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径(共12篇)
教学路径 篇1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经常听到学生们叫苦不迭:“我就怕作文, 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写出来, 往往内容空泛、抄袭范文、蒙混交差, 如何改变学生痛苦应付作文的局面, 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 这是笔者一直思考探索的课题。
一、消除畏惧心理,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要消除畏惧心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正确的写作心理的关系十分紧密, 我们写作是为了表达心声, 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上作文课时, 不妨先范读一些优美、精彩的短文, 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让学生在范读中逐渐消除畏惧, 羡慕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甚至有人跃跃欲试, 再让学生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运用赏识教育, 热情真诚的赏识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不断提高作文能力。赏识教育可以运用在作文批改中, 对妙词、佳句、精段画上“赏识”符号, 评分适当打鼓励分等;运用在作文讲评中, 将作文写得好和进步大的提名表扬, 将优秀作文 (整篇或选段) 进行范读。
二、积极关注生活, 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这形象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我们要提升作文“流”, 就必须抓好生活“源”。
学生往往感到每天“家———校”两点一线, 无事可写、无感可发, 笔者认为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体悟生活的习惯。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选材平常的车站离别, 但真挚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日出日落、四季变化、青春的美好、成长的烦恼等, 这些生活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 学生需要学会发现闪光点, 去描绘、去抒发。
“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层次思考。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引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话题, 例如“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 学生们讨论很热烈, 产生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 久而久之, 他们在作文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社会这个多元化的“大海”, 作文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多了几分动人心魄的力量。
三、开展有效阅读, 让学生的作文有章可循
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 虽然文章是“流”不是“源”, 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
抓住课内的阅读教学。在课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习一篇篇美文的写作技巧, 积累写作素材, 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比如笔者讲授《荷塘月色》时, 让学生找出优美语句, 分享体会;又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伦·凯勒的经历可以作为恒心和毅力的论证材料。
重视课外的阅读指导。大量的阅读在课外, 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得作文之道。笔者定期要求学生写评论式或心得式读书笔记, 字数不限, 写出真实感受。进行一段时间, 发现效果很好, 没有规定字数, 学生往往愿意写长, 他们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 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审美和表达, 也顺利地从记叙向议论过渡。
四、更新评改观念, 多元讲评助力作文提升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这就要求教师们更新作文评改观念, 革新作文评改方式。
作文评改要尊重学生的“人”和“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评改作文, 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宽容他们作文中幼稚、偏激甚至有些错误的想法, 平等友好的与他们沟通交流,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运用多元互动的方式评改作文。笔者大胆尝试学生自我评改、同学互助评改、师生集体评改相结合的多元评改方式。学生自我评改, 笔者先提作文评改要求, 侧重语言方面, 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助评改, 同桌或四人小组, 互换互读, 互赏互改。师生集体评改, 笔者先做评价指导, 学生上台朗读作文, 同学们评讲作文的优缺点, 最后由笔者作总结性评讲。多元互动的作文评改方式,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评”中学会“改”, 更激发他们作文后多修改的内驱力。但教师批阅作文还是不可缺的, 笔者会在学生自我评改或同学互助评改后, 及时批阅、发放, 让学生及时总结, 为下一次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形成良性循环。
“功夫在诗外”, 通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他们“我手写我做, 我手写我听, 我手写我见, 我手写我想。”学生自然能写作态度主动化, 从而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路径 篇2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从法国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道理浅显明白,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正当我为今天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当我在质疑的时候,有个孩子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老师,我觉得那位老太太这样卖葡萄也有不好的地方。要是有人不投入5法郎就摘走一篮葡萄怎么办?”她的质疑立即引来一片附和:“要是有人不但不交钱,还把葡萄带出去卖,那她不是亏了吗?”“还有的人不买葡萄,就在葡萄园里吃个够。碰到酸的、不好吃的就乱丢,那怎么办?”……
听了孩子们的发问,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有些人素质太低了,孩子们一定是平时见多了那些不诚实的行为,所以很自然地将他们对人们诚信行为的怀疑态度与文本中的情感认知联系起来,这就产生了差距。
面对孩子的质疑,我该如何说服他们?怎样才能让他们明白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呢?情急之下,我想到了超市这一自选商场的经销方式。于是就以超市为例,启发孩子:“在我们的身边,超市也是这样一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地方,那么当你们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会不会把超市里的商品偷偷装进你的口袋带回家呢?”孩子说:“不会,因为有摄像头,还有人看着。”“那要是没有摄像头,周围也没有人看见呢?”有的同学说“不会”,有的同学笑笑说“有可能会”。我说:“是啊,人的道德水平有高低之分,有的人不管有没有人看见,他都会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样的人就值得我们信任;有的人只要没有人看见,就会做一些违反道德标准的事,这样的人就不可信任。那么葡萄园里的顾客是不是值得信任的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孩子们从文中找出了“她的葡萄最先卖完”来说明那些顾客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葡萄才能卖完。
中考作文教学复习路径探寻 篇3
一、 锁定课程标准,明确写作要求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求,主要体现在: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3.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4.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分析最近中考作文题目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情感,这与新课程标准是完全吻合的。叙写真实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这要求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自主体验生活,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感悟人生,不断丰富发展个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读书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体悟人生。
二、 了解作文题型,增强积累意识
