏, 学生就很难从原理上掌握有关的知识, 做不到举一反三;如缺乏实践环境, 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加工制造理论。
(一)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好绪论课《机械制造基础》的“绪论”课, 要向学生讲述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特点、学习方法与要求等, 要使学生对该课程内容体系有较深的感性认识, 从而有章可循,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还要介绍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及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巨大作用、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和肩负的使命,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 可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工艺理论和工艺方法的应用灵活性很大, 即使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 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达到相同的目的。因此, 如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工艺知识, 可安排一些工艺性的作业, 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提出各种方案, 教师最后汇总, 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开阔学生的思路。对一些较简单、学生理解较全面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让学生自学或让学生上台讲课的方式, 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 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采用现场比较教学法现场比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 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使学生认识到, 不是数控机床就一切都比传统机床好, 而是数控机床在高精度、曲面加工和多工序统一上有优势。例如, 讲授传统CA6140普通车床与现代数控车床的现场教学, 可利用实验室的车床, 让学生了解到了机床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 机床的布局、传动、结构、操纵;刀具类型、用途、结构特点、车削用量的选择, 夹具中选用通用标准夹具与设计非标准夹具的目的, 零件加工乃致延伸零件装配等内容。这样, 将多个教学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讲解, 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能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解决在课堂上单凭教师口授与板书甚至多媒体等无法或很难讲清的内容, 如两种机床的区别, 成本、效率、精度和两种加工机床适合加工哪些表面等, 从而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主线贯穿教学本课程包含内容多, 覆盖面广, 实践性、综合性强, 一些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克服困难, 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关键。为了能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应提前引导学生从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的实战观点出发, 明确机床、刀具、夹具和零件加工及装配和质量保证这个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主线。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来, 应真正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贯穿主线, 学生学有所用, 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 用学为所用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 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产品。
(二)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如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素材直观形象地再现机械加工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利用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件中可采用大量的动画、图片和教学视频, 用多种媒体形式再现生产现场和实习现场, 一些演示性的实习内容完全可以用机械制造基础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课件替代。如许多测量工具的使用、特种铸造方法、新工艺、特种焊接、特种加工等。一般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仪器设备配备齐全,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科学的, 用多媒体形式模仿实验或实习环境, 在节省设备的投资情况下能同时使实践教学跟上工艺和设备的发展, 达到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系统化训练系统化训练从认知实践、金工实习、课堂教学到课程设计应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包括理论环境认知、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各个环节, 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习惯。
实用性案例实用性案例应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 强调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和训练。引入的实用教学案例应重点突出技术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对制造方法的掌握。
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如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在创建问题情境的条件下, 好的教学模式应能够积极有效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 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教师将知识融会贯通设计出好的课题训练, 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创新思想。
1.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 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探索创新精神。
2.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图1是企业中项目“汽车牌照清洗器”示意图。通过明确项目任务、制定方案、图纸设计、部装与总装调试、互动式评价、撰写工作报告等步骤, 能使学生将设计感受提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和创意方法, 特别是系统的机械制造知识和经验。
3. 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强调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项目的推进, 使学生了解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强调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参与, 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4.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我们打破了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 淡化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界限, 在实验室里组织教学, 使理论教学内容能很快得到实践的验证,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加快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 在讲解“CA6140车床结构”一章时, 虽然书上给了车床整体的结构图, 但对照书上死板的图讲解, 学生根本想象不出具体实物是什么样子, 更无法知道工人师傅具体怎么操作。面对这些难题, 我们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面对实物, 在教师讲解后, 自己亲自动手操作,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并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 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 创新求精, 动态改革, 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后, 我们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摘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特点, 从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条件, 探讨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02 (5) :12-13.
[2]刘迎春, 宁立伟, 邓奕, 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4, 14 (3) :59-62.
[3]李焕锋, 刘自然.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深化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0 (2) :50-52.
[4]徐向红.从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看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 2006 (7) .
[5]覃海英.浅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高教研究, 2001 (12) .
