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预算

2024-05-16

资本预算(共11篇)

资本预算 篇1

企业的投资是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财务体现, 是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它包括生产性资产投资和金融性资产投资, 本文阐述的是以生产性资产投资决策为基础的资本预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 传统的资本预算方法的缺陷已逐步显现, 因此, 在进行项目投资评价时, 如何克服这些缺陷, 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是企业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 资本预算的定义及其传统方法的分类

1.1 资本预算定义

资本预算是指为了配置有限的资源, 而对被提议的长期项目或者对未来的业务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它与长期项目评价有关, 包括取得、管理、处置一个或多个固定资产。资本预算过程中, 评价备选投资项目时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指标, 这些指标就是资本预算方法。

1.2 资本预算方法分类

传统资本预算方法按照是否考虑持有货币的时间价值, 可分为非折现的方法和折现的方法两类。折现的方法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和会计率润率;折现的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获利指数、内含报酬率。

2 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比较及运用分析

2.1 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假设前提及优缺点比较

对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假设前提、优点、局限性的比较如下:

2.2 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运用分析

现实中,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人员少, 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中小企业在资本预算方法上更倾向于选用非折现方法;而大企业资本预算方法与中小企业并不相同, 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符合现代资本预算理论的折现方法。在此, 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各种方法的了解, 去合理的使用它们来评价一个项目。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即便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差量分析法、等年值法) , 也都很难很好的分析、选择投资项目, 充分发挥资本预算的作用, 因为所有的方法都有两个相似的局限性:

(1) 在考虑了现金流量时间安排的情况下没有关注决策者的行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合约的受托人作为企业资产的经营与管理者, 很可能背离委托人的意愿去选择那些符合自己风险与时间偏好和利益的投资项目。比如, 管理人员可能会过分热衷于资本投资项目;为了挽救失败的项目, 他们也可能会过分沉溺于沉没成本;从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 他们会倾向于期限短、规模小的项目。

(2) 所有方法都仅仅依靠单一的、已被估算下来的现金流量, 而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可能性。首先,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 如投资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增长的机会, 贴现率不确定性等;其次, 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不仅使市场环境波动加剧, 也影响到决策制定;再次, 项目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协同效应。当然, DCF分析方法也考虑到了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投资的影响, 并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如风险调整贴现率方法, 但是, 在项目生命期内如何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仍然存在问题。因此,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还不能对传统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有效的弥补。

3 对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改进

针对上述传统资本预算方法两个共同的缺陷, 提出以下几种措施对其加以改进:

3.1 运用实物期权法

传统的资本预算方法未考虑投资者决策选择权利的价值, 投资者面对若干不同投资项目时, 有权选择项目投资的时机, 当然这样的权利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在选定某项目之后进行投资时, 当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时, 投资者可以放弃投资;反之, 选择继续投资。这种选择过程其实质与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 亦称为 “实物期权”。 “实物期权”这一概念是Myers 1977年提出的, 将金融市场规则引入企业资本预算决策, 是一种思维方式创新。该方法认为项目的价值不仅来源于项目本身所能带来的现金流量, 也来源于项目未来的成长机会可能带来的价值。向不成熟产业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一般较大, 所投资项目类似于期权, 其价值应由项目的确定性价值和期权价值共同构成, 即, 项目价值 = 确定性价值的现值 + 期权价值。

对于实物期权的定价,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布莱克 - 舒克尔斯 ( Black- Scholes模型和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3.2 采用增量经济价值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是一些分析家和咨询家提出的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一种方法, 这里可以把它用于评价新的项目投资。增量经济价值是根据通用会计准则 (GAAP) 使用会计收益来计算的。通过调整会计收益来对增量经济价值建议者所考虑的保守的偏差进行调整。增量经济价值=已修正的会计收益- (资本成本*投资水平) 。

这个公式与计算净现值的公式有着直接关系, 主要区别在于:增量经济价值使用的是会计收益, 它包括不同的增值和分配;而净现值使用的是净现金流量。因此, 增量经济价值更适合于评价投资和再投资。

3.3 加强事后审计

在资本预算的事后审计中, 审核评价最初估计的现金流量的准确度, 要让不切实际估计现金流量的决策者解释所有的重大差异。这样能让决策者识别并纠正做出决策时存在的判断上的错误, 以及能够使企业的委托人更好的监督受托人的决策行为。

摘要:资本预算对企业获利能力、资金结构、偿债能力及长远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资本预算方法是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然而存在缺陷的传统资本预算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进行项目评价的要求, 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 首先介绍了对资本预算及其分类的认识;其次对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使用前提、优点及局限性进行了比较, 对它们在运用中共同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各种方法的共同缺陷, 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资本预算,预算方法,实物期权

参考文献

[1]杰西.T巴费尔德.成本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慧玲, 崔伟宏.传统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及其面临的挑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8, (6) .

[3]刘晶.刍议传统跨国资本预算方法的缺陷及其改进[J].现代财经, 2009, (6) .

[4]宋光辉.龚玉策.资本预算决策方法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10) .

[5]罗伯特.S.卡普兰.管理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试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协调性 篇2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复式预算的关系

作为行政管理者的政府,要对包括领土完整、环境保护、税收征管、社会保障、安全秩序、公共福利等社会事务行使充分的管辖权,其前提取决于国家机器的性质,其依据是法律制度。在这种管辖的对象中,当然也包括全体各类企业,既包括非国有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但是这种管辖是行使社会事务管辖权并承担维护公共事务正常运转责任的过程,所有被管辖的对象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而与此同时,政府也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资者。国有资本是资本,具有资本最重要的一般属性即增值性,这就要求必须按照经济规律由出资人对其实施管理,保证满足其保值增值的根本要求;另外,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国有资本毕竟不同于与此对应的其他社会资本,它承载着实现政府目的的任务,因此国有资本的增值性必定受到政府目的的制约。国有资本财政最本质的特征在于通过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取得宏观经济效益;确保国有经济质量和控制力,保障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焦建国,2008)。即国有资本财政必须在国有资本的政府目的与资本增值之间寻求平衡,既要追求资本配置的整体效率,又要追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效益。

我国的国家财政必须建立起包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制度,以利进一步转变和拓宽国家财政职能,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强化预算约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李燕,2004),因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乃是我国财政复式预算体系体系中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乃是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复式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需要(邓子基,2006)。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主体及其协调性

一项完备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准确界定其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活动等要素,并使它们具有合理的对接与协调关系。

在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国有资本就按照政府级次划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资本两块,其中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资本又可以按照省、市、自治区和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区(镇、乡)等不同行政级次管理的国有资本。按照国有资本管理原则,应当分别由对应级次的国有资本管理部门行使出资者的权利,分别纳入对应级次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范围之内。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主体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根据现行《预算法》的要求提出的以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主体;另一种意见根据理论分析认为,国有资本预算体现的是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为利于政资分开,应由政府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分别管理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预算,以分别向人民代表大会汇报。

由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国有资本的宏观运营为目标,反映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代表与国有资本经营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和再投资关系,是对国家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国有资本经营性收支活的反映。管理资本经营预算既是完善国有资本绩效考核的必要基础,也是强化对国有企业约束和激励的有效方式。所以,以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主体较为合理。此外,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级次上,应由中央和地方国资委分别管理中央和地方预算,两级预算的内容相同,但中央预算要包括地方预算,以便全国人大了解全国国有资本的整体运营情况,并通过预算的形式控制整个国有资本的运营,达到调控国有经济的目的(耿建新等,2005)。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协调性

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协调,要在明确将前者纳入后者的范畴中考虑的基础上,解决好两者之间有效对接的问题。根据政府复式预算的统一性及完整性原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审批与执行不应该脱离国家的大财政预算,而应当纳入政府复式预算进行协调管理,同财政公共预算一并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在确定以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主体之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统一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方针政策;统一规定预算收人和支出项目;统一规范预算的有关规章制度等。各预算管理与执行部门在总预算范围内安排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既要体现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要保证不同预算的相对独立性,能够满足各类不同性质支出的需要。

正是基于公共财政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存在着既有分工又有衔接的关系,所以在明晰界定公共财政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外在边界后,有必要建立两者密切衔接与适度互通的关系。在此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具体包括:

其一,两者同属一个主体之内,同为政府复式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所进行的政府财政活动是界定于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两大领域之内的,这样就将政府财政活动划分为公共财政活动和国有资本财政两大块。两种财政活动之间虽然在活动目的、运作方式和收支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差异,但国家作为共同的财政主体却是唯一的(尽管在行使两项功能时国家的身份不同)。因此,公共财政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均是以税收为主要收入来源与以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是以国有资本收益为主要收入来源与以再投入、扩大投资为主要支出,这种关系格局恰恰是政府复式预算的两个组成部分的体现。

其二,两者作为一体之内的两个有机部分而相对独立存在。首先它们体现不同的身份、权力、职能、收支形式与分配关系;其次它们有自己的收入来源与支出结构。政府公共预算的收入来源是面向社会各经济主体征收的税款,相应的支出结构要满足公共需要,其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在税费收入的范围内,保持公共预算的收支平衡。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应主要来源于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各种国有资本收益,包括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股份红利收入、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等。这些收入原则上由中央或地方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自行积累,不宜上交同级财政部门,但须列入同级政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结构也与公共预算不同,其目的必须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入、扩大投资,这些支出包括对新建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向不同所有制企业参股控股、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建设项目进行贴息等。

其三,两者密切衔接,适度互通。首先在预算收支结构上,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存在着既有分工又有衔接的关系。这就是说,应当在两者预算收支科目中,分别设置专门衔接科目,按照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在公共预算有结余的时候,可按产业政策要求,实行转移支付,对国有资本财政进行投资。如果这种财政投资项目本身缺乏应有的投资收益,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投资本身的保值增值时,公共预算也可对该项目拨出专项投资或采取补贴办法,弥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损失,以期在彼此分工的原则前提下,共同完成宏观调控任务。要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衍生手段的重要作用,支持并服从于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通过支出安排弥补公共财政预算缺口。这些缺口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承接国有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必然加大公共财政支出;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形成的后续工程和稳健财政政策执行所导致的一定公共财政缺口;为化解基层财政风险而导致的潜在公共财政支出缺口;中央财政为降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必须支付的成本等。

就收支科目而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在政府收支科目要求下建立起自己的收支科目体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对公共财政预算中的相同科目进行调整和修订,使两个预算的收支科目互不重复或各有侧重,实现政府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技术管理上的统一(文宗瑜等,2008)。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协调性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随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施行,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提供规范与支持。但或者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的时间较早,而制定时的背景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与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要求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因素;或者由于人们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制定颁布法律法规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周全,导致规范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伴随着改革的推进,结合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也不能满足各级人大加强对预算审查监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性质、地位以及管理、审批、调整和监督的相关规定,在《预算法》中没有加以明确;对预算编制、报送、审批、执行、修改、反馈及监管的具体时间、具体内容和具体程序都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细化规范,使《预算法》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此外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目前已经发布的相关规定中,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主体的界定存在着理论上的问题(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主体问题前文已有分析,在此不再展开讨论),而且对于管理主体之间协调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范。

目前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主要依据的是2007年9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及其后由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制定发布实施的一系列相关规定。尽管《试行意见》中明确了财政部门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但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与预算单位的沟通协调仍是实务工作中应予强调的主要问题。在职能转换和政府治理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管部门的各级财政部门、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的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负有国有企业监管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作为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主体的国有企业如何明确和实施各自的权责,以形成沟通互配的合力,对于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顺利实施,积极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会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陈艳利,2008)。

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一项重要法律基础。该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取得的国有资本收入及其支出实行预算管理。但该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范围(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59条),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随着预算管理和国库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十五年前颁布实施的《预算法》中关于预算的管理、审批、调整和监督的规定,已不能适应各级人大加强对预算审查监督的要求;目前以《试行意见》为主的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规定,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进一步推行和有效管理。我们应尽快修改现行的《预算法》, 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制,切实提供符合实际的、具有良好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体系,充分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与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焦建国:《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2]邓子基:《略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1期。

[3]文宗瑜、刘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何与公共收支预算对接》,《财政研究》2008年第1期。

[4]陈艳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构建:体系框架与难点解析》,《财政研究》2008年第10期。

[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科技攻关(软科学)项目(编号:200942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讨 篇3

1实施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义

水利国有资本是指投资于防洪除涝、农田灌排骨干工程、城市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水利综合经营等项目中的国有资本。长期以来,水利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老国有企业负担沉重,管理体制落后,改制不彻底,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小”、“散”企业较多,资产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低。

建立和实施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统筹用好水利国有资本收益,对于增强水利行业各级政府调控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水利国有资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确保新增水利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增强对水利主导产业的投入,增强国有经济在水利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扶持主导产业做强做大;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对部分水利国有资产进行结构调整,引导一般竞争性水利国有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

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促进水利国有资产在全行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水利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提高资本的营运效率,发挥水利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

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有利于水利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以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应有权益。

2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a. 稳妥可靠。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应从实际出发,预算支出要统筹兼顾留有后备稳妥可靠。

b. 明确收益权[2]。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核心,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的收益权,完善和规范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水利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应在不同层级内享有水利国有资产的预算分配权。

c. 注重效益。编制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水利国有资本绩效为核心,注重培育有市场发展空间的成长性企业,实现水利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d. 有进有退。引导水利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同时加大对水利主导产业和重点扶持企业的投入力度,促进水利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水利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e.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要结合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对年度的各项支出需求情况做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项目要考虑财力的统筹能力,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3]。国有资本的收支预算,应该收支平衡,不出赤字。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程序

a. 预算由基层水利企业编起。各水利企业根据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编制的要求,编制本企业经营收支预算,报母公司和出资人公司审核。

b. 各母公司和出资人公司在编制好本机构经营收支预算的同时,对所属水利企业的经营收支预算审核汇总,形成总经营预算,报水利部直属二级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

c. 水利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接收下级部门的总经营预算后,编制好本部门水利国有资本经营监管预算,报财政部审核。

d. 根据批准的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水利部批复到二级单位。二级单位批复到各母公司和出资人公司,再批复到基层水利企业。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能面临的问题

a. 国资经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高。国资经营预算编制必须建立在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而在实际编制中,部分水利企业财务管理薄弱,预测能力较差。因此,在预算的编制中往往是大略估计,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由于企业财务经营预测能力弱,直接影响水利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准确性。另外, 水利投资性公司由于主要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大多为银行借款等融资收入,故收入预算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直接影响,导致预算收入较难把握。因此,编制之后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距可能很大。

b. 国资经营预算的约束力不强。由于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公司年度的各项资金收支计划在执行中存在很大变数,如:公司改制及处理遗留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部分公司融资难的问题,一些投资项目审批、建设进程也难以按计划开展等。因此,预算执行的难度可能比预算编制更大。

5做好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建议

a. 提高对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认识。编制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强化国资监管,提高水利国有资产运行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因此,各级水利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规规范运作,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注重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严格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财务核算。

b.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①水利部应根据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办法,从制度层面构建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体系,加强监管,保证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效果。②要修改预算会计制度。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会计核算的内容较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不符合企业实际[4],会计科目功能不足等缺陷。因此,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要进行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使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切实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的真实情况。

c.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①明确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为一级会计主体和预算主体,各级企业为二级会计主体和预算主体。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分级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组织工作,检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落实情况;各级企业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执行者。②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表体系。在企业实行合并会计报表制度的同时,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本级母公司报表,要制定统一报表格式和研制软件,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1-4.

[2]谢茂拾.关于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框架设计[J].中国改革,2005(7):57-58.

[3]张伟,吴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成、编制与思考[J].国有资产管理,2004(12):58-60.