作文题型有四种: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综观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题目,以前两种形式居多。
作文离不开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有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其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要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也可巧借课本美文,因为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典,我们完全可以“投机取巧”,把这些经典文章进行巧妙的语言重组,并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写作方法,驾轻就熟地成就自己的美文。最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读书不动笔,容易形成“眼高手低”。因此,作笔记,写日记等都是相当好的积累活动。
三、 重视作文技巧,摸准写作规律
(一) 立意求新,格调高雅
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就是要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如2012年福建厦门中考作文以“今天发生了什么”为话题,满分作文《今天读懂红柳心》,文章借用了一个流传很久的关于红柳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只关注经济发展,忘记红柳,致使红柳失去生存的土壤的现象,是一篇典型的立意别具一格的考场佳作;再如2012年浙江嘉兴中考作文以“那时,那?摇 ?摇”为题,满分作文《那时,那桥》,作者选取了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素材,把广阔的视野投入到深邃的历史、民族兴衰的关怀之中,随之引出了祖国一步步走向强盛的深深祝福,立意也随之高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 形式新颖,张扬个性
在确保立意准确的基础上,能够将文章形式新颖化,作文得高分的几率会更高。常见的形式有:书信体,显得亲切自然,更感染人,如2012年扬州中考作文以“不能没有你”为题,满分作文题为《不能没有你——给上进心先生的一封信》;小标题式,内容更概括,如2012年南通中考作文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一考生以“夏,无风,无云”,“夏,微风,浓雾”,“夏,炎热,晴朗”为小标题,剪辑了三个夏天片段,渲染了考生紧张火热的学习生活;说明书式,特征更突出,如2012年湖北黄冈中考作文以“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为材料作文,满分作文题为《笑的说明书》,考生以说明书的形式来解读“笑”,把“笑”分成“名称”“英文名”“汉语拼音”“成分”“适应症”“作用原理”“注意事项”“寻找方法”等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条理清晰,明白晓畅;电视采访式,人物形象更突出,如2012年江西中考作文以“垒高自己”为题,满分作文题为《垒高自己——<成长>专题节目》,文中对海伦·凯勒、宋濂、一位中考状元进行采访,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突出主题。等等。
(三) 巧拟标题,出题制胜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所以说,“题好一半文”。画龙点睛,“点睛”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自己所拟的面孔清新脱俗,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1. 修辞法。如2012年山东临沂中考作文以“倾听”为话题,满分作文题为《倾听,如滴水之音》。
2. 引用法。如2012年福建厦门中考作文以“今天发生了什么”为话题,满分作文题为《今天你偷菜了吗》
3. 反常法。如2012年山东潍坊中考作文以“生活,因?摇 ?摇而精彩”为题,满分作文题为《生活,因小气而精彩》。
4. 符号法。如以“电子游戏”为话题,写到与学习的关系《6+1<7》。
(四) 开头添彩,引人入胜
1. 设题记开头,浓缩真情。巧妙贴切地书写题记,把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寄寓在简约的文字里。因为题记的位置醒目,能够开宗明义,先声夺人,容易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浓缩言语动人心,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最佳效果。如2012年天津中考满分作文《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题记”:“选择微笑,是对生活的彻悟。——题记”。既点了题,又文采优美。
2. 抒情式开头,以情感人。如2012年四川绵阳市中考满分作文《轻轻的爱》中的开头“轻轻的,是妈妈的脚步,深深的,是心中的感触;轻轻的,是妈妈的嗓音,满满的,洋溢着温馨;轻轻的,是妈妈的抚摸,暖暖的,是我的心窝。”作者直抒胸臆,化抽象为具体,表现出了独特的母爱。
3. 运用修辞手法,装扮开头。如2012年扬州中考满分作文《不能没有你》中的比喻起笔的开头“你,又湿又重地扎入了我的童年记忆,像沉入墨水瓶底的一只蓝羽毛。”; 2012年天津中考满分作文《以微笑赢得微笑》中排比展开的开头段“微笑可以是一阵祛除寒冷的春风,微笑可以是一叶乘风破浪的小舟,微笑也可以是一支照亮人生的红烛……”。
4. 设问式开头,激发思考。2012年吉林中考满分作文《歉疚》中开头“歉疚是什么?它是一种心情,它是一种姿态,它是一种力量”。这种开头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
5. 引用式开头。2012年北京中考满分作文《少年风采》中开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经充满激情地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蒺”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说明事理等等。
6. 点题式开头。2012年无锡市中考满分作文《幸福就是现在》中的开头“幸福就是现在,独倚树旁,赏月夜之美,音乐声起,与最爱的人携手共舞”。
(五) 收束精彩,意犹未尽
1. 照应式结尾。2012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心里美滋滋的》中的结尾“心里美滋滋的,不只因成功而喜悦,更因行动而自豪。行动是叩响成功的唯一敲门砖。”结尾点题,与文题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
2. 抒情式结尾。结尾直接抒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2012年山东青岛中考满分作文《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中的结尾“对不住,老师,时至今日,我才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才知道您夜里的灯为谁开,头上的白发为谁生。谢谢您了,老师!”
3. 引申式结尾。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如2012南京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中的结尾“即便不是一趟具体的旅行,在人生这趟旅途中,我们也是需要以书为伴的。因为有书籍的指引便不会迷失方向。”这一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4. 引用式结尾。2012年安徽中考满分作文《趣在其中》中的结尾“莎翁曰:‘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似没了太阳;生活里没了书籍,就好比鸟儿没了翅膀。?蒺读书与人以乐趣,与人以光彩,与人以才干矣”。
5. 哲理升华式。如2012年天津中考满分作文《以微笑赢得微笑》中的结尾“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朋友们,给自己一个微笑吧,你赢得的是一个人生的微笑,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这一结尾蕴含深刻的哲理:以微笑面对困难将会获得另一个微笑。
“年年芳草绿,岁岁柳色新”,中考作文命题紧扣“课标”,彰显人文特色。因此,在考前的复习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目标要明确,创设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愉悦之中畅享到收获的快乐。
“学习语用”教学基本路径 篇4
一、巧妙引领, 感悟表达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 着眼点应当放在语言形式上。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 可引领学生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 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 又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 从中感悟值得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方法。如, 《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孔隙的窄小。现在就让我们来做游客, 跟着作者一起乘小船, 过孔隙吧!
师:我来采访一位游客。你是怎么躺的?
生: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 到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行了, 那就开始吧! (音乐起) 船缓缓地在孔隙中移动, 这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游客朋友们, 你们能不能动?
生: (齐) 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动?
生:因为我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准会擦伤肩膀。
师:那要是把腿抬起一点儿呢?
生:准会擦破裤子, 擦伤膝盖。
师:要是把臀部稍稍拱起一点儿呢?
