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

2024-10-10

山西省晋城市(精选12篇)

山西省晋城市 篇1

近年来, 山西省晋城市财政收入逐年上升,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但预算执行进度缓慢, 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 不但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且影响到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落实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现就晋城市本级财政支出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近年来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出金额在各月份、各季度之间分布不均衡。2月、10月受法定节假日影响支出金额最低, 12月份最高。2012年12月份单月支出金额为13.99亿元, 比1—3月累计支出的10.76亿元还高3.23亿元, 是单月支出最低金额的4.47倍。2011年后半年支出金额为33.09亿元, 比前半年9.75亿元高出23.34亿元, 是前半年的3.39倍;2012年后半年支出金额为42.28亿元, 比前半年28.96亿元高出13.32亿元, 是前半年的1.46倍, 与2011年支出比较相对均衡。

2013年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进度为27.3%, 比序时进度低23.7个百分点,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为23.97%, 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进度为35.94%。

(单位:万元)

上表说明:一季度预算指标仅包含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专项业务费, 4月份预算批复后预算指标为年初预算和追加预算指标。因指标不同, 预算执行进度出现4月份比3月份降低情况。

2.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缓慢问题突出。2012年上半年项目支出金额为15.6亿元, 支出进度为43%, 剔除下达县区资金6.51亿元, 市本级支出金额为9.09亿元, 支出进度为30.69%, 比序时进度低19.3个百分点。国土局、教育局、粮食局、公安局、执法局、卫生局、科技局等部门上半年项目预算支出进度分别为11.71%、9.45%、5.72%、5.18%、3.4%、2.99%、2.08%。部分单位的大型修缮费、大型购置费等项目6月底还未进入财政投资评审或政府采购程序, 支出为0的项目很多。如:执法局的主城区亮化工程7000万元, 支出进度为1.42%;科技局的科技研发专项资金3900万元, 支出进度为0;卫生局的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700万元, 远程影响诊断会诊平台建设900万元, 支出进度为0。

(单位:万元)

据统计, 2012年6月底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指标为3.57亿元, 支出0.25亿元, 进度为7.07%。当年31个项目中开始支出的有12个项目, 支付完毕的有4个项目, 19个项目支出金额为0。其中上半年建设局基建项目进度为5.77%、园林局基建项目进度为0.63%、教育局基建项目进度为0.5%。

二、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原因分析

1.预算编制和预算批复时间与年度计划脱节。一般当年9月份左右开始编制下一年度预算, 由于多数单位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目标计划等仍未考虑或未作细化, 收支计划和许多专项支出由于目标任务不够具体, 使预算编制难以细化。受人代会召开时间的影响, 预算批复时间一般在3、4月份, 导致每年一季度的财政支出主要拨付经常性经费和专项业务费, 影响全年支出进度。

2.单位“重预算、轻执行”的传统观念影响预算执行。一是部分单位申报预算只强调既得利益, 争取项目、争取更多资金, 使预算编制虚高, 或与实际工作脱节。二是单位对具体项目无详细推进计划、推进措施、责任人, 项目推进缓慢。预算单位对当年整体推进预算执行缺乏概念。资金争取来后, 未落实到具体项目的预算难以实施, 无法制定计划。即使是有内容的项目, 也没有确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只遵循传统执行的时间或等到后半年再说, 前半年支付相对缓慢。财政部门列出各种项目支出时间表、程序、进度要求, 想方设法推动预算执行, 有的按要求在行动, 有的置之不理。

3.项目支出实施进度缓慢。主要原因:一是项目单位从启动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招投标等管理程序的具体实施有一个过程。财政部门要求“一下”批复的大型修缮类项目, 即可进入评审程序。单位实际进入评审的时间基本在“二下”批复后, 有的单位6月底仍未进入该程序。二是项目实施缺乏跟踪问效机制。近几年来, 市本级财政部门投入力度加大, 项目点多面广, 要做到对项目实施全方位跟踪监督还比较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评价也没有全面展开, 不利于项目的督促实施, 影响项目支出进度。由于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导致项目支出结余较多, 影响了整个财政支出进度的推进。三是基本建设项目严重影响支出进度。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经市政府、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等部门批准后, 指标下达一般到了二季度, 单位经过各种程序进入施工阶段在三季度, 付款时间自然集中到了四季度。

三、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措施

1.逐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项目支出, 要加强事前论证和规划工作, 尝试将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引入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把项目预算评审建成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必经程序。通过评审的项目才能安排预算。评审结论作为安排项目安排的依据, 凡未经审核的项目, 不得列入部门预算。对基本建设项目安排, 应从上年度的后半年开始, 进入各种审批程序, 凡12月底前经过评审的项目列入下年部门预算。

2.逐步建立部门或单位预算执行目标责任制。各预算单位要强化项目支出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意识, 建立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 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严格预算执行的责任和义务, 履行预算执行管理职责。单位要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对财政批复的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分解, 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环节、具体岗位上, 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要求和责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3.建立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和预决算衔接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跟踪问效, 准确把握财政支出走势, 监督各部门加强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管理, 加大决算审核力度, 着力提高决算分析水平, 注重财政预、决算的对比分析, 要将月份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4.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财政绩效考评体系。全面推行并进一步改进完善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对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实现结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等进行综合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预算编制依据。

5.建立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和通报制度。财政部门、预算单位要建立对部门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制度。财政部门适时对本级预算单位实行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将考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引起单位重视, 推动预算执行。

6.建立预算执行进度与预算挂钩制度。截至当年度9月底, 凡是项目执行进度未达到序时进度的, 将按照实际进度与序时进度的差额比例, 核减项目预算;对于未开展的项目提出依据, 如无依据, 全部核减, 调剂使用。

摘要:文章分析了晋城市近年来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对策。

关键词:晋城市,财政预算,执行进度,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福香.对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 2011 (11)

[2]耿丽.关于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09 (10)

山西省晋城市 篇2

1-2月份,晋城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受宏观环境趋紧、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企稳回升的难度依然较大。

一、工业

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在2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3个行业产值增长,有12个行业下降。

从主要行业看,煤炭行业增长11.0%,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5.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非煤行业增长10.8%,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4.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下降8.9%,煤层气行业增长29.5%,煤化工行业下降7.2%。除煤焦冶电外的新兴接替行业增长19.8%,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

4.2个百分点。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煤(全社会)1105.5万吨,增长9.9%;发电量37.8亿千瓦时,下降2.4%;化肥(折纯)42.6万吨,下降5.0%;洗煤361.8万吨,增长7.2%;焦炭16.3万吨,下降2.3%;生铁62.2万吨,增长6.4%;钢材54.6万吨,增长11.4%;水泥6.4万吨,增长80.3%;矿山专用设备1.5万吨,增长58.7%;光电子器件2.0亿只,增长39.6%。

二、投资

1-2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24.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4亿元,增长2.7倍,拉动投资增长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8.1亿元,下降16.6%,影响投资下降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6.6亿元,增长1.9倍,拉动投资增长35.8个百分点。

新开工项目开工明显不足。1-2月份,全市新开工项目个数2个,同比下降50%。房地产市场依旧热度不减,前两个月全市商品房销售有较大增长,累计销售面积1.8万平方米,增长58.2%。

三、贸易业

1-2月份,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7亿元,同比增长0.2%。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5亿元,下降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0.2亿元,增长23.4%,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市场23.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0.3亿元,增长44.6%;零售业实现16.6亿元,增长3.0%;住宿业实现0.3亿元,下降46.3%;餐饮业实现0.5亿元,下降36.1%。

从主要商品类值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8.5%,金银珠宝类增长71.0%,日用品类增长27.0%,家具类增长74.6%,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5.6%,汽车类增长10.0%。

四、财政

1-2月份,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6亿元,增长14.6。其中,税收收入16.8亿元,增长22.5%。财税质量明显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85.8%,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四大税种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9.9%、15.8%、19.0%、4.3%。

1-2月份,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4.7亿元,增长10.0%。其中,教育支出下降4.3%,科学技术支出下降2.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6.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7%,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5倍,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0.1%,农林水事务支出下降17.5%,住房保障支出下降6.3%。

五、进出口

1-2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0.6亿美元,同比下降47.5%。其中,出口完成0.25亿美元,下降11.6%;进口完成0.35亿美元,下降59.4%。

六、价格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涨幅比1月份上涨个0.4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四升二降二平”,食品类上涨3.7%,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1%,衣着类下降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1%,交通及通信类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居住类持平。

工业品价格继续低位运行。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7.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3%。

七、金融

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711.8亿元, 同比增长0.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1-2月份,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减少35.7亿元。

山西省晋城市 篇3

罗大友在大会上说,茶文化协会的成立,将为运城市有志于研究和发展茶文化的专家、学者和爱茶人士提供一个活动阵地,方便他们挖掘、传播茶艺、茶道。同时,协会也为运城人提高健康水平、生活品位提供了基础条件。

吕景方对协会今后的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积极团结全市各茶艺馆、茶人和茶文化专家,结合运城市茶叶行业的实际,在规划布局、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业态发展、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协会组织应有的作用。二是要按照市场规划,联合全市茶叶行业,实行行业化管理,做到相互协作,形成整体优势。三是要依托协会组织这一桥梁纽带,积极组织开展茶文化交流、茶艺表演、品牌介绍推广、茶艺馆的服务评估等活动,不断提高行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四是要通过开展行业自律,保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运城市茶叶行业间的合作发展,进而为弘扬运城茶叶文化发展,推进运城市文化强市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运城市科协 魏汾红 张兴华 编辑:吕伟)

山西省晋城市 篇4

一、晋城市引智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晋城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晋城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 及五个配套文件、《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扶持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切实落实好这些政策,招才引智工作始终以推介对接和支持创新发展为突破口,特别是“1020计划”实施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产业、 项目,坚持高起点、有计划地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使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长年在晋城市工作创业或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有100余名,其中: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2人,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 8人,入选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6人,入选首批“晋城特聘专家”10人,获 “中国政府外国专家友谊奖”1人,获“山西省外国专家友谊奖”2人。这些人才分布在晋城市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农业、卫生、教育、环保、纺织、旅游等领域,已经成为晋城市创新创业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晋城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争三快两率先” 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晋城市引智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才总量不足,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那么,晋城市对高层次人才智力的需求形势如何呢?