资本预算 篇4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日前印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下面是办法的详细内容。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监督检查等预算管理活动。

第三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保持完整独立,并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以收定支,不列赤字。

第四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第五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中期财政规划要求,实行滚动编制。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包括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的中央部门及其监管(所属)的中央企业,以及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包括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国务院及其授权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金融企业(含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

第七条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决算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第二章 预算收支范围

第八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中央部门及中央企业上交,并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

(一)国有独资企业按照规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

(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收入;

(三)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

(四)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

(五)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第九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应当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和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外,主要用于以下用途:

(一)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相关改革成本支出;

(二)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家资本注入,包括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保持国家对金融业控制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三)国有企业政策性补贴。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方向和重点,应当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以及不同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任务适时进行调整。

第三章 预算编制和批复

第十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年度编制,并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及《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国发〔〕3号)等要求,编制中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规划。

编制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三)国有资本布局规划,国家确定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的重点和方向;

(四)中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规划;

(五)财政部关于年度预算的安排;

(六)中央部门、中央企业有关绩效评价结果;

(七)存量资产和结余资金情况。

第十一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由财政部根据中央企业年度盈利等情况和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政策进行测算编制。

第十二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编制:

(一)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编制预算的统一要求,根据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政策,布置编报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二)中央部门根据财政部的编报要求,向监管(所属)中央企业布置编报年度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三)中央部门监管(所属)中央企业根据有关编报要求,编制本企业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计划建议报中央部门,并抄报财政部;

(四)中央部门对监管(所属)中央企业报送的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计划建议进行初审后,编制本部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建议草案报财政部;

(五)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编制本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建议草案报财政部;

(六)财政部根据当年预算收入规模、中央部门及中央企业报送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建议草案,进行统筹平衡后,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第十三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应当报国务院审定后,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第十四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财政部应当在20日内向有关中央部门和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批复预算。

第十五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制到项。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六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具体收缴,中央部门负责组织监管(所属)中央企业上交。中央企业按规定应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应当及时、足额上交中央财政。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减免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第十七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应当按照经批复的预算执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剂。

第十八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收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资金应当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中统筹考虑。

第五章 决算

第二十条 财政部按照编制决算的统一要求,部署编制本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工作,制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报表格式和编制说明。

第二十一条 中央部门根据其监管(所属)中央企业编制的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决算,编制本部门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报财政部。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编制本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报财政部。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和各中央部门、中央企业上报的决算草案,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

第二十三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经国务院审计部门审计后,报国务院审定,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

第二十四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财政部应当在20日内向有关中央部门和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批复决算。

第六章 绩效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应当对中央部门、中央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实施绩效管理,科学设立绩效目标,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切实加强评价结果应用,不断提升预算资金使用绩效。

第二十七条 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对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八条 对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根据本办法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资本预算 篇5

其一,资本预算方法。资本预算方法分两类,一类是传统方法,包括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前者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后者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另一类是实物期权法,Myers (1977 )和Kester (1984),认为应该把投资看作是公司未来的一个增长期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物期权法,这种方法可测算嵌含在投资项目中不确定的权利和机会的变化所引起的价值变化,从而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这些方法的使用状况如何,Schall, Sundem & Geijsbeek(2006)对美国公司的调查结果如下:大多公司都是混合各种方法,74%的公司采用回收期法,58%的公司采用平均会计回报率法,56%的使用净现值法;张培泽(2005)对我国企业的调整发现,采用回收期法为26.5%,净现值法为19.4%,盈利指数法为18.2%,内含报酬率法为5.3%,平均会计回报率法为4. 18%,尚有26.5%的企业采用别的方法进行资本预算决策。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企业几乎没有企业采用实物期权法,所以,本文对资本预算方法的调查僅包括传统方法,将其分为复杂方法和简单方法,复杂方法包括投资报酬率指标、内含报酬率指标、净现值指标和现值系数指标,简单方法指投资回收期。

其二,企业业绩。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比较多,Christy(1996),Kim(1975)提出了以每股收益为衡量标准。Klammer(1973),Kim(1982)认为最能代表业绩的是企业的实际收益率。 Sundem(1974,

1975)指出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得出的指标才具有代表性。本文采用与相同行业的相关指标相比来确定企业业绩。

其三,资本预算方法和企业业绩关系。Christy(1966)证明使用不同方法选择项目的企业募股收益的差异并不显著。Klammer(1973)通过构建线性方程的方法,对7个变量做出了分析,回归结果证明企业的规模对资本预算方法的选择和业绩有一定的影响,但复杂资本预算方法和业绩之间没有显著关系。Pike(1984)通过非参数检验得出规模、风险和资本密集性与业绩正相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资本预算程度与业绩负相关。Farragher、Kleiman & Sahu(2001)通过对企业规模、资本密集程度、风险性、企业业绩、资本预算方法的复杂程度和企业关注程度等变量的回归中证明业绩与复杂资本预算方法之间负相关,这个结论与Pike(1984)结论一致。Kim(1975,1982)分别以平均每股收益率和营业收益率为业绩衡量标准对资本预算复杂程度,规模,风险和资本密集性等多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资本预算复杂程度和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Haka, Gordon & Pinches(1985)认为一个企业平均业绩在复杂预算方法使用后不会优于简单方法,然而统计结果却证明企业的业绩是不可以通过采用复杂资本预算方法来提升。

二、研究设计

其一,逻辑回归模型及变量说明。本文提出的回归模型共有7个变量,分别是:资本预算方法,企业业绩,战略,环境多样性,环境的可预测性,分权程度,报酬结构。上述变量中,除了资本预算方法外,其他变量均采用利克特5级量度法。

Logit(zbys)=β0+β1×yj+β2×zl+β3×hk+β4×hd+β5×fq+β6×bc (1)

其中:zbys表示资本预算方法。借鉴Haka(1987)的量度方法,具体量度项目包括: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使用投资回收期指标;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使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使用内含报酬率指标;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使用净现值指标;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使用现值系数指标。

yj表示企业业绩。借鉴Haka(1987)的量度方法,具体量度项目为:公司的投资报酬率与同行业对手相比;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同行业对手相比;公司的运营资金流与同行业对手相比;公司的成本控制与同行业对手相比;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与同行业对手相比;公司的销售额与同行业对手相比。

zl表示战略支持性。采用Miles & Snow(1978)的竞争战略体系,借鉴Haka(1987)的量度方法,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公司的成长主要是通过新产品开发而不是通过现在产品进入新的市场来实现的;公司强烈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而不是低风险低回报的项目;公司强调研发、技术先进和创新。

hk表示环境的可预测性。借鉴Haka(1987)的量度方法,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主要竞争者的行动总是可预测的;政府对于本公司所在行业的政策是可预测的;公司主要顾客的偏好是可预测的;公司主要原料供应商的行为是可预测的。

hd表示环境的多样性。借鉴Haka(1987)的量度方法,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公司的业务范围不局限于一个行业;公司主要顾客的偏好经常变化;公司的原料市场经常变化;公司的生产技术经常变化。

bc表示管理层报酬支持性。借鉴Haka(1987)的量度方法,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管理人员的报酬主要以长期业绩为依据;公司将根据项目实施后的效果对项目论证相关人员进行奖励或处罚。

fq表示分权程度。借鉴Haka(1987)的量度方法,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停止现有的一个重要产品或生产线;建立一条重要的新生产线;.现在产品进入新的市场;投资厂房和设备以扩大现有产品的生产能力;现有的重要生产线的改造。

其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本文通过三种渠道进行问卷调查,一是实地走访22家大中小型企业,了解这22家资本预算在企业中的使用情况,获得有效问卷22份;二是对参加高级会计师培训班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0.83%;三是通过会计学会帮助发送E-mail共发放调查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共收回有效问卷121份。样本的规模分布和发展阶段分布如表1和表2所示。

样本数据可信度检验采用Cornbach’s的Alpha进行检验,其中k为所探讨问卷项目个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信度系数基本大于0.8,相对较高。通过对比一般社会问卷调查的信度系数,可以认为,本问卷调查的可信度较高。

三、逻辑方程回归

通过是SPSS中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如表4所示:

表4中显示两个伪决定系数Cox&Snell R2和Nagelker R2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前模型中自变量解释了反应变量的变异占反应变量总变异的比例为0.38,0.511。

表5中显示出回归方程的系数,由此可以得出下列回归方程:

Logit(zbys)= -5.466+0.195×yj-0.816×zl+0.603×hk-0.821×hd+1.551fq+0.588bc

从上述回归方程中可以得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复杂资本预算方法与环境的可预测性,分权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战略支持性,环境的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业绩,报酬结构无显著关系。

四、结论

企业的业绩与复杂资本预算方法之间并无显著关系,这一研究与Haka, Gordon & Pinches(1985)的结果保持一致。究其原因,影响资本预算方法选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权变因素都造成了影响。其中环境的可预测性越强越倾向于使用复杂资本预算方法;企业的分权程度越强越倾向于使用复杂资本预算方法;战略越保守越倾向于使用复杂资本预算方法;环境越单一越倾向于使用复杂资本预算方法。

参考文献:

[1]Klammer,T. ,”The Association of Capital Budgeting Techniques with Firm Performance”,The Accounting Review,Vol.48,No.2(Apr.,1973),pp.353-364

(编辑 刘姗)

