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2024-10-01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精选12篇)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1

我国食品进出口形势看好但管理不能松懈

记者:请您简单谈谈我国目前食品进出口的形势?

王大宁: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特别是经过去年声势浩大、成效显著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出口食品安全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进一步严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全社会的产品质量意识特别是食品安全意识在不断强化,这对我们做好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非常有利。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国外的技术壁垒在进一步强化,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食品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敏感问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我国出口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出口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进口食品方面,由于近年来动植物疫情及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疫情传入的风险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把关难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主要贸易国存在持续贸易顺差,国外许多国家都在千方百计将其产品输入我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量给检验检疫机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进出口食品整体形势是好的,近几年来,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中国进口食品的质量总体也保持平稳,没有发生过因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引起的严重质量安全事故。

记者:为加强进出口食品管理,中国政府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大宁: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在不断加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进出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有11部法律,10项法规和众多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已发布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21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34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746项。第二,我们拥有健全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组织机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由农业、质检、工商及卫生等四个部门实施。第三,我们拥有雄厚的检验检疫技术实力,目前,全国共建有163个食品检验检疫实验室,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直接从事进出口食品检验工作的专业人员达到6000多人,成为承担着全国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力量。我们的食品实验室技术先进,设备齐全,具有很强的检测能力,成为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有力的技术支撑。第四,建立了科学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国政府按照“预防为主、源头监管、全过程控制”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以“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针对出口食品重点加强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种植养殖源头监管;二是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三是加强食品出口前检验检疫;四是加强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五是大力推行出口食品企业分类管理制度。这些工作保证了上述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确保了出口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第五,建立了一整套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保障措施。首先我们建立了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其次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再有就是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严厉的打击非法进口制度。

理智对待我国出口食品引发的争议

记者:目前我国食品主要出口哪些国家和地区?以哪些产品为主?

王大宁:目前,我国的食品已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德国、意大利、摩洛哥、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荷兰、西班牙及中国香港等,主要出口品种包括水产品及其制品。出口产品包括蔬菜及其制品、罐头、果汁及饮料、粮食制品、谷物、禽肉及其制品、牛肉和猪肉产品、干果及坚果、其他加工食品、茶叶等。

记者: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在境外遭遇了很多质疑,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大宁:对于我国食品在境外遭遇到的“质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确有其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对于这类问题,中国政府绝不回避,而是正视其存在,并全力采取措施解决。二是因中外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标准不同造成的问题,对此,我们从国外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标准。三是未经认真核实便给予发表的不实报道引发的“争议”,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不顾事实、以偏概全的炒作,反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被政治化,反对贸易保护和歧视,反对妖魔化“中国制造”;我们倡导尊重科学,依照国际规则,通过对话、谈判、调查,实事求是地去解决问题,减少“争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中国的出口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7年出口食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9.89%,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是让人信得过的。我们将不断努力,用事实来证明中国的食品是安全的,质量是可靠的。

多管齐下确保出口食品质量安全

记者:我国出口食品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情况,原因是什么?

王大宁:我国出口食品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逃漏检的非法出口商品,主要是有少数企业无视中国和进口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采取弄虚作假、偷梁换柱的手法,逃避检验检疫监管,通过非正常渠道出口,致使有些食品会出现掺杂使假、假冒伪劣不合格、生物毒素超标、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问题。二是我国个别出口食品企业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不严,致使出口食品不符合进口国或地区的要求。三是我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采用的生产标准以及我国的检测判定标准与进口国的标准不一致从而导致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产品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等问题。

记者:您认为出口食品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王大宁: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要避免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讲诚信。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企业不自觉、不自强、不讲诚信、不守诚信,仅凭国家现有的检验检疫力量,即使我们竭尽全力,也难以确保出口食品不出任何问题。企业要牢固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采取措施提高食品质量水平,制订进出口食品追溯和召回管理办法,加强对不合格食品的召回管理,切实做到产品可追溯和问题产品可召回。其次,企业要严格按照“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和进口国的要求等建立健全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并确保持续有效运行,保证从原料种植、养殖、生产和储运的整个过程在良好规范、符合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第三,要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自检自控能力。第四,出口产品要经过检验检疫机构,依法按照进口国要求进行检验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口。

记者:国外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王大宁:作为出口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国外先进的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通过学习,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二要借鉴发达国家新颁布的技术法规,并结合我国食品生产行业实际为我所用,不断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的法规体系,提高我国食品生产管理标准水平;三要借鉴国外查处违规食品生产企业的经验,增强食品生产企业违规成本;四要借鉴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政府采用的品牌推进政策,包括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组织,树立产品品牌国际形象,提供品牌出口信贷,签订各类双边及多边贸易协议等。

加强国际食品安全合作

记者: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怎样的合作?

王大宁: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同其他国家、地区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检测技术,促进本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

我们除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活动外,近年来还先后同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我国的食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实施有关领域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会或专家互访、技术培训与交流项目。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实验室积极参加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等知名认可机构组织的国际间能力验证活动及国际比对实验。同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50个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卫生议定书,从而确立了中国与有关进出口食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的长效合作机制。我国一贯倡导并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成功倡导成立并与澳大利亚共同主持了“APEC食品安全合作论坛”。2007年5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2007年10月,中国政府在广西南宁召开“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通过了《南宁联合声明》,建立了中国与东盟10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合作机制。2007年11月,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加强全球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会议认为食品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了《北京食品安全宣言》,敦促国际社会全面开展食品安全合作。

完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记者:在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方面,今后有哪些工作要做?

王大宁:今后一段时期,国家质检总局将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按照“预防为主、源头监管、全过程控制”的原则,建立健全以“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二是全面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出口食品企业全备案,出口产品全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出口食品企业和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在接网式检查基础上,对所有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备案管理,对备案企业生产的出口食品实行登记管理。在此基础上,完善出口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真正做到出口食品可追溯,缺陷食品可召回。三是探索和推行“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制度。在现有黑名单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口食品分类管理办法”,在风险分析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真正实现奖优罚劣。四是要进一步巩固专项整治成果。要继续坚持专项整治行动中一些好的做法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对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保持专项整治的态势,使专项整治常态化。

相关链接

一个模式,就是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即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料必须来自符合要求的种植养殖基地,在出口种植养殖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实行标准化种植、养殖。这个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出口食品的实际,是出口食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主要出口食品,特别是肉类、水产、蔬菜等高风险食品基本实现了“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

十项制度,包括源头监管三项:对种植养殖基地实施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制度、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制度和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有效控制动植物疫情疫病问题和农兽药残留问题;工厂监管三项:严格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全面实行出口食品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和稳步推行高风险食品大型出口生产企业驻厂检验检疫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对出口食品企业的监管水平,把住出口企业生产质量关;产品监管三项:对出口食品实施严格的法定检验检疫制度、质量追溯与不合格品召回制度和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制度,提高出口食品风险控制的及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诚信建设一项:对出口食品企业实施红黑名单制度,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质量意识,促进企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觉诚信经营的良好机制。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2

一、《食品安全法》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二、《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指那些?

①食品生产和加工(简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简称食品经营);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③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④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⑤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三、《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主体是什么?

