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2024-05-20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共10篇)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篇1

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特别是农药和抗生素等药物残留问题更是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食品安全这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要检测抗生素在食品中的残留,必须选择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因此,研究各种抗生素类残留检测的方法,提高其灵敏度与选择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具有哪些危害

人们吃了有抗生素残留的肉、蛋、奶等食物后,会造成抗生素在人体内蓄积,使人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引起各种组织器官病变,甚至癌变。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对保持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后,会使敏感菌群被杀灭或抑制,而耐药菌群却大量繁殖,从而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造成菌群失调,这就可能会导致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严重时还可造成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引起过敏和变态反应 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氯霉素可破坏机体造血功能,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常食用含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关节肿痛,重者导致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同时,动物体内的耐药性菌株的耐药性也可能转移到人体细菌中,从而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

其他毒害作用

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链霉素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肾损害和听神经受损。长期摄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严重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可损害第8 对脑神经,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四环素会引起肝损伤,与骨骼或牙齿中的钙质结合后,使骨骼及牙齿黄染,还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邻氯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引起人类免疫性疾病;氯霉素会损害人的造血功能,抑制蛋白质

摘要:文章综述了抗生素残留的来源与途径, 介绍了抗生素残留对人类健康、乳制品生产、环境及其他方面造成的危害,分析了检测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法、仪器检验法、免疫学分析法等,并指出了这些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对乳制品生产工艺的危害

由于含有抗生素的奶无法制成酸奶、奶酪等一些高质量牛奶产品,容易造成大量原料奶的浪费,给乳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奶户在高温季节为防止鲜乳的酸败,往往向牛乳中掺杂各种抗生素,从而造成乳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对环境的危害

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被排泄到环境中仍能稳定存在很长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链霉素、土霉素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螺旋霉素低浓度降解很快,但浓度高时需6 个月才能降解完;杆菌肽锌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降解需3~4个月,在无氧环境中降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据报道,动物养殖场污水处理池中红霉素、复红霉素、磺胺甲唑质量浓度可达69g/L,这些药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抗生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抗生素残留的日益重视,在客观上就要求改进传统的检测方法。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寻求一种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微生物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主要原理是根据抗微生物药对特异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来定性或定量检测受检样品中残留的抗微生物药。微生物检测法应用较为广泛,是抗生素残留检测的传统方法,但测定时间长,结果误差较大,操作复杂。其优点是费用低,一般实验室都能操作。

氯化三苯四氮唑法(TTC)

这是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用来检查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如果牛乳中有抗生素存在,当乳中加入菌种(嗜热链球菌)经培养后,菌种不增殖。此时,加入的TTC 指示剂不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仍呈无色状态。如果没有抗生素存在,则加入菌种就可增殖,TTC 还原变成红色,使样品染成红色。

棉拭法或纸片法

这是检测胴体内可疑抗生素残留的现场试验方法,简便而又有一定准确性,被世界普遍采用,具有广域的灵敏性。它是用棉拭插入待检部位浸润20min取出,放入有枯草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18h~24 h,或用圆滤纸从肾脏或乳取样,与含有枯草杆菌等细菌的营养琼脂贴合培养,通过观察棉拭周围有无抑菌圈或根据其大小判定有无抗菌物质存在。该法的特点是能够确定抗生素的种类,提高检出率和准确率。如,氯霉素最低检出限量为0.01mg/kg、土霉素为0.05mg/kg等。

杯蝶法

样品经处理后,注入牛津杯中,与含菌液的检定平板贴合。培养后,根据抑菌圈的有无及大小判定结果。采用不同的试验菌种,可检测不同的抗生素。如检测肉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用蜡样芽孢杆菌;检测青霉素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链霉素或双氢链霉素用枯草杆菌。

电泳生物检测法

该法灵敏度较高。Fusac(1989)应用电泳和微生物自显影技术测定动物组织中残留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琼脂扩散法

Korkela 以猪肾为样品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几种抗生素残留检测进行了比较。能检测出土霉素和链霉素的残留。Untermann(1986)报道,采用枯草杆菌进行琼脂扩散法检测出了牛、猪及山羊的肌肉中和肾脏内抗生素的残留。

仪器检验方法

仪器检验方法是利用抗生素分子中的基团所具有的特殊反应或性质来测定其含量,进行定性定量

和药剂鉴定。其敏感性较高,但有的检测程序较复杂或检测费用较高。

液相色谱法(LC)

德国Russel 报道了液相色谱法检测氯霉素残留,检测限为10μg/kg,回收率为63%~79%。Jefery等(1994)报道了用LC法测定沙拉沙星在海峡鲇鱼肌肉中的残留,沙拉沙星的检测限为1.4ng/g,回收率为85.4%~104%。

气相色谱法(GC)

该法有许多高灵敏、通用性或专一性强的检测器供选用。Plomp和Maes报道了在血液和羊水中甲砜霉素的快速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检测限为0.1μg/mL,甲砜霉素血清的回收率为91.3%,羊水的回收率为90.3%。

薄层色谱法(TLC)

该法经常作为样品筛选方法。其优点是速度快,有利于现场应用,且已在饲料、组织和体液等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ossuyt 等(1976)报道用TLC 法测定牛奶中新霉素的残留。但新霉素的检测限为15μg/g,远高于牛奶中的新霉素残留限量。

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

该法现已成为仅次于HPLC的残留分析法。HPTLC在兽药残留的快速筛选检测方面应用广泛。测定组织样品时需在样品展开后喷以硫酸-高氯酸试液,灵敏度可提高10倍,检测限达10μ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理化检测方法。该法对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Anadan等(1995)报道了用HPLC法测定鸡脂肪、肝脏、肾脏、肺脏及皮肤中恩诺沙星及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浓度,检测限为0.003 μg/g,在各种组织中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Rolinski 等(1997)用HPLC 法检测了肉鸡组织和鸡蛋中诺氟沙星残留,检测限为0.0025μg/g。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该法可弥补GC和HPLC法的不足,但不可能取代二者。SFC 最大优点是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种灵敏的检测器。Pensabene 等将鸡蛋样品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后进行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分析,检测限为25 μg/kg,回收率为81%~101%。