生:准会划破衣裳, 擦伤肚皮。
……
师:作者就是这样抓住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的窄小, 让人印象深刻, 仿佛身临其境。
在此片段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将角色转换为游客, 想象体验“过孔隙”的感觉, 引领学生对文本表达方式做了重点探讨, 关注了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 使学生得法、得言。
二、读写结合, 尝试运用
如果说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习得方法, 那么读写结合就是要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为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自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夹竹桃》一课在描写夹竹桃的韧性时, 一开始先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的花, 接着才生动地描写夹竹桃无论是气候的变化, 还是季节的更替, 始终花开不败。它的花期之长, 是任何季节的花朵无法与之相比的。显然, 这是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拿院子里的花与夹竹桃相比, 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在教学时, 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读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接着感受文章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抓住一年三季中的某一个季节, 选择一种花对比写出对夹竹桃的感受。
通过尝试运用, 学生经历了一个有效学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描景状物”的过程, 既学习了语言运用的方法, 又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 这样才能达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言又得意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 自主运用
学会创造性地独立使用语言, 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断提升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如, 学习了《詹天佑》《钱学森》等一组课文后, 让学生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调查、了解身边的“名人”, 积累习作素材, 尝试着写一写身边的“名人”。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篇5
看到课题,孩子们脑海里蹦出的思想肯定有很多,所以我想让他们自由的说说他们的理解再出示有关图片,再感觉上升华。我知道,孩子们都听过迪斯尼乐园,有甚者已经去那里体验过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但是它的魅力并不是玩一次就能抛开的,因此那些眼熟的、耳熟能详的、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还是能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于是,在一开始教学时,我和孩子们聊起了这个话题,嘿,孩子们一下子起劲了,一个个举起了他们可爱的小手,场面也有些失控了,但是我相信效果已经达到了,就在课堂气氛特别高涨时,我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吗?迪斯尼乐园中有名的可不仅仅只是这些卡通人物哦,就连这里面的路径也是大有的。你们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去到课文中看看它的曲折发展把。”带着饱满的情绪,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与对知识的渴望,肉肉的双手捧着书本,那种对知识的渴求,让人觉得很是欣慰。
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自主解决一些疑惑。然后通过交流、讨论,理清了的脉络层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品味它,让学生畅谈收获,学生渐入佳境,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是一位年迈的葡萄园老奶奶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照顾而想出的一种买葡萄的方法,但是正是这样让着不管,让人自由采摘才赢得了如此多的人的关注,包括伟大的格罗培斯。
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篇6
反思是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存在目标泛化缺乏针对性、内容虚化缺乏深刻性等问题,其本质在于缺乏反思的有效路径。本文从理念、目标、载体和逻辑四个维度,从基于什么、追求什么、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四个方面构建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 有效路径
反思,作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不仅是中小学校教研的一种常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专业理论素养的匮乏性,教师在写反思时容易陷入程序式目标泛化,即从教学过程的各个层面对教学进行反思,导致反思缺乏针对性;叙事性内容虚化,即用叙事的研究范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蜻蜓点水式记录,从而导致反思缺乏深刻性。要走出反思的困境,须从理念、目标、载体、逻辑结构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立体的反思路径。
一、 基于什么: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
所谓反思,实际上是个体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重新解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再创造。撰写反思,首先要明确反思的理念基础,即以何种理念指导反思,这样才能使反思有章可循,内容不至于泛化。通常而言,理念基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理论基点。所谓理论基点是指教师反思应遵循的课程教学理论。这里的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可以给教师反思提供一把衡量的尺子,以此对照实践,寻求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学理论,主要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改革专家的教学思想,比如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理论、杜威的民主教学理论、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邱学华尝试教育等,可以给反思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为反思基点,可以增加反思的理性厚度。
二是学生基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服务和研究的对象,因此也是反思的基点。小学教师面对的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发展中人的特性决定了教学更注重艺术性。撰写教学反思,应该心中有学生,以学生发展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反思的对象聚焦到学生,教师才不会沉醉在自我设计中,反思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实践性。
三是实践基点。反思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实践的改进,因此,研究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是反思应遵循的理念。实践包含三种主要形式。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主题,比如阅读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的语句训练等等。基于这类主题的反思,要看课案是否符合主题教学的一般流程,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其次是教学研究的主题,或者说课题。时下,很多学校都兴起校本化的课题研究,教师只有结合课题,以课题理念为指导,反思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才更大。最后是教学研究的问题。研究应源于教学问题,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更具有研究价值。反思作为研究的一种形式,也应该聚焦问题。这样,教学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课堂是为解决问题而教,反思才能找出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反思内容不管是课堂的哪一个环节,都会围绕一个主线,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二、 追求什么:确立反思的发展目标
反思是为了促进专业成长。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作为成长见证的教学反思也应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表现在技术性反思到艺术性反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技术性反思指的是通过课例的概括、总结、提炼,发现一定可供操作的课堂教学技术的反思。这类反思在内容上重点关注课堂操作层面的成功经验,以经验的迁移促进教学技术的提升。比如优秀板书设计,别人用过的自己也可以用;比如评价语言,优秀教师用什么评价语言、在什么时机使用评价语言、怎样评价激励学生等,我们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尝试用于自己的课堂;比如有专家总结的教学设计“三点式”经验:“开课五分钟有亮点,重点突破有亮点,练习设计有亮点”,以此吸引学生持续参与课堂教学等,我们也可以尝试。只要关注这些技术性层面的经验,通过反思将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就可以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艺术性反思是通过课例反思,发现教学一般性规律,进而改进教学实践。这类反思内容上主要关注教学中普遍性的行为表现,以理论的指导总结教育规律。教学活动或设计等教学艺术性层面的东西,需要教师日积月累来沉淀教学智慧。以此为目标追求的反思,便是多读书,开阔理论和实践视野,以大教育观来看待教学,以此促进教师教学艺术发展。
三、 反思什么:发散反思的载体视点
反思基于一定课例载体,合适的课例可以更好地承载所要表达的理念,使反思有理有据、观点清晰、论据充分,增加反思的可读性。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课例载体通常有三种形式,不同形式反思的关注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是自己的课例。我们对这类载体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促进自我设计课、上课的水平,因此,反思的关键是找问题。找问题最佳的途径是集体研讨。在团队研讨中,其他观课者往往会提出自己课例的问题,并同时结合经验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教师研讨时应重点关注同行的意见,在写作反思时,重点聚焦课例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案及依据,再次上课的效果等,以此实现问题的解决和专业的成长。
二是他人的课例。我们一线教师常常有机会观摩名师的课堂,对于名师课例的反思,重点应放在别人的优点上,看一看同样一个内容,别人怎么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种设计?效果又如何?尽管名师的课也会有一些瑕疵,但反思者要了解别人的思路,给自己以启示。写作时,以观点加案例的论证形式呈现,可以强化成功经验,实现自我提升。