《食品安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为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自2010年3月1日起执行。以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法定义务:

1.企业应保持资质的一致性。①企业实际生产食品的场所、生产食品的范围等应与食品生产许可证书内容一致; ②企业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应按规定报告; ③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应与营业执照一致。

2.企业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①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建立和保存进货查验记录,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明文件;②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企业应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③企业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④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应与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⑤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各种购进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领用出库等记录;⑥企业不应使用回收食品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3.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①企业应定期对厂区内环境、生产场所和设施清洁卫生状况自查,并保存自查记录;②企业应定期对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并保存记录,同时应建立和保存停产复产记录及复产时生产设备、设施等安全控制记录;③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④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⑤企业生产现场,应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现场人员应进行卫生防护,不应使用回收食品等。

4.企业应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①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出厂食品的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记录内容;②企业的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能力;③企业委托其他检验机构实施产品出厂检验的,应检查受委托检验机构资质,并签订委托检验合同;④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保持一致;⑤企业应具备必备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验合格或校准,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使用期内;⑥企业自行进行产品出厂检验的应按规定进行实验室测量比对,建立并保存比对记录;⑦企业应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5.企业应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①企业应建立和保存采购的不合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处理记录;②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生产的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记录。

6.企业生产加工食品的标识标注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事项。

7.企业应建立销售台帐。企业应对销售每批产品建立和保存销售台帐,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

8.企业标准执行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①企业标准应按规定进行备案;②企业应收集、记录新发布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参加相关培训,做好标准执行工作;

9.企业应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对不安全食品自主召回、被责令召回的执行情况的记录,包括:企业通知召回的情况;实际召回的情况;对召回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的记录,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向当地政府和县级以上监管部门报告召回及处理情况。

10.企业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①企业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保存对直接接触食品人员健康管理的相关记录。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②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对从业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11.企业接受委托加工食品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①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获得生产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与委托方约定委托加工协议,并向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②委托加工食品包装标识应符合相关规定。

12.企业应建立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对消费者投诉的受理记录。包括投诉者姓名、联系方式、投诉的食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投诉质量问题、企业采取的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

13.企业应主动收集企业内部发现的和国家发布的与企业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并做出反应,同时应建立和保存相关记录。

14.企业应按规定妥善处置食品安全事故。①企业应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②企业应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③如果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

四、2009年12月2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其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是什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强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为核心,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通过政府指导和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起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

(二)主要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和政府部门协同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实施、食品企业积极参与、诚信责任有效落实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运行机制。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其他9部委指导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依法实施诚信信息征集和使用共享,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监察机关对政府部门推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行政监督。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诚信培训,指导企业建立诚信制度、实施国家标准,组织企业参加诚信评价活动,加强行业质量诚信宣传。

2.严格依法行政。构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法律体系,加快制定相关规章、标准。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据企业守法和诚信情况,实施企业分类监管,依法调整执法检查和监管重点。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实行重点监管,要依法采取限期召回产品及其他行政处罚措施,并向社会公布;行业协会要利用诚信提示、警示等方式实行诚信惩戒。

3.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诚信信息管理网络,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诚信信息建设平台网络化、诚信信息内容系统化、诚信信息使用社会化。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支持企业诚信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斜。

5.加强诚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知识培训,鼓励食品工业企业培养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人才,加快建设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队伍,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6.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推广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中好的做法,宣传和表彰诚实守信企业,营造“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国家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主要任务有哪些?

(一)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

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整治超过标准限量和使用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严格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研制管理。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

深入开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监测。

(三)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

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整顿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的食品行业,建立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整顿。

严格办理进出口食品海关相关手续,打击食品、食用农产品特别是疫区产品非法进出口行为。对已经备案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查。加强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重点加强对出口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检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检验检疫行为,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企业不良记录制度,将逃避检验检疫的企业一律列为不良记录企业。建立和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

(五)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

(六)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

(七)加强畜禽屠宰整顿。

(八)加强保健食品整顿。

依法对获批注册但未标明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换证。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查处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

(九)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

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制定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地区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快速、方便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和网络平台。发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价报告,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构建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报告信息采集网络,建立食品安全有害因素与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相关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加大食品特别是乳品等高风险食品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检验人员管理,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

(十一)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制定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诚信体系评价标准,选择若干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企业中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制度,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在食品行业全面推广。督促行业协会组织对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岗位专职人员。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

六、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有那些?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七、为什么说实施食品防护必须考虑员工的因素?

食品受到掺杂污染的威胁可能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人员。外部人员是指没有经过授权擅自进入的有动机攻击企业或产品的人。在实施食品防护中是比较容易引起注意的,相对比较容易防范;另外一种威胁可能来源于内部,例如有不满情绪的员工和其他内部人员,他们了解工厂的运作方式并且通常知道如何避过许多用于检测或阻止外来人员的安全控制。因此对于内部人员因素,在实施食品防护中是比较困难的,企业必须关注有不满情绪的员工,以人为本,营造比较和谐的氛围,尽量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把食品可能受到的蓄意破坏的危险降到最小化。

八、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须提供什么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章第六十三条规定,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进口保健食品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签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批件。

九、国外出口商(或代理商)、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办理什么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章第六十五条规定,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

十、进口预包装食品的标签有何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章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十一、进口商擅自销售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进口食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章第六十二条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

进口食品在完成检验检疫前应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定的场所存储,经检验检疫合格,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文件后方可调离、销售或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五条规定,擅自销售、使用未报检或者未经检验的属于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或者擅自销售、使用应当申请进口验证而未申请的进口商品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商品货值金额5%以上20%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七条规定,销售、使用经法定检验、抽查检验或者验证不合格的进口商品,或者出口经法定检验、抽查检验或者验证不合格的商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停止销售、使用或者出口,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使用或者出口的商品,并处违法销售、使用或者出口的商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二、国家对食品包装质量安全有那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从2006年8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实施检验监管工作管理规定》和《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两个文件,对进出口食品包装开始进行质量安全的检验检疫。

十三、今年卫生部联合7部局组织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主要任务有那些?

1.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广泛发动各行业、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对市场上存在的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包装材料进行清理,坚决打击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尤其是非法利用废旧材料生产食品包装、容器等行为。

2.行业、企业应以现有食品包装材料标准及相关规定为依据,主动对生产经营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纠,对认为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尚未列入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的物质进行登记,填报“建议批准的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新物质名单。收集整理名单内所列物质在其他国家使用情况以及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标准、安全和风险评估材料,分别填写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请表、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新品种申请表。对认为存在一定毒性、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填报“建议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各行业协会应主动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尤其是非法利用废旧材料生产食品包装、容器等违法行为,督促企业完成“两个名单”的梳理和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并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3.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专家组,对行业、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拟定“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并分批向社会公布。

十四、为什么要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实施备案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同时根据粤检食涵【2007】134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口深加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实施备案管理,对生产企业使用的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使用剂量进行规范管理,以保证出口食品、化妆品的安全。

十五、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申请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时,应提交什么资料?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申请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时,应提交以下资料:①《进出口预包装食品化妆品登记表》;②使用国产食品添加剂的,须提供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产品检验合格证明;③使用进口食品添加剂的,进口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我国添加剂的国家标准和要求,进口复合食品添加剂的,还要注明各单一品种添加剂的具体种类和名称,进口时须提供输出国或地区的检验报告和有关资料,属法定检验的,还须提供检验检疫机关出具的《卫生证书》副本或正本复印件;④产品出口输入国/地区的允许使用标准;如产品出口输入国/地区无详细使用标准的,提供现行的参照标准;⑤食品添加剂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原件或复印件。

十六、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要建立备案食品添加剂的采购、使用台帐等档案,实施备案食品添加剂专人管理,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信息发生变更时,企业应及时书面告知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督管理,日常监管中重点核查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使用的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剂量等是否与备案内容一致。

十七、出口植物产品总体要求是什么?

