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本(共9篇)
家庭资本 篇1
一、问题的源起
现代社会中,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习者在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 头脑中也并非空空如也, 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各自的来源于家庭的文化资本。家庭对于个体文化资本获得的影响可以说贯穿了个体整个生命历程, 在学校教育之前就已经在发挥作用。不同的家庭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资本, 这种极大的差异性为学校教育奠定了不同的基础。一个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就越容易使子女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 同时子女也越容易积累起新的文化资本。此外, 子女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化不同, 也会对子女的学业成就和子女日后的就业能力与机会产生影响。家庭中文化资本潜移默化的传承与影响会成为子女接受这种文化并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文化资本正是通过影响学术成就来实现和参与社会的再生产的。
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习惯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习惯的作用不可忽视, 良好的习惯必须养成。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小学生两方面习惯的培养。一方面是自觉的训练习惯。自觉的训练就是自动的、不必靠老师催促完成的作文训练。自觉的训练主要有三种形式:一要惯于写观察笔记。学好作文必须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但光观察是不够的, 要有所获, 还必须写观察笔记, 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备写作文时选用。二要作读书笔记, 力求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可以有多种形式:提要式、摘录式、心得式等, 可以交叉使用。三要勤奋练笔。如坚持写日记或者周记, 自拟题目训练, 尝试征文、投稿等。这些都是实践方面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是自觉培养相关能力的习惯。作文的相关能力可以说涵盖了所有的语文能力和生活能力。重点有以下几种:一是要养成使用工具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作文的目的之一, 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 增加词汇量的积累, 理解新词的意思, 都要借助于字典、词典。要掌握某类相关知识的确切数据, 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就要学会查阅文章、书报, 乃至网络中的相关信息。有了广泛的资料积累, 才能有充实的作文内容。二是要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观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
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使人们认识到资本的多元性。布尔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是一种有别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的资本。布尔迪厄认为, 文化资本指社会各阶级及个体所拥有的总的文化背景、知识、气质和技术, 特别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一种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与文化能力”, [1]比如个体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以及对书籍、艺术文化等的品位。乔纳森·特纳将他的文化资本定义为“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2]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以有三种存在方式:“ (1) 具体的状态, 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 (2) 客观的状态, 以文化商品的形式 (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 , 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 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 等等; (3) 体制的状态, 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 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 (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 , 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 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3]这三种形式可以分别称作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体制化状态的文化。文化能力指个体通过先天和后天的培养所形成的内化与个体身上的学识和修养;文
察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 它是作文写作的基本功。三是要养成广读博览的阅读习惯。阅读是间接经验最主要的获得方式。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做到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 古今中外, 名篇巨著, 多多益善。四是要养成精心修改文章的好习惯。新课标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认真修改的习惯也是对文字、对思想负责的体现。学生在作文时必须养成精心修改的好习惯。
总之, 在今后的小学作文教学中, 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写作, 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1]陶保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3.
[2]朱作仁, 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严杰.写作心理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4]教育部基础课程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化产品指个体拥有的文化物品和对这些物品解读的能力;体制化状态的文化是指个体的文化能力应该通过学术资格或教育凭证制度来加以认定。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以教育为媒介, 这种不是资本到资本的直接传递, 而是在其中加入了媒介, 即学校教育, 教育使不同等级的后代获得了进入不同等级的机会和凭证, 布尔迪厄称之为间接再生产, 这也是他的研究重点。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其实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 通过社会化, 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继承他们父辈的文化资本, 从而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代际传递。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有两个关键的阶段:其一是早期社会化, 主要依靠学前的家庭教育, 这里面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有意识的传导, 又有子女对父母的无意识的效仿,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果子女获得了上辈人的“惯习” (habitus) , 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这一阶段的文化资本再生产的目的。[4]
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家庭出身不仅通过单纯的经济收入来影响求学的孩子, 文化资本的传承也是不同社会出身的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差异的重要原因。”[5]本文主要研究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有很多, 可以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来评定;亦可以从父母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来评定。本文选取文化资本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 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父母通常会更加重视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 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文化氛围, 使其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
三、研究对象
在任何研究中, 一个研究者选取什么样的研究对象, 对研究对象采取什么样的研究视角, 对研究下什么样的结论都不是偶然的, 这一切都综合体现了一个研究者的研究立场。研究立场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生活史是密切相关的。[6]事实上, 笔者的研究对象即是笔者的弟弟 (简称B) , 出生于1987年。目前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里攻读博士学位。
B出生于一所小县城的教师之家, 父母均为教师。在B出生后, 其父在做了两年中学教师之后成为教育管理人员, 从此不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其母至今仍是小学教师。其父母的学历水平分别是本科和专科。B虽然在普通中小学接受教育, 但最终以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最顶尖大学, 成为其所在高中的历史第一人。大学毕业后, 由于其名校背景, B顺利拿到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 在这座小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
B的祖辈都是农民, B的父母是他们各自兄妹中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在考量B取得这样的学业成就时, 学校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但不足以说明接受同样学校教育的个体差异性, 其家庭背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研究结论:父母如何投资文化资本
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承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的知识、学历、精神品质、人格、道德素质、生活态度、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于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和子女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投资家庭文化资本, 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都是收益良多的。
(一) 努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与子女共同成长。
B的父母全部毕业于师范院校,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知识与能力。不仅如此, B的父亲在工作后并没有停止学习, 出于对法律的兴趣与热爱, 其父亲自学了法律专业, 并获得机会去首都一所高校学习了两年。在B的中小学期间, B的父亲在业余时间经常与B坐在一起看书读报。在B出生前, 其父亲就买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及与此相关的书籍, 在B的成长各个阶段分别买了相应的书籍、文化用品等边学习边引导B, 与B共同成长。直到现在, B的父亲依然喜欢尝试学习新的事物并不断学习与思考, 给子女作出了终身学习的榜样。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本, 它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子女的未来。
父母只要坚持终身学习, 坚持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自身的文化品位, 其创造的文化资本就会对孩子产生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子女知识与智力的发展、优秀的学业成就上, 更重要的是子女的心理道德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上。
(二) 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 促进子女文化能力的提高。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家庭文化资本传递的必要条件, 心与心沟通的缺失会导致文化资本传递渠道的不畅。专制严厉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只能造成父母与子女的隔膜与沟通的障碍。作为父母, 应该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 聆听子女的声音, 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子女进行对话、自由交流。相互尊重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而良好的沟通则是教育的前提。父母要正确认识培养子女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教养方式, 要尽可能多地与子女在一起, 参与到子女每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同时,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社会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 锻炼子女的独立自主性与社会交往能力。
B在成长的各个阶段, 其父母无论工作多忙, 都会花时间与B在一起做游戏或参加各种体育文娱活动。他们不仅关心B的学习, 更注重他的全方面的发展, 对于B采取民主的教养态度, 与B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在涉及B自己的事情上, 他们让B自己拿主意, 倾听B的声音, 父母只给予建议。在B填取高考志愿和日后的留学决定申请等各个环节中都是B自己遵循内心真实的想法, 父母没有强加任何意愿。由于从小培养的独立个性及良好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B在国外的生活也游刃有余。
(三) 创设条件改善家庭文化环境, 丰富子女的文化资本。
B从小兴趣广泛, 父母为此不计金钱代价买来各种书籍、报刊等文化产品, 以满足他的爱好。中学期间, B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父母为此创造各种条件让B进行各种“实验”的操作, 以满足其探究的欲望。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 B如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直到现在, B都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非常适合自己。
家庭文化资本是可以“遗传”的, 子女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因此, 家长只有为子女营造一种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文化环境, 子女才能健康成长。家庭文化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而这种投入可以使子女享受到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形式的文化资本, 丰富子女的文化资本, 为子女的学业成就创设坚实的基础, 注入更多的活力与潜力。
五、研究结果的推广度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说:“在特定的情况下, 教育理论应具有唯一性。它来源于个案的理论研究, 从中寻找普
网络新闻标题创作的原则与策略
刘琼凤1侯英2
(1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桂林空军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网络新闻标题的特殊表现形式使得其远比一、网络新闻标题创作的基本原则
传统媒体新闻标题重要。网络新闻编辑人员要创作一条好的标题, 就要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遵循准确、简洁、强调动感等基本原则, 同时要合理控制关键词的匹配度, 巧妙运用提要观照标题。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创作原则策略
“看文先看题”、“题好文一半”这两句话充分概括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于网络新闻标题尤其如此。首先, 由于网络新闻大部分采用列表式, 浏览者对新闻的主要内容最先只能从标题中获得, 而他们需不需要该内容、对该内容感不感兴趣决定了他们会不会点击查看此新闻。其次, 网络新闻标题的单行列表式要求编辑人员既要在一二十字内高度浓缩新闻的主要内容, 又要使标题传达的信息对网民有吸引力, 有视觉冲击力。有时为了页面美观, 同一栏目的标题还会要求字数相等, 网络标题也较少使用字体、字号和色彩等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 这些无疑加大了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难度。最后, 网络新闻标题要让阅读者在心理和情感上获得满足。网页内容丰富、结构复杂, 浏览者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 有广阔的信息选择范围, 注意力也就不如浏览传统媒体新闻标题时集中, 这使得浏览者在选择阅读时更加关注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因此, 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只有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网络新闻标题创作的原则与策略, 才能让阅读者形成一种良性的在线阅读心境, 进而打造网站的良好形象, 促进网络新闻的传播。
遍特征, 然后再运用到个案中去。”[7]个案的经历固然无法复制, 但是个案中蕴含的普遍规律却可以共享, 抛开个案的差异性, 得出的结论却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须建构在我们期望去理解的基础上, 价值是对于希望寻找价值的人而言的。
十年前, 当笔者从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时, 出于对家庭教育的兴趣毫不犹豫地买下这本书, 期望从中发现教育子女的“金玉良言”。但看完全书, 笔者惊诧地发现, 其中很多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件都与笔者记忆中的相似。一朵花中见世界, 一粒沙中见人生。
在众多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因素当中, 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程度最大。文化资本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的资本, 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这一资本的积累。只有普遍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增加文化资本的拥有量, 这样下一代在学业成就及日后的就业机会方面受上一代的影响差距相对较小, 就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平台与竞争环境。这也有
1.简洁、准确。
网络新闻标题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内容展示给浏览者, 做到实题明义。虽然网络标题只能做一行题, 且字数有限, 但一样要力求生动, 不能流于空泛。比如做一个关于兵马俑第三次挖掘的新闻, 题目叫《兵马俑第三次挖掘情况》, 这样太平淡了, 很难让人有阅读的欲望。
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制作标题不能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 也不能使用隐喻、暗喻、比喻来“标新立异”。否则, 刻意追求标题的冲击力很可能有失新闻的真实性。比如前段时间出现了刘德华与赵薇“私生女”的新闻标题, 而内容不过是和他们长相相似的小朋友的图片而已, 题文不符, 矫揉造作, 明显是只为了提高点击量, 这反而使浏览者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标题“不作为”也罢, 而一个失准失实的标题很容易给网民带来厌恶情绪。因此, 标题创作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
2.强调动感, 力求准确动态地揭示新闻内容。
富于个性的动词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 达到使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要使网络新闻标题要达到这样一种动态效果, 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在标题制作中就应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形容词, 多用动词、活用动词。美联社对记者提出的写作要求明确规定, 一个句子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 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里最重要的词。对尤其需要吸引眼球的网络新闻标题来说, 更要找准这个能让标题“动”起来的词, 以增强感染力、表现力和立体感, 激起浏览者的阅读兴趣。
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和民, 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4]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 2003, (1) .
