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

2024-08-18

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共4篇)

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 篇1

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晋编字[2007]30

号)中国 山西门户网站发布日期:2008年09月

18日来源:山西省政府

【字体:大中 小】

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功能发挥,提高运行效 率,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中编办、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关于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2006]96号)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晋政发 [2006]25号)文件精神,现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基本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核定,应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及本省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 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应遵循方便群众就医的原则,以调整本省城市现有卫生资源为主,辅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的核定,应当符合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要求,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基本的工作需要。

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政府补助事业编制。

二、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应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政府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大于3万或服务半径过大的地区应设置社区 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一般以0.1-1万人为宜;服务人口大于10万的街道办事处可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城市新建社区应由所在街道办事处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应由政府举办,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利用现有一级和部分二级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

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也可以由综合医院举办。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一级医 院和街道卫生院可按省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25号)的标准直接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的二级医院,可按照本办法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医院内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也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卫生服务。

对于城市街道办事处周围未设置卫生医疗机构的,应当在做好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政府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引进卫生资源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题应当为多元化,其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按照国家及本省的有关标准及聘用原则,通过招标选择 社会力量举办。

三、职能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对于危急重病、疑难病症治疗等,应 交由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社区预防。开展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常见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 理,爱国卫生指导等工作。

(二)社区保健。提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老年保健等服务。

(三)社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加强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实施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帮助居民增进健康。

(四)社区计划生育。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工作,承担发放避孕药具等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社区医疗。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社区现场救助,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及转诊服务等工作。

(二)社区康复。承担残疾病人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

四、编制配备

根据中央编办发[2006]96号文件精神,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 制,应当根据中心所承担的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职责任务等因素进行核定。其人员编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公共卫生医师编制: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2、全科医师编制:原则上按每万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其中在医师总编制内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社区护士之比暂按1:1的标准配 备,其中至少配备1名具有中级以上执业资格的注册护士。

3、医技与辅助人员编制:按照检验、B超、影像、心电图、治疗、处置、药剂、健康信息、管理、消毒等工作岗位,根据医疗设备配置情况、服务人口

情况,原则 上按每中心配备4-10名工作人员。

4、行政管理与后勤人员编制: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编制的5%配备,人员不足的可从单位总编制内调配解决。

5、附加编制:设置护理康复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床位使用率,可按每5-8张床配备1名执业医师和1名注册护士。附加编制应视工作开展情况,根据 需要逐步核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应当结合现有基层卫生机构的转型和改造,优先从卫生机构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同时相应核销有关机构的编制。

五、机构编制管理

市级机构编制部门应会同卫生、财政、民政等部门,结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经济、财政、交通和人口密度状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本着适应需 要、从严掌握、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核定编制,并及时将编制核定情况报省编制部门备案。同时,应根据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实际 承担的工作职能,对其编制进行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质条件,公开招聘所需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退休医务人员资源,对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当提供便利和享受相应的待遇。

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的二级医院内部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编制应由机构编制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下发文件、部署工作不得涉及社区卫生机构和人员 编制方面的内容。

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 篇2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卫妇社发〔2006〕239号,以下简称《办法》、《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闽政〔2006〕43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省范围内依法设置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上报辖区有关卫生信息。针对社区人群主要健康问题,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诊断,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工作计划。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针对社区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明确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广泛开展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等相关宣传教育知识,开展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帮助居民逐步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负责疫情登记、报告和监测等工作。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职业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的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对社区残疾人等功能障碍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登记。为功能障碍者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和生活环境改造的指导。

(十开展计划生育技术宣传、咨询指导,并依法提供适宜的技术服务,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四转诊服务。(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拓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延伸性服务。

第三章设置审批

第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应做到合理布局。按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居民人口达到3-10万的社区,应当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规模不到2万的街道办事处,可与邻近街道联合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服务人口应达到2至3万人左右,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一般以0.6至1.2万人为宜。毗邻区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原则上应相距1.5~2公里。

第十一条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符合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福建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

第十四条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核发,并向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备案报告之日起30日内有权纠正或撤销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不符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定的设置审批。

第十五条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设置规划的现有医疗机构,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须重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审批。

第十六条三级医院延伸举办、二级医院内组建或延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进行设置审批。该中心应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人事、业务单独管理和财务独立核算。

第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应按规定进行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第四章登记与校验

第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必须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向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由现有医疗机构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进行变更登记。

三级医院延伸举办、二级医院内组建或延伸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进行执业登记。

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除上述科目外,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并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二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二十二条符合执业登记或变更登记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期为1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于校验期满前3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登记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校验。

第二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一不符合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二限期改正或停业整顿期间;(三不能很好履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评价不合格的;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登记机关根据有关规定,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章名称

第二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有名称,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名称。

第二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 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第二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二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外,任何机构不得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用标识。

