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保全(精选3篇)
资本保全 篇1
资本保全 (capitalmaintenance) 又叫资本维护, 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 才能确认收益。资本保全理论是真实收益理论的核心。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人力资本的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在80年代美国提出“新经济”后, 资本保全理论由传统的物质资本保全观扩展到人力资本保全观, 但对人力资本保全 (humancapitalmaintenance) 的研究, 多是将物质资本保全的内容套用于人力资本保全上, 忽视了人力资本的“个性”, 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本保全作进一步探讨。
一、对传统资本保全观的剖析
传统资本保全理论, 是以资本的不同概念为依托而构建的, 主要有财务资本保全 (Finance Capital Maintenance) 和实物资本保全 (Physicalcapital Maintenance) 两种不同观念。财务资本保全观, 是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 将资本视为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在财务资本保全观下, 只有在调整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 企业期末净资产的货币金额, 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货币金额时, 利润才能形成。而实物资本保全观, 是以实物资本概念为基础, 将资本视为业主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 (或营运能力, 或达到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和资金) , 而不仅是货币价值。在实物资本保全观下, 企业期末实物生产能力超过期初的部分, 在扣除本期资本净投入后的余额, 就形成了当期收益。
资本保全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 它是企业简单再生产的首要前提。如果资本不能保全, 不断受到侵蚀, 那么生产经营就难以继续。然而, 传统资本保全观在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同时, 往往会误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有些企业在传统资本保全观的支配下, 一味地注重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然而, 企业只有在人、财、物三方面, 都实现了有效配置后, 才能沿着帕累托生产最优曲线运转。即使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设备, 但人力资本极为贫瘠的企业, 物质资本的价值增值功能, 必然无法实现, 企业内部的生产潜能, 也得不到发挥, 从而制约了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这种只顾“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那么这些国家要在新世纪实现经济腾飞, 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 在实现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的同时, 实现人力资本保全。
二、人力资本保全观的实质
传统的资本保全观, 强调企业作为法人主体独立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之外, 经营者具有自由运用生产资料使用权的权利, 但前提是应做到生产资料资本的保全, 否则就会造成物力资本的亏蚀。同理, 从生产要素来看人力资源, 企业同样作为法人主体, 独立于人力资源所有者之外, 经营者也具有自由运用劳动力使用权的权利, 但前提也是应做到人力资本保全, 否则就会使劳动力受到损失。
我们谈人力资本保全, 就不应仅局限于强调投入价值的保值,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因为企业人力资本保全的根本目的, 是为维持人力资本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增值能力, 而并不是机械地、静止地去保持资本期初总额原封不动。实际上, 如今人们已逐渐达成一种共识, 人力资本的高低,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须必保证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保全实质上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会计处理
(一) 引入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的概念
在会计核算中增设“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和“长期应付款”等账户。人力资产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或控制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 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本身, 它包含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的现金或其他经济利益的潜力。人力资本是一种所有权不可转让、继承的特殊资本, 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本人。人力资本是借助于人力资源、人力资产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从会计的角度来看, 任何资本均可表现为两方面, 即资本占用形态和资本来源渠道。当人力资源为某一特定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时, 便形成人力资产, 体现了资本的占用形态;而人力资本则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 即体现了资本来源渠道。所谓劳动者权益, 是指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它是留存于企业内的劳动者所拥有资产的对应权益要素, 是介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一种特殊权益。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人力资本和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其中, 人力资本体现劳动力所有权投入形成的企业的一项“资金来源”, 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则体现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力使用权及所有权, 从而对企业新创造价值所享有的补偿权和收益权。
人力资产的加入, 导致的未来需要支付给人力资本的工资、福利、奖金属于负债性质, 应当反映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负债。具体做法是在“长期应付款”科目下设明细账户, 用以记录人力资本从录用到合同期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 并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的现值之和。
(二) 人力资本会计的账务处理
