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制(精选10篇)
标准编制 篇1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是标准制定的两种形式。人们通常将标准的制定看成是标准的编制或标准的编写,由此,把标准的制定工作理解为文字工作的范畴。实际上,有许多标准的制定主要是技术性的研究工作,依赖于技术性研究或知识性研究的成果,而不是依靠于文字总结功底。本文将对标准研制和标准编制的方法进行系统论述,以引导标准研制模式的推行和发展,并规范标准编制的工作。
1 标准的编制
标准编制的概念是标准的编写制定,是标准制定的一种方式。标准编制主要是以写为主的标准制定模式,当然这种写也是基于标准内容的知识背景的,写的人应该是标准所反映内容的专家,如编制机械标准由机械专家编写,编制电器标准由电器专家编写,而不应该由文字专家来编写。
编制标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固化成熟和有效的技术、知识、经验、工作等劳动成果,为方便未来使用这些成果,避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和知识劳动。标准编制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对技术、知识、经验等用文字进行总结,当然有些情况还需要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试验工作。编制型的标准通常在标准编制前已有标准的原型素材,或有标准的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所以这种标准制定的工作重点不是在于创造,而在于整理、归纳、汇总、总结、提炼、提高、表达等。编制标准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已有标准的采用、转化、升级等,例如:采纳国际标准制定为本国标准,将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将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等。编制标准的工作性质一般不是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属于总结性的工作性质,如果还存在一些创造的成分,只能算作是二次再创新,不属原始创新,一般不会是基准性、通用性广的标准。标准定位于编制型标准,通常采用编制模式制定标准,其编制工作通常是以继承现实状况为主,再加上一些改进和提升方面的工作。编制型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界定的,这类标准通常是为想要的东西让对方实现而编写标准,或为已形成的东西希望以后能复现而编写标准,或为统一经常交流使用的概念而编写标准等。因此,编制型标准主要有产品规范、工艺标准、操作规程、术语、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标准类型。
编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主要有:标准制定的需求分析;标准立项论证;标准立项评审;标准批准立项;标准编制任务下达;成立标准编制组;撰写标准编制大纲;相关资料搜集;相关单位调研;标准征求意见稿撰写;标准内容的验证;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处理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送审稿审查;修改形成报批稿;报批稿的质量审查;报批稿审批发布;标准出版印刷。编制型标准的标准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
标准编制的特点主要有:标准制定周期短、标准编制成本低、技术难度不大、通用性不太强、试验工作量不大等。
编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为标准文本,即以文字表达的文件类标准。标准的应用是靠阅读标准的规定或要求,转换为行为去执行。标准执行的效果是规范行为,以实现行为操作对象或关系的统一。例如:行为操作的对象是生产产品,标准将控制行为生产出符合要求和一致性的产品。再如:行为操作的对象是试验,标准将控制行为每次按照一样的方法做试验。
2 标准的研制
标准研制的概念是标准的研究制定,是标准制定的另一种方式。以研制的方式制定的标准可称为研制型标准。标准研制是以研究为主的标准制定方式,标准研制的人员通常应该是相应科学或技术领域里学术造诣深、研究实力强的科学家或专家,如:研究时间基准的研究人员应是量子学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大气有害气体限值标准的研究人员应是呼吸系统方面的医学专家。如果标准研究人员不是相应领域的优秀研究人员,标准研制的结果就很难保证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甚至难以保证正确性。
研制标准通常是研究建立度量基准、对比基准、数学方法、工程方法、通用产品、通用关系、危害限值、基础数据、评价方法、试验方法、信息表达、信息传输等关系。研制标准的对象和意义主要有:研究计量基准、对比基准标准,解决基准传递、对比基准、评价、验证依据的需求问题;研究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的数学、工程等方面的科学方法,提高技术工作有效性和效率;研究通用化的技术和产品,压缩品种规格,减少浪费;研究信息关系的表达和传输,解决信息安全、高效、准确交换的问题;研究危害限值,解决公共利益的保护问题。研制标准通常是没有现成的成果可直接借用和依靠的,需要通过研究获得的成果来支撑标准的建立,所以,研制标准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和失败风险。研制型标准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标准的核心内容取决于研制成果,是客观因素为主的标准主体,标准的撰写只是客观因素的反映工作,标准不以写为主,而以研为主。其实,许多重大的科学规律研究成果就是研制标准,只是没有用标准的形式来表达。由于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信任度,它不再需要以一种标准的形式告诉人们这是可信的和有效的规律和准则。研制标准通常是一种创造性的技术劳动,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是标准建立的关键和主体。研制型标准的类型主要有:计量基准、物理标准物质、化学标准物质、数学模型、数学方案、工程方案、通用产品、新性能评价、通用接口、危害控制限值、环境数据、通信协议、信息格式、综合性评价方法、高精度试验等方面的标准。
研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与编制型标准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不是程序流程关系,而是工作模式的重点。研制型标准制定的程序主要有:标准制定的需求分析;标准立项论证(含标准研制大纲);标准立项评审;标准批准立项;标准编制任务书下达;成立标准编制组;撰写标准研制大纲和标准编制大纲;相关资料搜集;相关单位调研;开展标准的技术研究工作;对研究成果进行试验验证;撰写研究文档;标准征求意见稿撰写;标准内容的验证;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处理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送审稿审查;修改形成报批稿;报批稿的质量审查;报批稿审批发布;标准出版发行。研制标准的标准制定程序如图2所示。标准研制的程序主要有21项,比标准编制的程序多了3个程序,修改了一个程序。研制标准所增加的3个程序在工作难度、复杂性和工作量上,将会是其他18个程序总和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对于研制标准,在编写标准编写大纲时,同时进行标准研制大纲的编写,研制大纲要对立项论证报告中的标准研制大纲进行细化。研制大纲主要包括:研制的目标、内容、技术难点、技术路径、措施、人员、进度计划等。标准立项的专家评审主要是审查研制标准论证报告中的研制大纲的可行性和研制标准的有效性。开展标准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标准的技术关系,并要注重技术的精度、稳定性和成本问题。研究成果的验证要有广泛性、高复现性、低的不确定度、高有效性,不能限于以局部地区或单位的验证代替普遍性验证。对于研究和验证工作,要形成科技文档,文档包括研究技术报告、试验验证报告、效果分析报告等。总体上,研制标准主要包括论证、研究、验证、编写、验收5个方面的工作。
标准研制的特点主要有:标准研制周期长,可能是标准编制周期的2~3倍,有些重大的基准性标准,周期会更长;研制标准成本高,需要有高精度的设备、高层次的人才、很长的研究时间;研制标准通用性强,通常是针对共同关心的基准问题和统一问题建立标准的。
研制标准的成果形式通常有:物质标准;物质和文本标准;文本标准。物质标准成果形式有基准器具、标准物质、标准设备等,如量规、化学标准物质、光波比长仪。物质和文本标准的成果形式有鉴定仪器和鉴定规范、物质比样和标准文本等,如折射率鉴定仪和折射率鉴定规范、材料缺陷比样和材料质量缺陷标准等。文本标准的成果形式是文件,通常有数学方法标准、工程方法标准等,如优先数系标准、抽样检验标准、公差配合标准等。研制型标准主要用于作为基准、标杆、评价、应用方法、应用数据、统一模式等。
3 研制型和编制型标准的关系
标准制定的类型除了编制型标准和研制型标准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制定类型,即标准的编制和研制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相当的标准,因此,这类标准具有两类标准的特点,称为编研型标准。为了方便研制型、编制型、编研型标准的特点的直观对比,将它们汇总为表格关系进行对比,对比关系见表1。通过图形将研制型、编制型、编研型标准类型与标准制定的工作性质关系关联起来,可直观得到标准制定类型的分布关系(如图3所示)。图3中,横轴为标准制定的编写工作量或编写量程度,纵轴为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量或研究量程度,直角平面区间是标准制定类型的分布区,在横轴上的标准类型是纯编制型标准,在纵轴上的标准类型是纯研制型标准,o o’直线为纯编研型标准,这三类情况是极少的;图3中A区主要是研制型标准区,研究工作在标准制定中占有主要的工作量,C区主要是编制型标准区,编写工作在标准制定中占有主要的工作量,B区和D区主要为编研型标准区,即标准编写和研究工作量相近的标准区域,只是C区编研工作总量少于D区的工作总量而已,而它们的标准制定类型是相同的,编研型标准确切的区域为oa曲线和oc曲线所包围的区域。其实,A、B、C、D区的标准类型并不是指整个区域的标准都是一种类型,而是其中心区和特定边角区域组成的大部分区域是上述类型,然而,它们至少有1~2个边角区的标准不属区域所命名的类型,如A区的右下角区和C区的左上角区是编研型标准区,B区和D区的左上角区为研制型标准区,B区和D区的右下角区为编制型标准区。
研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是全面性的程序,编制型标准的程序是部分性的,被包含于研制型标准程序中。研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也是最全面的,有物质标准和文件标准多种形式,编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只有文件型标准。从标准的成果数量看,编制型标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研制型标准的数量,它们的数量关系如图4所示。
研制型标准研究技术是为了建立标准,以研究的技术作为服务其他技术的基准。编制型标准编写标准是为了技术,为标准所表达技术的重复使用和复现的一致性。研制型标准和编制型标准的标准类型大部分是不同的,但也有少部分标准类型既有研制型的标准类型,也有编制型的标准类型,如试验方法标准,既有总结编写试验方法的情况,也有需要专门研制试验方法的情况。标准的研制工作属于科研范畴,是标准的高端性技术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科研条件和高端技术人才方可胜任。
摘要:标准的编制和研制是标准制定的两种形式,它们的工作性质、制定程序、成果形式等都不完全相同。本文讨论了编制型标准和研制型标准的区别以及区别两类标准的意义,分别论述了标准编制和标准研制的概念、目的、制定基础、标准类型、程序环节、特点、成果形式和应用等,详述了两种制定方式的程序环节的要义,研究了两类标准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标准编制,标准研制,理论
参考文献
[1] 麦绿波.客观形成的标准形式[J].中国标准化,2012,(6),(7).