毛细管电泳法(CE)Ackermans 等将猪肉样品加乙腈提取,离心后上清液过滤膜后直接进行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测出肉样中15 种磺胺类药物的检测限在2 mg/kg~9mg/kg 的范围内。

联用技术

联用技术可扬长避短,一般兼分离、定量和定性(分子结构信息)于一体,因而特别适用于确证性分析。常见的联用技术有薄层色谱-质谱(T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色谱和质谱联用由于实现了高效层析分离和检测联机,可用微电脑控制层析条件、程序和数据处理,其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均好,并可一次同时完成同一样本中多种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检测。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常规的理化分析技术相比,免疫分析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容量大、速度快、仪器化程度低且分析成本低,分析效率则为HPLC 或GC 的几十倍以上。免疫分析法能与其他技术联用。

放射免疫分析(RIA)

Mahon 等曾将卡那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直接连接制备结合抗原,并建立了血清样品的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限为10 ng/mL。1984 年Arnold 等即建立了氯霉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其检测限为0.21μg/kg。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Prithipal Singh 等(1989)建立了检测猪血中磺胺二甲嘧啶的ELISA 方法,其检测范围为10ng/mL~1 000 ng/mL。国内刘智宏等(1998)建立了检测血清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ELISA 方法,其检测限为50 ng/mL。杨红(1999)建立了测定牛奶、猪血浆等样本的ELISA 检测方法,其检测限约0.025 ng/mL。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篇2

目前,根据抗生素种类特性,可将其检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化学分析法,二是微生物测定法,三是免疫法。

1 化学分析法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都要经过样品预处理、净化、衍生化、药物的分离和检测等步骤。通常在样品预处理步骤中所使用的提取剂为水和有机溶剂。脱蛋白常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等,也可使用无机酸HClO4和H2SO4[1]。此外,也可直接采用超滤法脱蛋白。在样品的净化和浓缩过程红主要采用离子交换(KL)、固相萃取(SPE)等方法[2]。对于样品组分中的其他残留组分采用正相、反相和离子交换等几种分离手段。近几年来大都采用反相色谱法,最常用的分析柱填料为ODS-C18柱。对于样品组分中的抗生素的检测主要使用浓度型的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由于其固有的高灵敏度,荧光检测法在多数分析中要优于紫外检测法。电化学检测器也已用于检测邻氯青霉素、头孢菌素和青霉素[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青霉素在牛奶中的限量为0.004μg/mL,美国为0.005μg/mL,根据我国标准(GB4789.27-94)对乳中青霉素的检测限仅为0.04IU/mL[4]。

1.2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将样品置于流动的气相体系中,根据抗生素的迁移率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检测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由于抗生素分子量—般都比较大,因此在采用气相法进行分析检测时需要进行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可以检测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残留[5,6]。通常选择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主要是由于它能分离理化性质极为相似的同一类抗生素的各组分。例如具有相似结构的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氧嘧啶等,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能达到有效的分离检测。另外,在气相色谱法中使用的毛细管柱具有较高分离度,有助于复杂混合抗生素的分析。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抗生素检出限可以达到1μg/kg[7,8]。

1.3 质谱联用法

目前,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质谱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正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残留分析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以及气象色谱-串联质谱均可一次同时完成同一样本中多种药物及其代谢物检测。例如,质谱已作为一种专一检测器广泛应用于牛奶中抗生素的检测。其分析方式有直接探头分析法、直接液体导入法、GC/MS、LC/MS联用法等。

2 微生物法

微生物检测法是应用最早而广泛的方法,其检测原理是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生理机能、代谢的抑制作用,来定性或定量确定样品中抗微生物药物残留。

2.1 PD法

PD法,又称纸片法,是将一充分吸收受检样品的滤纸片放入接种好指示菌的培养皿上,同时放入含有标准抗生素的阳性作为对照,然后进行温度培养,观察是否有抑菌圈。如果有抑菌圈说明样品中含有指示抗生素,一般在2~6个小时内就能得到检测结果。通常所选用的指示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杆菌[9,10]。在实际生产中则经常用来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11]。国际乳品联合会推荐嗜热脂肪芽抱杆菌作为乳品检测的指示菌,是由于它对抑制物质的敏感性较高[12,13]。但是,乳中的一些物质如溶菌酶[14,15]、体细胞[16]及大肠杆菌[16]等会对实验有干扰。

2.2 TTC法

TTC法,即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这种方法是将待测样品中加入指示菌进行培养,如果样品中不含抗生素,则指示菌会生长繁殖,在新陈代谢中进行生物氧化,其中脱出的氢可以和加在乳中的氧化型TTC结合而成为还原型TTC。氧化型TTC是无色的,而还原型TTC是红色的。因此,如果样品中含有抗生素,则TTC会被还原成红色。由于试验最终的判断标准为颜色反应,因此这种检测方法比较适合检测一些颜色较浅的食品。目前,该方法也是作为牛奶中抗生素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17]。TTC法的最小检出量青霉素为0.004IU/mL,链霉素为0.5IU/mL,庆大霉素为0.4IU/mL,卡纳霉素为5IU/mL[4]。

2.3 管碟法

管碟法,在日常试验中又称为牛津杯法。就是在涂有指示菌的平板上放上小管(或牛津杯),在管(或牛津杯)中放入待测样品,同时选择已知抗生素标准品作为对照,经培养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一般选择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糖菌等作为指示菌。管碟法检测青霉素的敏感度0.01U/mL。

2.4 Delvotest2P法

DelvotesGP法是将含有营养物和溴甲酚紫制成的片剂放入含有指示菌的琼脂安瓿中,加入待测样,待测样中青霉素浓度≤0.002 U/mL时培养基为黄色,青霉素浓度≥0.005U/mL时培养基为紫色,残留在0.003~0.004U/mL时培养基为黄紫色[18]。这是最早发明用来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一般选用的指示菌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目前,Delvotest2P检测法可以检测到0.005U/mL浓度的青霉素G。

