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路径(共11篇)
渗透路径 篇1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 也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的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进行, 教师应在备课时仔细钻研教材, 预设情感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在英语课堂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也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积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及时进行价值引导, 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依托教材, 寓德育于教学
1. 结合单元主题, 渗透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以9B Unit 4 Great people为例, 教材中出现许多学生喜爱的成功人物, 如成龙、阿姆斯特朗、居里夫人等,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非凡成就。教学本单元时, 教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奋斗历程等信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呈现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讨论这些人物所具备的令人敬佩的品质, 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 了解他们身上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her?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her?Why?。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进一步了解伟人所具备的品质以及背后的努力和毅力, 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文明行为和成名后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地引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熏陶, 让伟人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合理利用教材,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抗挫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Reading部分, 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阅读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教材8A Unit 6Natural Disasters, 阅读课是关于1999年台湾大地震幸存者Timmy的心里历程, 故事性较强。笔者在教学时, 设置表格填空帮助学生梳理出主人翁Timmy的内心变化, 以便学生系统地理解文章。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最终写出他的情感历程frightened→calm→fear→calm→hopeful→afraid→excited。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翁勇敢、冷静、乐观、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的品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 拓展时事内容, 实施德育渗透的载体。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也应善于关注时事。时事是师生的共同话题, 学生有各自的观点, 教师应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并加以归纳、评价, 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一起用英语来讨论时事, 不仅可以很好地种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教师拓展时事内容可以利用课内的“Free talk”环节。例如中日钓鱼岛事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简单描述, 通过自由交谈, 学生既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增强了祖国意识,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的热情。
4. 开展课外阅读, 实施德育渗透的阵地。
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其重要。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将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课外阅读的范围广泛, 教师可以自由取舍、整合, 是实施德育渗透的良好阵地。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难度适中的英语励志小故事, 在阅读中丰富学生情感, 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讲诚信、懂感恩等各方面的良好品质, 同时也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词汇量, 增进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的思考
1. 正确引导, 顺势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需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和寻找合适的补充阅读材料, 在备课时考虑德育目标, 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达成这些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切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而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捕捉信息, 发表见解。通过讨论, 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实现课堂上英语教学和品德教育的“双赢”。
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让学生投入各种学习活动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教师单纯的说教, 而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 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 逐渐提高认识, 培养情操。
2. 合理渗透, 反馈教学。
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德育渗透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反馈作用。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上发现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 同时找出不足之处, 进行补充, 为思想品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背景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 也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 在备课时将情感目标列入教案, 在课堂上要善于把握机会, 把课堂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活动开展德育渗透,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 塑造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 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增强祖国意识, 拓展国际视野, 使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渗透路径 篇2
摘 要:审美教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利用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灵情操的熏陶、人格素质的健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需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境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对于小说与戏剧要求参与到角色扮演,融入到时代背景之中,体会到小说与戏剧对人物塑造的刻画美、矛盾冲突的艺术美,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共鸣,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于教材中的诗歌与散文,富有感情的范读和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让其充分体味其中的韵律美和语言美,通过评析揭开其内在意境美、精神内涵美的神秘面纱。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初中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无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的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一副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一种人文美。读《海燕》给人惊心动魄、激励斗志的愉悦;读《绿》给人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活力的愉悦;读《荷花淀》给人保家卫国、献身火热斗争生活的愉悦。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赏析,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感受。
三、言行揣摩,领会人格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没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情感。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热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也可以让他们联想到当代社会感动中国的人物,如杨利伟、方永刚、季羡林、郭明义、卓琳等,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和人格美。
四、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景。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五、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从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六、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教师把蕴藏在作品中的种种美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体验,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练习。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中的审美素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阵地对美育的重要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发掘语文学科的美育点,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真正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探究 篇3
【关键词】人生观 艰苦奋斗 爱国情感
历史的年轮碾过一年又一年,在岁月长流中,不知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正所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朝代的更迭代表着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的文明也从中得到了发展。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精华,以此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新旧交替,优胜劣汰,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落后的事物是必将被新事物所取代的,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永远生存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被新的朝代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无法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对历史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用一个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历史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我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他们的英雄气概、崇高的信念、远大的志向以及为了理想不畏生死的情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帮助学生体会大禹那种为救人民于危难,放弃“小家”成就“大家”的无私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比如在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教师在课前可以收集一些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等抗击匈奴的英雄的英勇事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课文外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霍去病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让学生体会到英雄们的那种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要将课本与英雄的事例相结合,以此来激烈学生,激发学生的满腔热血,让学生对古人进行缅怀,成为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充足,现在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危难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节俭,将攀比、奢靡作为潮流,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让他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去珍惜,让他们懂得现在的生活都是革命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让学生继承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的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
对于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在课上可以结合历史上相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明白古代先贤无不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文景之治”为例,教师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使是古代的皇帝都提倡勤俭节约,更何况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掌管天下的黎民百姓,但是他们却不铺张浪费、肆意挥霍,在春耕时亲自下田,在秋天庄稼成熟的时候,和百姓一起进行收割,他们没有穿绫罗绸缎,没有吃大鱼大肉,所具备的只是一种爱民的情怀。正因如此,才改变了西汉初期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状况,才为汉朝的大一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相关的数据对比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们明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实现民族复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我们应该摒除那些错误的消费观,执著追求真理,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团结。团结能赋予一个民族更加强大的力量,让一个民族更具有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以民族复兴作为奋斗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当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理想和目标进行奋斗时,民族才会更加团结,才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民族的利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选择将两部分进行对比。中国的近代史,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屈辱史。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签订了无数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条约。在讲“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了解到由于国家实力的弱小,只能被列强欺负,领导者委曲求全,为了自己的利益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然后又讲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所做的斗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接下来我用中国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进行对比,在这段历史中,我国慢慢变得强大了,新中国初期我们就打败了号称无敌的美帝国主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经济、科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通过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才能,我国的世界地位也越来越高。教师用这些事例让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也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总之,历史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对古人进行缅怀,做到观古知今,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闫殿平、蔡连波. 浅谈德育教育[J]. 经贸实践,2015(10).