三是书上的课例。我们在看一些科研书籍、理论刊物时,会遇到许多生动的附带观点评析的课例,这些课例也可以作为反思的载体。对于这类课例的反思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赞同书中的观点,以此观点指导实践,检验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不赞同书中观点,以教学实践进行观点的反驳或进行观点的补充。由此,形成的反思才会兼具理论和实践意味,增加反思的可读性。
四、 如何反思: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
反思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理性提炼,理性表现在逻辑框架的搭建上。逻辑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出反思者的理论功底、逻辑思路,体现着反思的深度。因此,搭建富于学理性的逻辑框架,是有效反思的难点。基于学理性的本质表达,逻辑框架搭建须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视角。视角是反思问题的角度。角度决定反思的新颖性,反思是自己独到的观点,需要选取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课堂中攻击行为,选取人本主义视角和行为主义视角就有不一样的解释框架,以此框架作为反思的写作逻辑可以增加反思的理论深度,从而使反思观点新颖,更具吸引力。
二是方法。方法是反思问题的工具。方法决定着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科学。同样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方法,就有不一样的内容框架。比如,对于学生课堂行为的观察,选择叙事性方法,教师的反思重点在于描述学生课堂行为和教师处理手段;选择案例性方法,教师反思的重点在于学生课堂行为描述及背后原因探讨等。
三是结构。结构是反思的谋篇布局,撰写反思是整体性的工作。在撰写反思前应当详细规划好反思选取的理论视角、案例载体,框架维度,同时应该注意各维度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内容安排是否合情、观点表达是否自然等,这就需要写作时注重结构。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需要站在目标的角度审视课堂环节、在环节角度注重学生、由学生的反应考量效果。通过整体性的以理论为指导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强反思行文的美感。
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是反思的出发点;追寻反思的个体发展是我们反思的目的所在;选取合适的课例载体是反思的技术性要点;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则是反思的质量保证。作为教师,要清楚认识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只有遵循反思路径,才能有效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路径 篇7
一、精心设计问题,促进生本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师生、生本对话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给同学们学习与探究铺好了路,指导学生思维方向,凝聚学生阅读注意力,让他们更有目标地研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品读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文章标题、文章特色 (文章脉络结构、语言风格等)、教学重点难点、课文留白处、文本主题与思想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生本对话。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当同学们对人物形象有所了解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与探究,对话文本主题:1课文中受骗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为什么会受骗呢?2文中只有小孩说了真话,这是为什么呢?3安徒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上述问题比较开放,有着多元的答案,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可让他们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于是同学们由正方反方面、由百姓到上层人物等各个角度进行思索,得出了不同结论,可谓是“百家争鸣”。对学生个人看法,教师不能单纯以肯定或否定评价,而需要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总结和提炼,点拨与引导,促进师生对话,保证学生结合文本来思索,有理有据,不是随意曲解。这样,通过问题引导,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使其深入探索人物,对话文本,提高研读与理解能力。
二、有效诱导调控,实现师生对话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阅历与知识有限,对于文本的分析显得较为稚嫩,局限于表面层次,或者理解不透彻,出现不少疑惑与问题,这时,作为比较成熟的读者,语文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启发性语言,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将他们的思考引向更高层次,使其深刻感悟文本。其次,课堂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对话”不会完全依照预设中的进行,会出现一些超出预设之外的“意外”状况,教师需要善于运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发挥教学机智,有效调控课堂,让学生产生新思路,推动课堂有效对话。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实现师生对话,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需注意适时点拨、相机启发,推进教学。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位同学非常疑惑:在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为什么要挂着梅花鹿的画?为何要对着梅花鹿行礼呢?于是,学生一片哗然。这个问题是意料之外的,但也表现了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爱思索的好习惯,值得肯定与赞扬。然后引导学生集体交流,倘若还是讨论无果,教师予以点拨与启发:我们可以试着从谐音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寓意 , 其中 , “花”与 “华”谐 音 ,“鹿”与“禄”谐音。古代认为读书能够获取荣华与利禄,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鹿代表孔子。通过点拨,学生豁然开朗,这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有所裨益的。
三、优化学生活动,生生合作互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些交流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助,让学生既学会独立思索,也学会合作交流。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紫藤萝的花瀑、花穗与花朵的语句,交流讨论:这几段文字是否写得好,如是好,又好在哪里?倘若不好,又该如何写?
另外,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组织表演活动,给学生对话交流机会,共同探求,寻求认同。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将文本编写成课本剧,课堂上展开表演比赛,让学生相互提问与评价,不断完善认知。这样,同学们扮演着讲授者、参与者、倾听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在组内组间、台上台下的互动式对话网络中深化文本理解,体会小说的无限魅力,也展示自身才能,张扬个性。
“幕课”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 篇8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绝大部分的观察都是短线的、即时的。这种观察, 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在场, 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限制性, 决定了师生的共同观察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于是, 学生获得的只是局部的认识、肤浅的体验, 就不足为怪了。短时观察、浅观察, 严重影响了小学作文质量的有效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浅观察, 已成为当下破解作文教学难题的瓶颈。
浅观察的盛行, 有教师主观的因素, 但更多的是客观的原因。教师的作文教学, 一般都局限在校园之内, 上学期间, 语文教师可以调用的时空非常有限。再加上学校排定的课表具有法定的地位, 交替排设的课程, 就是一种限制, 作文教学的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就成为一种必然。语文教师想要施展手脚, 想要推展一种长线的、深入的观察, 却被课表绑架了。同时,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还受到作文教材的干扰。每个单元必定要安排一个习作练习。教完了一个单元, 就要写新的作文了。这种由教材所规定的定期作文制度, 必定会打乱长线化的观察。另外, 有些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2至3次的大密度的作文练习, 学生疲于应付, 想要长线化观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方向:幕课有助于突破作文观察的最大瓶颈
短线观察, 是一种非连续性观察, 自然是浅观察。长线观察, 才是连续性观察, 必然能够走向深观察。良好的作文教学, 需要更多的长线观察、深度观察。非连续性观察, 成为制约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 我们不难发现, 作文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就是大力推动真性、高效、深度的作文观察。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课程本身似乎无能为力。面对如此窘境, 我们只能另寻出路。引入新的变量与元素, 或许才有出路。那么, 这种新的外部变量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第一, 它应该能够突破固定时空的限制, 可以在任何时空中被激活与调用;而幕课的学习在网上完成, 无需旅行, 恰恰不受时空限制。
第二, 它应该具有内在的时节化序列, 也就是和儿童的作文生活适时匹配, 自然释放这些系列课程就能成为一种实存的第二作文课程 (学校的作文课程视作第一作文课程) ;而幕课以兴趣为导向的, 完全可以实现与儿童兴趣与生活时序的对应化。
第三, 它应该能够为最广泛的受众所获取, 拥有最快捷的传播与载用方式;幕课在这个方面也具有极大的优势。幕课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 多则十几万人。
第四, 它应该是微格化的, 短小、简洁、直观、高效,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对作文观察的一个要点与实用策略进行富有成效的点拨与导引;而幕课视频课程正好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
第五, 它应该具有较强的游戏性, 能够为儿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游戏体验。而幕课可以让学生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 充满了快乐的学习体验。
将作文教学的新变量特质与幕课的优点进行比照,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叠合性。这种最大化的交集, 为幕课与作文教学中长线化观察的指导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三、策略:制作“纵横型”幕课, 推动学生的“长线化观察”