2.5 发酵剂活性试验

这是在生产中专门针对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检测方法是:将装有待测乳样的烧杯进行巴氏杀菌,再冷却至42℃,加入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后开始测定其酸度和pH值,然后于42℃培养,每间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值,根据对照来确定待测乳样中是否含有抗生素[13]。

尽管微生物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但是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导致试验中出现假阳性。例如,微生物的活力,如果是选用了较弱活性的微生物则容易被抑制,造成试验中假阳性的出现;此外,培养基的制作、加样技巧等因素也会导致假阳性的出现[19]。

3 免疫法

对于食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也可采用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目前药物残留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①ELISA法,②放射免疫测定法。但是免疫测定法只能作为抗生素的筛选方法,其定量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1 EUSA法

ELISA法测定是基于抗原与抗体反应,首先在微孔板上将抗生素与蛋白结合,同时结合有抗生素特异性抗体,然后加入抗生素标准液或待测样品,那么游离的抗生素与微孔板中的固相抗生素竞争数量有限的抗生素抗体,将未结合的抗生素抗体洗去,加入过氧化物酶标记物,经过洗涤之后加入酶基质和发色剂孵育,此反应过程中结合酶标记物将无色的发色剂转为兰色产物。最后终止反应,测量其吸光值,吸光值的大小与样品中抗生素浓度成反比。目前,通过ELISA法可以检测牛奶、蜂蜜、猪肉、猪内脏及血液中的抗生素残留。

3.2 放射免疫法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篇3

关键词:液相色谱法 氯霉素残留 检测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18-01

1 氯霉素的危害

氯霉素的本质是抗生素,长期滥用不仅不会降低病原菌的危害,反而还会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强。此外,长期使用氯霉素还会在动物体内造成残留,而这会严重损害动物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生育力降低、产仔数减少、流产等,进而严重威胁到畜牧养殖业的生产。一旦动物体内出现氯霉素残留,就可能随着由这些动物制成的肉制食品或其衍生物乳制品而进入人体,因为氯霉素有严重的副作用,进而对人体健康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例如氯霉素对人体造血系统危害极大,能导致可逆性骨髓抑制和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又例如新生儿因服用含有氯霉素残留的乳制品后,极易引发“灰婴综合征”等疾病。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实验主要用到的仪器有:液相色谱仪(waters 600-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岛津 UV-2450)、超声波清洗器(DL-120B)、高速台式离心机(TDL-100)、旋转蒸发仪(Heidolph-4000型号)、周转式振荡器(MSI)以及0.45μm的有机微孔滤膜。

2.2 试验试剂

实验主要用到的试剂有:氯霉素标准物质(纯度≥98.5%)、乙腈(色谱纯)、甲醇(色谱纯)以及由实验室自制的超纯水。

2.3 标准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氯霉素标准品50mg并置于50mL容量瓶中,然后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配制成浓度为1.0mg/L的储备液,贮存于4℃冰箱中。储备液待使用时再配制成相应浓度的溶液。

2.4 牛奶试样配制

选用牛奶为待检测食品,将一定量的氯霉素标准储备液添加到不含氯霉素的牛奶样品中,分别配制成1.0mg/L、2.0mg/L、5.0mg/L和10.0 mg/L 的供试样品。

2.5 供试样品提取

精密吸取牛奶供试样品10.00mL,置于离心管中,加入乙腈定容,涡旋振荡1min后,超声提取10min。然后以5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min,移取上清液至100mL蒸发瓶中,重复提取2次,合并上清液,上清液使用旋转蒸发仪于35℃旋转蒸发至近干,用甲醇定容至5.0mL,经0.45μm有机滤膜过滤,试液供液相测定。

3 实验结果讨论

3.1 液相色谱条件的建立

取氯霉素标准储备液进行相应的稀释,然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扫描石英比色皿。由试验分析可以看出,氯霉素在278 nm处有吸收峰,故选择氯霉素检测波长为278nm。

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采用岛津Shim-Pack VP-ODS(150.0×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体积比为40∶60),流速1.0mL/min;波长278nm;柱温30℃;进样量10μL。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一定量的标准储备液并稀释成质量浓度分别为1mg/L、5mg/L、10mg/L、15mg/L、20mg/L、25mg/L以及30 mg/L的標准系列溶液。经过计算可知,在1~30mg/L的范围内,氯霉素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2027X+0.4474,相关系数r2=0.9994。

3.3 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

按第3节所述进行牛奶的供试样品提取,测定氯霉素含量并计算回收率,每个水平进行3次重复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样品平均回收率在85.67%~98.20%的范围内,RSD为2.81%~8.76%。

4 结语

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氯霉素残留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并且在氯霉素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为了实现更加高效精确的检测,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杰,许家胜,刘连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的氯霉素残留[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3(4):593-595.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篇4

多氯联苯是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该类物质的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和生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1]),因此研究检测海洋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分析方法是环境分析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超声萃取能有效地将有机物从固体样品中萃取出来,而且超声萃取具有效率高、仪器价格便宜,操作简单等优点.

作 者:柴晓兰 贾金平作者单位:柴晓兰(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92)

贾金平(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40)

食品安全成分检测方法(模版) 篇5

本公司由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博士领衔、多个专业领域专家所组成的技术团队具有长期从事材料分析测试的经验,技术水平和能力属国内一流。通过综合性的分离和检测手段对未知物进行定性鉴定与定量分析,为科研及生产中调整配方、新产品研发、改进生产工艺提供科学依据。三聚氰胺、苏丹红„„当这些威胁食品安全的有毒有害物质成为“过街老鼠”时,你是否知道还有另一种食品安全正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营养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市场上声称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的食品也越来越多。但是,当你通过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信息,来判断自己摄入的营养成分种类及数量时,你是否知道这些信息到底从何而来?支撑这些信息的检测技术是否可靠?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又如何?膳食营养平衡也是一种食品安全

谈到食品安全,很多人都会想到三聚氰胺或者苏丹红,想到那些被不法分子添加进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不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计量科学和测量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王晶博士却认为,这种认识并不全面。食品安全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食品的相对安全性。“我们说食品安全指的是相对的安全,是将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不是零。”王晶说。