[2] 杜军兰. 探讨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知音励志,2016(13).
[3] 肖寅杰. 德育教育让每个人心中都有彩虹[J]. 好家长,2016(30).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篇4
一、丰富课堂活动, 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貌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业压力不大, 政治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完成课业学习之后同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堂活动。比如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常识的讨论和对于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辩论。有方向的丰富课堂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道德知识的认识, 树立自身良好的道德风貌。
例如, 对于公交车上为老幼病残孕人士让座的行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深化理解这个问题。礼貌让座是一个人优秀情操的表现, 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应该给人让座, 而不清楚这么做的意义和出发点是什么, 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让学生能够分辨正确和错误, 而不是为学生制定规章制度, 规定学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中学施红
生做什么不做什么。所以在讨论让座行为的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以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 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 为老、幼、病、残、孕让座的行为不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或者是可以被人夸奖才做的, 而是以自身对于人的爱心和尊重为出发点, 自觉做出来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政治学科的内容不需要像学习语文一样需要记忆和背诵, 也不像数学那般抽象深奥, 但是它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不是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提高考试的成绩, 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身认知同书本理论知识的结合, 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政治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所处年龄的实际处境, 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 制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
在讲述我国政府结构的时候, 要组织学生申请去政府机关参观, 让学生亲眼看到我国国家机构的精神面貌。在学习保护环境卫生的时候, 要组织学生去做义务劳动、植树等等, 通过和学生一同用双手美化自己的家园, 激发学生对于环境卫生的责任心和关注程度。同样在学习我国人民烈士的英勇事迹的时候, 要给学生多讲烈士的先进故事, 并且定期组织学生祭奠烈士陵园, 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珍惜自己的生命和青春。
三、培养个性品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的工作不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 更要作为学生在人生中的指路人。在初中政治课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构建工作,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让学生具备克服困难、分辨是非、关爱他人的基本情操, 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义, 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 强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其中包括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学生进行客服挫折的教育。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工作, 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通过拓展教学, 进一步强化德育功能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认识到, 教材中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强化德育教育的素材有很多, 然而这也需要教师找到合理的切入点, 才能够将教材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并且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补充新的材料进去, 才能够使政治教学更具时代感。以往, 在政治教学中, 我们往往追求以小见大, 通过小的事情引导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的养成, 如今, 我们应当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同时,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 把社会引入到课堂中来, 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 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比如在讲解工业发展时, 我们通过教材让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个详细的了解, 其中包括粮食、煤炭、电力等行业的发展都十分迅速, 并且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 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升, 这一系列的成就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与此同时, 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数据进行收集, 进而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对比, 这就会明显地看到我国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幅度, 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对欧美国家盲目崇拜的现象, 从而确立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当然, 初中政治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政治课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我国的社会风貌,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情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做到身体力行, 才能够让学生信服, 规范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同时, 政治教师必须对国家和社会有着全面正确的认识, 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 才能够正确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疑惑。
摘要:在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 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有很多, 作为一名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师, 应当能够把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作为主要方向, 将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最终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
思品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路径 篇5
一、立足教材知识,发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思品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需要教师善于发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渗透健康教育,让学生既能把握知识,也能获得情感陶冶,心理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教学《我更了解自己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优点,学会欣赏自己,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父母生活的辛劳,了解自己有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学会体谅家长的难处,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学会关心父母,少给父母添麻烦,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习惯,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家庭、父母与自己生活的责任感。通过学习《我想要,我能要》,让学生明白家中每分钱均是父母辛苦挣来的,应珍惜每分钱,形成节约资源、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学习《要攀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学习与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挫折与困难,我们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以顽强的毅力去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去克服,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巧设教学情境,强化心理健康实践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体验活动中,使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心理教育,提高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教师可发掘课本知识的差异性、悬疑性、新奇性,巧设教学情境,使学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望;或联系教学实际,巧设易混淆、正反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或围绕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疑点问题、热点问题等,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知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或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如教学《我更了解自己了》时,教师可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全面认识自己,发挥潜能,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1)创设教学情境:“前几天,老师看见几个同学课后一起聊天,也加入了进去。原来这些同学正在聊自己最近增长的本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然后,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最自豪的一面。学生交流讨论:他们是不是挺不错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加以小结,教师指导总结,让学生明白:看人是否不错,除看学习成绩之外,还可看其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品质等方面。这样,就让学生学会了全面地认识他人与自己。(2)自我审视、学会欣赏:请一位组员讲讲自己的优点,其他小组成员帮忙拓宽思路,组内交流后,列出自己的优点,并针对某一优点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口头表述。另外,教师还可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体会成功的机会。如引导学生展示事先准备的作品,譬如热心助人事例、美文、绘画、书法与手工展示等。这样,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学生就能体会到进步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学会全面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三、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为了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从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如将心理健康内容融入案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获得道德教育,抑或紧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或编演短剧,使其发掘出短剧中蕴涵的德育内容,受到心理熏陶等。此外,对于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存在着一定的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心理困扰。
