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大院

2024-05-10

晋商大院(精选4篇)

晋商大院 篇1

主持人手记

文化造就了建筑,建筑表达着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名震明、清两代的晋商不仅在商业智慧上昭示着后人,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这一座座矗立在三晋大地的晋商大院肃穆宁静而又神态安详,却传达出开掘不尽的文化信息。如何感受这些建筑,如何从这些建筑中领受某种精神,是我们面对传统建筑时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本期三位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感受晋商大院,希望引起有兴者的关注。

建国三十多年,单一的经济体系使山西给全国留下一穷,二旱,三多煤的总体印象。但近三十年,山西人因穷而思变,因旱而意外地成为地上文物聚集地,因煤而涌现出富甲天下的煤老板——山西人让国人刮目相看。

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山西人穷则思变的传统终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们从历史文化中挖掘自身的潜力,别出心裁地打出“晋商”牌,在三晋大地上修复起一座座明珠般的晋商大院,借以向世人展现昔日的辉煌、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和经济思想。

晋商曾因为明政府效力获得特权而起家,在明清时期叱咤风云、威震四海,遍布大江南北的山西会馆和曾经维系全国经济命脉的山西票号证明了晋商的实力。晋商延续明清两代,最终在不可遏止的现代工商业体制冲击下衰落了。这说明长达五百年的晋商文化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适症。

三十年的改革让全国人沉思,也让山西人沉思。山西人在一个新的时代重新梳理自己,其中,晋商大院就是山西人在梳理自身过程中的产物。人们常常把这一座座大院看作遗产保护的成果,但遗产保护还仅是山西人崛起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些大院,那就不难看出山西人是要借助大院激励自己、昭示世人。

山西大地飞扬的黄土给山西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在这层尘埃下掩埋的是山西人的忍性和毅力、涌动的是山西人的胆略和智慧。山西人的这些特点都在晋商大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晋商大院的总体特征是严谨而又宏伟。严谨的建筑体制源于山西人所崇尚的传统观念以及在此观念支配下的严谨作风。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珠三角、长三角代表开放观念的话,那么山西人所守望的一直是中国的传统。这种传统集中体现在山西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上。

山西人顺应自然,所以对于天地的崇拜就十分突出。在晋商大院中,这种崇拜观念被制度化地镶嵌在建筑上。无论哪家大院,主房的墙面上都显赫地构筑着天地神龛。这是山西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山西人都会拜一拜天地。走进普通百姓家,多数时光都会看到天地神龛中冒出的缕缕香烟。其实山西人顺应自然的心态不仅体现在对天地的崇拜,但凡与人的生计相关的自然神灵山西人都会叩拜。这反映出山西人在自然面前的虔诚姿态。这种姿态让山西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匍匐在三晋大地,因此而穷,因此而富,山西人都无怨无悔。

山西人尊重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体制,所有在中国积淀起来的传统,山西人都会诚实地呵守。这种态度虽然反映出山西人的守旧,但山西人并未因此而自卑。山西人的特点就是如此,单纯而又实在地亮出自己的意愿是最朴素的对待社会的方式。我们从一座座晋商大院的基本格局以及标示其基本追求的关于福、禄、寿、财四神的雕饰中不难看出。王家大院是以“王”字布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乔家大院以双“喜”字布局,标示对于幸福的追求;曹家的三多堂则以多子、多福、多寿的观念以“寿”字形布局,暗寓生命永恒的思想。山西人就是要追求福气、追求高官厚禄、追求长生不老、追求财源广进。因此,推开晋商大院的大门,雕饰精致、迎面而来的座座影壁往往都与这种观念有关,门楼、窗格、屋檐的雕饰图案也主要围绕这四点展开。山西人需要瞄准这四点为自己的生命而祈祷,也甘愿在这四个方面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山西人很要面子,因此,山西民居的门窗是最讲究的。晋商大院的每道门、每扇窗都值得人们玩味。对于普通人而言,门窗不过是出入与采光透气的通道。在山西,即使是贫寒之家,门窗虽然缺了点轩昂与奢华,但也不会忘记精心装点。晋商的富有使他们有实力把大把金钱都花在门窗的营造上。常家庄园的大门高大雄伟,比起皇家的城门一点也不逊色。王家大院的大门就是一座集观赏性与防御性的城堡,周正肃穆。乔家大院虽小,但门面仍不简单,两层高的门楼上赫然书写着“古风”二字,让人们领略到晋商执著不移、浑厚有力的基本信念。走过大门,一道道二门纷至沓来,每经过一道门,你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仪式色彩。晋商大院之大堪谓惊人。“庭院深深深几许”,深入晋商大院便可领会。晋商大院的二门是一家一院的出入口,每一家户都至少三进。以乔家大院为例,跨过乔家大门,右手第一院的院门从灰色的砖墙壁上飞檐伸出,质朴内敛,斗拱肃然,门楼上环绕的砖木雕饰增加了门的亲切感,门上悬挂“大夫第”匾额,标示着主人的身份。跨进这道门,先是一个开阔的院子,院子里绿树掩映,壁窗井然。稍往左前方望去,便是第三道门。挑角华丽,端庄周正,门匾“毋不敬”,取自《礼记》,标示着主人的精神追求。跨过这道门,建筑不是让你很快了望全院,而是用一道与此门紧密连接的内附门收缩你的眼界,让你通过阁门领受院落的深邃。进入二进院子,院子正面是阁门,门额书“琼阁”二字,意味身处仙境,借助阁门表示对于生活的满足。踏入阁门,建筑再通过阁门的内附门让你观看主人的住宅。从附门望去,雕饰华美的主人住宅正门扑入你的眼帘,让你惊讶赞叹、让你积蓄进一步深入大院的兴致。随着脚步的前移,大院的全景瞬间向你打开。主人居住的两层房屋坐北朝南,上层匾额“为善最乐”,下层匾额“积翠”,两座厢房分列东西两厕。全院规矩有度,中正平和,显示出朴素大方的基质。

