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2024-08-18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精选9篇)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篇1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山西人说的山西话,即是山西方言。可以说,没有山西方言也就没有山西文化。

放之历史长河,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的关系确实源远流长。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山西文化既靠文字传承,也靠语言(即方言)传承。可以肯定,没有语言的传承,山西文化是流传不到现在的。山西方言中的古音

对照许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沟通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桥梁和纽带,是高雅的语言!可以说,现在太原人、晋中人说的方言,就是当时唐朝人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说的话。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

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方言也在变化。而正是由于山西山川阻隔,地域封闭,经济自给自足,语言的变化相对较慢。因此,山西方言中保留古语音较多,古文化的含量较高,这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事实。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对山西方言与古文字、古语音的对应关系,对山西方言中的古文化含量,认识还很肤浅。

彭真同志的家乡,曲沃县垤(dié)上村,今已属侯马市。垤就是个古音。还有一个古字,咥(dié),吃的意思。这个字,可能除了山西人在用,别的地方人已经不用了。晋中、太原方言中常用这个字。如,今天咥了一碗拉面,咥了个过油肉。咥字本意是吃,长期使用中产生延伸变异。还有“咥便宜”的说法。如某公买了二斤豆腐,顺手拿了根葱,回来告老婆说,“咥了个便宜。” 山西方言与古诗词

山西历史上出过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等。当时这些唐代诗人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有时心里不免嘀咕,白居易的诗不押韵呀!但又不敢说,怕人家笑话自己没文化,白居易是历代公认的大诗人嘛!

实际上,这些唐代大诗人当时都是说的山西话,山西方言。目前汉语各方言区中,只有山西方言、江浙方言中含有大量入声字,尤其是晋中、太原一带方言中含入声字较多,诗词中许多是用入声字作韵脚的,储存了许多远古的文化信息。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用太原话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

入声字确实很独特、很奇特。它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尾声似乎被吃掉了,像爆炒豆子,叭叭作响。而普通话尾音较长。如山西话:公安局、一桌饭、杀割啦、改革开放。语言学界专家曾多次去晋中考察,让一些中小学老师用方言读白居易、王维等人的诗,入声字使这些古诗词大放异彩。

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学的晋语区中不包括晋南二十七县市区及广灵县,因为它们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山西方言与音乐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这是世人皆知的。山西民歌由于其地域性特点鲜明,山西韵味十足,非常优美动听,流传很广,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韵律感,山西民歌只有用方言演唱才有味道,至少也要普通话里夹杂山西方言,关键字、词要用山西方言,如果用纯普通话演唱,会韵味全无。

北京一个歌唱家演唱 “交城山”,有一句“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外好车马”。山西韵味应该是“一(ye)辈子也没(me)啦坐过外(wai)好车马”。歌唱家唱成“一(yi)辈子也没(mei)啦坐过那好车马”韵味全无,听着不舒服。

还有一个歌唱家演唱“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把“双圪顶”跪在石头上,改成“双膝盖”跪在石头上,本意是想用全国人民都听懂的语言推广山西民歌,这一改,使得生动的左权民歌变得索然无味。

而民歌大王石占明演绎了许多山西民歌,除左权民歌外,其他民歌也是唱得有滋有味。他满口左权话,在京城闯荡几年,是略带京腔的左权话。他的歌有味又听得懂,在全国各地舞台上大受欢迎。山西方言与戏曲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繁多,剧目丰富多彩,各剧种名家辈出。各剧种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分不开。首先,剧情大多与山西有关,如“打金枝”“下河东”等等;其次,音乐曲牌是当地的音调;第三,道白用的是方言。尤其是方言的运用,使得地方戏剧妙趣横生,大受欢迎。曾经有一段搞戏曲改革,音乐朝歌剧方向走,道白用京腔,弄得不伦不类,丢失了大批观众,已经引为教训。

山西的地方戏曲大都是用方言区来命名的剧种,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正是体现了方言与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下面以北路梆子为例,说明方言与戏曲的关系。北路梆子即雁剧,以晋北方言为基础,汲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1.词汇方面

从唱词和道白中,可以看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如名词:在《舁(yú)桥》剧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凉拌山药丝丝”“骨拐”“旱船”。在《血手印》剧中的“这边厢”“那边厢”。如动词、形容词:在《三堂会审》剧中,“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醉陈桥》中“手扳着垛口往下瞧”(扳着:压着、按着);“帅字旗不住空中飘”(不住:不停地);《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褪褪穷毛:即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这些方言词语在剧中的运用,叫人听来亲切自然,贴近人民生活。2.叠音词的运用

山西方言尤其是太原晋中方言中用叠音词较多。如冰糖蛋蛋、花生豆豆、电线杆杆、花袄袄、板凳凳。《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这些叠音唱词在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3.谚语、俗语的运用

北路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用了方言中的俗语、谚语。《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用顺口溜来刻画人物,更加生动。

我省各剧种在运用方言中大致如此,因此也紧紧吸引当地群众,使之流传久远。方言是地方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地方戏。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的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充满了幽默感,说起来使人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准确。以前人们打煤糕时要去煤场买煤,常听人们说:“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讥讽走后门、拉关系。反动军阀阎锡山搞三自传训时说的一句话:“没有关系找关系,找下关系没关系。”意思是要说你不是“共党”,就找关系来证明,找来证人就没事,找不来就按“共党”处置。这种一语双关的表达使人一听就明白,记忆深刻。

山西方言中对“二”的运用,简直妙不可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二流子”“二癞子”“二百五”“二不楞”“二愣子”“二傻子”“二姑娘”“二闺女”“二杆子”“二鬼子”“二五眼”“二饼子”(眼镜)、“二道贩子”“二把刀”“二球货”。山西方言中“二”打头的词多为贬义词,为什么不用一、三,一定要用二,说不清。现在又有发展,如“那人不行,有点二”。过去惯用语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

山西方言中语汇确实丰富生动。在太原地区,一个“头”字,有三种说法:太原城里人叫“得老”,小店一带叫“得老蛋子”,柴村一带叫“骷髅”。晋中一带说的“谝打”“倒歇”就比“聊天”生动、亲切得多。“溜舔”就比“拍马屁”更为形象、生动。类似的语汇较多,与普通话相比,山西方言更为丰富多彩。如:黑眯洼眼、球眯性眼、死眯处眼、死皮赖脸、圪出打蛋、黑操烂

