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商大院文化(精选4篇)
山西晋商大院文化 篇1
我国的汉族民居建筑, 向有“北在山西, 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 山西大院则以深邃富态而著称。在山西, 从北到南保存有大量的老房子、老宅子, 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院”。在这些古老的大院中, 最为著名的, 便是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一、晋商崛起的原因
晋是山西的简称, 晋商指的是山西商人。一直以来, 晋商以盐业、票号业为主要的经营项目, 但其真正发展起来, 却是在进入明清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究其飞速发展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富为晋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上, 山西境内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 盐、铜铁矿、煤炭、森林等资源更是因产量大、质量优等特点闻名遐迩, 在史书上都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 这一切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因素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 自然地形的影响, 阻碍了山西与外界的交流, 也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山西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峻, 当地人民开始有意识地花大气力去改善交通建设, 终于在明清时期修成了良好的境内交通运输网络, 为晋商与外界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劳动力因素
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区, 本身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并不是十分有利, 外加自古以来就密度较大的人口, 使得传统农业生产很难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 山西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到外地谋求生路, 这成为晋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三) 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 山西经济的发展, 虽较之全国略显缓慢, 但因其拥有丰富的资源, 使得一些资源产地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十分兴旺。明清时期, 全国商品经济迅猛发展, 这为在外谋生的山西商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此外, 国家的政策、重大的历史事件调节着当时各种生产关系的变化, 对一些经济行为的产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典型的便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实施打压了江浙一带商人, 山西商人趁此机会牢牢抓住了时机, 顺势发展起来。
二、晋商大院文化的特点
(一) 晋商大院整体布局与建筑思想
1.晋商大院的整体布局
中国建筑基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 几千年来在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北为正、面南背北、北高南低、阴不压阳的特点, 晋商大院也不例外。在几处典型的晋商大院中, 除孔祥熙宅院因受街道限制的影响是北向开门外, 其余均符合坐北向南、北高南低的建筑规律。
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相似, 晋商大院都是由多座单体的四合院组成, 整体而言又构成了一个放大了的四合院, 不仅每座院落内的建筑皆沿着中轴线对称排列, 整个大院也都是由主院、主房及周围环绕的其他附属建筑组合而成, 形成大小院落相衔接的建筑结构。
2.大院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的传统建筑一向以与自然相协调而著称, 山西晋商大院作为我国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不例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无处不在。晋商在发展的过程中言行之间无形中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 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通过建设理念表现出来。
木质结构的设计格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表现。木是自然的象征, 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美学思潮之一。在晋商大院中随处可见“木”和仿木元素的身影, 这些元素使得原本冰冷的墙面产生了一种和谐美、自然美, 更印证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特点。
3.大院建筑中蕴含的尊卑等级观念
汉代之后,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这种思想反映到建筑方面, 就有了等级和尊卑之分。
封建等级制度在房屋建构方面的明显体现, 不仅显示出建筑学意义上的高低有致、层次分明, 更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每个社会成员都要严格按照礼制规定的秩序, 各安其位, 各守本分, 形成一个等级分明、上下尊卑、有序而又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具体来讲, 正院与偏院在结构的高低、房顶的标志、使用功能的齐全与否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房屋的数量问题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这些都是封建等级礼教在房屋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 晋商大院的保守性思想