有足够的学理支持我们作文教学新研究———长线观察的幕课路径。我们可以相信, 幕课能够提供长线化观察所需要的全部要件。引入序列观察幕课, 是突破小学作文教学瓶颈, 实现大课程升级的最优化路径。在制作幕课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纵横式布局”。所谓“纵横式布局”, 就是既有时间上的延续, 又有深度上的推进。在纵横两个维度上来加以编制。作文教学当中的观察活动不再是微电影, 有望成为“电视连续剧”。
1.实现幕课的时序化编辑, 推动生活型观察的应时展开
小学生的生活型观察都是和季节密切相关的。作文观察指导幕课, 按照季节的顺序来编制生活作文观察指导的总体框架, 正是充分考虑到生活型观察和地域自然的匹配性, 让自然地域为儿童的观察活动提供最佳的场域和最丰富的材料———真正让作文观察活动走在季节的天空下。春天可以编辑以放板鹞主题的放飞系列幕课, 以抽陀螺、打铜板为主题的敲击系列幕课, 以放哨火、拉兔儿灯为主题的灯火系列幕课;夏天可以编辑以做蚕豆鸟、绿苇船为主题的系列玩具系列幕课、以养蝈蝈、粘知了、赶蟛蜞为主题的宠物系列幕课;秋天可编辑以摘橘子、收稻子为主题的收获系列幕课, 以斗蟋蟀为主题的逗趣系列幕课;冬天可编辑以踢毽子、“挤油”为主题的竞技系列幕课, 以打雪仗为主题的战斗系列幕课, 以编蒲靴为主题的编织系列幕课。实现了幕课的时序化, 学生就能根据幕课的指导, 顺应时节的变化, 日复一日, 周而复始地观察事物, 渐进深入地了解大地上的事情。生活型观察, 和儿童天然地和儿童的生活相匹配, 最容易成为儿童的自然生活。时序化编辑, 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自然与常态生活的频率与密度, 培养儿童持续性观察的良好习惯———成为终身的观察者。
2.实现幕课的递进化编辑, 推动主题类观察的深入展开
目前, 我们的作文观察一般是在平面上展开的, 缺少立体的提升。因为大多是一次性完成的, 能对一个对象进行两三次及更多次观察的几乎没有。有了作文观察的系列幕课,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对象进行递进式的深入观察。每一次观察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次提升。例如, 我们在制作丝瓜花的观察指导幕课时, 就可以先编写一个递进式观察指导的脚本, 然后制作成相应的幕课。幕课第1集为铺垫课, 让学生才谜语, 再播放配有音乐的“茼蒿花”美丽幻灯片, 主要是激发儿童对于茼蒿花的兴趣, 引发他们的强烈关注, 为后续的观察做好情感方面的铺垫。幕课第2集为基础课, 指导学生从茼蒿花的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进行常规性的观察。幕课第3集是提升课, 指导学生学着《石榴》一课的写法, 从童话 (拟人) 的角度来观察茼蒿花。幕课第4集是高端课, 是对茼蒿花继续加以观察。将茼蒿花和茉莉花、狗尾草花进行比较, 从天文的角度获得新的发现。
3.实现幕课的游戏化编辑, 推动内源化观察的持久运行
统一制式的幕课容易引发学习疲劳。要让幕课更长久地引领儿童的作文观察生活, 就必须不断变式。变换编辑的方式:一是幕课可以导入有趣的脑筋急转弯与相关联的谜语, 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二是幕课可以要增添“侦探故事元素”。学习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的做法, 使得观察的过程犹如阅读侦探破案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在幕课的单元和单元之间, 在课与课之间,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悬念与猜想的评书例话。借助于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的魅力, 学生自然会对作文观察百学不厌。三是幕课可以开发匹配的“游戏化学习软件”。实现作文观察指导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作文观察指导动画片或者配套的趣味性学习光盘。让学生“猜一猜”“做一做”“玩一玩”……凭较好的交互性和游戏性界面来吸引学生, 达成长线化观察的目的。
对话: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篇9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如果教师本身的经验和体验没有被激活, 那么就不可能有效激活学生, 甚至容易误入歧途。
一位老师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 运用周瑜和苏轼两个人的形象对比手法进入教学的主题。教师播放周瑜和苏轼的两人形象图照, 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人的形象进行描述。学生马上说出周瑜的“卓越非凡、器宇轩昂、英姿飒爽”的大将风范, 而与其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轼的“老态龙钟、失意悲催”, 最后点出“落差”。由于在此分析中占用的时间比较长, 还有不到10 分钟就要下课了, 但他的教学内容还有三分之二, 很明显, 这节课是无法完成了。
把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两个人放到一起比较本身就是欠妥的。其实苏轼也曾少年得志, 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名声享誉京华。作为一名教师, 对待文本的教学, 必须把握文本的整体, 对文本所蕴含的时代与背景具有先知先觉, 有着充足的体验, 组合课内外丰富的资源, 赋予教学内容新的内涵, 才能不至于让教学偏失。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载体的平等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师生观念的碰撞, 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课本内容变成教学内容, 而是应该把对文本的理解生成为自己独到的见解, 激活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 原打算利用“催泪”的故事情节去煽情课堂, 激发兴趣, 没有想到在讨论主人公形象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发问:“哈尔威真笨!他完全有时间逃离, 可他为什么要镇定自若地去死呢?毕竟生命无价啊!他的死有价值吗?”学生的问题一下子让教学变得复杂起来, 教材的本意是赞扬主人公勇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 而这位学生的评价却出现了与教材相违背的观点, 如果不能驾驭好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 调整教学思路与观点, 那么一定会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于是, 我马上就此设计了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 告诉学生应明白几个观点:一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受到不同时代背景和区域文化所影响;二是人生的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三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应该顺应民族大业的需要。据此, 我接着把作者雨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呈现给学生, 然后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 学生终于明白了课文的价值和有意义, 认可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内心世界。
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 拓展知识面, 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 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让教学不会因为生成而偏离教学目标, 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也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或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 例如, 充分利用互联网或图书室等资源,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阅读教学延伸出鲜活的内容。在一次讲座中, 主讲人讲了一个关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一节典型的阅读教学片断, 很受启发。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只有邱少云一个人身上着火?”“他被火烧了真能一动不动地趴着?”等问题。窦桂梅老师把学生的这些质疑当作一个契机, 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 引导学生走到课外开展探索研究, 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图书查阅以及拜访历史老师等方式, 汇报出如“战斗之前战士预料到敌人可能会放火, 因此就把自己的身上都浇了水, 而邱少云是通讯兵, 身上有许多文件资料, 就没有浇湿自己, 因此他着火了。”“邱少云因为已经被浓烟熏昏过去, 所以他才能趴着不动。”
这样的教学巧妙地解决了课堂的生成现象, 既拓宽了教学的视野, 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生有效地运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了知识、情境、情感、言语的共生,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提升了阅读素养。
说理文的教学路径探析 篇10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编排了《说勤奋 》 (第7册) 、《滴水穿石的启示 》 (第9册) 、 《 谈礼貌 》 ( 第10册) 、 《 学与问》 (第11册) ) 、《学会合作》 (第12册) 五篇简单的议论文, 属于说理性文章。 虽然篇数不多, 但它是一种新的文体, 为初中学习议论文奠定基础。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 这样说而不那样说, 自有道理在其中, 孕育着作者的智慧。 教学理所当然地要依文体而教, 彰显文本的特质, 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
说理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析怎么说的。 笔者认为, 说理文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有三:一是读懂文本说了什么道理; 二是探究作者是如何说理的, 学习作者说理的言语智慧;三是学以致用, 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提出观点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证明。
一、寻找言之有理
说理文, 它总是在阐发一个道理, 给读者思考与启发。
说理文的中心观点是灵魂, 是作者思想观点、 见解主张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晰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要解决的问题, 理解文章的大意, 这应该是说理文教学的保底工程, 也是应该坚守的底线。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说理文, 提取有效信息, 快速捕捉到作者的观点呢?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几篇说理文放在一块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比较、探究、发现、总结, 认识到说理文所说的道理一般出现在课文的三个位置: (1) 在文章的开头, 叫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如课文《学与问》:“知识是学来的, 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 (2) 在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 (3) 在文章的结尾处, 卒章显志, 归纳总结。如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美好理想。”这样做, 可以让学生掌握规律, 认准位置, 快速捕捉信息, 提高阅读效率。
二、厘清言之有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
说理文的结构和其他文体有着本质的区别。 说理文通常由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构成,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现了递进式结构的特点。 条理清晰, 言之有序是说理文非常显著的一大特点。
