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经济效益

2024-10-01

编制:经济效益(精选10篇)

编制:经济效益 篇1

0 引言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非常重要,不仅是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工程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工程设计规范编制是否科学,需要编制人员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需求,同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工程设计规范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的现状

纵观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历程,对于设计规范的编制主要开始于解放之后。最初,设计规范的编制主要以苏联的规范和技术为标准,这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国内水利水电发展呈现出新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依旧沿用国外的规范和技术,势必无法适应国内需求。所以,从6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结合实际国情制定了与水利水电设计相关的规范与技术,以此来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指导。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的通知,通知下达之后,各级水利水电部门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编制和修订,以期使其更加完善、系统。截止到目前,我国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的编制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能够为水利水电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设计规范来看,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规范的编制严格遵循了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等原则,试图以此为依据,更加有效的为生产建设提供服务。例如,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编制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对施工技术和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不仅大幅度降低了钢筋使用量,而且对结构整体安全系数的提升也有现实意义,单从这一方面来看,现行设计规范就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设计规范是在深入研究、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而形成的,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就目前设计规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总则、规范条文和附录。比如说,在对《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进行编制的时候,为了确保设计规范具有针对性,规范编制之前,编制人员展开了对坝体位置、坝体应力计算、设计基本要求等多项内容的调查分析,并对坝体设计的抗滑稳定措施进行了优化,以此来提升坝体设计的安全系数。此外,对于设计温度的控制,适当放宽了基础容许温差,这样可以使温度控制措施简单且有效。(3)设计规范中的每项内容都有与之相应的适用范围。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参考相应的设计规范。比如说,《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水工水利动能设计规范》分别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设计洪水计算、工程烈度为7、8、9度的水工抗震设计以及中型水工初步设计等,为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2 工程设计规范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使用现状来看,其内容大致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根本需求,使得各项施工作业均能够有章可循,可以使工程建设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间接提升工程的管理水平。但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在未来的时间里,若想将设计规范的作用充分发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正确选用设计规范

上文提到,每项设计规范都有与之相应的适用范围。所以,在开展项目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根据规范的适用范围,正确选择设计规范。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设计规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比如说,《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只规定了该规范适用范围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及其结构设计”,却没有对工程的规模进行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此设计规范可以对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但约束力不强,无法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此外,在众多设计规范中,还有一些规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遵循此规范时,还应遵循与之相关的设计规范。比如说,对地震区混凝土重力坝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要遵循《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之外,还要遵循《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工程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施工效果。

2.2 正确理解规范各部分的作用

总则、技术条文、附录是当前设计规范的三个重点内容,其中,总则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规范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概括,使应用者可以通过对总则的阅读,了解规范的对象、适用范围、技术特征以及原则性问题等,以此来为日后的使用提供方便。技术条文主要是阐述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质量指标、计算规定以及安全质量指标等。技术条文是设计规范的核心,也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附录的内容则主要是对技术条文进行补充,其作用与技术条文的作用相同,都是为使用者提供参考。一般来说,附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设计中常用的表格、图例和工程计算方法等。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附录的约束性普遍不高。

2.3 必须维护规范的严肃性

一旦设计规范推行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无论勘测、设计,还是施工、验收,都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如果设计文件未能达到设计规范要求,那么该设计将不得继续使用。如果在工程设计中,遵循现有设计规范有一定困难,那么可以向有关部门说明原因,提出暂缓贯彻执行的期限和贯彻执行的措施报告,主管部门同意之后,可按照暂行办法进行设计操作。只有维护规范的严肃性,才能够将其约束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工程设计提供充足的保障。

3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设计规范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确保工程各项施工作业能够高效率完成,避免诸多因素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一旦工程建设周期缩短,其所需的建设成本也自然会降低,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其次,水利水电工程若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那么工程质量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从而更好的将工程的社会效益发挥出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做好设计规范的编制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行业需求,完善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编制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后的时间里,根据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趋势对其进行优化。此外,为了确保设计规范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规范编制部门需要明确规范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极致,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不同需求,所以,为了将工程作用充分发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进行合理编制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设计规范带来的经济效益,以此来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钟禄.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编制概况及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2011,(10).

[2]陆忠民,柏宝忠《.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的编制和应用[J].水利技术监督,2015,(01).

编制:经济效益 篇2

[授课班级] 2011春会计专科 [授课时间] 2011年5月11日晚

[教 材]《基础会计》第七章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 时] 60分钟 [课 题] 会计报表的编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财务报表含义、分类和作用,理解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分析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作风。培养学生对财务工作的热情,为以后从事经济工作奠定感情基础。

[教学重点]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教学难点]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双向互动,共同探究,讲练结合。[教学工具] 电脑、投影仪和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题:账簿记录提供的信息详细吗?如何利用它?

