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2024-07-26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通用6篇)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1

实施编制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2018年7月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 编制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背景

1、国家政策要求

从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建立健全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城市治理体系之纲;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是城市发展效率之源。国家层面已经将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提升到战略高度,2013年年底,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在县市通过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县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随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也明确开展相关工作的要求。

201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进28个地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在总结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基础

上,按照“先布棋盘、后落棋子”的技术路线,明确提出要完成“四个一”的具体目标,即完成“形成一套规划成果、研究一套技术规程、设计一个信息平台、提出一套改革建议”。

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空间规划架构基本形成,纲要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国家级、省级国土规划,并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相协调,推动市县层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纲要还要求发挥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综合功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引领全国经济发展;提高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组织能力,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多规现状

长久以来,因政府管理需要,我国各部门、各行业所编制的空间类规划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经法律授权编制的规划至少83种,这些规划依循各自部门要求或行业标准编制,诸多规划之间基础数据无法共享共用,规划编制内容、编制期限、技术标准存在大量雷同、排斥、难以衔接,导致规划间打架问题突出,进一步使得建设项目选址难、行政审批效率低下、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保护失序。

(二)任务来源

2014年,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要求,启动了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涵盖4 个方面内容: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二是绿色建筑建材相关标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标准;三是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四是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现代农业相关标准。

为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空间规划改革工作要求,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等单位于2015年11月联合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开展“多规合一”国家标准制定工作,2016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下达《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20161932-T-424)(简称《多规合一国标》)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多规合一国标》作为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系列标准中的子标准,将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规划改革的要求,研究“多规合一”发展趋势,从易于引导和规范全国“多规合一”工作的角度,明确“多规合一”工作程序、核心内容和技术要求,形成《多规合一国标》。

(三)主要参加单位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规划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工作组

2016年12月,在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等单位的基础上,增加宁夏回族自治区规划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级科研单位)共同成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以下简称《多规合一国标》)工作组,形成了涵盖国家、省、市 “多规合一”标准化专业团队。

2、制定项目工作方案

2017年1月-3月,工作组编制了《多规合一国标》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工作分工和经费预算等方面作了总体部署和要求,其中工作计划从项目调研、确定标准框架、标准起草、标准征求意见、标准送审等阶段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分,确保《多规合一国标》按时按质完成。

3、开展项目调研

工作组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工作,目前已收集整理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汕头市,福建省厦门市、福州市、漳州市,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安徽省合肥市、陕西省榆林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省德清县、江苏省徐州市、湖南省临湘市、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青海省海东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等多个省、市、县(区)的“多规合一”编制成果,总结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共识性做法和差异性内容,为制定《多规合一国标》提供基础参考。

4、编制完成标准初稿

2017年4月-5月,工作组在深入研究现有法律法规条例、国标、行标和地标和全国范围内开展省、市、县(区)的“多规合一”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次标准制定的整体思路,并在梳理“多规”行业标准存在的差异、当前各省、市(县)在多规合一探索中的经验,编制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初稿,并组织召开了2次工作组会议,对标准初稿进行研讨、修改和完善。

5、组织专家研讨会

2017年6月,工作组在广州组织召开了《多规合一国标》专家研讨会,专家研讨会邀请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市法制办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对标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讨论,为标准的持续改进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性的意见。同时,工作组根据专家组意见,修改完成了《多规合一国标》标准和《多规合一国标》编制说明,进一步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6、国家标准委对接沟通

2017年7月,工作组向国家标准委汇报了《多规合一国标》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多规合一国标》专家研讨会方案,由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发起组织,由工作组具体承办《多规合一国标》专家研讨会,以保证《多规合一国标》专家研讨会的权威性。国家标准委对《多规合一国标》专家研讨会方案表示认可和支持,并积极组织由发改、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林业、海洋、测绘地理等部门相关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多规合一国标》专家研讨会。