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智力的需求强烈

晋城市仅有两所高校,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的大企业也不多,高层次的科研机构极少,这些都导致全市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而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智力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1.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以2013年6月对全市部分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数据为例, 经统计:68家企事业单位共需求高层次人才312人。其中煤炭化工29人,现代装备制造业38人,高新技术31人,农副产品加工10人,旅游业5人,教育类85人,卫生类79人,其他35人。从数据来看,全市企事业单位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2.对高级专家的需求量较多。全市的中小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多数处于管理或技术瓶颈阶段,要想突破这些瓶颈,急需职业化的高级管理人才或高级技术人才,甚至高端经济技术专家,来系统化地帮助企业实现提升。以2014年为例,全市仅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旅游等领域就引进经济类外国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次,帮助清慧机械制造、富基新材料、 绿洲纺织等公司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20多项,为企业培养带动了一批技术骨干,对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拓展产品市场、促进带动就业等效果显著,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对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目前全市正处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新旧产业的交替,急需要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型人才。全市原有重点产业以煤化工为主,科技基础薄弱,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发展需要一批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来引领与推动, 而近年来全市入选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仅6人。

三、引智工作自身发展面临新挑战

晋城市高层次人才的引智机构是2008年才正式成立运作,引智工作起步较迟,一直在摸索中前行。近年来,通过逐步加强与国家、省外专部门和国际高级专家组织的联系沟通,业务开展日渐步入正轨,但仍需大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宣传力度。因此,抓住引智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好引智工作,对我市政府、引智部门和当地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从引智工作的发展规律情况来看, 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一是引智区域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引智工作以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国家的重点项目领域,现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扩展。

二是引智重心的变化。引智工作主要是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 高新技术人才、经济技术类高端专家等。 近年来,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在新形势下已成为国家之间、区域城市之间争夺人才的主战场。随着工作的开展,引智工作已经由原先的文教领域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更侧重于引进外国经济技术类高端外国专家,焦点是引进来就能使用并且能攻克下技术难题的外国专家。

三是引智工作急待转型。我国的引智事业发展从“自力更生为主、引进外援为辅”到“深化国际交流、互利合作共赢”,需要有一个从“政府主导型”逐步过渡转型到“市场主导型”过程,即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由“要我引”变为“我要引”,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引智。

四是引智服务日趋高效化。引智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行业多,牵涉的服务部门也多,对引智服务的专业化、 配套化、高效率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使全市引智服务更加专业化、高效化,引入更多全市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对所有引智工作者来说极具挑战。

四、引智工作的发展对策

在经济发展的新 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应对挑战,促进引智工作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大引智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引智经验,制定和完善优惠的引智政策,为开展引智服务提供依据和保障。要紧抓政策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的引智政策,还要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为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要畅通政策的运行服务通过,确保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实施过程中,程序流畅,环环相扣,上下有沟通、有反馈,便于及时查漏补缺,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大对引智政策的宣传力度, 广泛凝聚共识,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二要推动引智事业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引智工作要逐步从“政府主导型”过渡转型到“市场主导型”,即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引智,结合市场需求,抓住高端引领,不断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引智新格局。要引导建立社会化的引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引智中介组织,鼓励中介组织开展人才评价、智力考核、咨询服务等人才服务,为社会力量参与引智服务提供便利。

三要促成多渠道投融资共同引智。 全市要积极兑现落实与国家、省配套政策的有关经费,加大对引智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要突出企业引智主体的作用, 引导企业增加引智投入,还要想方设法吸引风投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参与引智投资,研究建立引智基金,进一步促成多渠道投融资共同引智的新局面。

四要形成多部门联动合力引智。引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服务等多个方面,要引进更多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就要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发挥组织人社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多部门联合推进引智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效能,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山西省晋城市 篇5

──2011年8月26日在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王清宪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3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3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4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4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5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民生事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5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社会管理,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发展。..........5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7

(一)突出转型,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突破。........................................8

积极推进资源类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8 着力培育非资源类优势产业,选准转型发展的突破点。................9 切实抓好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工作,拓展转型发展的空间。.............10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平台。...................10

(二)突出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10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0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11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11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11 确保农民收入翻番。.............................................12

(三)突出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1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12 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1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3

(四)突出生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绿色繁荣。.............14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14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14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1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5

(五)突出创新,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15 加大改革力度。.................................................15 扩大对外开放。.................................................16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16

(六)突出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增进人民福祉。.................................................................16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初衷和归宿。.16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17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7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17 扩大社会就业。.................................................18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8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1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8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9 一要以开阔的视野谋划发展。.......................................19 二要以专业的品质做好工作。.......................................19 三要以完善的制度强化责任。.......................................20 四要以过硬的作风推进落实。.......................................20 五要以严格的自律树立形象。.......................................20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人民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阔步前进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异常严峻的发展形势,在中共晋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战略部署,认真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决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320亿元增加到730.5亿元,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由“十五”末的61.7亿元增加到153.2亿元,年均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五”末的20亿元增加到55.5亿元,年均增长22.2%。高平、泽州、阳城、沁水财政总收入均突破20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8911元增加到17353元,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3593元增加到5899 元,年均增长10.4%;“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2 倍。全省“十一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结果表明,我市发展水平全省第二,发展指数全省第一。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基本完成,地方煤矿由“十五”末的608座压减到129座,年产能规模由8188万吨增加到11230万吨,居全省第一。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电力、煤化工、冶炼铸造、煤层气产业稳步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商贸物流、金融信 3 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面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支农资金逐年增加,种粮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农田保持动态平衡,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蚕桑、果品、蔬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推行。全面完成“五个全覆盖”工程,强力推进扶贫攻坚,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四供八库”新水源工程初步建成。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3.8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和秸秆气,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并加快推进实施,城市框架拉大,建成区面积由39.77平方公里扩展到51.74平方公里。晋济、阳翼和西北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平至陵川高速公路基本完工、高平至沁水高速完成前期工作。实施了66项城建重点工程,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启动了20个城中村改造和北石店片区城市化改造工程。城市集中供热率、管道燃气率、集中供水率、生活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备,品位不断提升。加快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城镇产业集聚、人口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04%,较“十五”末提高9.75个百分点。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丹河人工湿地一期工程竣工完成,市区二级以上天数由2005年的258天增加到354天,六个县(市、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华宝钢城镇环境优秀奖”。两河治理工程、东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和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2%,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8%,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三次赴香港、深圳招商引资,积极参加世博会、中博会、能博会等重大活动,设立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机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晋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民生事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保持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部免除。投资13亿元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改造面积118.4万平方米。加快构筑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覆盖城乡的住房、医疗、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女儿童、统计、气象、档案、外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社会管理,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发展。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五五”普法教育全面完成。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进入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行列。大力推进“平安晋城”建设,“六级六步”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18件、政协提案1545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效率明显提高。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设立市长热线,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晋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事业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的砥砺奋进,开创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崭新局面,奠定了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晋单位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晋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工作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市情的认识,提升了我们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为“十二五”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转型与跨越的关系;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必须坚持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在更大的空间中谋划晋城、设计晋城、发展晋城;必须坚持以统筹发展为根本方法,同步推动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必须坚持以富民强市为出发点,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市人民。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经济增长还没有摆脱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实质性改变,非煤产业比重小、层次低,远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的格局;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传统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大项目、新项目极其匮乏;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慵懒心态普遍存在;部分干部能力不足、作风漂浮、不敢担当、无所作为,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正视不足,攻坚克难,奋发进取,扑下身子,埋头苦干,调动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把晋城经济社会不断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高度!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的晋城充满了希望,“十二五”的晋城充满了危机。

从全国看,区域经济之间正在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发展时点上,东、中、西部将在越来越多的方面站在同一个发展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有利契机。从我省看,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山西省获准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们拓展了先行先试、加快发展的探索空间。从我市看,多年来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为我们积蓄了赶超发展的争先力量。

同时也要看到,全国、全省各地抢抓机遇的意识、争先发展的势头,给我们广大干部群众的状态、作风,素质、能力,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开放的思维与自觉不够,已成为制约我们转型跨越的最大障碍。对“十二五”煤炭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估计不足,将构成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潜在的最大威胁。千挑战,万挑战,最大的挑战是自我挑战。或者在机遇中崛起,或者在挑战中掉队。站在又一个五年规划的新起点,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振作精神,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切实增强转型的危机感、切实增强跨越的使命感,奋力开创晋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为契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突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努力把晋城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 7 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确保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达到15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5年确保实现总量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下降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五年下降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推进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型,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突破。

要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改造提升资源类传统产业,着力培育非资源类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突破。

积极推进资源类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煤炭产业是我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都将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基础。要深化重组整合,推进高标准矿井建设,构建安全、高效、节约、环保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十二五”期末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鼓励帮扶煤炭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助推晋煤集团发展成为亿吨规模的大型综合煤炭企业,支持晋城煤炭运销公司、兰花集团、阳泰集团、科兴集团等成为年产超千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抓好玉溪、东大等大型骨干矿井的建设工作。煤层气产业,要借助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与中央和省驻市企业合作,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规模化、商业化开发。到2015年,全市地面年抽采能力达到60亿立方米,年液化能力达到9亿立方米,管输能力达到 40亿立方米,城乡煤层气普及率达到60%,矿井抽排瓦斯利用率达到70%以上,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抽采、集输和利用基地。煤化工产业,要积极推进化肥企业与煤炭企业的上下游重组整合,延伸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和烯烃衍生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电力产业,要全力推进沁水电厂、郑庄电厂、晋城—江苏±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建设。鼓励发展热电联供项目,重点抓好阳城晋煤煤矸石热电、国投晋城热电厂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鼓励高瓦斯矿井建设瓦斯发电站。2015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800万千瓦,其中瓦斯发电达到60万千瓦。

着力培育非资源类优势产业,选准转型发展的突破点。高新技术产业,要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抓好富士康A区和金匠新区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精密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富士康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相关产业的引进配套;积极发展LED、高性能陶瓷等新材料产品,推进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单晶硅多晶硅及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2%以上。装备制造业,要加快煤机制造资源整合,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重点发展瓦斯抑爆设备、高端液压支架、短臂采煤机等采煤装备系列产品;汽车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要形成以通用性和大批量生产为特征的专业化配套产业体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做大做强冶金和铸造产业,加快冶金产业集约化发展,努力形成铸造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业,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区位和环境优势,打造中原区域的购物首选地。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商贸企业落户晋城,积极发展商品零售批发业,建设区域性大型家具、建材市场和太行国际商品批发城。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和GDP中的比重提高到30%和12%。文化旅游业,要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业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旅游地产开发互动发展,以商贸物流带动文化旅游大发展。培育沁河古堡、太行云顶、城郊休闲、蟒河山水、历山生态、丹河文化六个配套成型的龙头“景区”,建立旅游集散、购物、会展、演艺、接待五大要素中心。实施广告推广、节庆烘托、网络营销等策略,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力 度,扩大市场覆盖面。积极开发工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产品,鼓励环境友好型、生态协调型休闲度假项目的发展。

