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检测(共12篇)
食品质量检测 篇1
民以食为天, 食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们开始对食品安全关注度加大。如何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项, 要保证食品安全, 就需要快捷、准确、灵敏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对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为了提高食品的质量, 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就要对食品安全检验的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和管理,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安全控制, 保证所有的食品安全达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应用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检验标准度, 对此, 本文针对食品安全快速仪器在食品检测仪中的应用来进行测试分析研究, 作出相应的判断。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成了人民关注的焦点, 对此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督和管理。先进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应用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检验标准度,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主要是用于各种食品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甲醛、亚硝酸盐、二氧化硫、双氧水、有效氯、组胺、挥发性盐基氮、病害肉和过氧化苯甲酰等的快速定量, 实现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安全控制, 能保证所有的食品安全达标。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 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食品检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 是国家监督食品安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此, 只有提高食品检测水平,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才能保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能协助食品监督机构对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我国的食品检测机构是由政府监督分布在技术监督、商检、卫生、农业四大部门中,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还在逐步完善当中。尽管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但是从食品检测的方向分类和地域分布来看, 还有很多的不足, 食品检测在疾病的控制、卫生检验等关键检测方面技术还不完善, 检验的机构较少, 不能满足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食品监督的十分有限, 监督的工作不能细节化、全程化, 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 都是以抽样的形式来检测的, 没有达到全面性, 这样会出现误差和漏查。由于检测的费用都是由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 增大了企业的成本, 政府监督职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我国食品监督的重点都集中在成品出厂的环节, 忽略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还有就是地域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由于检测体系相对落后, 检测机构较少, 阻碍了检测工作的开展。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消费安全是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食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伤害。在经过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后,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国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检测体系的建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主要是用于各种食品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甲醛、亚硝酸盐、二氧化硫、双氧水、有效氯、组胺、挥发性盐基氮、病害肉和过氧化苯甲酰等的快速定量, 其中数字表示具有的有效通道数, 即可以检测出多个项目, 实现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安全控制, 能保证所有的食品安全达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是测试项目最全的农残留仪器, 可以测出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物质, 仪器内装置有恒温水浴槽及成品药剂、省去了繁重的培养仪器, 提前测试速度, 工作稳定性均优于国家标准, 重复性达到光度计指标, 方便携带, 软件功能强, 可以存储、打印、可以数据统计、整理分类、网上传输等。
结语
近年来,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因此, 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督和管理。先进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应用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检验标准度。快捷、准确、灵敏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对食品检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食品的安全, 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就要对食品检验的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和管理,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安全控制, 保证所有的食品安全达标。
参考文献
[1]便携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的研制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魏士刚[J][吉林大学]2006-05-07
[2]食品安全领域快速检测仪器的发展现状与展望-马向南[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05-25
[3]仪器设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陈林娟[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1-10-15
食品质量检测 篇2
首先,学校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到实习的工作单位---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检测站。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检测站主要承担授权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发证检验,委托检验以及社会各界的委托检验和新产品的开发检验,打击不法分子以次充优,参杂造假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开展“放心粮油”的活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他们拥有丰富的检测经验和完善的仪器设备,以保证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刚到那里,我们被指认为跟着一个实习单位老师---刘坚,跟在老师后面,我有种完全不得要领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不过在老师的认真指导下,我开始学习最基础的称量及移液管的`使用,并且仔细阅读该做的工作,就这样我对实验有了大概的了解,首先我们做的是粮食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样品有稻谷、玉米、小麦(样品必须低温保存),称量时(样品应常温),应首先把天平擦干净,避免干扰,在称样前,要将样品充分混匀,为了防止风的吹动而影响称量,在称量前需关上门,准确称取10.00g试样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并及时标记,由于试样过多,试样称完后需要做好记号便于区分试样,同时也应准确称取0.5g中性氧化铝于锥形瓶中(中性氧化铝应储存于干燥器内备用),另外玉米、小麦样品还需要加0.2g活性炭,然后再把锥形瓶拿到通风橱里加二氯甲烷(二氯甲烷易挥发有毒),而加入的二氯甲烷必须用重蒸过的二氯甲烷,每天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蒸二氯甲烷,用移液管准确的吸取20ml二氯甲烷于锥形瓶中,在盖瓶塞时,应防止二氯甲烷挥发而使瓶塞冲去摔碎,加完后放到平震荡器中振荡30分钟,振荡速度以100转/分左右为宜,在使用振荡器时,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设置、使用振荡器,振荡完毕后,需要过滤,过滤时最好使用试管架便于小试管的放置,小试管应选用具有刻度并带盖的小试管(有机磷测定使用的小试管需用丙酮润洗且所有的实验器具需在干燥的情况下使用),滤纸应用多折中速定性滤纸过滤,且开始的3--5滴滤液应弃去,然后收集滤液5ml,滤液收集后需浓缩(小试管盖可盖也可不盖),利用氮气浓缩时,应注意防止每支试管浓缩速度不一致少于0.5ml,若不足0.5ml应用二氯甲烷准确定容到0.5ml,浓缩后就送到气相色谱仪检测(由于气相色谱仪器非常昂贵,检测时是由指导老师亲自检测)。结果计算:x=cv/m,x-样品的农药残留量,mg/kg,c-由峰高或峰面积从标准曲线上查上的样品溶液中的农药浓度ug/ml,v-样品溶液的体积ml,m-样品的称样量g,样品测定峰高或峰面积,与标准比较定容。