7、标准修改完善,形成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专家研讨会稿 2017年8月-10月,工作组根据国家标准委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省、市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文件,对《多规合一国标》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专家研讨会稿。其中,(1)2017年8月中上旬,工作组组织了两次《多规合一国标》内部研讨会。其中,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结合《多规合一国标》的工作实际,运用综合标准化理论对《多规合一国标》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修改完善,形成了《多规合一国标》标准修改稿和《多规合一国标》编制说明修改稿,进一步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2)2017年8月下旬,工作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多规合一国标》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同时,工作组向国家标准委汇报了《多规合一国标》项目工作情况,国家标准委也对标准提出了建议。(3)2017年9月-10月,工作组根据第三次会议意见和

国家标准委的指导意见,组织了两次内部研讨会和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对《多规合一国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8、组织专家研讨会

2017年11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召集、工作组在广州组织召开了《多规合一国标》专家研讨会,专家研讨会邀请了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国土资源部规划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专家对标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讨论,为标准的持续改进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性的意见。

9、标准修改完善,形成工作组会议讨论稿

2017年12月--2018年3月,工作组根据专家研讨会专家组意见和工作组内部研讨会意见,对《多规合一国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工作组会议讨论稿。其中,2017年12月,工作组在宁夏银川组织召开了《多规合一国标》工作组内部研讨会,根据专家研讨会专家组意见,讨论确定了标准修改思路。

10、标准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8年4月--7月,工作组在杭州召开了《多规合一国标》工作组会议,就《多规合一国标》的标准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讨论。根据工作组会议意见,对《多规合一国标》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多规合一国标》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

(一)科学性

标准编制过程中采用资料搜集分析、项目调研、专家研讨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为标准内容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适用性

标准内容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规划改革的要求和“多规合一”发展趋势,从易于引导和规范全国“多规合一”工作的角度,引领“多规合一”工作。

(三)协调和统一原则

与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兼容并保持一致性。

(四)协商一致原则

起草单位向多规合一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征集意见,保证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与适用性。

(五)广泛参与、公开透明原则

起草单位广泛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意见,保证标准的成果质量,提高本标准的参与度与认可度。

三、主要研究分析

(一)编制思路

1、理论与实践结合,明确思路与定位

深入研究现有法律法规条例、国标、行标和地标,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省、市、县(区)的“多规合一”调研工作,归纳总结本次标准制定的整体思路,即通过国标的制定,寻求各部门对“多规合一”工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引领“多规合一”工作。

2、突出重点,预留接口

明确国标在“多规合一”中需重点协调解决的问题,并在尽量少触动或不触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可以与之衔接的技术接口。

3、规范内容,指导编制

规范“多规”协调工作,指导当前国家推进“多规合一”改革相关规划编制。标准主要从协调原则、协调基础、方法与要求等方面进行编写,形成对上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对下可衔接各行业、地方标准,凸显国标在“多规合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技术路线

标准研制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图1 标准研制技术路线

(三)标准条文和主要技术指标说明 范围

本标准主要从多规合一内容成果要求和信息平台建设要求等确定多规合一标准的内容,适用于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术语和定义

本章对“多规合一”的术语进行解释,统一各部门对相关术语的认识,包括:多规、多规合一、功能片区、发展单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体征监测指标、建设项目生成、一张表。

3.1 多规

《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提出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海南省“多规合一”按照全省整体“一盘棋”的思路,统筹整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六类空间性规划,编制完成了《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和六个规划专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国办函〔2017〕34号)确定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9个成员单位组成:联席会议由发

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测绘地信局组成。根据工作需要,经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可增加成员单位。多规主要涉及这9个部门的空间性规划。

3.2 多规合一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提出“多规合一”的要求。在2013年12月12-13日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在县市通过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县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支持市县推进“多规合一”,统一编制市县空间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均提出开展市县“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工作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指出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落实“多规合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中将省级层面的“多规合一”定义为空间规划,并基于此提出指导省级空间规划的要求。

