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2024-10-16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精选12篇)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1

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 食品科技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 各国的食品产业空前崛起, 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包括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的种类、数量乃至生产效率等的空前增长, 以及食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然而, 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食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 迫切需要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来从事食品及其加工原材料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与评价、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而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 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 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全国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 作为一个新生专业, 各培养单位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优势教师资源和优势教学资源来对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设置和规划, 导致各院校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1]。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 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 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 到食品质构, 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 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 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 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 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 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 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 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 实验课时数为9, 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 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 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 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 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 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 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 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 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 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 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 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 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 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 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 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 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 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 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 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 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 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 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 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 高校校园里, 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 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 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 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 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 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 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 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 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 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 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 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 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 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 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 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 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 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 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 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 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 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 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 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探索制定适合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食品物性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手段。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两种专业的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着差异, 对两个专业进行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必然存在不合理之处, 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及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来量身定做适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

3.积极鼓励引导学生, 认识食品物性学学习的重要性。不少学生抱着修学分、拿成绩的态度学习食品物性学, 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该门课对其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还有不少学生因为基础薄弱, 课堂讲授时不能够积极随着教师的思路分析思考, 在课堂表现较为沉闷, 学习效率低下, 长期下去只能放弃学习, 只求应付考试即可, 对这类学生应该结合大学的教育特点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通过相关资料自学有关基础课程, 以提高食品物性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钦, 徐斌, 崔恒林, 姜松, 董英, 马海乐.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思考——以江苏大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5) :85-86.

[2]万茵, 付桂明, 胡晓波, 涂宗财.食品物性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江西食品工业, 2010, (1) :14-15.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2

2.食品包装:是指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包装技术,把食品包裹起来,以使食品在运输贮藏流通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品质状态和价值 3.一次加工:在造纸过程中的加工称为机内加工或一次加工。4.二次加工:对纸或纸板的加工 5.加工纸(板):用造纸生产出来的纸类在使用前,改变纸的外观,物理性能来满足不同商品包装要求,这种为了赋予纸功能特向面对纸浆原纸加工处理所得的产品。

6.涂布加工:在纸表面涂上一层涂料药剂或镀上一层薄膜,改善纸页的表面性能和外观,提高其适印性和保护性能。

7.玻璃:有机物的溶融体冷却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非晶形材料。

8.腐蚀:指金属和其他包装材料表面出现的电化学过程。

9.纸:是由纤维交织而成的薄片状网络材料。

10.真空包装:是把被包装食品装入气密性包装容器,在密闭之前抽真空,使密封后的容器内达到预定真空度的一种包装方法。无菌。

11.无菌包装技术:是指把被包装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分别杀菌并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充填,密封的一种包装技术。

12.充气包装:是在包装内充填一定比例理想气体的一种包装方法。13.脱氧包装:是指在密封包装容器内封入能与氧起化学作用的脱氧剂,从而除去包装内的氧气,使被包装物在氧浓度很低,甚至几乎无氧的条件下保存的一种包装技术。14.热收缩包装:是用热收缩塑料薄膜裹包产品或包装件,然后加热至一定的温度使薄膜自行收缩紧贴裹住产品或包装件的一种包装方法。15.热成型包装:用热塑性塑料片材热成型制成容器,并定量充填灌装食品,然后用薄膜覆盖容器口并封合,这种包装方法称为热成型包装。1.食品包装的作用:

(1)保护商品:使商品免受或减少在贮运,销售,消费等流通过程中的破坏和影响,达到保护商品的目的。(2)方便贮运:能为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诸多方便。

(3)促进销售:提高商品竞争能力,成为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提高商品价值:使食品本身免受损害,避免和降低或时食品失去原有价值,另外可以体现品牌形象。2.食品包装材料应具备的功能:(1)保护食品:应具备保护食品所需的各项技术性能,如相应的透气性,透湿性,化学稳定性。

(2)生产工艺的适应性:能适应包装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艺的要求,以保证生产效率和包装质量。

(3)促进销售: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具有良好的销售外观和印刷装潢的适应性。(4)卫生安全:食品包装材料对于食品不能有任何不利的影响。

(5)其他:包装的经济性,节约资源能源以及包装废弃物的后处理回收利用,环境卫生和生态平衡等长远问题。

3.纸的特点:

(1)成本低廉(2)比木材轻便(3)便于机械自动化生产(4)纸箱,纸盒可折叠平放,节省运费,方便运输(5)便于印刷装潢(6)节约能源,且可回收再利用。(7)缺点:资源消耗大 4.包装分类的意义:

(1)便于管理(2)便于制定各项政策(3)便于分工和协作(4)便于区分不同包装(5)便于包装教育,包装研究,包装交流等。

5.包装食品产生异味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1)食品所固有的芳香物

(2)食品化学性变化产生的异臭(3)由食品微生物或酶作用产生的异臭味

(4)包装材料本身的异臭成分 6.褐变反应的类型:

(1)食品成分由酶促氧化引起的酶促性褐变

(2)非酶促性氧化或脱水反应引起的非酶促性褐变

(3)油脂因酶和非酶促性氧化引起酸败而褐变

1.能引起金属腐蚀或促进金属腐蚀的食品成分:(1)蔬菜:含硫氨基酸和含硫蛋白质,氨基酸,空气氧,草酸,氯化物,硝酸盐,铜,抗坏血酸和果胶的分解产物。

(2)水果和水果原汁:有机酸,特别是醇酸(3)葡萄酒,啤酒和酒精饮料:草酸,花色素,黄酮醇

(4)脂肪和牛奶游离脂肪酸

(5)乳制品:含硫氨基酸,高温杀菌时形成的硫化氢,游离疏基和硫醇,空气氧,过氧化氢,游离脂肪酸(6)肉和鱼高温杀菌时形成的硫化氢(7)甲壳动物:游离硫基和硫醇(8)其它含蛋白质食品:氯化三甲胺,抗坏血酸,亚硝酸盐,聚硫酸盐,食盐。

怎样做好食品包装

1了解食品本身特性并确定其所要求的保护条件

2掌握相关包装技术方法

3分析研究商品的市场定位及流通区域条件

4研究和掌握包装材料的包装性能,适用范围及条件

5研究包装整体结构和包装材料对食品的影响

6进行合理的包装结构设计和装潢设计

7掌握包装标准及法规 8了解包装测试方法

纸类包装制品主要是纸箱,纸盒,纸袋,纸质容器等

纸质包装材料的包装性能

1机械性能 具有一定的强度 挺度和机械适应性 另外还有一定的折叠性 弹性 撕裂性等

2阻隔性能 可以通过适当的表面加工处理来满足其阻隔性能的要求 3印刷性能 纸和纸板的印刷性能主要决定于表面平滑度 施胶度 弹性 粘结力

4加工性能 通过适当的表面加工处理 可为只纸和纸板提供必要的防潮 防虫 阻隔性 热封性 强度及物理性能等

平滑度:在规定真空度下使定量容积的空气透过纸样与玻璃面之间的缝隙所用的时间 单位s

吸水性:单位面积的试样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浸水60秒后吸收的实际水分,单位g/(m2·h)破裂强度:又称耐破度 单位面积纸和纸板所承受的最大垂直压力,单位kpa