2、过渡:企业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对账簿的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进行的,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但是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具体的,分散的,不能总括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使用。为了概括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财务报表。

二、研究新课

会计报表的编制(板书课题)

一、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

对企业本身的作用;对投资人债权人的作用;对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作用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是由三张主表和相关附表组成,它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

(四)财务会计报告的对外提供

(五)会计报表的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

2、按编报时期分为月度报表、季度报表、年度报表;

3、按编制的主体分为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

4、按服务对象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重点)

(一)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按照一定的编制要求编制而成的。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主要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按照变现能力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2、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承担的债务,包括各项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3、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负债表分为左方和右方,左方列显示资产各项目,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通过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达到左方和右方平衡。报告式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自上而下排列,首先列示资产的数额,然后列示负债的数额,最后再列示所有者权益的数额。

在我国,资产负债表按账户式反映,通常包括表头、表身和表外说明三部分。

(四)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1、直接根据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

2、根据若干个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

如“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

“存货”根据“在途物资”、“库存商品”、“原材料”、“生产成本”等期末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

3、根据总账科目的有关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资产负债表中的有些项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项目,应根据相关的若干个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 “预收账款”科目的借方余额 “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 “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余额 “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所属明细科目贷方余额+ “预付账款”科目的贷方余额 “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 “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余额

4、根据总账科目与备抵科目抵消后的净额填列

如“固定资产”项目应按照“固定资产”账户余额扣除“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余额后填列

“存货”项目,应根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周转材料”等科目期末余额,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5、)根据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长期借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的余额,减去所属明细科目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填列;

三、实例

四、巩固练习

五、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编制:经济效益 篇3

余欣荣指出,编制好“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要坚持正确导向。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既要立足农业,又要跳出农业看农业;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具体而言,要坚持五大导向:一是坚持战略导向,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科学设定各领域发展目标;三是坚持任务导向,抓住各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环节,作出科学合理的任务安排;四是坚持实用导向,谋划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解决一些行业和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五是坚持法治导向,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强化农业法制建设。

余欣荣要求,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求真务实,做到一部规划一套人马,责任到人;做深做实前期研究,把重点问题研深研透,加强基础性研究,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更加注重定量分析,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坚持民主编规划、开门编规划,真正汇聚民智、体现民意;加强沟通衔接,齐心聚力,强化规划间衔接配套;倒排工作时序,按时完成各项编制任务,努力编制出高质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流程分析 篇4

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规划的实施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规划实施的前提是区域经济规划对于该区域而言具有实施的合理性。判断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性的标准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经济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 发展计划的目标制定是根据以往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历年来经济发展的增速然后在最近一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进行相应的增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运用市场自身调节能力引导经济发展, 并且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越发注重市场自身发展情况, 以及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逐渐开始重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预测。然而在中国加入WTO以来, 以及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仅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 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的走势以及国外相关国家进行的外交政策。

以往规划所具有的指令性特征正在逐步弱化, 只是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同时随着区域间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更多, 也更复杂。一方面就区际间来看, 区域经济开发程度不断深入和扩展, 经济合作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这就要求规划的制定必须考虑更多外部的不确定性。同时, 规划项目正逐步精细化, 对国家层面、省市层面有规划, 甚至连村镇层面也提倡事先规划。并且规划的目标多元化, 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 还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加关注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从区域内来看, 经济体制的一步步完善以及经济结构逐步调整, 区域内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失业问题、养老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具有各自复杂的问题。传统静态的规划方法满足不了对越发复杂的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

区域经济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发展目标不一, 所以在区域规划上也存在很大不同, 这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必要性的原因。太多不确定因素增加, 保证规划的合理性问题就更加突出, 确保区域经济规划制定的核心要求。

本文从区域经济规划制定的内在逻辑出发, 分析容易出现区域经济不合理的地方, 并对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流程

(一) 规划前期准备。

区域经济规划的前期准备主要是指根据规划目标对规划区域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数据、信息挖掘等调研活动。前期的调研是否客观公正的反映调研区域本身的真实情况关系到后期区域规划是否合理的前提。对区域进行调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掘区域内优劣势资源。

掌握区域内优劣势资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 只有在充分了解目标区域的资源禀赋以及存在的不足, 才能定位区域的发展目标。目标区域的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方面。自然资源包括区域的土壤、空气、水、生物、矿场、气候等, 自然资源的优劣势与区域发展目标有关, 即相同的自然资源对于不同的发展目标体现出不同的优劣势, 例如对于阳光充足的地方, 对于种植喜阴植物而言便是劣势, 对于喜阳植物而言便是优势。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区域所处的位置所带来的优势, 通常是指区域靠近某种资源, 比如靠近高速路的区域便拥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靠近河流便有水资源和交通双重优势。区域的政策优势是指国家相关部门对特定区域采取相应的优先政策, 比如经济开发区享有的政策支持便比一般区域多, 也比如目前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对农村支持力度比较大这也属于政策优势范畴。人力资源主要指区域内的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文资源主要指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建筑、自然景观以及传统习俗、传统工艺等, 是体现区域自身软实力的因素之一。产业资源是指区域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且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的产业。但是区域的资源优势是一个相对的并且动态的概念, 相同的资源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也许是资源优势, 也许是资源劣势。