相关学者提出“多规合一”定义。《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城市规划》2015.06)(王蒙徽)将“多规合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统筹发展的方法和平台。《“三规合一”:探索空间规划的秩序和调控合力》(《城市规划》2015.01)(朱江)提出“三规合一”具体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于城乡空间的衔接与协调,是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手段。

四部委28个试点也对“多规合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如开化提出“多规合一”的定义,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标准提出“多规合一”定义。3.3 功能片区

市域层次之下的、编制功能片区规划的空间单元。向上承接城市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3.4 发展单元

功能片区层次之下的、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空间单元。3.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定义引用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

3.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唐常春等(2012)认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空间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适宜程度;喻忠磊(2015)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由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所决定的、其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适宜程度”。刘丰有(201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特定国土空间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适宜程度,是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国土空间对预定用途适宜与否、适宜程度以及限制状况。

3.7 生态空间

三区三线。201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市县“多规合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在市域范围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个空间。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市县空间规划要统一土地分类标准,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省级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以及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全面摸清并分析城乡空间本底条件,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称“三区三线”)。以上两个文件由“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演进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突出了农业的重要作用,本规范采用最新的“三区三线”提法。《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提出“在市域层次规划中,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与布局”的要求。

生态保护红线。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乡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指出:生态空间是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本规范采用较新文件《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提法。

3.8 农业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指出: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集镇和村庄。

3.9 城镇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指出: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

3.10 生态保护红线

通过红线(控制线)的划定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促进保护空间的多规合一全国各地进行了探索。广州市“三规合一”、厦门市多规合一中在市域范围划定了生态控制线,统一了保护要素和保护空间。市县“多规合一”28个试点也划定了生态控制线或者生态保护红线。

对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概念,地方层面也有较多研究。其中《广东省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中生态控制线是指为了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适应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划定并公布的生态保护范围界限。

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环保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

3.11 永久基本农田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提出: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抓紧开展调查摸底、核实举证,要确保城市周边优质耕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提出:切实将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

特殊保护,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最新的文件突出将优质耕地切实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

3.12 城镇开发边界

(1)概念起源和国际经验。开发边界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绿带政策,即在中心城区外围设立永久性绿带以限制城市的发展;20世纪中期,为应对城市蔓延现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美国塞勒姆市首次提出了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的概念,是指划定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界线,用于限制城市地区的增长。

(2)政策要求和实践探索。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划定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并明确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2014年7月,住建部和国土部开展北京、上海等14个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工作。根据14个试点城市的经验分析,北京、上海、南京认为城市开发边界是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边界,深圳、厦门认为城市开发边界是城镇建设区扩展的极限边界,郑州市认为城市开发边界是随着城市发展阶段不同而动态调整的弹性管控边界;在管控对象上,有8个城市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包括中心城、新城、镇以及独立建设用地边界,5个城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包括中心城区及组团的开发边界,1个城市划定了城乡开发边界,包括城市、城镇和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综合上述实践,14个试点城市的共识包括两点:一是全域划定,在概念上明确为城镇开发边界,重点划定中心城、新城、区县政府驻地、镇以及独立建设用地边界;二是开发边界聚焦建设与非建设的管理边界,兼具保护和引导功能,是控制城市空间蔓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引导城市合理有序发展的公共政策工具,是城市建设与非建设的重要控制性边界线。

(3)相关概念。目前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边界管理类工具有土地利用规划的“三界四区”、城乡规划的“三区四线”等,其中与开发边界比较接近的概念有两个: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扩展边界,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要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是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规划期内可选择布局的范围边界,是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合集的边界。二是城乡规划的空间增长边界,2006年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首次提出“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其空间增长边界是指中心城区规划期内的建设用地范围。

(4)文献研究。林坚、刘乌兰(2014年)对城市开发边界类似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城市形态控制线,划定城市建设空间集中开发区域的边界,例如英国伦敦绿带、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边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

