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2024-08-16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精选12篇)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格要求越来越高, 而高职毕业生就业效果却不理想, 种种现象表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脱节。根据甘肃区域特色职业岗位群需求, 通过市场调研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重视学生岗位从业能力以及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现状分析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且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二是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三是从实验效果上看, 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 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 形式比较简单, 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总体来说,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够理想, 包括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检测、平衡膳食设计及营养强化、食品分析检测与卫生检验、营养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的生产[1]。这种状况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较低、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因此, 构建行之有效的、能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重点。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㈠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订的具体要求,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总体目标是面向食品营养、检测行业, 培养具备相关食品营养、检测以及加工基本知识, 掌握食品检验、品质控制、食品生产及管理、质量监督、营养分析及配餐等技能, 适应食品质量检验、食品品质控制和认证、食品营养与开发、食品加工及生产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 根据甘肃区域特色职业岗位群需求,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主要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并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衔接, 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接轨。加强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 为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 设计和安排大量形式各异、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内容。校外实践教学内容由课程参观、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这几部分构成。在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 积极开展“双证书”教学, 并将取证培训及考核过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

㈢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 第一要注重教师的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送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培训;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相关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3]。第二,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㈣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是落实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是实现食品营养与检测教育目标的关键。通过采取实际操作与口试答辩、小组测试和答辩以及笔试考核等方式使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多样化。与此同时进行实验课程考核、教学实习考核、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考核以及课外科技创新小组考核。

通过多样化、全程考核和双证制等措施给学生增加竞争压力, 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加大平时实训考核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终达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社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格要求越来越高,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 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同时, 使本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行业所需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潘菊素, 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2]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等.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6) .

[3]郑华艳, 王喜萍, 张文英.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2) .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2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针对目的国对出口产品采取了严格的检测措施,但是我国产品在国外(如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仍常被检出农药残留物、重金属、抗生素超标等,造成了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和极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我们所采用的`相应的检测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在化学物质检测测量中就是测量标准)的量值得不到保证.

作 者:徐锐锋 王卫华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刊 名:中国计量 英文刊名:CHINA METROLOGY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X9 关键词: 

★ 工程材料报审主要检查哪几项

★ 跟您汇报几项工作

★ 食品安全新闻

★ 食品安全征文

★ 食品安全讲话稿

★ 食品安全重要性

★ 食品安全培训

★ 食品安全通讯稿

★ 食品安全检讨书范文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社会需求 食品营养与检测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72-03

现代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却不理想,此结果反映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着差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职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传统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往往只是辅助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印证或延伸。现代的研究者认为,高职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相互扶持和促进。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独立且灵活的,服务于行业、岗位,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就业。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例进行论述。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主要针对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以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广西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辐射广东,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高技能人才。基于此,构建“社会+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见图1。

如图1所示,首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对行业内的企业和检测监督机构发放问卷,得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分析能力要求后,将专业实践能力细分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四部分。再进一步分析这四种能力所必需的详细技能,从而构建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的高职培养,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最后通过社会对学生工作效果的反馈再次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各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统筹兼顾,才能优化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使之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全面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从功能上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素养,将职业道德贯穿其中,尤其是食品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的行业,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操守。同时,实践教学体系从内容上还应包括设定目标、体系建立、资源保障、监督管理和评价这五个方面,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保证体系建立的完整性。

(三)针对性与适应性原则

基于本校学生就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立足广西、辐射广东的就业指导方针。选取的实验教学内容要适应广西、广东两地的相关行业领域。

(四)灵活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一旦构建,并非一成不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新技术、新岗位、新标准的出现而及时调整。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五部分内容,如图2所示。

(一)实践目标体系

如图2所示,实践目标体系包括:实践知识目标、岗位能力目标、职业素质目标。根据对岗位群的分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主要适应的岗位有:食品化验员、食品质检员、食品配餐员、食品工艺员、食品销售员和食品小业主。部分学生通过自身知识的再提升,还可以做营养咨询师和食品研发员。因此,实践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理化、微生物、感官检验的基础知识,食品加工、质量控制、销售、营养配餐的基础知识。学生岗位能力的目标要求不但具备不同岗位所需能力,还要具备企业真实环境中岗位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将这四种能力分为若干个技术组成,再将某项技术细分为若干个实训项目。最后将项目归类,分配给不同的实训课程去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专业实践能力分为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技术、食品营养分析与配餐技术、食品质量控制技术5种实践技术。其中,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又包括7个项目,分别为:感官检测、物理检测、营养成分分析、非法添加物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食品包装检测。具体的实训项目确定后,将这7个项目中感官检测、物理检测、营养成分分成3个项目,划分给食品理化检验实训课来完成实践教学,而剩下的4个项目划分给现代食品安全检测实训课来完成实践教学。以此类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训课,食品检验综合实训课、校内技能大赛和产品展示、顶岗实习和暑期实践就组成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三)实践资源体系

“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资源是构成资源体系的三大要素。首先,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参观调研,将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带入课堂。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做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较为先进的开放性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以满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立了4个专业实验室,还建立了共享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实验室,以满足教学要求。此外,联系了7个校外实训基地,以接纳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习,课程见习及毕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最后,编订实训教材,建立试题库、视频资源库,建立了可以共享的网络资源库。

(四)管理体系

校内教学管理由教务处和实训中心统一管理,建立了报备、巡查、监督、整改、落实的管理制度。校外实训管理由实习实训科、教师、企业三方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来管理,并制定了管理制度。

(五)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了过程式的评价体系,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更具体地指导学生改进实践操作。假期实践报告评价、实习单位评价丰富了实践教学评价内容,使得评价更为立体。社会对学生工作的反馈,可以及时纠正或者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贯穿高职教育的3年,工学结合是实践教学的主基调,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学习,企业文化、职业道德都会渗透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如图4所示,基础实践能力安排在第一学年,由有机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等9门课程完成,除此之外,又单独开设一门食品检验基础技术,安排在基础课程学完之后,将9门课程的基础实践能力无缝连接,再次强化和整合,巩固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第二年完成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由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等8门课程完成,同样,单独开设一门食品检验综合实训,安排在专业课程学完之后,将8门课程的专业实践能力无缝连接,再次强化和整合,巩固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在第三年完成毕业顶岗实习,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和企业对学生的反馈,检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成果。在教学方法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先在课下自学实训知识,在课上老师来解决学生所碰到的问题,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还增加网络的应用,通过QQ、微信、BBS等平台,用微课、视频解答问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由上述来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色:其一,体系全面且灵活,从社会需求出发,更适应职业岗位的实践。体系最终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实训项目组成,通过教学评价信息的及时收集,灵活地调整实训项目,更加契合社会、行业的发展。其二,职业道德、素养训练始终贯穿整个高职教育,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实训项目中,使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更快地融入企业。其三,开设食品检验基础技术和食品检验综合实训两门课程,使得分解的每个实训项目做到无缝连接,便于学生对做学技能的梳理和整合,达到强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并且经过不断完善,构建了“社会+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反馈良好,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通过率94%以上,初步证明在此实践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更有利于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赵云伟.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

[2]姚永聪.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3]付晶晶.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11)

[4]于雷.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农业院校食品类专业校内基地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