1.全面实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原卫生注册登记)管理制度,未经CIQ备案的生产企业,其生产植物产品及植物源性食品不得出口。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暂按原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有关规定执行。

2.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加工原料必须全部来自经检验检疫备案的种植基地,未经检验检疫备案的种植基地生产的原料不得用于加工出口植物源性食品。

3.出口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熟悉进口国家(或地区)质量安全卫生要求,保证其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

出口食品安全风波带来的思考 篇3

一、半年多的中国出口食品安全风波回顾

“宠物食品”事件。自2006年底开始,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断接到有关宠物中毒死亡的投诉。经调查,宠物食品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导致猫、狗中毒死亡的原因,而宠物食品的原料来自中国。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引起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响。经中方调查,中国两家公司在出口的蛋白粉中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产品以非法检商品名义报关出口,逃避海关监管。事情本应自此平息,两家不法企业违规生产、非法出口的行为不应代表整个中国出口食品的情况,但媒体仍不断渲染“中国出口有毒的宠物食品”,引发了其他国家媒体的跟从,对中国出口食品的质疑不断蔓延到其他的商品和其他的国家,一时间掀起了一波“中国食品威胁论”。

“毒牙膏”事件。2006年巴拿马出现100多名患者因服用药物出现中毒死亡现象,随后媒体报道称,药物中含有的成分来自中国。2007年5月,巴拿马海关查获约6000支含二甘醇成分的牙膏,并初步判断来自中国。巴拿马随即宣布停止销售来自中国含二甘醇的牙膏。媒体随即展开大幅报道,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多米尼加等国宣布停止销售来自中国含二甘醇的牙膏:6月,FDA宣布中国3家企业的13个牙膏品牌含有二甘醇;新加坡卫生科学局宣布中国的三款牙膏含二甘醇;日本新泻县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牙膏中检测出了二甘醇;6月11日,中国香港地区下发通知,呼吁市民停止使用含二甘醇的三七、田七、美加净等三款牙膏。这些国家的规定经有关媒体连篇累牍的转载、评论,在世界上掀起了对中国牙膏“有毒”宣传的热潮。

“有毒鲶鱼”事件。鲶鱼是美国人非常喜爱的海鲜,中国的养殖鲶鱼从2003年年初开始进军美国市场并呈现出口持续强势增长。中国鲶鱼迅速抢占市场引发了美国渔民尤其是鲶鱼业者的抵触。5月初,阿拉巴马州宣布来自中国的鲶鱼检出氟喹诺酮残留而停止中国鲶鱼在该州的销售,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等相继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鲶鱼提出抵制并禁售。“小心中国来的鲶鱼”成了美国媒体的又一个忠告。

经媒体大炒的中国问题食品还有:苹果干含有致癌化学物质;叉尾含违禁抗生素;干贝和沙丁鱼涂有腐败细菌:蘑菇沾有非法杀虫剂;等等。

美国媒体对中国商品的安全问题一边倒的大肆报道,使许多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信心受到影响。媒体的宣传导致了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许多国家的媒体相继转载、炒作这些报道,并引起政府的一系列反应。除了新加坡、香港相继禁止中国部分品牌牙膏销售外,东南亚某些媒体也纷纷跟风,炒作类似“有毒花生”、“有毒罐头”这样关于“中国食品威胁”的主题。

二、中国出口食品安全风波的原因分析

中国问题商品(主要是食品)最近几年在国外引起的风波屡见报端,但从未像现在这样集中地大肆宣传,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不良影响也远不如这次。

事实上,对于此次中国食品安全风波中媒体报道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存在几方面的情况:

(一)中外商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同

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和政策,以及有关商品的质量标准有所不同,导致部分中国出口商品遭到国外的禁售。如“毒牙膏”问题,依照中国现行标准,牙膏可含有不超过一定标准的二甘醇。涉及这一事件被各国禁售的牙膏品牌在我国现行标准下都是合格的产品。再如“毒鲶鱼”问题,检出的氟喹诺酮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一种,目前在中国内地、欧盟、日本和香港等均允许使用,美国联邦法规关于鲶鱼中氟喹诺酮的残留限量标准为5ppb,但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作为美国鲶鱼加工的主要地区,则规定鲶鱼中不得检出氟喹诺酮残留,即“零限量”标准。

(二)国内外有少数不法商人所为

如“宠物食品”问题,经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来自中国的两家公司在产品中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并以非法检商品名义报关出口,逃避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和监管,成为“宠物食品”事件的起因。

(三)由于媒体的渲染甚至是有意炒作造成的误导、恐慌

如“宠物食品”风波中,两家企业的个体行为被炒作为中国出口商品的整体安全问题,不能不说是媒体的过渡渲染所致。又如作为“毒牙膏”事件导火线的巴拿马药品中毒事件,中国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问题出在巴拿马公司更改产品适用范围、保质期限等问题上:第一,更改产品适用范围。把出口公司申明的不符合中国药典的化工原料“TD甘油”改为符合美国药典(USP)的“纯甘油”,造成产品.被用作药品辅料;第二是更改保质期限,将保质期为1年改为4年,导致巴拿马药厂使用“TD甘油”时,已过期2年。而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并没有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客观、理智地报道、认识有关问题,而是不顾事实地渲染中国牙膏含致病化学原料,导致消费者的恐慌。

(四)美国对中国贸易的逆差增长极度不安

美国是此轮中国食品威胁论中采用舆论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这与中美之间不平衡的贸易状况有关。今年上半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增长的迹象。根据美方统计数据,美国对中国上一年度贸易逆差达到2330亿美元(中方数据为对美顺差1440亿美元)。巨额贸易逆差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忧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对中国输出产品的反感与质疑。一些因为中国出口而受到影响的美国利益集团,对贸易不平衡的现状颇为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从部分商界人士蔓延到部分政界人士那里,在行动上也就有了相应的具体举措。一些利益集团将个案问题夸大成系统性问题,将不法企业的问题夸大为中国政府的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近几个月来,从最初的宠物食品问题到接踵而至的一系列产品问题,从轮胎到玩具、水产品和牙膏等,矛头无不指向中国企业。不是称这些商品中含有有害物质,就是指出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等。显然,美国之所以大肆炒作中国商品安全问题,根本原因是其对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和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感到极度不安。

(五)与不断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关

以鲶鱼贸易为例,为了保护美国

本地渔民和鲶鱼商人的利益,早在2003年,美国商务部就裁定越南出口商在美国“倾销”其鲶鱼产品,决定对越南销美的冷冻鲶鱼切片产品征反倾销关税,税率高达36.84%~63.88%。而此次宣布禁售中国进口鲶鱼的决定引起了美国渔民的热烈欢迎。美国鲶鱼协会(The Catfish Institute)的主席罗杰·巴洛2006年12月曾公开声称:“在寻求更为自由的贸易关系之时,联邦政府必须解决亚洲渔民在出口到美国的鱼类中持续使用被禁止的抗生素和致癌化学品的问题。”表现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在不断增长。

三、此次风波带给我们的思考

这一次的风波,显然给我国出口食品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出口食品的数量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出口食品的声誉遭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害,重新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信赖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次风波并非全无是处,它使我国食品生产、出口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促使政府、企业采取各种应对、改进措施,扭转、改善我国食品的形象,有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正人先正己”——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自身

此次风波暴露出我国出口商品从生产到出口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对生产商的监管不到位,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欠缺,产品适用的质量标准相对落后,产品出口过程的监管不力等等。因此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自身,要采取多方措施保证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消除媒体负面报道的源头,从而转变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海外狭隘的贸易保护力量斗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口合乎标准、合乎法规的商品。

1建立健全商品生产监管体制,保证企业和企业家能遵纪守法地生产商品。我国目前的商品生产存在诸多安全监管盲点。例如,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诸多部门: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管信息平台,食品动态监控难度大;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未完全启动;缺乏专门的食品安全法制支撑,等等。加之国内有个别企业,奉行利益至上主义,置消费者安全和产业安全标准于不顾,生产伪劣商品。而一些国家往往因我国某个地区的个别食品出了问题就采取全面封杀我国所有的同类产品的做法,导致个别企业的不法行为让中国整个食品行业都深受其害。因此,建立健全商品生产监管体制,大力整顿经营秩序,剔除不合格企业,保护合法企业的利益,是当前政府首要的问题。