模边界;二是城市发展弹性边界,划定城市未来一定年限潜在发展空间边界,例如美国波特兰城市增长边界、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扩展边界;三是城乡地域分界,划定城市区域与乡村区域的边界,例如台湾都市计划区边界、早期的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日本城市化地区边界;四是城市建设底线,划定城市建设开发活动的绝对禁建区域,例如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北京限建区规划的禁建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边界的本质是用以控制城市蔓延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开发边界可以理解为城市(中心城区)、镇总体规划控制范围内各类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开发边界,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既要保证生态安全和自然环境的良好,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也要满足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为城市发展预留出“拟发展区”。董祚继(2014年)认为城市开发边界的主要目的是控规模、调结构、优布局,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殷会良等(2017年)认为城市开发边界是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

综合上述分析,城镇开发边界的定义应当包含以下要求:一是重点限定城镇集中建设的区域边界;二是兼具保护和引导功能;三是满足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总则 4.1 工作目标

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理顺空间事权关系,促进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城乡污染排放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相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4.2 工作任务

通过规划编制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通过规划实施推进实施监督,以信息平台支撑规划管理,实现编制、实施、管理全流程的“多规合一”。

规划编制。在保障坐标体系、分类标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现状和规划差异,统一现状、目标指标和空间布局,形成城乡统筹、全域覆盖、要素叠加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和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体系。

规划实施。以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和一套指标体系为依托,建立实施监督体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统筹引导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建设、利用和保护行为,以系统思维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信息平台支撑。整合空间资源和要素,建设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协同管控、并联审批、智慧管理、监督考核和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平台,支撑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工作。

4.3 编制原则

4.3.1 政府统筹,多方协同

多规合一工作涉及对各部门规划编制、管理、维护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在工作组织上应突出政府的总体统筹作用,推进各部门的高效合作。此外,从已有的地方标准和地方实践看,多规合一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进行充分的组织保障,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规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如国家四部委28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中,南海、临湘、榆林等市县均普遍成立了市、区政府层面的工作领导小组,对多规合一进行高度统筹,并由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专业部门共同参与,紧密协作。因此,本标准制定原则应突出政府统筹,多方协同。

4.3.2 综合评价,战略引领

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要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规划内容上明确了空间规划编制首先应确定发展战略定位。因此,在多规合一编制过程中应强化科学评价、战略先行的原则。此外,多规合一应当竖立统一的战略目标,作为引导多规合一的重要方向。另外从地方实践看,厦门市、宁夏自治区等地区均采取战略为引领,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厦门市以共识性的“美丽厦门”为战略引领,相继开展了三规合一与多规融合工作。宁夏自治区空间规划试点编制中充分重视“双评价”和“空间战略”的制定,并通过自治区、市县两级多轮互动,实现对空间

资源配置要求的统一落实。因此,本原则制定考虑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的衔接。

4.3.3 坚守底线,全域管控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制定各类空间要素管控的边界是开展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蓝图”的重要体现。国家四部委28个市县试点中,在处理多规空间差异、制定管制规则方面均提出强调对生态底线、发展上限的强化管控原则。如湖南临湘市试点提出以环境功能分区和控制线为空间管控的框架,引领多规合一。根据《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要求,“坚守底线”是重要的工作原则,包括坚持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优先,把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放在优先位置几方面。此外,因此,基于底线思维强化对空间要素资源的管控是多规合一核心的原则和技术手段。

4.3.4 统筹实施,有效传导

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应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按照《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多规合一应按照统筹推进原则,充分发挥省级空间规划承上启下作用,综合考虑省级宏观管理和市县微观管控的需求,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坚持陆海统筹,形成改革合力。因此,本标准规定工作原则应体现理顺事权、联动实施。

4.3.5 问题导向、体现特色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地方实际,重点解决规划编制、管理