企业对营养成分检测不够重视

“能量1512千焦,蛋白质11.0克,脂肪0.6克„„”在某品牌的营养龙须面包装上,营养成分表标明了产品所含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现在,在一些食品的外包装上,消费者能看到类似的营养成分标签。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也往往将其作为选择食品的重要参考信息。例如,糖尿病患者往往根据包装上食品营养标签提供的糖分数值来选择食品。但是,如果这些数值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食品本身所含的糖分,那无疑会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确保这些信息和数值的准确、真实,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意义重大。

微谱检测曾于2009年给予多家食品公司进行关于食品安全的检测,结果报告显示的数据让人心寒,但厂家也十分重视立即整改,为了广大市民的身体安全,食品安全不容小视,一定要严格把关,微谱检测与多家食品公司签约合作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关。

然而,目前一些企业在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和检测方面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王晶在其主编的《食品营养标签和标示成分检测技术》一书中,对目前我国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和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这样的概括:营养成分标示含糊不准确;营养成分标示虚假不真实,如根本不通过检测而随便标示营养成分含量,或明明不含某种营养成分却标示出这种营养成分;食品标签营养成分数据的标示不科学;对营养成分标示缺乏基本概念,使用不适当的检测方法等。

记者从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分析室了解到,大部分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信息来自企业的自我检测,也有一部分企业的数据来自第三方检测机构。据介绍,在这些企业中,有的企业自身对营养成分的概念很模糊,在认识上不到位,也就谈不上科学准确地进行标示;有的企业检测手段有限,根本无法检测,却标上了一个虚假的数值;还有的企业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检测,但检测结果可能并不理想,让企业在竞争中反而处于不利位置。

对于企业的这种种情况,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总工程师李东博士将原因归结为:“企业对营养成分检测不够重视,检测人员素质不够,装备也不足。总之,大家都把投入放在了有毒有害检测这方面,企业营养成分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检测方法和计量标准都需加强

据介绍,我国以目前国家标准方法为基础,已经形成了适合食品营养成分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检测体系,完整的检测体系包括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计量标准三部分内容。

但是,实际上对食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时,在检测方法上却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王晶举例说,由于膳食纤维概念的模糊,导致目前企业或检测部门出具报告时,常常将“不溶性膳食纤维”与“总膳食纤维”笼统报告为“膳食纤维”。但实际上,“不溶性膳食纤维”与“总膳食纤维”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而且,数据与真实意义的膳食纤维不符。这样导致同类产品的膳食纤维数据结果无法对比,给同类产品的质量评判也带来不便。

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些检测问题,首先应选择正确的测定方法和与方法严格

对应的标准操作程序;同时保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实验室间数据的重复性、可比性,并进行溯源。

标准物质就是实现测量准确一致、保证量值有效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需要相关的标准物质来支撑。可以说,标准物质就如同一把尺子,在提供可靠标准的同时,也保证了各实验室测量数值的可比性。

2006年,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完成的《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课题系统提出了针对食品营养素标示的检测技术,把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性的特点真正应用在食品标签营养成分标示的分析检测中。经过课题组的努力,已建立了食品总能量、脂肪能量、膳食纤维(可溶、不溶、总的)、脂肪酸(总脂肪、饱和、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糖类(单糖、双糖)、糖醇类(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等营养成分检测方法。其中,“食品中胆固醇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2220-2008)”等5项国家标准2008年已颁布实施,同时所研制的配套标准物质部分已成为国家有证标准物质,为我国食品营养标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微谱检测的分析技术服务遍布化工行业,从原材料鉴定、化工产品配方分析,到产品生产中的工业问题诊断、产品应用环节的失效分析、产品可靠性测试,微谱检测都可以提供最专业的分析技术服务。

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篇6

随着人们安全健康意识提高,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更加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样品预处理研究进展及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并简单分析介绍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作 者:刘乃新 李连国 吴玉梅 Liu Naixin Li Lianguo Wu Yumei  作者单位:刘乃新,Liu Naixin(内蒙古农业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甜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甜菜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李连国,Li Lianguo(内蒙古农业大学)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篇7

一、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1~2]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 使用抗生素是正常的, 这些抗生素主要用来治病、防病和饲料添加。但是由于乱用抗生素或不遵守抗生素使用的条件, 就会造成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 饲料中对抗生素的滥用。动物养殖过程中离不开饲料, 但是一些饲料生产厂家不在标签上标明所含的抗生素的种类和含量, 或者标签上标明的内容与实际不符, 从而造成对动物养殖进行抗生素的滥用。

(二) 使用违禁抗生素。有些养殖户为了个人利益, 故意在饲料中添加违禁抗生素药物, 造成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残留。

(三) 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有些养殖户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 在给动物使用抗生素时, 往往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方面不合理, 或者在法规规定的禁止用药的停药期、休药期内给药, 最终造成不应该的抗生素残留。例如, 对泌乳期奶牛用药不当;以及为防止牛奶酸败, 有的奶牛养殖企业在牛奶中掺杂各种抗生素。

二、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3~4]

(一) 对人体的危害。

1.扰乱人体微生态, 导致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口腔、肠道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和皮肤、腺体等处都有细菌寄生繁殖, 本来这些菌群在相互拮抗下会处于平衡状态。但是长期食用含有各种抗生素残留的食品, 往往会造成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 使菌群失调, 导致一些被抑制的细菌或外来细菌乘虚而入, 导致感染。

2.导致细菌耐药性。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食品, 可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菌株, 使疾病治疗变得困难。

3.过敏反应。某些抗生素类药物, 例如四环素和一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发生过敏反应。吃了含有这些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后, 部分人群会致敏, 轻者出现发热、瘙痒、皮肤红肿、荨麻疹等症状, 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危及生命。