2、明确区域内发展状况。

明确区域内目前发展状况是区域经济调研的关键, 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是区域经济规划的首要条件。前期调研区域内的资源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内的发展水平还受制于其他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1) 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包括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情况、区域内GDP总量、人均GDP; (2) 教育文化方面。教育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区域内教育基础设施构建情况、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人均受教育程度; (3) 人口结构方面。区域内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外出人口比重、外来人口比重, 根据研究角度有时还会考虑性别比例结构; (4) 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构建方面。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也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方面。具体地可以考察区域内自来水、天然气覆盖率、公路里程数、居民的出行方式、医院、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等。

3、调查区域内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根据对区域内资源情况以及经济现状的调研, 同时可以对比相同发展背景发达区域的发展情况, 便可以知道区域内对区域经济发展构成制约的因素。比如, 有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 但煤炭产业未成为该地区的领导产业甚至煤炭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煤炭处理的相关技术, 达不到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 自然受到限制。同样, 有的地方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外迁造成本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阻碍, 经济发展落后致使区域更无法留住人才, 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人才便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明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便可以据此明确区域规划的目标。

(二) 区域经济规划编制。

通过前期调研, 初步明确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 但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方向, 不一定就能成为区域经济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规划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具体为:制定规划目标 (本文将规划目标制定前的工作统一放在制定规划目标的范畴内) 、制定规划战略 (如何实施规划目标)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制定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的制定并不是漫无目的, 而是将区域规划前期调研找出的限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限定范围, 并不是所有的限制因素都可作为规划目标。需要符合区内具有相关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

(1)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1区域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社会, 同时也包括区域外对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为区域区位、气候、区域水、矿场的资源, 同时也包括历史遗迹, 等等。区域经济环境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2区域政策环境。就是由国家或当地政府制定的用以鼓励或是限制当地区域发展某些行业的相关政策, 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相关的政策进行的。比如, 就重庆的五大功能区而言:两翼地区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 不能发展重工业等具有高污染的工业, 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高山农业;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则鼓励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限制发展农业等第一产业及工业等第二产业;同时, 都市发展新区则鼓励承接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转移出来的产业, 但不鼓励农业的发展。但在全国对高新技术类等行业具有较大力度的支持, 同时对小微企业在创业以及在后续发展期间都大力支持。就重庆而言, 国家的定位是内陆开放的高地, 又处于渝新欧的起点、长江经济带的中间带, 具有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2) 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点。区域经济的发展点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是针对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的, 通过上述对区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制定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点。例如, 若区域内有丰富的水源、良好的光照条件, 但当前区域农业仍处于传统分散的发展模式, 则可以通过规模种植具有高附加值。同时, 若区域内山川秀美、拥有别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同时未得到有效开发, 则可以发展新兴旅游经济。总之, 区域发展点需要符合区域发展环境, 同时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 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上述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区域经济规划, 是对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指导意义的方案,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点都能成为区域规划目标, 必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部分才能成为区域经济规划目标。如, 如果在一个小县城里修建一座高铁将对这座县城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 第一, 高铁的修建不会为了一座小县城而改道;第二, 修建高铁的成本不是一座小县城能够负担的, 政府也不会允许这一策略。但这一策略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但不能成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区域规划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区域内外相关情况, 从而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2、制定规划战略

(1) 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区域规划是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进行的一个战略发展规划, 也就是说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前提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相对的侧重点, 如果区域内的发展只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也就没有必要对区域做任何的区域规划。所以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的目标将区域进行适当的分类, 确定重点发展区域与非重点发展区域, 重点与非重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或许只是因为区域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分类, 并不是重点发展区域一定比非重点发展区域的经济水平高或是发展环境更优越。

(2) 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规划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在发展项目上, 但是一个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一定是包括众多发展项目的, 但是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不能对每个区域都用完全充裕的资源来做。确定区域的重点发展项目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的规划目标以及区域能允许的资源承载能力来决定, 同时还要考虑目前区域内该项目的发展情况, 以及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 确定重点发展部门。在明确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后, 便可确定区域规划的重点发展部门。区域规划要想从设想变成现实需要有特定的部门对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起到牵头的作用, 并落实相应的责任, 从而保证区域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成功完成。但确定区域规划的重点发展部门需要依据区域规划的目标进行。如某区域进行城镇体系规划, 那么需要当地城乡建设委员会作为牵头主体, 建筑行业变成了重点发展部门。

3、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 利益相关人参与。规划的实施必然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 为了区域规划的更好落实, 也就是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应该将规划实施涉及道德利益关系人纳入规划制定、实施的相关环节。如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时, 应该征询当地农民对新农村住房的相关需求,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新农村修建时尽量使用当地村民作为修建的主力。