通货膨胀环境下资本预算探析 篇6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 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 一旦超过了这个量, 纸币就要贬值, 物价就要上涨, 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通货膨胀的测量通常是由观察一经济体中大量的劳务所得或物品价格的改变来进行, 其值取决于物价指数中各特定物品之价格比重, 以及受测经济区域的范围。通用的量测法包括生活指数CLI (Cost of Living Index)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等。

目前流行的通货膨胀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 总供给不足, 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二是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认为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三是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认为, 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或总供给, 而是这两者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四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该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的过程。五是预期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这两种通货膨胀理论的重点不是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而是分析为什么通货膨胀一旦形成以后就会持续下去。

2003年以来, 我国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物价上涨, 特别是从2007年4月以来,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总水平逐月攀高, 连续6个月超过国际公认的、可忍受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 11月的CPI同比上涨6.9%。2008年一季度, CPI同比上涨8%, 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

资本预算 (Capital Budget) 又称建设性预算或投资预算, 是指企业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 获取更大的报酬而作出的资本支出计划, 是综合反映建设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预算。资本预算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各种可能的投资方案;估算各种投资方案预期现金流量;估计预期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 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风险调整;根据选择方法对各种投资方案进行比较选优。资本预算的特点主要是资金量大, 周期长, 风险大, 时效性强。目前常用的资本预算评价方法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法 (Pay Back) 、平均会计收益率法 (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 、净现值法 (Net Present Value) 、获利能力指数法 (Profitability Index) 、内含报酬率法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等。

由于资本预算通常是规划企业用于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 物价上涨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预算, 这就要求企业在编制资本预算时, 必须把物价上涨因素考虑进去。本文通过具体例子介绍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资本预算的编制。

二、资本项目现金流量界定

在资本项目中现金流量是指一个项目 (长期投资方案) 从筹建、建设、施工、正式投产使用直至报废为止的整个期间内发生引起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支出量。这里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 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 而且还包括项目需要投入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例如, 一个项目需要使用原有的厂房、设备和材料等, 则相关的现金流量是指它们的变现价值, 而不是它们的账面价值。资本项目的现金流量, 一般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一是初始现金流量。指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 这部现金流量一般是现金流出量。如购置一条生产线包括如下的几个部分:固定资产上的投资, 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等;流动资产上的投资, 包括对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投资;其他投资费用, 是指与项目有关的职工培训费等;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是指固定资产更新时原有资产的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

二是营业现金流量。指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 在其寿命期内由于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这种现金流量一般按年度计算。这里现金流入一般是指营业现金收入, 现金流出是指营业现金支出和交纳的税金。如果一个资本项目的每年的销售收入等于营业现金收入, 付现成本 (不包括折旧的成本) 等于营业现金支出, 则年营业现金净流量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每年净现金流量=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其中:付现成本=成本-折旧

每年净现金流量=每年营业收入- (成本-折旧) -所得税=净利+折旧

三是终结现金流量。是指资本项目完结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产值收入或变现收入;原来垫支在各种流动资产上的资金的收回;停止使用的土地的变价收入等。

三、未来现金流量与贴现率调整

通货膨胀环境下, 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未来现金流转的货币价值和今天收到的货币价值会有所不同, 实际收到的货币称为名义货币。鉴于名义现金流量的事实, 项目的现金流量明细计算表可以作出某些调整。对名义现金流量净额, 应根据包含通货膨胀因素的贴现率进行计算, 这就是名义贴现率。

调整未来现金流量。每年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可以用 (1+i) n乘以原始金额进行调整, 得到的数值是原始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将在n年后收到的名义货币数。

调整贴现率。市场所要求的利率包括两个方面:资本投资报酬和通货膨胀影响的调整。

名义贴现率I= (1+r) (1+i) -1

r=折现率 (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的报酬率)

i=现在和n期之间的预计通货膨胀率

n=项目预计使用年限

管理者可采用名义贴现率来折现未来现金流量得到项目净现值, 用I作为贴现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若计算结果大于零, 则项目可行。这样调整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净现值计算如下:

四、通货膨胀环境下资本预算编制

资本预算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财务活动, 是公司长期营运和管理及长期资产的决策不可缺少的一环。企业只有投资于净现值为正数的项目, 才能使公司的价值增加, 从而导致公司股东财富的增加, 而这正是股东投资的目的所在。下面以实例说明通货膨胀下资本预算的编制。

例:ABC公司准备购入一项设备以扩充公司的生产能力。现有甲、乙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甲方案需投资300000元, 其中年度0支付40%, 年度1支付60%, 使用寿命为5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5年后设备无残值。5年中每年销售收入为120000元, 每年的付现成本为20000元。乙方案需投资260000元, 投资在第0年全部支出,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使用寿命也为5年, 5年后有残值收入20000元。5年中每年的销售收入为120000元, 付现成本第一年为30000元, 以后随着设备陈旧, 逐年将增加修理费4000元, 另需垫支营运资金40000元, 假设所得税率为25%, 投资预期报酬率为10%, 平均通货膨胀率为8%。要求计算两个方案的现金流量。

风险调整贴现率= (1+10%) (1+8%) -1=0.188

第一步:调整投资项目因受通货膨胀影响的营业现金流量, 其明细见表1。

补充说明:

甲方案:

(3) 年度0的成本为120000, 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年度1的成本为180000, 受通货膨胀影响, 增加8%, 即增加14400, 所以第1年投资总成本为194400, 投资折旧总成本为120000× (1+8%) 5+194400× (1+8%) 4=440789.4。年折旧=440789.4÷5=88159.68

乙方案:

第二步:调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后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及现值, 其明细见表2。

表2调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后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及现值计算表单位:元

补充说明:

甲方案:

(1) 见表1补充运算甲方案 (3)

(7) =表1甲方案 (7)

(5) = (4) 项各年之和

乙方案:

(6) 第0年为40000,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一年增加投入40000×0.08=3200, 第二年增加投入 (40000+3200) ×0.08=3456, 第三年增加投入 (40000+3200+3456) ×0.08=3732.48, 第四年增加投入 (40000+3200+3456+3732.48) ×0.08=4031.078, 第五年增加投入 (40000+3200+3456+3732.48+4031.078) ×0.08=4353.565

(7) =表1乙方案 (7)

(8) = (6) 项各年之和

(5) = (4) 项各年之和

以上介绍了用调整贴现率法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的方法, 由甲、乙方案的净现值可知道, 甲方案优于乙方案, 所以选择甲方案。

当然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的资本预算还可以选择内含报酬率、净现值率方法, 但原理是一样的, 而且都是以净现值法为基础编制的, 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美) E.B.Deakin M.w.Maher:《现代成本会计》,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年版。

[2]黄国良:《财务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葛家澍:《通货膨胀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国际资本预算中贴息收益的思考 篇7

一、现有的考量方法

(一) 康纳德·莱斯德的调整后现值模型

该模型是在国际资本预算中用于确定投资项目的调整后现值APV, 贴息收益是其考虑的一部分。根据康纳德·莱斯德的调整后现值模型: 其中, CL0表示国际性企业在国外取得的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金额;LPt表示该项优惠贷款各期还本付息的金额;T表示该项优惠贷款的期限;id表示国际性企业所在国的正常借款利率;S0表示当前的市场汇率, St表示未来预期的平均汇率。则贴息收益为: 其表示因国际性企业取得低于市场水平利率的外币借款而获得的以国际性企业所在国货币表示的利益现值, 即贴息收益。

根据康纳德·莱斯德的调整后现值模型, 提供优惠贷款的国家或地区即东道国提供优惠贷款这种外币融资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从而为其国内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国际性企业的利益, 是优惠贷款兑换为本国货币后的面值与按同样方式兑换后并按国际性企业正常借款利率 (id) 进行贴现的优惠贷款还本付息额 (LPt) 现值之间的差额。当贷款以较高的普通利率贴现, 贷款还本付息的支付额的现值就会小于其面值, 而这两者的差额是项目所在国给予项目投资的国际性企业的一种补贴。而以正常贷款利率贴现的优惠贷款还本付息额的现值大小, 等同于在同等债务偿还计划下、以正常借款利率可以借得贷款的数额。因此, 贴息收益实际上是在同等贷款债务偿还计划下优惠贷款比正常的普通贷款所多获的本币金额。