山西人好财,但生财有道。对于山西人而言,生财之道无非是“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仁者爱人,仁为商之本,商为仁之用;义者正也,避奸除恶,商之坦途;礼者理也,以理服人,行遍天下;智者知也,知识货理、明白货用、通晓货道,商之大略;信者诚也,一是一,二是二,不欺瞒,守契约。有了这些,山西人也就有了财富。许多人也明白这些道理,但不恪守,欠贯彻。晋商不仅恪守,而且贯穿于日常言行,养成一种习惯,故可拥天下之财。

山西人尚德,常家大院门楼的匾额直书“日新其德”,就是对于德的追求。晋商认识到德不空、德不孤、德可养的道理。德不空,意味着德体现在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精神追求,小到日常行为,都可以实现德。德不孤,意味着德可泽被四方,也可得到四方之助。晋商的诚信守则就是以德为本,自己赚,也让别人赚;自己幸福,也让别人幸福。德可养,意味着德非天性,需要培养方可得。遍布晋商大院标示精神操守的各种景物和牌匾、楹联都是他们养德的方式。古人云,君子爱财而取之有道,晋商广纳四方之财的根本之道就是守德。

总之,晋商大院不仅仅是建筑,更多的是体现晋商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失去这种态度,晋商大院也就失去了灵魂,遗产保护也就止于躯壳。

山西晋商大院文化探析 篇2

一、晋商崛起的原因

晋是山西的简称, 晋商指的是山西商人。一直以来, 晋商以盐业、票号业为主要的经营项目, 但其真正发展起来, 却是在进入明清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究其飞速发展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富为晋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上, 山西境内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 盐、铜铁矿、煤炭、森林等资源更是因产量大、质量优等特点闻名遐迩, 在史书上都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 这一切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因素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 自然地形的影响, 阻碍了山西与外界的交流, 也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山西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峻, 当地人民开始有意识地花大气力去改善交通建设, 终于在明清时期修成了良好的境内交通运输网络, 为晋商与外界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劳动力因素

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区, 本身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并不是十分有利, 外加自古以来就密度较大的人口, 使得传统农业生产很难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 山西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到外地谋求生路, 这成为晋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三) 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 山西经济的发展, 虽较之全国略显缓慢, 但因其拥有丰富的资源, 使得一些资源产地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十分兴旺。明清时期, 全国商品经济迅猛发展, 这为在外谋生的山西商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此外, 国家的政策、重大的历史事件调节着当时各种生产关系的变化, 对一些经济行为的产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典型的便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实施打压了江浙一带商人, 山西商人趁此机会牢牢抓住了时机, 顺势发展起来。

二、晋商大院文化的特点

(一) 晋商大院整体布局与建筑思想

1.晋商大院的整体布局

中国建筑基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 几千年来在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北为正、面南背北、北高南低、阴不压阳的特点, 晋商大院也不例外。在几处典型的晋商大院中, 除孔祥熙宅院因受街道限制的影响是北向开门外, 其余均符合坐北向南、北高南低的建筑规律。

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相似, 晋商大院都是由多座单体的四合院组成, 整体而言又构成了一个放大了的四合院, 不仅每座院落内的建筑皆沿着中轴线对称排列, 整个大院也都是由主院、主房及周围环绕的其他附属建筑组合而成, 形成大小院落相衔接的建筑结构。

2.大院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的传统建筑一向以与自然相协调而著称, 山西晋商大院作为我国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不例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无处不在。晋商在发展的过程中言行之间无形中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 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通过建设理念表现出来。

木质结构的设计格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表现。木是自然的象征, 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美学思潮之一。在晋商大院中随处可见“木”和仿木元素的身影, 这些元素使得原本冰冷的墙面产生了一种和谐美、自然美, 更印证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特点。