1937 年的6 月28 日, 著名女作家陈衡哲等一行十余人应孔祥熙的邀请到其家乡参观, 在感叹古建筑的宏大壮丽之余, 不免感受到大院带来的孤寂凄凉之感, 并将其形象喻为古代幽禁嫔妃宫女的“永巷”。
青砖灰瓦, 高墙峻宇, 这是晋商大院留给人们的第一感受。表面上的高大威严反映出的恰恰是实质上的闭塞保守。山西商人直接蜕化于农民, 有其固有的封闭、保守的一面, 在他们发家致富, 回乡盖房之时, 自然而然将这一弱点带入了建筑理念当中。
外乡人讥笑山西人“山西人, 大褥套, 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几乎所有的晋商在飞黄腾达之时都选择以房地产的形式将财产积存在自己的家乡, 这是保守性思想最直观的体现。这种封闭落后的思想, 不仅影响到建筑的格局, 更是在之后的改革洪流中, 使晋商首领接连四次错失机缘, 最终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败结局。
三、晋商大院文化的价值
(一) 艺术价值
山西晋商大院的艺术价值主要分雕绘艺术和家具艺术两个方面, 雕绘艺术由建筑承载物外露部分的雕饰和用于陈设和装饰的雕饰品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见于木雕的梁、枋、斗拱、门楣等地, 后者主要依附屏风、门罩、神龛、匾额等场所得以体现。
山西的家具样式有着统一的特点, 被行家称为“晋作”, 是我国家具的四大流派之一。该流派家具多以本地核桃木为主, 以板材质量突出、沉稳厚实等特征出名, 以其结构轻巧、纹饰简约取胜。
走进山西晋商大院, 居室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晋作家具, 质地均匀, 纹理细腻, 给人以饱满稳重之感, 让我们不禁为工艺的细致精湛而暗暗称奇。此外, 平遥的推光漆技术、绛州的雕漆技术等工艺对晋作家具的精湛细致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 文化价值
山西晋商大院讲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晋商大户们利用其丰富的建造经验, 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地貌特征, 建造了宏伟壮阔的晋商豪宅大院, 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巧妙融入其中。
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象征着子孙绵延不绝, 是传统社会宗教制度与礼仪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大院在院落的安排处理上, 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等级制度, 恪守尊卑等级观念, 形成了高低有致、错落有别、既各守本分又和睦有序的结构特点。
大院在总体上遵循风水理论原则的同时, 又在细微处巧妙变通, 在相对有限的环境中改变风水带来的不利因素, 舒适人们的生活, 反映出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观念。
(三) 现实价值
晋商大院中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制度和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典型的历史记录和文化教化的功能。大院将彼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念展现于今人眼前, 为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晋商提供了最具现实性的媒介。
在今天, 山西晋商大院文化的探索与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不仅对于研究北方建筑有着卓越贡献, 在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脚步的推进和众多晋商题材影视作品的发行, 使得晋商大院这一古老民居建筑在衰落近百年后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以凝固艺术的形式将晋商的风采展现在世人眼前, 使人们在为其恢弘气势感叹之余, 也为蕴含其中的大院文化所折服。
关键词:山西,晋商大院,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向东.晋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赵荣达.山西:晋商与他们的宅院[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5.
晋商大院建筑形态的审美分析 篇2
引言
民居建筑是最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也是现存量最大且连续发展的建筑形式,反映出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环境、民俗民风、审美理念等。山西被誉为我国古建筑的宝库,除了历朝保留至今的寺观、庙宇,民居建筑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山西境内尚存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1000多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沉稳、装饰手法多样、格局合理、陈设家具精致华美,可谓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
晋商大院形成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一般是指地形地貌、地方材料以及地区气候等内容,这些环境因素都对大院民居的建筑形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晋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他们在外闯荡多年,见识过多种新材料、新技术,在建造方面,商人们可以请得起本地或是外地的优秀工匠,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对大院民居建筑的影响力相对于农耕村落的民居要减弱很多,这也是晋商大院建筑形态所受自然环境影响作用的特点。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是在山西的历史上,却是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期间内,朝廷颁布了一系列利于山西经济发展的措施,允许百姓与官府一起经营,到了清乾隆年间,朝廷允许在山西“招商采煤”“开中盐法”,一系列的举措促使市场扩大,山西全省经济得到了活跃。
