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路径

2024-08-02

资本路径(共10篇)

资本路径 篇1

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概况

1、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简介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主要是指以股权关系为纽带, 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从两种资本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 的载体来看, 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可见, 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 (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 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 是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 为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 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进行的一种战略选择。

2、国内产融结合现状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 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优效配置的客观要求。公开资料显示, 世界500强企业中, 有80%以上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近些年, 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 特别是国企, 纷纷圈地金融, 控股证券公司、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它们都把金融板块视为重要的业务板块和潜在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提出打造金融平台, 实现“产融结合”的构想。据调查, 目前正常经营的52家信托公司、50家资产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25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39家人寿保险公司的股东情况, 非金融企业集团已经实际控制了24家信托公司、19家证券公司、12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20家人寿保险公司, 分别占到受调查该种类金融机构的46.2%、38.0%、48.0%和51.3%。这些公司大多为央企或行业龙头, 例如:联想集团参与国民人寿的发起, 并成为汉口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以及苏州信托的第三大股东, 2010年3月又收购了中银国际证券12%的股权, 并且旗下有弘毅投资和君联资本立足于风险投资业;海尔在组建了财务公司、合资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后, 又成为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宝钢、五矿等央企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业务板块, 旗下有基金、证券、期货和信托等业务;2012年6月江西铜业旗下江西铜业 (北京) 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运营, 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业、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 (PE) 、投资理财、咨询顾问等五大业务。

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动因

1、多元化经营, 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在实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但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稳定公司业绩。经营多元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金融领域, 因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运转周期不尽相同两者的结合可以缓解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冲击。同时, 金融业处于整个经济产业链的最高端, 在市场经济低迷时, 可以为实业提供宝贵现金流, 实现金融业务和主营业务的互补, 发挥协同效应, 提高公司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2、分享金融业的高收益

趋利性是我国产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最重要最直接原因, 产融结合能给它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成为了原动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长期处于相对垄断低位, 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行业利润丰厚。据上市公司年报统计, 金融服务业的毛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达到50%和19%以上, 为所有行业最高。2011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 相比2010年7637亿净利润, 增长率达36.34%。金融业拥有天然的超乎实业运作的高额利润, 金融行业还是一个牌照和权力统治的行业, 资源的稀缺造就了这个行业必然的超额利润。可以说, 金融行业的高门槛和牌照的稀缺性决定了高收益, 这一趋势在一定时间内还会持续。例如以饲料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希望集团, 其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 持有该行4.99%的股权, 其2006、2007、2008年从民生银行获取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25亿元、3.74亿元、4.66亿元, 分别占同期公司利润总额的70%、94%、150%。另一方面, 金融企业上市还可以为参股的产业集团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机会。例如2004年宝钢入股建设银行, 到2005年10月建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当天, 宝钢账面盈利超过40亿元

3、满足公司融资需求, 降低运营成本

企业集团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进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外部金融交易活动, 必须按较高的市场价格向金融企业支付相应的报酬费用。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业务, 可以将相当一部分体外循环的资金变成体内循环资金, 以达到节省对外交易成本支出、增加企业集团内部利润的目的。比如, 海尔集团利用海尔财务公司开展同业拆借、国债投资与回购等金融业务, 向成员单位提供融资近60亿元, 累计节约资金成本约2亿多元, 成功地将集团的外部融资成本降低了3%以上。

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路径分析

参控股金融机构的主要途径有四种:包括独家或多家联合发起设立;借金融机构增资扩股之机参扩股;直接或利用关联企业去控股金融机构;借原股东退出之机受让金融机构的股权等。产融结合具体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参 (控) 股证券公司

企业集团投资控 (参) 股证券公司, 既可以利用证券公司的特定功能为企业集团资本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也可以通过分享证券业的丰厚利润获得高额回报。证券公司作为连接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桥梁和纽带, 可以帮助企业集团开辟直接融资的渠道, 获得产业开发所需的资金;同时通过帮助企业集团实施收购兼并活动, 既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向优势产业聚集, 又可以促进企业集团生产的集中和规模的扩大, 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 通过参与证券市场交易, 可以分享证券市场的丰厚利润, 为企业集团的资本积累提供一个新的赢利模式。目前国内共有106家证券公司, 已上市的证券公司不足20家,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未来将有大量的证券公司上市, 并且这种证券牌照将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参 (控) 证券公司未来有可能分享到高额的溢价回报。

2、参 (控) 股商业银行

在现代金融业中, 银行业处于核心地位, 企业集团进入银行业是实施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的一项最基本、最核心的金融业务, 也是健全企业集团金融功能的必然选择。

企业集团通过控股商业银行的储蓄功能, 利用其可以吸收存款的有利条件, 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资金集中到银行, 实行一种资源外取战略, 从而实现了金融资源在企业集团的内部化, 有力地支持了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和实施高速扩张战略, 赋予了企业集团强大的融资功能, 并将彼此的借贷关系内部化后, 可以为企业集团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效益。此外, 银行资本的利润率远远高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进入银行也可以分享到其高收益。

3、参 (控) 股基金公司

企业集团在实施金融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 通过某种形式入主基金业, 既可以提高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益, 又可以开辟一种新的产业融资渠道。企业集团通过直接发起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可以将社会上一些闲散的资金 (金融资源) 集中起来, 用于企业集团开发的一些有赢利前景的项目投资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讲, 为企业集团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工具, 开辟了一种新的产业融资渠道, 为企业集团实现“资源外取”战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途径。

同时, 企业集团通过以某种形式间接发起成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并利用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申购与赎回的便利以及专业理财功能, 在开放式基金寻找到赢利好的证券投资品种时, 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闲置的流动资金, 加大对开放式基金的申购, 以获取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且相对安全稳定的收益。通过投资基金专业理财功能, 有利于企业集团树立资金的机会成本意识, 提高自己的资金使用效益, 为企业集团闲置的流动资金提供了一种较为安全的套利工具。

4、设立风险投资公司

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风险投资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模式, 通过发起成立风险投资基金, 对创业初期难以在传统的投资模式下获得资金支持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和初级矿业公司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辅导。当这些项目孵化成熟后, 实现其上市后的高溢价汇报。

企业集团涉足金融领域, 除了自身发展的需求, 也表明了对未来金融业的看好。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力, 国家也明确了不断加强资本市场建设的政策方向。金融虚拟经济将会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 欲想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 企业需有着自身的金融业务优势。

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路径 篇2

2012年6月18日,国土资源部(以下简称“国土部”)和全国工商联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备受关注。这是继中央六部委密集出台文件向民间资本“开闸”后,国土资源部也开始对民间资本进入国土资源领域“松绑”。

作为“先头部队”的湖北省、陕西省、河南省、四川省等省份已经试点1年有余,而根据笔者通过盘点了解到PE、VC、基金、个人等并没有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其中民间资本参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整治呈现大幅度下滑的趋势,而民间资本参与到农村土地整治呈现发展趋势。

资本下乡

由于调控,2012年全国土地成交均价同比增长仅7%。更糟糕的是土地“流拍”,全国20个重点城市土地流拍宗数达到217宗,其规划建筑面积1945万平方米,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30.1%和22%。

需求的减少自然会压抑供给,加上土地平整的前期成本投入大,资金周转速度慢,周期长,大量资金容易被长期占用,短期内恐难缓解资金压力,同时70%的民间企业、PE、VC等自身也面临“生死边缘”。很多民间资本、PE、VC等将钱投入电影行业、旅游行业、矿业等,远离土地整治。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有建设用地“一二级联动”的“潜规则”早已经将民间资本挤出了土地整治领域,而是由大型国企、央企来参与。比如京投银泰子公司京投置地联合其大股东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简称“京投公司”),以46.5亿元的价格中标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乡地块,溢价率22.4%,这块土地的土地整治就属于京投公司。数年前,万科集团就曾“受邀”投资15亿元参与武汉唐家墩地块的前期土地整理工程,而当地政府仅以“中介人”的身份为之服务,等到“生地”变“熟地”之后,将该地块推入招拍挂程序,最终万科携手联投再以24.6亿元拿下该地块。如此一来,当地政府几乎无成本地获得3亿多元土地出让收益,万科也以超低成本拿到了土地。

但这样的格局也让真正的民间资本离开这一领域。由于土地整治环境的日益复杂性,国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丰富的经验,所以2012年民间资本进入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整治并没有太多的动静。虽然民间资本进入国有建设用地并没有取得较大成就,但民间资本在2012年呈现资本下乡状态, 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进城务工增多等原因,土地抛荒在全国范围内仍普遍存在,而抛荒会危及粮食生产安全及造成社会紧缺的耕地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也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展开。比如江苏省的“万顷良田建设工作”、“增减挂钩”、“削山造城”等运动中,民间资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民间资本占据农村土地整治已经60%,最后这些土地集中到有能力、有资金、有市场的种养大户和工商业主手中。出现这样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的流动,而无土地的流动,就会使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城镇化概念的推出;耕地指标越来越稀少,很多地区的土地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耕地质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但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资本要不要“下乡”,是涉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吃紧,同时为节约大量的行政成本,需要引入民间资本来进行土地整治,为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高标准用地空间。然而,有的地方则极力占有“两化”过程中数量不菲或巨额的土地级差收益,侵占农民的根本利益,甚至使用江湖伎俩,收买和操纵村干部。诸如其类,不一而足。另外,现在个别地区出现的土地整治完即抛荒的现象也应引起重视。农村社会的血缘、地缘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客观传统,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么多资金, 在没能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之前,就用资本消灭传统村庄的做法去强制性地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其长期后果现在难以估量。这是我们在研究农村土地的政治学时需要认真关注的新动向。

