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教学(共12篇)
优化课程教学 篇1
1.基础课程开设现状及问题
(1) 开设学时过多, 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目前, 国内高校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思政时事类、基础科学类、外语类、身心健康类、生涯规划类、人文素养类、工具类等。根据各地教育部门要求不同而开设的种类和学时各异, 但基本可达700学时以上, 甚至部分学校和专业达1000学时以上, 在有限的总学时中, 除去必要的素质拓展课、社会实践以及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之外, 基础课和专业课抢占学时比例令学生学习压力日渐增大。
(2)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接受程度与教师期待值有一定差距。由于开设学期早, 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基础课程, 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 同时, 丰富的课外生活和社团活动占用了学生较多时间, 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往往不尽如人意。同时, 部分基础课程, 由于知识内容的限制, 很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 大部分课程内容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向学生演示假设和推导过程, 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略显死板。
(3) 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对接不畅。基础课程作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石, 应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起到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建立知识体系, 目前, 普遍存在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不能对接, 部分知识重复讲授, 部分知识两方均不体现,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基础课开设量大面广, 而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研室基本不隶属与同一学院, 教师之间很难有一个沟通平台, 能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和交流。
(4) 基础课程教师工作量繁重, 培训提供机会少。由于高校扩招, 基础课教师数量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开课需要,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师存在超负荷工作现象, 教师疲于奔波于各个课堂, 导致很难抽出时间参与进修和培训等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学校对基础课程教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提供的机会不多也是原因之一。
针对现阶段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如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过于陈旧和死板、教学内容稍显陈旧、与专业知识贯通和融合仍显不够等, 吉林农业大学实施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程, 有效推进了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了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保证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2.确定改革目标及范围
通过改革基础课程体系, 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 完善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学校为本科学生开设的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具体范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化学、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物理、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改革遵循培养目标需求与学校实际结合的原则、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以及统筹规划、全面改革和整体提升的原则。
3.调研与研讨
(1) 学校组织各教学单位针对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组织交流与讨论,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成立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和协调基础课程改革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对基础课程现状进行调研, 全面了解了基础课程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形成调研报告。
(2) 选派基础课程教师代表赴国内知名院校调研学习, 同时, 组织基础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活动, 实现两方面有效对接, 明确专业课程对基础课程的需求, 提高基础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3) 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 了解学生对基础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将学生意见充分反映给基础课程教研室, 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 采纳学生意见,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参与度。
(4) 各门课程针对存在问题和研讨结果形成的意见, 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加强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需求合理调整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评价考核方式,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等。
4.改革实施过程
(1) 推进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 (1)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科学调整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优化整合基础课程, 避免基础课程内部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 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更加紧密, 能够更有力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综合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增加学生的能力训练。鼓励采取多样化考试方式, 优化过程考核,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 加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课程教师团队建设, 重点加强以课程为平台的教学团队建设, 构建团队合作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促进教师教学的交流与研讨, 注重老中青搭配, 优势互补, 传帮带共进的团队发展模式, 尽快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加基础课程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 了解基础课程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加快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改善基础课程教学环境与条件。提高对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为教师提供多种方式的进修和培训, 尤其是出国学习机会, 实验经费拨付向基础课程倾斜。
(4) 加强对基础课程的立项研究。深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 注重启发式和研究性学习, 结合基础课程主要倾向于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锻炼的特点,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针对基础课程的课题研究立项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立项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通过多种有效措施,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专业对基础课程的开设要求, 明确了基础课程定位,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优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全面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基础课是高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成完整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性环节, 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对策, 总结吉林农业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经验, 得出结论:依据专业办学实际开设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能够优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全面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峰.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13 (01) .
[2]南红花, 朴光秉.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效性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3]李海舰.农业高职院校基础课建设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05) .
优化课程教学 篇2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所需要处理的各类信息总量不断增加,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其中,越来越多的管理岗位对应聘者的会计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十分重要。故从会计教学目标、会计教学内容优化、会计教学方法改进和会计考评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会计教学;对策;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处理的能力正日渐成为企业对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指标。在这其中,面对大量的市场信息、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会计课走进管理类专业成为必然。然而,由于专业设计方向不同,就业侧重岗位不同,对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与会计专业也应当有所不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懂得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能够读懂会计信息,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中的管理人才。因此,认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必要的。
一、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区别
笔者以为,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相较会计专业,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
1、教学目标不同。
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在财务岗位就业,因此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掌握各项会计基本技能:填写凭证、编制报表、报账报税等,并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方法,将各类相关经济信息汇集成会计信息,是信息的生产者与制造者。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标是理解会计的作用、意义和会计思想,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而不是要求他们掌握各项细化的会计技能,这是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在将来,他们将是会计信息的阅读者、使用者和分析者,是会计信息产品的顾客,这是这两类人群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之处。
2、课程安排不同。