[5]吕修海.校企共建高职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10)

[6]郭亚利.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针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研究 篇4

1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重要价值意义

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经济方面的利益, 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 添加各种添加剂、以及过期食品等等不安全食品的数量逐渐上升, 同时近年来, 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所以, 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当下的社会中食品检测机构的存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存在对于社会民心的稳定、对于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改革检测体制, 整合检验资源, 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 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更是社会发展中所有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2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虽然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当下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食品检测方式存在差异性。

我国当下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是就笔者看来, 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食品检测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也就是说, 就食品检测来说, 没有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为食品检验检测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 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 缺乏一个统一的检测标准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

2.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整体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横向上比较来讲, 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国家, 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而相对来说, 体系比较落后。尤其是近年来的多起严重的食品案件, 更是从根本上凸显出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落后性。

2.3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薄弱。

在当下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 除了存在上述的两个问题外,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薄弱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无论是在人员上, 还是在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检测制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的存在也就恰恰地体现出了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明显不足。然而, 也正是由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的薄弱, 导致了近年来, 我国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不仅严重的影响了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运用, 同时更加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3 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当下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 无论是在检测方式上, 还是在检测力量上都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效用。所以, 我国食品检测的相关领域, 要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并且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而更好的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笔者在此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3.1 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

要想有效的改善当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并且完善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 首先就应该强化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一方面,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不仅能有效的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 更加能够使得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向着开放式、竞争式的方向发展。

3.2 健全检测标准, 提高检测技术手段。

任何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相关标准的设立, 在我国的食品检测体系中, 建立健全有效的、科学的食品检测标准, 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检测技术的一些相关手段是十分重要的。而体系标准的建立不仅要依靠相关人员不懈努力的研究, 更需要引进国外相关方面的经验, 而在借鉴的过程中要经过对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的特点进行分析, 进而进行借鉴。与此同时, 也要对检测技术有重点的进行研究和开发。

3.3 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技术力量建设。

加强源头控制, 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并加强对偏远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持, 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机制。

3.4 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 避免重复检测。

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以此来减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食品检验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客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 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定, 建立起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同时, 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维护, 保障信息平台的时效性, 对于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要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信息。此外, 还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消化,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 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 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针对我国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借鉴美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等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 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场准入的法律制度, 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所以,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 并且由于笔者对于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研究能力有限, 所以以上研究也比较浅显, 而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对于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研究还需要更多食品检测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共同致力于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进一步应用, 同时更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因此, 我国政府的相关领域要高度重视食品检验检测工作, 同时, 相关的研究人员要根据国家针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福鼎, 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研究, 对当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同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民以食为天, 食品永远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近年来,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利益的趋势等多个方面, 使得我国的食品质量问题尤为突出。而在这形势下, 食品检验检测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重要价值意义, 分析了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并对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出了几点意见, 旨在为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洪斌.浅谈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7) .

[2]张玲.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 2013 (23) .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5

沁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1年初,我们河南省沁阳市工商局积极探索,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抓手,以落实市场巡查和网格化监管两项制度为核心,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建立督查机制,初步形成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体系。5月底,我们为全市965户食品经营户建立了信用档案,纳入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模式。6月9日,焦作市工商系统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监管现场会在我局召开,各兄弟县局纷纷前来我局观摩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工作。6月23日,河南省工商局食品安全调研组对我局的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其他地市工商局推介我局的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核心载体,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一)理清思路,制定方案

我们在充分总结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基层执法人员意见,经过多次论证,制定了《沁阳市工商局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工作目标与绩效考核挂钩。

(二)规范档案,统一内容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我们建立的食品 1

经营户信用档案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品流通许可证复印件;二是营业执照复印件;三是信用等级评价表。根据食品经营户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以及巡查情况,对食品经营户信用等级进行评价,专管员和所长分别签署评价意见,确定该经营户信用等级;四是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专管员巡查情况登记表;五是消费者投诉记录;六是下架、召回食品记录;七是违规违法行为处理记录;八是食品安全信用等级通知书。根据评价结果,工商所以书面形式将经营户的信用等级通知到当事人,给经营户以激励和警示;九是其它材料。

(三)细化标准,科学评价

根据信用分类监管的实施方案,我们将全市食品经营户分为四个信用级别,即A级:诚信食品经营户、B级:一般守信食品经营户、C级:警示食品经营户、D级:严重失信食品经营户四个等级。新开业经营户定为B级。对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评定标准,涵盖主体资格、监管痕迹、经营行为、自律、被投诉、被处罚等情况。如A级经营户评定标准:一是证照齐全、没有超许可范围经营食品行为;二是管理制度齐全上墙;三是食品经营场所安全、卫生;四是签订有食品安全责任书,没有食品安全经营隐患,不销售不合格食品;五是能认真履行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率达100%;六是没有消费投诉案件;七是近两年内没有其它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不良行为记录。

(四)严格程序,评定等级

一是评定等级。专管员根据全年日常巡查情况,对本网格内所有监管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资料进行整理,提出信用等级初审意见,所长根据初审意见予以确定信用等级;二是告知。专管员向食品经营户下发《信用等级评定通知书》,告知其评定结果;三是动态管理。信用等级每年评定一次。高级别食品经营户一年内没有保持本级评定标准的,依照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降低级别;相反,低级别食品经营户连续两年达到高级别评定标准的,升高级别。2011年,我局严格按照标准,对全市965户食品经营户确定了信用等级,其中A级食品经营户889家,B级74家,C级2家。

(五)依据等级,分类监管

对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巡查频率,等级标准越低,巡查频率和力度越大。对A级经营户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扶持,除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外,每季度巡查一次;对B级建立信用预警机制,在日常中予以提示,实行“远距离”监管,每两个月巡查一次;对C级建立信用惩诫机制,实行“近距离”监管,每月巡查一次;对D建立信用淘汰机制,实行“零距离”监管,每半月巡查一次。同时,对经营户档案进行形象区别化识别,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经营户档案,分别用绿色、黄色、橙色、黑色四种颜色予以标识,一目了然,便于甄别。

(六)科学统计,汇总分析

我们依据信用分类监管档案的记载情况,从市场巡查、消费者举报、产品质量监测等各个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的对 3

食品经营主体以及所经销的商品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研究应对监管措施,强化下一步的监管工作。今后,我们将采取适当方式将信用分类监管的结果和统计数据向社会公示,或提供公众查询服务。

二、以四项监管措施为基础保障,丰富信用分类监管

(一)明确监管责任

绘制《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图》,将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区域划为“市局总格、工商所分格”的责任区域,明确了从市局领导、工商所长到专管员的责任区域。目前,全市分为52个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责任区,93位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责任人。

(二)工商所长承诺

13个工商所长分别签署《落实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责任制和市场巡查制》承诺书,向局党组承诺:严格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责任制和市场巡查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通过这一措施,使工商所长更加明白自己承担的责任以及责任履行的程度和承担的后果。

(三)监管责任公开

统一制作了965个《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牌》,在全市每个食品经营门店、商场、超市的显著位置悬挂,向社会公示该食品经营户的监管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方便消费者投诉。