3.大院建筑中蕴含的尊卑等级观念

汉代之后,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这种思想反映到建筑方面, 就有了等级和尊卑之分。

封建等级制度在房屋建构方面的明显体现, 不仅显示出建筑学意义上的高低有致、层次分明, 更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每个社会成员都要严格按照礼制规定的秩序, 各安其位, 各守本分, 形成一个等级分明、上下尊卑、有序而又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具体来讲, 正院与偏院在结构的高低、房顶的标志、使用功能的齐全与否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房屋的数量问题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这些都是封建等级礼教在房屋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 晋商大院的保守性思想

1937 年的6 月28 日, 著名女作家陈衡哲等一行十余人应孔祥熙的邀请到其家乡参观, 在感叹古建筑的宏大壮丽之余, 不免感受到大院带来的孤寂凄凉之感, 并将其形象喻为古代幽禁嫔妃宫女的“永巷”。

青砖灰瓦, 高墙峻宇, 这是晋商大院留给人们的第一感受。表面上的高大威严反映出的恰恰是实质上的闭塞保守。山西商人直接蜕化于农民, 有其固有的封闭、保守的一面, 在他们发家致富, 回乡盖房之时, 自然而然将这一弱点带入了建筑理念当中。

外乡人讥笑山西人“山西人, 大褥套, 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几乎所有的晋商在飞黄腾达之时都选择以房地产的形式将财产积存在自己的家乡, 这是保守性思想最直观的体现。这种封闭落后的思想, 不仅影响到建筑的格局, 更是在之后的改革洪流中, 使晋商首领接连四次错失机缘, 最终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败结局。

三、晋商大院文化的价值

(一) 艺术价值

山西晋商大院的艺术价值主要分雕绘艺术和家具艺术两个方面, 雕绘艺术由建筑承载物外露部分的雕饰和用于陈设和装饰的雕饰品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见于木雕的梁、枋、斗拱、门楣等地, 后者主要依附屏风、门罩、神龛、匾额等场所得以体现。

山西的家具样式有着统一的特点, 被行家称为“晋作”, 是我国家具的四大流派之一。该流派家具多以本地核桃木为主, 以板材质量突出、沉稳厚实等特征出名, 以其结构轻巧、纹饰简约取胜。

走进山西晋商大院, 居室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晋作家具, 质地均匀, 纹理细腻, 给人以饱满稳重之感, 让我们不禁为工艺的细致精湛而暗暗称奇。此外, 平遥的推光漆技术、绛州的雕漆技术等工艺对晋作家具的精湛细致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 文化价值

山西晋商大院讲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晋商大户们利用其丰富的建造经验, 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地貌特征, 建造了宏伟壮阔的晋商豪宅大院, 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巧妙融入其中。

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象征着子孙绵延不绝, 是传统社会宗教制度与礼仪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大院在院落的安排处理上, 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等级制度, 恪守尊卑等级观念, 形成了高低有致、错落有别、既各守本分又和睦有序的结构特点。

大院在总体上遵循风水理论原则的同时, 又在细微处巧妙变通, 在相对有限的环境中改变风水带来的不利因素, 舒适人们的生活, 反映出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观念。

(三) 现实价值

晋商大院中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制度和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典型的历史记录和文化教化的功能。大院将彼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念展现于今人眼前, 为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晋商提供了最具现实性的媒介。

在今天, 山西晋商大院文化的探索与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不仅对于研究北方建筑有着卓越贡献, 在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脚步的推进和众多晋商题材影视作品的发行, 使得晋商大院这一古老民居建筑在衰落近百年后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以凝固艺术的形式将晋商的风采展现在世人眼前, 使人们在为其恢弘气势感叹之余, 也为蕴含其中的大院文化所折服。

关键词:山西,晋商大院,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向东.晋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晋商大院居住形态及美学特征探析 篇3

关键词:聚落,空间,院落,文化底蕴

山西晋中一带在明清时期是京城北上秦陇等地的必经驿道, 有“川陕通衢”之称;也是南下汾渭平原的关口驿道, 历代重兵把守, 为各个政权争夺的焦点地带和古战场。在明代, 为了防卫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袭, 政府下令加修长城, 屯兵卫所, 并修建了九边重镇, 一方面大量军事目的的边关城镇和屯兵聚落驻扎晋中地区, 另一方面也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这种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 晋中商人的聚落也集中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组织结构的特点, 更多地反映出理性和秩序的建造模式, 使得聚落形态的布局严整有序, 形成了山西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1历史沿革及概况

1.1 静升村及王家大院

静升村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形成的具有商业集镇雏形的传统杂姓移民村落, 村内区域划分明显, 由北向南可分为坟地区、居住区、商业祭祀区及农耕区。主体格局于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形成。村落由一街、九沟、八堡、十八巷组成。