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只是其课程中的`一小部分,是属于补充部分而非主导地位。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知识的学习必须系统齐备,这包括:①财务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核心,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②管理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③财务管理体系,以企业理财为主体,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为核心,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
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他掌控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与进度,决定着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这两类人群的会计课教学有何不同并未深入研究,而是简而化之将两者“一视同仁”,在简而化之的思想指导下,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意义不清晰,进而会影响到学习的动力和意志,最终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2、考评方法不科学。
当前会计课的考核方法仍然多采用旧式方法,以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来做“一定性总结”,或是在“一定性总结”的基础上引入日常作业成绩作为小权重参考,但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形成会计思维,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把握、去理解会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多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从整体思维的高度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高分而努力。
三、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优化
1、重新定位会计教学目标。
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群体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的差异性,把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设置在思维层面而非操作层面,除了教授基本的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会计数据,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决策。
2、改进会计教学的方法。
会计课程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它的理解和应用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操作得来,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大实践操作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要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练习等方式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尽早对会计知识形成感性认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的寻找收集能够使用的案例,案例要具体两个条件,一是源于生活,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观察到、感受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直观地理解到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帮助的,是用得上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案例的复杂性要适中,要认清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两大群体的学习目标区别,因材施教。
3、完善会计教学考评方法。
会计知识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记忆、不断加深理解的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会计教学的考评方法,也要在传统的以试卷成绩为主的考试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加对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核,不仅仅是做题;也可以通过写小论文、开卷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可适当增加平时作业成绩、考勤和相关模拟实习的成绩的权重比例,使课程的成绩更加真实,也使得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
[2]钟红英、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3]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优化《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13-01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任职岗位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基础。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打下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电学知识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笔者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和尝试。
一、合理制定课程标准,避免学生的畏难情绪
《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繁杂。为避免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适当降低对理论知识体系的要求,体现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和重视基本素质培养。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弱化内部机理,强调外部特性,求全应用结合。
教学中使学生熟悉常用元器件、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会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能初步识读电路原理图和设备安装接线图,并能对电路进行调试、对简单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具备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和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合理选用元器件 。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参加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子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种基本课型,即概念课、原理课、分析课。
概念课型,指电子电路的一些基本知识。这类课型的教学以“精讲”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与其它课程的概念有所不同,它只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而不要求完整到一字不漏地记忆,所以,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正确引导。要使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教学形成概念,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准确地理解概念,再通过应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原理课型,指器件原理与特性、常用电子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这类课型的教学也以“精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讲课要分清主次,尤其对器件原理的讲述宜粗不宜细,将重点放在器件的外特性上。对于常用电子电路组成与原理,则着重讲清电路的组成和演化规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可配合插播录像、微机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对于一些难点,但并非重点内容,则主要介绍要点或结论;对于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则要讲深讲透,并着重在运用知识、思维方法上理清脉络,使之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范例。
分析课型,指对电子电路性能指标的分析和各种常用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这类课型的教学以“精讲、练习、讨论”相结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从分析对象的特点出发抓住本质,得出相应的结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电子电路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各种分析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与维修工作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清方法后,用课堂讨论或组织课后讨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分析方法的理解。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讲课中讨论,教师讲完基本方法后,出题目让学生来做,有问题再讨论解决;2、布置讨论内容、指出要点,先让学生课外做,再组织课上讨论;3、课堂作业后组织对单元内容的归纳总结和解题方法讨论。这些做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彻底摒弃了照本宣科的“满堂灌”教学。学生感到,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方法灵活,通过学习,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懂得了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方法,树立了较强的应用意识。
三、优化实验设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动手能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电子技术实验课的重要研究方向。为此,在基础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了产品制作课,产品制作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制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将产品制作分解为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实际分工和工作程序,团体协作完成整个产品制作后,进行检测、评价、调试。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求知欲,并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通过产品制作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作风和创新意识。
Java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篇4
关键词:合作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共享,考核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Java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就业非常有用,包括知名IT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银行、私企等企业,还有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都招聘精通Java人才,Java程序员待遇好,吸引着众多学生选择了该课程,但是高校Java教学面临着尴尬的境界,一方面教学理念落后,理念依然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教师出题考试,学生答完忘完,完成教学要求。这些只是完成了学历教育,缺乏工程项目教育,不能适应新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在此理念下,造成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实战环境,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付高昂学费积极参加Java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学生在就业时,优势显现,因为多了项目实战经验,更贴近企业需求。因此,必须对高校Java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到来,企业对于软件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懂技术,还要面临着跨行业、跨学科的新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已经单纯从技术、技术应用方向向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向转变[1],因此Java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着极大变化,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工程型、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又成为高校Java课程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Java教学涉及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多方,因此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合作共赢就是通过双方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在实现各自利益目标的同时达到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了双赢[2,3]。在Java教学环节中处处体现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下面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践环节和考核环节等进行优化改革,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Java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软件行业培养更多优秀Java人才。