(四)建立督查机制

实行三级督查:一是市局主要领导每季度要对各工商所 4

全面督查一次;二是分管领导每月至少对自己联系的工商所进行一次督查;三是消保股每月要对各工商所督查一次,并将市局领导和消保股督查情况进行汇总,提出各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整改要求等。工商所要按照督查通报情况,加强对自己责任区内食品经营者的巡查,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经营者要增加巡查频次。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局将根据情况进行通报,必要时监察室将介入进行调查,并按照《焦作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主要成效

一是增强了监管的针对性。执法人员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采取相对应的监管方式,从传统的“等距离”监管变为“分距离”监管、无序的监管变为有序监管,避免了监管的盲动性。

二是增强了行业的自律性。专管人员根据等级确定巡查频次,等级越高表明信誉程度就越好,巡查次数越少,无形中促使低等级的食品经营户自我加压,自觉守法诚信经营,以追求更高的等级。

三是增强了执法的有效性。工商所可按照分类监管机制的操作规程下达、分配监管任务,科学组织市场巡查监管力量,使工商所巡查人员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市场主体进行检查,变过去整体平均用力为分散重点用力,使食品安全监管实现了关口前移,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经营行为。

四是增强了执法人员的主动性。信用等级监管对执法人员何时何地巡查、巡查职责以及巡查要求均作了硬性的规定,巡查结果不仅要录入台账,而且还要由所长进行检查评定。同时巡查记录情况列入年终绩效考核办法,与绩效目标奖挂钩。这些措施避免了执法人员巡查不到位的情况发生,同时便于上级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 构建模式 构建思路 校企合作 优质核心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09-01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食品、烹饪、营养相关专业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1~6]。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航空食品工艺与营养)专业(以下简称航空食品专业)在借鉴相关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积极与海南地区航空食品公司、高端酒店、食品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如图1)。

2 课程体系构建

2.1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模式

只有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因素,才可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航空食品专业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

2.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到企业挂职、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等方式,了解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及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如图3)。

2.3 优质核心课与职业技能培养

航空食品专业工作岗位、岗位技能要求及相应的课程(如表1)。

3 课程体系持续改进

在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的方法手段、学生对课程的反映、企业对学生满意度等进行跟踪监测,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学生座谈会探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并走访区域餐饮企业、航空食品公司、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召开专业顾问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參考文献

[1]袁世保,秦冬丽.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J].新教师教学,2011(3).

[2]陈运生.《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5(3).

[3]程桂芬,张忠良,吕艳燕.高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论坛,2005.

[4]刘丹.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9(3).

[5]贾君,赵明珍,童斌.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0).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7

一、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 世界各国接连不断地发生食品污染事件, 如英国的“口蹄疫”和“疯牛病”事件、比利时的“二恶英”事件, 国内的“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白酒塑化剂”等事件, 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一) 原体 (微生物) 污染问题增多

一方面, 我国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 如农药污染和霉菌毒素污染、沙门菌污染、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 在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出现, 如在我国多个省份流行的大肠埃希菌等。卫生部的统计数字显示, 2011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41.27%和61.67%。

(二) 环境污染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比较突出的主要是二恶英和有机氯的污染问题。老百姓反响较大的是污染企业故意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 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居民水源中, 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健康。

(三) 生产者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严重

农药和兽药对食品源头的污染,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者违法使用高毒农药如剧毒鼠药、高毒高残留农药, 养殖业者违法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兽药和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者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非法、超范围、超用量使用防腐剂、色素、过氧化苯甲酰钠等食品添加剂, 违法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如使用病死畜禽肉、过期产品、发霉变质原料等, 保健食品里添加违禁药物。

(四)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如利用转基因食品等新资源、化学合成添加剂等新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新型包装材料等直接或间接用于和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

(五) 传统食品安全新问题不断被研究发现

如大众早点油条中的铝残留、油炸淀粉类食品中的丙烯酰等安全性问题。

(六)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有些经营者在食品收购、储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 过量使用保鲜剂、防腐剂, 向食品内注入化学剂增加重量;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小食品经营者分级包装水平低, 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 甚至销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

(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滞后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很多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 出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比较高, 执行到现在没有进行较大的修订。有的食品标准项目指标陈旧落后, 如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只有800多项, 而国际食品法典有3300多项, 欧盟有14.5万项。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只有20%左右达到了国际上的通行要求。在这种低标准体系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必然存在很多食品安全问题。

(八) 检测设备差, 检验检测水平不高, 科研经费投入少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食品药品监管、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农业部等多个政府部门, 使得本来稀缺的检测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而新的、灵敏的快速检测手段, 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 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少得可怜。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及主要弊端

食品安全监管在实践中就是对食品安全与质量进行检测执法。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对食品安全监管定义为:“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制性管理行为, 目的在于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保证从生产、加工、储存直到流动的过程中食品安全、完整并适于人类食用, 同时按照法律规定诚实而准确地贴上标签”。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就是由强制性的食品监管活动和食品供应链各个利益相关方面参与的预防性、教育性战略相结合的产物。

(一)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职能划分

2009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 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分段监管基础上的综合协调为主要特征。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包含多个部门, 各部门各司其职, 分布在整个食品供给链条的多个环节, 形成了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分段监管指的是监管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把食品产出过程划分为若干环节, 每个环节由一个或数个部门进行监管;综合协调指的是在分段监管的基础上,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工作。在分段监管方面, 主要分为种植或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几个环节, 分别针对不同的监管部门, 即农业部对应种植或养殖环节、国家质检总局对应生产加工环节、国家工商总局对应流通和消费环节、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应餐饮服务中的消费环节等。在综合协调方面, 目前负责部门为卫生部, 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及检验规范等贯穿于食品安全整个过程的职能赋予了卫生部, 同时在2010年2月6日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 承担国家宏观层面综合协调的职能。

另外, 其他一些政府机构也参与了食品的检验和控制。比如, 科技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科研工作, 环保部门参与生产地区环境、养殖场和食品加工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测与控制等。这样, 在我国就形成了按照食品链环节进行部门分工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框架。

(二)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存在的主要弊端

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统一性、协调性较差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诸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但由于立法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甚至相互抵触和矛盾的条款。新的《食品安全法》仍然过于原则和抽象, 法律责任中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问责缺失、操作性差等问题, 给现场监督执法, 造成一定的困惑。过于迁就现有的权力分配体制, 被现有的部门之间、中央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格局束缚住了手脚,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延续以前的分段监管, 缺乏法律应有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部门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 容易导致各监管部门间不能无缝对接, 形成监管空白及盲区或造成重复监管。

2.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混乱、存在漏洞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少、时间早、指标粗, 有些指标缺少风险评估依据, 不少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 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 这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 也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国食品标准目前大约有5000项, 由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其中,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当前, 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安全标准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 不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不全面、重要标准短缺。有关资料显示, 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覆盖率仅为80%, 仍有20%的食品没有明确的国标及检测办法;食品种类的覆盖率仅为50%, 近30%的农药没有明确的检验方法;近500种食品添加剂中, 很多没有相应的安全标准对其进行约束。