静升村内的王家大院规模十分庞大, 是中国古代北方院落式住宅的典型代表。据称鼎盛时期建筑面积达15万m2, 有“三巷四堡五祠堂”之称, 后因战乱, 大部分坍塌毁弃。现存的有东西两处大院:东堡院, 名高家崖 (视履堡) ;西堡院, 名红门堡 (恒贞堡) 。从总体上讲都是依坡而建的形式。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初年至嘉庆十六年间, 为全封闭式, 占地19 572 m2, 共有35座院落, 房间342间;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间, 占地25 000 m2, 东西宽139 m, 南北长180 m, 共有88座院落, 房屋776间。大院高耸的堡墙为全族人提供了安全保护, 使内部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 大院已成为城堡的缩影。现存部分虽然和鼎盛时期相去甚远, 但规模依然十分庞大, 加上保存非常完整, 可以说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艺术和氏族生活的教科书。

1.2 榆次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晋中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 距榆次17.5 km。车辋由4个小自然村刘、陈、王、林四寨组成, 四寨中心建一大寺, 与各寨相距各半华里, 形成一个车辐状, 故名“车辋”。属晋中晋商文化圈中的一支。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 由太谷惠安迁至车辋, 随着经商规模的扩大, 随即大兴土木, 建造屋舍。

常家在村中建造两处豪宅, 一支是常万, 以车辋村西南为轴心, 向东、南方向发展。建南祠堂, 立“世荣堂”, 筑起高大坚实的石头巷, 条石铺砌甬道, 巷口挑角牌楼驻守, 门前以影壁相护。巷里南北两侧高耸着毗邻的6座两进式院落, 和南方风格的园林交相辉映, 豪富中透出了赏心悦目的情趣。另一支常万达, 在村北沿渠修建北祠堂和“世和堂”, 由东向西毗连建成20多个深宅大院, 构成一条东西向大街, 人称车辋后街。常家经过200余年不断修筑, 将车辋村除王家寨之外的原先各自独立的、相距近300 m的刘家寨、成家寨与林家寨连接起来, 并铸起了周长近600 m, 设有8道堡门的庄园。

此后, 常家又在村落中建造园林。车辋村土质不好, 历史上有许多盐碱洼地, 在常氏家族中也有这样一片, 常年积水, 长满芦苇, 后经常家人引水至此, 遂形成“昭余湖”。湖的形成不仅造就了整个聚落优美的风景, 也对当地气候的调节起到积极作用。

1.3 祁县乔家大院

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是晋中几个大院中开放最早的一个。最初乔家大院大门到西端祠堂的甬道位置是一条街, 东北院与西北院之间是一条巷, 街巷交汇成为十字路口, 乔家大院老宅位于这个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偏东处, 后又陆续在十字路口东北角购买地皮, 起建筒楼院, 重新翻修了东面的老宅, 成为筒楼院的偏院, 也就是现在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东北院, 乔家经商发家后又通过蚕食周边土地逐步扩大为现在的规模。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 大院三面临街, 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 院墙高大如城墙, 高3丈有余, 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望探口。乔家堡村处于平坦的原野, 周边未被山体环抱, 大院一直是村中的制高点, 站在房屋顶部, 可观望村外太谷直通祁县的大道。

整座大院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 结构呈“”形。进入乔家大院是一条长90 m的笔直的石铺甬道, 把6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 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面尽头处是乔家祠堂, 与大门遥相对应。在乔家大院中, 每一院又都设有偏院, 为佣人食宿的地方, 正偏院经一小门出入, 门插设在正院, 利于主人对佣人的管理, 体现中国传统的等级差别。同时偏院的地面和屋顶也都低于正院的, 以表示尊卑有序。

2空间布局及院落组织特点

2.1 大院内部空间布局特点

1) 大院内部聚落组织受井田制、里坊制等影响较深, 较为严整, 多分为几部分毗邻而居, 内部紧凑规则。整齐的堡能有效利用面积, 减少堡墙的土方量。2) 大院四周围以厚实的高墙形成坚固的外壳, 呈现一种封闭感, 有时墙下还挖有壕沟, 与堡墙一同起着最高层次的防御作用。3) 道路结构清晰明确, 主次分明, 道路骨架多为“丰”字形或与其相近的变形;或是一条主街, 两侧有支巷。这主要沿袭了奴隶社会中聚落“邑”的形态。4) 宗祠或庙宇多分布于堡门附近以及主街的尽端。这是精神防御和宗教信仰方面的需要。5) 精神防御构件, 如泰山石敢当、影壁、风水楼等广泛分布于聚落的各个层次。

2.2 宅院院落组织

2.2.1 院落布局

晋中民居的平面布局为院落式, 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庭院。布局贯穿中国传统思想, 如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等级分明、轴线对称等。

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院墙, 前院外人可到, 内院非请莫入。前院较浅, 以倒座为主, 用作门房、客房、客厅。正房及耳房和两侧厢房:正房为长辈起居处, 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以北有时仍辟小院, 布置厨厕、贮藏、仆役住室等。