应注意羊皮纸酸性对金属制品的腐蚀作用

玻璃纸:赛璐玢 是一种天然再生纤维素透明薄膜,是高级漂白亚硫酸木浆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制成黏胶液,再成型为薄膜而成。

常用添加剂:增塑剂 稳定剂 填充剂 抗氧剂 着色剂 润滑剂 发泡剂 抗静电剂

食品包装对涂料的要求;

1无味 无臭 无毒 不影响食品品质和风味

2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3有足够的耐热性 高温作用不变色 不起泡 不剥离

4施涂加工方便 涂层干燥迅速 Aw>0.85湿食品(水果 低氧气含量包装 既保证原有水分不失去而萎蔫同时要保证果蔬在包装容器中得到正常呼吸新城代谢 并防止微生物生长)Aw=0.6~0.85中等含水量(防霉包装和一定的防湿包装)Aw<0.6干食品(有妥善的防潮包装 也要有适当的防氧化包装)冷藏0~4 冷冻-18

微生物是引起食品质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 水分 温度 氧气 PH 食品褐变:食品加工和储藏时 食品原料失去原有的色泽而变褐或发暗 褐变反应:酶促氧化引起的酶促性褐变 非酶促氧化或脱水引起的非酶促性褐变 油脂因酶和非酶促性氧化引起酸败而褐变 影响褐变的因素:光 氧 水分 温度 PH 金属离子

控制包装食品褐变及变色方法:隔氧包装 避光包装 防潮包装

包装食品产生异味的主要因素及控制:食品固有的香味 食品化学性变化产生的异臭

食品微生物或酶作用产生的异味 包装材料本身的异味

塑料包装渗透性引起异味变化:塑料包装材料的透氧 透气性引发的食品异味变化 塑料包装材料的气味渗透性 异味的侵入和香味的逸散 油脂的氧化方式:自动氧化 热氧化 酶促氧化

油脂食品变化的影响因素:光 氧 水 温度

临界水分值:饱和吸湿量及质量低劣的极限吸湿量

定向比:纵向定向收缩分布率/横向定向收缩分布率

常用收缩薄膜:PVC PE PP PS

干燥剂用途:必须与隔潮材料密封容器配合 干燥剂使用前充分干燥 干燥剂的包装是透湿的 表明不可食用

常用干燥剂:硅胶 cacl2 活性氧化铝 分子筛

食品真空包装:把被包装食品装入气密性包装容器中,在密闭之前抽真空 使密封后容器达到预定真空度的一种包装方法

PE聚乙烯 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A聚酰胺PC聚碳酸酯 LDPE高压低密度聚乙烯HDPE低压高密度聚乙烯

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

OPP单向拉伸聚丙烯CPP普通薄膜PVC聚氯乙烯

PVA聚乙烯醇PVDC聚偏二氯乙烯PET聚酯

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L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HTST高温短时杀菌UHT超高温瞬时杀菌

简述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教学 改革和思考 问题和现状

中图分类号:TS20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80-01

食品安全是当代社会和人们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暴露,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在进行食品安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教学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教学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各个高校应对食品安全教学进行反思和改革。

1 食品安全课程的课程特点

食品安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指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食品,对食品中所添加的添加剂、有毒物质等内容进行研究,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威胁。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改善,提升食品的卫生安全质量,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见,食品安全学是一种具有非常高综合性、知识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科目,教学的内容涉及到许多学科产业和领域,包括毒理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与检验、流行病学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学生在进行食品安全学的学习时,需要做到对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食品生产开发等多领域的知识。

2 食品安全学教学的问题

2.1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当前的食品安全专业的教学当中,大部分的教师是学习食品安全学的学生,并且在学习得到一定的成就和认可后进行授课和讲解,这些教师具有非常高的理论知识储备,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的理解都非常细致,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这类教师并没有特别多的实践经验,无法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和对食品安全教学进行实际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重的脱节于食品安全的工作和社会的大环境。

2.2 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食品安全学教学的教育形式,还处于传统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即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教师进行课下学习和作业安排等。这种方式固然能够使学生得到非常多的有关食品安全学的知识,但是这种枯燥和单调的教学形式却在无形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2.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机会不多,实践能力不够

当代的许多高校多开设了食品安全学的课程,这些高校中,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进行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教学资质和安排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在类似的高校中接受了四年的教育,却无法在实践和工作中熟练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使得大部分学生成为了“纸上将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其食品安全专业的运用能力不成正比,学生在进行工作或实习期间需要重新摸索,对学生的求职就业,以及食品安全学的教学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3 食品安全教学的改革思考

3.1 组建固定的课程教学团队

针对当代高校的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需要各高校将大学期间的课程专业教师统一进行授课规划和考核,将食品安全教学教师队伍中需要进修和提升的教师进行再培训,对那些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教学素质较低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对那些经过培训和考核后依旧无法达到标准的老师剔除出教师队伍,保证食品安全专业教师队伍的师资配备力量。针对食品安全各个学科的不同的学科特点,在社会上聘用一些具有非常高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外聘教师对工作经验的介绍和实际经验的探讨,使学生能够理解食品安全专业的工作方向和未来趋势,并且能够使学生切身的感受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3.2 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随着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不同的教学科技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或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课堂上,成为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和直观的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在食品安全学专业的学习中,也要将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教学融汇进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和系统的学习知识,也可以改变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全部都是枯燥无味的学科知识的问题。除了教学手段,教师更可以通过不同的授课方法进行更加生动的授课,例如:当教师讲解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全体学生进行“如果你早上喝包酸奶,吃个蛋黄派,再泡包方便,请大家估计下你早上吃了多少种食品添加剂”的提问,并引导学生积极的交流和自由的发言,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可以得出“早餐所吃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多达二三十种。”的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并改善了课堂氛围,提升了教学效果。

3.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更加倾向于使学生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对学生在食品安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特别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或实践。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积极的在社会上寻找相关领域的知名企业或实验室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进行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工作的实践,这不单单能够提升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成果,还能够提升学校学生的就业率。是一项十分有用且重要的措施,在学生无法做到实践前,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的方式进行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实践和模拟实践,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成果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专业学科的教学,需要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并且对教师队伍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探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锻炼,并且能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行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关荣发,钱月霜,黄光荣,潘家荣,刘明启,刘光富.浅谈《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J].科技信息,2012,02:23.

[2]裴颖.对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2-43.