1 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业务素质
1.1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人才
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Java课程的实践教学很重要,需要教师具有项目工程经验,以便在讲课时,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人才队伍,提高教学业务素质。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人才,首先学校定期派一些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积累工程项目经验。其次,聘请或引进企业业务精英为专兼职教师[4]。
1.2 学科合作,优化教学团队学科结构
复合型软件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Java授课不只是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需要学科合作,优化教师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调整教学团队成员,讲授Java课程的教师不一定是科班出身,可以是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人才,这样拓宽教师讲授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种工具,感受到Java语言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通过“内培”和“外引”,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特别是博士人才的培养,拓宽教师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一批又博又专的高级师资队伍。
2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2.1 多方交流,明确教学切入点
目前Java课程教学内容空泛,纯粹的语法教学,索然无味,缺乏活力,课时有限,讲授内容少,因此要通过采用调研问卷、座谈形式与同事、学生深入交流,找到目前该课程教学效果差、学生成绩不佳的原因,走访知名IT企业,及时了解新信息技术下软件公司、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2.2 优化、丰富教学内容
Java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两部分:1)理论部分,不仅仅是语法知识,还应包括软件工程思想理论和软件设计理论、数学逻辑和算法设计理论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水平。2)实践部分,教学内容应凸显Java的应用,特别是经典案例和短小精悍的项目的穿插。通过了解企业需求,学生兴趣所在,多方合作,对于该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优化,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多姿多彩,趣味十足,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并能够使得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最大的信息量。
3 采用多模式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或手段
3.1 多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多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课堂上,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采用经典案例法,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5]。其次,实践上,例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贴近实战,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6]。采用不同模式教学,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特别是要把各种程序设计思想和思维贯穿于Java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采取合作互动,将各种教学法等优化组合,创新新型教学方法,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课堂上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注重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使得教师真正在主导,学生真正是主体,双方互动交流,教学相长,达到双赢。
3.2 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Java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例如板书,有的教师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师念PPT,学生被动听着,感觉不到所讲Java程序的魅力变化,同时PPT不能一屏多页显示,由于PPT信息量大,翻页较快,学生来不及消化刚才讲的内容,又迅速进入下一页,影响后续内容讲解,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为和学生互动,不断地在PPT和JAVA集成开发环境切换,造成学生眼花缭乱,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可以创新一种教学手段,开发教学系统演示程序,将演示程序和PPT整合在一个窗口内显示,PPT本身也能在一个窗口分页显示,保证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引进在线网络授课等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方便,提高教学效率[7]。
4 多方参与,优化实践环节,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许多高校不重视实践教学,例如上机实验课,教师随便出几个题目,放任学生自行去做,由于管理松懈,实验课成了学生的上网休闲课,为了应付完成任务,结果造成剽窃横行,尤其作业环节更是抄袭严重。同时缺乏工程项目的锻炼,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下降。另外,缺乏教学资源共享,学生找不到学习Java的相关资料和平台,教师如若不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惰性,缺乏主动性学习、探索式学习能力等,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和教学资源的共享。
由于Java课程应用型较强的特点,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让学生得到锻炼:1)在学校机房,通过教师指导项目,让学生分组,采用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实现项目,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采用工程项目的做法,从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环节让学生得到真实锻炼。2)通过校企合作,走进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贴近实战进行锻炼机会。3)自我锻炼,提供学生题目,让学生能够自我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的准备、项目的确立、项目分组、项目指导、项目的运作、实现项目的途径、项目的结题,项目报告的书写等环节,因此项目实践环节较多,必须进行优化,例如项目题目的选取,难易程度;项目分组的合理性划分,项目是否需要指导,项目组实现环境和方式等。通过教师、学生或者企业的参与,讨论项目方案,对实践环节优化,使得项目的实施最有效。
同时,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把PPT和Java相关资料共享,可以搭建Java论坛,教师、学生相互之间都可以在平台上交流学习Java心得、项目经验等,通过论坛合作可以获得最新的Java技术、Java的最新研究和发展方向等,促使学生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Java编程水平[8]。
5 优化考核环节,发挥评价的正能量
考核是对学生的一个综合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认可,通过考核,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师而言,可以对教学的每个环节分析,调整、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对学生而言,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瞄准了目标,积极引导“考核”发挥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考核环节要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由于考核时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例如评价主体可以有教师、管理人员、项目组组长、学生自我评价等和考核的指标可以多样化,例如考核指标可以为德育、考勤、笔试、上机、项目、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为了考核的客观和公正,评价主体的选定和考核指标的选取,可以通过多方合作交流确定,对于每个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优化考核环节,建立一个客观和公正的考核体系,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作用。
6 结论
树立合作共赢新理念,对Java课程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实践环节、优化考核环节等改革措施,经多年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Java教学质量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2010-10-10.
[2]马红梅.校企双主体参与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77-278.
[3]谢海琼,邬国盛.欠发达地区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共赢机制研究[J].高等职教,2012(7):69-72.
[4]胡昌荣.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160-164.
[5]刘嵘.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3):122-124.
[6]徐南.基于项目驱动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140-141.
[7]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2):90-91
浅谈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最优化 篇5
旺苍县福庆乡乡小学校 边 江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具体条件,遵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设计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使某一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可能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应包括教学设计最优化和教学实施最优化两大内容。只有最优教学设计方案,未必能达到最优教学实施的效果;唯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者均优,方能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教学设计最优化.设计最优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除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之外,还应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目标应体现于目标设计的完整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适切性三大方面。