多元形式

多地试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资源入股、股份合作和抵押贷款等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使农民分享到了资本参与分配的改革成果,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也为夯实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开辟新路。

过去一年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企业下乡。 武汉将农业资源确权登记,将企业和农民手上的资源整合起来,作为产品在公共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通过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进行融资,以资源入股、股份合作和抵押贷款等方式,实现资源资本化。

二是企业和政府资金联合下乡。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开始在沅江市草尾镇试点“土地信托流转”模式,通过“政府信托”的方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再以合同方式流转给农业公司或大户。这种政府扮演“中间人”角色的“益阳模式”,在破解传统流转中协议松散、频繁违约等难题方面,正在写下自己的答案。

三是民间资金进行土地整治,为以后的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经营打好基础,这种方式在部分农村逐渐流行。

这些情况造成的局面是大规模流转耕地、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聘用“职业农民”,迅速整合产业要素,出现农村公司化发展势头。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全国流转土地约 3500万亩,土地流转率超过了 40%,土地集中到有能力、有资金、有市场的种养大户和工商业主手中;有 50 %的农田进行了种养结构的调整,土地产出量增加了 5到 10倍,从而使土地得以发挥最佳效益。这将对农村土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破解难题

民间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作用已不容忽视。交通部、铁道部、卫生部、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六部门相继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民间资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政策“暖春”,但民间资本并没有融入到土地整治中。根据笔者观察了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细则。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整治完全被大企业所垄断,这需要制定有关规范各种国有建设土地整治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还要做好一二级投资回报率的分配比例。而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整治,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使民间资本有持续的发展与盈利空间。

让土地回归到农民个体手中。目前许多民间资本借着“城镇化”概念,涌入农村大量地占用土地。不少地方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调节和疏导机制、基本权利保障机制是不健全的,其宅基地、承包地等权益也被强势利益集团盯上了。他们缺乏与其展开公平竞争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真正意义上的村集体的彻底退出,农民通过私人办法来集体维权的成本颇高。这就为强势利益集团中的败德行为以及其他设租、寻租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农民就可能“被自愿”地陷入其设下的圈套。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文化程度整体不高的农民群体,在利弊权衡方面有时缺乏远见,容易判断失误。很多农民可能会被相关部门所高调宣扬的什么入住小区、拥有城镇户口和社会保障等“眼前利益”所迷惑,被相关政府部门天花乱坠的说辞所忽悠,没有充分认识到“撤村并居”的坏处,没有思虑到失去土地之后的种种后果。一旦醒悟过来,但木已成舟,很难回到“撤村并居”之前的土地上了。

不能放弃“小农制”。要控制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集体土地的比例,并且不能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任何一个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自用的“小农制”,巴西等拉美国家由于放弃了“小农制”,让大量的资本进入农村,农村就由潜在的“火药桶”变成了“蓄水池”。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30年高速平稳发展,正是得益于以“耕者有其田”为主要特征的“小农制”。

虽然民间资本遇到种种困境,但还是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土地整治的资金格局,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资本路径 篇3

一、人力资本特性及投资路径类型

一般认为, 资本是一切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 提高生产效率, 带来价值增值的生产要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 资本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强调了人力资本的范畴是知识和技能。Schultz (1961) 认为,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可以带来未来的收入或满足, 它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据此, 人力资本主要由知识、技能与体能三要素构成。贝克尔 (1987) 提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强调了“资本”在“人力资本”中的特征。由此可知, 人力资本必须满足两个充要条件:第一, 价值增值的源泉;第二, 以人为资本的载体。可见, 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已广为认同。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兴起, 人力资本专用性得到充分重视。早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时期, 罗默就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根据投入知识的类型, 人力资本可分为物质劳动 (L) 或原始劳动 (Raw Labor) 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而德姆塞茨、阿尔钦、巴泽尔、哈特和张五常在解释企业问题时运用到人力资本理论的有关内容, 把人力资本作为研究工具, 引出新理论、完善原有理论, 或者进行实证研究。

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和专用性总是正相关。Lucas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 提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Schultz在《报酬递增的源泉》一书中, 也强调了专业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源泉, 认为专业人力资本包括了与报酬递增现象有关的诸多形式的人力资本, 他虽也提及特殊人力资本理论, 但实质上特殊人力资本与专用人力资本内含基本一致。

但是, 对经济组织而言, 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只能是个相对的概念。增值不仅是个体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存量问题, 更是个体存量与组织的适应性效率问题。专用性人力资本只是实现增值的一个条件, 人力资本之间还必须相互合作、相互协调, 人力资本还必须与物质资本、经济组织环境相匹配, 才能实现适应性效率。而且, 分工越深化, 专业化程度越高, 适应性效率就越重要。也就是说, 当不具备适应性效率的时候, 专用性人力资本不一定有增值性。

所以, 人力资本可以归结为两个特性:增值性与专用性。企业资源理论也支持了此观点,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核心能力的有价性、异质性、不可仿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为此企业关注核心员工, 而将非关键活动外包。

本文所指的人力资本增值性与力资本专用性具体含义如下:首先, 人力资本增值性有两重含义, 一方面是个体的知识与技能存量高, 增值的实力与潜力大;另一方面是相对企业而言, 具有适应性效率, 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其次,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相对于一般人力资本而言, 一般性人力资本指的是某些技能反映了人力资产的特性, 它的数量可以通过入门时的资格证书或培训取得的资格证书, 加以认定, 此类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再配置;专用人力资产, 是指通过组织内各代理人交互作用开发形成的能力, 这种能力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再配置。组织内部和劳动力市场中, 基本上都没有这种人力资产的替代品, 并且与此相对应的是专用人力资产的持有者也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上出售其专有的技术诀窍, 由此形成了双边依赖关系 (Claude Ménard, Mary M.Shirley, 2008) 。还有一种专用人力资本在某个行业内是一种通用性人力资本, 但对于其他行业却是一种专用人力资本, 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行业锁定性, 例如证券和基金企业的操盘手, 具有行业内较高的专用性, 但在本行业其人力资本又具有通用性, 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获得。本研究称其为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

对应于人力资本的增值性与专用性两个特性, 人力资本投资路径不同。下面就以人力资本的增值性与专用性为两个关键维度, 将人力资本分为六个区域, 讨论人力资本投资路径特点。如图1所示:

象限1:垄断或传统产业人力资本。对于强增值与弱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之所以通用的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增值性, 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垄断企业, 由于资源或技术的垄断, 所以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并不来源于自身的知识技术存量, 而是垄断利润;二是劳动密集或资本密集的传统产业, 依赖劳动力或资源的低成本优势, 人力资本获得相对较高的增值性。无论是垄断企业还是传统企业, 一旦垄断打破或竞争激烈, 都将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所以人力资本投资路径应为与技术改造相契合的在职培训。

象限2:行业专用人才。对于强增值和具有行业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在行业内人力资本外部化的成本并不高, 有此特性的人力资本具有对行业承诺、对职业承诺, 但不一定对企业承诺的特点。所以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职业教育获得行业内通识的知识技能, 另一方面可以在“干中学”中积累行业经验。

象限3:专有核心人力资本。同时具有强增值与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具有专有性的核心员工, 组织通过对员工关键技能开发的长期投资, 使员工产生高水平的持续承诺, 此种状态下人力资本投资路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培训与开发。

象限4:通用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弱与专用性弱的个体, 大多是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低, 且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 没有一技之长的个体。很多意图在非农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此种特性, 对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正规普通教育与举办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 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

象限5:行业技术人员。对于较弱增值性与具有行业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存量经由在岗经验发展而来, 但所在岗位的价值增值较低, 或者提供的产品市场范围小利润薄。此种状态下, 人力资本投资路径主要为职业教育或者在职培训, 提升人力资本的岗位技能及知识, 一方面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 另一方面破解人力资本增值性低的问题。

象限6:特殊专有人力资本。对于弱增值性与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如前文所说, 人力资本要实现自身的增值, 必须能够有效地配置, 专用性强但增值性低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与经济组织没有实现适应性效率, 为了优化配置, 一种思路是“空间变动”, 既通过人力资本迁移, 资源重组;另一种思路是“认知结构重构”, 既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 加强组织学习, 重构与组织适应的认知结构, 使专用性人力资本适应组织环境, 通过协作和发挥团队精神得以实现与释放。

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只能在投资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以上六种类型的人力资本及其对应的人力资本投资路径将随人力资本积累需要而进行不断的边际调整及类型转换。