[5]余秀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 (9) .
[6]周宗伟.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家庭医疗器械:新资本门和道 篇2
市场需求巨大
在今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美国强生(医疗器材)公司在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沈阳等六个城市举行了以“健康随手测,强生健体行”为主题的“2005年百万家庭健康行”活动,向当地群众猛推他们最新上市、1000元一支的“随手测”血糖仪。
强生瞄准的是一座极待开采的“中国金矿”——中国 2004年已有4100多万人患有糖尿病,并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但仅有1.5%左右的患者拥有自己的血糖仪,而在欧美国家这个比率高达90%以上。假设未来几年中国有5帆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购买血糖仪,平均每台以1000元的价格计算,2000多万患者的消费总量就超过了200亿元!
血糖仪仅仅是一种家庭医疗产品。如今家庭医疗产品已在中国开发出了很多品种,带来了一个难以估算的十分庞大的“钱景”市场——在欧盟发达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在医药总产值中各占一半,或者六四分;在中国,这个数据为9:1,市场空间非常乐观。
不少投资者已注意到:家庭医疗器械正在全国各地极速“走红”!在大小城市的街头,都能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兴味盎然地试用各种新奇的家庭医疗器械。而那些抢先进入家庭医疗器械生产或销售领域的老板,已将大把钞票塞进了他们的口袋。
市场专家指出:中国的家庭医疗器械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新兴市场领域,家庭医疗与保健工程是今后家庭的投资方向,今后完全可以像卖电视、冰箱等家电那样,把家庭医疗器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
其主要原因有:1、中国国民医疗保险水平低,城市居民医药医疗自费比重较大,而农村几乎完全自费。这种情况导致国人寻求自我治疗的意识增强,因此家庭医疗器械的发展具有文阔的市场空间;2、近年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提高,也越来越注重自我保健,一些有预防和治疗功能的小型医疗器械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3、现代生活节奏加速,使得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和患有轻病的工作人群没有充分时间去医院进行治疗。这时,家庭式的医疗器械就成了“家庭医院”的主要设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
而从西方的情况看,近年在西方各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家庭医疗器械行业却一枝独秀。美国《财富将家庭医疗器械行业列为未来10年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之首。
家庭医疗保健器械行业,金矿等你挖,但你准备好了吗?
三大产品亟待开发
家庭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家用治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保健器械、用护理康复器具等四大类。
而以下三种产品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光明的市场前景:
一、数字化、电子化的家庭医疗日器,前景好。
医疗器械已开始呈现从医院用医疗器械到家用医疗器械、再到家用医疗电器的发展趋势,这与电脑的发展很相似——开始是机构用大型电脑,后来家用的个人电脑逐渐增多,现在电脑已成为了一种普通的新型家电。
医疗器械将完全重复电脑的发展过程,而在深人家庭变成家电的市场化过程中,它将造就难以数计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部分亿万富翁。
美国著名的巴特尔研究中心对今后10年市场热门进行预测,排名第一位的是能消费得起的家居医疗保健,今后10年对简易家用医疗设备的需求会很大。美国《财富》杂志预测 21世纪前10年发展的产品,家庭医疗器械也被排在第一位。在西方,家庭医疗器械已占到整个医疗器械产值的40%,而专家断定不出10年,家庭医疗器械这一比例至少要倒过来。
在中国,由于公费医疗(社会统筹)覆盖小、水平低,家庭自费比重高,如何自我治疗、自我保持健康更今人关心,家庭医疗器械更是市场巨大,因此医疗器械将更快地变成与家用电脑一样的新型大众家电。
二、治疗性、保健性的家庭医疗器械,前景好。
与西方家庭医疗器械的发展方向不同,西方进入家庭的主要是检测类仪器,而中国家庭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方向主要是治疗性质的。
因此,我们应主要投资选择家用治疗类机器,并且要着重考虑疗效和价格这两个产品的决定性因素:一、这类产品不是时尚产品,疗效是第一位的;二、在价格上,经营者必须确定这是给大众的产品,不是给富有阶层的产品,因为富有阶层更愿意到高收费的医院去治疗。
另外,不管是在国内或国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比例的快速增长,高科技家庭医疗保健器械,尤其是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器械、吸氧仪器及妇女保健和美容设备等,一直需求旺盛,家庭保健医疗器械的市场潜力凸现。
因此我们应大力投资或经销此类新颖产品,特别是保健类中医医疗器械,这样不但能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能打开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三、按摩器具,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利用推拿按摩进行保健和治疗,是中华医学的传统项目,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内许多新型按摩器材的推出,比如按摩椅、按摩枕头、按摩床具、按摩车等,备受国内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牛产阶级欢迎,国内各大商场都有专柜销售这类产品。
按摩疗法在国外也得到广泛认同,因此我国按摩器具的国际市场也非常诱人。比如在2003年,由我国一些眼光超前的中小企业生产的按摩器具,出口总量一下跳到了7500万套,出口创汇金额达到3.15亿美元,我国一下成了按摩器具出口创汇大与此同时,国外生产的部分高档按摩床具等,在国内也有与众不同的营销路径
家庭医疗器械主要的经销渠道有零售、代理、网购、连锁经营等,目前直接零售(指从厂商或大批发市场拿货)的利润高达 50%~60%,直接批发(从厂商拿货快速出货)的利润也高达10%~15%。
家庭医疗器械的货源地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特别是珠三角的浙江和深圳已发展成为我国各种医疗器械的重要制造基地,而深圳的高档医疗器械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目前深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近300家,医疗器械贸易企业 400多家,占全国医疗器械单位总数的30%。
对于资金不是很雄厚、选择做零售商的投资者,除传统的批发进货渠道外,还可以采取当前比较先进的信息化网络采购,以从厂商或代理商处获得更低成本和更快速的货源。也可联合同行集体进货,这样更能节省货晶及运输成本。
对于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做区域代理商或进行连锁经营,特别是连锁经营,很可能成为未来家庭医疗器械零售业的主要业态。
另外,在目前家庭医疗器械市场刚兴起、中间利润还十分丰厚的情况下,开一间网上家庭医疗及保健器械商店也是一种既时尚又可行的营销方式。不过要清楚,目前这种营销方式所面对的顾客比较有限,主要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乐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因此货品应以日本松下自动血压计、欧姆龙电子血压计等大晶牌为主,同时在价格方面应主动让利,网邮价格可以比市场价格低两到三成。
对于资金特别雄厚的投资者,可投资开发成本更低、产品更新颖的家庭医疗器械产品,其中的市场容量相当大。比如几年前,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几十家生产小型家庭医疗器械的小企业,它们当初虽然没有任何的市场概念,只是在全国各地广招推销员做社区推广,但如今每个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已上千万元。其中的10家企业,还发展壮大为开发区的百强企业。
而家庭医疗器械最有力的市场推广手法是:1、社区推广;2、会议营销;3、电视直销。
家庭医疗器械目前最大的消费人群是老年人,所以应采用广播、报纸、杂志等比较常见的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但与同样选择这些媒体的医药保健品广告作用不一样的是,医药保健品的广告主要是传播产品概念,传达促销销售信息。而家庭医疗器械广告的销售作用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要吸引目标消费者关注,并通过及时打进的咨询电话,有效地搜集消费者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直销、会议营销等,利用产品良好的体验感为诱饵,通过营销人员一对一的方式达成销售,再利用完善的售后回访服务,树立产品良好的口碑,进而影响相关消费者的购买。
除哈慈、像果等少数企业的产品外,家庭医疗器械较少大规模使用电视广告,因为电视广告大投入虽然有可能获得大收益,但是其中的风险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家庭医疗器械的市场运作方式应比较细腻,主要是采用销售人员与顾客一对一的攻心手段,所以投资人或经销商要严格管理和培训销售人员。
另外,很多产品如华盛治疗仪、华汉神针等墓本上都是以,二、三级市场为主的,都是通过农村中小城镇包围城市的战略来达到全国市场走红。选择二、三级市场为主要市场,不管是推广手法、广告承诺、社区推广等,在二、三级市场都能游刃有余,所以家庭医疗器械的市场也是在广阔的二、三级市场。
做家庭医疗器械的市场,不能有医药保健品的浮躁之风。医疗器械讲究的是实效,讲求的是市场效益,应扎扎实实地做市场,稳稳当当地赚钱。所以你要清楚,即使你的家用医疗器械已做到了市场反应良好,但也不可能像脑白金、纽崔莱等保健品那样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你只能“闷声发大财”。
如果你把家庭医疗器械的市场,做实在了,即使在,其他行业的品牌培育期,你也能保持良好的产品运作态势和稳定健康的现金流。待以时旧,你的产品肯定能成为品牌,你肯定能“从赚小钱到赚大钱”
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高额利润必将吸引大量投资,所以你不管是选择做家庭医疗器械的生产商还是代理商、零售商,都要清醒意识到:在市场需求如此巨大的前提下,将来当然也会有较大的竞争风险。
生产企业的风险在于短期内难形成自己的主打品牌,这在将来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将处于不利的位置。为避免此种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投资规模较小的企业,然后合并整合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零售商或代理商面对未来的竞争风险,可以寻找一些更有效的营销方式,如从现在就开始有意识地与医院或医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家庭医疗器械经营处也可以聘请医师为顾客提供专业、权威的建议,给顾客一些参考意见,但这个方法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成本也较高,不适合创业初期的投资者,在创业初期走与医院或医生合作的双赢营销方式最为实惠,效益也更好。
家庭资本 篇3
近日笔者在某手机报中看到一篇关于《穷孩子拿什么改变命运?》的报道:2000年至今,北大校园里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同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就开始不断滑落。2009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达8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近年来,高校收费成倍增长,农家子弟所占比例却在不断下降。高昂的学费,让低收入家庭望而生畏。而伴随着就业过程中的“背景”、“关系”、“人脉”,更让很多贫寒人家在衡量后不得不放弃继续上学的机会。
这一话题不禁引起笔者对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关注。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农民处于社会底层,其子女要想向上流动,最主要的渠道就是教育。而现有家庭资本的充分利用则是促成子女教育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以往学者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多是宏观层面的对制度建设方面的分析,探寻微观特殊性原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通过访谈一些农民家庭,发现家庭资本对其子女的教育历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 家庭资本的界定
按照传统的资本定义,家庭资本指家庭的财富构成。但社会学家更重视两类特殊的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下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及科尔曼对资本及家庭资本的主要观点。