[3]罗登林,徐宝成,刘建学.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24:74-76.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4

1 实验教学的改革

1.1 减少理论讲述,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 (含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 , 过去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2∶1, 现在改为1∶2。改革前每章的理论内容讲得很细致, 现在对理论知识有选择、有侧重地讲述, 重点讲述微生物的危害性及其检测意义和目的,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造成的后果, 掌握采样的方向和病料的采集、运送、保存等, 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过程来验证理论知识, 在对问题食品进行病因分析和分离检验结果分析的同时,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检测评价能力。实践证明, 实验学时的增加不仅没有影响理论教学, 反而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食品安全性评价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增加大型综合实验训练

在完成单元实验教学后,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组增设了大型综合实验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采样、正确操作、准备实验、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及处理的能力。利用单元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达到对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前的单元实验基本是确定实验步骤, 学生只是具体操作、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只能训练单一的技能。增设大型综合实验后, 由教师提出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 学生在实验前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设计, 制订检测方法与程序步骤、选择培养基及准备培养基的材料、试剂的配制及器皿工具的准备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学生实验兴趣, 为学生将来独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全过程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训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很多, 仅靠课前预习、课堂训练, 往往难以熟练掌握, 通过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完整的实验过程的准备, 使其对检测方案的设计、整个实验过程、实验原理有了更明确、更完整的认识, 对检验内容也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根据学科专业与食品行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以往食品专业、食品检验专业和动物防疫与检验专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标准, 选择一些常用的检验项目, 内容虽多, 却缺少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也缺少系统性及实用性;因此,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组将实验内容改为5部分:1) 采样及微生物基本技术;2) 三大指标的检测技术;3) 食物中毒性微生物检验技术;4) 致病性微生物检验技术;5) 综合评价技术。其中, 特别强调采样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 微生物基本技术包括问题食品的确定与选择、样品的合理采集、样品的合理运送与处理、常用实验物品及工具的灭菌、无菌取样、常用染料及试剂、培养基的配制、染色和制片、无菌接种、常用器皿的使用及维护等。三大指标的检测技术包括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测定和致病菌的检测;食物中毒性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沙门杆菌及其检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检验、变形杆菌及其检验、志贺菌及其检验、耶尔森菌及其检验、空肠弯曲菌及其检验、副溶血弧菌及其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检验、溶血性链球菌及其检验、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检验、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检验、产气荚膜杆菌及其检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等。综合评价技术是使学生能够对食品样本的采集、检测的各项指标通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真实地评价与处理。通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使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更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客观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更符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完成操作技能的要求。

2.2 通过行业交流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要与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紧密联系, 教师要经常参与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的技术学习及技术交流, 把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引进的先进仪器及检测方法及时增加到实验教学中来, 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职业精神[1], 如显色培养基的选择与应用, 传统的检测方法确定大肠杆菌需要5~7 d, 而且必须做生化鉴定才能完成, 使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只需24 h即可出结果, 大肠杆菌显蓝色, 其他菌无色, 结果一目了然, 极大地缩短了检验时间, 显色培养基的广泛使用必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这部分内容, 更能与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的实际发展相衔接, 便于对生活中出现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作出快速鉴定与处理, 同时也使培养的技术人才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教学方法的重新调整

3.1 重视实验前的基础理论教学

在强调实验教学重要性的同时, 也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如在讲述问题食品样本采集原则及送检内容时, 通过分析食品的特性与食源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污染特性的不同、毒性因子与食品加工工艺及流通领域的不同, 使用的采样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 在采样时要注意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时间及食品的来源而灵活地掌握。通过分析让学生主动思考,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最终达到客观、公正、负责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避免任何主观臆断和不负责地误判、错判。

3.2 强化实验课前的教学指导

在每次安排实验之前, 先安排学生查资料, 熟悉做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前, 指导教师应检查实验预习情况, 包括样品如何采集与处理、实验原理与目的、器皿材料、操作程序与步骤、实验结果的卫生评价处理方法、样品的无害化处理措施、个人的安全防护等。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和学生在一起, 随时纠正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纪录是否规范、完整、清楚、客观、准确。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 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看是否与出现的食源性疾病相符, 与检测之前所怀疑的对象是否相符, 强化对实验教学的指导, 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到训练和提高。

3.3 课内外结合,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 因为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实验内容, 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与实践脱节。近年来, 通过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 到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 (如饮食业、畜牧业、检验检疫、屠宰业等) 去实习或勤工俭学, 把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与验证,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带回学校, 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食品和动物防疫与检验行业的要求。

3.4 实验报告的书写与正确合理地评价

以往的实验报告只要求学生将实验目的、步骤、内容、结果反映出来, 忽视对实验过程的记录和问题讨论、结果分析及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评定;因此, 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或结果。改革后, 强调在实验步骤中记录相关数据和结果, 如样品的正确采集与处理、检验方法的选择、培养基制备等, 并对原始数据的记录进行打分和签字, 同时与每个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中的不足, 讨论结果与起初对问题食品判断不一致的原因,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以后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 检测样品的采集原则及处理

为了对食品品质作出客观公正的卫生评价, 防止误判、漏判、错判,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在采样和检测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 即遵循样品的代表性、均匀性、无菌性、防污染和及时的原则, 根据食品的生产、来源和检测目的确定采样的方式, 选择随机采样、系统采样或有针对性采样, 以确保对样品的检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食品的品质, 并进行正确的处理。同时,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培养特性、危害性和耐受性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以达到鉴别和确诊的目的, 最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 确保食用安全。

4 实验考核方式的调整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起着引导作用,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考核采用理论笔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理论考试部分主要考核基础知识, 着重考核学生对需要检测的食品样本的正确采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综合卫生评价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进行现场实验操作, 即将以往一次性评分标准改为分阶段记分, 将学生实验课分数与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态度、处理方案的合理性、工作作风和劳动卫生纪律联系起来, 进行全面考核[3]。

5 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对无菌操作、检验方法的选择、样品采集与处理的合理性和防止再污染的要求很高, 稍有马虎就会出现与结果不符或不真实的现象, 造成误判、错判、漏判, 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通过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对每个环节的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在实验中, 有时结果正常, 有时结果不正常, 有时没有结果, 有时与初步判断结果不相符, 这都要求学生给出合理地解释, 特别是不正常的结果, 需要反复验证;如没结果, 要分析检测方法是否正确;如与初判结果不相符, 就要查找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或初步判断是否错误等, 要找出出现异常的原因, 给出合理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经过严格的要求和加强实验训练, 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的食品检验岗位、饲料检验和动物防疫与检验岗位, 很快便能独立开展工作, 深受领导好评, 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因此逐年提高,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学校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武杰.食品分析教学改革与研究[J].大众科技, 2006 (8) :138-139.

[2]肖兴.高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22-124.