[6]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08 (7) :97-98.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8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 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 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失去该课程原本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和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本课程定位为焊接专业的专业核心教学项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础上开设的, 目的是为机械制造技术能力训练项目 (车、铣、磨和钳工操作等) 做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准备。本课程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焊接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装夹具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两大部分, 形成一门知识面广、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 是焊接专业课程的基础。
根据课改的理念, 我们确立了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综合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托, 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发展为目标, 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先进性;明确了课程改革原则, 随即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序化。以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 毛坯的制造部分, 简化本专业后续课程要学的焊接部分的内容, 重点放在机械加工部分, 通过机床构造与设备的维护等内容, 对培养焊接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专业方向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坡口的加工训练等项目为学习焊接结构生产课程奠定必要基础。课程容不能对多数学生的情感形成新的刺激时,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下降, 课堂气氛沉闷。另外, 由于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 如果统一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到同一类要求, 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老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在情绪情感上的表现是, 思维活跃的学生情绪饱满, 充满自信心;思维迟钝的学生情绪低落, 会产生恐惧心理。鉴于这种情况, 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采用“按程度、分层次”教学法, 即教学内容层次化、信息反馈层次化、教学辅导层次化,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编组, 找出学生的差距, 每组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这样做内容的选取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一致, 与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的二年级学生, 要求学生在《机械制图》的基础上学习本门课程。后续的《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等课程在学完本课程后才能陆续展开。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因为既无动人故事, 又无感人场面, 抽象知识点却很多, 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动手演示, 一味地“口授”, 易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从而使教与学显得很乏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改变课堂授课方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下是我总结出的自己的经验。
1. 任务驱动, 学生主体。
为了充分贯彻五年制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 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开发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 最终形成了“任务驱动, 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差;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灌输, 而是转变为提出任务、进行引导、说明原理、提供示范、评估结果, 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 独立进行信息查询、制定计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估。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整个学习过程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 学习效果好。
2. 现场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过去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不了解生产中的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 渐渐就会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 而形成恶性循环。我的做法如下。
(1) 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观摩, 通过生产现场的场景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在授课过程中, 比如当讲到机床结构与刀具时, 将学使学优生保持一种求得新知的激情, 中等生保持一种获取知识的热情, 学困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完成学习目标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克服学习恐惧心理的同时,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 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总之, 只要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 创设各种有利的氛围和情境, 学生就会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只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 适当地创设一些益智教学游戏, 就能使学生总保持一种学习激情,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只有善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适时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学生才会在学习上充满自信。
“5S”管理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中的应用
彭华勇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摘要:“5S”管理在高校实训室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探讨了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实验中如何应用“5S”管理模式。
关键词:“5S”管理模式发动机拆装实训室应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 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职院基层实训室这个部门来说, 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5S”管理模式是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一种相对有效手段。“5S”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 被称为质量管理基础的QC和QM。在欧美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 “5S”管理在我国企业开始推广应用, 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我国高校实训室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具体的实训室“5S”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应用远落后于企业。本文结合“5S”管理模式探讨怎样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中推行“5S”管理。
一、“5S”的意义
“5S”具体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其英文单词均以S开头, 故称为“5S”。
1.整理
就是区分必需和非必需品, 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 清除多余的东西, 备齐必要的物品。具体措施如下。