切实抓好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工作,拓展转型发展的空间。要以超常之举大上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建立项目建设的创意策划储备机制,设立“创意策划晋城”奖励基金,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产业策划团队,在更大的范围谋划晋城、设计晋城、发展晋城。要围绕对接富士康策划项目,围绕对接上海策划项目,围绕对接华润集团策划项目,围绕对接国家、省驻市大企业策划项目,围绕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策划项目。市、县两级发改、经信、农业、商务等部门要落实项目策划责任制,围绕自身业务,创意策划大项目,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落地一批的项目推进机制。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平台。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理顺园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落实园区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指标,规范园区建设模式,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和招商引资方向,改造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创新园区配套服务政策。要提高入园项目投资密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集聚,横向配套,纵向延伸,循环发展。创新集群化招商模式,实行以企招企、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要加强园区主导产业与该产业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的联系沟通,跟踪研究园区主导产业的行业动态。

(二)突出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切实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畜牧、蚕桑、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六大特色农业发展。制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规划,以工程项目为抓手,集聚多种生产要素,建设特色种植和养殖板块。加快发展畜牧业,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扶持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300个以上。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体系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服务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要新建一批蓄、引、提工程,扎实推进固县河供水、杜河调水、小水库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丹河、沁河两大河流的河道治理和生态景观化打造。“十二五”末,建立起以张峰水库供水工程为龙头、覆盖全市城乡的稳定可靠、结构合理、配置高效的“井”字型大水网,使全市年供水能力从4.87亿立方米增加到6.97亿立方米,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涵养地下水源,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水务管理一体化。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和农田节水改造工程。继续完善和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巩固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气象事业,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结对帮扶力度,突出片区开发、移民搬迁、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切实推进扶贫纵深化。实施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2011年完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个全覆盖,比省要求提前一年。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供排水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引导和支持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适用宜居住房。因地制宜发展沼气、秸秆气、煤层气、小水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

确保农民收入翻番。这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再造一个新晋城的核心指标。要全面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返乡创业并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并重,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要建立倒推倒逼机制,对农民收入构成的四个要素逐级逐项分解、条块结合、分工负责、严格考核,确保“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省各市前列。

(三)突出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特色城镇化战略,形成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市区际道路建设,构筑“两环四射六横七纵”的城市路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成晋城至高平、晋城至阳城两条一级公路和主城区至北石店、金村、南村快速通道。要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四个县城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加快沁河流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要加强与中原城市群的交流和融入,积极参与晋东南城镇群建设。按照“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抓好主城区、北石店、金村、南村、巴公和高都六个功能区建设。

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紧紧围绕“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城市定位,加快城市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是统筹考虑供水、排水、供气、通讯等,搞好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要加强水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城市水域面积,让人们走近水、亲近水、感受水。把水系建设与城市生态景观的提升、城市功能的完善、新片区的改造、新产业的 12 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促进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重点推进沁河流域、丹河流域、环城高速周边等片区的特色城镇化建设。特别要依托资源、产业和生态优势,建设沁河流域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一同推进样板区。按照全省“百镇建设工程”的要求,抓好14个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镇建设。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7%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根据全市产业布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差异竞争,以集群化的理念培育壮大一到两个非煤主导产业。开发区要围绕与富士康产品配套,纵向延伸链条,发展电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依托金鼎煤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城区要依托区位、交通和自然环境优势,努力建设山西南部和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泽州县要依托铸造业的传统和规模优势,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铸造业集散地。大力发展汽车和机械配件产业集群。高平市要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基础,集群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阳城县要重点发展建筑陶瓷和蚕桑产业,打造“北方的佛山”、建设“北方地区茧丝一体化生产强县”。陵川县要发挥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中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休闲旅游健康度假中心。沁水县要依托水资源优势,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太原至郑州客运专线(晋城至焦作段)、嘉南铁路、大宁铁路专用线扩建、北留周村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晋煤集团矿区西区集煤站和亿欣铁路专用线建设。建成高平至陵川、高平至沁水、阳城至济源、阳城至安泽高速公路,完成阳城至垣曲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成晋高、晋阳、环城高速至高沁高速连接线、环城高速至晋济高速连接线等一级公路。电网建设,要建成晋城、阳城北和晋城东三座500千伏站,优化和加强220千伏电网,完善和改造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加快老旧设备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我们提出要建设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这是未来的目标,更是我们今天的脚步。“方便”,就是要让城市为人服务,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服务市民的需求,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处处感到便捷便利、称心如意。“温馨”,就是一种和谐、安全、亲和的文化氛围,带给人以发自心底的认同感、家园感和归属感。“开放”,既是经济社会的内在品质,又是城市中的人兼容并蓄的包容心态和进取向外的精神风貌。“现代”,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与格调,意味着效率、节奏、活力、秩序。方便、温馨的城市就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开放、现代的城市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只有既宜居又有活力的城市,才是一个幸福的城市。让我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这样一个美丽和谐、生机勃勃的家园!

(四)突出生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绿色繁荣。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管理、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力推进工业、建筑、公共机构和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完善节能监测和考核体系,重点加强对耗能大户的监控。加强节能评估和节能审查,禁止新上高耗能项目。依法关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控制新建“两高一资”项目。进一步加大全市电力、冶铸、建材、化工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全面实施大气污染联席防控机制,加强烟尘、粉尘排放总量控制,建立以减少机动车排放为重点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全力抓好水污染治理,加大对煤炭、化工、纺织等行业的废水治理力度,加快实施市、县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中水回用率。确保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6项主要污染物排放 完成省定控制目标。全面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根本好转。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推进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为主的山上治本工程和以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厂矿企业绿化、村庄绿化和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为主的身边增绿工程。着力抓好人口集中地区的造林绿化工作,让城乡居民都能直接享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果。要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等系列活动,倡导生态发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重点抓好“一带、两河、三山、五环、十园、千村”重点区域的绿化。加强丹河、沁河、芦苇河、获泽河、西小河沿线生态修复。“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领域,在产业内循环、产业间循环、废物再生利用、区域间循环四个层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要发展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和节能环保服务、环保装备、环保产品,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产业发展模式和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延伸资源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突出创新,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把招商引资摆在事关全局的位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管和运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各类 中小金融机构。要创新投资模式,引进专业性的资本经营团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工具,整合盘活民间资金,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培育后备上市资源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上市,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

扩大对外开放。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让开放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让开放成为我们的工作方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资源换市场、技术、资金、项目。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来投资质量。要重点实施好“对接上海,融入中原”战略。积极开展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交流合作,通过高层对接、部门对接、企业对接、中介对接,使上海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一块熟地;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推进与中原经济区的务实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友好城市和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服务晋城发展。加大城市形象推广宣传力度,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重点民营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鼓励全民创业,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民营企业家劳动价值、尊重民营经济社会价值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工商联、侨联、对台办等机构的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六)突出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初衷和归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应该也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在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 福指数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义务教育逐步向两头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市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着力解决主城区中小学班容量过大的问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后备劳动力。加快晋城学院建设进度,结合我市产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为我市产业升级培育高层次的科研、管理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消化、吸收、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强人才工作。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提高突发重大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晋城大医院建设,切实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健康晋城”建设。推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大剧院、网球中心,档案馆、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科技馆建设,提升博物馆、体育馆、文体宫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37%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扩大社会就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初步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解和监察的劳动关系调整新机制,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市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和管理,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报告和通报工作,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进“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加强“法治晋城”建设,整合强化“六级六步”大调解和信访工作,开展平安社区单位创建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由明显好转向根本好转转变。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 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和军民融合式发展。大力发展老龄、关心下一代、红十字和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统计、档案、外事、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

各位代表,上述六方面的工作,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晋城发展的战略要求,承载着全市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我们坚信,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一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显著改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的新晋城,一定会矗立在这块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完成“十二五”的各项任务,实现再建一个新晋城的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要以开阔的视野谋划发展。境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要学习新知识,开拓新境界,增强开放的自信,提高开放的素质,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内谋划晋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履职能力和决策水平。要注重国家政策的学习,提高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用足政策、用活政策的水平;注重社会管理知识、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的学习,提高解决社会复杂矛盾的水平;注重现代科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研判国际国内科技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的水平;特别要加强操作性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提高运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改革发展难题的水平。

二要以专业的品质做好工作。要大力提倡创造性、创新性、创意性工作,用创新的方法破解难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使每一项工 作都具有专业化品质和一流水准。要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于担当。要加强顶层设计,对重要事项都要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进行专业化论证。不仅要做好眼前的工作,而且要考虑长远的、基础性的工作;不仅要把好事做好,而且要把好事做大;不仅要让百姓今天称赞,更要让百姓明天敬重。

三要以完善的制度强化责任。责任是对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也是对人生义务的承接与担当。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要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健全完善各类工作责任制。加强行政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行政监察、政府督查、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督查落实机制,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四要以过硬的作风推进落实。各级领导既要当好战略家、设计师,又要当好战术家、工程师。克服只在指标思路上谋划工作,只在会议文件上落实任务的漂浮作风。要对事业充满热情,对人民充满深情,对工作充满激情,提高干部队伍的公信力、执行力、战斗力。要认真调查研究,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激情看干劲,比创新看方法,比作风看落实,比一流看成绩。棘手的事尽自己最大努力,出手的事体现自己最高水平。推进重点工作要坚持“三只看三不听”,即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

五要以严格的自律树立形象。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全面落实。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贯彻《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对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奢侈浪费,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为民谋利上,把更多的财力投到民生改善上。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在4月份召开的市五届人大八次会议上,对今年的工作已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速度较快、效益提高、质量向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将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的精彩开局。

山西省晋城市 篇6

8月9日上午,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宣布中共晋城市委决定,县委书记秦建孝因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2009年底至2011年5月,秦建孝曾在山西省高平市(注:晋城市下辖的县级市)担任市长。外界猜测,秦建孝此次被查可能事发高平。加上之前被调查的山西省监察厅原副厅长谢克敏(2006年4月—2013年6月先后担任高平市市长、市委书记)、高平市原市长杨晓波(2011年5月—2014年4月担任高平市市长),高平市近10年来的三任市长同年全部落马。

据传,高平三任市长的“前腐后继”均牵涉煤炭,并与当前反腐重压下“互咬”直接关联。

谢克敏:强势的“无为者”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由于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被誉为“煤铁之乡”。

1962年出生的谢克敏,家乡在山西省潞城市,距高平市不足百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潞城与高平同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在晋东南行署教育系统工作的谢克敏选择到新成立的晋城市发展,先后在该市共青团、纪检部门工作多年。