建筑技术可以理解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建筑技术发展的成熟程度制约着建筑形态的发展。晋商大院民居建筑是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发展到成熟时期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些建筑营造技术有着先进之处,在防火处理、排水方式、建筑装饰和地基处理上都有其独树一帜的地方。
晋商大院建筑形态的审美特征
在研究晋商审美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美学的概念,《辞海》中有对美学的权威解释,美学是指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关系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必然会在艺术当中有所体现,所以,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定义为艺术,通俗地理解成为艺术的哲学问题,因此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因此我们可以将“晋商美学”通俗地理解为山西商民在经营商业活动获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思想认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对建筑的认识当中去,即为晋商的艺术哲学。
1.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晋商大多重视儒学,这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客观历史事实。大部分晋商把“儒贾相同”作为他们谋生的思想理念,他们的行事方式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儒学思想的影响、约束和支配,其中与儒学相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一定层面上也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居住场所。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其中强调的是礼、义、仁,看重人伦教化,主张仪礼治国。儒学思想中一向看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不能破坏长幼尊卑,倡导严格遵循阴阳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的“天人合一”。在大院建筑上无论从材料品次、空间顺序、规模的高低到相互匹配原则及品质优劣等都因人高低贵贱而划分出了等级,这是建筑美学与儒家政伦礼教的完美结合。
2.长幼尊卑的封建礼制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的礼仪制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多样且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生活,所以又称之为礼文化。中国古代在社会关系方面所追求的精神内容,可以等同为礼制所倡导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关系中的等级观念、尊卑观念等。礼文化约束和规范着人们在社会生活或是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它同时还深入到大院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建筑型制等方面,并成为审美理念所追求的最高标准。
在晋商大院中可以看到一种适合于古代封建大家族的居住形式,主人住在正房,仆人只能住偏方,长辈住正院,晚辈住偏院,上下有别,秩序井然,行方礼端,充分展现出了山西封建大豪族中上下尊卑、男女有别的礼仪氛围。
结语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晋商大院是北方民居建筑的精华所在,整体深邃富丽,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对晋商审美意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最大限度了解那个时代商人和士大夫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大院主人的生活方式等。晋商大院的建筑形态是历史和文化的共同反映,向现代人展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无可比拟的人文历史价值。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山西晋商大院文化 篇3
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 将旅游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 明确指出, 要“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力度, 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省内知名旅游品牌, 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产品。为此, 深度剖析省内旅游文化产品竞争力, 对提升旅游品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发挥山西省旅游产品集群效应, 提高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山西省城市旅游景点概述
常言道:十年中国看深圳, 百年中国看上海, 千年中国看西安,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 毗邻太行山, 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景象, 造就了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 各城市旅游产品也各具特色。