3. 监管机构职能、权限界定不清

我国的食品管理体系主要是围绕保障食品供给建立起来的,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滞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 监管环节较多。分段管理的模式容易产生监管主体小团体主义, 只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 管理效率低下。由于食品不可能只是在本地区流通, 这就需要受影响的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在中央与地方的监管职责区分上, 也存在着条理不清、监管真空问题。比如近来争议较大的免检问题, 这样的监管真空很容易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头。

4.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过多, 监管力量分散, 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但各监管部门感觉国家的财政投入增长仍然较慢, 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若干问题:首先, 各监管单位感觉食品安全检测设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其次, 经费不足导致相关监管部门的执法目的发生变化, 一些地区的执法部门把监管执法当作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 而是大多以罚代管;再者, 部门之间在引进先进设备和高端人才方面激烈竞争, 造成重复建设过多, 设备闲置, 有限的食品检测资源 (包括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 分散在各部门, 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利用。

5.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手段落后

受技术限制, 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内容无法执行有效检测。比如像氯丙醇、二英、抗生素、违禁产品等, 不少地区不能进行有效检测或者干脆不检测。比如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 加拿大可检测出251种农药, 德国的DFG可检测325种农药, 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种农药, 而我国却没有能同时检测上百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技术。

6. 缺乏严谨的问责制度

目前我国的组织体系既非明确的完全隔离分工的平行状, 亦非清晰的独立中有交叉的网状, 而是呈现错综的网状,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不但“权限不清”的问题较为严重, 还缺乏清晰严谨的责任追究制度, 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 失职责任也难于追究。

7. 食品安全案件处罚力度较轻, 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食品安全案件屡屡发生,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暴利驱使、违法成本过低等, 甚至一些企业还把可能面临的惩罚金额记入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根本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就可能面临天价赔偿的状况相差甚远。

8. 本应常效化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出现了应急化倾向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常态化工作, 应当以预防为主, 从源头抓起, 主动清除事故因素, 不使聚集成势。然而我们的监管工作常常是被突发事件牵着鼻子走, 被动地应急反倒习以为常。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在国外,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这种协调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 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依然分布在不同的部门, 通过明确食品类别 (美国) 或按照环节 (日本) 进行分工, 以保证对“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在美国也一直存在着要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完全统一到一个部门的声音。阿根廷、智利和荷兰等国也在积极探讨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类是以澳大利亚、爱尔兰、丹麦、加拿大为代表, 为了控制风险, 将原有的多个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重新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 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 彻底解决部门间分割与不协调问题。

另外, 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方式。其中尤以建立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社会监督最为典型。

四、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路径选择

以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为核心, 重新建立足以控制各环节风险的食品安全体系是今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变化的总趋势。

(一)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现阶段,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据的主要法律是《食品安全法》。该部法律虽然经过几次修订, 依然存在诸多的监管空白, 还没有做到欧美国家那样全品种、全环节的全程监管, 有待不断完善。此外, 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数量众多、协调性差、彼此重合, 当务之急是要对大量零散的单项法规进行全面的修改和整合, 加快《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 促进法律法规有效衔接。完成食品召回、退市食品处置、食品安全可追溯、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食源性疾病报告、食品从业人员管理、食品安全诚信和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酒类、畜禽屠宰、进出口食品、粮食、食品相关产品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修订。推动食品安全地方立法, 加快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加强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 完善食品安全刑事侦查和立案标准等相关配套规定, 提高刑事责任追究效率。只有形成科学有效、层次分明、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 才能切实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高效运行。

(二) 建立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历经多年的摸索与反复修正和实践, 美欧等先进经济体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所以, 我国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先进国家标准设定的优点, 积极推动标准研究中的国际合作, 持续开展与国际食品法典及相关国家、地区食品安全标准的系统对比研究, 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修订工作。在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的基础上, 考虑到我国实际的承受能力, 建立一套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要、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三) 建立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可谓是“九龙治水”。监管部门多头监管造成了“角色不清”和“权限不清”。相互之间缺乏统一协调, 目前的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只是一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 而不是实质性的安全监管机构。因此, 可依国外先例和经验, 组建实质性的安全监管机构 (如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专门负责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

(四)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要加快研究开发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整合各相关监管单位、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 凡在食品生产、销售方面有过严重劣迹的, 终身不得从事食品行业。

(五) 增加食品安全违法违规的成本

获取暴利是不法生产经营者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原因。目前, 违反食品安全所导致的后果与其法律责任严重不对等。而且, 违反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的概率很小, 根本不足以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2009年1月, 三鹿集团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被判处罚金4937余万元。被告人、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被判处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2000多万元。18个月后, 甘肃青海吉林再次出现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因此, 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 增加法律的透明度, 充分体现法律的威慑力。

五、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政策建议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 集中、高效、针对性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总体水平不高,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 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的食品监管体系。我国必须建立起以政府监管为主体, 行业协会、媒体辅助监督、消费者积极参与的监管体系, 通过完善和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依托先进监管技术, 形成高效的政府部门监管体制, 促进食品生产企业合法经营, 创造让全社会满意的食品市场。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探索治本之策、建立长效机制, 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一) 组建垂直管理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组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将现在分散于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环保等多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权限完全整合在一起, 对现有的执法资源进行整合, 彻底解决机构重复与管理盲区问题。由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出任主任。组成建立一套自上而下, 独立运行的管理体制, 整合现有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相应的人员编制, 总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避免因部门间协调而产生利益冲突, 该机构独立于地方财政, 在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垂直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 将分属于全国各地各部门的技术支撑力量都集中在一起, 成立食品检验与检测中心, 对监督检验网点进行统一布局, 扩大检测覆盖面, 提高检测水平。

同时, 不妨选择一些省市及部分地市实施监管体制改革试点, 以一个部门为主建立权威、综合、高效的分类监管机制, 整合资源、归并职能, 减少环节、延长链条, 彻底解决职责交叉、职能分治、重复监管和责任不清、监管缺位等问题, 形成全程覆盖的监管格局。

(二) 建立一套既达到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色的完整统一的标准体系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委员的合作与协调, 与国际接轨, 努力推进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制订, 建立一套既达到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色的完整统一的标准体系。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切实解决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残缺、混乱, 食品标准水平不高的问题。新标准体系既要包括对掺假、掺杂食品的一般禁令, 也要包括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既要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 也要包括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 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是应建立一套包括从农村到餐桌的全部环节的统一标准制度;二是应由国务院指定的独立单位负责建立统一食品安全标准, 解决行业标准数量繁杂、内容交叉的局面, 实现产品标准单一科学化。

(三) 以法律的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

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是包括主体准入和客体 (商品或服务) 准入。也就是通过对食品进入市场环节时实施市场准入, 对食品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 对不合格食品实施市场退出的机制, 对食品安全实施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四)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体系, 着力建设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在现阶段要实现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政府检验检测机构与监管部门脱钩, 减少部门间的重复检验检测, 逐步建立检验检测共享数据库;要推动检验检测资源的合理区域分布, 保证自治区、市、县三级机构结构优化, 实现检验检测职能的合理分工;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发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中介机构, 逐步实现检验检测体系的专业化、社会化。为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构筑安全网。

追溯就是追到根源, 这是缩小、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后防线。“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 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 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做到信息化管理, 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反馈, 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可以获得安全的食物,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可以做到良性监管, 安全预警。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 能够通过分析、追踪找到引起问题的根源, 并能够较为准确地将可能存有隐患的产品、半成品、原材料进行区分、隔离、处理, 避免问题的继续扩大。