如苏教版第12册 《学会合作》一文的结构是: 开头提出什么是合作;中间阐述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 结尾总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何让学生整体把握说理文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应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开头讲了什么、中间讲了什么、结尾又讲了什么。
执教《谈礼貌》在开始揭示课题时, 我就强化了文体意识, 问学生从课题上来看这课主要讲什么?“谈”告诉我们课文是在说理, 那这篇课文说了什么道理呢? 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作者的观点。
学生在课文的结尾处找到观点后, 我又问学生:开头写了什么?学生读完开头, 知道课文用古训引出了话题———礼貌;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2~4小节, 看看这三小节写了什么事。学生概括出用“问路、踩裙、伤脸”三个例子说明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又总结了什么?学生回答提出了观点:“学会礼貌待人, 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
至此, 我让学生说一说:说理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 学生很快发现:开头引出话题 (或提出观点) , 中间举例说理, 结尾总结观点 (或强调观点) 。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知说理文的基本脉络, 我又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课文《说勤奋》, 让学生再次温习巩固, 进一步强化对说理文结构的认识。
学生掌握了说理文的基本结构之后, 再读这类课文, 就能无师自通, 能自主地厘清课文的基本脉络, 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
三、学习言之有法
说理文在例证和语言上有着独特的印记, 彰显出言之有法的独特性。 “摆事实, 说道理”是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所摆的事实必须精挑细选,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其次, 如何围绕中心观点叙述事例, 说的理既让读者心服口服, 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启发思考, 这其中是大有讲究的。
也就是说, 说理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集中于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作者举例的典型性?如何让学生发现说理文语言的密码?这样的教学已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了, 不仅仅是在学课文, 更是在学语文, 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来教, 实现了跳出课文教语文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比较阅读法, 让学生把文中所列的事实进行同异比较, 在比较中, 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就能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执教课文《谈礼貌》一文时, 我让学生比较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 “问路、乘车、刮脸”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很快找到了答案。
相同之处:三个例子都是谈讲礼貌的重要性;都是先叙事, 后议论, 且议论都是围绕“礼貌”展开;在叙事时重点描写了人物与礼貌有关的语言和动作。
不同之处:人物时代不同, 有古代的, 也有现代的;人物的身份不同, 有古今名人 (岳飞、牛皋和周恩来) , 也有普通百姓 (小朋友、女青年、朱师傅) ;议论的方式不同, 第一个事例后面的议论是运用了俗话 “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 第二个事例后面的议论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第三个事例后的议论用了一个复句阐明了礼貌用语的作用:“可见文雅、 和气、宽容的语言, 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
这样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对说理文的例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学习到了说理文言之有法的表达技能。
1.例证有讲究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例子, 而不选其他例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可以发现这三个例子角度不同, 既有古今人物的故事, 也有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还有正面和反面例子的对比。 三个事例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互为照应, 有力地印证了作者提出的观点。这样列举的事例就有典型性, 有代表性, 有说服力。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 ”
应该说, 说理文所列举的事实内容简单, 学生一读就懂, 不需要多教, 但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事实来说理, 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也是容易疏忽的, 而这恰恰是说理文的语用价值, 也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这样的内容应该成为说理文教学内容的首选,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举例的典型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语言有秘诀
说理文的语言密码蕴藏在内容之中, 是隐性的, 看不见的。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揭开语言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这一秘密的魅力。
《谈礼貌 》 这篇课文叙述的三个故事:牛皋与岳飞向老者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 朱师傅理发时刮破周总理的脸。 细细品味作者叙述和议论的语言, 你会发现特点很鲜明。
(1) 概括性: 在叙述这三个故事的时候, 情节简单, 是概括性的叙述, 而不是生动形象的描述, 言简意赅, 切合了文体的特点。
(2) 指向性: 三个故事的叙述都集中在当事双方的对话上, 其他情节则省略不写, 且对话内容都暗含着“礼貌用语”的意义和价值, 聚焦了课文的中心论点。
(3) 生动性: 人物的对话生动形象, 反映了各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另外在议论事例时, 又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阐述道理,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4) 准确性: 事例后不同方式的议论准确地揭示了事实所蕴含的道理, 而这个议论又成为一个小分论点, 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 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 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 ”
让学生感知说理文语言的特点, 知晓讲述事例有窍门:说理文对所列举的事例在展开叙述时, 要紧扣中心观点来概括性叙述和描写;事后的议论要紧扣中心, 形式多样, 准确揭示事理, 突出观点。 这样可以达成两个目标: 一是学习文本规范的语言, 学会有技巧地表达, 为后一个说写教学环节打下基础;二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他们的语言智慧。
四、践行言之有效
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看, 学生要掌握一种技能需要经历 “认知—实践—迁移”这样的过程。 目前语文课之所以效率低,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机会太少, 教师随课文所教给的语文知识和方法, 如果不迁移运用, 充其量是个概念, 没有形成能力。语文教师要向数学教师学习, 及时练习, 让学生化知为能, 化能为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实用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聚焦思维, 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 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学习。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阅读理解文本是基础, 是前提, 言语训练和运用是终极目标, 两者应相得益彰。 学以致用, 用语文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说和写是最直接的语言运用, 是大脑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 也是促进学生内化吸收、迁移外显的过程。
如在执教《谈礼貌》一文之后, 我出示三个与礼貌有关的小故事 (两个正面、一个反面) , 又出示了一组有关礼貌待人的名言、俗语, 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 开展说话竞赛。 要求学生以老师给的事例为主, 也可以自己选择事例, 再恰当选择所给的名言和俗语, 说一段话, 替换课文中的一个事例, 相互评价, 看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安排这样的说话训练的目的, 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所说:“学语言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 ”
除了说话训练, 还可以安排写的训练。 在学习完课文《水滴石穿的启示》之后, 可以结合它前面的三篇课文 《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 》, 这三篇课文的主题其实也是“水滴石穿”, 让学生任选三篇课文中的一个事例, 把叙述性的事例转化为概述性的事例, 并加以议论, 来替换《水滴石穿的启示》中的例子, 来印证课文所阐发的道理。
中职德育教学创新路径探讨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 不足 创新
德育是中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过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专业课相比,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在一个低位徘徊,由此影响到了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时期,社会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客观上要求中职学校在德育教学方面加强力度,提升德育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中职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
一、德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作用甚大,目前中职德育方面的课程主要有经济与政治常识、道德法律人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这些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利于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普及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在法治社会,中职学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才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目前,中职学生在法律知识方面还比较匮乏,一些学生因为缺少法律知识而屡屡做出一些违背法律法规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德育教学来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从而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做一个守法公民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利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