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是指目标设计应包含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内容。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描述目标达到程度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如了解、理解、经历、感受、应用等)的层次性和准确性。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是指目标设计在逐级分解时应注意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要适度,防止目标要求太大、太高,或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心理。.设计最优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掌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容量,尽力避免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最优化,应该是指教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以及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的简约性、条理性和逻辑性。.设计最优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手段)
教学策略是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或谋略,其中,包括了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样应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策略最优化应体现:符合简约性、发展性、教育性和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
符合启发性、直观性、巩固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质量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和优质高效的效能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的统一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意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过程;教师重视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重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并做到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二、教学实施的最优化
教学实施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条件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双方通过互动和合作方式,按照教学设计的系统规划,将教学设计方案物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达到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时间管理的最优化
“把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落到实处,即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多练一点。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探究”教师“精讲”与学生“多练”的度。
1、合理安排“学、讲、练”的时间分配
一是应把教师的“讲”压缩在十五分钟左右,要“精讲”。教师只讲三点,即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疑点,理清结构。二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实践、去讨论。那么,学生非智力因素差:学生不学怎么办?老师引;学生不会学怎么办?老师导;学生不想学怎么办?教师诱。这一引一导一诱,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怎样少讲,怎样精讲,怎样引导、诱趣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应把学生的训练活动控制在十分钟内,要多练,但“多练”并不是让学生在题海里乱扑腾,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好”、“练准”。
2、恰当安排“学、讲、练”的频率。
一节课要练几次,是把一节课平均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自学,一部分讲,一部分练?是“先学后教再练”,还是“先学后练再讲”?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单一课(一个知识点)可以先学后讲练,综合课(多个知识点)应是先学后讲练的循环,对某一重难点要反复讲反复练,边讲边练,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且训练了能力。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向科技要时间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高密度展示教学内容,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高速度传递信息,向科技要时间。
4、不多占用学生一分钟课间时间。教师准时上、下课,不拖堂,要保证学生的休息和活动时间。
(二).教学评价的最优化
教学评价是教师判断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的一种手段,也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做好调控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
⑴形成性评价最优化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一般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讨论、自由发言和课堂测试等方法。形成性评价最优化应体现:评价及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较高,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并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教师及时做好点评和调控,并做到个别化辅导。
⑵总结性评价的最优化
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一般采用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法进行,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最优化应体现: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并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测评,也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测评。
(三)、“导”好课——每节课的关键
站在讲台前上总应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尽管已写好了“剧本”,但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指导下有所收获,这就要求老师能随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好每一个环节。教师能否组织好课堂教学和架驭好课堂教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败的核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教师就像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成为了一个“教书匠”。教师应把教材的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基础和起点,把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作为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其引导下通过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和配合者的角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开发课程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化学;课程资源;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比如课本中的图片资源,课后的社会与发展等资料信息资源,等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谈我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一)利用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
在讲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用途时,关于氮气的用途,可应用录像,展示氮气的各种用途,如:液氮温度低,可通过录像将活金鱼放入液氮中,旋即取出,金鱼就被冷冻了,待解冻后,金鱼依然能游来游去。因此可使学生知道液氮可做冷冻剂,用来保存血液和活组织,而且医学上可用液氮冷冻麻醉做手术。再如,通过视频放映干冰升华情景,可使学生明白干冰可制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效果。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比如讲空气污染时,可播放公益广告“拍卖——最后一瓶没被污染的空气”来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们谈感想、谈做法。
(二)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增加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讲述中,可用电解水的微观动画演示,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原子再重组。通过此动画演示,可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使抽象的知识直观
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
(三)利用资料信息,优化课堂教学
在讲单质碳时,对于C60的性能可稍加拓展,即除了超导领域外,在气体储存、新型催化剂、杀伤癌细胞等方面也有很大功效。另外可增加有关C70、C540及纳米碳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讲合金时介绍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关知识,比如可用此合金做牙齿矫正的材料等,以开拓学生眼界。
二、利用实验课程资源,激发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一)自制教具改进试验。
在分子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分子的运动,我自制教具,用铁丝和滤纸制成了一个花树。然后在纸花上滴上酚酞试液,与无色浓氨水罩在一起,然后问学生:这杯清水能否使这树桃花盛开呢?再看实验,一树纸花顷刻变红了,现象明显且用时短。随后我又把花树拿出,红色又逐渐退去。由此不仅证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且使学生兴趣倍增。
(二)增加趣味实验
在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增加“喷泉”实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在讲“燃烧”时,增加“烧不坏的手帕”;在讲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时,增加“无中生有”等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补充学生实验
关于分子间隔,可设计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同体积的空气和水,然后用拇指堵住前端,推动活塞进行压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得出气体分子间隔大的结论。
(四)设计探究试验
在二氧化碳性质一节中,可设计实验向一个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盖上玻璃片振荡,然后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不落,学生可得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结论。然后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可问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据桌上提供的石蕊试纸、二氧化碳等器材和药品设计试验并验证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三、利用现实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一)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对化学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尽量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生活中都有哪些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原理是什么;生活中用什么除去水垢;用什么方法消除胃酸;发生火灾时有哪些灭火方法?依据什么原理?火灾中都有哪些逃生和自救方法?天气闷热或阴天时,鱼为什么会将头露出水面等。使他们感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让他们对化学产生亲切感。
另外,我采集喇叭花做成标本。在讲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时,可取出此标本,在上面滴加稀盐酸,然后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滴上碱液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问学生们,由此可知这花可有什么用途?学生很容易地答出可指示酸碱。进而引导学生从此花中提取的花汁可作酸碱的指示剂,于是引出石蕊、酚酞指示剂等,使学生们兴趣盎然。