[2] 麦绿波.主观构建的标准形式[J].中国标准化,2012,(8),(9),(10).
标准编制 篇2
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应当包含“标准名称及编号”、“产品介绍”、“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确定主要技术指标的目的和依据”、“试验方法和和检验规则说明”、“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简单说明”、“主要参考的资料”、“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和“标准主要起草人”等九个部分的内容,各个部分内容的编写要求或示例如下:
一、标准名称及编号
示例1:YBB 0021-2004《药品包装用铝塑封口垫片通则》,根据一个品种一个名称的原则,适用于本标准的产品是以不同材质的铝塑复合膜与纸板黏结而成的封口垫片类产品,所以本标准的名称拟定为药品包装用铝塑封口垫片通则。
二、产品介绍(产品的主原材料/零部件,制作工艺/工序,工作原理,主要结构,用途/功能/适用范围、分几种类型)
示例1:由少量改性羟基树脂或自交联乳液、溶剂、水、色料及少量助剂组成的,为木质或贴纸底材在涂装前作预处理用产品。
示例2:电压力锅是兼具传统电饭锅和压力锅双重功能的产品,与后两者相比具有更佳的烹饪性能,同时,对安全性能的要求也更高。适用范围定为额定电压不大于250V,额定工作压力为4kPa~140kPa,额定容量不大于10L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的电压力锅。
示例3:用于封口垫片产品主要是在药物贮藏期内依靠其热合在瓶口上的复合膜的良好的阻隔性能对药物起到保护作用,且其与药品直接接触,所以要求用于生产封口垫片的复合膜必须复合药品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YBB00132002)的各项规定。
三、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示例1:……产品无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示例2:……产品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适用范围宽/窄,…..示例3:……增加品种/功能/,配方/原材料改变,修订原企业标准……
示例4:…….原企业标准到期复审……
四、确定主要技术指标的目的和依据(新订标准:与最接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产品标准比较,哪些指标一致,为什么增加或减少某项指标,与上述标准相比某指标为什么降低或提高要求,各指标的最好与最差的实测值及选取的标准值)(修订/复审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为什么增加或减少某项指标,与原标准相比某指标为什么降低或提高要求)
示例1:热合强度模拟封口垫片的实际使用情况,选择配套使用的塑料瓶与垫片热合,测定法参照热合强度测定法(YBB00122003),指标根据实验验证情况,制定为不得低于7.0N/15mm。
示例2:砷用于封口垫片的纸板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接触药品,为加强开封使用后对纸板的控制,对其砷含量进行控制,指标采用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 11680-89)中的规定,样品预处理方法均采用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78-2003)项下的规定,测定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Ⅷ J项下的规定。
五、试验方法和和检验规则说明(原则上选定国家/行业已有的试验方法,如果自订试验方法,要说明从什么标准中选取,不同之处用及需检测设备和精度)(检验规则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六、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简单说明(标签和使用说明所依据的标准、规定,特殊包装,运输贮存的特别要求)
七、主要参考的资料:
——类似产品标准
示例1:GB 9985-2000手洗餐具用洗涤剂
示例2:DB 44/ 579-2009电压力锅安全及性能 特殊要求
示例3:HG/T2454-2006溶剂型聚氨酯涂料(双组分)
——原材料/零部件标准
示例1:GB/T 19164-2003鱼粉
示例2:GB/T 5171-2002小功率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试验方法标准
示例1:GB/T 1768-2006色漆和清漆 耐磨性的测定 旋转橡胶砂轮法
示例2:GB/T 6434-2006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 过滤法
——有关强制执行的标准
示例1:GB 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示例2:GB 5296.3-2008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
示例3:GB 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其他参考资料
示例1:CECS 165-2004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示例2: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
八、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有利于了解产品、理解标准的说明)
示例:初始想定电压力锅的节能率,由于没有可参比的对象,节能一词难以确定;如果以电饭锅作为参比对象,如果仅比较煮饭的电能损耗之比,电压力锅的节能效果不显著;为此本标准选择定义热效率。
标准编制 篇3
一、单薄的古代经典
自从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以来,文言和白话这两种语体在教材中各该占多大的比例,就成了教材编撰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民国时期,人们经过不断探索,大致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初中各半,高中七三,各册内部的文白比例也有规定。这共识和规定甚至写进了课程标准,形成了政府文件,如193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语文体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递减,文言文递增。各学年分量约为七与三,六与四,五与五。”1940年颁布的修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选文精读,各学年均以文言文为主(第一学年约为七与三,第二学年约为八与二,第三学年全授文言文)。”这样的标准,为当时的教材编撰者所普遍接受,后来也被台湾和香港地区所继承和坚持。反观大陆,根据新世纪两份课程标准编制的各套中学语文教材,出现了对古代经典编排的随意性和低比例。统计显示,现行几套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人教版为26%,苏教版为19%,语文版和师大版均为27%,这样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台湾现行初中国文教材的67%,而且与90年代大陆自己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33%相比,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现行几套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人教版为40%,苏教版为30%,山东版为50%,语文版为31%,远远低于台湾的高中国文教材中70%的比例,也普遍低于90年代大陆高中语文教材中50%的比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新一轮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古代经典的单薄。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经典作品的多少,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这个国家或地区当前国民文化素养的整体状况。我国台湾民众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普遍高于大陆民众,这一事实,我们只能痛苦地承认和接受。究其原因,跟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淡化古代经典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我国台湾地区向来重视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教育,并要求学生学会文言文写作;而我们呢,为追求所谓的时代性和生活化,不断牺牲教材的经典性和文化品位,删削古代作品的分量。这种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现在已经显露出来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二、缺失的语文知识
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初,知识一度被当成洪水猛兽而遭到猛烈批判和通缉。受此影响,新编各套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少得可怜,它们隐姓埋名,在某些课文和练习之中东躲西藏。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清末民初的语文教材只是选文的简单排列,到20年代才陆续出现知识、助读、作业等项目,从此,语文教材才算走上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大道。笔者认为,语文教材在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过程中,如果说选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那么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则是其不可缺少的两翼,这两翼的成长和成熟是无数前辈探索的结果,是汉语文教材编制的经验和传统。然而,新课程改革却对语文知识大加删削,使这只欲飞的鸟变成了一只跛脚的鸭子。
教材中系统地编排语文知识的做法一度被斥为知识中心。有人说,知识不能靠印在书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得来,而要授之以渔让学生主动探求,这样的知识才是可靠的。这话固然不假,但是,如果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亲自去探索,那我们的祖先积累的那些间接知识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究竟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自行探索知识的条件?对于那些读完初中或者高中就要永远告别校园的孩子来说,不在语文教材中较为系统地安排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及时地学习,那么,这些人今生恐怕再也没有机会掌握作为一位现代公民必须知道的那些汉语文知识了。
还有人说,跟学习西方语文不同,语法知识在汉语文学习中可有可无,因而在教材中系统编排语法知识纯属多余。这话也没错,但语文知识并不等于语法知识,语文知识包罗甚广,大凡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有系统而丰富的知识。比如,单是中国文化常识和作家作品知识,若在教材中不对这些知识加以适当编排,仅让学生在选文中零零碎碎地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这样显然是不行的。台港地区尚且那么重视中国文化基本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四书》《五经》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我们为什么反而做不到呢?难道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这个民族不需要这些知识吗?