山西省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历史悠久的古庙遗址、名闻世界的文化古城等, 共同构筑了山西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是, 各市由于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的不同, 优质旅游资源也略有差异。
近年来, 晋中市旅游产业在山西省旅游文化产业中, 发展态势良好。2014 年, 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031万人次, 同比增长20.36%。旅游总收入408 亿元, 位居全省第二, 同比增长32.9%。 (数据来源:《晋中市旅游产业2014 年实现五个全省第一 》http://jjsx.china.com.cn/lm83/2015/303410.htm) 2015 年底, 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 分别突破5000 万人次、500 亿元。下面以晋中市晋商大院旅游为例, 分析山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
晋商大院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在山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中, 发展势头较强劲的当属晋商大院。晋商大院, 是指山西省境内的一系列汉族民居。目前, 现存的山西大院大小1300 多处, 其中尤以明清年间山西商贾兴建的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晋商大院最为著名。
晋商, 明清时期显赫一时的商业传奇, 不仅在近代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当代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晋商大院旅游资源以20 世纪90 年代乔家大院 (祁县) 为开端, 先后开发了渠家 (祁县) 、曹家 (太谷县) 、王家 (灵石县) 、何家 (祁县) 、常家 (榆次) 大院, 这些独具特色的大院主要分布在山西省晋中市。早转型、早受益, 为晋中市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之余, 也为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采取SWOT分析法, 对晋商大院旅游进行分析。
1.优势 (Strengths)
(1) 交通便捷。晋中市地处山西省中东部, 紧邻省城太原, 分别与长治市、临汾市、阳泉市和吕梁市相交, 是省内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航运便捷:晋中市毗邻太原, 与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距离不足20 公里, 车程仅半小时;铁路运输畅通无阻:晋中站 (高铁) 已于2014 年7 月1 日运行通车, 以“晋中号”命名的大西高铁途径该站, 并在晋中市设立6 个站点, 分别是晋中 (榆次) 站、太谷西站、祁县东站、平遥东站、介休东站、灵石东站, 大大方便了游客来晋商大院旅游;公路运输四通八达:2014 年, 晋中市旅游局陆续开通从太原和周边地市直达平遥古城、祁县古城、王家大院等景区 (点) 的十五条线路, 目前已有十条线路通车。晋中旅游专线1 号线、2 号线在汽车客运总站通车。另外, 国道108 贯穿晋中市县, 晋商大院大多分布于晋中市辖区榆次区以及西南方向的太谷县、祁县和灵石县, 距离榆次区最近的常家大院仅25 公里, 最远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也不到150 公里, 驾车当天即可来回。便利的交通解决了省内外游客出行难题, 提升了来晋旅游的可能性。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独有性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灿烂辉煌的晋商精神为大院旅游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晋商, 是明清年间山西商人的统称, 与徽商、潮商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 以经营旱烟、茶叶、盐业、票号为主, 特别是票号, 被看作是近代金融业的起源。晋商大院以晋商文化为依托, 既是山西商人为子孙后代建造的家园, 又是其商业帝国鼎盛一时的物化遗迹。晋商大院的院主人们继承和发扬了先人优良的经商理念,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以博大的胸怀, 高瞻远瞩的经营眼光, 在动荡的历史长河中, 顽强不息的经营。晋商精神的诚信、谨慎, 不仅为家族事业集聚了大量的财富, 更对当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何将晋商大院所蕴含的文化优势转化经济优势, 是大院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2.劣势 (Weaknesses)
(1) 旅游产品类似, 缺乏个性。晋商大院在建造风格上各具特色:乔家大院呈现城堡式建造, 在选址和建造上大致为“囍”结构;渠家大院的木质牌楼、包厢式戏院等建筑, 在装饰上更具书香气息;曹家大院以三多堂为主体, 整体呈现篆书的“寿”字形;王家大院建造在山坡上, 呈现坡度递进式庭院结构;何家大院甬道深邃, 将车马大院与住宅楼院一分为二;常家大院则为庄园式建筑, 较前几处大院相比, 显得更为开阔。虽然各个大院在建造上风格迥异, 但作为旅游产品而言, 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 游客在大院旅游中, 除了看房子, 还是看房子。对游客而言, 缺乏新意的旅游体验, 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参与热情。