第二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印章、银行账户、牌匾以及医疗文件中使用的名称应当与核准登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称相同。

第六章执业

第三十条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准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注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医师,必须按照《办法》规定的执业范围开展临床诊疗活动,不得超范围执业。

第三十一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

第三十二条具备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不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三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医师任职资格、未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注册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三十三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注册的医护人员(含单位返聘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所在单位同意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地的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不在原单位注册的退休医护人员应按有关 规定,办理相应的变更注册手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 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卫生行政部门支持 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 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 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 故,确保服务安全。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 《办法》 规定,履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不得改变或变相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将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办成单纯以医疗服务为主、以营利为目的医疗机构。第三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不得随意放

置、查阅、外 借和作废处理,需要作废处理的应交由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第三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制定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管 理制度,明确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履行相关告知义务,不 得开展不适宜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医疗活动。第三十九条

第四十条 设区市及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 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于从医院转诊来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 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 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第四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标牌、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悬挂于醒目处。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职称的服务标牌。第四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需要悬挂、张贴公示的内容外,不得张贴与 社区卫生服务无关的广告和其他招贴画等,不得随意张贴医疗广告。第四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 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 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药品。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具体药品种类由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第四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将医疗场所出租或将科室承包给个人或 其他人经营,不得随意改变医疗场所的结构和用途。第四十五条 第七章 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活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履行职责情况等实施经常性监督检查。第四十六条 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根据有关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考核 评价,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每年不少于 1 次,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年不 少于 2 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定期对考核评价情况组织检查。考核评价结果定 期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第四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应接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价,并作为医疗机构校验的条件之一。第四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

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 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 业绩的重要标准。第四十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 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设。第五十条

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 篇3

发布时间:2016-01-20 11:54:15点击:17443

一、设置原则

(一)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构成为依据,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

(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三)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以公立为主,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机构。

二、基本功能

(一)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进行社区诊断,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工作计划。对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技术指导。

(二)健康教育

1、针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明确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和对象,主要内容及适宜方式;

2、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指导社区居民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配合开展免疫接种,预防性病、艾滋病,开展无偿献血、生殖健康、禁毒及控烟等宣传、教育。

(三)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

1、开展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及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

2、执行法定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制度,并协助开展漏报调查;

3、配合有关部门对传染源予以隔离以及对疫源地进行消毒;

4、指导恢复期病人定期复查并随访;

5、开展计划免疫及免疫接种工作。

(四)社区医疗

1、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

2、提供会诊、转诊服务;

3、急危重症的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

4、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1、开展健康指导、行为干预;

2、开展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监测;

3、对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

4、对恢复期病人进行随访。

(六)妇女保健

1、开展围产期保健、产前保健、产后保健、更年期保健的检查、指导、咨询工作;

2、配合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妇科疾病的筛查。

(七)儿童保健

1、新生儿期保健、新生儿访视及护理指导、母乳喂养咨询及指导;

2、开展婴幼儿期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工作,包括早期教育、营养指导、生长发育评价及监测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指导;

3、开展学龄期保健及儿童期常见病、多发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

(八)精神卫生

1、开展精神卫生咨询、宣传与教育;

2、及时发现精神疾患,根据需要早期干预;

3、配合开展康复期精神疾患的监护和社区康复。

(九)老年保健

1、了解社区老人的基本情况;

2、指导老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

3、指导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和他救。

(十)开展康复治疗及咨询;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相关咨询。

(十一)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十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上报。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能少于400平方米,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碍设计要求。

(二)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居民需求、社区资源等配置一定数量的设备。

(三)设备

1、基本设备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的相应标准执行;

至少拥有以下设备:接种器材、妇女健康检查器械、儿童体格测量用具、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康复器械、抢救床、氧气瓶、氧气袋、洗胃器、电动吸引器、呼吸球囊、气管插管、针灸器具、B超、心电图机、X光机、化验三大常规必备器材、药品柜、无菌柜、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床单元设备、出诊设备、资料柜、电冰箱、电脑及打印机设备。

2、开展的诊疗科目所必需的其它设备;

3、具备医患联络、医疗双向转诊必要的通讯、交通设备;

4、具备与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等设备。

(四)常用中、西药品和急救药品的管理及配备,按照新《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二十类急救药品包括:中枢神经兴奋药;抗休克药;强心剂、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脱水、利尿药;降血压药;止血药;平喘药;镇痛药;抗过敏药;激素类药;解痉药;解毒药;水电解质平衡药;抗菌素;止吐药;局麻药及各种液体。

四、科室设置

(一)预防保健科:计划免疫室、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健康教育[到、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室。

(二)全科医疗科:全科诊室、急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康复室等。

(三)药房、化验室、X光室、信息资料室等。

(四)其它科室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

五、人员配置

(一)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

(二)根据功能、任务、服务人口需要,配置适宜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每万人口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且相对固定于服务的人群。