五、假迷三道、肉头性脑、光眉俊眼。语音辨异、乡音出彩

说山西话十里不同音,确实不为过。山川阻隔,封闭自足的经济文化圈,造成了五花八门的地方口音。方言除了用文字记录、表达外,重要是靠语音来表达意图、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在山西方言众多的支系中,我认为最具幽默感、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五台话(包括定襄话)和平遥话了。五台定襄话的基本特征是把所有发ang的音,统统发为an,这就是打开五台、定襄话秘密的钥匙。如钢(gan)铁公司、阳(yan)光(guan)灿烂。而平遥话的特点是把an的音发为ang。如平遥人说展览(zhanglang)。而与平遥相邻的介休,又是把发ang的音发为an。有一句笑话,介休人说,张(zhan)部长(zhan),我(e)上(shan)了你的当(dan)了。刚调来的张部长听罢,气得晕过去。人家听成,“张部长,我骟了你的蛋了!” 山西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历朝历代,由于屯垦戍边、开发新区,大规模移民是常有的事。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人口的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方言随着迁徙人群大跨度地转移。几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域人群,几乎操着相同的方言,可能是移民带来的语言现象。比如长治方言区、黎城方言区,人们说肉为(yòu),说人为(yin)。这与辽东方言、胶东方言是一致的。究竟谁是源、谁是流,尚不清楚。但推测,山西为中原腹地,辽东、胶东较为偏远,山西应为源,辽东、胶东应为流。运城许多地方说街(jie)为(gāi),赶集为“赶街(gāi)”。这与云、贵、川、湘、鄂的方言是一样的。运城一带在汉唐时是京畿之地,出去做官、经商的人多,把当地语言带出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当时云、贵、川一带尚属蛮夷之地。源流关系应该是清楚的。山西境内古交、娄烦、静乐与沁源的口音有着惊人的一致,以至于经常错把静乐人当成沁源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大跨度的方言相近现象,尚待专家考察论证。

山西方言是山西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了载体,文化传之不远。为此,我们有必要像研究山西文化那样研究山西方言,像保护山西文化那样保护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篇2

阳泉方言属于晋语区大包片。晋语是指山西省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 大致分布在5个省区的176个县市, 其中山西所占的县份、使用人口最多, 晋语的主体是在山西。晋语目前分为8个片:并州片, 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邯新片、志延片, 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方言区。

阳泉方言作为晋语的一个片区, 同样保留古入声韵的喉塞音韵尾[-/], 但对于阳泉方言的研究却不多见, 基本的语音特点并没有得到详实的描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曹瑞芳发表过多篇对于阳泉方言研究的文章, 可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她在《山西阳泉方言音系》一文中, 归纳出阳泉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同音字表, 本文即根据该文所归纳的声韵调系统, 对阳泉方言的韵母特点进行描写。只是笔者根据自己居住的阳泉郊区的语音情况对韵母作了一点小的调整。曹瑞芳文以阳泉城区方言的发音情况将阳泉方言的韵母归纳为39个, 笔者所在的阳泉郊区实只有37个:山咸两摄细音阳泉城区今读[iΘ]、[ΨΘ], 而笔者所在的阳泉郊区今读[iE]、[yE], 与假摄合并。

2 阳泉方言声韵调

现将曹瑞芳在《山西阳泉方言音系》中的声韵调系统简单列出, 韵母系统已调整。

(1) 声母 (25个, 含零声母在内) 。

p pH m f v ;t tH n l ; ts tsH s z ; t♣t♣H ♣ |; ttH; k kH N x;O;

(2) 韵母 (37个) 。

□ ↔r a Θ ↔ Θe eɩ α□ ou αN ↔N a/ ↔/

ɩ ɩα ɩE ɩα□ ɩou ɩαN i↔N ia/ i↔/

u uα uΘ u↔ uΘe ueɩ uαN u↔N ua/ u↔/

y yE Ψ↔N Ψ↔/

(3) 单字调 (5个) 。

阴平 312 ; 阳平 44 ; 上声 53 ;去声 24 ;入声 4;

3 韵母特点

3.1 古入声韵

山、咸、臻、深、宕、江、梗、曾、通九摄的入声韵在阳泉方言部分带有喉塞音尾, 部分失去塞音韵尾而作开尾或元音尾。今阳泉方言有七个收喉塞音韵尾[-/]的入声韵, 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以下就各摄古入声韵读音分布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1) 山咸摄:山咸摄一等开口韵在见组为为[α/], 如合ζα/4、割κα/4。二等开口韵多有[ɩα/]、[i↔/]两音, 如恰τHɩα/4、瞎i↔/4。三等开口在知照组基本为[α/], 如涉♣α/4、舌♣α/4。山摄一等合口包括[α/]、[υa/], 如泼pHα/4、脱tHυα/4。三等合口韵在照组为[υα/], 如说sυα/4。

(2) 臻深摄:臻深摄三等开口韵在精组、见组为[ɩ↔/], 如习ɩ↔/4、七tHɩ↔/4。在知照组为[↔/], 如湿♣↔/4、质t♣↔/4。臻摄三等开口韵在帮组部分为[ɩ↔/], 如笔pɩ↔/4。臻摄一等合口多为[u↔/], 如突tH u↔/4、骨k u↔/4。臻摄三等合口多为[Ψ↔/], 如戌Ψ↔/4。

(3) 宕江摄:这两摄多已舒化, 只有宕摄一等开口、一等合口、江摄二等开口还保量少量入声韵, 多为[↔/], [υα/], [u↔/], 如鹤x↔/4、捉tsυα/4、郭ku↔/4。

(4) 梗曾摄:曾摄开口一等在帮组部分为[ɩ↔/], 如百pɩ↔/4。在端组为[↔/], 如得t↔/4。在见组为[a/], 如刻kHa/4。梗摄开口二等在见组为[a/], 如革ka/4。梗曾摄开口三四等在帮组、端组、精组、见组多为[ɩ↔/], 如逼pɩ↔/4、辟pHɩ↔/4。在知照组多为[↔/], 如直t♣↔/4、尺t♣H↔/4。

(5) 通摄:通摄一等合口多[u↔/], 如毒tu↔/4。三等合口多[↔/], [Ψ↔/], [u↔/], 如福f↔/4、蓄Ψ↔/4、竹tsu↔/4。

3.2 古阳声韵

山、咸、臻、深、宕、江、梗、曾、通九摄的阳声韵在今阳泉方言中只保留了与入声韵相对的七个收后鼻音韵尾[-N]的韵母。韵尾[-n]在方言中, 除[an]韵演变为[Θ]或[E]外, 都归入了相应的后鼻音韵尾。以下就各摄古阳声韵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1) 山咸摄:山咸摄开口一等为[Θ], 如看kHΘ24、耽tΘ312。三四等为[ɩE], 如联lɩE44、肩tɩE312、险ɩE53、添tHɩE312。但三等知照组字为[Θ], 如展t♣Θ53、占t♣Θ312;二等知照组字和一等合流, 如山sΘ312、站tsΘ24。见组字和三等合流, 如监tɩE312、间tɩE312;合口一二等为[uΘ], 如端tuΘ312、关kuΘ312。但帮组为[Θ], 如般pΘ312。三四等为[ΨE], 如选ΨE53、犬tHΨE53。但三等知照组字为[uΘ], 如串tsHuΘ24。非组字为[Θ], 如反fΘ24。其中, 合口三等精组字中有[uΘ]韵, 如泉tσHuΘ44, 这可能是因为声母的影响而发生的音变。