(二)以生活事实及现象为资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讲水污染时,我提前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周围河流的污染情况及污染因素,也可就近观察学校门前的那条河,因为这条河附近有餐馆、有小吃等,所以河中有剩菜饭、有塑料垃圾、厕所污垢、有农药化肥、有生活污水等等。第二天学生不仅对这些污染情况汇报得很详细,而且有两个学生还问道,离家几里地外的一个小钢厂排出的废水呈绿色,不知道是为什么?而且还采集了一饮料瓶水样。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观察还学会了提出问题,对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如何防止这些污染呢?学生们争相回答,气氛非常活跃。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分析 篇7
高等教学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机械专业是我国工科类的重要专业, 机械专业的学生也是我国社会较为急缺人才。机械设计作为机械专业的骨干课程, 也是我国教学改革重点试点项目, 研究机械设计课程的优化也成为诸多高校关注的内容。[2]本文主要分析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探索了机械设计课程的优化方案, 提升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2.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机械设计课程培养一直处于改革阶段, [3]目前,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2.1 与社会实践脱节
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 机械设计教学中也存在这一问题。机械专业学生在工作中需要针对具体产品进行研究,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主, 缺乏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造成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知识无法满足工作要求。
2.2 教学理论和方法更新较慢
机械行业在近几十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机械专业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 所使用的教学教材以传统、经典的教学理论为主, 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关注, 导致机械设计教学只是基础教学, 缺乏最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 大部分高校机械设计教学水平偏低, 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 不能主动的参与机械设计学习, 长期就降低了机械设计学习兴趣。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落后就限制了机械设计教学的发展。
3. 基于学生成长的机械设计教学分析
学生专业成长是机械设计的根本目的, 以学生的专业成长为需求研究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新时期对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主要分析内容如下:
3.1 逻辑性要求
机械设计逻辑性要求是指导机械设计工作具体标准, 必须按照设计的流程完成工作。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性思维体系, 能够在进行机械设计过程中按照流程开展工作, 从而使完成的工作满足机械设计标准要求。
3.2 创新性要求
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水平, 代表着个人对机械的理解与创作能力。现代社会对机械创新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这就对高校机械设计教育提出了创新性要求。机械设计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机械设计中能够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
3.3 综合性要求
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技术, 需要以较高的视野来进行设计, 这就要求机械设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设计能力。机械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面的提升学生机械设计能力, 能够在工作中从更高的层次进行设计。
4.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分析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 分析当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机械专业学生的发展, 进行机械设计课程优化, 具体内容包括:
4.1 课程教学目标优化分析
教学目标能够统领整个教学课程, 并能够影响机械设计课程的计划。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中不能仅限于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 还应结合机械专业和社会对机械人才的要求, 从长远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4.2 课程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优化是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出发, 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 进而来提升继续教学的有效性, 具体教学方法优化包括:
第一, 小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学习模式是由教师确立项目内容, 全班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共同完成此任务。每小组根据任务要求, 对项目进行分析并确定出设计方案。然后, 对设计进行介绍和原理说明, 并由其他小组对设计进行讨论和分析, 确定其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第二, 任务驱动学习教学方法。在课内以适当的时间, 由教师主讲变为与学生互动的方式, 使学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一次由浅入深的再加工, 对错过的信息进行重新认识, 这样更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第三, 多元化的教学分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得到简化、直观, 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将固定的机械专业知识融入到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 教学考核优化分析
在机械设计考核中, 传统的教学考核只采用试卷考试的方法, 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就严重限制了机械设计课程考核科学性。因此, 机械设计课程考核优化需要紧密结合课程教学过程,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 包括:全过程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以及学习综合能力考核,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的考核, 避免突击式准备考试现象的发生, 从而保证机械课程优化的合理性, 让教师和学校更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总结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对于机械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是由于机械设计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机械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 只有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估三方面来优化课程教学, 从而提升机械设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文杰.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0) .
[2]张和平, 张博.MOOCs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
优化课程教学 篇8
1 构建计算机网络辅助条件下, 课程教学模式目标
1.1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途径, 拓展教学空间
课题组通过对教学对象的调研认为, 单一地使用传统讲解加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仍处于单方传导被动认知状态,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空间的拓展, 因此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途径, 拓展教学空间寻找教学功能丰富, 可实现课堂内外空间的结合, 远距离和近距离相教学兼容的教学手段, 是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成效的必经之路。
1.2 建立教师导学机制, 打造适宜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规范教师网上导学行为, 整合导学功能, 使教师的资源导学、方法导学、讲解导学、实践导学、问题导学、评价导学等多种导学行为在各教学阶段协调发挥作用, 从而构建适宜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且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教学模式。
1.3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探索自我建构知识的学习机制
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效性是深化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也是课程教学模式中改革的难点, 如何通过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 来达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探索自我建构知识的学习机制也是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成效需要认真研究, 积极实践的内容。
1.4 突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在兼容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 怎样根据课程特点, 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凸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技能性、创新性, 从而达到远程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理应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2 计算机网络辅助条件下, 课程微观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在模式构建目标的指导下, 课题组制定了富有创新性、具有操作性, 突出了兼容传统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123456”网上教学设计思路。
“1”即突出“一个特色”:突出兼容传统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教学的分离性、网上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资源丰富多元性, 学习的便捷性等远程教学特色。
“2”即兼容“两个通道”:一是用好传统的大学课堂, 发挥好传统课堂师生和生生面对面的教学优势, 又对其课堂空间、时间、容量限制等不足, 寻求一个教学功能丰富, 可实现远程实时交互, 传输信息衰减较少, 契合目前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通道或平台, 使其二者功能互补, 满足教学需求。
“3”即联动“教学三方”: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学习协同与组织的作用, 使学生、学习小组、教师三方互为联动, 组成稳固的教学人际链。
“4”即寻求“四个突破”:实施适宜的教学策略, 使课程教学出现的自主学习成效难于有效控制, 资源有效应用不够、网上交互不够活跃、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有所突破。
“5”即综合利用“五条教学资源渠道”:导学教师采取措施, 用好、用活教材等纸质媒介、导学教师推荐资源、学生自建资源、其它网站学习资源等五个教学资源渠道, 为知识的自我构建做好资源支撑。
“6”即打造“六个教学阶段”:在课程的教学模式框架下, 将教学过程细分为“确立课程专题学习目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荐、小组成员在网络环境下互学、教师集中辅导、教师指导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专题教学活动的考核与评价”六个教学阶段, 在每一阶段导入针对性的方法导学、资源导学、策略导学、服务助学等, 以较好地实施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3 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
课题组在认真总结, 经过了文献研究、实地访问, 网上考查, 理论概括, 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概括出了结合网络设施条件, 学生学习条件的“小组专题学习”课程教学模式框架。
3.1 模式构建缘由
小组专题学习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关键词是“小组”和“专题”, 小组学习即协作学习, 这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 能弥补远程教育互动性较为欠缺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在协同解决问题时构建知识, 有利于学生交流研讨深化知识, 有利于学生相互砥砺学习。