三、单一的编制类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教材改革中,编写单位多家,教材品种多样,表面上给人这样的印象:语文教材繁花似锦的春天已经到来。但细加比较就会发现,语文教材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期望的多样化局面,而仅仅是多套化而已。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确实催生了几种语文教材编制新模式,如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情境式,初中语文教材的专题式,还有高中语文教材的模块式。但这几种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远远没有成熟,新一轮教材编制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一味推崇新的形式;而那些久经考验的编制模式,如文选式、分编式、主次式、并行式等教材模式,往往被视为保守落后而弃置不顾。一种时尚开始风行的时候,人们群起而效之属于正常现象,但教材编撰者被要求必须按照新模式去编写教材,这就很不正常了。其实,语文教材编制的许多模式,在民国中后期就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定型,如今,为强调创新而对那些经验和传统或视而不见,或重视不够,或予以抛弃,这不能不说遗憾。
时下流行的多数初高中语文教材,其内容的基本组合模式,大都是单元选文加语文活动。选编几篇相近主题的文章组成不同的人文主题单元,单元后面设计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或曰专题,或曰综合性学习,或曰梳理探究,等等)。这样的编排,表面看似乎是简化了头绪,加强了综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确定这些单元主题持的是一种什么标准?为何选择的是这些主题而不是其他主题?这些主题按现在这个顺序编排的依据是什么?一个单元内所选的几篇文章是否存在多主题的现象?以主题组织单元突出了选文的思想内容,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选文的艺术特色又该如何考虑和编排?等等这些,都是新教材编制中人们一窝蜂追求主题编制模式而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些问题仍然缺乏深度思考。
特别令人遗憾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建设,开发盛况可谓空前,正在神州大地纵横驰骋的各版本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共达上百种之多。这样的数量,与选修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和西欧也有得一拼。但西方发达国家开发的选修课程都属地方课程,而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上百种选修课程却全部是国家课程!这在全世界就成了独一无二。而且,深入比较就会发现,这上面种种选修教材中有特色的品种少,大同小异的品种多。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各种版本的选修教材不能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这是当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语文教材编制应鼓励百花齐放、形式多样,要给予不同风格、流派和模式的教材有自己试验的园地,这样才能形成语文教材多样化的局面。
四、分割的阅读写作
读写结合是汉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而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阅读教材因此兼具写作教材的功能。清末民初出现的几套带有现代雏形的阅读教材,充分继承古代读写结合的传统,共同强调从阅读中让学生领会写作方法。如吴曾祺编撰的《重订中学国文教科书》提出:“学生至入中学堂,多读经书,渐悉故事,此时急宜授以作文之法。”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提出:“中学校学生,国文程度渐深,急宜授以古人作文义法。”许国英编撰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也说:“中学国文程度较高于小学,故宜授以适当之作文法理……”并提倡诵读:“诵读不可不实行,于作文进步甚有关系。”总之,阅读不忘写作,读和写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是汉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语文教材科学化探索的深入,读写如何有机结合成为语文教材编制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其探索的代表成果,一是孙俍工编撰的初级中学用《国文教科书》和高级中学用《国文教科书》,二是傅东华编撰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和《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国文》,两者开创了现代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编制的新路,给后来的教材编写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然而,民国时期语文教材编制对读写关系的探索成果,在后来长时间为我们所抛弃,教材编制重新回到旧制文选编制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教材编制中对读写关系的探索曾经很活跃,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90年代中后期,读写分编成为时尚,并在本世纪高烧不退,阅读和写作这两块语文学习的重头戏,变成现在完全互不相关的“两张皮”。新课程十余套中学语文教材,大多采用的就是这种读写分编的模式。这种编法虽有它的可取之处,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阅读课文只能发挥其一半的价值功能,阅读对于写作资源的转化几乎等于零;二是写作内容与阅读课文失去联系,变成单纯的写作知识传授和脱离情境的无病呻吟。这样的编制值得我们反思。
新世纪语文教材编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已经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存在诸多缺憾有关。如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大而无当,很不具体,操作性差。尤其是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内容只字不提,这使教材编制缺少依傍。有人说,语文课程没有内容,它的内容就是课文,这当然不对。翻遍外国母语课程标准,包括我国台湾和香港的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到课程评价,都是具体而详细的,无论对教材编制还是教学实践,都具有操作性和实际的指导价值。反观我们,确实是高扬了理念,但空洞无物,学科性差,这就让我们不难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为何困难重重,停滞不前。
企业标准编制要点探讨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工艺、新方法生产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新速度已远远不能满足新产品的创新发展, 这就需要生产企业编制符合其新研制产品的企业标准。本文就企业编制企业标准所应关注的要点加以说明, 供各方探讨。
什么时候, 什么样的产品需要编制企业标准呢?这就需要了解现行情况下我国标准的等级。按照我国《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 现阶段我国的标准分为四个等级, 按照级别高低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 统一审批、编号、发布。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 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 组织草拟, 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 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由此可见, 企业标准的制定, 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 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2) 由企业组织制定; (3) 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企业标准作为企业指导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验收检验和判定产品质量的依据, 从其内容上就需要完整地对这些要求予以规定和说明。企业在编制企业标准时, 着重应关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标准编制的统一格式
无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还是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 其格式都有统一的规定, 该格式在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中有详细的规定, 该标准规定了标准编写的主要架构、相关内容要求、字体大小等。各级标准的编写制定, 都应该符合该标准中的规定要求。一般来说, 一份完整的产品标准, 应有以下内容:标准编号、产品名称、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型号规格定义、产品使用的原材料要求、产品的指标要求、检验试验方法、判定规则、包装运输贮运等要求, 涵盖这些内容要求的产品标准, 才能是一份格式完整、正确的企业标准。
2 标准对于产品的适应性
产品的标准, 对产品的原材料验收、组织生产、产品质量验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品标准的编制, 必须依照产品特性的指标, 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这里, 首先就要明确一个概念———质量。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量的总和。产品标准的制定, 必须包含产品明确或隐含需要的各个指标及其要求。产品指标的确定, 必须了解产品的使用特性、使用环境、使用要求, 还要包含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性要求。产品指标的确定, 不仅仅是出厂把关或交货验收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 还要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要求。把产品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各个方面因素全部考虑到之后, 所制定的标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适应产品的各个方面要求。
3 有关产品特殊术语的解释
每一种新产品的诞生, 一般都会随之产生一些新的, 有关产品的特殊术语, 这类术语一般都应在产品标准中予以说明或明确, 避免产品在交货、使用过程中产生理解的偏差和歧义, 造成产品的误用或错用。同时也能使产品从生产到交货使用过程中, 及使用之后都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说明, 其实, 这就是标准化的一个体现。
4 产品指标要求的确定
确定某一指标的要求, 需要考虑到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范围、使用场合、误用可能性等方面的因素。产品指标的确定, 应尽量参考和采用同类产品国际先进的指标要求, 或者与国际先进同类产品的指标进行比对, 确定产品的先进性。例如, 宾馆使用的床垫的指标要求就要高于一般家庭所使用的床垫, 书桌抽屉的耐久性要求就要高于大衣柜抽屉。还以书桌抽屉耐久性举例, 如何确定书桌抽屉耐久性次数呢?首先, 应该进行使用情况分析, 从而确定每天的使用次数;其次, 确定书桌的使用年限, 用每天使用的次数乘以使用年限的天数, 确定出初步的使用次数, 再乘以可能出现的多使用次数的一定安全系数 (一般可根据使用场合确定为1.2至1.5之间) , 从而确定出耐久性的试验次数。产品指标的确定, 必须基于科学、客观、适用的原则, 综合考虑产品从材料、加工、制作工艺、加工精度、使用要求等方面因素, 还必须考虑到使用环境对产品可能造成的影响, 充分地进行分析和论证, 制定相应指标的要求。再有, 产品指标的确定, 还应考虑有关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作为强制性指标条款或推荐性指标条款的建议。
5 各个指标的检测方法