(2) 资金保障。任何一个规划的实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在一个规划实施之前就应该明确完成该规划应需要的资金, 并作出相应的融资计划, 或是在启动资金充裕时才启动规划, 防止烂尾规划的出现。

(3) 技术保障。规划实施的另一个重要保障就是拥有实施规划的相应技术, 能够全程驾驭规划的实施。如在修建桥梁时应该根据初步估计的桥梁通行量来制定桥梁的承载能力, 同时应该高于估计值, 还要考虑桥梁的长度、地基的承载能力, 这样就对桥梁设计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区域经济规划前期调研是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性的前提, 区域经济规划过程的完善是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性的保障。前期调研务求完善, 能够明确掌握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优势、不足, 是提出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的关键。同时, 区域经济规划编制过程区域固定的模式, 根据该模式编制出来的区域经济规划更具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姜爱林.论区域经济资源分析的几个问题[J].经济经纬, 2000.

[2]齐新安.区域经济规划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9.10.3.

编制:经济效益 篇5

(1)凡机构编制工作来文,由经办人员负责签收、编号、登记并填 写公文处理单。

(2)急件须据情况标明“急件”或“特急”字样,注明收文时分。

(3)各部门(单位)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报告,应一式五份签收、报送:一份归档;一份送领导签阅;三份分送处长、副处长、综合职位的公务员。

2、分发

(1)签收后,应于当日提出拟办意见,呈有关领导。

(2)处领导收到阅办公文后,应在当天(最迟不能超过一天半)签 署意见。公文管理人员根据处领导的意见,在当日内送呈有关 领导批示或送达承办人员办理,并履行交签登记手续。

3、办文

(1)承办人员收到需办理的公文后,根据内容和领导批示,应在一 周内(最长不超过十天)提出具体的办理意见,并提交处务会 讨论。

(2)承办人应按处务会研究意见,填写《公文呈报表》,(需保密 的,应加注密级)并草拟有关文摘。文稿经审核后,呈有关领 导签发。

(3)凡无需批复的事项,承办人员须在《公文处理单》的“处理结 果”栏内写明办理结果和日期,再转交存挡。

(4)属编办、编委领导审批的,处领导在两天内作出审核意见,由公 文管理岗位的人员送呈领导审批(凡呈省级领导审签的文稿,需 一打印成清样送签)。

(5)凡送交处、编办、编委领导审核、审批的文稿,须提交如下材料:a.来文单位的文件。

b.办理该事宜的有关规定(文件或复印)。

C.涉及有关部门若干事项的书面意见。

d.办理中有关情况的说明。

如何编制好林地经济发展规划 篇6

1.1 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

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 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 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 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 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

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 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 (2010年) 、中期 (2015

年) 、远期 (2025年) , 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 规划编制的内容

2.1 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

本村自然状况 (位置、地形、地貌、气候) ;本村社会人口状况 (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 、林地状况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 ;现有产业发展状况 (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 (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 和其他情况。

2.1.2 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

和综合评价, 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 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 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 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 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 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 林地经济目标:

提出规划期内 (近期分年度) 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 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 产业发展与定位:

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 制定产业发展目标, 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 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 (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 , 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 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 围绕产业发展, 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

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 建设, 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 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 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 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 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 林菌模式。

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 一次搭棚, 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 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 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 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 不仅省地, 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 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 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

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 放养、圈养均可, 每年可养3—5茬, 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 群众易接受, 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

2.4.3 林畜模式。

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森林猪、野兔, 圈养、放养均可, 饲草、饲料来源广, 技术成熟, 市场前景广阔, 产值高、效益好, 是林下养殖的重要模式。也可在林间养殖鹿、狍子、狐狸、貂等特种动物, 效益更高。也可以选择野生动物林下驯养繁育如野猪家养等。

2.4.4 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 选择种植种类, 也可根据林间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种类。如利用春秋季节林间的光照种植山野菜以及蒜苗、菠菜、圆葱等蔬菜, 销售容易, 效益良好。

2.4.5 林莓模式。

在郁闭或基本郁闭的林下种植草莓, 采用草莓的分植苗或组培苗在林间覆膜种植, 惊蛰后顺行搭建小弓棚, 四月下旬上市, 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以上, 投入较小, 技术简易, 是城市近郊区发展的好模式。

2.4.6 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 如人参、细辛、天麻等, 技术简单、收益可观。

2.4.7 林草模式。

在适宜郁闭度的林地内发展, 可选种类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 年收三茬, 可出售鲜、干饲草、也可放养畜禽, 也可在林下种植园林绿化的草坪, 收入较高。

2.4.8 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营造模式。可选择适合林地或沿海农田林网营造落叶松、杨树等速生丰产短周期工业原料林。

2.4.9 发展果材兼用林模式。如培育红松、山核桃果材林。

2.4.1 0 培育食用菌原料林摸式, 可选择封育天然阔叶林进行抚育改造等, 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