2严格出口监管制度,堵住不合格产品出口的源头。有数据显示,非法出口商品占了被国外认定为不合格产品的大部分。在4月份被美国拒绝入境的137批中国商品当中,有77批是没有经过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发行的食品,是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到美国的。“宠物食品”风波的肇事者——两家中国企业的不合格产品也是以非法检商品名义报关出口,逃避了海关的监管。这些非法出口因为逃避检验,极易产生质量问题,成为国外媒体报道的来源,严重者造成有关国家对中国商品实行制裁。大量的非法出口导致中国商品的声誉遭到严重伤害,更对合法出口的中国企业造成损害。为进一步加强对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管,国家质检总局最近已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出口食品的口岸查验力度。凡发现货证不符或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一律不得出口;同时,提高对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代理报检人和出口商出口食品的口岸查验比例:二是对牙膏等非法定检验商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三是要求从2007年9月1日起,所有经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的出口食品,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上均加施检验检疫标志;四是对国外政府部门通报的不合格信息,迅速组织核查,及时分析、处理,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五是实施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出口企业依法处罚的同时,列入黑名单在网上公布,严厉打击非法出口行为。

3出口企业要加强与国外进口商的信息交流。中国出口的消费品一半以上属于加工贸易,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安全检测认证都是按进口商的合同要求进行的。如果进口商未能向生产商,出口商提供准确的消费品安全信息,就可能造成我方提供的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质量或安全要求。很多产品出口受阻,是信息交流不充分、缺乏对进口国各种技术限制的了解所致。而当前以高于我国的质量、技术标准为代表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正是我国商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因此,出口企业应该主动与国外进口商进行信息交流,了解进口国详细的质量及安全标准要求,切不可图省事而不闻不问,最终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

(二)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商品质量标准,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达到国外的标准

标准总体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据商务部统计分析,目前中国的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年,有超过半数的国家标准近乎瘫痪,目前只有不足50%的标准技术水平适度超前或符合当前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能实质性发挥作用的技术标准所占比例不足65%。而且国家标准“超龄服役”的现象比较严重,现有21000多项国标平均标龄为10.2年,而发达国家标准的标龄一般为3-5年。另外与发达国家两年以内进行修订的速度相比,中国平均要相隔4.5年也显得过长。标准过低是导致一些商品被国外拒绝入境、禁售的原因。2007年6月19日,国家标准委表示将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修订和建设,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国食品标准标龄将由现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5年,制修订周期控制在两年之内。在制定、修订标准时会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中国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不仅是食品,其他商品也应逐步展开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相关工作。

(三)重视媒体宣铸的影响.建立专门机制,快速应对外媒报道

在这次风波中,媒体宣传的作用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媒体的一面之词、不实渲染往往能够起到比单纯制裁、禁售更加迅速而广泛的影响。面对媒体有意渲染商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出口商品遭拒,政府应该快速反应。一是根据媒体报道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调查事件真相,解答消费者的疑虑:二是尽快与进口国政府加强沟通交流,以沟通和解释避免贸易摩擦:三是建立专门的机构和程序,统一进行此类问题的解释和处理。政府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将事件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国外的经验做法来看,可以以外交机构组织媒体说明会的形式,通过舆论还原事实真相,亦可以针对他国的政府机构、产业组织以及消费者,直接作出沟通和解释。缺少解释,就缺少了消除双方误解的机会。政府应该通过努力使有关国家认同这一观点:如果任由目前一些已被夸大的情绪和做法蔓延,两国之间原先建立起来的良好贸易关系将会受到影响。在中国出口商利益被损害的同时,进口国以及进口国消费者本可通过购买从中国进口的合法商品而享受到的利益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四)要加强国内舆论引导.客观报道事实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4

近年来,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构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如日本出台的肯定列表制度等, 设置了严格而大量的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跨越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 成为我国食品农产品顺利出口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 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 自2009年起, 质检总局在全国大力推行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核心是从食品农产品安全大环境的宏观管理入手, 在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 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倡导“地方政府主导、监管部门参与、生产企业落实、全社会监督”, 对一个地区的食品农产品生产环境, 特别是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环境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 从而建立以区域化管理为核心、覆盖从种植和养殖源头到餐桌全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质量安全示范区, 并以示范区建设引领食品安全管理, 保障整个行政区域的出口食品安全。

5年来的实践表明, 示范区建设呈现出数量增长快、地域范围广、辐射带动作用大和建设质量标准高的良好态势, 创建示范区的地区, 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种植养殖基地规模都有了明显提高, 农药化学投入品控制越来越规范, 疫病疫情监测、风险监控和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设有了明显提升, 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提升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示范区建设落实“一个标准、两个市场”机制, 在示范区内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 通过提升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引领带动国内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惠及国内消费者。二是塑造了品牌形象, 促进了经济转型。示范区累计创建国际品牌60余个, 国内品牌4 820余个, 在近年来我国外贸形势十分严峻复杂的情况下, 促进了外贸结构优化, 形成了出口食品农产品竞争的新优势, 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三是创新监管模式, 促进了“三农”发展。质检总局对示范区出口产品给予检验检疫监管便利措施, 进一步简政放权,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促进对外食品农产品贸易发展。5年来, 通过示范区建设带动群众增收累计794亿美元, 带动农村就业人口达到2 840万, 出口创汇累计659亿美元。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5

为进一步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成都圆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境外食品出口商备案管理制度》,现予以批准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掌握境外食品出口商信息及进口食品来源,保障进口食品可追溯性,有效处理进口食品安全事件,保障进口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向中国大陆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的备案管理。

第三条 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境外食品出口商备案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境外食品出口商备案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备案管理系统),负责公布和调整境外食品出口商备案名单。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在食品进口时对境外食品出口商备案信息的核查工作。

第二章 境外食品出口商备案

第四条 向中国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备案,并对所提供备案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条 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通过备案管理系统填写并提交备案申请表,提供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名称、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地址、联系人姓名、电话、经营食品种类、填表人姓名、电话等信息,并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有效。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备案信息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出口商或者代理商提交备案信息后,获得备案管理系统生成的备案编号和查询编号,凭备案编号和查询编号查询备案进程或者修改备案信息。

第六条 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地址、电话等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通过备案管理系统进行修改。备案管理系统保存出口商或者代理商的所提交的信息以及信息修改情况。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名称发生变化时,应当重新申请备案。

第七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完整提供备案信息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予以备案。备案管理系统生成备案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名单,并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公布。公布名单的信息包括:备案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名称及所在国家或者地区。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八条 检验检疫部门对已获得备案的境外食品出口商备案信息实施监督抽查。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通过对境外食品所载信息核查出口商或者代理商的备案信息。对备案信息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其更正、完善备案信息。不按要求及时更正、完善信息的,应当将有关信息录入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良信誉记录。

第九条 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在申请备案时提供虚假备案资料和信息的,不予备案;已备案的,取消备案编号。

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向中国出口的食品存在疫情或者质量安全问题的,纳入信誉记录管理,并加强其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对于其他违规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四章 附 则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蔬菜出口;SPS协议

中图分类号:X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8903

随着农产品贸易全球化,食品安全问题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变的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对农产品进口制定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尤其是生鲜产品。近年来,我国蔬菜出口,相对于大宗农产品而言,呈现急剧增长势头(陈永福,2001)。在蔬菜出口数量迅速增加的背后,也遭遇了进口国食品安全管制的影响,贸易摩擦增多。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和不断涌现的新标准对我国蔬菜出口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加入WTO以后,我国蔬菜产业应根据《卫生及动植物检疫协定》(SPS协议)和WTO争端解决机制,适应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并利用自身条件改善和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满足进口国政府和消费者需要,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