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外部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其价值观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客观上要求借助于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确保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不断提升,从而免于受到外部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利于学生提升职业操守
德育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操守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人才,职业操守是中职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素质。职业操守本身属于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而为其以后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中职德育教学创新路径
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针对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不足,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德育教学的创新。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德育教学的路径创新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目前中职德育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双方有比较紧张的对立情绪,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配合不力,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中职德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树立,一些中职德育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多元化以及差异化的诉求;二是平等理念没有树立,中职教育者在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自己的权威以及学生的服从,这些不当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德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鉴于此,中职德育老师应变革上述不正确的教学理念,通过以“生”为本以及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来帮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与学生加强沟通,借此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德育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优化教学激励机制
要想确保德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关键手段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应注意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教学激励的有效运用可以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毕竟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目前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学激励明显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以致学生积极性受挫,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中职德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本身有很大的不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不能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反馈。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位置,其质疑得不到及时的解释,长此下去,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必然不断增强,德育教学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另外,在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老师往往以道德者自居,居高临下地来对学生进行说教,要求学生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这种以惩罚为主的负激励手段很难获得学生的有效配合。在教学激励机制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者应进一步优化教育激励机制,通过构建正激励为主的教学激励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带来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3.作业布置机制创新
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中职德育教学应独辟蹊径,因为德育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按照一般文化课程的作业布置模式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安排以及布置,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应注重作业布置的创新,通过采用实践性更强的作业布置模式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让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给学生案例资料,让学生去进行角色扮演等。
4.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目前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不够接近生活,对于十五六岁的中职学生而言,抽象化、理论化的德育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带给中职学生的感觉就是假大空,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从而带来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5.教学评价创新
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这一目的来进行组织。目前中职德育教学评价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考察,而不是行为的考察,这种评价方法实际上本末倒置,毕竟掌握了道德知识并不意味着其道德素养就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开展中应加强教学评价的设计,通过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来引导中职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确保德育教学终极目的的实现。
一言以蔽之,中职德育教学在中职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在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在充分认识德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料来加强德育教学的创新,通过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锐意创新来为中职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探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径,从而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和学.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下旬),2012(1).
[2]杨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文教资料,2010(9).
[3]李海松.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J].河南教育(下旬),2011(7).
[4]常静.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综合素质[J].管理观察,2010(28).
[5]巴文慧.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应对教学冲突的路径探析 篇12
一、教学冲突的现实表现
1.教学冲突的频度有所增加
如今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要表现自我,因而教学冲突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喜欢坚持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学生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导致教学冲突的次数增加。比如,由于知识方面的见解不同而引发的教学冲突;由于师生、生生之间的认识与情感的差异而引发的教学冲突;由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价值观不同而产生教学冲突。而上述教学冲突时而以行为表现出来,如冲突中的横眉竖眼、动手动脚、语言对抗等。
2.教学冲突的内容有所扩展
由于学生的主体性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其表现自我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见多识广的学生对教师、课本、信息等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学生不仅对教师传递的知识、情感等有着见解,对教师的教法、教学目标等也有着明确的见解。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不再完全受命于教师,不再完全束缚于教师教给的知识,而是通过与教师沟通、反驳等表达自己的理解与主张。课堂教学出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教学冲突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而立体。
3.教学冲突的手段变得多元
由于教学冲突的内容多样、次数增加,其冲突的手段也由原先单一的口头冲突而变得多样化。比如,用语言(包括口头言语和身体语言冲突)表达不同与抵抗;用教学方面的载体如作业、试卷等强调自己的见解,用手机短信、QQ等反映自己的主张; 甚至还有的学生采取表现假意接受的冲突策略[1]。
4.教学冲突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就会得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异样见解或行为所导致的教学冲突能够理性地对待与处理。相反,如果教师仍然是武断地教学,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的余地,对出现的教学冲突一味拒绝与排斥,学生就会变得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教学冲突反映出社会冲突的某些影子,同样社会冲突也对教学冲突有着影响。所有学生都是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社会生活走向学校,如果处理不好教学冲突,对社会冲突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之一,就是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教学。