2.4.1 1 山地苗圃模式。

可选择山势平缓、土层深厚、交通便利的山地 (包括河滩地、堤坝、果园等林地) , 采取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培育方式培育绿化苗木, 解决绿化市场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紧缺问题。

2.4.1 2 林蛙围养模式。

山林小区围养林蛙是养殖林蛙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利用天然生长阔叶林混生灌木丛、杂草及地面覆盖枯枝落叶的山坡, 附近又有可靠水源等自然条件, 围成适度面积的小区, 以天然植物为主要遮阴设备, 形成半封闭式的养蛙方式。

2.5 林地经济规划设计

2.5.1 林地踏查。

根据已有资料和了解的情况, 结合全村森林经营方案, 确定适合发展林地经济项目的条件, 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 了解资源分布区树种、林分、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

2.5.2 外业调查。

要认真细致调查, 要实测小班的面积, 并逐小班记载下列因子。a、林地类型;b、地形、地势、坡向、坡位、坡度;c、土壤种类、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土层厚度、地下水位、酸碱度;d、植被类型、林木组成、郁闭度、林龄、生长及幼苗幼树状况;灌木种类, 盖度;草本种类, 多度;e、病、虫、鼠害情况。

2.5.3 详细统计本村林改情况、家庭承包造林地现状、经营水平, 本村林地经济发展优势和大户生产销售情况。

2.5.4 内业设计。

根据外业调查和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和设计。设计各项林地经济的技术措施;计算作业面积、劳力、畜力、机械用工和种苗等有关物资需要量;成本概算;绘制作业图表;编写作业设计说明书。林地经济规划设计图 (设计图比例尺1/5000或1/10000) 。

2.6 农民素质培养规划结合本村林业产业特征开展农民林地经济技术培训, 提出培训计划和目标。

摘要:为深化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配套改革, 林权改革结束后, 要科学规范编制村级林地经济发展规划, 积极引导林农耕山务林、增收致富。

编制:经济效益 篇7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必须通过规划加以引导规范, 统筹安排, 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 是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明确工作重点, 为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指明方向和提供保障的有效措施。

这位负责人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 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未来一段时期, 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 《指南》要求各地谋划本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 大力推动循环型农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大力培育和促进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相关地区建设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强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宣传教育,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编制:经济效益 篇8

一、经济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理论基础

经济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是一个单一经济实体,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意味着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的运用,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强调构成母、子公司关系各独立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少数股权股东也是合并主体的一部分。合并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集团内所有股东的信息需要,虽然和控股股东相比有投资多少和权利大小之分,但却同属于一个经济实体,应当同样对待。

一般认为,经济实体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意味着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正是由于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使母子公司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联合体,因此应采用全面合并法合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2.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与合并利润报表中的净利润包含母公司与少数股东拥有和所得的部分。3.合并会计报表中子公司全部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合并,将母公司的股权收购价格除以母公司的股权比例,推定计算出子公司的整体价值。少数股东权益等于子公司整体价值中属于子公司份额的部分。4.推定计算的子公司整体价值与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包括母公司与少数股东部分。5.对于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无论顺销还是逆销均全额抵销。与母公司理论相比,经济实体理论下的合并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也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充分体现了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思想,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合理;同时,净资产计价方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此,在我国《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企业合并的理论基础采用经济实体理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选择。

二、经济实体理论下合并财务报表的抵销与调整

以下,通过例题分析,结合我国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有关规定,就经济实体理论下非同一控制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合并抵销进行阐述。

(一)合并当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例1:母公司于2008年1月1日通过证券市场以190万元购买了与其不存在同一控制关系的N公司(以下称“子公司”)80%有表决权的股份。当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构成为:股本150万元、资本公积20万元、盈余公积20万元、未分配利润10万元,除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万元,公允价值120万元)和存货(账面价值20万元,公允价值25万元)外,其余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子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50万元,宣告分派股利30万元,按净利润的2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10万元。通过商誉减值测试,发现商誉减值5万元。

合并抵销:

1.成本法下,2008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期末余额分别为190万元和24万元,按照权益法调整后,分别为206万元和40万元,应编制合并调整分录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调整分录,借记:长期股权投资16万元;贷记:投资收益16万元。本例中,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的调整额均为子公司本期净利润扣除子公司本期宣告分派的股利后与母公司持股比例的乘积,即调整额为16万元[(50-30)×80%]。

2.按照企业合并准则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规定,在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列示后,应对其进行摊销,以便将子公司按照账面价值计量的损益转换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损益。本例中,假设合并日的存货于年末全部销售,固定资产可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摊销子公司资产增值和调整损益的合并抵销分录为:借记:销售成本5万元、管理费用4万元;贷记:存货5万元、固定资产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的调整额是将其增值部分按照相应的折旧方法进行计算,即固定资产的摊销额为4万元(20÷5)。