二、创新网络结构与人力资本特性

一组行动者及联结他们的各种关系 (如友谊、沟通和建议等关系) 的集合称之为社会网络, 而某一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所发生的互动的构型或模式称为社会结构 (Martin Kilduff, 2002) 。创新网络是创新参与者在创新中联网的行为, 是相互关系的联结所构成的网络 (Lundwall, 1988) 。所以创新网络既可以从集体层面分析, 也可以从个体角度理解。

从集体和个体角度, 与人力资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创新网络结构度量指标:创新网络的中心化程度和创新网络的强度。

从产业间网络的角度看, 创新网络的中心化程度是创新网络结构度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网络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企业与各种创新主体, 如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及金融投资机构, 在交互式的作用中建立具有一定稳定性、根植性能激发或促进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总和。其不仅受企业特征的影响, 更受到企业人力资本的影响的结构度量指标是企业在创新网络的中心化程度。与Wasserman和Faust (1994) 提出的中心性类似, 从产业的角度, 群体中心性反映的是群体集权的程度, 也就是互动集中在少数企业的状况。那么, 如果一个创新网络的中心性很高, 这个网络的互动就是集权, 几个关键企业可能代表了整个群体的互动。由此可以推断, 企业掌握的强专用性和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越多, 越有可能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例如, 科研院所或机构专用性人力资本丰裕, 有引导和推动作用, 在某些创新网络中的中心化程度明显。

从网络的个体层次角度看, 创新网络强度是创新网络结构度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Granovetter (1973) 把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前者比后者持续时间更长。在一个“偏好”网络中的中心位置可以拥有非正式权利 (友谊网络) 或正式权利 (咨询网络) , 如果有人处在这一位置上, 他就可以更好控制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产生社会资本 (罗家德, 2005) 。此时, 创新网络就是不同的创新参与者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 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互惠灵活的关系, 及网络形成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简单相加, 具有协同性 (程铭、李纪珍, 2001) 。据此, 拥有非正式权利或正式权利的个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增值性可能会较强, 较有可能成为群体的中心, 由于团队成员互动密度太高, 创新网络强度太高有害于信息与知识的传播 (罗家德, 2005) , 所以此类人力资本在弱关系的网络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人力资本特性、投资路径与创新网络结构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增值性描述的是个体的经济特性, 经济特性决定个体间的经济结构关系。如前文所述, 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增值性方向不一致时, 较典型的一种情况是企业利润来源于垄断利润或者劳动力或资源的低成本优势, 此时企业创新能力低, 与创新网络的互动有限;另一种情况是人力资本与经济组织的配置效率低, 人力资本个体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难以发挥。这两种情况我们暂不考虑。故将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增值性方向一致时作为考查重点, 此时, 选取以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值性为主要指标的人力资本特性与以网络中心化、网络强度为主要指标的网络结构这两个维度分别为横纵坐标, 按照强弱程度分为三个区间, 如图2所示。

区间1:低中心化与低强度的创新网络结构。从集体创新角度, 当创新系统内大多数人力资本特性属于第一区间时, 每一个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弱、可替代性较强, 不同结点位置上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所以除非是封闭的小规模网络, 否则结点之间的关系可能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网络的中心化程度低。如此, 通过跨组织合作分享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以及不可替代资源的难度就较大, 所以网络中各组织的中心化程度都较低, 网络创新能力有限。破解的切入点之一就是加强普通教育, 提高人力资本整体素质文化水平。此时的人力资本外在化成本较低, 由政府提供的培训、教育等公共服务完成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系统提升网络的创新能力。

从个体创新角度, 如果企业内人力资本处于第一区间, 企业难以通过内部网络结构获取创新资源, 为了获得多种创新资源和信息, 一种方式是内部专业技术培训, 从知识对接上缩短个体与网络内其他成员的距离;另一种是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创新能力强的组织的合作获取优质资源, 此时企业个体与外部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内部“层级关系”, 交易成本较高, 而交易效率又将受制于低人力资本增值性, 所以个体与网络其他结点是分散的弱关系, 依附于创新网络中心。

区间2:高中心化与高强度的创新网络结构。从集体创新角度, 处于第二区间的人力资本的增值性与专用性都很高, 此时具有特定技术的从业人员将演变为遵循某个技术实践惯例的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社区, 其可以由个体追随者、私营公司、大学实验室及政府机构构成。而将这些连接到一起的将是技术的实践惯例 (Assimakopoulos, 2010) 。新熊彼特主义假设每个企业都拥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 必须与其他企业的专业化知识重新组合才能产生创新结果 (李金华, 2009) 。此一视角下, 在集体层面探讨知识、发展和创新应用的专业群体的创新网络的中心化程度很高。而将社区中的从业人员联结在一起的技术惯例包括科学理论、与专用性仪器设备有关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持续反复的社交模式和社区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及信仰, 而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往往比人力资本的专业资格更重要, 所以根植于特定情境的“干中学”与内部的团队学习成为构建有凝聚力的创新网络的重要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从个体创新的角度, 处于第二区间的人力资本将是一般经济组织利润的来源, 能利用自身实践网络, 不仅在企业内部, 还跨越组织边界与网络成员分享显性与隐性知识, 因此, 此类人力资本的度越大, 得到连接的几率就越大 (Albert和Barabási, 2002) , 拥有较多的曝光率、较广的社会网, 较易取得组织资源, 具有与合作伙伴维持“互惠性”、“紧密型”、“持续性”、“密度性”关系的实力, 故在创新网络中与很多结点处于一种强联结。根据交易费用理论, 专用性越高外部化成本也越高, 因而企业对此种人力资本的对策就是“干中学”与内部的团队学习。企业此种人力资本越多, 创新网络的强度就越大。

区间3:行业高中心化与行业高强度的创新网络结构。从集体创新角度, 介于第一与第二区间的人力资本由于行业所需技术的组分的数量、技术异质性的数目及技术组分之间的关联互动程度, 处于一个开放、动态、非线性、不确定的行业创新网络系统。特定行业的创新主体为应对时机、技术复杂性、融资、法律等系列风险及问题, 会主动根据资源的互补原则寻求合作伙伴, 扩大网络边界。而主体间的互补人力资本除了从网络外获取, 还可以通过基于产业链、岗位群的职业教育及在职培训投资在网络内部培育获得。当同属技术类型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或不同优势类型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合作时, 这种合作会使人力资本的增值性乘数上升, 例如由不同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行业技术协会处于行业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

从个体创新角度, 处于这一区间的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行业专用性及增值性, 类似于Wenger (1998) 所说的“低科技”的学徒社区, 如保险公司的理赔员、助产师、裁缝、海军的军需官和屠夫等。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不仅来源于学历教育, 更多来源于实践经验, 所以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都是获得隐性专用知识的有效途径。由于此种人力资本在行业中的普遍性, 网络成员间关系密切, 会有长期合作或有经济上的往来, 结点间常以强联结为特征, 而这种强联结会使得成员之间形成一种较高内聚性的网络结构。又因为此区间的人力资本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与可模仿性, 如果行业内网络强度过大, 易引起同行技术、资源同质化趋向, 行业网络的创新能力可能因“过度嵌入”而受到抑制。

四、总结与展望

长期以来, 创新网络结构的研究考虑了社会资本, 关注了企业特性, 但忽视了人力资本特性, 虽然基于“技术外部性经济”的共识, 人力资本的对创新及经济增长的意义 (Schultz, 1960;R.Lucas, 1988) 已被广为接受, 但运用网络分析工具来研究创新网络与人力资本的互动效应的研究还较少。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人力资本特性与人力资本投资路径的关系, 也鲜有研究论及人力资本特性对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

本文认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人力资本特性切入, 理解、预测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对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 找出描述创新网络特征、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决定因素的测度变量。二是立足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及专用性, 通过协同、聚集, 形成的不同规模、质量与层次的创新网络模式, 探索基于人力资本特性下不同的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及追赶效应等创新网络效应。三是厘清创新网络与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的内在逻辑关系, 构建创新网络视角下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理论模型, 挖掘创新网络功能、效应及结构与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模式、组织形式、激励制度的协同互动机理的制度化内涵。

参考文献

[1].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ions:A SynthesisofResearch Issues.Research Policy, 1991;20

资本路径 篇4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家有关特色小镇的整体定位与政策导向出发,通过设计金融资本的交易结构,为特色小镇投建运一体化运营提出政策建设。

关键词:特色小镇金融资本资产证券化[HT][HK]

特色小镇是在现阶段国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战略部署下产生的,其立意在于真正实现以人为导向,以地域特色为依托的城镇化。目前各省均在积极尝试,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浙江、湖南、河北等地已经先行先试,出台了相应的引导政策,部分社会资本跃跃欲试,纷纷寻求合理的介入特色小镇整体开发运营的渠道。本文立足于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结合实地调研及项目跟踪,对当前特色小镇整体运营的资本引入路径进行分析。

一、正确理解城镇化建设与资本关系

如果把资本比作水,那么近三十年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就是一个蓄水池。从一个经济体的财政、金融政策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每个经济体都需要一个蓄水池,这个蓄水池起着调节流量的作用,也是打开决策层财金政策运作空间的重要要素。但是过去中国的城镇化过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导致本来应该重视的地域特色在千篇一律的造城运动中消失。当前提出的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城镇化内涵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对过去模式的“纠偏”,特色小镇的整体运营即立意于此。