确定了产品的各个指标, 就需要对每个指标的检测方法予以确定。在这里, 笔者建议, 检测方法尽量使用国家或行业正式颁布的检测方法标准中已有的检测方法。因为, 已正式颁布的检测方法, 都会有相应定型的检测设备, 很方便企业购置检测设备进行产品相应指标的检测。并且经正式颁布的检测方法, 都是经过各方面专家论证过的, 符合当前阶段该类检测项目适用特征的, 故建议参照使用。若没有类似的检测方法, 制定的标准中, 就必须明确检测方法, 包括检测环境条件、检验样品环境处理条件和方法、实施检测的设备制作参数要求、检测条件和方法、检测步骤、检测结果处理方法等。并且, 这些检测实施相关的内容, 都应经过技术专家进行研究论证, 确定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检测方法。
6 产品可能发展方向的探讨
编制一份企业标准, 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程序。对产品本身技术要求的制定, 对检测方法的确认, 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这个耗时一般都比较长。标准编制完成之后, 还需要提交当地标准主管部门审核, 标准主管部门初步审核完成之后, 需要组织专家对标准进行评审, 提出修改意见, 再对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之后, 才能通过标准审定, 备案后, 方可实施。一般来说, 一份企业标准的有效期为三年。所以, 标准的制定, 应该考虑产品本身的发展方向和可能出现的产品改型, 对这些方面进行充分地考虑完善后, 尽可能在产品指标要求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将有可能的产品发展和出现的改型考虑在标准的制定中。诸如型号规格的更替, 二代或三代产品的生产, 产品外观的更新等。这些对产品本身为发生本质改变的情况, 都可以在标准的编制中加以充分地考虑,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对产品的标准进行编制, 从而编制出一份完整、可靠地, 至少在三年内不会出现需要从本质上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的标准。
以上探讨的是企业标准在编制过程中, 应注意和考虑到的主要问题, 不同的侧重点, 还会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和应该考虑的问题, 请各界专家共同进行深入探讨, 以促进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摘要:新产品的出现, 同时伴随着新标准的编制, 企业标准的编制必须要符合产品的实际要求, 符合产品特性的要求, 对格式的统一、标准的适应性、规范术语的解释、指标的制定、检验方法的确定及可能的发展方向都应建议考虑, 这样才能使制定的企业标准有效地对产品从原材料验收、产品指标特性检测、产品验收等方面起到实际的指导与把关作用。
关键词:企业标准,编制,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标准化法.
《自动门》行业标准编制 篇5
一. 标准修编简况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自动门的使用在中国相当普遍,近几年来,在中国市场形成了新兴行业。
目前,自动门设备大部分依靠进口,国内企业也开始试制自动门的机电梁系统。1994年中国建设部JG/T 3015.1、2—94《推拉自动门》、《平开自动门》发布,对规范自动门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到目前包括日本、欧美等直接进口在内,已有近70个品牌的自动门机电梁设备进入中国市场。除推拉门和平开门外,弧形门和旋转门等各种型号的自动门数量也日益增大,目前年需求量约有3万台,而且每年以30%的幅度递增。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自动门用户最多的国家。但有些进口品牌是在国外采购组装冠以商标进入中国,国内自动门设备和门体的生产质量良莠不齐,自动门市场不规范,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安全事故有上升趋势。为了规范市场,统一质量标准,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81号文《一九九七年建设部工业产品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指定中建纳博克自动门有限公司对JG/T 3015.1、2—94标准进行修编,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协助共同完成修编工作,其修编原则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增加品种、规格。1998年10月,以中建纳博克自动门有限公司为主编单位起草了“征求意见稿”,之后向国内41个单位(详见附件1),包括著名设计院、装饰工程公司、铝材、幕墙公司发出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向日本(株)纳博克总部发出信函。大家对标准的内容修改给予很大的支持,不少单位提出了宝贵意见。为了深入研究有关技术问题,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曾组织对性能指标的采用和试验方法的国际考察,收集了日本、美国、欧盟主要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诸国标准,经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9月综合各方面意见完成“送审稿”。于2004年12月24日召开的标准审查会,集中审查委员专家意见,对送审稿再次进行修改,整理出“报批稿”送建设部报批,今年9月前将予以发布。在此过程中,中建纳博克自动门有限公司(主编)、中国建筑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宝盾门业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凯必盛自动门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等单位的陈庆元(主编)、张爱宁、曹颖奇、王琪、戴建国、刘达民、林自立、杜文凯等同志担任标准起草人,做了大量工作。
二. 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行业)标准内容的依据自动门应用起源于欧美,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在超级市场开始使用自动门。
自动门传入日本后,使用范围得到迅速扩大。以1960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契机,日本自动门使用日益普及。目前,世界年安装量约为35-40万台,日本约占30%。与行业扩大相适应,欧美、日本多次修订自动门标准,规范自动门市场。在编制国家(行业)标准时,遵循先进、适用原则,做到五年内不落后,中上等质量品牌能达标。标准的主要内容参考了日本自动门质量标准(包括技术参数、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和美国、欧盟各成员国现行国家标准,对自动门运行性能指标和安全措施作了详细的规定。
三. 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认证、预期的经济效果本标准与原标准的最大区别是增加并强调了试验方法,用科学试验的办法对产生的性能指标进行试验来确定性能指标的可靠性。用满足大多数气候条件和广大用户安全、舒适的使用需要,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
四.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和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本标准为国际先进标准,与日本国家标准(JIS)现行版本性能指标大体相同,与美国、欧盟各国(ANSI、CEN、BS)标准性能指标整体一致。
五.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矛盾。
六.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使用环境温度:-10℃——40℃(原标准-10℃——50℃)使用环境湿度:≤75%(原标准≤80%)新的指标依据自动门设备中使用原器件的国家标准指标。
在考虑使用环境时,强调大多数情况适用,对于较为罕见的特殊情况应考虑特殊措施,采用特殊装置。强调普遍提高适应能力,将大大提高生产品的成本,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给予太多的功能储备,不利于广大消费者使用。因此通过经济技术分析,将环境条件要求比原标准提高。在标准外的恶劣环境条件下,特别在寒冷条件下另有特别详细规定,可以通过有关相应措施,改善环境条件。对于环境条件的理解应为:门体设备所处的小环境,而不是指天气预报的环境条件。由于自动门安装在建筑物上,除感应器外的其他部件都隐藏在门体内受到保护,建筑物内温湿以及传导作用,使得小环境有明显的改善。本标准把自动门噪音标准核定为60dB,是一个先进的指标,该噪音指标包括不高于30dB环境噪音时的复合指标。这是以人为本的安全卫生指标,特别强调的是,自动门噪音超标往往不是机电系统本身造成的,而是因轨道、门体的制作、安装精度不能达标产生的。因此,提高门体加工质量和安装技能水平是当务之急。
七. 国家(行业)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国家标准的建议。
为了行人的健康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美化建筑和市容,建议此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执行
八. 贯彻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1.建立检验中心,按标准对进口和生产的自动门设备进行检测,按检测结果判定:
(1)定期公布已进入中国市场品牌的名次,评定优质名牌产品
(2)不合格的产品停止进口和上市。
2.对于自动门机电梁设备系统和门体系统编制施工安装技术规程和维护标准,不符合指标要求者,不予验收,限期整改。
3.编制自动门施工验收规范。
4.编制自动门标准图,方便用户、设计院选型和安装施工。
标准编制 篇6
关键词: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编制重点
为更好地实施好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工作,首先需要对采购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客以及重要性进行全面系统思考,使之成为对金融机具采购标准工作起指导作用,从而达到金融机具采购供应组织双方互相促进与提升采供水平的目的。金融机具采供标准编制研究和应用,是推进科学理性采购与供应的一项重要性基础工作,是提高金融机具采购与供应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的重要措施。因此,耍加强对金融机具采购供应标准的编制及管理,重视对标准编制的要求、编制内容等问题的研究。
一、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资供应在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国际化大公司普遍把物资供应工作提升为企业的战略业务范畴,作为核心业务进行规划和管理。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银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银行及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对金融机具的要求日渐增长,尤其是对金融机具的采购与供应,在采供管理中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但是,我国企业过去一直采用的传统采购模式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因此,应紧跟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最新发展,把物资采购供应工作提升为企业的战略业务范畴,并进行与加强规划和管理。就目前状况,银行等机构的金融机具采购由于采方与供方在采供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内外有别的情况,银行在采购中,往往是采取固化了的采购方式,或者采取银行间比较的方式进行实施采购。其中最明显的是反映在一次次重要的金融机具的招投标上:省级以上的银行招投标往往大都是与中介机构合作,请他们来做采购策划并制定采购的招投标规则,银行机构付给中介机构一笔佣金。虽然投标策划编制程序比较严谨,但就银行采购的物品供应的各种要素,尤其是产品技术与质量,对这些中介而言,并非是强项,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银行采购效益因此会大打折扣,不利于银行业采购效益的提高。还有的商业银行是参照大的专业银行的采购方式,也会出现上述状况。这些都是因为采购标准制定的不全面、不规范造成的。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和进行日常管理,通常需要对采购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最大化的降低采购成本,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解决金融机具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在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模式上下功夫,做好金融机具的采供的标准编制,将采供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采供模式,达到双赢的目标。应该重点推进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工作,建立金融机具产品这一特性产品在金融机构采购中可量化的标准,为维护金融机构的信誉提供保障;组建金融机具产品采购领域的专业管理和服务组织,开展第三方的机具采购业务认证、评测、履约监测与管理的专业服务;通过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机具类产品采购信息的共享,联合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实现联采工作。