例如,教学《怎样与人相处》时,教师可通过心理短剧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怎样与人相处”的主题心理教育活动。首先,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如小兰、小红、小花和小芳跳皮筋,如何玩呢?小兰说:“我不和小红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小红听了小兰的话,顿时火了,便指着小兰的鼻子说:“你才笨呢,你又蠢又胖,像只小母猪。”小兰听到小红骂她,跑到一边,伤心地哭起来。提问:小红为什么与其他人玩不到一块呢?为什么小兰会哭呢?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要求学生自由讨论、思考:在与同学或其他人相处时,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通过情景表演,学生增强了体验,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交际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若发现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则需及时疏导与调适,使其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态。必要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个别辅导与教育,了解学生的困难及心理问题,使其形成健康心理。
渗透路径 篇6
一、利用教学内容搭建情感沟通桥梁
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十分多样,教师要选取适宜的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情感教育的功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搭建情感教育的桥梁,以此来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很多文章、句型等都是和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有些句型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灵活的教学素材,借助一些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渗透情感教育。这种方法不仅十分自然,这种模式也非常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并且能够为知识教学的深入打下很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素材的理解与吸收。
以“What’s the matter?”这一典型句型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以此来创设灵活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来展开交流对话。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描述身体的不适,一组来回答应对方法,如“I’m not feeling well./you should take a rest.”、“I had a terrible headache./Maybe 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I got a badcold, I feel terrible. / You should go back home andhave some sleep.”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建议后,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祝愿:“I hope you feel bet-ter soon.”很简单的对话,不仅让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锻炼,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这是一种非常自然同时也很灵活的情感教育模式。整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大家对于这个句型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二、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情感教育在渗透时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要给学生营造好的教学氛围,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和学生展开交流对话,这对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很有帮助。同时,教师应当使课堂教学多样化,要透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也会为情感教育的渗透提供很好的推动。
例如在上What does he look like?这一单元时,教师便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创设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可以首先让一个学生画一幅一位同学的肖像画,然后将绘画内容描述给同伴听,另一个根据其描述再画出所描述的人的外表,然后两个进行比较,看两幅画像不像。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也很好地利用了核心句型,是对于知识教学的一种深化。又如,在上现在进行时态时,可以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表演一个动作,然后让其他学生猜:“What am I doing?”下面学生很积极地猜测:“Areyou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够很好地活跃教学氛围,同时,学生也会很好地掌握现在进行时的含义和结构。教学氛围的营造不仅能够让大家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更高,也更加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并且能为知识教学提供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情感教育不仅可以结合知识教学展开,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困惑,会被很多烦恼会困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要有所察觉,并且要及时就学生的问题给予一些疏导,尽可能地做学生的朋友,要更多地和学生展开交流,这不仅是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方式,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障碍。
例如:班上曾经有一个男生,在初二的时候英语成绩还是挺理想的,上课也爱回答问题,课下也能积极地和老师交流。但是到了初三之后成绩却有所下降,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也没有了。课下与他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原来他觉得现在需要背的单词太多了,他认为这是“死记硬背”,所以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了解了原因后,我不仅和他交流了自己背单词的经验,并且尝试在课堂上引入多种形式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并且邀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独特的单词记忆模式。这些都带给这名学生一些良好的启发,让他找到了识记单词的一些更好的模式,学习成绩也再次提升上来。这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功效,从而也是情感教育得到渗透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
渗透路径 篇7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临床护理路径,渗透,方法
护士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临床实习是必需的途径,其不仅是护士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更是由学生到护士角色变换的重要时期[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们在带教中引入临床路径的理论与方法,有效提高了实习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水平。现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校内科实习护士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带教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校内科实习的护士5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带教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进行教学,2组护士在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模式,在入科后,由主管老师为其介绍相关的内容,按照实习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2]。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施教,具体方法如下:(1)以实习大纲为标准,结合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特点,实习时间制订为8周;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不同,安排周数也不尽相同。据此以带教内容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涉及临床护理的路径,带教实施纵横交错的方法。(2)教学路径的相关内容。在入科的第1周,第1天进行入科介绍以及岗位培训。入科介绍的内容主要是参观病房的环境,了解各种仪器以及设备用物,认清药物存放地点,对医院的管理制度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实习的目标、要求以及实习后期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在第2~7天,跟随护理班学习相关内容,包括晨间护理、护送患者检查、入院宣读、出院指导等。第2周,要跟班对一些操作技能进行学习,如静脉输液、各种药物皮试液的调配等,同时要明确皮内、皮下等操作及流程。第3周,要跟班学习医嘱查对、病房交接等执行制度,抢救病危患者,观察病情,学习护理病历的书写,必要时进行病例讨论、护理查房以及倾听业务讲课等。学会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等的监测和并绘制曲线图;对消化系统常见病要重点学习,学会观察处理多发病;观察记录不同引流液的色、质以及量的变化,进行管道护理;学习胃肠减压器的应用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第4周,对各种仪器的操作手法以及保养要有一定的了解;重点对循环系统多发病、常见病进行病情观察,并了解相关的护理要点,对于扩张血管药物的作用以及副作用要熟记于心,同时要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第5周,对呼吸系统多发病、常见病进行病情观察,并掌握相关的护理要点,对用氧技术以及呼吸机的操作流程要熟练掌握,并进行专科宣教。第6周,对神经系统多发病以及常见病进行病情观察,并掌握相关的护理要点,对脱水剂的使用方法以及颅内压增高指征必须掌握,并了解其相关的注意事项;对亚低温治疗仪的具体操作流程要熟练掌握,学习指导病患的康复训练。第7周,对内分泌系统多发病重点学习,掌握主要的护理要点,将血糖仪的使用方法熟记于心,熟练掌握有关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指导。第8周,对泌尿系统常见病以及多发病重点掌握学习,肾脏疾病健康教育也要熟练掌握,对激素冲击疗法的作用及副作用熟记于心,对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更要熟练掌握。(3)护士在入科之后,带教老师为其发放相关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对路径实施的目的及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在实施过程中,由带教老师详细记录实施情况。此外,护士应该提前对下一章节的内容预习,查阅资料提前了解相关问题。在每周学习后,应该对所学的内容实施评估,发现其中的不足,从而及时对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有效调节,及时高效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1.3 评估方法
护生考核时间为实习结束前3 d,考核内容为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两类,每项满分值均为100分。此外,对实习护士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另外,观察组实习护士的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组实习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χ2=4.8236,P<0.05)。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在医疗系统中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主要是为降低资源浪费率、加快康复速度,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医护服务。另外,临床护理教育者在教学管理与临床带教中也引入了临床路径的方法与理论,并获得良好的效果[3]。一方面,在临床教学中应用路径教学能够使其保持制度化以及经常化,高效协调各带教老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整个教学工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临床护理教学路径能够将教和学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综合内科包含了六大系统疾病,主要有循环系、呼吸系、泌尿系、神经系、消化系以及内分泌等,病种繁多且比较复杂,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就更多了。内科作为其他专科的基础,为了将临床教学路径的教学内容能够高效完成,实习护士与临床教师都应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查询,并积极讨论。同时利用业务讲课,进行现场操作示范,积极提问与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胆放手,但是同时应观察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高临床综合护理能力,同时提升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实习护士的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综上所述,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实习护士的理论水平,强化其技能操作,同时提升护理对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红儿.临床路径在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3(3):923-924.