(2) 臻深摄:臻摄一等开口为[↔N], 如跟k↔N312 (其中在透母为[u↔N], 如吞tHu↔N312) 。臻深摄三等开口除知照组为[↔N]外, 为[i↔N], 如心i↔N312、巾ti↔N312 (其中在深摄邪母为[Ψ↔N], 如寻Ψ↔N44) ;臻摄一等合口为[u↔N], 如尊tsu↔N312。但在帮组、影喻母为[↔N], 如奔p↔N24、温v↔N312。三等合口在知照组、来母为[u↔N], 如春tsHu↔N312、伦lu↔N44。在非组为[↔N], 如分f↔N312。在精组、见组、影喻母为[Ψ↔N], 如旬y↔N44、君tyΨN312、云Ψ↔N44。

(3) 梗曾摄:梗曾摄开口一等为[↔N], 如崩p↔N312。三四等为[i↔N], 如冰pi↔N312、名mi↔N44。但三等知照系字读如一等, 如蒸t♣↔N312。二等一般读如一等, 只有一部分晓匣母字读如三等, 如幸i↔N24。合口字部分读如通摄, 如弘xu↔N44。

(4) 通摄:通摄合口一等为[u↔N], 如东tu↔N312。但在帮组、影母为[↔N], 如蒙m↔N44。合口三等大部分仍为[u↔N], 如隆lu↔N44。但在非组为[↔N], 如风f↔N312。在晓母、影母、喻母部分字为[Ψ↔N], 如胸Ψ↔N312。

3.3 古阴声韵

果、假、遇、蟹、止、效、流七个古阴声韵在今阳泉方言中, 变化多与普通话类似, 只有少量韵母由于发音时舌位的高低或前后而在韵腹或韵尾有些变化。以下进行简要说明:

(1) 果摄开口一等在端组、精组及来母为[u↔], 如多tu↔312、左tsu↔53。合口一等除帮组为[↔]外, 为[u↔], 如过ku↔24。

(2) 遇摄合口三等鱼韵、蟹摄合口一等灰韵、止摄合口三等支脂韵在来母为[ueɩ] , 如吕lueɩ53、雷lueɩ44、累lueɩ24、类lueɩ24。

(3) 蟹摄开口一等, 二等帮组、知照组、泥来母为[Θe], 如该kΘe312、埋mΘe44。合口二等在见组、影母为[uΘe], 如乖kuΘe312。

(4) 蟹摄开口三等祭韵、四等齐韵, 止摄开口三等支之脂韵在来母为[εɩ] , 如例lεɩ24、礼lεɩ53、离lεɩ44、李lεɩ53、梨lεɩ44。

(5) 止摄开口三等支之脂韵在照组为[□], 如视s□4、诗s□312。

(6) 效摄开口一等为[α□], 如高kα□312。三等为[ɩα□], 如表pɩα□53。但三等知照组字为[α□], 如赵t♣α□24。二等帮组、知照组、泥母及影母和一等合流, 如包pα□312、闹nα□24。二等见组、四等大部分和三等合流, 如交tɩα□312、鸟nɩα□53。

4 结语

阳泉方言作为晋语区, 有着晋语典型的特点, 对其语音特点的详细描写能够或可促进晋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瑞芳.山西阳泉方言音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2]沈明.晋语的分区 (稿) [J].方言, 2006, (4) .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山西山阴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 篇3

【关键词】山阴方言;地名;文化蕴涵

地名是某一地区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代代相传,稳固地存在于方言口语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显示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传达了人们对本地区的认识。

山阴县境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中南部,内长城雁门关外。地名“山阴”自宋时至今。全县下辖17个乡,4个镇,262个村委会、267个自然村及4个居民委员会。历经不同历史时期,山阴县部分村名虽有过不同程度的变更,但都饱含了山阴人民对家乡和故土的深情,折射了山阴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山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反映地貌水文特征的地名

山阴县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主要地貌。山阴地名中经常出现的“沟、岭、川、洼、山、坪、坡、梁、滩、口、堆”等这类字也充分地说明了山阴地貌的复杂性。含有“山”字的地名多用来指山地。例如:尖山、梁山、西双山、东双山、后山、面瓮山。另有“口”字的地名用来表示村落处于沿山的隘口。例如:水峪口、胡峪口。“沟”在山阴地名中多指处于山和山之间、或者平地被水冲击而形成的深壕。“沟”字在地名中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属于这类的地名共有15个,例如:王坪沟、窝棚沟、青杨沟、王老沟、宋家沟、五家沟、张家沟、芍药沟、魏家沟、柳沟、蓿麻沟、白殿沟、西沟、泉子沟、七里沟。含有“洼”字的地名多用来指地面有弧度、但没有“沟”深的地势。这类地名共有3个,例如:大洼、马家洼、榆树洼。即使用来指称平地,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地名东短川和西短川中的“川”是指面积较大的平地,而地名大坪、榆坪和吴家坪中的“坪”多指面积不大且处于沿沟的平地。

山阴方言有一部分反映山阴水文特征的地名,如“泉、井、河、池、涧、港”等字。相对反映山阴地貌的地名而言,反映山阴水文特征的地名较少一些。在这些地名中,含“河”字地名最多,共有13个,例如:上沙河、下沙河、马家河、南河、上小河、河头、泥河、东鄯河、西鄯河、东小河、西小河、中小河、上河西。其中“河头、东鄯河、西鄯河、泥河”中的“河”属山阴境内桑干河流域,“东小河、西小河、中小河、上河西”中的“河”属山阴境内黄水河流域。含“泉”字的地名有7个,如:东水泉、上立羊泉、下立羊泉、织女泉、上神泉、下神泉和水泉。含“井”字的地名有5个,如:千井、玉井、上石井、下石井、双井。这些村都处于洪涛山脉的北山。含“涧”、“池”和“港”字的地名都只有1个,分别是岱岳乡的王家涧、冻牛坡乡的黑龙池和五马营乡的屯港。这些地名中有很多也与地貌有关系,部分村落多处于由河流冲击而形成的丘陵和平原等。如:上沙河、下沙河、马家河等。