(五) 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

对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首先要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做到企业讲诚信、行业要自律, 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要监督生产经营企业自觉履行食品生产经营义务, 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企业的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 强化民法在调整企业与消费者损害责任方面的利益赔偿作用。

(六) 大力推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部门管理向综合管理、由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改变以往“九龙治水”的局面, 构建起“一个中心, 三大系统”, 即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食品安全网格化基础信息系统、食品安全群众举报投诉系统和食品安全快速反应系统。依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 把所有社区 (村组) 细分为苦干个“网格”, 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网格“多级”管理体系, 公开招录人才, 为每个网格配备1-2名管理员, 明确责任, 实行统一购买服务、统一综合履职、统一考核管理。不让问题食品成漏“网”之鱼。

(七) 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

由于受人、财、物等限制, 再加上非法食品生产者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运动性, 客观来说, 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根本不可能完全及时地发现并查处所有不法行为。因此有必要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 设立专项奖励资金, 建立食品安全举报系统, 加大奖励力度, 鼓励非法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收集证据进行举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总会有人知晓那些非法生产、加工问题食品的情况, 而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只需从制度层面积极为其提供反映问题的平台, 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各种有效的违法违规信息, 进而可以采取一种相对主动、迅速的行动方式打击食品违法行为。实施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不仅能创设一种相对较低代价的信息获取渠道, 减少行政开支, 又能提高食品卫生监管部门的执法效率。同时, 由于一直存在着被举报的风险, 非法生产者就不得不增加各种“防御性”支出, 当这种“防御性成本”大到一定程度, 使违法行为不能有利可图时, 违法行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八) 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成本

治乱须用重典。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一直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一些企业以身试法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保持严惩重处治理常态。对犯罪分子“严刑峻法杀无赦”, 使其“倾家荡产一场空”。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切实保障食品安全。首先, 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 增加法律的透明度, 充分体现法律的威慑力。其次, 加大对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进行赔偿的力度。这种赔偿不但包括有形损失赔偿, 还应该包括潜在危害赔偿和精神损失。同时利用“食品安全网格化基础信息系统”建立类似“黑名单”制度, 让利欲熏心的企业主“一次违法、终身出局”。

(九) 完善食品安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 而不是制定出来的。如果行政执法部门或执法人员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 也不能产生预期效果。“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 要做到依法行政, 就必须注重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 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 对失职的部门和官员严肃追责。

(十) 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政府和企业间相互沟通的机制, 引入“第三方监管”

食品安全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上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食品安全体系有效运转的核心是食品产业链的生产者、加工者和流通业者通过食品安全积极维护自己的声誉。政府和社会的监管仅仅是外在的约束, 而生产、加工和流通主体的良好卫生规范与自我检验监测才是内在的决定因素。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 建立相对独立于政府体系的国家实验室, 或适度开发民间检验检疫机构, 让这些机构专门负责技术检验, 同时引进其他科研力量参与竞争。我国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监管, 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 要杜绝此问题, 可尝试一些预防性的监督管理。如引入公众全面参与监督的社会监管模式———“第三方监管”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的缺陷。

六、结束语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8

食品检测环节没有落实到位

城镇居民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等大多数是在农村地区栽培之后运输过来的, 在从农村到餐桌的这个环节之中就存在许多可能使食品变质的因素, 而这些变质或者即将变质的食品出现在城镇并贩卖的时候就说明在众多的食品检测中没有真正的将检测落实到位。食品的安全检测应该紧跟在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运输和食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 并将食品的内部检测和外部检测结合起来, 共同保证食品的质量。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日益发达的今天, 食品检测也应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逐渐走向社会化和科学化的食品检测体系。

缺乏完善的城镇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目前许多城镇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都只是一些零散的、没有严格组织和标准的监管。这样不仅不能对行业内部进行有纪律的科学管理, 也无法提升城镇食品安全监管组织内部的监测水平。城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以签订行业规定为主要形式, 用以限定成员作为而确立的监管联盟。但是这种机制没有达到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现在许多城镇食品市场因为个别行业的不良竞争和不法行为而紊乱, 如果不对这些无组织状态的行业进行合理的管理, 将会极大的影响市场的风气, 妨碍居民的消费和市场的发展。

城镇居民的总体食品安全监督意识薄弱

食品的安全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监督。人民群众是最广大、最基础也是最及时、最有效的监督力量。良好的食品监管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及时投诉和举报。但是现在许多城镇的居民都缺乏这类意识。首先是害怕遭到商家的报复, 危害自己的利益, 从而纵容商家的一些不法行为。其次是缺乏举报和投诉的意识, 大多数居民对受到的食品安全侵害选择了默默忍受, 或者与商家理赔。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清楚对食品安全进行举报和投诉的途径。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

食品的安全检测要确保在食品的生产到最后消费者食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同时, 食品的检测也要随着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对技术上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更加精准的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进行检测, 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在安全检测方面的资金投入, 不断引进先进的安全检测设备并逐步设立系统的一体化检测机构。而且对食品安全检测的工作人员也要提高要求和标准, 对不能够适应新型检测方法的工作人员要及时进行培训, 与此同时, 也要加强在安全技术检测方面的人才储备, 确保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高质量水平, 帮助食品安全检测逐步进入现代化。

以政府为主导,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政府应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作用, 主动承担起进行社会和市场管理的重要职能。首先政府应该帮助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明确相关部门各自在城镇食品安全监管里的责任, 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或重复的现象。其次要将这套体制认真贯彻到位, 改变以往单纯的以经济发展为政绩考核的标准, 将城镇食品的安全也要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可以通过行政首长负责制这一做法来提高城镇食品安全在行政首长中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打击力度, 同时使其明白自己在城镇食品安全中的重大责任与义务, 做到责任到人。最后政府要积极作为, 重视城镇食品安全问题, 从自身开始主动出击, 在对城镇食品的安全进行定期检查的基础上也要对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只有政府主动出击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也才能及时、迅速的处理城镇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培养城镇居民积极监督食品安全的意识

要想及时的发现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号召起来, 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要深入到群众中去, 通过媒体、传单等方式宣传相关法律政策, 逐步培养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 这样城镇居民才可以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通过相关教育使群众明白自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和举报是自己的责任, 不能因为害怕就容忍不良商家的不法行为。为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实行奖励机制, 奖励在食品安全学习中的积极分子以及及时对食品安全中的问题进行投诉和举报市民。同时政府也要设置方便市民举报、投诉的热线以及其他渠道并及时宣传出去, 方便市民的参与。

结语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9

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3+2”培养模式 (“3”指三个平台, 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 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各类实验教学重新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 构建反映时代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多模式、立体化的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以适应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自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普遍大范围招生, 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尤其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包括扎实的文化基础, 更看重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 尽管各高校在软硬件方面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全国食品专业实验教学均购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 但仍满足不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导致了原有的固定时间、固定人员的实验安排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为此, 转变教学模式成为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由原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5年教高1号文件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2006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对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规定要有开放型实验室, 这一要求对开放实验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 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提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该“计划”要求本科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组建实验设备、开展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开放实验体系是“质量工程”体系的一个分支, 开放实验模式的研究符合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

