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粮食生产

2024-05-28

山西省粮食生产(精选7篇)

山西省粮食生产 篇1

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物质保证,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人口持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耕地面积快速减少的背景下,粮食生产的区域环境和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宏观角度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2,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4],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1];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5],粮食优势省区有集中的趋势[6]。区域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7]、江苏[8]、河北[9]等地。这些研究为我国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现有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研究忽视了地理空间效应及评价单元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主要以粮食产量比重变化为主,研究结果不能揭示深层次的粮食生产空间格局规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来探讨省域范围内县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规律的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选取江西省91个县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运用ESDA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江西省1980~2009年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为区域粮食生产布局与优化、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江西省地处我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范围24°29'14"N~30°04'41"N、113°34'36"E~118°28'58"E,总面积16.69×104km2。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mm~1940mm,无霜期长。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根据高程和地貌类型特点,将江西省划分为4个粮食生产类型区,即湖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和高山丘陵区[10](表1)。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10个县级市,70个县,19个市辖区。

江西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是我国南方所剩不多的三个主要粮食调出省之一[11],也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确定的重点区域之一,有36个县(区)被列入全国产粮大县,江西粮食生产状况对保障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西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联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必然加快江西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耕地数量快速减少,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江西省乃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开展江西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对于确保区域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为36个全国产粮大县。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1991~2010年)》、《江西统计50年》。以2009年行政区划为基准,对行政区划调整及名称变更的单元进行修正,将市辖区进行归并,如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统一归并为南昌市区。经处理,空间尺度划分为91个县(市、区)。运用Arc GIS9.2和Geo 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对江西省1980~2009年县域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进行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粮食产量重心模型

重心模型是研究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变动的重要分析工具。粮食生产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了粮食生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生产重心位置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重心的移动反映了粮食生产的空间轨迹。粮食产量重心模型表示为[1,9]:

式中,Ti(i=1,2,3,…,n)表示第i评价单元粮食产量;Pi(xi,yi)为该评价单元的地理中心坐标;Pj(xi,yi)为粮食产量第j年的区域重心坐标。

2.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是用来描述区域社会经济现象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空间统计方法,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12]。

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对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的空间特征的描述,常用Moran’s I来分析区域总体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计算公式如下[13]:

式中:xi和xj分别是变量x在相邻配对空间点的取值,x是变量的平均值,wij是相邻权重(若空间点i和j相邻,wij=1,否则wij=0),n是空间点总数。Moran’s I系数的取值为[-1,1],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0表示不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测度一个局部小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的空间异质性,推算出集聚地空间位置和范围。用局部Moran’s I统计量(LISA)和Moran散点图来揭示各个区域单元空间自相关的程度。局部Moran指数计算公式为[14,15]:

局部Moran’sⅠ的期望值为:

当Ii≥E(Ii)时,表明第i个地理单元周围有一种相似属性值的空间集聚现象,即空间正相关现象;当Ii

Moran散点图定性区分出每个地区与其周边地区属性值间的相互关系,分为4个象限,分别对应于县域单元与其邻县的4种类型的局部空间联系形式:第1象限表示高高集聚(HH型);第2象限表示低高集聚(LH型);第3象限表示低低集聚(LL型);第4象限表示高低集聚(HL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西省粮食生产总体特征

1980年以来,江西省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总体均呈增长态势(图1)。2009年全省粮食产量为2002.56万t,是1980年的1.61倍,年均增长率为1.67%。人均粮食由1980年的379.19kg/人,增至2009年的451.83 kg/人,年均增长率0.61%。

从各粮食产区看(图2),低山丘陵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最大,但比重近30a仅提高了0.25%,湖区和平原区所占比重则分别提高了1.85%和2.83%,而高山丘陵区所占比重降低了4.93%,江西省粮食生产向湖区和平原区集中分布的趋势明显。

从粮食生产县域分布来看(表2),1980年粮食产量20万t以上的县域为14个,2009年达46个,粮食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由34.05%增至78.70%。1980~2009年,产量50万t以上的县域由1个增至10个,比重由4.37%增至30.96%;产量40~50万t、30~40万t的县域分别由1个、3个增至4个、8个,比重由3.66%、8.73%增至8.06%、12.49%;产量20~30万t的县域由9个增至24个,比重由17.30%增至27.19%。36个国家产粮大县粮食产量比重则由1980年的58.76%增至2009年67.50%。江西省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集中,且随时间推移,趋势愈来愈明显。