3.按照企业合并准则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规定,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发现商誉减值5万元。商誉减值的合并抵销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5万元;贷记:商誉5万元。

4.由于子公司账面利润是按照合并日净资产账面价值计算的,按照购买法的基本原理,调整抵销2时将账面利润调整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这一调整将会对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产生影响,就本例而言将会导致少数股东收益和少数股东权益减少。在抵销时,少数股东收益和少数股东权益应按照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增值摊销额乘以少数股东持股比例进行调整。调整抵销分录为:借记:少数股东权益1.8万元[(5+4)×20%];贷记:少数股东收益1.8万元。

5.抵销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母公司确认投资收益所产生的影响,使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还原为期初数(本例为合并日)。借记:投资收益4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6万元;贷记:应付股利3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16万元。本例中,投资收益的抵销数是母公司按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和考虑调整分录的结果,即40万元(24+16);长期股权投资抵销数是调整分录1中的调整数,即16万元;少数股东权益抵销数是子公司本期宣告分派的股利与少数股东持股比例的乘积,即6万元(30×20%);应付股利抵销数是子公司本期宣告分派的股利,即30万元。

6.抵销子公司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积,将盈余公积还原为期初数。抵销时,除抵销子公司本期提取数外,还应考虑由于子公司净资产增值摊销和商誉减值而导致子公司利润减少而引起本期盈余公积的调整数,本例为2.8万元(14×20%)。因此,盈余公积合并抵销数为12.8万元(10+2.8)。借记:盈余公积12.8万元;贷记:提取盈余公积12.8万元。

7.按照子公司本期净损益和少数股东持股比例确认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本例抵销数为10万元(50×20%)。借记:少数股东收益10万元;贷记:少数股东权益10万元。

8.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期初数相抵销,合并抵销分录同合并日调整分录。经过上述抵销,少数股东收益表现为子公司账面利润按合并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调整后的损益,即少数股东收益=[50-(5+4)]×20%=8.2(万元);少数股东权益表现为按照子公司期末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少数股东持股比例的乘积,即少数股东权益=(220+16)×20%=47.2(万元)。

(二)合并以后年度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例2:续例1,子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100万元,宣告分派股利60万元,按净利润的2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20万元。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发现,商誉减值2万元。

合并抵销:

1.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成本法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2008年期末余额分别为190万元和48万元,按权益法调整后分别为238万元和80万元,应编制合并调整分录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调整分录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48万元;贷记:投资收益32万元、年初未分配利润16万元。其中,年初未分配利润为以前年度投资收益调整数的累计数;投资收益为本年调整数;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数可按“照(合并日至本期期末子公司累计净利润-合并日至本期期末子公司累计宣告分派的股利+合并日至本期期末子公司累计接受的捐赠等)×母公司持股比例”进行计算。

2.摊销子公司资产增值,合并抵销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4万元;贷记:固定资产4万元。

3.商誉减值的合并抵销,合并抵销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2万元;贷记:商誉2万元。

4.调整抵销子公司按照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对损益进行调整对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产生的影响。调整抵销分录为:借记:少数股东权益0.8万元;贷记:少数股东收益0.8万元。

5.抵销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母公司确认投资收益产生的影响,使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还原为期初数(本例为合并日)。借记:投资收益8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12万元;贷记:应付股利6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32万元。

6.抵销子公司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积,将盈余公积还原为期初数。在抵销过程中,提取盈余公积同样包括本年提取的20万元和本年对子公司损益进行调整而影响的盈余公积1.2万元[(4+2)×20%];年初未分配利润则是指以前年度累计可辨认净资产增值摊销和商誉减值而影响的盈余公积,本例为2.8万元[(9+5)×20%]。借记:盈余公积24万元;贷记:提取盈余公积21.2万元、年初未分配利润2.8万元。

7.按照子公司本期净损益和少数股东持股比例确认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本例抵销数为20万元(100×20%)。借记:少数股东收益20万元;贷记:少数股东权益20万元。

8.经过以上抵销,已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还原为期初数。因此,应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期初数相抵销。合并抵销分录为:借记:股本150万元、资本公积20万元、盈余公积20万元、未分配利润20万元、固定资产16万元、商誉5万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193.8万元,少数股东权益37.2万元。本例中,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均为上年年末数;固定资产、商誉为上年年末尚未摊销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和商誉的价值;少数股东权益按照子公司上年末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

编制:经济效益 篇9

关键词:旅游,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经济评价,项目决策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 优化投资结构, 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具有重要作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应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 在项目初步方案的基础上, 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 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经济方面的依据。