食品质量检测 篇3
关键词:食品检测仪器 食品检测 应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24-0000-00
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的问题是关系着民生的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同时国家也在不断的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好的保证,提升民生质量。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食品检测仪器设备提升科研技术和检测技术,同时国家也在完善相关的检测机构和相关制度。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很多完善的食品检测仪器已经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而且相关的部门也在不断的使用更加精准的设备开展工作。提升食品检测设备的精准技术水平和完善相关部门的检测制度,是为食品安全做了可靠的保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保证。
1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食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更加齐全,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每年因禁用、滥用农药、兽药等物品及环境污染引发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前段时间出现的 “毒奶”事件即为其中一个典例。此外,由于转基因作物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广,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高,尽管国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国际还未明确,不过已经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要保证市场上的食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就必须积极研发与更新各种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现阶段食品质量的安全隐患日益增多,各大检测项目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产生了某些新的污染源,这就更需要我们更新和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国际上很多实力较强的大型检测机构在食品检测领域也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不少科学仪器供应商洞悉到该领域的市场前景,纷纷投入研发,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与仪器备受业界关注。
2 确保食品检测仪器设备计量的特征
食品检测仪器设备计量特征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在食品检测仪器设备正式投入实际使用中之前要对仪器设备的计量特征进行检测,对满足标准的要求进行采用使用。现在对仪器设备的检测多是通过测试的形式来的,然后根据测试报告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判断仪器设备的合格程度。
3食品检测中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应用
在食品检测仪器设备主要由干燥箱、电动验粉筛、全自动定氯仪、院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谱仪等设备。干燥箱主要对食品的水分进行测量,但是前提要对食品进行干燥处理。电动验粉筛对食品中的粉末的粗糙程度进行测定的。全自动定氯仪主要对食品总的含氯量进行测定的,通过测定的数据得出食品中粗蛋白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可对食品中的酒、米、面粉、油、酱油、食醋等二十八类食品中砷、硒、汞、铅、锗、铋、锑、锡、碲、镉、锌等种元素痕量及超痕量的检测。
色谱法是现在食品检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其原理的仪器设备有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是一个载气连续运行、气密的气体流路系统。适用于分析具有一定蒸气压且热稳定性好的组分,对气体试样和受热易挥发的有机物可直接进行分析,而对500℃以下不易挥发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部分可采用衍生化法或裂解法。它的载气主要是高纯氮,主要检测食品中的苯甲酸、山梨酸、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脱氢乙酸、BHA、BHT等食品添加剂及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有机氯等。
液相色谱仪分为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普通液相色谱仪,现在的食品检测中主要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仪,它具有: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适应范围宽等显著特点,它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和电导检测器四种。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一般可分为4个主要部分: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此外还配有辅助装置:如梯度淋洗,自动进样及数据处理等。其工作过程如下:首先高压泵将贮液器中流动相溶剂经过进样器送入色谱柱,然后从控制器的出口流出。当注入欲分离的样品时,流经进样器贮液器的流动相将样品同时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然后依先后顺序进入检测器,记录仪将检测器送出的信号记录下来,由此得到液相色谱图。
4食品检测仪器设备在对不同食品情况的检测方法
4.1致病菌微生物检测仪器
传统的生物分离工作中,主要采用分离培养法来分离生物,通过这种培养方式来鉴定利用形态学和生化特性,而后再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进行最后确认。最近几年,国内引进了众多西方国家中很多知名生产厂家如ABI、Bio-Rad、Thermo-Fisher等引进了先进技术与仪器。同时,为适应国内的科技发展及市场需求,国内已研发出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并逐渐将之商品化。
4.2食品有毒有害元素检测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常被用来检测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AAS运用最为广泛。另外还有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可进行砷、铅、汞、锡等多种元素的检测,该技术在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ICP与MS联用(ICP-MS)的检测水平为ng级,国内的AAS生产厂家主要有瑞利、上海精科、天美等,质谱技术得到了快速更新与提高,其技术指标与国外趋于平等,且售价合理,在行业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5结语
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段将更多的依赖食品检测仪器,因此相关的企业也会不断提升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科研技术含量,提升仪器设备的检测的精准度。这样来适应客户对意识设备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在外观和便捷携带方面都进行了适应和调整。不断提升的食品检测仪器设备能够为食品检测提供更加方便的操作性,进一步的推动食品安全生产,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蒋士强.国产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需求及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
[2]赵国辉.仪器设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J],2013年10期.