3.2 总体空间差异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知,江西省粮食生产全局Moran’s I从1980年的0.2076,增加到2009年的0.3025,整个研究期内全局Moran’s I估计值全部为正,且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加,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这表明,1980年以来江西省的县域粮食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相邻县域间存在相互影响,呈现出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即高高集聚(HH型)、低低集聚(LL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生产相似的县域的空间集聚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

3.3 局部空间差异

根据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数据,得到江西省1980、1990、2000和2009年粮食生产的Moran散点图(图3),统计出4种空间联系类型的单元数,括号中的数值表示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单元数(表4)。近30年来,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数量由45个增至65个,1980、1990、2000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49.45%、59.34%、58.24%和71.43%,表明江西省粮食生产在局域范围内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局部集聚格局显著,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将Moran散点图与LISA显著性水平相结合,可以得出5%显著性水平下的Local Moran’s I图(图4),可以进一步分析各县域粮食生产的空间自相关程度。

图4反映出1980-2009年江西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分布及其演变过程:(1)显著的高高(HH)类型区,局部高值聚集类型,在研究期内分布较为稳定,以鄱阳湖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集中分布,南昌县、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新干县、余干县、抚州市区、东乡县一直处于该区,上高县在1980、1990和2000年,崇仁县在1990年、2009年,乐安县在2000年分别落入该区。该区位于鄱阳湖平原,是江西省传统农业区,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2)显著的低低(LL)类型区,局部低值聚集类型,分布的县域很少。仅包括1980年的湖口县和2000年的湖口县、星子县、永修县。该类型处于鄱阳湖湖区,粮食生产受洪涝灾害影响较大。(3)显著的低高(LH)类型区,分布的县域较少。1980年包括九江县、万年县、崇仁县和井冈山市;1990年包括九江县、乐安县和井冈山市;2000年与1980年分布一致;2009年包括九江县、万年县、井冈山市和南昌市区。这类“凹点”主要分布在粮食生产较高的县的周围。(4)显著的高低(HL)类型区,1980年、1990年和2009年包括乐平市和信丰县,2000年仅有乐平市落入该区。这类“凸点”处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周围县的农业生产较好的区域,如信丰县虽处于赣南山区,但境内低丘盆地面积较大,与南雄盆地相连,耕地面积较大,粮食生产条件良好。

3.4 粮食生产重心变化

利用公式(1)可以计算出江西省粮食生产重心及变化,结果如图5。江西省粮食生产重心变动范围较小,一直在丰城市境内移动。2009年与1980年相比较,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09km,偏移位置很小。这主要是由于鄱阳湖平原区粮食生产占全省的比重较高,且呈增加趋势。高山丘陵区粮食生产比重持续下降,共同造成了江西省粮食生产重心微弱东北移动。重心模型的分析结果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即江西省粮食生产集中于鄱阳湖平原南部,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3.5 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

影响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对粮食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空间和时间尺度具有波动性,而社会经济投入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本文选择了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业用电量、地膜使用量、农村居民纯收入等9个主要影响因素,利用91个评价单元粮食产量数据与9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别得出2000、2005和2009年粮食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系数(图6)。

从图6可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2000-2009年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2009年关联系数分别为0.8617和0.7604,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使用量,地膜使用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影响相对较小。2000-2009年间各因素对粮食生产格局的影响程度基本保持稳定,说明由生产资料投入引起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变化的程度在逐渐缩小。

4 结论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能揭示一般截面分析或时序分析所没能揭示或忽略的信息,较好地解决了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问题,真正反映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为区域空间变量差异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通过运用ESDA和GIS技术,分析了1980-2009年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地域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期内江西省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稳步增加,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湖区和平原区集中分布。

(2)近30a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丰城市境内,略微向东北方向偏移2.09km。

(3)1980-2009年江西省县域单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逐渐增加,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分布,空间集聚能力逐渐增强。

(4)1980、1990、2000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49.45%、59.34%、58.24%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局部空间集聚显著高产区(HH)以鄱阳湖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包括南昌县、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新干县、余干县、抚州市区、东乡县,显著低产区(LL)县域较少,仅包括1980年的湖口县和2000年的湖口县、星子县、永修县。

(5)影响江西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等。

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特征对于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粮食生产要因地制宜、分区管理,加大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注重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