2006年4月,44岁的谢克敏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晋城市最贫困的陵川县荣调最富裕的高平市,并担任政府一把手。在此之前,他已在那个因“锡崖沟挂壁公路”而闻名的穷县做了6年县委副书记。

谢克敏上任后,恰逢煤炭的黄金时代,高平市财政总收入连续7年在晋城市名列第一。2012年,高平市财政总收入达到历史高峰——42.31亿元,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中部百强县中位居第31位。

虽然“谢克敏时代”的高平财力大增,但多数当地人并不惦念谢的“功绩”, 相反,指责与质疑的声音较多。

2013年6月,主政高平长达7年的谢克敏卸任市委书记,两个月后,被任命为山西省监察厅副厅长,重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纪检监察系统。令人唏嘘的是,履新刚过半年,谢克敏就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7月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经查,谢克敏在担任山西省高平市市长、市委书记和省监察厅副厅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并伙同他人贪污公款;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收受礼金;与他人通奸。经山西省纪委审议并报山西省委批准,决定给予谢克敏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谢克敏落马后,当地流传的版本较多,一种“主流”的说法是,谢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与该市原人大主任李晚富关系紧张,双方疑因煤炭利益产生矛盾。2011年底,李晚富被开除党籍与公职;一年后,李晚富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许多官场人士一直怀疑李晚富的获刑与谢有关,而此次谢的被查亦被认为有李晚富家族的“功劳”。

除此之外,高平多位消息人士猜测,谢克敏被查最直接的原因是其“后台老板”山西省委原副书记金道铭的倒台。

主政高平7年,谢克敏在政商圈赢得了“口才好”、“能力强”的评价,但也被评价“霸道”、“强势”。这7年,高平煤炭资源整合贯穿其中,多数民众认为谢只顾自己闷声发财、捞政绩,没有为老百姓办多少实事,“让高平错过了最佳发展期”。

“好像就搞了个集中供热。”在高平市文化活动中心,一位市民沉思半天后向记者抱怨,“他手里修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场也是原来的规划,世纪大道、神农路还是原任领导干的,他就是把名字改了改。”

秦建孝:被淡忘的“温和派”

今年3月调任泽州担任县委书记的秦建孝,之前3年一直在晋城市沁水县任县委书记。再早些时候的2009年,秦建孝接替升任市委书记的谢克敏,任高平市市长一职,一年半后离开高平赴任沁水。

事实上,秦建孝的仕途与高平有过两次交集,另一次是在2003年,秦建孝在高平市做了近3年的市委常委、纪检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后转任晋城市农业局局长,结束了近10年的副处生涯。

在晋城市及高平、沁水多位官员看来,秦建孝为人温和,能力与性格都不错。即便如此,同龄且是长治老乡的秦建孝与谢克敏在工作中还是“多有嫌隙与分歧”,“关系并不和谐”。

担任高平市市长期间,秦建孝提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主攻城市集中供暖、供气“一号工程”;打好打胜项目建设、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住房建设、农村“五个全覆盖”等硬仗。

由于在任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如今,高平许多市民已淡忘了这位“温和派”市长,更谈不上对其工作实绩进行客观评价。许多官员也将其在高平的任期看做是一次“过渡”。

虽然担任市长的时间较短,但多位接近晋城官方的人士猜测,秦建孝此次被调查根源仍在高平,可能牵涉煤炭利益。

晋城市沁水县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亦向记者表示,并没有听到秦在沁水期间有何问题,当地官员也是听到了“祸起高平”的说法。

“应与谢克敏、杨晓波的被调查有直接关联。”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判断。

杨晓波:“火箭提拔”的女市长

在高平市康乐东街,位于“三馆”广场对面的一块空地已沉寂了很长时间。

记者了解到,这片占地860亩的空地归属广东碧桂园集团。之前,该集团对外宣称,拟投资26亿元、计划用2~3年时间打造一个包括商业、景观、住宅等多种业态的综合体。

“前几个月就把树都移走了,计划开工。现在杨晓波出了事,项目就停了下来了。”“三馆”广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4月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山西省高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晓波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碧桂园城市综合体项目被杨晓波视为任职高平市市长期间的“一号工程”,去年底,杨晓波曾带领考察团专程赴广东碧桂园集团进行参观考察、洽谈合作事宜。今年初,碧桂园集团即与高平市政府正式签约,项目落地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接近高平官方的消息人士称,杨晓波担任市长期间,高平煤炭资源整合已告结束,由于煤炭形势一路下行,杨希望借助房地产开发来提升自己的政绩。

2011年5月,40岁的杨晓波从晋城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职位擢升高平市市长。在多数官场人士看来,从宣传部长直接晋升市长的并不多见,也不合常理——杨长期在组织部、共青团等机关工作,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历。

在高平,关于杨晓波的家庭背景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其父为晋煤集团某处原任处长,其母曾任晋城市人民医院院长;另一说是其父早年担任过高平市主要领导。坊间因此传言杨晓波的“火箭提拔”与其家庭背景有关。

而其 “1971年出生,1991年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的履历,也被网友多次质疑档案造假。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在杨晓波担任市长的3年时间里,她与市委书记谢克敏的关系势同水火,工作中屡有抵牾。谢克敏的强势在高平人尽皆知,但“美女市长”“遇强则强”的行事风格也出乎所有人预料。

“没看出来。她当宣传部长时觉得还是很柔弱、知性的女领导。”一位长期在晋城工作的媒体人士表示。

对于杨晓波的落马,晋城市及高平市多位接近官方的人士猜测,由于关系不睦,谢被调查后揭发杨晓波的可能性较大,杨疑因为其丈夫所在的公司谋取不当利益被查。据称,杨晓波丈夫为晋煤集团下属宏圣公司负责人,杨晓波在位期间,这家以建筑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在高平涉足了煤炭业务。

杨晓波被调查后,其高平往事中“与多名上下级长期保持情人关系”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主政期间的功过似乎已很少有人提及。

2012年2月17日,杨晓波在高平市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暨市纪委五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曾表示:要做清官,不要做昏官;做廉官,不要做贪官;做善始善终的官,不做中途落马之官……

山西省晋城市 篇7

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了《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1》, 提出将力争用3年时间建设300个以上的示范试点矿山, 树立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和矿山环境生态化的先进典型, 通过探索有效途径, 引导和带动更多矿山企业开发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并确定2020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的战略目标。

山西省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该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铁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10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 有“煤铁之乡”之称。2010年采矿业工业总产值达535.4亿元, 占晋城市GDP的73.2%。但由于矿山开发工程活动引发了多种地质环境问题, 如侵占土地、土壤污染、尾矿库溃坝、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矿坑突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这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目前晋城市正在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启动了多项矿山恢复治理项目, 并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重点包括“三废”的防治、矿山土地复垦及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防治, 许多矿山正在率先实施绿色矿山建设, 成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此, 本文以山西省晋城市两座正向建设绿色矿山目标努力的矿山为例, 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有效途径及重要举措, 以为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2 长平煤矿绿色矿山建设

2.1 矿山概况

长平井田是一座大型矿井, 井田面积43.5099km2, 境界位于太行山山西缘南段, 沁水煤盆地之东缘, 距高平市17km, 隶属高平市寺庄镇管辖。地貌形态属于丹河流域侵蚀低山-丘陵区, 丹河为井田及附近主要河流, 属沁河支流, 黄河水系。该地区交通方便, 太焦铁路和207国道紧靠井田东侧通过, 长晋二级公路和长晋高速公路从东侧约20km处通过。主要含煤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与下二叠统山西组, 主要可采煤层如下:3号煤层, 厚4.60~6.35m, 平均厚5.58m;5号煤层, 厚2.20~5.75m, 平均厚4.18m。含硫量特高, 夹矸一般2~3层, 结构较复杂。

根据矿井开拓布置, 目前全井田共划分为东、西两个盘区, 在一盘区组织生产, 设计一井一面, 实行放顶煤回采。矿井地质储量31263.1万t, 可采储量20875.7万t。矿井由主斜井、副斜井、釜山进风立井、釜山回风立井构成中央并列式通风生产系统, 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 开采工艺为综采放顶煤。

2.2 绿色矿山建设目标

绿色矿山建设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企业愿景为引领, 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发展;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改革创新, 协调发展;内涵集约, 转型发展;提高企业运营质量效益, 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煤炭主业发展思路:改革创新采煤工艺,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扩能改造、完善系统, 提高矿井产能保障能力;稳定煤质, 实现煤炭销售效益最大化。

企业转型发展思路:以打造“本质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矿山为目标, 深化体制改革, 强化机制创新, 履行社会责任,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做强做优主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种经营发展实行“四轮驱动”, 即原有项目做大做强, 新上项目快速发展, 抓住机遇整合重组, 改组改制增强活力;围绕煤机、电梯、矿用材料、煤炭深加工、现代物流、广告印刷、餐饮服务、工业旅游等项目, 推动非煤产业与煤炭主业并驾齐驱。

2.3 绿色矿山建设举措

2.3.1 推行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矿山

该矿山确立以煤为本, 相关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搭建矿区闭合循环的产业链与产品链,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探讨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并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2.3.2 实施节能减排, 建设低碳矿山

该矿山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把节能减排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 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突出重点, 狠抓关键, 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各级责任, 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推进, 做到舆论宣传、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三方面强化。具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 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 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开发, 实施重大循环经济项目, 推动了低碳绿色矿山建设。

(2) 改革创新采煤工艺,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煤炭资源是煤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提高资源回收率, 既是煤矿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最有效、最大程度上的节能减排措施。因此, 采取规范矿井设计、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可以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延长矿井寿命。

(3) 对矿区水资源进行再利用, 实现变废为宝。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矿井水, 传统的处理办法是将矿井水直接外排, 这不仅浪费了水资源, 又破坏了土地。为此, 在各个矿区对矿井水进行分级处理, 开展综合利用:一是建立矿井水净化处理站, 对外排矿井水进行分级处理, 用于居民生活和矿区绿化, 使矿井水变废为宝;二是提高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 实现选矿废水一级闭路循环、零排放。

(4) 加大矸石处理力度, 实现减排增效。首先, 加强煤矸石治理及投入力度, 提高土地复垦率。其次,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 变矸石为发电、建筑等企业的原料, 减少矿山矸石排放量。

(5) 加强用电管理, 推行节电节能。对矿井主要能耗设备进行节能监测, 促进节能技改工作, 加快高耗能设备的淘汰步伐, 建立电能检测监控信息系统, 对电能进行了实时监测, 实现电能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依靠科技推进节能减排。