2.2.2 院落空间层次

院落是没有屋顶的封闭空间, 本身无明确的方向性, 通过四周建筑物的围合, 产生了向心的空间。院落与建筑物尺度的对比可以创造不同的空间感, 形成封闭与开敞、宽阔与狭窄的不同感受。院落空间与室内空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室内家具的布置, 使得空间感受有了很大的改变, 空间序列的终结与高潮就是室内空间, 屋门是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点、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界定点。通过宅门→影壁→院落→垂花门→内院→室内的空间序列组合, 合院建筑的空间组合变化丰富多彩。

2.3 大院整体空间外观

屋顶常采用筒瓦或小青瓦, 间有脊兽。个别民居正房顶部设水壁以示吉祥, 且可防风沙。结构以砖土、砖石结构为主。院落外围的建筑多为单坡顶, 向院内倾。自家院内的房屋则做成双坡硬山, 或卷棚顶, 佣人房及附属用房多做成平屋顶, 站在屋顶上, 一看便能分清主要和次要的房间。山西地处中国北方, 降雨量有限, 所以水就极为珍贵, “肥水不流外人田”, 所以流向自家门庭, 象征财源的流入。同时这种向内倾向的单坡屋顶也使外墙高大, 有利于防御。乔家大院外墙高达10 m左右, 不设一个窗洞, 如同城堡一样壁垒森严。厚重的砖墙与雕花格子门窗形成虚实对比, 呈现出外雄内秀的景观, 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3文化内涵

3.1 天人合一的聚落风水观

3.1.1 适应自然的选址

“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山西被山河阻隔, 自然封闭, 土地贫瘠, 因此千百年来, 山西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观念:崇拜皇天厚土, 遵从风水禁忌。凡有建筑营事活动, 人们首先要察考环境, 以保家宅平安、诸事顺利。“风水”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思想。所谓“风水宝地”首先是自然环境优良、适宜居住之地。

3.1.2 尚中的建筑布局

“尚中”成为大院营造院落的一大特征。院中建筑又无不在布局安排上追求中轴线效果。古人曰:“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 。这种解说足以道出“尚中”的目的。大院中, 宅院的“堂”多位于合院建筑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 堂前的庭院是一空地, 上对苍天, 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个家庭叩拜天地、祖宗的地方, 是举行盛事之所。堂的尊位上常供有类似“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其“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2 恪守礼制的社会文化

“礼制”以秩序化的集体为本, 要求每个人都严格遵守封建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安于名位, 遵守礼制。对于家庭生活来讲, 晚辈必须服从长辈, 卑者必须服从尊者。它是一种构成或稳定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法则。聚落布局中的中规中矩就来自于礼制社会重秩序重伦理的美德, 这与儒家文化中对礼的教化分不开。礼制精神所强调的等级、秩序感渐渐内化为人们心理结构中潜在的理性思维方式, 这也就是山西地区聚落规整有序环境特质的深层文化根源。

这种森严的礼制观念具体在聚落形式中表现为:中规中矩的聚落、街巷布局, 层级性院落关系以及封闭的外观。黄河流域堡寨聚落外围以堡墙, 并通过坊墙、多重院落、影壁围合形成多层次封闭空间, 加之空间序列的有意识转折变化, 拉开主体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从而体现烘托深宅大院内居者的尊贵和“静”所表达的修身养性的格调。

以门堂之制为特征的合院式住宅也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形式, 因而成为汉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合院群聚落也保持了合院单元的基本特色, 由多重院落依次排列组成。山西的民居聚落大多都呈现相仿的布局, 反映了共同的礼制文化和营造意匠。

晋商大院作为山西传统民居的一类代表, 表现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情感、生活状态、观念形态、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等, 从而反映了山西传统民居独特的审美特征。传统设计语言的意义在于启迪和发展现代思维, 研究山西传统民居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艺术, 理清建筑对表达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中汲取有益营养, 融古今之文化于现代建筑之中。

参考文献

[1]孟聪龄, 马军鹏.从“天人合一”谈山西传统民居的美学思想[J].建筑学报, 2004 (2) :78-79.

[2]程轶婷, 唐孝祥.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审美文化特征——以王家大院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07 (4) :67-70.

[3]高宇波.晋商文化与晋商建筑[J].建筑学报, 1999 (9) :51-52.

[4]李煜.晋中大院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5.

[5]莫殿霞.从明清时期晋中大院看建筑的伦理功能[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4.