摘要: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探讨了1980-2009年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西省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湖区和平原区集中分布;近30a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丰城市境内,略微向东北偏移2.09km;县域单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1980、1990、2000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49.45%、59.34%、58.24%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局部空间集聚显著高产区(HH)以鄱阳湖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包括南昌县、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新干县、余干县、抚州市区、东乡县,显著低产区(LL)县域很少,仅包括1980年的湖口县和2000年的湖口县、星子县、永修县。影响粮食产量空间格局主要因素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等。

关键词:粮食生产,县域单元,地域格局,ESDA,江西省

山西粮食安全调查 篇2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山西的煤、电、铝全国飘红, 而山西的农业, 特别是粮食安全则鲜为人关注。其实山西既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也是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省份。这里有曾经全国闻名的“大寨”经验, 有运城临汾的“晋南粮仓”, 有晋西北的“杂粮王国”。但由于复杂的地理和气候关系, 山西十年九旱, 年年春旱, 粮食生产条件十分脆弱, 农民难以走出成本高、卖出低的“高进低出”的怪圈。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 全省粮食产量已从70亿公斤迈上了100亿公斤的台阶, 2004年到2008年连续5年粮食大丰收, 但因品种和地区失衡、耕地缩减、农资涨价, 山西的城乡居民口粮自给率只有50%, 远低于国家坚守的95%的红线, 全省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最近, 笔者因工作关系, 较为详细地对山西省的粮食产量问题进行了调查。

山西的粮食安全最突出的几个问题是:

一个不足:粮食产不足需

山西粮食消费年缺口为10到20亿公斤。其中口粮消费呈递减状, 减幅为3.6亿公斤;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则增幅为8.3亿公斤和6亿公斤, 食品副食及酿造用粮基本稳定在4.5亿公斤。在其品种中, 稻谷、小麦缺口大, 玉米则富余。

从未来趋势看, 山西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而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较大, 粮食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两个失衡: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失衡

山西的粮食产需品种严重不平衡, 产粗吃细, 小麦不足, 稻谷、食油几乎全部靠外调, 而玉米有余 (玉米年平均产量为60.2亿公斤, 占粮食总产量的59%) 。由于小麦、稻谷主要用于口粮消费, 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 玉米产量的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粮食供需间的矛盾。

从地区结构看, 全省11个市粮食产量由南到北呈由高向低明显变化趋势, 尤其是小麦主要分布在南部, 中部有一部分, 北部几乎为零。而这几年南部的运城和临汾产麦区小麦产量连年减少, 全省35个固定贫困县, 其中有14个县人均产量不足175公斤, 属贫困地区中的基本都是缺粮县。

三个偏高: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和价格水平偏高

山西省粮食生产条件脆弱, 浇灌费用高, 加上农业生产资料涨价, 一定程度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使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山西省的粮食外采购量大, 采购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较低, 造成粮食流通领域成本偏高。据统计, 每年光小麦、稻谷和食用油的外采就增加流通成本7亿元以上。

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偏高必然导致粮油价格水平整体偏高, 这就不仅削弱了山西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四个滞后:基础设施、流通方式、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粮食供需矛盾突出, 通过流通调剂余缺, 保障有效供给的任务很重。2003年到2007年, 全省年均调入粮油36.7亿公斤, 调出粮食20亿公斤, 省际间粮油流通量很大。但山西的粮食基础设施和流通方式发展滞后, 以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为特征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缓慢, 运行效率低, 流通成本高, 已很难适应保障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发展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粮库迫切需要维修改造。信息化水平低, 全省没有形成网络, 信息渠道不畅通, 粮食流通有很大的盲目性。全省现代网上交易方式才开始起步, 多数地方和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交易方式, 交易效率低, 成本高。

山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起步较晚, 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到位, 一些企业存在以减代改、以卖代改的问题, 触及深层问题、配套性强的改制工作刚刚起步, 国有粮食企业整体效益欠佳。现全省共有粮油加工企业178个, 这些企业科技含量低, 名牌产品少, 总产值仅为21亿元, 利润总额才5113万元, 在全国排名20多位。