[3]刘成星.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应用与展望分析.生物技术世界[J],2012年第06期.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张爱萍(1983—),女,陕西府谷人,汉族,大学本科,工学学士,就职于,内蒙古杭锦后旗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检验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质量检验。
食品辐照技术与食品质量安全 篇4
食品辐照技术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3年和1998年指出辐照食品没有毒理学、营养学以及微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于1984年通过“辐照食品通用标准”、“辐照食品推荐规程”等标准之后,辐照食品引起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食品辐照保藏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食品辐照技术
食品辐照技术是运用X射线、Y射线或电子高速射线辐射食品,使食品中生物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抑制或破坏其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甚至使细胞组织死亡,从而达到消毒灭菌、延长食品贮藏销售时间、减少损失的目的的一种技术。因其不产热,又被称为“冷巴斯德杀菌法”(cold pasteurization)。
辐照保藏不同于化学熏蒸法、腌制法,不需要加入添加物,与加热、冷冻等方法一样,是一种物理保藏法,且属于冷处理技术,具有许多传统保藏法不可比拟的优点:
(1)射线穿透力强,可对预先包装好的或烹调好的食品通过剂量控制和辐照工艺进行均匀彻底处理,相比于热处理杀菌,辐照过程更易控制;
(2)辐照处理是“冷加工”,可保持食品原有的鲜度和风味,有的甚至可提高食品的工艺质量;
(3)辐照食品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不污染环境,可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并有利于环保;
(4)节省能源,与热处理、干燥和冷冻保藏食品法相比,能耗降低几倍到十几倍;
(5)可对包装、捆扎好的食品进行杀菌处理,消除了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交叉污染问题;
(6)杀菌效果好,并可通过调整辐照剂量达到对各类食品杀菌的要求;
(7)辐照灭菌速度快,操作简便,加工易控制,可连续加工,既经济,又省力,适于大规模加工。
辐照杀菌机理对食品的影响
食品辐照对活细胞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影响。直接作用是活细胞中的生物分子直接受到射线辐照的作用而吸收辐射能量并导致机体损伤的作用过程,其中脱氧核酸所受影响最大。如果辐照首先与机体中的水分子作用,产生氢原子、羟自由基、水合电子等活性粒子,这些活性粒子再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等作用,致使生物体的功能、代谢与结构发生变化而遭受损伤,这种作用过程为间接作用。由于活细胞均含有大量水份,辐照产生的总效应中通常主要是间接作用所产生的效应,除非在极端情况下,如干燥及冷冻情况下,直接作用才有可能成为主要的作用过程。
辐照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可以对细菌产生近乎致命的伤害,使得细菌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如热、酸性、冷冻等等)。
食品辐照技术研究进展
◆国外进展
自1875年伦琴(Roentgen)发现X射线以来,人们逐渐发现辐射对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辐射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引自:[日本《原子能视野》2003年5月刊报道]李韦华译)
◆国内动态
我国目前拥有γ射线辐照装置150多座,其中设计装源容量1.11×1016Bq以上的Co-60辐照装置有60余座;设计装源容量1.11×1016Bq以下的装置有80余座;全国实际装源容量约为48.1×1016Bq;电子辐照加速器目前已达到了45台,总功率达2005kw。其中90%的辐照装置都在不断地进行食品辐照保藏研究与生产加工。
我国在辐照食品的研究与推广方面位居亚洲领先地位。从1958年开始进行辐照保鲜研究至今,已在辐照食品的生产工艺、卫生安全、辐照装置和剂量检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今,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单位对禽蛋、肉类、水产品等20多种食品已通过技术鉴定。在这些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卫生部于1984至1994年间先后批准颁布了马铃薯、洋葱、大蒜等18种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1996年又正式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1997年公布了“辐照食品类别卫生标准”,以进一步对进口食品、食物、原料以及国内36大类食品进行辐照处理。目前,已商业化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辐照大蒜(抑制发芽),其次是脱水蔬菜、香料调味品、营养品等的杀虫灭菌。1995~1998年每年的辐照食品数量均在4万吨以上。我国在进出口的粮食、水果、饲料的辐照检疫处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食品辐照技术的应用及辐照食品安全性探讨
在控制食物污染、疾病传播和食品保藏等方面,辐照技术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表2列举了辐照技术在食品保藏方面的一些应用。
通常,高分子(例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不易受辐照的影响。维生素B是对辐照最敏感的维生素之一,但是食品辐照并不会引起食物中的维生素B的损失。FDA认为,辐照膳食中的营养素不会受到严重破坏,美国饮食协会也支持这一结论。
需指出的是,辐照食品与放射性核素的粉尘污染截然不同,放射性核污染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粉尘污染了食品和其它物质,如Sr-90、Cs-137是毒性较大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分别为28年和33.2年。一旦使用,经其污染的食品就会造成内辐射,对人体危害极大.而辐照食品是利用射线(通常是γ射线)来照射食品以杀虫杀菌,抑制酶的活性,由于被照食品没有直接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因此不会污染放射性物质。同时,在食品辐照中采用的低能量射线很难使食品中的元素产生诱变,与核污染完全不同。另外,食品辐照也不会引起感生放射性。
辐照技术的检测
1989年,IAEA组织了为期5年的辐照食品分析检测方法国际协调研究,将辐照食品检测方法由实验室研究推向了实际应用。目前,热释光法、ESR法以及化学法等己在国际贸易中被使用。此外,针对食品在辐照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细微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学迹象,开展了大量的分析测试研究,提出了一批有潜力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HPLC)、激光成像检测法、核磁共振(NMR)及化学发光法等。还有一些新的检测方法也正在考证中。如在食品辐照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和生物大分子碎片(如DNA,碎片等),依据辐照前后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的变化,可采用分子排阻色谱,RAPD和DNA凝胶电泳色谱等方法进行辐照食品检测和鉴别。
这些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鉴定食品是否已被辐照和测定辐照食品吸收剂量的方法,而且强化了有关辐照食品的国家标准,提高消费者对辐照食品的信任度,推动了食品辐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辐照食品的检测己成为辐照技术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辐照食品展望
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篇5
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一、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各部门,各岗位的卫生状况和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并做好登记。
三、每日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单位负责人每月组织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工作。
四、检查内容应该包括食品储存、销售过程;陈列的各种防护设施设备,冷藏、冷冻设施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
五、自行检测确定的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无合格证食品、劣质食品、冒牌食品等不合格食品,不得入市销售。
食品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篇6
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指的是食品中含有某種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因素从而造成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就是以食品作为对象,对其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对其风险程度进行一些科学评价,从而通过管理来达到对这些可能性风险的减少或控制,从而为其流通提供安全保障。其中包括风险信息的交流、风险关联者的分析、学术组织间的交流等,评估的内容会涉及到整个食物链的所有环节,对于不确定的因素也会进行一些暴露范围的确定并予以权衡,做出相关的控制调整等;重点在于管理措施的提出与对评估者的要求、管理者的职能职责履行监管等,从而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作用
首先,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可以促进对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因为在原则方面,这种分析重点在于为预警机制提供依据,以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尝试最为成功,欧盟通过委员会其框架内的视频、饲料等资料的调研,建立了系统的预警系统,也通过分析实现了食品安全信息方面的互通与交流,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除危机的方法,最终达到了对于食品安全可能造成的恐慌的控制。