(1) 任课老师、实验员对所在的办公室车间实训室进行全面检查, 包括硬件和软件。
(2) 明确界定不常用的物品的标准, 制定非必须品判断标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 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 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动手, 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 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现以用刨刀加工焊接坡口为例, 首先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分成若干小组, 使其能经过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先对其作简要介绍, 让学生明白刨床基本的加工原理与操作。然后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拟出加工方案并操作。教师以质量检验员的身份监督学生的加工质量, 在加工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 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完成此项加工任务, 他们已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 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此时, 教师的点拨能达到一点即通的效果。
4. 多媒体形象化教学。
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等, 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 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可形象地揭示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 有效地解决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难以理解的问题, 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
准表。
(3) 坚决将非必需品从现场拿走。将弃置物贴上标识, 明确处理期限、责任人, 对于已处理完毕的物品, 事后不要提出异议。
(4) 调查工具使用频率, 决定存放地, 每次实训使用的物品、工具、设备放到易提取的位置, 不常使用的物品可以放得远些。
(5) 制定非必需品的放置方法。
(6) 任课老师、实验员在课前课后检查是否乱放工具、设备。上课前后要对实训学习进行讲解。
2.整顿
清楚物品存放位置, 马上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物品。
(1) 明确存放的物品, 对拆装工具、测量工具有明确的规定。
(2) 根据课程的进程, 确立物品放置的场所。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使用的物品时有不同, 给予适当的安排。
(3) 工具设备可区分为随时使用、常用等情况分别存放, 使学生、教师可以轻易将物品归位。
(4) 划线, 对每台发动机在拆装前要在指定区域内进行。
(5) 确定责任人员及其分工。
(6) 每次课后, 对实训的学生组长有明确的责任, 要求物品归位。
3.清扫
将现场变得整洁, 使人心情舒畅。
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5. 提升自身素质, 做合格的“双师型”人才。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单一的理论教师或实践指导老师, 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势在必行。特别是青年教师, 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 把自己培养成为即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对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重视教学过程评价, 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等等,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真正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四、结语
总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逐步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 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继续探索五年制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为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根据近年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考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和思路;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整合,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总结出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操作方案。
关键词:高职焊接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Z].2005-11-5.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改革
引言
《机械制造基础》是我校机电、数控专业的专业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选择、毛坯与零件加工方法的确定,为将来从事工艺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尝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目前 《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切削刀具和机床夹具设计五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多,加上有些教学内容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仅靠传统的方法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必须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改革课程教学大纲
本着“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加强对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的原则,大纲各章节的内容应根据专业的特点从总体培养目标中的各单项能力目标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技能要求确定。由于本门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因此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确立以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合理地确定实训内容及学时分配,充分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知识布局
原有的机械基础课程是以学科体系建立起来的, 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 而忽略了对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学完课程仍无法对机械制造建立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机械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去除与实践生产不发生联系的一些内容,如工程材料部分的“晶体结构”“铁碳相图”等,再比如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章节中,极限与配合,形状与位置公差的知识点早已在机械制图及CAD课程中讲授过, 那么只需用几张企业的产品图温故知新。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 高教学质量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施教过程中,应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的专项技能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亲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
4.1理 论教学环节
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理论教学, 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制作CAI课件 ,增加一些加工现场的录像 ,通过多媒体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现,既能加大课堂信息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热处理,金属材料成形工艺(铸造,锻压与焊接等),仅理论讲解,没有实物对象,没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是非常空洞乏味的, 为解决问题,收集企业热处理工艺过程、铸锻焊件制造过程的真实录像资料,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辅助播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产车间,增强了真实感。
4.2实 训教学环节
把理论知识寓于实际操作之中,加强技能培训。在我校实践环节中,主要是车工、钳工与数控机床的实习教学。