两个堪忧:农户存粮和粮食质量卫生状况堪忧

近年来山西省农户存粮总量虽有所增加, 但口粮储存急剧下降。在农户储粮总量中, 种子、饲料和商品粮占大多数, 呈上升趋势。另外, 传统产粮县的存粮也明显下降, 临猗县2007年农民人均储存小麦仅62.5公斤, 只能满足3个月的需要。从粮油质量卫生状况看, 一些隐患已经渗透到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等各个方面。据2007年山西原粮卫生调查结果显示, 小麦质量卫生状况较好, 玉米质量卫生合格率较低。玉米185个样品合格的仅为102个, 合格率为55.1%;另据2008年12月山西省储粮检测中心对部分市县成品粮油抽样检测, 351个采集样品合格率为64.9%。小麦粉、大米的主要问题是水分指标超标严重, 部分小麦过氧化苯甲酰 (增白剂) 超国家卫生标准4倍, 部分食用油溶剂残留超国家卫生标准6.7倍。

加强山西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 对山西的粮食安全, 必须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一手抓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一手抓粮食供给数量保障, 一手抓粮食质量卫生保证;一手抓粮食市场完善, 一手抓粮食宏观调控强化, 着力构建“供给稳定, 储备充足, 调控有力, 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总体要求, 山西要继续强化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领导,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粮食市长负责制, 明确和分解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目标。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油质量卫生、粮食储备、粮食现代物流、粮食总量平衡、粮食流通秩序、粮食企业改革等粮食安全指标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目标责任主体。

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实现粮食自给是基本方针。这就必须大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加强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还必须深化粮食企业改革, 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 实施“放心粮油”工程, 健全粮油质量保障体系。

山西省粮食生产 篇3

11月9日, 山西省统计局对外发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山西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登上120亿公斤新台阶, 比去年多产出5亿多公斤。

秋粮是山西粮食生产的大头, 对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霜降已过, 秋季粮食作物绝大部分已经归仓, 山西省统计局表示, 预计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125.11亿公斤, 这也是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登上120亿公斤新台阶。2011年山西省全年粮食总产量是119.3亿公斤。

据山西省统计局分析, 山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一方面得益于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强,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粮食播种面积年年稳中有增;另一方面得益于对项目资金的整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以及示范区的辐射带动,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把钱赚”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在全省已不鲜见。

山西省粮食生产 篇4

今年粮食生产呈现出气候适宜、面积增加、单产提高3个显著特点, 这也是促成增产的重要因素。

秋粮是山西省粮食生产的大头, 对山西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今年春播期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 播期集中, 出苗整齐, 春播质量高;夏播期间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受到一定影响;7月份全省降水量在57~333mm之间, 降水充足, 对秋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总体来看, 气候因素对秋粮生产利大于弊, 为增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另外, 惠农政策不断增强,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秋粮面积年年稳中有增。今年秋粮面积预计为259.07万hm2, 比上年统计数增加3.36万hm2, 增长1.31%。加上夏粮面积, 全省粮食总面积可达329.97万hm2。而且面积增幅较大的均为高产作物, 其中玉米167.32万hm2, 比上年增加2.65万hm2;薯类20.69万hm2, 比上年增加1.45万hm2。

山西省粮食生产 篇5

陕西省深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顺利实现了向“市场主渠道”的转轨, 多种粮食经营主体参与的粮食流通格局已经形成, 适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新型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通过兼并重组, 组建新企业328户, 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240户。国有粮食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连续4年实现全省盈利, 盈利水平位居全国粮食产销平衡省份前列。

过去5年, 陕西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5年间, 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粮食仓库设施及物流建设、仓房维修改造等近3.6亿元。经省政府批准, 制定实施了《陕西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 (2010-2015) 》, 目前已启动实施28个项目。粮油加工业快速发展, 2011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并涌现出一批中国名牌产品和陕西驰名商标。积极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程, 为全省6万多农户配置了标准化储粮装具, 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约300多万kg。

山西省粮食生产 篇6

一、山西省水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

1. 水资源贫乏, 缺水问题严重

(1) 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山西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由于降水的逐年减少及煤矿等大量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 导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全省1956年—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8.8 mm, 水资源总量123.8亿m3, 其中河川径流量86.8亿m3、地下水资源84亿m3、重复量47亿m3。与1956年—1979年系列评价结果比较, 降水量减少25.2 mm, 减幅4.7%;水资源总量减少18.2亿m3, 减幅为12.8%。其中河川径流量减幅为23.9%, 地下水资源减幅为9.7%。近年来, 山西水资源出现了大幅度衰减趋势。199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资源量只有96.3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经下降到不足300 m3。根据中国科学院2000年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山西在全国31个省、市、区水资源指数 (依据人均、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量) 排序29位。1998年—2000年全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高达68%, 早已超出了国际公认的用水高度紧张标准 (20%~40%) 。水资源形势极为严峻。