二、课堂中教学冲突的产生根源
1.教师与学生间认知的差异
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一些认知和理解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也会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例如:针对某一问题,教师也许会按几年前自己曾执教过的知识进行教学, 但随着社会进步、观念更新、知识递进,学生会用当今的观念对此问题进行理解,教学冲突产生了:教师无法接受学生的观点,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的看法[2]。 这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教学冲突,许多教师没有很快地觉察到,其结果必然是否定学生的认知观点,或者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的讲解。
2.教学中教师绝对化的权利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主体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如今的课堂制度化倾向严重,带来的后果是教师拥有在课堂中的绝对化权利。例如:教师再三强调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学习,服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内心感受不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束缚,被动接受知识,自然而然容易导致某些看不见的教学冲突的发生。冲突的结果是学生并没有参与教学过程或者简单应付教师的教学等。
3.课堂教学出现的偶发事件
课堂教学并不会完全按预设的进行,具有极强的生成性。即使教师课前对本节课作了充分的预设,难免有意外事件发生。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意说错话、用错词等,或者误解教学内容,或者无意伤害了学生心理。这些问题教师没有也无法预料, 想不到的教学冲突在预设与生成中产生了。
另外,某些教学冲突的根源在于教师有意的行为造成。如教师故意把内容讲错,想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教师有意对某些问题追问而不作答,想引起学生的好奇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学冲突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冲突的应对路径分析
1.前提——坦然认可教学冲突
要勇敢面对课堂中的教学冲突,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学冲突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它,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化解它。教学并非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而是交流、互动、沟通、质疑的过程。教学冲突并非是教学事故,教学中产生了教学冲突,实质上表明了师生的参与、师生的存在,进而表明教学需要进一步的对话,需要进一步的交流[3]。
换言之,教师认可教学冲突,即承认教学冲突存在的合理性及必然性,也就承认了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与思考;教师认可教学冲突,也就认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认可教学冲突,即感觉到老师本身存在的缺陷,包括知识的、情感的等等。
当然,认可教学冲突并非排斥老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认可的基础之上,并由教师自身的魅力, 或教学的感召力来维护,并不是强制而来。因此,教师切忌迷信师道尊严,必须学会面对学生的挑战, 承认课堂中的所有教学冲突。坦然认可课堂中的教学冲突,是保证建立积极、融洽、展现自我的课堂的重要前提。
2.基础——勇敢接纳教学冲突
接纳教学冲突并非是无条件地接受,它是一种对冲突进行理性分析,进行积极评价后的价值倾向与情感肯定。在接纳教学冲突的同时,教师已经有了解决冲突的信心和方式。
首先,接纳教学冲突,要具备接纳学生向自己说“不”的教学勇气。只有真诚地从内心深处接纳学生说“不”,才能勇敢面对所存在的教学冲突,才能从异己声中找到合理的结论,才能让师生有所感悟和提高。其次,接纳教学冲突就要靠自身的努力,具备克服恐惧的勇气。接纳教学冲突就是接纳学生, 只有深刻地理解教学的生活性、生命性,才能体悟到教学冲突中的积极意义,战胜接纳冲突的恐惧感,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与信任学生,从而更好地为化解教学冲突奠定基础。最后,接纳教学冲突,还在于教师在必要的时刻去激发恰当的冲突,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接纳方式,让教师和学生找到课堂教学中真实的自我,并促使教师找到应对教学冲突的最佳方式。
3.关键——积极转化教学冲突
教学冲突具有即时性和复杂性,它的出现并非教师可能预设到的,因此针对即时出现的教学冲突,需要教师作出即时、正当的智慧反应,积极转化教学冲突的负面、消极影响,促进教学的和谐,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
首先,关心和爱护学生。面对教育冲突,教师要避免一时的气愤或尴尬,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 学生就会反哺教师,成全教师,进而成全课堂教学, 使教学冲突顺利转化。其次,教师要善于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最后, 教师还要善于反思与总结,从转化教学冲突中悟出教育教学的智慧。
因此,转化教学冲突需要教师及时更新观念, 在每次转化冲突后进行反思、吸取教训,以沉着应对下一次的教学冲突。
四、应对教学冲突的条件保障
1.构建课堂对话文化
课堂教学中提倡“对话”,但并非简单的师生对答。例如:“1+3等于几?”“等于4”;“1000是不是很大的数?”“是很大的数”……类似的缺乏思维交流与碰撞的“对话”,很难产生利于教学的冲突,而一旦发生教学冲突,也很难得到有效转化。对话文化, 是一种对话精神,是生命的对话,是自主的交流,是真理的交流,是平等的交流,更是思维的碰撞。构建课堂对话文化,是应对教学冲突的根本保障之一。
首先,指导学生善于表达自我。表达自我,即说真话,去除华丽的语言,真诚地再现自己对教学的理解,用清楚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打开自我的心灵窗口, 有效表达的时候,教学冲突可能会产生,但这种情况下的冲突并不是相互制造麻烦、相互误解,而是师生相互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这样的教学冲突一般不会激化,更有利于转化为和谐。
其次,鼓励学生学会用心倾听。用心倾听与表达自我同样重要,不去用心倾听,很难做到表达自我。用心倾听即尊重表达人的人格,努力从表达人的阐述中,收集并理解其表达的内容。不论学生的发言是可笑的还是有理的,是理性的还是自以为是的,是交流探讨还是有意挑战,都要引导学生用心倾听每一句话并积极作出真诚的交换意见,让所有学生明确: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表达的权力,彼此之间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4]。
2.完善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效率的高低,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引导师生双方课堂教学中的行为, 可以更好地转化课堂中的教学冲突。
首先,让学生民主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当前的日常教学管理有两种极端,或者管得过细,或者不管不问。前者让师生失去了自我,在纪律约束中充满无奈;后者让学生无法得到人格的尊重。这对于教学冲突的化解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让学生民主参与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例如:取消妨障课堂自主性发展的纪律约束;减少统一化标准要求,加强教师的非教学行为的约束,保护学生的自主创造性等等,并让学生参与其中。长此以往,教学冲突的产生和转化,都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规范课堂教学冲突管理。虽然课堂教学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例如“尊重学生,平等对话”,但是一旦发生教学冲突,教师多数按自己的个人意愿和理解来处理与应对。所以说课堂中的“教学冲突管理”是缺位的,应当将“冲突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以此规范应对教学冲突的行为,更好地为转化教学冲突服务。例如,针对教学冲突可以制定如下约束:冲突产生后,教师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与学生通过对话化解教学冲突,无法转化的冲突,可以留在课间沟通等等,从而避免教师单一处理行为的发生。 而引入教学冲突管理,可以随时提醒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优化应对教学冲突的方式方法,从而发挥教育冲突的积极功能,为教学服务。
3.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意义上的概念,并非选择意义上的评价。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行为。而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更是教学冲突转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例如,大多数教师面对即时发生的教学冲突时,或者烦躁,或者恐惧,或者回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前的教学评价制度重结果忽视过程,教师的教学效果完全用学生的分数来衡量。为此,教师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出现的教学冲突要么一律看成是消极的,不再用过多的时间去处理教学冲突,能躲避就躲避, 或者强制解决。原因之二,当前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如果一节课出现教学冲突,例如学生有疑问,学生听后不会等,则表示课堂教学的失败。在此情况下,教学冲突被避之而不及。因此,改进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十分重要且必要。
让课堂教学评价回归原位,即评价和改进课堂教学的功用,是评价改进的首要任务。例如,取消分数至上的评价,淡化选择与精英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快乐,关注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注重教为学服务原则,以学定教,切实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等。
摘要:教学冲突虽然没有一定的界定,但由于师生间认知等原因在课堂中时有发生。认可、接纳、转化教学冲突,需要积极构建课堂对话文化、完善课堂教学管理、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教学冲突,根源,应对路径,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岩.由教学冲突引发的教学浪费刍议[J].语文学刊,2012(15).
[2]王爱菊.化冲突为动力——论教学冲突的性质[J].教育科学论坛,2009(3).
[3]刘付珍,王松平.教学冲突及其策动效应[J].教学与管理,2011(12).
【教学路径】推荐阅读:
教学路径选择11-20
小学阅读教学路径08-29
实践教学路径08-30
作文教学路径研究09-12
中学音乐教学路径论文06-22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10-23
新路径英语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5-21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11-03
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究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