2.3.3 实施精煤战略, 开展美化工程

该矿山实施精煤战略, 推进洁净煤生产。精煤战略的核心就是将开采出的原煤全部进选煤厂入洗。目前矿井已有配套的洗煤厂, 设计选洗能力达到300万t, 基本达到煤炭产品全入洗, 实现了煤炭产品的洁净生产。此外, 改革了传统洗煤工艺, 采用新工艺使全部洗煤水做到厂内闭路循环, 实现洗水零排放。通过一系列措施, 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煤炭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而且将原煤全部入洗进行深加工, 使原煤变成了工业所需的适合煤种, 提高了售价, 增加了企业效益, 并有效改善了煤炭消费地的环境质量。

该矿山还实施了矿区美化工程, 建设园林式单位。围绕建设园林式单位, 绿化矿区、美化矿区, 一是建立了专职的矿区卫生清洁队伍;二是建设了绿化主题长廊、休闲广场等公共美化工程, 整修了矿区道路、建筑物, 整个矿区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对矸石山进行绿化, 通过梯田平整, 填土植树或复土造林, 恢复生态;四是进行矿区绿化, 增加矿区植树种草面积。

2.4 绿色矿山建设的保障措施

该矿山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投资力度等方面为建设绿色矿山提供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

(1) 制定了《管理转型方案》、《科学数量业务流程》, 完善了单位部门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2) 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不断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 把业务过程控制的关键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闭合循环中。

(3) 以效益最大化为主题, 广泛开展开源节流、节支降耗活动, 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推动企业由简单型、粗放式增加产能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式增加效能的发展方式转变。

(4) 完善煤质管理制度, 坚持从井下源头抓起, 针对长平矿井3号煤水分高的情况, 在采掘过程中安设临时排水系统, 严格控制水煤入仓、上井, 实施提块保质增效, 优化商品煤品种, 提升经济效益。

(5) 不断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机械设备, 提高装备和管理水平, 以科技引领发展, 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发展生产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寺河煤矿绿色矿山建设

3.1 矿山概况

寺河煤矿位于沁水煤田东南边缘, 工业场地在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矿井交通便利, 矿区西侧紧邻侯月铁路, 距离该铁路最大的编组站嘉峰站仅有1km, 距离晋城市45km。井田面积76.5903km2, 地质储量8.1922亿t, 服务年限81年, 其中3号煤可采储量2.5855亿t, 服务年限46年。全井田可采煤层为3层, 总厚度10.32m, 平均厚度6.31m, 结构简单, 开采条件良好, 煤种为低硫、低中灰、高发热量、高机械强度的无烟煤, 为优质化工原料和动力用煤。

2002年投产后寺河煤矿投入大量资金, 对通风、供电等主要方面进行技术和环节改造, 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能力, 2006年核定批准生产能力为1080万t。

寺河煤矿是一座高瓦斯矿井, 矿区瓦斯储量为250亿m3, 可开发量为89亿m3。吨煤瓦斯含量东区为18.16m3, 西区为28.97m3, 瓦斯含量大、涌出量大。为此, 自建矿以来寺煤河矿始终把“三通一防”和瓦斯治理工作作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对井下实施大规模瓦斯抽放, 使煤层瓦斯降至到了8m3/t以下, 变高瓦斯矿井为低瓦斯开采, 确保了生产安全。

3.2 绿色矿山建设目标与重点

根据创建绿色矿山的指导思路, 围绕该矿年底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的总体目标, 其任务及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瓦斯抽采量, 提高瓦斯综合利用效果, 年抽采瓦斯量要突破4亿m3,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2) 煤炭资源产出最大化。要发挥好工作面大采高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回采率, 全年工作面回采率要达到98%以上, 同时对煤炭运输环节进行改造, 不断降低块损失率。

(3) 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最大化。进一步通过加强采煤、洗选等各生产环节的工艺改造, 通过加强对矿区水、电、油的日常管理, 降低能源消耗, 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指标。

(4) 建设文明矿区。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和谐寺河达标工程, 进一步强化职工文明行为,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营造和谐的矿区氛围。

3.3 绿色矿山建设的保障措施

(1) 锁定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寺河煤矿提出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 目标明确, 信心十足。对此, 该矿要成立了以矿长、书记为组长的绿色矿山建设领导组, 成员由各副矿长组成, 办公室设在地测科, 成员由地测、总工办、行政办、党办、宣传部、生产技术室、机电科、安监科、调度室等单位组成。

(2)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有效指导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管理是科学、制度是精髓。由地测科牵头, 制定创建了绿色矿山管理考核办法, 明确了责任和目标, 并严格考核奖惩, 做到目标分解层层落实, 人人头上有指标。

(3) 将绿色矿山建设融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 具体措施有: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进一步提高瓦斯抽采能力; (2) 大力抓好清洁生产。做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 (3)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采取了种植防护林、区域绿化、治理矸山、修筑拦坝、土地复垦等多项先进合理的防治措施, 使矿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病改善了生态环境; (4) 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工程, 要通过各种媒体,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让绿色矿山建设家喻户晓, 增强全矿员工家属认知度和支持力度, 以为早日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志龙.建筑石料矿山绿色开采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2) .

[2]杨玲.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J].经济界, 2006 (5) .

[3]余龙, 齐莉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J].中国井矿盐, 2009 (2) .

山西省晋城市 篇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晋城市不断致力于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但是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形势需要。

一、“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省内发展环境分析

国际国内省内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好坏与快慢,系统分析一个地区的外部发展环境,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是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前提。

(一)国际发展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更为迫切,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政治、贸易、科技格局产生影响。

1.国际政治发展环境。

国际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复杂,大国之间原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并没有消失,但各国从实现本国二十一世纪长远发展战略和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出发,一般采取务实态度处理相互关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特别是近期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处理国际事务的合作能力。就中国而言,周边环境仍然是总体平稳,我国依据新的形势特点积极推动和促进区域安全合作,周边地区的政治形势大体将保持稳定,机遇多于挑战。

2.世界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但区域经济一体化意识会有所增强。由于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逐步调整和面临上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各国发展战略取向会有所调整,但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意识会有所增强。需要指出的是,此轮金融危机对“十一五”末及“十二五”均有较大影响,此轮经济调整将是一个缓慢趋稳过程,在应对危机和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过程中,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可能有所弱化,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基本面回归,世界贸易和产业转移的长期走势仍将继续,特别是在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的同时,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但国际间的国家经济平衡战略对此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分析和观察。

3.国际贸易发展环境。

国际资源战略将进一步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会更加多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资源的争夺,特别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在此轮全球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围绕石油、铁矿石等的资源抢夺将更加突出,国际资源战略将会进一步强化。同时,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将是此轮全球经济调整的一大显著特征,为维护本国利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劳工、环保等问题上不断向其他国家施压,贸易保护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4.世界科技发展环境。

科学技术将引领新一轮世界产业革命,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备受关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目前发达国家竞相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希冀找到引领经济复苏之路。如近年来英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广和宣传;美国正在酝酿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产业技术革命以确立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同时,关于气候变化、资源紧缺、人口爆炸、核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金融动荡、疫病蔓延等新的全球性重要问题正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二)国内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加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但更要看到,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国加快经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政策调整力度必然加大。

1.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人口红利”仍将长久存在、资金条件的改善都是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2.我国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成熟,国内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随着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经济较快实现了企稳回升。下一个五年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形势的好转,当前“保增长”的宽松宏观政策环境将会得到适度调整,今后几年围绕“调结构”的政策力度会继续加大,由于国内经济内在稳定性较强,经济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经济发展向好的态势将得以维系。

3.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涉及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改革步伐,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医药卫生体制领域的改革,着力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取得实质性突破以解决国内经济长期失衡的局面。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调整结构的方向仍将是:经济结构由过度倚重外需转向注重内需;内需结构由倚重投资拉动转向倚重消费拉动;投资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转向节能、环保产业,但更加注重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向纵深推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力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由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不断推进,国家主导沿海落后和过剩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力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将在今后更加务实地推进,国家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出台部分中西部城市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的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凸显,区域板块将呈现多极支撑竞相发展态势。目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正由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伴随国家宏观调控不断推进和区域政策的不断完善,要素资源加快整合并在更大范围寻求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化和城镇群发展成为主导空间形态,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态势更加明显,区域政策将更加注重功能细化,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资金投入将更多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倾斜。同时,结合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国家产业布局将更加科学合理。尤其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原城市群规划已获通过,很可能成为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之一。

6.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城乡统筹和改善民生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将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打破城乡长期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国家会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对“三农”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省内发展环境分析。

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十二五”时期山西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可能偏紧。据预测,“十一五”末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将降至谷底,但可能会在谷底徘徊一段时间,在“十二五”中期开始步入上行轨道,“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形势将呈反L形发展态势,从而保持一个较低的正增长率。山西80%以上的煤炭、70%以上的焦炭和30%的电力向外省输出,造成山西经济对全国经济的依存度较高,与全国宏观经济波动呈同向波动,且山西省经济波动幅度往往大于全国的经济波动幅度。因此,山西省的经济也将在“十二五”期间经过一个深度较低的L形过程,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可能偏紧。经济形势偏紧对社会发展环境会造成不利影响。

2.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时期山西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强烈。山西在经历了“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之后,将进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攻坚阶段。山西既要以转型发展为主要途径推动经济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又要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大发展,以安全发展为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山西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又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艰巨任务;山西既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又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缓解日益加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短时间看对社会发展环境有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则有利于形成更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3.受新能源基地崛起等因素影响,“十二五”时期山西在国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将受到挑战。随着内蒙、陕西等的能源基地的崛起和国家新能源政策的实施,山西作为能源基地的地位将受到冲击,“十二五”期间山西能源的比较优势将严重削弱。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分工格局的变化将影响到我国国内的经济分工格局,山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会随之发生变化。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在即将出台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由于能源发展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山西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处于重点开发区域,主要任务为围绕太原—榆次为中心的太原经济区开发,强化太原功能、强化晋中南部城镇的产业配套功能,打造西北重要的不锈钢、煤化工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支持山西煤炭基地建设。

二、晋城加快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建市以来,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晋城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期,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阶段。国际国内省内发展环境为今后五年晋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晋城发展面临新机遇。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国际产业分工出现新的调整,产业发展出现新的动向,部分产业加速向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转移。作为“金砖四国”成员之一的中国,有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多方面有利条件;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具有承接世界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作为山西乃至全国煤化工基地的晋城,有中部崛起战略、统筹城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交通便利、成本和人力资源等软硬件优势,正处于加快对外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挥后发优势的大好时机。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为晋城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指出,在中西部地区,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有可能将中原城市群列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将中原城市群列为中部崛起战略体制改革试验区,加大对中原城市群内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支持力度,返还国税支持中原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在建设用地方面对中原城市群给予更多支持,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快速成长,带动全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晋城属于中原城市群中的18个城市之一,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未来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三)山西“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为晋城发展带来新机遇。2010年7月29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山西要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构建城镇群,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大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大都市圈;“三群”,一是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二是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三是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这一布局从地图上看,恰似一个“人”形——太原都市圈是“人”的胸部,大同、朔州城镇群是“人”的头部,吕梁、阳泉分别是“人”的两臂,临汾、运城城镇群和长治、晋城城镇群分别是“人”的双脚。晋城在山西“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中,正好处于“脚后跟”的位置。