过程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满足地方规划改革需求,体现地方特色。规划编制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省级空间规划编制任务主要包括明晰规划思路、统一规划基础、开展基础评价、绘制规划底图、编制空间规划、搭建信息平台六个方面,从编制内容对省级空间规划提出了相关要求: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城镇密集地区协同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等方面的发展要求,统筹协调平衡跨行政区域的空间布局安排,并在空间规划底图上进行有机叠加,形成空间布局总图。在空间布局总图基础上,系统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核心内容,编制省级空间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省级空间发展战略定位、目标和格局,需要分解到市县的三类空间比例、开发强度等控制指标,“三区三线”空间划分和管控重点,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空间开发利用布局和重点任务,各类空间差异化管控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设施的空间规划项目等,应征求有关部门和军队意见。根据《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的规定,提出省级多规合一的编制内容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重点统一全省发展战略,对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要素进行空间布局,开展资源统筹配置,安排重大建设项目与工程,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支持市县推进多规合一,统一编制市县空间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市县空间规划要统一土地分类标准,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省级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以及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

2014年8月26日,国家四部委《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提出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要合理确定规划任务,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引导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布局重点;探索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探索完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和空间管控措施。

通过系统总结国家四部委28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基本涵盖了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空间布局、管控规则、实施保障等规划内容。如湖南临湘多规合一成果主要以战略规划为引领,建立多规共遵的目标和指标体系,制定多规统一的环境功能分区和5条控制线,实行分区环境管控和考核制度;佛山

南海多规合一的成果包括了发展目标与战略、空间格局与管控、专项发展引导与控制、实施保障与建议等主要内容,其中空间管控深化了四级地类用途管控;浙江德清多规合一成果主要以“战略纲领+法定控制线”为核心,三统一(目标指标、控制线、项目库),“四类三级” 的控制线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差异分析(现状差异、规划差异等)、基础研究(开展现状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基础性研究工作)、目标指标(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空间布局(三区三线)、要素配置(资源统筹、要素布局)等,形成相关规划成果,包括省级和市县级。

省级“多规合一”规划成果包括:

规划文本。应包括基础评价、发展战略、目标指标、三区三线划定与管控、要素布局、资源统筹、规划实施保障等内容。

说明书。对文本成果相关内容进行说明,重点说明内容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战略目标制定、三区三线划定过程、省域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等规划要素布局、省域关键性资源统筹配置。

规划图件。应包含以区县为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三区三线布局图等必备图件。

规划数据库。重点包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三区三线划定等空间矢量数据。

市县“多规合一”规划成果包括:

规划文本。应包括基础评价、发展战略、目标指标、三区三线划定与管控、功能分区布局方案、资源统筹、生态修复与治理、规划实施保障等内容。

说明书。对文本成果相关内容进行说明,重点说明内容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战略目标制定、三区三线划定过程、市县城镇、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布局方案、市县关键性资源的统筹配置、功能片区划分方案。

规划图件。应包含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图、三区三线划定图、功能分区布局图等必备图件。

规划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三种类型数据:一是基础空间数据,包括地形、行政边界、遥感影像等。二是核心数据,包括各类规划控制线数据、主要规划要素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及上述其他各项核心图纸矢量管控数据。三是规划编制中收集的相关规划数据。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照规划数据信息入库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并按照一定的组织格式将规划文本、规划图件等一并纳入,为形成省级规划“一张蓝图”信息联动平台提供基础。规划实施

6.1 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明确规划实施的协调管理机构,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建立规划统筹实施、层级监管和动态反馈调整机制。

6.2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通过建立部门事权对应、“五年-年度”的规划实施制度和完善建设项目生成机制、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及完善规划实施监管体系和反馈调整机制,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信息平台建设要求

参考国家四部委28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以及宁夏、广州、武汉、沈阳等地多规合一实践均建立了信息平台,作为全过程支撑手段。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国内外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相关数据对比情况

通过对国家、省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的文献检索,无此类国际、国外标准。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国家标准没有冲突。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暂无。

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建议以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

八、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各省市应以本标准作为“多规合一”工作的总体指导,结合本省市的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并完成本标准要求的工作成果。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推广应用建议。一是应在本次国标基础上,由涉及“多规合一”的发改、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各行业统一的用地分类标准、基础数据标准以及规划数据互联互通等问题),提出行业内细化的“多规合一”接口和技术规定,推进国标在行业范围内的大力应用。二是各省区市等应在本次国标基础上,由地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地方标准化部门,研究制定省市地方标准,提出适合地方区情的“多规合一”标准,推行国标的细化工作。三是各省市县应按照国家要求,根据本次国标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多规合一”工作,推进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2