(2) 景点门票经济现象严重。晋商大院旅游收入中, 门票经济现象严重。2014 年, 晋中全市旅游总收入达401 亿元, 占全省旅游收入的八分之一, 而全市门票收入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数据来源:《聆听晋中旅游“攻坚交响曲” (上) 》http://jzly.gov.cn/index.php?a=shows&catid=101&id=533) 这与景点粗放式经营开发不无关系。在大院旅游过程中, 游客走马观花式听导游讲解, 虽然可以近距离感受大院建造时期山西商人富庶的生活, 严谨的经商哲学, 但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晋商大院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 还有待深入开发。与山西省内其他旅游景点相比较, 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 晋商大院都相对落后。以同为晋中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平遥古城为例, 自1997 年获批成为旅游景点之后, 不断深入开发旅游项目, 2001 年由各级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平遥古城国际摄影展”, 至今已举办15 届, 历届展览吸引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展, 借助文化的交流, 不仅增加了当地旅游经济的收入, 更推动了晋商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2013 年, 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在平遥古城剧院正式公演, 为旅游景点收入增加了新的增长点。而晋商大院旅游除门票收入外, 几乎再无有影响力的其他“游、购、娱”项目。由此可见, 加强“游、购、娱”等方面的项目投资建设, 既有利于丰富晋商大院景区的游客体验, 提高景区经济收入, 更有利于增强晋商文化感染力, 提升景点吸引力。
(3) 景区管理欠规范。晋商大院大部分坐落在晋中市县城, 在景区周边设施、住宿、导游服务方面还存在短板。以乔家大院周边设施为例, 景区周边设施是属地管理, 并不属于景区直接管辖范围, 但却与游客旅游体验必不可分。在其景点周边, 缺乏景区整体规划, 周边兜售纪念品的地摊小贩、沿街吆喝的餐饮老板与独具文化特色的乔家大院放到一起, 显得格格不入。这与景区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乔家大院坐落在祁县乔家堡村, 景点的发展使得周边居民占尽发展优势, 同时也使得村落文化浸入到乔家大院的旅游发展中, 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大院旅游更要着眼全局, 加强景区周边整体规划。
3.机会 (Opportunities)
(1) 旅游文化产业肩负经济转型的重任。2015 年被视为是晋中市的“旅游发展攻坚年”, 并在《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意见》中, 力求在“十三五”期间, 把旅游业打造成千亿产业。晋中市委、市政府不仅着眼景区现代化发展, 坚持“管委会+ 公司化”发展道路, 打造集团化、品牌化旅游产品, 从细节入手, 把打通“最后一公里”, 整顿景区周边设施作为工作的重点, 以方便游客出入景区, 改善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印象, 增强游客旅游体验。借着晋中市经济转型, 着重发展旅游业的东风, 晋商大院旅游作为晋中旅游发展的排头兵, 也将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2) 运用新型营销方式宣传推广。2015 年, 晋中市确立旅游文化产业“全方位一体化精准营销”科学理念, 在上海、西安、郑州、武汉等地的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和公交站台上, 大力宣传“晋商故里”, 使晋商形象深入人心。此外, 晋中市委、市政府还大力借助电视和互联网平台, 拍摄旅游形象片、微电影, 在晋中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 宣传推广晋中市旅游资源。
(3) 短途游潜力大。截至2014 年, 晋中市人口达330多万, 再加上山西省高校新区的建设及搬迁, 10 所高校师生总数约为11.51 万人, 其中学生人数规模11.39 万人。大学在校生经济能力有限, 但课余时间较多, 为晋中市短途旅游带来新的潜力。此外, 2015 年底, 晋中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做出决定, 从2016 年开始, 晋中市部分单位实行“2.5 天”弹性周末休假政策, 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民举家短途旅行的可能性, 为晋中市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挑战 (Threats)
晋商在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内, 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闻名, 不仅以地域形成了商帮, 增强了同地域商人抵抗风险的能力, 而且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展, 逐渐形成了以票号制和股份制的群体组织。群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晋商精神。
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 文化底蕴深厚。除晋商大院以外, 还具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宗庙神像、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艰苦卓绝的红色革命旧址等旅游景点。各地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不尽相同。从地域上看, 北有粗犷硬气的雁北关塞文化, 中部以晋商文化为代表, 南部则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以农耕文化为主;从文化的种类上看, 有恢弘大气的云冈石窟艺术典范, 有源远流长的五台山佛教文化, 有忠孝双全的历史名人。如何整合这些丰富文化资源,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成为晋商大院旅游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 晋商大院旅游, 既有明显的优势, 也有很多丞待解决的问题;既要抓紧发展契机, 又要在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中保持领先优势地位;既要避免过度开发的短期效应, 又要保护晋商大院遗址, 走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广海, 李雪.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28-32.
[2]刘慧.晋商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4 (4) :154-160.
[3]毛彦斌, 张晓梅.晋商文化旅游地的空间竞合分析[J].品牌 (下半月) , 2015 (8) :261, 263.
晋商、镖局与山西武术文化 篇4
1 晋商概述
1.1 晋商的发展