[2]胡柳,陈秀玲.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教学的效果研究及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2,13(11):881-882.
渗透路径 篇8
一、发掘教材美育因素, 拓宽美育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 美育渗透就是立足美学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把握地理知识的同时, 也提升审美感受、审美鉴赏的能力。而地理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础依据, 也是渗透美育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充分发掘课本中的美育素材, 灵活呈现, 以美的对象教育人, 让学生感知自然美、科学美、人文美, 获得审美与愉悦享受, 升华积极情感。
第一, 展示地理的自然美。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 有着千姿百态、瑰丽神奇、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 包括气象、水体、地貌等, 都是重要的美学内容, 倘若教师予以重视, 并灵活展示, 带领学生感受这些自然美, 则可让学生领略自然形态美, 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与情感。如学习《地球运动》等内容时, 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动以及四季轮回的认识, 让学生们感受自然现象变化之美。再如学习《地形和河流》、《地势和地形》等知识时, 让学生通过千奇百怪的地貌形态等, 引发学生想象, 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使其感受自然的秀丽之美、奇特之美、结构层次之美, 渗透自然美教育功能。
第二, 揭示地理的科学美。在地理课程学习中, 通过观察地理事物表象, 可获得自然之美, 而深入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地理表层来探索地理成因、地理规律, 则可感受到地理蕴涵的逻辑与秩序的科学与理性之美, 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与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如为什么气候复杂多样?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为什么地貌形态万千、造型各异?等等, 诱导学生探寻原因, 感受自然地理的科学之美。所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内容, 引导同学们发现科学美, 追求科学美, 提高学生们鉴赏美的能力。
第三, 发掘地理中的人文艺术美。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渗透人文美的重要素材, 如文化遗迹 (著名古迹) 、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作品、服饰风俗、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等, 都蕴涵着一定的美学价值, 教师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同时, 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拓展与补充相关史实、传说或故事等, 将地理学科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巧妙融合, 引发学生遐想, 使其形成人文美与艺术美的情感, 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另外, 将地理与社会生活问题有机结合, 贯穿以人地协调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分析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乱砍滥伐等人为原因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人教版) , 呈现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探寻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思考中东地区各种战争对环境、人类文明的伤害等, 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的重要性。
二、探寻多变美育手段, 渗透美育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教材虽含有各式各样的审美素材, 但这些素材是静态的, 无法自动形成审美教育的功能, 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 整理加工,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展示出来, 将教学过程审美化, 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感知与体验, 获得美的享受, 受到审美与情感熏陶, 完善学生审美结构,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 不知不觉间渗透美育教育。
第一, 富有美感的语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形象生动的、富有美感的描述与讲授, 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 在心理上获得愉悦感受。所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若要进行美育渗透,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美感与趣味, 紧扣教学内容, 合理而巧妙引入古诗词、地理故事、地理谜语、顺口溜、俗语等内容, 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趣味化、人文化, 激活学生思维, 使其在美与愉悦氛围中深化知识理解, 调动积极情感。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时, 穿插“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 何日复西归”等古诗词, 在美的韵味中感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知识时, 穿插“刘伯承小叶丹歃血结盟于彝海”的故事, 增添文化气息与趣味, 给同学们带来想象与美感。
第二, 充满趣味、灵活多变的直观手段。地理现象、规律是千变万化的, 单一的语言很难将其美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还需要借助多样化的直观手段, 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地理美的魅力, 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促进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如利用地理插图、多媒体视频、录像等, 动态化地演示, 将学生引入美的意境, 感受自然美, 探究科学美, 丰富认知, 并内化成精神财富。借助幽默风趣、富有深意的地理漫画, 揭示社会生态问题, 以“悲壮”之美来刺激学生, 诱导他们反思, 得到另一种审美教育, 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发展。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 引入“全球水危机”、“就地取材”、“洗车”等漫画与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说说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 结合录像、漫画与生活经验, 谈谈哪些原因导致水资源污染?等等, 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 学会从自我做起, 保护环境。
三、组织多样实践活动, 强化美育教育
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不但要发掘美的内容, 巧用多样手段展示, 让学生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鉴赏空间, 鼓励与诱导同学们参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 让学生不再旁观, 而是审美参与者, 在动态学习与亲身体验过程中强化审美感受, 发掘地理美的内涵与本质, 深化知识理解, 也展示学生的智慧之美与创造之美, 进一步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等综合审美能力。
第一, 多样课堂实践活动, 增强情感体验。课堂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要立足审美角度、学生角度来优化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 通过地图分析、问题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 增强学生美的体验, 由感知美逐步上升到喜欢美、创造美。如分析“中国的工业分布”时,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巧妙渗透美育, 让学生发掘地理独特美。首先, 引导学生欣赏包含三大工业地带与四大工业基地的中国工业分布图, 得到初步美感。而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各组扮演不同的“工业考察团”, 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绘制了各工业地带 (基地) 的位置轮廓、矿产资源、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等资料的投影片展开各种“考察”与探讨活动, 即通过课本阅读、地图分析与资料查阅等形式, 填写正确的地名, 概述该工业带 (基地) 的发展特点及发展策略等。小组活动完成后, 选出代表展示与分析本组的“考察”成果, 并在地理老师补充与引导下改正与完善, 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体会工业分布中“点” (矿产区、工业中心) 、“线” (交通干线) 、“面” (工业区) 的整体和谐之美, 认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美, 达成审美目标。
第二, 延伸课外, 延续美感。美育的渗透不能局限于课堂, 还要借助多彩的课外活动, 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拓宽学生视野, 培育学生美感, 使其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美, 不知不觉地接受美育。如组织春游、参观名胜古迹或博物馆等, 带领同学们走向自然, 在老师讲解分析下,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美, 激起他们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增强审美意识与能力。或者开展乡土地理调查活动, 如“对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 发挥学生主动性, 使其深入了解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变革家乡的美好情感。或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展开地理读书交流会、设计地理墙报、制作地理模型或教具等活动, 运用地理知识来创造美, 强化审美能力。
总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美育也是重要教学目标, 教师要遵循美育教学要求, 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借助艺术化语言与其他手段, 营造美的学习意境, 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体验地理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 形成愉悦的学习情绪, 感受地理知识是灵动充满活力的, 地理学习是有趣生动的, 进一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欲望, 启迪学生智力, 也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强化审美能力, 提升审美情趣与素养, 陶冶学生情操, 学会享受美、爱护美, 也学会创造美, 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美育教学要求, 借助艺术化语言与其他手段, 使学生体验地理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 形成愉悦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美育因素, 拓宽美育内容。探寻多变美育手段, 渗透美育教学。组织多样实践活动, 强化美育教育。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美育,渗透,路径