“专题学习”是教学设计的策略, 是将学科知识内容专题式模块分解, 教师按专题导学, 使课程教学过程的构架线索清晰, 教学目标细化, 其出发点是基于激活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效能与教师的导学功能, 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效能的提高, 从而更好地实现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
3.2 模式框架
小组专题学习教学模式是在学导式教学模式框架指导下的微观模式的综合构建。该模式以合作学习为支架, 以个别学习为基础, 以集中教学为辅助, 三者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彰显了协作学习模式的特征优势。
小组专题学习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确定课程专题学习目标、学生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学、利用网络环境互学、教师集中辅导、开展主题教学活动、考核评价六个循序渐进阶段。
(1) 确定课程专题学习目标阶段: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将课程内容专题化构建, 在课程教学总目标下, 确定每专题学习目标, 向小组下达自学任务, 推荐网上资源导学方案, 此阶段主要是细化课程教学目标, 突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自学阶段:小组成员接受专题学习任务后, 开展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 并接受课程辅导教师的督学, 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为课程专题的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3) 利用网络环境分工合作交互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环境与成员之间的交互学习和讨论, 加深知识的理论构建, 增进成员间的协作与沟通。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协作学习达到加强知识自我构建, 培养协作学习的能力。
(4) 集中辅导阶段:是对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交互学习集中性问题的集体答疑和知识重难点的辅导, 以突出教师的导学功能, 提高学习成效。
(5) 主题性教学活动阶段: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学的基础上, 选择重要专题,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集中在一起或依托网络开展案例收集分析型、考察调研型、知识竞赛型等主题教学活动, 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和实践精神。
(6) 考核评价阶段:小组提交专题教学活动成果, 可以是调查报告、实训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小论文、交流与辩论等, 各小组与辅导教师一同参与评价考核, 取其不同权重将评价结果记入小组成员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 教务科根据师生评比结果进行表彰, 以此达到运用评价和激励手段促进小组学习活动的目的。
小组专题学习教学模式由以上六个核心阶段循环而构成模式的流程。 (小组专题学习教学模式流程图)
4 模式的实践与评价
按照突出兼容传统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123456”网上教学设计思路, 我们选择了医科学生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医学心理学》一课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课程导学教师在模式指导下指导学生制定了课程学习计划, 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博客向学生推荐了网上学习资源, 包括学习的网站和电子书刊、纸质书籍, 学生可按计划根据每一专题的内容特点分别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合适的媒体学习资源和进行相关的专题教学活动, 设计了学生逆行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习工作中搜集案例, 教师通过网络指导小组筛选典型案例, 小组网上讨论分析案例, 提交案例分析电子报告, 由小组互评等教学实训活动。小组成员在小组学习总结中表示:首先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 较好地运用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使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实际应用。其次讨论过程中, 同学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加强了同学间的学术沟通, 促进了团队合作, 加深了同学的友情。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差距所在, 一是教学模式构建的软环境包括师生的教学理念, 学习支持服务, 组织与管理, 人际合作环境等等离模式构建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还未能与教学模式同步构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模式作用与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二是如何根据各专业各课程的不同特点构建基于网络的高效能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我们探索传统课堂与网上先进技术与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步伐还将继续行进, 我们不会因此而停歇, 更要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去发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中国教育科研网.
[3]郝志军.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达成教化与养成智慧.教育研究, 2008 (4) .
开发课程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篇9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现实生活资源, 使化学与生活相联系
化学在满足人类社会对粮食、能源、新材料、环境、健康等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 教师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 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启发他们善于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关心农业生产。比如, 在讲PH和土壤的酸碱性时, 我就提前让学生收集自家地里的土样, 然后在课上指导学生动手测土壤的PH, 再根据各土地上要种植的作物及其适应酸碱性情况, 师生一起探究土壤的改良。在讲化肥时, 我就将采集的当地的棉花等作物叶片及植株标本拿出来, 根据叶片大小及颜色等情况, 教给学生识别作物缺氮、磷、钾元素的方法。因为家乡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学生是熟悉的、有感情的, 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后,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而且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 化学就在身边,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心家乡的建设, 并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开发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利用补充实验或改进实验, 增加直观性, 激发学习兴趣
1. 在讲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时, 可做实验:
取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各一杯, 分别放入几粒品红观察现象。热水那杯迅速变红, 现象极为明显。通过此实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快。
2. 在探究灭火原理时, 可设计实验:
用多种方法熄灭燃烧的蜡烛。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但也能开动脑筋。有的学生用嘴吹;有的学生用剪子剪;有的学生用水浸;有的用杯子罩等, 然后分别说出用的是什么原理。这样以小见大, 学生很感兴趣。
3. 改进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所以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误差小且要节省时间。如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可用一个容积约30毫升的具支试管, 将其均分成五等份, 用红色胶条作好标记。在具支试管的支型一侧套上一小段乳胶管, 用弹簧夹将其夹紧。取一小块 (比绿豆稍小) 白磷, 用滤纸吸去水分, 放入试管中, 用胶塞将其密封, 放入一杯热水中, 均匀受热, 使其燃烧。待白烟消散后, (为加快冷却速度, 可将试管放入冷水中) 将其浸入水中, 在水下打开弹簧夹, 观察现象。这样既节约了药品, 又节省了时间, 现象明显, 而且因为容器密封还避免了空气污染。
(二) 准备多种实验器材, 让学生组装实验装置, 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时, 我选择了各种器材, 如: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试管、具支试管、单孔塞、双孔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注射器、导气管, 以及生活用品, 如:饮料瓶、吸管等。然后进行分组试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进行组装。结果每组都组装出了多套装置, 并且对自己的装置进行了评价, 说出了优缺点。此节课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装置的选择不是唯一的,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视野
新的化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社会、科技方面的内容, 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其中许多相关的阅读资料和家庭小实验及选学内容, 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东西。如关于记忆合金、纳米碳以及导电塑料的资料, 我让学生适当阅读或介绍后, 学生们都说太奇妙了, 这些知识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 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奇妙和重要。
四、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刺激学生视觉感观, 加深理解
信息化课程资源有助于教师从中直接学到新颖、科学、生动、富有趣味的适合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 对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一方面可以弥补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的不足, 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欠缺。
(一) 利用多媒体、影像信息增加直观性, 激发兴趣
如讲《离子》一节时, 对于原子的结构及电子运动, 我用动画微观展示, 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再如, 讲“碳的稳定性”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名人字画, 如董其昌的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一使学生欣赏了古代文化艺术, 二使学生感知字画虽年长日久依然墨色不退, 缘于碳的稳定性。
通过多媒体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 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 培养了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加大了信息量, 教学效果明显。
(二) 利用科技信息, 开拓学生视野
优化课程教学 篇10
那么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目标结构
目标结构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应当包括理解掌握知识目标、应用操作目标、情感目标和创造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将这些目标列入课的目标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如果英语学科将其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任务有计划地列入课的目标结构体系中,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全部实现,那么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必然会提高。因此,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从英语学科的系统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技能训练点及其相互关系。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缜密地考虑到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等方面的情况确定目标结构,做到容量适当,难以适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优化时间结构