4.具有毒性作用。例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副作用是导致听力损伤, 所以一旦长期摄入含有这类抗生素的食品, 轻者导致头晕、耳鸣, 严重的还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5.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反应。某些抗生素可导致致畸、致癌、致突变, 食用含有这些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 还会引起某些病变。如氯霉素的蓄积可引起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 污染环境。动物摄入含有一定抗生素的饲料或药物后, 排泄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环境中仍有活性, 会对水源或土壤造成影响, 导致在此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也会含有一定的抗生素, 长期食用这样的食品会造成残留累积最终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三) 对动物源性食品再加工的不良影响。纯牛奶经过乳酸菌的发酵能再加工成酸奶或奶酪, 但是如果原料牛奶中抗生素超标, 往往会使发酵不能正常完成, 影响乳品的质量和品质, 对乳品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 对国际间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日本、欧盟等往往借我国肉产品中的抗生素等药物残留, 设置贸易壁垒, 拒绝进口我国的一些肉食产品,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肉食产品出口量, 并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三、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有多种, 总体可分为三类:微生物检测法、免疫检测法和理化检测法。

(一) 微生物检测法[5~6]。微生物检测法的原理:抗生素可抑制特异性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及繁殖代谢而导致不同结果, 利用此可进行定量测定。代表方法有纸片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 (TTC) 、扩散法等。微生物检测法的特点:成本较低, 设备简单, 还能适用于大批量的样品检测;但是由于菌种筛选存在困难、检测时间较长、干扰因素较多、灵敏度低、精确度低, 并且有时还会存在不能有效检出的现象。

(二) 免疫检测法[7~9]。免疫检测法的原理:以抗原或半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反应。代表方法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免疫传感器等。免疫检测法是近年来发展较迅速的一种方法, 具有分析成本低、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可以适用于现场或大规模的检测, 但是有时会产生假阳性的现象。

(三) 理化检测法[10~12]。理化检测法的原理:利用抗生素分子中存在的某些基团 (或通过衍生得到的某些基团) 所具有的特殊反应 (或特殊性质) 来对其定性或定量。使用比较多的都是一些大型仪器检测方法, 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等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缺点是:仪器价格昂贵, 特别是与质谱的联用仪器;有些样品不能直接检测, 需要衍生后才能检测, 造成样品前处理操作复杂。但由于这些方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已经成为检测抗生素残留的重要方法。

寻求满足检测成本低、方法简单、用时少、高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通量及仪器设备便携化等要求, 将成为以后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检测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化民, 李庆华, 肖文刚.动物性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危害及检测方法浅析[J].湖北畜牧兽医, 2014, 1 (35) :52~54

[2]王宏博, 高雅琴, 杜天庆等.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4) :158~160

[3]安胜英, 刘观忠, 周帮会.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的危害[J].动物保健, 2003, 10 (30)

[4]石建军.肉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和控制[J].肉类研究, 2009, 8:69~71

[5]李延华, 王伟君, 张兰威, 等.微生物法检测牛乳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的对比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9, 34 (1) :63~66

[6]李延华, 张兰威, 王伟君.微生物法检测乳中抗生素残留及假阳性产生的原因[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 31 (8) :93~96

[7]邵辉, 吴瑕, 王剑飞, 王鑫.酶联免疫法与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J].中国乳品工业, 2011, 39 (6) :58~59

[8]周浩, 李俊霞, 杨红, 等.蜂蜜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放射免疫法检测[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 33 (11) :160~162

[9]孙霞, 王相友.免疫传感器在牛奶抗生素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10, 31 (13) :326~330

[10]葛云芝, 于小波, 周光宏, 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鸡肉中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J].食品科学, 2013, 10 (34) :180~183

[11]田志仁, 秦卫东.毛细管电泳用于抗生素的分离检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5 (3) :254~258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篇8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是个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粮农组织( FAO)、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法对食品中抗生素最高残留限量都有明确的规定,明文禁止抗生素残留超出最高残留限量(MRL)的牛奶上市,牛奶中青霉素G的最高残留限量已从1976年的0. 05u/mL提高到目前的0. 004u/mL。

随着消费者和国家主管部门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视, 1999年我国农业部公布了《中国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农牧发[1999]8号文),开始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包括牛奶中青霉素G等抗生素残留进行监测,以保证动物源性产品的卫生安全;2001年和2002年,农业部又先后公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T5045-2001)业标准,规定了“抗生素不得检出”。

1 国际上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牛奶中青霉素残留的应用现状

1.1 微生物生长抑制法:初期的方法是根据不同敏感菌株的生抑制来检测食品中的抗菌药物残留。这些方法最早用于临床医学的,主要是微生物琼脂扩散试验或使用接种菌株的产酸或凝固抑制试验。

1.2 微生物受体法:微生物受体分析法CHARM I和CHARM II比生长抑制分析法用途更广,可适用于检测不同基质样品中各种抗生素残留。CHARM I是专用于牛奶中β-内酰胺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也是美国AOAC承认的第一个快速测定法,这个方法非常快速和灵敏, 一个奶牛样品分析只需15min时间,可以使奶牛场的生鲜牛奶在没有进入牛奶加工厂前就能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

检测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步骤相对简单、快速,如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5mL的牛奶样品和14 C标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微生物受体混合,在85℃培养4min,离心,弃去上层液,沉淀物用水混悬加闪烁液,对筛选样品计数1min。牛奶中的β-内酰胺类和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限低于5ng/mL, 四环素的检测限为500ng/mL。这个方法灵敏度高,可作为传统微生物法的补充,进行复合筛选。

2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

对于牛奶样品,除了加热破坏自然的抑菌物质外,不需要进一步处理,但是,有些抗生素存在热不稳定性。当生鲜牛乳直接被检测时,一般需要临界状态的评价,因为自然的抑菌物质,如未分化的体细胞、免疫球蛋白和代谢产物可能引起抑菌圈,此外, pH的偏差,使用的纸片上含有抑菌物质,工作用镊子太热或没有清洗干净等,也容易引起假阳性的结果。有许多因素影响到微生物分析法的检测结果。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检测的抗生素种类和测试用菌种,尤其是菌种问题。而琼脂培养基的配方和pH值、测试菌种的类型、培养温度,培养基厚度和培养方法等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参数,因此在检测中采用标准化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3 我国对牛奶中青霉素残留检验方法应用现状