以上所列地名除了体现了山阴地貌水文特征之外,还负载了山阴地名中蕴涵的其他信息。如地名“七里沟”,“七里”还可说明本村与邻村和县所在地岱岳镇的距离分别都是七里。地名“青杨沟、芍药沟、柳沟、蓿麻沟”反映了山阴较为丰富的植物生态。地名“玉井”与民间传说有关,相传尉迟恭的马在此地踏出来一口井,此地便因此而得名。

二、反映聚落、建筑通名的地名

山阴很多地名常常含有聚落、建筑通名,表聚落类的通名通常有:村、庄、巷、道、屯、寨、疃、庄窝等。其中含“庄”字的表聚落类的通名最多。例如:山村、辛留村、常辛村、快乐村、山阴庄、南罗庄、豆庄、堡子巷、阎家巷、南大道、盘道、戈道、洪济屯、南屯、史家屯、老羊寨、双寨、南辛寨、胡疃、高山疃、老庄窝、小庄窝。表建筑类的通名通常有:台、城、窑、堡、场、坊、房、店、棚、圐圙等,例如:前皇台、后皇台、吴儿城、永静城、夏家窑、郭家窑、兰家窑、王家堡、白家堡、大虫堡、兴盛堡、苏家场、白坊、油房、梁家店、大柴棚、小柴棚、薛圐圙。

从以上地名可以看出,山阴很多地名常常与姓氏相结合,构成“姓氏+家+通名”或者“姓氏+通名”这两种形式。例如:庞家堡、张家堡、贾家窑、冯家窑、史家屯、范家屯、沈庄窝、董庄窝、米庄窝、高庄、陈庄、何庄、解庄、张庄、陆庄、苏庄等。这些地名都体现了浓厚的宗族意识和较强的血缘关系。

还有很多地名由“前/后”、“南/北”等方位词和“大/小”形容词构成,并用来区别村落的位置和大小。这类地名通常成对出现。例如:前/后皇台、前/后张堡、南/北万庄、大/小羊村、大/小柴棚。

三、反映战备军事的地名

山阴县位于内长城雁门关外,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有很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等与汉族发生过战事。因此,山阴有很多反映与当时战备军事相关的地名。有的与扎营驻军、屯兵屯田相关,此类地名较多,如大营、旧广武、后所、前射躲、后射躲。其中地名前射躲、后射躲,宋辽交战时(另一说是在赵武灵王时),此地附近是驻军操练射箭的场地,有许多靶垛,后来形成村庄,取名为前/后射垛。又因语音相近的缘故,地名演变为前/后射躲。有的地名与筑城防守相关,如吴儿城,三国时,曹魏为防止鲜卑族向南扩张,把对吴战争中的俘虏押解到此地,并强迫他们替魏筑城据守,因此得名。有的地名与战备养马相关,如吴马营、马营、马营庄、新马营。其中地名吴马营,在辽时,契丹人在此地安營扎寨,并圈马养马,后因村中吴姓人口逐渐增多,故而得名。有的地名与战后盟约相关,如安荣,宋景德元年(1004),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每年向辽赠“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将其暂存此处,始有地名“安银子”。同时辽在此处筑堡驻守,故又叫“安营子”。民国时改为安荣,取安定繁荣之意。虽已改名,但当地人称呼此地的读音仍与“安营子”的读音相同。

四、反映宗教信仰的地名

一部分山阴地名反映了宗教信仰,这些地名大多是因寺庙建于此地而得名。其中被称作“寺”和“庙”的地名较多,如西寺院、南寺、沙家寺、安详寺、东寺、龙泉寺、庙家窑等。其中地名“沙家寺”,一方面因为村里在金代建有“瑞云寺”,另一方面又因为村东有辽节度使沙彦珣之墓,因此而得名。庙家窑村建有很多寺庙,如奶奶庙、观音庙等。除了反映佛道的地名外,还有反映道教的地名,如马营乡的观音堂。以上这些地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佛教和道教对当地老百姓宗教信仰的影响,也反映了旧时当地老百姓希望借助神秘力量实现内心祈愿。这些都说明神秘的宗教文化对当地老百姓生活有较强的影响力。

五、反映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地名

在不同时期,出于行政区划的需要,山阴很多乡村的归属经历了不同的划分,所以村名也发生了变化。如张庄乡的山阴庄,该村原分三片,分别归属马邑、代县、山阴管辖。后来马邑、代县所管辖的区域逐渐划归至山阴,最终此地被称为山阴庄。

还有一部分山阴地名保留了元代的行政设置。据明代叶子奇《草木子·杂制篇》:“元朝传命,陆有马站,水有水站,州县凡十里立一铺,大事则遣使驰驿,……以铺兵传送。”因此,山阴地名中“铺”多是元朝驿站制下的小站。山阴有很多含“铺”的地名。例如:东察罕铺、西察罕铺、吴家铺、水河铺、老羊寨铺、双寨铺、羊圈铺、新兴铺、帐头铺、二铺、安良铺、四铺。其中地名“东察罕铺”和“西察罕铺”还包含了元代的另一行政区划,元时,为了治理桑干河,朝廷在此设立察罕都御府,后来此地便被称为察罕铺,并分为东西二村。地名“老羊寨铺”和“双寨铺”是由表聚落的通名与“铺”重叠共同组合而成,有别于单表聚落类通名构成的地名,因而,老羊寨铺、双寨铺有别于同属一个乡的老羊寨、双寨。

六、反映神话故事的地名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方言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承载了其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浓缩了人们对自己所热爱的那片土地的认知。一部分山阴地名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反映神话传说的地名如鸳鸯会,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个水池。一对鸳鸯因雌鸟受伤而落入池中,雄鸟每天觅食喂养雌鸟,两只鸟儿在此相会,此后便有了这个村名。又如大虫堡,相传五代时期,雁门关以北,黄花岭一带,人烟稀少,长着一片茂密的赤松林,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村民筑堡设防,取“防大虫堡”,后来又简称为大虫堡。

反映民间故事的地名如南祖、北祖,古时有一位南方人迁居至此,并为此地取名为南江镇。后因此地风俗习惯与江南的并不一致,為了表达自己祖籍为南方,又将此地地名更改为南祖。北祖是因为位于南祖之北而得名。

山阴还有很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地名。如史家屯乡的一堵墙,在古代,村里修筑堡墙,先筑起一堵墙,后来筑一堵墙就倒掉一堵墙,最后只剩下一堵墙,此地便被称为“一堵墙”。又如史家屯的东石人坡、西石人坡,两个村之间的坡上曾经有石人雕像,石人雕像成为两个村的标志,并以东西方位来区别这两个村。再如山阴城镇的北盐池、西盐池和南盐池,村中大面积土地为盐碱地,而且本村也曾自己加工生产盐,结合方位,这样就有了这三个村名。地名作为专有名词,稳固地保留在当地人的口语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传播着祖先留给当地人宝贵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志斌,黄冀主编.山阴县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山西的文化作文 篇4