布迪厄在其《资本的形式》中区分了三种形式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后期他又补充提出了符号资本,作为对前三种资本的认同)。经济资本包含了我们经常说的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等。它是基础性的资本类型,其他类型的资本首先都被看成是后来才从它当中分离出来的。正如布迪厄在此强调的,这些资本类型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谓文化资本,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文化资本能培育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在学业上良好表现的欲望,这对孩子的学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则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普遍熟悉的、公认的,并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布迪厄首先肯定了经济资本的基础地位,同时他也充分肯定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巨大能量。
在科尔曼看来,家庭资本至少包括三种形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是由物质领域的变革所创造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力资本是由人的变革所创造并给人们带来能够以新的方式行动的技术和能力;社会资本则更无形,它存在于人际关系网络之中。根据科尔曼的理论,经济资本通过家庭财富或收入来近似地测量,它提供了帮助取得教育成就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本通过父母的教育水平近似地得到测量,它为儿童提供了帮助学习的潜在的认知环境。社会资本则会促进和增强家庭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子女教育成就的影响。
本文依据以上理论成果,将家庭资本定义为某个家庭所能够提供给子女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即家庭资本有三种形式:家庭经济资本(即家长以物质形式投资在子女教育上的资源)、家庭文化资本(即家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修养和文化商品等特定的资源)和家庭社会资本(即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或家庭外与他人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责任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
2 家庭资本对子女教育成败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由于高中教育层次上的欠发达,学生仍要面临中考、高考两轮筛选,因而为家庭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足够的舞台。在这种竞争性流动制度中,拥有优势家庭资本的农村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获得学业的成功。
笔者在对吉林省长春市周边的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拟提出几个理想型便于分析:
(1)经济资本强势,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劣势——最不利于子女学业成功型。这一类型的农村家庭一般亲戚都是农村人,没有什么文化,在人脉与文化资源上没有优势,但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因此没什么压力,有较高的满足感。由于亲戚网络中学历都不高,所以他们也并不追求子女学业上有多大成就,认为自己现在过得已经很好了,没必要费那个劲了。这种保守的观念与放任的态度,使得家庭没有追求学业成就的氛围,子女在学习成绩方面缺乏父母期待及亲人的关注,因此缺少追求学业成功的情感能量,这样,就缺少了好好学习的动力与责任感,孩子自身的自制力差,又没有来自父母的监管与教育,因此很难有学业上的成就。在这个意义上,经济资本独占优势的情况是不利于子女学业成功的。尽管有研究表明经济资本较多的家庭其子女可能具有较多的教育机会,但是,在笔者调查的农村家庭里这一规律并不明显。
(2)经济资本劣势,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强势——最利于子女学业成功型。此时情感能量最强大,家里经济条件相对差,因此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好好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家里的生活条件。首先,文化氛围浓厚的教庭,其子女不仅受其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继承这些文化资本,尽管经济资本贫乏,但借助文化资本的力量,尤其是其中巨大的情感能量,比如亲情、追求梦想的激情,都让这个曾经很可能持续贫穷的家庭,摆脱了先赋的不利地位,达到了自致的上层地位。
再者,社会资本能在金钱上、思想上、行为上产生重大影响,拥有广泛社会资本的家庭更容易为孩子争取到较好的教育机会。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家庭社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家庭中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或责任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是针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进行质与量的评价。(1)一些研究者认为,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家庭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来源于父母期望与父母卷入。所以如果父母对子女期望很高,在经济、情感、精力方面也投入颇多,而且拥有的社会资本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并且充分地动用了亲戚网络,最终实现了子女教育成功的目标。
(3)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均势——不确定型。这种情况下,子女教育的成败与家长的素质与教育方式、子女的个人性格品质、社会关系的影响等息息相关。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农村家庭资本的状况与其子女的学业成败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尽管随着国家推行并完善了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以及推行高校扩招、贫困生贷款等政策,使国家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乡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基本消除,但家庭资本与教育成败的联系并没有削弱,只不过是在稍后的阶段上才更加明显罢了。由于城镇家庭比农村家庭拥有的家庭资本在质和量上都占优势,因此前者的子女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相应的,在农村,家庭资本占优势的家庭,其子女也明显的容易取得学业成就。因此,要想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提高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必须重视家庭资本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蒋国河,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教育科学,2006(8).
家庭资本 篇4
现在,梦想早已照进现实,生活卻像饲料养大的猪肉、化肥催熟的农产品一样,寡淡到令人失去饕餮的欲望。幸福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随着富足的生活鲜明生动,反倒一天天黯淡下去,还不如什么都没有的穷乐呵状态。
究其原因,是我们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解过于肤浅,快乐源于雄厚的家庭资本,而这个家庭资本,不独指物质基础,它囊括了情感资本、亲子资本、财务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等。
所以说,幸福也是件与时俱进的事,我们贫穷的时候,吃饱就是幸福;我们不愁吃穿的时候,幸福就有了更深更广的含义。
当小康生活变成现实,你手里的家庭资本攒足了吗?它,可是幸福的密码。
一、相关链接:社科院称70%中国家庭感到幸福 民众质疑
人口宣教中心、社科院发表了《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报告称有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随后,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结果没有一个人相信该结论,反而普遍认为现实生活问题多多,幸福够不着。
二、家庭资本清算
感情资本: 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
虞柯 34岁 某商城女装部营业员
我有一个平凡而平静的家,我们有自己的房子,去年刚买了一部银灰色的悦动,父母身体尚好,儿子虽然淘气却也聪明活泼。
想想真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心却空落落的,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每天的生活机械、单调,我们分头上自己的班,下班回来我做饭、吃饭、带孩子、看电视;明杰雄心勃勃,业余时间跟两个朋友合伙弄了一个小公司,工作、应酬都很积极,忙得经常不能回来吃晚饭。
我知道明杰没有外心,他挣的钱全给我,他出去应酬尽早回来,但他分明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明杰了。
记得以前我们的条件很差,看场电影都觉得奢侈,我们就手拉手在街上逛,想像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把身边路过的人假设成故事中的角色,自己演给自己看,玩得不亦乐乎。馋了,就到街边的小摊打个牙祭,真挺开心的。
现在,去哪家酒店来个烛光晚餐都不至于付不起,看100场4D大片也不至于掏空积蓄,却再没有那样开心的时刻。有时候看电视看到别人你侬我侬的样子心里酸溜溜的,我现在已经不知道他还爱不爱我,更多的时候,我能体会到的仅仅是一种需要、一种存在,这样的日子乏味透了。
我曾问过明杰过得有劲没,他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有劲呀!咱们的目标正在一个一个实现,明年李部长有可能升为副总,90%是我接班;公司那边瑞阳说想找政界的朋友帮帮忙,要是真行得通,用不了几年,咱就换大房子,我说过一定能让你和儿子过上好日子。”
看着信誓旦旦的明杰,我却没有了喜悦和感动。这个男人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他的喜怒哀乐只跟赚钱升职有关,我要的是快乐的、开心的,恩爱有加的生活,而不是天天绕着钱打转。
点评:很多男人成家后,习惯于把物欲满足与尽到家庭责任划等号,却忽视了情感的互动交流。而女人生性浪漫,再加上婚后关注点全部移入婚内,对丈夫在情感上的需求反而更高,这种剪刀差使原本深厚的情感资本一再贬值。
加上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现实与感情细腻而脆弱的本质有着天然的矛盾。工作太忙没时间呵护爱、竞争激烈没心情享受爱、物欲太重情感被挤压、自我保护意识太强顾虑太多不敢全心付出等,都是侵蚀情感资本的因素。情感是家庭建立的初衷和基础,情感资本的长期入不敷出必然会使家庭幸福的基础日渐薄弱。
资本积累渠道:1、在日复一日相对平淡的婚姻生活中,更应该注重情感资本的累积,加强情感创新和巩固,而不是任何理由的忽视。
2、爱人不是救世主,能让你幸福的只有自己,等他给你幸福,不如自己主动去抓住、去追求。
3、爱情与物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读懂并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
3、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中,阅历与感受各不相同,没有必要让生活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中,拓张自己的生活范围,开拓和挖掘现在和未来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亲子资本: 什么都想给了你
李亚馨 36岁 会计
从过年开始,我们家硝烟四起,起因只有一个:要不要让儿子出国。
春节时去表哥家串亲戚,发现表侄去美国留学了。表侄上初三,原本在本市最好的初中就读,成绩相当不错,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说不定是清华北大的料,出了国多可惜。
表嫂笑了,他们原来也是这么想的,前年去英国探了一趟亲,回来想法就变了。人家外国的孩子过的才是孩子的日子,学习基本没什么压力,玩得高兴最重要,只要孩子不出大格,老师一口一个“你太棒了”!捧得洋孩子们一个个小胸脯拔得倍儿直。
回头看咱的孩子,可怜啊!从打娘胎里开始,零岁方案就等着了,出生之后花样更多,打破头往最好的学校挤,上各种特长班,一到周末,钢琴课、合唱团、油画班……累不死学不完。
不是中国父母不知道儿女辛苦,而是生存现状使然,没有哪对父母超脱到漠视现实,让孩子处于缺乏竞争力的劣势,只能狠心做虎妈狼爸,其实内心比谁都心疼。
所以送孩子出国看起来更人性化,只消忍受几年的分离之苦,就能迎回一个操一口流利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从表哥家回来,我一门心思琢磨着要把儿子送出国门,高中密友在英国,那就去英国吧,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有股贵族气息。
吕猛坚决反对:“这一出去肯定得上到大学毕业,10年哪!跟没孩子有什么区别?况且听说英国学费是最贵的,10年下来得200多万,根本不是我们这种家庭负担得起的,异想天开!”