将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作为各采供方面协同共管、相互制衡、发挥技术优势,提高采供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进行研究探讨和工作部署,组织制订《金融机具产品采购准入标准》与建立第三方平台,开发金融机具采供系统,全面体现科学理性采供要求、明确金融机具采供标准管理的新思路,对采购计划标准、采购方式标准、供应商选择标准、价格控制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物流标准、储备标准、售后标准等主要方面的要素、内容、要求等进行标准化设计、流程化规范和程序性设计。通过探索实施与完善、优化提升,使得《金融机具产品采购准入标准》,成为指导采供双方实施采购供应的工作纲要和管理指南,进一步规范金融机具采购过程、约束采供行为,提高金融机具科学理性采购水平和供应风险防控能力。
二、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的编制重点
在金融机具采供标准编制工作中,应该或不限于以下几方面的重点:
1.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要对一定时期采供金融机具进行一揽子整体谋划和统筹考虑,综合分析采供方年度计划、生产规模、机具需求特性及外部市场环境,根据金融机具的重要程度、使用方向、采供周期、资源状况等各种因素进行差别化编制。
2.在编制采供标准时,要开展金融机具的采供工作分析评价,从采供计划执行、采供方式选择、合同屐行情况、供应商选择情况、市场状态评估、质量状况评估等6个方面为重点,并针对采供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提前制订解决方案,以提高对供应风险的预见性和防范能力,确保采供效益最大化。
3.采供标准体现系统性、全过程的管理方法,为保证编制质量,充分发挥其对采供工作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应明确金融机具质量指标的思路,对采供标准填报要素、内容、要求等进行标准化设计和规范。
4.要发挥各专业部门技术优势,从规范金融机具采供技术要求出发,通过对采购机具的规格型号、技术标准、检验标谁、供应商选择范围等进行技术论证和联合评审,实现标准化,提高质量性能与生产实际需求的符合性、适用性和实效性,从源头上控制供应风险,降低采购难度、采购风险和采购成本。
5.通过标准模板形式、辅助系统对金融机具供应工作流程、内容、格式等方面做出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规定,与金融机具业务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和程序标准相配套、相验证,确保采供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同时促进供方的管理水平提升。
三、对金融机具采供标准编制工作意义的几点认识
金融机具采供标准编制工作及采供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前瞻性的工作,要对一定时期的机具需求数量、供求状况、价格趋势、变动规律有准确的分析和理性的认知,要结合采供行业的特点与采供工作实际情况,立足于对需求规律和供应要求的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按照推进、实践,总结、提高的思路,积累经验,循序渐进。
1.金融机具采供标准编制的研究与应用是机具采供科学管理理念的体现。采供标准是机具供应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研究与制定金融机具采供标准的编制,加强供方内部生产、外部市场环境、现有资源状况的分析研究。同时收集整理具有说服力、指导性的相关基础数据,为科学制订机具采购标准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适应现代银行机构对供方产品技术、产品服务等关键环节控制措施的要求和实施供应的描述和填报内容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与此同时也会促进银行机构等作为采方在采购业务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和程序标准相配套、相验证。进一步做好采供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便于操作和责任追溯,确保控制措施落到实处上。
2.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的研究与应用是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体现。采购标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规划,覆盖了从机具需求提出到机具投用的整个业务流程,需要采供双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发挥集体智慧和专业优势,齐抓共管、同步运行。特别是对采供重点标准的界定、程序的规范,要以采供双方(多方)集中会审形式集体决策、发布实施,采供各方按照既定的采购标准执行的职责分工分头开展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化解机具供应方不能很好地理解采方的具体要求和潜在的未知的需求而承担的供应入围压力,有效提升供方的产品供应的技术与质量、供方自身存在的某些不适应采方需求的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采供标准的严肃性、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采供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3.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的研究与应用是对传统采供方式的改进与综合应用。近几年来,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和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工作部署和管理要求,各相关金融机具采供方也清醒认识到以往传统金融机具的采供存在很多不适应当前与今后机具采供发展的需要。因此,正在或者已经积极进行金融机具采供标准方面的探索,在认识上取得积极进展,在机具采供工作研究、市场分析、采供管理、过程控制、未来的采供方式方法等关键问题上逐步深入,但是作为金融机具采购方的银行等机构与作为供方的机具制造企业在机具采供标准、采供方式上仍然处于“条块分割”的问题,整体性、系统性、标准性采供管理没有真正开展并实施。
因此,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以及新的采供形式的实施,将有效地加强科学理性采供的统筹运作、计划控制和采供实践,强化采供方的管理控制、协调配合和整体联动,使得金融机具采供关键节点的控制措施、管理效果得到全面展现和应用,可以说,金融机具采购标准编制的研究应用是科学理性采供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采供的改进和新的金融机具采供联动与管理的全面提升和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物资采购策略的重要性及编制重点[J].经管空间,2012(1)
[2]李方峻.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谈如何编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篇7
1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标准文本不规范的问题
标准文本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企业标准的系统性差、标准内容不规范和产品名称不规范等方面。首先,食品企业标准中的几项主要内容,如规范性引用文件、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保质期等要求是紧密关联、前后相对应的,企业标准中往往由于其中某一条款缺失,就会造成标准的缺项,这样的标准是不完整的。如,某水产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中有理化指标项目氨基酸的含量指标要求,但后面的检测方法却缺少相应氨基酸含量的检测方法,尽管该标准已经有关部门备案,但在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检验中,无法进行发证检验,影响了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证工作。其次,在规范性引用文件、要求、试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编排中容易出现前后顺序混乱、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还有就是标准采用偏离产品真实属性的名称,不能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或产品名称偏怪,不能反映产品真实属性,名称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04)有关规定。
上述问题主要是与企业的标准化人员素质有关,即企业有关人员的标准化知识不够,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没有相应的懂技术、掌握标准化知识的人员进行标准编制工作,对《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3)不了解,对标准编写要求不清或理解不正确,未能真正掌握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规定编写标准。
1.2 技术要求存在的问题
技术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产品特征性指标欠缺、强制性技术要求的忽略形成缺项、技术指标不符强制性标准要求或低于推荐性标准而不予以说明和脱离实际过高制定技术要求等。
1.2.1 产品特征性指标欠缺
2009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委联合发布了84号文,实施新的《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企业标准备案由完全的技术性备案改变为告知性备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在标准化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是很明确的,企业自行组织专家审查,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法规、强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规定,而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可以制定标准,但产品的特征成分应在企业标准中明确列出。部分企业由于对国家等有关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全和有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等原因,不了解企业标准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或由于企业出于某方面的考虑,认为企业备案标准制度允许企业随意制定标准,因此对企业标准的技术指标随意删减或放松,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将技术要求越定越少,认为这样可更好地操作,可节省有关成本,省去相关的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事项,还可免于担负有关的质量责任,由此造成标准中特征成分指标欠缺,导致备案登记屡次不成功,而就算备案登记完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在接下来申请生产许可证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发证检验项目不全而直接影响获证。