晋商是指在明清时期从事商业活动的特殊群体。山西商人的商业活动从远古时期就开始萌芽了,明朝时期开始崛起,清朝时期达到鼎盛,到了道光三年,山西平遥最先创办了日升昌票号,很快便形成了“汇通天下”的平遥、祁县、太谷三大票帮,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形成金融产业和商业活动相辅相成、繁荣昌盛的景象。[1]据《清高宗实录》记录:“山西的富商,家产百万以上的大有人在。”徐珂在《清稗类钞》写到,光绪时“资产之七八百万两至三十万两者”,共十四商户,包括介休的侯姓、冀姓,祁县的乔姓、渠姓,太谷的曹姓、刘姓、武姓、孟姓、杨姓,榆次的常姓、侯姓、王姓、何姓、郝姓,集中分布在晋中地区的介休、祁县、太谷、榆次四个县城。[2]因此,山西在清代一度被认为是“海内最富”。常言道:树大招风,山西商人的富裕务必招来盗贼、劫匪等一些江湖不法分子的觊觎。
1.2 晋商得以发展的必然条件
1.2.1 便利的交通条件
山西处在我国的中部地区,链接着西北与东南地区。东边链接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北边连接着蒙古,出大同路经绥远、归化可以到达恰克图,这是清朝时期一条通往欧洲方向的重要国际商业路线;西边连接着西安,沿着河西走廊可直接到达新疆、中亚地区,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边连接着河南,可通往东南繁荣的省市。这种“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成为北方物资重要的集散地,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1.2.2 政府政策的推动
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看中了山西“沃饶而近盐”的地理条件,实行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在之后的历朝历代政府一直把山西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宝地,山西商人才得以持续发展。
明朝建立后,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北部长时间处于紧张的战争局面中,硝烟四起。明朝政府在中国北部设立九个边镇驻军把守,驻扎官兵达八十多万,官兵和战马需要大量粮饷的供应,所以明朝政府采取了开中法和屯商制度。据《明经世文编》卷四四七页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晋商正是依靠供给军队粮食、棉布、药材、草料等军需品来换取贩卖食盐的资格,从中获利,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也开始寻求驻兵的帮助和保护,以防止边境流寇的袭击。到了清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平和了,清政府放宽了边禁,扩大了边地各族相互贸易的开放程度,还实施了重商、恤商的政策,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发展环境。晋商正是在这样的坏境中迅速崛起,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群体,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晋商的繁荣是通过不断的开辟新的商业道路,这就需要大量武术方面的人力为他们的商业活动安全作保障。
1.2.3 镖局的保驾护航
晋商在商界活跃了五百余年,通过“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进行贸易转售,商业活动范围扩展至“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不仅如此,商业范围还延伸至俄罗斯、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国家。[3]异地商品贸易给晋商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晋商商品、货币的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问题。晋商商业活动范围虽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发展到国外,但主要的还是西北地区的商品贸易,然而西北地区人烟稀少,气候坏境恶劣,恶匪横行。商品、货币的长途运输队伍庞大很难掩人耳目,这就难免要遭到地方势力、土匪的觊觎,还有在清朝时期社会、民间还存在有一些反清复明的组织、秘密社团、外国列强、倭寇等势力不断冲击着清朝的政权。所以晋商们就得雇佣一些武术高手为他们的货物、货币和人身安全保驾护航。[1]在一个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下,只有运送军粮时政府会动用军队保护,商人的商业活动是没有安全保障的。而当时的民间组织镖局是链接官员、匪徒和商民的特殊武术机构,镖局的镖师在官场、商场、民间、江湖等社会场合中游刃有余。因此,镖局理所当然的成为为晋商保驾护航的最佳选择。
2 镖局随着晋商的兴盛运用而生
在山西票号出现以前,人们是通过金属货币交易的,金属货币非常重,远距离的路途上携带钱财是非常不方便和不安全的,“国人的银钱转移,小量可以自行揣带,稍多的话,就得车拉马运。”[4]更何况随着晋商的不断发展壮大,商品贸易项目和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资金流动大,路途遥远、危险性大,这就促使晋商花费大的价钱雇佣一些武林高手对他们的商品货物、资金以及人身安全作保护工作。所以,与商人商业活动相互依赖的镖局行业就诞生了。
据近代学者卫聚贤所著《山西票号史》记载,“考设镖局之鼻祖,乃系清乾隆时期,山西神拳无敌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街”。[5]山西平遥设立的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记录,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所设镖局众多,全国较有影响力的镖局有三十六家,遍布全国,尤以华北为最,有二十四家,在这网罗全国的镖局中大部分是山西习武之人开设。
3 晋商与镖局的相互依存与发展
3.1 晋商与镖局的关系
镖局是一个与古代商旅相伴相生的特殊行业,镖局的发展依附于晋商的发展,晋商为镖局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即使到了清朝末期晋商开设了票号,实现了汇通天下,异地取现,但各地票号间的转汇也都需要镖局来保护押运。镖局在经营中抽取小量的金额,在繁多的晋商业务下,给镖局带来了可观的利益。[6]镖局也解决了商人的人身和财物安全问题,使得商品贸易有了安全保障,晋商得以迅速扩大、繁荣。所以形成了“以商养镖,以镖护商”的模式。镖局离不开晋商,商人也离不开镖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2 镖局与武术的关系