其次,通过分析能够将评估后的结论作为基础依据,为监管及立法提供资料;从而对整个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将每个环节纳入到风险分析之中,以此完善立法与食品分析的工作效率,比如通过一些方法的运用、模型的建立,找到主要的监测要素及相关权重,从而提高检测的科学性与风险管理的合理性等。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新形势下,通过一些机构改革之后,评估机制、体制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了更多的业务分配与职责承担,尤其是对于食品风险的评估、监测、技术支持等;也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了一个合理配置及调整,技术机构的参与程度更高,预期效果也不断得到证实;
其次,主要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认知差距方面,也就是说存在科学事实与民众风险认知之间的差异,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以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争议最为典型;另一方面,在风险的交流方面一直属于单向性,相关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一直是由下到上,而且反馈的信息得不到相关回答;而机构所公布的数据总是受到民众的质疑,对外公开的信息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有待提升。
解决措施
首先,需要将食品质量管理中对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方法、流程、结果、报表、数据等进行具体而及时的公布;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了解到实际的工作情况;应该增加一些渠道,比如手机应用程序、网络公共平台、公共资料查阅区域设置等来增加消费者与机构之间的对应性了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交流与沟通,说明其中的因由,防止“打太极”与“官腔官话搪塞消费者”;另一方面,应该鼓励消费者通过合法途径去了解自身想要了解的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重点在于对消费者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督促;另外,需要开展一些交流讨论会,尤其是借助媒体的力量与网络平台的力量,将事实传递到消费群体之中,并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回复,要求及时、有理有据。
其次,应该加快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面的基础条件建设的同时,增加专家讲解、专员解读、公共座谈,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与经费支持,提高投入的同时,加快建设步伐;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缺乏的是对于民众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要真正做到科学普及、正确指导、明确说明,仔细分析,在提高民众普遍认知的前提下,扩大媒体的监督与民众的监督,共同促进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民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应用,清除掉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及消极心理,尤其是通过对这些关系民生大计的问题解决可以更好的为政府树立好形象,增加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等。
总之,应该以国际化的标准与科学原则作为基础,真正以合理的手段、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并增加与消费者的交流,增加多样的交流渠道,从而将其中的问题与对问题解决措施讲解清楚,从清晰、有力、明确的方向努力,回答民众的质疑,从而为民众的安全生存提供重要的保障,减少社会上的抱怨与恐慌,用实际行动提高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
论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篇7
1 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 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 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 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 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 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 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 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 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 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 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 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 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 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 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 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 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 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 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 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 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1.3 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 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 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 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 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 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 达到标准, 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 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 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 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 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3]。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 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 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 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 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 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4]。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 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 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 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 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 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 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 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 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 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 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 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 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 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 对多数人是安全的, 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 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 一种食品是否安全, 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 食用数量是否适当, 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 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 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 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 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 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 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 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 又是互补的, 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 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 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 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 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 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陈丽华, 李光宇, 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 :47-49.