2 开放性实验教学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起, 国外出现了对开放性实验的研究, 涌现了一批开放实验教学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3]。但开放性实验研究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 同时由于国情不同, 各个国家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认识到开放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国内由于高校间的实验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术水平、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加上对开放性实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使得目前我国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多种模式[4]。

2.1 课余开放模式

实验教学的实施主要沿用传统的实验模式, 必修实验以固定实验班为单位, 按安排好的时间和实验项目, 由指导教师做实验前集中讲解和全程实验指导, 在实验室空闲时间对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完成在实验课上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或较高要求的内容, 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做自选项目的实验。

2.2 时间开放模式

把教学大纲要求的每个必修或选修的实验项目分几个不同时间段开出, 每个时间段开出确定的实验项目, 学生通过预约, 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 灵活掌握实验进程, 打破了过去以固定实验班为单位进行实验的传统模式。

2.3 全方位开放模式

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设备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联系相应的实验室, 自行选择实验题目并设计实验方案、查阅资料、选择设备、摸索实验步骤从而完成自己的实验项目, 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在这三种开放实验模式里, 前两种是处于过渡状态的、最初级的开放实验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开放实验的实行, 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 与开放性实验所要求的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设备开放、管理手段开放还相差甚远。只有全方位开放模式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 能极大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符合目前人才培养的要求。

但是所有的实验项目都采用全方位开放模式的可能性极小, 因为确实存在一些不适于全方位开放性操作的实验项目, 如演示性实验绝无全方位开放性操作的必要, 假若按全方位开放性模式操作, 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因此, 各高校应根据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专业要求和实验项目性质等实际情况, 制定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的开放实验模式。

3 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3.1 食品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食品专业的应用性很强, 因而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生物类、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目前食品专业的实验教学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模式一般为两种。

3.1.1 验证性实验——不开放

在所有的实验中, 目前验证性实验项目几乎占到80%, 实验教学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即课前预习、教师讲解、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进行, 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固定。由于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所有的实验项目全部是计划内的必修内容, 因此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3.1.2 综合性实验——时间开放

目前每门课程计划内都有1~2项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由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指导教师批准后实施, 实验时间由学生选择, 实验完毕后上交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时间自主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能灵活安排实验时间, 具有开放实验的特点, 但仍需进一步改革,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3.1.3 研究型开放式实验——全方位开放

本部分为计划外实验项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8年进行了11个实验项目试点, 2009年进行了12个实验项目试点, 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科学综合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经费资助, 依托于两个中心 (食品科学综合实验中心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本部分实验由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参加。首先由学生提出研究性题目, 指导教师根据研究项目的新颖性、可行性等最终确定研究型实验项目;学生调研、安排实验方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方案;实施实验, 时间由学生选择;实验结果汇报、讨论, 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型开放式实验试点工作, 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指导教师也从中学到了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同时也为实验室全面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而, 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模式应进一步稳定下来, 积极推广应用。

3.2 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 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构建多模式、立体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3.2.1 计划内实验

①验证性实验——时间开放, 内容集中

验证性实验以对食品理化指标测定、食品加工工艺等验证性内容为主, 主要作用是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 该阶段作为食品专业实验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严谨科学作风的重要阶段。每个实验项目根据学生总数每周或隔周开设一次,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进度参加实验, 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实验, 额满为止, 由于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变化不大, 该环节在实验操作前由教师对实验中的关键环节、难点、重点做讲解, 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 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为以后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环节打好基础。

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全方位开放

教学计划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三选一的比例拟定实验项目, 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之后, 通过网上预约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时间, 同一实验项目有人数限制。学生自行制订实验方案, 自主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指导教师只做方案评审、方法指导以及实验成绩评定, 不对实验进行具体讲解。

3.2.2 计划外实验

①研究型开放式实验——全方位开放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 逐步建立稳定的研究性开放式实验模式, 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实验成绩评价方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 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与学生毕业论文有相似之处,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毕业论文是一人一题, 而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是一组 (2~5人) 一题,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集小组众人之长, 使方案更可行。因而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是毕业论文的过渡, 学生在此阶段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的做好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订单式”实验——人员开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拥有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的技术体系, 近年来, 利用这些优势, 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 承接部分产品加工的实验任务, 以满足师生的需要。如2009年校三十四届运动会召开之前, 实验室承接了为经管学院运动员提供早餐 (蛋糕和酸奶) 的任务, 由专业实验教师带队, 学生自愿参加, 组成产品加工实验小组, 通过开放性实验的方式, 实验产品提供给“订货方”。“订单式”开放性实验服务了师生,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多模式、立体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资源,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新世纪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摘要:实验教学是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各类实验教学重新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 构建反映时代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多模式、立体化的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以适应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食品专业

参考文献

[1]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2) :148-151.

[2]付章杰.开放实验体系建设及其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湖南大学, 2008:1.

[3]陈绪诚.构建实验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60 (4) :130-133.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10

食品安全指数是在进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辅以定性判断的方法, 主要依据半年或一年主要类食品的所有质量抽检结果数据, 把产品的各种日常检测、监测结果转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 从宏观角度反映食品安全动态变化趋势, 为政府部门、消费者等及时地提供准确、客观、全面的食品安全水平的信息。从2006年开始, 北京市已着手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指数发布制度, 2009年12月杭州市质监局首次发布了食品质量安全指数。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新形势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指数体系由一套反映食品供应链各领域的若干类指标构成, 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具体说包括供应源头、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十分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依据建立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 收集相关食品安全数据, 计算食品安全指数。食品安全指数数值高表明食品安全状态好, 食品安全指数低则表明食品安全状态不好, 消费者可以依据这个指数提供的信息量选择食品, 食品安全指数将成为指导消费者日常消费的“晴雨表”。

二、食品安全指数体系的构建研究

食品安全指数是一项庞大、综合性系统,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指标的选择要严格遵循科学合理性、可行性、全面完整性、系统性、动态性、数据可测性等基本原则, 选择尽量准确评判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包括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储运、包装、销售、消费者等各环节指标。

(一)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的构建

食品供应链很长, 是从农场到餐桌非常复杂的一个链条。每个环节都直接决定食品安全指数水平, 因此要充分考虑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不安全的因素, 来建立食品安全指数体系。

1. 原料供应环节

食品安全要重视源头生产。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肉类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按照产地环境分为种植业产品 (粮油、果蔬) 、畜产品、水产品。种植业、养殖业的指标具体如下:

(1) 种植业产品评价指标: (1) 产地环境及周围污染源情况; (2) 农业灌溉用水达到标准; (3) 农业投入品符合要求:农药、化肥、种子等的使用符合准则; (4) 种植业产品认证面积数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体系及安全认证的面积增加; (5) 掌握相关安全种植知识:正确地使用化肥、农药投入品。

(2) 肉类产品: (1) 饲养环境; (2) 畜禽饮用水达到标准; (3) 畜禽投入品:符合要求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的使用和畜禽的引种符合要求; (4) 通过畜产品认证数量: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体系和兽药GMP认证的企业数量; (5) 饲养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3) 水产品: (1) 产地水源环境及周围污染源情况; (2) 水源充足安全符合要求; (3) 水产品投入品符合要求:苗种、饲料、饲料添加剂、渔药、疫苗使用符合要求; (4) 水产品认证数量: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体系和水产品HACCP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数量; (5) 养殖者掌握相关安全知识。