简单地说,特色小镇整体运营,要摆脱过去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以政府出资或垫资为主的“地方债”融资模式,通过打通金融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在资本运营层面,实现项目的自收自支,政府更多地要以监管者身份去协调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市场过度逐利等负面问题,最终以特色小镇为点,实现区域特色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在该领域,当前较为成熟的模式是国家推进的PPP模式,即以政府资信为担保,以一定的项目收益率作保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项目的整体打造,基本上在开发建设环节打破过去政府大量举债的问题。这种模式一方面是为大量的社会流动性寻找出路,通过政府引导,防止其进入民生保障等基础消费口领域;另一方面,〖JP2〗为政府的债务松绑减压。然而,好的政策仍然存在执行方面的问题,根据调研及访谈情况,现在推进的PPP,除个别收益较好的项目外,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资本介入,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益性项目的收益率偏低,难为达到社会资本的收益底线,另一方面项目周期偏长,一般PPP项目均在20年左右,超过社会资本的承受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变通模式,比如社会资本先行介入,项目建设完成后,以资产股权的形式再行抵押,以政府的信用为背书,用银行贷款置换出社会资本。本质上仍然不能实现项目的市场化运营。这是特色小镇后期资本运营需要加以规避的。〖JP〗

二、以资本引导摆脱特色小镇以开发商主导运营的困境[HT]

尽管特色小镇整体运营的初衷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地域特色打造及产业运营为核心,实现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当前社会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根据实地调研及项目跟踪情况,介入特色小镇运营的仍以地产开发商为主,介入的目的仍在于当地特殊人文风貌带来的潜在土地资产升值及房地产开发机会。

以近期调研跟踪的某省某县的一个古镇为例,该镇已经通过申报成为当地的特色小镇试点,地方政府积极运作,引入了一家企业进行项目的整体打造,然而经过实际了解,这家企业是地方的实力较为雄厚的开发商,介入古镇建设的根本在于看中了该古镇依山傍河的一块地,并且在与政府谈判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自身的需求以及后期的资本运作路径:以该地块为质押获取银行贷款,用贷款保证企业的资本链,企业自身并不懂得运用金融市场工具进行资本运作,同时,缺乏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运营经验。相信,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模式下,该古镇很难实现依托自身人文特点运营的产城融合,最终仍将落入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死循环。

三、借助金融工具实现特色小镇的市场化运营

所谓金融创新,本质上是通过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对实体经济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支撑。当前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因此,在当前改革期,任何一个领域的转型突破离开金融市场的支撑都很推进。这也是本文试图阐明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金融产品的引导,实现特色小镇市场层面上的整体运营。

(一)以资产证券化推进不动产资产的资本流动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以资产的未来收益作保证实现资本收益,最终使资产具有流动性。这也是当前以PPP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资本方期望探索的。

从实践来看,我国以资产证券化实现不动产资产融资的典型案例是中国金茂成功发行的国内首单CMBS产品。CMBS是成熟经济体较为常用的不动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它是将单个或多个商业物业的抵押贷款组合包装构建底层资产,通过结构化设计,以证券形式向投资者发行。该项产品具有发行价格低、流动性强、额度较大、资金运用灵活等优点。2016年8月24日,中国金茂成功发行了国内首单CMBS产品(高和招商—金茂凯晨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以长安街LEED铂金认证顶级物业凯晨世贸中心作为目标资产,由中国金茂提供实力担保,发行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本次发行深获市场认可,投资者认购踊跃,全场认购总额高达1032亿元,相较于基础发行规模的超额认购倍数高达26倍,票面利率33%。创下国

内同期限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成本历史新低。

从这个案例来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成熟的产品形式正在为国内同行所借鉴,而且中国经济弹性大,巨大的资产存量急需金融产品进行盘活,从这个角度看,以资产证券化为路径,借助相应的产品形式,资本方介入特色小镇的整体运营是实践可期的。[JP]

[BT2](二)以资产证券化核心的特色小镇资本运营路径设计

资产证券化,从内涵来看,是以金融为核心的跨界整合工具。从特色小镇整体运营的模式来看,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进行资本运营,需要完成两个主要工作:一是对特色小镇本身的特质及涵盖的资产属性进行专业区分,哪些资产会有现金流收益及收益性质,整个小镇运营后,不同属性资产间的收益平衡问题;二是资产重新建设包装后,价值显化,如何通过专业的金融运作,面向整个公开市场募集流动性。这套运营思路涉及到几个专业机构的整合,这也是上文所述以开发商为主导的运营模式无法实现最终目标的原因。

如图1所示的以资产证券化为路径实现的特色小镇整体运营思路,初始期,金融机构和运营商分别介入小镇的整体打造,把土地等相关资产价值显化,并结合小镇特点实现专业的产业运营,其中,金融机构与运营商分别与政府及民众谈判,实现对显化后资产的股权占有,之后,由专业的金融机构对资产进行细分,其中具有稳定收益预期的资产打包进行证券化包装后,到公开市场进行募资,募到的资金一部分返还金融机构前期介入的资本,金融机构实现股权退出,另一部分由政府及运营商对小镇的整体资产进行打理,实现其正常运行。

资产证券化在其中实现的是一个核心作用:一是短期金融资本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有效退出;二是社会公众可通过证券化的募集过程,选择好的地区特色小镇进行认购,实现低风险投资;三是资本与运营的隔离,〖JP2〗真正地实现了特色小镇的专业化运营,因为,初期介入的金融资本出于安全考虑会选择好的运营商,而运营商鉴于项目的安全性,也会对资本进行监督,两者制衡下,政府与小镇原住民的权益得到了最大化保障。〖JP〗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增值路径研究 篇5

关键词:研发型,人力资本特性,增值

0 引言

研发型人力资本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 满足现行企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 肩负着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核心动力的重任。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对人力资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研型企业要想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 面对科技的高速发展, 只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1 人力资本内涵及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企业为实现未来的增值, 通过有意识地投资获得的, 依附于全体员工身上的健康、智力、精神等价值存量的总和。此定义指出,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是企业, 对象为企业的员工。企业人力资本依附于个人人力资本之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人力资本都能为企业实现增值, 都属于企业人力资本。

1.2 企业研发人员人力资本特性

企业研发人员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并且是一种稀缺性的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主要因为研发人员拥有一种特殊的资源——知识技能, 这种知识技能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正规的技术培训和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得到的, 具有一般人力资本所不具备的特性。

1.2.1 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技能

研发人员作为技术型人才, 其技术的掌握要通过正规的教育累积基础知识, 同时, 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 从而才能在特定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此外, 由于知识和技能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研发人员也必须及时补给和更换新知识。

1.2.2 勇于创新和接受挑战

研发型人力资本主要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他们更愿意挑战技术的新高度, 新的技术和发明的突破会给科研人员极大的成就感。

1.2.3 高团队合作性

研发工作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是系统工程, 团队的合作可以集思广益, 突破技术难题, 同时, 各有分工的模式, 能够加快研发进度, 为企业抢占技术领先地位。

1.2.4 确保研发人员发挥最大潜力

研发人员属于高级知识分子, 重视精神、声誉、地位的提升, 具有较强烈的成就导向和抗压能力, 对其激励需要兼顾到物质、精神的层面, 确保研发人员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2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增值途径分析

发挥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 必须首先争取研发型人力资本存量最大, 同时, 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研发型员工的努力程度, 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确保企业对研发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本文按照对人力资本价值增加的作用效果, 把能直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称为直接人力资本投资, 如通过招聘获取新的人力资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人力资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等, 这些方式对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有直接效果。而间接人力资本投资旨在通过各种较为间接的方式增加人力资本发挥效益的意愿, 即努力程度。针对研发型人力资本的特性, 其投资的内容应侧重于团队氛围、薪酬激励, 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等要素。

3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3.1 综合运用人才测评技术, 严把招聘关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知道研发人员应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团队精神等胜任力特征。企业可以通过资格审查和笔试考察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工作背景。同时, 可以结合行为面试来考察应聘者的抗压能力、创造力、团队合作度、成就导向等胜任力。

3.2 重视人员配置, 人岗匹配

要将个人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企业人力资本,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合理配置人员, 只有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研发人员一般是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 我们通常将项目分解, 把相应的工作交给相应擅长的人, 同时, 又要在团队领导下解决分歧, 通力合作, 攻克难关。企业应在人才测评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 并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3.3 分析培训需求, 力求培训方式多样性

对科研人员而言, 专业培训不仅能够较快地满足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补充需要, 而且还是有效的激励手段, 主要包括一些现代的设计工具、软件和一些前沿的产品动态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企业应充分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结合绩效考核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 同时, 培训方式也应力求创新, 如学习休假制、在职学习、科研人员导师制, 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 提供研发人员参加高级技术培训及国内外高级别的学术会议的机会。

3.4 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考虑成员的个性需求

科研人员通常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产生绩效, 良好的团队氛围能够促进团队成员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同时, 也能促进个体创造能力和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最主要的是要形成高度的团队认同感、团队信任, 同时, 还应该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特征, 如学历、性别、年龄、兴趣, 家庭等, 从而设计出个性化的激励方案。

3.5 薪酬激励, 提升研发人员的成就感

薪酬激励体现了企业对研发人员才能及工作努力的认可, 企业应在外在薪酬激励的的基础上, 如分红、绩效奖励, 灵活的工作时间、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加以激励, 但对于研发型人力资本更应注重内在薪酬的激励, 企业应致力于提升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等心理感受。

3.6 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文化

科技型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 因此, 必须营造创新文化, 实行各种鼓励创新的政策, 同时, 在明确团队和个人绩效目标的基础上, 营造自由和相对宽松的研究氛围。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应以支持和协调为主, 给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员工的创新潜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研发型人力资本的特性入手, 在分析人力资本增值途径的基础上,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性建议。从人力资本的获取到个人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转变为企业人力资本, 再到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能力和意愿, 循序渐进, 最后具体从人才测评、配置、培训、团队氛围、薪酬激励和创新文化的营造等几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沈群红.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需要特征[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3]梅广明.人力资本增值八法[J].人力开发, 2002 (11) .