(二) 贴息额贴现模型

该模型下, 贴息收益是指正常借款利率相对于优惠贷款利率的差形成的贴息额本币现值之和, 具体分析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国际性企业投资项目或其子公司所在国 (东道国) 的正常借款利率 (i) 相对于优惠贷款利率 (i') 的差形成的国际性企业贴息收益: 其中, 贴息额。Mt为各期还本金额, τ考虑国际性企业国际经营运作的影响, 取国际性企业的所在国与其投资项目或其子公司所在国的所得税税率中较大者。二是国际性企业所在国的正常借款利率 (id) 相对于优惠贷款利率 (i') 的差形成的国际性企业贴息收益: 其中即贴息额;Nt为国际性企业各期还本金额;Mt为国际性企业在东道国各期还本金额;τd表示国际性企业所在国所得税税率。若均按分期等额还本, 分期付息的相同方式还本付息, 则贴息额为:

二、现有考量方法的局限性

(一) 贴息收益的计算未考虑不同付息方式的抵税效果

模型中企业所获的贴息收益是优惠贷款兑换为本国货币后的金额与按同样方式兑换为本国货币后并按企业所在国正常借款利率 (id) 进行贴现的优惠贷款还本付息额 (LPt) 现值之间的差额。由于贷款利息具有税前抵扣的抵税效应, 不同的付息方式产生贷款各期不同的税前抵扣金额, 在汇率变动的情况下更加突出, 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在考虑融资方式的收益时对这一方面的影响应予以充分考虑。

(二) 贴息收益计算未考虑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

模型中企业所获的贴息收益是正常借款利率相对于优惠贷款利率的差形成的贴息额本币现值之和, 只考虑利息的差异, 没有考虑在不同的还本方式下贷款各期不同还本金额差异受汇率变动的影响, 而此影响在贷款期限长、汇率波动大的情况下是非常突出的, 同样应予以充分考虑。

(三) 两种模型未考虑优惠贷款中限制性条款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优惠贷款中限制性条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限制性采购方面。一方面, 限制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在贷款国采购设备, 从而增加项目的投资, 这可以看成优惠贷款的一项成本;另一方面限制项目营运期间的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 较高的采购价格、较低的销售价格影响项目营运期间的收益, 也可看成优惠贷款的一项成本。在分析优惠贷款的收益时均应予以充分考虑。

(四) 两种模型计算贴息收益的起点不一致

前者是以同等的还本付息计划下期初贷款额的差为贴息收益;后者是以同等的贷款额下付息之差额的现值为贴息收益, 可以考虑利息的抵税效应。而对于一个投资项目来说, 其融资带来的收益应该是在同等的筹资金额和同样的还本付息方式下不同融资方式形成的差异, 应考虑包括影响形成此差异的所有因素。

三、基于融资现金流量的折现比较分析

项目投资中优惠贷款的分析应充分考虑其相关的利率、税率、限制性条款及汇率波动的影响, 以普通利率贷款为基础, 研究在同等的贷款额和同样的还本付息方式下所带来的优惠贷款相关收益, 即贴息收益。它既包括利息的差额、还本的现值节约额、限制性条款带来的投资额增大、经营成本增加、相关收入减少而形成的限制成本增加;又包括利息、成本抵税效应和汇率变动的影响。为此, 应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而形成的融资现金流量, 使用基于融资现金流量的本息现值比较分析法, 以反映优惠贷款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结果。

(一) 各种贷款条件下的融资现金流量

一是国际性企业的投资项目或子公司在东道国取得优惠贷款融资形成的现金流量:其中, 本金形成的现金流量取决于贷款规模和还本方式;税后利息形成的现金流量取决于付息方式与可抵扣税的税率水平, 税率T通常取母、子公司所在的两国税率中较大者;限制成本形成的现金流量取决于优惠贷款中限制性条款对企业投资、融资与经营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见表1) 。二是作为对比基础的贷款融资形成的现金流量。由于分析的角度和目的不同、企业融资的环境与条件不同, 作为分析贴息收益的对比基础的融资现金流量可有以下两种选择。

(1) 国际性企业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取得普通利率贷款融资形成的现金流量。由于国际性企业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取得普通利率贷款融资的利率水平与优惠贷款利率不同, 即使在贷款金额与偿还本息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因支付利息水平I与I'不同, 每期偿还本金数额很有可能不同, 即M与M'不一定相同, 除非是与贷款利率无关、仅以贷款本金为对象的还本方式, 如分期等额还本等方式。这里形成的贴息收益表现为不同时期的还本差额的汇率变动差异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同样表现为由于各时期利息支付水平的差异形成反映不同时期的付息差额的汇率变动差异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的贴息收益;表现为由于优惠货款的限制性条款带来的现金流量增减形成的汇率变动差异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的贴息收益, 这常常表现为递减性的贴息收益。具体见表2:

(2) 国际性企业在本国取得普通利率贷款融资形成的现金流量。其中, т取两国税率中较大者;由于国际性企业在本国取得普通利率贷款融资的利率水平与其子公司在东道国取得优惠贷款融资的利率水平不同、还本付息所支付的货币不一样, 即使在贷款金额与偿还本息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因汇率变动的差异和利率的不同, 每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本币数额均有可能不同, 因此同样会形成三种由于选择国外优惠贷款而获得的贴息收益, 首先表现为不同时期的还本差额的汇率变动差异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的贴息收益, 其次表现为不同时期的付息差额的汇率变动差异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的贴息收益, 最后由于优惠货款的限制性条款带来的现金流量增减形成的汇率变动差异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的贴息收益, 常表现为递减性的贴息收益。具体见表3:

(二) 外国优惠贷款的贴息收益

一是相对于国际性企业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取得普通利率贷款融资情形下, 还本金额现值的差额: 付息金额现值的差额: 限制性条款产生的成本费用现值: 则优惠贷款的贴息收益, 即以上三者之和。

二是相对于国际性企业在本国取得普通利率贷款融资情形下, 还本金额现值的差额: 其中, St上升时差额小, 甚至会出现负值;而St下降时差额大, 出现明显的收益;付息金额现值的差额: 限制性条款产生的成本费用现值: 则, 优惠贷款的贴息收益, 即以上三者之和。 两种对比基础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贷款利率水平的高低、贷款的局限性与难易程度、贷款在现实中的选择实施程度、以及决策分析的角度和目的, 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展开分析。

基于康纳德·莱斯德的调整后现值模型和贴息额贴现模型的分析, 通过研究优惠贷款融资在利率、税率、其他限制性条款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 测算优惠贷款融资的相关现金流量, 在与正常的普通利率贷款的比较基础上, 使用融资现金流量的折现分析法可有效地计算出优惠贷款的各方面因素对企业影响带来的收益, 形成企业使用优惠贷款的贴息收益, 这将大大地有助于改善企业国际性投、融资活动的国际资本预算, 为企业国际投、融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美) 切奥尔S·尤恩、布鲁斯G·雷斯尼克 (著) , 张华等译:《国际财务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1] (美) 切奥尔S·尤恩、布鲁斯G·雷斯尼克 (著) , 张华等译:《国际财务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企业投资决策的基础是资本预算 篇8

一、资本预算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基本方法和原则

根据项目的来源、背景、当地政策、产品需求情况、合作方式、投资结构、股份比例、技术方案是否成熟、是否需要从国外进口设备、原材料情况、当地基础条件、产品销售现状等, 确定项目经济计算周期和设计规模, 确定资本预算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步:收集基本数据

(1) 确定基本建设投资数额, 主要包括建安费、设备费、不可遇见费。

(2) 确定流动资金 (营运资金) 数额。

(3) 确定资金筹措计划, 包括自有资金情况、合伙人资金、银行借款等。

(4) 确定产品销售收入计划, 按试生产期、生产期分开考虑。

(5) 生产成本计算, 包括原材料、燃料、营运或操作工人费用、车间和工厂管理费用、工厂折旧、财务费用 (借款利息) 等。

(6) 确定净收入计划

(7) 计算有关财务指标, 如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

第三步: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分析当产品价格、产量、产品成本、财务费用变化时, 项目资本预算所发生的变化。在选择项目方案时, 还要进行有关评价, 包括:

(1) 综合评价, 主要包括市场、财务、股息、扩建、产品更新、抗风险能力等等。

(2) 环保评价, 即生产工艺对当地环境的长短期影响及环保达标情况。

(3) 社会评价, 从公众、舆论、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评价。

二、几种常用的资本预算方法

资本预算的方法很多, 有投资回收期法、折现还本期间法、净现值法、平均会计报酬率法、内部报酬率法及获利指数法等等, 投资回收期法最为常用。但投资回收期法也有缺点, 因其对现金流量没有折现, 从而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净现值法也比较常用。实际上, 所谓一项投资的净现值 (NPV) 就是该投资的市价与成本间的差额, 这个差额如果是正的, 说明该投资是赚钱的;若是负的, 则该投资要亏本, 投资提案通常也就要否决了。

内部报酬率 (IRR) 法实际上和净现值法密切相关, 甚至可以这样说, 两者基本上是一种方法, 但表达方式不同。内部报酬率法更明确、直接地告诉我们某项投资的预期报酬率到底是多少, 是10%还是15%, 简单明了, 容易为经营者、股东所接受。

平均会计报酬率法则是可以直接从会计资料里算出来的方法。一项投资方案的平均会计报酬率是平均净利除平均账面价值 (或称平均投资额) 。因此和投资回收期法一样, 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另外, 这个比率确实也不是具有任何经济意义的报酬率, 但最大优点就是便于计算。

其他的方法像折现还本期间法, 因比投资回收期法麻烦, 又不及净现值法严谨, 故使用者较少。而获利指数法是用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除以最初投资后的数值大小来表示的。实际上这个数值反映了每投资一个货币单位创造的价值, 它和净现值法也密切相关, 并更容易了解。

目前, 企业的资本预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企业只凭经验选择项目而忽视了正常的资本预算过程, 或者只是走走过场。有的企业为了使项目得到上级有关部门或者金融机构的批准和支持, 采取先预设较好的结果, 再选择基础数据的倒算办法。有的企业为了使用特定的技术方案, 在多方案比较时有意夸大此方案的优点或别的方案的弱点, 使得最终被选择的方案未必是最佳投资方案。除这些观念上的原因外, 项目本身的一些问题也影响到资本预算的进行。

三、不同企业应有所侧重

企业有大小、类别之分, 有的企业每天都有数个投资方案需要管理层决定;有的则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有新的投资行动。投资方案又有大小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分。因此, 不同的企业, 不同的投资方案应使用不同的资本预算方法。

对一个每天有几个投资机会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用投资回收期法进行筛选。对于那些还本期间短的投资可以优先考虑。在筛选的基础上, 再用内部报酬率法或净现值法进行详细分析, 以确定投资方案的预期报酬率或创造的NPV价值。

而对于一些资金较为紧张的中小型公司来说, 如果有多个投资机会的话, 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先用获利指数法计算不同投资方案的获利指数 (PI) , 而 (PI) 值最高的应该优先获得资源分配, 较高的则次之,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最大。

另外, 对于科技投资,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 这些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不是传统型的 (第一笔现金流量是负的, 之后的现金流量也有负的) 。因此, 若使用内部报酬率法计算时, 可能出现多解 (即出现几个报酬率) , 从而误导投资的决策。包括目前大家所熟悉的BOT方式以及债券付款方式也属于非传统型的投资。那么, 在上述情况下, 如何决定投资方案呢?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 就是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因为净现值大, 就说明了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大。

资本预算作为企业投资决策、选择项目的方法, 主要是以评估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时点、风险来决定的, 而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和预估的产量 (收入) 、成本以及折旧、利息相关, 预估的产量 (收入) 有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从而改变了NPV或IRR的大小, 甚至改变整个投资决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预估产量 (收入) 时, 可以设定产量 (收入) 的上、下限和正常情况等等, 从而找出不同情形下的NPV或者IRR, 知道未来的风险和利益所在。

四、存在的问题

1. 项目的合作关系不确定。

几方共同参与项目时, 各方的责、权、利不清楚造成项目的结构不确定, 而无法进行项目的资本预算。

2. 项目的投资结构不确定。

投资方组成及股份比例未确定时, 无法进行项目的资本预算。

3. 项目的技术方案不成熟。

项目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不过关或者不成熟时, 很难较准确的估计有关工艺和设备价格及运营价格, 使资本预算难以进行。

4. 项目的最终产品不确定。

当产品方案不确定时, 难以进行资本预算。

5. 项目的外部条件不清楚。

在项目的预算可行性研究阶段, 有关条件例如项目选址、项目规模、产品方案、原材料供应情况、供水、排水、用电、公路、铁路、燃油、燃气、码头、海运、劳动力情况、当地材料和设备价格、技术水平、工作标准、环保及安全要求、当地习惯做法、行业规范、惯例、有关税收、外汇、借款利率、通货膨胀等不清楚, 造成技术上选择方案时不确定性较大, 影响了资本预算的正常进行。

6. 项目的上马时间不确定。

若项目开工和投产发生延误, 将造成资本预算的不准确甚至导致错误决策。

7. 产品销售价格不确定。

产品销售价格背离市场时, 造成资本预算的不准确。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分析与优化 篇9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概述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制度的理论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 混收混管的方式无法体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 常常导致政府将社会目标转移到国有企业, 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却并没有真正地履行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监督, 不利于企业的绩效评价。从理论上讲, 根据公共品理论可以把国有资产分为公共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资产自身的属性, 公共性国有资产可以纳入政府公共预算, 而经营性国有资产则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政府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的代表, 其职能应定位为对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 包括国有资本的产权监管、运营监管和国有资本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管理, 但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有效的行使政府作为出资人的权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的目标, 是国有资本经营计划的财务安排, 是国资委职能作用发挥的基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实现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监管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照政资分离的原则下, 公共预算的编制和实施体现着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体现政府行使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的需要, 其收入应主要来源于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各种国有资本收益, 其支出必须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入。在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两级三层”模式中, 国资委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既是国有资本的出资人代表, 又是国有资本的经营者。国资委要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者进行约束控制,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要对被其控制或参股公司的经营者进行产权约束。而约束与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分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随着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制实现了分离后, 政府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有可能发生损害所有者权益的“道德风险”。为了预防这种“道德风险”的发生, 必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以便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我国国家财政必须建立起包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制度, 以利进一步转变和拓宽国家财政职能, 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强化预算约束。可见,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乃是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促进我国复式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需要。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现状分析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部分。收入预算是指国家按年度和规定比例向企业收取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计划。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 是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者应当享有的权利, 也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国有资本收益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 具体包括:应交利润;国有股股利、股息;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企业清算收入;其他国有资本收益。支出预算是指国家根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制订的支出计划。近期,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着力解决涉及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相关规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资金使用性质划分为:资本性支出, 主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 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费用性支出, 主要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当前, 要重点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特困企业职工生活补助,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以及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其他支出, 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财政部每年向中央预算单位和中央企业下发编报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和支出项目计划的通知;中央企业编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计划上报中央预算单位;中央预算单位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上报财政部;财政部汇总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上报国务院审批。

综上所述,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有效解决国有资本的监管缺位状态, 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积极提高经营绩效, 有利于国家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积极履行出资人的义务与权力, 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转变。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优化

(一) 制度层面, 积极改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法律环境

制度环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保证, 也是企业生存环境的决定因素。制定一系列更符合国有企业实际、更具操作性、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立法纳入《预算法》的修改和《国有资产法》的立法框架中, 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和制定出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 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切实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的真实情况。只有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才能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顺利进行, 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 框架层面,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流程

根据政府预算统一完整性的原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不应脱离国家财政预算部门之外。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营预算编制主体应为国家财政部门, 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 同财政公共预算一并报请本级入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国家统一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方针政策、预算收入和支出项目以及规范预算的有关规章制度等。各预算编制与执行部门在总预算范围内安排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 既要体现政府预算的完整和统一, 又要保证不同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并满足各类不同性质支出的需要。

(三) 内部逻辑层面, 制定符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会计政策

经营预算的制定离不开企业的财务活动。完善的会计政策体系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国有资本总量、分布及其经营状况和收益情况。财政部应积极研究制定各种配套措施, 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制定有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办法, 从根本上保证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理顺产权关系和投资关系, 做到产权明晰、权责分明, 完成公司制改造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困境。

(四) 外延支持层面, 协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

经营预算的本质依然属于预算体系, 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既有分工又有衔接。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政府复式预算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由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等组成的功能互补的预算体系。因此,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质上是政府公共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性收支, 必须要纳入政府预算体系进行统一管理, 在保持政府预算完整及统一的同时, 实行高效、合理、规范的利益再分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预算收支数值可能浮动的激励性约束, 主要是既刺激国有资本运营的各种机构努力实现预算目标, 又约束其运营过程中各种人为偏离目标的因素。与其他预算体系相互保持衔接同时独立于政府复式预算, 能够更好地发挥经营预算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职能。