[2]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 :80-81.
[3]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9 (6) :38-40.
浅谈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要点 篇8
1 食品质量检测要点
食品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农药残留物的检测。目前, 我国主要采用酶抑制法检测食品的农药残留物, 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 主要用到测试纸、测试盒、测试仪等材料和设备;
(2) 生物毒素、人兽病原体检测。生物毒素的检测主要针对贝类、藻类、真菌类食品, 通常采用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食品中的人兽病原体主要包括口蹄疫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等, 通常采用随机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3) 微生物致病菌检测。微生物种类相对复杂, 不同食品中往往含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氏菌最为常见, 需加强注意;
(4) 重金属检测。可采用光谱法、活化分析法、电化学法、光度法、色谱法等进行重金属物质的检测。
2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要点
2.1 样品采集
所选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在检测样品的采集过程中, 需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等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客观的记录, 保证检测样品是随机抽取的, 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且所选的样本能够充分体现该批食品的各方面质量, 同时, 采集过程中应对食品信息进行反复核对, 避免重复采样或遗漏对某批产品的采样。
采样操作应规范、科学。对不同形态、性质的食品采取适合的采样方法。首先, 应确保采样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清洁无污染并经过消毒;其次, 应对固态、液态食品采取不同的采样方式。对固态的食品, 应对其每个部位进行取样, 碾压并混合均匀后再提取样品;液体食品应先混合均匀再进行提取, 以保证采集到的样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另外, 对于有明确规定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后再取样的食品, 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脱水和取样。
2.2 设备的选择
检测设备的选择对食品质量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有着重要影响。操作人员在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资质, 熟知各种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并结合所检测食品的种类、形态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检测前必须对设备进行校准。日常工作中应按规定对各类设备进行维护、检查, 以保证其在食品检测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避免因设备故障而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
2.3 试剂的选择
在对食品进行检测时要规范试剂的具体使用等级和使用范围, 为了得到最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需要对试剂的类型、用量、储存环境等进行严格把关。同时, 使用过程中应对试剂的质量进行检查, 保证用于检测的试剂处于保质期限内, 且质量正常。
2.4 检测方法
检测人员的操作技术对检测结果也会产生影响, 因此, 在食品质量检测过程中, 技术人员应规范操作, 这一方面需要食品质量检测单位强化规范化建设, 对食品质量检测的各个操作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检测人员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在严格遵守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能灵活掌握并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
3 结束语
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直接影响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因此, 应加强对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改进, 不断提升食品质量检测水平。食品质量检测人员应经常总结检测技术要点,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创新思路、方法、材料、手段等方式不断提升各环节工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摘要:对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几个要点进行分析, 并分别针对每个技术要点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和注意事项, 期望为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人员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常萱, 曾素娣.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作用的探讨[J].中国计量, 2011 (4) :28-30.
[2]宋宗朋, 王健, 宋全厚, 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 (8) :125-131.
[3]魏建峰.浅析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10) :105.