他就是这样,在教育孩子上一派小家子气,总跟我唱反调。为了孩子能活得更有质量,家长付出点代价算什么?10年不见,10年之后还有许多个10年,你会见到一个更有出息的孩子;没钱有房子啊,反正孩子出国了,两口人住大房子也是浪费,换套小的,再加上积蓄,供孩子三四年没问题,然后抓紧时间赚呗。
我执意坚持,开始联络英国的同学、打听出国手续的办理。听说不太容易,这我不管,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再难我都不怕。
点评:中国的父母是最无私的家长,可是,我们竭尽全力给的,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亲子关系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生存、生活、生命。中国父母大都是生存生活面的亲子关系,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存上,孩子本身的意愿问都不问,良好的亲子资本无从谈起。
资本积累渠道:郁闷的天才和快乐的庸才哪个更幸福只有自己才能下结论。所以不要私自决定孩子的一切。上课外班也好,出国也罢,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情绪、才能、想法和创造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多与孩子对话,让他感受你对他的重视,让他感觉完全被接纳和信赖,做到生命层次的互动,才能养育出一个快乐、积极的好孩子,这个家庭的亲子资本才达到了让家庭长久幸福的程度。
财务资本: 豪门铁门庶门:哪个门里有幸福
张崇晓 35岁 私营业主
昨天晚上我跟刘明大吵一架,起始缘由俗不可耐:钱。
4月17日是公公66大寿,刘明坚持举家出动,奔赴湖北拜寿。这日子不年不节不前不后,不可能有太长的假期,只能打飞的速去速回。我们3个人的机票就要6000多元,寿礼必不可少,操办寿宴的钱多半还得我们出,杂七杂八加起来小两万块钱。
我和刘明都是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人均年收入不过4万余元,过年刚回去过,路费加走亲访友已经造掉了一万多,再回去一趟等于搭进一个人整年的收入,剩下的日子怎么过?
nlc202309040033
反正才见过面不久,这次寄点钱回去就算了。刘明不干:“66岁是大寿,我做长子的不露面怎么可以?”
既然不回去不行,过年干吗还跑那一趟,“爹娘一年到头就盼着过个团圆年呢,过年不回去你让老人怎么想?”
好吧,你做孝子我没意见,可烧钱的事咱总得统筹安排一下吧,否则入不敷出的日子怎么过。“烦死了,开口就是钱钱钱!我爸一辈子只有一个66岁,你能不能别那么算计?好好一个人怎么变得这么俗气。”
我的心一痛。当初跟着一穷二白的他,喝白开水啃冷馒头的日子没少过,任谁也不能说我市侩。可是,走进现实,生活的艰辛把曾经神圣的爱情折磨得俗不可耐,现在让我们争吵不休的,反而是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金钱。
我经常假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绝不会像当初那样视金钱如粪土。那么,我会视爱情如粪土,唯钱是图吗?也不会。许多如花女子用尽心思义无反顾地扑向豪门,却很少能如我们相像的那样幸福,多半风干成深闺怨妇。
豪门是优质生活的保证,却不是幸福生活的保证;铁门里贫贱夫妻百事哀,真不知道什么样的门里是我想要的幸福。
点评:嫁进豪门还是铁门,或者我们奋斗成豪门或铁门与快乐有关吗?一定相关,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钱是一把双刃剑,能成全也能毁灭,到底多少才是幸福的底色?
无数事实证明,爱情离不开物质,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苍白的,而爱情如果被太多物质所包围,也会变得面目皆非。在物质的两端,幸福都难走远。生活中幸福温馨的家庭,往往不是那些大富大贵的有钱人,也不是贫困交加的无产阶级,而是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芸芸众生。
资本累积渠道:绝不藐视家庭财务资本,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必须拥有一定的财务资本。这种财务资本不单指金钱数量的积累,还包括财商的建立和提高,财务资本积累和规划确实是家庭生活重头戏,需要我们格外用心。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赚能赚的钱、省能省下的钱,开源节流,稳稳当当保住中产阶级质量的生活,才会拥有长久的稳定的幸福。
心理资本: 幸福有一道没有高度的门槛
田芸芸 44岁 某社区居委会主任
5点刚过,我的电话响起,是老公打来的,说晚饭不能回来吃了。我的火腾地蹿上来:“又不回来!一个礼拜有一半时间外面吃,这还像家吗?整天就我一个人在忙活,别以为你当个破副局长有什么了不起,不管你在单位是什么职务,在家里你就是我丈夫,要跟我共同撑起这个家。别忘了,我也有工作,也是职业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你有成就。”
老公一如既往“那是那是……”地应合着,嘻嘻哈哈地打岔,一边用甜言蜜语敷衍我,一边信誓旦旦地保证11点之前一定到家,直到我熄了火,才放下电话。
我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早知这样干吗嫁给他!”对面李姐咂咂嘴抗议:“芸芸,你可真不知足,瞧小顾对你这份耐心,要是我家老王,打个招呼就不错了。通常都是你做好饭找不着人,一打電话人家在外面正吃着,哪有闲心管你高不高兴。”
他敢!我一样上班一样赚钱家务大部分都是我在做,凭什么还得伺候大爷一样对他。李姐叹了一口气:“要不说人比人气死人呢,你多幸福啊!孩子争气,不用你操心;小顾人好、事业有成、啥事都办得妥妥贴贴的、对你又这么温柔贴心,我要是你做梦都得笑醒。”
我吃了一惊,我幸福!?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天知道我每天麻烦事一堆有多烦。不过我也承认,没什么太不如意的事,真落到跟别的女人那样连表面都维持不了的程度,我早怄死了。
点评:幸不幸福说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万事俱备,缺乏足够的心理资本还是会将幸福感挡在门外。所以说不是不幸福,而是心理资本不足,感知幸福的能力不够。
对于心理资本,正面情绪是收入,负面情绪是支出,收支平衡或者收大于支,获得愉悦的能力就强。多关注正面情绪,并逐渐养成培育和强化正面情绪的习惯,使自己的心理资本不断储存增值,才能成为我们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永不衰竭的源泉。
资本累积渠道: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积累心理资本要培养积极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热情的心拥抱生活。
还要学会寻求内心的平静,力戒妄念,平衡生活,是自己的好好珍惜,不是自己的绝不强求。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何止千里,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三、本刊视点:
每个社会细胞的源头都是一对热恋的男女和一个从零开始的小家,可以说家庭初始资本差别不大。但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生活的磨砺,有的美满幸福红红火火,有的平淡如水凑合着过,还有的已经反目成仇鸡飞狗跳,家庭资本的投入产出比可谓千差万别。
我们不喜欢在丰衣足食的同时,家庭幸福感却变得匮乏。而所谓的幸福感,就是情感资本、亲子资本、财务资本、心理资本的有效利用程度。我们无法扼止CPI的飞涨,却可以对爱人、对孩子、对自己更好一点,让幸福资本升值。
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为它投注心血、累积资本,才能得来一世的安宁幸福。
家庭资本 篇5
工作和家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领域,也是个体最常扮演的两个社会角色。这两种角色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支持,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冲突(Greenhaus&Powell,2006)。解决工作家庭冲突已然成为当今工作人员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要求。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工作已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种提升家庭整体利益的手段,更加鼓励员工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而去工作(Spector et al.,2007)。一方面,在工作中,员工要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工作技能,特别是对于新进员工,他们承受的工作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员工还有照顾家庭的需求与责任。特别是在当前,“80后”已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经济上,他们除了要满足自己高质量的生活要求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以及抚育子女的重任。因此,一般都是夫妻双方同时参加工作,从而导致双方面临的家庭要求都比较高。而先前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发现,其作为一种工作要求,不论是对员工还是组织而言,都将带来消极的结果变量,包括有工作倦怠,工作、生活满意度和心理抑郁等(Ford et al.,2007;Major,Klein,&Ehrhart,2002)。
那么,究竟如何控制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林忠等(2013)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在实践中控制前因变量的理论并不总能减少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者开始转向对调节变量的关注。而在对工作家庭冲突的调节变量的研究中发现,提供社会支持是最主要的办法。并且诸多学者也从工作域和非工作域两个角度,探讨社会支持对缓解工作家庭冲突问题的途径。但是,很少有研究通过探讨个体层面的变量来缓冲其消极效应。员工在面临工作家庭冲突时,为了减少这一冲突,需要消耗个人资源来平衡、处理这一冲突。基于这一过程,员工的个人资源(心理资本)在减少工作家庭冲突的消极效应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已明确指出,心理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个性特征、一种积极力量(Avey,Luthans et al.,2011;Luthans,Norman,Avolio&Avey,2008),可以有效调节工作要求和个人内部动机之间的矛盾,抑制资源损耗过程(Xanthopoulou,Bakker,Demerouti&Schaufeli,2007)。工作家庭冲突作为一种工作要求,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过程中,不断地消耗员工的个体资源,那么,员工的心理资本处于高水平时,是否真的具有保护、缓冲作用呢?本文对此开展研究,根据资源保存理论的观点,对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假设心理资本在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效应。研究结果为从更深层次理解和减少员工感知到的工作倦怠提供了新途径。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
工作家庭冲突作为一种角色冲突,是由工作和家庭领域某些方面不相容的压力而产生的冲突(Greenhaus&Beutell,1985)。Gutek等人(1991)进一步指出,工作-家庭冲突由两个有方向性的维度组成:工作家庭冲突(Work Family Conflict,WFC)与家庭工作冲突(Family Work Conflict,FWC)。工作家庭冲突是指由于工作的时间、压力等对家庭相关责任的干扰,例如,由于加班而不能参加家庭活动。家庭工作冲突是指由于家庭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工作职责的干扰,例如,由于照顾生病的老人或孩子而不能上班。有研究表明,这两个维度有足够的区分效度,它们有一些相同的前因和结果变量,但是也有各自不同的前因和结果变量(Mesmer-Magnus&Viswesvaran,2005;Kelloway,Gottlieb,&Barham,1999;Williams&Alliger,1994;谢义忠,曾垂凯,时勘,2007;刘永强,赵曙明,2006)。Fub(2008)研究发现,家庭角色往往较少被结构化以及更多渗透到工作角色中,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工作家庭冲突。