我国关于牛奶及奶制品中抗生素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最早出现在《牛乳检验方法》GB5409-85中,采用TTC法。1994年制订的《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GB /T 4789. 27-1994,也采用TTC法。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中,检测方法同《GB5409-85》,并不得检出。《绿色食品消毒牛乳标准》也做了类似规定。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非常适合于基层单位使用,用于对所检分析物进行分离和定量,并提供一些定性的信息,常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就是此类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精密仪器,且操作复杂,不利于大面积推广。微生物抑制法中的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纸片法和微生物受体法CHARM II的检测限完全能达到我国对牛奶中青霉素最高残留限量MRL 的要求,比TTC法的精确性和时效性都好,虽然只能检测某一类的抗生素残留,不能对某一抗菌药物作出定性的确认,但作为牛奶中的青霉素残留的筛选检测方法,仍为一种简单、快速、效果明显的方法。

CHARM II法比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纸片法检测时间更短,检测限更低,但检测成本较高,而后者虽然检测时间较长,但检测成本低廉,不需要昂贵的检测设备,更适合于基层单位的常规检测。为了保障人民食品安全,适应WTO的要求,增强国内牛奶及乳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将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纳入常规检测中去。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检测程序,将牛奶和乳制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报告、处罚和管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适应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要求;其次要修订、制订乳制品标准,将抗生素的检测纳入国标体系。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同国际标准接轨;再次是要进行抗生素检测方法筛选工作,提高国产试剂盒的研制能力,努力研发一些简单、快速、经济和便携的能检测多种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技术; 发展高效、高灵敏的联用技术和多残留组分确证技术。相信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提高我国牛奶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水平,为消费者的饮食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平, 李玉光,冯梦友,等. 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牛奶中残留的青霉素[J]. 光散射学报, 2005, 17 (1) : 61-63

[2] 叶兴乾, 刘东红, 陈健初. 牛奶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现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4) : 181-185

作者单位:165300 黑龙江省漠河县疾病控制中心

食品残留检测方法 篇9

点心得

时光荏苒,下笔之时才猛然惊觉自己已经在微生物检测一线奋斗了6年之久,6年里从懵懂到兴奋,从兴奋到麻木,再从麻木到坦然,6年里有过厌倦,有过迷惘,但是最后都坚持了下来,虽然现在已经不在检测一线工作(还是与检验有关,但是不再进行实验),回想6年来走过的路,还是感慨良多,当初的微生物检测经验也还是宝贵的工作经验积累,这次就先谈谈微生物与维生素的关系,文笔有限,既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点赞,也欢迎各路大神大师的神级吐槽,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不知道现在的小伙伴们测试食品中的叶酸、维生素B12和游离生物素都是用什么方法呢?是比较繁琐的传统的微生物方法呢,还是比较简便快速的试剂盒法呢,估计很多小伙伴们都选用试剂盒法了,毕竟时代在进步,检测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像电视机的问世并没有取代收音机一样,传统的微生物方法虽然繁琐,耗时较长,但是灵敏度高,不容易漏检,所以还是有它的优势在,所以下面我就着重的跟小伙伴们分享一下使用微生物方法(光密度法)测试食品中叶酸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或者拓宽一下大家的检测思路。

叶酸的测定

叶酸的测定一般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分别是GB5413.16-2010和GB5009.211-2014,前者主要针对的是婴幼儿食品,尤其是婴幼儿乳制品,后者的检测对象比较宽泛,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食品,比如水果蔬菜等天然食品,还有淀粉含量比较高的米粉类制品,以及叶酸含量较高的营养强化剂等,所以面对不同的样品,要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测试。

测定原理之类的标准上都有,测试之前仔细看清楚就行,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下面就按照日常的测试流程给大家梳理一遍,里面会提及常见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标准溶液的制备:标准品一定要准确称量,而且计算需要量的时候要考虑标准品含水量之类的因素,不要算错了,标准溶液是标杆,它如果出现错误,后面的每一步就都没有意义了,配置的时候记得加氨水,叶酸标准品是溶于碱性环境的,不加氨水溶解不完全,建议除了工作液现用现配外,储备液和中间液先都一起配好,贴好试剂标签,放4℃冰箱保存,还有要注意,配置标准溶液时不要称样,称样的时候不要配置标准溶液,以防交叉污染。

2、样品的制备以样液的提取:GB5413.16-2010里面需要配制的磷酸缓冲液有四种,但其实实际用下来感觉没什么区别,所以平时常用的是含有0.05mol/L抗坏血酸的磷酸缓冲液(5413和5009通用),如果使用5413的方法,样品是比较容易溶解的乳粉类,就可以直接称量到容量瓶里面进行定容,如果样品是含淀粉较多的面条或米粉类,先称取样品到洁净的150mL小烧杯里,加入30mL含有0.05mol/L抗坏血酸的磷酸缓冲液,121℃灭菌15min,冷却到室温后加入1mLα-淀粉酶溶液和1mL木瓜蛋白酶溶液,(这里我没有加鸡胰酶,因为我个人认为鸡胰酶适用于酶解天然物质中含有的天然叶酸,像婴幼儿米粉之类的样品都经过叶酸强化了,天然叶酸含量已经远远低于强化的叶酸含量,所以用不用鸡胰酶分解已经意义不大,如果是天然面条或米粉,可以按标准加4mL鸡胰酶)然后就放到36℃培养箱里过夜培养,不要超过24h,然后105℃水解5min(这一步是降解前面加入的酶,去除酶对实验的影响)调pH,用水定容,然后进行后续提取操作。这里要注意区分样品的基质,油性的样品基本不适用微生物方法来测叶酸的含量,我试过很多次,感觉无法从油水分离的东西里面提取叶酸,如果大家有好的方法,欢迎推荐并讨论哦~ 如果使用5009方法,样品是天然物质的一定要趁新鲜的时候取样,而且要快速,当天取样当天操作,减少叶酸损失,样品是坚果或者大米之类的,需要先粉碎成粉末状,不然提取不完全,样品是营养强化剂的,注意计算稀释倍数,以免稀释过程中出现错误,多次稀释时也要注意减少误差,不然对后面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提取过程跟5413差不多,该加酶的加酶,该过滤的过滤。