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质量管理 篇9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化肥的过度使用,农药残留、兽药过量、生物促生剂和激素不正确使用、饲养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粮食、蔬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保证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食品中残留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致病微生物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的,而另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在生产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安全标准和工艺要求所产生的。后一种情况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微生物的不完全灭杀,使得致病微生物过量繁殖等。
违法生产经营所造成了食品加工安全问题。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包括了食品从最初的生产到最后消费的全过程,是最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或乱用以及加工制造过程中种种不卫生、不安全的操作所引起的二次污染。当前非法无照经营的小作坊仍大量存在,一些大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我国食品质量管理存在着问题: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是这一法律体系却并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很多的法律法规条款较为分散,有些规定范围较窄,有的界定不清晰,还有的会出现同一个问题不同处理方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食品安全在监管时会因为概念不明而使得职权不清,最后造成有法难依的后果;监管力度不够。我国的食品安全涉及食品质量、食品卫生、农产品质量等多个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的职能也比较分散,存在于卫生、工商、质检、农业、商务等多个部门中,这就容易造成职能交叉、管理混乱的局面。而且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处罚力度也不够强,大多只是进行较小金额的罚款,对比违法企业的获利,并不能对他们产生威慑力;标准落后,缺乏成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条例已比较多,但是绝大部分比较落后,最早的是在1981年制定的,而最晚的也是在2000年以前制定的,不能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当前的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技术指标也比较落后,与国际标准仍有不小的差距。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使之更科学、合理、有效,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监管太过分散,因此,应该改变分段管理的局面,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突出工作重点,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相关工作的职能,建立统一、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力量集中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而且,还应该适当增加违法处罚的标准,进一步增强执法和处罚的力度,严格执法,绝不姑息,还应该拓宽监督的渠道,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监督食品安全问题,为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提供便利。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 篇10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相关概述
食品安全检测及其标准
所谓食品安全, 是指食品本身及其各种添加剂、防腐剂、包装等符合国家或国际相关参数规定标准。满足食品安全的食品应是无毒无害的, 食用后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而食品安全标准, 是指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系列准则, 如食品入市质量限制条例, 对食品添加剂种类、用量等的限制, 超过一定量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物质用量及使用范围的限制等。食品安全标准是规范、约束食品生产者行为, 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与支持, 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参考。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对各类食品所含物质的种类、含量、理化性质等进行科学检测, 从而判定被检测食品是否安全可入市。即食品安全检测是管理入市食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是减少和避免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的重要途径。
食品安全检测监督
食品安全监督检测是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步骤和过程, 包括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两大部分, 二者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监督抽检通过对重点食品进行抽检, 检测食品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 以便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主要是使用技术规范、标准检验方法等对食品进行检测, 对某一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对每种食品安全与否进行评价。而风险监测则侧重于规则的制定, 根据食品安全检测所得数据, 修改或制定国家级食品安全标准, 主要是为风险评估提供所需数据, 反映食品安全整体情况, 对发现存在有害物质的食品进行长期跟踪监测等。虽然二者存在差异, 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目的, 即通过食品安全监督检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保障百姓的饮食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 食品安全检测力度持续加大, 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已取得一系列较好的成果, 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已基本成型, 食品安全检测与监督工作流程逐渐趋于规范合理, 开展更加有序等。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需要采取措施逐一解决。
监督抽检能力较薄弱
监督抽检是食品安全检测监督工作中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受检测技术水平有限、设备陈旧、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限制,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督抽检能力还不够强, 突出表现在重点食品检测不全面, 检测效率低, 检测结果不够准确, 甚至无法检测等。针对该问题, 我国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新型检测技术与设备, 运用更为科学先进的技术设备对食品实施安全检测与监督抽检, 重点对主要食品相关内容进行检测、监督, 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监督抽检能力。扩大食品安全检测监督范围, 加强地方,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食品安全检测, 尽可能大范围、大区域地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 为各地区人民的健康饮食提供多一层的保障。