镖局的经营模式是雇佣一些习武高人充当镖师,以保护客户的人身、财产和商品的安全而从中获利,镖师则以武术作为资本换取一定的报酬,因此武术是镖局能够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原因。[6]镖局也为习武之人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使其有了用武之地。在走访山西平遥的同兴公镖局和华中第一镖局博物馆时发现,在镖局的院落中有一个专门的练武场地,墙上还绘有习武的场景,院中还摆放着各种武术器械。当镖局的镖师们不用工作时,会在这里互相切磋武艺,研究新的拳术,不断丰富山西的武术形式。
由于镖局的保护,晋商的商业活动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到了国外市场,镖师们必然也跟随其去过全国各地,见识领略过全国各地不同的拳种,然后汲取不同拳种的长处,互相融合创编出新的武术形式。另一方面,晋商的商业活动对推广武术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武术得以传播和发展。[1]
4 晋商与镖局之间的依存形成山西特有的武术文化
4.1 晋商需求镖局保护促进了武术文化发展
镖局是在动荡的年代,晋商迅猛发展的社会形态下,利用武术的技击功能、镖师的身手等为资本,以保护商人人身安全、货物和资金安全为目的的,具有一定保险性质的商业机构。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镖局的发展,镖局与镖师的发展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武术的发展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可以说,武术的文化传播通过镖局这种形式播散在全国各地的土壤上,然后又浇灌了晋商的养分,才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4.2 镖局与镖师对山西武术文化的影响
从镖局分布的地域来看,镖局集中分布在山西以及周围的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区,且镖局分布的地区往往是晋商商业活动频繁往来的地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镖局兴盛于乾隆到民国年间,时间跨越了百余年,与晋商繁荣昌盛时期的时间相吻合,所以说镖局是晋商相伴相生的产物。镖局分布广泛,从而也促进了晋商的商业活动,为晋商的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也使优秀的拳种得以传承了下来。从镖师擅长的武术门类来看,有拳、掌、腿法、器械等多种形式,拳术还得到了创新改良,由心意拳创编出形意拳,使武术得到了创新、丰富了武术形式,使用的器械有刀、枪、棍等十八般武艺,融合了全国各地的武术形式。对山西武术文化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4.3 镖局发展中形成山西特有的武术拳种
4.3.1 形意拳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演变而成的一个拳种,据专家学者考证得出,心意拳是由山西永济人姬际可所创,后经李老农改名为形意拳,与其弟子创编出五行生克拳和挨身炮等套路,不断完善了形意拳。形意拳拳法强调“以四象为根”,四象即“鸡腿、龙身、熊膀、猴相”,动静相结合,刚柔并济,亦实亦虚,进退自如。[7]充分体现出心意拳的独特之处,表现出形意拳重技击的特点。成为山西土生土长的优秀拳种,当时的形意拳还为晋商开辟了多条商业之路。
4.3.2 洪洞通背拳
通背拳,因讲求力发腰背、贯达肢体而得名。通背拳具有长击类拳法的典型特点,擅长中、远距离攻敌取胜,讲究放长击远,将中华武术“一寸长,一寸强”的技击原理发挥到了极致。至于技击空间的把控,讲究“远则长击,近则冷抽”,可收可放,可长可短。洪洞通背拳又称太极通背、通背缠拳,共有108式,其特点是:进手则缠,随式则绕,侧身则入,闪惊巧取,有很强的技击性。洪洞通背拳谱和陈氏太极长拳拳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人认为洪洞通背拳是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
4.3.3 鞭杆
清朝商人路途遥远,道路偏僻艰险,武术成了商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而刀、枪、剑、棍既不方便携带又容易惹人注目,所以山西商人充分运用随身携带的赶车用的短棍创编出了很有特色的武术形式——鞭杆。鞭杆又称短棍,是一根坚韧平滑的短木棍,长度为1.14米左右或为本人的十三把。在技术动作上朴素美观,难度较小,灵活多变,实用方便,形式多样。攻击性动作有戳、挑、劈、扣、崩、点、击、撩等;防守性动作有拦、截、拨、架、推、挎、绞、压等,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和实战性。
4.3.4 子母绵掌
据传子母绵掌是由形意拳的蛇形演化而来的。由何人何时创编的不得而知,也无从考查。但有传言说是江南有一对武师夫妇精通此拳,从不外传,后来武师遭人暗算,临终前嘱咐妻子将此拳传授给还未出生的孩子,后来母传子受,因此得名子母绵掌。清光绪年间,河北沧州镖师郭凤鸣精通此拳术,因其打抱不平误伤人命后逃到山西灵丘县,并开设武馆教授此拳,从而子母绵掌在山西一带流传开来。
参考文献
[1]侯芬芬.晋商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段丽梅.明清晋商对山西优秀拳种形意拳产生于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1(5):60-65.
[3]孙涛.闲话晋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6-8.
[4]王志强.晋商与山西票号[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002-012.
[5]黄鉴晖.山西票号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06-01.
[6]王福满,刘映海.清代镖局与晋商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山西晋商大院文化】推荐阅读:
晋商大院05-10
山西大院文化06-29
晋商文化09-08
晋商文化的当下启示12-09
晋商会计学11-29
晋商公园游记作文05-11
晋商成功的主要因素09-22
2022年晋商银行笔试题及面试内容11-22
《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的阅读答案12-07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