食品质量控制学论文 篇5

前言:在本学期我有幸学习了《食品质量控制学》这门课。我觉得作为一名食品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食品质量是食品的前提和基础。在课上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为我们教授,同时还有上机课,用时下食品质量控制的软件,让我们更真切的了解到现代食品质量控制的操作方式。

我论文的题目是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瘦肉精、苏丹红已经成为历史,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又登上了舞台,最近的塑化剂事件更是让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食品是人的生存基础,它事关人的生命健康,对食品是否安全进行评估是完全必要,但是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安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检测评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话题。在查阅了各种资料后,我来简单分析一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正文:

一、食品安全和风险评估的概念和内涵

在分析制度前,首先要了解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的概念。食品安全是指“在特定产品的食品链中系统地预防、控制和防范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特定危害”。而一般认为风险评估是指根据科学对特定危险产生的可能性、后果及不确定性进行评价的过程。通俗的来说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估测食品的好坏和优劣,食品安全与否。可见风险的评估是对食品链每一环节和阶段进行评估,即对食品的全面评估。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立法背景

最早在环境规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风险估制度,同样具有高度风险不确定性的食品安全领域内也逐渐受到各国重视。如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1958年)采用风险评估来设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物的标准;日本《食品安基本法》(2003年)规定,在内阁中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从事风险评估,并采取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制度安排。

我国1995年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并未规定风险评估制度。为从制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004年国务院开始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修订,并在2007年10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食品安全法(草案)》,当中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之所以将该制度纳入草案,根据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的说明,是因为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规律的深刻认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过程中,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有些常委委员因而提议,应当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予以应对,故又增加了两条规定,最终形成了《食品安全法》(2009年)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基础上,国务院接着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2009年)、卫生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部门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2010年),建立起食品安 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制度框架。

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的作用

了解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立法背景、下面就要分析它的作用了(一)通过风险评估,使食品安全标准更科学、更准确,使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出更科学的判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不断进步,诊断技术也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也发生着变化,过去摄入量少的食品可能会增多,因此,食品的安全限量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风险评估中的暴露评估以往,我国采用单纯的食品安全标准并用此去判断食品安全与否。而没有了解标准制定的过程、依据、现实情况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规定,致使虚假的食品安全信息流传,不仅造成消费者的心理恐慌,危害消费者健康,而且大量的舆论压力影响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判断。甚至影响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重点的布置。所以通过风险评估,对现行标准中可能对人体构成危害的标准加以修订。同时,针对可能会发现一些的过去认为没有危害的因素,制定新的标准,起到预防作用,进而使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更科学、更准确,提高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出科学判断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使风险评估本身更科学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为食品安全的判断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激发了许多科学工作者加入风险评估的研究行列。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估。这一制度的建立必能保证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进而使风险评估本身更具科学性。

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风险并不是一个非有即无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零风险”状态,因此,为客观地认识食品风险,必须借助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上的风险评估。通过这一机制,可以帮助行政机关确定食品的安全值,实现保护公众的健康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然而,由于风险评估本质上的限制以及法律制度设计上的漏洞,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在运行中会衍生出一些问题,可能影响到该机制的功能和实效。

(一)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一体两面的概念,可以说,“风险评估最大的争议以及其限制即是所谓的不确定性”。虽然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方法的改进以及更多科学证据的获取,可以减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但是,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不确定性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原因在于:首先,科学自身的不确定性影响着风险评估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化,风险评估方法始终处于不完善状态,加之导致不利健康影响的因素又层出不穷,致使许多的风险领域还处于未知状态。其次,风险评估经常陷入两难困境,为提高评估的确定性必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现实的紧迫需要5L使行政机关无法留给专家充裕的评估时问。最后,风险评估过程存在大量的数据缺口,需要在论证过程中引入假设、推理。即使科学家持理性客观立场,也可能基于资料选取、诠释或推理过程的差异,而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

另外,还要注意到,当瓜-7抖“1”A所面临的食品风险完全不同于212业化时期以前人类所遭遇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食品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的决策,是人类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了继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决策,并因而接受和承担了由此而产生的各种风险,转基因食品的上市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食品风险是一种人为的科技灾难,是社会决策的结果。可是,为了降低食品风险,人们又不得不依赖专家,希望通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风险评估来保证食品安全。然而,不确定性又深深扎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最终造成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降低。进一步而言,随着对科学客观性的批判与怀疑的深入展开,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与技术并不是理性、客观、绝对真理、价值中立的代名词,而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产物,有其各自特殊的社会建构与社会形塑过程。总之,不断出现的科技负面性以及对科学客观性的批判,动摇了人们对专家决策模式的信赖,再加上对风险评估中科学不确定性的揭示以及全社会对科学不确定性的普遍认知,导致目前完全建立在技术统治基础上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日益受到质疑。

(二)风险评估的依附性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对食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故受影响的行业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左右风险评估过程。为保证立法者设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目的不致落空,必须建立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以防止来自利益集团或行政机关的压力扭曲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第6条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独立进行风险评估。但无论就该规定的立法层次、效力,还是整个条文内容看,对保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性所能提供的帮助极其有限。以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组成情况为例,42名委员中绝大多数来自国家部委下属机构,且经费及评估事项均由行政机关决定,致使专家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行政机关。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这些专家能够抵制压力,也不一定能确保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根据观察,人们的社会角色会对他们的决策产生特定的影响,专家也可能会产生偏见,而且这种“从属性偏见”对人们的影响较大,以致人们易于相信所在单位向他们灌输的东西,如被工业行业雇用的毒物专家在化学物质危险的问题上比政府和研究机构雇佣的毒理学家通常更为乐观。再者,专家在面临新科学技术时,往往多注重科技的贡献性而忽略其副作用,以至于为风险埋下发作的种子。因此,虽然我国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认为,风险评估是“纯专家行为,不受任何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评估结果放之四海皆准”,不过,据上所述,这是很难做到的。

(五)、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议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确实存在不够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需要不断的加以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据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同时增强食品风险评估工作的透明度 一是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并公开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及运行程序,确保程序的透明性。公布出版各类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其他的一些科学建议等,公开各类会议的日程和记录以及科学专家的利益声明。二是举行的各类会议鼓励公众参加,并邀请消费者代表或其他感兴趣的组织来参与,使公众可以广泛获取该信息。

三是利用网络和咨询论坛等最大限度的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使工作深入大众生活,实施以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的措 施,切实关注百姓的健康。

(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的研究

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的研究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制定合理、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加强它的基础性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利用国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特别是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积极借鉴国际上的科学标准,建立更科学的评估标准。

结论:

通过查阅资料,我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充分了解到它的重要性。作为我国《食品安全法》新增的一项内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有其重要的功能,然而,这样的制度也势必引发许多问题。尽管为寻求安全感,更好地控制食品风险,需要加强专家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但这却造成社会大众日益成为风险决策的被动接受者,使公众在事关其生命健康安全的食品风险面前日益感到无能为力。针对技术统治及专业行政对民主原则造成的冲击,正确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使整个社会既能获得风险评估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能借助扩大民主来减少不确定性和依附性所产生的弊端。这就需要妥善处理好科学、行政、法院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预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44. [2]曹康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说明[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2):175.

[3]刘锡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2):180. [4]宫文祥.当行政遇上科学:从风险评估谈起一以美国法为例[J].月旦法学杂志,2008(2):103.

[5]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上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28.

[6]江玉林.你吃得安心吗?——毒牛奶事件的“法律/科技/社会”反思[J].月旦法学杂志,2009(10):73.