(2) 水资源需求压力不断增大从用水情况看, 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增加, 农灌用水减少。从1980年—2000年, 城镇生活用水增长292%, 工业用水增长34%, 农村生活用水增加39%, 农业灌溉及林牧副渔用水减少23%。2003年山西生活、工业、农田灌溉及其他用水量分别为:7.22亿m3、14.14亿m3、31.50亿m3、2.88亿m3, 占总用水量的12.95%、25.36%、56.50%、5.17%, 农业用水比例最高, 工业用水比例次之。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水需求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矛盾将会更加激烈。

(3) 农业用水日益紧张从不同年代农业用水比例看, 农田灌溉用水比例逐年下降, 由1980年的77.24%下降到2003年的56.5%。近年来全省水浇地有效灌溉面积每0.067 hm2平均灌溉供水量仅有197 m3左右, 供水量之少, 在我国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11个省市中属于末位。扣除渠系田间渗漏蒸发损失后, 1 hm2净供水量只有1 359 m3。按照多年灌溉试验及不同频率情况下降水的可利用量、作物种植比例情况来计算, 作物需要的1 hm2净灌溉水量在中等干旱年 (频率75%) 为3 000 m3左右, 在中等年 (频率50%) 为2400m3。以此标准衡量, 目前1hm2净灌溉供水量只能满足作物需水的45%~56%, 在供水量上有很大的缺口。

2. 降水年际丰枯悬殊, 干旱发生频率增加

(1) 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1950年—2003年, 全省54年累计年平均降水为488.6 mm, 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最大降水年1964年, 降水量为705 mm, 最小降水年1955年, 降水量为252.5 mm。南北分布不均, 从东南向西北雨量递减。南部年平均降水量441.2~626.8 mm, 中部为420.5~524.0 mm, 北部为367.2~427.2 mm。从每10年平均情况来看, 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全省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25.4 mm、520.5 mm、485.4 mm、483.6 mm、455.3 mm, 呈明显减少趋势, 50年代—90年代减少了70.1 mm。从降水量分等级看, 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出现的年数由60年代的10%上升到90年代的20%;年降水量在400~500 mm出现的年数由60年代的20%上升到90年代的70%;而年降水量在500~600 mm出现的年数由60年代的60%降到90年代的10%;年降水量大于600 mm的年数由60年代的10%降到90年代的0。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 年降水量多在450 mm左右, 而且对作物有效降水的次数愈来愈少。

(2) 干旱发生概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 70年代山西省干旱发生概率为20%, 80年代为30%, 90年代为40%。自50年代以来, 受旱灾年为25次, 其中, 重旱年11次 (受旱率≥40%, 成灾率10%~20%) , 极旱年14次 (受旱率≥48%, 成灾率20%) , 居北方15省 (市、区) 第2位, 且25次中仅90年代就有8次。1949年—2003年的54年中, 全省出现干旱的年份共有48次, 除1954年、1956年、1964年、2003年基本无旱情外, 其余年都有大小不等的旱情。平均1.1年就有1次, 这符合山西“十年九旱”之规律。其中全省性的旱灾有20次, 即1955年、1957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5年、1970年、1972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5次旱情 (农田受旱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50%或50%以上) 是1965年、1972年、1986年、1991年、1997年。

(3) 重旱频率增加大范围重旱年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基本上是十年一遇, 而进入90年代就发生了2次 (1991年、1997年) , 且出现了1997年夏季、1998秋季、1999年冬季、2000年春季全省性季重旱年。可见无论是季还是年, 进入90年代以后, 重旱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山西省气象局对全省109个气象站1961年—2000年季、年降水量进行了Z指数分析, 将干旱等级超过6级的站点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1965年、1972年、1986年、1991年、1997年、1999年为重旱年, 干旱出现频率为12.5%。1962年、1972年、1981年、1995年、2000年为严重春旱年, 干旱出现频率为12.5%。春旱严重的2000年, 全省有51%的县 (市) 干旱等级达7级, 为极旱, 季降水量有44个县 (市) 突破历史降水量最少记录, 16个县 (市) 突破历史降水量次少记录, 8个县 (市) 排在历史最少降水量的第3位, 有62%的县 (市) 排在历史前3位;1965年、1968年、1972年、1974年、1980年、1983年、1984年、1986年、1991年、1997年、1999年为严重夏旱年, 频率为27.5%。1997年夏季, 全省有87%的县 (市) 干旱等级达7, 有66%的县 (市) 最少降水量排在历史前3位。