1.当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并拥有企业股权时, 按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入股价值以及长期应付款工资折现值之间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即: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
贷:股本 (实收资本) ———人力资本贷:长期应付款
资本公积
2.当人力资源进入企业人力资本无股权时, 人力资本并不能作为股本投入企业, 而这种更具一般性的情形中, 人力资本就不能作为股本进行确认。这时人力资本权益, 将其称之为“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权益通过企业各方的契约决定, 既可以具有债权人权益性质, 也可以具有所有者权益性质, 反映为企业净资产的一部分。账务处理上可以单独设置“人力资本”账户, 具体的会计处理为:
借:人力资产
贷:长期应付款———人力资本薪酬
人力资本
3.向人力资源支付工资报酬时, 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成本———使用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等借:长期应付款
贷:人力资产
4.人力资产离开企业时, 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股本———人力资本
长期应付款贷:人力资产
5.资产评估增值时, 按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例, 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等有关资产类科目
贷:资本公积———人力资本公积
———所有者资本公积
资产评估减值时, 做相反的分录
以资本公积转增资本金时, 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人力资本公积
———所有者资本公积
贷:股本 (实收资本)
6.提取公益金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公益金
贷:盈余公积———公益金
7.企业提取盈余公积时, 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提取人力资本盈余公积———提取所有者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人力资源盈余公积
———所有者盈余公积
8.向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分配利润时, 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应付人力资本利润
———应付所有者利润
贷:应付利润———应付人力资本利润
———应付所有者利润
9.向劳动者支付现金利润时, 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付利润———应付人力资本利润
贷:库存现金
(三) 会计等式、会计报表作如下调整
会计等式改为:“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与会计等式相对应, 会计报表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资产负债表中的非流动资产要添加人力资产项目;长期应付款项目要包含由于人力资产的加入, 导致的未来需要支付给人力资本的工资、福利、奖金, 所有者权益的项目要增加劳动者权益项目。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减项中要再减一个人力资产成本, 利润总额还应包含人力资本净收益。
可见, 要实现人力资本保全, 就必须建立劳动者权益, 在会计核算中体现劳动者权益, 使企业的收益分配按生产要素进行, 即分别按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而且对于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 这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扭转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胡世明.论人力资本保全[J].会计研究, 1995
[2]陈静宇, 魏力伟.劳动者权益会计理论述评[J].会计研究, 2007 (7)
[3]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4]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04-10
资本保全 篇2
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供下列材料:
1、财产保全申请书
2、担保书
3、申请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4、被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5、担保人身份证复印件(或企业被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6、债权债务证据(转让合同、收据、转账凭证)
7、被告资产证据复印件(采矿许可证)
8、担保人资产复印件
9、授权委托书、律所所函、律师证复印件
10、送达地址确认书
资本保全 篇3
关键词:货币资本保全观,实物资本保全观,会计确认计量,会计信息质量
一、资本保全观的概念和意义
资本保全观又叫资本维护观, 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 才能确认收益的实现。资本是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富存量, 必须长久地维持和保护, 而收益是某一个时期的财富流量, 可以被用于分配给投资人或追加投资。资本保全观在企业价值管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资本保全是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抗御经营风险的财力保证;其次, 实行资本保全是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需要, 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 企业所有者必然关注自己投入的资本是否安全运转并得到保值增值;最后, 实施资本保全有利于准确核算企业收益, 因为只有资本回收后, 才能确认资本报酬即真实的收益。
二、资本保全观的内涵及其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
企业收益量度的确定有赖于资本保全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 收益被定义为企业在期末时保持和期初“同等富有”的情况下所能够分配给股东的数额。但是, 不同的人对“同等富有”这一术语的理解, 却各不相同, 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资本保全观, 现分别对各种资本保全观的内涵及其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加以阐述:
1、货币资本保全观 (或财务资本保全观)
在货币资本保全观下, 只有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增减资本以后, 企业期末净资产的货币金额仍然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货币金额时, 收益才能确认实现。由于受经济环境变化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的购买力会发生变动, 因此对货币资本保全观又有名义货币资本保全观和现时购买力货币资本保全观两种不同的认识。
(1) 名义货币资本保全观。