[7]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M].师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45.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水产食品学;辩论教学;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最后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假设或提出合理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辩论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学法,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辩论教学法在中学教育应用较为广泛,在高等教育则仅限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思想道德、法学、经济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1995年Fuszard曾说过,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辩论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3)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工业科技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有效的交流技巧;同时,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之间或多或少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较为突出;此外,学生对知识的攫取、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批判性思维、科技创新等能力的下降也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要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食品专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化教学改革,首先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方式。辩论教学可能是一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交流技巧等多种目的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组织与实施

1.辩题选择。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的基础和关键。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要求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特点。《水产食品学》课程组经过深入思考教材、反复研讨切磋,针对课程教材第九章海洋功能性食品与课程体系中“功能食品”可能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以及我国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初期存在的管理方面问题,设计出了“海洋功能食品技术与管理的关系”辩论主题,其中正方题目为“海洋功能食品技术重于管理”,反方题目为“海洋功能食品管理重于技术”。辩题既覆盖了“水产食品学”课程第九章和“功能食品”教材全部章节,又贴近人民大众普遍关注的功能食品,还涉及到功能食品的历史、开发技术、管理制度等。

2.辩前安排。辩论前一个月,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2组(18人/组),每组由学生自己推荐组长1名、副组长2名。正反辩题的分配由2位组长抽签确定。辩题确定后,课程组教师适当提供相关辩题文献来源,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视媒体、中国期刊网等分别查阅和准备材料,对查阅到的文献进行组内交流,并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论点论据,同时猜测对方论据,小组协商提出反对策略。辩论前1周,各小组在组长和副组长的组织下集中讨论并确定1名主辩和2名副辩;同时,由全体学生推荐1名主持人,主持预辩论和正式辩论。辩论前3天,进行预辩论,课程组教师对辩论过程、辩论语言及辩论规则进行指导确定。同时,告知学生此次辩论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考核。

考虑到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课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辩论时间为40分钟;同时,为了便于全校师生观摩,确定正式辩论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并进行全程录像。

3.辩论进行。辩论开始前,课程负责人进行引导发言,重点阐明辩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辩论主持人和正反辩题。辩论则由主持人主持。首先正反方各自简单阐明自己的论点论据,每组10分钟;然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就对方论据提问、回答与反问,时间25分钟,最后正反双方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时间5分钟。如学生仍有兴致可考虑课下继续自由争辩。在辩论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向台下同学请求援助,根据同学要求,老师也可参与辩论,形式不拘,重在在辩论中上下求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拓展。辩论语言要求简洁、幽默智慧、贴近生活,同时不具攻击性。

4.辩后总结。辩后总结是辩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提高辩论能力、正确掌握知识的动力。首先,由辩论主持人请台下学生对辩论情况作出评价,评价角度包括此次辩论优势与不足之处;然后,由辩论主持人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包括辩论双方观点、辩论活力等;最后,课程负责人对正反双方提出的论点、论据以及辩论过程和辩论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需改进的方面,对较严重的错误观点指出并纠正,同时明确正确的立场,激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对学生的影响。①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变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此次辩论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辩前学生主动获取文献资料、小组交流汇总以及辩论过程中相互争辩激发灵感、活跃思维,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整合能力,并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据统计,学生人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79.3篇、阅读文献近50万字;正反主辩和副辩平均收集文献101篇、阅读文献超60万字。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最好时机。合作型学习理论就认为“学生意识到当他们的同伴也达到学习目的时,他们自己才可能成功”。《水产食品学》课堂辩论具有竞赛性质,正反双方若要取胜,主辩与副辩以及小组学生之间就必须在辩前有很好的交流,才能配合默契,获得成功。据统计,正反双方平均开展小组交流4次、开展主副辩交流9次。通过辩论,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深刻领悟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③提供了自我展示平台,《水产食品学》课堂辩论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风采的空间和舞台,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价值的心理需要。有的同学平常很少讲话,但争辩起来妙语连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能和语言魅力。展现在老师面前的学生是生动鲜活和积极能动的个体。他们存在着无限的潜能,思维发散,并具有开拓性,他们使抽象沉闷的课堂理论学习转变为精彩的表演。通过辩论,他们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

2.对教师的要求。辩题的选择是辩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水产食品学》课程组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确定辩题,辩题要具有可辩性,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结合专业前沿知识。这就要求课程组教师对《水产食品学》课程要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间的教学内容以及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准确的把握;辩前要积极指导学生,解决他们的疑惑,对于辩论弱势的一方要积极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本着教育的目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组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每个学生都要发言,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水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课程知识更新快,认知性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通过辩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洋功能食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更广泛地了解海洋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背景、现状与未来;使学生懂得如何将海洋功能食品的理论学习与海洋功能食品的产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际生产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避免课程间内容体系的重叠问题,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合理解决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功能食品”、“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等在内容体系上的有效衔接。通过课程辩论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张东芳.采用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00,8(3):182-183.

[2]赵珑.对电子商务课程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2):234-236.

[3]赵小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实施辩论式教学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22(11):54-55.

[4]刘艳.中学生物学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與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闫向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辩论式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303-304.

[6]苏越.法学教学中辩论式教学法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41-142.

[7]郑连成.高职院校经济学辩论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6):132-133.

[8]高雅杰.谈辩论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39-40.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水产食品加工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1]。为提高《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效果, 充分体现学科特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进行研究与实践, 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 重视专业背景教学目标明确

水产食品是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点, 具有出口创汇多、价格高、原料多样性、加工方法多、是21世纪好的食品等特点。水产食品加工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必须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环境。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解决实际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目标明确, 要充分反映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联系社会优化教学内容

(1) 加强联系社会:水产食品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到水产食品加工企业等单位就业。为了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加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通过深入行业、水产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 以及对历届毕业生从业状况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应涉及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的内容[4]。把专业知识与企业需要的人才, 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为了拓宽和加深专业知识, 通过实例向学生传授一些来源水产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实践、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这些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分别是通过欧盟注册、HACCP、ISO9001认证, 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有省名牌产品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

(2) 优化教学内容:《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现实生产力相结合, 注重水产食品加工技术工程化, 根据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国情, 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水产特色和区域性优势水产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把在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课堂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遵照教育教学规律, 运用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 把科技进步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避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力之间脱节。如水产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先进技术改造, 设计与制造的高技术、高质量、高价值的新产品;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等科技进步成果[2]。

3 教学方法优化重视能力培养

3.1 教学方法优化运用

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 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有了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 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 甚至创造新知识[3]。在《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的第二篇水产食品加工工艺的一些章节中, 主要是介绍一些水产食品加工工艺, 操作要点, 网上也可查到部份资料, 食品学科又是经典学科, 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在《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的第二篇水产食品加工工艺的一些章节中, 根据xx种水产食品加工工艺, 由学生提出降低成本, 提高该种产品质量的方案, 方案可包含多到工序的改进、可增加或减少某道工序、工序参数、工序设备、其他硬件和软件要素。每个的学生方案也可能不同,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 最后正确加以引导、点评。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重视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3.2 教学信息优化传递

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水产食品学》的教材为基础, 结合教学实际, 现实生产力, 修订教学大纲, 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 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国内外先进水产食品工艺、设备丰富翔实的图片等构成的立体化教学信息。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穿插一些动画、水产食品加工视频, 如任课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积极地研发课件, 把难以观察到的水产食品加工设备原理通过计算机绘图技术和动画技术使之变得直观和形象化的动态演示,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设备工作原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使教学信息优化传递。

3.3 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本课程内容是讲授水产食品原料分类、特性、各种水产食品加工原理、原料要求、工艺技术、操作规程、设备。针对水产食品资源多样性、易腐性、原料成分多变性的特性, 水产食品加工方法多、水产加工食品的分类多, 教学内容多但是课时少的特点, 需要对教学过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控制。

采取灵活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有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就行, 有的课程要求学生自学, 有的课程则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去分析, 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得出自己的结论。《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 对没有工厂经历和经验的学生, 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过程中, 我们不时地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已学过的知识, 也可以是即将讲到的新问题, 也有综合应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提问,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 帮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4]。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的第二篇水产食品加工工艺的一些章节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章节, 提出要解决的生产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提前看书, 查阅资料, 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 正确加以引导、点评并适时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 并优化教学过程[5]。

4 结论

为培养水产食品加工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对《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方法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率, 学生工作能力。近几年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含考研, 出国) 。有的同学到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工作2~3年就能胜任企业品质管理、产品研发、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中层管理岗位, 其中有的是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周蓓, 易蔚.中医药膳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4) :80-81.