3月1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明确了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并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国家标准委此次编制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旨在明确城镇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未来几年急需制修订的关键标准, 以便系统有效地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

据了解, 此次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将包括4个方面: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二是绿色建筑建材相关标准,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标准;三是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相关标准, 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四是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 现代农业相关标准。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3

1.到2014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2.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集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下风下水区域,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限制开发区域 B.位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下游河段的相邻区域不宜设置重点开发区域

C.考虑对老少边穷区域的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的重点开发区域可以分布在条件适宜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D.重点开发区域要与国家和省(区、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相协调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3.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和管制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严禁限制开发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

B.限制开发区域着重提出严格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方向的产业发展的措施 C.优化开发区域用于城镇和工业建设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应高于重点开发区域 D.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和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增长速度可不予控制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5.根据分层划区法,若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且属于当地的战略地区,应划分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7.根据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理论,网络的中心是()。

A.线路 B.节点 C.域面 D.通道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8.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

A.国家、省、市县 B.省、市县 C.市、县 D.国家、省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9.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年。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10.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

A.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B.总体思路 C.任务与举措 D.调查研究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2.政府推动规划实施的具体举措有()。

A.推进规划联动 B.下达实施命令 C.落实分解任务 D.明确载体支撑 E.抓好项目带动

用户答案:[ACDE] 得分:4.00

3.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B.人口规划 C.区域规划 D.城市设计 E.交通规划

用户答案:[ABCE] 得分:4.00

4.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呈现的新特征有:()。

A.小型化 B.智能化 C.专业化 D.个性化 E.多样化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5.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是()。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E.依法行政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6.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是什么?()

A.涉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B.涉及重大利益结构调整的重大事项;

C.涉及社会关注度高且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事项; D.规划审批机关认为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规划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7.发展规划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A.综合协调功能 B.信息导向功能 C.直接分配资金功能 D.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E.引导资源配置功能 用户答案:[ABDE] 得分:4.00

8.2014年8月,国家多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部委包括()。

A.发改委 B.国土部 C.环保部 D.住建部 E.交通部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9.总体规划通常包括了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A.文化 B.社会 C.生态文明 D.党的建设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10.在规划编制情况的评估中,对规划内容的深度要求达到()。

A.可监测 B.可评估 C.可分解 D.可考核

用户答案:[ABD] 得分:4.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2.“十一五”规划,首次将有50年历史的“计划”改为规划。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3.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4.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要划分三大空间,这三大空间是指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5.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

Y.对 N.错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山委[2013]87号)精神,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根据《**镇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发[2013]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镇为目标,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促进人口集聚、城镇扩容提速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的“幸福新**”。

二、工作目标

按照“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入社、产业集中发展、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强镇、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力争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6年,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人口达1万人左右。

三、具体措施

(一)规划先行,修订完善村镇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着力构筑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按照全区“一轴、一区、五片”的规划要求,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完成小城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等专项规划修编,形成“功能分区明确、中心辐射增强、资源配置合理”的发展格局。加强小城镇重要节点、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引导沿北留路、薛源路东西轴线,府东路、祥和路南北轴线“双轴”发展。加强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镇村统筹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做靓特色小城镇。按照“东拓、北进、西跨”的发展思路,优化城镇功能分区,重点推进道路、供电、燃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uBl9s-4q116r+Z1na$7edtxCOj8+8j&S色的小城镇。完成薛源路、府东路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工建设祥和路、幸福路。启动梅园社区三期工程,完成小城镇综合开发3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梅花河沿岸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到2016年,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人口达1万人左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镇驻地近郊彭庄、乔山和大多数土地流转入社的武王庄、土山、华东等村,兴建新型农村社区,抓好社区内集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幼儿教育、文体健身、计生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特别是土地合作社社员到社区购房居住,吸引合作社分红资金投向城镇及社区建设。加快幸福庄、花山头、乔山、郭庄等沿街商品房开发,增加小城镇商气人气。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及挂钩试点,扩展小城镇及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空间。