参考文献
[1]杜君兰, 徐宝芳.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美育内容体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06) .
[2]李欣.地理教学的美育途径[J].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 (05) .
[3]李丽.地理教学中的美育[J].湖南教育, 2004 (16) .
[4]张婷华.新课程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杨雪.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闵锐.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3.
[7]张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渗透路径 篇9
一、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渗透的内涵及必要性
所谓物理学前沿, 就是当前物理学家正在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现象和规律, 如天体物理、粒子 (高能) 物理、凝聚态物理、核物理, 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 如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能源物理学等, 都是今天物理学的前沿。所谓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渗透, 就是将这些知识结合基础教学加以适当传授。
环视各国高中物理前沿的教育, 各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均重视前沿科学, 其重点也都落实在教学内容上, 它是科有关, 同时还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有关。训练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 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问题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因此,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敢于逾越常规, 敢于想象猜测, 敢想别人所未思的问题, 敢做别人所未干的事情, 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 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许多地理现象都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因素的, 学习就应该多角度去思考, 多层次去分析, 多方位去探究。此外, 要改变提问的条件, 诱导学生回答结论;或改变结论, 让学生提出条件等, 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探究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 是提高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可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自由思考, 甚至异想天开, 勇于探究, 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再一方面,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把分散在各个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 在总结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 让所有的知识点, 像一张网一样, 盘根错节, 却又有各自的体系, 以便学生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探索新问题。
四、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素质教育的体现。美国物理教师协会 (AAPT) 近年发表的《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报告中就指出:“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一。”
作为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与推动, 我国新一轮课改适当加大了物理前沿知识的比重, 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 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 却有助于弥补物理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课程基本理念是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1) 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2006年11月第2版) 不仅在理念上, 而且在实践上体现了新课标。在不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 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 渗透了许多物理学前沿知识。
高中物理新教材主要涉及夸克理论、黑洞、宇宙大爆炸理论、纳米技术、液晶、湍流现象、混沌、超导、磁悬浮等前沿知识。其内容主要有:超重和失重一节的阅读材料中有“失重和宇宙开发”的前沿知识, 万有引力定律一节的习题背景中有“计算u夸克与d夸克的相互作用力”的前沿知识, 人造卫
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强弱,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 但永远离不开探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决定了人们必须具备探究能力, 不断学习新知识, 进行知识更新。所以, 地理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激发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地理知识基础, 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 学生就能唤起潜在的探究智能, 在意识信念的推动下, 支配学生的探究活动, 不断更新, 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 为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地理课外探究活动是地理课内教学的补充, 二者互补互助。地理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探究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 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的束缚, 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应开展地理课外探究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 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增添探究意识, 训练和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才能。地理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 形式的多样, 方法的灵活, 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地理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 去领悟在课内教学没有深透理解的奥秘, 去触摸课内教学中无法获取的地理知识。
总而言之, 新的探究理念为学生敞开了广阔的学习、探究、创造的空间,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才能使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星、宇宙速度一节的阅读材料中有“黑洞”的前沿知识, 原子核一节的阅读材料中有“粒子物理简介”的前沿知识等等。此外, 还有一些未列入书本, 但正在探索的前沿知识, 如:中国的探月工程、美国的火星探测、核物理前沿等, 也可适当引入教学。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赵凯华教授指出:“许多前沿课题与基础物理课的内容有联系的, 在适当的地方开一些‘窗口’, 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 哪怕是一‘瞥’, 都会对开阔他们的眼界, 启迪他们的思维, 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有好处。” (2) 新教材已涉及当前大部分的物理学前沿课题, 其主要以阅读材料、正文选学内容、习题的背景知识出现, 这些前沿课题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 也没有给学生作认知目标上的要求, 仅仅为学生打开一个“窗口”, 但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向“窗外”看, 却非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理念, 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物理前沿知识应是学生进大学后的任务, 高中阶段可不作要求, 而事实上大多数的学生日后可能不再运用物理知识, 等到以后再进行物理前沿的渗透就不现实了, 为了培养具有现代物理意识、具有现代创新精神的人, 在中学阶段渗透物理前沿知识显然是必要的。
二、物理前沿知识渗透的有效路径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物理前沿知识, 不仅要求内容上使学生容易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更应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 就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那样, 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 应有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
1. 通过直觉和猜想教学法加以渗透
将物理前沿的抽象理论对高中生直接传授, 不利于物理基础教育, 将抽象转化成直觉, 并引发猜想, 是进行物理前沿知识渗透的首要考虑方法。
直觉思维有多种形式, 主要有直觉判别、直觉想象、直觉启示。直觉判别是对物理事物的一种快速识别, 是一种非逻辑性的识别, 是在知识累积的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一种识别能力;直觉想象是在直觉判别的基础上, 跨越逻辑链, 对于未知的物理知识领域进行合理的联想、思考和探索的探索过程;直觉启示是在直觉想象的基础上, 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被外界的某种信息所激发而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的直觉思维状态。爱因斯坦的相对性理论实验、升降机理想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等, 都是借助直觉完成的。爱因斯坦说:“物理学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规律, 而通向这些规律, 并没有逻辑的道路, 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 才能得到这些规律。” (3) 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养成,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对学生不断由浅入深地加以训练。 (4)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物理猜想实际上是一种物理想象, 是人的思维在探索物理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一种合理推理。在众多引入新知的方法中, 以猜想方式引入, 以它独有的魅力, 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5)