人们常说:“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充分反映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山西人喜欢吃醋是出了名的,当然这里的“醋”指的并非是感情方面的醋,据说,1978年有关部门曾在华北五市对每人每年的食醋量作过一次调查,太原市以人均每年18斤的食醋量大大超出别的城市。有统计,山西全省年人均食醋在10斤以上,为全国之最。晋醋盛名在外,清徐县作为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是全国最大的食醋生产基地,所产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号称“天下第一醋”,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醋都,老陈醋凝聚着山西人深厚的历史情结,而醋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与山西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来过山西的朋友们,大多曾经发现,在山西,可以说是无醋不成餐,烧菜时,撑勺的大师傅们会在菜里放醋;开餐时,服务员会给每位食客递上一份盛满醋的小碟;酒菜过后是主食物,醋壶又会递上来,人人都自己给主食内放醋;还有,菜单上的菜品更是有不少与醋有关,糖醋排骨、老醋花生、醋溜白菜、糖醋鱼、酸汤攸面、醋腌黄瓜、酸辣土豆丝等数不胜数。

如果非要问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那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来说,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土中含碱性大,再加上这里的气候干燥,人们种出来的粮食和饮用的水中也就含有了较大的碱性,长期食用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山西人所称的“水土硬”,而人们如果长期食用醋,醋的酸性就正好能中和碱性,防止结石,所以吃醋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

然后,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山西是煤炭大省,百姓取暖、做饭多烧煤炭,大量烧煤使得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乃到生命安全,而醋酸具有解消煤气的作用,经常食醋,可以减轻煤气的威胁。

另一方面,再从饮食习惯上来看,“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人喜欢吃面食也是出了名的,而面食相对难消化,吃醋则能增加身体的胃液酸度,有助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此同时,食醋对肠道有害菌类的增生繁殖具有换制、消毒和杀菌作用。

最后,醋非但本身就具有抗病毒、防癌、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软化血管、预防感冒和美容等诸多功效,在日常生活中,山西人还经常用它来熏蒸居室,以便在流感频发的季节消毒和预防感冒传染。

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篇5

摘要:地名学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

地名涵盖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

本论文通过搜集整理山西省内的地名,将其归类分析,结合民俗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地名的文化含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显示出山西省的悠久历史文化。

关键词:地名;文化;山西

“中国传统地名学包含有“地名”、“嘉名”、“别名”等概念。

其命名原则大致有方位原则、“以山为名”、“因水为名”、“以具体地理实体为名”、“因事名之”、“年号地名”、“以形得名”、以人物姓氏为名、虚词方位词不单独为名等原则。

古人在一些诸如《尚书》《华阳国志》等经典中有了关于命名原则的记录。

刘胜佳认为现代地名命名原则大致为相对稳定的原则,反映地域特点的原则,要有科学性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等。

可以看出,虽然传统经典中对命名方式一带而过不加分析,更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而言,但它在内容上已与现代地名学的命名原则不谋而合。

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代地名学的研究高度,现代地名学命名原则不过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而已。

山西省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地上文物和无法统计的地下文物,当然也包括山西古老的、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

本文通过收集山西省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名称加以归类分析,以探寻地名背后的文化含义。

一、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名

水在山西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更为明显。

而在二十二处地名中有八处与汾河相关,一河系八城,确实少见。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

汾河河道纵贯三晋,冲积了大片的平原和谷底,为两岸农业生产带来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早期聚落多产生于河流附近,这就是城市的雏形。

同时,河流也提供了水运的便利,为货物流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早期市场的形成。

同样,在山西的早期城市形成过程中,汾河功不可没。

汾河谷地和平原成为山西的早期城市带,也为现代山西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

如今,山西省内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集中于汾河及其流域。

延及至地名,山西境内与汾河相关的地名有太原、阳曲等地。

民俗,即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理认同。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项。

从而,可以看出汾河之于汾河流域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对一个无名之地命名时,首先想到了汾河。

通过借该地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来命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稳定的民众心理认同,更加体会到水对农业社会的深刻影响。

与河流相关类似,在调查中,山西共有十九处地名与所处地形地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由于山西地处中国二级阶梯,位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

几大山脉纵贯全省,因山地多而平原少,有相当多的城市不得不选址于山脚甚至山中。

有十四处县名与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五台县,因境内东北五台山而得名。

有些则是直接以山名为县名,如稷山县,因县南有山名为稷山;又如浮山县,因县西部有浮山,故以此为名。

可以看出,在行政区划名称产生之前,地理名称即以产生,即现有山名,后有城名。

在城名未产生时,当地民众是以山来代指该区域的,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将山名当做了城市的名字。

还有一些地名比较奇特,如“隰县”,“隰”字意为地面较湿,是沼泽的意思。

“高平县”则意为四周是山,中有平地。

“绛县”的“绛”意为附近的山上寸草不生,遍布红土,所以山为“绛山”,而县城也名为“绛县”。

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当地特有的地理风貌。

二、文化环境相关的地名

(一)历史传说的影响

山西省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之一,晋南地区更是尧舜禹传说的发祥地,至今仍有许多城市的别名与上古帝王相关。

如临汾别称“尧都”,永济别称“舜都”。

还有无法计数的尧舜遗迹,如“姑射山”,“尧陵”,“尧庙”等。

春秋时期,山西成为晋国所在地,在曲沃县有晋侯墓地遗址。

此后,汉唐等朝代,山西北部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处,民族融合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历史传说隐约在地名中体现出来。

其中,有受古代帝王影响,如“灵丘县”,“灵”意为赵武灵王,“丘”意为坟墓,即赵武灵王的坟墓所在地,故名灵丘。

有受古代名人贤士影响,如“介休”,因介山(绵山)得名。

春秋时介子推隐居与绵山,后人崇敬他的高尚德操,将绵山成为介。

受传说影响,如“灵石县”,因传说汉文帝巡幸至此,于河中挖出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刻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奇物,故名“灵石”。

后人推测,此石当为陨石,由当地官员为讨好皇帝,故意刻字掩埋,当时崇尚迷信,加以推崇,最后甚至作为地名流传下来。

在民众心中,永远存在着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生产上祈求风调雨顺,在生活上祈求家人平安幸福,祈求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在民众为孩子取名时也多会选一个吉利的好名字,甚至还会通过生辰八字来验看。