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个体感觉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受到丧失的威胁、实际资源的丧失和资源投入后没有得到资源补充时会感受到工作的压力(Hobfoll,1989,2001)。员工在处理自身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时,需要调动个人资源和自我控制资源来平衡、处理这一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身的个人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长时间下去,工作家庭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员工长期经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双方面的压力,最终将会导致其个人资源始终处于不足的状态,进而产生了倦怠感。以往研究的支撑大量研究已证实这一关系。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
H1:工作家庭冲突正向影响员工体验到的工作倦怠。
(二)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
Luthans等人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的、积极的核心心理要素,包括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由效能感(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y)这4个维度所构成(Luthans&Youssef,2007)。这4个维度分别代表了个体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在面临困境时的坚持、对周围环境的乐观评估、对成功可能性的合理预期和在内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倾向(Luthans,Avolio,Avey&Norman,2007)。同时,Luthans等(2007)的研究特别强调心理资本是一个高层次的核心概念,并用实证数据验证了心理资本作为高阶构念的解释力要大于其构成因子效力之和,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看待和研究。
根据资源保存理论,拥有更多资源的个体更能够承受资源的丧失,并且能够整合资源的获得,反之亦然(Hobfoll,1989)。心理资本的关键角色就在于其既能通过强化员工的内部动机带来积极结果,又能有效调节工作要求和个人内部动机之间的矛盾,抑制了资源损耗过程(Xanthopoulou,Bakker,Demerouti&Schaufeli,2007)。若员工具有充足的个人资源,将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带来的压力,就有可能防止或减缓出现负面结果。当代员工不可避免的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家庭工作冲突,感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如果员工的心理资本处于高水平时,他们在面对各种工作要求和任务时,有信心并相信通过付出个人努力可以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会主动去制定分段任务以及完成路径,并能对其进行灵活调整,当遇到困难时仍能坚持不懈,迅速调整心态以更好的完成工作目标。而如果员工的心理资本处于低水平时,他们在面对各项工作要求时,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去完成,从而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相应的减少,而他们所面对的工作要求并不会改变,他们依然承受着工作带来的压力,长时间下去,他们在工作中将体验到倦怠感。因此,提出假设2。
H2:心理资本将调节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即心理资本处于高水平时,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将变弱。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的样本包括4家云南省制造业的237位一线员工。这4家企业分别涉及矿产、化工、食品制造和医药等代表企业。研究者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的配合下,前往一线工作车间进行数据收集,要求被调查者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该问卷,并向被调查者承诺,调查结果完全保密,且仅用于科学研究。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在场对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及时解答。部分调查中,研究者不在场,但是在调查之前对代理实施调查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并给他们提供了指导语和实施手册,问卷填写完成后,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寄回。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共计发放问卷280份,实际回收245问卷份,实际可用的样本237份数据,有效回收率为84.64%。
在可用于分析的237份问卷中,填答者平均年龄为30.54岁,标准差0.51。其中,65.67%为男性,57.27%为已婚或与伴侣住在一起;平均工作年限为年7.50年,标准差0.49;69.67%持有大专以上文凭。
(二)测量工具
1. 工作家庭冲突
本研究依据Gutek等(1991)改编的4条目单维度量表。该问卷也在很多研究中广泛使用(高中华,赵晨,2014)。问卷条目例如“下班后,我回到家往往累得没劲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问卷为里克特7点量表,0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工作干涉家庭的程度越高。在本样本中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5。
2. 工作倦怠
本研究采用李超平、时勘修订的MBI-GS量表(李超平,时勘,2003)的测量问卷。该量表从“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症状描述工作倦怠,共包括16个条目。条目例如“下班的时候我感觉精疲力竭”。问卷为里克特7点量表,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在本样本中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4。
3.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的测量采用心理资本理论的原发者在中国大陆样本中使用过的中文版心理资本问卷(Luthans,Avolio,Walumbwa,&Li,2005)。该问卷也在很多研究中广泛使用(赵简,孙健敏,张西超,2013)。该问卷由测量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抗逆力四个子量表构成。每个子量表有6个条目。总的是24个条目,例如,“我相信自己能分析长远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问卷为里克特6点量表。在本样本中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表1报告了样本中研究主变量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我们注意到,从相关来看,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倦怠与心理资本3个变量间,除工作家庭冲突与心理资本并不显著相关外,其余均两两相关,且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此外,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负荷呈中度相关,这些相关性结果为后续分析假设检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注:N=203;***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对角线上是一致性系数。
(二)心理资本的调节效应检验
我们以工作倦怠为结果变量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表2)。在模型1中加入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收入和部门作为控制变量,以及工作家庭冲突、心理资本。在模型2中引入交互作用项,对解释变量都进行了中心化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我们发现,心理资本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为进一步分析这一调节效应,分别在高水平心理资本(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和低水平心理资本(低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下做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关系图(图1)。可以看到,在高水平心理资本下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正向关系(β=.34,p<.001)要强于水平心理资本下,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倦怠之间的正向关系(β=.20,p<.001),表明高水平心理资本下,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更强。这一交互效应在主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2.0%的方差解释。因此,本研究假设2得到了支持。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将导致员工体验到工作倦怠感,这与前有些研究的发现是一致的。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员工的心理资本将调节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工作倦怠的关系,这是前有研究关注较少的一方面。在工作资源-要求模型中,已指出个人资源(心理资本)与工作资源的作用是相同。在实证研究中,工作资源对工作要求影响工作倦怠的调节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支撑,但是对于心理资本的调节效应,仅是在理论上探讨的较多,用实证数据进一步解释其机理的相对较少。本研究运用云南省4家制造业一线员工数据进一步检测了心理资本的对工作要求对员工的消极效应存在缓冲保护作用。同时,Luthans和Avolio(2007)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性可以进行干预和开发,具有可塑造性和可发展性,这就使其具有了明确的资源意义。因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如招聘、培训),可将发展心理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增值投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耗费”。
参考文献
[1]Ford,M.T.,Heinen,B.A.,&Langkamer,K.L.(2007).Work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and conflict:a meta-analysis of cross-domain rel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2(1),57.
[2]Greenhaus,J.H.,&Powell,G.N.(2006).When work and family are allies:A theory of work-family enrich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1(1),72-92.
[3]Hobfoll,S.E.(1989).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American psychologist,44(3),513.
[4]Kelloway,E.K.,Gottlieb,B.H.,&Barham,L.(1999).The source,nature,and direction of work and family conflict: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4(4),337.
[5]Luthans,F.,Avolio,B.J.,Avey,J.B.,&Norman,S.M.(2007).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Personnel psychology,60(3),541-572.
[6]Luthans,F.,&Youssef,C.M.(2007).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management,33(3),321-349.