(4) 受旱灾面积及成灾率上升受旱面积由50年代的平均1 278 khm2上升到90年代的2 661 khm2, 成灾率由60年代的68%上升到90年代的75.3%。

3.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节水潜力可观

(1) 灌溉水利用率低目前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6左右, 和节水规范要求0.68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这也就是说大约有54%左右的灌溉引水量损失于渠系或田间的渗漏 (包括部分蒸发) , 而未用于农作物的蒸发蒸腾消耗上。在农田水分生产率上, 目前全省1 m3水量 (包括降雨和灌溉给水) 生产的粮食产量为0.75~0.95 kg, 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2左右, 和国家规范要求的1.2 kg相比, 在用水效率上也有相当的差距。

(2) 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在7月—9月, 其时空分布和农作物生长严重错位, 而且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发生, 造成水土流失, 降水利用率仅35%左右, 1mm降水生产粮食仅0.3~0.45kg/0.067hm2, 和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20%~25%的降水利用空间没有充分发挥, 见表1。

二、未来粮食需求与农田节水

1. 未来粮食和水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山西省1996年—2005年人口资料,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21.033x-38816 (R=0.9995**) 进行预测, 全省人口数量至2010年上升到3 460万人, 2020年上升到3 670万人, 2030年上升到3 880万人。

未来营养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有利于人民健康、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根据全省居民营养现状, 结合国内外营养发展趋势, 全省居民营养的主攻方向是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并重, 降低植物性产品热量的比例, 制定出温饱型、宽裕型和小康型营养目标。

2010年人民食物消费和营养达到温饱型, 基本目标是: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热量10 048 k J, 蛋白质70 g, 脂肪60 g。根据上述标准, 人均每年约需要400 kg的粮食。2020年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达到宽裕型营养标准, 即热量达到10 676 k J, 蛋白质达到73 g, 脂肪73 g, 则人均大致每年需要500 kg的粮食。2030年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城乡全面达到小康型的标准, 即热量达到11 095 k J, 蛋白质达到76 g, 脂肪达到76 g, 则人均大致每年需要600 kg的粮食。

按照上述人口增长速度和营养目标计算, 2010年全省粮食需求量1 384万t, 需消耗水资源138.4亿m3;2020年全省粮食需求量达1 835万t, 需消耗水资源183.5亿m3;2030年全省粮食需求量2 328万t, 需消耗水资源232.8亿m3。在耕地数量保持平衡的情况下, 若按现有的水资源量、农业用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010年、2020年、2030年的缺水量分别为38.4亿m3、83.5亿m3、132.8亿m3。

因此, 要确保粮食安全, 必须在保护耕地数量、扩大复种指数的同时, 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力求在短时间内使自然降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30%~40%提高到60%, 利用效率由4.5~6.75 kg/mm·hm2提高到7.5~10.5 kg/mm·hm2;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46提高到0.6~0.7, 利用效率由目前的0.75~0.95 kg/m3提高到1.1~1.2 kg/m3,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2. 粮食产量与降水量关系分析

从全省的自然气候特点分析不难看出, 山西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型农业, 粮食产量的高低受降水量的波动较大。从建国以来1949年—2005年的自然降水 (x) 与粮食总产量 (y) 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 不管是总产量, 还是单产均与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详见图1、图2。

为了进一步分析降水量与农业科技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分别对50年代、90年代的降水量与粮食单产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其相关性50年代为显著相关 (R=0.6489*) , 90年代的相关性较差 (R=0.2651) , 这说明粮食产量的高低在受降水量影响的同时与节水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90年代以来, 山西省大面积推广了以秸秆、地膜覆盖、集水补灌、保护性耕作、坡耕地综合治理、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农田节水技术累计达0.1亿hm2, 有效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累计增产粮食30多亿kg。详见图3、图4。