[2]陈良, 章超桦, 吴晓萍.《食品工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9 (8) :57-158.

[3]毛文.高职液压传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10 (8) :147-148.

[4]曹大力, 郭思辰, 刘艺, 等.《材料性能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资讯, 2009 (8) :156-157.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8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其中食品安全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学科。1996年,WHO对食品安全定义: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证[3]。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数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农药和兽药是另外2个较大的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其残留形式和毒性是消费者关注的最直观问题。

1 食品理化检测与食品安全

上海海洋大学的食品安全学实验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两大部分,农药残留检测是理化检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部分。这部分与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相适应,便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了良好基础[4]。

2 食品安全理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接触大型仪器设备的机会较少

考虑到学校实验室建设现状,对于价值较高的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仪器,还不能做到人手一台进行操作。农残快速检测实验中运用到的SL-N6型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一般是6个学生1组操作1台仪器。但是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只能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只是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无法更好地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获得的经验相对较少。

2.2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较少

大部分教学方式是单方面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互动的环节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不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实验主要偏重于验证性,而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环节薄弱,学生的主动思维很难被激发,不利于其悟性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5]。

2.3 学生未能完全了解仪器的性能、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大型仪器设备是集智能化和自动化于一体,需要手动操作的过程不多。学生不能全方位地了解仪器的性能,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故障,因没有经验而无法正确处理故障。一般实验开设之前,指导教师就将仪器调整到最佳状态,学生一般没有掌握根据仪器故障查找原因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 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安全实验课开设的同时,开设了仪器分析与食品分析实验课程,这些方法课程中的各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食品原料中的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和有害化学物质、生物毒素等的检测[6]。学生在此基础上已经具备了食品理化检测的基本技能,因而安排了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仪器分析基本技能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同时了解目前国内外食品中污染物质与添加剂的分析方法,为食品安全理化检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实验内容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食安专业食品安全实验课程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由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2个部分组成。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TLC(薄层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GS/MS联用法等。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化实验技能,理化检测包括农残的快速检测、SPE(Solid Phase Extraction)-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7]。

4.1 农残的快速检测(农药残留酶速测法)

选用SL-N6型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测定果品蔬菜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量,适合农业、环保、商业、行政监管等单位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量,尤其适于建立地区性农药残留量检测系统。方法简单,便于巩固学生实验基础操作技术,使之与食品农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相联系,为学生毕业从事食品检测行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4.2 SPE-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

利用SPE(固相萃取法)对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提取与净化,对获得的提取液进行浓缩后再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仪联用分析的方法检测对硫磷的残留量。通过这个实验,有助于学生巩固对色谱基本理论的掌握,加深对色谱应用范围的理解,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教学方法改革

5.1 分组教学,加强团队合作

实验操作中,一般将几个学生划分为1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全队合作精神。实验课上指导教师与小组成员进行实验方案讨论,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中遇到困难,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分工查找资料,并将问题汇总分析,汇报给指导教师,与教师进行探讨。实验完成后进行数据处理时,小组成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加深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与Flash网络虚拟教学系统的开发应用

考虑到传统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如实验周期短、昂贵实验仪器引进中的资金短缺以及教学形式的单一等,实验开展并不顺利。2007年起在上海市教委的资助下,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承建食品安全教育高地,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虚拟现实的实验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flash技术,通过在计算机中对食品安全相关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以及学生和教师等不同角色的模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现互动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不足[8]。

5.3 研究生助教辅导

食品安全方向的研究生作为助教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辅导,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有了及时反馈,便于实验后续改进工作。

5.4 改进实验技能考核方式

实验技能考核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改变以往仅仅凭实验报告与食品安全课程考试卷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法,在食品安全理化实验考核中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报告成绩3个部分。将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操作规范性等课堂情况反映到平时成绩中,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5.5 增加分析检验过程的综合性

一般食品安全实验开始之前,都是指导教师将检测食品样品前处理好,课堂上学生直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对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操作过程了解较少,对整个食品检测环节掌握不够系统化。针对该现象,改革后尽量由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综合实验的5个阶段: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误差及消除方法、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处理。

6 小结

经过一系列改革,从2004级至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学生上实验课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调动,主动查阅资料,预习实验内容,参与讨论时思维活跃,并且可以灵活地将食品安全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课程实际操作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通过课堂操作及实验报告情况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与数据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强化了食品安全检测的技能。许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学习到的理化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很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小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9.

[2]宁喜斌,刘代新,张亚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培养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9(8):1260-1263.

[3]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宁喜斌,张晓艳,季爱加.《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1):215-216.

[5]袁先友,肖新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86-88.

[6]赵光远,郑坚强,姜春鹏,等.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3):106-107.

[7]宁喜斌.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M].上海海洋大学校内实验教材,2007:1-20.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9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 严重的影响了人民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在食品专业开设《食品安全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培养具有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 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使食品安全现状得以改善。在很多新建本科院校, 《食品安全学》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二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物中生物、物理和化学性危害;生物毒素;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食物掺假及鉴定;食品包装安全问题;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法律法规等[1]。就新建本科院校来说, 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是青年教师, 很多时候教学缺乏经验, 上起课来, 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 对该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探讨。

1 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安全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 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 掌握食品安全性维护和防范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除了课堂的知识传授以外, 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 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工程化思想。就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来说, 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是停留在“全课堂”模式, 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时, 还是停留在知识点教授, 而不是食品安全系统框架体系的认知。除此之外, 该门课实际上是一门涉及学科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毒理学、病理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免疫学、流行病学、质量安全体系、法律法规及控制措施等。但很多学校食品专业课程设置里, 并没有开设上述大部分的课程, 因此加大了上课的难度。尤其青年教师是一个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底, 并且学识广泛, 才能基本上驾驭得了这门课。所以, 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食品专业的青年教师来说, 更应该深深思考该如何上好《食品安全学》这门课。

2 教学实践的改革

为保证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目标, 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用多种手段, 多层次, 多方面的提高教学水平, 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1) 在教材选择上, 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实际, 选择教材。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钟耀广主编的《食品安全学》, 该书在编排上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是一部在教学中较好使用的教材。