[4]孙理军, 聂鸣.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科研管理, 2002, 23 (4) :114-119.

资本路径 篇6

(一) 价值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有效手段

企业作为一个价值聚合体, 凝结着不同利益关系人的价值, 主要包括顾客价值、股东价值、债权人价值、员工价值和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自身价值。而价值管理与其他管理工具相似, 是通过一定的理念与方法, 实现其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工具。不同的是这种管理工具更加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企业对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追求。

(二) 企业价值管理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管理行为的直接导向,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往往局限于短期效益, 重视财务业绩, 忽视资本需求, 忽略资源的战略配置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而价值管理克服了传统绩效衡量方法的缺陷, 不仅仅考核企业价值的增长水平, 更需要考核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 从而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企业价值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效率

企业价值管理是一种以战略为导向, 以企业价值创造为出发点,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技术。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 实施价值管理, 有利于其深入了解企业的价值的创造过程, 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识别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优化价值创造过程上来;通过整合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创造价值, 从而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

(四) 企业价值管理有利于企业明确把握各发展阶段的方向与目标

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价值管理更追求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因此, 要求管理者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经营特征, 挖掘不同的价值驱动要素, 采用不同的价值管理策略, 走好生命周期的每一步。

实施企业价值管理, 使得管理者将决策重点放在价值驱动上, 将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总体目标、分析技巧及管理程序协调起来, 克服经营中的短期行为,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价值的构成及其与智力资本的关系

(一) 企业价值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价值的界定认同度较高的为现金流量贴现法理论, 即“公司价值是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贴现的总和”, 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 体现了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到管理学领域, 企业价值可定义为企业遵循价值规律, 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 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 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企业价值就是其未来可创造价值的现值, 企业未来可创造的价值, 从本质上讲是其为社会增加的一般社会劳动。常用的企业价值测定方法有现金流量贴现法、可比公司分析法、先前交易分析法、杠杆收购法、资产分析法等。

(二) 智力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智力资本的定义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 (John Kenneth Calbraith, 1969) 提出。他认为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 而且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 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一种固定的资本。而英国的安妮·布鲁金 (Annie Brooking, 1996) 则把智力资本归为“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即“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我国学者一般认为, 智力资本是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一切智慧与经验的总和, 包括科学知识、信息、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专业技能、经验等。笔者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要素的经济价值, 包括企业组织、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学习、创新与管理能力以及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技能等的价值形态。

关于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笔者赞同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 (Thomas A.Stewart, 1997) 的三元论, 即把智力资本分为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观点。

组织资本亦称结构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制度安排, 是组织成员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 协同工作而形成的、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资本形式, 其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组织资本能够整合企业内外的所有资源, 为人力资本提供一个价值创造的平台, 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它以企业活力和合力的形式存在, 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的整体中, 它不具有物质实体, 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的, 能够物化在商品和服务之中, 能够增加商品和服务效用的能力, 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包括员工知识更新、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即员工的学习能力。关系资本是一种根植于组织关系之中, 由企业投资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资本形式。

关系资本表现为顾客资本与社会资本。顾客资本是指企业与业务往来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的价值, 是企业与客户保持业务往来关系的能力, 依赖于企业的客户库、营销渠道、企业信誉、服务力量和客户忠诚等, 是企业价值的直接来源。社会资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因对政府及环境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政府及环境所给予的经营支撑能力。包括共同的价值观、规范、非正式网络、社团成员等能够影响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制度因素, 是企业价值的约束条件。

(三) 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从企业价值的概念可知, 只有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的资源才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智力资本是否具备这样的特质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一致认为智力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价值, 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最有利的竞争武器。Sullivan认为公司现金流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智力资本, 它是公司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制造者。Robin Berglun等以瑞典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得出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同时提出了怎样加强公司结构资本建设, 提高企业价值。陈劲等人验证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业绩正相关。万希对我国2003年运营最佳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物质资本和企业绩效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贡献, 但是结构资本在统计上不十分显著。傅传锐运用分量回归方法研究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智力资本作为当代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可以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培养和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影响公司的未来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 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和公司股票的价格。

三、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价值提升路径

(一) 组织创新——组织资本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由于组织资本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 因此要想提升企业的价值就必须要从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两个方面进行。通过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确保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的完善;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保证企业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以促进企业核心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保持与提高;通过改变组织的战略、结构和文化来实现组织资源的潜在价值。

企业组织创新是为实现企业的竞争目标, 培育、保持与提高企业核心能力而对企业组织资源 (战略、结构与文化) 进行的开发性和创造性投资的集中表现。因而只有经过组织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组织资源的潜在价值, 才能将组织资源存量变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性组成部分, 带来组织效率及组织共享等方面的收益。企业组织创新从组织的战略、结构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考虑组织资本增殖问题, 从而使组织创新研究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

企业组织创新目标是组织资本的增殖, 进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并非纯粹在结构方面进行调整, 战略和文化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和“利用外源”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变化, 其本质上代表了全新的战略和文化。哈默曾指出业务流程再造并不是单纯的结构调整, 而是为了达到组织关键业绩的巨大进步, 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其关键在于观念革命;而安德森则将“虚拟企业”直接看作是一种企业战略而非结构形式。组织创新特别是带有根本性的组织创新时, 主要关注的是核心能力的提高, 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 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不能分开加以考虑和定位的, 它沉积在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中, 渗透于整个组织。

(二) 员工主导型企业文化——人力资本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潜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目前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管理者文化, 是管理者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的概括,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构建员工主导型企业文化即以员工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加主动地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 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人力资本的两大要素创新资本和管理资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智力资本要素, 是企业知识价值创造的源泉。创新资本和管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很多, 员工的知识、层级、结构、经验积累、价值取向、信息获取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资本, 而企业的供应商、销售渠道、企业结构、管理层的胜任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管理资本。企业要想长久良好发展, 就要给企业员工在经济、专业、发展和机遇方面提供最大的满足, 激发其个人能力。通过知识积累、知识传播、知识共享、知识使用及创新等知识价值创造形式和途径影响人力资本, 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因此企业应该构筑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这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注重的仍是物质资本的价值创造, 对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功能的认识有限, 虽然许多公司都建立了有效的企业文化去刺激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保障, 让人力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企业应注重培养知识交流型企业文化, 加强员工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 促使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真正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的作用, 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 顾客与社会需求——关系资本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的关系资本表现为顾客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论企业在其它方面多么优秀, 最终的利润都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实现。因此如何让顾客转化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加的资本, 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只重视生产, 不重视顾客需求, 研发人员缺乏成本设计理念, 销售人员缺乏顾客需求理念, 不进行顾客需求调查, 产品功能过剩, 成本过高, 从而导致有市场无利润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更严重的是浪费了社会资源, 损毁了企业价值。因此, 树立顾客资本的理念, 一切从顾客需求出发, 通过价值管理, 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功能需求分析与功能需求匹配设计, 既可节约社会资源, 又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

社会资本也称为关系资本, 当今社会关系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已经不容否认。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度, 从而获得更多的额外机会来实现价值的创造。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对互动能力与合作潜力的开发, 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企业价值。

四、结语

价值增长不等于价值创造, 只有在投入资源要素的增长小于资源产出要素的增长时, 才可能带来价值的创造。企业价值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管理更应该强调企业各种资源配置的协调, 既需要注重财务驱动要素, 更需要注重非财务驱动要素。只有将企业战略转化成一整套可执行的绩效衡量标准与体系, 才是引导和激励员工努力的方向。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是企业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驱动要素, 正确地分析基于智力资本的价值驱动要素, 对实现企业价值管理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馨、黄顺:《智力资本驱动企业绩效的有效性研究》, 《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2]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9期。

[3]傅传锐:《我国上市企业智力资本与股价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经济经纬》2008年第1期。

[4]陈劲、谢洪源、朱朝晖:《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5]Sveiby, K.E.The 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Costing&Accounting, 1997, 2 (1) .