3、培养基的制备:叶酸测定用培养基最好买进口的(推荐BD家的,不是我不支持国货,国产培养基不知道是营养物质不够还是怎么的,就是测试效果不好,为了获得不错的实验结果还是选择BD的吧),然后就是煮沸的时候多让它沸腾几次,让培养基完全溶解,冷却到手能拿住烧杯的温度,过滤,过滤,过滤,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过滤煮沸过的培养基,去除杂质,不然有可能整条标线都会废掉,然后让过滤过的培养基在冰箱中过夜,第二天再用。

4、菌种的制备:鼠李糖乳杆菌(之前也叫干酪乳杆菌)活性很好,不需要像标准中叙述的先划平板再接肉汤那么麻烦,直接肉汤培养就好,先做一管磁珠,-70℃冻干保存,用之前直接挑一个磁珠接入乳酸杆菌肉汤,36℃培养不要超过20小时,否则菌会长过,活性太强,影响结果准确性,这个有磁珠的肉汤管不要丢,可以在4℃冰箱中保存一个月,下一次接菌直接从含有磁珠的肉汤管里面分别吸取一滴分别加入两管新鲜的乳酸杆菌肉汤,这样一来是备用,二来是保证下次吸取的菌液活性较好,如果大家觉得一个月时间有点太久,可以使用半个月就重新接一个磁珠。

5、标准曲线的制作:这个就完全按照标准来做就好,注意5413和5009的标液浓度不一样,制作标准曲线时加入的量也不一样,两种方法的灭菌温度都是121℃,5min,15分钟太久了,会使培养基变色,影响实验结果,灭菌后要迅速冷却试管,可以放在冰水里面冷却,不然培养基颜色也会变深,影响实验结果。一般标准曲线和样品测试管我都会做两平行,保证结果准确性和重现性,我觉得双平行是在实验准确性和可行性之间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加水、培养基、标液和样液的时候推荐使用吸管法吸取,最好用洗耳球吸取,其次是用电动枪吸管法,当然这两种方法非常考验臂力,基本做完实验两条胳膊已经麻木了,但是这样操作误差比较小,最后的实验结果会比较准确,如果你实在不愿意用吸管,那就用移液枪吧,但是一定要注意吸取液体以后要把粘在吸管外的液体挂掉再加入试管,这一步中多一滴或者少一滴对后续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小心哦。

6、接菌及培养:培养过的肉汤,要离心,再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去除培养基的颜色对实验的影响,一定要洗够3遍,不能偷懒,然后从制备好的菌悬液里面吸取40uL加入一支新的生理盐水管,用这支菌悬液来加菌,每管加一滴就够了(这个40uL是长期实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数据,对我的实验效果最好,不一定全部适用,新手小伙伴不要抄作业哦),然后36℃培养,不要超过20h,否则容易长过了,后面的试管没梯度,没办法做标线,也没办法读数据了。

7、测定:这个也没啥好说的,就按照标准上的要求操作就好,一般来说双平行读出的数据差别不会很大,如果两条标线读数差别很大的话就要反思一下前面的步骤哪里出现了问题,下次要注意哦

8、试管、容量瓶、烧杯等容器的清洁:实验完成后,所用到的试管、容量瓶、烧杯等容器一定要清洗干净,做到无残留,不然下一次实验就会让你生无可恋,一般我会配制硫酸重铬酸钾溶液来浸泡实验用到的容器,先清洗,再浸泡24小时后再用蒸馏水清洗,最后放到250℃烘箱烘干4小时以上,所以小伙伴们要计算好实验时间和容器的使用量,合理安排资源哦。当然,硫酸重铬酸钾溶液配制起来比较危险,是用浓硫酸配的,配制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注意安全,而且硫酸重铬酸钾溶液对环境也不是很友好,大家可以试着去找一些玻璃器皿的清洁剂,如果有用的好的品牌的话也欢迎推荐给我哟(我是试用过几个牌子的清洁剂,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就一直还在用传统的泡酸法)~ 最后的最后,再划一遍重点:

1、配标液的时候注意计算称取的量,一般都是很微少的量,用分析天平称量的时候要准确,最好关门关窗,不要有过多的走动,注意不要交叉污染;

2、注意区分样品的基质,选择相应的适合的方法进行检测(建议拒绝油性基质的样品,因为真心提取不出来),注意看不同方法的检出限,如果样品里叶酸含量低于标准检出限,建议退单或者推荐使用非微生物方法进行检测,如果一定要用微生物方法测试,注意规避自己的风险,出具报告时需注明“样品中叶酸含量低于标准检出限,结果仅供参考”等意义相近的术语,减少投诉风险;

3、培养基注意一定要过滤,样液制作过程去也要过滤,过滤是实验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一定不能偷懒哦;

4、菌种培养注意不要让菌长过了,保持最佳活性,才能有好结果;

5、定容的过程中有时用水,有时用含有0.05mol/L抗坏血酸的磷酸缓冲液,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清楚哦;

6、实验用的玻璃器皿一定要清洗干净,无残留;

7、稀释倍数、计算公式要搞清楚,不要出现计算或换算方面的错误。

柑橘类水果中的农药残留检测 篇10

柑橘类水果中的农药残留检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柑橘的国家,已经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柑橘的栽培于分布较广,有20个省(区)市(除台湾)有柑橘分布,以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北、重庆、江西栽培较多,上海、云南、贵州次之。从近年的情况看,区域布局有集中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水果的国际贸易十分活跃,但总体而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很小,价格低,竞争力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水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超标问题严重。

苯丁锡、三唑锡、三环锡属于有机金属类农药,它们为触杀作用强的广谱杀螨剂,可杀灭幼螨、成螨和夏卵,对冬卵无效。对光稳定,残效期长,对作物安全。适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的多种害螨。它们属于剧烈神经毒物,残效期长.2006年5月29日实施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一规定所有食品中均不得检出三唑锡和三环锡,并规定其定量限为0.02mg/kg。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6[308]号文件规定检测两种农药的残留[92J。