2) 在教学中应多采取案例教学, 结合国内外和当下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食品安全原理的诠释, 不必限制拘泥于课本上一字不变的概念, 这样不仅会教条化, 还会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我们在课堂上说明一些案例, 国外的“二恶英”、“疯牛病”、“雪印奶粉”, 国内的“苏丹红”、“地沟油”、“阜阳大头奶粉”、“毒淀粉”和“恒天然”等事件时, 配以图片并加以时事分析, 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昂, 讨论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因此采用案例教学, 是我们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适宜的食品安全原理融合到实时的案例中去, 逐步塑造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其分析案例的能力, 有助于未来在生产实际中, 提高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水平。

3) 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此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直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 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大量原本抽象的讲解可将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分析, 通过图片或小短片形象展示[2]。同时, 也大大缩短教师备课时间, 增加了教学内容, 时间和教学效率都大大的提高。促进加快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但是完全依赖多媒体也是会造成教学形式单一乏味[3], 很难突出重点, 所以有必要加入一些板书, 用来梳理教学脉络, 突出重点。

4) 在教学实践中促进自主和合作式学习。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由学生自选与课程相关内容, 并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该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幻灯课件等活动。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 并回答其他同学提问, 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

这种让学生走上讲台,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 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 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

3 考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采用平时课堂讨论, 作业、制作PPT讲稿以及课程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考核,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通过以上课堂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学期结束的考试中, 学生表现良好, 从知识点的掌握, 到检索文献的能力, 制作PPT汇报的内容, 语言表达等方面, 均有较大的提高。

4 结语

在新的形式下, 《食品安全学》课堂教学实践改革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也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项主要任务。这就要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尤其是青年教师, 要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自我, 才能符合现今社会对新一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耀广.食品安全学[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梅琳, 崔海英, 徐斌.《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90:20-21.

[3]颜秀花, 许伟, 唐兰勤, 陈立根.《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 2013, 61:8-9.

食品包装学教学研究 篇10

随着基因组研究的开展, 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开始向分子方向发展, 并且借由遗传信息的研究来探讨生物体日常活动当中代谢活动, 也就是蛋白质代谢的研究——蛋白组学。而将该领域知识应用在食品科学研究还是近几年的全新概念, 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进一步帮助人类解开生命的奥秘。

蛋白组学的概述

在上个世纪末, 由澳大利亚生物学研究者率先将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称为蛋白质组, 其中主要包括蛋白质、修饰体、亚型蛋白质等, 而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使得一个新的学科得以建立, 这便是蛋白组学。该学科主要以生物体的蛋白质组作为研究对象, 从分子水平上来分析蛋白质的表达、修饰、功能等, 其中主要研究的就是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 目前已知蛋白质组与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物质。

现代蛋白组学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粮油食品当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对于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正在不断进行, 尤其是改变现有农作物性状, 使其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等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研究当中显示, 对自然生长型和人工干预型的大豆种子蛋白质组分析, 其中人工干预型大豆蛋白质中含硫的氨基酸浓度明显增高, 可以有效提升大豆蛋白的品质, 采用这种大豆磨成的食用油营养水平更高。同时, 在对小麦生长中蛋白质组变化进行研究时发现, 使用氮肥较多的小麦蛋白质中含氮量会明显增加, 并且其籽粒的数量和饱满程度均要明显增加。谷物当中蛋白质含氮量增加还会使其研磨的面粉弹性更好, 烘焙后的营养价值更高。

在肉类食品当中的应用

在生物体肌肉生长过程中, 红肌和白肌纤维所起到的作用差异较大, 而纤维本身的性状对肉类食品的品质 (多汁、口感、鲜嫩程度等) 的影响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但采用可描述肌肉生长规律的动物模型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 就能够了解其肌肉纤维生长情况和肉质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 鸡胸脯纤维的蛋白质组在鸡的各生长时期当中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牛骨骼肌如果出现过度生长情况, 则是由于其肌肉生长抑制基因当中13中肌肉蛋白质的基因表达情况发生了转变。其中收缩蛋白和代谢蛋白对肌肉纤维生长的影响较大, 其能够加快纤维生长和收缩速度, 但如果过度分泌则会影响肉类食品的品质。

在动物屠宰之后, 其肌肉纤维早期的生化反应对后期肉类食品的品质影响极大, 因此对屠宰后肌肉纤维生化代谢活动作为研究项目, 就可以了解肉类食品品质的变化情况。目前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电刺激、气压控制、冷却时间控制以及屠宰前动物营养调整等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屠宰后肌肉纤维的蛋白质组代谢情况, 使肉质品质提升。

在水产食品储藏中的应用

鱼类、贝壳类、无脊椎动物类等水产食品也是人们常见的食物种类, 利用现代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可以对其储藏和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国外学者曾经对11种处于不同冷藏状态下的鳕鱼肌肉的蛋白质图谱进行研究, 显示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 鳕鱼肌肉纤维中的肌浆球蛋白、激动蛋白、醛缩酶A等物质水平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导致鱼肉口感的改变。而在低氧、低温环境下保存的斑马鱼的鱼肉纤维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低氧环境会使6个低丰度蛋白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鱼肉的品质。

在乳品食品当中的应用

乳品食品本身就属于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 而蛋白质本身的水解变性程度是影响乳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蛋白质水解之后, 其所产生的肽类物质就是乳品味道的关键, 具有自身独特的蛋白质组学特性。根据研究显示, 如果将蛋白质编码中的几个关键基因删除, 则会导致β-酪氨酸末端出现10个残基的转移系统, 导致细胞内转运物质能力下降。同时在对瑞士奶酪类食品进行研究时显示, 起到发酵作用的几种嗜热乳酸类细菌的蛋白质提取物在水解之后具有显著差异, 其中β-络氨酸水解能力最强, 而部分含有磷酸肽的蛋白质则无法被水解。

在酸奶类食品当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和益生菌, 其中乳酸菌的蛋白质表达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不同的菌株在不同的培养基当中所表达的蛋白质数量和种类均有一定的差异。这类实验一般需要在胁迫环境下开展, 而这样也就能更好地炎症蛋白质在应激反应下所呈现的代谢状态, 有助于对人工控制的研究。

结语

熟女必修“性爱包装学” 篇11

性爱也应是浪漫的,这需要某种氛围,比如烛光、花影,还有月光。

很多女性不知道这一切都可用來享受,以为性是男人的活儿,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的主张、他们的花样、他们的快乐,而独独忘了,自己也可以把性当做一件人间美事去“布置”、去创造、去享受、去陶醉。

不少男性私下都表示,讨厌那种仅仅为尽义务而“献身”的女人,她们冷冰冰的、干巴巴的,似乎没有知觉,有的甚至在做爱的时候,还想着她的针线活儿!