出厂检测制度形式化现象突出
食品在从加工车间生产出到进入市场前, 需经过安全检测才能确定是否可入市, 即出厂检测。但有关统计表明, 我国食品类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约有近1/3不具备出厂检测的能力, 出厂检测制度流于形式, 制度落实不到位。为改善这一状况, 应从问题产生原因入手, 首先需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企业对食品出厂检测的重视度, 然后在完善出厂检测制度的同时将其全面落实下去, 委任内部或外部专业人才对食品进行规范专业化的检测, 保证所加工食品安全且质量有保证。此外, 企业应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 购买专业检验设备, 严格执行食品入市前的出厂检测, 既能树立自身良好企业形象, 又有利于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语
辐照食品欧盟检测标准及检测方法 篇11
关键词:辐照食品;鉴定标准;欧盟;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9-0051-03
食品辐照技术是一种新型食品储藏保鲜和加工技术。其采用辐射源产生的γ射线及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EC)辐照农产品和食品,利用辐射化学和辐射生物学效应抑制發芽、推迟成熟、杀虫灭菌,达到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延长货架期的目的。此法因具有冷加工处理、无二次污染和化学残留、能耗低等特点,在食品、农产品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辐照食品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辐照食品安全检测受到以欧盟为主的各国的广泛重视。
1 辐照食品技术发展概述
1980年10月,FAO、WHO和IAEA辐照食品联合专家委员会在汇总各国辐照食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不超过10 kGy照射的任何食品不存在毒理学危险,不会产生特别的营养和微生物学的问题。辐照食品“国际安全线”的制定,对世界各国辐照食品的批准和商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后50多个国家批准200多种食品辐照,食品辐照的应用开始趋向商业化。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于1979年和1983年先后公布了推荐的国际食品辐射加工操作规范和国际辐照食品通用标准,并在2003年进行了修订。201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食品辐照标准ISO 14470—2011《食品辐照一食品辐照加工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
目前,全球超过57个国家批准应用食品辐照,然而从总体来看,辐照的商业化应用仍然有限。虽然欧洲和北美的食品辐照技术研发领先,但中国、东南亚及部分拉美国家的食品辐照的应用速度较快,比欧盟的进展明显快一些。
2 辐照食品检测原理
用电离辐射对食品进行辐照处理后,食品中的一些物质会发生细微变化,如分子电离、产生极端活性自由基、化学键破裂等,化学键和自由基通过反应后,会产生新的辐解产物。目前,在对食品进行辐照检测时,检测依据是对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辐照食品过程中存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辐照食品中特异辐解产物的产生等进行分析。
3 欧盟辐照食品检测标准
颁布辐照食品检测鉴定标准的国家和组织主要有欧盟、CAC和日本。欧盟建立了完善的检测鉴定标准体系。执行指令DIRECTIVE1999/3/EC规定在欧盟允许辐照的食品是干香草、香辛料和蔬菜调味品,并设定最大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为10 kGy。为加强对辐照食品标签管理及检测未经批准产品的辐照问题,欧洲委员会批准了10项CEN辐照食品检测标准,详见表1。
在这10个检测标准中,EN13783-2001,EN13784-2001,EN14569-2004属于筛选方法,分别用直接荧光过滤、平板计数法、DNA彗星技术和LAL/GNB(内毒素法/革兰氏阴性菌微生物检测技术,其余属于不同类型食品的检测方法。
4 辐照食品鉴定检测方法
辐照食品鉴定方法分为化学分析法、生物学分检法和物理分析法三大类。物理方法主要有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检测法、热释光(TL)分析法、光致发光(PSL)检测法、黏度法、电阻抗法和近红外光谱法等;化学方法主要有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法、过氧化值法、2-烷基环丁酮法,σ-酪氨酸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等;生物方法主要有直接荧光过滤技术/平板计数(DEFT/APC)法、DNA裂解产物检测法、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LAL/GNB)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等。常用的分析方法及适用范围见表2。
4.1 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检测法
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检测法通过检测自由基来进行辐照食品鉴定,检测速度快、灵敏,适用于含骨类、结晶糖类和纤维素类食品检测,但检测灵敏度依赖于结晶结构的类型和数量,且设备昂贵。作为检测辐照食品极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4.2 热释光分析法
热释光分析法可判断能分离出矿物质的食品是否经过辐照处理,非常准确和灵敏,适用于可分离硅酸盐的所有食物,发光信号经数年不衰减,理论上可用于任何可分离出硅酸盐的辐照食品检测。但样品中的矿物含量、种类、辐照剂量、存储时间、空气、湿度、紫外光照、光热采样间隔等都影响TL信号。
4.3 光释光分析法
光释光分析法是一种应用激光成像技术检测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检测不破坏样品,因此整个样品或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可以被反复测量。但同一种样品经反复测量处,光释光的信号就会减弱。
4.4 直接荧光过滤/平板计数法
直接荧光过滤/平板计数法可判别食品是否经过辐照处理,适用面广、费时少、操作方便。但非辐照加工过程也会出现类似结果,且灵敏度依赖食物初始含菌数量。
4.5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法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法是一种辐照食品检测的初筛方法,操作简单、费用少,适用于普通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对辐照食品的初筛检测。缺点是非辐照加工过程也会出现类似结果,灵敏度依赖于食物初始含菌的数量和菌体内毒素的含量。但为一种初筛方法,阳性样品需要进一步确证。
4.6 DNA裂解产物检测法
DNA裂解产物检测法有潜力用于所有辐照食品检测。缺点是由于DNA片段可能是由其他方法得到,所以这只是一种筛选试验,其结果也须进一步验证。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食品,包括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
参考文献
[1] 赵良娟,张海滨,曲鹏等.辐照食品检测标准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9):208-211.
[2] 陈彦长,谭力文.技术性贸易措施新课题辐照食品检测与中国的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29-135.
[3] 徐宏青,殷俊峰,董军,等.欧盟食品辐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289-291.