资本路径 篇7

关键词:资本账户自由化,储蓄,经济增长,影响路径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账户自由成本和利益一直备受争议。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帐户开放有助于资本会从高收入国家(相对人均资本比率较高)流向低收入国家,从而使低收入国家增加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率上扬。然而,对各国横截面数据回归研究发现,外国资本流入与一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没有关系。笔者认为,对经济增长进行跨国回归时却不能得出正收益的结论,有三个原因:一是机构发展水平存在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时,资本账户开放的成本高于收益,反之则反是。这个可以解释在研究经济增长和对外国资本使用的相关性时,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其相关性较高,而低收入国家则无相关性;二是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下,对于外国资本的附带收益更高,而在更低的发展水平下,外国资本的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更高。三是对于以原始数据(如经常账户赤字或者总资本流入)为基础对国外融资使用的度量,并不能完全捕捉到外国资本的影响,因为这种度量可能与事实存在较大偏差,国际贸易可能掩盖真实的资本帐户开放情况。

尽管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待商榷,但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资本流动对经济影响的路径分析未必正确,仍存在以下问题:(一)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缺少联系。Gourinchas and Jeanne (2006)使用参数均衡模型得出:由于生产率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资本的流入对一国经济的增长效应是微小的。同样,Henry(2006)也指出股权市场开放对投资的影响进而影响产出增加的效果是短期的,除非金融市场的发展根本性地提高生产率。而对宏观数据的实证研究也通常未能找到国外资本的流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证据。比如Aizenman, Pinto和Radziwill (2004) 发现通过那些较高自融资比率(国内投资在国内储蓄的比率)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表现平均来看要好一些。而Kose,Prasad, Rogoff, Wei (2006)通过更广泛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没有证据证明金融一体化与GDP的增长之间有稳健正相关关系。资本流出并不对经济增长造成限制。Lucas(1990)指出从工业化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量要比传统资本流动理论所指出的水平低。因为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出口积累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并不流入国内,而是去购买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因此,资本的大幅流出并不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也表明了投资资源的缺乏并不对这些经济体经济增长造成限制。“储蓄受限”并不正确。原因是低收入国家并非“储蓄受限”,而是它们所能提供的投资机会的收益是有限的。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缺少财产保护权的制度安排或者因为它们金融体制是不发达的,所以投资者的权力不能得到保护。在那些国内缺少限制投资的制度的经济体,外国资本的流入可能会不成比例地流入金融消费,从而导致汇率高估,进而引起投资收益率更大减少。这也许可以解释Prasad, Rajan and Subramanian(2007)发现的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以及资本流入与汇率高估成正相关。总得来说,并没有证据表明低收入国家因为投资和储蓄之间的鸿沟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一些国家仅仅是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压制投资的因素会进一步压制储蓄,迫使这些国家依赖国外资本),而那些有投资机会的国家本身也能产生足够的国内储蓄。

事实上,资本账户开放存在着其他收益,比如资本账户开放会促进一国管理和制度水平的提高,对资本流入的开放意味着是让该国的金融部门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国内公司治理朝向国际标准,并且对国内宏观政策形成一定的约束。所以如果国外资本不是用于融资的,那么所述这些则算是它的另一收益。此外,国际资本账户开放可以带来国内金融要素的发展进而推动总体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比如,股市对外开放以后,股市倾向于变得更大和更有流动性,外资银行的存在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金融中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Lucas,Robert E.,Jr.“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

[2]Hall,Robert E.,and Charles I.Jones.“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Than Other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

[3]Gourinchas,Pierre-Olivier,and Olivier Jeanne.“The Elusive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6

[4]Henry,Peter B.“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Theory,Evidence,and Speculation.”NBER Working Paper,2006.

我国报业转型的资本化路径研究 篇8

一、打造投资平台, 向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转型

报纸产业由单一的内容提供商向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转型, 有利于实现对优势传媒资源和通路资源的掌控。首先, 要打造专业的投资平台, 负责研究新媒体的运行规律, 收购价格和投资回报率。报业集团可以通过打造文化基金和借助投资公司两种方式打造投资平台。比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东方星空文化基金作为投资平台,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控股44%, 中国烟草总公司浙江省公司控股36%, 浙江省财务开发公司控股20%, 首期规模达到2.5亿, 由浙江新干线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封闭式管理, 同时聘请社会专业机构作为运行顾问和资金监管人。投资业务涉及数字电视、影视、旅游、数字媒体营销、动漫游戏、数据库等多个方面。2014年, 上海报业集团、元禾母基金和华映资本共同成立八二五新媒体产业基金, 基金规模达到12亿元, 主要投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内容生产、消费转型和技术支撑环节的潜力型和成长型项目。华闻传媒以华商盈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鸿立投资有限公司这两家子公司作为新媒体领域的投资平台。华闻传媒在2013年投资了南京芯传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萌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所占股份分别为20.99%和22.04%, 涉足物联网和动漫游戏业务。投资业务涉及互联网信息咨询、物联网、网络游戏、通信设备、药业等多个方面。

其次, 需要选择投资项目。现阶段, 国内外报业投资互联网增值业务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成为投资的主流方向, 无论是新闻集团投资Myspace, Skiff, Storyful, 还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投资边锋和浩方, 报业传媒集团投资新媒体已经成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的趋势。投资的公司和项目, 依据其所处阶段不同, 可以分为种子时期、创建时期、扩展时期、发展时期、杠杆式买入时期和上市时期。种子时期是指仅有产品构想而没有产品原型;创建时期是指已完成产品的原型和经营计划, 但是产品尚未上市;扩展时期是指产品或服务已成功上市, 但是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发展时期是指企业或项目已经越过盈亏平衡点, 急需追加投资;杠杆式买入时期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借助于创业基金买下该企业;上市时期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财务状况已达到上市要求, 并计划安排上市。一般而言, 早期的发展阶段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较大, 收益也较大, 到发展的后期阶段, 风险较小, 收益也较小。一般情况下, 投资者会依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投资策略和分散风险,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和项目给与不同数量的投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实施资本化过程中, 通过投资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和项目, 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2011年10月成立的传媒梦工场主要投资处于种子时期的公司和项目, 通过打通创投业、互联网业、传媒业, 为致力于新媒体发展的年轻人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平台。传媒梦工场已经完成了对李开复的创新工厂、李岷的虎嗅网、于霄的知微、陈昊芝的点触科技等十几个项目的投资, 这个新型媒体内容与及时应用孵化基地为集团全媒体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东方星空文化基金近年来集中投资处于发展时期的公司和项目, 比如作为技术先导型科技企业的北京千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在大数据背景下为B2C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个性化技术和个性化应用服务。东方星空文化基金投资3000万元, 占比8.08%, 涉足数据挖掘领域, 搭建网络搜索引擎平台。浙报传媒投资32亿元收购盛大旗下边锋和浩方100%的股权, 则是属于投资处于杠杆式买入时期的公司, 一方面涉足网络游戏领域, 进而向电子竞技、文化娱乐等服务延伸, 另一方面边锋和浩方2000多万的活跃用户有利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用户集聚平台, 成为浙报的全媒体战略的主战场。可以看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对投资项目的选择是环环相扣的, 每一个项目都是基于全媒体战略基础之上的, 用北京千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据挖掘技术, 深度分析用户集聚平台, 借此探索用户需求, 致力于“新闻+娱乐+社区化”的全媒体平台建设, 从单一报业集团向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转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2014年营业收入30.66亿元, 同比增长27.16%, 向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转型是使集团净利润超出预期的主要原因。

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报业投资的另一个方向。近年来, 我国主要报业集团纷纷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 作为数字出版、媒体创新、新媒体、动漫游戏的孵化基地。投资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 可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 发挥文化产业聚集平台的功能, 激发聚集效应。

二、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

我国报业集团主要采取直接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方式。直接上市是指报业传媒集团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 通过重新组合,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有限公司, 符合条件之后再申请成为上市公司。比如2004年在香港H股上市的北青传媒, 就是通过直接上市的方式成为内地传媒企业海外上市的“第一股”。从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到最终上市, 经历的时间较长, 手续较复杂, 但是一旦上市成功, 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较少。借壳上市是指报业传媒集团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来获得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再将自己的业务和资产注入, 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这种方式手续简单, 可操作性强,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上市, 但是壳资源的负债问题, 如何处理壳资源的资产和人员、如何处理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都是报业集团所要面临的问题。博瑞传媒、华闻传媒都是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成功登陆A股市场。要想上市融资, 报业集团或报社首先要进行股份制改制, 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以人民网为例, 2010年, 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体股份制改造, 成立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除了人民日报社外, 还包括环球时报社、中银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转持三户、北京北广传媒投资发展中心、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诺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金石投资有限公司等, 注册资金达到2亿多元, 国有法人的股本性质占到68.07%。通过上市, 报业可以引进多个战略投资者, 还可以从证券市场吸纳资金, 支持报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报业集团要想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 首先, 应尽快地实现整体上市。早在2007年,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就曾表示允许任何一家新闻出版传媒的整体上市, 而不是局限于过去将报纸的采编业务与广告等商业经营剥离开来的做法。2012年,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指出, 鼓励出版传媒集团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有条件的报业集团应尽快进行股份制改造, 将整体上市提上议事日程, 只有将核心业务上市, 才能吸引广大投资者的资金。其次, 避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引入多元化的战略投资者。除了引入大型国有企业之外, 还可以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 引入拥有较好资质条件的非公有资本, 实现股权多元化, 扩大融资范围, 盘活资本市场, 有利于政企分开, 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引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目前, 报业集团上市的只有六家, 即华闻传媒、粤传媒、新华传媒、浙报传媒、博瑞传播和北青传媒, 相对于美国60多家的报业传媒上市公司而言, 我国报业集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共同投资, 优势互补