物理前沿教学中通过直觉和猜想加以渗透, 能有效联结物理基础知识与物理前沿知识, 使高中学生通过直觉和猜想加强对物理前沿知识的感悟, 从而牢固物理基础知识。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以渗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的发展,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极大地方便了中学物理教学, 使中学物理知识与现代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更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用多媒体来模拟宇宙大爆炸, 声、光、画、动态的结合使学生了解宇宙初始阶段的物理过程,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 宇宙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由密到稀的演化史, 经历了漫长的年代, 弥漫的气体凝聚为气体星云, 气体星云再慢慢地收缩成星系和恒星, 逐渐成为今天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从教学实际来看, 《我国的航天》、《新型天文望远镜》、《原子激光》、《太阳能》等, 都是录像性质的资料, 对学生进行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互联网查询物理前沿知识, 为学生将来进一步追寻“嫦娥一号”的月球之旅动态, 探索月球的起源和演化的奥秘, 揭开月球之迷, 提供了良好的资料, 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 以“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方式加以渗透
物理前沿知识较深, 其教学比常规教学难得多,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相应的由浅入深的各种问题, 以便“引人入胜”。比如, 观看“嫦娥一号”发射和模拟登月的视频之前, 可提问:“‘嫦娥一号’的火箭上升时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嫦娥一号’漫长旅途中如何应对太阳电子风暴?”“‘嫦娥一号’在月球是背面如何保持正常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在未来几年的“探月工程”中, “飞行舱内宇航员的生理系统会发生变化吗?”“完全失重情况下宇航员怎样洗脸刷牙?”“飞船中有白天夜晚的变换吗?”“没有了大气层的保护, 飞船和宇航员会不会因为强烈辐射而受到伤害?”“飞船到达预定轨道需要依靠助推器变轨, 怎样做到助推剂的量恰到好处呢?”“为什么太空舱内轻微的碰撞都会让物体弹出很远?”“飞船是怎样发射出去到达预定轨道的, 又怎样顺利返回地球的?”等等, 探月工程的物理前沿知识可以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使其带着问题层层深入学习, 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积性极,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正是问题形式教学的魅力所在, 从而增强物理前沿知识渗透的有效性。
4. 结合物理前沿的新思想、新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加以渗透
现代物理中的某些基本观念中与经典物理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可在物理前沿教学中体现出来, 如传统教学认为只要满足零电阻效应 (р=o) 的材料就是超导体, 而在零电阻效应发现20多年后, 人们又发现了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 (B=o) , 因此, 衡量一种材料是否是超导体, 必须看是否同时具备零电阻效应和迈斯纳效应, 而仅仅满足零电阻效应只能称为理想导体。这一新判别标准的比较, 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超导的前沿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又如对真空的认识, 在经典物理学的观念中, 真空是一无所有的空间, 而现代物理从更细微的尺度 (≤10-13cm) 或更高能量上 (≥1Ge V) 进行考察, 得出真空实际就是量子场的基态, 存在真空涨落和真空极化等效应, 这些效应对库仑定律、原子光谱等都有影响, 这一新思想, 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关于真空的前沿科研。再如在受迫阻尼运动中, 描述单摆的动力学方程已经不再是线性方程, 其运动反映出混沌现象的某些基本特征, 这一新发现, 有利于学生对单摆的动力学的进一步探究。
5. 以课后作业或参观、访问的形式加以渗透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物理前沿知识的有效渗透可以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结合当时所传授的知识, 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回家去完成。可让学生作多方面的设想, 并通过互联网加以查证。也许学生的搜索和想象并不一定正确, 但却将物理前沿教学特别是物理前沿知识与基础物理知识的关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物理实验室、物理展览, 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前沿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看展览、听报告、听讲座等过程中, 将物理前沿知识加以渗透。如:笔者曾带学生参观过中国航天搭载物品巡展, 中国航天的五大系统, 包括火箭系统、卫星系统、发射系统、探测系统和应用系统, 此次展览都已齐全, 如此规模的航天实物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神州五号”返回舱, 围绕这个“传奇物”, 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说明通过参观访问的形式渗透物理前沿知识是十分有效的,
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吴兆旺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安徽安庆
摘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教学, 以适应我国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方式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理
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渗透的有益补充。
三、物理前沿知识在基础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在基础教学中, 积极渗透物理前沿知识, 将对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起到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树立合理的科学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纵观当前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 由于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时代,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深入了解科学, 特别是当今物理科学以形成合理的科学观、科学的世界观, 正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基石。
近现代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提出, 使西方的科学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机械的、实证的科学观受到了普遍怀疑, 涌现出一些新的科学观, 这些科学观均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 力图说明科学文化的相对性、可变性、价值负载性与进化过程的革命性, 这符合真理具有相对性的原理。这些新观点的出现为我们认识科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物理前沿知识中有大量说明科学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事例, 将其渗透于教学中, 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 启迪他们质疑旧的科学观, 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意蕴的科学观。
近现代物理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 近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们深入学习和了解物理前沿知识, 树立现代科学观念, 也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前沿知识尽管大多数超出基础知识, 但都是对教材的深化和延伸, 而延伸出的观念和思想大都有利于创新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视野。“原子激光”告诉我们, 物质 (原子) 也能发光, 而且是非常好的相干光源。当今世界激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激光广泛运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商业、医学、美容, 激光拥有许多神奇的力量, 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激光唱机、激光光缆、激光扫描仪、激光条形码、激光磁卡、激光刀等等。在军事领域, 正在研发高能量的各种激光武器, 将引起军事装备的革命。物理前沿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 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对物理前沿知识教学的相对忽略, 导致了科学教育的脱节, 似乎当代前沿科技与物理基础教育毫无关系, 物理教育成了纯知识的传授, 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没有丝毫关联。在纯知识传授中, 学生只知物理的过去时, 不知物理学的现在时, 更不见物理学的将来时, 物理前沿作为物理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必需
念与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对高师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 使高师物理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将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师院校要加强和改进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教学, 以适应我国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的, 它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 而且新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有助于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与深化