(三)产城互动,做好三篇文章。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的城镇化。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动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着力做好“以工促镇”文章。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科学规划,精心布局,不断提升翼云工业园区承载能力,配套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集聚发展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巨安建材环保脱硫制品生产线建设进度,尽快开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扩大纺织服装生产能力,做大做强华派伊姿服饰、迪利制衣、光璨制衣等企业规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永兴、圣园、育昶、栗源等企业提升产品档次,扩大自营进出口权,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启动优利达彩印项目二期工程,宏达塔机项目尽早投产达效。着力做好“以农促镇”文章。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基础上,鼓励扶持**土地合作社、富硒板栗、梅花山核桃种植、曹家寨地瓜种植等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在翼云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板栗、核桃、樱桃、花椒等支柱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经营等领域,使农民变“市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着力做好“三产促镇”文章。以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繁荣。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湖沟、石佛寺休闲度假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梅花山鲁南抗战纪念馆,打响武王庄板栗、藤花峪、东良子口火樱桃自驾采摘游品牌。按照“打造特色街、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的思路,高标准建设梅园社区集贸市场,规划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家店、连锁店、社区超市,到2016年,新建村级便利店10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处,各类专业合作社60家。

(四)创新理念,加大投入。借助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优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多元融资。依托金龙投资有限公司,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农村社区建设。以政府出资为主,吸纳农民在合作社的入股分红以及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入股,设立小城镇建设基金,搭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的平台,实现公司运营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凡是以合作社资金和社员分红投入社区建设的,该合作社社员在购买农村社区住房时,可享受10%的房价优惠。对入住社区的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对社区住房予以确权发证,使购房者享受到银行按揭政策。加强就业培训,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及合作社党支部。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城建、财政、国土、信访、司法、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和实地督查制度,具体指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实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按照“树立大城建意识、营造大城建氛围、形成大城建格局”的要求,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宣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建设生态和谐幸福**”的良好氛围。

多规合一工作的几个思想 篇5

“多规合一”是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度衔接统一,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一、推进“多规合一”的现实必要。首先看“三规”,它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三大规划体系,而“多规合一”、“多规融合”,则进一步将环境保护等规划纳入其中。由于规划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往往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冲突,迫切需要优化整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法治建设上升到了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高度,“多规合一”迎来了重大机遇。

一是,理顺规划关系。目前,国土和建设领域分别有《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而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的依据只有《宪法》。理论上讲,人大审议通过的总体规划每个字都具有法律效力,但实际中,由于缺少约束、任期变动等原因,总体规划统领全局的权威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推进规划落地。“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县辖区范围和调控手段有限,搞成庞大的规划体系既无必要也不可行。一些地方总体规划泛泛而谈、专项规划贪大求全,形形色色的规划往往令基层无所适从。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对“多规合一”呼声很高,但在工作思路方法上迫切需要上级指导。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总书记多次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脱离发展需求,造成饱和或闲置。有的专项规划与城建和土地规划衔接不够,项目建成后又拆除,不仅付出大量成本,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对本应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热衷编制规划,过于强调政府意图,甚至发出扭曲的信号。政府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对产能过剩等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光伏等产业的大规模过剩就与此有关。

二、推进“多规合一”的困难制约。早在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选取6个市县启动了试点,广东、上海、重庆等地也主动推进。时隔10年,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部署,要求在市县探索“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近期,国家发改委又下发了指导意见,各方关注度也逐渐升温。但从工作推进看,仍面临不少困难。