1中国蔬菜出口现状

近年来,我国蔬菜出口量逐年增加,占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03年我国蔬菜出口达485万吨,出口产值达21.8亿美元,占农产品总出口产值的约20 %。2004年我国蔬菜出口496万吨,比2003年增长2.3%,出口金额为25.3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6.4%(见表1)。总量上看,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蔬菜出口数量增幅逐年降低,2004年同2003年相比绝对数量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远远低于其它年份,增长仅2.3%。我国蔬菜出口主要流向亚洲和欧洲,其中日本、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美国、俄罗斯、荷兰和德国等国家是我国蔬菜的重要流向地,占到我国蔬菜总出口量的70%以上。

总之,我国蔬菜出口总量近几年持续增长,出口金额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出口结构同样发生了变化,加工产品出口有所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出口数量增幅减缓;出口流向地比较单一,主要为日本、东盟和美国等地区,贸易依存度较高,一旦这些国家提高进口标准,将会严重阻碍我国蔬菜出口;出口结构仍然是以初级的生鲜和冷冻产品为主,附加值低,保险难度大,受食品安全标准影响深;同时出口数量增长幅度下降,金额增长幅度波动较为明显;此外我国蔬菜的平均出口单价也呈现下降趋势。

2食品安全问题对中国蔬菜出口的影响

为保持和提高消费者健康,维护生存环境,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已成为食品贸易的潜在障碍,而食品安全问题在蔬菜产品贸易中比其它农产品贸易(如大宗农产品贸易)更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蔬菜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国不断升级的食品安全标准内容限制了我国蔬菜出口。2002年初,日本以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为借口,大大提高进口蔬菜的技术标准,将蔬菜安全卫生指标由6项增加到40多项。并且日本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在不断增加,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对我国蔬菜对日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影响(见下图1)。2001年以前我国对日本蔬菜出口数量和金额呈现较快增长速度,2002年我国对日蔬菜出口大幅度下降。美国对蔬菜进口的农药残留也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且还时常发生变化。下表2是2005年5月到12月,我国蔬菜及其制品对美出口,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拒绝的情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被拒绝蔬菜及其蔬菜产品的出口最多。从2005年5月到2005年12月,被美国FDA拒绝的案例记录有183例,其中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被拒绝的出口案例为117例,占总数约64%,另外由于产品不干净(flith)的缘故,被拒绝的出口案例为33例,也超过因其它原因(如不符合标签规定,无厂家地址等)被拒绝的。因农药残留超标和不干净的原因被拒绝的出口案例总共有150,占总数的82%,而因其它原因被拒绝的仅占18%。这一方面说明我国蔬菜生产及加工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说明发达国家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已成为限制我国蔬菜及其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2)国内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技术和手段以及检测体系、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无法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从而限制蔬菜出口产品出口。首先,在蔬菜安全检测技术方面,安全检测技术落后。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呈现出快速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精确化特征。如美国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中农药,德国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可检测251种农药;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检测机构拥有一次进行上百种药物的多残留检测分析技术。出口检验过程中,落后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可能无法达到进口国的检验要求,而导致出口受阻。其次,国内蔬菜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要求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等质量控制体系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而目前我国蔬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比较低,无法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出口。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等对进口的蔬菜加工品要求经HACCP控制,而我国很多蔬菜企业都没有获得HACCP认证。再次,国外发达国家产品溯源体系完善,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很快能查明其来源,识别责任。而我国溯源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国蔬菜生产的分散性和小规模性,溯源的难度较大。

(3)进口国设置的食品安全标准增加了我国出口蔬菜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出口蔬菜的竞争力。蔬菜生产和低附加值加工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这恰好可以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而且我国蔬菜在肥料、农药、农机、水利、电、热等方面的成本都较低,从而使我国蔬菜获得价格上优势(王立鹤,2002)。以我国大葱为例,我国大葱的生产成本在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日本低8.6元/公斤;在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日本低3.1元/公斤。而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和增加,农户和企业不得不增加额外的成本(或产出减少)来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以符合进口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有时,这种增加的额外成本非常高,有可能导致零出口(吴秀敏,林坚,2004)。根据张涛的计算受到食品安全标准影响后,我国蔬菜的生产成本增加(见表),从预测结果来看,食品安全标准限制增加了我国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西红柿、黄瓜、马铃薯、菜椒、茄子等五种蔬菜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都上升了,上升比较大为黄瓜和菜椒,可见我国蔬菜产品的成本优势下降。

3SPS协议对我国蔬菜出口影响实证分析

WTO框架下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简称SPS协议),允许世界各国为对进口产品制定一系列措施以维护国民身体健康、以及保护动植物安全。理论上,SPS标准通过减少交易成本,保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低因衡量食品质量而导致的成本而促进贸易发展(Prema-Chandra Athukorala & Sisira Jayasuriya, 2003)。并且接受SPS标准,使得出口商容易获得进口国的信任,减少贸易摩擦;此外SPS标准能够增加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Sykes, 1995; Kindleberger, 1983)。实际上,SPS措施在保护公众健康以及动植物生命安全时,发展成为一种新贸易壁垒,限制贸易发展和贸易自由化。为了明确SPS协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董银果等(2005)通过BOX-COX函数测算了SPS对我国猪肉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SPS协议正式实施以后,对我国猪肉出口造成了负的影响。此外,许咏梅等(2006)采用回归分析研究了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利用SPS协议使我国茶叶出口受限。

由于蔬菜品种繁多,各品种之间的价格差异很大,并且出口到各个国家的蔬菜品种也不一样,因此很难构建一个统一的模型来衡量SPS协议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但从发达国家提高农产品进口安全标准以来,蔬菜出口数量和金额的变化也能看出SPS协议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以欧盟为例,SPS协议于1995年正式实施,从下图蔬菜出口数量和金额的增长曲线来看,波动较大。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蔬菜出口数量和金额的增长速度下降很快,2003年金额增长为负。

由此可见,SPS措施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首先我国蔬菜企业为达到进口国设定的SPS标准,而增加蔬菜生产和贮运等相关成本,降低了我国蔬菜出口的竞争力;或者因为根本无法达到设定的SPS标准,而停止出口。其次,当进口国对我国应用SPS措施时,也会因在制度遵守方面的成本差异,从而阻碍我国蔬菜出口。

总之,目前滥用SPS措施达到限制进口限制进口的目的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蔬菜等农产品贸易中。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SPS标准和协议还存在诸多有歧义地方,实施SPS协议更具灵活性,这就有利于通过SPS协议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SPS协议一方面规定对进口蔬菜的检疫措施必须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但另一方面又允许在某些条件下实施比国际标准更高的SPS保护水平。

4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保障蔬菜产品安全是促进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蔬菜生产而言和低附加值的蔬菜加工产业而言,对从蔬菜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测,代价非常昂贵。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蔬菜贸易发展应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

4.1政府方面

(1)加强蔬菜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我国蔬菜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如标准制订部门较为分散,分工不明确,难以统一协调;标准的实用性较低,不符合市场需求;标准复审和修订不及时,时效性差;与国际标准体系和发达国家标准体系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要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多层次的标准化、系统化的标准体系,缩小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差距,促进我国蔬菜出口,减少因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贸易摩擦。(2)改进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检验技术和手段。我国蔬菜检测检验技术和手段落后,仪器设备老化,检测速度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出口贸易中无法有效、及时地对蔬菜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政府应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加强蔬菜检验技术和手段的研究,突出高精、快速检测能力和技术标准研制能力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加大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和制定力度。(3)加强蔬菜生产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蔬菜生产和加工过程对蔬菜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政府应积极加强蔬菜生产和加工技术的研究,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以及有机蔬菜的生产和技术规范,引导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生产、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4)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利用各种国际贸易规则,改善中国蔬菜出口环境,减少贸易摩擦。尤其是要利用SPS协议中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条款,冲破进口国根据SPS协议对我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并根据SPS第3条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4.2企业方面

(1)加强蔬菜生产和加工过程控制。蔬菜质量安全保证最终要靠企业来实现。我国蔬菜生产和加工出口企业,应积极应对进口国制定的各种不利于蔬菜出口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从产品质量着手,通过生产、加工的过程控制,来改善蔬菜产品质量,保障蔬菜安全。由于我国在质量安全控制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因此出口企业应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引进和吸收,并且与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寻求有效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途径。(2)建立有效的产业链管理模式。目前食品行业中普遍采用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等手段来保障食品安全。这种控制涉及到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产业链管理将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实施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有利于保障产品安全。HACCP、TQM等质量管理模式,都强调食品链中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统一有效质量保证体系。因此蔬菜出口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与各个节点企业紧密协调,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实施产业链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成本,避免因投入过大导致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3)加强对国际贸易规则和SPS协议的培训。出口企业要充分了解相关国际贸易规则和SPS协议规则,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育与教育,以便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Finger, J.M.(2001), “Implementing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Problem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World Economy, Special Issue on Global Trade Policy, 24(9), p10971108.