大力发展旅游业,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潮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 将更多地选择旅游活动来满足其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需要。我省旅游业虽起步较晚, 但由于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给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省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能与一些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相媲美,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旅游业是一个社会服务行业, 它凭借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等各种旅游资源利用旅馆、通讯等各种服务设施, 提供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娱乐等各种服务, 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兴建旅游项目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 过去旅游项目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政府投入。自1999年以来, 省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 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并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持。随着国家和省上各种关于发展旅游业措施的出台, 全省各地旅游建设项目纷纷上马, 投资渠道也由过去的单一渠道变成多种投资渠道。项目投资者不但关心建设旅游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更关心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以及建设该项目所承担的风险。我省旅游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经济评价工作也逐步正式列入旅游项目的可研报告中, 成为可研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规划项目经济评价的编制方法, 国家发改委没有对其规范化, 在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指出:“交通、电信、农业、教育、卫生、水利、林业、市政、房地产以及其它公共服务社会事业项目的效益, 除一部分可以量化外, 大部分难以用货币计量, 如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文化水平、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等等。对这些项目应按其不同类型和特点, 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并作定性描述。”而对旅游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未明确规定, 如果对旅游建设项目只作定性描述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主体对项目决策的需要。建设单位要求旅游规划项目在可研阶段, 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不仅要定性论述, 而且要准确计算出投资回收期、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经济评价指标。因此, 各设计单位或是只做粗浅的计算, 或是参照工业项目的编制方法进行编制。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 投资者以此数据为依据进行决策会承担较大的风险。

旅游规划项目的经济评价应如何编制呢?根据旅游规划项目的特点及其自己平时编制旅游规划工程经济评价的体会, 其经济评价的编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旅游市场的分析与预测

旅游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对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与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 旅游客源市场的预测相当于工业项目设计规模的预测, 预测得过大, 会造成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计算结果偏高, 促使业主盲目上项目, 使企业运行后陷入被动状态;预测得过小, 又会造成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计算结果较差的假象, 影响项目的运作。旅游规划项目的游人规模虽然相当于工业项目的设计规模, 但又与工业项目的设计规模有较大的区别, 工业项目按一定的设计规模建成后, 在没有扩建之前, 就按此规模一直生产下去。旅游规划项目的游人规模是逐年变化的, 而每年的增长率又有所不同。只有比较准确的预测与分析旅游市场, 才能对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否做出准确的决策。

大家都认为来甘肃省旅游的游客必然要到高山草原、冰川雪山、大漠戈壁, 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生态旅游热, 甘肃促使好多生态旅游项目争先上马。这些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均基本超过本行业的基准指标。但项目建成运行后, 经营单位的效益确远远达不到可研阶段经济评价的效益水平, 这就是对景点 (区) 旅游市场预测的不准确, 给经营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在旅游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要充分分析与预测旅游市场, 确定合理的旅游市场规模, 为项目经济评价提供合理、可靠、准确的数据, 以便计算出合理的经济评价指标, 为业主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2 旅游消费水平的确定

旅游消费水平的确定同样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与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 旅游客源市场相当于工业项目设计规模, 而游客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工业产品的单价, 单价确定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实际, 不仅关系到该项目能否投资建设, 也关系到该项目建成后企业的经济效益。

旅游消费水平的确定涉及许多复杂因素, 它不仅要考虑到游客的承受能力, 还与当地的经济形势乃至国家大环境的经济形势有关, 它不仅要对当前游客的消费水平进行详细的调查, 还要对将来游客消费水平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这样, 计算出来的经济评价指标才可靠, 才能为业主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否则, 用计算出来的经济评价指标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会给投资者带来决策失误。特别是一些能争取到国家或省里投资的项目, 建设单位为了促使项目尽快上马, 唯恐列不进计划而使投资落空, 人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以使该项目各项经济评价指标达到或者超过本行业评价指标的基准值。

3 工程投资与项目效益的计算

旅游规划项目的工程投资与项目效益的计算有其本身的特点, 与工业项目有所不同。工业项目的建设投资均集中在建设期, 建成后开始投入生产。而旅游规划项目没有明显的建设期, 即使在开始建设的第一年也可以接待游客创造效益。另外旅游规划项目建设的初期投入可以不必太大, 在建设期创造效益, 并以创造的效益投入项目的建设, 实行滚动发展的模式。而国家计委没有制定出此类工程经济评价的方法。因此, 有些设计就套用工业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来编制旅游规划项目的经济评价, 计算出来的评价指标必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产生一定的误差, 业主依据此指标进行决策就会造成失误。

因此, 如何编制实行滚动发展模式的旅游规划项目的经济评价, 这就给经济评价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作者认为, 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评价中的各项指标是业主决定该项目是否上马的主要依据之一, 必须按实际计算, 这样编制出的经济评价才切实可行。

总之, 旅游规划项目的经济评价是近几年才逐步正式列入旅游项目的可研报告中, 虽然现在国家还没有对其规范化、模式化, 但我们在编制这类工程的经济评价时, 要深入调查研究, 收集详细的基础资料, 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计算出合理、可靠、准确的经济评价指标, 使之真正成为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5-10.

[2]李学良主编.项目评估学.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89, 77-84, 213-233.