女人在讲台上、办公室里、街上总是有自己悦耳的声音,可是,在床上,往往沉默,没有一些感性的、俏皮的、富有生命力的言语。也许她会用心感受,用目光暗示,也许会主动熄灯……”但就是忘了,还可以轻启芳唇,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老公的赞美。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在作怪,也可能害怕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于是便关闭芳唇,带着某种压抑,去做那件本可以无限放松的“好事”。

实际上,女人的调情,会让男人热血沸腾,不能自己。性爱是一种身体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而如果你放弃了语言,势必会影响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有一对夫妇,曾给对方一种属于他俩的性爱语言,这也许让人觉得有点无聊,有点欠庄重,但这确是一种激情的催化剂。

男人不仅仅喜欢“用”眼睛做爱,其实跟女性一样,也喜欢“用”耳朵做爱,性爱是一种“通感工程”,你的五官的全面参与,会使这个美好的“运动”做得更完美、更投入,也更为多姿多彩!

女人要学会修饰浪漫

做爱也需要一些“包装”。首先不要以为一丝不挂就是最好的表达,在床上,有时候也要有一种“修饰”。有位女子给杂志社写信时后悔不迭地谈及一个令她很“没面子”的细节有天晚上,她早早就上床休息,以为值夜班的老公不会有“性”致,便没洗澡就上了床。更令她后悔的是当时竟穿着一条破了几个洞的内裤……

当丈夫掌灯想欣赏“睡美人”时,吓了一跳。她形容自己躺在那里“无地自容”,太没形象了,好担心丈夫心里是否会想“这就是我的太太吗?”

一个懂得爱情的女人,应很注意自己的床上形象,不要以为在“自己人”面前就不要美了,不要以为床上的身体就可以轻易地“打发”了。要知道,你的玉体,会让美丽的梦做得更久。这不仅是对他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包装”中,最根本的一个前提是:你必须是干净的,再带一丝丝的香,不能太浓烈。太浓烈了,就像是一朵被人贴在鼻孔边嗅了10分钟后的花所释放出来的那种“怪怪的香味”。因为男人很多时候,是用彝、嘴做爱的,而如果你连澡都不洗,叫人家怎么“呵”护、怎么温存呢?

学会使用头发做武器

不过,惟有一个“地方”你不必“包装”,那便是秀发,最好是去掉发夹、梳子、橡皮筋,让它“乱乱的”,带一丝妩媚、一丝朦胧,一丝慵懒、一丝开放,还有一丝不设防的迷茫……卧室里的女人不同于客厅里的女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披头散发演绎着性感,后者高悬发髻体现着高贵和矜持。前者让男人冲动,后者让男人欣赏。而这一“性常识”,早在几百年前,就已被《聊斋》里的风流女鬼发挥得淋漓尽致了,每每她们要“勾引”自己所爱的书生时,就风情万种地梳头,那种弄不清的长发,会令每一个书生心动“理”乱……

对女性而言,性爱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身心的参与,也是一种情调的营造。不要只呆板被动地伸开五指,去迎接甘露,不妨把自己栽种在爱情的沃土里,长成一棵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芳草,用甘露滋润鲜艳欲滴的花……

浅析食品工程中化学污染的控制 篇12

虽然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一系列弊端, 但是如果采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监督的制度的完善就能很好的控制住食品生食产过程中的化学原料污染的问题。

1 常见一系列食品化学物质危害、应对措施、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科研产品不断产生, 也将有许多应用到食品领域, 比如说为了减少害虫对庄家的损害, 用喷农药来解决表面上的问题;为了庄家长的更快, 产量更高, 就是用了化肥的效果;为了使家养动物长大的更快, 更胖, 就要饲料来解决;为了增加食品的保质期, 食品的颜色, 食品的味道, 就用有各种作用的添加剂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这些都是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有害物质的食品。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品, 对食品不断增加的需求量, 化学添加剂也不断增多, 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影响, 最直接的例子, 三鹿奶粉事件。但目前社会上还存在这样好多我们并不知道的厂商, 所以一定加大打击力度, 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安全。

(1) 农药污染, 是指用于农田杀虫、杀菌、除草和粮仓杀虫灭鼠的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田间施用农药时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农作物, 通过食物进入人体损害健康。为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控制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对农药施用时期、配置和施用方法等都必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 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 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是造成农作物污染的重要原因。生活污水中含有多种有害的有机化学物质, 工业废水的成分较为复杂, 主要污染物有重金属、氰化物、胺类、酚类等。历史上因工业污染发生的“水俣病”、“骨痛病”事件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3) 粮食收购时, 粮食水分往往超标, 常需要烘干处理, 在烘干的过程中空气中漂浮的农药等有害化学物质也会对粮食造成污染。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既可以使得加工食品色、香、味、形及组织结构俱佳, 还能保持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延长食品保存期, 便于食品加工和改进食品加工工艺, 提高食品生产效率。但是也有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毒性, 例如吊白粉吊白块在80℃以上就开始分解为有害物质, 它可使人发热头疼, 乏力, 食欲减退等。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g就会有生命危险。

2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光谱法、色谱法及质谱联用法等。

分光光度法是检测食品污染物经典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 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普遍应用于食品中金属、非金属含量的检测;色谱法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诸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原理以获得分离的方法, 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 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 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 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质谱是以待测物的特征离子定性, 弥补了色谱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的缺陷, 当与色谱、光谱仪器联用时, 大大提高了各种方法的检测能力。

3 控制食品中化学污染的途径

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食品的化学污染问题相对更加突出。因此迫切要求深入研究化学污染、有毒有害物及其前体物和代谢物在食品产销过程中的控制途径及方法。笔者认为我国控制食品化学污染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完善食品工程管理机构部门的职能

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在总体上, 实施“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强调协调配合, 落实管理责任。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达八九个, 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同时, 建议我国尽早组建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 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二是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小调整, 依然按照食品产业链的环节进行分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卫生、农业和质检等部门研究制定分工方案。

3.2 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建设

要基本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确保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到位。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适应健康保护和WTO要求的现状, 需要以科学为基础开展研究, 为制定食品中重点有害物质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近期应着重加强农药、兽药、生物激素、有害重金属元素、有害微生物等限量和检验方法标准的研究与制修订工作。例如农药的使用必须遵守以下安全规定;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甲胺磷、对硫磷等) ;限制农药的使用剂量;制订农药在蔬菜、水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加工时选用符合农残标准的原料, 或采用一定加工措施去除农药。

结束语

绿色环保的食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 是每个人健康的资本。正如我们所知道的, 食品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饮食文化, 还关系到其它的许多问题, 比如人们的温饱问题, 还关系到了经济问题, 由食品产业带动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 食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也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 控制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污染, 搞好环保绿色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 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也是对人类自己最大的服务, 需要人们用心来经营自己的健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从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到不断追求新食品的今天。虽然, 有好多产品都深受人们的喜欢, 但是它里面含有大量对人们的健康有危害的化学物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主要来源以及检测方法等都是人们当下研究的重要问题, 因为绿色环保的食品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 减少疾病的产生甚至死亡的概率。

关键词:食品,化学物质,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覃华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进展[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18) .

[2]刘俊花, 孙勇民.对我国化学性食品及配料污染管理体系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 2008, 8.

[3]田秀红, 闫峰.食品原料中的天然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12) .

上一篇:渗透路径下一篇:大蛋白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