4.2.1车工实习项目 : 让学生按照生产车间的图纸来车削阶梯轴,并用滚花刀进行滚花。通过车工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学会车刀的磨制与安装,车工基本操作,能够使用一些量具,了解车床组成及功用。
4.2.2钳工实习项目 , 在装有台虎钳的实验台上做成鸭嘴形状的锤头。通过钳工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能够熟练掌握画线、锯切、锉削、钻孔、攻丝等加工技能;能够根据图纸独立加工零件, 在加工方法的选择、工艺编排上,具有一定的自我创新与实践能力。
4.2.3数控实训项目 :学生按照图纸进行外形、型腔轮廓的加工及对孔的加工。通过数控实习,可以掌握加工中心与数控车床的操作,工件的装夹,刀具的选用与拆装,程序的编制与输入,掌握工艺的编制。
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3现 场教学环节
实训教学是现场教学的一种形式, 但毕竟接触到的产品有限或者缺少企业生产的那种氛围, 所以, 对一些传动轴、套筒、齿轮及箱体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可以通过参观制造厂家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现场再加以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典型零件的工艺流程的理解,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扩大视野。
4.4课堂讨论环节
专业课的课堂上其实也可以形式多样, 比如教学时运用实物讲解,讲解夹具组成时,可以拿一些钻夹具与铣夹具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自己上来拆分与组装;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如以典型零件的材料及成形工艺选择为例,针对典型零件齿轮、主轴、曲轴、弹簧等不同零件的不同工况条件和使用性能要求,逐一分析其失效形式,并进行合理选材,正确安排其热处理工艺、冷热加工工艺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采用内容比较法,让学生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找相同与不同点,比如讲解刀具材料时, 要求学生自己对高速钢与硬质合金刀具材料进行比较,并能举出实例。再比如热处理中的正火、退火、淬火和回火,列出表格比较它们的工艺过程、加热温度、冷却介质、组织、性能特点及应用实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4.5理论联系实际法的应用
在课程中适当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把知识直观化和简单化, 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在讲解金属材料的种类和应用时,就可以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机械零件进行练习。
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10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满足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几门专业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融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该课程的主要介绍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与测试、金属结晶理论与应用、工程材料及其热处理、铸、锻、焊工艺及应用、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与工艺装备这六大模块内容。在缩减课程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必须完成以下任务: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与单独开设每门课程同等效果,使学生有兴趣学习机械产品制造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此,笔者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优化融合教学内容,分析课程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专业性强,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工学、金属工艺学等,所授专业内容也十分冗杂。再加上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重组,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是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分别以金属工艺学和金属切削理论为两个基本点,所涉及的内容有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刀具与夹具等,并以这个教学体系的需求作为取舍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避免了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使知识更为合理的衔接,教学思路清晰。
三、综合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表明,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结合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种有效途径。
(一)多媒体课件
目前高等学校教师一般都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与教师现场教学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灵活等优点,进而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讨论铸造、冲压、焊接一些工艺流程时,必须将这些加工所涉及设备的主要结构的工作原理充分理解,才能对这些加工工艺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相关的实物图片、产品实际加工视频、工程动画等穿插在课堂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动态化,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建立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网站。建立课程演示文稿、现场加工视频、装配动画、视频教学、专题讲座等资源库,让学生可在课前、课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因此,多媒体课件教学系统设计完善与否,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讲课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与总结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案例引导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现场产品的加工引导学生学习。针对课程体系设置特点,规划出课程的不同环节,再次带领学生进入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去参观。以原来金工实习时同学们自己做的锤子引导学生应该注意观察哪些是要点,锤子毛坯料是怎么加工?毛坯出来了怎么加工成锤头和锤棒?使用什么加工设备、工具、量具?量具是如何使用?铣床的工作原理?同时让他们观察钻床、车床、铣床、磨床等加工设备的结构,分析各个设备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使学生对整个的机械制造技术有深入的了解,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四、结合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课程教学
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莆田中涵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华隆机械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了“车间———课堂”教学平台。对于课程某一章节内容,统一规划一下时间,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车间,结合现场生产过程为学生授课,通过现场设备实际操作流程和讲解相结合,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便于学生们掌握。
摘要:依据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针对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借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式以及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工程素质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昌娟,高保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70-71.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 教学考核 改革
一、机械制造工艺课教学现状及考核方式改革的必然性
机械制造工艺课是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教学尺度不易把握,学生则感到学习内容枯燥、模糊;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以及课程开设有一定的跳跃性,一些学生由此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本课程的学习,还会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这门课程的教学考核主要是教室试卷考核,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注重概念及知识,最后导致学生虽然考了高分,但实际能力却很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针对当前教学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专业教师应该牢牢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精神,结合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自身的特点,从各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推动课程全面、深入的改革,使得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二、课程考核改革路径