[7]Xanthopoulou,D.,Bakker,A.B.,Demerouti,E.,&Schaufeli,W.B.(2007).The role of personal resources in the job de mands-resources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14(2),121.
家庭资本 篇6
关键词:家庭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西部地区
随着对大学生就业研究的逐渐深入,关于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高度关注。这些影响因素除了人力资本、主观价值等之外,还包括社会资本,正如相关学者指出:"社会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甚至会超过教育等其他人力资本因素"。鉴于此,本文拟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问题,主要是通过量化的研究探讨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选择去西部和农村就业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完全统一,但是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布迪厄(Bourdieu)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科尔曼(James Coleman)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把它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体,而是由具有两种特征的多种不同实体构成的:它们全部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它们促进了处在该结构内的个体的某些行动(Coleman,1990)"。普特南教授(Robert D. Putnam),花了近20年的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的南北行政区进行了调研,于1993年写成并出版《让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他指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他称之为"朋友、同事以及更一般的熟人,通过它们获得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机会"。如果说科尔曼、布迪厄和普特南等强调紧密联系的网络是社会资本出现的条件,那么博特强调的是相反的情况。林南对社会资本概念的表述、指标测量和理论模型的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因此,"社会资本可以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
本文主要参考科尔曼和林南的社会结构资源说,认为大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指大学生嵌入在家庭结构中,并在完成自己工具性目的(就业)中所使用的资源,具体包括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父母亲的职业声望等五个方面。
二、研究实施概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南昌大学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为性别、专业、学历几个层次的样本。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77份。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女生偏多,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2.6%,独生子女比例偏低,占到32.1%,理科生超过一半,占到54.4%,农村样本多于城镇,占59.7%。但是由于存在抽样误差的原因,还不能判断,总体的结构和上述样本的比例结构相同,因此还需进行样本到总体的推断,以便有样本数据得到的结论,可以应用到总体。
以上四个人口学变量均为二分类变量。所以使用二项分布来完成样本到总体的推断,"就是根据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个指定的二项分布"。本例中就是判断样本所在总体,是否大约符合样本中比例要求:女生占0.6、非独生子女占0.7、文科生0.5、农村占0.6。
如表1所示,在四个变量上,样本的观察比例与指定的检验比例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样本和总体之间在这四个方面的比例结构没有显著差异。样本信息可以很好地代表总体的情况。
(样本总数均为377。)
三、研究结果
家庭社会资本的五个变量为有序变量,大学生去农村、去西部均为二分变量。所以,采用针对二分类变量的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但是,经检验家庭社会资本的五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①因为共线性的原因,不能同时纳入模型。本例采用因子分析技术将五个变量进行主成分提取,根据特征值大于1②提取出一个公因子,命名为家庭社会资本③将因子得分保存为新的变量,从低到高赋值1,2,3,代表家庭社会资本的低、中、高。然后以家庭社会资本为自变量,以就业选择(去西部和去农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可见大学生不愿去西部和农村就业的比例比较大。
图1是大学生在是否去西部和农村的百分比累积图。从图中能够看出,大学生去西部和去农村就业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不愿意去农村的也不愿意去西部。愿意去农村的也愿意去西部。不愿意去西部的学生当中,不愿去西部占到80%多。愿意去西部的学生当中,愿意去西部的占到了70%多。
表3是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结果。表的上半部分为去西部的回归结果。下半部分是去农村的回归结果。自变量性别(男生=0,女生=1)、城市农村(城市=2,农村=1)和家庭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均小于0。根据参数估计值可以给出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概率模型:
ln(p/1-p)=-0.011-0.07×性别-0.286×城市农村-0.019×家庭社会资本
家庭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两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家庭社会资本每提高一个单位,因变量发生比④的自然对数值改变量。本例中几个系数均为负数,说明了女生去西部就业的概率小于男生,城镇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概率小于农村大学生,家庭社会资本越高,大学生越不愿意到西部去就业。
可以根据上面模型计算出自变量都取最低值时的概率,先有ln(p/1-p)=-0.316,求得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概率p=0.42,即该大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的概率为42%。随着自变量取值的升高,此概率值还将逐渐变小。从作用强度上来看,城市农村变量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对大学生去西部的影响程度最大。
根据下半部分的回归参数,可以写出家庭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概率模型:
ln(p/1-p)=0.01-0.203×性别-0.323×城市农村-0.021×家庭社会资本
家庭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在其他两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家庭社会资本资本每提高一个单位,大学生去农村和不去农村就业的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值改变量。本例中几个系数均为负数,说明了女生去农村就业的概率小于男生,城镇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概率小于农村大学生,家庭社会资本越高,大学生越不愿意到农村去就业。从作用强度上来看,城市农村变量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对大,对大学生是否去农村就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可见影响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去就业,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度不如大学生所在生源地强,但是从本论文中还不能得出城乡维度比家庭维度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更大的结论,因为城乡因素和大学生家庭社会资本也可能有间接影响。
四、研究结论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南昌大学的毕业生中,进行了性别、专业方面的分层抽样。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了推断。因为人口学变量均为二分类,多以采用了二项分布检验。根据推断结果,可以认为样本所在总体的比例结构如下:男生占40%,独生子女占30%,文理科大学各占一半,农村大学生占了60%。因为南昌大学是涵盖了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的"211"高校,所以各方面人口学变量的比例比较均匀。这也是起初选择南昌大学的毕业生作为研究样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选择去西部和农村就业表现出一致性:愿意去农村就业的也愿意到西部去就业,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也不愿意去西部就业。女生和男生比较更不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去就业。城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相比更不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去就业。家庭社会资本越高的大学生,越不愿意到农村去就业。这和我国学者郑洁有关家庭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看来当前西部和农村虽然现在有着相对广泛的发展空间,但是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就业。很多农村大学生,从农村考上大学,可能目的之一就是要脱离农村,因此毕业后更愿意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大学生又因为,从小在城市长大,又不好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所以也不愿意去就业。尽管国家今年出台很多优惠措施,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看来,想改变大学生的这种观念仍需要时间。
参考文献
[1]殷德生.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个理论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1(7):28-31.
[2]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23-35.
家庭资本 篇7
人力资本是人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的综合, 是投资的产物。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体力投资, 即对营养和健康的投资;二是智力投资, 即广义的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我国实行了高校收费制度改革, 教育投资越来越多地由家庭承担;同时, 由于农民不享受公费医疗, 健康投资也主要由家庭承担。家庭是人力资本投资最直接的投资者和收益者。本文以河南省为例, 对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进行动态实证分析。
一、河南省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动态变化分析
教育投资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 既包括正规学校教育的投资, 也包括在职培训以及生产、劳动技能的学习。教育投资对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最直接有效,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所指的教育投资是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表1和表2显示了1980~2007年河南省农村家庭年人均教育投资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 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投资呈总体上升趋势, 从1980年的2.8%增加到2007年的7.93%。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135.51元增加到2007年的2676.41, 增长了19.75倍;人均教育投资从1980年的3.8元增加到2007年的212.36元, 增长了55.88倍。这充分说明,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家庭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另外,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 在人均教育投资绝对量明显增加的同时, 教育投资的比例存在一定的波动。从图1看, 我们可以依据教育投资比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1980年到1990年。该阶段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比例较低, 特别是1985年以前, 农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微乎其微。同时, 恩格尔系数比较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食品和衣着。第二阶段, 从1990年到2003年。在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 我国高校招生全面实现并轨, 加重了农村家庭子女的学费负担, [2]增加了农民对教育的投资额度。从1999年起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也激发了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10年来, 就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飙升至现在每年3000元到10000元不等, 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3]随着教育投资成本的急速上升, 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仍是逐年增加, 这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意识到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性。第三阶段, 从2003年到2007年。该阶段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比例波动下降, 从2003年的10.67%下降至2007年的7.93%。高校扩招圆了许多学生的“大学梦”, 但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质量和信誉度的下降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尤为严重, 即使能够找到工作, 由于竞争性的工作环境, 也使得预期的工资收入降低。2003年左右, “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农村蔓延。虽然大多数农村家庭意识到对教育投资的重要性, 希望子女读书、出人头地, 但面对着高额的教育代价以及暂时的“零回报”时, 很容易失去对教育投资的热情。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1981~2000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01~2008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教育投资包括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投资。
另外, 从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上看 (见表3) , 2000~2007年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从2000年的10.11%下降到2007年的7.93%, 2002~2003年的波动表现得特别突出。但2000~2007年在生活消费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08年) 数据计算。
支出比例的排名中,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一直稳居第三位, 仅次于食品和居住。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从2000年的49.71%下降到了2007年38.01%, 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这表明,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决温饱问题以后, 对教育的需求依然强烈, 教育投资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仅次于食品和居住投资。
以上对河南省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变化状况及投资结果分析表明, 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绝对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教育投资增幅较快, 说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决温饱问题以后, 对教育的需求增强, 仅次于食品和居住投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 近几年教育投资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方面反映了农村教育本身的困境,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农村家庭其教育投资意愿的降低。
二、河南省农村家庭健康投资动态变化分析
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基本的投资, 只有健康的机体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讲, 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对健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都是健康投资的组成部分。但这里所讨论的健康投资是指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 是狭义的健康投资。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1981~2000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01~2008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由表4和表5可知, 河南省农村家庭年人均健康投资的绝对值由1980年的4.3元上升到2007年的173.19元, 增长了40.28倍, 健康投资占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3.17%增加到2007年的6.47%。从农村家庭健康投资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看, 自1980年以来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还应看到的是, 由于农民不享受公费医疗, 且近年来医药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因而使得医疗保健支出也相应增加。农村家庭对医疗保健的投资更多是在医疗上而不是在保健上。[4]因此, 可以说农村家庭对健康投资比例的上升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医药价格上涨所致。另外, 从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上看 (见表3) , 1980年医疗保健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排第六位, 2007年仍然位于第六位。从这一角度讲, 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农民收入的限制, 农村家庭的保健支出非常有限, 仅就医疗而言, 农民“看不起病”或“不愿看病”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 从历年人力资本投资的绝对值变化来看, 无论是教育投资还是健康投资, 总体上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的蔓延, 导致了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意愿的降低。另外, 通过统计资料我们还可以看出, 尽管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增幅, 但与城镇家庭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为936.55元, 而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为212.36元,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仅为城镇家庭教育投资的22.67%;2007年农村家庭人均总支出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的34.2%, 而农村家庭人均健康投资也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家庭的27.64%。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但与城镇居民的距离却在拉大。尽管农村家庭用于教育、健康的投资比例有所提高, 但仍然与城镇居民家庭有较大的差距。可见, 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四、对策建议
首先, 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能力。在制约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诸因素中, 收入是一个很强的约束条件。分别选取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作为主要的变量建立对收入的一元回归方程,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Eviews软件做回归, 测算出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074, 健康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539, 均大于1。很显然,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小和收入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提高农民收入, 对改善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意义重大。国家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 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 逐步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而多渠道分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不仅能够较快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含量, 还能增加收入, 提高其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
其次, 从宏观层面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城乡统筹, 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 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 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等。国家必须从财政投资政策上向农村倾斜, 分阶段、有计划地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 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不断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5]同时, 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育缺乏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国家应出台具体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去农村学校任教, 逐步改变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外, 还应调整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 在招生政策和招生指标方面向农村倾斜, 激发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第三,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从而能够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6]国家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出台具体的引导办法,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包括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的政策。同时,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学科设置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 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 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广泛建立起来, 农村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不到10%, [7]面对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 农民个人难以承担, 医疗保健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 才能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外部保证。因此, 当前迫切的任务是, 尽快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医疗保险制度, 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资,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使医疗费用能够控制在农民的支付能力以内, 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 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
摘要: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政府、农村家庭都是重要的投资主体。本文从微观投资主体——家庭入手, 以河南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为基础, 收集了大量资料, 较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和健康投资的动态变化状况。针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不足的现状, 本文认为除了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外, 还应从宏观层面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家庭健康投资低的现状,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促进农村家庭健康的投资。
关键词: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
参考文献
[1]张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发展生产力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J].特区经济, 2008, (12) .