(四)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推进晋城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既是压力更是动力。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既要体现社会公平,又要保证效率优先。晋城农村地区面积大,山地多,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剩余劳动力丰富,以工促农的能力较弱。一方面要为实现建立“山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在全省率先发展”这一目标而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晋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和与社会发达地区之间在收入分配和发展上的差距仍将继续存在甚至扩大,这对全市财政资金的投入需求较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快)和统筹城乡发展(好)客观上增加了晋城当前发展的压力,但更是发展的动力。

(五)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纵深推进有利于提升晋城开放型经济活力,既是发展机遇,更是挑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由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不断推进,晋城凭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将迎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目前晋城经济发展动力是以投资和消费主导的双轮驱动为主,经济的外向型程度较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适时调整,为晋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创造了重要发展机遇。特别是要把晋城建成“山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以富士康为依托把晋城建成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还任重道远,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产业招商及投资政策环境,都还亟待改善。当前中西部地区都在实施“大开放”战略,对国际及沿海产业的转移承接竞争激烈,如果晋城拿不出比别的地区更加优越的条件和环境,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将会变成挑战。

(六)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有利于拓展晋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但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晋城作为在中部地区的一个新兴地级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基础条件较好、配套能力较强的区域,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晋城将得到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但是晋城经济总量小、城市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同时,还面临河南的焦作、济源和山西的长治、临汾等地级市在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晋城的外部竞争压力未来将进一步加大。

(七)“七项任务”加快推进,将进一步优化改善晋城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晋城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经济目前呈现出运行健康、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为了巩固发展成果,晋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未来要重点落实好“七项任务”,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抓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增经济新亮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农”工作新局面;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突出抓好民生工程和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七项任务”的落实,将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强劲需求,有力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

三、“十二五”期间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若干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晋城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无论就我国我省还是晋城市,都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是否顺利实现和现代化战略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晋城市发展目标能否实现。

(一)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1.以发展现代煤化工为重点,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新跨越。

实现这一新跨越,关键要做好“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三篇大文章,着力打好打胜煤化工、煤层气、高新技术、电力产业、机械制造、农副产品、现代服务和煤炭产业延伸转化八大产业攻坚战。“以煤为基”就是要巩固煤、提升煤,发挥优势,放大优势,通过煤炭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现代化、机械化、安全化水平。“以煤兴产”就是要着力在延伸煤、转化煤上下功夫,大刀阔斧,强力推进,进一步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培育几个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主导权、话语权的煤化工企业集团,把晋城建设成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清洁能源利用基地和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生产基地,加快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形成非煤产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以煤兴业”就是跳出煤炭、超越煤炭,用煤炭积累的财富投资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让煤炭发挥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完善产业规划,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要继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提升晋城旅游影响力。二要增强园区产业集聚功能。目前,园区基础建设、规划还不到位。要想方设法加快推进北留周村、巴公、高平西部、阳城建瓷工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推进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区光学镜头模组、自动化数控机台、自动化机器人产业转移项目,使晋城园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学镜头模组生产基地。

2.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对外开放新跨越。

实现这一新跨越,关键要在“开阔大视野、引进大项目、创优大环境”上下功夫。开阔大视野就是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跳出晋城看晋城,要培养“运作”的本领,利用一切资源和大企业攀亲,以企招商,以企引商,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资金;要具备“死盯”的精神,知己知彼,主动出击,盯住我们需要的东西,做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招商,不感化绝不松口、不落地誓不罢休;要有“过人”的服务,答应的事要兑现承诺,不能有“红眼病”,更不能哄进来,处处设置障碍。要引进大项目,引进一个大项目就能带动一片,招进一个大客户就能激活一方。“十二五”期间,要把功夫下在招商引资上,力争引回一批十亿元、几十亿元的大项目、大企业来。要创优大环境,就是要按照“少说不能办,多讲怎么办”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软环境整治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严查吃拿卡要行为,营造亲商、安商、稳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真正把晋城打造成创业宝地,投资福地。

3.以规模化为重点,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

实现这一新跨越,关键要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上求突破。规模化,就是数量上要大、质量上要优、品牌上要响。以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为基本形式,发挥“农户+基地+企业”的优势,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把产品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形成品牌竞争优势。要坚持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主线,以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加大主导产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服务城市型、生态观光型等特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及新农村建设,抓好与贫困村结队帮扶和产业扶贫工作。

(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1.科学确定区域经济特色,构造适合晋城资源要素特点,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晋城作为山西东南部乃至中原城市群的能源、煤化工、旅游、商贸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地位。

2.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层次是指晋城作为承接国外和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扩张的产业基地而全面融入;中层次是主动参与中原地区和山西东南部地区的专业分工,立足于这两个区域的合作,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确立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发挥积极作用;低层次是发挥城市经济对所属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是集聚优势,只有统筹区域发展,自觉树立双赢或多赢的理念,通过行政推动建立起包括协调机构、执行性机构在内的推进机构的制度性合作,推进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功能性合作,通过市场化的力量打破区域间行政区划的藩篱,逐步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才会有多方位、宽领域融入中原经济圈的雄厚资本和发展空间。建议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对晋城的发展给予倾斜,在能源、煤化工等重大投资项目的布局上优先考虑晋城,从而发挥晋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边际效应最大化,加快晋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的带动作用。

(三)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

1.规划先行。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规划指导力度,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发展的蓝图,是管理的依据,只有有了明确、详细、科学的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使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做到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相配套。

2.政府主导。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目前要充分发挥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继续实施经营城市方略,结合企业改制和旧城改造,推进土地依法收储,坚持实施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3.多元融资。

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面向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使基础设施建设由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通过组建股份制公司、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拓宽投资领域和渠道,有效地集聚社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4.多元经营。

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资产的经营,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权转让、资产经营权转让、收费权转让以及股权转让或出售等多种方式,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环境宽松。

政府部门要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企业平等、自由参与竞争。本着政策从宽、手续从简、服务从优的方针,为建设主体排忧解难提供周全服务,保障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使企业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率。

(四)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1.强化服务意识。

要把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级部门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和服务客商就是服务晋城经济发展的思想,努力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落实责任。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调整机构设置,理顺部门分工,加大对公务员定期考核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抓好投资环境第一责任人制度,项目跟踪负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等。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甚至失职渎职的,坚决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3.规范审批。

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功能,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科学设定并规范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

4.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窗口”服务、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违纪违法行为,对“三乱”和干扰、阻碍招商引资、尤其是歧视、刁难外来客商的人和事,予以严肃处理。

5.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

凡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企业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所有依法保留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应在媒体上公告,增加透明度,未列入的收费项目,企业有权拒绝缴纳,并可向检察机关、收费部门上级机关和物价部门举报。

(五)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营造统一、透明的政策环境。

1.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保证出台的政策能充分反映民意,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调整政策和发布新政策前,要听取专家、管理相对人和第三方的意见,并在政策实施前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2.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建立政策执行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有关政策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

3.要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刊物等各类媒体,将晋城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

4.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各项政策。

只有政策的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才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要不断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根据晋城经济发展实际的需要,完善和创新各项政策措施。

(六)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

1.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市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形成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执法人员公正执法,广大群众能依法维护自身利益和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队伍建设。

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公正严明的公、检、法、司队伍。依照法律法规,公正、公平、及时、严格执法,同时附以强有力的法律监督,通过“严打”、“严防”、“严管”等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严重干扰社会治安秩序,侵犯投资者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稳定。

3.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

各级行政机关在其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得任意改变行政处罚或行政限制行为。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凡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不受行政机关追究。在行政执法中,要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

(七)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人是环境的主体,是营造环境的决定因素。要把强化公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文化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做为营造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

2.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利用各种载体、改进教育方式,引导城乡居民从自我做起,大力提升道德和精神境界。同时要在全市上下开展扎实的环境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教育。广泛开展投资环境就是形象、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的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心系晋城发展,事事、处处为优化发展环境出主意、做贡献的整体合力。

3.抓好基础教育,夯实发展后劲。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根本。重点启动实施“五大工程”,即“两基”巩固提高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援助农村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全面推动农村教育的加快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4.加大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力度。廉价和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是吸引外商外资投资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晋城目前尚有不少的下岗职工,每年还有大量未经职业技术培训的初中毕业生流向社会,加强对这一宝贵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就成为改善和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方面。

(八)加快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

人居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晋城处于晋东南内陆地区,自然环境无法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加之近几十年来工业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大的生态环境正在恢复之中。晋城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手段落后,城市噪音扰民严重,加强城市生态管理已迫在眉睫。

1.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创造性战略,有助于促进有效地解决长期困绕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晋城在“十二五”乃至2020年期间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各类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工程项目和责任单位,对工作不力和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坚决对能耗高、效益差、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实施末位淘汰,引导、支持高能耗企业转型发展、加大技改力度,或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要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构筑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要改变晋城高耗能、高污染和粗放经营的工业生产状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承载力。要转变环境治理方式,实现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转变,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

2.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根据集成的资源状况、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确立独特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等平面和立面建设,营造城市特色,使一个个的城市名牌聚合成名牌的城市。按照“山、水、园、林”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实施,不断提高城市垃圾和固体物处理能力。把晋城建成山、水、园、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给投资商和全市人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九)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开放开明的舆论环境。

一是围绕晋城作为能源、煤化工、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掘晋城深厚的“山”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晋城形象进行整体设计。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维护投资环境的观念。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打服务牌、为企业服务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晋城的区位优势,人文环境等软环境改善的情况,大力宣传晋城“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向外界推销晋城,使更多的人了解晋城。

(十)大力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一是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等犯罪活动;打击逃避债务、不履行合同等违约行为,严肃查处价格欺诈、价格联盟和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加快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并积极支持和鼓励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进入市场,通过要素流动、市场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强化诚信观念。加快建设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信用环境,大力整顿信用秩序,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股份制改革, 为辖区外资金、民间资金的介入铺平道路。

(十一)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宽松、宽容、开放、创新的人才环境。 一是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配置使用、工资奖励、社会保障、有序流动等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通过积极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要积极宣传为晋城发展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典型,树立榜样,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通过人才市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结构合理化,盘活人才存量。