2. 生产加工环节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成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一个环节, 随着加工食品在消费中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生产加工环节成为影响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由调研数据可得, 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受污染的主要途径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为此从生产源头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以下保证产品质量的必备条件, 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具体要求如下: (1) 食品生产环境条件要求; (2) 食品生产设备要求; (3) 原辅材料要求:食品生产加工所用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 (4) 生产加工要求: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进行检测; (5) 产品要求:按照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 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以及企业明示的质量要求; (6) 企业相关人员要求:食品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生产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经过培训考核;检验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7) 检验要求:企业应当具备规定的产品出厂检验设备, 检验设备必须经过检定; (8) 包装: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食品企业。主要有三方面内容:良好生产规范 (GMP) 、卫生操作规范 (SSO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技术。

3. 流通环节

我国食品流通的现状是消费者对食品需求日益小规模多元化, 食品流通量很大, 其中80%需要在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许多食品在储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环境、湿度、储运时间等影响导致变质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流通环节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1) 运输的基础设施条件。改进运输方式, 生鲜食品运输采取封闭运输和冷藏运输。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

(2) 流通加工的实施:食品行业可以在流通中进行挑拣、加工、包装以保证食品新鲜度, 对生鲜食品及时配送。

⑶冷链建设的数量和质量: (1) 冷链建设数量。建立冷链就是将生鲜食品从产地到消费的各环节都处于低温控制中, 冷冻温度必须达到零下18℃以下, 冷藏温度必须在0℃~4℃; (2) 冷链质量控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中应配备冷藏和冷冻设备, 生鲜食品在运输、贮藏、销售的各环节中都处于保证低温或冷冻环境下。

4. 市场销售环节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在对市场主体实行准入的基础上, 强化对市场食品实施市场准入管理的制度体系, 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督, 不合格食品将被退出市场, 对食品实施全程有效控制。食品零售商全面落实进货查验制度。

(1) 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准入制度是食品企业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表明食品企业的产品检验质量合格, 同时表明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食品质量安全基本要求。

(2) 严格获取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数据:配备检测设备, 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日常检测, 根据不同区域、业态、品种, 下达检测指标, 并作为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基础数据。在大中城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开展检测工作, 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 确保食品安全。

(3) 食品退出市场:当食品发生危害时, 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使不合格食品退出市场: (1) 强制退市; (2) 协议退出; (3) 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

(二) 其他环节

1. 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和重点研发领域

(1) 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指数。我国应增加食品安全的科研资金, 政府应该增加硬件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

(2) 食品安全资金的重点研发领域:研究食源性危害危险评估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食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记录食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

2. 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指数评价。通过宣传引导和科普教育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应举报投诉伪劣食品。

(2)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向消费者及时传递食品安全信息, 曝光食品相关事件, 反馈消费者信息。

(3) 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 加快消费维权监督网络的建设。

三、数据来源和计算

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检验、检测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企业自检测数据和消费者的信息, 这些数据将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安全状况。根据前面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将根据相关收集信息, 对采集的基层指标进行处理, 结合采用专家经验统计判断法进行各环节的权重确定, 确定不同的权重, 按照不同食品种类进行汇总, 逐层递归, 加总后得到食品安全指数。

摘要:食品安全指数综合考虑了食品供应链不同环节影响食品质量的相关因素, 利用可量化指标衡量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水平。基于供应链的角度对食品安全指数体系框架进行构建研究, 食品安全指数发布为消费者购买食品提供信息参考, 消费者可以依据这个指数提供的信息量选择食品, 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关键词:食品安全指数,供应链,动态指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组.食品安全指数模型的建立及初步验证[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 2008 (6)

[2]李哲敏.食品安全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1)

关于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食品 检验检测 体系 安全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6-0023-02

在多年的现代化发展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有一定进步是必然的。首先,在覆盖范围上,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由质检、农业、卫生、商务、粮食、轻工、商业、进出口等多个行业的管理部门作为主体建立,它们各自包含的种类与覆盖地都相对较广;其次,在检测站点数量上,于2000年之后有了一个大的增长,实现了食品产地、集散地和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食品检测站的建立;在现代设备上,随着投入资金的增加,亦有改善,如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使用的农残快速分析仪的普遍配备。另外,这些检测组织虽最初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发展建立,但在社会的发展中,政府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导致它们逐渐转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形式有自收自支、差额拨款等类型。

1 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不足

既然当下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获得极大进步,为何仍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下面,我们将展开目前食品检测方面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1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在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食品检测方式上,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检测的不够投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的模式往往是传统、突击、运动式抽查,而非全程、日常、系统的检测,而非“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其次,在检验单位上和检测意识上,我国食品检验主要还是政府机构的强制性檢验,而非企业本身,这反映出我国大多数食品企业的自觉检测意识不强,某些企业为了利润,甚而有作假现象。最后在于检验的着力点上,在检验环节中,目前的食品检测容易将焦点集中于最终产品上,而忽视了产品生成过程,而在监管对象上,则是聚焦于大牌企业,检测实验室在各地分布的不均衡又体现着地域分布的不合理,而检测对象亦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

1.2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尚未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

我国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尚未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这造成了一定的壁垒。第一,某些部门和地区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和行业所属部门作为机构能否获得资质的先决条件,往往本行业部门所属的机构在获得资质上享有优先权,其他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则很难获得,这促进了行业分割的形成。第二,在资质管理上不够全面,大多针对机构的基本技术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忽略了对机构的行为规范和是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效力。第三,在结果认定上,认定主体方既有各部委又有各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这使综合部门想要进入不同行业时复杂繁琐,又要重复认定,造成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2 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措施

2.1 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网络

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网络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一大重点,我们需以保障食品的安全为工作的核心,实现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国成的监管和检验,专一化各部门的检查职责,避免重复检验,做到依法检验以提高其公信度。建立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要具有以下特征: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面向社会、资源共享、覆盖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监控、市场准入三大环节、执法监督检验、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生产经销企业连结紧密。在建设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履行职责,加强加速这一工作的进行。根据“政府引导、多方兴办、市场运作、鼓励竞争、推进联合”的原则,进行开放的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培育,鼓励民间投资的食品检验机构的建立,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发食品企业自身检测的觉悟性,引进外资投入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在食品检验检测具体实施中,一项先进的技术无疑可以使检验结果的可信度更高,因此,国家要重视对于相关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加大对先进检测方法的开发与使用,可以通过引进国际最新技术和鼓励本国技术人才的开发,在资金方面,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费用收取获得。

2.2 建设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行为监管机制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需要实现统一化,包括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审核、检验人员的上岗要求和资质认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资质认定、准入条件和相应法则的认定,剥除原先的以部门隶属关系和资产性质作为先决条件的评价制度。为了有效的实施,各级政府需要严格负起督导责任,监督管理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资质和行为。

2.3 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体制

注重对于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体制的建设,令资源得以共享、信息得以互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和对数据的及时更新的保证。最主要且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整合当前所有部门的数据,形成资源信息数据库,包括对于检测方法与技术、检测表尊、供求信息、仪器设备、检测能力等前提或检测条件,当然,检测结果乃是最终检测数据。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食品检验与检测的信息能够获得即时的传递和共享。

3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依照国家法规和相关要求进行食品卫生与质量的判断,发展食品检验检测,不仅可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保障,使广大人民更加安心,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将食品安全放在主导位置,建立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锐.完善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的思考[J].科技论坛,2013,05(15):148-149.