[4] 郑文杰.辐照食品鉴别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J].检验检疫学刊,2013(5):1-5.
[5] 朱珍,王宁,李振兴.辐照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2):56-64.
[6] 马思政,尚迪,杜瑶芳,等.热释光法在辐照食品检测中出现假阳性问题的探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4):1 407-
1 411.
[7] 汪昌保,赵永富,哈益明, 等.ESR法在五种植物类辐照食品检测中应用[J].核农学报,2013(5):613-618.
[8] 孙洁心,孙强,张永忠.食品辐照与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9):1-3.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探讨 篇12
1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
食品质量的问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食品的出口贸易, 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 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 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一些检测技术的改进和推出, 食品质量的问题处理也得到了好的进展。
1.1 天然毒素的检测技术
传统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比较的繁琐, 其成本也很高, 准确度又较差。近年来, 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 新的检测技术得到了应用。其将酶联免疫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毒素的检测当中。这一应用能够将食品的黄曲霉毒素有效地检测出来, 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
对于河豚鱼毒素的检测, 其技术方面还未得到成熟的发展, 而现代生物免疫技术也并不能满足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
1.2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转基因食品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 而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有效研发, 说明了转基因产品检测的难关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我国也已经研制出了相应的检测试剂, 为转基因检测提供了有效地检测手段。
1.3 生物性污染的检测技术
螺旋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菌病。其次还有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 也是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菌病。这些菌病的产生, 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 其检测的速度比较的慢, 又难以适应疾病的治疗。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 使食源性病毒检测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许多国家都已进行了大的投入, 对禽流感病毒和疯牛病朊蛋白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2 食品质量检测的发展探讨
2.1 在食品安全保障的体制中, 应该使检测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促进。作为食品检测工作, 其能够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市场销售环节中, 对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 并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食品安全的指标限量有所降低, 也正因为这样, 食品质量的检测技术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逐步向信息共享、便携化、速测化、高技术化的检测技术迈进。此外, 对于食品检测机构的系统设置, 也要逐步的迈向社会化, 有效地建立食品质量检测的新体制, 并能够加强检测人员和技术设备的储备, 使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 在食品的检测体系中, 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为此, 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的食品质量安全性评价, 就是对食品中的危害物质的毒性和有关危害成份以及相关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价, 而这就需要许多相关的资料来对这些食品中的用料剂量和成分进行严格的确认, 使得食品中的危害物质能够准确的被判别出来, 并得到良好的消除。在实际的食品安全研究、控制和管理中, 食品安全性评价有着巨大的意义。长久以来,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基础是食品安全的立法、相关部门的具体实施以及不安全食品的消除。但对于这些传统的食品质量监管方法而言, 它缺乏一定的预防作用, 这也就使食品的质量容易出现问题, 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从这一点上讲, 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的新方案应该在我国建立起来, 还要结合相应的技术, 加强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化学等危险因素的评价, 有效地确定食品的质量以及安全, 使我国特有的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的体系能够构建起来, 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3 在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和控制中, 执行力度最强的环节就是食品的检测机构, 只有对检测机构进行整合, 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才能够完全的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工作。对于食品检测工作而言, 它的专业性非常的强, 并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安全以及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来讲, 县一级的城市设有食品检测机构, 但并不具有丰富的检测项目, 检测的力度也并不是非常的有效;地市以上的农业、卫生、技监、工商也都设有相应的检测机构, 但出现严重的设置重复现象, 使检测难以满足专业特性的要求, 检测的水平也是比较的欠缺, 经常会对同一种产品进行多次重复的检测, 不同的结果也显示了检测不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不同机构的检测也都独成一体, 互不承认、互不认可, 一方面使检测资源有所浪费, 另一方面又使企业的成本有所增加。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对医药品的检测模式进行借鉴, 将农业、卫生、技监、工商部门的检测机构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成立一个专有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 专门的进行食品质量的检测和控制。与此同时, 对企业的生产安全的责任进行强化, 促使所有企业的食品能够得到合格的检测之后, 在进行食品的流通和食用。此外, 检测机构要对市场中的食品进行合格的抽样检测, 如果检测的食品符合一定的标准, 可以一定程度的进行检测费用的免费, 并把抽检的结果公布出来, 使食品检测能够公开化, 透明化, 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清楚地了解每一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可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平台, 使食品的检测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跟踪和实践。
3 结束语
随着检测技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尽管近年来, 食品安全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了食品质量的检测和流通的控制工作, 但食品安全的危害形势依然的严峻, 在流通环节也存在着重大的问题。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和人们的健康生活,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也变的尤为重要, 而只有真正的重视这一内容, 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食品的安全和顺利的流通。
摘要:本文对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促使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进而维护人们的健康生活, 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南忠良, 吕佩, 李建良, 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01, (2)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