三、结论

现阶段,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非常繁重,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有企业分配失序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实现国有企业家价值的最大化, 在不同的目标间达成一种均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也是难点。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柱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历史沿革、内涵及意义》,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8期。[1]陈柱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历史沿革、内涵及意义》,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8期。

资本预算 篇10

摘要:预算软约束存在于各种经济体中,并影响着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公司融资模式。文章回顾了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试图构建预算软约束对资本结构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与可验证的假设。文章还提出了预算软约束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放宽预算硬约束假设来分析现有资本结构理论,最后总结了预算软约束和资本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其理论假设,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预算软约束;资本结构;理论

一、导言

Harris and Raviv(1991)认为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动机和环境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至今日,资本结构研究仍是公司金融理论中的热点问题。Komai(1980)在研究中央计划经济问题时首次提出预算软约束概念。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预算软约束环境下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怎样决定的,基于此,本文以预算软约束和资本结构研究回顾为主线,重点关注了在预算软约束环境下资本结构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及其导致的资本结构理论变化。

二、预算软约束概述

预算软约束(以下简称SBC)一词来自微观经济学词汇,与硬预算约束(例如债权人强行拍卖债务人财产等)相对应。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的国家救助计划可以看出当前在世界各个经济体中存在约束逐渐软化倾向。在SBC研究中,通常认为有三种方式来帮助陷入困境的企业和管理者。第一种方式是软化信贷。信贷软化是SBC中最普遍的方式,它能够影响管理层的预期并最终影响到公司的资本结构。第二种方式是财政补贴。主要形式包括直接补贴和税务方面的优惠(例如、减少纳税、延期纳税等)。最后第三种方式是一些间接支持。例如,政府通过加强进口贸易限制来减少竞争,从而来帮助销售困难的企业。

SBC的主要特征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预计获得帮助,而这些期望过来又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很多研究检验了预算约束的软和硬是如何影响公司的业绩。Krueger(1974)指出,除了拉拢客户,卖家更加专注于赢得政府的支持和实现计划指标。显然,在SBC影响下,这些扭曲减少了公司的效率。Djankov and MurreU(2002)通过大量文献得出,在东欧和前苏联。硬化预算约束能够对公司重组产生有利的影响。另一个由SBC导致的扭曲是公司对价格信号敏感性的减少。这使得企业不再主要关心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例如,在企业投融资领域,SBC环境具有显著的行为暗示,导致对投资的过度刺激。最终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所有由SBC导致的现象(失控的需求和对风险项目的过度投资)都会导致过度的经济膨胀,这些膨胀一般都以经济危机结束,例如1997年-199g年亚洲经济危机和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三、SBC与资本结构理论

大多数资本结构理论的前提都是硬的预算约束。我们将回顾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并指出这些理论中隐含的SBC理论。

1代理成本理论。在Fama and Miller(1972)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Jensen and Meclding(1976)首先将代理成本引入公司金融理论。Jensen and Meclding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利益冲突。一是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二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如果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大,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将会减少。Jonsen and Meckling(1976)指出。企业的债务会迫使公司现金的流出,由于自由现金的减少,管理人员各种类型的私人追求也将会减少。因此。企业负债融资的好处是将会减少经理和股东的利益冲突。Grossmanand Hart(1982)提出了债务的另外一个好处。如果破产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昂贵的(例如将会损失公司的控制权、产生坏的声誉),那么债务融资将会激励管理者更加努力工作,更少的消费特权、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等,这些行为将会减少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根据代理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首先,杠杆比例与公司价值正相关(Harris and Raviv。1990,Stulz,1990),与管制程度正相关(Jensen and Meckling,1976;Stulz,1990),与自由现金流正相关,例如盈利能力(Jensen,1986;Stulz,1990),以及和清算价值正相关fWilli-anlson,1988)。一些其他的结论还包括,负债能够限制股东追求高风险项目,从而减少债券价值(Jorison and Meek-ling,1976),以及具有较长信用历史的企业,它们具有较低的违约率以及较低的债务成本(Diamond,1989)。在新兴和转轨的预算软约束环境下,具有较低公司价值、盈利能力、较低清算价值的公司,也不是管制行业。但是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债务水平。具有违约历史的公司一样能够享受低成本的债务以及他们的债务合约并没有包括投资风险项目的限制性条狂。

RIZOV(2006)指出在SBC环境下。债务的约束作用将会被减弱。尤其当国家是所有者和债权人时。而且。在新兴和转型国家,SBC是非常普遍的,破产程序是不发达的或者根本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破产威胁的减少,负债融资的好处将被减弱。债务合约往往激励股东进行次优的投资,这将导致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在SBC环境下将会加剧。

2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主要是基于私人信息的概念来解释资本结构。公司的经理人和其他内部人能够拥有关于公司收益流和投资机会的私人信息。资本结构就被设计成减少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公司投资决策的低效率。Myers and Mailuf(1984)的开创性工作表明,如果投资者对于公司资产价值的信息没有公司内部人多,那么股权可能设市场错误定价。Myers(1984)提出的啄食顺序理论。即,资本结构是由公司投资的融资决策驱动的,首先是最容易获得的内部融资,然后是低风险债。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了上述的假设。Krasker(1986)表明越大规模的股票发行。传递的信号越差,因此股票的价格会出现下跌。Narayanan(1988),Heinkel and Zeehner(1990)的实证结果与Myers and Maihf(1984)的结果相似。他们的研究表明,当信息不对称仅仅涉及到新项目的价值时,可能会存在过度投资。在Naraynan的模型中,由于负债比股权高估的可能性较小,当项目用负债来融资时。分离点会变高。Heinkel and Zeehner(1990)的研究表明。现有负债使得投资缺乏吸引力,增加分离点。因此,相对股权融资,新的或现有的负债将会减少过度投资问题。

上述模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模型与本文前面所说的SBC中的D-M模型有着联系。动态承诺问题的机

制隐含着在SBC环境下,负净现金流的项目可能排挤正现金流的项目。因此。在SBC环境下。债务将不会履行前文所说的。在硬约束下的减少过度投资的角色。实际上预算软约束广泛影响了商业,导致了对坏项目的过度投资。

然而,一些文章对啄食顺序理论提出了质疑。Bren-nan and Kmus(1987),Noe(1988),Constantinides and Gr-undy(1989)认为在一些案例中,将导致Myers-Mailuf的结论失效。总之,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认为。公司杠杆比例是随着有关外部融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Myers and Majluf,1984)。Leland and Pyle(1977),Ross(1977),Heinkel(1982),John(1987)and Poitevin(1989)他们的结论都支持杠杆比率与公司价值的正相关关系。Le,1and and Pvle还预测了公司价值和内部人股权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的研究(Myers and Mailuf。1984;Krasker,1986;Naraynan,1988)支持啄食顺序理论。

这些理论暗含着,在SBC环境下,由于破产费用被压抑,相对的融资成本被扭曲了,具有风险的债务将会被优先选择。因此。不好经理层管理的低质量公司将最终拥有比其他情况下更高杠杆。

3产品市场竞争理论。对于行业组织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有两类模型。一是研究在产品竞争市场环境下公司战略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另一类是研究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两类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资本结构的选择反映了企业对未来产品市场竞争状况的判断和竞争策略的承诺。企业对未来产品/要素市场的竞争状况和自身竞争策略的预期将影响其资本结构的选择:反过来,企业当期资本结构的选择也会影响未来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策略。

Jensan and Meckling(1976)的基本思想是由于有限责任,杠杆的增加导致股东追求风险策略。Brander andLewis(1986)建立了寡头通过更加激进的产量政策来增加风险的模型。因此,为了在随后Coumot(产量)竞争中追求激进的策略,公司将会选择积极的负债水平。Maksimovic(1988)则进一步发展了上述观点。

另一条研究路线是确认产品或产品市场特性与债务水平的互动方式。Titman(1984)发现。公司的清算可能增加它的顾客(供应商)的成本,然而,当公司的投资者做出清算决定时,往往忽视了这些成本。Titman认为,资本结构能够被用来使股东做出最优的清算政策。股东从不希望清算公司,债权人总是希望在公司破产时清算公司,而公司本身当清算净收益大于顾客成本时清算公司,上述不同利益的人的立场共同构成了资本结构。