报业集团和其他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以此来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 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 获得协调效应。比如, 我国有8家报业集团与腾讯共同出资分别成立了重庆腾汇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腾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腾南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腾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腾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腾湘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腾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辽宁腾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负责运营“大渝网”、“大楚网”、“大粤网”、“大豫网”、“大申网”、“大湘网”、“大浙网”和“大辽网”。充分利用腾讯的资金资源、用户资源和渠道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分摊。2013年,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卓尔传媒集团签署协议, 共同成立长江新媒体有限公司。长江新媒体有限公司负责经营报业集团旗下的汉网和投资时报, 目标是将汉网打造成为“面向世界华人的移动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资讯门户”, 将投资时报打造成为“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投融资信息服务商”。这种战略合作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报业集团的内容资源和品牌资源, 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其他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 为报业转型保驾护航。

结语

我国报业在资本化运营过程中, 投资方式要尽可能地多元化, 避免单一投资方式, 注重无形资产的投资, 包括品牌资源、刊号资源、公信力、团队创新力等。在完成筹资后, 要注重资本的投资利用。资金或投入核心业务的改造升级, 或投入网络游戏、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投资基金等多元产业, 培养新业态。资本化运营为报业应对新媒体挑战、拓展价值链提供了契机, 是报业转型的一种很好的尝试, 但报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风险也同样值得报业集团引起重视。

摘要: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我国报业集团纷纷探索转型路径。近年来, 我国报业集团在资本化路径方面做了诸多尝试, 主要通过打造投资平台, 向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转型、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共同投资, 优势互补三种方式来促进报业转型, 增强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报业,转型,资本化

参考文献

[1]谢耕耘:《中国传媒资本运营若干问题研究》, 《新闻界》, 2006年第3期

[2]何广涛, 信育平, 何长领编著:《解读资本运营》, 机械出版社, 2003年版, 第70-71页

资本路径 篇9

关键词 心理资本  校园文化  软实力  路径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一词最早起源于经济学和投资学等领域。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指出,二战后虽然在寻找心理疾病和功能紊乱行为的有效治疗上心理学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心理学研究对健康个体的成长、培养和自我实现的关注却非常少。因此,他号召心理学家应该承担起两项被遗忘的重要使命:第一,帮助健康的人变得更幸福和更多产;第二,发挥人的潜能。由此开启了现代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校园文化构建中最主要的任务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1]。校园文化建设中所着力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质,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内容,两者之间存在高度内在关联性。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资本理论,能为我们研究校园文化软实力构建路径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推动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一、“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运动兴起后,积极心理学所能带给人们的帮助逐渐被认识,它使人们做事更有效率、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和更幸福的生活。在积极心理学思想框架基础上,2006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提出“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时,有信心并能积极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来获得成功;希望(hope)——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乐于重新调整实现目标的路线、途径和方法;乐观(op-timism)——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韧性(resilience)——当被问题困扰和身处逆境时,能够坚持不懈,充满斗志并发挥创造力采取迂回途径,以取得成功。虽然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积极对心理资本概念的本土化研究和探索。比如,柯江林、孙健敏和李永瑞认为,心理资本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即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本文所讲述的心理资本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提出的,适合我国青年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资本概念和维度。事务型心理资本涵盖自信乐观、充满希望、奋发进取与勇敢坚韧顽强,人际型心理资本涵盖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心理资本具有可投资性、可增长性和可收益性,把心理资本引入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关注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层面,是现代社会对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一个紧扣核心问题的视角和途径。

二、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Soft Power”原是一个国际政治术语,被学者们译为“软实力”、“软力量”、“软权力”,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主要将国家实力分为软硬两方面,硬实力指有形的物质力,软实力指无形的精神力。软实力原指一个国家政治吸引力、文化感染力、价值观感召力、外交话语权、国际地位及领导人和民众形象魅力。通俗来说,硬实力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指蕴含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精神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其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而具体到学校,其综合实力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是说有了气派的高楼、先进的设备、响亮的名称等硬实力,学校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而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拥有优质的软实力,学校的发展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的提升。本文讲述的校园文化软实力主要指学校治学过程中,通过自身发展创新并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其对学校发展、社会稳定、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将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软实力包括学校的治学理念、办学风格、规章制度、师生素质、环境物质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与核心。校园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发展定位、科学的教学管理、广博的人才资源、高效的运行机制等建设要素上,它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凝聚力与发展潜力。因此,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而从心理资本视角开展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有助于快速建设和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三、当前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1.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开放性不够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亟待改革和创新的重大问题,依然是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传教模式。如师生依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固化关系,缺乏平等开放与互相激励,缺乏互动情境;未能较好地体现校园文化与学生情感的统一、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对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体现不明显。这导致在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未能调动直接目标对象的主动参与,因而无法让校园文化软实力走进学生的内心,这制约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快速提升。

2.校园文化软实力正向导向效率较为低下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迅猛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民族地区间文化交流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各种价值观念交织碰撞。并且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个体价值目标的选择自由度增加了,价值主体个体性特征得到激发和张扬,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多变化、差异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趋向多样化,这使得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借助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理论培养师生拥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开展与实践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3.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挑战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来生机的同时,又带来新的挑战。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53亿人,其中学生所占比例是最大的,所占比例已达30%。所以,网络信息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网络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和无序性,学生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这将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影响和冲击;同时,学校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及时、深入地对先进要素进行接纳、融合和利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整体质量提高,使得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入心入行动,是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要求学校完善其网络设备、建立健全网络学习的监管工作和制度,改革学校教育方式和学生考核形式,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并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从而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所以要达到校园文化整体育人预期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积极加强与时代先进要素的对接与融合。

四、心理资本视角下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路径

1.学生心理资本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凝练校园文化软实力,开发科学合理的希望和愿景,创设优化心理资本培育环境,这是开展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心理资本理论告诉我们,希望就是“坚持目标,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2]。希望和愿景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出发,兼顾学生整体和学生个体,发挥学校教师特长,结合时代要素,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层要经常调查研究,对学校的教师、学生,乃至于一草一木都要了如指掌,同时又要保持敏锐的时代嗅觉,主动接纳社会先进元素,这样才能做出为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与和融入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发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都学会包容,学会接受曾经的挫折、失败,坚定未来在自己的手中;懂得感恩并珍惜欣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为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环境的优化和创设

调动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直接核心要素——学生群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主体,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的关键要素。利用心理资本理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兴趣的、合理、明确、灵活、有挑战性的具体目标,设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制定消除障碍的计划和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目标制定中要有针对困难的应对计划,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克服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学校搭台,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可以由校团委牵头,引导学生组建兴趣社团,用社团的目标和宗旨聚合一批学生,整合学校教师和其他相关资源,为每一个社团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开展品牌活动建设,引导支持学生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娱生活,在这些学生自行设计组织的活动中,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创造、表演、参与的快乐中,体会感悟传播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3.学生心理资本增长法则的开展和创新

主动及时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营建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这是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平台。心理资本理论告诉我们,学会欣赏,学会包容,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学校层面的理念更新,对于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十分重要。在学校营造信任、包容、乐观的大环境,是非常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班级短信群、QQ群、学生家长短信群等手段,营造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的生活理念;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精选故事或案例,给予积极成功的心理暗示,努力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等。先进的网络手段可以将学校和教师的关爱、指导随时随地的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又能为师生沟通架起超越时空障碍的桥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利是远大于弊的。如果我们能够将心理资本的内容,进行通俗化转化,通过一个个活动,一句句鼓励和关怀的话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那么,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将会具有源头活水,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

4.学生心理资本实践路径的实施和加强

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主阵地功能,积极创新隐性教育的细无声润物功能,双重途径有效结合是实现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两个抓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丰富的、和谐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通过借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灵活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双重途径,实现学生心理资本的稳步提升。教育者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这样显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心理资本得到孕育和提升,也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内容,选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心理资本的内容隐性的设置于各种细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从而坚固地架起培育学生积极心理能量的桥梁,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如何诚信与人相处,克服学生的脆弱畏难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敞开心扉快乐地享受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形式多样的不知不觉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紧抓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深层次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营造良好校园育人环境,打造温馨亲切校园文化,让学生置身于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中;关注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塑造良好的新型师生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宽容、平等与合作;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民主决策、自我管理的开明新风尚;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校园的主人;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举措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心理资本视角将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为紧抓核心内在深层次要素,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一个更准确更直接的切入口。

————————

参考文献

[1] 周宏.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21).