过去, 物理教学常进行反复机械的训练, 表面看来巩固了所授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分数也有所提高, 但实际上它并不代表学生的真正水平, 只是没有理解消化的机械记忆, 一旦考试过后, 枯燥的物理知识也就全忘记了, 因此, 学生如果对物理没有兴趣, 如果以后不继续学习物理, 那么, 物理的基础知识就不能有效掌握。
高中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与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在与教材的基础知识相对应的基础上有效渗透物理前沿知识, 自然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化, “超导”中金属导电理论是金属电阻的原因, 对电阻进行了较好的复习;“我们的宇宙”有对万有引力定律、多普勒效应等基础知识的复习, 而且进一步深化了。
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物理知识的掌握, 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需要在激发兴趣的情况下反复不断地复习巩固, 而物理前沿的渗透正是要学生将前沿知识渗透于脑海中, 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日新月异、激动人心的变化, 往往能够激发他们认知兴趣,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引起其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 这是合乎我们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的。
注释: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2) 赵凯华, 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 (序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7.
(3) 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M].1977年版, 第256页.
(4) 郭华芳.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直觉与“猜想”的积极作用[J].考试周刊, 2007年第38期.
(5) 肖金梅, 叶登样.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物理教学探讨, 2007年第17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2]赵凯华, 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 (序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7.
[3]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M].1977年版, 第256页.
[4]郭华芳.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直觉与“猜想”的积极作用[J].考试周刊, 2007年第38期.
渗透路径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教学实践;考核评价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而文化意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意识和素养,高职英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到师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存在着不足,采取的措施不到位,今后需要改变这种情况,
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一、高职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高职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就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果利用好教学机会,根据教学相关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很多的传统美德知识,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内容有文化品质、精神品德、礼仪等等。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以自己实际行动弘扬传统美德,也提高学生自身素养。
3.有利于促进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相关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高职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法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对此进一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1.注重寻找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首先在高职英语教材编写中需要注重加入传统文化知识,目前教材编写在这方面存在着不足,今后应该完善教材编写,将传统文化知识编入到教材当中。例如,孟母三迁、大禹治水、孔融让梨等故事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材编写中需要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另外,还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章进行删减之后加入教材,如,四大名著中的故事可以编写到教材当中。当教材编写好之后,还需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学习相关单词、词组、句子的时候,对其中蕴含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应该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进行仔细的讲解。
2.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方式方法
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不能仅仅运用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而应该进行创新。例如,讲解“literature”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电视剧,最好是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因为这些剧本的文化意蕴更深,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再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领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掌握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还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这样能够更为直接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知识。
3.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外语角的形式,并明确每一期的主题,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探讨。在活动和讨论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邀请知名学者进行讲学,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另外,为了考察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英语课堂辅导,向这些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文化知识,使高职学生在讲解和辅导实践中拓展视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4.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扩大学生阅读量,加强阅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阅读时学生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书籍时要注意摘抄优美段落和句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例如,通过阅读诗词可以积累传统文化知识;阅读名人名言可以积累人格文化知识;阅读散文可以积累感情文化。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视野,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英语作文的写作训练。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拼凑,而是个人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为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学生要注重写作训练,在写作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让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为进一步采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提供参考。另外,写作的时候在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还要注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最好能够将传统文化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
5.提高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中英语任课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教学中能够熟练地运用和讲解。任课教师还需要拓展自己的阅读,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讲学习内容的时候,要向学生解释这些内容所承载的传统
文化知识。
6.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增大传统文化知识考查比例,例如,在口语考试中,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对话练习,或者发表看法。在笔试中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例如在阅读和写作中可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测试。
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熟悉教学内容,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高职英语教
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倩,孙晓.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刘彦斌.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
(作者单位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渗透路径 篇11