四、结语

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生产力。要从全局上认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性,下决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创业环境。晋城只有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加快整治和改善软硬环境,才能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要:本文从“十二五”时期山西晋城面临的国际国内省内发展环境出发,系统分析了晋城加快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若干建议。

浅谈山西省的城市雨水利用 篇9

目前,我省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的生产、生活对供水保障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缺水问题,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开发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我省是严重缺水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81 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7。按照联合国提出的“水紧缺指标”,处于500 m3以下的最低档,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2.1 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情况

1)德国的雨水利用。

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a.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b.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c.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另外,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

2)日本的雨水利用。

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近年来,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也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的修建在楼前屋后。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因而,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和不断地开发研制,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逐步成熟起来。

3)其他国家的雨水利用。

美国强制“就地滞洪蓄水”;伦敦世纪圆顶用雨水冲厕所;丹麦居民用水22%靠天降;澳大利亚人行道铺的都是透水砖;以色列几乎每一滴雨水都被用各种各样的集雨器积存起来;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都把雨水当作不花钱的矿泉水饮用。

2.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情况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于90年代发展起来。但总的来说技术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特大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已建有雨水收集系统,但是没有处理和回用系统。北京市的城市雨水利用已进入示范与实践阶段,可望成为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龙头。通过一批示范工程,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实现城市雨水利用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从而加快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步伐。

3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

3.1 雨水的收集利用

广义的范围内,包括了大型水库的建设,河川径流的取用等。雨水收集的方式有许多种形式,例如屋顶集水、地面径流集水、截水网等。其收集效率会随着收集面材质、气象条件(日照、温湿度等)以及降雨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建筑工程中的雨水收集有3种方式:如果建筑物屋顶硬化,雨水应该集中引入绿地、透水路面,或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如果是地面硬化的庭院、广场、人行道等,应该首先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或储水设施中;如果地面是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应该结合沿线绿化灌溉建设雨水利用设施。此外,居民小区也将安装简单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小区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小区居民洗车和冲洗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自来水,还可以为居民节省大量水费。

3.2 雨水收集后的处理过程

与一般的水处理过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雨水的水质明显的比一般回收水的水质好,依据试验研究显示,雨水除了pH值较低(平均约在5.6左右)以外,初期降雨所带入的收集面污染物或泥砂,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屋顶集水一般以下述程序来处理所收集的雨水:集水→筛选→沉淀→砂滤→停留槽→消毒(视情况而定)→处理水槽(供水槽)。雨水的处理设备包括筛网槽以及两个沉淀槽。沉淀槽下方则设有清洗排泥管,用来方便槽底淤泥的清洗排除,维持沉淀槽的循环使用。

3.3 雨水的供应及使用

在未经过妥善处理前(如消毒等),一般建议用于替代不与人体接触的用水(如卫生用水、浇灌花木等)为主。也可将所收集下来的雨水,经处理与储存的过程后,用水泵将雨水提升至顶楼的水塔,供厕所的冲洗使用。雨水回收利用的主要措施是结合降水特点及地形、地质条件,采用雨水渗透利用方案,设计出一种从“高花坛”“低绿地”到“浅沟渗渠渗透”逐级下渗雨水的利用模式。采用的渗透设施有渗透池、渗透管、渗透井、透水性铺盖、浸透侧沟、调节池和绿地等。还可直接在城市的一些建筑物上设计收集雨水的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植树、洗车、冲洗厕所和冷却水补给等,经处理后的水质较好的也可以供居民饮用。

4 雨水利用的发展前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雨水利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利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逐步重视雨水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研究,一些省区发展较快。这些省区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的发展。雨水利用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节省巨额市政投资。2)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3)有良好的产业前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雨水利用的市场前景巨大。

5 希望与建议

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雨水利用资源化,促进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快速有效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1)尽早制定相应的雨水利用条例和法规。为了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保证城市防洪安全和回补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相应法规中应规定新建小区,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等内容。2)强化管理。城市雨水利用属于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范畴,涉及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问题,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建筑设计、环境等许多部门进行合作,制定雨水利用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相应政策和规范,并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和监督。3)加强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尽管我国部分城市的雨水利用历史悠久,但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还很滞后,不能满足雨水利用的客观需求,今后应予以加强。4)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处理和回用系统一体化。只有雨水收集系统而没有雨水处理和回用系统是无法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应逐步形成雨水利用产业的一体化。5)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雨水利用产业的发展。雨水利用作为环保产业,政府应给予各种环保优惠政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利益机制调动开发商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将效果明显的雨水利用技术尽快推广应用。6)建设规划、设计一体化。

6 结语

就目前情况看,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建设在全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全国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雨水利用会逐步发展起来,这一点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所证实。城市雨水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如果能在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生产、设施建设、运行管理、中水利用等方面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必将在全国产业发展多头并进的情况下,引出一个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综合目前已推广使用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提出了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关于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的研究 篇10

山西省能源储藏丰富,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源大省,由以煤炭和矿产资源为主。随着全国经济的崛起,山西省逐渐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从表一中可知,从2008年—2013年山西省GDP总值在不断增长,2013年GDP总值为12665.25亿元,比去年增长了4.56%。从历年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发展缓慢,由于受地形、气候、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缺少专业化生产。从表中可知,第二产业发展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以能源、化工等为主导的重工业产业结构。从2008年到2013年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从2759.46亿元增长到5311.18亿元,但仍落后与第二产业的发展。

我省的大多数城市都是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例如太原市的钢铁集团,大同市大同煤矿集团以及晋中市的阳煤集团,但这些工厂、企业的生产能力较低,都缺少对原煤资源的深加工发展,技术水平落后,对人力资本的培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山西省的大多数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劳动力的就业率低。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松散,没有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模式,大城市的辐射效应低,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能力不足,使得它的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我省城市经济发展也各有特点。晋中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杂粮、核桃等农副产品较为著名,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运城市的小麦、棉花种植区较为发达,也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山西省的旅游业发展在近年来有明显好转,总收入逐年增加,到2013年底旅游业总投资高达400亿元,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长。

当前,山西省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地成果。首先是城市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其次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工业水平逐渐提高;再次,城市急速扩张,人口规模增大,且劳动力素质也日渐提高。总体来说,山西省城市化的发展反向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但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还不全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其他省份,环境污染严重,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占比来看(表二),2008年—2013年期间,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从2009年以后,出现了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其比重在三大产业中仍处于最高,第三产业次之,并有缓慢的上升态势。因此,从整体来看,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二三一”,工业仍为主导产业,且第三产业发展所占比例仍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以煤炭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2 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平衡

山西省包含11个各地级市,近年来,城镇人口比重在不断逐渐上升,2013年城镇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达到52.6%,但是城市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12年太原市人口总数达到234万人,大同市也将近130万,而吕梁、忻州这两个城市城镇人口数量相对最少,分别为16.03万人、20.32万人。城镇化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多,例如太原市,欠发达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则较少。各个城市的就业人数也有较大差异,2012年太原市城镇人口就业率已达到40.7%,而长治市城镇人口就业率仅为23.7%。因而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就业人口数量多、就业率相对高,而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水平也较低。

2.3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从表三可知,在山西省城市建设方面,近年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城区面积有所下降。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来看,在2008年山西省仅为7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18人;而2013年就已增加了200多平方公里,达到9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26人。从城市设施水平来看,城市绿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到2013年到大3.63万公顷。从城市用水指标来看,2008年-2009年,我省的城市用水普及率从93.27%上升到98.14%,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总体看来,我省基础设施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不高,在某方面仍落后于其他省份,比如交通运输网不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也存在缺陷,这些都将会阻碍城市化进程。

2.4 忽视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我省的重工业比较发达,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废气排放的增多,环境污染现象非常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从上表可知,废水的排放总量每年都在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废水排放量大幅上升,2013年废水排放总量达到138030.43万吨,但二氧化硫排放量有下降趋势,其中排放量最高值在2011年达到1399051.29万吨,污染程度相当严重。2008年-2013年造林面积从280.40千公顷仅扩大到298.80千公顷,变化不明显,但近两年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当前提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要兼顾统一,但是山西省在这一发展阶段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3 推动山西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目前,山西省第一产业相对落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面对这种现状,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产业转型也迫在眉睫。

首先,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减少水土流失。例如运城市临近汾河谷地,地理位置优越,是全省蔬菜、小麦重要的供应基地,但资金投入低,产能不高。因此,政府要积极扶持农业发展,实行资金投入政策和人才培育方案,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量,构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其次,工业发展起步早,主要以原煤的开采为主,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传统工业耗能高、产能低、生产工艺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要对传统工业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对其开采要有节有度,减少资源浪费;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例如煤制油、煤制气等产业升级发展,实现资源的清洁生产与利用;重视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促进人力资源的内生化,吸引高端人才流入。

最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壮大。山西省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有五台山、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等人文资源景观,有绵山、恒山、武当山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整合旅游资源,增强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带动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人们的收入。

3.2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经济难以协调统一发展,阻碍了全省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差别,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在产业体系方面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乡镇企业及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经济效益提高。此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的交通发展,加快农村道路体系的建设,缩短城乡距离,加强经济联系,从而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山西省地势复杂,山地多,处于内陆,交通运输落后。目前,地铁,轨道仍未建成,便利的交通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政府应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推进公共供水供电以及通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要积极植树造林,建立湿地公园,扩大森林覆盖率与绿地面积。此外,要利用先进技术解决城市的污水排放与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改善市民的城市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有利于改善民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3.4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由于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的发展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生态文明。第一,寻求产业发展新道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新能源经济,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清洁资源。第二,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城市新面貌。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教育,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共同建立城市发展新面貌。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资源,杜绝浪费。鼓励人们外出坐公交车,减少废气的排放,发展绿色交通资源,如公共自行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猛,各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化社会,城市化水平日渐提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发展到第二阶段——中期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3.7%,城镇人口数量快速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文章将分析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此外,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不协调性,应该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它的城市化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2]王小瑜.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山西省晋城市 篇11

1999年,娄勤俭担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2008年,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两年后调到陕西省工作。2013年1月,他当选陕西省省长。

近期,娄勤俭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谈及陕西的发展,他表示,通过多年的努力,陕西省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平衡、科学发展的时期。“发展速度保持在合理的空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而对于陕西省的未来发展,娄勤俭则表示,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通过改革开放,使陕西真正能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原则上不再新设行政许可

中国新闻周刊: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本届政府深化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举。6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强调了这一点,决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在这方面,陕西省做了哪些工作?