[2]田雪原.大国之难[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3]王书军, 李英.农户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约束条件及对策研究——农村中小学高辍学率的经济学透视[J].农村经济, 2007, (01) .
[4]高梦滔, 姚洋.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中国农户就诊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04, (07) .
[5]赵炳起.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07, (11) .
[6]张雅光, 田玉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03) .
家庭资本 篇8
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 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表明,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是不断提高国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前提条件, 也是实现经济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 人力资本投资既具有工具性意义, 又具有目的性意义。但长期以来, 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和投资人力资本等问题并未引起我国政府及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足够重视。舒尔茨 (T.W.Schultz) 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提到, 资本市场特殊局限性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人力资本的私人投资必然大部分由家庭或个人的资源, 即由家庭拥有的私人收入和财产来筹措资金 (1991) 。舒尔茨也曾指出:“贫困, 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机会受挫的结果。”在此,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环境, 以及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政府层面或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 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 并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因此, 本文主要基于微观层面, 从农村家庭角度并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地区对人力资本投资总体现状、投资规模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二、我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一)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
舒尔茨 (T.W.Schultz) 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他认为, 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 (1962) 。贝克尔 (G.S.Becker) 指出, “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活动就叫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 (1964) 。朱舟 (1999) 认为,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人力资本的维护两个方面。李玲 (2003)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本投资包括能够提高劳动者体力、智力、技能等要素水平的一切必要支出;从狭义上说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各种正规教育投资、继续教育投资、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投资、健康投资等。张衔 (2005) 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个人在预算约束下, 根据预期收益作出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和结构决策的行为过程。在此, 笔者将人力资本投资界定为:人们在收入水平约束下, 通过决策和实施正规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转移等多种投资方式以期在未来能够增加人的资源并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根据投资所涵盖的范围可分为广义人力资本投资和狭义人力资本投资, 广义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包括农村家庭的所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投资并能够提高农村家庭劳动者体能等要素水平的一切生活消费支出。狭义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农村家庭的所有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和劳动力迁移投资等。本文论述狭义人力资本投资。
(二) 我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总体现状
由表1可知, 从1980年至2006年, 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额由12.3元/人增加到了785.4元/人, 几乎增长了64倍;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占当年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由0.0758增长到了0.2776,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占当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比重由0.0643增长到了0.2190。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有所增加, 但仍没达到理想状态。而且, 在1995年之后, 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上升幅度比较大, 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占农村居民纯收入比重呈平稳缩小势态;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对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上升幅度较小。
图1显示出了中国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和交通通讯支出比重虽有上升趋势, 但都比较低;大约在2000年前, 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最低, 在2000年之后, 交通通讯支出比重则逐渐高于医疗保健支出比重。这说明中国农村家庭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有待引导, 同时, 中国农村家庭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有待提高。
三、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差异分析
(一)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看出, 四大经济区域的农村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额方面的增长率基本一致, 但从相对数看, 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在近20年中呈波动状态, 从1995年到2006年有逐步扩大势态, 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比较平稳, 而且差距不大。这一结论也显示在图2中。表3显示了1985年至2006年期间部分年份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
表3显示了1985年至2006年期间部分年份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及其程度。就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额而言, 在1985年到2006年期间, 四大地区的投资额都有所增加, 其中1995年至2005年增幅都较其他年份的大;总体上, 东部地区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三、四的分别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而且四大地区之间差距呈扩大趋势。就农村家庭人力资本人均投资额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而言, 在1985年到2005年期间, 其比重都有所增长, 之后则有缓慢下降;同时, 东北地区总体上略高于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比重最低。就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额占农村居民纯收入比而言, 在1985年到2005年期间, 其比重都有所增长, 之后则有下降趋势;同时, 东北地区总体上略高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比重最低。图3和图4更直观地显示出了表3的结论。
(二)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差异对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的影响分析
下面进一步分析地区差异对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的影响。利用1985-2006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数据 (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 选择含虚拟变量的混合数据模型:
其中, Hit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额;若是东部地区Nit=1, 其他地区为Nit=0;若是中部地区N1it=1, 其他地区为N1it=0;若是东北地区N2it=1, 其他地区为N2it=0。可见, 容易得出, 在相同斜率假定下, 样本期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平均支出规模, 分别如下:
从上述四个模型可知, 截距项就反映出不同地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利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见表4和表5。
从模型结果来看, 样本期该模型中α2、α3通过检验显著性不强,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函数具有统计上相同的截距项。根据模型结果可得到, 样本期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平均支出规模函数为:
E (Hit/Nit=0, N1it=0, N2it=0, Rit) =-134.916+0.177Rxt
样本期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平均支出规模函数为:
E (Hit/Nit=0, N1it=0, N2it=1, Rit) =-200.993+0.177Rdbt
同时, 我们从模型结果也可发现α2、α3为正数, 说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定的投资与消费双重性质, α1、α4为负数, 说明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投资行为。β为正数, 这意味着四大地区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从我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总体水平看, 近30年来, 投资额逐年有所提高, 但提高幅度并不大。投资额占农村家庭纯收入及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相对较小。从我国四大经济板块看, 就投资总额而言, 东部地区大于其他三大地区;但就人力资本投资额占农村家庭纯收入及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而言, 四大经济板块基本一致, 东北地区略占优势, 这也符合上文中的模型检验。若要提高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则必须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二) 建议
影响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错综复杂, 通过本文分析,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总体水平。
1. 提高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
防止新的“读书无用论”, 提高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能够影响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目标取向。人力资本投资短期收益不明显, 但其收益的长期性是勿庸置疑的。
2. 全方位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 引导科学投资。
农村家庭收入中, 大部分农村地区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了总收入1/2强的比例, 而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中, 绝大部分则是来自于第一产业, 农业收入又是其中的大头。因此, 政府及社会首先应帮助农村家庭将收入蛋糕做大, 应该加大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步伐, 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布局,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其次, 引导农村家庭科学分配家庭中各项支出, 指导其选择最佳投资方案, 提高投资收益率。
3.完善农村信贷制度。
目前全国有2945个乡镇 (占整个乡镇的8.6%) 还没有任何金融机构, 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为了促使广大农村家庭加大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有必要为农村家庭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贷平台, 帮助其奠定创业基础, 创造增加家庭创收的条件。
4. 构建以高等农业院校为龙头、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新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模式。
新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可以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型大学生农民, 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 也扩展了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渠道, 增强其投资信心。
5.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
农村幼儿园管理与教育在很多农村地区或是空白, 或是质量极差, 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投资意愿。
6. 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 “因病返贫”、“因老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地方政府应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农村医保、养老保险制定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 可适当修建一些敬老院, 以解决特殊人群的问题, 减轻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的实际投资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数据库网.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2007) [M].中国统计出版社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8) [M].中国统计出版社
[4].李卫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王苏斌, 郑海涛, 邵谦谦等.SPSS统计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6].胡德龙.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7].黄金辉, 张衔, 邓翔.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2005
家庭资本 篇9
关键词:自主招生,教育公平,家庭资本
自2003年开始,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逐步改进, 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出台, 进一步指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改革工作的方向和重点。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 毋庸置疑,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已然成为普通高校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今天, 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 追求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宗旨已是必然。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之于家庭资本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而言有失公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本文借此契机, 谈谈笔者对于此问题的粗浅看法。
一、自主招生天平倾斜, 农村学生问路无门