三、确保粮食安全的农田节水技术

1. 建设土壤水库“蓄水”技术

山西省耕地资源中坡耕地占70%, 主要分布于东西两山。多年来, 广大劳动人民加强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通过水土保持耕作、种植生物篱、沟垄种植、培肥改土等综合治理措施, 变“三跑田”为“三保田”, 改善土壤蓄水状况, 减少水土流失40%~60%, 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20%, 利用效率增加3.0~3.75 kg/mm·hm2。

2. 实施秸秆、地膜覆盖“保水”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省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实践表明, 通过小麦、玉米秸秆覆盖还田, 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5%~25%, 利用效率提高1.5~3.5 kg/mm·hm2, 平均1 hm2增产粮食350~1 200 kg。同时, 土壤有机质年增加3~5 g/kg, 有效磷年增加2~11 mg/kg, 速效钾年增加15~40 mg/kg。通过地膜覆盖, 使地表蒸发减少30%以上, 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 利用效率1 hm2增加3.0~3.5 kg/mm, 平均1 hm2增产粮食900~1 500 kg。壶关县多年来在冷凉山区实施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技术, 1 hm2土地1mm降水生产玉米15 kg, 折合1 hm2生产玉米7 500 kg。

3. 发展旱井、旱窖“集水”技术

通过建设旱井、旱窖, 充分利用天上水、小泉小水等水源, 并配套补灌设备, 在作物生育期适时补灌1~2次。一是有利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1 hm2收入增加1.5万元以上;二是实现粮食产量翻番, 缓解粮食生产与耕地的矛盾;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0%~40%, 水分利用效率是旱地的2倍。

4. 推广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在全省盆地灌区, 采取低压输水管灌, 可使水分利用率由漫灌的40%提高到50%~60%,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0.1 kg/m3;采取喷灌, 使水分利用率达70%以上, 水分利用效率达0.8~1.0 kg/m3;采取微灌, 使水分利用率达80%~90%, 水分利用效率达0.9~1.2 kg/m3。近年来, 在瓜果菜等经济作物上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践表明, 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药、省地、省工、增产、提质等多种功效, 每0.067 hm2节水60%以上, 水分利用率提高40个百分点, 节肥20%以上, 节药50%以上, 每0.067 hm2节支增收1 000余元。推广此项技术, 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大幅度节约水肥资源, 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5. 应用抗旱良种“省水”技术

山西省粮食生产 篇7

新余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威, 江西省农机局局长官少飞,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出席研讨会并分别致辞, 渝水区委书记徐文泊和江西省粮油局调研员郑敏、安徽青园集团总裁叶青等出席研讨会, 新余市农业局局长何慕良主持研讨会,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相东作主题演讲。

官少飞局长在致辞中指出, 在我省水稻抢收抢种农忙生产的收尾时节, 召开全省粮食烘干与粮食安全研讨会, 共同分享粮食生产的丰收喜悦, 共同探讨解决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推进粮食烘干技术推广应用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13年全省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 全省粮食总产达423.22亿斤, 比上年增加6.26亿斤, 实现历史上首次“十连丰”。

官少飞局长强调, 我省粮食烘干市场潜力巨大, 大有文章可做, 大有事业可为。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烘干机械化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既是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的需要, 也是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的需要, 更是满足广大农民机手期盼的需要, 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的春天已经到来。全省农机部门要把粮食干燥的现代化与田间生产的机械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努力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看天脸色的被动局面, 使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 切实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希望各地积极做好粮食烘干机具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 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的扶持服务力度, 为加快推进粮食烘干机械化进程, 确保粮食安全尽一份责、出一份力。

在江西省农机局局长官少飞等陪同下,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来赣考察, 并参加了在新余市召开的江西省粮食烘干与粮食安全研讨会。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市长丛文景先后会见了王金富总经理一行。

在赣期间, 王金富总经理一行先后察看了奇瑞重工品牌机具展示, 并实地来到新钢集团冷轧厂、袁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中国南方农业 (工程) 机械产业园 (青园城) 和新余市城市规划馆参观考察, 全面了解新余市区域位置、经济发展、钢铁产业、农机产业园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等整体投资发展环境, 并了解江西省及新余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关情况, 重点听取了新余市和渝水区重点扶持烘干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

各设区市和全省43个粮食主产县的农机部门主要负责人, 330余名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和部分经销商参加了研讨会。

上一篇:创意设计的时尚张力下一篇:医院远程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