有文献报道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可以直接检测食品中的苯丁锡、三唑锡(三环锡),但二者在220nm波长下容易受基体杂质的干扰,检测的灵敏度较低,并且在紫外光下易分解。据报道格氏试剂(烷基卤化镁)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三唑锡(Azocylotin)和三环锡(Cyhexatin)19S.%。

SPE-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检测柑橘类水果中有机锡农药残留

2.2实验部分

2.2.1仪器和试剂

岛津2010气相色谱仪配有火焰光度检测器(锡滤光片)和自动进样器

旋涡混合器,SIGMA3K15高速冷冻离心机,Mettler-TOLEDOAE-240型精密电子天平,HGC-12型氮吹仪

丙酮、二氯甲烷、正己烷均为色谱纯,乙基溴化镁

苯丁锡、三唑锡、三环锡标准品纯度均大于98%

冰乙酸、HBr为分析纯,硅胶柱.

2.2.2实验方法

2.2.2.1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将苯丁锡用丙酮配成10pgjmL,三唑锡、三环锡用丙酮配成10yg/mL的混合标准储备液,于4℃保存。

2.2.2.2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RXT-I(30mx0.25mmx0.25pun):进样口温度为280℃,火焰光度检测器温度为300℃,以氮气为载气,载气流速为1.0niUmin,氢气流速为100rrtL/min,空气流速为80mL/min,尾吹气流速为5.0mjjmin。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进样量:lpL。

2.2.2.3试样制备

剥离样品表皮,取可食部分,将其收集于烧杯中,用均质机均质后保存于冰箱中待用。

2.2.2.4提取和净化

提取I:称取试样约59,置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5mL水、10mL丙酮一乙酸溶液(99:1,V们和10mL正己烷,旋涡混合器上混匀lmin后于4200r/min离心5min。将有机相层转移至50mL离心管中,再用2x5mL正己烷重复提取残渣,合并正己烷萃取液于离心管中,35℃氮气吹干。

提取II:称取试样约59,置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5mL水、5mLHBr、5mL丙酮及10mL正己烷,旋涡混合器上混匀lmin后于4200r/min离心5min.将有机相层转移至50mL离心管中,再用2x5mL正己烷重复提取残渣,合并正己烷萃取液于离心管中,35℃氮气吹干.

衍生:向离心管中加入5mL正己烷溶解残留物,并加入0.5mL乙基溴化镁,静置15min。加入lmol/L的盐酸液4mL,充分混匀.静置片刻,移取上清液于玻璃离心管中.再用5mL正己烷重复提取两次,合并正己烷提取液于离心管中,35℃氮吹仪上吹干。

净化:向玻璃离心管中加入3mL正乙烷溶解残渣,过预先用3mL丙酮、5mL正己烷活化的硅胶柱,二氯甲烷一正己烷混合液洗脱,收集上样渡和洗脱液于小试管中,在35℃氮吹仪上吹至近干,准确加入ImL正己烷溶解定容,供GC测定。

2.2.3结果与讨论

2.2.3.1提取剂的选择

柑橘类样品除水分含量高外,还带有颜色,且品种不同颜色也不同,这些都给提取和分析测定样品中有机锡类农药的带来了麻烦。且苯丁锡、三唑锡(三环锡)难溶于多种有机试剂,易溶于丙酮,二氯甲烷。考虑到二氯甲烷的毒性较之

丙酮要大。为了能够将残留在柑橘类水果中微量的目标物提取出来,因此本文比较了丙酮一正己烷、丙酮一石油醚的提取回收率。相对而言,石油醚的提取效率与正己烷相当,但由于石油醚提取基质中色素较多,不利于下一步的净化过程,综合考虑,选择正己烷作为提取剂。

由于苯丁锡、三唑锡(三环锡)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提取效率差别较大,因此选择比较了不同的酸度条件下的提取效率(见表2.1)

2.1不同酸性条件下提取剂正己烷的回收率结果

Table2.1Theresultsofdifferentextractionundertheacidconditionrcovery

2.2.3.2衍生剂的选择

有机锡类农药沸点高不能直接进行气相色谱分析。针对有机锡类化合物的测定主要是通过衍生化反应将其转化成无机锡,再进行测定。常用的衍生试剂主要有有几下几种:

(1)格林试剂:目前格林试剂用于衍生有机锡化合物主要有如甲基化、乙基化、丙基化、丁基化。乙基化这种试剂已经用于测定食品中的三唑锡和三环锡残留,如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公定方法用乙基溴化镁乙醚溶液进行乙基化,中国商检行业标准用甲基碘化镁进行甲基化。格林试剂没有市场销售的商品化的产品出售,并且必须在完全无水条件下合成,由于甲基格林试剂进行衍生反应产生的有机锡化合物易挥发,在前处理过程中会大量损失,甲基衍生方法的另一限制是它不能用于衍生自然存在的甲基丁基锡化合物,因为这样可能造成形态的混淆阿.

(2)四乙基硼酸钠乙基化

这种方法是一种利用四乙基硼酸钠(NaBEt4)进行乙基化反应衍生的方法,达种方式在加入衍生试剂NaBEt后可以直接进行提取,不须分解过量的衍生试剂,衍生反应与有机相提取可以同时进行,但使用NaBEt4衍生时,需配制新鲜的NaBEq,pH值不易调节,而且NaBEt4价格较贵,这些都限制了NaBEt4衍生法的推广应用。

(3)氢化衍生

利用NaBffi在酸性环境中将有机锡转化为相应的氢化物。但由于氢化物稳定性差,所以氢化衍生常用在线方法。结合低温色谱,这些衍生技术可测定丁基锡,还可测定高挥发性有机锡如甲基锡等。但此法对于样品及检测手段都有极高的要求,给日常检测分析带来不便。

根据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实际情况,检测柑橘中的有机锡大多是批处理,且NaBEt4价格不合适,氢化衍生对色谱仪器要求较高,综合考虑,选择市售的乙基溴化镁正己烷溶液进行乙基化衍生反应。反应如下:

上一篇:员工集体生日策划方案下一篇:窜货的举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