一是,规划理念目标不一致。总体规划是统筹全局的总纲要,关注总量、结构、就业、收入等发展性指标,强调发展优先,上下级规划进行指导性衔接;城乡建设规划主要统筹建设行为,关注城市规模、人口集聚和公共设施等扩张性指标,强调建设优先,上下级规划联系相对松散;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统筹土地保护开发,关注耕地保有量和建设用地总量等约束性指标,强调保护优先,上下级规划之间有严格的约束力。几大规划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空间范畴、技术标准等方面各不相同,给规划融合造成了一定困难。

二是,规划管理机制不顺畅。目前,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职能过于分散。发改部门负责综合协调,但角度相对宏观,难以解决空间合理组织的全部细节问题;建设部门最具专业技术实力,但侧重物质空间建设,没有统筹发展全局的职责;国土部门偏重强调耕地保护这个单一目标,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矛盾较为尖锐。规划衔接以征求意见的形式进行,由于部门利益等原因,衔接不透、相互掣肘时有发生。对此,国家发改委徐宪平副主任在一次系统会上曾指出,“想出台一部好的文件,不协调等于零,但有时协调完了基本等于零”。个人认为,在不进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前提下,单纯依靠地方政府以超常规方式进行规划融合,往往只能昙花一现,新疆“乌昌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就有深刻教训。在“多规合一”问题上,“顶层设计”远比“基层首创”更重要,不能等到基层都已经过了河,顶层还在摸石头,顶层尤其是国家级应当肩负起更大职责。

三是,规划编制程序不规范。从立项看,除几大骨干规划外,其余哪些编、哪些不编、由谁编、如何编,缺乏明确规定,随意性强。一些部门将常规工作也列入规划,导致效力不升反降。从编制看,尚无统一严格的法定流程,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民主决策,省略论证、评估、监督等环节,仅仅把规划编制当成例行公事。从审批看,大部分规划的审批主体不够明确,为增强自身影响力,相互攀比、盲目提升审批主体层次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推进“多规合一”的路径探讨。一个区域只有一个空间,一个空间理应统一规划,这是“多规合一”毋庸置疑的现实基础。“多规合一”后是什么样的规划?实事求是讲,要一步到位实现一本规划“一统天下”并不现实。现阶段应当先构建一个基础共通、内在协调、具有弹性的规划体系,然后逐步向一本规划过渡。个人认为,技术路线图可设定为:(1)加强“多规合一”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2)建立城乡用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等公共数据平台;(3)设定产业、人口、土地、城建等引导方向和预期目标;(4)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确定相应的“三条红线”;(5)编制各分项规划,确保重大生产力布局衔接一致;(6)制定管理政策,明确分工协调机制。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三点应当引起注意:

一是,要以人口为基础。规划是为人服务的。当前我省正迎来本世纪第一次快速老龄化,劳动适龄人口总量下降、年龄老化,初步估计,将由“十二五”末的7100万人下降到“十三五”末的不足6900万人,平均年龄上升1.4岁。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人口的城乡和区域分布结构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对经济增长动力、基础设施布局、民生保障需求产生深远影响。对人口重大问题的研究把握,应当成为“多规合一”的基础依托。

二是,要以产业为核心。近年来,国内不乏“睡城”、“空城”、“鬼城”的先例,如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相脱节。李克强总理强调,“兴城首先要兴业”。推进“多规合一”,就是要摒弃单纯建城的做法,始终贯穿产城融合的理念。我们在临沂高新区调研时发现,基层确实也越来越重视以产业来集聚人口、形成城市,在完善功能配套和提升承载力上做了大量探索。

三是,要以空间为引导。空间布局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平台,也是多种规划共同的物质承载。从“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区别看,“计划”起源于计算,时间和数量色彩更浓;“规划”起源于制图的圆规,空间和图形色彩更浓。转向市场经济后,强化对空间资源的调控就成为规划的应有之义。我省的一大优势,就是“两区一圈一带”打下的坚实基础。与此相比,主体功能区政策尚不配套,比如对限制开发区域加大转移支付,对重点开发区域加大土地供应,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决。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6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

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

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

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

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2010年9月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

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

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

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2009年9月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

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

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

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上一篇:技术创新奖申报材料下一篇:教师招聘作文范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