这是现行会计模式所采用的资本保全观。在这种资本保全观下, 资产价值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即取得或建造该项资产时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等价物;成本和费用是依据配比原则, 以出售或实际消耗的各种资产的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核算的;在企业当期实现的营业收入中, 必须从货币额上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要素, 剩余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 认为历史成本的足额补偿可以使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名义货币资本保全观依据的前提条件是币值保持稳定不变, 在物价持续上升时, 依据该资本保全观计算的收益中包含了已实现的资产置存收益, 导致收益的虚增, 按该收益交纳的所得税和发放的股利中有一部分是资本的返还, 削弱了企业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 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2) 现时购买力货币资本保全观。
这一资本保全观念主张所保全的应是以不变购买力所代表的资本额, 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模式是一般物价变动会计。在一般物价变动会计中, 期末资产的价值和该期间的成本费用均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 在物价持续上升时计算的收益中消除了由一般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 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成果,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名义货币资本保全观的不足。但现时购买力货币资本保全观并不能消除由于供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引起的个别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 因而仍然不能真正实现企业生产能力的保全。
2、实物资本保全观
实物资本保全也称经营能力的保全。这一资本保全概念假定, 如果企业能使消耗掉的实物资产得到更新, 或者在期末保持和期初生产同样数量或价值的商品或劳务的能力, 则资本就得到了保全。在实物资本保全观念下实行的是现时成本会计, 企业的所有资产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必须以现行重置成本而不是以历史成本计量, 在企业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前, 不能确认企业的收益。
由于对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的不同理解, 产生了两种实物资本保全观:
(1) 产出数量能力的实物资本保全观。
实物资产产出数量能力的保全, 可以通过购置与已消耗的资产物理性状完全相同资产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购置物理性状不同但具有相同数量产出能力的替代资产来实现。①资产复原实物资本保全观。这种实物资本保全观认为, 企业的期末资产只有在保持与期初资产具有完全相同的数量、质量、结构、功能等物理性状的前提下, 才能确认收益的实现。这种实物资本保全观比货币资本保全观更能体现资本保全的经济内涵。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技术更新, 市场商品和企业内部资产的种类更迭很大, 比较难以确定在现时市场上购置外形和功能等完全相同的各种资产所需的费用, 计量实现实物资本保全所需的成本补偿额带有较大的主观性。②产出数量能力实物资本保全观。这种资本保全观认为, 只要在期末资产能够提供与期初资产相同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前提下, 即可确认收益的实现。这种实物资本保全与前述资产复原资本保全相比, 方式更加灵活, 内容更加宽泛, 并不要求重置的资产与期初资产物理性状完全相同, 并且有现时市场价格可供计算实施实物资本保全所需的成本补偿额, 减少了成本补偿的主观性。
产出数量实物资本保全观从企业资产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数量来反映企业实际生产能力的保全, 比货币资本保全观更能从实质上体现资本保全的经济涵义。但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 人们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不断变化, 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同样的商品和劳务在现时市场上的需求量和销售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和劳务未必能实现相同的市场价值。
(2) 产出价值实物资本保全观。
这种实物资本保全观认为, 企业只有在保持期末资产与期初资产预计能够产生相同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额的前提下, 才能确认收益的实现。由于资本是产生价值的价值, 投资者投入资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未来的收益, 因而, 产出价值实物资本保全观能够真正实现资本的经济价值的保全。但是, 由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难以准确预测, 并且由于收入是企业全部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 难以准确计算具体某项资产所提供的收入在企业全部资产所创造的收入总额中的份额, 给资本保全的实务操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三、各种资本保全观下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和资本保全模式的选择
从构成会计信息主要质量特征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来看, 各种资本保全观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有较大的差别。在名义货币资本保全观下, 资产的计价以原始凭证为依据, 数据的可验证程度高, 成本和收益的核算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基础上, 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强。但资产计价缺乏可比性、不能反映其经济实质, 物价上升时少计成本和多计收益, 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及实现经营能力的保全, 因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较弱;在现时购买力货币资本保全观下, 资产价值和成本费用按一般物价指数作了调整, 计算得到的收益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增强。但由于存在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问题, 并且会计数据调整时没有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依据实物资本保全观尤其是产出价值实物资本保全观所提供的资产、成本和收益等信息, 尽管可靠性较弱, 但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真正实现企业收益创造能力的保全和体现投资的经济实质,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强。虽然会计人员不能绝对准确地预计资产未来获取的现金流量, 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 运用职业判断作出相对准确的预计。依笔者之见, 与其提供可靠性较强但相关性不高的会计信息, 不如提供尽管可靠性不高但相关性较强的会计信息更有意义, 因此产出价值实物资本保全模式是资本保全模式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3]、刘明辉主编《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