编制:经济效益 篇10

一、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的重大意义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财政体制改革有四项内容, 即: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于2006年下发《财政部关于完善和推进地方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逐步建立起一套框架体系完整、内容有机结合、运转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 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部门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部门预算透明度不高, 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 预算调整过于频繁, 预算管理不到位,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

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公共财政和阳光财政, 财政资金的安排越来越透明, 公共大众的知情权也要得到充分落实。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资金量不断增大, 以前编制简单预算的做法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这就要求必须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不断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的编制。

二、我市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做法

1、建立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框架

我市从2005年试编2006年部门预算, 全市118个一级和二级预算单位编制了简单的部门预算, 2007年统一使用编报软件, 从市直各部门到各乡镇, 全部编制了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要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 部门预算的编制主体是部门, 部门要对编报的部门预算负责。

(2) 部门所有收支, 包括部门取得的一般预算拨款收入、非税收入 (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土地出让收入、墙改基金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 、其他收入等, 从不同来源取得的各类收入以及相应安排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各项支出, 都要编入部门预算, 体现综合预算的原则。

(3) 部门本级及其所有下属单位, 包括各个级次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都要编入部门预算, 单独反映。

(4) 部门本级及其下属单位所有收支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 细化到具体的预算项目和相应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2、确立部门综合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市编制部门综合预算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这条主线, 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快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农”等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重点支出。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增收节支, 从严从紧编制预算, 推进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提升预算管理绩效, 努力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 我市在对部门综合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则, 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依法理财的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采用零基预算、标准定额预算、项目预算等先进方法, 做到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财政局预算科根据全市可用财力情况修订汇总部门预算建议计划, 形成政府预算草案, 经局务会研究后, 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批准, 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以财政局文件形式, 及时批复到各部门执行。这样就保证了预算编制的法律可靠性, 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

(2) “全口径”编制收支计划原则

统筹考虑预算内外、基金等各类资金, “全口径”编制部门收支计划, 部门各项收入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盘子, 统筹安排各项支出, 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部门收入预算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指标, 结合部门发展计划和履行职能需要, 参考历年收入情况 (三年平均数) 和预算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 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 分别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测算。

部门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两部分。部门支出预算编制要坚持综合预算的原则, 统筹各类资金, 兼顾单位支出需求和财力可能, 量力而行, 量入为出, 要优先确保基本支出, 合理安排项目支出, 切实保障部门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可以保证编制的预算既能够满足增长的基本需求, 还可以在适当增长的基础上保证各个部门的预算需求的增长得到基本的满足。

(3) 公共财政原则

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优先保证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 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 突出对“三农”的支持和倾斜。要压缩一般性支出, 降低行政成本。从严控制会议、招待、论坛、庆典、节会等活动。各部门、各单位出国 (境) 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要保持零增长。

(4) 勤俭办事原则

认真贯彻节俭理财的思想, 按照“两个务必”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精打细算, 厉行节约, 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严格控制一般性经费支出。

(5) 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

支出预算安排要突出重点, 加大相关资金的整合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更好地落实“三个保障, 一个支撑”的理财要求, 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突出的“瓶颈”问题, 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

(6) 注重绩效原则

财政资金安排与使用要树立绩效的观念, 各项重点支出要制定明确绩效目标, 科学引导财政资源的流向;积极探索资源的共享、共建和整合, 使有限的财政投入产生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各部门编制的项目支出预算, 首先要经过市投资评审中心预算评审, 再纳入财政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排序, 根据财力情况统筹安排。对当年未纳入项目库管理的支出项目, 列入项目备选库, 实行滚动管理。各部门要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及跟踪调查。凡绩效考评结果较差的, 要削减乃至取消预算。

(7) 实行刚性预算管理的原则

部门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下达后, 必须严格执行, 各部门不能随意调整预算科目和项目投资使用方向,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除了不可预见的事项引起的新增支出之外, 其他需要在当年增加支出的预算, 应通过预算单位对内部支出结构的调整自行消化, 确有困难不能解决调剂的, 纳入下一年度的预算作统筹考虑, 原则上不能再追加预算。对于符合规定的预算调整及追加项目, 应由部门提供有关依据和测算资料, 报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 再按规定程序报政府、人大审定, 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人大审批意见, 办理有关调整及追加事项。

(8) 增强透明度的原则

第一, 对于单位的经常性支出, 通过对科学规范的定员定额体系的建立, 实现标准化的预算分配。第二, 自觉接受审计、纪检部门、人大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第三, 逐步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格式, 让社会公众及人大代表都能看到、看懂预算内容。

三、结束语

部门预算的编制是一项具体细致、任务繁重的工作。几年来, 通过我们认真研究、科学谋划、统筹安排, 不断规范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 大大提高了政府、财政和各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水平;强化了财政支出管理, 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政府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可用财力, 提高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佳.对完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2]顾群.我国中央财政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

上一篇: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下一篇:生态系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