[2]关莉莉.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1,25(14):122-123.

[3] 张培培.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07(13):57-58.

食品检测体系构建研究 篇12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食品安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的国计民生大事, 关注食品安全是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近几年,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却层出不穷, 问题食品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影响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亟待探讨和研究。物联网新兴技术的兴起, 加之其已在民生领域大显身手, 让人们看到依靠物联网技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希望。[1]

1 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1.1 相关概念

1.1.1 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国家职能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是负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

1.1.2 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使物品成为网络的终端, 物品与物品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1.1.3 食品“身份证”体系

食品“身份证”体系即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 指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中, 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或者逆向回溯, 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

1.2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2.1 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美国主要实施自愿的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政府制定了系列食品安全法律及产业标准, 使得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能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 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在进行食品安全溯源监管时, 采用不定期抽查检查制度, 来确保溯源信息与产品真实情况相符合, 同时, 还要接受第三方监测机构等多方不同的监管和检查;民间消费者保护团体也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

欧盟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食品追溯体系的, 食品追溯制度较为完善。经过多年, 欧盟建成包括《欧盟食品法》、《欧盟食品安全与动植物健康监管条例》等在内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从法律上保障食品安全。单独设立不隶属于任何其他机构的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 监察整个食品供应链, 进行统一管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关于提供溯源信息的责任与义务, 有专门的机构实行日常监督, 每年实地检查以确保产品的信息追溯体制的运行。在各种溯源系统中设置了消费者查询功能, 公众可以直接广泛的参与其中。[3]

1.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颁布, 加强食品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基本完成了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核心, 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4]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 我国只是在控制食品生产的加工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 并没有将食品供应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近年来均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1.3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标准、法规众多, 质量管理体系也不断完善, 但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 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条:

1.3.1 标准体系不完善、不统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既有交叉重叠又有脱节, 标准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灵活。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强。

1.3.2 监管主体多重, 权责不清, 效率低下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只是行政主体内部的一个分支,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没有足够的权利以确保监督顺利进行。各部门之间或职能相互重叠, 或相互间缺乏衔接, 或法规相互错位, 造成权责不清, 各自为政。

1.3.3 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

我国有各种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 缺乏日常监管与检查, 也没有不定期抽查检查, 无法确保产品信息的真实有效。

此外, 我国监管信息透明度不高, 行业、协会、消费者不能广泛参与其中。食品的来源与流向未能实行有效追溯, 没有统一的全过程监管。

1.4 国外食品安全信息监管的经验借鉴

1.4.1 不断修正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在食品安全监管这一方面做到不重不漏, 协调衔接, 科学合理, 各主体权责明确, 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执行, 从法律上、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1.4.2 设置高标准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从国家层面出发, 规定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 对所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事务进行统一管理, 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监管。

1.4.3 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鉴于国内食品安全分段监管、分段追溯的情况, 要实现对食品安全信息准确而快速的追溯, 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可追踪性与可追溯性。

1.4.4 实行市场资格准入制度

对涉及食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企业和个人, 进行岗前培训, 技术人员必须有上岗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淘汰一批生产不规范、不标准, 技术能力、设备设施落后的企业, 大力扶持大型龙头企业。

1.4.5 信息交流充分, 信息公开、透明化

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避免各自为政, 自成体系。搭建可供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监督和使用的查询、交流食品安全信息的平台, 同时还要设立消费者投诉热线, 增加政府、企业及民众之间的沟通。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体系, 在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方面, 已经不能高效地起作用。我国亟需建立一个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体系与市场经济相协调。我国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 物联网技术在民生等众多领域应用均有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 借鉴这些成功经验, 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特点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需求, 探讨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构建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身份证”体系构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身份证体系是对食品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整合, 实现对“从农场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追踪与溯源、以互联网为依托, 将产品质量控制策略传输到公用数据中心, 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可以共享信息的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 建立食品信息监管平台。

2.1 系统数据层结构划分

对系统的结构层次进行划分, 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服务层3部分。各层所完成的功能分别为:

1) 感知层:承担食品安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感知层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底层, 主要完成各类数据的识别、收集和简单处理由传统的无线传感器 (WSN) 、RFID读写器和执行器组成。

2) 网络层:承担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传输。网络层以原有的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 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包括有线无线、宽带窄带等各种通信技术。

3) 应用服务层:位于最上面一层, 主要是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 为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和服务。

2.2 系统总体框架

1) 通过实施HACCP来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对关键点进行监视和控制, 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食品危害并建立预防机制。

2) 在食品产供销等环节通过感知层感知、读取、拍摄、定位获取相关信息, 与通信网络相连, 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

3) 在食品的存储运输环节, 以EAN·UCC系统为基础, 运用射频识别技术进行食品安全追溯。

4) 在食品生产和供应等各个方面获得的信息均记录到电子标签中后通过数据传输设备传输至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

5) 网络层的云计算平台完成海量信息的分类、分析、处理和存储。

6) 通过应用服务层面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监管人员和终端消费者, 以及食品生产商、加工商、仓储商、运输商和销售商服务。

3 食品“身份证”体系构建的作用和意义

有效地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提高食品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行业的安全意识, 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采取食品安全监控措施, 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促进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 该体系还可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并为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利于消费者了解详细的食品信息, 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有效地解决我国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打破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贸易壁垒, 提高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的海外交易受到较小的影响。

4 食品安全“身份证”体系推广应用

本项目建立在物联网技术在民生领域日益发展的基础之上, 从食品信息的跟踪与追溯的角度探究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在食品各个分支及其他商品的信息监管方面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可以为政府在实现商品信息的跟踪与追溯方面提供相关可参考性的意见, 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试点应用, 努力实现商品的信息监管, 恢复并提高政府公信力。此外, 本项目不仅对于食品信息的监管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也对国内外其他商品的信息安全溯源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结语

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食品产业链数据, 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食品安全“身份证”体系, 可以有效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食品的安全性。然而, 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不可能仅仅依靠几项措施就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上, 还需要在管理体制、依法治理、监管能力、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努力、多措并举, 多管齐下, 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立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让不安全食品无诞生之地, 无生存之基, 无藏身之所, 从而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国际竞争力, 给中国食品领域一个安全、美好的明天。

摘要:“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食品安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 是关乎全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的国计民生大事, 关注食品安全是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物联网是近几年在信息技术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 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食品安全监管和物联网的概况, 论证了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可行性, 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身份证”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身份证”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清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应用和对策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 2013 (6) :71-73.

[2]刘怀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J].软件导刊, 2012, 11 (9) :99-100.

[3]房瑞景, 陈雨生, 周静.国外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监管体系及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 2012 (9) :6-8.

上一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下一篇:直肠黏膜环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