[2]Kindleberger, C. P. (1983), “Standards as Public, Collective, and Private Goods”[J], Kyklos, 36(3), p377395.

我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探析 篇7

当然, 外贸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 以商品质量为由, 行贸易壁垒之实, 在国际间也时有发生。在关系到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问题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日渐增多,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受新贸易保护主义损失最大的国家。因此, 当前我国的食品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不仅是事关企业和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将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1 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的现状

据海关统计, 2008年前11个月, 我国食品进出口合计536.2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 (下同) 增长20.8%。其中, 出口310亿美元, 增长13.8%;进口226.2亿美元, 增长32.1%。但从10月份起, 我国出口同比出现下降。今年11月份, 扣除价格因素, 我国食品制造业出口数量大幅下降17%。扣除价格因素, 10~11月, 我国食品第一大出口品种水海产品出口数量分别下降1.9%和13.4%。

除了金融危机引发需求减弱, 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大幅下降, 对我国食品出口造成巨大冲击外, 出口食品安全问题是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因素:2008年年初日本报道的“毒饺子”事件给我国食品出口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其引发的我国输日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导致我国对日本食品出口急剧下滑。而9月份曝光的“三鹿奶粉”事

出国门。因此, 农产品出口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增加产品特色, 强化产品质量, 学习运用多样化现代营销手段, 精心培育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

3.3.3拓展国际市场, 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而恰恰是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置了较高的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技术标准, 成为我国出口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因此, 我国应在巩固原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 加大对南美、非洲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优势农产品需求较大的契机, 扩大出口范围, 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主动改变市场过于集中的格局, 减少因出口市场结构过于集中而导致的风险。

3.3.4积极申请国际标准认证件也导致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禁止中国奶制品的进口, 许多国外客户出于安全考虑也纷纷取消或减少订单。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特点如下:

1.1 2008年11月份食品出口同比出现下降, 进口保持平稳增长

自2008年3月份起, 我国食品出口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其中由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 我国食品出口增速由9月份的28.9%回落至10月份的15.6%, 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 11月份我国食品出口由增转降, 当月出口30.2亿美元, 同比下降4%。与此同时, 今年1~7月份我国食品进口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月度同比增速均在30%以上, 进入8月份以后, 进口增速明显趋缓, 11月份当月进口20.4亿美元, 同比增长14.5%。

1.2 水海产品和蔬菜为主要出口品种, 食用植物油为主要进口品种

前11个月, 我国食品出口额前两位的是水海产品和蔬菜。其中, 水海产品出口158.4万吨, 下降4%, 价值46.5亿美元, 增长9.5%, 出口额占同期我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5%;蔬菜出口566.6万吨, 增长1.2%, 价值36.8亿美元, 微降0.7%, 出口额占同期我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9%。同期, 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还有水果、肉及杂碎和果蔬汁等。

1.3 日本居我国出口市场首位

前11个月, 我食品主要出口日本、欧盟、美国、东盟和香港等5个市场, 对上述5个市场合计占同期我食品出口总额的69.5%。其中, 对日本出口60.1亿美元, 下降8.4%, 日本仍为我国食品最大出口市场。

2 中国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污染情况时有发生, 农兽药市场管理混乱

主要表现在:一是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 国内动植物疫病疫情、有害生物严重。如受抗生素残留超标、禽流感、新城疫疫病等的

由于我国在标准体系、认证机构队伍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缺乏协调性, 与国际通行的认证形式接轨程度较低, 使得我国许多经过国内认证的农产品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例如我国推行了国际倡导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 这与之前的AA级绿色食品认证存在重复之处, 且国际上对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时常不予认可[2]。因此, 我国农业产业中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积极申请国际农产品标准的认证, 逐步彰显自身优质农产品的质量优势, 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戚亚梅.20 0 6年W TO涉农通报分析与趋势预警.W TO经济导

刊, 2007, (4) .

[2]林国华, 林卿, 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北京: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影响, 输欧盟动物源性食品尚未解禁、输日禽肉又受阻。二是农兽药市场管理混乱, 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严重。如因农药残留超标, 输日菠菜受阻, 输新加坡蔬菜也不断遭遇入境严检;输欧盟花生和茶叶分别因黄曲霉毒素和农残超标而被欧盟预警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生态和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国内空气、水源、土壤污染严重, 动植物源性食品随时可能发生微生物超标、重金属超标等情况。

2.2 我国食品外贸体制不完善, 缺乏应对安全壁垒的有效机制

一方面, 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相分离, 食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的目标利益存在不一致性。由于食品的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 往往导致在生产和交易过程中信息传递受阻和滞后, 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也不健全。另一方面, 我国许多食品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经营的产品种类也较为单一, 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有限, 国际市场信息获得滞后,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 整个行业也缺乏相应的组织从事市场信息的集散, 未能建立起较完善的应对安全壁垒的预警通报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结果经常是某家企业在遭遇安全壁垒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 国内还有很多企业重蹈覆辙。

2.3 中国食品出口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多数出口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生产及检测设备不完善。部分出口企业的自律意识不高, 虽然建立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但在利益驱动下, 对自身出现的问题隐瞒不报, 有些企业在装货环节上做手脚, 以次充好、企图蒙混过关。检测监管水平的提高仍然缓慢, 是当前形势下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回顾近来发生的出口食品安全事件,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食品公平竞争环境遭破坏, 诚信缺失, 部分食品出口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

2.4 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国际标准采标率仍有差距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关于食品中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标准达到8000余项,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有数千项, 采标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之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年, 有超过半数的国家标准近乎瘫痪, 目前只有不足50%的标准技术水平适度超前或符合当前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 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的技术标准所占比例不足65%。

3 应对我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3.1 政府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确保出口食品质量

政府应建立起诚信激励机制、信用预警机制及失信惩戒机制, 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加强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的监管, 包括打击假冒伪劣、反欺诈、取缔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严厉查处违反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企业行为, 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及食品生产商的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对不合格的食品坚决不准销售, 加强对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 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一经发现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对涉及的销售、生产企业实行严惩, 大大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 从而能更有效确保食品安全。

3.2 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 保证与国际接轨

我国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修订和建设, 尽快与国际接轨, 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国政府应积极推广采用国际标准, 应注意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成果, 研究、收集各国的技术标准, 并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定和协调工作。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 从源头抓起, 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 确保出口食品质量。这不仅能使我们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动态, 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 为我国食品出口争取有利的条件。

3.3 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我国政府应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根据WTO/SPS协定, 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 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 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 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我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 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 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 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 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3.4 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我国食品出口的检验检疫和监管