1.2.2 对强制性技术要求的忽略形成缺项
有些企业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及有关强制性规定的掌握不够,出现强制性技术指标未按要求列入标准中,造成备案标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法使用。如,水产加工品中水产调味品、风味鱼制品、生食水产品及水产深加工品,以及薯类产品(油炸食品)等的铝限量的技术要求常被忽略形成缺项,《食物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只对面制食品中的铝限量要求作规定,在其他的产品标准制定中常常未予注意,但在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检验要求中规定,在对企业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审查时,企业标准中的检验项目未涵盖相应细则产品质量指标要求中规定的检验项目,就无法通过审查,也无法对产品是否符合食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要求下结论。另外,如果特征性指标等主要指标欠缺,也无法按照企业标准对产品开展形式检验和监督检查。
1.2.3 技术指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或低于推荐性标准而不予以说明
随着企业标准的审查制度改变为备案登记的形式,某些企业没有真正了解新的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的目的,认为标准备案只是走形式,因而将标准要求放低而随便制定,完全背离备案新规定的宗旨。同时,一些企业认为资料齐全就可办理备案手续,对标准要求形成的依据没有说明,对资料的真实性不予确认;而有些指标明明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企业却不作说明,有推荐性标准的,企业却故意规避不予以比较,有意绕开强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或不愿意明示自己的产品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的规定等。
1.2.4 脱离实际过高制定技术要求
制定技术指标并非越严越好。制定的技术指标既要符合法规要求,还要合理、适用才能达到制定企业标准的目的。有些企业认为有关企业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且越严格越好,导致其最终订出的指标在生产经营中无法应用。如有个食用淀粉的二氧化硫指标定为≤0.002 mg/kg,应用的检测方法是GB/T5009.34,该方法的检出浓度为lmg/kg,由于其指标已低于目前检测方法的检出浓度而无法实施检测。
1.3 标准编制说明等备案登记相关材料欠缺的问题
(1)备案登记表填写不规范,企业标准对比方面内容不全。
具体表现为:①企业标准与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国家标准,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地方标准(包括本地和其他地方),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国际和国外标准的对比信息缺乏。②为了避免贯彻执行强制标准,绕开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认为资料齐全就可办理备案手续,对资料明示的真实性、确切性不予认真对待,出现了有国标、行标或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企业却声明“无标准”,或明明有推荐性标准,企业却规避不予比较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
(2)资料形成程序不符合要求。
目前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应由法人签字的材料未签名,材料形成的日期不符合工作程序等。“批准发布文件”上的标准发布和实施日期一定要与标准文本上的实施日期一致,其法定代表人的签字日期一定要在审查会日期之后。递增交资料要求有法人签字的必须签字。
2 食品企业标准规范编制的建议
(1)提高对制定企业标准的认识,这是制定规范合理企业标准的前提。
虽然食品企业标准是备案登记制,但国家对食品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提高了企业标准备案要求,特别是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有了较大变化,要求更高,既增加了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的难度,也是提高企业标准质量的机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提高对制定标准的认识,这是突破标准备案难关的前提。
(2)加强标准制定的组织工作。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配备专业的产品标准备案编制管理人员。对这些企业而言,聘请一位有经验的顾问指导企业进行有关编制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模式,且经过几次办理并积累经验后就不需聘请顾问了。不要将标准备案工作包给专(兼)办标准备案的代理公司(个人)办理,这样不但开资大,而且实质上大量工作还得自己完成,最后还是未能掌握标准备案的工作要领,下次备案还是不会做。而由企业内部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加上顾问的指导,标准的制定就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另外,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要有亲和力,善于沟通和协调,特别是与具体备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要仔细,不然就会由于沟通不良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3)认真学习《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好食品产品企业标准文本。
编制高质量的企业标准文本,是做好备案登记的基础工作,一方面可以节省制定标准的精力、时间和费用等,另一方面可提高备案的效率,对企业后续的生产经营等工作极为有利。在编写食品产品企业标准文本时,除按《标准化工作导则》要求外,还要按照卫生部门的格式、内容要求进行编写,确保符合备案要求。
(4)技术要求确定的方法。
备案登记制度下的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分为3类:一是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有安全指标的,企业可直接采用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或制定比国家标准的指标高20%以上的企业标准指标,一般企业的企业标准直接采用国家强制标准中的指标、方法即可。这类有强制标准的指标在制定中问题不多。二是国家或地方有推荐性标准指标的,企业可直接采用推荐性标准指标或企业自定指标,但要有合理的理由。这是比较难把握的技术指标,要根据企业的产品情况制定指标,要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三是没有相应的强制标准、推荐性标准指标的,需要企业制定产品特征性的或特别的产品指标。这类指标要求在有相应的产品检测验证依据的情况下制定,因此,企业备案前要做好相应的产品检测工作,获得相应的检测报告。
(5)聘请高水平的标准审查专家严格把关,是制定高质量企业标准的重要环节。
聘请熟悉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安全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专家对企业标准进行评审是提高企业标准的重要手段。在该环节,要充分利用系统的专业技术优势,严格把关,开展标准文本的规范化评审评价,对技术指标进行评审,根据产品的特性对标准提出合理修改意见,并评审标准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是否具有可靠性,确保标准的质量水平。
(6)编写备案登记表等辅助材料。
在备案登记中,备案登记表等材料是不可或缺的。要组织标准制定人员规范填写有关内容(例如企业标准主要内容对比情况、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审查纪要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说明等内容。其中,标准编制说明、标准主要内容与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标准对比情况、标准审查纪要、专家审查结论等一定要符合要求),并备齐参考资料。
摘要:由于备案登记制度及要求有所变化,企业标准文本不规范,技术要求欠缺和标准备案登记材料不全等问题影响了企业食品标准的备案登记和企业标准化工作。文章通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企业标准备案登记食品企业标准规范编制的建议。
关键词:编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参考文献
试验标准的编制与使用方法探讨 篇8
试验标准是实验室组织生产的重要依据和技术基础, 是联接技术服务市场, 促进贸易和技术交流的纽带。国际标准和主要发达国家标准的标龄平均为3~5年, 而我国标准标龄平均达10.2年, 标龄老化, 造成部分标准适用性差[4], 需要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从标准的定义可知, 标准与图书和一般技术文件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 本文结合标准化工作相关基础标准和实验室认可有关规定, 探讨了试验标准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1试验标准的编制
1.1 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
标准的编制应遵守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编制标准时, 标准的文体和术语应保持一致, 并遵守现行基础标准的有关要求, 尤其是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标准化术语、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统计方法、测量的不确定度、安全、环境条件等。标准编制除了遵守GB/T1.1的规则外, 还应遵守GB/T 16733-1997 (GB/T 1.2准备发布) 的标准编制程序。此外, 试验标准的编制还应遵守GB/T 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中相应部分的规定, 涉及安全方面还应遵守GB/T 20000.4-2003的规定。采标是标准编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的捷径。如果有相应的国际文件, 标准应以其为基础并尽可能保持与国际文件相一致。采标要结合我国现有的仪器设备、物资材料等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采标。
1.2标准的结构
GB/T1.1规定了标准的要素包括资料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标准中的要素应有适当的标题和顺序, 其可能具有的层次包括部分、章、条、段、列项、附录等。试验标准参考GB/T 20001.4的编写规则, 一般按下列顺序编排要素:封面、目次、前言、引言、标准名称、警告、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原理、反应式、试剂与材料、仪器、采样 (取样) 、分析步骤、结果计算、精密度、质量保证和控制、特殊情况、试验报告、附录、参考文献。编写过程中不需要的章可以省略, 这依据试验标准的实际情况而定。
1.3标准的要素及表述
1.3.1资料性要素
资料性概述要素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引言等。封面为必备要素, 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封面应给出征集标准是否涉及专利信息的表述。目次为可选要素。前言为必备要素, 引言为可选要素, 两者都不应包含要求和推荐, 也不要包含标准范围的内容。例如:“本标准规定了……”、“本标准主要涉及……”等, 该内容应在“范围”中陈述。编制任何一项标准都有其目的, 不要将编制目的、起草过程等纳入前言, 一般在标准的编制说明中陈述。如果标准的编制目的很重要, 可在引言中给出。特别说明的是, 采标是指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 (含国外先进标准, 不含国内标准) , “等同”、“修改”、“非等效”专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国内标准之间相互借鉴用“一致”、“相当”、“参考”等表述较好。
资料性补充要素包括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索引等, 都为可选要素。资料性附录可以包含可选要求, 如一个可选的试验方法。
1.3.2规范性要素