在地名上更是如此,统治者和当地居民为了使该地四季平安,风调雨顺,自然而然的要为这个地区起一个蕴含美好祝愿的名字。

如怀仁县,因为辽代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怀仁。

(二)交通及军事因素

在古代社会,可以选用的交通方式极为有限,只有坐船和骑马。

随着古代交通网的完善,驿站成为当时社会交通线的重要一环。

一些重要驿站甚至可以带动附近的商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城镇的中心。

而这个城镇的名字自然也与驿站和交通线相关。

调查中有三处地名与交通或者驿站相关,分别是运城,侯马,阳城。

运城得名于当地的盐运,由于运城盛产池盐,从而盐运发达,元代设置了运司衙门,渐渐将“运城”作为了当地的名字。

侯马市原为明朝绛州金台驿所在,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因配备马匹多,过往人员多在此等候,换乘马匹,故名“侯马”。

阳城县,因原为阳陵驿的所在,故名阳城。

交通区位作为城市产生的原因是很普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物流通更加频繁,对交通的依赖也就更加明显。

晋北作为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自古战乱不止。

从战国时期赵国修长城抵御“胡人”开始,到汉朝与匈奴部落的战争,再到唐朝与突厥人的作战,一直延续到明代与蒙古部落的战争为最盛。

明代中期以后,国力衰微,无力发起对蒙古部落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只得借助修筑长城来抵御蒙古骑兵南下,并在长城沿线设立“卫所”,实施军垦,长久驻扎。

这些卫所经过时间的消逝和明朝的灭亡,军事作用逐渐消失,成为城镇。

山西北部存在有大量明代军垦遗迹,保存至今,有的成为县城,其大多分布于太原以北的地区,尤其在长城附近最为密集。

由此可见当年守边任务的繁重和边境局面的紧张。

军事要塞的作用决定了它具有实效性。

随着政权和政策的变动,军事部署也在发生变化。

清朝时注重发展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民族战争基本消失,这些军镇也随之丧失军事作用,成为通商的集镇。

地名仅仅包含几个汉字,但是在这几个字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地名的研究,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甚至可以大概了解这个城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情景。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名委员会,辽宁省地名学研究会编.地名学研究,第一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地名学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史..

[4]于德全.地名考略.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山西面食文化作文 篇6

揪片的制做过程

揪片的和面方法与拉面相似,但略硬一些。同样将和好的面团饧制,但是时间不易过长。饧好的面团别再揉,直接用擀面杖擀成0.5厘米厚的大片,然后切条。将切好的面上撒少许玉米淀粉防粘,一手拿面,另一只手先掐下去再顺势一揪,一个揪片就好了。如果是第一次做,可以先将揪好的揪片间隔摆在砧板上,待揪完后再煮。不过,一般都是煮锅水开后直接揪在锅里的,但是那样要求动作要快,防止先前下锅的揪片煮老了。当揪片煮至全部浮起就熟了。

当然,拉面和揪片捞出后还要浇上喜欢的浇头,比如西红柿鸡蛋、炸酱、小炒肉等等,再就两瓣儿新蒜,那个香啊,甭提了!

山西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篇7

关键词:沁水方言 知系字 离散式音变

沁水方言处于官话和晋语的一个特殊的过渡地带,到目前为止,对沁水方言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和研究性论文寥寥无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有关沁水方言分区问题的研究。由于沁水方言处于晋语和官话区的过渡地带,所以有关其分区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公认的分区结果就是沁水城关(今沁水县城龙港镇)以东属于晋语区,沁水城关及城关以西属于官话区;2.有关沁水方言语音的研究,描写相对详尽的就只有《沁水县志》(沁水县志编纂办公室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3.有关沁水方言词汇、语法的专题研究是没有的,只是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有所涉及而已。另外,离散式音变理论自提出之后,相关的理论叙述很多,但是用于具体方言中,用之去解释相关语言现象的研究不多。本文用离散式音变理论诠释沁水方言知系字的音变,一方面意在丰富晋语和官话的研究材料,为今后该片更深入的方言研究工作提供丰富、准确、翔实的资料;另一方面旨在将离散式音变理论用于实际语音问题的研究,发挥这一理论的有效性。

一、引言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东部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与翼城县搭界,南与阳城、垣曲接壤,北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沁水县历史悠久,归属、版图几经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这里地方戏曲发达,地方戏曲的多元化印证了其方言的内部差异。

沁水方言即沁水县境内的方言,根据目前公认的观点,分属于两个片区:中原官话和晋语。以《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1987)为标准,沁水城关以东(由于行政归属的变化,城关即今天的沁水县城龙港镇)属于晋语区上党片,沁水城关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平阳小片。由于处于中原官话和晋语的过渡地带,沁水方言同时受到二者的影响,并且也不断影响着二者,其语音特点明显地表现出这种相互影响,知系字的读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知系字在沁水方言中的读音大致有三种:1.知系字都读为[?]类声母,主要集中在十里乡、郑庄镇、端氏镇、苏庄乡、胡底乡这五个方言点;2.知系字都读为[t?]类声母,主要集中在沁水县东边的郑村镇、嘉丰镇、固县乡、柿庄镇以及张村乡这五个方言点(以下简称为沁东);3.知系字多数读为[t?]类声母,少数读为[?],主要集中在沁水县城龙港镇及县城以西的樊村河乡、中村镇、土沃乡这四个方言点(以下简称为沁西)。在这三种读音中,沁水县城和县城以西的知系字的今音表现出参差性的特点,本文主要讨论这个地方知系字的今音,从时间和空间、历时和共时等不同角度出发,考察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由于在知系字都读为[?]类声母的这五个方言点的音系中,只有舌尖前这一组塞擦音,所以[?]类声母相对比较稳固,虽然目前正在经历着离散式音变,但只有少数知系字被影响,而且数量较少又不稳定,只能证明存在离散式音变,却并不能鲜明地反映出沁水方言的离散式音变现象及其规律。所以本文主要从音变比较明显的沁西四点着手,解释这一离散式音变现象。

二、沁水方言知系字的今音

沁水县城及县城以西的樊村河乡、中村镇、土沃乡这四个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情况如表1(所列汉字来自《方言调查字表》,标记为斜体的字为四个方言点所有读为[?]类声母的字,方便观察音变过程)。

表1:(斜体部分是读为[?]类声母的,黑字部分是读为[t?]类声母的)