[2] 陈旭.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 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资本路径 篇10

一、资本注入

资本注入, 就是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国网公司, 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在国网公司来看, 难免会有国有资产流失之虞, 有效办法就是通过市场原则, 由市场主导价格。从其他国有企业实践操作来看, 通过国网公司整体上市将是最佳选择。横亘面前亟需解决的两大难题:一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偏低, 以2013年12月为例, 国网公司为4.6%, 而上市公司中, 中国石油为11.44%, 中国石化为11.78%, 工商银行为20.61%, 均为国网公司2倍以上。二是公司规模超大, 国内资本市场接纳能力不足。国网公司2013年12月资产总额25602亿元, 股东权益11000亿元, 与之相接近的中国石油资产总额23789亿元, 股东权益11035亿元, 公司流通市值12468亿元, 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2%。在目前国内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 奢谈整体上市, 显然为时尚早。我认为, 国网公司要走整体上市的道路, 大概需要历时5-10年, 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抑或组合方式。第一种方式, 采用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 即成熟即整合, 首先组建产业集团公司, 整合国电南瑞、平高电气和许继电器等已上市公司, 实现产业集团的整体上市。上述三家公司股本分别为24亿、11亿和6.7亿股, 资产规模适中, 无论采用现金回购抑或增发换股, 压力不是很大。然后通过增发股份、收购金融集团英大国际控股集团公司, 将信托、保险、证券等业务植入上市公司, 一方面拓展上述业务的市场范围, 改变单一股东业务狭窄的现状;另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 为以后整体上市打下坚固资金基础。最后通过优先收购效益较好的省公司, 以辽宁、山东、江苏、四川公司为核心, 通过以省连区, 以区联网, 最终实现国网公司整体上市。第二种方式, 采用同步实施, 梯级展开, 边整合边完善。实施核心就是利用国网公司现有的上市公司作为“壳资源”, 对电网资产进行分类重组方式, 譬如, 由国网公司收购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 再由国电南瑞收购效益较好的省电力公司, 实现电网优质资产注入, 许继和平高电气分别作为产业集团公司和金融集团公司的“壳资源”, 三驾马车同步整合, 待时机成熟后, 再通过现金回购或增发换股, 实现电网公司整体上市。前一种方式较为稳健, 但会历时较长, 后一种充分利用“壳资源”, 同步实施, 进程会缩短, 但风险会较大。

二、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 是指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 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现阶段, 推进电网资产证券化有其现实意义。

(一) 参与证券化的资产范围

电网公司资产目录主要包括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通讯线路及设备以及自动化控制设备、信息设备及仪器仪表等, 这些设备中输电线路与变电设备资产价值量大、相对独立、便于分割以及测算预期未来现金流, 其他资产价值量相对较小、数量繁多、不易分割, 因而输电线路、变电设备是较理想的证券化资产。这部分资产中, 500k v以上线路与资产乃至特高压线路则可算作是优中选优的目标。截止2013年累计完成特高压投资1087.7亿元, 相当于当年投资的32%, 如能将这部分资产证券化, 势必将大幅缓解电网公司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 电网资产证券化的思路

电网资产的证券化, 考虑到现有制度障碍以及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情况, 建议优先采用S P T模式进行电网资产的证券化, 基本流程为:国网公司或下属省公司 (委托人) 选定拟准备证券化的资产, 与国网下属公司英大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英大信托”) 签订信托合同, 将该资产设为信托资产, 实现证券化资产与其他资产的隔离, 由英大信托以资产的预期现金流入为基础在金融市场发行信托产品, 然后按照信托产品设计方式以及资产获益能力确定每期结算方式及金额, 电网公司作为信托资产的管理人, 经营管理资产, 并归集资产的现金流, 适时将收入转入信托公司, 由信托公司按合同约定方式支付给投资人。

特高压线路作为证券化资产, 预期效益与过网电量密切相关, 预计未来现金流=P (T) ×Q (T) -A-R, 其中P (T) 为过网电价, Q (T) 为过网电量, A为资产运行维护费用, R为佣金手续费。以皖电东送世界首个商业运行的同塔双回路特高压输电线路为例, 该资产总投资185.36亿元, 输送电量500亿千瓦时, 假定输电净单价按0.05元/千瓦时, 输电收入25亿元, 维护费按线路投资的1%计算1.85亿元, 佣金手续费按0.4%计算0.1亿元, 预计现金流入为23.05亿元, 按照折旧年限12年, 5%复利现值系数折现204.3亿元, 投资报酬率为10.21%。在测算预期收益时, 要注重以下几个变量的影响:一是预计输送能力和实际输送电量的差异, 预计输送能力与电网建设相关, 而实际输送电量则与电源的建设以及售电侧用电相关配套落地密不可分。二是输电净单价会受国家政策以及线路损失水平影响。三是线路折旧年限与线路使用年限的差异, 线路使用年限低于折旧年限, 可能会导致证券化资产投资亏损, 反之, 则使投资效益大幅提升。

三、业务放开

(一) 电力业务市场需要进一步放开

目前来看, 电网业务市场准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电网业务市场开放程度有限, 目前民营资本仅局限于承装 (修、试) 电力设施, 并且资质也不高, 技术落后, 以三级以下资质为主, 占80%-90%, 竞争优势不明显;二是民营企业在电力施工过程中, 违规操作、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甚至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危害, 也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资本需要通过不断整合、扩大, 提升施工资质, 改变过去作坊式发展模式, 不断提升技术含量, 逐渐由单纯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参与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检修等领域的业务。除此以外, 民营资本还应逐步渗透电网经营的其他业务领域。一方面, 对未来发展的新领域, 如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光伏发电等领域, 这些领域, 民营资本参与意识强, 电网短期内无暇顾及, 应当充分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 对电网经营的优势领域或传统领域, 如营销售电侧, 引入市场竞争。先期方式, 成立抄表公司, 由供电公司将营销有关业务外委, 负责区域内用户电量采集、发行等工作, 电费收缴风险不转移, 抄表公司仅按照服务内容收取服务费, 服务质量受供电公司指导、监督。随着抄表公司业务的不断深化、完善, 逐渐向配售分开过渡, 最终实现网运分开。

(二) 电网公司的应对策略

随着电力业务市场的放开, 多种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其一, 人员包袱沉重, 多经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天然负担了解决社会就压的压力, 人员老化、职工素质较低等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二, 多经企业像被电网公司宠大的“孩子”, 依赖性较强,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加剧, “断奶”势在必行, 但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实力上尚不具备。其三, 部分多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承担了向主业“输血”功能, 错过了黄金发展机遇期, 设备老化、债权债务不清、潜亏等多种问题严重侵蚀了以前发展成果。多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电力市场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改革事所难免。首先, 多经企业要与电网公司做好“界面”划分工作, 重点包括业务、产权和人员三个方面界面划分, 多经企业应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抓住电网业务市场化的时机, 在规范现有业务的同时, 抓紧时间做好电网公司放开的其他业务方面技术、人员和设备储备, 一旦时机成熟, 迅速占领市场。其次, 多经企业要发展壮大, 必须走重组改制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现有多经企业数量众多, 但普遍设备陈旧、历史欠账较多、市场竞争力差, 需要进行彻底整合, 在地市公司层面, 按照施工、产业进行归并, 将施工、修造、设计、监理整合建筑安装公司, 将变压器、水泥杆、开关、电缆等厂家整合电器公司, 在此基础上, 由省电力公司重组整合成省级建安、电器集团公司。最后, 借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利时机, 积极引入地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 利用民营资本资金、技术、设备优势, 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活力。

四、结束语

从引入民营资本的资本注入、资产经营和市场放开三种方式来看, 市场放开侧重于电网非核心业务, 对引入资本的资金、技术条件没有限制, 因上述条件不同所带来的资质会有所不同, 产生的附加值会有差异, 虽会形成竞争, 仅限于网外竞争, 对电网公司实质并未形成竞争制约;资产证券化侧重于电网核心资产, 但民营资本对资产的经营管理并没有真正介入, 民营资本所看中的仅是资产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资本注入侧重于民营资本进入电网核心业务, 有助于改善电网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但资本获利能力不足, 民营资本介入意愿不强, 同时受制于证券市场诸多条件制约, 电网公司上市进程会比较缓慢。综上三种方式, 拓展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 促进了电网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从实践来看, 电力业务市场开放已取得一定成效, 竞争态势已然形成;资产证券化仅在一些发电领域取得些许进展, 凡是也仅限于信托产品, 电网资产的证券化尚需突破制度和行业的障碍;通过资本注入实现对电网核心业务投资尚不具备可操作性。按照“放开两头监管中间”的发展思路, 电网公司首先应着力于电力业务市场的放开和有效竞争, 将电力建设、生产检修、营销服务等领域采用业务外委方式交由市场调节, 在此基础上做好电网优质资产的证券化工作, 通过低风险高回报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电网核心资产, 最后通过资本运作, 择机实现整体上市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11) .

[2]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报告[R].2013.

[3]张卓元.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J].求是, 2014 (8) .

[4]赵亮.电力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5]黄嵩, 崔勇等.资产证券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6]刘世俊.国家电网公司资产重组上市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上一篇:数据中心下一篇:高校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