规范性一般要素包括标准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等。标准名称为必备要素, 应简练并明确表示出标准的主题。范围为必备要素, 应明确界定标准化对象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由此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 必要时, 可指出标准不适用的界限。规范性引用文件为可选要素, 注意不能将标准编制过程参考过的文件和资料性引用文件列入引用文件清单, 清单中出现的所有文件在标准的正文中都应提及, 并按照标准类别和标准号排序, 而不是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排序。引用文件一般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 但其他正式出版的文件, 只要经过相关标准的归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该标准的审查会议确认符合相关条件的则可以引用, 包括广泛可接受性、权威性、公开易获得、版权者同意等条件。引用文件或本标准中内容时, 应明确引用的具体条目, 而不应使用页码, 避免引用废止的标准。
规范性技术要素包括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和缩略语、要求、规范性附录等。术语和定义为可选要素, 如果在其他标准中已经为该概念建立了术语和定义, 宜直接引用;如果没有建立, 则只应定义标准中所使用的并且是属于标准的范围所覆盖的概念。技术要素的选择应遵循目的性原则、性能原则和可证实性原则, 标准中的要求应定量表述, 不应仅适用定性的表述, 如“适当的体积”。试剂与材料、仪器、采样 (取样) 、分析步骤、结果计算、精密度及试验报告等都是试验标准中常见的技术要素。
1.3.3要素的表述方式
GB/T1.1对标准要素的表述方式有详细规定, 包括对注、示例、脚注、图、表、公式、公差、量、单位、符号及编排格式的表述都有具体要求, 本文不一一阐述。试验标准中往往有涉及人身安全或健康的内容, 一般在“范围”之前以“重要提示”或“警告”开头进行特别说明, 以引起使用者注意。化学试剂应给出产品的正确名称或描述, 不应给出产品的商品名。企业标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补充, 编制企业标准除了遵守前述标准的相关要求之外, 还要参照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规定的原理和要求。由于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使用, 在前言中不需要说明专利识别情况。
1.4标准编制的程序
标准制定程序分为正常程序和快速程序。正常程序主要包括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和批准阶段 (图1) 。快速程序是指在正常程序的基础上直接将标准草案作为征求意见稿或送审稿的简化程序。
1.4.1立项阶段重“调研”
标准立项阶段包括组建项目组、识别对象范围、对既有工作的分析、编写标准草案和建议书或任务书等几个环节。每一项标准编制都应作为一个项目看待, 项目组成员包括技术人员、协调人员和标准化人员, 制定项目运行方案, 包括标准提纲、调研计划、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内容, 形成运行计划表。在立项申报前开展前期调研, 掌握现有标准的工作程度, 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来制定标准。要广泛调研, 不仅是管理和技术人员, 对于试验标准要重点向实验人员进行调研。调研收集生产统计资料、技术数据, 标准化对象科技成果, 国家、行业基础标准及相关标准, 相关制度和文件等[10]。
1.4.2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重“协商”
从标准的定义可知制定标准的方法是“协商一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项标准研究需要几个单位联合协作才能完成。由于不能直接管理协作单位人员, 具体任务难落实, 工作条件有差异, 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等等, 这些都影响标准编制的速度和质量[11]。标准编制过程中, 编写组要多开会讨论, 避免一个人写标准。征求意见的范围包括标委会委员、标准的使用单位和相关科研单位。在征求意见过程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 到其它使用该标准的单位充分调研, 多征求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 经研究验证再决定是否采纳, 并修改完善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如果在标准编写中与其它使用单位沟通少, 未与同类标准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容易造成标准在同专业的单位不适用, 重复使用性差。
1.4.3审查和批准阶段重“意见”
审查会主要是对技术指标先进合理性, 有无技术差错, 结构内容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名称、范围和适用领域的确切性, 对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与现行标准体系中主要配套使用标准的协调一致性, 采标是否符合规定, 编写格式等内容进行审查。审查强调资料的完整性, 并重点审查征求意见汇总情况及处理结果、存在争论的问题、争论依据及协调意见。审查后, 由标准编写人按照审查意见对送审稿修改形成报批稿。报批稿一般采用专家预审和委员函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审查。
1.5标准的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是标准编制过程的完整表述, 通常与标准文本同步起草和完善。编制说明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任务来源及工作简要过程, 编制原则, 采标情况, 主要试验验证情况和预期达到的效果, 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废止现行标准的建议, 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参考文献等。编制说明的核心是试验验证情况, 即说明技术要素确定的依据, 如果是修订标准, 还应说明与原标准的差异。标准编写过程中, 应详细记录工作日志、讨论和审查的会议纪要, 作为编写编制说明的依据。
2试验标准的使用
2.1试验标准的选择
实验室等标准使用单位应积极主动收集试验标准, 优先选择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13]。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是对外合作的桥梁, 如API、ISO、DNV、ABS、ASME、IEC、ASTM等系列标准[5]。收集到的试验标准一般由技术管理层审核, 技术负责人批准后资料管理员登记编号存档控制使用。实验室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查新, 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以保证试验的有效性, 除非该版本不适宜或不可能使用。
2.2试验标准的确认
试验标准在实施前应进行方法确认, 包括人员、设备、环境等是否符合试验标准的要求。通常采用的确认方法有: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的评审;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 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一般不出现方法的偏离, 对检测方法的偏离, 仅应在该偏离已被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授权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 应重新进行确认。确认应尽可能全面, 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实验室应记录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的确认程序以及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声明。
2.3试验标准的实施
标准实施是一项系统性活动,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宣贯、考核、制订实施成员职责、编制作业指导书、现场指导监督、存在问题记录及效果评价等[14]。如新标准较旧标准对检测资源配置和技术要求有较大变化时, 也要组织对新标准进行宣贯。GB/T1.1明确指出规范性引用文件是标准应用时必不可少的文件, CNAS—CL01也要求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应保持现行有效并易于员工取阅, 包括重要的引用文件。实验室应事先收集整理好规范性引用文件的相关资料, 全文引用的要进行全文学习, 章节引用的要开展相应章节的学习。避免出现使用者完全知道并理解标准内容, 但试验过程中按自己的需要和习惯改动标准。标准主要对最重要、最基本和具有共性的原则作出规定, 而不太可能规定细节、特殊性。所用标准存在理解、操作等困难时, 应编写实施细则, 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
3结论与建议
(1) 试验标准的编制应遵守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 以及GB/T 20001.4-2001的规定, 涉及安全方面还应遵守GB/T 20000.4-2003的规定。试验标准的编制正常程序主要包括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和批准阶段, 立项阶段着重调研, 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做到协商一致, 审查和批准阶段落实各类修改意见。
(2) 编制说明是标准编制过程的完整表述, 通常与标准文本同步起草和完善。试验标准编制说明的核心是试验验证情况, 重点说明技术要素确定的依据。
标准编制 篇9
在全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背景下,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 加快推进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绿色建筑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截至目前, 我国获得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认证的建筑数量在300个左右。随着“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从“启蒙”阶段迈向“快速发展”阶段。如此众多的绿色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实际效果如何, 各种绿色生态技术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如何, 是否真正“绿色”, 只有通过实际的运行检测数据才能进行评判。
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绿色建筑检测的技术标准来规范指导绿色建筑检测活动, 对于绿色建筑检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依据, 因此亟需一本针对绿色建筑的检测标准来规范和指导绿色建筑的检测活动, 以确保整个绿色建筑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2011年, 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启动了《绿色建筑检测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总结和改进, 以不断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作为规范绿色建筑检测活动的依据以及支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的重要措施, 它的出台将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体现如下:
1. 填补了国际和我国在绿色建筑检测标准方面的空缺, 规范了有关绿色建筑的检测活动。
目前国际上对于绿色建筑的检测, 缺乏有针对性的对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支撑的检测标准。对于绿色建筑质量和效果的把控, 也仅限于评价标准条文说明和实施细则说明, 对所需控制的指标要么作简单的描述, 要么说明该项内容检测该引用的检测标准。实际上绿色建筑有其自身特点, 引用的检测标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一定适用该检测项, 造成检测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疑惑, 检测实施效果不理想。