声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假开二平 茶搽查渣叉杈差茬查沙纱

遇合二平猪 除储 初锄梳蔬诸 书舒

上 褚 阻楚 所煮相处 暑鼠黍

去著 箸 助疏 处所 庶恕署薯

遇合三平诛株蛛 厨 雏 朱珠枢 输殊

上拄 柱 数主 竖

去驻注 住 数蛀注铸 戍

运输树

蟹开二平 斋钗

出差豺

柴筛

上 洒

去 债 寨晒

止开三平知蜘痴池驰迟持 参差 筛师狮支枝肢栀脂之芝眵嗤 施尸诗匙时

上 耻痔滓 士

柿使史驶纸只旨指止趾址侈齿舐屎豕始是氏市恃

去智致置 治稚 厕事 至志痣 示翅试豉视嗜侍

流开三平 抽绸稠筹 愁搜馊飕周舟州洲 收仇酬

上肘丑纣 帚 手首守受

去昼 宙皱 骤瘦漱咒臭 寿授售

咸开二平 馋杉衫

上 斩

去站 赚蘸

入札 眨插闸炸

山开二平 山删

上 盏铲 产

去 绽 栈疝

入 札扎察铡杀

山开三平 缠 虱毡 膻扇蝉禅

上展 善

去 战颤 扇膳单

入哲蜇 折浙 舌设折了

臻合三平 椿 春唇 纯醇

上 蠢

去 准 顺舜

入 率蟀 出术述

江开二平椿 窗

去 撞 双

入桌卓啄琢戳浊捉 镯朔

曾开三平征 澄橙 蒸称乘绳升 胜承丞

上 拯

去 瞪 证症称剩胜

入 直值侧测 色啬织职式 食蚀识式饰植殖

梗开二平 撑澄橙争筝 生牲甥

上 省

入摘拆泽择宅责窄策册栅

以《方言调查字表》中570个知系字(除了其中的一些生僻字,如“苎、騇、肫”等)为标准,在这四个方言点中,读为[?]类声母的字比例不一。在沁水县城龙港镇有5.61%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茶、沙、纱、初、数、柴、晒、时、事、市、使、纸”等32个字;中村镇有4.39%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除、所、数、时、事、瘦、山、杀、虱、桌、镯、生”等25个字;土沃乡有2.46%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柿、事、使、试、时、市、臭”等14个字;樊村河乡有7.02%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愁、瘦、杉、山、产、扎、杀、缠、战、虱、顺、生、省、策”等40个字。可见,知系字读为[?]类声母的情况在这四个点中的音变程度不一。

从表1中还可以观察到韵摄演变次序的参差性。总体来说,合口韵中除了遇摄和臻摄合口字仍有部分读为[?]类声母,其他都读为[t?]类声母;开口韵二三等字(除了止摄开口字)中,少数读为[?]类声母,多数已经读为[t?]类声母;止摄开口三等字读为[?]类声母的字相对比较多,读为[t?]类声母的较少,变化较慢。

另外,我们扩大考察范围,从与沁水县接壤的同方言片区的其他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情况中,看一下知系字读音在空间上的差异。

与沁水县接壤的各个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如表2。

表2:

声母、例字

方言点庄章知描述

争蒸正

安泽县tst?这几个片区与沁水县城以西接壤,同属中原官话汾河片

浮山县tst?

翼城县t?

绛县t?

垣曲县tst?

阳城县t?这几个片区与沁水县以东接壤,同属晋语上党片和邯新片

泽州县t?

高平市t?

长子县ts该片与沁水县东北部接壤,同属上党片

与沁水县接壤的方言区中,知系字的读音是比较规律、整齐的,主要有三类:庄(ts)≠章=知(t?);庄=知=章(t?);庄=知=章(ts)。相比之下,沁水县知系字的读音显得十分凌乱,所以通过与邻近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相比较,可以看到沁水方言知系字读音的复杂性。

三、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一)离散式音变规律

知系字中不同声母演变的方向基本上是一样的,目前在各个声母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类声母读音较少,[t?]类声母读音较多。而且从同一个声母内部来看,这种演变也是参差不齐的。离散式音变的特点就是演变速度不一,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字先变,然后再扩展到相关的其他字。总体来说就是非常用字先变,常用字后变。如:在止摄开口三等字中,常用字“纸”“时”“事”等仍读为[?]类声母,但是非常用字“旨”“始”等就读为[t?]类声母;在遇摄合口二等字中,“初、除、锄、数”等字仍读为[?]类声母,“舒、疏、楚、阻”等字就读为[t?]类声母;在江摄开口二等字中,“桌、镯”两字读为[?]类声母,其他非常用字如“朔、浊、卓、啄”等都读为[t?]类声母。

沁西[t?]组声母空间差异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演变趋向,其实就是沁水县[t?]组声母离散式音变的一个缩影。以沁西的龙港镇为代表,通过考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音类变异现状,能够总结出知系字的演变规律。沁西县龙港镇老中青三代的音类变异状况如表3。

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同一个字,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读音不同,但意义无区别。由此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到沁水县的知系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音变,即[t?]类声母的音变在词汇中的扩散正在进行。就像徐通锵先生形象的比喻:“这犹如行进中的一列纵队,每个成员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一样,有先有后。”(徐通锵,1991)

(二)离散式音变原因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也会发现,同一个发音人,他在不同时候的发音状态也有差别。比如“初”,发音人第一次读[??],第二次读为[t??],这也说明沁水方言知系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音变。

造成知系字读音以离散式音变的方式由[ts]类向[t?]类声母整合的原因主要是:

整个沁水县内乃至沁水县周边,都以知系字读为[t?]组声母为主流。在沁东四个乡镇,知系字都读为[t?]组声母,进而扩大到周边。沁水县以外,环绕沁东的阳城县、泽州县以及高平市知系字都读为[t?]组声母,甚至沁水县上属的晋城市里也是如此,它们都属于晋语区。显然,沁水方言知系字处在[t?]类声母读音的环境包围中,沁水县知系字读音自然会趋向于[t?]类声母,这也是为什么沁东有五个乡镇知系字都读为[ts]类声母,却没有影响着沁水县知系字向[ts]类声母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沁水县沁西与沁东从元代至元三年(1266)合并为一个县,至今已有七百五十年的历史,人们之间的交往会产生语言的接触。而这种离散式音变正是沁西与沁东方言接触的印证,知系字的读音呈现这种变化,也是方言接触的必然结果。

此外,随着沁水县教育、经济、交通的发展,普通话对该地方言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古知系字在今天普通话中读为[ts]类声母的情况比当前沁水方言中的情况还少,就《方言调查字表》来说,其中知系字共有570个左右,但是在普通话中读为[ts]类声母的字只有15个(洒、所、阻、厕、测、册、策、色、啬、责、缩、参差、参差),所占比例很小。所以整体趋势也是沁水话中知系字读为[ts]类声母的字慢慢向普通话靠拢,多数读为[t?]类声母。

综上,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趋势是沁水县境内方言接触以及普通话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

四、结语

通过从共时、历时等不同角度考察沁水方言知系字,我们知道知系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音变,而且这种离散式音变有其演变规律、演变方向,正朝着由[ts]类向[t?]类整合这一方向发展。结合沁水方言知系字的整体读音情况,从系统的内部差异出发,可以总结出音变的过程,推断出沁水方言中的[ts]类声母正逐渐消失,变为[t?]类声母。具体步骤如下:

1.合口韵前的[?]变为[t?],只有遇摄合口字中保留有[?],其他都变为了[t?]。

2.除止摄以外,开口韵中的二三等字多数都读为[t?]。

3.止摄开口三等字读为[t?](变化较慢,在庄章组中保留较多)。

沁水方言知系字现状如是,但是这种离散式音变是否会按照预测方向发展下去,还要看有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一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种离散式音变就会中断,或者说演变结果和预测的会有所差异。

目前来看,沁水话已经受到了另一种音变力量的强势干扰,这便是普通话。沁西话中许多以前读为[?]类的字变为[t?]类,[t?]类字在增多,这一点毋庸置疑。按照预测,所有知系字会像沁东六点一样都读为[t?]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受普通话影响,知系字中的一些在今天普通话中读为[?]类的字,现在在沁水方言中读音仍为[?],如“色、测、洒、森、阻、所、缩”等,这些字没有按照预测的方向发展,是因为受普通话的影响,变化中断了,当然这种趋势也是必然的。

说明:

张村镇地理位置虽然在沁西,但处于晋语和官话区的过渡地带,处于沁西边缘,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晋语区,该方言点的语音更多受到其南面的阳城方言也就是晋语的影响,所以知系字读音和沁东这些属于晋语区的地方的读音特点一致,都读为[t?]类声母。

参考文献: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王士元.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

港: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8:B7.

[5]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R].太原:山西高校联

合出版社,1993.

[6]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

[8]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9]胡萍.离散式音变的方言新证——以关峡苗族平话ou韵的来源为

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0]张双庆,邢向东.关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的声母类型及其演变

[J].方言,2012,(2).

[11]高晓虹.官话方言宕江摄阳声韵知系字读音分合类型及其演变

关系[J].中国语文,2009,(2).

山西历史文化导游词 篇8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是建立完善遗产保护体系的需要,对于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 历史、文化、建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搞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利用,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省政府对名镇、名村的公布,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具体体现,将有力地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镇人民政府申报,县(市、区)、市人民政府审查推荐,专家实地技术审查,省文物局和省建设厅共同组织评选,最后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而产生的。

山西省自 第一批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截至 9月14日第三批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以来,共产生了 10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 名镇共 38个, 名村共 73个。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篇9

世界经济因传媒的发达而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在美日等国及欧洲,传媒业早已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而中国,传媒业尚处于产业化运作初级阶段,但由于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广阔的市场,传媒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也是最富投资价值和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

湖南电广传媒上海电广传媒在中国率先以传媒企业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吸纳、整合传媒产业相关资源,不断拓宽经营领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将电广传媒打造成为横跨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及其他文化传播、相关产业的大型综合性传媒产业。为国内众多地方电视媒体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产业发展之路.山西广播电视总台自成立以来, 紧紧抓住资产重组,媒体资源整合和媒体经营开放,积极寻求与探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法宝,为山西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之路函实了基础.山西广电节目广告公司的成立是山西光电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里程碑.新生的山西广电节目广告公司, 辖属广告经营﹑节目购销﹑演义三大分公司,将以构筑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为自任,以做大做强山西广电为宗旨,首要依托总台七大媒体的资源优势,形成公司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省内地市县三四级市场辐射开设分公司,逐步形成纵向的资源型垄断市场,在省外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区域中心,形成辐射全国的业务网络,使公司业务形成资源贯穿上下市场服务涉及方方面面的活洛局面.其次要强化资本运营,经过对内外闲置或可利用资源的吸纳兼并融入等手段的资本扩张,使公司向跨媒体、跨领域、综合性国际传媒公司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连.再次要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寻求与国外传媒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人才与科学管理机制,逐步开拓国际市场,融入国际传播体系。

总之,新生的光电节目广告公司将在构架全方位业务渠道,提升媒体全方位服务能力,整合省内外可利用媒体资源,优化传媒产业结构,开辟新经营领域,济身中部强世传媒公司而努力.经营方案详细如下:

一宗旨:

传播文明、服务受众

公司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成高效合理的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以科学整合资源发展传媒大产业界为宗旨,发展成为广告代理制作、影视节目制作与发行以及网络信息传输服务,兼营户外报刊媒体等多项业务,经营地域从山西上至全国各省下至本省县市,形成跨地域、综合化的传媒产业集团雏形.二经营理念:

优化组合资源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核心竟争力

三业务构架及创收渠道:

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经营范围包括:

1户外媒体购买、全国电视、报纸、杂志、及其它媒体的覆盖率分析、投放与营销策划等。

2企业诊断及市场调查为客户提供经济、科学的媒介投放计划与营销方案。销售管理顾问-渠道诊断及规划-营销战略-品牌管理及规划-整合传播策划--形象及平面设计-媒介策划与投放的全案代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为方向,以做到让客户满意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3影视节目制作发行

4有线电视网络信息传输服务。

1)广告业务

1、省内广告业务:公司将购买经营省内一强势媒体的广告经营业务,其创收份额占全年创收任务的50%以上。公司的经营宗旨是强调专业化操作、个性化服务,重视与客户深度合作。公司投入较大资金,积极支持电视媒体整合与开发稀缺频道资源、栏目资源.2、省外广告业务:公司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组建或兼并当地广告公司,主营兄弟省级电视广告代理。

2)节目业务

公司节目业务目前主要包括电视剧和电视栏目制作发行两大部分。

1、电视剧:公司致力于精品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充分挖掘优质影视资源,与名导演、名演员、名编剧等进行合作,与强势制作机构实行战略性联盟,规避市场风险。建立面向全国、辐射海外的强大的营销网络,跨入全国大型影视节目公司前列,显现公司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2、电视栏目:以电视专栏节目策划、制作、发行为主营业务,形成多种节目类型的电视专栏节目生产阵容,多项节目发展的格局。

3)网络业务

目前公司的工作重点是稳步进入网络业务,积极探索数字电视发展战略,努力开发网络增值业务,拓宽创收渠道,提升网络价值。除以上三大主营业务外,公司兼营户外、报刊媒体等多项业务。

四机构设置:

;

五人员配置:

公司人员主要以社会招聘为主本埠每一个部门5人左右,外埠2人左右,六创收任务的分割与分级下放:

分割公共频道年总创改任务,逐级下达,定期考核,按照总台的标准以利益刺激动力,依动力创造频道最大利益,第一年总体创收任务是3000万元,月平均创收任务是300万元左右。2009年任务分割如下:

六、方案总结

本方案没有详尽地说明一些细小的步骤:比如奖惩制度,福利待遇,成本核算资产管理,因为它仅仅是整体经营方案的框架,说细的方案,还待在实际运行中修改重新制定。

七、结束语

上一篇:快乐寒假主题手抄报下一篇:餐饮店庆充值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