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如果考核方式不改变,教学就会不自觉地围着这根指挥棒转,虽说在教学形式上有了变化,但是实现不了质的飞跃,所以最根本的变革应该是改变考核机制,不以分数来衡量成败,而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注重对能力的考核。
1.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其一,重视三个结合,即考试大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范围三者结合,分模块、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各个知识点划分为各个模块,对学生按模块进行考核、打分,这样可以打破一考定成败的局面,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其二,打破常规,改变传统考核模式,实行开放式考核。比如教研组拟制考核试题,每位学生单独完成;师生共同制定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分小组完成;同时,可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小组的协作能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其三,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层次的不同,因人设题,因人设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其四,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设计需在满足夯实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偏向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考核形式
其一,合理设计课程课时,将知识分段,保证每堂课都有知识点,并进行考核,通过一课一考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二,以每个任务模块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实战,以检测学习成果。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工种鉴定的知识插入到教学中,既保证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通过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改革学期成绩计算方式,注重过程,将平时考试成绩按比例计入学习成绩。
三、课程考核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学生是考核改革的基础
学生是考核的基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内容、考核目标都需要针对每个考核对象进行设计。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所处的层次、能力结构,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如笔者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已经进行了钳工实习和车工实习,在设计任务时就以钳工或车工任务为主,这样学生都能有所为,可以保证任务的正常有效实施。
2.设计任务是考核改革的关键
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是完成教学考核的重点。笔者认为,首先任务设定应准确,任务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二是任务的难易程度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务必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的任务完成中掌握知识;三要任务内容需适量,不能在一个任务中包含太多新知识点,导致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时数内难以完成。
3.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考核改革的重要因素
在新的考核体系下,需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指导性作用,因此教师在精心布置任务之后,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是过程考核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篇12
一、课程体系项目化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知识领域、生产工艺领域、典型零件加工领域、质量分析领域。
其中基础知识领域包括机床、刀具、夹具、零件的毛坯制造;生产工艺领域包括工艺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加工领域包括轴类零件的加工、齿轮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叉架类零件的加工四个项目化的过程;质量分析领域包括加工零件出现形位误差的分析、加工误差的分析、加工工艺路线的筛选等几个项目。
二、典型零件加工实例
根据上图制定的加工方法为:
第一步:整体思路,选材、热处理、车削、铣削、磨削、检验;
第二步:加工的主要过程、选料、锻造、热处理、粗车、热处理、精车、铣削、去毛刺。
(一)热处理、精磨、终检
1.材料的选用
我们选用的是45钢,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锻造,其组织紧密,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选用φ50×245的料。
2.热处理的选择
退火处理,在加工前我们选用退火处理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目的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其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调质处理,在粗加工之后,在精加工之前调质可以得到消除毛坯制造和粗加工的残余应力,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同时为下一步精加工做准备。
淬火处理,在磨削之前主要是提高零件的强度、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二)典型工艺
车削(车床),粗车主的任务是切除大量毛坯的大部分加工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尽可能接近成品,提高生产率。我们按照先面后孔的原则先车的面后钻的孔,保留1.5 mm的余量为精加工做准备。端面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中心孔用的是A2.5中心钻。装夹右端→粗车左端面→打中心孔用顶尖顶住→粗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6.5 mm→粗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Φ31.5 mm→掉头装夹用顶尖顶住→粗车右端面保证总长为240 mm→打中心孔→粗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1.5 mm。
车削(车床),精车减小粗加工后留下的误差和表面缺陷,保证各主要表面基本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我们在此留余量0.5 mm,为下一步精磨做准备。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退刀槽用的是3 mm切断刀,车倒角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双顶尖装夹→精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5.5 mm→精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左端长为77.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掉头装夹→精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右端长为33.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
铣削(铣床),铣削键槽从右端面49 mm开始铣长为84 mm、宽为Φ10 mm、深为5 mm的键槽,铣削完后,用锉刀去毛刺。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听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教师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9.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推荐阅读: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10-24
茶叶机械课程教学08-13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09-18
机械课程教学实践10-07
机械类课程教学11-20
机械基础课程趣味教学08-11
机械类课程教学分析11-15
机械工程课程教学改革06-18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07-29
机械电子基础课程教学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