2. 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量化及绿色建筑技术改进提供实际运行数据支撑。
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大部分只有定性描述, 并没有进行量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绿色建筑处于发展阶段, 可供参考的关于绿色建筑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性能指标以及整体效果性能指标数据较少, 也就无法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来指导具体指标的量化工作。同时单项绿色建筑技术在实际运行的效果如何, 与设计有多大偏差, 该如何改进, 没有实际检测数据也就无从知晓。《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的编制和实施, 可积累大量有关绿色建筑实际运行效果的数据, 为评价指标量化和绿色建筑技术改进提供数据来源和支持。
三、编制原则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是专门针对绿色建筑检测编制的标准, 是绿色建筑检测活动最重要的依据, 其编制符合以下原则:
1. 一致性
检测内容除应满足本标准规定外, 尚需符合国家、地方相关的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要求。
2. 可量化
本标准中涉及到的检测内容和参数可量化或者有一套具体的计算实施方法。
3. 先进性
本标准中采用的方法手段成熟先进, 优先采用国际、国标或者行业中应用成熟的检测方法。
4. 可操作性
本标准中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应方便有效, 可操作性强。对于检测过程和方法复杂, 耗时耗力的检测方法将不会采用。
5. 经济性
绿色建筑不是高成本建筑, 因此有关绿色建筑的检测活动应考虑其经济性, 在满足检测精度的基础上, 将尽量减少检测成本, 从而降低绿色建筑整体增量成本。
6. 前瞻性
标准编制中我们将考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即将修订内容以及绿色建筑今后发展方向, 在本检测标准中将对这些内容作出相应的考虑和规定。
四、编制思路和要点
本标准的编制思路和要点主要从绿色建筑检测特点和本标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两方面展开。
1. 绿色建筑检测的特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涵盖了节地, 节能, 节水, 节材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大块, 因此针对其检测的内容也对应围绕这几方面展开。结合我们在绿色建筑运行阶段检测中的实际项目经验, 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检测与常规的建筑检测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1) 检测内容广
绿色建筑检测涉及到了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暖通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室内照明、可再生能源、楼宇自控等内容, 对应的专业要求涉及到环境工程、电气、暖通空调、给水排水、材料、化工等, 整个检测过程是由多学科和多专业共同配合完成的。
2) 检测工况复杂
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检测是在建筑运行之后进行的, 整个建筑系统和环境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检测工况复杂多变。如暖通空调系统, 其制冷负荷是随着建筑物的整体负荷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节中;室内环境质量, 由于有人的活动和室内各种装修的不同也处于变化之中。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 检测中碰到建筑中石膏板吊顶已封好, 此时进行屋顶传热系数检测已不具备条件;还有建筑中实际功能房间功能的变化, 如会议室改成了办公室;另外场地环境噪音检测, 建筑建造前已进行了环评阶段的检测, 但建成之后, 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 如建筑周围又新建了一栋建筑或者商场, 此种条件下该如何进行场地环境噪音检测和评价。以上碰到的种种检测工况, 在现有检测标准中都是没有进行规定和说明的。
3) 检测周期跨度时间长
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检测由于内容多, 并且每项检测内容都有各自的检测条件要求, 如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要求在最冷月进行, 建筑年采暖空调能耗要求进行一个完整的供冷供暖周期的连续测量, 因此整个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检测周期跨度时间长。
2. 本标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绿色建筑检测的特点和实际项目检测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本标准中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明确抽样数量
抽样数量决定了检测的精确度和检测成本, 如何在满足检测精确度要求上减少抽样数量, 这是本标准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绿色建筑涉及到的检测项该如何进行抽样, 其他标准没有相应的规定或者实际执行起来不适用。如建筑室内照度检测, 首先是抽样功能房间数量的确定, 现有标准没有进行明确。绿色建筑中各种功能房间较多, 选少了怕不满足检测要求, 因此检测人员一般只能盲目的多选检测房间, 另外按照现有标准GB/T5700-2008《照明测量方法》进行测量[2], 就会出现单个房间需要布置的测点数量多, 最终导致检测成本高, 不符合绿色建筑低成本的理念。
2) 明确检测工况
检测工况是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判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检测工况, 对于检测参数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绿色建筑中检测的参数的检测工况大部分是不明确的, 也就导致了检测结果失去了评判的基础。如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太阳能热水系统, 设计数量为3台, 但实际运行中只用1台, 其余两台基本不用, 如何对此种情况中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进行检测和评价。另外还有绿色建筑中空调冷热源COP测试, 由于整个建筑入住率低或者人员少, 导致实际运行负荷率偏低, 此种条件下进行COP测试是否可行, 何种工况下测试才是有效的, 这也是本标准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在本标准中明确各个检测参数的检测工况要求。
3) 明确检测有效时间段
检测结果是具有时效性的, 因为建筑和设备系统以及整个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用不同检测项在不同时间段的检测结果来评判建筑整体或者系统可能已失去了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比较基础, 如水质检测在2007年, 照度检测在2008年, 暖通空调检测在2009年, 如此三个检测报告作为评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证明文件是否有效, 这也是本标准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在本标准中对需要检测参数时间段的有效性进行规定。
五、内容框架介绍
我们在充分考虑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涉及到的评价指标以及即将修订内容基础上, 结合今后绿色建筑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的拟定的框架内容如下: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室外环境检测; (5) 室内环境检测; (6)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7) 暖通空调系统检测; (8) 给水排水系统检测; (9) 照明系统检测; (10) 供配电系统检测; (11) 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检测; (12) 监测和控制系统性能检测; (13) 建筑年采暖空调能耗检测; (14) 建筑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方法; (15) 建筑温室气体排放计量。
六、成果应用展望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的编制顺应了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迫切需求, 今后将用于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各类检测, 为绿色建筑检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规范整个绿色建筑行业的检测活动, 为绿色建筑朝着健康有序的的方向发展保驾护航, 确保我国整个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落实。
标准编制 篇10
3月17日, 国家标准委组织学习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 标准委提出近期启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编制, 并明确了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据介绍, 标准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规划》的有关内容看, 城镇的建设、管理、运营, 以及城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都需要标准化的支撑和规范, 标准化是城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现实需求, 也是解决当前城镇化工作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的内在要求。《规划》在空气质量、建筑、防灾、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高标准农田、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菜市场、义务教育等方面都明确提到标准。标准化只有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才能有效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据悉, 国家标准委将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标准化的需求, 系统谋划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明确城镇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未来几年急需制修订的关键标准, 以便系统有效地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将包括4个方面: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二是绿色建筑建材相关标准,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标准;三是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相关标准, 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四是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 现代农业相关标准。
【标准编制】推荐阅读:
标准体系编制说明05-16
企业标准编制规划08-19
编制标准化论文09-23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论文10-12
速溶咖啡企业标准编制说明06-05
工程预算编制收费标准08-03
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11-20
公务员编制与事业单位编制有什么区别?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