在SBC环境下,Titman的理论意味着清算决策的不同成本往往会被金融机构考虑,尤其当这些金融机构最求的目标已经超越价值最大化时@。这将抑制清算政策的优化。在SBC环境下,另一个债务水平的影响因素是股东对供应商谈判地位的加强。Sarig(1998)认为从债权人会防止股东与供应商谈判失败。因此,杠杆比例是随着这种保证程度的增加和股东谈判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考虑到SBC环境,RIZOV(2006)高负债水平并不是公司和客户或供应商的互动结果。

总之,在SBC环境下。基于产业组织考虑资本结构模型往往能够得到更加有意义的研究结论。例如。考虑SBC环境能勾勒出更多的资本结构和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例如,需求和供给条件以及竞争的程度(Campello。2003)。

4公司控制权和投资者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检验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资本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命题是普通股有投票权而负债没有。因此,资本结构能够通过影响投票权的分布来影响收购竞争的结果。尤其是管理层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Harris&Raviv,1988;Stulz。1988)。除了这些,资本结构能够影响在投票权(股权)和非投票权(债权)之间的现金流分布(Israel,1992)。

Harris and Raviv(1988)研究了在任管理者改变自己持有股权的份额来操控被接管成功的概率和方法的能力。在Harris-Raviv的研究框架中。管理者可以通过负债回购在外的股票来增加自己的股份。最大化管理者的报酬实际上是通过选择适当的由最有股权比例决定的债务水平来实现的。在位的管理者和竞争的管理者之一具有较高的能力,但是究竟是谁是个私人信息。当竞争对手出现,在位者改变股权份额,这样就改变了资本结构。竞争对手从外部投资者获取股权,收购竞赛的结果最终由股份多数来决定。Stulz(1988)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收购目标有一个最优债务水平,这一债务水平将会使外部投资股份利益最大化:敌意收购目标比不是目标时债务水平高:接管的概率与目标企业的债务一股权比负相关:接管溢价与目标企业的债务一股权正相关。Israel(1992)采用类似的方法发现,如果一个收购发生,但在同一时间负债降低了收购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债导致目标公司股权持有人高收益。Israel还发现,收购成本很高的目标公司负债水平较低,但是当收购发生时。他们获得大额的溢价。

显然,上述分析是建立在硬约束环境下的竞争市场中。在转型经济体中,由于SBC行为的存在。由于公司控制权并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竞争的管理者将不会存在。SBC行为下的公司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将不会是公司价值的相关因索,公司控制权将不会受到管理者能力的影响。

然而,在新兴和转型的经济体中,考虑到SBC环境,资本结构肯能会反映管理层为了保住控制权的策略,因此,过高的债务水平可能会使能力底下的管理者能够继续控制公司并享受控制权收益。在这样的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时,人们期待管理者能力高的公司资本结构是以低债务水平为特点的。

四、小结与展望

本综述介绍了与公司资本结构相关的一系列理论,主要目的是解释在SBC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资本结构理论与经验证据的研究文献综述主要是表明与资本结构相关的决定因索和假设。一般而言,从某一理论背景得出的模型往往具有相同的预测。经验证据是多种多样的。大致符合理论预测。然而,很多理论问题并没有被采用适当的方式和在不同经济背景下被检验。因此。本文通过放宽通常所说的预算硬约束的微观假设,重点关注了在SBC@环境下不同资本结构影响变量的变化及其导致的资本结构理论变化。

就当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公司资本结构和SBC的研究是不完整的。仅仅有间接的关于SBC对资本结构影响的预测,与之相关的经验研究很少。Rizov(2006)尝试提出了SBC和公司资本结构的理论假设。例如,杠杆比例独立于自由现金流。这意味着检验模型中的较低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杠杆比例与管理层持股负相关或不相关:杠杆比例随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程度而增加:杠杆比例随着盈利能力的增加而降低,然而,当把盈利能力作为是成长机会的代理变量时。杠杆比例随着盈利能力的增加而增加;杠杆比例对于产品需求的波动不敏感:杠杆比例随着公司被私有化的程度增加等。

资本预算 篇11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基本框架研究

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而不应当仅仅是国有资本收支及收益权的改革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财政预算中国有资本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关键在于经营国有资本, 其主体是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本质是如何通过预算管理与控制, 实现国有资本有效经营和保值增值。因此,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实现以下转变:

(1) 从国有资本收支及转让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单纯的国有资本收入和支出以及转让方面的管理, 使得国有资本不能脱离财政预算的框架, 无法体现国家作为“国有股东”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契约关系。而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 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 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 其活动领域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按照资本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能够使国有股东以一定的资本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

(2) 从国有资本粗放型的制度管理转向精细化的预算管理。粗放型的制度管理, 其特点是行政色彩较重;忽视过程控制。精细化的预算管理, 其特点是明确资本经营的量化目标;可以及时进行资本经营过程控制。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 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必然要从行政色彩较重的制度管理向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预算管理转变。

(3) 从国有资本收支预算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单纯的收支预算管理难以体现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势, 对于国有资本应实行全面的经营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国有资本存量预算管理, 国有资本增量预算管理, 国有资本配置预算管理, 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管理等。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不能仅仅理解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而要提升为从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体系、预算监督体系到预算保障体系的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框架, 该制度框架的特征:

(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全面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一种机制。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预算内容和预算过程的全面性。预算主体的全面性是指财政部门、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以及企业相关部门都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主体。预算内容的全面性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包括资本投资预算、经营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过程的全面性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涵盖国有资本投入、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全过程。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综合性。第一,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而是将国有资本管理、营运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预算制度;第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这种综合性还进一步拓展为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本资源整合, 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发挥综合效率和效用;第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综合性还体现为将国有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的综合与协调, 实现在各个层面的资本保值和增值。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系统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是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 它包括对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沟通交流和监督控制等要素全面考虑和系统协调。因而, 应当在管理控制理论指导下构建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体系、预算监督体系等各个子系统在内的完整系统。同时, 这一系统若想得到良好运作, 必须伴有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管理基础等环境因素的改革与完善。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研究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预算组织工作落后于地方, 由于在预算主体问题上国资委和财政部存在分歧, 中央的预算组织工作进展缓慢;二是地方部分省市预算组织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三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取得突破。广州、武汉、深圳、上海等地的做法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开展积累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预算组织体系不统一、不完整, 预算组织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预算的关系没有理顺, 缺乏对预算执行组织中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预算监督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包括预算管理组织、编制组织、执行组织和监督组织等多个方面, 应在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企业, 以及财政部门、人大、审计机关中设立专门的预算组织机构, 明确具体的预算组织职责,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1. 设立专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机构

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委员会”, 下设专门的预算组织机构, 行使各项预算组织职责;财政部门设立与公共预算管理职责不同分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各级人大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委员会”, 行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查和监督职责;审计机关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审计机构, 专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职责。

2. 建立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预算监督机制

加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部监督组织工作, 建立健全监事会监督、内部审计、职工监督等监督机制;建立管理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察制度;强化人大对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审查监督力度;加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研究

在确定了国资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与职责之后, 关键问题在于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没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在先, 也就没有之后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就难于发挥有效作用。

1. 按照“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级模式细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在注意与政府公共预算的衔接、维护财政部主导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 要发挥国资委在国有资本经营制度推行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国资委将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联系起来, 从而真正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具体落实。

2. 构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标体系

就国资委而言, 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短期目标应以“筹措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为主;中期目标应以“规范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实现国有资本收支平衡”为主;长期来看应以“形成国有经济合理布局、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终极目标。当然, 不同地区的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和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千差万别, 因此各地国资委可因地制宜, 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兼顾未来。

3. 在预算内容明确和表格设计方面, 除了注意关系协调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与监督的需要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推行是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重要转变, 因此在预算内容的明确和表格设计方面, 除了注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与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衔接、以国资委为主导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整体的衔接以外, 更重要的是站在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与监督的角度, 保持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所编制预算的本身完整性和独立性, 注重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包括目标与程序的协调与内容和表格的协调。

摘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建是改革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 包括理论体系、组织体系、编制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和制度保障等内容。本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 以期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基本框架、经营预算组织和经营预算编制等相关问题予以探究。

上一篇:优化课程教学下一篇:频率自动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