娄勤俭: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向市场和社会简政放权让利,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根据国务院的部署,陕西已分三批取消和下放了36个省级部门的222项审批,精简比例为21.02%,同时取消了4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本届政府再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目标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对没有法律依据的、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的行政审批一律取消,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由市县行使更有效的一律下放,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二是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确需保留的审批列出清单向社会公布,这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今后省政府规章原则上不设行政许可,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一般不新设行政许可。

三是规范保留的审批事项,减少运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基层和群众。

四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对滥用职权、擅自增加审批项目,或不作为、玩忽职守的,坚决追究责任。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工作的推进是不是也带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娄勤俭:现有政府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划定和运转机制,很大程度是围绕审批制度确定的,结合审批制度改革,我们还将按照职责明晰、权责一致、运转协调、高效便民的原则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定和工作流程,精简省直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把更多行政资源用在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上来。

目前,省直机关正在重新进行“三定”(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编者注)。同时,陕西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市场监管方式,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和监管网络,努力改变工作人员在办公室看材料、鉴别把关的做法,更多地走下去发现问题、实施监管,尤其要加大对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的管理。早在2012年,陕西工商质检工作就实行了属地化,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

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标准

中国新闻周刊: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拉动中国下一轮经济的引擎,中央政府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的明确目标。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方面,陕西的进展如何?

娄勤俭:我省早在2009年就开始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工作,目前已有420余万有条件农民进城,下一步我们将以进城愿望最迫切的人群为重点,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标准,引导更多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

同时,针对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没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的问题,努力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使农村居民进得来、落得住、过得好。

一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工及早在城镇参保并连续参保;二是实行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房分配制度,在农民工集中的园区配套建设公租房,鼓励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兴建集体宿舍;三是逐步将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完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参加中考和高考政策;四是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常住人口为重要因素安排省级财政转移支付。

中国新闻周刊:那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呢?有没有比较满意的例子?

娄勤俭:关于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我省一直坚持将其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国有企业改制、城市建设、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其中,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工程实施前,遗址区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棚户区,30万居民在条件恶劣的棚屋里已居住了50多年。改造后,19.16平方公里的区域面貌大为改观,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唐大明宫得到了有效保护,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城中村改造方面,我们坚持群众利益第一位原则,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有形无形改造并重”的改造思路。西咸新区最具代表性,新区空港新城拆迁工作政策导向好、程序阳光透明、工作方法务实接地气、尊重群众利益和感情,没有一起征迁补偿纠纷,没有一处加盖,真正达到了和谐拆迁、促进建设的目的。

截至2013年底,我省已实施各类棚户区、城中村、危房改造39.9万户,其中城市32.5万户,占81.5%,实现了很多困难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西部省份,陕西引导农村居民就近城镇化的思路是什么?

娄勤俭:建设城镇和小城市推动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市民化,是我省解决第三个“一亿人”问题的主要思路。

2011年起我们先后确定了35个重点示范镇,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努力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开工建设项目1786个,完成投资272.3亿元,将重点示范镇打造成了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和创业的平台。

2013年我们又启动了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达到设施完善、游客增加的目的。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工建设226个,完成投资16.1亿元。

与此同时,我省还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县城和市级重点镇建设,使县镇综合承载力和人口产业聚集力大为增强。目前全省县城人口达到670.06万人,年均增加6.48%,高于全省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

移民搬迁已进入有序轨道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陕西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娄勤俭:我省三年前开始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涉及到近300万人。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已进入有序轨道。截至目前已经有50多万群众搬入远离灾害、设施齐备、交通便捷的社区居住,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移民搬迁既是彻底改变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的民生工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决策。

中国新闻周刊:搬迁工程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娄勤俭:根据群众的愿望,我省又把搬迁范围扩大到了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秦岭北麓和缺水干旱、贫困集中的渭北旱塬,目前各项工作已平稳起步。

今后三年将是移民搬迁最为关键的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搬迁的计划性,确保每年陕南、陕北至少搬迁6万户和1.6万户,争取到2016年完成特困户、三无户、五保户等群体的安置。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它的设立是出于什么考虑?

娄勤俭: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也是我们把现代田园城市、新型城镇化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理念融为一体的探索。

西咸新区建设之初,我们在800平方公里土地上规划了五个组团城镇,实际建设用地仅230平方公里,计划用开敞疏朗的田园“大开”城市空间和骨架,紧凑复合的市镇“大合”城市现代化服务功能和新兴产业,现代化高效农业支撑城市之间的大块绿色田野,形成“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空间格局。

经过几年建设,新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个由“核心城区板块、小城镇、村落小镇”构成的现代田园城市市镇体系已基本形成,渭河北岸正在建设用地仅为现有国内平均水平五分之一的首个立体城市。

空港、沣东、秦汉、沣西、泾河五个要素密集、功能综合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000亿元。西咸新区已进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管理体制创新力度,推动西咸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保证一江清水送京津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陕西启动了实施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提出“渭河三年变清”。这个项目都涉及哪些工程?

娄勤俭: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治理好渭河是陕西生态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整治工程计划投资607亿元。

经过努力,全长630公里、顶部宽于20米的渭河大堤已经全线贯通,面积达1.27万亩的南山支流蓄滞洪区已基本建成,渭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渭河在过去是“小水大灾”,但在去年雨季每秒近4000方的超警戒流量下,渭河安然无恙。

在强化防洪能力的同时,我们把治污作为渭河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专门制定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从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让渭河水变清,当然,这个“清”是形象的说法,表示渭河的严重污染必须得到治理。

两年多来,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淘汰关闭落后企业、改造提升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渭河干流水质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了31%,氨氮下降了43.4%,支流这两项指标分别下降了36.3%和35.5%。渭河潼关出境断面水质提前两年达到了国家考核要求。

根据总理报告中的新要求,今年我们将全力完成52个在建污染治理项目和18个未开工项目,采取“一河一策”的办法抓好重点支流治理,力争渭河干流水质年底前总体达到Ⅳ类水质。

中国新闻周刊: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而水库70%以上的水由汉江、丹江供给。陕西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水源?

娄勤俭:我们把汉江、丹江水质保护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是着力构建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二是制定汉丹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水质保护行动方案》等法规政策,使水污染综合防治进入法制轨道;三是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尾矿库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

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十多年来汉、丹江整体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标准以内,水源地涵养和水质保护工作持续走在水源区省份前列,得到国务院和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

山西省晋城市 篇12

山西省作为典型的中部省份, 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其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山西省, 正面临着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一系列问题, 使得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山西省为了满足未来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和集约利用的需要, 合理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方向, 需要对城市现状用地的承载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以确定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 为地方政府新增建设用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二、山西省五大地级城市资源承载力研究

山西地处华北地区西部, 黄土高原东翼, 总面积为15.63万平方公里。境内煤、铁、铝土、等资源丰富。省辖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运城、忻州、临汾、离石11个地级市, 119个县 (市) 、区 (含市辖城区) 。自1949年以来,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和适中的地理区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山西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传统重工业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体系, 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土地资源对区域国民经济规模具有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空间载体, 不仅直接为人们提供食用农副产品, 而且与第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轻工业原材料等资源息息相关。合理评估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能力, 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研究方法

在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 多数学者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基本承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区域内已有土地资源存量的依赖性将越来越低, 根据山西省各地市的具体情况, 以及数据的易得性和横向、纵向的易比性, 本文选择大同、太原、阳泉、长治、运城五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通过对五大地市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城市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土地潜力的测算以及标准化处理, 即可得到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指数、城市土地承载力类型。

(二) 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计算

1、计算土地加权面积 (Lw)

Lw=农用地面积+153.2×非农用地面积

由于单位面积农用地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要小于非农用地支撑力。2006年山西省农用地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为14190.4∶1496.4386=9.48∶1 (见表1) 。同年山西省GDP中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76.6∶4469.9=1∶16.16, 单位土地面积上实现的增加值非农产业是农业的153.2倍。故单位土地面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非农产业用地是农业用地的153.2倍。

2、计算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 (Le)

Le=土地资源加权面积 (Lw) ×地形系数 (Tc)

平原与山地丘陵对经济发展各具特点和优势, 平原比山地丘陵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考虑到山西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 故本文排除地形因素对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的影响。

3、城市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土地潜力

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非农业的发展就必然不可避免地新占用耕地或未利用地。一个地区未利用地以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数量, 就成为城市与非农产业占地发展的硬约束条件。未利用地与可新增耕地两者面积就成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之总潜力所在, 也是城市扩展和新的工业项目布局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设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潜力为Lc, 考虑到未利用土地利用价值较新增耕地低, 所以依未利用土地作参照系, 将可增加耕地系数设为1.5 (见表2) 。计算公式为: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潜力 (Lc) =1.5×可增加耕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

4、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计算

要计算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 就需要对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指数 (Let) 进行计算。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潜力二者因素, 来考量区域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 (见表3) 。计算步骤:对前述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和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潜力进行标准差标准化处理;对同一地级城市的两个标准化数据进行简单加权, 此加权值即为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指数。

三、结果与讨论

(一) 较高承载力型

包括运城、大同两市, 其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处于这五大地市较高水平。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市排在首位。运城市土地垦殖率和利用程度较高, 利用方式以农为主。市域内条件较好的土地资源基本得到开发利用, 但是其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潜力略显不足。大同市位列运城市之后, 其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潜力较大, 然而由于大同市地处高寒丘陵地区, 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比例较大, 土地资源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且非农用地仅占土地总量的5.25%, 故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指数较低。

(二) 中承载力型

包括长治、太原两市, 长治市两项指标均为正值, 但综合承载力指数并不高。太原市两项指标都为负, 究其原因, 主要是耕地大量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和城乡居民点用地集约化水平较低;丘陵、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 平川地区部分土地污染严重, 极大地限制了土地资源利用。另外, 已利用土地生产率偏低也是原因之一。

(三) 低承载力型

包括阳泉一市, 阳泉市土地资源两项指标也为负, 从地质、经济等方面分析原因, 主要是由于受地质构造作用和长期水土流失的影响, 阳泉市境内地形支离破碎, 坡耕地面积比重较大, 农用地质量普遍很差。全市175118.85公顷未利用土地中, 仅有不足7%的土地可供开发成耕地。人多地少, 耕地质量差, 后备资源严重缺乏是阳泉市的土地资源特点, 人地矛盾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充分保护现有资源, 在阳泉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土地承载力的测算, 可以明确一定区域不同分区的承载力状况, 进而建立区域资源承载力和开发潜力的主体功能分区, 有助于在区域规划中针对不同类型功能分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因地制宜的评价体系和发展战略。

摘要:文章选取山西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同、太原、阳泉、长治、运城五大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区域, 从土地资源对经济影响的角度,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数, 在此基础上对五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江, 陈培安.山东省地级城市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2]、阚先学, 韩秀兰, 罗剑朝.山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3]、曹海霞.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9) .

上一篇:人才团队下一篇: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