正确分配时间,合理使用时间,是一堂英语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优化时间结构,首先要明确方向,摆正位置。在明确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关系的基础合理分配时间,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目前仍有许多英语课的时间不合理,主要是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各种关系处理不够恰当:或较重或轻学,教师“一言堂”,把教学进程变成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忽视智能训练;或轻重倒置,详略不当,四十五分钟时间分配很不合理,因而教学效率低。
优化的时间结构,还必须使时间安排符合教学实际。时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常量。它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出安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习惯进行分配;根据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风格和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作相应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分配时间,对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周密的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优化信息结构
英语教学过程说到底是教学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发挥。信息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堂英语课的成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
优化信息结构,首先要弄清楚三大信息源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并摆正它们的位置。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三大信息源。对英语教师来说,教材和学生是信息源,是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程序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凭据。师生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反馈给对方。对学生来说,英语教师、教材是信息源,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信息学习教材,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他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活动中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交流能力,并始终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必须确保其主体地位。师生的英语信息活动必须围绕它展开,必须以它为中心。摆正了三个信息源的关系,就为优化信息结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优化信息结构,还要正确处理信息,及时反馈信息。英语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有了教师发出的信息,才有学生的Learning, Thinking, Discussion,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加以处理,掌握教学的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再将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四、优化认知结构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特殊认识活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知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优化认知结构,显得更加迫切。
优化认知结构,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英语教学要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全面总结了人类认识发展历史,揭示了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推动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认识反过来又能动地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这一认识规律为英语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显然整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遵循这一规律,就为认知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优化认知结构,必须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易学上下工夫,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如利用电教设施、实物、图片等创设语言情境,使所学内容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帮助学生跨域思维障碍。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注重沟通,或循循善诱,步步深入,使教学目标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引导学生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优化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引言
中学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的重任。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十分突出。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在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设置创新环境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由和谐的师生关系造就的。在中学阶段,学生正是在学知识的时期,更是在长身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此同时,他们的依赖心理是比较强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和协助。现代的教学论这么说:“情感与知识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情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促进作用,由此,只有老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帮互助、亦师亦友的关系,才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建立起友善而又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要以自己博大精深的知识慑服学生,讲话语气要和谐、生动,要以自己的豪情来吸引学生。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老师,还需要在讲课的时候具备流利的口才、生动的语言,只有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批评、怀疑意识的培养,要不断的激励每一位学生敢于怀疑教师和书本上所讲的东西,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只有奇异的想法才可以创造出奇迹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让学生明白没有永远的真理,谁都不用去顶礼膜拜,敢于向一切真理提出质疑。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来看,培养起学生创新的意识及能力,主要还是要利用“三新一导”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一新”就是指事物的背景材料是新式的。大家知道,中学政治课主要是针对时事要闻的,由此一来就需要很多的时事材料来作为背景。那么,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要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各方面的阅读收集,网络时代是离不开网络的,网上的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因此,老师要抓住网上资源这一块,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这样一来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运用平时积累的资源,进行各个道理的论证,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好学心。
所谓“二新”是指思维方法训练新。理论性强是政治课的一大突出特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化繁为简,寓理于情,在生动活泼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在师生的感情交流之中传授知识。进而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去应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思维。
所谓“三新”也就指的是现代新式的教学方法。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各种现代新式的教学媒体已经步入教堂,大量的用于教学之中。现代新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以电视、电影、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升教学的影响力、吸引力,将抽象的事物简单化,从此打开学生的旧式思维,使学生进入到新式的学习环境中,加大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走出井底看世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要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资源、收集资源、下载资源、发现解决问题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体验式学习,培养起自我的创新能力。现代新式的教学方法是中学教师需要去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要不断的去学习,尤其是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等。掌握课件的制作方法,充分的展示新式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三、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学习的好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将这门课程学习的更好,因为,他们愿意去探索,愿意去创新,主动的接受了这门课程。在教学上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技能,采用多方面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产生兴趣。
(二)诱导发散思维
要想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将其思维开发起来。先前的创造研究认为是这样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面的创造能力也就是他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探讨中将自己创新的思维加以提升。
(三)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
中学政治课程中所遵循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让这个原则实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随着改革新风带来的各种变化,中学生的视野变得宽广起来,知识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可以对理论进行太多的解释,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多方面的去了解社会、认识现实,要善于联系自我实际,掌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知识,要在日常对事物观察、推测中解读出新的道理,注重更新自己的观点,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思维。
(四)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今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而且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过程中精心设置练习题使学生在做练习题中进行多元思维,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新的时代以及综合素质的教育特色。以此来开拓学生们的各项潜能,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发展、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的新特色,把握新时代的主题,将学生培养成为一流的创新型、发展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雄明.新课程背景下创新中学政治课教学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11,(16):169.