晋商大院 篇4

族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

人们之所以称电视剧为特殊商品, 是因为电视剧和普通的实用商品不同, 它同时具有艺术和社会文化属性。[2]电视剧艺术具有大众文化属性, 它以技术为支撑, 以审美为追求, 以便捷的方式为大众提供艺术欣赏, 具有最广泛的受众面。晋商题材的电视剧把家族剧和主旋律剧融为一体, 以平民化的视角塑造了一批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展现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风情, 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彰显厚重的晋商文化, 增加了电视剧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

一、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无论是一部好的小说, 还是一部精彩的影视剧, 都离不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越尖锐, 就越有“戏”可看。民间喜传奇, 百姓爱热闹。传奇与热闹构成了民众欣赏习惯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传奇情节曲折, 主人公历经十磨九难却又意外发达, 险象环生又能出奇制胜。欣赏这样的传奇, 使欣赏主体暂时离开了凡俗和现实, 进入艺术欣赏的境地, 忘情而动情。热闹则指场面火爆, 动感强烈, 冲突不断, 所谓一波三折, 波澜起伏, 画面精美光鲜。它使审美主体目不暇接, 新鲜感得以连续保持。[3]电视剧的情节是由剧中人物的命运构成的, 人物命运越传奇, 情节便越热闹, 越容易吸引观众。而且, 观众往往都会有“英雄”情结, 英雄罹难时, 观众会潸然泪下, 英雄成功时, 观众也会欢欣鼓舞。

晋商剧以平民化的视角表现普通山西商人的日常生活, 讲述小人物的奋斗历史, 贴近生活, 捕捉老百姓最真实、最细腻、最动人的一面。剧中的主人公多为具有传奇色彩的平民英雄, 并且他们多为男性, 他们临危受命, 在逆境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勇气, 重情重义,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和爱戴。

《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 在兄长死后, 债主上门逼债的情况下, 放弃了仕途之路, 担起了家庭的责任。他南下武夷山, 北上恰克图, 和土匪打交道, 与外国人谈生意, 向慈禧太后要银子,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为乔家的生意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走西口》里的田青, 为了生存去口外谋生。在土匪窝里, 他敢于同二当家比武救出豆花;因为裘老板的误会出卖差点上断头台;他多次命悬一线, 而又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被人救起;他的生意也总是起起伏伏。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波澜起伏, 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是电视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山西题材文艺作品能够如此长盛不衰, 描写晋商的影视剧两度担纲央视的开年大戏, 这源于山西省持续着力于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建生分析道, 晋商悠久的历史、传奇的故事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而影视剧中包括山西风土人情、宗教、民俗、演艺、建筑、饮食、礼仪等在内的“晋文化”, 又以其独特之处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关注热情。[4]

电视剧《乔家大院》和《走西口》里都添加了许多风土民俗, 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 使黄土高原的人物风情在影片中得到了艺术地再现, 在剧情的环环相扣发展下, 逐渐有了生命感, 让观众一步步融入山西人豪爽真挚的社会人情中去了。《乔家大院》中不时出现的由胡胡和二股弦演奏的晋剧音乐旋律, 以及街灯、烟花、糖葫芦和皮影戏, 把观众一下子就吸引到充满晋中乡土味的氛围里。建筑精巧、错落有致的深宅大院显示着晋中富商的气派。家居摆设、窗户剪纸、中条横幅, 以及衣服鞋帽、梳妆服饰等等, 无不具有大户人家的风范。至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更是晋中民俗的展示。电视剧《走西口》中有许多原生态的风情展示, 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荡气回肠的西北民歌, 半明不暗的窑洞, 杂耍般的刀削面, 土气、俗气、笃实的农村生活, 仿佛不经修饰就被搬上了荧幕, 让观众不知不觉地融入山西的人文地理中去了, 透露着人文精神的深远意蕴, 充分给观众超越时空的感受, 回到民国时期土匪猖獗的西北高原, 实现了影视本体与文化命题的互相契合。

三、人物的悲剧命运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人类的悲剧就在于情感与活动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社会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把人类包围起来, 人都会有七情六欲, 都会有爱恨情愁。晋商剧通过表现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 削弱了主旋律剧的呆滞沉闷, 增加了家族剧的生活化, 丰富了剧情的曲折性。

《乔家大院》中, 尽管人物众多, 但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诸多的无奈, 不仅无法逆转, 而且无一幸免。乔致庸, 一生历经大风大浪, 为乔家创下了一份厚实的家业。可惜, 他放弃了自己从文从官的理想, 失去了自己的初恋情人。片尾他对着镜子那一大段独白, 形象而深刻的表现了他的悲哀。乔致广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人, 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但终因商场险恶, 中了别人的圈套, 落得个英年早逝, 壮志未酬。大嫂, 具有一切中国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她中年丧夫, 却以坚强的毅力协助小叔子维护着乔家。最后因救乔致庸出狱, 下嫁孙茂才, 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节, 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尽。江雪英, 乔致庸青梅竹马的恋人, 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与别人成了亲。她赌气嫁给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瘾君子。不久, 丈夫病故, 她形影相吊, 忍受着漫长岁月的煎熬。陆玉函, 才貌双全的千金小姐, 为了乔致庸和乔家, 她殚精竭虑, 甚至还赔上了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但是她却没能完全享有丈夫的身心。新婚之夜, 丈夫去找情人, 自己只能独守空房, 好不凄凉。