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享受平等的入学机会是每个适龄学生应有的权利。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试, 宏观层面上看,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 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 实现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多元化录取方式改革的积极探索, 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推动,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一考定终身”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毋庸置疑, 这一举措在无数为高考奋斗的莘莘学子们的求学之路上燃起一盏明灯。但是, 这盏明灯仅仅是为高考之路上的精兵强将准备的, 余下的百万大军只能翘首期盼, 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 获得一次自主招生的机会更是难上加难, 只能望洋兴叹。
全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生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考生自荐, 即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可以提供相关证书证明自主报名参加考试;一类是中学或校长推荐, 一般具备推荐资格的中学大多数为各高校挂牌的生源基地中学。地方高校选择生源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无形之中已经关上了农村学生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大门。
首先, 高校自主招生对象的“高门槛”, 使农村学生一票难求。高校自主招生, 旨在通过高校自行组织考试, 选拔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但是地方高校对“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条件限制基本关上了农村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理想学校的大门。仅就2014年北京和上海高校自主招生的27所高校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除外) , 除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七所学校对于招生对象没有明确的要求之外, 其余20所高校均要求招生对象获得相关学科的全国竞赛或省级竞赛中的奖项名次, 占北京和上海高校自主招生学校的比例高达65%。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能够进一所教育质量相对好一些的县城中学读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受家庭条件、学校条件的限制, 参加省级、全国级竞赛的机会少之又少, 更何况是要和那么多来自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学生竞争呢?天资固然是不分城乡的, 但是一个人能否成材单凭天赋是不够的, 后天的培养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有限, 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条件和学校条件作为支撑, 何以有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的机会和资格?地方高校自主招生的“高门槛”, 使得这些长得“又瘦又小”的农村高中生只有羡慕之情, 不能产生非分之想。
其次, 招生范围的锁定, 农村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自主招生除通过学生个人提供相关获奖证明的自荐方式外, 地方中学也可推荐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但是, 中学推荐是有一定限定条件的, 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中, 大部分高校对于可推荐优秀高中毕业生的中学设置一定限定条件, 北京市的高校倾向于选择生源基地中学或各个地区所在省、市的重点中学, 上海市的高校倾向于选择位于江浙沪一带的中学推荐的考生, 也就是说, 除规定内的重点省市学校外, 其他学校基本没有推荐的资格, 那也就意味着, 一般普通中学的学生很难获得一次自主招生的机会, 而在省、市重点中学中, 城市学生是主要构成群体, 农村学生多数分布在县城一级的中学, 所以, 即便农村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 学习成绩优异, 是在读中学中的佼佼者, 也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只能与高校自主招生失之交臂。
再次, 考核评价多元化, 农村学生力不从心。普通高校选拔录取方式多元化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 高校自主招生采取笔试、面试、综合素质测评等多元化的选拔方式, 对于考生的学业成绩、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评。目前就2014年北京和上海的自主招生考试来看, 已经全部采取笔试加面试的考评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单纯的笔试评价的刻板性, 有助于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 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而言,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城市学生竞争的难度, 即便是学业成绩与城市孩子不相上下, 但是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 难免在面试和综合素质考察方面处于劣势。
二、家庭资本变作筹码, 农村考生捉襟见肘
资本一词, 基本概念解释为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多用于经济学领域。资本凝结着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体现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资本只能在市场中根据不同的位置的不平均分布发挥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学者赋予“资本”一词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布迪厄看来, 资本以多种形态存在,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 以产权为制度化形式; (2) 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 以学位为制度化形式; (3) 社会资本以社会声誉、头衔为符号, 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化形式。[1]
1. 城乡考生的经济资本差异。
经济资本是以金钱为标志的, 是各种社会资源中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资本形式。父母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 意味着他们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支付能力, 能够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 从而能够为其子女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 使其子女在各级教育机会获得的竞争中均能抢占先机。[2]就城市和农村学生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本来看, 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要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 尤其是来自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城市学生的家庭。所以, 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能够支付学习资源的能力有限, 例如学校选择、辅导资料、名师指导、所见所闻等, 凭借学生自己的努力只能在学习成绩上与城市学生进行竞争, 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支持, 获得某一方面特长发挥的机会有限, 在受教育基础不平衡的情况下, 自主招生考试之于招生对象的要求明显有利于城市考生。另一方面, 自主招生考试在各个地区设置考试地点的高校并不多, 一般高校会选择让考生到该校参加考核, 这在一定程度上追加了自主招生考试的经济成本, 对于家庭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的农村学生而言, 遥远的路途需要支付一定的路费以及住宿费, 若要参加不同地区的自主招生考试, 考生还要往返奔波, 这对农村家庭的考生而言, 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相反, 城市学生的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具有相对的优势, 顾虑少、负担轻, 无论是选择地域还是选择学校方面, 城市家庭的学生相对于农村家庭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2. 城乡考生的文化资本差异。
布迪厄所谓的文化资本是指“不同的家庭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财产”。根据表现形式不同, 文化资本被区分为三种基本形态:表现为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体化”文化资本;表现为文化商品的“客观化”文化资本;表现为教育资格的“制度化”文化资本。[3]文化资本的价值随着教育行动强加的文化专断与不同社会阶层教育行动灌输的文化专断之间的距离大小而变化。正如布迪厄所言:实际上, 文化遗产以更隐蔽、更间接的方式传递, 甚至不需要一步步的努力和明显的行动。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的差异会反应在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收益上, 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首先, 就“形体化”文化资本而言, 父辈群体的行为习性、价值取向、交往行为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 相对于城市家庭的学生而言,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 日常生活粗线条, 给予孩子认知和行为上的引领程度有限, 而城市学生的家长有着相对于农村家庭更高的文化水平、眼界见识, 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略浓一些,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习性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使孩子占据一定的个人优势。高校自主招生不仅选拔有特长的优秀高中生, 同时也注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考察, 面试环节对于考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会加以考量, 城市考生在面试考核时占据相对的家庭文化资本优势, 相对于农村考生的忐忑不安, 会更加的游刃有余。其次, 相对于农村学生的家庭, 拥有较多家庭经济资本的城市考生能够支付更多的“客观化”文化资本, 即文化商品, 包括各类图书影像资料、科技产品的陈列观摩等, 一方面能够增长见识, 另外一方面对于理解所学知识、开发创新思维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些都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考生所不及的。
3. 城乡考生的社会资本差异。
社会资本包含了人情债、关系的优先权或社会地位以及信用。城市考生和农村考生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上的差异决定了其二者在社会资本上存在必然的差异。“有钱能使鬼推磨”、“朝中有人好做官”是每个人都懂得的暗箱操作的“真理”。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的大环境下, 拥有了人脉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与途径。自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 也为一部分没有机会进入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的群体打开了一扇“后门”。城市考生家庭拥有的人脉资源与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考生, 也就取得了关系的优先权, 加上城市考生家庭较高的经济资本, 选择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大学的筹码大大增加, 同时, 高校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自主权提高了走后门的可操作性, 所以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现一个蔡荣生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而凭借自身努力的农村考生, 即便是获得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也因为社会关系的运作, 成了炮灰, 只是在为城市考生做嫁衣。
三、调节招生政策标尺, 擎起农村考生蓝天
1. 宏观调节, 教育资源均衡化。
自主招生政策的招生范围限制让农村学生望而生畏的客观事实反应了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的深层因素。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低, 不能同城市学生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特长发展、学业成绩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 城乡学生的差距会逐步拉大。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是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配足配齐实验室等相关设施,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使农村学生的天赋和创造力得以施展的空间, 让农村学生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 素质提升, 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2. 政策引领, 向农村考生倾斜。
城乡考生家庭资本的差异, 使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处于弱势, 适当地制定向农村考生倾斜的自主招生政策, 给予农村考生一定的政策支持, 减轻农村考生的经济负担、增加农村考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比例作为对农村考生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处于弱势的补偿。现行的自主招生高校中, 个别高校考虑到农村考生的弱势, 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 在2014年北京和上海两地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中, 北京大学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和农村户籍考生的政策倾斜, 在自主选拔录取的初审、复试和确定候选人等环节提高农村户籍考生入选比例, 使北京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对国家明确的重点农村扶贫开发地区可给予重点扶持。此外, 北京交通大学提出降低对教育不发达的县级以下农村学校考生证明材料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减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考生的报名费、资助部分面试的交通费的规定。上述三所高校的做法让家庭资本薄弱的农村考生看到了希望, 但是这仅占北京和上海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27所高校的11.1%, 要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向农村倾斜的高校范围, 促进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生源城乡的均衡化。
3. 法制监督, 确保招生透明化。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教育行政部门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 应该健全相关的监督体系, 保证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下进行。招生面试环节全程录像不能解决自主招生考试因利益交易带来的全部问题, 要想保证自主招生考试不成为利益交换场, 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督查委员会,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自主招生从招生选拔到考核的全过程的监督,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通网上公共监督平台, 让学生和家长成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力量, 同班学生和家长对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素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能够作出客观的评判, 提供监督的质量和公信度, 减少通过社会资本运作的学生群体在自主招生政策下进行的利益交换, 为农村考生擎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陈卓.超社会资本、强社会资本与教育公平——从当今中国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青年研究, 2010, (5) :7.
[2]郭丛斌, 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1) , 26
[3]刘志民, 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12) :18-27.
[4]刘群, 钱民辉.家庭资本:学生教育获得差异的重要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4-10 (B05版) :1-2.
[5]蒋国河, 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教育科学, 2006, (4) :26-30.
[6]潘小明.自主招生政策的渐进调试过程及影响因素[J]教育探索2013, (5) :57-62.
[7]焦新.自主招生问题突出高校将停止试点资格[N].中国教育报, 2013-12-28 (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