作为出口食品的质量检验把关部门, 检验检疫部门应积极开展研究分析, 主动采取措施。加强自身的检验与检测能力, 是检验检疫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特别急迫的就是如何提高对进出口食品农、兽、药残、有害残留等项目的检测能力, 以满足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检测的需求, 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检验检疫部门应及时搜集整理相关信息, 关注世界各国的最新动态及实际检测项目、方法。加大实验室资金、人员和政策投入力度, 跟踪前沿信息, 收集检测方法, 开展科学研究, 做好技术储备, 提高检测能力。

3.5 出口食品企业要自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产品溯源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学习, 建设一种诚实守信, 以人为本的自觉遵守企业社会责任要求, 关心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文化, 从根本上解决出口食品安全问题。

企业必须明确自己是“第一责任人”, 在出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 从原材料、添加剂、生产、运输过程等严格按照进口国标准要求, 自觉用行动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主动寻找策略加强原料采购控制, 特别是对全过程控制、加工规范、种养殖规范、卫生规范等方面的不足, 应尽快自行整改、提高。企业要加强产品溯源管理, 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 从原料进厂到过程控制直至仓储销售, 建立产品批次标识与质量追溯体系。通过不断改善, 提高企业整体能力, 达到源头能控制, 过程可追溯, 质量有保证的目标, 确保出厂成品符合进口国要求。

摘要: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通行准则的影响和限制, 而有关中国部分食品企业的负面报道已经严重影响了相关企业的出口。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提出相关建议, 以提高我国出口食品安全水平, 从而更加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食品安全,出口食品,WTO规则

参考文献

[1]刘天.中国食品安全任重道远[J].中国食品工业, 2007, (8) .

[2]王虹.新贸易壁垒——中国对外贸易的绊脚石[J].对外经贸实务, 2006, (09) .

[3]樊瑛, 张炜.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及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与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 2009, (2) .

[4]梁小萌.对外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规制[J].探求, 2003, (6) .

[5]林凌.构造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 2005, (27) .

[6]郑志强.论中国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J].口岸卫生控制.2009, (03) .

泰州地区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篇8

1 泰州地区出口食品发展现状

泰州地区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 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都表现出与之相称的地位。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已达150多家, 加工能力达50万t以上, 蔬菜加工率达到21%左右, 其中蔬菜脱水、速冻等出口蔬菜加工企业近120家, 另外还有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独资、合资企业若干家。泰州市充分利用香葱等资源优势, 发展蔬菜加工企业, 年加工能力达50万t,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为国内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

图1和图2分别列出了近4年泰州地区出口产品的法检批次。从近几年泰州地区食品出口法检批次可以看出, 每年法检数量都超过800批次, 其中2008年由于奥运会的举办, 出口食品要求批批检验, 故检测批次较高。但从总体来看, 泰州地区出口食品法检数量在850批次左右, 年出口量大约4 200万t, 约13 520万美元。2011年1—4月, 泰州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6.1%。由此可以看出, 泰州地区农产品已初现规模, 且据海关数据统计, 苏北、苏中出口形式好于苏南地区, 泰州地区在江苏省食品出口方面起到龙头作用。

此外, 泰州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抓手, 正全力实施现代农业“5218”工程, 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和特色园区, 做到“市有核心板块、市 (区) 有重点园区、乡镇有特色基地”。启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全力打造以市农业开发区及东延线、沈马线、兴泰线、古高线为重点的全市高效农业核心板块, 形成100km高效农业循环圈。以兴化临城、泰兴新街、姜堰沈高为辐射点, 3市各打造出1个6 666.67 hm2的高效农业板块, 靖江建成2 000 hm2现代农业示范园, 海陵区建成666.67 hm2无公害设施蔬菜园艺产业, 高港区建成666.67 hm2花卉苗木产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值年递增15%以上。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鼓励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强化农业招商引资,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提升农业外向化水平, 年农业利用“三资”保持在30亿元以上。在泰州地区农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 作为检验检疫部门, 做好出口食品的质量检测, 为我国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出国门, 维护中国制造的产品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泰州地区出口食品安全状况

泰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畜食品实验室在2010年全年共检测样品3 628批次, 检测样品主要涉及脱水蔬菜类、水产品类、粮油类。全年共检出阳性样品或异常情况样品73批次, 比2009年同期增加87%, 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和图4。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 2010年泰州地区食品中检测到阳性或异常情况的品种主要为蔬菜和木薯干, 就检测项目来看, 主要有重金属、嘧霉胺、二氧化硫及溶剂残留等指标。纵观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食品中污染物来源较多, 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污染物来自食品原料生产所在地的大气、水源和土壤, 称为生产环境的污染, 如SO2、Cl2、重金属、氧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等[2,3]。二是污染物来自农作物栽培中的农药和化肥, 以及畜牧生产中的兽药、激素, 称为原料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如嘧霉胺、毒死蜱、菊酯类等[4]。三是来自食品加工中的添加物和污染物、包装当中的有害物质等, 称为加工处理中的污染。例如:食品加工容器中如果铅含量较高, 有可能会造成食品的铅污染[5]、脱水蔬菜为保鲜人为添加亚硫酸盐[6]。通过分析食品中污染物的来源, 再结合食品中检测的阳性指标可以看出, 泰州地区食品的安全隐患与以上3个方面均有关。

3 食品安全防治对策

3.1 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从源头上治理

加强管理,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 严厉打击“黑窝点”, 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生产加工企业。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 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不断改进监管手段, 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 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 确保食品安全。

3.2 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

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 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完善认证制度,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 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3.3 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 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 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 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 及时发布预警公告;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3.4 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制订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 制订、修订与食品检测相关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订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准入程序, 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有效性;完善进口食品查验制度;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此外, 还要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3.5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 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 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 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 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摘要:泰州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通过对2010年出口食品中阳性样品的品种和指标进行分析, 说明了泰州地区导致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 并给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出口食品,发展现状,安全状况,对策,江苏泰州

参考文献

[1]谢丽芬, 何辉, 卫炽华, 等.东莞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J].检验检疫学刊, 2009, 19 (5) :72-75.

[2]邓芙蓉, 郭新彪.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 (2) :174-177.

[3]黄婧, 郭新彪.机动车尾气污染暴露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 2011, 30 (1) :138-142.

[4]仲维科, 郝戬, 孙梅心, 等.我国食品的农药污染问题[J].农药, 2000, 39 (7) :1-4.

[5]汪武新, 刘学宁, 罗若荣, 等.食品中铅污染与污染物综合指数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 (6) :717-718.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9

1 动物源性食品出口及其通报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整理。

1.1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情况

从表1及图1可以看出,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类别主要是禽肉及杂碎、畜肉及杂碎, 近6年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总额为61.47亿美元, 禽肉及杂碎、畜肉及杂碎总出口额分别为32.1亿美元和27.36亿美元, 占全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总数的66.87%。

1.2 动物源性食品标签的通报

1.2.1 WTO成员国动物源性食品标签通报情况。

根据对我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提供的TBT/SPS通报进行的统计, 2009~2014年WTO各成员国有关食品标签的通报共有2970项 (见表2) , 动物源性食品标签通报共有782条, 且占食品标签通报的比例从2010年的20.4%上升到2014年的29.6%。表现形式主要有标签标准通则和一般要求、健康声称、营养标签、原产地标签。其中标准通则365项, 一般要求221项, 其余的健康声称、营养标签和原产地标签成为动物源性食品标签通报的重点内容, 且通报内容的范围逐渐加大 (见图2) 。

1.2.2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标签通报。

一是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标签主要出口国 (地区) 通报数逐年上升。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 (地区) 成员十分重视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的制修订。近6年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国或地区对食品标签通报数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从2009年的29起上升到2014年的49起。尤其是日本近年来对此方面的要求逐渐严格, 通报数量最多, 且不断提升。二是不同种类产品通报比例各国或地区不同。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作为主要的通报国家 (地区) , 其通报产品种类比重不同 (见图3) 。例如日本在奶类、乳制品方面, 超过其他三地通报总数之和, 家禽类制品中的比例也占到47%;在肉制品分类下, 四地的通报比例相对均匀;家禽类制品中, 美国的通报比例达到29%, 超过欧、韩通报数量之和。