《走西口》是一部山西人出外打拼的血泪史。出外打拼的男人不容易, 在家苦守的女人更难。田青生于家道殷实之日, 长于家道衰落之时。为了生存, 他不得不告别慈母, 告别姐姐, 告别恋人, 追寻先祖的脚步去走西口。漫漫长路, 他可谓九死一生。但是, 他在家苦等的母亲却要望穿秋水, 他的姐姐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的恋人万里追寻却落入虎口。梁满囤那独具个性的语言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嘴脸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见利忘义、休妻再娶, 不是忘了丹丹对他的情意, 而是不愿再当穷鬼, 不愿再当受气的学徒, 他的自尊和争强好胜强烈渴望他尽快摆脱困境, 不再做人下人, 他要当一回人上人, 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我们静心回首时发现, 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也都会有一些梁满囤的影子。

这一系列的悲剧, 有些是人物性格造成的, 而有些在很大程度上却都是不太平的世道造成的。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塑造, 折射出家族和历史的悲剧, 拓展了影片的审美内涵, 启发观众的思考。

四、浓厚的晋商文化

诸多以晋商为题材的作品, 生动地表现了晋商瑰丽迷人的精神风采。商人以追逐利润为目标, 但是, 晋商绝不是惟利是图者, 而是具有高贵商业品格的商人, 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义”观出神入化地融会在对“利”的追逐之中, 使历来被轻视甚至蔑视的商人具有了一种高贵的品格。晋商剧立足于商业大家族的艰辛创业历程, 把以家寓国、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商道精神以及忠孝仁义、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 极大的发扬了晋商文化的优良传统, 丰富了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

五、以家寓国、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一向具有家国不分的文化观念, 以“家”喻“国”, “家”与“国”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一个“小家”的兴衰, 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浪潮的跌宕起伏、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以及国家民族的命运多舛。“以家喻国”这一传统从文学开始, 经过戏曲、话剧、电影而延续到电视剧。

《乔家大院》中, 乔致庸的命运浮沉和乔家大院的兴衰都与国家大事密切相关, 通过乔致庸的一生, 我们可以了解清末那段动荡的历史和时局的变幻。首先, 因为太平天国盘据长江, 阻塞了茶路, 南北货物不通, 乔致庸去南方贩茶, 疏通了茶路, 做大了乔家的生意。其次, 乔致庸违背朝廷的旨意, 偷偷埋葬了投奔太平天国的刘黑七而锒铛入狱。乔家卖掉所有的生意, 救出了他。但朝廷仍下令圈禁乔致庸并要求一笔数量巨大的银两, 同时, 不许私人帮朝廷兑换官银, “汇通天下”的理想受阻。此后的乔致庸心灰意冷, 在家一躺就是十年。十年后太平军覆灭, 朝廷对乔致庸的圈禁令解除, 但由于时局动荡, 乔致庸依然无法出山从商, 只能继续韬光养晦。又一个十年后, 朝廷出兵北伐, 左季高代表朝廷希望能向乔致庸借银助军, 久居家中的乔致庸欣然同意。战争结束, 因孙茂才的陷害, 朝廷竟然要赖掉这笔银两。乔致庸气不过, 上京讨要, 再次被捕入狱。1900年, 八国联军攻占京城, 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 给朝廷捐银逃难。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 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

《走西口》主要讲述了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走西口的故事, 该剧涉及的时间段从清朝末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跨度近30年。依次讲述了土匪横行, 军阀混战, 以及通货膨胀对田青生意的打击。田青走西口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祖母的遗愿———赎回田家大院, 但历经劫数后的田青终于认清了社会现实, 意识到没有“国”就没有“家”。因此, 他获得母亲同意后, 变卖了千辛万苦才赎回的田家大院, 走向了革命的道路。田青的奋斗史隐喻着那个年代千家万户“走西口”的历史, 田青的命运变化也折射出那个特定年代的现实状况。

晋商剧试图将人物、事件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 将个体的、家族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由此将个体的“小我”升华到体现国家、民族大义的“大我”, 从个人、家族的生存史中去反观这段民族、国家的发展史, 使蕴含其中的“大爱”、“大恨”得以彰显。[6]这种讲述方式使得晋商剧突破了历史事件讲述的表层, 而上升为悲壮不屈的家国奋斗史的层面。

六、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商道精神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 更是兴业的根本。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是晋商几百年来长盛不衰的精髓所在。