全科医师与护士之比为1:1.5——2,并按实际服务项目配备相应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药剂、检验、放射及信息管理等专职人员。所有医护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知识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并逐步向全科医师过渡。

六、管理制度

(一)各类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三)各类人员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和康复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规范。

(五)家庭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规范。

(六)会诊与双向转诊制度。

(七)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八)医疗保险服务工作制度。

(九)消毒隔离制度。

(十)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十一)财务、药品、设备管理制度。

(十二)信息、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十三)社区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

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 篇4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6〕25号 【发布日期】2006-08-28 【生效日期】2006-08-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6〕2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加强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注重防治结合。

5.坚持以区级和设区的市级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稳妥推进。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全省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晋中等6市力争在2008年底前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家庭和居民,服务重点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拓展家庭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延伸性服务。

(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政府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超过3万或服务半径过大的地区应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一般以0.5-1.0万人为宜。10万人口以上的街道办事处可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会同省人事厅、省国资委等部门制定。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应按照规划予以新建。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努力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

各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地域环境和社区类型等因素,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设置规模与数量,经同级政府批准,报省卫生厅备案。

从2007年起,每年按照制定的发展规划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任务。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应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房屋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或挪作他用。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应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城市建成区没有社区卫生服务房屋设施或达不到标准的,政府应负责购置或在现有公房的基础上改扩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未得到解决以前按照机构建筑面积标准和当地平均房租水平给予房租补助。

(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建筑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建筑面积一般在150平方米左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有专门的工作用房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工作。社区卫生人员编制核定工作由省编制部门根据中央编办有关规定统一制定编制标准,核编工作应在2007年完成。设备配备标准由省卫生厅另行制定。

(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高等医学院校应设置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专业,积极为社区培养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培训计划,对已经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新进入的专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逐步开展规范化培训。

各级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并有计划的安排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到艰苦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享受相应待遇。人事与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聘用办法,将岗位培训及规范化培训作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优先聘用经过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合理,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基本实现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要求。(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院合理分工的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逐步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宣传教育、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省卫生厅负责制订完善城市公立大中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和长效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城市公立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和组织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新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的人员在聘任副主任医师职务前应当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三个月。政府举办的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应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免费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到定点协作单位进修学习。

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将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大中型医院,各医院康复期的住院病人要及时转诊到适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首诊制,基本医疗服务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

(九)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岗定编、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改革社区卫生从业人员收入分配管理机制,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对公益任务目标完成好,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社区卫生从业人员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试点。

(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考核,及时向社会发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建立健全社区卫生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十一)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适宜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服务设施齐备、人员配备合理、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从2007年起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进行补助。

区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要根据卫生部等部门制定的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以及市级以上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本地财政经济状况,分别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不低于3元和2元的标准在预算中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按规定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经费。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5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3元/人,省财政补助2元/人),并统筹考虑各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考核情况给予补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经费应随经济发展和服务项目扩展逐步增加。中央和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级政府在安排相关经费补助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

关于政府补助原则、政府补助的内容和方式、政府补助及社区卫生服务收支的管理和监督等,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6〕61号)执行,并由省、市、区(市)各级财政、发展改革和卫生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有关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贯彻措施和办法,以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十三)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要根据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家庭病床建床标准及管理规范,制定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管理办法,明确家庭病床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范围。参保人员发生的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符合出入院标准的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支付。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适当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的起付标准和个人负担比例要低于大中型医院,具体起付标准及个人负担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制定方便快捷、管理高效的业务管理流程。采取多种方式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参保人员在统筹地区定点大中型医院与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住院的,起付标准的医疗费用个人只负担一次。

(十四)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税收优惠政策,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价格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价格应执行《山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省物价局会同省卫生厅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适时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对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采取按病种等方式收费。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的同时,对于一些个性化服务,允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与服务对象签订合同,按照服务时间、服务次数或服务人数等收取费用。具体的收费标准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卫生厅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国家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禁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征收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税费。

(十五)落实有关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推动中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研究制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

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必要的改扩建或新建给予支持。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评选示范社区、星级社区等活动时,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作为评选条件之一;在表彰模范街道、居委会时,把支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考核条件,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并对经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支持卫生部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

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制度,并认真监督落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规划和建设部门负责按照有关标准,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统筹安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并进行竣工验收和备案。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技术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解决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和服务人员岗位津贴,配备涉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有关器械、药具。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物价主管部门负责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

残联负责社区康复工作的指导,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培养社区康复人员,建立社区康复训练绩效评价与奖励机制,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四、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十六)切实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各市、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层层明确责任,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督导检查,落实工作任务。

(十七)努力营造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环境条件。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是近几年城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社区卫生事业,造福人民群众。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社区卫生事业。对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风尚。要加强社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下一篇:会务接待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