而中职环境保护教育的社会作用更应值得我们关注, 抓好了中职环境保护教育, 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未来一线技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因为,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中职生涯的环境保护教育对其环保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 环境保护知识内容丰富, 几乎涉及百科知识, 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学生们在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 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经受了一场百科知识的洗礼, 对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十分有益。
因此, 我们应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 探索出适合中职学生的有效教育方式, 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素质。
一、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的路径
1. 路径一:
德育类课程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 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归属于德育类课程大类, 正如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突出育人特色, 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在德育类课程渗透中, 不能只停留在德育课堂上, 停留在简单的理论说教中, 而应该发挥职业教育特色, 把环境保护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结合起来, 借助校企合作大平台, 在学生的实习实训中, 通过五常法、“7S”等管理模式, 在强化规范操作中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这样有利于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有利于广大中职学生在岗前感受现代企业文化, 培养正确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2. 路径二:
选修课渗透。将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在中职学校开设“人类与环境”、“环境保护”、“环境与职业”等带有环境保护教育性质的选修课, 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保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从宁波经贸学校、鄞州职教中心和北仑职高等开设有《环境·生活·职业》选修课的中职学校调查来看,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而杂、涵盖范围广泛、信息更新量大、贴近生活事例多等特点, 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 及时宣讲有关环保方面的最新信息, 学生学习、听课的兴趣明显提高了。从课前的环境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和课后的测验结果对比来看, 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保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对于实施选修课有一定困难的中职学校, 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结合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结合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推广, 举办以“三废”治理、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清洁生产、能源与环境、生态农业、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知识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或报告会,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 扩大知识面,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接触到或观察到的一些环境问题, 而且还可以使中职学生明白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同时, 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3. 路径三:
活动载体类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渗透, 在校园营造一种“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中职学校可以采取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围绕环境保护活动日的一些主题, 鼓励学生参加“6·5世界环境日”、“4·22世界地球日”等活动, 组织学生上街宣传, 在学校附近或市中心开展清理白色垃圾等。
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宣传橱窗张贴《中国环境报》等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报刊或资料, 让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保护信息, 关心国家及地方出台的有关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等, 并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黑板报或墙报的形式, 摘录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当前国内外重大的环境保护活动和举措。
学校还可以结合教育部组织的“中职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举办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征文、平面设计或演讲赛等, 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 为环境保护献计献策, 抒发自己的见解。
此外, 还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寒暑假, 组织学生对当地土壤、水质进行调查, 或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化肥厂、造纸厂、酒厂、自来水厂等工厂参观, 要求他们写出自己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想法, 合理的就建议付诸实践。
二、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的路径选择
综合以上三个路径, 笔者认为, 实现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最佳路径应为选修课渗透。
路径一:有不少中职学校积极采用这种路径实施环境保护教育, 其优点在于可以实现教师和课程的优化整合, 学校不必配备专门教师, 也不用专门开设此类课程。但这一路径的实施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而且效果如何很难评价。
这一路径的最佳拓展点在于学生的实习实训, 通过职业情境下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 如烹饪专业健康配方、绿色烹调等, 汽修专业钣金、喷漆中的防护等, 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路径二:是实现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教学中有效渗透最佳路径。当前的关键点在于师资培养和课时安排。
师资培养, 中职学校要积极借助行 (企) 业力量, 他们那里不仅有第一手资料, 更有鲜活的案例, 我们的教师能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当然, 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促进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
课时安排, 主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又存在学生年级专业不同、对知识需求程度不同、课时数少 (理论课学时的压缩) 等难点。中职学校要积极利用课程改革推进学分制建设, 以灵活多样的学时安排积极探索, 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渗透。
路径三:是一种比较宽松的渗透方式, 更适合与路径二结合起来实施。因为通常活动载体类渗透是阶段性的, 知识体系也相对会零散些, 所以作为辅助式途径会更好。
综上所述, 选修课渗透是推进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应该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交叉性和公益性, 然后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 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 提高中职学生的环境保护素质。
三、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的路径保障
所谓路径保障, 本文主要指优化中职环境保护教育的外部因素。对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 各中职学校都有充分的认识, 但真正实施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 主要受制于课程、教师和教材。
如何解决?首先要寻求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路径保障。
首先是课程保障。结合中职教学改革, 充分认清中职环境保护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交叉性和公益性, 将环境保护类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积极鼓励中职学校开设环境保护类课程, 资源环境类、能源类、石油化工类和医药卫生类专业将此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其他类专业则作为选修课。
此外,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级课程改革示范基地等建设中, 教育行政部门可考虑将环境保护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纳入评估认定的一项指标, 以推进环境保护教育的全面实施。
其次是师资保障。鼓励中职学校配置1—2名环境保护教育专任教师。可采取引进环境保护教育类专业教师、提升相近学科 (专业) 教师和培训文化科类转岗教师多种举措并进的策略。还有, 在一定区域内, 要规划统筹好师资建设, 利用岗前培训、专家讲座与合作探究等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最后是教材保障。应加强中职环境保护教育教材建设。眼下, 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不少, 但从数据搜索来看, 专门的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教材却很少, 针对中职学生的更是处于真空状态。近期笔者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 编写了中职素质教育通用教材《环境·生活·职业》, 该书从剖析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出发, 渗透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环保问题, 并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 撷取物流、旅游、电工电子、加工制造、医药化工、农林牧渔和建筑七大类专业, 介绍了这些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环境保护教育, 从环境保护教育回归职业素养。相信教材建设的推进, 更会促进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建君.环境·生活·职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