2 动物源性食品主要出口国 (地区) 食品标签管理体制

欧盟对于食品标签的立法分为欧盟层级和成员国层级, 欧盟层面上的食品标签由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司负责, 成员国层面上的食品标签由各国的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则表现为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整个欧盟采取欧盟委员会统一管理, 各成员国分头监管的模式, 两个层级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欧盟层级和各国层级之间对于动物源性食品标签合格评定的信息共享, 因此欧盟的标签壁垒更为严格。

美国采用多级政府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各级政府负责其司法管辖区域内的所有食品, 并根据产品类别划分食品标签的监管职能。对于进口的产品同一行政部门可以采用连续性的包括每个产品流通环节的链式监管模式。在美国境内销售的除肉类和禽类以外进口食品 (包括带壳蛋类) 的安全、卫生和精确标识由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而肉类、禽类和蛋类产品的安全、卫生和精确标识则由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

“JAS法”、“食品卫生法”和“增进健康法”是日本食品标签管理模式的基础, 三部法律侧重点和角度不同, 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专门的食品标签法案, 对紧扣的食品标签进行统一管理。例如食品标签中关于营养成分的内容则主要以“增进健康法”为依据。

韩国在食品标签的监管上实行官方与半官方相结合, 卫生安全厅和行业协会从结构上进行垂直管理, 部门划分明确。各部门下设具体管理局, 负责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 例如农林部内设农产品质量管理局、畜产品质量管理局和海洋渔业部, 负责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包括水产品及其标签方面对策的拟定、法律法规的制定、检验检疫等。

3 动物源性食品主要出口国食品标签壁垒的我国企业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和行业协会层面

3.1.1 加强政府功能, 提供信息和便利条件。

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国家质检总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了解企业遭受食品标签壁垒的情况, 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行业商会等多种社会团体应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有关情况, 建议有关部门及时跟踪了解食品标签规定, 搜集全国企业碰到的食品标签技术贸易壁垒, 并通过各种途径, 例如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相关企业, 使得相关企业能从别的企业的壁垒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 减少食品标签技术贸易壁垒案例。

3.1.2 加强对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措施的帮助与指导。

检验检疫和商务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络, 通过开展联合调研、联合培训等方式, 加强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 并选择出口食品贸易量大的地区适时开展食品标签培训班, 设专人专职定期搜集、通报各类标签及其他类技术贸易壁垒的信息及通报, 提前避免企业发生贸易壁垒, 并在发生贸易壁垒的时候能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和指导。

3.1.3 建立信息网络,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建议建立多层次的动物源性食品标签信息获取机制, 通过官方通报、网络搜集、企业联系点等方式密切追踪国外动态和措施, 尤其对于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较多的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动态要密切关注,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以建立统一的动物源性食品标签技术贸易壁垒的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全市全产业信息网络资源共享。通过实施职能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 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联合应对机制。

3.2 企业层面

3.2.1 了解出口国的有关规定和规则。

动物源性食品出口企业要积极学习WTO/TBT规则, 并用有关条款和规则来保护自己, 在发货前要仔细确认, 防患于未然, 遭到壁垒的时候也要仔细对照规则, 以尽量保护自己并降低损失。同时食品出口企业也必须了解出口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要求, 要时刻警惕出口国对于标签的要求, 并引起重视, 成立专业团队来密切关注食品标签法规的修订和实施日期, 及时关注法规动态, 积极与客户沟通, 了解出口国最新的标签要求, 确保标签标示持续符合出口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2.2 积极向政府反映标签要求的变化及通报。

在出口食品前, 企业应通过多方渠道掌握出口食品标签的管理规定, 按照相关要求制作标签, 提高食品标签的质量。同时, 企业若认为食品标签规定有不合理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技术贸易壁垒, 可以向我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反映, 尝试通过国家政府部门之间的磋商努力解决有关问题。

摘要:食品标签壁垒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动物源性食品标签占食品标签通报的比例逐年上升,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标签主要出口国通报数也逐年上升, 主要出口国动物源性食品标签管理体制和要求对于我国出口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及其通报统计的基础上, 分析我国的出口及通报情况, 并比较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动物源性食品标签管理体制, 最后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食品标签,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胡树国, 兰冬梅, 许平, 等.我国同国外食品标签标准的对比研究[J].福建轻纺, 2015 (3) :40-47.

[2]郭奕亮, 许如苏, 林利明, 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壁垒与对策[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3 (2) :4-6.

[3]吕青, 刘勇, 张明.出口动物源性食品新技术贸易壁垒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 :761-762.

[4]宋明顺, 张霞, 朱婷婷, 方兴华.基于消费者认知的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研究[J].标准科学, 2015 (1) :12-16.

[5]幸汐媛, 李江华, 郑风田, 等。欧盟动物源性食品法规体系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12 (8) :43-47.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10

本刊讯 近日, 由上海检验检疫局牵头, 泛长三角十局 (江苏、安徽、湖北、上海、浙江、宁波、江西、湖南、福建、厦门检验检疫局) 及光明食品 (集团) 共同拍摄制作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要求》视频培训教材已经完成, 合作方分享了成果及素材。

该视频教学片以国家认监委《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要求》13方面内容为基础, 将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食品卫生通则》、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FSMA) 、欧盟、日本等主要进口国的相关法规和要求纳入其中;该视频教学片对条款进行释义, 拓展知识点并举例解释, 内容详实, 题材广泛, 形式生动, 通俗易懂。

该视频教学片为卫生注册评审员、出口食品企业人员、第三方审核人员对学习和理解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要求及国外相关法规要求, 提供了标准化的培训教材。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11

协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依靠政府、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出口童装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引导出口童装生产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上解决出口童装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出口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快促进石狮出口童装产业转型升级,打响“石狮童装”区域品牌。

作为中国闽派服装的策源地,石狮服装年产值超300亿元人民币。同时,石狮也是中国三大童装生产基地之一,被评为“中国童装名镇”。泉州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石狮出口童装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将着重提升企业应对和破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能力和水平,带动地区童装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引导壮大行业发展规模。

织里建“圆梦阵地”童装产业示范园区开园

日前,位于浙江湖州吴兴区织里镇的童装产业示范园区正式开园。园区规划用地1920亩,总投资70亿元,一期总投资10亿余元,建筑面积30.9万平方米,从2014年2月启动建设至去年底已完工。园区一期共有126个组合,截至目前已入园41个组合。

“这是织里新一轮服饰商机的‘动力工程’,也是引领织里童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杆’,更是广大创业家们投资发展的‘圆梦阵地’。”该镇党委书记陈永华说,织里正在打造“中国国际童装之都、太湖南岸工贸新城”,童装产业示范园区是该镇应对“经济大转型、产业大发展、产城大融合”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当地童装产业发展注重“微笑曲线”两端,抓牢设计和销售。“我们还不断推动技术改造、质量提升、品牌打造等重点工作,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努力打造一批在全镇乃至全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该镇童装办负责人说。 (文字整理/王赛)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篇12

近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江南大学等联合在京召开《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2013)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 (2013) 》出版新闻发布会。报告称,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食品工业每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主要食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大米、小麦、食用油、肉类、啤酒、味精等食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在食品安全出口问题上, 2007年以来的有关数据则再次显示, 我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始终稳定和保持在99%以上。由于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可靠,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总额由1991年的79.0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52.00亿美元, 二十一年间增长了将近6倍。

上一篇:重度寻常痤疮下一篇:编制: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