《乔家大院》总导演胡玫曾指出:“我们拍这么一部电视剧, 并不仅仅要讲述一代晋商的发展史, 而是想让人们明白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家精神。儒家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 这可能也是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乔家大院》讲述的故事对现在也有现实意义, 因为它弘扬了一种商业文化。晋商精神的实质‘诚信’, 对于现在的中国商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商界, 我想会有一些启发。因此, 我们呼唤这种精神。”[7]在《乔家大院》里, 乔家的祖训是“义、信、利”。“利”是排在“义”与“信”后面的, 乔致庸看到包头复字号的分店仗着店大欺客的行为, 巧妙地进行了一系列人事改革, 并且制定新的店规, 大胆起用新人。不仅确保了乔家生意的稳定发展, 而且建立起“诚信”为首的商业机制, 赢得了众相与和股东的信赖, 最终实现了他“货通天下”的宏愿。

《走西口》中, 田青的生意之所以能够蒸蒸日上, 离不开他的智勇双全, 更离不开他诚实守信的品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田青离开裘记皮匠铺时曾答应裘老板两年内不涉足皮革生意, 果然他信守承诺, 两年内他只开了一间估衣铺, 没有违背诺言。当他通往恰克图的驼队遭土匪刘一刀抢劫后, 因为现金不足, 无法继续贸易时, 他想出了“借鸡生蛋”的办法:凭借自己的信誉, 把经销变为代销。很快他便又收购了一驼对皮革, 起程去恰克图了。可不幸的是, 货物又被军阀吴玉昆以私通苏俄的名义没收了, 田青自己也被关进了大牢。虽然后来包头商会休行罢市逼迫吴玉昆放了田青, 可是他却欠下了一大笔债。为了偿还这笔债务, 他变卖了自己公司所有的财产, 包括那辆玻璃马车和住房, 他宁愿自己破产, 也不愿失信于人。可见, “重信轻利”是晋商的传统美德, 更是晋商百年兴旺的根本。

七、忠孝仁义、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先进人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识。具有尧舜之德、夏禹之智的山西, 自古以来, 涌现了无数大忠大义、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古有“赵氏孤儿”铲除奸佞, 近有“百团大战”杀敌报国。晋商剧里的主人公, 个个都是以忠孝仁义为先, 心系天下英雄人物。

《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 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儒商。他一心想要实现“货通天下”的愿望, 他以商济世, 以商救困, 以救助天下百姓为己任。当大批难民逃亡来到祁县, 他搭帐篷, 设粥棚, 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去买米, 还要求全家老少和难民一起喝粥。他明知道即使这样也撑不了多久, 但还是尽全力去做。因为救不了更多的难民, 他深深自责。朝廷的海防捐款派发到祁县, 乔致庸带头响应, 捐以重金号召其他商家为国家做贡献。朝廷准备发兵出征, 乔家虽然也很困难, 但乔致庸还是决定借银助军并亲自运送粮草。

在电视剧《走西口》中, 导演对田家的祖训———“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的反复阐释, 从家族意义上升到民族层面, 又进一步升级到国家层面, 不仅延伸了晋商儒家文化的内涵, 而且提升了本剧的思想深度。《走西口》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把晋商的故事与民族大义融合起来, 使剧中的人物上至王公贵族, 下至平民百姓都体现出革命精神和爱国热情。

诺言王子是蒙古贵族, 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富强, 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办报社, 宣传民主思想, 培养革命精英, 并且把自己王室的所有财产都拿出来支持革命, 打倒列强, 推翻军阀统治。徐木匠在剧中算是一个平民, 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却是革命者。他是诺言王子的随从, 跟着诺言王子革命, 先是参加了兴中会, 后又参加了共产党。他为了报答田家的救命之恩, 帮助淑贞把田青抚养成人, 教田青武功, 送田青读书, 并且在他的引领下, 田青最终也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几百年来, 晋商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创立了票号和最早的信托制度, 使晋商成为“天下第一商帮”。一度“海内最富”的山西, 在清朝每次全国性募捐活动时, 捐出的银两总是第一。今天, 这种“大忠大义、心系天下”的晋商遗风犹存, 在吕梁市所属的孝义和汾阳两市, 许多乡间公路、敬老院和学校都是凭当地富商的慈善捐款修建的。[8]2008年的“汶川地震”, 晋商也都慷慨解囊, 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

八、结语

晋商题材的家族剧大都反映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与主旋律剧结合之后, 融入晋商文化和民族精神, 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义薄云天的晋商创业史。剧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 也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供了反思与警醒的教材, 使我们从先人身上找到了能够支撑自己战胜一切惟利是图和蝇营狗苟的精神动力。晋商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不仅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题材, 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内涵,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观众的人文素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楠, 王亮.走西口热播背后——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J].电影评介, 2009, (13) .

[2][3]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贺忠.论电视剧走西口的艺术视角[J].电影文学, 2009, (7) .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6]张宗伟, 齐峥峥.年代剧述略[J].当代电影, 2009, (8) .

[7]王庆华.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精神——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现实意义初探[J].当代电视, 2006, (8) .

上一篇:电源监测原理下一篇:配网抢修系统