[2]陈美兰.浅谈新课程视角下的教学生成——以中学政治课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71-73.
[3]陈继敏.试析中学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59-60.
[4]陈华.关注课堂创新提高教学效能——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课堂建设刍议[J].科技视界,2012,(23):187-188.
[5]李健梅.论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276-277.
信息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优化方略 篇12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是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虽然比起其他基础学科还是一门新型学科,在中国也已经发展了二十年有余,目前开展信息通信技术教育仍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通信技术本身,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主要学习对象,也不仅仅是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还要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更要学习计算机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生源情况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训步骤。因此,针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素养,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对信息通信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这里给大家列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1、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通信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进入到指定位置;文件-新建文件夹;转换输入法;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输入文件夹的名字;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一步一步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2、比喻教学法
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形象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码两种途径。身份证号码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码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它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码’———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开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3、综合教学法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需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学生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所以每一个学习操作过程都是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中穿插进行的,以到达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世间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化教学模式,任何的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探讨的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的,而是针对信息通信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哪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任务驱动’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符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通信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1)教师设计展示“任务”阶段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任务”应该由教师精心设计,针对所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任务”,应体现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内容应有适当梯度,教学过程中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教学内容,提高难度,倾向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并超越教材解读,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2)学生自主探索“任务”阶段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带着要完成的任务,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通信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
(3)师生评价议论阶段
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立足于“教学过程”,采用民主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取的目的。教师要创设一个自主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每个问题的意见,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各个学习小组的或个人的不同理解,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表现自我,敢于创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处理的水平和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案例
例如:在讲解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时,遇到“颜色模式”这个概念比较晦涩难懂,书上也没有更加生动的解释,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针对此概念,教师就可以设计出一堂“任务”课,即先给出没有任何特殊效果的原始例图,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何快速使例图达到某些不同的特殊效果来(如怎样快速改变图像文件大小以加速上传网络的速度?怎样将例图快速做出怀旧老照片的效果?怎样让图像色彩更炫丽以利于印刷出品?),此为提出问题(任务);接着分析这些问题,给出通常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手段,由此引出“颜色模式”的概念,可详细给出几种不同的颜色模式能使图像达到不同的效果这个知识点,此为分析问题(任务);最后通过软件中的某功能设置而把例图分别设置成不同的颜色模式,从而使例图达到之前提出的某些不同的特殊效果,此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其间,在教师给出答案之前,可先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上机实践,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提问或请教,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目的就为一个———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整堂课贯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并把“颜色模式”的概念、分类、及不同颜色模式的特征这些知识渗透在其中,随着“任务”的完成,原先难以理解的概念立刻变得浅显易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任务其中,还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并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深了学生对“颜色模式”概念的印象和解读,深刻体会到“颜色模式”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哪些用途和影响,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升。
可见,为了完成“任务”,就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四、优化课堂实训
信息通信技术课的课型有很多种,主流课型是在机房边讲边练。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效果得以即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经常需要安排课堂实践训练。为使实训课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1、训练设计有序化
课堂训练设计要循序渐进,训练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切忌深一脚浅一脚,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精心选题,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按照科学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训练。
2、训练内容目标化
课堂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既不要随意增加教学内容,也不要降低教学要求。训练内容无论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都必须依纲据本、目标明确,力求做到“一题一得”甚至“一题多得”。
3、训练形式多样化
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一方面题型多样,填空、选择、判断(正误辨析)和操作等题型可交替出现;另一方面训练方式多样,可采取口头的、书面的和实际操作的,个人的、集体的,模仿性的、创造性的等多种方式,使训练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活泼。有计划的多样化训练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多样化的训练还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练习,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练后反思深刻化
在信息通信技术课堂上,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不要仅仅忙于操作训练,而要从所做的练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训练后不忘反思,通过反思拓宽思路、优化操作步骤、完善思维过程;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通过反思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我们认为,进行一定量的操作训练,再提一些相关问题以促使学生反思,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站到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软件及自己的操作,跳出具体琐碎的操作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所学的知识一旦形成结构,学生就有可能从被动、拘谨的“必然王国”进入到主动、洒脱的“自由王国”。
五、结束语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信息通信技术课堂教学优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变的主角。
作为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非直线式的前进过程,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
作为学生,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后或者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后要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要课上交流,更要保持课下的积极沟通,这样形成无界限的互动氛围,达到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知识体系成长的效果,待养成这种持续性学习的习惯,不仅会让自己的终身学习目标渐渐得以实现,更可为我们当今提倡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针对信息通信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乏味等问题,本文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实训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优化方案。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乔伊斯.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优化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07-13
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11-10
课程内容优化11-20
大学课程结构优化07-14
课程体系优化分析模型09-28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优化研究论文07-08
优化阅读教学07-23
优化词语教学08-05
优化习作教学08-14
优化例题教学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